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PPT精选课件
合集下载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ppt-医学微生物学优质课件PPT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ppt-医学微生物学优质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eaa6ecfa647d27284b7351fa.png)
系
2021/02/01
9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略)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加强药政管理; 研制新抗菌药物; 研制质粒消除剂; 抗菌药物的“轮休”。
2021/02/01
10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批评指导
汇报人:XXX 汇报日期:20XX年XX月XX日
第九章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2021/02/01
1
第一节 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是指细菌对药物所具有的相对抵抗性。 耐药性的程度以该药对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
表示。
2021/02/01
2
2021/02/01
3
一、细菌耐药性的分类 (一)固有耐药性 概念: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的天然耐药性。 特点:始终如一,细菌的种属特性所决定 发生条件:细菌没有药物作用的靶位。
(二)R质粒决定的耐药性 特点:①可以从宿主菌检出R质粒;②以多重
耐药性常见;③容易因质粒丢失成为敏感株; ④耐药性可经接合转移。
2021/02/01
8
第二节 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略)
一、钝化酶的产生
二、药物作用的靶位发生改变
三、胞壁通透性的改变和主动外排机制
四、抗菌药物的使用与细菌耐药性的关
2021/02/01
4
(二)获得耐药性
概念:正常情况下,敏感的细菌中出现了对 抗菌药物有耐药性的菌株。
发生条件:
1. 染色体突变 细菌染色体突变使细菌产生了耐药性。
突变的频率与抗菌药物的使用无关。但药物 存在形成的选择性压力则有利于耐药突变株 的存活,最终使其成为优势群体。
2021/02/01
感谢您的观看!本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丰富性,更适合学习需要和特点。为了 方便学习和使用,本文档的下载后可以随意修改,调整和打印。欢迎下载!
关于细菌耐药的ppt课件
![关于细菌耐药的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f6af557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d7.png)
球菌(VRE)等。
耐药率不断上升
在多种细菌中,耐药率呈上升趋势 ,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挑战。
跨国传播风险
耐药细菌可通过国际旅行、贸易等 途径跨国传播,成为全球性公共卫 生问题。
我国细菌耐药现状分析
01
02
03
耐药形势严峻
我国细菌耐药形势严峻, 部分细菌耐药率高于全球 平均水平,如大肠杆菌、 肺炎克雷伯菌等。
国际合作与政策协同
加强国际间在抗菌药物研发、 监管和政策制定方面的合作, 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细菌耐药问 题。
公众教育与宣传
提高公众对细菌耐药问题的认 识和重视程度,促进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减缓耐药性的产生
。
提高公众对细菌耐药问题认识和重视程度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 普及细菌耐药知识,提高 公众对耐药问题的认知。
药物作用靶点改变导致耐药
药物作用靶点突变
细菌通过基因突变改变药物作用靶点 ,使药物无法与靶点结合,从而产生 耐药性。
药物作用靶点过表达
细菌通过增加药物作用靶点的数量来 降低药物浓度,从而产生耐药性。
药物外排泵系统导致耐药
药物外排泵系统
细菌通过外排泵系统将进入菌体内的药物泵出,从而避免药物对菌体的杀伤作 用。
地区差异明显
不同地区间细菌耐药情况 存在差异,经济发达地区 和医疗机构密集地区耐药 问题更为突出。
危险因素众多
医疗环境、抗菌药物使用 、感染防控措施等多种因 素均可影响细菌耐药情况 。
细菌耐药对人类健康影响
治疗难度增加
耐药细菌导致传统抗菌药物疗效 降低甚至失效,使得感染性疾病
治疗难度增加,病程延长。
耐药问题。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多元化发展策略
耐药率不断上升
在多种细菌中,耐药率呈上升趋势 ,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挑战。
跨国传播风险
耐药细菌可通过国际旅行、贸易等 途径跨国传播,成为全球性公共卫 生问题。
我国细菌耐药现状分析
01
02
03
耐药形势严峻
我国细菌耐药形势严峻, 部分细菌耐药率高于全球 平均水平,如大肠杆菌、 肺炎克雷伯菌等。
国际合作与政策协同
加强国际间在抗菌药物研发、 监管和政策制定方面的合作, 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细菌耐药问 题。
公众教育与宣传
提高公众对细菌耐药问题的认 识和重视程度,促进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减缓耐药性的产生
。
提高公众对细菌耐药问题认识和重视程度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 普及细菌耐药知识,提高 公众对耐药问题的认知。
药物作用靶点改变导致耐药
药物作用靶点突变
细菌通过基因突变改变药物作用靶点 ,使药物无法与靶点结合,从而产生 耐药性。
药物作用靶点过表达
细菌通过增加药物作用靶点的数量来 降低药物浓度,从而产生耐药性。
药物外排泵系统导致耐药
药物外排泵系统
细菌通过外排泵系统将进入菌体内的药物泵出,从而避免药物对菌体的杀伤作 用。
地区差异明显
不同地区间细菌耐药情况 存在差异,经济发达地区 和医疗机构密集地区耐药 问题更为突出。
危险因素众多
医疗环境、抗菌药物使用 、感染防控措施等多种因 素均可影响细菌耐药情况 。
细菌耐药对人类健康影响
治疗难度增加
耐药细菌导致传统抗菌药物疗效 降低甚至失效,使得感染性疾病
治疗难度增加,病程延长。
耐药问题。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多元化发展策略
细菌的耐药性(共9张PPT)
![细菌的耐药性(共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73bef10aeaad1f347933fe3.png)
细胞壁通透性的改变. 如: 生物 染色体突变
(一) 钝化酶(modified enzyme)的产生: beta-内酰胺酶水解beta-内酰胺环.
( -1,4 glycosidic bond) 三、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膜保护细菌逃逸抗菌药物的杀伤 (三) 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 细胞壁通透性的改变.
(一) 钝化酶(modified enzyme)的产生: beta-内酰胺酶水解beta-内酰胺环. (三) 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 细胞壁通透性的改变. 染色体突变
获得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 染色体突变
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转座子介导的耐药性 整合子介导的耐药性
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一) 钝化酶(modified enzyme)的产生: beta内酰胺酶水解beta-内酰胺环.
E.coli
P. aeruginosa
(二)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青霉素结合蛋白(转 肽酶)构型变化,青霉素无法与其结合.如耐甲氧 西林金葡(methin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
细菌的耐药性
(优选)细菌的耐药性
三、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表6-1 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部位(作用机制)
细胞壁
细胞膜
蛋白合成 核酸合成
β-内酰胺类 万古霉素 杆菌肽 环丝氨酸
多粘菌素类 两性霉素B 制霉菌素 酮康唑
氯霉素 四环素类
红霉素 林可霉素类 氨基糖苷类
磺胺药 甲氧苄胺嘧啶 利福平 喹诺酮类
第二节 细菌的耐药机制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是指细菌对药 物所具有的相对抵抗性。
耐药性的程度:以该药对细菌的最小抑菌 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表示。
(一) 钝化酶(modified enzyme)的产生: beta-内酰胺酶水解beta-内酰胺环.
( -1,4 glycosidic bond) 三、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膜保护细菌逃逸抗菌药物的杀伤 (三) 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 细胞壁通透性的改变.
(一) 钝化酶(modified enzyme)的产生: beta-内酰胺酶水解beta-内酰胺环. (三) 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 细胞壁通透性的改变. 染色体突变
获得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 染色体突变
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转座子介导的耐药性 整合子介导的耐药性
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一) 钝化酶(modified enzyme)的产生: beta内酰胺酶水解beta-内酰胺环.
E.coli
P. aeruginosa
(二)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青霉素结合蛋白(转 肽酶)构型变化,青霉素无法与其结合.如耐甲氧 西林金葡(methin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
细菌的耐药性
(优选)细菌的耐药性
三、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表6-1 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部位(作用机制)
细胞壁
细胞膜
蛋白合成 核酸合成
β-内酰胺类 万古霉素 杆菌肽 环丝氨酸
多粘菌素类 两性霉素B 制霉菌素 酮康唑
氯霉素 四环素类
红霉素 林可霉素类 氨基糖苷类
磺胺药 甲氧苄胺嘧啶 利福平 喹诺酮类
第二节 细菌的耐药机制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是指细菌对药 物所具有的相对抵抗性。
耐药性的程度:以该药对细菌的最小抑菌 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表示。
《细菌耐药性机制》PPT课件
![《细菌耐药性机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28654bd27284b73f342506a.png)
医学PPT
13
• 由于这种主动流出系统的存在及它对抗菌 药物选择性的特点,使大肠埃希菌、金黄 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 菌、空肠弯曲杆菌对四环素、氟喹诺酮类、 大环内酯类、氯霉素、β-内酰胺类产生多重 耐药。
医的形成
• 细菌生物被膜是指细菌粘附于固体或有机 腔道表面,形成微菌落,并分泌细胞外多糖蛋 白复合物将自身包裹其中而形成的膜状物。
菌多次接触抗生素后,菌株发生突变,产生OmpF蛋白的 结构基因失活而发生障碍,引起OmpF通道蛋白丢失,导 致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等药物进入菌体内减少。在铜绿 假单胞菌还存在特异的OprD蛋白通道,该通道晕粗亚胺 培南通过进入菌体,而当该蛋白通道丢失时,同样产生特
异性耐药。
医学PPT
12
• 4、影响主动流出系统:
医学PPT
10
• 如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高度耐药就是通过此机 制产生的;细菌与抗生素接触之后产生一种新的 原来敏感菌没有的靶蛋白,使抗生素不能与新的 靶蛋白结合,产生高度耐药。
• 如肠球菌对β-内酰胺类的耐药性是既产生β-内酰 胺酶又增加青霉素结合蛋白的量,同时降低青霉 素结合与抗生素的亲和力,形成多重耐药机制。
医学PPT
11
• 3、改变细菌外膜通透性:
• 很多光谱抗菌药都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或作用很弱,主要 是抗菌药物不能进入铜绿假单胞菌菌体内,故产生天然耐
药。细菌接触抗生素后,可以通过改变通道蛋白(porin) 性质和数量来降低细菌的膜通透性而产生获得性耐药性。
正常情况下细菌外膜的通道蛋白以OmpF和OmpC组成非 特异性跨膜通道,允许抗生素等药物分子进入菌体,当细
医学PPT
16
• 6、交叉耐药性:
《细菌耐药机制》课件
![《细菌耐药机制》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06d7754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1f.png)
《细菌耐药机制》 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细菌耐药性的概述 •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 细菌耐药性的传播途径 • 细菌耐药性的防控措施 • 结论与展望
01 细菌耐药性的概述
细菌耐药性的定义
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 产生耐受性,使得该抗菌药物无法有 效抑制或杀死细菌。
细菌耐药性是由于基因突变或获得外 源基因所导致,是细菌为适应环境变 化而产生的一种生存机制。
耐药机制的复杂性
细菌耐药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 个基因和蛋白的相互作用,目前 的研究尚未完全揭示其奥秘。
数据整合与分析的
挑战
大量的细菌耐药数据需要有效的 整合与分析方法,以挖掘更深层 次的规律和机制。
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发展新型研究技术
未来需要发展更高效、更精准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以深入探究细菌耐药机制。
01
指耐药细菌通过繁殖将耐药性传递给后代,主要发生在菌株或
菌种之间。
耐药基因的遗传
02
耐药基因可以存在于细菌的染色体上,通过遗传物质传递给后
代,使后代获得耐药性。
耐药细菌的进化
03
在长期抗生素选择压力下,细菌发生基因突变和进化,产生更
强的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的水平传播
01
02
03
水平传播
指耐药细菌通过直接接触 或间接接触在不同菌株或 菌种之间传递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的分类
天然耐药性
某些细菌天生对某些抗菌药物具有抵 抗力,不受抗菌药物影响。
获得性耐药性
细菌在接触抗菌药物后,通过基因突 变或获得外源基因而获得对药物的耐 受性。
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
青霉素等抗菌药物的发现和应用,有效控制 了细菌感染。
目录
CONTENTS
• 细菌耐药性的概述 •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 细菌耐药性的传播途径 • 细菌耐药性的防控措施 • 结论与展望
01 细菌耐药性的概述
细菌耐药性的定义
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 产生耐受性,使得该抗菌药物无法有 效抑制或杀死细菌。
细菌耐药性是由于基因突变或获得外 源基因所导致,是细菌为适应环境变 化而产生的一种生存机制。
耐药机制的复杂性
细菌耐药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 个基因和蛋白的相互作用,目前 的研究尚未完全揭示其奥秘。
数据整合与分析的
挑战
大量的细菌耐药数据需要有效的 整合与分析方法,以挖掘更深层 次的规律和机制。
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发展新型研究技术
未来需要发展更高效、更精准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以深入探究细菌耐药机制。
01
指耐药细菌通过繁殖将耐药性传递给后代,主要发生在菌株或
菌种之间。
耐药基因的遗传
02
耐药基因可以存在于细菌的染色体上,通过遗传物质传递给后
代,使后代获得耐药性。
耐药细菌的进化
03
在长期抗生素选择压力下,细菌发生基因突变和进化,产生更
强的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的水平传播
01
02
03
水平传播
指耐药细菌通过直接接触 或间接接触在不同菌株或 菌种之间传递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的分类
天然耐药性
某些细菌天生对某些抗菌药物具有抵 抗力,不受抗菌药物影响。
获得性耐药性
细菌在接触抗菌药物后,通过基因突 变或获得外源基因而获得对药物的耐 受性。
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
青霉素等抗菌药物的发现和应用,有效控制 了细菌感染。
细菌耐药性ppt课件
![细菌耐药性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64fba1c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c1.png)
加强消毒与隔离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切断传播途径,防止耐药菌在院内传播。
提高公众认知度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细菌耐药性的危害和防 控知识。
倡导合理用药
呼吁公众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自行购药和滥用药物。
提高公众卫生意识
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等,减少感 染风险。
02 细菌耐药性现状
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性情况
细菌耐药性全球蔓延
耐药机制复杂
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 重,多种常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 产生耐药性。
细菌通过多种机制产生耐药性,如产 生灭活酶、改变药物作用靶位、减少 药物摄入或增加药物排出等。
耐药菌种类增多
随着抗菌药物广泛使用,耐药菌种类 不断增多,部分细菌甚至对多种药物 产生耐药性。
基因水平转移
细菌之间通过质粒等遗传物质交换耐药基因。
适应性进化
细菌在抗生素压力下发生适应性进化,产生耐药 性。
医疗环境感染
医院感染
医院内患者、医护人员和医疗器械携带的耐药细菌造成交叉感染。
医疗器械污染
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不彻底,残留耐药细菌。
医疗废水排放
医院废水处理不当,导致耐药细菌传播到环境中。
04 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
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
国际组织与合作
介绍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在推动细菌耐药性国际合作 方面的作用,以及各国之间的合作机制和项目。
信息共享与平台建设
概述在细菌耐药性领域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情况,包括数 据库建设、信息交流机制等方面。
技术转让与援助
探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和援助的重要性, 以及如何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细菌耐药性防控能力。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切断传播途径,防止耐药菌在院内传播。
提高公众认知度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细菌耐药性的危害和防 控知识。
倡导合理用药
呼吁公众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自行购药和滥用药物。
提高公众卫生意识
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等,减少感 染风险。
02 细菌耐药性现状
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性情况
细菌耐药性全球蔓延
耐药机制复杂
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 重,多种常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 产生耐药性。
细菌通过多种机制产生耐药性,如产 生灭活酶、改变药物作用靶位、减少 药物摄入或增加药物排出等。
耐药菌种类增多
随着抗菌药物广泛使用,耐药菌种类 不断增多,部分细菌甚至对多种药物 产生耐药性。
基因水平转移
细菌之间通过质粒等遗传物质交换耐药基因。
适应性进化
细菌在抗生素压力下发生适应性进化,产生耐药 性。
医疗环境感染
医院感染
医院内患者、医护人员和医疗器械携带的耐药细菌造成交叉感染。
医疗器械污染
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不彻底,残留耐药细菌。
医疗废水排放
医院废水处理不当,导致耐药细菌传播到环境中。
04 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
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
国际组织与合作
介绍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在推动细菌耐药性国际合作 方面的作用,以及各国之间的合作机制和项目。
信息共享与平台建设
概述在细菌耐药性领域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情况,包括数 据库建设、信息交流机制等方面。
技术转让与援助
探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和援助的重要性, 以及如何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细菌耐药性防控能力。
细菌的耐药性ppt课件
![细菌的耐药性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8d72d38fad6195f312ba640.png)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抗菌药物的种类
1. β-内酰胺类(β-lactams) 含有β-内酰胺环。包括: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 碳青霉烯类、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2.大环内酯类(macrolides) 包括红霉素、螺旋霉素、罗
红霉素、交沙霉素、阿奇霉素等。 卡那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等。 4.四环素类(tetracyclines) 包括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 环素等。
7
抗菌素抑菌杀菌作用
8
抗菌素抑菌杀菌作用
9
10
11
Molecular targets of antibiotics on the bacteria cell
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部位
1. 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主要抑制肽聚糖合成所需的转肽酶反应,可 阻止肽聚糖链的交叉连结,使细菌无法形成 坚韧的细胞壁。 β -内酰胺抗生素可与细胞膜 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ln binding proteins,PBPs)共价结合。
7. 抗结核药物包括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等。
8. 多肽类抗生素包括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杆菌肽、林可霉 素和克林霉素等。
5
按生物来源分类
l.细菌产生的抗生素 如多粘菌素(Polymyxin )和杆菌 肽(Bacitracin )。
2.真菌产生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现在多用其
16
17
Deaths from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s, diarrhoeal
diseases, measles, AIDS, malaria and tuberculosis account for more than 85% of the mortality from infection worldwide. Resistance to first-line drugs in most of the pathogens causing these diseases ranges from zero to almost 100%. In some instances resistance to second- and third line agents is seriously compromising treatment outcome. The significant global burden of resistant 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s, the emerging problems of antiviral resistance and the increasing problems of drug resistance in the neglected parasitic diseases of poor and marginalized populations.
一、抗菌药物的种类
1. β-内酰胺类(β-lactams) 含有β-内酰胺环。包括: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 碳青霉烯类、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2.大环内酯类(macrolides) 包括红霉素、螺旋霉素、罗
红霉素、交沙霉素、阿奇霉素等。 卡那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等。 4.四环素类(tetracyclines) 包括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 环素等。
7
抗菌素抑菌杀菌作用
8
抗菌素抑菌杀菌作用
9
10
11
Molecular targets of antibiotics on the bacteria cell
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部位
1. 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主要抑制肽聚糖合成所需的转肽酶反应,可 阻止肽聚糖链的交叉连结,使细菌无法形成 坚韧的细胞壁。 β -内酰胺抗生素可与细胞膜 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ln binding proteins,PBPs)共价结合。
7. 抗结核药物包括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等。
8. 多肽类抗生素包括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杆菌肽、林可霉 素和克林霉素等。
5
按生物来源分类
l.细菌产生的抗生素 如多粘菌素(Polymyxin )和杆菌 肽(Bacitracin )。
2.真菌产生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现在多用其
16
17
Deaths from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s, diarrhoeal
diseases, measles, AIDS, malaria and tuberculosis account for more than 85% of the mortality from infection worldwide. Resistance to first-line drugs in most of the pathogens causing these diseases ranges from zero to almost 100%. In some instances resistance to second- and third line agents is seriously compromising treatment outcome. The significant global burden of resistant 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s, the emerging problems of antiviral resistance and the increasing problems of drug resistance in the neglected parasitic diseases of poor and marginalized population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8年后,陆续发现了许多抗生素, 抗生素时代开创了人类战胜细菌的新局面,
很多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大大降低,
人类寿命显著提高。
4
细菌耐药问题接踵而至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 20世纪 40年代仅为1%,20世纪末超过了90%。
全球关注的高耐药多重耐药菌: 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单环菌素类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
大环内酯类
氨基糖甙类
四环素类
利福霉素类
糖肽类
合成抗真菌药 喹诺酮类
人工合成
磺胺类
15
抗菌药物的种类
16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 增加细菌胞膜的通透性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抑制核酸代谢
17
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抗菌药物
磷霉素、环丝氨酸、万古霉素、杆菌肽、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5
β内酰胺酶
最常见的耐药机制,在各种 耐药机制中占80%。
耐药机制: 水解具有β内酰胺环结构的抗生素。
生理功能:参与细胞壁的合成 由染色体或质粒编码,为诱导型合成。 大部分G+菌和G-菌、分枝杆菌中都发现有
细菌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
1
抗生素 antibiotics: 由某些微生物产生的、能抑制微生物和其 他细胞增殖的化学物质叫做抗生素。
抗菌药物 antimicrobial agents : 一般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包 括各种抗生素,及磺胺类、喹诺酮类等化 学合成药物。
2
3
目前使用的抗菌药物有上千种
究竟是什么原因?在死者家属的同意下,专家们对尸体 进行了医学解剖研究,然而检查结果却出人意料!尸体解剖 发现他的体内存在着大量耐药菌感染,而目前使用的抗生素 对这些耐药菌是没有效的!
那么死者体内的那种致人死命的耐药菌又从何得来的呢? 原来,他每天在单位食堂吃饭,顾虑单位食堂不干净,可能 会有一些细菌在里面,所以每次吃完饭都要吃两粒抗生素, 天天吃,日积月累,导致体内形成大量多重耐药菌。
抑制肽聚糖的合成的不同阶段,导致细 菌细胞壁不能承受细胞内较高的渗透压, 菌体崩解死亡。
18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对不同种细菌的作用取决于
抗生素通过外膜胞壁达到膜壁间隙的能力; 与靶酶PBPS结合的能力; 对β-内酰胺酶水解作用的稳定性。
19
β-内酰胺酶抑制剂(lactamase inhibitor)
9
目前国内抗生素应用状况:
应用范围 人类用
农业用
应用类型
有疑问的应用
住院患者中67%~82% 20%-50%不需要 社区80%
治疗性?%
40%-80%高度怀疑
预防或促生长80%
WHO推荐:抗生素医院使用率为30% 美英等发达国家医院:使用率22%~25% 中国卫生部要求抗生素使用在50%以内.
10
抗菌谱广:G+菌、G-菌,结核杆菌。
22
4、抑制核酸代谢
利福平特异性地抑制细菌RNA多聚酶的活性, 阻碍mRNA的合成。
喹诺酮类抗生素抑制DNA回旋酶,妨碍细菌 DNA的复制。
磺胺类、甲氧苄啶、乙胺丁醇、异烟肼等,干 扰细菌叶酸合成,使细菌不能合成核酸。
23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生化机制
抗菌药物广泛应用带来的负效应:
大量耐药菌株的出现,耐药菌感染问题成为人类在本世纪末 面临的新的挑战;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导致机体菌群失调,引起二重感染以及消 化不良等症状;
医护人员对抗菌药物过分依赖,忽视了抗感染治疗的一般原 则,降低了对消毒、隔离、无菌操作等控制感染传播措施的 认识,造成了院内感染的流行及抗感染治疗的失败。
5
6
旧的抗菌药物在淘汰 新抗菌药物的开发速度在减慢
1941 青霉素 1960 甲氧苯青霉素(半合成) 1943 链霉素 1962 林可霉素 1945 头孢菌素 1962 喹诺酮类(人工合成) 1950 四环素 1970 青霉烯类 1952 红霉素 1980 单环β-内酰胺类 1956 万古霉素 2010 ??
7
开发新型抗生素的速度,远没有耐药细 菌产生的速度快,照此下去,有专家估 计,人类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
“后抗生素时代” = 无药可用的时代
8
4月9日CCTV(新闻联播)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内科收治了一名普通的咳嗽患者, 尽管医生竭尽全力为这位患者试用了多种类型的抗生素,都 遏制不了病情的发展,最后上了万古霉素,可还是没有效果。 患者最终很快就死亡了。
11
认识细菌耐药的严重性 理解细菌耐药性形成的机制 了解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形成的措施
12
主要内容
一、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二、细菌耐药性产生的生化机制 三、细菌耐药性产生的遗传机制 四、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13
抗菌药物的种类
14
抗菌药物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β —内酰胺类 头霉素类
碳青霉烯类
某些耐药菌能产生β-内酰胺酶(青霉素酶), 可使β-内酰胺抗生素在发挥作用之前就被钝化。
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β-内酰胺酶有较高的亲和 性,使酶灭活是自杀型、不可逆的。
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本身没有或只有很弱的抗菌 活性,但与其它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 则可发挥抑酶保护、增效作用。
20
2、增加细菌胞膜的通透性 多粘菌素类抗生素 源自 具有表面活性物质,能选择性地与细菌
胞浆膜中的磷酯结合;能使胞浆膜通透 性增加,导致菌体内的蛋白质、核苷酸、 氨基酸、糖和盐类等外漏,从而使细菌 死亡。
21
3、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抗生素与细菌核糖体30S亚 基发生不可逆结合,抑制蛋白合成。
氯霉素、林可霉素和红霉素等主要作用于50S亚基, 使蛋白质合成受阻。
细菌产生钝化酶 细菌改变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 细菌降低通透性阻止或减少抗生素进入菌体 细菌增强主动外排系统,把进入菌体的抗生
素泵出菌体外 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
24
1、钝化酶的产生
钝化酶有两种: β内酰胺酶(水解酶)
如β内酰胺酶可水解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活性分子; 氨基糖苷类钝化酶 可催化某些基团结合到抗生素的OH基或 NH2基上,使抗生素不易与靶位结合。 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很多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大大降低,
人类寿命显著提高。
4
细菌耐药问题接踵而至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 20世纪 40年代仅为1%,20世纪末超过了90%。
全球关注的高耐药多重耐药菌: 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单环菌素类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
大环内酯类
氨基糖甙类
四环素类
利福霉素类
糖肽类
合成抗真菌药 喹诺酮类
人工合成
磺胺类
15
抗菌药物的种类
16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 增加细菌胞膜的通透性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抑制核酸代谢
17
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抗菌药物
磷霉素、环丝氨酸、万古霉素、杆菌肽、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5
β内酰胺酶
最常见的耐药机制,在各种 耐药机制中占80%。
耐药机制: 水解具有β内酰胺环结构的抗生素。
生理功能:参与细胞壁的合成 由染色体或质粒编码,为诱导型合成。 大部分G+菌和G-菌、分枝杆菌中都发现有
细菌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
1
抗生素 antibiotics: 由某些微生物产生的、能抑制微生物和其 他细胞增殖的化学物质叫做抗生素。
抗菌药物 antimicrobial agents : 一般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包 括各种抗生素,及磺胺类、喹诺酮类等化 学合成药物。
2
3
目前使用的抗菌药物有上千种
究竟是什么原因?在死者家属的同意下,专家们对尸体 进行了医学解剖研究,然而检查结果却出人意料!尸体解剖 发现他的体内存在着大量耐药菌感染,而目前使用的抗生素 对这些耐药菌是没有效的!
那么死者体内的那种致人死命的耐药菌又从何得来的呢? 原来,他每天在单位食堂吃饭,顾虑单位食堂不干净,可能 会有一些细菌在里面,所以每次吃完饭都要吃两粒抗生素, 天天吃,日积月累,导致体内形成大量多重耐药菌。
抑制肽聚糖的合成的不同阶段,导致细 菌细胞壁不能承受细胞内较高的渗透压, 菌体崩解死亡。
18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对不同种细菌的作用取决于
抗生素通过外膜胞壁达到膜壁间隙的能力; 与靶酶PBPS结合的能力; 对β-内酰胺酶水解作用的稳定性。
19
β-内酰胺酶抑制剂(lactamase inhibitor)
9
目前国内抗生素应用状况:
应用范围 人类用
农业用
应用类型
有疑问的应用
住院患者中67%~82% 20%-50%不需要 社区80%
治疗性?%
40%-80%高度怀疑
预防或促生长80%
WHO推荐:抗生素医院使用率为30% 美英等发达国家医院:使用率22%~25% 中国卫生部要求抗生素使用在50%以内.
10
抗菌谱广:G+菌、G-菌,结核杆菌。
22
4、抑制核酸代谢
利福平特异性地抑制细菌RNA多聚酶的活性, 阻碍mRNA的合成。
喹诺酮类抗生素抑制DNA回旋酶,妨碍细菌 DNA的复制。
磺胺类、甲氧苄啶、乙胺丁醇、异烟肼等,干 扰细菌叶酸合成,使细菌不能合成核酸。
23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生化机制
抗菌药物广泛应用带来的负效应:
大量耐药菌株的出现,耐药菌感染问题成为人类在本世纪末 面临的新的挑战;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导致机体菌群失调,引起二重感染以及消 化不良等症状;
医护人员对抗菌药物过分依赖,忽视了抗感染治疗的一般原 则,降低了对消毒、隔离、无菌操作等控制感染传播措施的 认识,造成了院内感染的流行及抗感染治疗的失败。
5
6
旧的抗菌药物在淘汰 新抗菌药物的开发速度在减慢
1941 青霉素 1960 甲氧苯青霉素(半合成) 1943 链霉素 1962 林可霉素 1945 头孢菌素 1962 喹诺酮类(人工合成) 1950 四环素 1970 青霉烯类 1952 红霉素 1980 单环β-内酰胺类 1956 万古霉素 2010 ??
7
开发新型抗生素的速度,远没有耐药细 菌产生的速度快,照此下去,有专家估 计,人类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
“后抗生素时代” = 无药可用的时代
8
4月9日CCTV(新闻联播)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内科收治了一名普通的咳嗽患者, 尽管医生竭尽全力为这位患者试用了多种类型的抗生素,都 遏制不了病情的发展,最后上了万古霉素,可还是没有效果。 患者最终很快就死亡了。
11
认识细菌耐药的严重性 理解细菌耐药性形成的机制 了解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形成的措施
12
主要内容
一、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二、细菌耐药性产生的生化机制 三、细菌耐药性产生的遗传机制 四、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13
抗菌药物的种类
14
抗菌药物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β —内酰胺类 头霉素类
碳青霉烯类
某些耐药菌能产生β-内酰胺酶(青霉素酶), 可使β-内酰胺抗生素在发挥作用之前就被钝化。
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β-内酰胺酶有较高的亲和 性,使酶灭活是自杀型、不可逆的。
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本身没有或只有很弱的抗菌 活性,但与其它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 则可发挥抑酶保护、增效作用。
20
2、增加细菌胞膜的通透性 多粘菌素类抗生素 源自 具有表面活性物质,能选择性地与细菌
胞浆膜中的磷酯结合;能使胞浆膜通透 性增加,导致菌体内的蛋白质、核苷酸、 氨基酸、糖和盐类等外漏,从而使细菌 死亡。
21
3、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抗生素与细菌核糖体30S亚 基发生不可逆结合,抑制蛋白合成。
氯霉素、林可霉素和红霉素等主要作用于50S亚基, 使蛋白质合成受阻。
细菌产生钝化酶 细菌改变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 细菌降低通透性阻止或减少抗生素进入菌体 细菌增强主动外排系统,把进入菌体的抗生
素泵出菌体外 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
24
1、钝化酶的产生
钝化酶有两种: β内酰胺酶(水解酶)
如β内酰胺酶可水解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活性分子; 氨基糖苷类钝化酶 可催化某些基团结合到抗生素的OH基或 NH2基上,使抗生素不易与靶位结合。 氯霉素乙酰转移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