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XX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XX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XX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一、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一)监测目标为了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识别、处置能力和报告意识,使食源性异常病例能够早发现、早诊治,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监测方案。

(二)监测范围1. 监测对象:我院就诊的疑似食源性疾病患者。

2. 监测时间:全年进行,每月为一个监测周期。

(三)监测内容1. 患者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

2. 食源性疾病相关信息:发病时间、症状、疑似食物来源、暴露剂量等。

3. 生物标本:患者呕吐物、粪便、血液等。

(四)监测方法1. 医疗机构在日常诊疗中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患者,应当及时报告给院感科。

2. 院感科对疑似食源性疾病患者进行调查,收集患者相关信息和生物标本,并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上报的疑似食源性疾病进行审核、分析,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并向上级部门报告。

(五)监测数据上报1. 医疗机构每月结束后五个工作日内,将《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上报给院感科。

2. 院感科每月结束后七个工作日内,将辖区内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上报给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月结束后十个工作日内,将辖区内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上报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食源性疾病管理制度(一)组织管理1. 成立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全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2. 设立专门的食源性疾病监测部门,负责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的收集、审核、填写和上报等工作。

(二)培训与考核1. 医务科负责组织全院医务人员食源性疾病监测知识的培训。

2. 定期对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人员进行考核,确保其业务水平符合工作要求。

(三)工作流程1. 医疗机构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患者,及时报告给院感科。

2. 院感科对疑似食源性疾病患者进行调查,收集相关信息和生物标本。

3. 院感科将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上报给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管理制度(4篇)

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管理制度(4篇)

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管理制度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品或饮用水传播的由各种微生物、化学物质或其他因素引起的人体疾病。

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危害性,因此建立监测、报告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管理制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监测体系的建立(一)监测项目的确定:根据国家和地方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相关规定,确定监测的食源性疾病种类和项目,包括但不限于细菌性食物中毒、病毒性食物中毒、寄生虫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等。

同时对于每种食源性疾病,制定具体的监测内容和指标。

(二)监测网络的建立: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包括监测单位、监测人员和监测设备等。

监测单位可以包括卫生部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医疗机构、农业部门等。

监测人员需要接受专门的培训,掌握监测方法和技术。

监测设备包括实验室设备、检测仪器等。

(三)监测数据的采集和整理:制定统一的监测数据采集表和相关记录表,监测人员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方法进行监测,并将监测数据及时整理归档。

监测数据应包括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疫情分析、原因分析等。

(四)监测报告的制作和发布:根据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制作可视化的监测报告,将监测结果及时发布给相关部门和公众。

监测报告可以包括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疫情趋势分析、风险评估等内容。

二、报告管理制度的建立(一)报告流程的规范:建立食源性疾病报告流程,明确报告的环节和责任人。

一旦发现疑似或确诊的食源性疾病病例,应立即上报相关部门,并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报告和处理。

(二)报告信息的内容和准确性:报告信息应包括疫情的发生地点、发生时间、病例信息、疫情扩散情况等。

同时,报告信息需要准确、真实、完整,不得隐瞒或虚报相关情况。

(三)报告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相关部门应对接收到的报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及时发现和掌握食源性疾病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

并根据报告数据和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和政策。

(四)报告结果的反馈和应对措施:根据报告数据和分析结果,向上级部门反馈疫情信息,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样本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样本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样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1.1为了加强医院食品安全管理,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制定本管理制度。

1.2本管理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2.1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务人员、后勤人员等涉及或相关的一切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2.2医院所有涉及食品安全的环节,包括供应商选择、食品储存、加工制作、配送和食品安全监测等。

第二章食品安全管理第三条食品供应商选择3.1医院应编制供应商名录,纳入食品供应商的具备法定资质和食品安全合格证书的企业,具有良好的食品安全记录和信誉。

3.2医院应对供应商进行定期评估,并建立供应商评估报告,及时更新供应商名录。

第四条食品储存管理4.1医院食品储存室应符合卫生要求,设备设施完善,防潮防鼠害,温度控制在安全合理范围内。

4.2各类食品应按照不同的特性和要求,储存于对应的储存间。

4.3食品的储存期限应明确标注,过期食品及时清理。

4.4医院应定期对储存环境进行检查和整理,确保食品储存环境卫生安全。

第五条食品加工制作管理5.1各类食品的加工制作应符合卫生要求,从原料到成品的全过程应严格控制食品安全。

5.2加工制作环节的工作人员应持有效健康证明,接受食品安全培训,并定期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学习和考核。

5.3加工制作过程中应注意食品的卫生状况,切实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第六条食品配送管理6.1食品配送员应持有效健康证明,接受食品安全培训,并定期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学习和考核。

6.2食品配送过程中应注意食品的卫生状况,确保食品的安全和质量。

6.3食品配送车辆应定期进行消毒清洗,并设有保温设施,确保食品在配送途中的温度合适。

第七条食品安全监测7.1医院应建立食品安全监测机制,确定食品安全监测的频率、项目和方法。

7.2医院应聘请具备相应资质和能力的实验室进行食品安全监测工作。

7.3食品安全监测结果应及时报告,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必要的处置和措施。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制度范文(3篇)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制度范文(3篇)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医院食品安全,做好食源性疾病的监测,促进医院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有效性,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的集中供餐单位,以及其他与医院食品安全相关的部门和人员。

第三条医院食品安全工作应坚持风险管理和预防为主的原则,对可能引发食源性疾病的食品生产加以监控和管理。

第四条医院应设立专门的食源性疾病监测部门或机构,负责监测和管理食源性疾病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医院应加强对食品从供应商到食堂,再到患者餐桌全过程的监测和管理,保障食品安全和患者的身体健康。

第二章监测体系第六条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食品供应商、食品原材料、食品加工、食品储存、食品加热、食品分发等环节的监测。

第七条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应建立定期监测和不定期抽检相结合的体系,确保监测工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第八条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应与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交换监测结果和信息,加强监测工作的联动性。

第九条医院应设立监测点,监测食品生产和供应环节的各项指标,包括但不限于食品原材料的检验、生产过程的监控和食品储存环境的监测等。

第十条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应采用科学、先进的监测方法和设备,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三章反应措施第十一条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部门或机构发现食品存在安全隐患时,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确保食品安全。

第十二条在食源性疾病监测发现问题时,监测部门或机构应及时报告给医院食品安全领导小组或相关部门,由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和处理。

第十三条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部门或机构发现食品存在严重风险时,应立即停止使用相关食品,并追溯相关食品的流向,找出问题所在,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第十四条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部门或机构应及时将监测结果反馈给各相关食品生产和供应单位,要求其进行整改和改进,并跟进整改情况。

第十五条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部门或机构应建立健全监测结果的记录档案,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可追溯性。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范文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范文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范文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途径感染人体并引起疾病的一类传染病。

在食品安全方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管理制度,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一、监测目标与任务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目标是及时、准确地监测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

具体的监测任务包括:1. 监测食品中的致病菌和有害物质,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霉菌毒素等;2. 监测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情况,包括病例报告、病原菌分离和鉴定等;3. 监测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卫生状况,进行风险评估和预警。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为了确保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有效进行,应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并确定各个部门的职责。

1. 健康部门:负责制定监测计划和标准,指导和协调监测工作,收集病例报告和食品样本;2. 食品监管部门:负责对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进行卫生监督和检查,配合健康部门进行抽检;3. 实验室:负责对食品样本进行分析和检测,提供监测结果和报告;4. 疾控中心:负责对食源性疾病进行及时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三、监测方法与技术食源性疾病的监测主要依靠实验室分析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

为了提高监测水平和效率,应加强监测方法的研究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监测能力。

1. 实验室技术:采用现代化的实验室仪器和分析方法,如PCR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以提高病原菌的检出率和鉴定准确性;2. 流行病学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病例回顾等方法,收集疫情资料,分析疾病的流行规律和危险因素。

四、监测管理与控制措施为了确保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规范和有效进行,应采取一系列的管理和控制措施。

1. 建立监测台账: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台账,记录监测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如样本编号、采集时间、采集地点、结果等,便于数据分析和回溯;2. 加强监测质控: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制定监测流程和操作规范,组织定期的技术培训和质量评审,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的共享平台,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提高监测的效率和及时性;4. 强化风险评估与预警:根据监测结果和流行病学调查,对可能存在的食源性疾病危险源进行评估,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5. 加强监督与执法:加大对食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监督和执法力度,对违法行为依法查处,确保食品安全。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是指为了确保食品安全和保护民众健康,针对食源性疾病进行监测的一系列管理规定。

食源性疾病是通过食品引起的疾病,如食物中毒和食物感染等。

下面是一个可能包含的一些内容和措施的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的简要描述:
1. 监测目标和范围:明确监测范围,包括监测对象(食品、饮料等)、监测指标(病原微生物、有毒物质等)和监测区域。

2. 监测机构和责任:指定专门的监测机构进行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并明确其职责、权限和义务。

3. 监测方法和技术:确定监测方法和技术,包括样本采集、分析和检测方法等,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监测计划和周期:制定具体的监测计划和周期,定期进行监测工作,以及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临时监测。

5. 监测数据管理和分析:建立完善的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及时收集、整理、归档监测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和报告编制,提供决策依据。

6. 监测结果应对:对于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及时进行评估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食品召回、消费警示等,防止食源性疾病的蔓延。

7. 监测宣传和培训:开展相关宣传工作,增加公众对食源性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并开展相关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8. 监测评估和改进:定期进行监测工作的评估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不断优化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管理和效果。

以上只是对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的一些基本要点的描述,实际制度内容还需根据不同国家、地区和组织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和调整。

1卫生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1卫生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1卫生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一、背景与目的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或饮水摄入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其发生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威胁。

为了做好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工作,保障公众健康,制定此管理制度。

二、监测机构和责任人员1.卫生院食品安全管理部门是食源性疾病监测的主要机构。

2.监测工作由专职人员负责,经过相应培训认证。

三、监测内容1.食品生产环节的监测:监测食品原料、饮用水源、环境卫生等。

2.食品流通环节的监测:监测批发市场、超市、餐饮服务单位等。

3.食品消费环节的监测:监测居民家庭饮食安全。

四、监测方法和频次1.抽样监测: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进行抽样检测。

2.不定期现场检查:对经常爆发食源性疾病的单位进行现场检查。

3.定期监测:对定点食品生产企业、餐饮服务单位等进行定期检测。

4.样品送检:将抽样样品送往相关实验室进行检测。

五、监测结果分析与处理1.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形成监测报告。

2.报告中应包括监测结果、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和改进措施等。

3.监测结果分析后,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整改、警示通报等。

六、监测结果通报1.监测结果通报应向社会公众公开,确保信息透明。

2.向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单位提供监测结果反馈,帮助其改进工作。

3.不定期向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汇报监测结果。

七、监测记录与档案管理1.对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原始记录进行保存,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2.监测档案应包括监测方案、监测过程记录、检测结果等。

八、人员培训与交流1.卫生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人员应定期接受培训,保持专业知识的更新。

2.加强与其他卫生院和相关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监测工作的水平。

九、监测工作评估与奖惩1.定期对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进行评估,检查监测工作的执行情况。

2.对监测工作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单位进行表彰奖励。

3.对监测工作中存在问题或违反规定的人员和单位进行相应的惩处。

以上就是卫生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通过严格执行该制度,可以确保食源性疾病的及时监测和处理,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管理制度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管理制度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范做好食源性疾病病例的登记和报告工作,不得瞒报、迟报、谎报。

一、成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由分管院长任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任成员,办公室设在公共卫生科;公共卫生科负责监测工作的综合协调,并设置专职管理员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急诊科、腹泻病门诊、消化内科、儿科等重点科室要设立兼职管理员,负责本科室内部的组织协调。

二、病例报告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

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瞒报、谎报、缓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迟报、谎报。

三、临床医生在全年接诊过程中对发现的所有食源性疾病病例或疑似病例都要及时登记并报告。

临床医生发现主诉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例,必须按规定通过医院 HIS 填报《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要求项目齐全,字迹清楚,不得有缺项、漏项。

四、公共卫生科专管人员负责《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的收集汇总、审核并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完成网络直报和资料存档等工作。

五、临床医生在日常诊疗中一旦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每起出现 2例及以上发病,或1例及以上死亡),应当及时报告医院公共卫生科(8849),并及时联系检验科等相关科室,留存相关生物样本。

公共卫生科在核实后做好登记,并及时上报属地卫生计生局或疾控中心。

六、公共卫生科负责每周对本院的门诊和住院登记进行一次检查核对。

对食源性疾病病例或疑似病例未按要求及时上报,构成瞒报、缓报或谎报的,一经查实要给予批评教育或根据医院综合目标考核标准相应扣分,并及时补报;对情节严重者要按规定追究其行政、法律责任。

七、公共卫生科负责组织医院临床医生开展全员培训,每年至少培训一次。

对重点科室,要适当增加培训频次。

新员工入职培训要有食源性疾病监测方面的相并内容。

八、公共卫生科要配合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相关食源性疾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样本采集等工作,并提供相应的诊疗记录。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范本(2篇)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范本(2篇)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一、为了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及时掌握和监测食品中的食源性疾病,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卫生监督部门和相关食品企业,包括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等环节。

三、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目标是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与健康。

第二章食源性疾病监测机构一、各级卫生监督部门应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机构,具有专业技术人员和设备,负责监测食品中的食源性病原体和风险因素。

二、食源性疾病监测机构的职责包括:1.收集、整理、分析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及时发布监测结果;2.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项目的研究和评估工作;3.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库,保障数据的安全和完整性;4.制定和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技术规范和流程;5.培训和指导地方食品监管部门的监测人员;6.参与食品安全应急响应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第三章食源性疾病监测项目一、食源性疾病监测项目应根据国家和地方的食品安全政策和法规确定,并根据疾病流行情况进行调整。

二、常规监测项目包括:1.常见食源性病原菌的检测,如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等;2.食品中的化学污染物检测,如重金属、农药等;3.食品中的致病性寄生虫检测,如钩端螺旋体等;4.食品质量与安全指标的监测,如菌落总数、耐热菌核酸等。

三、重点监测项目应根据地方的食源性疾病流行情况确定,包括:1.近期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监测;2.有关食品的病原菌和寄生虫的监测;3.涉及大型群体用餐的场所的食品安全监测;4.进口食品的安全监测;5.其他重点食品类别和环节的监测。

第四章食源性疾病监测流程一、食源性疾病监测流程包括食品样品采集、实验室检测和结果分析。

二、食品样品采集的原则是全程监督,即从采样到送检都要有监督人员参与,并保证采样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不受影响。

三、实验室检测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和流程进行,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四、结果分析应综合考虑样品采集、检测和调查的结果,分析食源性疾病的流行情况和风险因素,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模版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模版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模版一、总则1.1 目的本制度旨在规范食品安全监测工作流程,确保食源性疾病监测的操作规范、数据准确、信息及时。

1.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负责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相关部门及人员。

二、职责分工2.1 食源性疾病监测组织部门负责组织和协调全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制定相关工作标准和技术规范。

2.2 食源性疾病监测执行部门负责具体实施食源性疾病监测任务,包括样品采集、检测和数据录入等工作。

2.3 食品企业和监管部门负责按照相关规定参与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提供相关食品样品并配合实施监测任务。

三、工作流程3.1 任务分配食源性疾病监测组织部门根据工作计划和任务量,将任务分配给不同的食源性疾病监测执行部门。

3.2 样品采集食源性疾病监测执行部门根据任务要求,按照采样计划进行样品采集工作,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采样过程的卫生安全。

3.3 样品检测食源性疾病监测执行部门将采集的样品送至指定的实验室进行检测,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操作,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4 数据录入与分析食源性疾病监测执行部门将检测结果及时录入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和综合评估,形成监测报告并上报食源性疾病监测组织部门。

3.5 结果通报与处理食源性疾病监测组织部门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和企业,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建议,为食品安全管理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四、质量控制措施4.1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确保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4.2 样品送检管理规范样品送检流程,建立样品接收、存储、交接等环节的管理制度,确保样品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4.3 检测设备管理建立检测设备使用记录和定期维护保养制度,确保检测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准确性。

4.4 检测人员培训对食源性疾病监测执行部门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和工作质量。

五、工作台账和档案管理5.1 工作台账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台账记录,包括任务分配、样品采集、检测结果等内容,做到工作过程可追溯。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一、成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由院领导任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和门诊大夫任成员。

领导小组负责监测工作的综合协调和具体组织实施。

二、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

医院内接诊病例的第一位临床医生对该例病例及其涉及的疑似食源性疾病事件信息报告工作负全部责任。

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瞒报、谎报、缓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迟报、谎报。

三、规范病例信息登记与报告制度。

临床医生在全年接诊过程中对发现的所有食源性疾病病例或疑似病例都要及时登记并报告。

临床医生发现主诉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例,必须做好登记工作,并手工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不得有缺项、漏项。

信息管理人员负责《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的收集、汇总、审核、网络上报和资料存档等工作。

四、建立健全疑似食源性疾病事件报告制度.临床医生在日常诊疗中一旦发现接诊的病例构成疑似食源性疾病事件(每起出现2例及以上发病,或1例及以上死亡)时,应当立即报告公卫科,并立即医嘱病例留取龚便、呕吐物或进食剩余食物等标本。

重点诊疗科室和检验科等相关部门,要注意留存病例抢救过程中排出的和临床检测完成后剩余的相关生物样本,并提供给疾控中心开展进一步的病因学检测。

领导小组在确认事件属实后,要填写《医疗机构疑似食源性疾病事件信息报告登记表》,并在2小时内上报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卫生健康局办公室:、卫健局综合监督与食品安全科电话:、区疾控中心办公室电话:、区疾控中心食品安全科电话:市场监管局办公室电话)。

五、建立健全日常检查和通报机制.领导小组负责每周对门诊和各项就诊记录进行一次检查核对。

对食源性疾病病例或疑似病例未按要求及时上报,构成瞒报、缓报或谎报的,经查实向全院予以通报,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或一定的经济处罚,并要求立即补报;对情节严重者,要按规定追究其行政、法律责任。

六、建立健全培训制度。

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医院临床医生开展全员培训,每年至少培训一次,对重点科室临床医生及兼职管理员,要适当增加培训频次,新员工入职培训要有食源性疾病监测方面的相关内容。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管理制度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管理制度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及时控制食源性疾病危害,保护公众身体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食源性疾病病例的发现、报告、调查、处理等管理工作。

第三条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医院应当成立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确保监测报告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医院应当成立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院长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领导小组负责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和监督。

第五条医院应当指定具体部门和人员负责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明确工作职责。

负责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的部门和人员应当具备相关专业知识,能够熟练操作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

第六条医院应当组织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接受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认识和报告能力。

第七条医院应当建立健全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制度,明确报告流程、报告时限、报告内容等要求,确保食源性疾病信息的准确、完整和及时。

第三章监测报告第八条医疗机构在诊疗过程中发现食源性疾病病例,应当在诊断后2个工作日内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报送信息。

第九条医疗机构发现食源性聚集性病例时,应当在1个工作日内向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

对可疑构成食品安全事故的,应当按照当地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要求报告。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做好食源性疾病信息的登记、审核、汇总、分析等工作,及时发现食源性疾病风险,采取相应措施。

第四章调查处理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对发现的食源性疾病病例开展调查,了解病例的基本情况、暴露史、临床表现等,采集相关标本,分析食源性疾病的原因和危害因素。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对食源性疾病病例进行分类管理,根据病例的严重程度、暴露史、实验室检测结果等因素,确定病例的处置措施,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措施。

1中心卫生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1中心卫生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1中心卫生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1.目的与依据中心卫生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旨在规范中心卫生院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预防与控制工作,提高食源性疾病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保障患者和群众的健康安全。

依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食源性疾病监测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2.职责与权限2.1中心卫生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职责主要包括:(1)监测食源性疾病相关信息,包括发病情况、病原微生物、食品监测及消费者投诉情况等;(2)分析疫情信息,确定防控措施,并及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3)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4)承担食源性疾病案例的处置工作,做好病例的报告、登记、追踪和隔离治疗工作;(5)指导周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食源性疾病监测与防控工作中的职责;(6)与卫生监督部门一起,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食品卫生安全监督检查。

2.2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权限如下:(1)有权调查、收集相关食源性疾病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2)有权与其他卫生行政部门合作,共享相关信息;(3)有权要求食品生产企业提供相关食品卫生安全数据;(4)有权制定相应的食源性疾病防控措施,并组织实施。

3.组织与人员3.1中心卫生院应设立食源性疾病监测与防控工作组织机构,由院领导担任组长,专业人员担任成员,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3.2食源性疾病监测与防控工作组织机构应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重要工作事项。

4.监测与报告4.1中心卫生院应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库,及时记录和归档监测数据,以备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4.2每月对前一月的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形成监测报告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送。

4.3配合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工作,提供必要的监测数据和工作情况。

5.食品安全宣传教育5.1中心卫生院应定期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

可以通过宣传栏、健康教育讲座、传单发放等形式进行宣传。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制度范本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制度范本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制度范本一、目的和背景食源性疾病是由于食物受到病原微生物、毒素或化学物质污染而引起的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

为了保障医院患者和工作人员的食品安全,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制定本监测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监测制度适用于所有医院食堂、病房和相关食品供应单位。

三、监测内容1.食品样品采集(1)每月对医院食堂的主要食品进行抽样检测,包括肉类制品、蔬菜、水果、奶制品等。

(2)每天对病房提供的饮食样品进行随机抽样检测。

2.病例报告和调查(1)对医院内食源性疾病患者进行统计和报告,包括患病人数、症状和就诊情况等。

(2)对每起食源性疾病病例进行调查,包括病因追溯和相关环境因素分析等。

3.食品加工和储存环境检查(1)对医院食堂的加工设备、厨房环境和食品储存情况进行定期检查。

(2)对食品供应商的加工车间、储存条件和食品安全管理情况进行抽查。

4.食品供应商监管(1)建立食品供应商名录,对进货的食品供应商进行认证和审查。

(2)食品供应商每季度提供食品质量和安全管理的相关证明文件。

5.培训和宣传(1)定期对医院食堂员工进行食品安全培训,包括食品卫生和操作规程等。

(2)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活动,提高医院内部和外部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

四、监测程序1.食品样品采集和检测程序(1)确定抽样点位和抽样数量。

(2)采集样品,并按照相关规定标注样品信息。

(3)将样品送至指定的实验室进行检测。

(4)获取检测结果,并按照规定进行记录和报告。

2.病例报告和调查程序(1)定期收集食源性疾病患者的就诊信息和病例报告。

(2)建立食源性疾病病例的调查报告表,并按照规定进行填写。

(3)对每起食源性疾病病例进行调查,追溯病因和相关环境因素。

3.食品加工和储存环境检查程序(1)确定检查时间和检查点位。

(2)对食堂的加工设备和厨房环境进行检查和评估。

(3)对食品储存条件进行检查,包括温度和卫生状况等。

(4)记录检查结果,如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模版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模版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模版一、总则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有效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制定本《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以下简称“管理制度”),规范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开展。

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全市范围内的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二、组织机构1. 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组织、协调和管理全市范围内的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2.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指导、监督和协助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开展。

3. 各县(市、区)食源性疾病监测机构负责本辖区范围内的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三、监测对象1. 食品生产经营者:包括食品生产企业、餐饮服务单位等。

2. 食品从业人员:包括食品加工人员、餐厅服务员等。

3. 食品消费者:包括市民、学生等。

4. 监测机构:包括食源性疾病监测机构、医疗机构等。

四、监测内容1. 食品安全仪器设备的监测:食品安全监测机构对食品安全仪器设备进行定期检测和维修,确保其正常运行。

2. 食品原材料的监测: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定期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对所使用的食品原材料进行检测,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3. 食品生产加工过程的监测: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建立食品生产加工记录,记录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和参数,以备查证。

4. 食品销售环节的监测:食品销售单位应定期对库存进行检测和清理,发现问题食品及时下架,确保食品安全。

五、监测方法1. 定期抽检:食源性疾病监测机构每年根据相关规定,对全市范围内的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定期抽检。

2. 不定期抽检:食源性疾病监测机构可以随机对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不定期抽检,以发现问题和隐患,及时采取措施。

3. 监测样品采集:食源性疾病监测机构对抽检样品进行采集,确保样品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4. 实验室检测:食源性疾病监测机构对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六、监测结果处理1. 监测结果评价: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价,判断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2. 异常情况处理:对发现的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调查和处理,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卫生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管理制度

卫生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管理制度

卫生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管理制度
全院各级各类人员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临床医生做好有关食源性疾病的登记、报告,不得瞒报、迟报、谎报或授权他人瞒报、迟报、谎报。

一、业务院长负责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领导,预防保健科、门诊部、首诊医师具体负责监测工作,预防保健科负责全院临床医师的全员培训工作,每年至少培训一次。

二、临床医生必须按规定填写食源性疾病报告卡,填写项目规范齐全、字迹清楚,住址写到门牌号,要留联系方式及联系人,不得有缺项、漏项。

三、发现食品安全事故或食源性疾病,除采取抢救措施外,2小时内向预防保健科电话报告,预防保健科接到报告后及时报告分管院长、院长,经医院同意后报告疾控及卫生行政部门。

四、发现食物中毒群体性事件,首诊医生除报告外,还应及时联系预防保健科、检验科等相关科室,封存相关标本,做好登记、抢救记录等资料保存。

五、预防保健科每月对相关科室门诊日志、住院病历进行一次检查核对,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六、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对疑似或确诊食源性疾病不按要求上报者,参传染病疫情报告奖惩制度给予处罚,并及时补报。

卫生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制度
一、公共卫生科负责组织医院临床医生开展全员培训,以PPT授课为主,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并根据食源性疾病好发季节,安排重点科室进行知识强化培训。

二、每年培训一次,每人每年不少于2学时,岗前人员及从
事食源性疾病监测人员培训不少于4小时,培训完进行考试,使本院临床一线人员基本掌握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基本知识,做到及时发现报告。

三、建立、健全培训档案,对培训情况进行登记考核,培训结束后及时总结经验,及时解决培训中发现的问题,为下次培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管理制度
2023-11-02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监测工作目标和任务 • 信息收集和分析 • 安全管理和保障措施 • 培训、考核与奖惩机制 • 监测工作的监督与评估 • 其他事项
CHAPTER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确保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规范、有序和高效开展,及时发现和控制食源性 疾病风险,保护公众健康。
对监测工作进行全 面的风险评估,识 别出可能存在的风 险和安全隐患。
严格执行防范措施 和应急预案,确保 监测工作的安全和 稳定。
针对可能存在的风 险和安全隐患,制 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和应急预案。
CHAPTER 05
培训、考核与奖惩机制
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
培训计划
根据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需要,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包括培训内容、时间、地 点和参训人员等。
CHAPTER 03
信息收集和分析
信息来源和收集方法
01 02
哨点医院
通过在各级医疗机构设立哨点,收集食源性疾病相关病例,对病例进 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获取病例的基本信息、发病过程、临床表现 、治疗情况等信息。
监测系统
利用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对哨点医院上报的病例进行实时监测和分 析,及时发现异常信号和潜在风险。
信息共享
与相关部门和机构建立信息共享机 制,及时交流监测数据和信息,协 同开展防控工作。
监测报告的撰写和发布
定期报告
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撰写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汇总分析哨点医院上报的病例信息和主 动监测数据,对当前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和防控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
紧急报告
当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或食源性疾病暴发时,立即启动紧急报告程序,撰写紧急报告, 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和领导,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4篇)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4篇)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经营、监督管理等相关单位和人员。

第三条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指对食品中的病原菌、有害物质等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控制食源性疾病的传播。

第四条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应符合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第二章监测机构的组织与管理第五条建立专门机构负责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负责具体监测工作的组织策划、调度安排、监测报告等相关工作。

第六条食源性疾病监测机构应设立相应的实验室,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仪器,确保监测工作的有效进行。

第七条食源性疾病监测机构应配备具有相应知识和技能,经过专门培训合格的监测人员。

第八条监测机构应制定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具体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并对监测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

第九条监测机构应制定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年度计划,按照计划进行监测工作,并及时上报监测结果。

第十条监测机构应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高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第三章监测样品的采集与分析第十一条监测样品的采集应按照相关的采样规范进行,确保采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十二条监测样品的采集应随机选择现场样品,并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采集、封存。

第十三条监测样品的采集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并按照相关的规定佩戴防护用品。

第十四条监测样品的分析应符合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方法,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十五条监测样品的分析结果应及时上报,确保监测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第四章数据分析与应急处理第十六条监测机构应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的数据库,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

第十七条监测机构应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发现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和疫情变化。

第十八条监测机构应建立食源性疾病的应急处理机制,及时应对突发食源性疾病事件。

第十九条监测机构应建立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共同加强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控制工作。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范文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范文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工作,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保障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是指对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有毒化学物质和其他有害因素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第三条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应当遵循科学、规范、公正、务实的原则,采取综合监测和定点监测相结合的方式,采集食品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并进行风险评估和监测报告的编制。

第四条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应当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形成合力,实现食源性疾病的早期预警和健康风险的控制。

第二章监测对象第五条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对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范围:(一)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二)食品中的有毒化学物质,如重金属、农药残留等;(三)其他有害因素对食品安全产生的影响。

第六条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对象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选择,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第三章监测内容第七条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一)对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二)对食品中的有毒化学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三)对食品中其他有害因素进行检测;(四)对食源性疾病相关的环境因素进行调查和监测。

第八条监测内容的具体项目由食源性疾病监测机构根据法律法规和技术要求进行确定,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第四章监测方法第九条食源性疾病监测应当采用科学、规范的方法进行,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十条食源性疾病监测可以采用实验室检测和现场检测相结合的方式,根据监测对象和监测要求进行选择。

第五章监测流程第十一条食源性疾病监测的流程分为采样、样本送实验室、检测、数据分析和报告等环节。

第十二条采样工作应当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可靠性,避免交叉污染。

第十三条样本送实验室的运输过程中应当保证样品的完整性和及时性,防止样品的变质和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街道社区服务中心(XX村)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规范做好食源性疾病病例的登记和报告工作。

一、成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由分管院长任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任成员,办公室设在公共卫生科;公共卫生科负责监测工作的综合协调,并设置专职管理员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急诊、腹泻病门诊、消化内科、儿科等重点科室要设立兼职管理员,负责本科室内部的组织协调。

也可根据工作需要成立由本院或院外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诊疗专家组。

二、病例报告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

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瞒报、谎报、缓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迟报、谎报。

三、临床医生在全年接诊过程中对发现的所有食源性疾病病例或疑似病例都要及时登记并报告。

临床医生发现主诉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例,必须按规定做好门诊或住院日志的登记工作,并手工填写或通过HIS填报《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不得有缺项、漏项。

公共卫生科专管人员负责《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的收集汇总、审核、网络上报和资料存档等工作。

四、临床医生在日常诊疗中一旦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每起出现2例及以上发病,或1例及以上死亡),应当及时报告医院公共卫生科,并及时联系检验科等相关科室,留存相关生物样本。

公共卫生科在确认属实后做好登记,并及时上报属地卫生计生局或疾控中心。

五、公共卫生科负责每周对本院的门诊和住院登记进行一次检查核对。

对食源性疾病病例或疑似病例未按要求及时上报,构成瞒报、缓报或谎报的,一经查实要给予批评教育或一定的经济处罚,并及时补报;对情节严重者要按规定追究其行政、法律责任。

六、公共卫生科负责组织医院临床医生开展全员培训,每年至少培训一次。

对重点科室,要适当增加培训频次。

新员工入职培训要有食源性疾病监测方面的相关内容。

七、公共卫生科要配合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相关食源性疾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样本采集等工作,并提供相应的诊疗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