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埠以来青岛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与发展

合集下载

青春青岛 跨越发展——青岛市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建设成就

青春青岛 跨越发展——青岛市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建设成就
忍想 发 动



坚 定 不 移 地 推 进 改革 开 放

紧 紧依
四大强


大 力 加 强 党 的建 设


大 力 加 强 精神 文 明 建 设


大力加强机构

政 策 带动

市 场推动


奥运 拉 动


建设


大 力 加 强 机关建 设

创造 性 地 提 出 了 的新 理 念


以 人为 本
关注民

扩大
城市 建 设 的 观 念 更 新 和 城市 管 理 的方 法 创新

社 会 发展 的交 通 供 水 供 气 供 热 供
电 等 设 施 建 设 滞 后 问题 的 顺 利 推进
, , ,
了 执 法 范 围 重 新 确 定 了 城 管 执法 队 伍 的 十 项 处罚 权

创 造 了卓 越 的城市 品 质


各项 重 点 项 目
促进 了 城市 管 理 执 法 工
四 是 创立


城 市建 设 观 念 更 新 服 务功 能 显 著
增强

” 。

在提 升 城市 服 务 功 能 化 的
作的深人 开 展
机制


四化

长效

是 城 乡建 设 逐 步 实 现



同 时 也 极 大 地 促 进 了 城市 品 位 和 文化 内 涵 的提 升

也面 积 由 1 7 平 方 米 增 加 到 1 2 1 9

青岛改革开放四十年

青岛改革开放四十年

青岛改革开放四十年1978年,新中国成立的第30年,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青岛,作为中国重要的沿海城市之一,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青岛改革开放四十年,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里,青岛的城市建设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用地制度改革,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基础设施的改善,让青岛成为了山东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

青岛也是一个重要的旅游城市,举办了多次大型国际活动,如亚洲青年运动会、山东省会展中心、世界休闲旅游大会等。

这些举办的国际活动不仅提升了青岛的国际影响力,也促进了城市的旅游业和各个相关行业的发展。

青岛的经济和城市发展不仅局限于国内市场,也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合作。

青岛港的开放与发展成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经济交流的重要窗口。

自2002年以来,青岛连续十年成为中国最大的沿海港口城市,并且一直保持着相对的增长。

青岛还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成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城市。

青岛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离不开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心。

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放开与支持,为青岛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和动力。

青岛市政府也积极引导企业发展,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改革创新的思路,青岛也积极探索新型城市发展路径,推动现代化进程。

回顾青岛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青岛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面貌的翻新,也看到青岛的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

四十年来,青岛发生的变化令人瞩目,这一切都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大潮。

青岛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加强与国内外的合作,推动本地区和自身的发展。

相信在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下,青岛将继续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迈出更加坚定的步伐,展示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百年的沧桑巨变

百年的沧桑巨变

百年的沧桑巨变——青岛之变
青岛市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也是一个百年古城。

他有着许多的变化,让我们共同来看看岛城的几百年来的沧桑巨变吧!
现在我们的家乡已经发展的非常快,简陋的平房变成了一栋栋高楼大厦;凹凸不平的泥泞路变成了一条条笔直平坦的公路;街上也不再是人烟稀少。

在家乡的中心,新建了步行街,那儿繁华热闹,街上的商店让你眼花缭乱;此外,我们家乡也修建了许多旅游区,而这一切,使家乡焕然一新,繁华美丽。

随着我们祖国的三十年改革开放我们的家乡在教学事业上也是大有发展的。

在这方面,我也是深刻体会到的。

听学校的老师说,以前的学校设施非常简陋,以前学校的凳子等许多东西都要自己带,而且教室也就是几间破旧的小毛草屋,还有许多家庭因为经济问题,导致不能上学。

而为了使教育事业有跨越性的进步,当地教育局费了很大的劲,环境逐步好起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我家乡的教育事业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现在,国家对教学事业重视了。

就以我的学校青岛17中为例吧。

学校的设置齐全,有宽阔的操场、图书馆等。

学校还在2014年10月2日迎来了60岁的生日,为此,学校特意建立了历史馆,记录了60年来学校的变化。

三十年来,经过了多少艰苦历程,经过了多少风险考验,随着改革开放,我们依然不断的前进着,发展着,奋斗着,为着祖国的强盛兴旺,为着家乡的繁荣昌盛而努力。

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正在变
化着。

青岛城市空间现状分析报告

青岛城市空间现状分析报告

青岛城市空间现状分析报告导言青岛是中国著名的海滨城市,也是山东省的重要经济中心。

作为重要的沿海城市,青岛的城市空间发展日益突出,并呈现出一系列独特的特征。

本报告将对青岛的城市空间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发展潜力和面临的挑战。

一、城市用地结构青岛的城市用地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首先,城市中心区以商业、办公用地为主,拥有大量的高层建筑和商业中心。

其次,住宅用地广泛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区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社区。

此外,还有大量的工业用地和交通设施,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

然而,青岛的城市用地结构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城市中心区域的商业用地过度集中,导致交通拥堵和资源浪费。

另一方面,住宅用地过于分散,导致城市扩张过快,土地利用效率偏低。

二、交通设施青岛的交通设施发达,包括公路、高速公路、铁路和港口等。

这些交通设施为青岛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青岛还拥有现代化的轨道交通系统,包括地铁和有轨电车,方便市民的出行。

然而,青岛的交通设施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车辆增加和道路容量不足,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

另一方面,公共交通设施的覆盖范围有限,导致出行选择不够多样化。

三、城市绿化青岛是一座以山、海为特色的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绿化景观。

城市绿地和公园广泛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区域,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此外,青岛还拥有壮丽的海滨风光,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然而,城市绿化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城市绿地的规划和建设相对滞后,导致绿地面积不足。

另一方面,城市化过程中,一些绿地被用于建设住宅和商业项目,破坏了生态平衡。

四、城市发展潜力作为山东省的重要经济中心,青岛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首先,青岛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包括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

其次,青岛的经济实力雄厚,拥有多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此外,青岛还积极引进外资,促进了城市的国际化发展。

五、城市发展挑战青岛城市空间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青岛改革开放四十年

青岛改革开放四十年

青岛改革开放四十年青岛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城市之一,在过去的四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在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的一座现代化城市。

在这里,我们一起来回顾和总结青岛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

第一阶段:初期改革(1978-1992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端。

在此之后,青岛迅速跟随国家的改革步伐,开始了它的现代化之旅。

青岛港成为国家对外贸易的主要枢纽港之一,外贸的开放为青岛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青岛市的城市面貌也焕然一新,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第二阶段:开放与发展(1992-2002年)1992年以后,青岛开始迎来了更大规模的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

作为中国沿海城市之一,青岛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对外投资的集中,成为了中国对外合作的一个重要城市。

青岛的外贸、旅游、金融等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提升。

2001年中国入世,青岛的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青岛开始加强自主创新,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实行科技兴市战略,全方位提升市区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构筑起了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格局。

青岛成为了中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涌现出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人才。

近年来,青岛城市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幅度改善和优化。

青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事业日臻完善。

青岛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交流,积极推进国际化,努力打造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奥帆中心、华夏银行等一系列标志性建筑的兴建,彰显了青岛作为国际化城市的地位。

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使得青岛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青岛的GDP从1978年的118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7859亿元,年均增长16.4%。

青岛海关于2017年在青岛口岸检验出口海洋产品770万吨,出口额17.3亿美元,青岛地区外贸出口总额达到了285.32亿美元。

青岛市CBD空间形态发展特征研究

青岛市CBD空间形态发展特征研究

在商务活动聚集的过程 中,城市 中的滨 特征,探讨城市扩张背景下青岛 C D空间形 B 些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用地不但符合 C D B 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9 援 《 £ }Es 0 i ] 8 9 n
3加 强 基 础 交通 设 施 建 设 和 射 山东半岛经济圈的区域性 C D B 为导 4.
c mp n n f r a c n my Du ie e c a u a n i n n , it r, c n my s ca ut r , o o e t b ne ou o o . et df r n ei n t r I vr me t hso y e o o , o iI l e CBD o f n e o c u mo p oo yh sbgv r t n . I n d oCBD i ac a t l et n h udb r v di t ef l wiga p cs r h lg a i a i i s Ci g a ao a o sa l ds o l ei o e l n s e t : s b a mp nh oo
C D B 。
[ 关键 词] B C D空 间形态;发展特征;青岛市
[ 文章编号] 0 6 0 2 (0 1 0 0 0 0 [ 1 0 — 0 2 2 1 ) 9 0 9 — 4 中图分类号] U 8 .3 [ T941 文献标识码] B Qig a n d oCBD Sp t I rh lg v lp n/ eXu o g L u h ai p oo yDe eo me t d n . j z i a Mo Xi Xi
出全球性 C D B 、区域性 C D B 和国家级 C D等 B
概 念, 其级 别和城 市 的经济 地位及 实 力有关 。

青岛市商业中心空间结构研究

青岛市商业中心空间结构研究
人文地理
文 章编号 !%""&’!&() "!""# #"%’"%"*’"+
2005 年第 1 期 总第 81 期
青岛市商业中心空间结构研究
赵建军
!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地理系 " 青岛 !""#$% #
!"#$% &’ "() !*+",+- !".#/"#.) &0 1,234+&5 ! 6#!!,27!! /72"7.! ZHAO Jian-jun
&’()*+,-(., /0 1(/2+*)345 6(*73(+8 9/::(2(5;<.2=*/ >.<?(+8<,4@ ;<.2=*/ !""#$%@93<.*A
t:The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historical business centers have a variety of business functions and are always of street shape or block shape, but the newly-built centers have less business func- tions relatively and often have loosely-distributed commercial facilities. The study also indicates that owing to the government planning and the location of foreign retailing enterprises, the business belt is coming into being in the inner city and the business centers are germinating in the suburb, but the suburbanization of retailing has not started. Beside these, some RBD business centers are pro- duced in the coastal belt, which is Qingdao's commercial character.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Qingdao's business centers includ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eople and their buying capacities ; the amount and the spatial course of the circulating people; the change of the shopping behavior. The paper indicates progressively that the problems of Qingdao's spatial structure of business centers include: irrational location of the business centers and improper structure of business state; decline of the historical business centers; no well-known business centers for the visitors and imper- fection of the shopping environment, etc. Based on the full use of the present commercial facilities, specialized business district should be built actively in historical business centers, so that the func- tional structure and business-state structure as well as spatial structure could be perfected gradually. In Zhongshan Road business center, RBD function should be stressed, making it a famous shopping center for the visitors. Finally, the shopping environment should be ameliorated, because the business centers' competitiveness depend not only on their commercial scale and business-state structure, but also on the infrastructure such as transportation, parking place, grassland and recreational square etc, which can enhance the business centers'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and which is also a very im- portant tool for the government to guide the commercial enterprises' location. : business center; spatial structure; influential factors; countermeasure

探索青岛近十年交通、建筑、生活水平的统计表

探索青岛近十年交通、建筑、生活水平的统计表

探索青岛近十年交通、建筑、生活水平的统计表(原创实用版)目录一、青岛近十年交通状况的改善1.公共交通的发展2.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二、青岛近十年建筑的变化1.高楼大厦的崛起2.旧城改造与历史建筑保护三、青岛近十年生活水平的提高1.人均收入的增长2.生活质量的提升正文一、青岛近十年交通状况的改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岛市在过去的十年里,交通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首先,公共交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多种公共交通工具,为市民提供了便捷的出行选择。

尤其是地铁线路的不断拓展,极大地拉近了城市各个区域的距离,提高了市民的出行效率。

其次,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也是青岛交通发展的一大亮点。

高速公路、桥梁、隧道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城市内部的交通流畅度,还加强了与周边城市的联系。

这些举措使得青岛市的交通拥堵状况得到了有效缓解,为市民的出行提供了更为舒适的环境。

二、青岛近十年建筑的变化在过去的十年里,青岛市的建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高楼大厦的崛起,成为了青岛市新的地标。

这些高楼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形象,还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企业在此设立总部,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同时,青岛市在发展现代建筑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旧城改造与历史建筑的保护。

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筑得到了修复和保护,使得青岛市在建筑风格上保持了独特的风貌。

这种兼顾现代与历史的建筑发展模式,为青岛市带来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三、青岛近十年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过去的十年里,青岛市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首先,人均收入的增长,使得市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保障。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涌现,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收入来源。

此外,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政策,如最低工资保障、失业保险等,进一步提高了市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生活质量的提升也是青岛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体现。

随着经济的繁荣,市民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改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健康、文化、旅游等方面的消费,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

近现代青岛城市规划与空间结构转型

近现代青岛城市规划与空间结构转型

1文章编号21002-2031(2004)06-0035-04近现代青岛城市规划与空间结构转型张忠国吕斌王志美1摘要2回顾了青岛市城市规划的历史,分析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的辩证关系,探讨了青岛市城市空间结构的未来发展构想。

1关键词2城市规划;城市发展;城市空间结构;理性发展;阳光规划;青岛市1中图分类号2TU9841文献标识码2A作为城市建置的青岛,始于1891年,迄今不过百余年的历史。

作为现代城市的规划理论与实践始于1898年霍华德的/田园城市0的规划思想,距今也只有百余年的历史。

在中国的城市当中,仅有百余年历史的青岛,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脉络,其中最大的特征便是,青岛自从她建置的一开始,其发展以及空间结构的形成始终处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指导和控制之下,成为中国城市建设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一青岛城市规划的历史回顾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青岛第一个城市规划为1900年,德人确立了/建港建城0并举的城市建设原则,居住区实行欧华分区,具有典型的殖民地空间结构的特征。

1910年,德人又编制了扩张规划,市区向东和向西澳发展,形成了南北狭长的带状城市的空间结构。

1939年,日本人制定了/青岛特别市地方规划0,这一规划将青岛市区连同胶州湾一带作为整体全面考虑,拟建成华北的/门户0,形成了带状工业走廊和/南宿北工0的初步城市空间形态。

解放后,青岛也有过数次规划,分别于1957年的青岛市初步规划,1978年的城市总体规划,1989年总体规划补充纲要编制等。

青岛市城市规划的历史回顾与空间演化表序号规划年代规划主体规划内容规划特征空间结构的演化11900德国青岛城市规划建港建城欧华分区殖民地空间形态21910德国青岛市区扩张规划向东向西澳发展南北狭长带状城市空间形态31935国民政府青岛市都市计划初稿五大经济区之一经济中心黄海出海口41939日本青岛特别市地方规划华北门户带状工业走廊南宿北工形态51957中国政府青岛市初步规划多功能城市强化带状工业城市空间格局61978中国政府青岛市总体规划多组团模式多组团空间布局形态71989中国政府青岛市总体规划调整整体发展环状城市与卫星城市空间格局81994中国政府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两点一环主城辅城环胶州湾组团格局总第122期城市问题2004年第6期青岛市自从城市建置以来的历次规划与实施,为逐步形成青岛市的城市风貌,为逐步建立青岛市的城市空间格局,为逐步确立青岛在中国现代城市中的重要地位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青岛城市发展史上的三次飞跃

青岛城市发展史上的三次飞跃

青岛城市发展史上的三次飞跃_——兼论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来源:城市规划汇刊作者:李东泉[摘要]纵观一百多年的城市发展史,青岛在完成从一个小渔村到现代化国际性大城市的蜕变过程中有三次质的飞跃。

从中可以验证城市发展潜力转换为城市发展动力的规律性特点,也可以发现涉及区域分析、选址、资源利用、城市空间布局等城市规划领域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希望通过对这三次飞跃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结果的分析,对今后城市发展的决策提供借鉴,并进而对城市规划如何更好地为城市发展服务有所启示。

自1891年建置至今,青岛从胶州湾畔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成为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现代化国际性大城市,市区人口从1897年的约14,00 0人,发展到今天的2,310,000人。

从城市发展角度看,在百年历程中,有三次质的飞跃使青岛完成了自身的蜕变。

它们分别是:19世纪末到2 0世纪初德国在青岛的殖民统治期间,通过城市选址、港口和胶济铁路的建设,为青岛城市的形成及此后的发展方向奠定了物质基础;1931-1937年沈鸿烈任青岛市市长期间实施的物质建设与文化建设、市区与乡区兼筹并进的城市发展政策,迎来青岛第一次全面发展的高潮,并使青岛走向现代化城市的自我成长之路;而1992年开始实施的开发东部的战略决策,则为大青岛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格局,为青岛走向国际性大城市提供了保障。

城市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应使人们认识到,没有对过去的认识和理解,就不能有效地规划未来。

通过对青岛城市发展史上这三次飞跃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结果的分析,可以为今后城市的发展决策提供借鉴,而此过程中反映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关系,将对城市规划如何更好地为城市发展服务有所启示。

2.从渔村到城市——港口和铁路是青岛城市发展的基础德国选择青岛作为殖民地基于胶州湾的区位优势和建港条件。

德国人对胶州湾的兴趣最早始于李希霍芬的调查报告(3)。

在1868-1872年间,德国近代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爵士对中国进行了7次考察,包括调查山东的农产和矿产。

青岛城市总体布局结构

青岛城市总体布局结构

青岛城市总体布局结构【摘要】城市交通是城市的“血液”,在城市的各个功能区之间不断传递着客流、货物流和信息流。

城市道路网络构成了城市的骨架,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和客、货运输的载体,是城市交通赖以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

青岛这几年道路建设力度明显加强,道路网络骨架基本形成,但车辆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城市道路面积增长。

同时,受城市历史发展格局影响,使得道路网络结构比例不合理,老城区道路连通性较差,道路瓶颈口增多,整体上道路运行效率降低,交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主要道路交通拥阻日趋严重,改善道路网络整体布局和结构,明确道路功能,提高有限道路资源利用率。

[ Abstract ] city traffic is the " blood " in the city, city continuously between different function districts passed a passenger, cargo flow and information flow. City Road Network constitute the skeleton of the city, is the city social economy activity and the passenger, cargo transport carrier, is a city traffic upon which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material basis. These a few years of Qingdao road construction is strengthened apparently, road network skeleton is formed basically, but the vehicle development speed far outclass City Road area growth. At the same time, the city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attern of influence, make road network structure is not reasonable, the old city road poor connectivity, road bottleneck increase overall road, lower efficiency of the operation, the conflict between traffic supply and demand is increasingly outstanding, the main road traffic conges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serious, good road network layout and structure, clear road function, improve limited road resources utilization.【关键词】道路组织道路交通组织特色[ Key words ] road traffic organ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zation一、青岛市的历史演变百年青岛,百年历史,青岛自1898年建市以来,就经历了三次殖民时期(德国1897~1914年——日本1914~1922年——日本1938~1945年),至今老城区的布局、建筑和交通网络还留有殖民时代的痕迹。

探索青岛近十年交通、建筑、生活水平的统计表

探索青岛近十年交通、建筑、生活水平的统计表

探索青岛近十年交通、建筑、生活水平的统计表(最新版)目录一、引言二、青岛近十年的交通发展1.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2.交通线路的拓展与优化3.交通工具的更新换代三、青岛近十年的建筑发展1.城市建筑风格的变化2.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的推广3.老城区改造与新城区建设四、青岛近十年的生活水平提升1.人均收入的增长2.消费水平的提高3.社会福利的完善五、总结正文一、引言青岛,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海滨城市,近年来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本文将通过探索青岛近十年交通、建筑、生活水平的统计表,为大家展示这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变迁。

二、青岛近十年的交通发展1.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过去的十年里,青岛市致力于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例如,青岛地铁的建设,从无到有,目前已经开通了多条线路,覆盖了主城区以及周边的重要区域。

此外,高速公路、桥梁等也陆续得到建设与完善,为市民出行提供了便利。

2.交通线路的拓展与优化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青岛市积极拓展和优化公共交通线路。

公交线路覆盖面不断扩大,满足了市民的出行需求。

同时,为了缓解交通拥堵,青岛市还大力发展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等绿色出行方式。

3.交通工具的更新换代随着科技的进步,青岛市的交通工具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新能源汽车、地铁、轻轨等低碳、环保的交通工具逐渐成为主流,为市民提供了更加舒适、便捷的出行体验。

三、青岛近十年的建筑发展1.城市建筑风格的变化青岛市的建筑风格在这十年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传统的欧陆风格,到现代简约风格,再到现在的新中式风格,青岛的建筑风格不断创新,体现了城市的包容性和多元性。

2.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的推广近年来,青岛市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

这些建筑在设计、施工、运营等环节都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为市民提供了更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3.老城区改造与新城区建设为了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青岛市加大了对老城区的改造力度,同时加快了新城区的建设步伐。

【图说青岛】从地图看青岛城市的沧桑巨变

【图说青岛】从地图看青岛城市的沧桑巨变

【图说青岛】从地图看青岛城市的沧桑巨变为纪念青岛建置120周年,2011年6月,青岛市档案馆献上《百年青岛图志——从地图看青岛城市的沧桑巨变》展览,以百年城市的地图和照片为载体,从青岛境域变迁、城区发展和未来发展等视角,重点介绍了青岛城市发展的历史。

青岛地区清末时期隶属莱州府,1891年清兵驻防胶澳,是为青岛建置之始。

1898年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胶澳地区始以独立政区出现,面积551平方公里。

经过100余年变迁,青岛市辖区面积已达11282平方公里。

《胶州舆图》刊录于明万历十九年版(1591年)《胶州志》。

当时胶州辖区包括现胶南市地域《莱州府疆域图》刊录于清雍正四年版(1726年)《古今图书集成》。

当时莱州府疆域包含即墨、胶州、平度等地《即墨县境图》刊录于清乾隆版(1764年)即墨县志《中国山东地图》(1655年)意大利传教士、地理学家卫匡国(Martino Martini)绘撰,概略记录了青岛附近地区的地理要素《山东东部地图》(1885年)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Ferdinand von)绘撰《胶澳总督府辖区图》(1898年)1898年3月6日,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租借环胶州湾551平方公里的胶澳地区《胶澳总督府辖区及腹地图》(1898年)1898年10月12日,德国命名胶澳租借地市区为“青岛”,青岛始以政区名称出现于地图《胶澳总督府辖区图》(1899年)经实地测量,胶澳租借地地图开始准确标注中国传统地名《德属胶澳全图》(1907年)该图中胶州湾沿岸的地理要素用中德文做了标注《青岛全景图》(约1907年)《青岛市区图》(1913年)该地图反映了1913年青岛市区面貌。

此时,青岛市区已形成较大规模,围绕铁路、港口形成了商贸经济带,台东、台西分布于主城区东西两侧青岛西部城区图(1913年)《胶州湾攻围战局详图》(1914年)1914—1922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期间,承袭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划定的胶澳区域《青岛市街及附近图》(1919年)《胶澳商埠区域图》(1928年)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主权,胶澳租借地辟为商埠,称胶澳商埠,境域同前《青岛特别市区域图》(1929年)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设青岛为特别市,直隶中央政府,境域同前《青岛自治区域全图》(1933年)1932年7月,青岛市划分为12个自治区《青岛市区域全图》(1936年)1935年7月,原属即墨县的崂山东部地区划归青岛市。

青岛三城联动

青岛三城联动

三城联动打造大青岛核心区域各区规划详解出炉(图)来源:青岛早报2012-03-22 06:38:13青岛楼市论坛| 复制链接| 房产违法违规爆料| 青岛新闻网三城联动打造大青岛核心区域“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空间发展战略在今年2月举行的青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首次提出后,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尤其是“三城联动”,它以胶州湾为核心,通过东岸、西岸、北岸三大主城区建设,形成功能互补、相互依托、各具特色的都市区,使之成为大青岛的核心区域。

那么,三城如何定位,又将采用何种形式联动,备受关注的北岸城区是否会成为未来新的城市中心?带着疑问,记者进行深入采访。

东岸城区:做优做美延续青岛百年历史文脉,彰显山海城特色,着力加快城区改造提质和内涵式发展优化布局适度疏解老城区人口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加快改善城市环境,深入挖掘发展潜力,优化布局,缩小南北差距。

重点推进老港区散货功能转移、国际邮轮母港、国际金融商务区、奥帆文化旅游区、四方欢乐滨海城等重点项目建设,整体提升金融、商贸、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功能;统筹老城区改造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重视保护和利用好老街区和老建筑,加快特色街区建设,突出建筑文化特色,传承历史文脉,适度疏解转移老城区人口;提高公共配套标准,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优化滨海岸线景观,延伸滨海木栈道、绿道至胶州湾内,湾内近岸线地区增加公共开放空间和通海视廊,建筑高度由沿海向内呈梯度分布,疏密有致,建筑色彩与传统历史风貌相协调。

以交通基础升级带动东岸北部发展李沧区是建设城市副中心的核心节点之一。

结合高铁站和世园会的建设,改造盘活建设用地,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整体环境,培育区域商务、商贸功能,新增市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李沧新中心。

以铁路青岛北客站为核心,建设具有区域辐射能力的交通商务区,重点发展交通商务、总部经济、科技研发、旅游休闲以及物流产业;搬迁沧口飞机场,释放用地空间,建设高端现代服务聚集区;增强李村商业中心的区域辐射力,提高商业设施标准,建设区域商贸中心;以世园会项目为载体,加快建设世园生态都市新区,提升东岸北部地区建设水平,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形成新兴旅游度假目的地;推动烟墩山以北区域的企业搬迁,治理区域内污染,为环湾地区腾挪后续发展空间。

青岛城市空间的演进与拓展

青岛城市空间的演进与拓展

4. 青岛海湾型城市景观特色的塑造一个城市景观特色是增强城市竞争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景观特色作为城市文化和经济发展的资产,对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对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等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价值。

青岛在经历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传统的发展空间已经饱和,2007年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环湾保护、拥湾发展”为核心的城市发展战略。

当下的青岛,处于由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转变的关键时期,未来的大青岛以什么样的形象展示在世界面前,这是在这关键时期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针对此笔者从文化的角度提出青岛塑造海湾型城市景观特色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4.1从全球区域的视野塑造青岛海湾型城市景观特色2007年10月4日至8日,世界最美海湾组织第四次全体大会暨世界最美海湾组织十周年纪念在巴西圣卡塔琳娜州玫瑰海湾举行。

此次会议上,青岛海湾以其整体的优美和“高质量”获得与会者认可,成为第一个来自中国的“世界最美海湾”,与巴西玫瑰湾、法国波尔多海湾、美国旧金山湾等分布于世界五大洲的29处海湾共享“世界最美海湾”美名。

由于受地质构造的制约,青岛处于一面为陆、三面环海的特殊地理位置,以低山丘陵为主,城市的东部和北部有群山作为屏障,其中信号山、小鱼山、青岛山等散落城市之中,海边有胶州湾、团岛湾、青岛湾、汇泉湾和太平湾,并有多处伸向大海的岬角和半岛作拱卫,平坦的海滨和迂回的海岸线为城市的特色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青岛山、海、城相互依傍,浑然一体,山、海、城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向海湾型城市空间转变的今天,青岛应以从全球海湾型城市这一区域的视野对其城市景观塑造进行定位和思考,利用其独特的地域自然、文化条件,建设成为世界知名海湾型城市。

4.2重新审视青岛殖民统治这一特殊历史文化青岛作为曾受多国殖民统治的城市,其历史文化在城市建设发展史中留下浓重的一笔,从青岛城市形态、整体景观规划、道路系统方面都体现了当时现代城市理论的萌芽,形成特色鲜明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景观特色风貌。

20年前的青岛东部居然是这样新老照片带你看东部变迁

20年前的青岛东部居然是这样新老照片带你看东部变迁

20年前的青岛东部居然是这样新⽼照⽚带你看东部变迁青岛新闻⽹9⽉13⽇讯(记者李倍摄影记者宁冠宇)90年代初期的青岛东部、市政府办公⼤楼在市南东部落成、⾹港中路建成通车……这些20多年前的“⽼黄历”可能很多⼈早已记不清了,但当你再度翻看那些泛黄的⽼照⽚时,⼀个区域的飞速发展与⽇新⽉异才显得格外⽣动。

⽽当这些⽼照⽚中的平房荒地与如今的⾼楼⼤厦同时呈现,或许你会感叹,20多年的发展与变⾰早已让这⽚⼟地“功成名就”。

事实上,在青岛⼈印象中繁荣已久的市南东部,在90年代初期,就是这样⼀副耕地遍布的景象。

没有宽敞的马路⾼耸的建筑,甚⾄很多青岛⼈连过去⼀趟都嫌⼜远⼜累。

1992年,青岛市政府开始东部⼤开发战略,并成功实施了东迁,这在青岛城市发展史上有着⾮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通过政府的搬迁东部区域得到了巨⼤的发展空间。

短短⼏年时间⾥,在新的市政府⼤楼周围,成群的⾼楼⼤厦拔地⽽起。

以⼭东省第⼀⾼楼中银⼤厦等为主体的⾦融中⼼区、以佳世客等为主体的商业中⼼区和以银都花园、⾦都花园等为主体的⾼级住宅区相继建成。

随后的近⼆⼗年时间⾥,青岛城市建设的发展突飞猛进,⾼层办公楼、⾼层住宅楼和⼤型商场竞相落成,并逐步打造成代表着青岛政治、经济、⽂化的核⼼区域。

青岛市政府在1992年开始东部⼤开发,随即市政府成功实施了东迁。

彼时的青岛市政府周边还只是成⽚的居民楼房,正⼤门前的“⾹港中路”也并不宽阔。

如今的青岛市政府门前是双向⼗车道的⾹港中路,在周边⾼楼⼤厦的“簇拥”下,青岛市政府也显得格外宏伟。

通车后的⾹港中路成为贯通青岛东西城的主⼲道,那时候还没有东西快速路,往来青岛东西城主要靠⾹港中路。

从照⽚中不难看出,那时的⾹港中路仅为双向六车道,路旁略显突兀的青岛中银⼤厦在那个时候可谓是摩天⼤楼了,其建筑总⾼度244.7⽶,于2002年宣告落成。

现在的⾹港中路双向⼗车道,设有两条分隔带,把车⾏道分成三部分,中间为机动车道,两旁为公交专⽤车道。

青岛市民居住板块今昔

青岛市民居住板块今昔

青岛市民居住板块今昔如果说说不同阶层城市居民的居住方位、尤其是大致描述一下这种居住生成与变迁,可以初步揭示这些居民的生存过程流动状况,有些像候鸟,也像“麻雀”。

一般说来,城市是一张拼贴地图,他按照居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需要,勾画出居住区、商业区、文化教育区、工业区和其他一些具有分门别类、不同功能相对独立的区域。

但就居民居住区而言,因居民的经济能力、行业特点、受教育程度、生活习惯等不同,形成了就像数学上的“合并同类项”后的“集合体”,而这种集合体之间,既存在那种不够清晰的模糊边界,又有着边界间的互渗状态。

而又因为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不断变迁,这些不同的集合体,有的变大了、有的则变小了;有的长期地固守着他的方位,有的又出于不断移动的状态;有的几个不同的集合体合并了,有的集合体则逐渐分裂了……。

(一)我在山东省青岛市居住40多年,如果以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本市出现的第一个“居民小区”以前为一个时间单元;而把此时间后为一个新的起点的话,就可以大致观察出以上描述的状况。

四十年多前的青岛市,城市居民大约100万左右,相当于现在的四分之一。

其城市形态从南到北呈现出一个长长的三角形,其北部就像三角形的一个“锐角”,逐步向南增加着三角内的宽度,当延伸到西南角的团岛后,向东沿海一线形成三角形的底部,扩展到现在的八大关沿海一线。

在这块南北长15公里、东西不过10公里的轮廓内,沿前海一线的市南、紧挨市南以北的市北成为市民居住的主要区域,而当时的台东成为市民居住与轻工、化纤工业的混杂区。

而当时的四方和沧口,是青岛主要纺织、化工和冶炼企业的所在地,所以当时的环境污染已经比较严重了。

所以,居民对居住地的选择就自发地往南部的沿海一带靠拢,当时就有“宁住市南一间房,不住沧口套三房”的说法。

下面,我们把不断发展变化的市民居住状况作出一个静止的“横剖面”,看看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青岛市民居住的一些特点。

当时可以大致上把居民居住区域划分为以下几个组成部分:第一,棚户区:以靠近栈桥的火车站、稍往北几华里的大窑沟以西,包括现在在的西镇、团岛、“西大森”、小港等居住区域,为城市贫民居住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埠以来青岛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与发展3冷 静(青岛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所,山东青岛266071)摘要:自1891年开埠以来,青岛的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一个无名的小渔村,到带状的狭长城市,再到今天拥湾发展的现代化新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00多年的城市发展历程,实际上也是青岛城市建设与发展思维不断成熟、更加科学的历程。

每一次城市发展思维的变革,都会带来城市空间结构的巨大变化,随之会带来城市发展的一次飞跃。

关键词:青岛;建埠;城市空间结构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2698(2009)0320006205 青岛市位于山东半岛南端,东经120°22′,北纬36°4′,东、南濒临黄海,西、北连接内陆。

市域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2008年末,全市总户籍人口762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76万人。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青岛一直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

现辖7区(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代管5个县级市(即墨市、胶州市、胶南市、平度市、莱西市)。

一、建埠以来青岛区划的历史沿革青岛在建制前属即墨县仁化乡管辖,因胶州湾而显其胜。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海军舰船的威胁,清政府于1891年调登州镇总兵章高元驻防青岛,在青岛村东侧建总兵衙门,这一年被认为是青岛市建制的开始。

此后,这一区域逐渐形成初具规模的传统市镇,至1897年,市区人口约1.4万人。

同年11月14日,德国借口山东巨野教案,派远东舰队强占胶州湾。

1898年3月6日,德国与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使青岛以“租借地”的名义成为德国的殖民地,租期99年,由此开始进入了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时期。

1891年~1898年是清政府管辖时期。

1898年~1914年是德国占领青岛时期。

1914年~1922年是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时期。

1922年~1929年在青岛设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直属北洋政府。

1929年~1938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胶澳商埠,1929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

1938年~1945年是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时期。

1945年~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设立青岛特别市。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成立人民政府,改为省辖地级市,下设市北、市南、台西、台东、四沧、李村、浮山7区及即墨县、胶县、胶南县三县。

胶州专区的崂山办事处划归青岛市(政务院1951年6月6日批准)。

撤销青岛市四沧区、浮山区、李村区,设立四方区、沧口区(内务部1951年8月16日批准)。

青岛市的即墨县划归莱阳专区;胶县、胶南县划归昌潍专区(国务院1961年5月23日批准)。

撤销青岛市崂山郊区,设立崂山县,驻李村(国务院1961年10月5日批准)。

撤销青岛市台西区,并入市南区、市北区(山东省人民委员会1962年12月8日批准)。

烟台地区的即墨县;昌潍地区的胶县、胶南县划归青岛市(国务院1978年11月17日批准)。

设立青岛市黄岛区,以胶县的黄岛、薛家岛、辛安3个公社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78年11月27日批准)。

原潍坊地区的平度县划归青岛市(国务院1983年8月30日批准)。

原烟台地区的莱西县划归青岛市(国务院1983年8月30日批准)。

撤销胶县,设立胶州市(国务院1987年2月12日批准)。

撤销崂山县,设立青岛市崂山区(国务院1988年6第22卷第3期2009年9月 学报Journal of Qingdao Technical College Vol.22No.3Sep.20093收稿日期:2009207213作者简介:冷静(19742),男,山东乳山人,副研究员。

11月17日批复)。

撤销即墨县,设立即墨市(国务院1989年7月27日批准)。

撤销平度县,设立平度市(国务院1989年7月27日批准)。

撤销胶南县,设立胶南市(国务院1990年12月18日批复)。

撤销莱西县,设立莱西市(国务院1990年12月18日批准)。

青岛市撤销台东区、沧口区,设立李沧区、城阳区(国务院1994年4月23日批复)。

2003年11月19日,山东省政府批复同意将胶南市红石崖镇划归青岛市黄岛区管辖。

二、建埠以来青岛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一)1891年~1988年:带状城市空间结构异常明显应该说,青岛是一个尽端型城市,其主要经济联系方式是胶济铁路,带形城市布局符合此类城市发展的自然规律,从而可以在较长时间内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

自1910年德国人为青岛制定了市区扩张规划之后,就奠定了沿胶州湾东岸由南向北带形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1980年末,青岛的城市发展都没有脱离这一城市形态,它始终被认为是一种高效、动态开放的城市体系,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空间规划。

但带形城市必然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当城市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将带来城市内部联系的不经济,因此一个城市不可能无限制的按带形发展。

在改革开放以后,这种矛盾愈发显著起来,城市用地不足,南宿北工问题突出,严重限制了青岛的快速发展。

1891年,清政府在青驻兵设衙,是青岛城市建置之始。

1897年德国侵占胶州湾,1900年制定城市规划,计划在胶州湾内修建港口,沿胶州湾东岸、城市西边缘修筑通往山东腹地的铁路,使青岛拥有广阔的腹地,加之自由港制度的实施,把青岛置于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交接点上,形成了青岛的区位优势。

但由此一来,青岛城市形成了偏于一隅沿港口和铁路发展的城市格局。

1910年德国人在原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出扩大规划,将市区沿铁路向北发展至海泊河边。

这两次规划指导了此后青岛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

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将青岛作为其掠夺山东和华北物资的基地,城市空间布局沿胶州湾东岸继续向北发展。

1938年日本再次占领青岛。

1940年日本人制定《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和《母市计划》,规划市区向北发展至白沙河,成为长25公里,宽约4~5公里的带形城市。

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后,把青岛划为院辖市,由行政院直接管辖,青岛的发展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

1935年1月,青岛市工务局推出的《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方案初稿》,根据青岛日益复杂的城市功能,对其未来的发展重新定位为“中国五大经济区之一———黄河区的出海口,工商、居住、游览城市”。

据此规划,市区范围向北扩展至沧口、李村,向东扩展至辛家庄、麦岛一带;严格执行城市功能分区,增加工业区规划。

建国后青岛市的行政层级明显降低,在全国城市体系中的地位下降,变成山东省的省辖市。

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青岛的城市规划建设也被纳入全国统一计划的轨道。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行者,苏联的城市规划、建设理论和实践成为我国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参考,青岛城市空间拓展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1950年9月,青岛市建设局编制《青岛市都市计划纲要》(初稿),作为过渡时期青岛城市建设的指导。

这次规划的区域面积为212平方公里,人口规模100万人;城市布局主要包括市街地计划和绿地计划两个部分。

市街主要沿着胶州湾东岸向北成带状发展,计划以大港为中心,南至南海沿5公里,北至白沙河18公里,东至石老人约15公里。

在功能上,1950年9月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青岛基地的创建,青岛城市国防功能日益突出,和疗养功能一起构成青岛重要的城市功能,成为以后青岛规划和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而于1957年3月制订的《青岛市初步规划》,除确定青岛是一个具有国防、工业、对外贸易和疗养等多功能的城市之外,在城市空间结构上仍确定市区沿海岸向北成带形发展,城市南宿北工的结构比较明显。

从1957年至1965年之间的几次城市规划重点都放在工业、国防、疗养三个点上,生活、市政设施均为之服务。

这一时期青岛市区仍沿胶州湾东岸、铁路两侧继续向北呈带状发展。

疗养区则根据中央卫生部的初步意见,西以荣城路为界,北至延安路延长线,东至燕儿岛沿海形成25000至30000个床位的带形疗养区。

5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有关部委、山东省有关单位建起多所疗养院,疗养建筑开始兴起。

“文化大革命”发生后,城市建设管理机构遭到破坏,城市建设混乱,导致规划失控,工业仓储交通和其他用地与生活居住用地的比例严重失衡,导致青岛这样一个以景观著称的海滨城市功能严重失调。

改革开放初期,青岛市委、市政府组织制订了《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年~2000年)》(1979年编制),可视为青岛城市快速发展的开端。

在此规划的7学报2009年第3期 指导下,市区由过去单一的带状、南宿北工的结构逐步向南、中、北三个组团式的城市结构发展,既缓解了南北交通的矛盾,也使青岛的轻纺工业、港口贸易、海洋科研和风景旅游建设步伐大大加快。

此次总体规划设独立的黄岛区,城市人口控制为115万人,用地115平方公里。

1981年,青岛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4年被确定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1986年又成为计划单列城市。

这一系列促进城市发展的政策,其可预期的结果之一是城市规模的扩大。

但与其它城市相比,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并没有使青岛产生很明显的变化,城市的发展似乎已达到某种极限,其中虽然有户籍制度等人为因素的限制,但多年形成的城市空间结构也是障碍之一,这使青岛始终无法把自身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1988年的青岛市比较解放前而言变化并不大,城市总体布局仍呈带形分布。

(二)1989年~2002年:从“带状”扩展向“∠”型扩展青岛市委市政府于1989年对原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和补充,基本构架呈现环胶州湾态势的大青岛结构雏形,城市用地和人口规模容量也作了相应调整,城市用地规模达到了292.5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达到了1526平方公里,初步确立了“一个中心、一个城市环、一个卫星城市群”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即逐步形成以老市区、崂山区、黄岛城区构成的中心城市与沿胶州湾近郊城镇形成的城市环及远郊的卫星城市群的城市布局。

在新规划指导下,青岛新区开发建设飞速发展,东西两翼快速崛起,中心城区实现了由带状结构向“品”字布局的历史性转变。

这一补充规划的突出特征,一是为在崂山区开发青岛市高科技工业园及在黄岛建设新经济区规划了新的发展空间,使整个城市的规模容量有了较大突破;二是坚持在老城区与高科技工业园之间控制预留城市行政公建用地1.5平方公里,使城市的结构更加合理。

至此,青岛的城市建设最终结束了沿胶济线发展的态势,南北狭长的带状结构得到了根本性改变,这是青岛历次总体规划中的一个重大突破。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发表,在全国掀起了第二次改革开放的浪潮。

面对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青岛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迅速做出了依据总体规划在控制预留城市行政公建用地上进行东部开发的战略部署。

经过数年的开发建设,东部原1.5平方公里的建设范围实际上已扩大到2.2平方公里,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已经成功地转移到东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