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建筑抗震设计一课一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抗震设计》一课一文
120310103 土木一班余宏展
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各种灾害威胁,破坏性地震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它发生次数少,所以大多数人对此放松了警惕,疏于对地震的防范。
但是强烈的地震一旦发生,就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的经济损失。
因此,我们在日程生活中就应对地震有所防备,普及居民和群众关于防范地震的知识,以至于在地震发生时不会手忙脚乱,同时做好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最基本要求,从而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这就要求我们在结构设计中做好对建筑抗震的分析。
通过学习《建筑抗震设计》这门课程,我们逐渐认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及地震发生时对居民生活及其心理的影响。
下面是学习中的一些心得及体会。
抗震结构分析的发展过程。
结构抗震分析理论的发展大致分为静力,反应谱和动力阶段,在动力阶段又可分为弹性和弹塑性(或非线性)阶段。
从1900年日本学者提出震度法概念,将地震简化成静力到我国在1989年抗震规范中提出两阶段设计要求,第一阶段为设计阶段以反应谱方法作为设计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第二阶段是设计校核阶段,要求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进行验算。
要求层间位移小于倒塌极限,要求进行第二阶段
验算的只限于少数建筑结构。
建筑抗震设计已经经历近百年的发展,有关地震分析也逐渐完善,但是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在我们学习中我们认识到地震的分析方法有一下几种:静力分析法,反应谱分析法,时程分析法,静力弹塑性分析法等。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的基本内容为: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用途,首先确定结构预期的性能目标,再根据不同的性能目标提出不同的抗震设防标准,然后按相应的设防目标进行结构设计,并辅以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使所设计的建筑在未来地震中具备预期的功能。
基于性能抗震思想为我国地震工程的发展和抗震设计规范的修订与完善,提出了新的方向和更高的要求,必将成为我国抗震设计的发展趋势。
学习建筑抗震设计要有相应的结构动力学基础,在动力学的学习中我们应该掌握多自由度体系的振动方程的知识,结构动力学要求较熟练掌握已学过的力学知识。
其次,要求较好地掌握已学的数学知识。
结构动力学基础的学习有一下几个方面:1,多自由度体系的震动方程;2,多自由度体系的自由振动;3,多自由度体系受迫振动的时域分析法;4,多自由度体系的随机振动分析。
强震的地面运动分析也是建筑抗震设计的重点。
强震的地面运动学习中我们要对地震波有所了解,所谓地震动是由震源释放出来的地震波引起的地面运动。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
按传播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
地震波的传播以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
同时在生活学习中我们要养成收集地震波波形的习惯,以利于工程抗震结构抗震分析。
地震动地面运动的特征,地震动是非常复杂的,具有很强的随机性,甚至同一地点,每一次地震都各不相同。
但多年来地震工程研究者们根据地面运动的宏观现象和强
震观测资料的分析得出,地震动的主要特征可以通过三个基本要素来描述,即地震动的幅值,频谱和持续时间。
在地震动的随机过程模型较多,由于地震动的速度和位移与地震加速度有着简单的联系,因此,目前对于加速度的随机过程模型研究较多,这种描述分为频域模型和时域模型。
同时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动力方程的学习也是建筑抗震设计学习的基础。
通过建筑抗震设计这门课的学习,使我认识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一门土木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对于我们灾防专业的学生来讲,是必须掌握的,眼下会对以后相关的课程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特别是毕业设计时会有很多的相关知识设计,长远来看,对我们以后的从事工作有很大帮助。
而且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地震灾害愈来愈多的出现,对于我们抗震设计将会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