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培智生活数学二年级上册比高矮

合集下载

比高矮的小学数学教案

比高矮的小学数学教案

比高矮的小学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高矮的概念,能够运用比较符号(>、<、=)来比较两个物体或人物的高矮。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通过对生活中高矮现象的观察和比较,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比较符号(>、<、=)的定义和用法。

2. 运用比较符号比较两个物体或人物的高矮。

3. 通过对生活中高矮现象的观察和比较,巩固比较符号的使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比较符号(>、<、=)的定义和用法,运用比较符号比较两个物体或人物的高矮。

难点: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运用比较符号进行高矮比较。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尺子、铅笔、练习本。

2. 学具:学生尺子、铅笔、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比较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基本概念:介绍比较符号(>、<、=)的定义和用法,让学生明确如何表示两个物体或人物的高矮关系。

3. 实践操作:让学生用尺子测量自己和其他同学的身高,并用比较符号表示身高的高矮。

4.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比高矮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其对比较符号的掌握程度。

5. 总结与拓展:通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比高矮的方法;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高矮现象,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比较。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比高矮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比较符号(>、<、=)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比较符号进行高矮比较的能力。

3. 评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是否能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高矮问题。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思考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 考虑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培智数学比高矮教学设计

培智数学比高矮教学设计

培智数学比高矮教学设计引言:培智数学比高矮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综合能力为目标。

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充分理解数学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数学比高矮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并给出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实施方法。

一、数学比高矮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数学比高矮教学设计在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

通过比高矮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其次,比高矮教学设计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技巧。

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数学题目和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技能水平。

最后,比高矮教学设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进行比高矮类活动时,学生需要相互合作、讨论和交流,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社交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数学比高矮教学设计的教学策略1. 创设情境:通过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可以设计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测量身高并进行比较,来探索身高与体重之间的关系。

2. 个性化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和学习能力,采用个性化教学策略。

例如,对于数学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一些高级问题,并鼓励他们深入思考和探索相关概念;对于数学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提供更简单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3. 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引入一些趣味的数学游戏和挑战,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4. 实践应用:将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通过分组设计一个小任务,要求学生在给定的条件下计算建筑物的比例尺,从而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数学比高矮教学设计的实施方法1. 教师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起到引导和激励学生学习的作用。

培智二年级生活数学上册教案1

培智二年级生活数学上册教案1

培智二年级生活数学上册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并掌握加减法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运用数数、计数等基本数学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过程,自主发现加减法的规律。

2. 学生能够运用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的数学研究态度。

2. 学生能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二、教学内容主题一:认识数字1-101. 研究数字0-9的读写。

2.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数字的大小顺序。

主题二:加减法基本概念1. 研究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2.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主题三: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1. 研究10以内的加法计算。

2. 研究10以内的减法计算。

主题四: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1.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操作实践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主发现数学规律。

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激励评价法及时给予学生正面的反馈,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四、教学安排第一周:认识数字0-91. 研究数字0-9的读写。

2.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数字的大小顺序。

第二周:研究加减法基本概念1. 研究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2.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第三周:10以内的加法计算1. 研究10以内的加法计算。

2. 进行加法计算的实践练。

第四周:10以内的减法计算1. 研究10以内的减法计算。

2. 进行减法计算的实践练。

第五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1.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表现欲望以及研究态度。

实践操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包括操作的正确性、速度和准确性。

幼儿园数学活动《比高矮》教案及教学反思

幼儿园数学活动《比高矮》教案及教学反思

幼儿园数学活动《比高矮》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趣味数学》第三章第二节,主要内容为比较物体的高矮。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能够理解高矮的概念,学会比较两个或多个物体的高矮。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合作意识,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能够准确地进行比较。

教学重点:让幼儿理解高矮的概念,学会比较两个或多个物体的高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高度不同的玩偶、尺子、教学课件。

学具:每组一张比较卡,若干玩偶。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比高矮”的游戏,让幼儿自由组合,比较彼此的身高。

通过游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高度不同的玩偶,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3. 新知讲解(10分钟)(1)教师通过比较玩偶的身高,讲解高矮的概念。

(2)教师演示比较方法,让幼儿学会用尺子测量玩偶的身高。

(3)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活动,让幼儿互相比较玩偶的身高。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教学课件,讲解如何比较高矮。

如:比较两个玩偶的身高,先将它们放在同一水平线上,然后用尺子测量它们的身高,比较大小。

5.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发放比较卡和玩偶,让幼儿进行小组合作,完成比较任务。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

(2)教师出示更高、更矮的玩偶,让幼儿进行拓展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比高矮》2. 板书内容:(1)高矮概念(2)比较方法(3)随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比较家里不同物品的高矮,记录在作业本上。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幼儿对高矮有了直观的认识。

在讲解新知时,通过小组合作,让幼儿互相学习,提高了教学效果。

但在随堂练习环节,部分幼儿对比较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加强个别指导。

《比高矮》教案(通用

《比高矮》教案(通用

《比高矮》教案(通用教案:《比高矮》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07页例1和第108页的练习。

主要学习比较高矮的方法,以及用符号表示物体的高矮。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比较高矮的方法,并能够用语言和符号表示物体的高矮。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应用比较高矮的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较高矮的方法和用符号表示物体的高矮。

难点: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比较高矮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书本、玩具等。

学具:练习册、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组教具,如尺子、书本、玩具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高矮。

引导学生发现比较高矮的方法。

2. 讲解与示范(10分钟)教师讲解比较高矮的方法,并用尺子示范如何测量物体的高矮。

让学生观察并理解比较高矮的步骤。

3.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用尺子测量书本、玩具等物体的高矮,并用语言和符号表示出来。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并及时给予鼓励。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教材第107页例1,让学生观察图示,并用语言和符号表示物体的高矮。

引导学生发现比较高矮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比较高矮的方法1. 语言描述:谁比谁高(或矮)2. 符号表示:>(大于号)、<(小于号)七、作业设计1. 教材第108页练习第1题:用语言和符号表示出下列物体的高矮。

答案:(1)书比玩具高,用符号表示为:书>玩具(2)玩具比书本矮,用符号表示为:玩具<书本2. 教材第108页练习第2题:用自己的身高和同学的身高进行比较,用语言和符号表示出来。

答案:(1)我的身高比同学高,用符号表示为:我的身高>同学的身高(2)同学的身高比我矮,用符号表示为:同学的身高<我的身高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应用比较高矮的方法,如比较建筑物、树木等的高矮,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矮的比较的数学教案

高矮的比较的数学教案

高矮的比较的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能够准确地比较两个物体或人物的高矮。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活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能够准确地比较两个物体或人物的高矮。

2.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比较高矮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图片或者实物,用于比较高矮的练习。

2. 教学场地:准备一个宽敞的场地,便于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出示一些图片或者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高矮。

2. 讲解演示:讲解比较高矮的方法,并进行演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练习巩固: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的比较高矮的方法。

4.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比较高矮并记录结果。

5.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评价,总结比较高矮的方法和技巧。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庭成员或朋友的身高,比较高矮并记录结果。

2. 让学生思考一下,如何比较高矮的方法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或学校的数学活动,提高他们的数学兴趣和能力。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比较高矮的方法。

2. 利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和图片展示,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比较高矮的过程。

3. 采用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实践,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练习法,设计一些具有梯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小组活动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

2. 练习题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他们掌握比较高矮方法的实际情况。

3. 实践活动评价: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关注他们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高矮小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比高矮小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比高矮小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进行比较高矮的操作,通过实际测量和比较活动中的实践操作,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2.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高矮的概念介绍- 实际测量和比较活动3.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应用比较高矮的概念,学会进行测量和比较。

难点则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和观察力进行实际活动,并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4. 教学准备为了顺利进行本节课的教学,需要准备以下内容:- 教具: 身高测量尺、小班学生照片- 实际测量和比较活动的设计和准备5.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 导入:通过展示小班学生照片引发学生对身高的讨论- 操作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身高测量和比较活动-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所学内容6. 教学步骤本节课的教学步骤如下:第一步:导入(5分钟)- 展示小班学生照片,引发学生对身高的讨论。

- 提问学生:谁最高?谁最矮?第二步:实际测量和比较活动(30分钟)- 提供身高测量尺和指导学生如何使用。

- 分组进行测量活动,每组测量其中一名学生的身高。

- 引导学生记录和比较测量结果:谁的身高最高?谁的身高最矮?第三步:总结(10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所学内容,讨论高矮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 提问学生:如何进行身高的比较?谁的身高最高?谁的身高最矮?7. 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际测量和比较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来进行。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等方式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实际测量和比较活动为主线,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通过观察和测量身高,学生可以巩固和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导入环节的设计可以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

可以引入一些有关身高的趣味知识或者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培智比高矮ppt课件

培智比高矮ppt课件

03
培智比高矮游戏案例
案例一:公园篇
总结词:通过在公园中的实际场景,让学生比较身高, 增强实际应用能力。
1. 选择三个身高不同的学生,分别命名为A、B、C。
3. 询问学生A:“你和B谁高?”如果学生A回答自己 高,则继续问:“你和C谁高?”如果学生A回答自己 和B一样高,则继续问:“你和C谁高?”以此类推。
游戏创新思路
1 2
引入新元素
在游戏中引入新的元素或角色,例如不同的生物 、机器人或超级英雄,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和吸 引力。
非线性剧情
为游戏设计一个非线性的剧情,让玩家有更多的 选择和决策空间,增加游戏的复杂性和可玩性。
3
创新玩法
尝试引入新的玩法或规则,例如卡牌对战、策略 塔防或虚拟现实互动游戏,以满足玩家的不同需 求和兴趣。
的观点和想法。
下一步学习计划
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课后练习和复习,巩固本课程所学的比较高矮的知识。
引入新的概念
在掌握比较高矮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概念和词汇,如“最长”、 “最短”等。
加强实际应用
通过更多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加 深理解和掌握程度。
THANKS
感谢观看
通过生动形象的课件,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课程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比较物 体高矮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 作和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 学会比较和判断。
课程内容
01
02
03
认识高矮
通过实例和图片让学生了 解高矮的概念和比较方法 。
比较物体高矮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学 会比较不同物体的高矮。
05
04
判断胜负

高矮的比较数学教案

高矮的比较数学教案
2.学具:每组一把尺子、高度不同的物品若干。
五、教学过程
1.实践情景引入
利用PPT展示一组小朋友玩滑滑梯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他们为什么会选择不同的滑滑梯呢?”
2.新课导入
(1)讨论高矮概念,引导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高矮现象。
(2)学习比较方法,使用尺子测量教具的高度,进行高矮比较。
3.例题讲解
2.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在课堂提问和互动环节,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4.课后反思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不足,不断优化教案,提高教学质量。
5.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需求,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指导。
1.实践情景引入不宜过长,控制在5分钟以内,确保有足够时间进行后续教学活动。
2.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时间分配要合理,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和操作。
3.知பைடு நூலகம்巩固和总结归纳环节要简洁高效,避免拖堂。
三、课堂提问
1.提问时注意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高矮概念的理解和比较方法的应用。
难点:如何在实际情景中运用高矮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PPT课件、高度不同的玩具、尺子、实物投影仪。
1.图片的选择:确保图片中的人物或物体高度差异明显,便于学生观察和讨论。
2.提问方式:以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他们为什么会选择不同的滑滑梯呢?”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培智学校二年级上册单元练习题

培智学校二年级上册单元练习题

1、比一比,在长的下面画○。

2、比一比,在最长的后面画√,最短的后面画○。

1、比一比,在长的下面画○。

2、比一比,在最长的后面画√,最短的后面画○。

1、比一比,在高的下面画○。

2、比一比,在最高的动物下面画√,最矮的动物下面画○。

3、在最高的学生下面画√,最矮的学生下面画○。

1、比一比,在高的下面画○。

2、比一比,在矮的下面画√。

3、比一比,在最高的动物下面画√,最矮的动物下面画○。

1、比一比,在大的下面画○。

2、比一比,在小的下面画√。

3、比一比,在最大的下面画√,最小的下面画○。

1、比一比,在大的下面画○。

2、比一比,在小的下面画√。

3、比一比,在最大的下面画√,最小的下面画○。

2、比一比,在多的下面画○。

3、比一比,在少的下面画√。

4、数一数,写数字,并在最多的物品后面画○,在最少的物品后面画√。

51、比一比,在多的下面画○。

2、比一比,在少的下面画√。

3、数一数,写数字,并在最多的物品后面画○,在最少的物品后面画√。

启智二年级数学B类《比数大小》练习题1、数一数,填上“﹥”、“﹤”或“﹦”。

3 1 2 42 1 2 2 2、写一写,比一比。

启智二年级数学A类《比数大小》练习题1、数一数,写一写,填上“﹥”、“﹤”或“﹦”。

2、在下面的式子中填上“﹥”、“﹤”或“﹦”。

3 2 5 1 2 3 6 6 84 1 2 9 7 1 1 4 7 6 10 4 2 6 8 3 4 6 7 8 2启智二年级数学A类《比数大小》练习题在下面的式子中填上“﹥”、“﹤”或“﹦”。

启智二年级数学B类《比数大小》练习题在下面的式子中填上“﹥”、“﹤”或“﹦”。

幼儿园数学活动《比高矮》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幼儿园数学活动《比高矮》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幼儿园数学活动《比高矮》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活动目标:1、学习用正确的方法比较高矮,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的高矮。

2、初步理解掌握“高”“矮”的相对关系。

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乐于和同伴分享快乐。

二、活动准备1、环境准备:入口处摆放一个小拱门。

2、幼儿准备:画有高矮不同的三棵树的练习纸。

三、指导要点1、活动重点:感知高矮,学习比较高矮的方法。

2、活动难点:理解高矮的相对关系。

3、指导要点:引导幼儿用目测、对比的方法比较高矮,初步了解比较高矮是需要参照物的,是相对的。

四、活动过程1、初步感知高矮。

(1)请幼儿入场。

(幼儿依次从入口的小拱门下走过)(2)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人走过的时候要弯腰才能过,有的人走过的时候不需要弯腰呢”幼儿自由讨论并发言。

(3)教师总结:小朋友有的高,就要弯腰才能过。

有的矮,就不需要弯腰。

2、比高矮,初步了解比高矮的正确方法。

(1)教师和幼儿比高矮。

教师站在地上立正,幼儿站在地上立正,比一比,谁高谁矮?“老师比小朋友高,小朋友比老师矮”。

(2)幼儿之间比高矮。

先是两个幼儿站在不同的高度上比高矮,再站在同一高度上比高矮。

引导幼儿讨论:哪一种比高矮的方法才是正确的?小结:比高矮的正确方法,是在同一水平线上比。

3、初步理解“高”和“矮”的相对关系(1)请一高一矮两个小朋友比较,再让高的小朋友跟老师比较或让矮的跟更矮的小朋友比较。

让幼儿理解比较高矮是相对的。

(2)分别请三个小朋友从高到矮排队,并分别说出谁高谁矮,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3)幼儿练习:请幼儿给高矮不同的三棵树涂上不同颜色,并按从高到矮、从矮到高的顺序进行排序。

老师巡回(4)游戏:找个朋友比一比。

幼儿边拍手边念儿歌:“找、找、找,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立正,比一比,我是高来还是矮。

”游戏反复进行2~3次。

幼儿每次找不一样的朋友,说说比高矮的结果。

说出;“我和xx一样高”、“我比xx高,xx比我矮”等。

4、延伸活动:在活动室,鼓励幼儿可以找任何物体或小朋友和自己比高矮。

生活数学《比高矮二》教学反思(5篇)

生活数学《比高矮二》教学反思(5篇)

生活数学《比高矮二》教学反思(5篇)第一篇:生活数学《比高矮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五个活动环节, 让学生感知物体的高矮, 学着比较高矮;能正确运用谁比谁高,谁比谁矮说句子, 并理解物体高或矮的相对关系;本节课难点是学会用正确方法比较高矮,用谁比谁高,谁比谁矮说句子。

在上课开始时,我首先在教室门上钉了细绳,让同学们从细绳下进入教室,初步感知了高矮的不同。

接着进入第二环节观看动画视频,从视频中小动物比高矮过程中了解比较高矮的方法。

第三环节则是学生参与比较高矮和看图片比较物体的高矮。

第四环节是游戏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印象。

最后一环节则是练习环节,通过练习让学生更加熟悉比高矮的正确方法。

我认为本节课设计比较好的是请学生上台做高矮比较和游戏环节。

由于这群孩子的特殊性,智商就相当于幼儿园孩子的水平,所以,动画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参与其中,更能调动他们的情绪,加深印象。

不过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对数学语言使用的不太规范,使得整个活动多了几块瑕疵。

通过上课、反思与听课老师给的指导, 我意识到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例如在练习环节,我应该让同学们自己动脑筋去做,而不应该一题一题提示。

还有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怕孩子们在游戏中过于兴奋而控制不住场面,去掉了游戏环节。

这些都是以后教学中不能忽略的地方,在以后教学中,我会总结经验,寻找一些更适合智力缺陷的孩子们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更加完善,让这些特殊的孩子学到更多的适应社会能力的方法。

第二篇:数学比高矮教学反思数学比高矮教学反思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通过三个活动环节,让幼儿感知物体的高矮,学着比较高矮;能正确运用高、比较矮、最矮等语词,并理解物体高或矮的相对关系;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的有序排列。

本次活动难点是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高到矮的有序排列。

在活动开始时,我首先在平平的桌上放两棵树(教具),请小朋友观察比较,哪棵树高,哪棵树矮,两棵树相比,哪棵比哪棵高,哪棵比哪棵矮。

二年级数学上册 高一高,比一比教案 新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 高一高,比一比教案 新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高一高,比一比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高一高,比一比”的概念。

通过比较高矮的物体,帮助学生理解比较的含义,并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数学推理和问题解决。

教学准备1. 教材: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2. 教具:卡片、直尺、积木等3. 制作教案讲解材料、教学PPT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准备一些有高矮差异的物体(如积木、笔、杯子等),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们的高矮差异。

2. 引导学生思考高和低的概念,并简单解释比较的含义。

比一比的游戏(10分钟)1. 准备卡片,其中一半的卡片上有画有不同高度的竖线,另一半的卡片上没有画线。

2. 将卡片随机分发给学生,让他们与自己旁边的同学比一比,判断自己是高还是低。

3. 学生比较完后,交换卡片,继续与下一个同学比一比,直到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比较。

比一比的数学问题(15分钟)1. 在PPT上制作一些比一比的数学问题,例如:“小明比小杰高3个积木,小红比小明低2个积木,小红和小杰谁比较高?”2.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根据问题中的提示比较身高,回答问题,并用直尺或积木模拟比较过程。

比一比的数学推理(15分钟)1. 在PPT上制作一些比一比的数学推理题,例如:“如果小杰比小明高5个积木,小红比小杰低3个积木,那小红和小明谁比较高?”2.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通过数学推理解决问题,回答谁比较高,并简要解释推理过程。

拓展活动(10分钟)1. 让学生自由选择物体,两两比较并记录比较结果。

2. 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数学问题,并自主解答。

课堂总结(5分钟)复本节课的内容,并对学生进行简单评价。

强调“高一高,比一比”的概念以及数学推理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1. 完成课堂练册上的相关练。

2. 思考并总结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高一高,比一比”的情境。

参考资料-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本学期教学计划和教材。

小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比高矮》

小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比高矮》

小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比高矮》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高和矮的概念,正确运用比较法语句比较高矮的差别。

2.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并认识不同的高度差别,学会使用“比较法”进行描述。

3.能够根据身高信息,选择正确的比较法语句进行搭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用比较语句描述高度。

2.利用图表数据进行高度比较。

教学难点1.运用“比较法”进行描述。

2.在图表中找到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三、教学准备1.课件:PPT课件。

2.教具:身高标尺、身高测量仪、图表及数据。

3.材料:教材、作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1 热身学生入座后,老师会运用“走路比赛”的形式进行热身。

老师和学生都参与竞走,通过竞走的形式来引导孩子们自己发现身高的高低差别。

1.2 问答老师会带着孩子回顾一下身高的概念,并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孩子们了解到,身高的高低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2. 正文部分2.1 集体探究让学生分成小组,小组内互相测量身高,并通过建立标志点、贴纸等形式,记录每个孩子的身高数值。

使用这些数据,让孩子们形成一个身高比例的图表,并鼓励他们尝试使用“比较法”将各个点进行描述比较。

2.2 讲解与引导老师会利用PPT对比高和比低的概念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在图表中使用语言进行高低的比较。

2.3 训练与巩固通过教材上的习题和课后作业来进行巩固和训练,让学生在进行高度比较和“比较法”运用方面能够得到巩固提高。

3. 结束环节3.1 思考与总结老师将会给每个学生一张纸,让每个孩子写下今天学习到的最有用、最重要的知识点,以及自己的感受。

3.2 作业布置老师进行一次相应的作业布置:学生用自己的比较法及图表数据完成作业,即选择出其中身高信息,然后根据身高信息,选择正确的比较法语句进行搭配。

3.3 课堂反馈老师通过观察、听取、发问的方式,来了解孩子对本次课程的学习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本次课程以集体探究为主,让孩子们能够互相观察和比较身高,通过学习练习中引导,孩子们能够更好更快地掌握比较语句的教学知识点。

比高矮的小学数学教案

比高矮的小学数学教案

比高矮的小学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比较两个物体高度的方法,理解“比高矮”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观察、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比较两个物体高度的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尺子、书本、玩具等。

2. 学具:每人一组小棒或者小卡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比较高矮的场景,如比赛跳高、篮球运动员身高等。

2. 新课导入:介绍“比高矮”的概念,讲解比较两个物体高度的方法。

3. 课堂实践:a.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两个物体(如书本、玩具等)进行比较。

b. 学生用尺子测量两个物体的高度,记录在纸上。

c. 学生相互交流比较结果,讨论如何判断哪个物体更高。

4. 总结规律:引导学生发现比较两个物体高度的方法,即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5. 拓展应用:a. 学生用小棒或小卡片表示两个数,进行比较高矮。

b.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比较自己身高和同学的身高、比较书本高度等。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用家里的事物进行比较高矮,记录下来并与家人分享。

2.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比较高矮的场景,与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比较两个物体高度的方法,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在课堂实践中,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交流,提高了合作能力。

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高矮”的概念,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内容:1. 进一步学习比较三个物体的高度。

2. 理解“最高”和“最矮”的概念。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比较三个物体高度的方法,理解“最高”和“最矮”的概念。

难点:如何运用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八、教学准备:1. 教具:尺子、书本、玩具等。

2. 学具:每人一组小棒或者小卡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