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余华《活着》的生命观及“活着”的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活着》苦难叙事的当代价值,人文意义审美意义现实意义

《活着》苦难叙事的当代价值,人文意义审美意义现实意义

《活着》苦难叙事的当代价值,人文意义审美意义现实意义《活着》是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在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里,经历世事变迁,饱尝人间悲欢离合的故事。

本文从苦难叙事的角度,分析《活着》在当代的价值、人文意义、审美意义和现实意义,以期揭示这部作品在文学和社会领域的深远影响。

一、引言《活着》以福贵一家人的生活为主线,展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变迁。

在这部作品中,余华运用苦难叙事手法,深入剖析了社会现实、个体命运和人性内涵。

接下来,我们将围绕苦难叙事,探讨《活着》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

二、苦难叙事的当代价值1.反映社会现实:《活着》通过福贵一家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矛盾。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引发了读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2.批判现实:在《活着》中,余华对旧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对不平等和不公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这种批判现实的精神,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时代意义。

3.激发思考:通过对福贵一家苦难生活的描绘,余华激发了读者对个体命运和社会问题的思考,从而引导人们关注现实、反思历史。

三、人文意义1.关注个体命运:《活着》关注了福贵一家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的个体命运,展现了他们在苦难中顽强生存的精神风貌。

这种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彰显了作品的人文关怀。

2.传承文化:通过讲述福贵一家的人生故事,余华传承了民间文化和价值观念。

这使得《活着》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文化传承的意义。

3.彰显人性:在苦难中,福贵一家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弱点。

这种对人性的揭示,使作品具有了深刻的人文内涵。

四、审美意义1.叙事手法:《活着》以真实、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福贵一家的苦难生活,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

2.人物塑造:作品中福贵、家珍、有庆等人物形象丰满、鲜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些人物形象,使作品具有了较高的审美价值。

3.艺术表现:《活着》以悲剧美学为基础,展现了福贵一家在苦难中生存的艰辛和坚韧。

《活着》生命的真实与意义

《活着》生命的真实与意义

《活着》生命的真实与意义活着,这个简单而又平凡的词汇,却承载着生命的真实与意义。

《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民的命运,深刻揭示了生命的可贵与人性的残酷。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活着》中生命的真实与意义。

第一,生命的真实。

小说以农民福贵为主角,通过他的亲身经历展现了个人命运的起起伏伏。

福贵在生活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磨难,他的妻子相继去世,儿女相继离开家乡,他也失去了土地和家产。

然而,尽管遭受了无尽的痛苦,福贵依然坚守着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家庭的深情,他活得真实而坚定。

正是通过这样一个普通人的命运,小说中真实地展示了生命的脆弱和坚韧,揭示了人类在逆境中所展现出来的顽强精神。

第二,生命的意义。

《活着》通过描述福贵的生命历程,探讨了生命的意义。

福贵在追求生活的物质和精神上从未放弃过,尽管他失去了一切,但他始终保持对生活的渴望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小说中的福贵是一个普通农民,但他在为生活而奋斗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生命的真正意义。

他明白了生命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追求,更重要的是关爱家人、关心社会,为他人的幸福努力奋斗。

这样的生命观念不仅感动了读者,也给予了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启示。

第三,生命的真实与意义相结合。

小说中的福贵虽然经历了一连串的不幸遭遇,但他从未放弃对生命的执着和对家庭的深情。

他的生命不仅是真实的,也具有深刻的意义。

通过福贵的故事,读者们可以看到生命的真实面貌,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坚韧,同时也不禁思考生命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福贵的经历呼唤着人们关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人性的光辉。

《活着》这部小说通过福贵的命运,深刻反映了生命的真实与意义,引导了读者对生命的独特体会。

生命的真实在于面对逆境时的坚守与勇敢,生命的意义则在于不断追求幸福与关爱他人。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读者可以从福贵的故事中找到人们对于生命的思索和对于人性的关怀,以及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

《活着》以其特有的方式让人们重新审视生活,重新认识生命的真实与意义。

浅谈余华《活着》的生命观及“活着的现实意义

浅谈余华《活着》的生命观及“活着的现实意义

浅谈余华《活着》的生命观及“活着的现实意义内容提要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2]‘活着’是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3]本文试以《活着》为研究对象,探析《活着》的生命观与活着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余华;活着;生命观;忍耐;现实意义绪论2第一章《活着》的生命观《活着》的生命观,也可以说是主人公福贵及其他人的生命观。

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变化,每次变化,都向着更为积极的一面发展。

在生与死的强烈反差中,福贵选择了忍耐与接受,再大的苦难来临,福贵也能将它消解于自己的忍耐之中。

在他那漫长的回忆中,每一次亲情的凸现,都使他备受感动;接二连三的丧亲之痛并没有击垮福贵,反而激发了福贵对活着的希望,使他越来越坚强。

我们不禁要感叹:能活着,确实不易。

一、吃喝嫖赌、浪荡堕落——“潇洒”地活着年轻时的福贵,似乎与他的名字相吻合。

用纨绔子弟、浪荡公子形容他,再形象不过了。

上私塾时,他从来都是骑在雇工长根的身上。

私塾先生叫他念《千字文》,他却玩世不恭地说:“好好听着,爹给你念一段。

”[4]不怪先生对他爹说:“你家少爷长大了准能当个二流子。

”[5]正像福贵自己说的:“这个嫖和赌,就像是胳膊和肩膀连在一起,怎么都分不开。

”[6]媳妇家珍正怀着孕,却还成天钻在妓院里,骑着那个胖妓女故意经过他老丈人的米行。

其实,他也想光宗耀祖,把他爹年轻时输掉的那一百多亩地给赢回来,于是一夜夜嗜赌成瘾,赌输了,就偷母亲和妻子的首饰。

殊不知一切都是龙二设的圈套。

家珍执着的挽救、牌局的屡战屡败并没有让福贵心猿意马,家中仅剩的一百多亩地也一去不复返了。

从前的福贵“颐指气使、嗜赌成性、沾花惹草、以挥霍为能事”,“潇洒”地活着,最后却将自己的富足之家弄得倾家荡产。

他又是一个乐知天命的人,没有太多的理想抱负,只想过个安稳日子。

解读余华《活着》的生命意义

解读余华《活着》的生命意义

解读余华《活着》的生命意义余华是80 年代崛起的先锋小说家,余华的作品充满了大量的暴力、死亡和苦难。

《活着》是一部关注人生苦难及苦难中生命个体生存意义和态度的作品。

小说主人公富贵经历了坎坷的一生。

他的亲人一个又一个的离他而去,他以平淡的语调叙述了一个又一个亲人们的悲惨命运。

看似无所谓,实则内心承载着巨大的痛楚。

他在承受了亲人们远去后的悲伤中隐忍的生活着,并且还可以真切地回忆起亲人们的死亡过程,表现了一种面对苦难生活,面对死亡的顽强而执着的生活态度。

一.活着就要学会承受余华长篇小说《活着》中的所谓“活着”,实际上是在苦难中挣扎,是痛苦地生存,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平平淡淡的承受一生中的不易。

突发的、毫无预见的灾难与苦痛只能学会承受。

活着不仅要学会承受生命旅程中的愉快与幸福。

也要学会承受艰难与苦难。

小说主人公福贵的生命实际上也就是说对于世界的残酷,人生的悲剧完全理解、认识了以后,以一种不惊不喜的平常态度、宁静心情来对待生活。

主人公富贵看似戏剧性的人生实则充满着很强的真实性。

余华在这里警示人们要珍视生命,要包容生命出现的一切苦难,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二.活着就要学会隐忍主人公富贵在抗战爆发后,输光了家产00 亩田地,沦落到社会的最底层。

父亲在痛骂儿子一顿后,变卖了家产,还清了儿子的赌债,但也因此丧失了活下去的信念,掉入粪缸死了。

不久,母亲重病,福贵在为母亲进城请医的半路上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

两年后回到家中时,得知母亲早已病故。

医生为了救县长的女人,儿子有庆在献血时因超量抽血而丧失生命。

女儿凤霞虽然脑筋不好使,但是勤劳、心底善良,嫁给了城里搬运工的二喜,生活平淡而踏实,但不久却死于难产。

不久富贵的妻子家珍也离开他。

女婿二喜时常到家里帮忙干活,日子还算清闲,只是好景不长,二喜在工作时意外死亡。

而与他最后唯一能相依为命的外孙苦根却因吃豆子太多被活活撑死。

《活着》中的生命意义与人性探索

《活着》中的生命意义与人性探索

活着中的生命意义与人性探索1. 引言《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的代表作,该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民福贵的一生,向读者展示了生命的脆弱和坚韧,以及人性的复杂和深刻。

本文将围绕《活着》这部作品展开讨论,深入探索其中蕴含的生命意义和对人性的思考。

2. 生命在绝望中的存在福贵在小说中经历了各种苦难和磨难,他失去了妻子、女儿和儿子,在绝望中艰难地活下去。

尽管面临困境,福贵从未放弃对生命的希望。

这显示出生命在极端环境下依然有价值,并呼应了人类对于抗争与存活欲望的努力。

3. 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观念通过福贵一生所经历的悲喜离合,读者可以深刻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何在。

作者用所叙述人物形象来表达诸如家庭、爱情、友谊等价值观念,在靠近死亡边缘时,在一个个生命的节点上,使读者深感人生百味和人性复杂。

4. 人性的光明与黑暗小说中还反映了人类的善良和残忍、爱与仇恨、友情与背叛等对立面。

通过描写福贵及其他角色的行为举止,作者对于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这样的叙述不仅使读者更加了解人性特点, 也引发了我们自身对于道德和伦理要求的思考。

5. 生命意义的启示与思考《活着》通过福贵一生中所经历的各种挫折和痛苦,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关于生命意义和人性探索的启示。

该作品引导我们思考: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如何在困境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坚韧?以及取舍之间如何保持自己内心最根本价值观等问题。

结论《活着》这部作品通过悲惨而真实地展示出生命中的挣扎和探索,唤起了读者对于生命意义和人性本质的深刻思考。

通过福贵的一生,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坚韧和希望,也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光暗。

阅读本作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并启发我们思考和感受人性的深度。

(字数:约365字)。

《活着》:生命意义与人生价值的思考

《活着》:生命意义与人生价值的思考

《活着》:生命意义与人生价值的思考引言《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一生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本文将探讨《活着》中呈现出来的关于生命与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读者对自身存在和价值观念的启发。

主体1. 生命的脆弱性在小说中,福贵经历了家族衰败、饥荒、战争等种种苦难,揭示了生命在面临困境时显得脆弱不堪。

作者通过描述福贵一家面对饥饿的折磨和死亡威胁时,向读者展示了个体在面对死亡威胁时会做出怎样惊人且感人的努力。

2. 生存与希望尽管受到巨大苦难的折磨,福贵仍然坚持活下去,并寄托着希望。

这表明即使在最困难和绝望的境地,人们依然有能力保持乐观并找到希望。

小说中福贵的选择与坚持给了读者对生命的重要启示:即使条件再差,人们也能够通过不屈的意志和信念来寻找生存和希望。

3. 生命的价值《活着》还引发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小说以福贵一家为例,通过他们在各种困境中不断努力求生的故事,展示了生命才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财富。

而且从整个社会环境来看,作者通过揭示福贵一家成为剥削对象、受尽苦难的过程,强调了人类应该尊重并珍惜每一个生命。

4. 自我反思与内心追求小说通过福贵一家在遭受苦难时对自身价值观念的重新审视和反思,引导读者深入思考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目标的态度。

通过描述主人公经历种种痛苦后忠诚于亲情、友情以及追求光明与正义等原则,读者被激励着认真审视并探索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愿望和理想。

结论《活着》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通过揭示生命的脆弱性、生存与希望、生命的价值以及自我反思与内心追求等主题,引发了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读者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并对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观念进行反思和调整。

通过福贵一家的故事,我们被提醒要以敬畏之心看待每一个生命,感悟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并积极寻求真正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人生目标。

名著解读:《活着》中的人生意义与生命伦理思考

名著解读:《活着》中的人生意义与生命伦理思考

名著解读:《活着》中的人生意义与生命伦理思考1. 简介《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于1992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以冯其庸这一普通农民的经历为主线,通过讲述他在大时代背景下的苦难经历,深刻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以及生命伦理等重要问题。

2. 人生意义的追求2.1 生存与尊严的平衡在《活着》中,冯其庸经历了一系列的悲剧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尊严。

小说通过描写他如何在困境中坚守善良和希望,探讨了人们在面对逆境时如何寻求自我价值和个体尊严,并对此给予肯定。

2.2 家庭与亲情的力量《活着》中展现出了冯其庸与妻子、女儿之间深厚的亲情纽带。

无论是在苦难还是幸福时刻,家庭始终是他战胜困难、坚持生活下去的重要支撑。

通过描写家庭之间的相互关爱与扶持,小说呼吁人们重视珍惜亲情,并以此寻找到人生的意义。

3. 生命伦理的思考3.1 生死与价值观《活着》中,死亡是贯穿整个故事的主题之一。

小说通过描写冯其庸经历的生死离别,引发了对生命意义和人类价值观的深入思考。

故事中强调了生命易逝、时间无常,因此必须珍惜每一段留给我们的生命时光。

3.2 规则与道德小说中,冯其庸遭遇了一系列不公平和残酷待遇,他深受伤害却没有选择报复或使用暴力手段。

相反,他保持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并试图在自己有限的权力范围内改善他人的境遇。

这引发了对于规则和道德行为在人类生存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应该如何去践行等问题的思考。

4. 名著在当代社会中的启示4.1 人性与善良的追求《活着》通过冯其庸的经历,展现了人性中善良与温暖的一面。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应该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用善良的行为转化生命的意义,并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4.2 对生命价值的思索小说呼吁人们反思自己生活中对于物质追求过重,是否忽略了对于内心灵魂的满足以及真正对他人付出关心与关怀。

它提醒我们要从内心深处审视自己所追求和追逐的东西是否真正能带来幸福和满足感。

5. 结语《活着》是一部极具震撼力和思想深度的作品,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民的故事,探讨了人生意义及生命伦理等重大问题。

《活着》:生命的意义与人生感悟

《活着》:生命的意义与人生感悟

活着:生命的意义与人生感悟简介《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于1993年出版。

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民的故事,小说深刻地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

内容概述1. 生命的脆弱性和珍贵性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经历了诸多苦难,从而引发了对生命价值的深思。

在逐渐失去家庭、土地和亲人的过程中,他开始意识到生命是如此脆弱而又珍贵。

这使得读者不禁反思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并充分利用自己所拥有的时间与机遇。

2. 生活困境中的尊严与坚韧小说中描绘了福贵在各种苦难面前展现出来的坚韧与尊严。

无论是被剥夺土地、失去家庭或者身体衰弱,在面对这些困境时,他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态度。

这带给读者一个重要启示:无论遭遇多大的困境,保持尊严与坚韧都是我们面对生活必备的品质。

3. 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思考小说中,福贵与他的女儿养家糊口、相依为命,在艰难时刻相互扶持。

这种深厚的亲情关系使人感动,同时也引发了对于家庭的重要性的思考。

此外,小说还展现了福贵与他一生中遇到过的朋友和爱人之间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

通过描写这些关系,读者可以深入思考人际关系对于人生意义和快乐的影响。

4. 死亡与生存的探讨《活着》也不回避对死亡这一存在问题进行探讨。

小说中各种悲剧性事件发生后,福贵仍然坚守着活下去的信念。

通过描写福贵在重重考验下如何坚持并勇敢面对死亡,读者可以思考生命在死亡面前是否有无尽可能以及活着本身是否是一种价值。

结语《活着》以其真实而深刻地刻画人类的喜怒哀乐,向读者传递了对生命的思考和人类存在本身的意义。

小说以其深邃的主题和真实的情感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值得我们每个人都去细细品味与思考。

《活着》给我们的启示和感悟

《活着》给我们的启示和感悟

《活着》给我们的启示和感悟引言《活着》是由余华所著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农民的悲惨命运,深刻地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考验。

这部小说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思考,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些重要的启示和感悟。

在本文中,我们将围绕着《活着》这本小说展开,探讨这些启示和感悟。

1. 生命的宝贵《活着》这部小说以其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宝贵而为人们所熟知。

主角福贵在生活的种种困境中苦苦挣扎,并且亲眼目睹了家人的死亡,这使得他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通过福贵的经历,我们可以认识到人的一生都是非常宝贵的,无论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还是在顺遂的生活中,都应该懂得珍惜并充实自己的生命。

2. 勇气和希望《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和痛苦,但是却从未放弃希望,始终保持着坚韧的精神和积极的态度。

他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苦难,都能够坚持下来,并且寄托希望于未来。

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即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应该保持勇气和希望,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3. 别离和人性的考验《活着》中,福贵经历了种种离别,不仅失去了妻子,也失去了儿女。

这种别离引发了人性的考验,让福贵陷入了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同时,小说中也展现了人性的丑陋面,福贵的儿子癞蛤蟆为了活命选择了背叛父亲。

这让我们反思人性的复杂和脆弱,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在面对别离和考验时,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不轻易改变。

4. 亲情的重要性《活着》这部小说中,福贵对于家庭的亲情表达了极高的重视。

无论在何种困境和磨难面前,他始终不放弃对家人的思念和照顾。

小说通过描述福贵与妻子、儿女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亲情的重要性,并且告诉我们,家庭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支撑力量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压力和快节奏的增加,人们常常忽略了亲情的真正价值,而《活着》提醒了我们应该重视和珍惜家庭中的亲情。

5. 生活的无常性《活着》以揭示生命的无常性为主题。

主人公福贵在生活中经历了各种变故和灾难,从富裕到贫穷,再到生活的极度困苦。

活着读后感人生的苦难与生命的意义

活着读后感人生的苦难与生命的意义

活着读后感人生的苦难与生命的意义《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的一部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展示了人生中的苦难和生命的意义。

本文将就《活着》这部作品展开讨论,探索人生中的困境如何展现出生命的真正意义。

一、生活中的苦难《活着》以福贵为主人公,通过他一生的经历,揭示了人生中的苦难。

福贵的一生充满了悲惨和痛苦,他经历了战争、饥荒、家人的离世等一系列不幸的事件,生活中的苦难让他陷入了绝望和痛苦之中。

小说中还通过描写福贵的亲人和朋友的遭遇,进一步强调了人生中不可避免的苦难。

二、苦难中的人性在遭受苦难的过程中,福贵的人性得到了深刻的考验和反思。

他虽然曾经面临了各种痛苦,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信仰。

在逆境中,他用坚韧和勇气去面对,不断地努力生存下去。

尽管面对了很多困难和挫折,福贵依然保持了对亲情和友情的珍惜,在人性的深处展现出坚强和仁爱的一面。

三、生命的意义通过《活着》这部作品,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即使在苦难中,人生依然值得珍惜,生活依然有着无尽的希望。

小说中描绘的福贵的遭遇虽然令人心痛,但也使人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价值。

人们可以从福贵身上学到感恩和乐观的态度,即使遇到了困境,也要坚持下去,不放弃对生命的热爱。

四、人生的选择与觉醒在小说的结尾,福贵意识到生活中的困境与人类的作为有着密切的关联。

他明白道德、责任和良知在人生中的重要性,从而意识到一个人应当为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负责。

通过觉醒和成长,福贵以一种更加成熟和理智的态度去看待自己和生活。

这种觉醒不仅仅是对个人的意识上的觉醒,同时也是对整个社会和时代的反思。

福贵的觉醒使他更加珍惜生命的同时,也给了读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思索。

总结起来,小说《活着》通过揭示福贵一生中的苦难和人性的考验,以及生命的意义和觉醒,向读者展示了生活中的困境如何影响人的视野与态度。

尽管人生中存在着苦难,但是每个人都应该珍惜生命,保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挫折与困境。

只有通过与苦难的对抗,人们才能真正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意义,实现自身的觉醒和成长。

《活着》读后感及对生活的启示

《活着》读后感及对生活的启示

《活着》读后感及对生活的启示阅读余华的《活着》这部小说,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对于生命、苦难和活着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一、我的感受首先,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沉重与坚韧。

故事的主人公福贵,原本是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因嗜赌成性而败光家产,之后更是遭遇了家人接连离世的巨大打击。

从父亲粪缸上掉落摔死,到母亲重病身亡,再到妻子、儿女、女婿和外孙的相继离世,福贵的一生似乎被无尽的苦难所笼罩。

然而,在这些接踵而至的打击下,福贵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了继续活下去。

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活着”的真谛——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希望,一种力量,一种对生命的尊重。

其次,我感受到了小说中人物的温情与坚韧。

家珍作为福贵的妻子,无论福贵如何堕落,她都始终不离不弃,用自己的方式默默支持着福贵。

孩子们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父母的关爱和担忧。

这些温馨的场景,让我在感受苦难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美好。

再者,书中对苦难和命运的描写,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预测。

福贵的一生充满了各种不幸和灾难,但他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生命的尊重。

这种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让我深受感动。

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不能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最后,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和富足的时代,没有经历过福贵那样的苦难和磨难。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生命中的挑战和困难。

相反,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用乐观的态度去迎接每一个未知的明天。

总之,《活着》这部小说让我对生命、苦难和活着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它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和痛苦,只要我们还活着,就应该珍惜每一个当下,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因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希望、一种力量、一种对生命的尊重。

二、《活着》对工作、生活启示1.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书中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从富裕到贫穷,再到亲人相继离世的巨大变故,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生命。

《活着》的生死哲学与人生价值观

《活着》的生死哲学与人生价值观

《活着》的生死哲学与人生价值观概述《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坎坷命运。

这部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福贵一生的描写,探讨了生死哲学和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活着》中所体现的生死哲学与人生价值观。

生死哲学在《活着》中的体现1.对死亡的思考:小说中,福贵经历了家族变故、家庭分崩离析等一系列悲惨遭遇,但他始终保持坚强乐观的态度。

他以平常心面对自己和亲人的死亡,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死哲学。

2.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尽管福贵经历了无数痛苦和困苦,但他依然寄托希望于每一个新的早晨。

这种追求生命意义、积极面对困境的精神,在小说中呈现出深刻而感人的艺术形象。

人生价值观在《活着》中的体现1.家庭与亲情的重要性:小说中,福贵对家人的深情厚爱始终不变。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他也尽力保护着自己所剩无几的亲人。

这种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在故事中彰显出人生价值观中一种坚守及忠诚的品质。

2.劳动与奋斗的意义:福贵一生都是以劳动为生,他坚持通过辛勤努力来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虽然并未如愿,但在过程中却得到了智慧、成长和满足感。

这种对于劳动与奋斗意义的探索呼唤着读者思考一个人人生中实践价值观扎根于奋斗之中。

《活着》对读者的启示•逆境是成长的机遇:小说中主角福贵经历了许多磨难和坎坷,但他从每一次挫折中汲取力量,并为人们展示了克服困境、乐观面对生活的精神。

这启示了读者在逆境中寻求成长和力量的重要性。

•亲情的珍贵:小说中,福贵为了保护亲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这让读者重新思考自己与家人和亲人之间的关系,懂得珍惜拥有并用心去爱。

结论《活着》通过对主人公福贵一生命运的描写,反映了生死哲学与人生价值观在一个普通农民身上所体现的重要性。

小说通过展示福贵坚忍、积极乐观的态度,表达了对于生死和人生意义深入探讨的思考,并激发了读者对于真实生活中所面临困境和价值选择的思考。

它呼唤我们在逆境中保持坚强与勇敢,珍视家庭与亲情,并用劳动与奋斗来追求更高层次的生命意义。

《活着》:思考人生与生存的意义

《活着》:思考人生与生存的意义

活着:思考人生与生存的意义概述《活着》是由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福贵的苦难人生经历。

小说通过描写福贵在逆境中求生存、寻找希望和思考人生意义的过程,深刻触动了读者。

本文将探讨《活着》这本书所呈现出来的人性、命运和生命意义等主题,以及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启示。

1. 人类在逆境中的顽强求生能力福贵面对各种残酷的环境和灾难,展现了人类在逆境中保持希望和勇气的能力。

他虽然失去了家庭、父母、妻子和孩子,但他仍然坚持活下去。

这揭示了人们的顽强求生本能以及对未来的渴望。

2. 生活中非物质价值远胜于物质财富福贵曾是一个富裕农户,但随着时光流转和政治变革,他失去了所有物质财富。

小说通过描写福贵在贫困中的生活,提出了对物质财富与幸福感的反思。

在逆境中,他发现身边最重要的是亲情、友情和人性的关怀。

3. 生命的意义探索小说通过福贵的经历,引发了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人们常常迷失于物欲和功利之中,而在面临死亡时才开始思考生命的价值。

《活着》提醒我们应该珍惜眼前拥有并认真思考存在的意义。

4. 觉醒与自我救赎小说中,福贵经历了一系列残酷事件后逐渐觉醒,并试图救赎自己过去所犯下的错误。

这给读者带来关于责任、罪恶和个人成长等方面的思考。

5. 社会与历史背景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活着》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在不同时期下对普通人民生活造成的影响。

政治革命、自然灾害和文化变革等因素深度影响了福贵和其他角色的命运。

•结论:《活着》通过揭示农民福贵的遭遇和求生之旅,启发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

它提醒我们不要忘记珍惜当下,关注非物质层面的价值,并思考自己在逆境中能否保持勇气和希望。

这本小说引发了读者对于生命、爱、幸福与痛苦等重要议题的深入思考。

以上就是关于《活着》:思考人生与生存的意义的内容编写。

通过描述小说中主角福贵所经历的艰辛与挣扎,探讨了人类在困境中探寻生活意义和追求自我救赎的主题。

《活着》中的生命价值与人生意义

《活着》中的生命价值与人生意义

活着中的生命价值与人生意义引言《活着》是一部由余华创作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来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故事中,主人公福贵经历了诸多苦难和挫折,但他依然坚守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活着》中所揭示的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

个体生命的脆弱性与珍贵性首先,《活着》通过描写福贵在逆境中求生存、对抗死亡、坚持活下去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个体生命的脆弱性与珍贵性。

无论是饥荒、战争还是社会动乱,这些都可以让一个人随时丧失生命。

因此,小说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一切,感激并充分利用自己拥有的每一天。

生命承受苦难时追求尊严与自由其次,《活着》中揭示了当个体面临苦难和压迫时,他们仍然追求尊严和自由的渴望。

主人公福贵在经历了家庭的破碎、生活的困顿后,虽然失去了所有物质财富,但他依然拒绝屈服于命运。

他追求内心的自由,并通过反抗和抵抗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这告诉我们,即使生活艰难,我们也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并为之奋斗。

生命意义与亲情、友情、爱情除此之外,《活着》还强调了亲情、友情和爱情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重要性。

小说中描绘了福贵与妻子、女儿以及朋友之间坚韧不拔的感情纽带。

即使面临困境,这些关系仍然是支撑他们走过苦难的力量源泉。

通过展现出这些深厚而真挚的人际关系,小说强调了人类联系与关怀在赋予生命以意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个体生命对社会发展的价值最后,《活着》还探讨了个体生命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小说中通过描述福贵一代人对农业生产和社会进步的贡献,强调了个体的存在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

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能力和才华,尽管人们可能并不为之所知,但他们不容忽视地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进一步证明了每个人的生命在整个社会发展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结论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探讨,《活着》中揭示了生命价值与人生意义。

无论是个体生命的脆弱性与珍贵性、追求尊严与自由还是亲情、友情和爱情对生命意义的重要性,以及个体生命对社会发展的价值,这些都将我们带入思考关于我们自身生命意义与境遇的深层问题,并引导我们更加珍惜人与人之间真挚而宝贵的联系。

对《活着》的深度解读

对《活着》的深度解读

对《活着》的深度解读《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悲剧。

本文将对《活着》进行深度解读。

1. 主题与意义《活着》的主题是生命与命运。

通过讲述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小说揭示了个人在历史与社会环境下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残酷命运。

福贵在政治运动、自然灾害和家庭悲剧中屡遭打击,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执着和对家人的爱。

小说通过福贵的命运反映了个人在社会变革中的无奈和力量的微弱。

《活着》的意义在于警示人们珍惜生命、关注社会变革对个人的影响,并思考人与命运的关系。

小说通过福贵的生活经历向读者传递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命运的思考,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深思。

2. 文学手法与情感表达《活着》采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让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主人公的命运和情感。

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和象征手法,通过对福贵的痛苦经历和社会变革的描绘,传递了深刻的情感和思考。

作者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细节的把握,使读者对福贵的遭遇和内心感受产生共鸣。

福贵的坚韧、爱与希望成为了读者情感上的触动点,引发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3. 社会背景与历史意义《活着》发生在中国历史上动荡的时期,包括农民起义、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等。

小说通过福贵的命运展示了个体在这些大时代中所承受的痛苦和无奈。

福贵作为一个普通农民,经历了政治运动导致的家庭破碎、自然灾害带来的贫困和社会变革中的挣扎。

《活着》对中国社会的历史意义在于揭示了个体在大时代中所遭受的苦难和困境。

小说通过反映福贵的命运,呼唤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历史的反思,以期引发人们对社会进步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4. 人物形象与命运论述小说中的福贵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坚强的人物形象。

他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对生活和家人充满爱和责任感。

福贵的命运论述了个人对命运的无力和社会变革对个体的巨大影响。

福贵的命运也代表了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命运,通过他的故事,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个人在大时代中所承受的压力和困境,以及个人的力量和坚持。

活着读后感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活着读后感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活着读后感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活着》是余华的一部小说,该作品以深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普通农民的平凡人生,同时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

读完《活着》,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以下是我的感悟。

一、珍惜生命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经历了许多悲惨的遭遇,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活了下来。

通过福贵的人生经历,我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和珍惜。

生命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礼物,无论我们的遭遇多么艰难,都应该努力去珍惜和保护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积极乐观地面对,相信每一次的坎坷都是人生的历练,我们就能够珍惜自己的生命,发挥出自己的价值。

二、家庭的重要性在小说中,福贵的家庭给了他力量和勇气。

虽然生活中充满了辛酸和苦难,但只要有一个温暖的家庭,我们就能够感受到无尽的力量和支持。

家庭是人生中的港湾,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最可靠的后盾。

通过福贵的故事,我明白了家庭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珍惜家人,相互支持和关心,在困难时一起面对,共同度过人生的风风雨雨。

三、人生的意义小说中的主人公经历了一系列悲剧,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追求。

他努力找寻生活的意义,不断寻找自己存在的价值。

从福贵的经历中,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并不仅仅是追求物质上的成功,而更重要的是在充满挫折和困难时,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

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应该不断追寻自己的梦想,发挥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同时也要努力去帮助他人,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意义。

四、悲剧与希望小说《活着》以福贵生命中的悲剧为主线,通过描写他的遭遇让人感到震撼和悲伤。

但即使在最绝望的时刻,小说中也透露出一丝希望和对生活的向往。

悲剧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和感激此刻的幸福,也可以成为我们成长和坚强的动力。

在面对逆境和困难时,我们应该保持希望,相信未来一定会更好,将悲剧转化为生活的动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总结:通过读完《活着》,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和珍贵,家庭的重要性,人生的意义以及悲剧与希望。

解读《活着》中的人生意义与生存哲学-哲学课堂辩论

解读《活着》中的人生意义与生存哲学-哲学课堂辩论

解读《活着》中的人生意义与生存哲学-哲学课堂辩论引言《活着》是一部由余华所著的现代文学作品,通过讲述一个农民的人生经历,触发了人们对于人生意义和生存哲学的思考。

本文将结合《活着》这部作品,在哲学课堂上展开一场辩论,探讨其中涉及到的人生意义和生存哲学的问题。

正文1.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带给我们机会和挑战,无论多么困难都要努力活下去。

•生命是伴随着苦难和痛苦,但也有快乐与幸福的时刻。

•生命是对于存在本身的体验,我们应该珍惜和感恩。

2. 人生意义是否存在?•人生意义在于追求个人目标与价值,实现自我成长与发展。

•人生意义可能源于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

•人生意义可以通过为他人带来幸福和积极影响来获得。

3. 生存哲学观点a. 处理苦难与挫折•生活中必然会遇到苦难与挫折,关键在于如何应对和化解。

•通过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寻找借鉴经验,我们可以从困境中走出来。

•在面对生活的苦难时,我们要冷静思考,并采取最佳的行动。

b. 感恩与珍惜•生存哲学强调感恩与珍惜,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宝贵性。

•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并充分体验生活的美好。

•对于即将到来或已经发生的变故,我们应该有所准备并接受。

4. 关于《活着》中人生意义与生存哲学•主人公福贵经历了家庭、社会和个人等多方面的苦难,在这一过程中探索着人生意义。

•福贵通过亲情、友情和爱情等关系找到了希望和慰藉。

•他从苦难中崛起,并在绝望之际寻找到了新的生命目标。

结论《活着》这部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人类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引发人们对于生命意义和生存哲学的思考。

通过本次辩论,我们可以看到生命的困难与变数,但也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在面对苦难时,我们应该保持积极心态、感恩与珍惜,并通过追求个人成长和为他人带来幸福找到生命的意义。

这部作品给予我们一种乐观的态度,鼓励我们在现实中探索生活的奥秘,并从中寻找真正有意义的存在。

从《活着》看余华的生死观

从《活着》看余华的生死观

从《活着》看余华的生死观从《活着》看余华的生死观一、前言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经典代表作品《活着》是其文学创作模式的转折点。

余华把死亡重复运用在作品的叙事过程中,但在《活着》中,死亡的真实意义并不是为了体现人们思想观念中的消极一面,相反的,正因为“死亡”意义的突出,所以更宣示着生命的可贵。

作者让人们懂得死亡是生命的终结点,是要告诉人们在活着的时候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在生活中懂得爱的真谛。

在各类文学作品中,活着与死亡都是永不凋谢的现实主题,也为文学的创作开启了永久的话题。

欣赏余华的文学作品,能让我们看到每一个故事人物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活考验中所遇到的生死选择问题,作者通过作品传递给读者他对人性与生命实质的探索。

在《活着》中,余华每一次叙写死亡事件后,又会把视觉焦点倾注在活着的人们的命途中,把死亡作为人们求生意志的本能体现。

因此生存与死亡的真正含义就浓缩在小说的主人公福贵身上,作者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借助福贵的口吻来阐述,就好像福贵的一生经历了身边亲人的一个个离去,于是活着对他来说已经是万幸,正是这种活着的精神意志不断激发他同困苦的环境作斗争,让他变得更加刚毅自强,这种积极的生命态度正是对“活着”最完美的诠释。

小说《活着》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中所传达的生命精神是不能被作者的单向观念所标注的,而是要作者与主人公处的社会环境相同。

也就是说,作者能完全感受并了解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主人公所的生活经历。

于是作者就通过自己的所思所感来展现小说的时代背景,并以此来引入深思,但作者自己也不能完全确信能把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底层劳动人民的思想琢磨透彻,《活着》的创作就是为了让现今的社会人民来一起深思过去,并以此来掌握自己的未来,展现了无穷的现实意义。

二、“知死”地活着在小说《活着》中,主人公重复了七次生与死的命运历程,每当稍微展现些许的生活的美好意义时,就会有不幸悄然而至,很多读者的心绪也因此跟随主人公的悲惨生活跌宕起伏。

这样的描写或许会让读者在感情上感觉余华太残忍,但余华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以死亡的容易来衬托出活着的真实意义。

余华《活着》的现实意义(五篇)

余华《活着》的现实意义(五篇)

余华《活着》的现实意义(五篇)第一篇:余华《活着》的现实意义在这个无比缤纷的世界里,有什么值得我们生存及快乐的活下去?读完余华先生的名作《活着》后,这样的问题立即在强大的精神血液中游刃而解。

余先生以回忆的口吻描述了近代中国农民平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其巧妙的小说写作方法,犹如电视剧广告式的巧妙穿插都为小说带来不少色泽,内容更是关注了当时也是现在越来越被多数人忽视的农民群体。

那么,农民的命运到底如何?就象作者说的那样,“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显然,余先生费劲了心思来探索中国农民的命运,点燃他们面对苦难生活的勇气。

仅有这点,小说就已扎根于高层次的文学花园。

因为基于人道主义、以人为本的全球哲学意识下,关心基层人群的疼痛、喜乐、忧愁、隐忍、寻觅等要远远高于奢侈生活的群体。

在一个已经有了结果的生活状态下,或许我们认为活着就压根毫无意义,就象一场足球赛,前九十分钟已被对手踢进八个球了,除了奇迹再也无法挽回即将涣散的局面。

然而小说的主人公徐富贵却不认同,反而更沉醉于朴实生活中的快乐。

面对陌生人,内心没有丁点虚伪,太多的压力也让他回归到自然的状态,变得诚实、素朴、愚钝的最典型中国农民的形象。

我们且不多议中国农民命运究竟如何,只是肤浅的、一个普通农民能够在心灵遭受到极大创伤后还能为着理想发奋图强,在巨大的苦难下生活继续“活着”,足以证明小说的文学精神魅力,激扬着生命中最震撼的基因。

文学到底是什么?巴金先生曾这样定义: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中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

(1)生存在今天日益竞争的社会里,或许还有很多象小说主人公徐富贵那样遇到过很多令人难以想象的苦难的人。

经历过生死浩劫后难免会问为什么要活着抑或生活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

徐富贵父亲临死前说“徐家的老祖宗不过养了一只小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后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了,养就变成了牛,我们徐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他在经受种种折磨后重新定量生活俨然把父亲的遗言作为这生最大理想继续生存下去,一生地追求也只不过是买只牛而已,小说的结尾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活着》: 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活着》: 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活着: 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简介《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亲身经历揭示了生命的无尽悲惨和残酷。

这部小说在短时间内成为了文学界的经典之作,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本文将探讨《活着》中所呈现出来的关于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深刻思考。

生命的可贵福贵是一个普通农民,在各种困难和挫折中,他始终坚持珍视生命。

小说中,福贵经历了家庭破产、失去亲人、战乱等一系列悲凉遭遇,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这使得读者认识到,生命无论处于何种困境,都有持续前行和寻找希望的力量。

生命带来自我发现在小说中,福贵以及其他角色通过环境变迁逐渐发现了自己内心深处对于生活、亲情、友情以及社会秩序等方面真正重要的事物。

当福贵失去所有的财富和家人时,他开始思考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这种自我发现使得角色在面对困境时更加坚强,并能抵抗各种挫折带来的苦难。

生命赋予意义与目标小说中,福贵通过亲历生活的艰辛,开始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他追求的不再是物质财富,而是花草树木、信仰和友情所带来的喜悦。

这反映了生命为我们提供了更为深刻和宝贵的事物,并激励着读者重新审视并追求符合内心真正欲望的目标。

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活着》引导着读者深入思考关于生命价值与意义的一系列问题。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被物质欲望所驱使,而忽略了内心真正渴望拥有的东西。

这部小说警示我们要重新审视自身对于生活、亲情、友情以及信仰等方面价值观念,从而找到属于每个人独特意义和美好人生。

结论《活着》通过福贵的生活经历有力地传达了生命的可贵、自我发现以及为生活赋予意义和目标的重要性。

这部小说引导着读者深入思考关于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并激励人们重新审视并追求符合内心真正欲望的目标。

通过对《活着》中所阐述的主题进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生旅程中的挑战、困苦和希望,并找到属于每个人独特意义和美好人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一部用死亡讲述活着、以死亡肯定生命意义的故事,旨在使人勇敢地面对生与死的挑战。

作者以冷峻而貌似“残忍”的笔触向我们讲述了福贵一家人的苦难史与主人公福贵命运多舛的一生:从大富大贵到穷困潦倒,从饱尝生活艰辛到身不由己卷入战争洪流,从接受他的亲人一个个走在他的前头到最后与一头叫做“福贵”的老牛在阳光下回忆生活。

在厄运弥漫、磨难接踵而至的日子里,与福贵相关的人相继谢幕,唯有福贵在唱着主角之歌,始终乐观生活,超然面世,生命的张力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从而绽放出永不凋落的生命之花。

《活着》虽然接二连三地发生死亡,但作者不再沉溺于死亡的阴影中不能自拔,而将目光转向探求“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生命无常中人们彼此关爱相携,使人感受了生命的意义。

[1]“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2]‘活着’是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

[3]本文试以《活着》为研究对象,探析《活着》的生命观与“活着”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余华;活着;生命观;忍耐;现实意义绪论人,作为自然界生命的主体,其物质、精神生活、价值观也随着历史的更迭而发生变化。

摆在人们面前一个最普通也最原始的话题变得日益突出了,即我们应该抱着什么心态活着,怎样活着才更有意义?余华的《活着》将触角探伸到一个特定的年代和特定的历史氛围,将全部的不幸集中浓缩于主人公福贵一家身上,把对人生的痛苦加以延伸与夸张,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既真实可信又辛酸冷酷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笔下,福贵不单单是福贵了,而是那个年代老百姓的缩影。

作者有意淡化了“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背景,转而向我们讲述普通老百姓如何在悲惨的生活遭遇下,努力挣扎着生存,好好活着。

在《活着》这本生命字典里,我们看到了“败落”、“离别”、“疾病”、“痛苦”、“死亡”,同时也看到了“接受”、“珍惜”、“改变”、“忍耐”、“活着”。

第一章《活着》的生命观《活着》的生命观,也可以说是主人公福贵及其他人的生命观。

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变化,每次变化,都向着更为积极的一面发展。

在生与死的强烈反差中,福贵选择了忍耐与接受,再大的苦难来临,福贵也能将它消解于自己的忍耐之中。

在他那漫长的回忆中,每一次亲情的凸现,都使他备受感动;接二连三的丧亲之痛并没有击垮福贵,反而激发了福贵对活着的希望,使他越来越坚强。

我们不禁要感叹:能活着,确实不易。

一、吃喝嫖赌、浪荡堕落——“潇洒”地活着年轻时的福贵,似乎与他的名字相吻合。

用纨绔子弟、浪荡公子形容他,再形象不过了。

上私塾时,他从来都是骑在雇工长根的身上。

私塾先生叫他念《千字文》,他却玩世不恭地说:“好好听着,爹给你念一段。

”[4]不怪先生对他爹说:“你家少爷长大了准能当个二流子。

”[5]正像福贵自己说的:“这个嫖和赌,就像是胳膊和肩膀连在一起,怎么都分不开。

”[6]媳妇家珍正怀着孕,却还成天钻在妓院里,骑着那个胖妓女故意经过他老丈人的米行。

其实,他也想光宗耀祖,把他爹年轻时输掉的那一百多亩地给赢回来,于是一夜夜嗜赌成瘾,赌输了,就偷母亲和妻子的首饰。

殊不知一切都是龙二设的圈套。

家珍执着的挽救、牌局的屡战屡败并没有让福贵心猿意马,家中仅剩的一百多亩地也一去不复返了。

从前的福贵“颐指气使、嗜赌成性、沾花惹草、以挥霍为能事”,“潇洒”地活着,最后却将自己的富足之家弄得倾家荡产。

他又是一个乐知天命的人,没有太多的理想抱负,只想过个安稳日子。

用他年老时的话说:“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

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7]二、败了家产、气死爹爹——愧疚而警醒地活着自此,败家子福贵的一生便与“福”和“贵”无缘了。

赌输了的他走到岳父米行的时候,已没了当初的嚣张气焰。

他想到拿裤带吊死,但这种想法马上又消失了,他只是想找个法子与自己赌气。

尽管父亲嘴里骂着孽子,还是把地、房子抵押出去,换做铜钱让福贵挑着去还债,他想要福贵珍惜这来之不易挣来的钱。

父亲说:“从前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小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后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到了我手里,牛变成了羊,羊又变成了鹅,传到你这里,鹅变成了鸡,现在是鸡也没了。

”[8]最后,父亲一夜衰老,从粪缸上摔了下来,郁愤而故。

这是全家人第一次经历家财散尽与亲人离去的悲恸。

这个打击如当头棒喝,亦如一瓢冷水,使福贵清醒过来。

母亲宽慰他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

”[9]这时的他悔恨与愧疚交织,决定重新做人,更懂得了心疼自己的亲人。

父亲死后十天,岳父在锣鼓喧天的日子里像娶亲嫁女一样把家珍接走了。

面对家珍的离去、年迈的母亲、懂事乖巧的凤霞,他觉得自己不能像从前那样过日子了,他得养活娘和凤霞。

从前高昂的头现在也不得不低了下来,他成了龙二的佃户,穿上了粗衣褴衫,拿起了平日拎不起的农具,租种自家原来的田地,开始了他的农民生涯。

现在的日子每天过的又苦又累,心里反倒踏实了。

虽然经历了从高峰跌落低谷般的人生重创,甚至被逼到生存的边缘,福贵却获得了一种极度的精神震撼和道德警醒,慢慢地改变了自己玩世不恭的个性,并意识到生命存在的责任和意义。

三、为了家人,死也要活着——“苟且”而朴素地活着母亲身体越发不如从前了,福贵带着家珍从娘家带来的仅有的两个银元去找郎中给母亲看病,却因与一个家丁的纠缠被国民党抓了当壮丁,他是带着遗憾和牵挂离开的。

战场上,他遇到了一个叫老全的老兵和一个叫春生的娃娃兵,在食不果腹与硝烟流弹乱飞的寒冬里,他们三个开始相依为命了。

老全传授经验说:“老子大小也打过几十次仗了,每次我都对自己说:‘老子死也要活着。

’子弹从我身上什么地方都擦过,就是没伤着我。

春生,只要想着自己不死,就死不了。

”[10]然而,两个丝毫没有经验的年轻人活了下来,这个拼命想活下去的老全,却被一颗流弹击中了。

老全的死,是因为没有经常的侥幸,福贵和春生的活着,仿佛因为老全那句“老子死也要活着”,也因为福贵心中惦记的那一家老小,尤其是走时已垂危的母亲。

福贵和春生被解放军俘虏了,福贵终因抑制不住思乡的心切,放弃了打仗革命,选择带着盘缠回家。

在经历了被抓为壮丁历时数年的死里逃生之后,他似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活着的不易和家庭的温暖,胸怀、眼光、精神开始变得宽广起来。

因此,此时“苟且”地活着,是褒义地活着。

四、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为了活着而活着生活给福贵于打击、磨难,他却选择了忍耐,埋葬了原来的自我,塑造了一个新的自己,选择直面人生,好好活着。

让我们对这个困境中苦苦求存的小人物产生了共鸣。

其后的日子里,厄运的脚步一直追随着他,残忍地夺走了每一个与他有关的人的生命,让读者一次次经受着心灵的震撼。

辗转两年,福贵跟着解放军过了长江,终于回到了家。

此时已物是人非了,母亲早已故去,女儿凤霞也在一次高烧后成了聋哑人。

靠赌博发了财的龙二拥有了福贵的田产,成了大地主,风光了几年之后,却在土改中被毙掉,成了福贵的替死鬼,龙二临死前说:“做梦也想不到我会被毙掉。

”“福贵,我是替你去死啊。

”这时的福贵发出了阿Q似的自嘲:要不是当初我爹和我是两个败家子,没准被毙掉的就是我了,我想自己是该死却没死,我从战场上捡了一条命回来,到了家龙二又成了我的替死鬼,我家的祖坟埋对了地方。

这一段内心独白,表现了命运的不可预知性。

“塞翁失马,因祸得福。

”惊魂未定的福贵说:“这下可要好好活了。

”家珍则说:“我也不想要什么福分,只要求每年都给你做一双新鞋。

”用余华的话说,活着是生命的唯一要求。

[11]县长的老婆生孩子需要输血,有庆的积极献血被一个不负责任的大夫漠视和不尊重,终因抽血过量致死,而县长就是春生。

说到有庆,内心总生起一种怜爱和心疼。

重视亲情保护姐姐的有庆、为家庭分担重担的有庆、风雨无阻割草喂羊的有庆,舍不得穿鞋光脚来回奔跑在乡间小路上的有庆,饱含爱心护羊心切的有庆……这样一个洋溢着无限活力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了。

在战场上打来打去没被打死的春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列为打到对象,受尽了批斗之苦,“福贵,我不想死,我想每天都看到你们。

”家珍说:“春生,你要活着”,福贵说:“你千万别死,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你要答应我好好活着。

”[12]经不住迫害的他终于悬梁自尽,了结了自己的一生。

春生和福贵恰是某种程度的互补,很好地阐释了道家的“祸福相倚”。

几年后,又聋又哑的凤霞嫁了了偏头却善良老实的二喜,却在生下孩子苦根后大出血而死;两个孩子去后,家珍也撒手人寰,二喜在一次事故中工伤惨死,福贵唯一的外孙苦根也因豆子吃多撑死了。

最后,与那头叫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了却残年。

生或死的选择不是没有出现在福贵面前过,他比别人更有死的理由,但他最终选择了活着。

正像电影《芙蓉镇》里的台词说的那样:“活着,一定要活着,像牲口一样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第二章对“活着”的再认识——活着的现实意义芸芸众生,人无非分为三种:一种是为了生存而活着的人,一种是为了生活而活着的人,一种是放弃自己生命的人。

前两种人,都有他们活着的意义与价值,而最后一种人,在他的生命结束的一瞬间,生命的意义亦随之结束了。

一、活着,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为了生存而活着,是对生命最简单朴素的要求。

仅仅是为了能保存生命,在社会中维系着最简单的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

像是盖楼修桥的外包工、走街串巷的小贩、流浪街头的乞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们仅仅为了能吃口饱饭、穿件暖衣、有个容身之所,就要付出比常人更为辛勤的劳动,甚至生活的境遇远不如那么幸福。

为了生活而活着的标准则高于为了生存而活着。

他们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生活存在,他们有更为远大而美好的理想与抱负,想要拥有更优越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为了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充盈而努力拼搏。

然而,在没有学会生存之前,我们没有权利去选择如何生活,人首先要学会如何生存而后才能选择如何更好地生活。

让我们看看这些人是怎么看待生命的。

——难者说:我要活着,活着就有希望5·12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十万人的伤亡,让全世界的人看到了中国人的力量,那些在废墟中坚强活着的生命更是牵动着所有中国人的心。

汶川大地震的幸存者们不停的挑战着人类生命的极限,“活着”的信念让我们对生命产生了敬畏。

一些幸存者们在被掩埋五六天后仍然有力气说话,自己爬出废墟,甚至有一位50岁男子在废墟中喝尿吃纸坚持了108个小时终获救,他的经历再次让我们看到了奇迹真的可以在灾难面前、在救援人员永不放弃的信念中发生。

汶川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让我们不禁感慨生命的顽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