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及土地问题
中国历代的土地制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历代的土地制度篇一:中国历代土地制度中国历代土地制度一、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
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二、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一一井田制,实质是国王私有制,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三、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1、地主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占支配地位)①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影响:对中国圭寸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③废除: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①屯田制:西汉、东汉、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清初等实行过屯田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无地农民,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均田制: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鉴、吸取,其影响深远。
后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唐玄宗时国家无地可分,均田制崩溃(这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之一)③更名田:1669年,康熙帝宣布把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耕种人所有,叫“更名田”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其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四、中国近代的土地制度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天朝亩田制度》①内容:a、土地问题: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分配问题: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②特点:绝对的平均主义③评价: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以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这种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中国历史土地政策
中国历史土地政策中国历史上的土地政策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土地是贵族和统治者的私有财产,人们必须依附于土地的所有者来获取生存和生活的权利。
土地政策主要以分封和土地兼并为主要特点。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封建制度不断发展,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许多土地被贵族和富豪垄断,农民丧失了土地所有权,转而成为土地的耕种者,支付给土地所有者一定的租金或劳动。
到了秦朝,土地兼并现象进一步加剧。
秦始皇进行了土地改革,取消了封建制度,建立了郡县制度,将土地所有权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
土地被平均分配给各个农户,并实行了均田制,确保了农民的土地持有权。
随着历史的发展,封建社会逐渐演变为封建地主经济。
到了宋代,土地集中度进一步加剧,土地兼并现象再次显现。
为了解决土地问题,宋朝推行了保甲法,通过加强社区监督,限制土地兼并,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明清时期,中国的土地政策发生了重大变革。
明朝实行的一条鞭法限制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并重新分配了土地。
清朝则推行了土地私有制,地主成为土地的绝对所有者,农民再次成为土地的佃农,依附于地主。
土地的分配不再公平,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
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成为重要的政策措施。
土地被重新分配给农民,建立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这一政策有效地解决了土地问题,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总之,中国历史上的土地政策经历了封建社会的分封和兼并,到现代农村土地改革的集体化。
这些政策对于社会的演进和农民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农业、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土地制度的起源和发展1. 农耕时代的土地制度在中国古代农耕时代,土地属于整个村落,由村社共同管理。
土地的使用权归农民所有,但不可贩卖。
2. 封建时代的土地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封建时代的土地制度逐渐形成。
地主阶级拥有大片土地,并将其分给农民作为赋税的依据。
此时土地的所有权并不属于农民,他们只能依附于土地拥有者。
3. 宋明清时期的土地制度在宋明清时期,土地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土地的所有权掌握在朝廷手中,而不是地主阶级。
具体的土地使用权由地主阶级拥有,并对农民征收赋税。
二、土地制度对社会的影响1. 社会稳定与经济繁荣古代土地制度为社会秩序提供了基础,稳定了社会关系。
土地的合理分配和规范管理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2. 社会等级与阶级固化封建时代的土地制度导致了社会的等级固化,地主阶级地位的稳固化。
农民无法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造成了社会阶级的分化。
三、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变革1. 实施废除农田私有制在中国历史上,多次有农田私有制的废除或改革尝试。
例如,在秦朝时期,实施过土地的平均分配,但该政策随后被废止。
在明清时期,部分地区试行过土地的公有制。
2. 现代土地制度的建立经过近代以来的土地改革,中国逐渐建立了现代土地制度,确保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
农村土地改革和城市土地制度改革都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
四、受土地制度变迁影响的思考1. 社会公平与农民权益保护古代的土地制度存在着很大的不平等问题,进而引发社会动荡。
现代土地制度的建立应重视农民权益保护,追求社会公平。
2. 农村土地集约化与现代农业发展当代中国,农村土地的集约化和农业现代化成为发展的关键。
通过改革土地制度,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结语: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特点与问题
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特点与问题中国古代的封建经济是指在封建社会中以农业经济为主体,在地主阶级的领导下,通过土地私有制和农民的奴隶身份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形态。
这种经济制度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从特点与问题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本质。
一、特点1. 土地私有制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土地私有制,也即地主统治阶级对土地的垄断所有权。
根据封建土地制度,皇室和贵族家族拥有绝对的土地占有和支配权,农民则只能在封建地主的统治下耕种土地,作为一种无产阶级存在。
2. 农民奴隶身份在封建社会中,农民根据自己的身份可以分为两类:自耕农和雇佃农。
自耕农拥有一定土地并独立耕种,虽然生活状况较为艰苦,但仍然享有一定的经济自主权;而雇佃农则将自己的劳力出租给地主,为地主耕种土地,作为地主的奴隶身份,他们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
3. 世袭制度封建经济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世袭制度的存在。
在封建社会中,贵族地主的财产和权力是世代相传的,并且只能由继承人来继承。
这种世袭制度使得贵族地主的地位得以保持和传承,同时也限制了社会的流动性。
二、问题1. 社会阶级固化封建经济的最大问题之一是社会阶级固化。
由于封建经济的特点,地主阶级占有了绝对的土地和财富,而农民处于被剥削和奴隶身份。
这种阶级固化和社会流动性的缺失带来了不公平和不稳定的社会情况。
2. 赋税制度过重封建经济的另一问题是赋税制度过重。
地主阶级通过赋税来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这使得农民的负担日益加重。
赋税制度的严重不公和过重负担,使得农民无法获得应有的经济回报,导致农民的生活条件恶化和社会不稳定。
3. 农业生产力低下由于封建经济中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专有化经营的限制,农业生产力长期处于低水平。
地主对农民的统治和压迫阻碍了农民的创造性劳动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得中国古代封建经济无法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结语: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特点是土地私有制、农民奴隶身份和世袭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井田制: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
时已发展很成熟。
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
2.初税亩:春秋时期鲁国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 年)实行的按
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它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
3.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
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
4.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是唐时实行的
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
5.两税法:唐德宗建中元年(780 年),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
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
6.一条鞭法:明朝张居正于万历九年(1581 年)在全国推行的税费
改革,简化了税制,把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统一征收银两。
这些土地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对当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古至今土地制度的变化
从古至今土地制度的变化
从古至今,土地制度经历了多次变化。
以下是部分变化:
1.古代土地制度:
在古代,土地主要由贵族和官员所有。
这些贵族和官员通过赏赐、购买或其他方式获得土地。
国家拥有的一些土地,如屯田和官田,主要用于特定的目的。
此外,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器,牛耕的推广,使得个体独立经营开始出现并得到发展。
2.封建土地制度:
从秦汉至唐代的土地制度延续了很早之前的“公田”与“私田”并存的制度。
农民手里的“私田”均可以买卖。
然而,汉武帝时,针对土地兼并严重的情况,董仲舒提出“限民名田”的建议,也就是限制私人占据他人的田地,避免被豪强、大地主进行兼并。
3.均田制:
北魏时期,政府实行了把封建国家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均田制,部分农民在耕种一定年限后能够得到土地的所有权,土地制度又一次发生改变。
4.土地改革:
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和之后的集体所有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
这次改革旨在提高劳动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以上只是部分土地制度的变化,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历史文献或咨询历史学家。
封建土地制度及中外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
分析我国古代人口增长的原因
政府的鼓励政策、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增长、赋 税征收的依据变化、高产作物的引进、社会观念、医学 的进步。
为什么说我国人口发展形势严峻
人口基数大,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不高,但每 年净增人口仍很高;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文 化素质低,人口政策的实行和落实困难大。
对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A 社会人口的增加
B 统治者的提倡
C 铁器牛耕的出现
D 分裂战乱的影响
3、我国古代有利于农业商品化的赋税制度是
A 初税亩 B 两税法 C 方田均税法 D 一条鞭法
4、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这说明
A 封建经济走向衰落
B 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C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材料一、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爱人,使民以
14.元朝与隋朝相比,在交通运输方面的突出成 就是
B
读隋朝运河(图一)及元朝运河(图二)。回答: 1)图一中的运河沟通了哪五大水系?其中连接黄河与淮河
的一段叫什么名称? 2)仔细读图,分析在不同年代黄河流入的海域有什么变
化?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变化的? 3)图二中的运河新开凿的是哪两段?到今天这条运河仍然
明朝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导致了资本主义 萌芽产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反映到思想文 化领域就是产生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
延伸:1.近代城市分布特点及原因?
2.今天我国加快城市化进程。
3.世界城市化进程及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环境问题、生活问题、交通、教育、 城市配套设施等。)
积极作用
(促进经济发展、带动农村经济、提高 人民生活等)
国内贸易:春秋战国、隋唐、明清 对外贸易:两汉、唐朝、明朝、清朝
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的讨论
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的讨论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的讨论引用(转贴)国内知名的历史学者和农民问题学者秦晖,对历史上的土地问题及其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深入的研究和精到的见解。
笔者也有贴谈及对土地私有化的恐惧症问题,这里仅简单谈一下有关私有化的顾虑:历史上的土地兼并和集中,不是因为土地私有制,而是因为特有特权的豪强的掠夺和国家土地税赋过重。
可笑的知名历史学者上面这段话,充分证明这个所谓“国内知名的历史学者和农民问题学者秦晖”和《伟大的一小步》的作者,对历史上的土地问题及其相关的社会问题的知识基本等于0。
历史上的土地兼并和集中,根源就在土地私有制。
连这点起码道理都不能理解,都看不明白,可见现在的“国内知名的历史学者”的水平是何等可笑了。
引用江南卢川在2008-10-16 21:09:13 写道(原帖):_————兼并和集中公有制不是更能做到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是更大的集中么?人民公社土地还不集中?土地私有制也可能集中与兼并,但更多的是分散。
你了解一下中国历史上自耕农所占比例就行了。
如果土地因私有制都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国家的税赋哪里来?学学历史吧,中国的小农经济,土地分散,远远多于西欧。
仅靠几条干瘪的政治教条,以为通晓一切,才是可笑的。
关于“土地集中”的几个可笑观点真是,说了两个可笑的,就来了个更可笑的:第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并非公有制,把它放在“公有制”的前提之下,就是一件可笑之事。
第二、江南卢川其实不知道什么叫土地兼并和集中。
中国历史上的所谓土地兼并和集中是有特定含义的,它是指广大农民的土地不断转入地主阶级的手中,从而形成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种土地占有上的贫富对立的情况。
在土地国有制的社会里,国家是土地的所有者,私人没有土地所有权,何来土地由一部分人手中向另一部分人手中转移的事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叫土地国有制,而不叫“土地集中”,把“土地国有”和“土地集中”混为一谈,和把“土地集中”与“民主集中”混为一谈是一样可笑的。
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演变与变革
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演变与变革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早在古代就建立起了完整的土地制度。
从最早的部落联盟时期到秦汉时期的封建制,再到清末民初的土地改革,中国的土地制度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变革。
1. 部落联盟时期的土地制度中国的古代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夏朝、商朝、周朝等时期。
这个时期,土地制度主要以部落联盟为基础,土地归属更多的是以家族为单位,土地也更加公有化。
在这个时期,对于土地的拥有和管理是通过各族长、宗长等家族首领的继承和管理来实现的,联盟间的土地争夺也多以战争的形式解决。
2. 封建制度下的土地制度秦汉以后,中国进入了封建制社会,土地的归属逐渐由家族私有变为国家所有,土地的管理也从私人家族转移到政府机构。
这个时期土地制度的主体是封建土地制,以土地的封建化为特征。
土地由皇帝或贵族掌握,给予人民的土地被视为赏赐或封赏,具有个人性质和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同时,农民也在土地的掌控下成为了政治的附庸,失去了一定的自由和权利。
这种制度的土地分配是通过世袭或者专卖土地的方式实现的。
而三岁开始应纳徭役的全民农业政策也加速了土地集中大量流入政府和贵族手中的趋势,进一步剥夺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自由。
3. 土地改革时期19世纪以来,中国逐渐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制社会,受到列强的压迫和侵略,国家面临着严峻的危机。
为了解决土地问题,中国开始对土地制度进行改革。
民国时期,随着陆续颁布的土地法,土地私有化逐渐得到了保护,在此基础之上,国家还出台了土地剥削税法和农村改良法等一系列措施,解决了农村土地的贫困和分配不均的问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通过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公国土地所有权及土地私有制等措施,农民拥有了直接经营和管理土地的权利。
这不仅为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善,也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4. 当前的土地制度现状当前,中国的土地制度已经逐渐完善,土地所有权分为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两种,国有土地由国家掌握,集体土地则归农民所有。
论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
论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陆潇土地作为一种基本的自然元素,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
人类历史上的文明大国无不发源于大河流域土地肥沃处,土地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尤其是在国家形成之后,土地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更加密切。
从原始部落到国家形成,人们对土地进行区域划分和管理控制,不同区域和区域内部不同阶级围绕着土地所有权的争夺也从未停止,土地兼并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问题。
土地兼并的原因及途径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使土地的所有权脱离集体,掌握在土地所有者个人手中,实际承认了土地的自由转让和买卖,这是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本原因。
土地作为古代重要财富基础,一直被贵族地主所争夺,尤其是在土地私有制情况下,贵族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无视中央既定的土地限制法令,利用其职权甚至是武力压迫自耕农,剥夺其土地所有权。
一些富有的商贾也利用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大量收购农民土地,以希获取更大的农业利润,农民在种种压迫和无奈下上交自己的土地所有权,失去自耕农资格。
小农经济自身的脆弱性也是土地兼并的重要原因。
土地私有制下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虽然整体具备稳定性,但是由于古代社会科技水平不够高,生产力低下,个体小农本就勉强维持生活,再加上国家的赋税和徭役,使原本单薄的小农经济雪上加霜。
一旦遭遇战乱或者是严重的自然灾害,农民在原有土地上无法维持生计,便会抛弃所有土地,前往其他地区谋求生存。
农民的原有土地也就落入当地当权者手中或者被重新分配,土地所有权随之改变。
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促进土地兼并的发展。
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公开化,土地作为一种社会财富,在大地产阶级中进行转卖。
以土地作为“货币”来进行商品交换实际上也是土地所有权的变更和土地集中兼并现象的表现。
贵族土地在世袭流传过程中可能由于经营不当或家庭变故等迫不得已而出卖,以求缓解家族危机,甚至是佛教的发展导致的僧侣对土地的侵占等都造成了土地兼并,随着土地不断集中,封建大地主势力不断扩充,这更助长其兼并土地的野心。
中国历史土地政策
中国历史土地政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土地政策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古代到现代,不同的朝代都有自己的土地政策,并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中国历史土地政策的相关内容。
第一部分:古代土地政策古代中国的土地政策主要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
在封建社会中,皇帝是土地的最高主人,他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将土地分封给庶民。
这种土地分封制度为封建社会的稳定提供了基础,但也导致了土地私有制的形成,造成了社会阶级分化的加剧。
此外,封建社会还存在土地兼并问题,大量土地被少数人垄断,从而加剧了经济和社会的不平等。
第二部分:近代土地改革近代中国的土地政策经历了几次重要的改革。
第一次是清朝时期的“废科举、兴农桑”,在这一时期,清政府对土地的私有制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限制,并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然而这个改革并没有解决土地问题的根本性矛盾,农民的土地权益仍然受到限制。
第二次重要的土地改革发生在辛亥革命后的民国时期。
民国政府将封建土地所有权彻底废除,实行土地私有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然而,土地私有制也给农民带来了新的问题,土地兼并现象再次严重,农民失去了土地,土地问题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
第三部分:现代土地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
1950年代到1970年代,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实行了集体所有制和农村土地承包制度。
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力。
然而,土地问题的解决并非一蹴而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土地资源的紧张,新的土地政策亟待制定和完善。
结论中国历史上的土地政策在不同的时期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古代的土地分封制度为封建社会的稳定提供了保障,但也加剧了社会不平等;近代的土地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土地问题,但也带来了新的矛盾;现代的土地改革为农民提供了保障,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土地问题逐渐浮现。
中国土地制度史梳理
中国土地制度史梳理1.原始社会至夏商周时期在原始社会,土地是公有制,集体部落共同使用。
随着社会的组织形式的演化,土地私有制逐渐出现,形成了领主制度。
而在夏商周时期,土地所有权已逐渐集中于统治者手中,领主制度进一步加强,农民的土地权益较弱。
2.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到来,土地秩序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各个诸侯国开始实行分封制度,土地所有权开始下放到庶民手中,形成了分封制度的土地私有制。
这个时期也见证了土地兼并的现象出现,导致了土地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农民的土地权益进一步受到损害。
3.唐宋时期在唐宋时期,土地制度得到较为完善的。
唐朝通过土地分类制度,将土地分为公田、官田、私田等不同性质的土地,实行了一定程度的土地平均制,增加了平民的土地权益。
4.元明清时期元朝时期,土地所有权进一步集中于皇帝和统治者手中。
明朝时期,明廷实行了土地,取消了分田制,实行了官府土地直接出租给农民的政策,为农民提供土地确权和流转的便利。
明朝的土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但是到了清朝,土地问题再次凸显。
清朝初期,封建地主割据,土地兼并加剧,农民土地权益被严重侵犯。
然而,在清朝中后期,康乾时期,废除了世袭制,建立了承包田地的制度,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5.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土地问题成为解放后最为迫切的社会问题之一、中共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实行了大规模的土地,通过土地法,将封建地主的土地进行了没收,并分配给农民,建立了农村人民公社的大规模集体化农业机构。
而在1980年代,农村经济中,中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通过承包土地的方式成为土地的主人,农村土地制度实现了从集体所有制向家庭私有制的转变。
以上是中国土地制度史的大致梳理。
每个历史阶段的土地制度都经历了不同的变革和调整,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变化和政治体制的演变。
随着中国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土地权益保护和土地制度的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前言:中国历来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大国,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农民的土地问题是个重要问题。
这个问题解决得如何,关系历代政权的兴亡治乱和社会经济的繁荣衰替。
1:夏商周时期井田制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性质公有).周王把土地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兵要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内容)。
那时耕地沟洫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由来)。
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注: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所以在井田上是成千上万的庶人一同耕作。
井田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周代生产力发展水平。
2春秋战国时期的过渡: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春秋:井田制瓦解直接原因:各国税制的改革根本原因: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表现:由公田到私田。
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现井田制公田之外的私田。
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不缴纳给国君,而且改变了对耕田者的剥削方式,即让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后,可以保留一部分产品。
这样耕种的人就转变为封建农民,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农民向地主缴纳地租。
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确立原因:1:生产力的进步促使井田制瓦解。
(根本原因)2各国的税制改革和变法使土地私有合法化表现: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依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3:秦朝至清朝时期的土地私有制注: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并不意味着全国的土地都变成私有土地了。
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式:1;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2:君主土地私有制(即国有土地)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问题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
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
大地主为了拥有更多的土地,采用各种卑劣手段,尤其是灾年,地主巧取豪夺让拥有土地的农民变卖自己的土地和房产沦为佃农。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体系中,土地制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土地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它的分配和使用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迁和演变,不同朝代的土地制度也有所不同。
下面将就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进行探讨。
一、封建土地制度封建土地制度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石。
在这一制度下,国家将土地分封给贵族、官僚和地方豪强,以作为他们的奖赏和封号。
贵族和官僚成为土地的实际拥有者,而农民则以世袭的方式依附于贵族和官僚,并为其提供劳动和农产品。
这种制度为中国古代社会带来了稳定和秩序,但也导致了社会等级固化和农民贫困的问题。
二、均田制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封建土地制度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古代的一些朝代出台了均田制。
均田制通过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实现土地的公平分配,缓解了贫富不均的问题。
这一制度使得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动力和粮食供应,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三、租佃制租佃制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又一重要变革。
在这一制度下,土地的所有权归于地主,而农民则以租金的形式使用土地。
通过租佃制,地主可以从农民手中获取土地的经济收益,而农民则可以通过耕种土地获得一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
租佃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并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四、屯田制屯田制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又一创新。
在屯田制下,国家将一定的土地分配给退役的士兵或贫困的农民,以供其居住和耕种。
通过屯田制,农民可以得到自己的土地并进行小农经营,从而改善生活状况。
屯田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就业和安置的问题,稳定了社会。
五、废除土地制度随着时代的演进和社会的变革,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也在不断调整和改变。
在现代历史阶段,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通过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土地的公有制。
这一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为中国农民争取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是指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对土地的管理和分配方式。
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对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主要存在于农业社会时期,其运行方式和特点对中国的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封建土地制度的出现与特点在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封建土地制度。
这一制度的出现可以追溯到社会形态从部落社会向农业社会过渡的阶段。
封建土地制度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地主与农民的关系:封建土地制度下,土地被封给地主作为封地,农民则成为土地的使用者和耕种者。
地主通过征收田租而从农民手中获取部分农产品作为报酬。
2. 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制度下,土地成为贵族、地主阶级或皇室的私有财产。
封地与封建天壤相连,由领地主或分封诸侯进行经营和控制。
3. 地权与人权的结合:封建土地制度将土地的所有权与人的社会地位紧密结合起来。
地主拥有土地的同时,也享有特权地位,而农民则作为佃农、赁佃等形式与土地绑定。
4. 土地的等级制度:在封建土地制度中,土地按照封号的不同划分等级,地主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范围不同,农民的地位和权益也有所差异。
封建土地制度在中国社会中长期存在,尤其是在商代、周代、秦汉等历史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需要,封建土地制度也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二、封建土地制度的问题与变迁封建土地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
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土地制度的变迁和演进。
1. 土地分配不公:封建土地制度下,土地分配不公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封建贵族和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而大多数农民只能依附于他们,生活贫困,缺乏土地经营的自主权。
2. 基础设施的滞后:封建土地制度下,地主对土地有绝对控制权,这导致了地主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缺乏动力。
农村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限制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发展。
历史上的土地制度
历史上的土地制度土地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政治、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土地制度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下面就从古代封建社会、古代奴隶社会、古代农民起义与土地、现代资本主义土地制度等几个方面简要介绍历史上的土地制度。
古代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主要是以土地所有权归封建贵族或地主阶级为特征。
在这个社会中,封建贵族或地主通过封地制度控制土地,并享有土地的经济收益和政治权力。
而农民则以租佃关系或附庸关系耕种土地,支付给地主一定的租金或税赋。
这种土地制度在中国周代的贵族社会、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等地区和时期得到了充分体现。
古代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则是以奴隶制度为特征。
在这个社会中,奴隶主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并通过奴隶劳动来经营土地。
而奴隶被视为土地的一部分,没有土地权和自由,完全依附于奴隶主。
类似的土地制度在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地区和时期流行。
古代农民起义与土地是历史上重要的土地制度转变过程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常常与土地制度问题有直接关系。
例如,在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领导者张角提出“均田制”的主张,旨在通过平均分配土地来消除贫富差距。
而在北宋时期,农民起义领袖岳飞主张土地免役,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这些农民起义的失败或成功,往往对土地制度产生重要影响,并促使当权者进行相应的土地政策。
现代资本主义土地制度则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并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土地的流转和使用权。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土地的所有权以个人或者公司的形式存在,土地可以通过买卖、租赁等交易方式进行流转。
而政府则通过土地征收、规划调控等手段对土地进行管理。
这种土地制度在现代发达国家普遍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总结来说,历史上的土地制度多种多样,每个时代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从古代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权归封建贵族或地主阶级,到古代奴隶社会的奴隶主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再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和市场调节,不同的土地制度对于经济、政治和社会体系都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土地制度发展历程
中国土地制度发展历程中国的土地制度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土地主要由皇权所有,皇帝通过封地制度将土地分给官员和贵族,他们负责管理和开发土地。
封地制度在秦朝时达到顶峰,随后的汉朝和三国时期也采用了类似的制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宋代开始出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拥有权。
封建领主逐渐转变为土地的供给者,而农民则成为土地的使用者。
这种土地制度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然而,随着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土地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的矛盾之一。
在清末时期,土地集中于地主手中,农民生活艰难。
这导致了土地革命的爆发,最终引发了中国的土地制度根本变革。
中国的土地改革始于1949年的新中国建立后。
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地主的土地被没收,并分配给农民。
这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从而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中国土地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根据这个制度,土地分配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小组,他们负责管理和利用土地,个体农民可以通过劳动和经营获得相对稳定的收入。
2008年,中国政府实施了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旨在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改革规定了土地征收的程序和补偿标准,以确保农民得到合理的补偿和安置。
近年来,中国的土地制度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
政府推行了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加强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扶持农村产业发展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土地收益和生活水平。
总的来说,中国的土地制度发展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到土地革命再到改革开放的进程。
对于现代中国来说,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促进土地流转和经营规模化是当前土地制度改革的关键课题。
我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及土地问题
我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及土地问题土地制度具体地表现了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和阶级关系,是咱们把握社会经济进展和生产关系的重点。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沿革原始社会时期土地、衡宇、家畜为公有,社会成员一起劳动、一起消费,平等地生活。
在春秋以前的奴隶社会,我国实行的是上地国有制度,即井田制。
井田制既是一种土地计划制度,又是剥削关系。
它在商朝时已经存在,西周时在黄河中下游地域进一步推行。
在这种制度下,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士”,把土地整理成较为整齐的方块田,阡陌纵横,像井字形状。
受封的诸侯臣下一一奴隶主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生意,还要交纳必然的贡赋。
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耕种并剥夺奴隶的劳动功效。
这种制度是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产物,是与那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
春秋后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显现,大量井田之外的荒田得以开垦而成为私田。
奴隶劳动的踊跃性降低,采取各类方式招架。
奴隶主也纷纷破坏井田制,使之趋于瓦解。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战国时的商勒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进一步确立了地主土地私有制。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所有制关系主若是指土地所有制。
就土地占有形态而言,我国封建社会同时存在着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在这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中,占绝对支配地位的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它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地主阶级凭借对土地的垄断,迫使无地或少地的农人不能不依附于他们。
自战国始,地主阶级对土地的经营(兼并)规模不断增大。
西汉后期,土地兼并的情形十分严峻,贵族、官僚、大地主占有大量良田沃土,广大农人却“无立锥之居”。
到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迅速进展起来,他们操纵大部份土地。
北朝大地主占有大量肥沃土地;唐朝后期,皇室、贵族、大地主和寺院大量兼并土地;明代后期土地兼并严峻,显现了大量“庄田”等。
这些都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表现。
高二历史中国古代的土地和赋税制度
秦汉赋税:编户制度
• 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 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我国封建社会完 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 发徭役、兵役的依据。
• 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 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更赋(人头税)、 徭役、兵役。
• 秦朝由于赋税繁重,导致短命而亡。汉初统治者吸 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 西汉的编户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 度正式形成。汉代田租较轻而人头税较重。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土地制度
• 旧中国的广大农村,绝大部分土地集中在 不足农村人口总数1%的地主富农手中。这 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关系,给 广大农民造成极痛苦,阻碍着整个社会生 产力的改革。因此,土地问题成了中国社 会的一项基本问题,变革土地制度,成为 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重要标准。
民主革命时期各阶级的土地政策
• ·内容:
• A、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 量的田地。奴婢、耕牛也相应受田;——有利于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地主利益也都得到了保 障。
• B、土地不得买卖;——对土地兼并有所限制。
• “均田令”规定: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开始向 政府领种土地,到了不能劳动或者身死时,再把 土地还给政府。土地有两种,无主的荒地称露田, 按规定还给政府,不能买卖。已经耕种过的土地 称桑田,按规定不必还给政府,可以买卖。政府 规定,一夫一妇要向国家纳租粟二石,纳调帛一 匹,产麻的地方纳布一匹(不交帛)。此外,农 民还要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调。
实行集体经营 • 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
• C 第三次:人民公社化
• 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 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 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及土地问题土地制度具体地体现了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和阶级关系,是我们掌握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关系的重点。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沿革原始社会时期土地、房屋、牲畜为公有,社会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平等地生活。
在春秋以前的奴隶社会,我国实行的是上地国有制度,即井田制。
井田制既是一种土地规划制度,又是剥削关系。
它在商朝时已经存在,西周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进一步推广。
在这种制度下,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士”,把土地整理成较为整齐的方块田,阡陌纵横,像井字形状。
受封的诸侯臣下一一奴隶主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买卖,还要交纳一定的贡赋。
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耕种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
这种制度是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产物,是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
春秋后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大量井田之外的荒田得以开垦而成为私田。
奴隶劳动的积极性降低,采取各种方式反抗。
奴隶主也纷纷破坏井田制,使之趋于瓦解。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战国时的商勒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进一步确立了地主土地私有制。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所有制关系主要是指土地所有制。
就土地占有形态而言,我国封建社会同时存在着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在这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中,占绝对支配地位的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它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地主阶级凭借对土地的垄断,迫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不得不依附于他们。
自战国始,地主阶级对土地的经营(兼并)规模不断增大。
西汉后期,土地兼并的情形十分严重,贵族、官僚、大地主占有大量良田沃土,广大农民却“无立锥之居”。
到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起来,他们控制大部分土地。
北朝大地主占有大量肥沃土地;唐朝后期,皇室、贵族、大地主和寺院大量兼并土地;明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出现了大量“庄田”等。
这些都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表现。
这种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中国长期贫困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导致历朝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
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一直不占主要地位,但它却如汪洋大海。
春秋时期,一部分奴隶和平民以及在权力斗争中失败的贵族自已垦荒种地,获得了小块土地的私有权,成为一家一户的自耕农。
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制经济一样,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
我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大致有王田制、屯田制、均田制等具体表现形式。
其中均田制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实施的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并且效果比较突出。
新莽实行的王田制从形式上看与井田制相似,但本质上属于封建性质的土地制度,目的在于托古改制,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
屯田制在中国许多朝代都实行过,如西汉东汉、曹魏、金、元、明和清初,尤以明朝典型。
明朝屯田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民屯是组织部分无地农民包括降民和罪犯从“狭乡”移往“宽乡”屯种。
民屯与一般垦荒不同,屯田农民是官家的佃户,屯田效果明显。
均田制实际上是一种封建政府处理战后荒地的办法,其主要特点有:社会上存在大量无主的荒地和劳动力,这是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条件;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并不触动贵族地主的利益;受田农民必须交纳租调服役,贵族地主却无此负担。
均田制主要在北魏、隋、唐时期实行。
从实行的情况看,它们都不触动地主阶级的利益;都是为恢复生产、增加政府收入、巩固封建统治;都把分配的士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要在农民年老或人死后归还政府,一部分可以传给子孙;受田农民都必须向政府缴纳税调,服摇役和兵役;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
同时也可以看出,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妇女和奴婢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逐渐下降;随着人口的增加,耕牛受田被取消,土地买卖的限制在慢慢松动,统治政策也趋于宽松。
此外,还有明初太祖下令,农民已开垦的荒土,归开荒者所有,免除三年的徭役和赋税。
1669年,清朝康熙帝宣布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名曰“更名田”,以缓和土地矛盾。
二、几种主要土地制度的比较1.井田制与王田制的比较:(l)相同点:A.实施的根本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B.内容基本相同:全国的土地都归“最高统治者”所有,都不许买卖。
(2)不同点:A.实施的背景不同:井田制是在我国奴隶社会发展时期形成的;王田制是在西汉末年阶级矛盾尖锐、土地兼并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
B.实施的出发点不同:实行井田制是为了巩固奴隶社会的分封制;王莽实行王田制是为了限制上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
C.实质不同: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士地国有制;王田制实质上仍属于封建的土地私有制。
D.实施的结果下同:井田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几乎贯穿了奴隶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它在很长时间内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促进了我国的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王莽宣布实行王田制后,贵族、官僚和大地主占有大量良田,反对这个办法;无地的农民实际上分不到土地,也不满意。
因此,该办法根本无法实施,不久后即被废止。
2.王田制与更名田的比较:(1)相同点:都属于封建的土地私有制,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而实行的。
(2)不同点:A.实施的背景不同:王田制是在土地兼并盛行、阶级矛盾尖锐的背景下实行的;更名田是在长期战争后,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的环境下实行的。
B.目的不同:王莽实行王田制是为了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清初实行更名田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恢复发展社会经济。
C.作用不同:王莽王田制的实行,引起了社会的混乱,加速了王莽政权的败亡;清初更名田的实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三、对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一些规律性认识1.在土地制度方面,总的来讲中国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制,允许自由买卖。
但有时统治阶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统治秩序、发展生产,对土地的占有、卖买状况进行调节,如王莽改制中的王田制,北魏、隋、唐的均田制等。
2.由于封建地租剥削收入丰厚以及传统的重地抑商观念、政策的影响,官僚地主一直把土地视为最好的财富,千方百计扩大自己的土地占有量,从而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兼并成风。
这种强劲的土地兼并浪潮使统治阶段本身所作出的对土地占有关系调节的努力归于失败。
当然,调节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未能也不可能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封建制度下是不可能解决土地占有方面的尖锐矛盾的。
3.纵观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土地占有关系(当时经济基础的主体)对生产的发展与衰落、阶级矛盾的尖锐程度、国家的统一与分裂、朝代的兴衰更替以及封建社会的面貌起着极为重要的制约作用。
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具体表现为:封建的士地私有制决定了封建的阶级关系和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上层建筑,即地主剥削、压迫农民并由国家的军队、法律、监狱及其他政权机关以及封建的伦理道德等维护这种剥削压迫,镇压农民的反抗。
当土地集中的程度不高(如秦末至汉初许多地主官僚被消灭,许多农民死亡,出现大量无主地和荒地;东汉初年,北魏、隋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元末明初出现大量荒地)时,存在着大量的自耕农,不仅社会秩序相对安定,而且农民生产积极性较高,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结果统治者政权巩固,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文化繁荣昌盛,国力强大,呈现一派兴旺景象。
当土地兼并严重、土地集中程度高时,导致大量人口流亡、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经济衰落,甚至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如西汉后期、王莽统治时期、唐朝后期、明朝后期、清朝中后期等)。
四、我国古代的土地问题——土地兼并土地兼并是中国封建社会始终存在的现象。
它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由于土地占有关系不固定,加之土地买卖盛行,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
土地兼并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上,上地兼并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加剧了社会的贫富悬殊、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爆发,使一些王朝走向灭亡。
经济上,对农民来讲,造成了他们普遍贫困,使之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对地主来讲,封建地租收入较高,其更乐于买田置地,这样就影响了手工业的广大再生产,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见于土地兼并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对土地兼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但都无法根本解决这一问题。
土地兼并与封建政府有直接的利害冲突。
由于国家占有小农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国力的强弱,而土地兼并与封建政府的矛盾恰恰在于同国家争夺财源,因此历代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长久统治都曾实行过一系列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这些政策的基本点有两个:一是确保国家控制一定数量的土地,以保证维护强大的国家机器所必须的赋税财政收入;二是安定农民,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以恢复生产、巩固统治。
如西汉末年王莽实行王田制;北魏、隋、唐实行均田制;王安石变法实行方田均税法等。
这些措施对于抑制土地兼并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但王莽的王田制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均田制则是建立在国家掌握大量荒田的基础上的,而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损害了大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导致最终失败。
土地兼并之所以能贯穿封建社会的始末,国家的任何政策都不可使之逆转,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卖买制度的存在。
在这种制度下,人们可以自由买卖土地,而人们之所以热衷于购买土地,又是由于在封建时代只有土地才是“不忧水火,不忧盗贼”的财富之本,只有土地才是各种形态财富的最终归宿。
而封建国家往往是在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条件下争取延缓土地兼并的形势,因此它只能缓和这种形势,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