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史料题的考查与教学
2019考研历史学答题技巧之史料分析题、论述题

2019考研历史学答题技巧之史料分析题、论述题在2019考研复习的最后阶段,同学们除了要对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查缺补漏和巩固之外,了解一些答题的技巧和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历史学考试中,史料分析题和论述题所占的分值比例最大,因此,在最后的复习中,考生应该进一步了解这两种题型的考查特点和答题技巧,在此给大家提出如下建议:一、史料分析题1、阅读方法——倒着读所谓倒着读,就是要求考生先读问题,次读出处,最后读材料。
根据这几年历史学出题的特点,中国史的史料分析题一般会从古代史中选择材料并且还会以繁体字的方式出现,同时还有一部分材料不加句读,因此对于一部分古文功底不太好的考生会造成一定的障碍,但是,如果先读要回答的问题,这一障碍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在先读题的情况下,考生应该能够联想到该问题的答案要点,这样,史料分析题实际上就变成了一个小的论述题或者说简答题。
如2015年考查的“汉至隋江南社会经济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即使考生没有读材料,也可以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作答。
2、阅读程度:读两遍第一遍粗读,了解大意。
主要任务有两个:第一,了解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注意各段材料的联系,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这是最重要的一步。
考生在找出材料中心内容后,要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3、与教材联系,迁移教材知识根据史料所述内容和后面的问题,联系教材中相应的知识进行分析、回答。
一般来说,材料或者是教材内容的再现,或者是教材内容的补充或延伸,或者是教材没有提到的新情景。
尽管材料有可能是新的,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挂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4、回答①按问作答。
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
材料分析题多由两到三个小题组成,因此,考生在回答时要根据具体要求,组织答案,并依据分值来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
略谈“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及教学策略

2018.No19改变了教师以灌输知识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即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了学生的“学”为中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整个过程有了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思想的交流,突出了信息化教学学生主导和参与性。
3 信息化教学在完成德育课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发展的学生评价模式中的作用从德育课自身教学难点来看,德育教学任务在于立德树人,教人求真、扬善、立美。
是对学校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教育的重要阵地。
而想让学生从认识上接受,思想上认同,行为上表现,就是德育课教师教学最大的难点。
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可以第二课堂的形式推送典型的事例,社会时事热点,校园热点案例,劳模先进事迹,励志传记,电影,音乐等内容,推送微课视频,讲座,至校园教学网,班会课堂,渗透思想素质教育,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学生精神世界,歌颂人间真善美,辨别社会假丑恶。
现在智能手机在学生中广泛普及,学生用手机了解信息,交流信息,交友,玩游戏等,手机的作用褒贬不一,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手机由通讯、娱乐工具拓展为学习工具,培养学生用手机参与学习,乐于参与的好习惯。
好的习惯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德育课采用信息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探究的、动手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自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与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是中职学生走向社会的最重要的能力。
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自学的习惯,在平时也会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探讨,课堂上经过教师的再讲解、引导自己练习,所掌握的认知就会更快、更多,这样也会使整个课堂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目标。
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的方式来看,传统的德育课通过考试、考查平时上课表现和出勤情况等方面来考核,注重的是结果。
而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则更注重过程评价,通过建立电子档案记录学生学习成果和知识作品,成长点滴,课堂参与活动情况,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做到真正体现学生学习发展性的评价。
高中历史必修二史料解析考试材料题必备

高中历史必修二史料解析考试材料题必备第一篇:高中历史必修二史料解析考试材料题必备史料解析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材料二: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
于是州郡例臵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虽兼并群贼,克平天下。
——《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分析解读】“井田”是商周奴隶社会时期的一种土地制度。
周制以九百亩之地为一里,划为九区,各区百亩,成一“井”字形。
《孟子·滕文公上》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井”中间的一块百亩田,称为公田,在其中凿井;外围的八块共八百亩土地为分属八家的私有田;八家同养公田。
井田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实行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了井田中纵横的疆界,承认了个人新辟土地的合法所有权,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这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一个标志。
土地兼并的直接后果是大量自耕农丧失土地,经济状况恶化,从而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由于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又会导致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地主阶级的势力的膨胀又会对封建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影响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载芟载柞,其耕泽泽。
千耦其耘,徂隰徂畛……有略其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
实函斯活。
驿驿其达。
有厌其杰。
厌厌其苗,绵绵其麃。
──《诗经〃周颂〃载芟》材料二:氏掌杀草。
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秋绳而芟之,冬日至而耜之。
若欲其化也,则以水火变之。
⑩⑥⑦⑧⑨①②③④⑤ 1──《周礼〃秋官》材料三:是月也,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
中考历史选择题史料和史学类之分析与突破 课件(共33张PPT)

记述
出处
“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 《清史稿》 ,后改军机处。”
“雍正七年六月始设军机房,十年三月 《军机大臣
改称办理军事处。"
年表》
A.因战事而设 C.强化了君权
B.设于雍正十年 D.设于雍正年间
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孤证 不立”史学研究方法的理解。根据题干
“‘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 明某件事情成立)”A、B选项主要在《 清史稿》一处记述,不符合;C选项材 料中没有体现;关于的设立,《清史稿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清明上河图》, 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答案。
4.(2020·广东·20)1964年10月17日 《光明日报》社论指出:“中国发展 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武器的 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 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 的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该社论 评述的是中国( )
【解答】“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 百里……上荒下困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 旒”反映的是隋朝大运河,白居易认为隋 炀帝开凿大运河,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考查学生 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 基础知识。
3.(2020.广东.10) 孟元老所著 《东京梦华录》和张择端所画《清 明上河图》反映了同一座都市商业 繁荣的景象。这座都市是( )
(一)题型概述:
3.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 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 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史识即是以科学 的史学观作为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 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例如:2020年广东中考第 3.4.8.10.20.23题.2019年广东中考第 1.4.5.9.21题.2018年广东中考第 1.7.13.15.18.25题.
高中历史高考试题史料实证的考查解析

高中历史高考试题史料实证的考查解析高中历史高考试题史料实证的考查解析一、史料获取史料获取是指收集证据史料。
史料是我们认知和重构历史的依据,任何历史认知和历史结论的获得都是基于对史料的正确分析和准确演绎,可见,史料获取是史料实证素养培育的前提和基础。
近年高考试题对史料获取能力的考查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考查考生是否准确掌握史料收集的基本途径,二是考查考生能否依据研究主题准确收集史料。
1.对史料收集途径的考查。
史料收集的途径多种多样,主要有:到图书馆和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及图片史料;采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相关口述史料;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史料;现场考古或对考古现场实迹复原;观看纪录片等影像史料;利用网络资源等。
2015年上海卷第39题问题二较为典型地考查了考生对史料收集途径的掌握情况。
例1 为进一步弄清海上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除文献外,还需填补哪些考古证据上的缺环?(材料略)该题以海上丝绸之路设置情境,要求考生提供新的考古史料来支持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其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是否正确掌握收集考古资料的方法和途径。
该题所给的评分标准是:(1)水平1——能阅读地图,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证据链问题。
(3分)如①为了填补缺失的证据链,应该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线路继续寻找古沉船。
②为了填补缺失的证据链,应该在马六甲海峡、非洲东海岸等沿海地区继续寻找古沉船。
(2)水平2——回答较笼统。
(1分)如搜集更多的考古资料。
其他答案则不给分。
由此可见,该题的解题关键是应结合题目所给地图,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不同地点收集考古资料,使之形成一条完整的证据链。
这提示我们在收集史料时一定要有强烈的证据链意识,不管通过何种途径收集何种类型的史料,它们之间应能相互印证,这样收集的史料才具有证明力。
2.对依据主题收集史料的考查。
在开展历史研究之前,研究者往往要先确定研究主题或提出研究假设,然后根据研究主题或假设收集史料作为证据开展研究。
高考历史试题对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考查探析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江苏省泰州中学陈继辉三省六部制是高考历史试卷中极其重要的考点之一。
唐朝前期,经济繁荣、国家强盛、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对外交流频繁,先后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盛世局面的出现,与政治体制———三省六部制的完善密不可分。
本文从近几年高考试题对三省六部制考查角度及其对历史教学的启示进行分析。
一、高考试题对隋唐三省六部制度的考查1.从特点(或职能)的角度考查三省六部制2008年山东文综卷第8题虽以三省制的积极作用入题,但侧重考查三省的职能,即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分工明确,决策权与行政权分离,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2015年北京文综卷第13题考查了门下省的审核权。
2018年江苏卷第3题: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
”由此可见,尚书省成为全国的行政枢纽。
对于本题考查的尚书省的地位,教材没有论及。
据新版《中国史纲要》:“皇帝的诏、制、敕经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后,由尚书省下发施行。
凡京师各部门的公文符、移、关、牒下发到各州,先送交都省(尚书省),由都省发出……州县各项政务须向上级申报,一些比较重大的政务,须经上级行政机关直至皇帝审查批示,才能放行。
尚书省……是上下行文书运转的枢纽。
”该论述印证了尚书省的政治地位。
三省严格按政务处理程序分工,确保中央机构高效运转。
《资治通鉴》载贞观元年:“上(太宗)谓黄门侍郎(门下省副长官)王珪曰,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唐代统治者精确划分三省职权意在分散宰相之权、实现彼此牵制,加强皇权。
2013年江苏卷第3题以著名史学家钱穆对唐朝三省制的评述为命题的依托,深化了学生对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认识。
人教版教材简述三省制的职能,没有提及三省制联署办公地———政事堂。
据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中书取旨,门下封驳,事亦嫌于迟滞,故后亦合议于政事堂。
史料实证类选择题

史料实证类选择题
史料实证类选择题是历史考试中常见的一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这类题目通常会提供一段或几段史料,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史料选择正确的答案。
以下是一些解答这类题目的技巧:
1. 仔细阅读史料: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中的史料,理解其含义和背景。
注意史料的出处和作者,以判断其可靠性和可信度。
2. 分析史料:在阅读史料的基础上,分析其中的关键信息和内容,理解其主题和中心思想。
3. 对比选项:将分析出的关键信息和内容与选项进行对比,找出符合史料的选项。
注意排除与史料不符或与主题不符的选项。
4. 考虑多种因素:在选择答案时,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史料的可靠性、可信度、是否符合史实等。
5. 慎重判断:对于不确定的选项,要慎重判断,不要盲目选择。
如果遇到难以判断的情况,可以借助所学知识和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和推断。
以下是一个示例:
题目:以下关于明朝海禁政策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 禁止一切对外贸易活动
B. 禁止商船出海贸易
C. 禁止外国商船来华贸易
D. 禁止民间与外洋贸易
答案:D. 禁止民间与外洋贸易。
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明朝海禁政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明朝的海禁政策主要是禁止民间与外洋贸易,而不对官方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限制。
因此,正确答案为D。
史料实证考查中的史料裁剪及论证逻辑——以2018年高考全国I卷历史第25题为例

使
贼”
与改编后的高考试题材料对比,可以发现二者 之间的区别。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命题人把不同类 型藩镇的动乱次数删去。虽经张国刚先生考证,藩 镇动乱中反叛唐中央政府的只占 20%,其他的都是 内部动乱。但不管是何种目的的动乱,次数如此频 繁,对社会发展、王朝统治都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另一变化就是根据原文中表述,把四种藩镇的数量 加以呈现,造成的印象就是割据型藩镇是少部分, 不足以对唐朝统治形成致命的危机。同时,张国刚 先生在原书中还对中原型和边疆型藩镇财政独立的 原因进行了合理的解释:这些地方的财政要用来保 持庞大军队的开支。
逻辑推理类的史料实证题在近年的高考中频繁 出现,这类题型,必须要遵循论从史出、孤证不立、 严密推理等原则。但命题人依据的素材,往往是一 篇文章或专著的,其中的结论有充足的史料做支撑, 经过严密的逻辑论证。但高考命题时对材料的字数 有严格的限制,命题人只能是选择性裁剪史料,缺 乏历史细节,这就有可能造成实证时逻辑不严密, 使得史料与结论显得生硬,忽略了历史演变过程中 的生动性、复杂性和逻辑性,这是在史料实证考查 中应该要注意的问题。
由此,让我们依据上述原则再来梳理一下本题 史料和结论之间的关系。
材料的有效信息 1.安史之乱后唐朝延续了百余年 2.不同类型藩镇的数量 3.藩镇官员大部分由朝廷任命 4.只有 9 个东南藩镇向朝廷缴纳赋税 5.大部分藩镇有重兵且都有利于朝廷统治
历史结论 藩镇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藩镇延续了唐朝的统治这个结论,从语法角度 分析,藩镇是主语,延续是谓语,因此我们可以将 结论解读为:安史之乱后,唐朝统治本来是风雨飘 摇,行将就木的,是诸多藩镇才延续了唐朝的生命 达一个半世纪之久。也就是说,藩镇的存在与唐朝 统治延续是一种因果关系。从史料实证的原则看, 支持结论的信息是:41 个藩镇中的 34 个其官员是 朝廷任命并且其设置是为朝廷服务的(防骄藩、守 边疆、防盗贼)。但也应看到与结论相反的信息有: 河朔型 7 个藩镇是完全割据的、32 个藩镇的财政是 不受中央管控的。所以,从这些角度看,本题的史 料实证及逻辑推理显得有些牵强,会让我们产生些 许疑惑:一是如何解释材料中不支持结论的信息; 二是藩镇做为安史之乱的后遗症,为什么会延续唐 朝统治?这其中有什么样的逻辑在支撑?
历史高考题中“史料实证”素养的探究

懲;教学参考栏目主持人/韩晴素养杂谈历史高考辭“史料实证”素养的探究〇李国宏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学是一门实学,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认识,“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这也是历史课程改革的重要学科素养之一。
在近些年的高考试题中大多数主观题都体现了对史料实证学科素养的考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学生在深度阅读史料的基础上,分析和认识史料对历史研究的重要作用,并尝试运用史料探究历史问题。
我们在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甄别、辨析的过程中,需要对搜集的史料进行考察、辨析,去伪存真。
具体做法就是提取线索和有效信息,引导学生根据探究的问题,考察史料的可信度和使用价值,在教学中广泛运用,从而形成史料实证的解题思路。
我们以2020年全国卷I的选择题为例,探究史料实证学科素养在高考试题中的考査和运用。
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
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
这表明当时周朝A. 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本题主要考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分封制的理解和运用,题干内容是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
熊通很生气,说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周桓王不给提升爵位,那我就自立为王了。
所以自立为楚武王。
从题干中可以看出,楚国国君要求周桓王认可他的诸侯地位。
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诸侯获得封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根据材料中“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可知熊通自立为王的做法是对分封制的破坏,因此材料可以证实当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这就是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过程,在史料中发现线索和有效信息,学生根据题干的问题对史料进行研读、甄别,最后得出分封制度在当时受到挑战的结论。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与参考答案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文化领域采取的重大举措是()A. 焚书坑儒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创立科举制D. 八股取士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在思想文化领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选项A,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而采取的措施,与汉武帝无关,故排除。
选项B,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文化领域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B项正确。
选项C,科举制是隋朝时期创立的选拔官员的制度,与汉武帝无关,故排除。
选项D,八股取士是明朝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而采取的措施,与汉武帝无关,故排除。
2、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A. 兴中会B. 同盟会C. 强学会D. 华兴会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相关知识。
选项A,兴中会是孙中山于1894年11月24日在美国檀香山创建的中国近代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但不是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故A项错误。
选项B,中国同盟会,亦称为中国革命同盟会,是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故B项正确。
选项C,强学会是清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个政治团体,由康有为发起,于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成立,但不是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故C项错误。
选项D,华兴会是清末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于1904年2月15日在湖南长沙正式成立,但不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故D项错误。
3、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2023年新高考I卷历史史料分析题型讲解

2023年新高考I卷历史史料分析题型讲解一、题型介绍历史史料分析题是新高考I卷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旨在通过分析给定的历史史料,考察考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社会背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本题型要求考生正确解读和分析史料,并且能够将其与相关历史知识相结合,形成独立的论述观点。
二、解题步骤1. 阅读史料-仔细阅读所给材料,并标注关键信息和问题。
2. 理解史料-理解史料中表达的观点、事实、背景等重要内容。
3. 分析史料-分析史料的意义、价值以及与相关历史事件的关联。
4. 运用历史知识-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对史料进行更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5. 构建论述观点-依据史料和历史知识,形成独立的论述观点,并展开相关论据。
6. 表达思想-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使用恰当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方式。
三、解题技巧1. 读懂史料要点-在阅读史料时,要注意全面理解史料的要点,分清主次。
2. 注重事实与观点的分辨-区分史料中的事实陈述和作者的观点表达。
3. 运用历史背景知识-对于一些特定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要结合所学的历史背景知识进行解读。
4. 注意历史时空背景-要将史料放在相应的时代背景中进行分析。
5. 多角度思考问题-通过对比、对照等方式,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形成更有深度的分析。
四、范例解析以下是一道2023年新高考I卷历史史料分析题的范例解析:【史料】某国历史学家甲:清朝亡国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制度导致的腐败与内外交困。
【问题】请针对甲的观点简要分析其支持理由,并结合你的历史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
【分析】甲的观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封建制度导致的腐败以及内外交困。
他认为清朝亡国的原因在于这两个因素。
首先,封建制度导致的腐败。
清朝的封建制度存在着严重的等级森严和封建专制现象,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封建制度下,皇权至上,地方官僚的腐败现象严重,悬殊的贫富差距与压迫人民的压力不断加大。
这导致了清朝政权日益衰败,难以应对社会问题。
其次,内外交困也是导致清朝亡国的原因之一。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专项训练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专项训练史料实证能力考查解析一、史料类型与史料搜集主要包括辨析史料的多种类型和搜集史料的多种渠道两个方面。
研究近年来全国卷,更多体现出对史料多种类型的考察。
因此,备考试应加强史料分类、分类标准、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等的掌握。
(1)史料的定义: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
区分史料、史料解释、历史评价等,认识这些不同的历史事物,是史料实证素养的基本认知能力。
2007年上海高考卷中即对此进行了考察。
【例1】(2007上海历史)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
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
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抄在答题纸上)(2分)(2)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抄在答题纸上)(2分)(3)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抄在答题纸上)(2分)【参考答案】(1)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2)史料解释:民贵君轻。
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3)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1)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史料类型的划分有多重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史料可区分为不同种类,许多历史学家对史料的分类都有专门论述。
按是否是历史事件发生当时留下来的史料可分为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
①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
种类: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他实物等②二手史料: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教学用书(word版教参)(共5篇)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教学用书(word版教参)(共5篇)第一篇: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教学用书(word版教参) 前言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八当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教学用书学习与探究一至三前言本册教师教学用书是配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的教学而编写的。
教师教学用书力图贯彻新—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切实有效地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提出的各项教学目标。
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学内容与教科书严格一致。
全书体例以“专题”为单位设计。
每一专题编有“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以明确专题教学的学时数,同时提出本专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专题中的每一“学习内容”,大约用1学时完成。
每一学习内容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教学目标。
以课程标准和课文内容为依据,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明确提出每一“学习内容”的具体学习目标。
2.教学内容分析。
包括学习内容的解读、具体教学进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等。
3.问题解答。
就课文中“想一想”、“议一议”、“材料阅读与思考”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解答提示。
4.教学评价建议。
教学评价重在对学生的评价。
评价是多元的,每节课只能对学生学习的某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建议是供教师参考用的案例。
5.历史问题注释。
目的是帮助教师更好地备课,拓宽教学知识面,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信息。
本书由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组织编写。
参加本书编写的有马世力、王飞、王印焕、刘汝明、刘觉荣、李雪洁、杨杰、吴咏松、吴晓棠、何夕忠、陈芬芳、邵茜、罗安琪、周建新、周莉莉、郑国锋、郝玉琴、徐灿华、高鹏亮、阎建宁。
史料实证选择题

史料实证选择题
史料实证选择题是一种常见的考试题型,它要求考生根据已有的史料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选择正确的答案。
这种题型能够有效地考查考生的历史知识、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在解答史料实证选择题时,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1. 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2. 认真阅读史料信息,注意其中的关键信息。
3. 根据史料信息,进行分析、判断。
4. 在选项中选择与分析结果最为接近的答案。
需要注意的是,在解答史料实证选择题时,应尽可能地利用已有的历史知识,对史料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
同时,要注意题目的设问,确保答案与题目要求相符。
例如,下面是一个史料实证选择题的示例:
根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卻匈奴七百余里”。
这表明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加强边境防线?
A. 加强海防
B. 加强边防
C. 加强内防
D. 加强京师防务
根据史料信息,“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卻匈奴七百余里”,可以看出秦始皇采取了加强边防的措施,以应对匈奴的侵略。
因此,答案为B. 加强边防。
史料题的考查与教学

史料题的考查与教学史料题的考查与教学营山双河中学陈建华近年来,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和高考都高度重视史料的考查与教学,但是中学历史教材根本无法实现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的目标与要求。
基于上述原因,本人倾向于从新高考的材料题出发,分析其考查方式、重点,总结其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以期达到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的目标与要求。
也期望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更加积极主动地使用史料,搞好教学。
本讲内容共分三部分:1.近几年我们考过的“史料题”2.“史料”问题分析3.“史料”教学设想一、先来回顾一下近几年我们考过的“史料题”(2013高考卷)13.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
这说明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2015高考卷)38 (26分)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
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延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材料二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
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材料三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
……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
……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指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1)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和影响。
历史(心得)之简析高考历史材料题的考查特征及应对方法

历史论文之简析高考历史材料题的考查特征及应对方法简析高考历史材料题的考查特征和应对方法高飞胡志林摘要:材料题是高考历史试题的重要题型之一,其呈现形式多样,考查功效明显,突出了历史学科的特征。
探讨和研究材料题的考查特征和应对方法,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学的成效。
关键词:特征;方法高考材料题是以提供材料的方式命制的试题,其呈现形式多样,突出了历史学科的特征,考查的功效明显。
近几年来,在高考历史主客观试题中材料题的数量逐年增加,所占的分值越来越大。
材料题大受青睐的现象,对中学历史教学有极大的导向作用。
因此,探讨和研究材料题的考查特征和应对方法,对提高历史教学的成效大有裨益。
一、材料题的考查特征 1、呈现形式多样。
历史材料即史料,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主要包括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两大类。
材料题所用的材料一般包括史学论著、历史性文学艺术作品、考古资料(经常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统计表格等。
材料题有多种呈现形式,从表达方式上可以分为文字、图文、文字表格材料题等几种方式。
从题型上划分,材料题又分为选择题、分析题、问答题、作文题,等等。
文字材料题是运用“新”的文字材料创设情境,考查解读材料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图文材料题的题目中增加了图片材料,考查对图文结合的材料的解读能力;表格式材料题重在考查对表格统计材料的分析、比较能力。
材料题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与材料的多样性是一致的。
历史教学中应该对相关的多样的材料予以高度重视,以培养学生解读各种材料的能力或应考能力。
梁启超在《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
在某种程度上讲,历史学就是史料学。
由于各种形式的材料题与历史学的特征高度一致,所以材料题的考查特征亦是明确的。
2、体现历史学科能力。
高考历史命题以能力立意,即重点考查历史学科能力。
历史学科能力主要体现在:“通过阅读在内的多种途径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对历史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对历史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等。
唯物史观视域下中考历史试题的考查及教学对策

唯物史观视域下中考历史试题的考查及教学对策作者:吴乐康来源:《教育·教育评价》2022年第02期《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1年版)》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中,使学生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事物。
”纵观2021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在唯物史观指导之下,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彰显了新课程理念。
在新一轮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研修和颁行的过程中,唯物史观已成为初中历史教学和命题的重要抓手,对初三复习备考和中考历史试题的命制都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一、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唯物史观是说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使历史学变成了科学,使历史研究能够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科学的研究,得出真理性认识。
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要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
2021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以唯物史观为命题路标,将唯物史观渗于史料或史事的叙述之中。
在具体的试题命制上,以考查唯物史观基本内涵为立意点,以史事与史论之间的因果逻辑和交融联系,凸显唯物史观对于历史学习的统领性。
例1(第18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世纪早期,农奴制度促进了西欧主要农业组织形式——采邑的发展。
采邑是大型庄园,包括土地、草场等,以及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
由于地区性国家建立了越来越有效的政治组织,地方上的封君和封臣管理着政治和军事事务,这一体系一般被历史学家称为封建制度。
——据[美]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材料二:13世纪的欧洲处于变革的阵痛之中,在经济上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和工业化。
工商业的兴起促进了城市生活的产生,新的城市生活又使中世纪社会产生了市民阶级,市民阶级公开提出政治代表权和在法律面前平等的要求。
这些经济社会变革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
——据[美]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料题的考查与教学营山双河中学陈建华近年来,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和高考都高度重视史料的考查与教学,但是中学历史教材根本无法实现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的目标与要求。
基于上述原因,本人倾向于从新高考的材料题出发,分析其考查方式、重点,总结其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以期达到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的目标与要求。
也期望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更加积极主动地使用史料,搞好教学。
本讲内容共分三部分:1.近几年我们考过的“史料题”2.“史料”问题分析3.“史料”教学设想一、先来回顾一下近几年我们考过的“史料题”(2013高考卷)13.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
这说明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2015高考卷)38 (26分)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
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延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材料二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
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材料三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
……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
……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指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1)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和影响。
(7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背景及其结果,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
(7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建立后,为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方针和主张?简析上述方针和主张的影响。
(10分)(4)综上,请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所贯穿的主题。
(2分)总结:1.史料呈现视角:均以材料形式呈现史料一是史料来源丰富多彩(史籍文献、专家学者观点、小说等非正统史料)二是史料多来源“名门正派”,具有无可争议的真实性。
(真是底线、真是高考的生命线)三是史料生动典型、鲜活感人,具有穿透力四是史料叙述的语言客观、理性、准确2.命题立意的视角——素养立意一、“准确通达的历史时空观念”二、“求真求实的历史证据意识三、“回到现场的历史思维特征”四、“关照现实的历史价值引领”五、“合乎逻辑的历史推理意识”3.命题趋势:坚持能力立意的同时,开始触及和追求“素养立意”,形成自觉的实证意识4.从史料教学的视角看:《课标》:高中历史教学重点任务是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核心知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与解释、历史价值观。
二、“史料”问题分析(一)史料是什么?史学就是史料学。
——傅斯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
——梁启超史料的概念:研究和编纂历史所用的资料。
主要来源有实物的(如古迹、文物、地下发现的遗物等)、文字的(如各种著作、文献、铭刻等)和口传的(如传说、访问、民歌等)——《中国历史大辞典》(二)、史料的分类1、根据载体来分:(1)文字史料①史书:距离要研究的时代较近的人所写的史书,是研究当时的重要史料。
②学术著作:反映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以及学术的发展。
③档案文书类:尤其对政治史及社会史研究颇有帮助。
④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包括如古代的农民历、商店的帐薄、土地契约书,以及私人来往的书信等。
由于这些大多不是刻意留传下来的东西,常能更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实际生活及想法。
⑤报刊杂志:为近现代史的重要史料,一般性报纸有助了解一些事件的发展,以及当时人从不同观点对此事的了解,娱乐性的报刊则可以观察当时人的文化和生活。
⑥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内容虽有虚构之处,但常可反映当时人的生活、想法以及观念等,对于文化史、思想史、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有所助益。
文字史料的地位:文字史料是最主要的史料载体。
在所有史料中,这是数量最多的一类,可称浩如烟海。
但个人因素(阶级立场、个人修养)、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纂改历史)时代因素(研究方法、角度)均会影响其价值。
(2)实物史料:包括古代建筑、家具、衣物、器物、饰品、钱币、墓葬、绘画、雕塑等,用以探讨当时人的生活、及观念等等。
这类的史料,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是最重要的史料之一。
其重要在于直接性。
实物史料的地位:①比文字资料可信度高。
②关于史前和上古的历史,实物史料显得特别重要。
③与文史资料相互参证,从差异中寻找历史的真实,还可以弥补文献的不足。
实物史料的局限:①它们可能只是很小的一个碎片,并不一定能展示历史的全貌。
②.对有些器物,人们还只能猜测它们的意义,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3)口述史料:访问实录、史诗、神话、传说、故事等,多用于现代史或无文字记录时期研究,借以而获得对历史更直接深入的了解。
口述史料的局限:①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口述资料会与本来面貌有较大差距;②在史诗、神话、传说、故事当中,也会有大量创造和虚构的情节;③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当事人回忆也难免不准确或不全面所以有人说口述史料如云雾,其真相不易见,但是不能不珍惜这类史料。
2、按时间与价值分(1)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
因此又叫直接史料,它最高的一种境界,是当事人直接的观察与直接的的回忆。
(2)第二手史料:非当事人提供(包括后人整理)的资料则是比较间接的证据,我们称为第二手资料,又叫间接史料。
地位:①一般来说,第一手的史料价值较高,使用第二手史料时需要更加小心谨慎;②衡量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的价值高低也不能绝对化。
(举例)(2015·上海单科·7)为研究三国时代的历史,某同学找来了电脑游戏《三国英杰传》、二十四史中的《三国志》、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剧《三国》的影碟,其中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A.《三国志》B.《三国演义》C.《三国》D.《三国英杰传》【考点】割据与分立——三国鼎立格局的最终形成;史学理论——史料使用【解析】《三国志》是史学家对三国时期历史的记录,属于第一手史料,故A项正确;《三国演义》属于历史小说,是依据三国时期历史的再创作,属于第二手史料,故B项错误;《三国》属于影视作品,是依据三国时期历史的再创作,属于第二手史料,故C项错误;《三国英杰传》属于电脑游戏,是依据三国时期历史的再创作,属于第二手史料,故D项错误。
【答案】A3、按形成目的分(1)有意史料(记述性史料):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作者的目的就是让当代和后世之人了解历史。
有意史料还包括墓志铭、碑文和口述的神话、传说、历史歌谣、历史故事等。
(2)无意史料(遗留性史料):指原属过去历史事物的一部分而遗留至今的、从其最初形成就不以讲授历史为目的的,而是因别的目的或原因形成的、给人们无意中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信息的史料。
无意史料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实物遗留”,如古建筑、生活用品、生产工具、艺术品、货币、及人体遗留如骨骼、牙齿等;二是“抽象遗留”,风俗习惯、语言、地名等;三是“文字遗留”,如私人信件、诏令敕诰、法律法规、条约、证件证书、谈判或审讯记录、账簿等。
地位:无意史料的可靠性要高于有意史料(三)、获取史料的途径和方法1、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史料。
2、参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3、观看纪录片的影视资料4、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
5、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6、利用网络资源(四)、史料的运用1.史料真伪的甄别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
2007年上海高考文综卷有一个选择题:据报道,上海发现了一张可能是元朝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的真人画像(图略)。
某同学想从下列四方面考证画像真伪,最关键的应该是确认画像的A.人物年龄 B.尺寸大小C.创作时间D.色彩浓淡答案:C。
如上述例题中,黄道婆是元朝人,如果画像是元朝人所画,可靠性就较强,如果是后代人想象所画,可靠性就差。
2.史料价值的分析在对史料的分类和甄别的基础上,就要对史料价值进行分析。
如何分析史料的价值呢?应注意以下要点:(1)原始史料的史料价值比二手史料高。
一般而言,历史事件、人物当时的相关文物和记载等原始材料史料价值高。
有时候历史当事人的叙述可能因立场问题而有作伪成份,因此,口述史料在某些问题中有特殊价值,应作具体分析。
(2012·广东文综·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解析】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
关键信息:商代、牛耕。
甲骨文是商代文字,具备象形,而《诗经》是春秋晚期的作品,冉耕为春秋时期的人物,相较而言,D项是最有利的证据;A项容易会错选,注意牛骨的出土不一定说明牛耕的出现,如中国先人已能训养牛。
【答案】D(2)二手史料的价值应结合记载者的身份、时代进行具体分析。
如,《资治通鉴》和《魏书》同样有关于南北朝历史的一些记载,相较而言《资治通鉴》的可靠性就要强一些,因为司马光很重视历史考证,有“无征不信”的精神,而《魏书》的作者魏收治史态度就不甚严谨;但是魏收处于南北朝的当时,司马光生活在北宋时期,距南北朝有几百年的时间,因此,有些问题可能《魏书》的记载更符合历史真相。
因此,在论证问题时要遵守“孤证不立”的原则,广泛收集史料。
(2016嘉兴一模)23.右图是针对1938年苏德关系中某一事件的时政漫画。
下列对漫画作者的立场及论证的推理较为合理的是A .美国立场。
此时美国推行孤立外交,能对苏德关系进行中肯评价。
B .英法立场。
“苏德婚礼”解除德国两线作战之忧,让英法面临德国侵略危险。
C .波兰立场。
苏德秘密协议瓜分波兰,破坏其领土完整,是一丘之貉。
D .中共立场。
苏联与法西斯德国签订包含侵略它国内容的条约,丧失原则。
(3)文艺作品和传说的史料价值应结合问题作具体分析。
文艺作品和传说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应注意其适用范围。
小说等文艺作品必然带有作者生活时代的痕迹,所以就反映某一时代社会生活而言,许多小说是一种难得而可靠的“无意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