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贫血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诊断内容精选文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诊断学贫血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诊断内容

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贫血的实验室诊断

贫血的定义

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b)或红细胞比容(Hct)低于正常下限。其中以血红蛋白含量最为重要。

贫血是一种症状,可以发生于多种疾病。

贫血的检查:

一、贫血的确定

二、确定贫血的程度

三、确定贫血的类型

(1)按形态学分类

1. 按MCV、MCH、MCHC分类

平均红细胞容积: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数

MCV=HCT×103/(1012×RBC)(fL)正常参考值:80~90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

MCH=Hgb/RBC(Pg)正常参考值:27~32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血细胞比容

MCHC=Hgb/HCT(g/L)正常参考值:320~360g/L 可分成四类:

大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正常细胞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白血病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IDA)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慢性感染性贫血

2. Bessman分型即按MCV/RDW分型

平均红细胞容积: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数

MCV=HCT×103/(1012×RBC)(fL)正常参考值:80~90fL

RDW: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反映外周血红细胞异质性的参数即红细胞大小均一程度。

可分成六类:

小细胞同质性贫血——轻度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小细胞不同质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重型地中海贫血

正细胞同质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

正细胞不同质性贫血——早期缺铁性贫血

大细胞同质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大细胞不同质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2)按病因学分类

1. 红细胞生成减少:骨髓造血功能障碍、造血原料缺乏、骨髓抑制(感染)、骨髓替代(纤维化)

2. 红细胞破坏增加:内部——膜、酶、珠蛋白;外部——免疫、感染、DIC、铅中毒

3. 失血:急性失血、慢性溃疡、月经紊乱、血红蛋白尿

(3)按骨髓增生程度(仅适用于国内)

增生性贫血:缺铁贫、溶贫、巨幼贫(幼红细胞≥20%)

增生低下性贫血:再障、纯红再障(幼红细胞<10%)

(4)其它帮助诊断贫血类型的检查

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值:百分比法 0.5~1.5%

绝对计数法(24~84)×109/L

意义:反映骨髓造血功能,观察疗效(治疗性试验),病情观察的指标四、常见贫血的实验诊断

(1)缺铁性贫血:

血象——MCV、MCH、MCHC减小,RDW升高

骨髓象——有核细胞、红系细胞增生,幼红细胞较小

骨髓铁染色——胞内铁阳性率降低,是金标准

(2)巨幼细胞性贫血

血象——大卵圆形红细胞增多,中粒核分叶增加

骨髓象——出现各阶段巨幼红细胞,Howell-Jolly小体,嗜碱性点彩

五、贫血的诊断要点

贫血是综合性的,应找出贫血原因,才能进行合理有效治疗

实验室检查策略:血液检查是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不可缺少的措施,

检查由简而繁——外周血象、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分析检查、红细胞脆性试验、特殊检查。

外周血象诊断举例:

红细胞小、染色浅、中央淡染区扩大——多提示缺铁性贫血

红细胞呈球形、染色深——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大小不等、染色浅并有异形、靶形、和碎片者——多提示地中海贫血

红细胞形态正常——急性溶贫或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诊断

一、定义:正常人骨髓具有6~8倍的代偿造血功能,当红细胞的破坏程度较轻,骨髓的代偿造血功能足以补偿其损耗时,可不发生贫血,称为代偿性溶血病。

如红细胞的生存时间缩短至15~20天以下,破坏速度超过骨髓的代偿造血能力时,才出现贫血,称为溶血性贫血。

二、分类:

(1)按发病机制分类:

1. 红细胞内在缺陷:膜缺陷——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珠蛋白异常——镰刀形细胞贫血症

酶缺陷——G6PD缺乏,导致蚕豆病

2. 红细胞外在因素:免疫——自身免疫、同种免疫

物理因素、感染、毒素

获得性膜异常——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2)按发生部位分类

血管内溶血——RBC(红细胞)在血管内破坏,见于DIC、机械性微血管病变、烧伤、输血

血管外溶血——RBC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或破坏

原位溶血——幼红细胞未成熟就在骨髓中被破坏,又称红细胞无效性生成。

三、溶血的病生原理

(1)血红蛋白的代谢

血管内溶血——是红细胞在血管内直接溶解破坏,进入血浆的Hb与结合珠蛋白Hp结合并转运至肝脏清除。游离Hb超过Hp的清除速度时,形成高血红蛋白血症,可经肾小球重吸收。严重时则形成血红蛋白尿。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的过量Hb以含铁血黄素形式沉积在细胞内,脱落后形成含铁血黄素尿。严重溶血时,Hb 分解产生的亚铁血红素被氧化、结合成为高铁血红素白蛋白。

血管外溶血——红细胞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被吞噬或破坏,释出的Hb被分解为铁、珠蛋白和卟啉,卟啉被转变为游离胆红素,导致血浆游离胆红素增高。

(2)红细胞的异常

形态改变、发生吞噬和自身凝集现象、形成海因小体(体外活体染色后,光镜下发现的1~2μm颗粒状折光小体。见于不稳定血红蛋白病、G6PD缺陷症和芳香族苯胺或硝基类化合物中毒所致的溶贫。)、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球形红细胞、红细胞寿命缩短。

(3)红细胞代偿性增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