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纪录片观后感
敦煌感纪录片观后感
敦煌感纪录片观后感敦煌纪录片观后感(一)以前对于敦煌的了解只是皮毛中的皮毛,只知道一定要去看下这个包含千百年精华的伟大杰作。
经好友推荐,我去观看了纪录片《敦煌》,共10集。
看了以后,真是泪流满面啊~~~ 呵呵!《探险者来了》看了第一集的唯一感觉,就是悲愤和痛心。
王道士发现了这个尘封百年的宝藏,上报官府,却无人对此感兴趣。
倒是外国人千里迢迢来到敦煌,仅用了些许钱财,便将许许多多珍贵的经卷带到异乡。
等到国人意识到敦煌的重要性,而命当地官员将剩余经书护送至京时,居然只用马车裹草席,遗失不计其数。
相比之下,斯坦因和伯希和等所谓外国盗窃者倒是用箱子精心护送。
心寒啊~~~。
更甚者,抵达京城后,贪官居然中饱私囊,将仅存的经书部分藏于家中,还为了不被发现,将如此贵重的珍宝一撕为二。
悲愤啊~~~。
“所藏经书和壁画,以英国者为多,法国者为精,俄国者为杂,日本者为隐为秘,中国者为散为乱”。
看到这里,我觉得,我不认为那些外国人是盗窃者,骗子,我觉得他们是在代表中国妥善保存这些精品。
如果没有他们,这些珍贵的东西只会被忽视,被遗失,被破坏。
只是现在如果我们想看这些真品,要大老远跑到大英博物馆,法国国家博物馆等去看,唉~~~ 这是不是一种债呢?人家千里来拿,我们国民要用千里去观来还... 说王道士是罪人,是没有远见的小农民,这不公平。
他为敦煌守了7年,没有得到丝毫赞赏或报酬,这是灰常令人伤心和气馁的。
当这个淳朴善良的农民,遇到知音,不管他们是出于真心或为达目的,但他总觉得这些他发现的东西终于有价值了。
不怪他,不怪他,呵呵!《千年的营造》跨越多个朝代,经历千百年的历史。
有盛有衰,但至少有幸保存了下来,还好敦煌身处郊外,不会被战乱所打扰。
所以啊~~~ 做人也要低调,太锋芒毕露,必然造灭,哈哈!(开玩笑,开玩笑,嘿嘿)《藏经洞之谜》原来在藏经洞之前还有很多珍品,但是因战乱被毁了。
现在世人所看到的,原来是靠僧侣们,民众们手抄的,小小烛台(灯光不足),毛笔书写(很慢的),一页一页抄的,实在太牛了!(貌似我现在手抄一页书,就酸的勒,唉,废特勒,呵呵)。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
最近看了纪录片《敦煌》,拍的很用心,看的我有点感动。
作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敦煌纪录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篇一敦煌纪录片观后感维时景佑二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国潭州府举人赵行德流历河西,适寓沙州。
今缘外贼掩袭,国土扰乱,大云寺比丘等搬移圣经于莫高窟,而罩藏壁中,于是发心,敬写般若波罗蜜心经一卷安置洞内。
伏愿龙天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现世业障,并皆消灭,获福无量,永充供养。
——最近闲着,把井上靖《敦煌》的电影和书都看了遍。
故事背景比较复杂,但情节其实也简单,主要讲宋朝时一个书生游历西北,被西夏军队俘虏、编入西夏汉人军队,然后跟随汉军队长朱王礼在西北征战,途中救下一个回鹘公主,并和她相爱、相别,最后在敦煌——当时西北最后一座还由汉人政权控制的城市——抢救战乱中的书籍文物的故事。
从演绎这个故事的角度来说,电影比书好看,浓墨重彩,情绪鲜明,更有古典主义的悲壮感。
赵行德和回鹘公主的相遇、相爱,以及他们迫不得已分别,回来后赵行德眼睁睁地看着公主因不愿嫁给西夏太子而从高高的城墙上坠落,那样的撕心裂肺、万念俱灰,我们所感受到的不会仅仅就是这两位的情绪,而是千百年来各国文学中所有悲剧的意象都涌现出来了,罗密欧、朱丽叶,梁山伯、祝英台,甚至是白娘子和许仙、至尊宝和紫霞仙子,爱恨离愁、生离死别,这就是电影,电影当然要富有戏剧性,要猛烈地冲突。
可是书却不是如此,书如一潭清水,平淡得就像史书,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书中赵行徳对回鹘公主从来没有像电影中那样热烈,他爱她甚至及不上汉军队长朱王礼,哪怕是冲突最强烈的公主坠楼,他也不过是远远望见了一个模糊的影子,连坠落的是谁都不知道,还是朱王礼同他讲他才知道发生了什么,可即便如此,回鹘公主于他依然不过是萍水相逢的一段缘罢了,他来不是为了她,他走亦不是为了她。
哪怕这一连串故事都是这么的波澜壮阔、血色浪漫,可是我们的主人公一直都是清汤寡水、对谁都爱答不理、对一切都不怎么上心的样子,生死由天,命运带来什么就接受什么。
敦煌纪录片第一集观后感
敦煌纪录片第一集观后感当我看完敦煌纪录片的第一集,整个人仿佛被一股神秘而强大的力量拽进了那个遥远的时空。
纪录片一开始,展现出的那片广袤无垠的沙漠就令我震撼不已。
金色的沙丘连绵起伏,在强烈的阳光下,每一粒沙子都像是在闪耀着历史的光芒。
狂风呼啸而过,扬起的沙尘仿佛是岁月的低语,诉说着千年来的故事。
镜头逐渐拉近,敦煌莫高窟出现在眼前。
那些洞窟静静地镶嵌在崖壁上,宛如一个个装满宝藏的神秘盒子。
我不禁想象着当年的工匠们,是如何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一笔一划地勾勒出心中的信仰和美好。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纪录片中对一位古代画师的描绘。
他叫李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却怀揣着对艺术的无比热爱。
李工来自一个偏远的小乡村,从小就对画画有着浓厚的兴趣。
家里穷,买不起纸笔,他就用树枝在地上画,用石头在墙上刻。
长大后,他听闻敦煌正在招募画师,便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这漫长的旅程。
一路上,风餐露宿,遭遇了无数的困难。
有时候遇到强盗,身上仅有的一点盘缠都被抢走;有时候迷失方向,在荒漠中兜兜转转好多天。
但李工从未想过放弃,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要到敦煌,要把自己的技艺奉献给那里的佛窟。
终于,他来到了敦煌。
可等待他的并不是舒适的生活和丰厚的报酬,而是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微薄的薪水。
但李工不在乎,他一走进洞窟,就被那满壁的壁画所吸引,心中的热情瞬间被点燃。
每天清晨,天还没亮,李工就提着自己的工具走进洞窟。
洞窟里阴暗潮湿,弥漫着一股陈旧的气息,但李工却觉得这里是他的天堂。
他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一笔一笔地勾勒着线条,每一个动作都那么专注,那么虔诚。
有时候,为了画好一个细节,他会在同一个地方反复琢磨好几天。
中午时分,阳光从洞口斜射进来,照在李工的脸上。
汗水顺着他的脸颊不停地流淌,他顾不上擦拭,眼睛始终紧紧盯着壁画。
他的午饭也很简单,就是几个干巴巴的馍馍和一皮囊水。
但他吃得津津有味,仿佛这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
傍晚,当夕阳的余晖洒在洞窟外的沙丘上,李工才停下手中的画笔。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精选五篇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精选五篇
《敦煌纪录片》是一部可以让观众了解敦煌的历史和文化的纪录片,它让我感受到了敦煌的辉煌和独特魅力。
第一次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浩瀚生机,在大山小窑洞中,伊斯兰教文化、佛教文化和中西文化有着融合的魅力。
同时也看到了镶嵌在水磨石洞壁画中的神秘之美,让我陶醉在其间,更能体会到古代敦煌文化中的艺术才华。
另外,这部纪录片还特别不了解当时敦煌阶段的生活以及人们对文化的传承,我对敦煌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知,更是欣喜于敦煌文化的多样性,是古今中外融合起来的文明。
最后,这部纪录片将文化活力和历史延续向我们展示,更让我体会到敦煌精神在传承中的坚定不移,以及敦煌文化传统的深刻内涵。
从而加深了我对敦煌文化的认识,也勉励和鼓励着我们要继续传承这种奇妙的文化。
总的来说,《敦煌纪录片》的观赏,凝聚着现代古代文明的流传和完美融合,将历史文化及非遗注入现代文明,实属一部动人心魄的纪录片。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说起敦煌,那可真是个充满神秘色彩和传奇故事的地方。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部关于敦煌的纪录片,真的是被深深震撼到了。
纪录片一开始,那漫漫黄沙就仿佛把我带到了遥远的古代。
镜头里,敦煌的莫高窟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一种古老而庄严的气息。
那些洞窟里的壁画和雕塑,就像是历史的眼睛,静静地注视着时间的流转。
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关于一位名叫王圆箓的道士的故事。
这个王道士啊,原本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守着莫高窟这座宝库却浑然不知。
有一天,他无意间发现了一个洞窟里堆满了经卷和文物。
可他哪里懂得这些东西的价值哟!当时的他,可能只是想着怎么能把这些东西换成钱,来修缮他那破旧的道观。
他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把一些珍贵的文物卖给了外国人。
当那些外国人看到这些宝贝时,眼睛都直了,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运气。
而王道士呢,还在为那一点点的钱财而沾沾自喜。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心里那个气呀!真想穿越过去,揪住王道士的衣领,大声地告诉他:“你知道你在做什么吗?这可都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无价之宝啊!” 可冷静下来一想,那时候的王道士,又哪里有这样的见识和觉悟呢?还有那些壁画,每一幅都画得那么精美,那么细致。
那些画里的人物,有的在跳舞,有的在念经,有的在劳作,仿佛都活灵活现地站在你面前。
我就在想,当年那些画师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一笔一笔地画出这些杰作的呢?他们或许在洞窟里一待就是好几年,甚至是一辈子,就为了把心中的信仰和美好留在这墙壁上。
其中有一幅壁画,画的是飞天。
那飘逸的彩带,优美的身姿,灵动的眼神,简直太美了!我盯着那幅画看了好久好久,感觉自己都要跟着飞天一起飞起来了。
据说,为了画出这飞天,画师们要经过无数次的练习和琢磨,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除了壁画,莫高窟里的雕塑也让人惊叹不已。
那些佛像,有的高大威严,有的慈祥温和,每一尊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有一尊卧佛,长达十几米,那安详的面容,让人看了心里特别平静。
我就在想,当年雕刻这尊佛像的工匠们,得花费多少心血和汗水啊!他们要用锤子和凿子,一点点地把石头变成这样一件伟大的艺术品。
纪录片《敦煌》观后感
纪录片《敦煌》观后感引导语:纪录片《敦煌》是一部非常值得看的影片,而有关《敦煌》观后感要怎么写呢?接下来是本人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纪录片《敦煌》观后感一经好友推荐,得知中央新闻频道正在播放纪录片《敦煌》,共10集,拍摄耗时6年。
每晚等着看是看不到的,于是网上下载来看。
以前对于敦煌的了解只是皮毛中的皮毛,只知道一定要去看下这个包含千百年精华的伟大杰作,但同时也听说因为不懂,外行只是看热闹。
于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看这部纪录片,以备往后真的去敦煌也好有所感受。
但看了以后,真是泪流满面啊~~~ 呵呵!看了第一集的唯一感觉,就是悲愤和痛心。
王道士发现了这个尘封百年的宝藏,上报官府,却无人对此感兴趣。
倒是外国人千里迢迢来到敦煌,仅用了些许钱财,便将许许多多珍贵的经卷带到异乡。
等到国人意识到敦煌的重要性,而命当地官员将剩余经书护送至京时,居然只用马车裹草席,遗失不计其数。
相比之下,斯坦因和伯希和等所谓外国盗窃者倒是用箱子精心护送。
心寒啊~~~。
更甚者,抵达京城后,贪官居然中饱私囊,将仅存的经书部分藏于家中,还为了不被发现,将如此贵重的珍宝一撕为二。
悲愤啊~~~。
“所藏经书和壁画,以英国者为多,法国者为精,俄国者为杂,日本者为隐为秘,中国者为散为乱”。
看到这里,我觉得,我不认为那些外国人是盗窃者,骗子,我觉得他们是在代表中国妥善保存这些精品。
如果没有他们,这些珍贵的东西只会被忽视,被遗失,被破坏。
只是现在如果我们想看这些真品,要大老远跑到大英博物馆,法国国家博物馆等去看,唉~~~ 这是不是一种债呢?人家千里来拿,我们国民要用千里去观来还...说王道士是罪人,是没有远见的小农民,这不公平。
他为敦煌守了7年,没有得到丝毫赞赏或报酬,这是灰常令人伤心和气馁的。
当这个淳朴善良的农民,遇到知音,不管他们是出于真心或为达目的,但他总觉得这些他发现的东西终于有价值了。
不怪他,不怪他,呵呵!跨越多个朝代,经历千百年的历史。
【2018最新】敦煌纪录片观后感word版本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敦煌纪录片观后感(一)刚看了大型纪录片《敦煌》,很震撼很痛心,也为古老的中国人自豪。
习惯了看娱乐节目、偶像剧、时尚八卦,再次接触这些有深度的东西,我被深深的触动了。
这些久远而深厚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瑰宝,也是我难得的精神滋养。
跟随历史的脚步我不时的陷入深思,深深的被吸引。
记得以前上学时和刚工作时业余常读书,可不知何时看的书越来越少,越来越“时尚”,与经典无缘,与灵魂无关,没深度很浮躁。
读的书浮躁了,人也跟着有点迷茫和浮躁了。
最近,已经开始读有深度的报纸,关心国家大事,工作生活再次度过迷茫,找到了新的方向、希望和快乐,很充实。
人生是一次次的迷茫,又一次次的清醒,在这迷茫与清醒的轮回里,感谢有家人朋友始终相伴,感谢有书籍穿越时空的点拨,感谢有类似“敦煌”的精神滋养,感谢时间抚平一切伤痕沉淀智慧人生!敦煌纪录片观后感(二)如今电视里浮躁的东西太多,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做的片子很少,有些虽有诚意水平却欠缺,有水平没境界还是问题,总之想在电视上看到点好东西真难。
大年初一到初十,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放了纪录片《敦煌》(10集),我一集没落很认真看完了,很喜欢,总想写点什么记录下来。
这几年电视里经常会冒出一些大制作的东西,所谓大,自然是投入大,但未必水平高,有些实在是生造出些大场面的热闹,胡扯地糟蹋钱;还有一些投入大也确实有诚意,因制作者水平问题,出来的东西大而空洞、华而不实,用力过猛却难打动人,再加上如今是个炒作的社会,万事不离一个炒字,“震撼、终极”之类的宣传词铺天盖地(如果件件如是,人只怕早都被震到地球外面去了!)所以看电视的期望值真不敢太高了,不过记录片《敦煌》的诚意、水平和境界还确实打动了我。
据说为了这部片子,5年里摄制组先后9次深入敦煌,行程数十万公里,拍摄素材近400盘磁带,制作者为了充分了解敦煌的底蕴,多次与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及多位敦煌学者、研究人员进行文稿讨论,再将这些徐徐反应出来,采用了一集演一个主要人物的表现手法,拍摄水平也不错,高清摄像,很多画面极美!关键的一点——境界如何呢?以前看敦煌的片子和文章,里面常常会为流失的、损毁的文物痛心疾首,人一激动就难免不客观,纪录片的一大忌讳就是不客观,不过《敦煌》制作者的历史观是以前很少看到的,这部纪录片很平静、如涓涓细流缓缓地去讲一些故事,带给人的不再是恨,而是感动。
【观后感】观后感五篇 敦煌纪录片
【观后感】观后感五篇敦煌纪录片《敦煌》纪录片是一部讲述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之一——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和现状的电视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以生动的视觉效果和详实的史料记载,全面地展示了莫高窟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绘画艺术以及遗址保护等问题。
首先,我被影片所展示出来的莫高窟的艺术和文化内涵所吸引。
在莫高窟中,有着丰富多彩的雕塑和壁画,是中国北方佛教艺术的代表,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影片中对莫高窟绘画的展示非常详尽,除了介绍绘画技法以外,还介绍了佛教故事和历史人物的描绘。
这些画作不仅展现了艺术家的艺术才华,而且也反映了当时的思想和文化水平,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历史的厚重。
其次,我被纪录片所呈现的莫高窟修复过程所感动。
莫高窟的长期存在和自然风化引起了许多的破坏状况,所以对莫高窟的修复显得尤为重要。
从影片中,我懂得到莫高窟保护修复工作的复杂性和艰辛性,莫高窟保护的成果之所以能够取得,是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工人的共同努力和智慧结晶。
同时,在看到那些劳动者辛勤的付出和贡献过程,我对领导能够保护莫高窟而感到满意。
最后,我感觉到这部纪录片不仅仅是对莫高窟艺术和历史的介绍,更是对人们艺术修养和爱国情怀的提高。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能感受到莫高窟的博大精深、多彩文化内涵,也能了解到古代人们对佛教信仰和历史人物的崇拜与敬仰,更重要的是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总之,《敦煌》这部纪录片,饱含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价值和人文情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可以让人们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也可以让人们体会到现代人的艺术智慧和勤劳务实。
这是一种纯正而细腻的文化体现,让人们在面临当前时期的文化民俗深深意识到,时代在变迁,文化必须传承。
敦煌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中国纪录片敦煌观后感敦煌是一部关于中国西部文化名城敦煌的纪录片,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叙述,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貌。
在观看这部纪录片后,我深深地被它所传递的信息所打动,以下是我对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
首先,我认为这部纪录片制作非常精良。
导演运用了多种拍摄手法和特效技术,将敦煌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特别是在表现敦煌壁画和雕塑方面,导演通过高清拍摄和特殊摄影技术,将它们的美感和细节展现得非常到位。
同时,片中还运用了大量的历史影像和文物展示,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敦煌的历史和文化。
其次,我认为这部纪录片的内容非常丰富。
它不仅介绍了敦煌的历史和文化,还通过讲述敦煌人的生活和故事,展现了这座城市的人文风貌。
片中出现了很多敦煌当地的居民、艺术家、学者和游客,他们的讲述和经历让敦煌更加真实、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同时,片中还穿插了很多关于敦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传说,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敦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再次,我认为这部纪录片所传递的信息非常深刻。
敦煌是一座承载着中华文明和世界文化的名城,它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
在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敦煌人对于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可以看到敦煌对于外来文化的包容和交流。
这种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不仅让敦煌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和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最后,我认为这部纪录片是一部非常值得推荐的纪录片。
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还通过讲述敦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貌,向观众传递了一种人文精神和文化自信。
在观看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敦煌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我相信这部纪录片将会成为人们了解中国西部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也会对人们的文化自信和人文精神产生积极的影响。
纪录片《敦煌》观后感
纪录片《敦煌》观后感引导语:纪录片《敦煌》是一部非常值得看的影片,而有关《敦煌》观后感要怎么写呢?接下来是XX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纪录片《敦煌》观后感一经好友推荐,得知中央新闻频道正在播放纪录片《敦煌》,共10集,拍摄耗时6年。
每晚等着看是看不到的,于是网上下载来看。
以前对于敦煌的了解只是皮毛中的皮毛,只知道一定要去看下这个包含千百年精华的伟大杰作,但同时也听说因为不懂,外行只是看热闹。
于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看这部纪录片,以备往后真的去敦煌也好有所感受。
但看了以后,真是泪流满面啊~~~ 呵呵!看了第一集的唯一感觉,就是悲愤和痛心。
王道士发现了这个尘封百年的宝藏,上报官府,却无人对此感兴趣。
倒是外国人千里迢迢来到敦煌,仅用了些许钱财,便将许许多多珍贵的经卷带到异乡。
等到国人意识到敦煌的重要性,而命当地官员将剩余经书护送至京时,居然只用马车裹草席,遗失不计其数。
相比之下,斯坦因和伯希和等所谓外国盗窃者倒是用箱子精心护送。
心寒啊~~~。
更甚者,抵达京城后,贪官居然中饱私囊,将仅存的经书部分藏于家中,还为了不被发现,将如此贵重的珍宝一撕为二。
悲愤啊~~~。
“所藏经书和壁画,以英国者为多,法国者为精,俄国者为杂,日本者为隐为秘,中国者为散为乱”。
看到这里,我觉得,我不认为那些外国人是盗窃者,骗子,我觉得他们是在代表中国妥善保存这些精品。
如果没有他们,这些珍贵的东西只会被忽视,被遗失,被破坏。
只是现在如果我们想看这些真品,要大老远跑到大英博物馆,法国国家博物馆等去看,唉~~~ 这是不是一种债呢?人家千里来拿,我们国民要用千里去观来还...说王道士是罪人,是没有远见的小农民,这不公平。
他为敦煌守了7年,没有得到丝毫赞赏或报酬,这是灰常令人伤心和气馁的。
当这个淳朴善良的农民,遇到知音,不管他们是出于真心或为达目的,但他总觉得这些他发现的东西终于有价值了。
不怪他,不怪他,呵呵!跨越多个朝代,经历千百年的历史。
【观后感】观后感五篇 敦煌纪录片
【观后感】观后感五篇敦煌纪录片敦煌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古迹,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位于沙漠之中的古代城市。
最近,我观看了一部关于敦煌的纪录片,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这部纪录片首先向我们介绍了敦煌的悠久历史,敦煌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敦煌的壁画、佛经和音乐等文化遗产令人叹为观止,而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正是敦煌之所以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的原因。
纪录片还详细介绍了敦煌壁画的制作工艺和内容。
壁画是敦煌石窟最重要的艺术形式,它以其丰富多样的题材和精美细腻的绘画技巧而闻名于世。
壁画里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场景细致入微,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的世界中。
而纪录片则通过详细的解说和现场实地考察,向观众展示了壁画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让人对这些珍贵文化遗产有了更深的敬意和理解。
纪录片还介绍了敦煌的音乐艺术。
敦煌音乐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价值而闻名。
纪录片通过展示传统乐器的演奏和舞蹈表演,让观众感受到了敦煌音乐的美妙和动人之处。
这些音乐和舞蹈作品不仅展示了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纪录片还介绍了敦煌的佛教文化。
敦煌是佛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佛教艺术的重要宝库。
纪录片通过介绍敦煌石窟中的佛像和佛经,让观众了解到了佛教的核心理念和禅宗的修行方式。
佛教艺术给人以宁静和平和的力量,让人感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纪录片还介绍了敦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敦煌的沙漠环境和自然风化等因素不断威胁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因此保护和传承工作尤为重要。
纪录片展示了科学的保护方法和技术手段,也介绍了一些敦煌石窟的修复项目,让观众了解到了这些文化遗产背后的默默付出和努力。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对敦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敦煌不仅仅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更是一个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我为我们国家有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也深深体会到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观后感】观后感五篇 敦煌纪录片
【观后感】观后感五篇敦煌纪录片观后感一:《敦煌》纪录片《敦煌》纪录片讲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和艺术之美。
这部纪录片以白马骑士为引子,带领观众了解了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背景和塞上文化。
对于我这样对敦煌并不了解的人来说,这部纪录片给我带来很大的视听冲击。
当白马骑士站在敦煌莫高窟面前,我仿佛可以感受到这座古老地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的魅力。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最感兴趣的是莫高窟内的壁画和雕塑。
这些艺术品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更展示了敦煌地区的文化、宗教和艺术特点。
整个莫高窟内的造型、色彩和比例都可以令现代人惊叹。
当我听到莫高窟内多少次修复后的色彩并非原本的颜色时,我更能体会到这些艺术品的珍贵和难得一见。
对我而言,这部纪录片带给我的感觉就像强烈而美丽的春风,吹散了我内心的沉闷和压抑。
敦煌的雄浑和细腻的风景,加之白马骑士生动的介绍,也让我越发想去一探究竟。
纪录片中讲述了敦煌的历史背景,其中包括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还有莫高窟的创造背后的人文背景。
其次,片中更展示了一幅幅壁画和细腻雕塑的美丽,介绍了壁画在造型和色彩方面的独特之处,让我不由得想去亲身一游。
总之,《敦煌》纪录片是一部开阔视野和拓宽艺术涵养的好看好学之作。
通过这部纪录片,敦煌这座美好的文化地方也将被人们铭记于心,成为我们爱国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敦煌》这部纪录片向我们展示了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文化瑰宝——敦煌莫高窟。
当历史深刻地压在你的心头时,你能够感受到它是如此沉重而且美丽。
莫高窟见证了历史的辉煌,也蕴藏着古代文明的智慧与艺术。
这部纪录片向我们展示了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它们的重要性和独特的地位。
这些艺术品延续了千年古老的传统,穿越时间和空间,令现代人们惊叹。
另外,纪录片还深入了解壁画制作的历程,介绍了壁画的造型和色彩,并且向我们展示了莫高窟图片的艺术精髓。
总之,《敦煌》这部纪录片是一次文化交流的盛宴。
在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容易忽略历史,忘记那些曾发生的事情。
【观后感】观后感五篇 敦煌纪录片
【观后感】观后感五篇敦煌纪录片《敦煌》是一部纪录片,通过电影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辉煌与壮丽,使观众们对敦煌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部纪录片通过讲述敦煌的历史背景和石窟艺术的发展来展现了敦煌的独特之处。
片中介绍了几个比较重要的石窟,如莫高窟、千佛洞等,展现了这些石窟中所刻画的佛教、道教等宗教故事和壁画。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对敦煌石窟艺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了解到敦煌艺术是在隋、唐时期兴起的,当时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寺庙和石窟也相应的修建了起来。
这些石窟内的壁画、浮雕等艺术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是研究当时社会生活和宗教文化的重要资料。
纪录片中所展示的敦煌石窟艺术十分精彩。
那些形象逼真的佛像、华丽的壁画、精巧的浮雕等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作品不仅造型生动,而且色彩鲜艳,图案繁复。
其中最著名的是梵天王殿的壁画,内容丰富多样,描绘了佛教传说中的诸多神仙、佛陀以及各种法会等。
纪录片还介绍了敦煌的其他文化遗产,如敦煌的音乐、舞蹈等。
这些文化遗产同样具有独特的魅力,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伟大与美丽。
敦煌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它丰富多样的壁画、浮雕等艺术作品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从中,我也了解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敦煌石窟艺术曾一度陷入破坏和盗窃的困境,但通过文化遗产保护人员的努力,这些珍贵的艺术作品得以得到保护和修复,并通过这部纪录片向世界展示。
这部纪录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通过展示敦煌石窟艺术的壮丽与辉煌,让观众们对敦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加深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了解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卓越与壮丽,同时也加深对文化遗产的重视与保护。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精选三篇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精选三篇刚看了大型纪录片《敦煌》,很震撼很痛心,也为古老的中国人自豪。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敦煌纪录片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1最近看了纪录片《敦煌》,拍的很用心很规整的一部纪录片。
看的时候小小地感动了一下:因为题材本身,因为许巍的主题歌,因为张楚何勇的配乐,因为镜头的整洁,因为周兵许巍张楚何勇都生长于古时的丝路上……更是因为:周兵一直在做纪录片,张楚许巍他们一直在做音乐。
导演周兵是原《纪事》的制片人,所以积累了大量拍纪录片的经验。
在此怀念下《纪事》,它是《东方时空》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子栏目,每期都会播出一个纪录片或专题片。
但是,《东方时空》先是改版又是改主持人最后改播出时间,把自己改的渐渐淹没于荧屏里。
我在台里听到改版就头疼,我们做电视的为什么总要改版呢?是观众浮燥还是我们更浮燥?寿命很长的《动物世界》正是因为不改才屹立不败,连音乐都是十几年前的那个音乐,大家还是很喜欢看。
我喜欢做电视,却越来越少看电视。
现在,屏幕上玩过选秀之后玩明星,玩过明星之后玩相亲,一浪高过一浪。
纪录片,越来越难看到了。
我承认我也是其中做无聊节目的一员,尤其是娱乐节目,做的时候很热闹很刺激,特别是直播前精神昂扬,调光时的一束追光或对讲耳机里同事的对话都能激起对工作的热情,如果某次,哪个机位换了摄像或者导播换了人我都会觉的没谱,庞大的舞台和同事团队仿佛泰坦尼克,和灯光音响一样变幻多彩。
但是节目结束之后,音乐还在耳边挥之不去,舞台上瞬间人去楼空,听着同事们一声声收工的声音,看着黑暗的舞台,心里比舞台更加空洞,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只有幻觉般的过眼云烟。
这个时候电视吸引我的,不是因为作品的问世感,而只是它不可或缺的团队精神。
同时,我也无限怀念起纪录片。
拍摄一个纪录片周期很长,拍摄过程较闷。
拍摄周期从最短的几天到几个月甚至几年,需要一定的沉淀和耐心。
前期对画面质量和镜头语言要求较高,所以摄像要扛大机器,以拍出小机器拍不出的景深感,一个大摄像机的重量有二十多斤,每次摄像需要一扛几个小时,天天如此。
敦煌纪录片第一集观后感
敦煌纪录片第一集观后感敦煌,这座位于中国西北的小城,闻名于世的主要原因是其独特的艺术宝藏——敦煌石窟。
而对于我这样一个艺术爱好者来说,敦煌一直都是一个神秘而诱人的地方。
最近观看的敦煌纪录片第一集,让我对这座城市的魅力有了更深的体会和理解。
敦煌的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从纪录片中我了解到,敦煌石窟的创作时间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北魏时期,历经几百年,一直延续到明朝。
这些石窟内保存着大量的壁画、佛像和经书,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更表达了佛教智慧和美学的特点。
纪录片中展示的敦煌石窟的壁画非常精美,细腻的线条、明亮的色彩,以及独特的构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无论是描绘人物形象还是自然景观,都展现了古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和独创才华。
这些珍贵的艺术品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敦煌纪录片第一集还深入介绍了敦煌石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
由于岁月的侵蚀和人为破坏,石窟的保存状况一直备受关注。
纪录片中,我看到了保护人员们用心呵护着这些石窟艺术的场景。
他们架设脚手架、修复壁画、进行科学调查和记录等工作,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传承给后代。
同时,纪录片也向观众展示了科研人员们对敦煌壁画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
从壁画中提取样本、使用高科技设备进行分析,再到进行数据整理和研究,《敦煌纪录片》用见证了专业人士们对敦煌艺术的深入剖析和探索。
除了敦煌石窟的艺术之美和保护工作之难,纪录片也展示了敦煌作为一个古代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敦煌是连接中西方交流的纽带,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见证。
历史上,敦煌作为一个繁华的商业城市,不仅创造了繁荣的经济和独特的文化,还成为了佛教和伊斯兰教传播的中转站。
这些不同文化的交融,使敦煌成为一个多元化、开放包容的地方,背后更是一个广阔多彩的历史画卷。
观看纪录片,不仅让我对敦煌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让我对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的独特之处有了更多的思考。
敦煌石窟作为中国石窟艺术的代表,不仅美轮美奂,更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家的才华和智慧。
敦煌纪录片第一集观后感
敦煌纪录片第一集观后感近日,我观看了一部关于敦煌的纪录片,令我深深被这个古老的丝绸之路驿站所吸引。
敦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而这部纪录片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敦煌的壮丽与神秘。
纪录片的镜头拉开,一幅红黄相间的沙漠画面映入眼帘,仿佛置身于辽阔的戈壁滩中。
这块座落于甘肃省的古老城市,作为重要的丝绸之路驿站,曾是各国商贾云集之地。
然而,敦煌的辉煌并非只体现在商业繁荣上,更令人震撼的是,这里留下了世界上最为精美的壁画和珍贵文物。
纪录片的片段逐渐过渡到敦煌莫高窟的介绍。
众多洞窟内壁绘画的图案相互交错,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卷,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的盛况和人们的生活场景。
这些壁画细致入微、色彩丰富,不仅让我感叹于古人的艺术造诣,更让我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纪录片又引入了敦煌石窟的保护工作。
由于自然风化和人为因素,许多壁画已经严重受损,危及了它们的保存。
文物专家们用心呵护着这些宝贵的遗产,通过各种手段保护、修复和研究,使这些壁画重现原貌,并为后人提供了研究的机会。
他们的辛勤工作让我感叹于文化遗产背后的珍贵与可贵。
纪录片的镜头又切换到了敦煌的音乐文化。
敦煌的音乐历史悠久,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敦煌音乐风格。
据传,当时的敦煌音乐如同天籁之音,美不胜收。
我被其中的旋律所折服,仿佛能感受到古人的心灵在这美妙的音符中流淌。
此外,纪录片还展示了敦煌的寺庙,这些宏伟的建筑展示了当地的宗教文化。
寺庙内供奉着众多神明,吸引了无数信徒前来朝拜。
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敦煌的多元文化和宗教包容。
敦煌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这部纪录片的展现方式让我深入了解了敦煌的壮丽和神秘,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而繁荣的时代。
敦煌的壁画、音乐和宗教,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大熔炉,令人陶醉其中。
这部纪录片不仅给我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更激发了我对敦煌的深刻思考。
我不禁思考起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只有加强对敦煌的保护、研究和传承,才能让后人领略到这一宝库的魅力。
敦煌感纪录片观后感
敦煌感纪录片观后感
近日,我观看了一部名为“敦煌感”的纪录片,这部自然、文化和历史的多元素结合所形成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敦煌壁画的移植过程,从完好无损的原址到经历千辛万苦后的现址,壁画的流变历程无疑最是让人惊叹的一笔。
以真实的记录和访谈的形式,向观众呈现出壁画的精华所在,让人们产生了深深钦佩和崇敬之情。
除此之外,在纪录片的内容中我们有幸看到了陈寅恪对于敦煌壁画的极高评价,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认识敦煌文化的深层内涵。
同时,还有众多壁画史料的图像和影视记录,展示着记载敦煌沧桑历史的重要纪念碑。
这些无不给了我们一个全面、感性的认识和同情。
敦煌,作为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宝库,无论是对于国内外的文化界或者是大众都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
我想,在欣赏这个纪录片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是退望了现代艺术的演变之路,还发现了这截然不同文化的魅力所在。
此外,纪录片中的音乐,试想一下,你站在喧嚣的城市,脑海中不安的思绪纷飞,此时,这部纪录片中诗意的音乐不仅能让我们平心静气,还限制着我们黑暗的情感,通过音乐所达到感统的完美配合,使我们更好地体验到文化历史的魅力和奇妙。
总的来说,这部纪录片将观众带入到了敦煌的文化氛围中,从艺术到美术、从音乐到文化,很好的反映了敦煌文化的多元化并对我们的人文思考和审美有着积极的启发。
我相信,它不仅是一部影视作品,更是我们中国优秀文化和历史的一座大门,只要你打开它,便进入到了另外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敦煌纪录片第一集观后感
敦煌纪录片第一集观后感在一个闲暇的周末午后,我窝在沙发里,打开电视,偶然间邂逅了关于敦煌的纪录片。
这第一集,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悄然打开了我对敦煌那神秘世界的好奇之门。
纪录片的开篇,镜头就像一位温柔的引路人,带着我穿越了漫漫的黄沙,来到了那片古老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
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炽热的阳光洒在脸上,干燥的风吹过耳边,还有脚下细软的沙子在悄悄流动。
画面中展现的莫高窟,就像是一位安静的老者,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那些精美的壁画,有的色彩依然鲜艳夺目,有的虽然已经略显斑驳,但每一道线条、每一抹色彩,都仿佛在低声讲述着曾经的辉煌。
我盯着屏幕,眼睛都不舍得眨一下,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细微的细节。
其中有一个画面,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是一幅关于飞天的壁画,仙女们身姿轻盈,衣带飘飘,仿佛真的要从墙壁上飞出来一般。
她们的面部表情细腻入微,或微笑,或沉思,那眼神中透露出的灵动,仿佛能直接触碰到我的心灵。
我不禁感叹古代画师们的精湛技艺,他们是如何在这粗糙的石壁上,创造出如此美轮美奂、栩栩如生的艺术杰作的?他们一定是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灵魂,才能让这些壁画穿越千年的时光,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还有那尊巨大的佛像,庄严肃穆地端坐在石窟中。
佛像的每一个细节都雕琢得极为精细,从佛像慈悲的面容,到身上华丽的服饰,再到脚下的莲花座,无一不让人感受到那种神圣和庄严。
我想象着当年的工匠们,在昏暗的石窟中,一点一点地雕刻着,他们的汗水滴落在地上,与岁月一同凝固成了这永恒的艺术。
在这一集里,我还了解到了敦煌的历史变迁。
曾经,这里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各国的商队、学者、僧侣在此交汇,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思想。
敦煌就像一个文化的大熔炉,融合了中西方的精华,形成了独特而又灿烂的敦煌文化。
看着画面中那曾经繁华的街道、热闹的集市,我仿佛能听到驼铃声声,能看到人们忙碌的身影。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敦煌也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和岁月的侵蚀。
那些被风沙掩埋的遗迹,那些逐渐褪色的壁画,都让我感到一丝心痛和惋惜。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2)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2)
敦煌的舞蹈是专门的一集,在这里又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念念不忘的舞剧《思路花雨》,英娘反弹琵琶的造型大概算得上是我小时懵懂心灵的美学教育启蒙了,我们的文化总会有些东西慢慢地沉淀在心里成为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
该片中还是有为尊者讳的地方,只提了张大千对敦煌的保护而没有提他对敦煌的破坏!华尔纳破坏的壁画又怎么能和张大千相比??国人接受的教育总是非此则彼的,其实人是最复杂的动物,绝不该是单一方向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承认呢?这片子中已经用和原来完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和体谅王圆箓了,那为什么不能再客观点介绍张大千呢?辩证法存在那么多年了,还非要在宣传上走极端,被表扬的人就不能做坏事?被批判的人就不能做好事?何必呢?
有一点让我略感惊讶的是,保护敦煌的人大多是长寿的,72岁的樊锦诗简直就算壮年,90多岁的学者还有那么多健在,由此我看到了,原来艰苦的物质环境并不会让我们的寿命损失多少,心灵的纯净可以这么有力量!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一个一个学者用他们几乎毕生的精力倾注进去保护敦煌,这些皓首穷经、长年修炼的中国学者真值得人去深深致敬!片子最后一集里的一个镜头很美也很有寓意:雨过天晴了,在保护者的墓地和莫高窟直接横跨了一道彩虹,中间是他们种起来的保护林和奔流不息的大泉河,不需要说什么,这座上天给的桥一直联系着那些保护者灵魂和莫高窟的灵魂。
人生是一次次的迷茫,又一次次的清醒,在这迷茫与清醒的轮回里,感谢有家人朋友始终相伴,感谢有书籍穿越时空的点拨,感谢有类似“敦煌”的精神滋养,感谢时间抚平一切伤痕沉淀智慧人生!。
敦煌纪录片第一集观后感
敦煌纪录片第一集观后感敦煌,这个位于中国西北的古老城市,以其壮丽的壁画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最近,我有幸观看了一部关于敦煌的纪录片第一集,这让我深深地为这个古老的城市和它的文化感到震撼和钦佩。
纪录片第一集以一群敦煌学者和考古学家的介绍开始。
他们向观众分享了他们对敦煌的热爱和深入研究的动力。
他们的激情和专业知识使我对敦煌的艺术和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纪录片接着展示了一系列精美绝伦的壁画和石窟,这些作品展现了敦煌在古代的繁荣与辉煌。
在观看这些壁画时,我被它们的细节和韵味所吸引。
壁画上的人物形象生动而栩栩如生,景象宏伟壮丽。
画家们以细腻的线条和饱满的色彩捕捉到了人物的情感和动态,使得整幅画面都充满了生机。
而背后的历史故事和宗教信仰更是赋予了这些壁画更深层的意义。
除了壁画,敦煌的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也在纪录片中得到了展示。
音乐、舞蹈和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充满了敦煌的街头巷尾。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是人们娱乐的方式,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纪录片将这些艺术表演生动地展现出来,让我感受到了敦煌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此外,敦煌的宗教氛围也是纪录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佛教在敦煌的影响力非常大,许多壁画和石窟都与佛教有关。
纪录片特别介绍了一些以佛教为主题的壁画,这些壁画展现了佛陀的故事和佛教徒的信仰。
通过这些壁画,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佛教的教义和对人们生活的指导作用。
看完纪录片的第一集,我对敦煌的壮丽景观和独特文化产生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
敦煌不仅仅是一个古老的城市,更是一个灿烂的文化宝库。
它的艺术和历史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学习的机会。
纪录片将这一切生动地展示出来,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能够思考和反思。
纪录片第一集的观后感是我对敦煌的探索和了解的开始。
我希望有机会继续观看剩余的集数,深入了解敦煌的历史和文化。
敦煌壁画和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人类智慧和艺术的杰作。
通过纪录片的呈现,我对敦煌的独特魅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到了更深的敬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敦煌纪录片观后感(一)刚看了大型纪录片《敦煌》,很震撼很痛心,也为古老的中国人自豪。
习惯了看娱乐节目、偶像剧、时尚八卦,再次接触这些有深度的东西,我被深深的触动了。
这些久远而深厚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瑰宝,也是我难得的精神滋养。
跟随历史的脚步我不时的陷入深思,深深的被吸引。
记得以前上学时和刚工作时业余常读书,可不知何时看的书越来越少,越来越“时尚”,与经典无缘,与灵魂无关,没深度很浮躁。
读的书浮躁了,人也跟着有点迷茫和浮躁了。
最近,已经开始读有深度的报纸,关心国家大事,工作生活再次度过迷茫,找到了新的方向、希望和快乐,很充实。
人生是一次次的迷茫,又一次次的清醒,在这迷茫与清醒的轮回里,感谢有家人朋友始终相伴,感谢有书籍穿越时空的点拨,感谢有类似“敦煌”的精神滋养,感谢时间抚平一切伤痕沉淀智慧人生!敦煌纪录片观后感(二)如今电视里浮躁的东西太多,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做的片子很少,有些虽有诚意水平却欠缺,有水平没境界还是问题,总之想在电视上看到点好东西真难。
大年初一到初十,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放了纪录片《敦煌》(10集),我一集没落很认真看完了,很喜欢,总想写点什么记录下来。
这几年电视里经常会冒出一些大制作的东西,所谓大,自然是投入大,但未必水平高,有些实在是生造出些大场面的热闹,胡扯地糟蹋钱;还有一些投入大也确实有诚意,因制作者水平问题,出来的东西大而空洞、华而不实,用力过猛却难打动人,再加上如今是个炒作的社会,万事不离一个炒字,“震撼、终极”之类的宣传词铺天盖地(如果件件如是,人只怕早都被震到地球外面去了!)所以看电视的期望值真不敢太高了,不过记录片《敦煌》的诚意、水平和境界还确实打动了我。
据说为了这部片子,5年里摄制组先后9次深入敦煌,行程数十万公里,拍摄素材近400盘磁带,制作者为了充分了解敦煌的底蕴,多次与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及多位敦煌学者、研究人员进行文稿讨论,再将这些徐徐反应出来,采用了一集演一个主要人物的表现手法,拍摄水平也不错,高清摄像,很多画面极美!关键的一点——境界如何呢?以前看敦煌的片子和文章,里面常常会为流失的、损毁的文物痛心疾首,人一激动就难免不客观,纪录片的一大忌讳就是不客观,不过《敦煌》制作者的历史观是以前很少看到的,这部纪录片很平静、如涓涓细流缓缓地去讲一些故事,带给人的不再是恨,而是感动。
片子的定位很恰当,没有想把自己宣传成大制作的东西,而且很少有特别正式的记录片会用许巍的歌声来做主题曲,虽然《悠远的天空》是个老歌,但放在这个片子的片头很合适,悠远、空灵、虔诚的歌声正是这部片子想向人传达的感觉。
片头中制作者的名字在显现片刻后即化作了沙被风吹走了,一下子让我心里涌上了淡淡的悲伤,敦煌以及我们和所有的一切最终都会化作沙被风吹走好像这是首次对那些原来称为掠夺者的人采用了西方一致认可的称呼“探险者”(探险者本身是个中性词),“探险者们”的所作所为曾经成了中国文化人心里沉沉而尖锐的痛,但是说实话,看了整部片子之后,我不再象以前一样为那些文物被掠夺而愤恨了。
敦煌经历了辉煌、沉寂后在中国国力最弱的时候被发现就是最大的悲哀,也就注定了后面悲惨的命运。
当年道士王圆箓发现敦煌藏经洞后也曾经上书慈禧请求保护,一些经卷被运到北京,部分就被当官的私吞了,私吞到也罢了,怕事情败露,将那么多年大漠环境中很不容易保存下来的唐时经卷一撕两半,取好的自己留下,剩下的再交上去!英国的斯坦因也好、法国的伯希和也好,包括美国臭名昭着的华尔纳,或骗或买或偷或抢,但是他们知道那些东西的价值,没有糟蹋(华尔纳破坏了壁画),或交或卖都给了各自国家的博物馆,而中国剩下的呢?被撕得不忍目睹,所以想想那些珍宝只要还在,还被好好保护着,就比被自己的败家子毁了还是强太多!再说点题外话,在我看来,美不因政治、国家而存在而产生,美是属于全人类的,我很憎恶一种行为:把艺术品毁掉以抬升剩余艺术品的价钱!敦煌的建造持续了千年,一千年间,无数的画师、工匠、雕塑者用毕生心血浇灌出了这一旷世之作,那么多人!能想象吗?那么多人的精神、心血倾注进去形成的东西气场该多强大?那些人的作品很多都可以超过如今所谓的大师,现今的“大师”们为了名与利都太浮躁了,没人会象当年的画师毕生在敦煌临摹,只为在偶尔一个机会里能在一个哪怕很小的洞窟里留下哪怕一面壁画。
在敦煌,我们看到很多类似吴道子画风的作品,吴带当风,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曹衣出水敦煌的美是直指人心的,当一个人去塑造自己所爱的,所追求的,所向往的东西和只是为了名与利做出来的东西就不可能一样!那些制作者们与其说在画画在塑造泥胎不如说是在创造理想的世界!莫高窟一定是有灵魂的,它的灵魂是所有这些创造者以及后来保护者灵魂的汇集,所以它能够那么动人,这种动人一定可以超越宗教和国界,一直被称为强盗的华尔纳在日记中写到“我不是佛教徒,但是这里塑的满天神佛是那么美,美得让我忍不住跪下去”(这与我看到龙门卢舍那大佛的感觉到是一模一样)。
我最近一直在想到底怎么去形容人所创造的美,我想到的词就是“淡淡的”我一点也不喜欢现在798们所创造出的东西,那些人在为了美还是为了钱中挣扎的很拧巴,美可以高雅可以质朴可以粗犷但不该是狰狞的、张扬的、纠结的,《敦煌》这部片子里在阐述中国美学追求时用了一词“含而不露”,我认为就该是我所想到的那个“淡淡的”吧。
敦煌的舞蹈是专门的一集,在这里又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念念不忘的舞剧《思路花雨》,英娘反弹琵琶的造型大概算得上是我小时懵懂心灵的美学教育启蒙了,我们的文化总会有些东西慢慢地沉淀在心里成为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
该片中还是有为尊者讳的地方,只提了张大千对敦煌的保护而没有提他对敦煌的破坏!华尔纳破坏的壁画又怎么能和张大千相比??国人接受的教育总是非此则彼的,其实人是最复杂的动物,绝不该是单一方向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承认呢?这片子中已经用和原来完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和体谅王圆箓了,那为什么不能再客观点介绍张大千呢?辩证法存在那么多年了,还非要在宣传上走极端,被表扬的人就不能做坏事?被批判的人就不能做好事?何必呢?有一点让我略感惊讶的是,保护敦煌的人大多是长寿的,72岁的樊锦诗简直就算壮年,90多岁的学者还有那么多健在,由此我看到了,原来艰苦的物质环境并不会让我们的寿命损失多少,心灵的纯净可以这么有力量!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一个一个学者用他们几乎毕生的精力倾注进去保护敦煌,这些皓首穷经、长年修炼的中国学者真值得人去深深致敬!片子最后一集里的一个镜头很美也很有寓意:雨过天晴了,在保护者的墓地和莫高窟直接横跨了一道彩虹,中间是他们种起来的保护林和奔流不息的大泉河,不需要说什么,这座上天给的桥一直联系着那些保护者灵魂和莫高窟的灵魂。
摘一段解说词吧,写得很美:雨过天晴了,就在墓地与莫高窟之间搭起了一座清晰的彩虹,仿佛要向人们诉说着什么。
在墓地的对面,正是莫高窟北区僧侣们修行洞窟,它们也曾经是当年画工们居住的地方。
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无名的大师们在画出了令后代儿女骄傲的不朽作品之后,却终年居住在这低矮的洞子里,病了、伤了、老了,直到默默死去。
千百年来,他们的魂灵同样守护着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古代艺术画廊。
片尾曲没有歌声,只要乐曲,音乐响起,让人平静,也让人惆怅敦煌纪录片观后感(三)最近看了纪录片《敦煌》,拍的很用心很规整的一部纪录片。
看的时候小小地感动了一下:因为题材本身,因为许巍的主题歌,因为张楚何勇的配乐,因为镜头的整洁,因为周兵许巍张楚何勇都生长于古时的丝路上更是因为:周兵一直在做纪录片,张楚许巍他们一直在做音乐。
导演周兵是原《纪事》的制片人,所以积累了大量拍纪录片的经验。
在此怀念下《纪事》,它是《东方时空》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子栏目,每期都会播出一个纪录片或专题片。
但是,《东方时空》先是改版又是改主持人最后改播出时间,把自己改的渐渐淹没于荧屏里。
我在台里听到改版就头疼,我们做电视的为什么总要改版呢?是观众浮燥还是我们更浮燥?寿命很长的《动物世界》正是因为不改才屹立不败,连音乐都是十几年前的那个音乐,大家还是很喜欢看。
我喜欢做电视,却越来越少看电视。
现在,屏幕上玩过选秀之后玩明星,玩过明星之后玩相亲,一浪高过一浪。
纪录片,越来越难看到了。
我承认我也是其中做无聊节目的一员,尤其是娱乐节目,做的时候很热闹很刺激,特别是直播前精神昂扬,调光时的一束追光或对讲耳机里同事的对话都能激起对工作的热情,如果某次,哪个机位换了摄像或者导播换了人我都会觉的没谱,庞大的舞台和同事团队仿佛泰坦尼克,和灯光音响一样变幻多彩。
但是节目结束之后,音乐还在耳边挥之不去,舞台上瞬间人去楼空,听着同事们一声声收工的声音,看着黑暗的舞台,心里比舞台更加空洞,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只有幻觉般的过眼云烟。
这个时候电视吸引我的,不是因为作品的问世感,而只是它不可或缺的团队精神。
同时,我也无限怀念起纪录片。
拍摄一个纪录片周期很长,拍摄过程较闷。
拍摄周期从最短的几天到几个月甚至几年,需要一定的沉淀和耐心。
前期对画面质量和镜头语言要求较高,所以摄像要扛大机器,以拍出小机器拍不出的景深感,一个大摄像机的重量有二十多斤,每次摄像需要一扛几个小时,天天如此。
而回来后素材的选取率基本是1/10或者更低。
现在我还能记起原来那些炎热的夏天,我们出差很多天到一个地方,装着满满BT带和充电器,带着沉重的大摄像机和三角架拍摄纪录片的日子。
相比前期的劳累,纪录片的后期也颇费功夫。
首先对稿子的要求很高,因为镜头太多,需要一个个记镜头、同期声。
我们做后期时都喜欢开夜车,因为白天编辑室里人多静不下心,到了夜晚,没人抢编辑机,没有声音打扰,干起活儿来很有感觉。
我喜欢这个过程,说不准原因,虽然很累,但是真的很喜欢。
等到片子做完时,差不多眼皮都睁不开了,但这时也是最兴奋的时刻,因为可以坐下来一遍一遍观赏劳动成果了。
敲完这些字的时候,仿佛时光回到了十年前。
的确,找一个有意义的选题,搭档一个默契的摄像,再加上一个幽默的司机,一起艰苦而专心地拍些日子,再经过我们的手变成一个个片子,给它们起一个个名字,这样的工作再累也有意思。
和同事交流时他说:“年纪越大越爱看纪录片了,安静下来看纪录片是一种享受。
”我说:“我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喜欢纪录片了。
”只是现在,哪家电视台还会把更多的时间让给纪录片呢?我想到了阳光卫视,想到了杨澜。
别的不想多说,只想说:不管怎么样,杨澜创办的阳光卫视给我们开创了一个人文地理纪录片频道的先河,也许她一开始就知道这个频道在中国会是什么命运,但是她的确是一个徇道者。
在今天,谁还会像《小鸭的故事》那样,对着一只小鸭不停地拍下去呢?所以,周兵他们只要一直在做电视纪录片,就足够了。
敦煌感纪录片观后感敦煌守护神——常书鸿读后感地理纪录片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