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贫血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诊断内容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参考值】:0.7~1.5 g/L 【临床意义】: • Hp减少,提示溶血存在,血管内溶血时显著
减低
• Hp增加,提示急慢性感染、恶性肿瘤、创伤、
风湿性关节炎、SLE等 • 鉴别肝内外阻塞性黄疸
– 肝内阻塞性黄疸显著减少或缺乏 – 肝外阻塞性黄疸正常或增高
4.尿含铁血黄素试验 (Rous test)
【意义】 脆性增高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脆性减低 缺铁性贫血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
• 一种后天获得性血细胞膜缺陷的克隆性疾病,临床上可表 现血管内溶血、栓塞、全血细胞减少等,有时可出现骨髓 衰竭。
• 大多数PNH患者异常克隆与正常造血并存,使本病的诊断 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受到限制。
【原理】膜蛋白缺陷的红细胞对补体敏感增 加,在弱酸血清(pH6.6~6.8)中,经37℃ 孵育后红细胞发生溶血。
【临床意义】正常人阴性,阳性见于阵发性 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该法敏感性较 高。特异性高。
Ham试验
PNH不同时间尿样
4.蔗糖水溶血试验
【原理】 蔗糖离子浓度低,增强补体与红细 胞结合,使红细胞膜上形成小孔,蔗糖进 入红细胞而致溶血。
【结果判定】阴性 【临床意义】溶血时阳性
6.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试验 (methemalbumin test)
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接着分 解为高铁血红素,后者与白蛋白结合形成高铁血 红素白蛋白
【结果判定】阴性
【临床意义】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严重血管 内溶血
7. 外周血红细胞形态改变
【临床意义】正常阴性。PNH本试验常为阳 性。可作为PNH筛选试验,阴性可排除,阳 性应作Ham 试验。
5.蛇毒溶血试验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冷凝集素综合征,新生 儿同种免疫性溶血,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药 物性免疫性溶血等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三)酸溶血(Hams)试验
实验原理 PNH患者体内存在对补体敏感的红细胞。
Hams试验即红细胞在酸性(PH6.4-6.5)的 正常血清中孵育,补体被激活,PNH红细 胞破坏而产生溶血,而正常人RBC不被溶 解,无溶血现象。
试剂
1. 蔗糖 2. 3.8%枸橼酸钠溶液
样本要求
枸橼酸钠抗凝静脉血2ml( 3.8%枸橼酸 钠与静脉血比为1:9)
操作程序
将一份枸橼酸钠全血加入9份新鲜配制 的糖水中(即0.5g蔗糖+4.5ml蒸馏水+0.5ml 抗凝血,或10%蔗糖水5ml+0.5ml抗凝血), 混合后,置37℃温箱中孵育30分钟,离心 沉淀。
异丙醇沉淀试验阳性:提示有不稳定血红蛋白 存在
热变性试验 :沉淀率增高 存在不稳定血红蛋 白,大于10%有诊断意义 镰变性试验阳性:Hbs病 冷热溶血试验阳性:PCH病
血管内和血管外溶血的鉴别
特征
血管内溶血(细胞外溶血) 血管外溶血(细胞内溶血)
病因
RBC破坏 场所
发病特征
红细胞内缺陷,外因素获得性 多见
临床意义
脆性增加
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椭 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和部分自身免疫性溶血 性贫血。
脆性降低
主要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血红 蛋白C、D、E病,低色素性贫血,肝疾病 等。
(二)抗人球蛋白试验
(Coombs试验)
实验原理
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检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自身抗体 (IgG)。分为检测红细胞表面有无不完全抗体 的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和检测血清中有无不完全 抗体的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 验应用抗人球蛋白试剂(抗IgG和/或抗C3d)与 红细胞表面的IgG分子结合,如红细胞表面存在 自身抗体,出现凝集反应。间接试验应用Rh(D) 阳性O型正常人红细胞与受检血清混合孵育,如 血清中存在不完全抗体,红细胞致敏,再加入抗 人球蛋白血清,可出现凝集。

实验诊断-临床血液学检测: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

实验诊断-临床血液学检测: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

实验诊断-临床血液学检测: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一、溶血性贫血的筛查检测(一)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1.参考值<50mg/L(1~5mg/dl)2.临床意义(1)血管内溶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明显增高;(2)血管外溶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不增高;(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可轻度增高。

(二)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1.参考值0.7~1.5g/L(70~150mg/dl)2.临床意义(1)各种溶血时血清结合珠蛋白均有减低,血管内溶血时减低显著;(2)肝脏病、传染性单个核细胞增多症、先天性无血清结合珠蛋白血症等可减低或消失;(3)感染、创伤、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糖皮质激素治疗等可有结合珠蛋白增高。

(三)血浆高铁血红素清蛋白测定 1.检测方法生化法、电泳法 2.正常值阴性 3.临床意义阳性表示为严重血管内溶血(四)含铁血黄素尿试验(Rous试验)1.原理铁离子在酸化的亚铁氰化钾溶液中生成蓝色的亚铁氰化铁,即普鲁士蓝反应。

2.正常值阴性3.临床意义(1)慢性血管内溶血可呈现阳性,并持续数周;(2)常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在溶血初期可阴性。

(五)红细胞寿命测定1.原理用51Cr标记红细胞检测红细胞半衰期。

2.正常值正常红细胞半衰期为25~32天。

3.临床意义溶血性贫血时常小于15天,这是确定溶血性贫血的可靠方法。

二、红细胞膜缺陷的检测(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1.原理红细胞在低渗氯化钠溶液中细胞逐渐膨胀甚至破裂而溶血。

2.参考值Ø开始溶血:0.42%~0.46%(4.2~4.6g/L)NaCl溶液Ø完全溶血:0.28%~0.34%(2.8~3.4g/L)NaCl溶液3.临床意义(1)脆性增高: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等;(2)脆性减低:海洋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某些肝硬化及阻塞性黄疸等。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而发生的贫血。

要准确诊断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检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项目。

一、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是最基本的检查之一。

在溶血性贫血患者中,通常会出现血红蛋白降低,也就是贫血的表现。

红细胞计数减少,但程度可能不如血红蛋白降低那么明显,导致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大多在正常范围或轻度降低。

网织红细胞计数通常会显著增高,这是因为骨髓造血功能增强,试图弥补红细胞的破坏。

此外,外周血涂片检查也很重要,可能会观察到球形红细胞增多、红细胞碎片、嗜多色性红细胞等异常形态。

二、骨髓象检查骨髓象检查可以反映骨髓的造血情况。

溶血性贫血患者的骨髓通常增生活跃,粒红比例倒置,即红细胞系增生明显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粒系相对减少。

同时,还可以观察到细胞形态大致正常,可见核分裂象增多。

三、胆红素代谢检查胆红素代谢异常也是溶血性贫血的一个重要特征。

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加,释放出大量的血红蛋白,经过代谢转化为胆红素。

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以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结合胆红素基本正常。

尿胆红素阴性,而尿胆原明显增加。

四、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 试验)这是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重要试验。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检测红细胞表面是否被不完全抗体或补体致敏;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检测血清中是否存在不完全抗体。

阳性结果对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五、酸溶血试验(Ham 试验)主要用于诊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

患者的红细胞在酸化的血清中(pH 68-70),经过 37℃孵育后会发生溶血。

六、蔗糖溶血试验同样对 PNH 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阳性结果提示可能存在 PNH 克隆,但特异性不如 Ham 试验。

七、蛇毒因子溶血试验也是用于诊断 PNH 的一种方法,其原理与 Ham 试验相似。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形态改变。 ❖ 3.增生性贫血骨髓象。
(一)显示红细胞破坏增加的依据
❖ 1.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的有关检验
❖ (1)红细胞寿命测定:用 51Cr标记红细胞测定红细胞的 半小衰于期15(天T1。/2)寿,命正缩常短红是细确胞诊25溶~血32性天贫。血溶最血直性接贫而血确时实常 的证据。
❖ (2)红细胞形态改变:血片中见到红细胞破裂的征象及 典型的异形红细胞。
验呈阳性。
(一)显示红细胞破坏增加的依据
❖ (5)含铁血黄素尿试验(Rous试验)
❖ 原理 含铁血黄素的铁离子在低铁氰化钾溶液中作用, 生成蓝色的铁氰化铁,即普鲁士蓝反应。如尿液中脱 落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含有含铁血黄素,用尿沉渣进 行此反应,在显微镜下观察尿沉渣中有深蓝色物质者 即为阳性。
❖ 正常结果 阴性
二、溶血性贫血确诊的实验室检验
❖ (一)显示红细胞破坏增加的依据 ❖ 1.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的有关检验 ❖ 2.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增高的有关检验 ❖ 3.胆红素代谢异常的表现 ❖ (二)显示红细胞代偿增生的依据 ❖ 1 .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增多。 ❖ 2.外周血涂片中见到提示骨髓中红细胞系增生旺盛的
❖ 临床意义 慢性血管内溶血可呈现阳性,并持续数周。 常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一)显示红细胞破坏增加的依据
❖ 3.胆红素代谢异常的表现 ❖ (1)血清非结合胆红素增高。 ❖ (2)尿中尿胆原排泄量增高,尿胆红素阴性。
(二)显示红细胞代偿增生的依据
1 .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增多。
2.外周血涂片中见到提示骨髓中红细胞系增生 旺盛的红细胞形态改变。如红细胞大小不均、 嗜多色性红细胞、点彩红细胞、Howell—Jo1ly 小体、Cabot环、有核红细胞等。

8.6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诊断

8.6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诊断
(Anti human globulin test, Coombs test)
原理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GT) :IgG
RBC IgG 抗人球蛋白 IgG RBC
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GT) :
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AG性溶血性贫血:DAGT( + ) (IgG~ 37℃; IgM~ 4℃ )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诊断
第一步 确定是否有溶贫 第二步 溶血部位 第三步 溶贫病因
1).确定有溶血
实验室依据:
RBC破坏增多的依据+RBC代偿增生的依 据
显示RBC破坏增多的依据
血管内 血管外
(1)血浆游离Hb增高 (2)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 (3)血清结合珠蛋白检测减低 (4)Hb尿检测(+,酱油色)
新生儿溶血症(HDN): 婴儿: DAGT ( + ) 母亲: IAGT( + )
其他:SLE
2).确定溶血部位
血管内溶血
红细胞形态
可见异常形态
游离血红蛋白 明显升高
血红蛋白尿
常见
含铁血黄素尿 慢性者常有
结合珠蛋白
明显减少
高铁血红素白蛋 阳性 白
血管外溶血 多见异常形态 轻度升高或正常 无 无 轻度减少或正常 阴性
3).明确病因(溶贫类型)
溶贫筛 查试验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Osmotic fragility test )
(5)尿含铁血黄素试验(+) (6)高胆红素血症:(间接胆红素增高) (7)尿胆原、粪胆原增高 ( 8 ) RBC 寿 命 缩 短 : 51Cr 测 定 <15 天
(25~32天)
显示RBC代偿增生的依据
(1)血涂片见有核RBC、嗜碱性点彩、 H-J 小体、Cabot 环

2012-3-26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检查2012-3-262-PPT文档

2012-3-26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检查2012-3-262-PPT文档
Hb、HbH病等常高于 45%
4、G6PD荧光斑点试验和活性测定
原理: G6PD 使NADP还原成NADPH, 后者在紫外线 照射下发出荧光
6-磷酸葡萄糖
白 G-6PD
NADP
6-磷酸葡萄糖酸
NADPH
参考值: 正常人强荧光; 酶活性 5 U/gHb
GSH GSSG
H202
氧合血红蛋
H20
高铁血红蛋白
1. Coombs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
目的:检查红细胞表面的或血清中游离的不完全
抗体,用于诊断AIHA。
原理:不完全抗体(IgG),无法架接两个邻近的红细胞,而只
能和一个红细胞抗原相结合。 抗人球蛋白抗体是完全抗体,可与多个不完全抗体的Fc
段相结合,导致红细胞凝集现象,称为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直接Coombs Test(+)说明病人RBC表面上包被有不完全抗体 间接Coombs Test(+)则说明病人血清中存在着不完全抗体
什么叫溶血性贫血?
hemolytic anemia----指各种原因导 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 速,骨髓代偿造血功能不足时所发生的 一类贫血。
什么叫溶血性疾病?
指骨髓代偿能力尚足以补偿红细胞 的损耗而不出现贫血。
溶血性贫血的分类(病因和发病机制)
1、RBC内在缺陷所致的溶贫 (1) RBC膜缺陷:遗传球 PNH (2) HB结构异常:海洋性贫血 (3)RBC内酶缺陷:G-6PD缺乏症
红细胞寿命测定
方法:51Cr标记红细胞,检测其半衰期 正常红细胞半衰期25—32天 溶血性贫血者半衰期小于15天 确定溶血性贫血的可靠方法
溶血性贫血筛查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参考值:<50mg/L(1-5mg/dl) 临床意义: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注意事项
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时,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免疫功能,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要根据患者的 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和疗程。
脾切除手术时机和效果评估
手术时机
对于部分溶血性贫血患者,如遗传性球 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 血等,脾切除手术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 疗手段。手术时机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 情和身体状况进行评估。
VS
效果评估
脾切除手术后,需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定期 随访和效果评估。一般来说,手术后患者 的贫血症状可得到显著改善,生活质量也 会有所提高。但同时也要注意手术可能带 来的并发症和风险。
06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感染风险防控措施
严格无菌操作
在医疗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 作规范,减少医源性感染的风险

预防性抗尿等。
领域前沿动态关注
新型实验室诊断技术
关注最新的实验室诊断技术,如流式细胞术 、基因测序等在溶血性贫血诊断中的应用。
临床研究进展
跟踪最新的临床研究进展,包括新型治疗药 物的研发和临床试验结果。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1 2 3
个体化精准治疗
预测未来溶血性贫血的治疗将更加个体化、精准 化,基于患者的基因型和表型特征制定治疗方案 。
,乏力、烦躁,亦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
分型
根据发病缓急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溶血性贫血;根据红细胞破坏的主要场所可分为血管内 溶血和血管外溶血;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可分为红细胞自身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和红
细胞外部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发病率与危害程度
发病率
溶血性贫血的发病率较低,但具体发 病率因地区、人种和年龄等因素而异 。
PNH是一种罕见的溶血性贫血,表现为睡眠后出现血红蛋白尿。通过检测血液中CD55、CD59等补体调节蛋白 的缺失,可进行诊断。

12溶血性贫血及检验HA4学时-75页文档资料

12溶血性贫血及检验HA4学时-75页文档资料
RBC畸形、破碎↑。 ③BM:各阶段有核RBC↑。
2、肯定溶血部位:是血管外或血管内
外溶血
血管内溶血
血胆红素

or↑
HP
↓or (–)
N or↓
URO

N or↑
粪胆原

or↑
Hb尿
+

Rous试验
+
N
血浆游离Hb ↑
N
3、寻找溶血的原因:做出确定性实验
血管 N
N
RBC本身异常性HA
定义:是一类由于RBC自身异常而致破坏过多,且 超过了BM代偿能力,而引起的各种HA。
G-6-PD酶缺乏症
一、概念
是由于与RBC戊糖旁路代谢有关的G-6-PD酶基 因遗传性缺陷而引起的HA。发病率有地区性差异, 河南南部地区发病率较高。
特征: ① 血管外及血管内溶血均有 ② 慢性血管内溶血的实验可以阳性 ③ 高铁Hb还原实验阳性
④ 海恩茨小体(Heinz)阳性率↑
二、病机
G-6-P
溶血性贫血
一、溶贫总论致溶贫 二、红细胞本身异常
膜异常 G-6-PD酶缺乏症 珠蛋白肽链异常性溶贫 三、RBC外在原因致溶贫
一、概 述
1、定义:HA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RBC破坏增多,而
且超过了BM造血代偿能力所引起的一类贫血。 2、特征: ①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肝、脾肿大。 ② Hb↓、Ret↑↑ 、MCVN或↑;WBC及PLT多正常。 ③PB易见有核RBC,RBC可出现结构、染色异常等。 ④骨髓红系增生明显。
官失去了对自身RBC的识别和监控能力,而产生 了抗自身RBC的抗体。
③ 自身免疫疾病时,机体的免疫监控功能紊乱, 产生了抗自身RBC 的抗体。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第一节: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一、红细胞破坏过多的检查1.外周血液常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减低,血涂片中可见破碎红细胞、异形红细胞等。

出现典型的异形红细胞或自身凝集现象时,可提供溶血原因的线索。

2.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意义正常血浆只有微量游离血红蛋白,>40mg/L是溶血尤其是血管内溶血的重要指标,如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血型不合输血反应等。

血管外溶血,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一般不增高。

3.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Hp)意义1.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见于:⑴各种溶血性贫血,包括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⑵肝细胞损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先天性无结合珠蛋白血症等。

2.血清结合珠蛋白增高见于感染、组织损伤、肝外阻塞性黄疸、恶性肿瘤等。

4.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试验意义本试验有助于鉴别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阳性表示严重血管内溶血。

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时,出现一条高铁血红素白蛋白区带,而球形细胞增多症系血管外溶血则无此区带。

5.尿液检查⑴尿胆原排出增多;⑵隐血试验阳性,这是因为当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显著增高,超过结合珠蛋白的量和肾小管再吸收功能时,出现的血红蛋白尿;⑶尿含铁血黄素试验呈阳性反应,是反映慢性溶血,尤其是血管内溶血。

6.红细胞寿命测定是检测溶血的可靠指标,常用51Cr、3P-DFP或二异丙基氟磷酸标记红细胞法,能反映红细胞寿命的指数。

此项测定显示红细胞寿命缩短表明有溶血。

二、红细胞代偿性增生的检查1.网织红细胞增多在5%~20%以上。

2.外周血出现幼红细胞,主要是晚幼红细胞。

由于网织红细胞及幼红细胞的出现,故可表现大红细胞增多。

3.骨髓幼红细胞显著增生,以中幼红和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粒红比例常发生倒置。

三、红细胞膜缺陷的检查1.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意义1. 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伴继发球形细胞增多等。

2.红细胞渗透脆性减低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

溶血性贫血试验室检查二

溶血性贫血试验室检查二

发病机制
红细胞破坏

血红蛋白降解途径

细胞膜破坏



支架缺陷 脂蛋白缺如 免疫介导 锚连蛋白异常 膜通透性改变

血管内溶血 血管外溶血 原位溶血
骨髓造血代偿增生
粒红比倒臵 各期红细胞形成 黄髓转化为红髓 髓腔扩大皮质变薄 作用
三、临床表现
血管内有大量红细胞破坏,血浆中的游离Hb量超过 1000mg/L时出现 正常值:阴性 溶血时阳性
(8)尿含铁血黄素试验 (Rous test)
正常值:阴性 溶贫中阳性只占10-20%
2、显示RBC代偿性增生的依据
血象 网织红细胞计数(无特异性) 正常:0.5-1.5%,绝对值(20-85)×109/L 溶贫时达5-25%甚至75%以上。 骨髓象
多色性红细胞
Howell-Jolly小体
Cabot环
嗜碱点彩红细胞
(二) 确定溶血病因的检查
1. 红细胞膜缺陷的检验
(1) RBC渗透脆性试验(erythrocyte osmotic fragility
test) 检测红细胞在不同浓度低渗NaCl溶液中的抵抗力,即检
测红细胞渗透脆性。
RBC表面积/RBC容积比值与RBC脆性成反比。
白沉淀物(G6PD、变性血红蛋白病等)。
红细胞脆性增加:渗透脆性为红细胞面积 / 红细胞体积,比例↓脆性↑球形红细胞 脆性↑靶形、镰表↓ 红细胞寿命缩短
(一)确定溶血的检查
1. 显示红细胞破坏增加的依据
(1)RBC寿命测定(最佳) 正常值:25-32天 51Cr同位素标记,半衰期<15天,说
明有溶血存在。
1.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 2.获得性血细胞膜糖化肌醇磷脂(GPI)锚连膜蛋白异常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二)2024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二)2024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二)引言:溶血性贫血是一种由于红细胞溶解增加引起的血液疾病。

实验室检测在诊断和评估溶血性贫血的病因时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以便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指导。

正文:一、红细胞指标的测定1. 血红蛋白测定:通过测定全血或血清中的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评估溶血性贫血的程度。

2. 红细胞计数:通过计算单位体积内红细胞的数量,确定溶血性贫血患者红细胞的减少情况。

3.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测定:反映红细胞体积的分布情况,帮助鉴别溶血性贫血与其他疾病。

二、血清标志物的测定1. 胆红素测定:通过测定血清中的胆红素水平来评估溶血性贫血的程度,可区分溶血性贫血的类型。

2. 血清乳酸脱氢酶测定:高乳酸脱氢酶水平提示溶血性贫血进展较严重,可协助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3. 血清间接胆红素测定:通过测定血清中的间接胆红素水平,推测血红蛋白溶解释放的胆红素量。

三、血型与抗人球蛋白试验1. ABO血型与Rh(D)血型测定:确定患者血型,为输血提供参考依据。

2. 抗人球蛋白试验:通过检测患者血清对人类红细胞的球蛋白反应,判断溶血性贫血存在的机制。

四、外周血涂片与骨髓涂片检查1. 外周血涂片检查:观察红细胞形态,鉴别溶血性贫血与其他类型贫血的区别。

2. 骨髓涂片检查:观察骨髓中红细胞的生成情况和异常,评估溶血性贫血的病因。

五、其他辅助检查方法1. 血培养:筛查溶血性贫血与感染相关的细菌或寄生虫。

2. 自身抗体检测:检测患者血清中的自身抗体,帮助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总结: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红细胞指标测定、血清标志物测定、血型与抗人球蛋白试验、外周血涂片与骨髓涂片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方法。

通过这些检测手段的组合使用,能够准确诊断溶血性贫血的类型和病因,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疾病的监测提供依据。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诊断与病例分享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诊断与病例分享
酸化甘油 溶血试验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低渗盐
低渗盐
增加
主要见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椭圆形红细胞 增多症和部分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降低
主要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血红蛋白C、D 、E病,低色素性贫血、阻塞性黄胆、脾切除术后等。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可作为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病因诊断的筛选试验
镰状细胞贫血 (HbS病) 血红蛋白E病
血红蛋白病的实验室检查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各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血红蛋白电泳结果
类型
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HbH病
Hb Barts病 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轻型 重型 βδ混合型 HbE/β
HbA2
正常 降低
3.5%~7% 1%~5%
DAGT与IAGT临床意义
(DAGT) 阳性见于:
新生儿溶血病 ;结缔组织病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IAGT) 阳性见于:
药物诱发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Rh和ABO血型不合的妊娠
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冷凝集素为IgM类完全抗体,在 低温时可使自身红细胞、0型红 细胞或与受检者血型相同的红细 胞发生凝集,凝集反应的高峰在 0℃~4℃,当温度回升到37℃时 凝集消失
HbF
正常
10%~30% 60%~98%
100% 15%~40%
异常Hb HbH5%~30% HbBarts>90%
HbE60%~80%
异常血红蛋白病
镰状 细胞 贫血
( HbS 病)
出现异常血红蛋白S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因HbA的β 链形成 HbS(Hbα2β26谷→缬),当血氧过低时HbS互相聚集,形成纤维状多聚体。 当有足够的多聚体形成时,红细胞即由双面凹盘状变成镰刀形,此过程称 “镰变”

溶贫检查_精品文档

溶贫检查_精品文档

8、尿含铁血黄素
20
溶血的证据
实验室检查
(1)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检测 是判断血管 内溶血的指征。
(2)血清结合珠蛋白(haptoglobin,Hp) 检测
21
知识链接
▪ Hp由肝脏合成, 与血浆中的游离血红蛋白 结合形成复合物, 不能从肾小球滤过, 而在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肝内被消除。
▪ 溶血时血浆中的血红蛋白与Hp结合增多, 使血清中结合珠蛋白减少。见于各种溶血, 尤其是血管内溶血。
直接阳性(4℃) 效价>1:1000 冷热溶血试验阳性 直接阳性 新生儿直接阳性, 母亲间接阳性 直接、间接阳性 34
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drug-induced immune hemolytic anemia)
▪ 是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首先与红细 胞膜发生作用, 改变了膜结构和红 细胞的抗原性, 导致病人血中产生 抗红细胞抗体。
7
(一)按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
先 •多为遗传性红细胞内在缺陷, 天 包括膜、酶、血红蛋白合成异 性 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获 ▪ 多为红细胞外在因素异常,

如免疫、药物、生物、物理

因素等。
8
(二)按主要的溶血部位分类
▪ 1. 血管内溶血 多为急性发作,以获得性溶 血性贫血多见。
▪ 2. 血管外溶血 为红细胞被单核-吞噬细胞 系统清除增加,多为慢性经过,常伴脾肿 大。严重的溶血二者常同时存在。
5
问题
▪ (1)请对本病作出初步诊断,关键依据是 什么,理论上排除了哪种疾病?
▪ (2)试简单叙述本病的发病机制。 ▪
6
RBC的寿命为什么缩短?
▪ 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过短、 破坏增加,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 应代偿而发生的。也就是溶血性贫 血(HA)!

第三节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第三节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第三节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第三节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溶血性贫血是由于各种原因使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的代偿造血功能不足以补偿其损耗时所发生的一类贫血。

正常红细胞的生存时间平均为120天,故体内红细胞每天约有1/120衰老而被破坏。

当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加。

骨髓将代偿增生以维持平衡。

正常人骨髓具有6~8倍的代偿造血功能,当溶血程度较轻,骨髓代偿能力足以补偿细胞的损耗时,可不发生贫血,称为代偿性溶血病。

如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至15~20天以下,破坏速度超过骨髓的代偿能力,才出现贫血,称为溶血性贫血。

一、溶血性贫血的分类红细胞内在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贫血这种内在瑕疵大多就是遗传性的,包含白细胞膜瑕疵、血红蛋白中珠蛋白肽链的制备量或结构异常、以及与红细胞新陈代谢有关的酶瑕疵。

常用的疾病例如遗传性球形细胞激增症、异常血红蛋白病及海洋性贫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等。

但也需有获得性的红细胞内在瑕疵.例如阵发性呼吸性血红蛋白尿。

红细胞外来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溶血可因免疫反应、化学、物理及其他生理因素作用于红细胞而发生。

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化学毒物或药物、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或微血管病、溶血性病原体感染等所致的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

这一类溶血性贫血都是后天获得性的。

按甲状腺出现的部位分类,可以分成血管内甲状腺和血管外甲状腺。

血管内溶血是红细胞在血管内(循环血液中)以溶解方式直接破坏,血红蛋白被释放入血浆,形成高血红蛋白血症,多为获得性的溶血性贫血,常表现为急性溶血。

血管外甲状腺就是红细胞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主要就是在脾),被巨噬细胞毁灭而毁坏。

放出的血红蛋白就在巨噬细胞内分解代谢,不形成血红蛋白血症,多为遗传性的(遗传性酶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贫血则为血管内溶血),常表现为慢性溶血。

有些溶血性贫血则兼有血管内和血管外两种溶血方式,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二、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一)显示红细胞破坏增加的依据l.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的有关检验(1)红细胞寿命测量:用51cr标记红细胞测量红细胞的半衰期(t1/2),正常红细胞半衰期为25~32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诊断学贫血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诊断内容
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贫血的实验室诊断
贫血的定义
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b)或红细胞比容(Hct)低于正常下限。

其中以血红蛋白含量最为重要。

贫血是一种症状,可以发生于多种疾病。

贫血的检查:
一、贫血的确定
二、确定贫血的程度
三、确定贫血的类型
(1)按形态学分类
1. 按MCV、MCH、MCHC分类
平均红细胞容积: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数
MCV=HCT×103/(1012×RBC)(fL)正常参考值:80~90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
MCH=Hgb/RBC(Pg)正常参考值:27~32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血细胞比容
MCHC=Hgb/HCT(g/L)正常参考值:320~360g/L 可分成四类:
大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正常细胞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白血病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IDA)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慢性感染性贫血
2. Bessman分型即按MCV/RDW分型
平均红细胞容积: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数
MCV=HCT×103/(1012×RBC)(fL)正常参考值:80~90fL
RDW: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反映外周血红细胞异质性的参数即红细胞大小均一程度。

可分成六类:
小细胞同质性贫血——轻度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小细胞不同质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重型地中海贫血
正细胞同质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
正细胞不同质性贫血——早期缺铁性贫血
大细胞同质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大细胞不同质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2)按病因学分类
1. 红细胞生成减少:骨髓造血功能障碍、造血原料缺乏、骨髓抑制(感染)、骨髓替代(纤维化)
2. 红细胞破坏增加:内部——膜、酶、珠蛋白;外部——免疫、感染、DIC、铅中毒
3. 失血:急性失血、慢性溃疡、月经紊乱、血红蛋白尿
(3)按骨髓增生程度(仅适用于国内)
增生性贫血:缺铁贫、溶贫、巨幼贫(幼红细胞≥20%)
增生低下性贫血:再障、纯红再障(幼红细胞<10%)
(4)其它帮助诊断贫血类型的检查
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值:百分比法 0.5~1.5%
绝对计数法(24~84)×109/L
意义:反映骨髓造血功能,观察疗效(治疗性试验),病情观察的指标四、常见贫血的实验诊断
(1)缺铁性贫血:
血象——MCV、MCH、MCHC减小,RDW升高
骨髓象——有核细胞、红系细胞增生,幼红细胞较小
骨髓铁染色——胞内铁阳性率降低,是金标准
(2)巨幼细胞性贫血
血象——大卵圆形红细胞增多,中粒核分叶增加
骨髓象——出现各阶段巨幼红细胞,Howell-Jolly小体,嗜碱性点彩
五、贫血的诊断要点
贫血是综合性的,应找出贫血原因,才能进行合理有效治疗
实验室检查策略:血液检查是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不可缺少的措施,
检查由简而繁——外周血象、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分析检查、红细胞脆性试验、特殊检查。

外周血象诊断举例:
红细胞小、染色浅、中央淡染区扩大——多提示缺铁性贫血
红细胞呈球形、染色深——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大小不等、染色浅并有异形、靶形、和碎片者——多提示地中海贫血
红细胞形态正常——急性溶贫或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诊断
一、定义:正常人骨髓具有6~8倍的代偿造血功能,当红细胞的破坏程度较轻,骨髓的代偿造血功能足以补偿其损耗时,可不发生贫血,称为代偿性溶血病。

如红细胞的生存时间缩短至15~20天以下,破坏速度超过骨髓的代偿造血能力时,才出现贫血,称为溶血性贫血。

二、分类:
(1)按发病机制分类:
1. 红细胞内在缺陷:膜缺陷——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珠蛋白异常——镰刀形细胞贫血症
酶缺陷——G6PD缺乏,导致蚕豆病
2. 红细胞外在因素:免疫——自身免疫、同种免疫
物理因素、感染、毒素
获得性膜异常——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2)按发生部位分类
血管内溶血——RBC(红细胞)在血管内破坏,见于DIC、机械性微血管病变、烧伤、输血
血管外溶血——RBC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或破坏
原位溶血——幼红细胞未成熟就在骨髓中被破坏,又称红细胞无效性生成。

三、溶血的病生原理
(1)血红蛋白的代谢
血管内溶血——是红细胞在血管内直接溶解破坏,进入血浆的Hb与结合珠蛋白Hp结合并转运至肝脏清除。

游离Hb超过Hp的清除速度时,形成高血红蛋白血症,可经肾小球重吸收。

严重时则形成血红蛋白尿。

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的过量Hb以含铁血黄素形式沉积在细胞内,脱落后形成含铁血黄素尿。

严重溶血时,Hb 分解产生的亚铁血红素被氧化、结合成为高铁血红素白蛋白。

血管外溶血——红细胞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被吞噬或破坏,释出的Hb被分解为铁、珠蛋白和卟啉,卟啉被转变为游离胆红素,导致血浆游离胆红素增高。

(2)红细胞的异常
形态改变、发生吞噬和自身凝集现象、形成海因小体(体外活体染色后,光镜下发现的1~2μm颗粒状折光小体。

见于不稳定血红蛋白病、G6PD缺陷症和芳香族苯胺或硝基类化合物中毒所致的溶贫。

)、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球形红细胞、红细胞寿命缩短。

(3)红细胞代偿性增生
溶血发生后——骨髓造血功能亢进,红细胞系代偿性增生。

血液中的网织红细胞(未成熟的年轻红细胞)、甚至幼红细胞增加。

四、临床表现
急性:发热、畏寒,可出现Hb尿,肾功能改变
慢性:贫血、黄疸、脾肿大,免疫指标异常,胆红素代谢异常
五、实验室检查
(1)确定溶血的依据、确定溶血部位。

①RBC破坏增多的依据
25~32天。

51Cr同位素标记,半衰期<15天,说明有溶血存在。

可见破碎的、球形、靶形、椭圆形等的红细胞。

正常值:80U~250U/L,升高(>600U/L)为RBC破坏指标。

②RBC分别在血管内、血管外被破坏的相应检测
血管内溶血
正常值:<50mg/L
正常值:0.7~1.5g/L,各种溶血时结合珠蛋白均可减低,以血管内溶血减低最为显着,增高则见于炎症、感染、组织坏死、恶性肿瘤、风湿性疾病、口服避孕药、类固醇激素治疗。

血管内有大量红细胞破坏,血浆中的游离Hb量超过1000mg/L时出现,正常值:阴性。

正常时:阴性。

正常时:阴性
血管外溶血
血管外溶血时会增高
③RBC代偿性增生的依据
0.5~1.5%,绝对值(20~85)×109/L,溶贫时达5~25%甚至75%以上。

(2)确定溶血性贫血的病因的检查
①红细胞膜缺陷所致溶血的检查:
NaCl溶液中的抵抗力,即检测红细胞渗透脆性。

RBC表面积/RBC容积比值与RBC脆性成反比。

脆性增高——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脆性减低——地中海贫血、缺铁性贫血
正常人红细胞经孵育48h后,溶血率很低<4.0%,加葡萄糖或ATP后更低(<0.6%)。

膜缺陷性溶贫时,溶血率升高,但可被纠正。

特异性高,是国内外公认的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确诊试验,利用补体在弱酸性环境中激活,并攻击RBC膜,致溶血。

在低离子强度的蔗糖水溶液中,可促进补体与红细胞的结合,引发溶血。

②红细胞酶缺陷所致溶血的检查
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性溶血,由于红细胞内酶缺陷,葡萄糖酵解障碍,不能提供足量ATP,钠泵作用减弱,溶血增强。

属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加入葡萄糖和ATP均可纠正
属于丙酮酸激酶缺陷症:加入葡萄糖不能纠正,加入ATP才可纠正。

均为筛选试验。

均为酶活性测定试验。

③珠蛋白生成异常的检测
正常血红蛋白的种类
HbA α2β2 正常成人>95%
HbF α2γ2 正常成人<2%,为胎儿期Hb主要成分
HbA2 α2δ2 正常成人2%-3%
抗酸能力较HbA强,在酸性缓冲液中保湿一定时间,只有含HbF的红细胞不被洗脱,再用伊红染色呈鲜红色。

成人阳性率小于1%,地中海贫血患者阳性红细胞增多
参考值0~5%, HbH病者阳性可达50%以上
条带显示顺序为HbA-HbA
2-NHb-点样线。

HbA
2
增高
是诊断β-轻型地中海贫血的重要依据。

具抗碱作用,正常值:成人<2%,>4%为升高,主要见于β-地中海贫血
正常人Hb 40min后开始沉淀。

有不稳定血红蛋白存在,10min内出现混浊沉淀。

④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检测
抗人球蛋白抗体是完全抗体,能与多个不完全抗体的Fc段相结合,导致红细胞的凝集。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首选检测方法)阳性——病人红细胞表面上包被有不完全抗体,有免疫性溶血。

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病人血清中存在着不完全抗体,不能排除有免疫性溶血。

检测补体依赖性冷热溶血素,存在D-L抗体,则为阳性,多见于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

检测冷凝激素,效价高时说明有免疫性溶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