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物化学》教学研究与实践
体育教育专业运动生物化学教学探讨
2教 学 方 法
针 对 运 动 生 物 化 学 教 学 现 状 , 何 提 如 高 学 生 的 学 习 兴 趣 , 发 学 习 的 积 极 主 动 激 性 , 正 对 理 论 课 学 习 态度 , 及 怎 样 提 高 纠 以 课 堂 效 率 , 高 学 生 分 析 问题 解 决 问题 的 提 能 力 , 每 位 运 动 生 物 化 学 教 师 应 当 探 讨 是
随 着 竞 技 体 育 与 全 民 健 身 科 学 化 水 平 的 提 高 , 动 生 物 化 学 逐 渐 渗 入 体 育 及 健 身 教 运 育的各领域。 因此 , 育 教 育 专 业 的 学 生 只 体
有 掌 握 运 动 生 物 化 学 基 础理 论 知 识 及 基 本 实验技能, 能成为厚基础、 才 高素 质的 复合 型 体 育 专 门 人 才 。 作 为 运 动 生 物 化 学 课 而 程 的 教 师 必须 不断 的对 课 程 进 行 改 革 和 完 善 , 能帮助学生成才 。 才
1 运 动 生 物 化 学 教 学 现 状 分 析
体 育 教 育 专 业 学 生 大 多 理 科 基 础 不 够 扎 实 , 之 运 动 生 物 化 学 课 程 本 身 较 为 抽 加 象 , 给 学 习 造 成 了一 定 难 度 。 时 , 育 这 同 体 教 育 专 业 学 生 一 般 对 术 科 比 较 重 视 和 喜 爱 , 对 理 论 课 缺 乏 兴 趣 , 得理 论 课 枯 燥 而 觉 乏 味 而且 难 度 较 大 , 此 , 生 学 习的 积 极 因 学 主 动 性 较 差 。 之 运 动 生 物 化 学 课 学 时 数 加 少 , 统 的 教 学 模 式 往 往是 满堂 灌 , 学 生 传 对 的 主 观 能 动 性 调 动 差 , 挫 伤 学 生 的 学 习 易 积极 性 , 得 课 堂 效率 低 , 生 课 后 也 不 愿 使 学 花 时 间 去 学 习 , 到 考 试 前 才 突 击 死 记 硬 直 背, 成考试 分数普遍较 低 , 及格率高 , 造 不 同时 解 决 问题 分 析 问题 能 力 差 。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类学科的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
在生物化
学领域,教学改革是为了深化对学科本质、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将介绍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
一、教学清晰目标、注重变革
生物化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在实施教学改革时,我们需要明确教学目标,突
出教学任务。
针对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和自主思考的现状,我们加强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
生的主动性,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探究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
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精简化和串联
为了增强生物化学课程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简化和串联。
具体有如下两种方法:一是缩短文字叙述和理论分析的篇幅,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二是将
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模块化,将其连接起来,以此提高教学效果。
三、注重课堂互动与情境教学
我们在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中注重课堂互动和情境教学。
多种情境教学法可以将学生
置于某种情境之中,增强学习的情感性和体验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表达。
在课堂上,我们采取多种方式,如问题导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
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四、多元化评价
对于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评价,我们采用多元化评价的方法。
多元化评价能够更全面
地反映出学生的成绩和表现,并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我们的评价方
法包括:笔试测验、实验报告、小组讨论、课堂展示和口头问答等方式。
结语:。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50913005 学分:2 总学时:36说明【课程性质】《运动生物化学》课程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平台课程。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运动时人体物质变化特点以及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规律,懂得运动生物化学在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提高运动能力的训练方法以及训练和锻炼效果评定的生化原理与方法,着力提高学生从事指导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学任务】了解人体的正常机能活动及体育运动中人体生化的变化和适应的规律,培养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以指导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实际问题,因材施教,进而提高运动成绩。
【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原则:注重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正确掌握实验方法和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实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人体的化学组成、运动时机体的能量代谢、运动和糖代谢、运动和脂类代谢、运动和蛋白质代谢、不同人群体育锻炼的生化特点与评定、运动性疲劳的生化、体育锻炼效果的生化评定。
【先修课程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先修《运动解剖学》等课程。
【学时分配】【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运动生物化学》,张蕴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参考书:[1]《运动生物化学》,冯美云,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2]《运动生物化学习题集》,曹建民,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3]《运动生物化学概论》,许豪文,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9月,第1版[4]《运动生物化学题解》,张蕴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大纲内容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及与各学科的关系。
了解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
【内容提要】一、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二、运动生物化学在体育科学中的地位三、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教学重点: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一、引言运动是生物体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同时也是生物体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运动涉及到大量的生物化学反应,从能量代谢到肌肉收缩,都需要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
了解运动生物化学对于理解运动机制、改善运动表现以及预防运动受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运动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重要代谢途径以及与运动相关的分子机制。
二、运动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2.1 代谢代谢是指生物体内部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用于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和物质。
在运动状态下,代谢过程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例如,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供应,因此代谢速率会加快。
2.2 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是指生物体在运动时产生和利用能量的过程。
能量主要由食物摄入,并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反应转化为ATP(三磷酸腺苷),提供给肌肉细胞进行收缩和运动。
三、运动生物化学的重要代谢途径3.1 糖酵解糖酵解是细胞内产生能量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葡萄糖会经过一系列的酶催化反应,最终转化为能量(ATP)、乳酸和水。
糖酵解过程可以在有氧(有氧糖酵解)和无氧(无氧糖酵解)条件下进行。
3.2 脂肪代谢脂肪代谢是指细胞内脂肪分子的分解和利用过程。
脂肪是一种高能物质,通过氧化分解可以释放出更多的能量。
在运动时,脂肪会作为主要能源被肌肉细胞所利用。
3.3 蛋白质代谢蛋白质代谢是指生物体内蛋白质分子的合成和降解过程。
在运动时,蛋白质的分解速率会增加,用于提供必要的氨基酸供能和修复受损组织。
此外,蛋白质在肌肉组织中也起着重要的结构和功能作用。
四、与运动相关的分子机制4.1 ATP的产生ATP是生物体最常用的能量储存和转换分子。
在运动过程中,肌肉细胞通过酵解和氧化反应合成和利用ATP。
针对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运动,ATP的合成和利用机制也会有所不同。
4.2 乳酸的产生与清除在高强度运动过程中,肌肉细胞无氧糖酵解会产生较多的乳酸。
乳酸的积累会导致肌肉疲劳和酸痛感。
乳酸的清除与运动后恢复有着密切的关系,包括乳酸转运、乳酸氧化等多种途径。
探索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综合设计型实验
严肃 的学 习态度 和严 密 的工 作方 法 ,对 待人 体运 动 实验 ,多 渠道 的通过 各种指 标综合 评定 运动 人体 的
会 、服务 地 方 ,因此 培养 学生 综合 素质 和 动手创 新 能力 就成 为其 根本 指 导思想 。学生 在校 期 间 ,最 有
动生 物力 学实 验室 ”、“ 育 心理 学实 验 室 ” 体 ,体 育 教育 中的基 础 课 程 不 仅 是 体 育 教 育 中 的基 础 理 论
课 ,在运 动训 练 中还 具 有 很 强 的 实用 性 和 实 践性 。
王 红
( 滨州学院 体育系 ,山东 滨州 260 ) 5 6 0
摘要 :高校是培养 学生综合 素质与能力的重要场所 ,社会对应 用型人 才的 需求也迫切要 求各 高校加 强学 生的实践锻炼 ,而 学生在校期 间最有效 的实践锻 炼就是 实验教学 。实验教 学过程 可以培 养学 生的动手操作 能力 ,其 中综合 设计型 实验 对培养 学生创新能 力及 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有重要作 用。文 中在研 究的过程 中通过 实 际教 学体 验 ,积极 开发 综合设计 型 实验 ,调 动学生积极性 ,培养其 实际操作 能力。
关 键 词 :体 育专 业 ;综 合 设 计 型 实 验 ;开 发 中 图 分 类 号 :G 0 ;G 4 . 文 献 标 志 码 :B 84 624 di 0 36 /.sn 17 4 5 .0 2 0 .4 o:1 .9 9 ji .6 2— 5 0 2 1 . 104 s
De e o v l pm e f De i n n p rm e t a o t nto sg i g Ex e i n b u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引言概述:运动生物化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生化反应及其调控的学科。
它通过对生物体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代谢、酶的活性变化、肌肉收缩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运动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本文基于《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运动生物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应用。
正文内容:一、运动能量代谢1.ATP的合成与降解ATP合成途径:磷酸肌酸酶系统、糖酵解、线粒体呼吸链ATP水解途径:ATP酶系统ATP合成与降解的调控机制2.线粒体呼吸与能量产生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糖原、脂肪与蛋白质的有氧氧化过程线粒体呼吸的能量产生途径3.无氧能量代谢糖酵解过程与有氧氧化的关系乳酸及其在运动中的代谢二、酶的活性变化与调控1.酶的活性变化机制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酶催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2.酶的调控机制酶的底物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酶的温度、pH及离子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酶的受体介导的调控机制3.运动对酶活性的影响运动对酶合成的调控运动对酶降解的影响运动对酶催化活性的调控三、肌肉收缩机制1.肌肉结构与功能肌纤维的结构与类型肌肉收缩过程中的能量转化2.肌肉收缩机制肌肉收缩的起始与停止过程肌纤维与肌肉收缩的关系3.肌肉收缩的调控机制神经递质在肌肉收缩中的作用钙离子的释放与肌肉收缩的关系激素对肌肉收缩的调控四、运动对生化指标的影响1.心血管系统的生化指标运动对心率、血压的影响运动对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影响2.代谢指标的变化运动对血糖、血脂的影响运动对代谢综合征的影响3.运动对免疫系统的调控运动对免疫指标的影响运动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五、运动生物化学的应用前景1.运动生物化学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运动生物化学在运动员能量供给的优化中的应用运动生物化学在长跑训练中的应用2.运动生物化学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运动生物化学在肥胖防控中的应用运动生物化学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总结:《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二)进一步深化了对运动生物化学的学习和研究。
运动生物化学教案,庄元杨小强
授课题目第一章生物分子概论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1、导入5分钟2、讲解75分钟第一章生物分子概论 75分钟3、结束 10分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教师讲解为主结合多媒体演示、提问、讨论的教学方法。
基本内容备注第一篇生物分子概论第一章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的生物化学第一节糖类一、概述(一) 定义:糖类是一类含多羟基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的总称。
多羟基醛:葡萄糖多羟基酮:果糖(二)存在和分布碳水化合物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分子,每年全球植物和藻类光合作用可转换1000亿吨CO2和H2O成为纤维素和其他植物产物。
如:•植物体85-90%的干重是糖。
细菌、酵母的细胞壁糖结缔组织中的糖:肝素、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等核酸的糖、脂多糖(糖脂)、糖蛋白(蛋白聚糖)中的糖细胞膜及其他细胞结构中的糖血型糖食用糖:蔗糖医疗用糖:葡萄糖及其衍生物,如葡萄糖酸的钠、钾、钙、锌盐等绿色植物的皮、杆等多糖:纤维素粮食及块根、块茎中的多糖:淀粉。
动物体内的贮藏多糖:糖元昆虫、蟹、虾等外骨骼糖:几丁质食用菌中的糖:香菇多糖、茯苓多糖、灵芝多糖、昆布多糖等。
(三)糖的化学组成•主要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有些还有N、S、P等。
•单糖多符合结构通式:(CH2O)n,•符合通式的不一定是糖:CH3COOH(乙酸),CH2O(甲醛),C3H6O3(乳酸)•是糖的不一定都符合通式:如C5H10O4(脱氧核糖),C6H12O5(鼠李糖)。
二、糖的分类(一)单糖:凡不能被水解为更小分子糖的糖。
丙糖:甘油醛;丁糖:赤藓糖戊糖:木酮糖、核酮糖、核糖等己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
(二)寡糖(低聚糖)讲解讲解结合演示提问讲解结合演示可以水解为其他糖的糖。
一般由2~10个单糖分子缩合形成的糖二糖:蔗糖+水=葡萄糖+果糖;乳糖+水=葡萄糖+半乳糖;麦牙糖+水=葡萄糖+葡萄糖三糖:棉籽糖(三)多糖:可水解为多个其他单糖或其衍生物的糖。
淀粉、糖元、纤维素等。
运动生物化学省级教学重点实验室科学管理探索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 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实
验
技
术
与 管
理
Vo . 3 N0 6 12 . DAN.2 o 06
E ERI xP MENT CHNOL AL TE OGY AND MANAGEMENT
运动生物化学省级教学重点实验室科学管理探 索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等院校人
本重点实验室管理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提 出省级
才培养的目 ,为实现这一 目 ,需要高层次的实 标 标 验室和科学的管理手段 。运动生物化学是高等体育 院校生物学科 的基础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 的发展 ,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室在设备仪器 、教学内容 、手段 方法和管理上存在滞后 的情况 ,严重影响着对学生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因此 ,要使运动 生物化学与现代生物技术 同步 ,根据 教学改革需 要 ,建设高层次实验室 ,改善实验技术条件势在必
营养实验室等 5个功能实验室 ,用于运动生物化学 及交叉学科 的实验技术教学 、高年级和研究生的实 验教学以及毕业论 文实验 和教师 的科 学研究。 目
前 ,运动 生物 化 学 教 学 重 点 实 验 室 拥 有 P R、生 C
行。20 年广东省 教育厅 与广州体育学 院共建 的 01
运动生物化学省高校教学重点实验室项 目建设应运 而生。它是 目 前我省高校体育生物学科唯一的重点 实验室。目前 ,该教学重点实验室 已发挥其功效 , 取得 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应 , 该项 目的建设成 果荣获第五届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实验室仅在
短短 4年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实验室硬件的 建设是其基本条件 ,但更深层次的因素是教学重点
运动生物化学试验指导
运动⽣物化学试验指导实验⼀实验基本技术操作⼀、实验⽬的(⼀)了解实验室规则及注意事项。
(⼆)学习运动⽣物化学实验常⽤仪器的使⽤及清洗⽅法。
(三)学习721型分光光度计的使⽤⽅法。
⼆、实验原理运动⽣物化学是研究⼈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
运动⽣物化学的实验⽅法基本上是化学的⽅法,⽤定量及定性的分析⽅法来观察机体内物质代谢的规律,所以实验时必须做到定性的洁净及定量的精确,因此实验取样要准确、样品要⽆污染。
对于相同物质和相同波长的单⾊光来说,溶液的光密度和溶液的浓度呈正⽐。
配制各种浓度的CuSO4溶液,然后在780nm波长下⽐⾊,测定各种浓度的CuSO4溶液吸光度值,并制作曲线图。
三、实验器材试管、CuSO4溶液、蒸馏⽔、721分光光度计、移液管、吸⽿球等。
四、实验步骤(⼀)玻璃仪器的清洗。
(⼆)使⽤移液管的移液操作及721分光光度计的使⽤。
取4⽀⼤试管,编号,按表7-1进⾏操作:表7-1 CuSO4溶液的测定以CuSO4溶液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值为纵坐标,将3种不同浓度的CuSO4溶液的光密度值分别点在坐标纸上,通过3点绘制成曲线图,并对实验结果进⾏分析。
五、注意事项(⼀)玻璃仪器清洗后注意检查,管壁不能留有⽔珠。
(⼆)使⽤移液管吸取液体时⼀定要缓慢平稳,不要太快、太猛。
六、作业与思考(⼀)玻璃仪器的清洗有哪些基本要求?实验⼆⾎红蛋⽩的测定⾎红蛋⽩(Hb)是红细胞中的⼀种重要蛋⽩质,1分⼦的Hb是由4分⼦的亚铁⾎红素和1分⼦的珠蛋⽩结合⽽成的。
Hb的主要⽣理功能是运输氧⽓(O2)、⼆氧化碳(CO2)和对酸性物质(H+)起缓冲作⽤,参与体内的酸碱平衡调节。
运动时机体需氧增加,故⾎红蛋⽩增加,有利于为组织提供氧⽓,促进物质的有氧代谢和带⾛CO2,⽽且也能起中和酸性的作⽤。
如果⾎红蛋⽩下降,氧供应减少,影响运动能⼒。
运动员安静时⾎红蛋⽩值与正常⼈没有明显差异。
⼀般⼈Hb的正常值男性为120-160g/L;⼥性110-150g/L。
体育专业毕业论文运动生物化学分析中长跑时体内有机代谢变化规律
体育专业毕业论文运动生物化学分析中长跑时体内有机代谢变化规律体育专业毕业论文:运动生物化学分析中长跑时体内有机代谢变化规律引言:长跑是一项需要持续耐力和体能的运动项目,对参与者的有机代谢过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运动生物化学分析,探讨长跑过程中体内有机代谢的变化规律,为长跑运动员的训练和竞技提供科学依据。
1. 运动前的能量储备在长跑运动前,运动员需要通过饮食来储备足够的能量。
碳水化合物是主要的能量来源,而脂肪则是次要的能量来源。
运动员通常会选择高碳水化合物、适量蛋白质和低脂肪的饮食来满足能量需求。
此外,运动员还需要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来保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功能。
2. 长跑过程中的能量供应长跑过程中,运动员的能量主要来自于体内储备的糖原和脂肪。
在开始跑步后的前几分钟内,肌肉组织会首先利用糖原作为能量来源。
这是因为糖原能够迅速分解为葡萄糖,供给肌肉组织进行运动所需的能量。
随着长跑时间的延长,体内的糖原储备会逐渐消耗殆尽,此时脂肪开始成为主要的能量来源。
脂肪的氧化过程比糖原要复杂,但是其能量密度更高,可以提供更长时间的持久能量。
3. 乳酸代谢与疲劳随着长跑的进行,乳酸在肌肉组织中逐渐积累。
乳酸的产生是由于糖原分解产生的葡萄糖在缺氧条件下无法完全氧化,而转化为乳酸。
乳酸的积累会导致肌肉酸化,从而引起疲劳感。
此时,运动员需要通过调整呼吸和心率来增加氧气供应,促进乳酸的代谢和排出。
长期训练可以提高乳酸的耐受性,减少疲劳感。
4. 长跑后的恢复过程长跑后,运动员的体内有机代谢会经历一系列恢复过程。
首先是糖原的再合成,即通过饮食摄入碳水化合物来恢复肌肉组织的能量储备。
其次是肌肉的修复和生长,需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来促进肌肉纤维的重建。
此外,补充适量的水分和电解质也是恢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以保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功能。
结论:通过运动生物化学分析,我们可以了解长跑过程中体内有机代谢的变化规律。
了解这些规律对于长跑运动员的训练和竞技具有重要意义。
运动生物化学理论教学大纲
运动生物化学理论教学大纲一、引言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运动和运动训练对生物体生化过程的影响的学科,对于理解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训练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本大纲旨在为运动生物化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提供一个详细的指南。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运动在生化水平上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概念,深入了解运动对身体各系统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掌握运动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 理解运动对能量代谢和物质转化的影响;3. 了解运动对激素分泌和神经系统的调控作用;4. 熟悉运动对肌肉、骨骼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5. 掌握运动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三、教学内容1. 运动生物化学基础知识1.1 运动生物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运动生物化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1.3 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2. 能量代谢与运动2.1 能量的来源与转化2.2 运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2.3 运动与饮食的关系3. 物质转化与运动3.1 碳水化合物代谢与运动3.2 脂类代谢与运动3.3 蛋白质代谢与运动4. 激素与神经系统的调控作用4.1 运动对激素分泌的影响4.2 运动对神经递质的影响4.3 运动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5. 运动对肌肉、骨骼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5.1 运动对肌肉代谢的影响5.2 运动对骨骼的影响5.3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6.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6.1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6.2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的常用技术和方法6.3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的数据处理与分析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
通过理论教学,让学生掌握运动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运动生物化学现象;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素养。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表现、课堂讨论和实验报告。
平时表现主要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学习态度等;课堂讨论主要考核学生对于运动生物化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对于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运动生物化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研究
二、 运动 生物 化 学综 合设 计性 实验 的选 题 运动生物化学是体育 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
、
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就是针对教师给定的实验题 目或学生 自拟的题 目, 在教师的指导下 , 运用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来进 行实验方案设计 、实验过程完成以及实验结果分析的一种 复合性实验 。 它着重培养学生 的分析综合能力 、 实验动手能 力、 数据处理能力等。 所需知识多且要综合灵活应用是综合 设计性实验的特点。运动生物化学综合设计性实验不仅需
要运 动 生物 化学 理论 知识 , 还需 要 相应 的实 验手 段 , 实验 基 本操作技能以及数据分析处理的能力等。 因此 , 综合设计性
学科 , 在竞技体育中, 它是科学训练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 在 体育锻炼和康复医学中,它是合理掌握锻炼方法和安排运 动处方 的重要理论依据 。 1 . 实验 内容 。根据运动生物化学在竞技体育和全 民健 身 中的指导作用, 综合设计性实验选题可分为两方面: 一方 面是 以运动生物化学指标在竞技体育 中的应用为研究课 题 。这一方面实验的完成对于学生理解和应用指标监控运 动训练过程有重要意义 , 如“ 血乳酸指标 的应 用” 对于掌握 其评定运动强度或各供能系统能力有一个直观认识。另一 方面是 以运动生物化学指标在全民健身中的应用为研究课
所有的学生人手一 台, 自主研究。 通过研究性实验的教学实 践, 学生学会 了实验方案的设计 、 试样 的加工 、 相关标准 的 应用 、 实验数据 的处理与表达 ,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主动性和创造性 , 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 、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 的能力 , 培养了学生观察 、 动手和动脑的技能 , 学习 了撰 写 科技 论文 。 研究性实验教学是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 的一种举措 ,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 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 使实 验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 、培养能力的基本方法和有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摘要:
本实验旨在探究运动对生物体内生物化学指标的影响,通过对运动前后血液中
乳酸、葡萄糖、肌酸激酶等指标的测定,分析了运动对生物体代谢活动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适量运动能够促进生物体代谢活动,提高乳酸阈值,降低葡萄
糖和肌酸激酶水平,有利于身体健康。
引言:
生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代谢活动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包括能量代谢、废物排泄、肌肉损伤修复等。
这些变化反映在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指标上,通过对这些指
标的测定,可以了解运动对生物体的影响,为运动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健康成年人血液样本、生化试剂盒
2. 实验方法:采集运动前和运动后的血液样本,分别测定其中的乳酸、葡萄糖、肌酸激酶等指标。
结果与讨论:
实验结果显示,运动后血液中乳酸水平显著升高,葡萄糖水平显著降低,肌酸
激酶水平也有所上升。
这表明运动会导致生物体内能量代谢活动的增加,乳酸
和葡萄糖作为能量来源被大量消耗,同时肌肉组织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释放
出肌酸激酶。
但是,这些变化是暂时的,随着身体的恢复,这些指标会逐渐恢
复到正常水平。
结论:
适量运动有利于促进生物体代谢活动,提高乳酸阈值,降低葡萄糖和肌酸激酶水平,有利于身体健康。
但是,过量运动会导致这些指标异常,甚至对身体造成伤害,因此在进行运动时需要注意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长,保持身体健康。
《运动生物化学》教学研究与实践
《运动生物化学》教学研究与实践作者:王运良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17期摘要:为提高运动生物化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根据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的特点,本文首先对现行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然后深入探讨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研究,注重加强学生对基本知识理论的理解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教学改革,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运动生物化学教学研究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6(b)-0174-01运动生物化学是体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也是运动训练学、运动营养学等学科的基础,涉及到生理学、分子生物学、有机化学等相关学科,且这门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更新比较快,加之体育专业学生入学前的理论课基础相对较差,使其成为教学的一个难点。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教学中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1 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1.1 过于偏重理论教学,难以将理论与运动实践结合[1]这类教学模式是强调运动生化的理论知识的系统和全面。
由于大多数老师从生科院或医学院转过来的,对运动实践本身了解不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自觉的照搬生物化学的教学模式,忽视运动实践,而体院学生本来就有轻理论中运动的思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太理想,课堂效率差,教学质量不佳。
1.2 偏重实践,忽视理论教学[2]与上述教学方式恰恰相反,有的院校和专业采用另外一种教学方式,以运动为主体,对运动生化的理论部分仅仅是用多少讲多少,不太注重运动生化的理论知识体系。
如有的院校只注重乳酸的测定方法及应用,但对乳酸产生的过程则忽略或明显简化。
从教学目的看,这种方式的教学是为了直接向学生传授了许多具体问题的实际处理方法,使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及毕业后的工作中能很快进入角色。
但这种方法也有明显的弊病,对很多问题和方法,学生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且理论的欠缺也使学生在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中显现出先天不足。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设计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运动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及其应用。
涵盖内容包括运动生理、代谢物质及能量代谢、肌肉收缩和恢复、运动中的蛋白酶、荷尔蒙和信号转导、运动损伤与修复等方面。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基本运动生物化学知识,理解运动时身体内部代谢过程机制,增强对训练和运动的认识与理解,进而支持科学的训练和进步。
二、课程目标1.掌握运动代谢物质及其能量代谢机制,了解运动时机体内代谢过程,增强对训练和运动的认识与理解;2.了解肌肉收缩和恢复机制,掌握肌肉训练和运动中的变化过程和机理;3.理解运动中的蛋白酶、荷尔蒙和信号转导机制,掌握运动中分子水平的变化和作用;4.了解运动损伤和修复机制,掌握运动中身体损伤的预防和修复方法。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运动生理1.运动生理概述2.运动代谢分类和特点3.运动与心肺功能训练4.长期训练对身体适应的影响第二章代谢物质及能量代谢1.碳水化合物的代谢2.脂质的代谢3.蛋白质的代谢4.能量代谢机制第三章肌肉收缩和恢复1.肌肉基础解剖和生理2.肌肉收缩机制3.肌肉恢复机制4.训练对肌肉的影响和适应性第四章运动中的蛋白酶、荷尔蒙和信号转导1.蛋白质合成和分解机制2.荷尔蒙在运动中的作用3.运动中的信号转导过程4.运动中蛋白质和荷尔蒙对身体的影响第五章运动损伤和修复1.运动损伤的分类和预防2.运动损伤的修复和治疗3.运动中的疼痛和抗疲劳措施4.运动后的恢复饮食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讨论互动等方式,充分体现互动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究时间和途径,夯实知识理论和实践应用。
五、考核方式1.平时表现(含课堂提问、参与互动等):20%2.个人论文:30%3.期末考试:50%六、参考书目1.高等体育人体科学2.运动生物化学基础3.运动生理学4.运动医学七、结语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运动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其应用,深入理解运动过程中体内代谢过程的机制,从而帮助其更好地实践并提高运动能力,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学习资源与互动体验,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为学生的未来全面发展和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运动生物化学知识总结与学习感受
运动生物化学知识总结与学习感受运动生物化学知识总结与学习感受「篇一」生物化学总结酶一、酶的概论1.定义:具有高效性与特异性的生物催化剂。
2.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点:a.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
b.酶具有高度专一性。
c.酶易失活。
d.酶活性受到调节和控制。
3.酶作用专一性的机制与假说:锁钥学说、诱导契合学说。
4.酶的化学组成:5.酶的命名:反应物:反应物+反应类型+酶。
6.六大酶类:二、酶的催化原理1.酶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从而使反应速率增大。
2.酶与底物复合物的形成。
3.酶的活性部位: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功能,酶活性部位的结构特点决定酶行使其催化功能的特点(高效性、专一性)。
活性部位是酶结合和催化底物反应的场所,是酶分子表面的一小部分区域,其功能基团包含催化基团与结合基团。
特点:a.活性部位在酶分子整个体积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b.酶的活性部位具有三维立体结构。
c.酶的活性部位是酶分子上的一个裂隙。
d.活性部位具有与底物相对互补的结构,酶活性部位具有柔性,可发生诱导契合。
e.底物通过非共价作用结合到酶分子上。
f.活性部位对酶的整体构象具有依赖性。
4.影响酶催化效率的因素:(改变反应途径降低活化能)非共价作用:邻近效应与定向效应、底物的形变与诱导契合(←过渡态理论)。
共价作用:酸碱催化、共价催化、金属离子催化。
(1).邻近效应:酶与底物结合以后,使原来游离的底物集中于酶的活性部位,从而减小底物之间或底物与酶的催化基团之间的距离,提高底物有效浓度,使反应更容易进行,增加反应速率的一种效应。
定向效应:反应物的反应基团之间、以及酶的催化基团与底物的反应基团之间的正确定位和取向产生的效应。
(2).当酶与底物结合后,酶与底物之间的非共价作用可以使底物分子围绕其敏感键发生形变,从而促进底物过渡态的形成,反应活化能被降低,反应速率得以加快。
酶与底物结合时,在底物发生形变的同时,酶活性部位的构象也在底物的影响作用下发生改变,二者的形变导致酶与底物更好地结合,形成一个互相契合的酶-底物复合物。
体育学中的运动生物学研究与运动员的训练
体育学中的运动生物学研究与运动员的训练体育运动是人类的一项重要活动,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娱乐需求,还对人体的生理、心理和心肺功能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运动对人体的影响,体育学中的运动生物学研究应运而生。
运动生物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生理反应、机械特性及其调控机制的学科,它为运动员的训练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一、运动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运动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运动员在运动状态下的生物学变化。
在进行任何运动时,人体的各个系统,如肌肉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都会有相应的生理反应。
运动生物学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肌肉与骨骼的适应性变化:运动对肌肉和骨骼的负荷刺激会引起其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通过运动,肌肉会逐渐增大,骨骼会变得更加坚韧,从而提高运动员的力量和耐力水平。
2. 心血管系统的生理调整:运动时,心血管系统会出现一系列变化,包括心率的增加、心肌的收缩力增强和血液循环加快等。
长期的有氧运动可以使心血管系统更加健康,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 呼吸系统的调节:运动时,呼吸系统通过增加潮气量和呼吸频率来满足氧气需求。
运动生物学研究了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以及运动对肺功能的改善作用。
4. 神经系统的适应性变化:运动对神经系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以提高神经调控的效率。
这对于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反应速度和精确性至关重要。
二、运动生物学研究在运动员训练中的应用运动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对运动员的训练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通过深入了解运动对人体的影响,运动生物学为运动员训练定制了更加科学和针对性的训练计划,从而提高他们的竞技水平。
1. 运动生物学在力量训练中的应用:根据力量训练对肌肉和骨骼的影响,运动生物学指导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应包括适当的负荷和周期,以及科学的休息和恢复。
2. 运动生物学在有氧训练中的应用:通过研究运动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影响,运动生物学为有氧训练提供了科学的强度和时长指导,以及适当的间歇和恢复。
金课运动生物化学综合性实验教学研究
金课运动生物化学综合性实验教学研究摘要:运动生物化学实验课是体育教育专业等的主要基础课,是学生应用运动生物化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与理论,解决运动实践中实际问题的一门课程。
本文根据金课“两性一度”的要求与标准,分析目前运动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运动生物化学综合性实验教学的模式与方法,为运动生物化学实验课的金课建设提供依据与实用的方法。
关键词:运动生物化学;综合性实验;金课;实验教学随着国际信息化的发展、全球多元化知识的共享和知识传播模式的变革,实验课的传统课堂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具有两性一度特点的“金课”将对我国的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带来前所未有的革命[1]。
运动生物化学从分子水平研究运动对人体化学组成的影响,以及运动时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特点和规律的一门学科,直接服务于全民健身和运动员的运动训练。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是应用运动生物化学的知识与原理,通过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解决全民健身和运动训练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认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正确观察与分析判断实验现象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顽强拼搏、刻苦耐劳的素质[2]。
本文从运动生物化学实验的目标出发,依据金课的“两性一度”特性,从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等,分析目前运动生物化学实验课的特点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提出具有金课特性、全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打造运动生物化学实验金课课程,提高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和运动训练效果。
1现阶段运动生物化学实验存在问题学习运动生物化学基本知识,掌握一定生物化学的实验操作技术,对于全民健身的开展和奥运攻关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目前,运动生物化学实验课由于长期处于简单的传统教学阶段,依据金课的标准与要求,实验课的课堂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效果较差。
1.1实验课内容单一,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脱节目前,受一般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较为保守和封闭,基本上延续了传统课堂的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实验技能操作为辅的实验教学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生物化学》教学研究与实践
摘要:为提高运动生物化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根据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的特点,本文首先对现行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然后深入探讨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研究,注重加强学生对基本知识理论的理解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教学改革,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运动生物化学教学研究
运动生物化学是体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也是运动训练学、运动营养学等学科的基础,涉及到生理学、分子生物学、有机化学等相关学科,且这门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更新比较快,加之体育专业学生入学前的理论课基础相对较差,使其成为教学的一个难点。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教学中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1 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过于偏重理论教学,难以将理论与运动实践结合[1]
这类教学模式是强调运动生化的理论知识的系统和全面。
由于大多数老师从生科院或医学院转过来的,对运动实践本身了解不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自觉的照搬生物化学的教学模式,忽视运动实践,而体院学生本来就有轻理论中运动的思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观能
动性不太理想,课堂效率差,教学质量不佳。
1.2 偏重实践,忽视理论教学[2]
与上述教学方式恰恰相反,有的院校和专业采用另外一种教学方式,以运动为主体,对运动生化的理论部分仅仅是用多少讲多少,不太注重运动生化的理论知识体系。
如有的院校只注重乳酸的测定方法及应用,但对乳酸产生的过程则忽略或明显简化。
从教学目的看,这种方式的教学是为了直接向学生传授了许多具体问题的实际处理方法,使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及毕业后的工作中能很快进入角色。
但这种方法也有明显的弊病,对很多问题和方法,学生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且理论的欠缺也使学生在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中显现出先天不足。
2 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2.1 教学内容的更新
教学内容是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教材仅仅是形成教学内容的一个“载体”,它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材实际的综合加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的利用教材教学,也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选择、加工和更新。
2.1.1 优化教学内容
该课程教学内容很多,涉及到许多生物化学的概念、物质和能量代谢过程、不同人群的体育锻炼的生化过程以及运动与适应的分子生物调控等方面,内容繁杂,知识点较多,学时少。
我校在运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运动生物化学》教材基础上,结合我校的教学计划,重点讲授物质与能量代谢,对于运动性疲劳以及运动营养学的内容因为与相关课程重复,我们进行了更新和删减,确保课程重点突出,体系明了。
2.1.2 强调重点概念的理解
运动生物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基本概念的理解,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到位是能学好和用好。
如A TP教学中“高能磷酸键”概念的理解问题,如果对其理解出现问题,那么对A TP水解释能就不容易理解。
2.1.3 加强学科渗透
运动生化的知识和理论是当前发展比较快的一门学科,且与诸多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也非常紧密。
在运动生化的教学方面,要加强学科及专业之间的交叉渗透,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先进性。
因此,在课程建设中,应以学科为依托,以课群为背景,应及时引入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科研和教研成果,反映出本学科最新的理论和技术。
2.1.4 注重实验
运动生化是实验性的课程,不能光讲理论而不进行实验,体院学生
基础不太好,更应该提高感性认识,通过实验的教学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但在实验中,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应该打破局限课程的实验体系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
2.2 教学手段的应用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完整而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是构建良好教学方法的基础[4]。
2.2.1 多媒体适当引入
改革教学方法,适应现代先进教育手段进入课堂教学的需要,是当前深化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我校不仅在理论课教学,在实验课程的教学和学生的课外学习方面也综合利用多媒体并结合网络,改变了以往运动生化单一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合理的选择、安排和组织运用教学媒体及其教学资源,不仅增加课堂教学信息容量,而且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吸收率,从而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5]。
2.2.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运动生物化学内容虽然抽象,但体育运动项目却是形象生动的,运动现象也是学生们所熟悉的,教学中可通过运动现象创设问题情境,采
用启发式教学,从而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
如学生学习完“三大供能系统”后,要求学生根据各供能系统的特点,结合运动专项,说明该运动项目的供能方式和特点,必要时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这样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了运动时各供能系统特点这一运动生物化学的中心内容。
在教学中也可以结合运动实际采用问题导入式教学,例如,在学习血乳酸这一重点内容时,可以对短时间剧烈运动后整理运动这一普遍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运动员在剧烈运动后不能立即休息而是要进行轻微活动?为什么这样的方式能更快的消除乳酸?这样学生学生就能对运动时乳酸的产生及其消除去路与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的关系,进而掌握糖的无氧氧化和有氧氧化在运动时的功能特点。
2.2.3 开展第二课堂
诚然,第一课堂非常重要,但目前运动生物化学的学时较少,不能很好的系统教学,因此,第二课堂的开设非常有必要。
我校利用网络平台,延伸教学空间,为学生能更深入的学习提供条件。
同时,开放实验室,对运动生物化学兴趣小组进行辅导,结合运动实际,安排他们或让他们自己确定选题范围和方向,学生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的操作和结果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这种方法,既可使学生加深运动生物化学理论实践应用理解和拓展,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3 结语
运动生物化学是体育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决定学生对运动生物化学的知识和理论的掌握,关系到后续课程的教学和应用,因此,在目前高等教育的新形势下如何对该课程进行建设,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仍有待于近一百股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许亚丽.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运动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1,7(19):154-155,157.
[2] 王运良,谭刘磊.高师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学术研究,2004,5(1):6-7.
[3] 余群,翁锡全,王丽平.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J].安顺学院学报,2010,12(4):94-96.
[4] 沈小碚,童文学.教学方法研究的进展及其问题[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48(4):132-135.
[5] 郭文,黄依柱,张尚晏,等.网络环境下运动生物化学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探讨[J].2010,25(1):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