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

合集下载

一年级不良行为矫正案例

一年级不良行为矫正案例

一年级不良行为矫正案例1. 小明是一年级的学生,他经常在课堂上发出嘈杂的声音,打断老师的讲课,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

为了纠正他的不良行为,老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老师与小明进行了一对一的谈话,详细了解他的原因和想法,并告诉他这样的行为对他和其他同学都是不公平的。

然后,老师制定了一个奖励制度,每天小明能够保持安静并专心听讲的时间,就能得到一颗小星星,累计到一定数量后可以兑换奖品。

通过这个奖励制度,小明逐渐改掉了嘈杂的习惯,变得更加专注听讲。

2. 小红是一年级的学生,她经常在课堂上与同学们打闹,打扰了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

老师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决定采取措施矫正她的不良行为。

首先,老师进行了一次班会,向全班同学宣布了纪律规定,明确了打闹行为的影响和后果。

然后,老师与小红进行了个别谈话,帮助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要求她写一份检讨书。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老师密切关注小红的行为,并及时给予表扬和批评。

通过这一系列的矫正措施,小红逐渐改掉了打闹的习惯,成为了一个守纪律的好学生。

3. 小华是一年级的学生,他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并且经常忘记带书包。

这样的行为影响了他的学习效果,同时也给老师和家长带来了困扰。

为了改变他的不良行为,老师与家长共同商讨,并制定了一份行为计划。

首先,老师与小华进行了一次谈话,了解到他的困惑和问题。

然后,老师与家长一起制定了一个作业和书包管理的计划,要求小华每天按时完成作业并整理好书包。

为了激励他,老师还制定了一个奖励制度,每完成一天作业并带好书包,就能得到一颗小星星,累计到一定数量后可以换取奖品。

通过这个行为计划和奖励制度,小华逐渐改变了不按时完成作业和忘记带书包的习惯。

4. 小杰是一年级的学生,他经常在课堂上说脏话,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秩序。

为了矫正他的不良行为,老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老师与小杰进行了一次个别谈话,让他认识到说脏话的不良影响,并要求他写一份检讨书。

然后,老师在课堂上设置了一个“脏话罚金箱”,每次小杰说脏话,就需要往罚金箱里投入一定数量的红花。

儿童行为矫正:行为

儿童行为矫正:行为

案例一:2002年2月23日下午2时,清华大学电机系四年级某大学生将硫酸泼向北京动物园的两只黑熊,之后,该学生表情平静地国着熊山护墙转了1分钟不慌不忙离去,最后被动物园里的工作人员抓获,扭送公安局。

在当年的1月29日,他已经尝试过一次。

案例二:天津市某一17岁高一男生不堪忍受自己成绩下滑,忽然在家发了疯似的大喊大叫,边哭边抄趁凳子对着电视机施,口中时而骂自己没用,时而又对鬲中的学习生活大骂不已,而后干脆.扔了凳子,直扑向柜子并举起双■手猛砸,把玻璃全部施碎。

虽然双手满是鲜血,但却丝毫不感觉到疼痛。

对于以上二个案例中所叙述的行为,大多数读者都会出现他们行为'‘不正常”的想法。

确实,这二位主人公的行为在常人眼里是难以理解的。

为何他们会表现出这样奇怪的行为,怎么来帮助他们调整?这是我们最容易发出的疑问。

一、行为的界定众所周知,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种种表现,从简单的本能反应,如咳嗽、打喷嚏,到较为复杂的获得性技能,如刷牙、洗脸、读书、写字,直至高级的智能活动,如从事科学实验或创造发明等,无一不是行为。

可见行为是一个涵义十分广泛的概念。

根据一般可接受的心理学泄义来看,行为是心理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名词,但也是最难以界说的一个名词。

按照不同的观点,“行为” 一词大致有四个不同的涵义:1.传统行为论者如华生(J. B. Watson, 1878-1958)与斯金纳(B. F. Skinner, 1904-1990) 将行为界定为可以观察测量的外显反应或活动;内隐性的心理结构、意识过程以及记忆、心像等,都不被作为心理学研究的行为。

他们认为行为不同于意识,意识是内隐的,而行为是裸露的。

人类的所有行为,尽管性质不同,内容各异,形式也多变,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它们都是外显的,可观察的,就是说,凡是可以构成行为的,一般都能让人看得见,也能为人所记录和测量。

传统行为论者还强调,有机体的任何行为都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发生的,可以说,没有环境刺激就不可能有行为的出现。

儿童行为矫正案例解决[方案]

儿童行为矫正案例解决[方案]

儿童行为矫正案例解决[方案]案例1:小瑞和小兰是幼儿园里4岁小孩。

老师很喜欢她们。

但每天早晨都又哭又闹,老师千方百计哄她们,安抚她们,都无效。

先使用负强化的方法,消退小瑞和小兰的哭闹行为,当她们的哭闹行为有所减退的时候再使用正强化的方法来使她们不哭闹的行为得到强化。

以此来让小瑞和小兰改正早晨又哭又闹的行为。

负强化的方法的是对于小瑞和小兰的行为不予理睬。

负强化的作用是:去掉一个坏刺激。

为引发所希望的行为模式,运用减少或停止惩罚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保持下来。

幼儿园的老师都很喜欢小瑞和小兰,而又当小瑞和小兰哭闹的时候老师千方百计的哄她们,安抚她们的行为使她们产生成就感,并以此来吸引老师的注意力。

在这种方法取得成效的时候,就每天都用哭闹的行为方式来吸引老师的注意。

而针对这样的心理,采用的方法则是负强化,对于这样的行为不予理睬,让小瑞和小兰意识到这样的哭闹行为不会引起来老师的注意,久而久之就不会再出现哭闹的行为。

当哭闹行为减退的时候采用正强化的方法,采用表扬的方式对小瑞和小兰的行为给予正向的肯定,并让其他小朋友向其学习。

正强化的作用:给予一个好刺激。

为了能建立一个适应性的行为模式,运用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保持下来。

当小瑞和小兰意识到早晨不哭闹的时候,同样会得到老师的关注而且还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并让其他小朋友向她们学习,这样小瑞和小兰就会把早晨哭闹的行为改正。

案例2:于超今年已经7岁,就读小学一年级,是一个自闭症儿童。

他容易发脾气,有饮食及睡眠方面的问题,一直困扰老师。

尤其是午睡时间,都不肯按时上床睡觉,每次都想尽办法拖延,往往弄得老师筋疲力尽。

一天如同往日一样,又闹别扭不睡,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能吵累了,竟然坐在地板上睡着了。

老师见状把他抱起来,刹那间于超睁开眼睛。

老师小心的说:“老师抱你上床睡觉。

”奇怪的是,于超有点默认接受,没像以往那样难缠,当老师把他抱到床铺后,于超安然入睡。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个案研究报告10篇汇编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个案研究报告10篇汇编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个案研究报告10篇汇编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个案研究报告(一)案例介绍某男孩,独生子,6周岁,非常好动,上课时根本不注意听,要么离开座位搞小动作,要么逗周围的小朋友说话,只有在教师斥责时才稍稍收敛一下,很快又会再犯。

根据老师的回忆,之前有其他大学心理系同学到班上做团体心理辅导,在辅导中,这个男孩表现得比较霸道,常常跟其他其他同学抢玩具,难以协调他跟别的其他同学合作, 玩建构游戏的时候,其他同学都很认真的用积木塑料构建房子、桥等各种建筑,他跑到另一个小朋友那桌面前,看了一下,迅速地从他们搭好的房子中拿走两块拱形的积木。

这时,另一个小朋友喊了起来:“快放下,是我们的。

”可他没理会,就往自己的桌子走去。

这时,另一个小朋友一把抓住他的衣服,他一转身拿起积木就向另一个小朋友的头上砸去,嘴里还喊着:“打死你!”这时别桌的小朋友纷纷退开,好像知道他要打人的样子。

像这样的问题他发生过许多次。

一些小朋友因为他经常打人,不喜欢跟他玩。

根据老师的反映,这个男孩在平时表现还好,但是一旦碰到有竞争的游戏或者没法平均分配的东西时,就会表现得很有倾略性,以打、踢、推、咬等方式攻击其他其他同学来占得优势或者抢夺玩具。

我和这名男孩接触的时候'他表现得比较高兴'愿意拿东西和我分享,也缠着我和他一起玩,但是还是表现了比较强的好动性和控制性,要求我按照他的方式玩,一旦我没达到他的要求或者和他意见向左的时候,就会出言顶撞甚至言语威胁,让我比较惊讶。

在家庭访谈中得知,这名男孩的父亲长期在外工作,半个月回家一次,所以管教的任务主要落在他妈妈身上。

男孩的妈妈说,因为是年纪很大了才得到这个孩子,所以在孩子四岁前对其很纵容,不管合理不合理总是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使得这位男孩从小就非常霸道,无法无天,常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发脾气摔东西。

后来男孩的妈妈听说别人的小孩小时候呗这么娇惯,后来在外面偷钱被人抓住打残废了,心里很慌张,怕自己的小孩以后也会变坏,于是管教变得非常严厉,对他提出的要求合理还是会尽量满足,但是对于他的不合理要求,就会置之不理,对他的一些过激行为,会加以严厉责骂甚至体罚。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案例:儿童问题行为矫正背景信息:小明是一位9岁的男孩,他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但在家庭和学校中表现出一些问题行为。

他经常不听从父母和老师的指导,有时会说粗话,不尊重他人,并且经常打架。

他在学校里的学习表现也不太好,经常缺乏注意力,并且对学习缺乏兴趣。

问题行为矫正方案:1. 制定明确的规则和奖惩制度:父母和老师需要制定明确的规则,明确告诉小明不可接受的行为和可接受的行为,并设定相应的奖惩制度。

例如,如果小明表现良好并遵守规则,可以给予奖励,例如额外的游戏时间或小礼物。

如果他表现不好,则会面临相应的惩罚,例如取消他的某些特权或减少他的游戏时间。

2. 建立积极的奖励系统:除了惩罚制度外,建立一个积极的奖励系统也是很重要的。

当小明展现出良好的行为时,需要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奖励。

这些奖励可以是口头表扬,物质奖励或者是一些特殊的活动。

这样可以增强小明的积极行为,提高他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3. 提供正面的引导和示范:家长和老师应该给小明提供正面的引导和示范,让他知道正确的行为和态度。

他们可以通过模仿或角色扮演来演示正确的行为,帮助小明更好地理解和践行这些行为。

4. 班级和家庭支持:小明所处的班级和家庭应该给予他支持。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班级项目或课程,帮助小明发展社交技能和情绪管理能力。

家庭可以鼓励小明参与家庭活动,并与他进行沟通,听取他的意见和想法。

5.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小明的问题行为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家长可以考虑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

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评估和指导,提供更专业的帮助和支持。

总结:对于儿童问题行为的矫正,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合作和支持。

通过制定明确的规则和奖惩制度,建立积极的奖励系统,提供正面的引导和示范,以及寻求专业帮助,可以帮助儿童改善问题行为,培养积极的行为和良好的习惯。

多动症学生教育案例(3篇)

多动症学生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多动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其症状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冲动行为等。

这些症状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能对其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产生不良影响。

本案例以一名多动症学生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教育策略帮助其改善症状,提高学习效果。

案例人物:学生姓名:小明性别:男年龄:12岁年级:六年级诊断: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二、案例描述小明是一名六年级的学生,自入学以来,其表现一直不尽如人意。

课堂上,他常常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外界事物吸引;做作业时,他常常坐立不安,无法坚持完成;与同学交往时,他常常冲动行事,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针对小明的状况,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发现他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问题:1. 注意力不集中:小明在课堂上无法长时间专注于老师的讲解,常常东张西望,甚至有时会离开座位。

2. 活动过度:小明在课堂上和课间休息时,总是处于兴奋状态,无法安静下来。

3. 冲动行为:小明在课堂上经常未经思考就发言,有时甚至对同学进行攻击。

4. 学习困难:小明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习效果不佳,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下游。

三、教育策略针对小明的状况,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策略,旨在帮助他改善症状,提高学习效果。

1. 个性化教学:针对小明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教师采用了以下措施:座位调整:将小明安排在教室前排,便于教师关注。

课堂互动:增加课堂互动环节,吸引小明的注意力。

视觉辅助:使用图表、图片等视觉辅助工具,帮助小明理解教学内容。

2. 行为矫正:针对小明活动过度和冲动行为的问题,教师采取了以下措施:建立规则:与小明一起制定课堂纪律,让他明白自己的行为边界。

正强化:当小明表现出良好行为时,给予表扬和奖励。

负强化:当小明违反规则时,给予适当的惩罚,让他认识到错误。

3. 家庭合作:教师与小明的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制定教育方案:家庭教育:家长配合学校,在家中营造安静的学习环境,培养小明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位听障小学生行为矫正案例分析

一位听障小学生行为矫正案例分析

一位听障小学生行为矫正案例分析案例听障生陈某,女,12岁,聋校五年级学生,有残余听力,能说会道,漂亮伶俐,聪明好学,一到四年级期间孩子在学习等各方面的表现都很出色,是班级的好干部,老师的好帮手。

大约从四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她思想转变得非常快,除了学习成绩保持优秀外,出现了以下的不良行为,一是说谎,你很难分辨她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二是好吃懒做。

班级每个同学带来的零食都要先“孝敬”她一点,吃完饭菜的碟子、碗,让班级里小的同学帮她洗;三是在班级称王称霸,班里的同学都很怕她;四是偷拿奶奶小店抽屉里二百元钱,并把喝喜酒亲戚给的一百五十元红包放在身上不告诉父母,留着自己用;五是逐渐喜欢与异性交往,开始与高年级的一个的男生偷偷传递小纸条。

问题分析这么聪明的一个学生是如何变成这样一个有着严重思想与行为问题的学生呢?1、孩子由于住校,半个月才回家一次,回家后父母工作又很忙,无暇顾及她的生活更谈不上教育,即便是做错事也听之任之。

2、从入校以来她一直在赞扬声中长大,这让她内心逐渐骄傲起来。

当她做错了事情,她为了能保持在老师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便用说谎来掩饰自己的错误行为,久而久之便助长了她的这些不良的思想行为。

3、一直以来她都是班级的小干部,老师不在时她就是小老师,这就使她逐渐成了班级的“小霸王”,只要她吩咐的事情同学们不敢不听,她做什么坏事同学们都不敢告诉老师。

行为矫正措施1、首先要让她从思想上正确认知自己的不良行为,并通过老师、家长帮助她认识她的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

2、在撤消她在班级里的一切职务后,充分利用每天早晨谈话课和班队课时间组织大家对她每天行为进行评论,好的行为及时鼓励与表扬,不好的行为严肃批评与惩罚。

3、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人和事对其进行正反两方面思想和行为的教育,并结合她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

平时一旦发现她有良好的行为出现,就及时当着同学的面表扬她的进步,鼓励她把好的行为维持下去。

儿童教育,长久以来就是一个争论颇多的问题。

(完整版)行为矫正案例分析

(完整版)行为矫正案例分析

小学生问题行为更正的案例解析姓名 :郑宜昌学号: 039班级: 09 级应专心理学( 1)班授课老师:严云堂目录1.案例导入2.背景资料3.问题行为评估和归纳4.更正目标5.更正方案的设计6.更正的技术和方法7.更正方案推行(细则)8.更正结果9.注意事项小学生问题行为更正的案例解析一.案例导入小瑞(假名),男, 12 岁,汉族,某小学五年级学生。

据父亲母亲介绍,孩子在上了小学此后,就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行为,让父亲母亲摸不着脑筋。

主要表现有:1.性情浮躁,易激惹,家长不能够满足其要求就大哭大闹。

2.自制能力差,不能够准时完成作业,并经常谎话。

3.逃学早退,有时连续几周不去上课,近半年来,此类情况表现明显。

4.不喜欢出门,一个人呆在家里 ; 在学校的时候,不喜欢集体活动,朋友很少。

来访者在其父亲母亲的带领下找到咨询师,明显带有不配合的情绪。

咨询师观察到,小瑞衣着较得体,可是显得比较拘束。

二.背景资料经过访谈,咨询师得知,来访家庭经济情况优异,有车、有房,爸爸是民营企业的职工,妈妈是个体商户。

成长经历:小瑞不到两岁的时候,爸爸下岗。

素来以来,父亲母亲感情不好,经常为一些小事吵嘴。

小瑞 4 岁从前素来随着外公外婆生活,上了幼儿园后被父亲母亲接回。

从小,家人对小瑞就放任自流,要什么买什么,特别喜欢。

4 岁开始上幼儿园,但断断续续,随意性大。

从二年级开始就有无缘无故不到校上课的情况发生,但次数不多,老师也找过其发言,发言后行为次数减少。

四年级上学期这种情况又开始严重,家长焦虑生气,加上工作比较忙多天无论他了。

到此后,发展为有时连续一个礼拜不去上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瑞的功课落下了很多,本来学习还算中等的学生渐渐成了“特困帮扶对象” 。

三.问题行为评估和归纳咨询师针对父亲母亲提出来的问题行为对小瑞进行了单独访谈,情况基本真切。

经过解析,咨询师认为,性情浮躁,喜欢大哭大闹属于情绪感情方面的问题;自制力差,不能够准时完成作业是意志力单薄的表现,逃课和朋友少属于社会功能和社会行为缺失方面的问题。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李某,11岁,女孩,朝鲜族,中度弱智,父母离异,父亲出国,只能由奶奶照顾,她好动,自控力差,语言表达能力稍差,理解能力也不是很好,但对所学的简单知识掌握得很好,而且自理能力较强。

自从我担任她的班主任,我发现她由很多问题行为:用手挖鼻孔后,再把手放到自己的嘴里(这种行为随时随地的发生,次数不可估计),经常咬指甲(每节课次数超过30次);课堂上随意下地(8次左右);随便偷拿别人的东西(一天10次以上)等。

有的行为还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和活动,虽然经过不断的提醒而稍有改进,但不多时又依然如故。

针对她的这些问题行为,我与她的奶奶取得联系,进行了家访,她的奶奶年纪大,身体并不好,精力也有限,缺乏对孩子的教育方法,而且过于溺爱,任由她发展,导致她从小养成了很多不正常的行为问题。

我再分析她的情况后,确定了对她的3种问题行为进行矫正:把手放在嘴里;(2)擅取他人东西;(3)课堂上随意下地。

希望经过矫正,她把手放再嘴里的次数减少,擅取他人东西的行为次数在2次以下,课堂上随意下地行为消失。

在对这3种问题行为进行矫正时,不给她任何强化,只记录问题发生的次数。

第一种问题行为(手指放在嘴里),观察2天,发生的次数不可数;第二种问题行为(擅取他人东西,观察6天,平均每天100次以上;第三种问题行为(课堂上随意下地),观察5天,每节课平均8次左右。

一般情况下,对学生问题行为矫正应以矫正的态度多用强化原理,逐步养成策略等积极矫正的策略,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如惩罚法这样的消极矫正的方法策略。

由于她把手放在嘴里这种问题行为持续了好几年,很难短时间消除,并且在老师的提醒督促下不见成效,所以我采用的主要处理策略是惩罚法。

当她把手放在嘴里时,我立即先用口头警告:“不可以,把手放进嘴里是不允许的!”然后进行3分钟的过渡矫正,即将她带到教室的一个特定角落,让她坐着,把双手伸放在桌面上,双掌对心而推,再用胶布象征性地贴住双掌,称之为“好双手”。

小班幼儿说谎行为矫正案例分享

小班幼儿说谎行为矫正案例分享

“小班幼儿说谎行为矫正案例分享”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孩子们说谎的情况。

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说谎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但也可能是为了逃避责任或获得关注。

下面,我就来分享一个关于小班幼儿说谎行为矫正的案例。

案例背景:小明(化名)是我们幼儿园小班的一名孩子,他是一个活泼可爱、好奇心强的孩子。

然而,最近我发现他在与同伴玩耍时经常说谎。

他会编造一些不真实的故事,比如说自己家里有一只巨大的宠物狗,或者说他去过月球等。

这种行为让其他孩子感到困惑,甚至有些孩子开始模仿他的行为。

案例描述: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小明又开始了他的说谎表演。

他告诉其他孩子,他刚刚在家里发现了一只独角兽。

其他孩子都围过来听他讲述,但我知道他说的是谎言。

我决定采取一些措施来矫正他的说谎行为。

第一步:倾听和理解我走到小明身边,温柔地问他:“小明,你真的见过独角兽吗?”他看着我,有些犹豫地说:“其实,我没有见过独角兽,我只是想让大家觉得我很厉害。

”我明白了,他的说谎行为是为了获得关注和认同。

第二步:引导和启发第三步:树立榜样为了让小明更好地理解诚信的重要性,我给他讲了一些关于诚信的故事,比如《狼来了》和《华盛顿砍樱桃树》等。

我还告诉他,老师也会遵守诚信的原则,从来不会说谎。

我希望通过这些故事和榜样,让小明明白诚信的价值。

第四步:积极反馈在的日子里,我特别关注小明的一言一行。

每当他能够诚实地表达自己时,我都会及时给予他肯定和表扬。

我会对他说:“小明,你今天说了很多真话,我很高兴,你真棒!”这样的积极反馈让他感受到了诚信带来的正面效应。

第五步:家园合作我还与家长进行了沟通,让他们了解小明说谎的情况,并寻求他们的支持和配合。

我建议家长在家中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诚信意识,同时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关注,避免他们因为缺乏关注而说谎。

矫正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的说谎行为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他开始减少说谎的次数,而且在与同伴交流时更加真实和自信。

小学儿童注意-案例分析

小学儿童注意-案例分析

3、上课前调整好情绪。有良好的精神状 态,是听好课的基础。 4、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预习,把 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 听课,寻找答案。为了不分散注意力, 将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放在书包里。在听 讲时,思考哪些是重点,认为重点的就 记下来,准备课后复习。同时,对一些 没听懂的也要记下来,以便下课问教师 或同学。
[分析] 1、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虽已发展了有意 注意,但还是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 而分心。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控制能 力差上课不专心听讲,有其自身的年 龄特点。 2、对上课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如果 教师讲得有趣,他肯定会全神贯注 。
3、虽已上了一年级,却还未养成上 课听讲的良好习惯。
4、不适应教师的讲课形式或不喜欢任 课教师,而“迁怒”于听课。 5、平时他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而教 师的批评正是一种关注,潜意识想得 到教师的关注,所以不认真听讲。
对注意力涣散的孩子更加重要,使孩子 在家的活动有规律,家长的规定要简明 扼要,规定越具体,孩子就越容易约束 自己。
②自我控制能力训练:鼓励家长帮助他建 立独立学习、生活的自我管理能力,自 我制定学习计划,自己整理书包,学会 记笔记,学会提高学习效率。
③家庭作业的管理:鼓励家长运用一些方 法,培养他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认真 记录家庭作业的内容,适当辅导,规定 时间按时完成,对完成的作业及时反馈 等,并采取一些强化手段,对加速学习 的正确行为进行表扬,增加适应行为, 减少问题行为。
2、注意力不集中:(1)学习、做事不 注意细节、粗心大意。(2)做事时难 以集中精力。(3)经常不能完全按要 求做事。(4)经常丢一些常用的东西。 (5)经常容易因无关刺激而分心。(6) 经常忘事。 3、反应很慢:(1)考试经常不能在规 定时间内完成。(2)写一个字要花别 人两三倍的时间.(3)课上被老师点名, 要个三四秒的时间才会反应过来。

幼儿行为矫正案例4篇

幼儿行为矫正案例4篇

幼儿行为矫正案例4篇篇一:一例多动症儿童行为矫正案例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文章类型:案例报告文章题目:一例多动症儿童行为矫正案例分析报告姓名:身份证号:所在省市:所在单位:心理咨询师文章(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一例多动症儿童行为矫正案例分析报告摘要:来访者因孩子的多动及注意力不集中问题,影响了自己和周围同伴的学习和生活,前来咨询,诊断为儿童行为异常问题——儿童多动症。

采用行为疗法和家庭疗法,消除孩子与母亲及同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在集体活动中不断提高自信心,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

经过治疗,较好的实现了治疗的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并致力于促使孩子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

关键词:多动症行为疗法家庭疗法一、一般资料小罗,男,11岁,小学四年级,身体发育正常。

他平时不太喜欢讲话,和同学及邻居小友接触较少,在学校听课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不能静坐,总习惯性的摆弄东西,如老师批评,可以安静几分钟,之后又摆弄起来。

他还特别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分散注意力,只要教师外面有动静,他总是立刻就转向声音的方向。

课间常揪女孩辫子,搞“恶作剧”,做作业时边做边玩,学习成绩中下,并经常扰乱别的同学听课学习。

家长反映,他常常一件事尚未做完,又做其他事情,有始无终.还时常情绪不稳,心神不定,不按他人指示做事情,冲动任性,做事不顾后果,不听劝告,难以管教。

二、个人成长史小罗3岁的时候父母离婚,他一直和母亲一起生活。

母亲在生活方面对他非常溺爱,但在小罗的学习成绩以及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上,要求极为严格。

小罗从小性格有些内向,在母亲高压政策下,逐渐出现“反抗”行为,并将这样的行为延伸至学校的同学,出现冲动好斗。

他的父亲一般不参与对他的教育,只在经济方面有些支持。

三、主诉和个人陈述主诉:小罗,在同龄孩子中智力正常,但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

在学校生活中,难以与同学相处,老师对他的行为也较为苦恼。

成为家长和老师心中的“问题孩子”。

个人陈述:在班级里,我是调皮、好动,总爱惹事,但本来我不是故意的。

5岁多动症男孩康复案例

5岁多动症男孩康复案例

5岁多动症男孩康复案例
5岁的小宏(化名)是一名多动症患者,喜欢玩耍、任性,行为冲动,破坏家里的玩具,上课总是搞小动作,甚至被邻居小孩嘲笑为“魔童”。

小宏妈妈通过层层关系打听到广州天使儿童医院能治疗多动症,找到了李勇军主任。

李勇军主任了解小宏的情况后,安排了注意力训练、感统训练和记忆力训练等,提高患儿的注意力,并在训练过程中教会患儿遵循规则,产生正确、和谐的行为活动的能力。

此外,考虑到小宏的不良行为常常会受到批评和指责,可能会对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因此还让小宏接受了心理沙盘治疗。

心理咨询师通过引导小宏制作沙盘游戏,将心理冲突、情绪困扰、内心的矛盾进行释放和整理,促进心理能量的激活、修复、转化和治愈。

经过9天的系统康复治疗后,小宏行为和脾气明显发生了变化。

好动、行为冲动的症状改善了许多,能安静坐下来20分钟,去外面也能听指令不乱跑,脾气明显改善,能沟通了。

小宏妈妈看到小宏的转变,惊喜不已,表示对孩子的康复有信心,会继续坚持后期的诊疗。

幼儿个案分析多动幼儿的心理行为偏差之矫正个案

幼儿个案分析多动幼儿的心理行为偏差之矫正个案

一、案例镜头:胡有财,这是一个原来令老师头疼、让幼儿既讨厌又惧怕的“坏儿童”。

他原来“坏”在哪里,先回放几个关于他坏的镜头。

镜头一:中班第一学期的一个早晨,幼儿们纷纷排队拿好自己的一份早点,回到各自的座位上坐好等候时,突然有一个幼儿大声喊叫说胡有财把全桌的牛奶倒翻7,我大吃一惊,赶紧走过去看,牛奶淌了一地。

我问他们一桌的幼儿胡有财为什么要倒翻全桌人的牛奶,他们说是因为有财不满意自己所拿的杯子比其他幼儿的旧,他想给别的幼儿换一个,但是他们都不给换,所以他一生气,就把全桌人的牛奶都给倒翻了。

镜头二:仍然是中班时候,午睡室里静悄悄的,大多幼儿都已经入睡,可是有财还在床上翻来覆去,一会儿把头探出床外,一会儿又把双脚翘起来……反正他每次都不会乖乖睡觉的。

我走过去坐在他床边,他开始装老实了,把眼睛紧紧的闭上,可是他眼珠却在眼皮里面转来转去,等过了一会儿又情不自禁的睁开了。

突然他一下子坐起来,用双手不停地去抓小腿,我连忙制止他,因为我看见他的双腿上全是一个个的血疤。

他好象不知痛一样,把那些血疤都给一个个抓破又渗出了血珠子。

我小声问他痛不痛,他摇摇头,我奇怪他为什么不知道痛呢?镜头三:胡有财家里,有一次,家里买的梨,最后还剩下两个快坏掉了,没人吃,做为女人的胡有财妈妈还是比较节省的,就自己洗洗给吃了,还没吃完,有财从外面玩耍回来,见妈妈把梨吃了就大哭,拼命地向妈妈吼叫:“谁叫你吃我的梨! ”他妈妈解释说,不吃烂了可惜,,有财象发疯了一样,把妈妈手上的梨拿下来,摔在地上,使劲的用脚踩,嘴里还叫着:“就是不给你吃。

上面镜头所回放的就是原来胡有财的坏,他因为坏而总是影响课堂纪律,或者与别的幼儿发生冲突而出现攻击行为。

所以,大多来代过这个班的老师不喜欢他,大部分幼儿也不愿意和他做朋友。

基本全园的老师都知道胡有财,甚至我班有个别家长找过我们老师,不让他们的孩子挨胡有财坐。

胡有财简直成了人见人嫌、人见人躲的坏孩子。

二、案例原因分析并不是每个“坏孩子”生来就坏,孩子的气质性格是遗传因素较多,而孩子的品性却是孩子从一生下来接触现实生活环境开始,其心理发展就与客观环境不断交互作用而形成,从而奠定一个孩子的初始本性,即人们心目中的“好”与“坏胡有财不是一个天生就“坏”的孩子,我想:他在别人眼中的“坏”肯定有许多的原因的。

幼儿问题行为矫正案例

幼儿问题行为矫正案例

幼儿问题行为矫正案例题目:解析:一、问题行为可能的原因。

1. 生理因素。

中班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本身相对较短,一般在10 15分钟左右。

如果集体活动时间过长,超出了小明的注意力极限,他就可能坐不住。

小明可能存在过剩的精力,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身体活动机会,就会通过在不合适的时候离开座位、打扰他人来释放能量。

2. 心理因素。

寻求关注。

小明可能发现当他离开座位去打扰其他小朋友时,老师会给予关注(即使是批评的关注),他可能是为了获得这种关注而重复该行为。

对活动缺乏兴趣。

如果集体活动的内容或形式不能吸引小明,他就容易分心,进而出现坐不住和打扰他人的行为。

3. 环境因素。

座位安排可能不合理。

如果周围有比较调皮或者容易引起他兴趣的小朋友,他可能更容易受到干扰而离开座位。

活动空间的设置,如果活动空间过于拥挤或者缺乏明确的区域划分,也可能导致小明行为失控。

二、矫正方法。

1. 调整活动。

根据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调整集体活动时长,将较长的活动分解成几个较短的小活动,中间适当穿插休息时间。

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增加趣味性。

例如,如果是故事讲述活动,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如让小朋友模仿故事中的角色动作等。

2. 正面引导与强化。

当小明在座位上表现出安静、专注的行为时,老师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如小贴纸、口头表扬等。

强化他的正面行为,让他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被认可的。

设立明确的行为规则,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告诉小明,例如“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认真听老师讲话是好孩子的表现”,并且在每次活动开始前提醒他。

3. 合理安排环境。

重新安排座位,将小明安排在比较安静、自律性强的小朋友旁边,同时避免周围有过多干扰因素。

优化活动空间,确保每个小朋友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并且明确划分不同的活动区域,如听讲区、操作区等。

4. 增加身体活动机会。

在集体活动之前或之后,安排足够的体育活动时间,如早操、户外游戏等,让小明有机会释放过剩的精力,这样在集体活动时他可能会更容易安静下来。

:学前儿童常见行为问题

:学前儿童常见行为问题
26
? 多动症的具体表现 ? 不安宁、喂食困难、易哭、难以入睡、易醒
、或者是睡得很死,难以唤醒。 ? 他们较早就能站立行走,并经常乱摸乱翻,
到处闯祸。 ? 上学后表现更是不能安静坐下来超过 5分钟
,手脚不停地干这干那,注意力不能集中于 一件事情上,在课堂上经常违反纪律,做小 动作,或是和别人发生冲突等。 ? 患有多动症的儿童与其他正常儿童的顽皮好 动是不同的,他们的活动是杂乱的,无组织 无目的的。 ? 他们经常缺乏有目的的活动。他们在玩玩具 时常常是一分钟热度,从来没有耐心将一个 活动做完。他对大人讲的话也常常是这个耳 朵进那个耳朵出,似乎什么也记不住。
? 适当使用奖惩手段,对少数虐待动物成习惯 的孩子,可以给予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己 的错误。
? 培养孩子的仁爱善良之心
21
手指头的诱惑
? 心理学家曾做过研究统计,发现 90%的正常婴儿有 吃手指的习惯,5%的4岁儿童仍保持这种行为, 6岁 至ll岁儿童中有2%存在吃手指的问题。
?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 认为,一个人的成长按照心理需要的满足方式,可 以分为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和生殖欲期。儿 童从出生到成年是按照这一顺序来完成人格历程。 在0-1岁是口唇期,这个期间里儿童是经过吮吸和啃 咬得到快乐。
? 以身作则,以情慎行: 父母平时应该注意自己 的言行保持一致,以身作则,诚实做人。如果 一时失信于孩子,应向孩子说明原因、1虚8 心承
小小施虐者
?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虐待小动物,有的 是弄死一条蚯蚓,有的则可能弄断小猫的 尾巴。他们觉得这样做非常刺激,好玩, 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不好的行为。
? 原因分析 (1)认知水平的限制: ①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5岁之前的儿童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智障儿童攻击行为的矫正一、学生基本情况名:冯某性别:男出生年月:1996年7月康状况:良好智障程度:中度智障原因:难产造成宫内窒息庭及教养情况:冯某的妈妈是军人,对孩子要求较高,有时会有暴力行为。

冯某的阿婆和爸爸较溺爱孩子。

教育情况:冯某在普小随班就读到四年级,对于知识掌握少,除写字外不能独立完成作业。

在学校一些同学不懂事嘲笑辱骂他,加上课程难度太深无法理解,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发展到逃学厌学的地步。

现在天使国际特教学校就读。

、主要问题行为描述1、不喜欢集体生活,感到一切都没有兴趣,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和课堂活动,上课时常常一个人自言自语并做自我暗示,例如我不喜欢上课,我不愿做作业等。

2、冯某对于与其发生摩擦的同学会进行谩骂,并嘲笑其他有障碍的孩子。

如果有人(包括家长和训练人员)阻碍其完成某事,他会大打出手。

3、冯某爱看奥特曼的动画片,有些沉迷其中,喜欢想象并模仿有各种能量的怪兽去破坏他不满意的东西。

4、心里承受能力差,如果遇到难题就会放弃并产生很严重的自责,如“我太笨了,我害妈妈受了一辈子的罪。

”、确定终点行为某的攻击行为在训练和课堂教学中反复的表现出来,并且严重的影响到正常的康复训练,因此,被看成是严重的行为问题,需要介入一定的干预措施。

点行为定为:通过矫正,使冯某逐渐减少攻击行为的次数,直至停止攻击行为。

、问题行为及原因分析、生理因素冯某因难产造成宫内窒息,导致智力受到影响,自我控制能力差并且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不能很好的表达需求。

、教育因素某一直在普小就读,但学习能力很差,由于学生较多,教师不能照顾周全。

冯某不能完成学业,受到一些同学的歧视,从而造成了学生自信心低下并使冯某形成了攻击行为。

、家庭因素于孩子有缺陷,其爸爸非常自责,觉得对不起孩子,从而产生了过分的爱护和溺爱,放任其不良行为。

另外冯某喜欢看奥特曼打斗的碟片,家长没有及时引导,导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模仿。

、环境因素某来到新学校,第一次离开父母过学校集体生活,比较恐惧和不适应,感到危险很多非常紧张,导致其攻击行为增多。

采用模仿疗法矫正幼儿退缩行为的实施(大班案例)

采用模仿疗法矫正幼儿退缩行为的实施(大班案例)

采用模仿疗法矫正幼儿退缩行为的实施(大班案例)一、被矫正幼儿的情况分析:1.幼儿的一般情况:小黎:女,5岁半,幼儿园大班幼儿,该幼儿自出生后一直由其奶奶抚养,一直到入园前不久才由其父母领回家中,该幼儿文静、内向、胆小、性情孤僻、不合群。

2.问题行为的表现:该幼儿刚入园时较胆小、性情比较孤僻、不合群,经过一段时间后,能在老师及同伴的带动和鼓励下参加一些活动,在语言方面,该幼儿基础较好,对音乐也较感兴奋,但是近来该幼儿经常哭泣或不肯来园,有时,不知在想些什么,坐在座位上一动也不动。

3.可能的原因:1)该幼儿出生后一直和奶奶生活在一起,母亲不太关心自己的女儿,据调查,该幼儿自小到大,一直由奶奶带着呆在家里,极少出去玩,更难与其他幼儿交朋友,现在虽然和父母住在一起,但是父母关系不和,母亲经常在外玩,父亲较孤僻,不太爱讲话,这就造成了家庭气氛沉闷,缺少轻松、愉快的氛围。

2)由于幼儿是插班生,因此和其他小朋友不太熟,有时,想加入到他们的游戏行列,但是没有人主动地请她,每一次都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加入游戏,比较被动,所以不能很好地投入游戏。

3)只要该幼儿不顺她母亲的意,她妈妈就又打又骂,造成幼儿心理紧张。

二、矫正前准备:1.设计编制教育内容。

故事:亮亮和默默,兰兰哭了,兰兰懂事了。

游戏活动:出鼓传手帕,谁念得好,找朋友。

2.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在矫治前,教师通过家庭将矫治计划、方案告诉家长。

使家长明确,并积极支持配合教师进行矫治。

三、矫正过程:第一阶段:(第一周至第三周)通过谈心和故事“亮亮和默默”等启发引导幼儿,使幼儿能模仿故事中的默默,勇敢、主动地和小朋友一起元,在此基础上,教师时刻和她保持亲密的关系,并让其他幼儿感觉到,从而使其他幼儿自内心发出想和该幼儿交朋友的愿望,私下里,教师发动几位能力强的幼儿和该幼儿做好朋友,带好做游戏,经过三周的努力,该幼儿变得活泼多了,也开口说话了,有时能主动和别人一起做游戏。

儿童问题行为案例分析

儿童问题行为案例分析

案例介绍:小A是一个10岁男孩,四年级.智力正常.他的不适当行为特别表现为上课随便插嘴,有时站起来离座与人讲话,严重影响课堂正常教学.对小A的这种表现,他的幼儿园老师、小学各任课老师及家长都甚感头疼,曾想过许多办法试图制止,但效果不佳.经××医院诊断,系过分活动症.根据上述情况,尝试用行为矫正技术对小红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设计一个行为矫正方案.设计方案:一、确定目标行为:减少小A上课随意插嘴的次数,不影响课堂正常教学.二、测定基准线:采用“事件取样”观察法.在上课4 5分钟内记录随意插嘴的次数,为求准确性,选择不同节次的数学、语文课,共观察5天,观察数学平均每节课插嘴4~6次,语文约5次.三、选择增强物:由家庭访问得知,该生很喜爱看课外书,又与该生交谈,知道他更喜欢班内墙上的红星,因此,约定以红星作为增强物.四、过程与方法:我事先和小A谈话,帮助他进一步认识上课随便插嘴行为的不良后果,增强他减少这一不良行为的意愿,向他说明协助他改变的办法.取得该生的同意后,订立口头契约.第一阶段,减少数学课插嘴行为,若做到一节数学课插嘴次数比基准期少1次,可得代券1张;少2次,可得代券2张,以此类推,3张代券可换1颗墙上的红星.若超过基准线平均数1次.则罚代券l张,以此类推.时间两周,效果非常显着:处理期第一周即下降到平均每节课3—5次,第二周2—3次.第二阶段,数学、语文课上同时控制.数学课要求保持第一阶段的平均3~5次,就可得l张代券;若少1次.可得2张代券;超过4次,罚券l张.语文课也以基准期5次为界,减1次奖1张券.超1次罚1张券.其他以此类推,时间4周.结果表明他能够达到预定要求.第三阶段,数学、语文、外语课同时控制.数学插嘴保持第二阶段的平均水平3次,即可得1张券,其他同上.语文以4次为界,其他同上.外语以3次为界,其他同上,时间4周.第四阶段为追踪期,取消增强物.改用“有时提醒,有时鼓励”的方式.陈澜插嘴次数仍保持在每节课3~4次,一周平均每节课不超过4次.实际上.从第一阶段开始他就一直维持在这个水平.而且,每次插嘴时间都极短,一经暗示,就能自觉控制,一改过去非要一吐为快、止也止不住的状况.五、成果检查与追踪评估:小A上课随意插嘴行为由基准期的数学每周平均每节课4—6次、语文5次.下降到3~4次.从处理第一阶段开始到追踪结束,从数学单课控制开始,到数学、语文、外语3课同时控制,从有强化物到无强化物都能保持这个水平,而且每次插嘴时间极短,自我控制意识大大增强,不至于影响课堂教学.在处理过程中,由于强化水平是事先约定的,而陈澜对此强化物又非常在意,所以他努力以减少自己插嘴行为来获得强化物.换句话说,争得强化物的主动权在他手里,这样,就激发了他控制自己行为的主动性.这也许正是用行为改变技术处理这一行为行之有效的关键所在.其一,掌握改进目标的分寸.在行为矫正技术中,要求辅导员与受导对象共同制定改进目标,并且改进目标要制定得恰如其分.目标要求过高则可实现概率过低,受导学生容易丧失改进的欲望和信心;改进目标太低则失去或降低了行为改变的意义.在这一运用行为矫正技术辅导受导学生的个案中,辅导员始终坚持与对方一同协商制定行为改变的目标;既不断激发受导学生自我改变的主动性,又注意提醒对方不在过高的热情驱使下,提出不切实际的自我要求.其二,精心设计强化手段.对儿童进行行为矫正,能否恰当运用强化手段往往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这一个案辅导中,辅导员在指导者的帮助下,不仅十分重视和受导学生共同选择最合适的强化物,也十分注意选择实施奖励的时机与方法,以对受导学生改进行为作出及时而又富有激励性的强化.一、案例介绍:有名幼儿--小红,早上吃饭太慢起码要一个小时.导致父母送小红去幼儿园时经常迟到,家长甚至因为这个上班迟到被扣工资.家长对此非常苦恼.根据上述情况,尝试用行为矫正技术对小红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二、设计方案:(一)确定终点行为:让小红改掉吃饭太慢的习惯,能在规定时间内吃完并保证去幼儿园不迟到.(二)选择强化物:根据小红的喜好选择她喜欢的东西(这里选择各种卡通贴纸)作为强化物.(三)过程与方法:在此之前,家长要与小红一起设计方案,并告诉小红这个方案的目的与方法,让她认识到早上吃饭太慢所造成的坏影响--自己上幼儿园迟到,爸爸妈妈因为这个上班迟到而被扣工资.告诉她这个方案是为了帮助她的.(1). 在不影响去幼儿园的时间的情况下,一开始时间不用定的太短,可以定在50分钟.吃饭时可以在小红的面前放一个闹钟,并告诉小红早上吃饭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吃完.如果在这一时间内小红能够把饭吃完,就立即奖励她1张卡通贴纸,并给与语言夸奖:"你真棒".如果没有吃完就不能再继续吃饭.在孩子吃饭的时候,家长要注意不能在旁边催孩子,给孩子压力.(2). 持续几天后,可以适当缩减时间,将时间定在40分钟,告诉小红如果她能在40分钟内吃完就奖励她2张贴纸.如果小红在规定时间内吃完,除了立即给与奖励贴纸外,同样也要给与语言夸奖:"真厉害这么快就吃完了"如果时间到了还没吃完,就不让小红吃了.(3). 如果持续几天小红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可以继续缩短时间,将时间定在30分钟.这次告诉小红如果她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吃完就奖励她4张贴纸.(4). 继续增加难度将时间定在20分钟,告诉小红如果在这一时间内能够把饭吃完就奖励她8张卡通贴纸.(5). 逐步撤销强化物贴纸,代之以语言鼓励,同时告诉小红如果能在20分钟内吃完早饭,就可以用她之前得到的贴纸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她想要的玩具,故事书等.在实施的过程中,如果连续几天小红都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吃完,除了不再让她继续吃饭,同时可以扣除她得到的贴纸作为惩罚,扣除的贴纸数目也可以按照比例增加.案例介绍子凯是小班的幼儿,独生子,他各方面表现都比较突出,但是子凯任性、脾气暴躁、好“武力”解决问题.玩建构游戏的时候,幼儿都很认真的用积塑、花片构建房子、桥等各种建筑,子凯跑到嘉汛那桌面前,看了一下,迅速地从他们搭好的房子中拿走两块拱形的积木.这时,嘉汛喊了起来:“快放下,是我们的.”可子凯没理会,就往自己的桌子走去.这时,嘉汛一把抓住子凯的衣服,子凯一转身拿起积木就向嘉汛的头上砸去,嘴里还喊着:“打死你”这时别桌的小朋友也围了过来,想看看发生什么事.像这样的“问题”子凯发生过许多次.以至于老师提到他就头痛,小朋友呢则是不停地告他的状.子凯的确是一个“问题儿童”——任性、好强、喜欢攻击别人、……根据上述情况,尝试用行为矫正技术对小红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设计方案:一、确定目标行为:二、选择强化物:老师及时的赞美与鼓励三、过程与方法措施一:及时表扬,培养良好的情绪.教师及时奖励、鼓励幼儿好的言行,并引导、教会幼儿如何去做非常重要.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和大家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温馨美好,体验分享的快乐,可以经常举办一些分享活动,让幼儿从家里带来自己最喜欢吃的东西,愉快的游戏后小朋友围坐在桌子跟前一起吃东西,有的喝牛奶,有的喝果汁,有的小朋友喝水,这时教师应鼓励幼儿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其他小朋友和老师,让大家一起分享.在这样的氛围中,一些平时娇气、小气、霸道的样子看不到了,小朋友们都会显得大方、友好,也学会了团结、互助.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多观察,发现子凯有好的言行及时给予肯定,大加赞赏.在一些自由活动中多安排子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搭积木时请他给“建筑师”搬运“材料”,吃午饭后请他帮忙将桌上的饭粒扫到垃圾桶等等,以减少他因自我约束差而发生不愉快事情的机会,也给他增加从做好事中得到的表扬的机会,同时一次又一次的表扬鼓励,又可以更好地引导他积极、向善.措施二:换位思考,防止攻击性.教师帮助幼儿想象受伤害者的情感,用换位角色的感受方式,在假设的情景中让攻击性幼儿扮演受害者的角色,进行移情换位,设身处地地体验受害者的感觉和心情,从而在同情受害者的基础上抑制自己的攻击性行为.措施三:家园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例如:亲子讲座、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可以增加家长们正确教养孩子的方式及观念,另外也可以透过家长们之间的互相交流,分享教养子女的方式及经验.最后,家长应该避免让孩子看有暴力镜头的电影、电视,提醒家长陪伴幼儿看电视、看碟片,注意以正面形象引导、教育幼儿,避免幼儿盲目模仿.力求家庭与幼儿园同步教育.案例介绍:冯某是一个中度智障儿童,现在普小随班就读到四年级,对于知识掌握少,除写字外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在学校一些同学不懂事嘲笑辱骂他,加上课程难度太深无法理解,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发展到逃学厌学的地步.他不喜欢集体生活,感到一切都没有兴趣,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和课堂活动,上课时常常一个人自言自语并做自我暗示,例如我不喜欢上课,我不愿做作业等.冯某对于与其发生摩擦的同学会进行谩骂,并嘲笑其他有障碍的孩子.如果有人(包括家长和训练人员)阻碍其完成某事,他会大打出手.冯某爱看奥特曼的动画片,有些沉迷其中,喜欢想象并模仿有各种能量的怪兽去破坏他不满意的东西.心里承受能力差,如果遇到难题就会放弃并产生很严重的自责,如“我太笨了,我害妈妈受了一辈子的罪.”根据上述情况,尝试用行为矫正技术对小红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方案设计一、确定目标行为:攻击性行为次数减少,直至停止攻击行为.二、过程与方法(一)爱的教育教师帮助冯某了解周围环境,熟悉老师和同学们.并提高其自理能力和独立处理引起挫折的外在障碍的能力.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和自由气氛,给冯某提供充分展示活动的机会,让他积极参与到集体生活中去,享受集体温暖,体会集体游戏的乐趣.另外,训练冯某降低内在的紧张情绪,从而抑制某些可能发生的攻击行为.(二)利用消弱法减少学生攻击行为对于冯某的某些攻击行为,在不对他人和自己人身安全产生伤害时,可以采取不加理睬的方法,使他得不到注意和强化而逐渐减少攻击别人的行为.(三)隔离法当冯某发脾气较长时间,并产生有可能伤害他人的攻击行为时,就会被强制带到隔离室独坐,直到不良行为消失.(四)负强化反映代价是指在问题行为发生以后,可以是钱,玩具或看电视,旅游的机会等.例如如果冯某发生打小同学的不良行为后,拿走他所嗜好的强化物,如取消其本日观看动画片的权利.(五)使用代币制增加冯某的良好行为例如,根据冯某的具体情况,拟定一个代币交换系统,确定代币为1张卡片,如上课认真听讲的行为价值为1张卡片;主动擦黑板的行为价值为1张卡片;对同学一起友好的玩五分钟的行为价值为2张卡片;打同学的行为会失去5张卡片等.最终卡片能换取后援强化物.如10张卡片能得到一本书;20张卡片能得到和妈妈视频聊天一小时的机会,100张卡片能得到回家的车票一张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智障儿童攻击行为的矫正一、学生基本情况
姓名:冯某性别:男出生年月:1996年7月
健康状况:良好智障程度:中度智障原因:难产造成宫内窒息家庭及教养情况:冯某的妈妈是军人,对孩子要求较高,有时会有暴力行为。

冯某的阿婆和爸爸较溺爱孩子。

受教育情况:冯某在普小随班就读到四年级,对于知识掌握少,除写字外不能独立完成作业。

在学校一些同学不懂事嘲笑辱骂他,加上课程难度太深无法理解,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发展到逃学厌学的地步。

现在天使国际特教学校就读。

二、主要问题行为描述
1、不喜欢集体生活,感到一切都没有兴趣,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和课堂活动,上课时常常一个人自言自语并做自我暗示,例如我不喜欢上课,我不愿做作业等。

2、冯某对于与其发生摩擦的同学会进行谩骂,并嘲笑其他有障碍的孩子。

如果有人(包括家长和训练人员)阻碍其完成某事,他会大打出手。

3、冯某爱看奥特曼的动画片,有些沉迷其中,喜欢想象并模仿有各种能量的怪兽去破坏他不满意的东西。

4、心里承受能力差,如果遇到难题就会放弃并产生很严重的自责,如“我太笨了,我害妈妈受了一辈子的罪。


三、确定终点行为
冯某的攻击行为在训练和课堂教学中反复的表现出来,并且严重的影响到正常的康复训练,因此,被看成是严重的行为问题,需要介入一定的干预措施。

终点行为定为:通过矫正,使冯某逐渐减少攻击行为的次数,直至停止攻击行为。

四、问题行为及原因分析
1、生理因素
冯某因难产造成宫内窒息,导致智力受到影响,自我控制能力差并且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不能很好的表达需求。

2、教育因素
冯某一直在普小就读,但学习能力很差,由于学生较多,教师不能照顾周全。

冯某不能完成学业,受到一些同学的歧视,从而造成了学生自信心低下并使冯某形成了攻击行为。

3、家庭因素
由于孩子有缺陷,其爸爸非常自责,觉得对不起孩子,从而产生了过分的爱护和溺爱,放任其不良行为。

另外冯某喜欢看奥特曼打斗的碟片,家长没有及时引导,导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模仿。

4、环境因素
冯某来到新学校,第一次离开父母过学校集体生活,比较恐惧和
不适应,感到危险很多非常紧张,导致其攻击行为增多。

五、主要干预措施
(一)爱的教育
教师帮助冯某了解周围环境,熟悉老师和同学们。

并提高其自理能力和独立处理引起挫折的外在障碍的能力。

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和自由气氛,给冯某提供充分展示活动的机会,让他积极参与到集体生活中去,享受集体温暖,体会集体游戏的乐趣。

另外,训练冯某降低内在的紧张情绪,从而抑制某些可能发生的攻击行为。

(二)利用模仿法减少攻击行为
模仿的类惩罚的抑制效果指一位学习者看到一位示范者因表现某种行为而受到惩罚,则学习者本来常表现的这种行为必将越来越少。

让冯某观看攻击行为会给人造成多大的伤害和是如何受到禁止和惩罚的,从而减少其攻击行为。

(三)利用消退法减少学生攻击行为
消退是指在一确定情境中行为者产生了以前被强化的反应,如果此时这个反映之后并不跟随着通常的正强化,那么当他下一次遇到相似情境时,该行为的发生频率就会降低。

例如:对于冯某的某些攻击行为,在不对他人和自己人身安全产生伤害时,可以采取不加理睬的方法,使他得不到注意和强化而逐渐减少攻击别人的行为。

(四)利用惩罚法进行事后处理,减少其攻击行为
1、暂时隔离法
隔离是指当个体表现出某种不良行为时,及时撤销他正在享用的正强化物以阻止或消弱此种不良行为的再现或把个体转移到正强化物较少的情境中去,这种行为改变的策略叫隔离。

当冯某发脾气较长时间,并产生有可能伤害他人的攻击行为时,就会被强制带到隔离室独坐,直到不良行为消失。

(隔离室四壁空白,是一个正强化较少的环境)
2 、身体限制
身体限制是指在问题行为发生后,控制个体参与与行为部分的身体,限制他不能做出问题行为。

例如当冯某出现打老师耳光这种攻击行为后,老师恩著他的胳膊1分钟,使他不能再打人。

3、反映代价
反映代价是指在问题行为发生以后,拿走一定数目的正强化物,可以是钱,玩具或看电视,旅游的机会等。

例如如果冯某发生打小同学的不良行为后,将取消其本日观看动画片的权利。

(五)使用代币制增加冯某的良好行为
代币制是指在某中情境中出现了一个行为,会得到一定数量的代币,使用代币来换取其他强化物的行为改变技术的方法。

例如,将冯某的不良行为攻击行为作为目标行为,确定代币为1角钱硬币,并拟定了代币交换系统。

如上课认真听讲的行为价值为一角钱硬币;主动擦黑板的行为价值为一角钱硬币;对同学一起友好的玩五分钟的行为价值为两角钱硬币;打同学的行为会失去5角钱硬币等。

最终硬币能
换取后援强化物。

如10角硬币能得到一本书;20角硬币能得到和妈妈视频聊天一小时的机会,100角硬币能得到回家的车票一张等。

六、研究结果
通过2个月的观察,冯某攻击他人的不良行为基本消失了。

最初冯某每天攻击行为出现1~2次且情绪非常不稳定,现在一周出现攻击行为平均一次,且良好的行为出现越来越多,已经能与同学们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和生活。

总的来说,已经能适应集体生活并能努力配合训练老师康复训练和教学,认知能力写作能力和自理能力等均有了较大的提高。

七、分析与讨论
1、这是一个成功的个案矫正案例,有效的矫正了冯某的攻击行为。

在对冯某攻击行为的干预中,主要采取了行为改变技术,从结果看,还是非常有效的。

2 、值得注意的是利用惩罚法进行事后处理时,训练人员一定要保持平静,对于训练者来说,平静的语气和心态可以使惩罚的实施更客观,避免由于实施者情绪波动对惩罚的效果产生影响。

3 、攻击行为可能对孩子自身和他人产生伤害,因此,作为家长,教师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定要从促进儿童的发展出发,以积极认真全面负责的态度,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干预和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