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高校主体性德育构建文论文

合集下载

社会转型期的学校德育

社会转型期的学校德育
观念 、创 新 观 念 ;引导 和激 励 学 生独 立 思
( )传 统 的学 校 德 育 方 式 和 学 校 德 育 定 位 落 后 于 社 会 变 考 、创 造 进 取 :重视 和发 展 学 生 不 同 的个 性 爱 好 、特 长 ; 注重 一 革 对 学 校 德 育 的 要 求 。 在 应 试 教 育 体 系 下 的 学 校 德 育 ,沿 袭 学 生 的行 为 规 范 、伦 理道 德 的修 养 教 育 和人 格 教 育 。针 对 学 生 “ 动 式 ” 的教 育 方 式 ,教 育 内容 抽 象 、空 洞 ,方 法 落 后 ,缺 运 的年 龄 特 点 和 知 识水 平 分 层 要 求 ,加 强 德 育 教育 的层 次性 、针
走 向社 会 时 。他 们 就 会 深 深 地 感 到 学 校 和 老 师 灌 输 的 理 想 信 会 大体 系 当 中 .使 学 校 德 育 工 作 得 到 全 社 会 的 重 视 、关 心 和 支 念 、道德 价 值 观 念 ,只是 一种 理想 的境 界 ,与社 会 现 实是 那 么 持 。学 校 德 育 通 过 弘 扬 社 会 正 气 、振 奋 民族 精 神 、树 立 正 确 的
导 、教 师 、家 长 的 心 目 中 ,学 校 德 育 被 视 为 “ 功 ” 可 有 可 极 参 加 社 会 实践 ,不 断提 高 学 生 的分 析 判 断 能 力 、解 决 问题 能 虚 , 无 ,特 别 是 在 应试 教 育 的指 挥 棒 下 ,德 育 工 作 口头 上 有 地 位 , 行 动 上 无 地位 ,甚 至 被 忽 视 ,致 使 德 育 工 作 投 入 少 产 出 更 少 。 力 。 学 校 要 充 分 利 用 本 地 的 爱 国 主 义 教 育 基 地 、 社 会 实 践 基 地 、 军 事 il 基 地 、学 习雷 锋 基 地 、劳 动 锻 炼 基 地 等 德 育 资 J练 i 源 . 因地 制 宜 地 开 展 校 外 德 育 。 走 出去 — — 组 织 学 生 进 机 关 、 ( )开 放 的 社 会 环 境 影 响 着 学 生 的 道 德 信 念 。 改 革 开 放 到 工 厂 、下农 村 、走 市 场 ,进 行 社 会 调 查 ,开 展 实 践 活 动 ;请 二 以来 .对 外 交 流 不 断 扩 大 、信 息 技 术 日益 提 高 、社 会 活 动 日趋 进 来— — 请 老前 辈 进 行 爱 国主 义 教 育 、革 命 传 统 教 育 ,请 企 业 多 样 化 。 在这 样 的 社 会 大 环 境 中 ,学 生 每 天 都 接 受 着 社 会 的 广

坚持德育主体性 不断创新德育论文

坚持德育主体性 不断创新德育论文

坚持德育主体性不断创新德育摘要:确立德育的主体性观念,是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德育创新的前提。

本文从切入主体的人生课题、启发主体的德育实践、引发主体的心理体验和激发主体的问题探究等方面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德育主体性创新德育的本性在于培养具有主体精神、积极个性、良好德性和健全人格的人。

因此,德育必须坚持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德育成为受教育者的个性形成、精神培养、德性塑造和人格提升的有效手段。

那么,如何才能坚持德育的主体性,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呢?一、切入主体的人生课题社会的价值导向是确立学校德育目标的客观依据。

所以,德育目标的设定必须与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相协调,服从社会主义的价值要求。

据此,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品德教育,培养有较高品德修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成了各学段德育一以贯之的目标。

但在分解为各学段的具体目标时,不仅要强调社会的价值导向,还必须考虑到学生所面临的人生课题、所具备的认知能力、所形成的知识结构。

只有把社会的价值导向与学生的人生发展相结合,德育才能体现出它的具体性、针对性和实践性,才能显示出它的主体内涵和人生意义。

二、启发主体的德育实践德育的根本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德育应该是实践的。

德育不同于智育,它不仅要解决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而且更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即不但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还要导之以行。

如果只有知识传授,而无行为引导,忽视或轻视德育的实践活动,那就不是完整的德育,就难以体现德育对于学生社会化发展的价值,就难以吸引学生,更难以使德育知识内化为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因此德育创新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德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激励学生自律、自尊、自爱、自信、自主、自强,让他们在德育实践中锻炼自己、展示自己和提升自己。

三、引发主体的心理体验德育从知到行是一个复杂的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只要个体在情感和意志的任何一个环节上出现障碍,德育就会失效。

[社会变迁,高校,师德,其他论文文档]论社会变迁下的高校师德困境及应对策略

[社会变迁,高校,师德,其他论文文档]论社会变迁下的高校师德困境及应对策略

论社会变迁下的高校师德困境及应对策略”论文摘要:随着社会变迁,由于市场经济负面因素、西方除道德化观念、高校片面的教师评价机制、高校师德制度建设滞后等因素的影响,高校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育人意识淡薄,敬业精神不足,忽视师德修养等师德困境。

要破解高校师德困境,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定科学的高校师德规范,积极推进高校师德建设的制度化进程,构建师德建设的良性运行机制。

论文关键词:社会变迁;高校,师德;教师;高等教育师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教师职业操守的基本要求。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不仅是授业的经师,更是传道的人师,其道德操守、行为举止向来受到严格的约束。

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凡要求学生不能违反的,自己首先不能违反。

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如果教师不能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又怎么能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呢?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尊师重教.首先是由于教师德高身正.严于自律。

孔子是被尊崇为“万古师表”的古代杰出教育家,他的学生子贡评价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

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孟子·公孙丑上》)“仁且智”是孔夫子身上体现出来的鲜明特点,也是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主要原因。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对人们思想观念产生的冲击越来越强。

教师德行也面临严峻挑战,这在高校尤为突出,部分教师的奉献意识、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缺失。

一、社会变迁下的高校师德困境及成因社会变迁是指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

而本文的社会变迁从内涵上分析,是指与高校的教育教学环境有直接关系的社会动态变化过程及其结果;从外延上看,主要包括经济变迁、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迁、科学技术的变迁、文化的变迁等。

社会转型期高校德育改革的思考

社会转型期高校德育改革的思考

社会转型期高校德育改革的思考【摘要】在当今社会转型期,高校德育改革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高校德育所面对的挑战,如缺乏新颖性和实效性。

接着探讨了社会转型对高校德育改革的影响,以及高校德育改革的路径选择。

本文还提出了新思路,包括个性化教育和跨学科素养的培养。

论述了高校德育改革的关键因素,包括教师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

在强调了加强高校德育改革的紧迫性,并探讨了未来高校德育的发展方向。

本文强调了在社会转型期,高校德育改革的重要性,为高校德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考和路径。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高校德育、改革、挑战、影响、路径选择、新思路、关键因素、紧迫性、发展方向、重要性。

1. 引言1.1 社会转型期高校德育改革的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高校德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社会转型期高校德育改革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的改革不仅仅是一种办学理念的更新,更是对高校教育使命的深刻思考和实践。

高校德育不再是简单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人格塑造。

如何在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进行高校德育改革,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共同面临的难题。

在社会转型期,高校德育的改革迫在眉睫。

我们需要审时度势,认清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高校德育的内容和方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优秀人才。

只有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高校德育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转型的需求,为高校德育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2. 正文2.1 当前高校德育的挑战1. 传统德育模式的僵化:传统的高校德育模式多注重灌输和规范,缺乏创新和个性化的引导,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求。

2. 学生价值观多元化和价值观念的碰撞:随着社会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学生接触到的信息更加广泛和多样化,他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和多元化,德育工作难以有效引导和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3.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对德育工作的冲击: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虚拟世界中,缺乏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参与,高校德育难以有效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关于社会转型期德育问题的思考

关于社会转型期德育问题的思考

关于社会转型期德育问题的思考【摘要】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德育问题备受关注,其重要性与背景日益凸显。

文章分析了社会转型期德育问题的现状,深入探讨了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剖析了德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对策。

在强调了加强社会转型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改进德育问题的建议。

通过全面的分析,可见社会转型期德育问题的纠正与完善,对社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积极探索。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德育问题、重要性、背景、现状、影响、原因、解决方法、对策、加强、工作、发展趋势、建议。

1. 引言1.1 社会转型期德育问题的重要性在社会转型期,德育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德育是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思想品德、文明素质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工作,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

在社会转型期,德育问题涉及到社会文明的传承、社会风气的建设、公民意识的培养等方方面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德育问题关乎社会文明的传承。

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巨大变化,德育工作可以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社会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

德育问题与社会风气的建设密切相关。

一个社会的风气决定了整个社会的氛围和氛围,良好的社会风气是社会平稳发展的基础,德育工作可以通过教育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态度,促进社会风气的良好建设。

社会转型期的德育问题不仅仅关乎个人品德修养,更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加强社会转型期的德育工作,对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优良的行为习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社会转型期德育问题的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时期。

社会转型意味着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经济体制等方面都在发生重大变化,而这种变化必然会对人们的生活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在这个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德育问题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

德育问题不仅是一个关乎个人行为和品德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乎整个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问题。

社会转型期的高校师德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社会转型期的高校师德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
来 自市 场 经济 的负 面影 响 又有来 自各 种社
∀ 会 反 差 的刺 激 既 存在着 对 师德建设 的认 识
淡薄
,

主 要 表现 在
,

与 学 生不 交流
,

不沟
和 重视 不 够 又存在 着师德建 设机制 不 健全
,
通 工作 上 不 投 入 感情 对 学 生 的健康 成 长 淇 不 关心 尤 其 是 对有这样 和那 样 问题 的学
中国 高校师资研 究


!
师德

德育 今
关 健 词
内容摘要
社 会 转 型 期 中国 高校 师德 建设 问题 与 对 策 本 文 从教 师道德 的历 史积淀 与 时代需 求以 及 令人 堪 忧的师德 建设 状 况 肴手
, ,
, ,
,
找 出影 响 师德 建设 的 因素 提 出 了促 进 高校 教 师 师德 建设 的 变 革策略 既 要 不 断咦起 和 激 发 教师 内心 的道 德 自律 也 要 若力 构建有利 于 师德 持 续发 展 的 机 制 把 时 代对 师德 的要求 转化
,

和 薄弱 环节 教 师 队伍 的师德水平 和 全 面 素


,

以身作 则




” 为人 师 表 成 了教师 职
质 亚 待 进 一 步提高 师 德 建 设 工作 巫 待 进 一
,
业 的传 统 美 德

#
孔子 说


其 身正

,
不令 而
步 加强 和 改进 师德 建设 的制 度 环境 亚 待 进
,

社会转型期高校德育内容体系研究[论文]

社会转型期高校德育内容体系研究[论文]

社会转型期高校德育内容体系研究摘要本文从德育的定义、德育的构成要素着手,根据立足传统文化、辩证吸收外来文化和反映时代特征的原则,提出了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五位一体的社会转型期高校德育内容体系。

关键词德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人们纷纷涌入城市,由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

中国由此进入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模式由工业经济逐步向知识经济过渡。

社会经济结构急剧变革的同时,国人的道德观念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社会发展实践要求我们解放思想,更新旧观念。

在破旧立新的过程中,多元价值观并起,人们在惶恐,在迷茫,在思索:哪一种价值观才是为时代普遍认可的,才能引领大众步入真善美的境界。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困惑、迷惘——原有的意识形态被打破,新的道德认知体系又尚未建立。

学生急需学校在德育方面的指导,使人生不走弯路。

基于此,研究社会转型期德育内容体系对于高校德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将有助于促进德育工作稳步推进,推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1对德育的界定1.1德育的定义关于德育的定义,学术界众说纷纭。

本文的“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社会发展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在政治、思想与品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使道德要求内化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日常行为准则,从而达到规范言行的效果。

1.2德育构成要素对于德育的构成要素,教育界意见不一。

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本文的德育构成要素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的定义、构成要素的分析,为社会转型期高校德育内容体系构建提供分析思路。

2社会转型期高校德育内容体系构建原则2.1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国悠久的古代教育集政治、伦理道德于一体。

继承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毋庸置疑,但是如何继承和发扬则是一道难题。

论学校德育环境的时代构建

论学校德育环境的时代构建

论学校德育环境的时代构建学校德育环境的时代构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学校德育环境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从传统的管教式管理到现代的绿色德育,学校德育环境的时代构建正在向着更加人本化、科学化、和谐化的方向发展。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学校德育环境的时代构建。

一、规制时代到引导时代传统的德育环境,主要依靠纪律制度、处罚措施等规制手段来管控学生的行为。

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但是却无法真正为学生的德育教育带来深刻的内化和感悟,也不能真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而现代的德育环境,则更加注重规章制度与文化引导相结合,通过灌输正面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来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种引导型的德育环境不仅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内在成长,也能够更好地满足多元文化交融的需求。

二、管制时代到自制时代在传统的德育环境中,学校的管理者倾向于通过强制性措施来规范学生的行为,而在现代的德育环境中,学校管理者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帮助学生自己意识到并改正自己的过错,靠自律取代约束,不断增强自我修养和自我管理能力。

这种自制型的德育环境可以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能和才华,从而培养出一批全面发展、自主学习、创新创造的高素质人才。

三、单一时代到复合时代传统的德育环境主要关注学生成为“人的一面”,即强调奉献、友爱、守纪律等方面,而现代的德育环境则更加注重学生成为“多面人”的全面发展。

这个“多面人”的概念包括了学生的社会角色、个人发展、身心健康、文化素养等多个方面,体现了多元文化融合的时代特征。

学校需要定位学生的文化交融定位,既要让学生接受传统中华文化的熏陶,也要让学生接受先进的西方文化的拓展,创造全方位的综合发展德育环境。

以上是我对学校德育环境的时代构建的一些探讨,我们应该认识到,构建良好的德育环境不仅关乎学生的成长,也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我们应该努力推动学校德育环境的不断改进,让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自我成长,为创造美好的社会作出贡献。

论我国社会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实现

论我国社会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实现

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看 ,高校通过教师 的言传身教 ,校 园媒体的宣传 ,
以及各种理论研讨会 、思想论坛的举办 ,引导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 高等学 校的广大师生员工
为实现一定 的目标 ,在教学 、科研 、管理 、服务 、
生具 有坚定 的共产 主义信念 。从 文化价值导 向上
看 ,高校校 园文化通过一定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 使生活于其中的校园人无形中在思想观念、价值取
维普资讯
涪 陵师范学院学报
J un lo uigT ah r l g o r a f l e c esCo e e F n l
第2 2卷 第 4期 2 0 0 6年 7月
Vo.2 1 2 No4 .
J l 0 6 uy 2 0
口教 育学
强高校 校 园文化 建设 。 【 词】 社会 转型 期 ;高校校 园文化 ;德 育功 能 关键
【 中图分 类号】 6 l G 4 【 文献 标识码 l A 【 编号 ]6 2 3 6 2 0 0 - 7 0 文章 1 7 - 6 X( 0 6) 4 0 - 3 1 3
中共中央 、国务院在 《 关于进一步加强 和改
向、行为方式等方面对现存 的文化价值产生认 同 ,
生活等领域 中逐步形成的具 有学 校特色的群体意 识 ,以及体现这种群体意识的行为方式和物质形
态 ,它包括高校长期形成 的校园风格 、优 良传统 、
价值观念 、校 园精神等 。校 园文化作为一种 隐性 的 、潜在 的教育力量 ,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工作 的 重要载体 。它无时无刻不 向师生渗透着一定 的价 值观念 ,影 响着师生 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取 向。高 校校 园文化 的德育功 能是多方面 的 ,我们将 其归

论社会转型期高校教师师德内化机制的构建及其原则

论社会转型期高校教师师德内化机制的构建及其原则

论社会转型期高校教师师德内化机制的构建及其原则摘要:社会转型期,要促进高校教师师德内化工作有效、有序地进行,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机制,主要有目标机制、动力机制、导向机制、体认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

同时,在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必须坚持、把握正确的原则。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师德内化机制;构建;原则社会转型期,高校教师师德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出现了一些失德、失范现象。

究其原因,德育界更多地强调的是部分教师的师德意识、师德观念淡薄所致。

尽管师德内化是教师主体自觉能动的过程,但内因必须在外界影响及其机制的合理、有效运行下才能发生作用。

这就要求必须重新审视和改革原有的高校师德建设机制,以建立健全适应社会转型期特点的促进师德内化的机制。

一、在师德内涵的解读层面必须把握核心,与时俱进,为师德内化提供目标机制内化活动要系统运行,总应有明确的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而展开。

内化活动中的目标就是以世界观为核心的观念体系。

这是人们思想的高层次结构,是内化活动的核心部分[1]。

具体到师德内化活动中,它的目标则是师德的内涵。

师德的内涵一经被广大教师所认可和接受,就会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导引广大教师有目的、有选择地去内化那些与此相适应的思想、观念。

当前在高校部分教师出现失德、失范现象,相当一部分也是因为这些教师在师德内涵的解读层面存在诸多错误倾向所致。

这些错误倾向表现为师德的泛政治化、师德的私德化、师德的人为拔高等。

因此,要为师德内化提供合理的目标,必须对师德内涵进行科学的解读。

社会转型期,构建高校教师师德内化的目标,在对师德内涵的解读层面上要坚持把握核心、与时俱进的原则。

因为师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它既要承接原有的师德精华,又要体现时代的要求。

把握核心,就是要要明确师德是教师从事教书育人这一社会化劳动的职业道德,其具体体现是“学高为师——师德之基,身正为范——师德之本,热爱学生——师德之魂”[2]。

论高校主体性德育及实现途径

论高校主体性德育及实现途径

论高校主体性德育及实现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高校作为青年人的重要培养地,其德育工作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高校德育工作的主体性是实现德育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

本文将从高校德育工作的主体性和实现途径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论高校德育工作的主体性1.高校自身的主体性:高校内部应该有明确的德育主管部门,并建立健全的职责体系。

建立完善的机制,对于整个德育工作的推进与完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各高校应明确制定德育工作的目标和指导思想,坚持德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结合。

2.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高校德育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德育工作应着眼于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与社会沟通和交往能力,增强他们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提高他们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应该成为德育工作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承担者,提升他们的自我约束和社会责任感。

3.社会的主体性: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 社会对高校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影响。

高校应深入社会各领域,学习和吸收先进的德育理论,扩大德育资源和研究资料的来源,积极建立合作关系,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不断提升。

二、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现途径1.安排科学的德育课程:高校应当根据不同年级和专业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德育课程。

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他们的综合能力。

如,安排课程涵盖学生心理健康,思想道德教育及科学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内容。

2.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高校应在校内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校园内设立文化、艺术、娱乐中心等配套设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在高校生活中备受照顾和关注,增强他们的自我推动和感恩心理。

3.长期开展志愿活动:高校可以开展大量志愿活动,如为社区和贫困地区提供帮助,为环保、健康、文化等事业积极投入。

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信心、集体精神和组织能力,让学生在实现美好社会同步达成个人价值。

4.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高校应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引导和培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析和解决问题。

社会转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的论文

社会转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的论文

社会转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的论文社会转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的论文一、当前社会转型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当前,随着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学生在社会转型期,受到的影响非常明显。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受到西方国家各方面的影响,正在进行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等,并将信息化、技术化、知识化的社会引入到我国社会发展当中,以实现我国社会的全面转型。

我国社会转型主要体现在全方位、加速赶超跳跃、深层次、多元化等方面,但是在社会转型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社会转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具体体现在:1.1道德教育社会转型时期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是一种挑战,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很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精神面貌都是正面的、积极的。

但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社会的发展呈现多元化,在价值观、道德标准等方面均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这些必然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将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环境变得复杂,因此也加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1.2心理压力面对社会的转型和时代的变化,当前大学生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的压力。

社会的转型,将一些社会问题暴露出来,贫富分化给贫困大学生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

社会竞争在不断地加剧,社会上出现的贫富差距过大,导致贫困大学生在生活中产生自卑感。

当前社会中的就业压力更是让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压力,大学生数量在不断地增加,就业压力由社会转向了学校,甚至转到了学生身上。

1.3认同感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转型社会的一些特征表现为,当前的社会被网络、计算机技术等覆盖着,大学生的世界观、社会观等还没有完全的形成,在社会转型中,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在大学生中出现了盲目攀比、沉迷网络等,在虚拟的世界中寻找安全和成就感,进而将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薄弱化,使大学生产生一些不良的情感意识,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1.4就业影响当前我国高校不断地进行扩招,大学生人数在不断地增加,毕业生的人数也在增加,但社会中的企业、用人单位无法完全吸纳大学毕业生,使得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社会转型期学校德育的生态性建构

社会转型期学校德育的生态性建构

社会转型期学校德育的生态性建构经济转型带动文化转型,进而促成社会价值体系的重建,这是一种深层社会变迁,必然伴随或强或弱的社会中人格的断裂和整合,藉此生成社会新人。

当代中国正处于这种从经济转型开始的社会转型,它经历从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到思想文化层面的全面发展。

而这种发展必然经受文化融合、价值多元化导致的人性迷茫和价值冲突,因此“现代德育必须要反映现代社会中人自身德性发展的要求、反映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1〕,培养具有人类普遍价值取向、良好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人才,以促进民族的全面复兴和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为此学校德育必须进行生态性建构,即必须植根于社会文化背景并与社会生活保持和谐一致、必须关注个体精神世界的健康发展,同时激发个体的主体意识,使其投身道德文化的建设,否则学校德育肯定是低效的。

一、生态世界观与我国德育的生态性危机(一)生态及生态世界观生态是不同生命相互关联和良性互动的生命体系,它强调个体对生命链条的依赖,如果进行形而上的抽象,它就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也因此被看成是一种世界观,即生态世界观。

生态世界观源于全球生态危机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的威胁,它促使人们反思自身与环境的关系,进而发现人类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机械世界观,“拼命追求决定论的精确轨道,一味夸大把事物抽离环境的实验方法在任何学科中的作用……深深地沉醉于用单一的简单化模式去描绘复杂形象性的世界”〔2〕。

人夸大自身的主体性,不尊重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的存在,忘乎所以地征服自然、改造环境,导致生态失衡。

随着耗散结构论、协同论、超循环论、突变论的建立,生态世界观逐渐形成。

生态世界观强调三个方面:(1)强调整体,认为世界是络组成的有机整体,“现实中的一切单位都是内在地联系着的,所有单位或个体都是由关系构成的”。

〔3〕(2)强调秩序,认为世界的永恒变化导致了世界的宏观有序和自然界的进化。

(3)强调对自然界所有生命的尊重,人类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而且人类价值包含于自然价值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社会转型期高校主体性德育的构建摘要: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高校德育面临巨大的挑战。

针对新情况,主体性德育顺应了时代要求。

本文从主体性德育的涵义、构建主体性德育的必要性以及社会转型期高校主体性德育的实施,探索构建社会转型期的高校主体性德育体系。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主体性德育:必要性;实施
社会转型,是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为先导,又不限于社会经济生活领域。

而是由此引起的社会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整个社会结构的变革。

这种变革必然要求培养和塑造出时代所要求的具有新的素质和精神面貌的一代新人。

高校德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德育状况,当前的德育模式正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把培养人的主体性作为根本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教育的本质是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养,而主体性德育正是在这种教育思想的逐步确立和社会发展的强烈呼唤中,成为当代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主体性德育概述
主体性德育属于德育实践的范畴,是学校德育的一种实践范式。

主体性德育,是以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为基本特征,是教师根据社会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激发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发展的德育工作模式。

它以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以人
的健康发展为本位,以师生互动和学生参与的交往关系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本质特征,在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德性的养成。

高校主体性德育,通过师生双方平等交往、交流、对话等形式,促进大学生现有思想道德品质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主体意识的人的德育活动。

二、社会转型期高校主体性德育构建的必要性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是一场新的革命。

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人的建设则是其中一项基础工程。

人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的建设状况。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也必将引起我国整个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其中人的变化将是最根本的变化。

增强人们的主体意识,培植人的主体性,这是我们当前最为需要但又较为缺乏的。

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这种迫切需要,就必须自觉地更新培养目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自主自立自律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精神及敢于创新、百折不挠、不断追求新知且能独立思考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改善教育质量。

(二)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首先,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已经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他们的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判断选择能力都在不断增强,对道德观念及道德规范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也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这些为主体性
德育的实施准备了智力条件。

其次,大学生的情感发展也比较成熟和稳定,更容易培养和坚定正义感、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再次,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并在思维和行动上力显主体性特征,具有强烈的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的要求,并且希望得到他人的充分尊重和肯定。

由此可见,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发展,为高校实施主体性德育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因而,高校德育应该是以主体性德育为主的德育模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充分调动起学生内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三)当前高校德育的现实状况决定的
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针对性差,实效性不强,其中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

事实上大学生较为成熟的主体意识客观上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开展主体性教育。

目前高校的德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采取单纯的理论灌输的德育模式。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德育内容与学生道德实际相隔离。

忽视学生主体性发展和内在需求,也不注意学生是否能够真正将德育客体内化为德性并落实在实际行动中,从而向学生强制灌输。

二是德育目标存在“知行背离”,把德育的终极目标作为起点,忽视了德育的现实性和实践性,德育过程缺乏阶段目标,使学生只能将道德认识停留在表层,难以在实践中形成思想道德观
念。

三是在德育过程中强调教育者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德育活动无法深入到大学生的内心中去。

三、社会转型期高校主体性德育的构建
(一)社会转型期高校主体性德育构建的目标
“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参与与热情是学校德育创新的源泉,是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中主体作用的必要条件。

”社会转型期主体性德育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提升学生的主体人格,使学生成为时代思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能动的自觉的遵从者、倡导者和创造者,其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

(二)社会转型期高校主体性德育的实施
1.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坚持主体性原则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德育的终极目标。

社会转型期高校主体性德育的实施必须坚持主体性原则,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坚持主体性原则,关键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主体意识。

首先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已经初步成型,他们的德育标准和价值原则也趋于成熟,这位主体性德育的实施提供了前提;中国的振兴赋予了大学生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良好的德育传统教育为其拼搏进取提供了内在动力,强烈追求高层次的
德育实践和德育思想熏陶以完善自我,为高校开展主体性德育提供了条件:当前是主体性意识觉醒的时代,以人为本、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已经深入人心,作为引领时代的新一代大学生必然要求选择主体性德育方式,以促进每一名大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

2.遵循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

调适德育内容
教育者必须针对学生主体的身心发展水平及道德认知能力,确定不同层次的德育内容。

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环境的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道德情感和认知,其身心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

“问题恰恰在于要找到与各阶段发展相适应的是哪些知识,然后采用该年龄水平的心理结构可同化的一种表现方式”。

所以在德育内容的选择上,不仅要依据社会规范,更要遵循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道德形成的发展规律,形成系统性、连续性和多层次性的内容体系。

3.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要。

创新德育方法
“现代德育方法论是与培养自主人格、独立思维能力、批判性意识联系在一起,以促进自律、发展理解能力、增强批判意识、尊重真理、热爱知识为特征,显示出对道德主体的高度
关注”德育方法的选择应以此为出发点,不断创新主体性德育的方法体系,首先,要着力培养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教育修养的能力。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转变单向灌输式的知识信息传播为采取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案例式。

把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价值观冲突、社会道德困惑中的问题和德育目标、内容巧妙地结合起
来,让学生在道德分析和判断中受到启发,从而逐步把德育要求内化为自律的品质。

4.优化高校德育环境
客观环境因素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广泛的制约作用。

社会转型期高校主体性德育中,教师自身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心理素质对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会起到促进或抑制作用。

因此要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立和完善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学校德育的机制,要强化“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面育人”观,把德育贯穿和渗透于学生工作全过程,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大学生活全过程的各环节之中。

5.关注网络德育
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信息平台,为高校德育提供了良好的手段,高校的德育工作者积极主动融入网络后,可以了解大学生真实思想,有针对性的发布正确的思想信息,与大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互动。

因此,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使网络成为开展高校德育的重要手段。

借鉴和吸收网络文化的积极因素,建立专门网站,利用网络手段加强德育教育。

培养运用网络从事德育工作的专业队伍,保持德育工作者的生机和活力以应对网络文化的挑战。

高等学校主体性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增强社会转型期高校主体性德育的实效性,就要求我们高校德育工作者改善传统德育方法和模式,认真研究现代高校德育的内容、方法和策略,大胆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孙秀玲,论高校主体性德育模式的理念与特征[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3月第24卷(1),
[2]张再兴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观念与实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1(1),
[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内容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1~2),
[4]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15]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李爱君,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