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9 精神的三间小屋》【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1
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构建积极健康的精神空间。
2. 理解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3.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 的深刻内涵,品味文章独具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教学难点:理解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的空间,比如我们居住的房子。
但是,人的精神也需要有一个栖息之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看看作者是如何为我们的精神构建小屋的。
二、作者简介毕淑敏,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 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
三、字词积累1. 请同学们朗读下列词语,注意字音:广袤(mào) 积攒(zǎn) 宽宥(yòu) 游弋(yì)惊骇(hài) 濡养(rú) 麾下(huī) 嘟囔(dūnang)坍塌(tān) 灰烬(jìn) 窗棂(líng) 轻觑(qù)赘生物(zhuì)___间不容发(jiān) 自惭形秽(huì) 抽丝剥茧(jiǎn)鸠占鹊巢(jiū)___ 相得益彰(zhāng)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宽宥:宽恕,原谅。
游弋:在水中游动。
濡养:滋养。
麾下:将旗之下,即部下。
嘟囔: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坍塌:倒塌。
最新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1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二、新课讲解
理清行文思绪 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怎样布置我们心灵空间, 即建设“精神小屋”。 第二部分(7~17):分析人们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 间小屋”。 第三部分(18~19):指出把精神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坚 固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第5页
二、新课讲解
第2页
二、新课讲解
作者介绍
毕淑敏 女,汉族,1952年10月生, 山东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 级作家,从事医学工作后,开始专业 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 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 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 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
第3页
二、新课讲解
识记字音,梳理字义
第13页
四、强化训练
1.依据你了解,谈谈“精神三间小屋”之间内在联络。 明确: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其中盛放我们本身小屋是根本, 是心灵大厦基础,我们只有拥有自己主见,才能明确自己所 爱和所憎恨,才知道什么样事业才能带给我们真正高兴。
2.作者是怎样把一个个抽象精神小屋写得详细、鲜明? 明确:①修辞手法(找出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
爱和恨
清扫
让心中充满爱 (健康小屋)
第8页
二、新课讲解
4.在描绘第二间小屋时,作者用了一个成语“鸠占鹊巢”,结 合文章,文中“鹊”指是什么?“鸠”指是什么?“鸠占鹊巢” 在文中表示意思是什么?
“鹊”指是“事业”。 “鸠”指是“事业之外赘生物”。 “鸠占鹊巢”指是赘生物取代了事业位置。
第9页
二、新课讲解
1. 作者认为在人们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哪些 “精神小屋”?
第一间,盛着我 们爱和恨。
第二间,盛放我 第三间,安放我
九年级语文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3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课时安排:4第一二课时一、导入: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曾说: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座园圃,意志是这园圃里的园丁让它荒废不治也好,把它辛勤耕植也好,那权力都在于我们的意志。
俄国大文豪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
没有知识或知识不多就难免愚昧;不习惯思维就会造成粗鲁或莽撞;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我们生活的世界,按常规来看,可以被称之为三维空间。
空间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长,不是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体能够体会得到的。
但是,我们人类除了拥有空间感之外,还拥有精神,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发挥这种作用的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作者简介毕淑敏(1952),女,国家一级作家。
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祖籍山东。
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毕淑敏17岁便来到海拔5000米的西藏阿里当兵,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
在苍茫的高原上,她亲眼看到一些年轻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富强永远长眠在冰层中的悲壮。
那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对生命有着特别的关注。
1980年转业回北京。
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
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曾获庄重文文学,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精神的三间小屋》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对三间小屋的描写,寓意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课文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精神生活的真谛,鼓励人们要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建立健康的精神生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方面仍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的精神风貌。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领会课文的主旨。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精神世界。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3.课文注释及解析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中描绘的精神世界。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谈谈自己对精神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课文中所传达的精神价值观。
7.家庭作业(5分钟)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精神生活的作文。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9精神的三间小屋》赛课获奖教案_0
精神的三间小屋
教学目标:
熟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理解三间小屋的内涵和关系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三间小屋的内涵和关系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一)作者认为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哪些“精神小屋”?
1.走入第一间小屋:
作者认为第一间精神小屋盛着我们的爱和恨,有爱也有恨,应该怎样布置才好?
2.走入第二间小屋:
作者为什么在精神小屋中要修建事业小屋呢?
3.走入第三间小屋:
为什么作者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4.这精神的三间小屋能不能互换位置?
教师总结:
(二)作者为什么要写精神的三间小屋?
出示作者的情况介绍
三、拓展延伸
如果你也有间这样的精神小屋,你还打算安放些什么呢?
四、最后以毕淑敏《造心》中的句子为本课做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抄写你最喜欢的语句或段落。
2.推荐阅读:《爱怕什么》《我的五样》、《幸福的七种颜色》《我很重要》。
【教案】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参考教案1
【教案】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参考教案1一. 教材分析《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通过对三间小屋的描绘,寓意着人们在精神生活中需要建构起自己的精神空间,以追求精神的富足和成长。
课文语言优美,寓意深刻,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散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能力。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方面可能存在困难,对于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可能需要老师的引导和解释。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课文所涉及的人生哲理的思考还不够深入,需要老师的启发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思想;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能力;通过对比喻和象征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理解课文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精神空间,追求精神的富足和成长。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思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对于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情感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3.对比喻和象征手法的分析: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比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用于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相关参考资料:用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拓展。
3.课件:用于辅助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九年级语文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详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内容,明确“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
2. 体会本文富有哲理的语言,品味作者的行文风格。
3.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具体含义。
2. 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文章的理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关于心灵、精神追求的图片或名言,引导学生思考精神世界的重要性。
(2)教师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物质的需求固然重要,但精神的滋养同样不可或缺。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探索我们内心的精神家园。
2. 作者简介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注册心理咨询师。
她的作品以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感悟著称。
3.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点评。
(4)整体感知:①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作者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阐述,表达了对人们构建丰富、美丽精神世界的期望。
三间小屋分别是盛放着爱和恨、事业、自身的精神空间。
②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态度?明确:体现了作者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关注和关怀,希望人们能够重视内心的建设,拥有丰富、美好的精神家园。
4. 研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1)分析文章的结构。
①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开头引出“精神的三间小屋”这个话题,然后分别阐述三间小屋的内涵,最后总结全文,强调构建精神小屋的重要性。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 阅读 9.精神的三间小屋》优质课教案_11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应让学生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2.感受文中文学性的笔法,体会理性和抒情性相结合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读懂作者所说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指哪三个方面。
2.通过合作交流、点拨,理解到“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
3.通过老师点拨,体会理性和抒情性相结合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内心世界,积极构建自己美丽的精神空间。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让学生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2.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内心世界,积极构建自己美丽的精神空间。
难点:能理解到“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三、教学过程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将本课设计为1课时。
1.导入导语:我们每个人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住上三居室就算不错了,那我们的心灵活动是否也需要空间呢?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今天就让我们在毕淑敏笔下的《精神的三间小屋》里去找寻答案吧!2.自主阅读情况检查我在幻灯片上设计了有关字音字形成语的三个选择题,课文结构的问答题。
通过习题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和增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1)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A.麾.下huī憎恶.è宽宥.yòu 自惭形秽.huìB.襟.怀jīn 广袤.mào 云霓.ní金戈.铁马gēC.矗.立zhù游弋.yì轻觑.qù间.不容发jiànD.濡.养rǔ污浊.zhuó困厄.è窗棂.líng(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鸡飞狗跳形消骨立铮铮作响净手焚香B.不约而同月冷风清竹木箫箫不知所措C.针芒在身泛味麻木鸠占雀巢抽丝剥茧D.俯拾即是李代桃僵相得益彰缤纷和谐(3)下列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商场里的商品林林总总,不下数万种。
B.它们的叶子和花都不一样,各有各的鲜为人知的秘密。
《精神的三间小屋》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及习题(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精神的三间小屋》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及习题(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 教材分析《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通过建造三间小屋的过程,来阐述人们应该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精神空间,以达到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目的。
课文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具有很强的哲理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精神空间的重要性,学会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小屋,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索,渴望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然而,由于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在处理问题时往往容易迷茫和困惑。
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借助课文中的理念,学会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精神空间,为自己的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思想,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小屋。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认识到精神空间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努力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思想,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小屋。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将课文中的理念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为自己的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撑。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小屋。
3.案例分析法:列举一些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提高自己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朗读的录音,方便学生预习和复习。
2.相关资料:收集一些关于精神空间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和补充。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感到心灵疲惫,渴望一个宁静的港湾的时候?”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构建精神家园的奥秘。
-精神追求的个人感悟:如何将课文中的精神追求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形成个人的感悟,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分享自己的感受,促进内化。
举例解释:
-对于修辞手法的难点,教师可以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如“岁月的河流冲刷着记忆的沙滩”,引导学生讨论这一比喻是如何形象地表达时间对记忆的影响的。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主动探索和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主题思想的把握:本节课的核心是使学生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中所传达的精神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章的主旨,强调作者对精神生活的重视。
五、教学反思
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反应很积极。他们在讨论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时,提出了很多有深度、有创意的想法。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也证明了这个主题对学生来说是有吸引力和启发性的。
在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在理解修辞手法和文章结构方面存在一定难度。比如,对于比喻的深层含义,有些学生还不能完全领会。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平时在这方面的练习不够,或者是学生的阅读量还不足以支撑他们深入理解这类抽象的概念。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增加一些专门的修辞手法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和运用这些表达方式。
4.掌握文章结构,分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精神的三间小屋》获奖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精神的三间小屋》获奖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文章提出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的精神内涵能力目标:把握课文多方设喻,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行文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自身心灵健康,构建自己美丽的精神小屋。
【教学重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赋予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多方设喻的写作方法,把握每一间小屋的特点。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合作探究法”、“启发法”、“点拨法”等教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分析关键语句,来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赋予的精神内涵。
同时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把握课文多方设喻,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行文特点,关注自身心灵健康,构建自己美丽的精神小屋。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运用网络查找关于作家毕淑敏的简介。
一、导入:学生课前网络搜索毕淑敏基本资料,课堂展示:告诉你我知道的毕淑敏: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
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长篇小说《红处方》。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毕淑敏是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内科主治医师,注册心理咨询师。
二、初读感知(一)为什么要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明确: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
九年级语文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优秀教学案例
1.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中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小组任务,引导学生在讨论、探究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四)反思与评价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对课文进行逐段分析,讲解作者所采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3.对重点词汇、句型、语法等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分析文章结构,揭示作者的观点和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充实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课文《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所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文章结构,领会作者意图。
2.学习并运用词汇、句型、语法等语文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能够准确、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对文章的主题、观点进行总结和归纳,提升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4.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和潜力,增强自信心,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中,进入课文所描绘的精神世界。
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剧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课文中的情感与意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九年级语文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优秀教学案例
【教案】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参考教案3
【教案】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参考教案3一. 教材分析《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贫困、艰难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用精神的信念和勇气为自己的生活创造了美好的空间。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到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拥有健康的精神生活,才能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对于课文的内容能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但同时,他们对精神生活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刻,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精神力量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精神力量。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以及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信念和勇气去构建这三间小屋的;2.难点的突破:通过小组讨论、写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精神生活的意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五. 教学方法1.阅读理解:通过自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2.讨论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的主题和精神内涵;3.写作实践:通过写作,让学生表达自己对精神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视频资料;3.写作纸张和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屏幕展示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课文中所提到的“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以及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信念和勇气去构建这三间小屋的。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报,让学生在汇报中进一步理解和巩固课文内容。
9精神的三间小屋(部编本九上语文优质教案)
9精神的三间小屋(部编本九上语文优质教案)9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作者三间小屋的具体内容。
2.详细分析文章提出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的精神内涵。
过程与方法1.用文章独特的审美风格来品味语言。
2.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灵魂,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情绪、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们在饱含浓郁文采的字句中体会到:情感、事业、精神应融为一体,才能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
重点和难点理解这“精神的三间小屋”赋予的精神内涵及给予我们的生活启示。
难点理解“三室精神”的深刻内涵和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引导法、朗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如果人们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们的精神活动也需要空间吗?精神活动的领域应该如何分配?这就是《精神的三个房间》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的。
本文是一篇哲学论辩散文,集“理”与“情”于一体,以理劝人,以情感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毕淑敏的《三间灵堂》。
二、作者简介毕敏,全国作家。
他的祖籍是山东。
他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在北京长大。
17岁时,他当兵来到青藏高原阿里地区,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他先后担任卫生工作者和军医,并于1980年返回北京。
经过20年的医学工作,他开始了专业写作。
出版作品200余万字,主要包括《中短篇小说集》、《妇女的任命》、《昆仑战争》、《任命之死》、《散文集》、《素面苍穹》、《提醒幸福》、《保持惊讶》等。
著有毕淑敏文集和小说《红方》四卷。
三、整体感知1.请通读课文,正确发音,理解单词的意思。
2.老师纠正发音,梳理词义。
原谅(你)巡航(你)低估(你)指挥(胡)剩余窗棂的倒塌(Líng)(T)ān)倒塌的关键(Jué)苦恼(è)鸽子(Ji)喜鹊巢翼(J)īn)构想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驰骋:①骑马奔跑;奔驰。
②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
鸠占鹊巢:比喻强占别人的居处。
部编版语文九上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4.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修辞手法表达个人观点和情感。
5.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提升审美素养。
6.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精神的三间小屋”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充实自己的知识小屋。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比喻修辞表达自己的情感或理想。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基本概念。这是作者用以比喻人的精神世界的构建,代表着知识、情感和理想。这一概念强调了精神追求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描述,来看这一概念在实际中的应用。比如,作者如何通过对小屋的描绘,表达对知识和情感的重视。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喻修辞的运用和作者人生观的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例句分析和生活实例,帮助大家理解。
2.教学难点
-理解并内化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如“精神的三间小屋”背后的象征意义。
-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尤其是它们在表达作者观点和情感中的作用。
-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在写作实践中,灵活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
举例解释:
-对于“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层含义,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从表面意义过渡到抽象理解,例如讨论“小屋”如何象征着心灵的栖息地和精神的寄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9* 精神的三间小屋》【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品读全文,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精巧的构思,把握文章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精神境界,积极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
教学难点:领悟“精神小屋”的内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说理性语句,体会作者从容不迫的风范。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如果你有几间可以自由支配的小屋,你最想用它来装什么呢?
美食、玩具……?人们不仅要有物质需要的满足,更要有精神旨趣上的满足。
毕淑敏有三间精神的小屋,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看看她在自己的精神小屋里装了些什么。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置问题并顺势利导,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
二、初读课文,做好批注
1.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