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教学案例-最新教育文档
孟子两章语文教案范文模板
孟子两章语文教案范文模板第一章:《孟子·告子下》1.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体会孟子的思想观点。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词语含义。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修养。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阅读和理解文言文。
难点: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句子结构的分析。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
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孟子的思想观点。
4. 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孟子的背景和思想特点。
二、讲解课文:逐句讲解课文,解释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
三、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孟子的思想观点,联系实际生活。
四、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翻译课文,写一篇读后感。
第二章:《孟子·离娄上》1.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体会孟子的思想观点。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词语含义。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修养。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阅读和理解文言文。
难点: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句子结构的分析。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
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孟子的思想观点。
4. 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孟子的背景和思想特点。
二、讲解课文:逐句讲解课文,解释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
三、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孟子的思想观点,联系实际生活。
四、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翻译课文,写一篇读后感。
第三章:《孟子·尽心上》1.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体会孟子的思想观点。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词语含义。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修养。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阅读和理解文言文。
难点: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句子结构的分析。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
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孟子的思想观点。
一、导入:介绍孟子的背景和思想特点。
《〈孟子〉两章》教学案例
《〈孟子〉两章》教学案例【课文说明】《孟子二章》是让学生了解先秦思想家孟子思想的一篇课文,所以我教学的定位点不太高,课堂的基本预期是让学生丰富和积累文言词汇,培养“猜译”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感受一下孟子的思想及《孟子》论证的特点。
准备由三个课时来完成这两篇的教学,第一课时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二课时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三课时把两课进行比较阅读,然后让学生当堂完成课堂作业。
下面是具体的执教过程。
【执教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在板书课题之后,我先跟学生介绍了孟子这个人及《孟子》这本书。
我说:“孟子,名轲,也就是说孟子,我们也可以叫他孟轲。
他是战国时期鲁国人,也是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
也是儒家学派继孔子之后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是圣人,后人称孟子为‘亚圣’,而且他和孔子还有点联系,他是孔子的孙子孔伋的弟子。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不安的时代,诸候国之间纷争并起,战争生灵涂炭,人民是‘仰不足事父母,俯不足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而对这样的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呼吁各国的统治者重视人民的作用,推行仁政,施行王道。
这个思想在当时没有得到诸候王们的响应,但是却对唐朝的唐太宗起到了作用,唐太宗是重视人民的作用的,他有一句重要的话──他把人民比作水,把君王比作舟,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见他是重视人民的作用的,他也就成了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位明垂千史的明君,这也可以看出孟子的思想在封建时代或者说是战国时期也是能起到进步作用的,但是可惜这么好的思想在当时却没有人响应。
怎么办呢?孟子只好归家,在晚年与弟子们一起著书立说,这就有了《孟子》这本书,他把自己的思想、言论和政治主张都记录在这里本书里面了。
《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两章教案下面是小编整理提供的《孟子》两章教案,欢迎阅读与参考。
《孟子》两章教案(一)教学目的1.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顺畅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1)顺畅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朗读课文,尽量能琅琅上口。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二章〉选自〈孟子·公孙丑〉,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正课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要注意正音,读得顺畅)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不如,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背景。
分析并理解《孟子》两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孟子简介:生平、思想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孟子》两章:选定两章进行深入学习和讨论。
文言文阅读技巧:推测词义、分析句子结构、理解修辞手法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背景。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孟子》两章的观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文言文句子,培养阅读技巧。
2.2 教学手段投影仪:展示孟子生平图片、文言文文本等。
白板:记录学生讨论的重点和问题。
教学PPT:提供相关资料和阅读材料。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导入播放孟子生平介绍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孟子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3.2 学习孟子生平及思想背景讲解孟子的生平,包括他的家庭、学术成就等。
分析孟子的思想背景,如战国时期的特点、儒家思想的发展等。
3.3 深入解读《孟子》两章学生自读选定的两章,理解主要观点和论据。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两章的内容和孟子的思想。
3.4 学习文言文阅读技巧讲解推测词义的方法,如根据上下文、词性等。
分析句子结构,讲解常见的句式和修辞手法。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课堂讨论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记录学生的讨论重点和问题,以便进行后续的教学调整。
4.2 阅读理解评估设计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评估学生对《孟子》两章的理解程度。
学生提交阅读笔记或小论文,评估他们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对比孟子的思想与其他儒家学者的观点,如孔子、荀子等。
分析孟子的思想在后世的影响,如宋明理学等。
5.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孟子纪念馆或相关历史遗址,加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作者、背景及地位。
2. 引导学生产生对《孟子》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2. 简述《孟子》的主要内容。
3. 强调《孟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2. 学生分享对《孟子》的了解和兴趣。
3. 教师总结并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二章:孟子简介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孟子的生平事迹。
2.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思想特点。
教学内容:1. 孟子的生平事迹。
2. 孟子的思想特点。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孟子的生平事迹。
2. 学生分享对孟子生平事迹的理解。
3. 教师总结并讲解孟子的思想特点。
第三章:《孟子》的经典名句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2. 让学生体会孟子的思想智慧。
教学内容:1. 选取《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2. 解读并讲解经典名句的含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2. 学生分享对经典名句的理解。
3. 教师讲解经典名句的含义及启示。
第四章:孟子的仁爱思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仁爱思想。
2. 引导学生践行仁爱精神。
教学内容:1. 孟子的仁爱思想。
2. 仁爱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孟子的仁爱思想。
2. 学生分享对仁爱思想的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仁爱精神。
第五章:孟子的义利观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义利观。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教学内容:1. 孟子的义利观。
2. 正确义利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孟子的义利观。
2. 学生分享对义利观的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应用。
第六章:孟子的道德修养观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孟子的道德修养观。
教学内容:1. 孟子的道德修养观。
2. 良好道德修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孟子》的作者、背景及地位。
2. 激发学生对《孟子》的兴趣,培养阅读经典的习惯。
教学内容:1. 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2. 简介《孟子》的主要内容。
3. 阐述学习《孟子》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孟子及其思想。
2. 讲解《孟子》的主要内容。
3. 强调学习《孟子》的意义。
练习与作业:1. 学生课后阅读《孟子》一章。
第二章:孟子简介教学目标:1. 了解孟子的生平事迹。
2. 掌握孟子的主要思想。
教学内容:1. 孟子生平事迹简介。
2. 孟子主要思想概述。
教学步骤:1. 讲述孟子的生平事迹。
2. 分析孟子的主要思想。
练习与作业:2. 绘制孟子思想脉络图。
第三章:孟子论人性善恶教学目标:1. 理解孟子的人性善恶观。
2. 掌握孟子论人性善恶的论证方法。
教学内容:1. 孟子论人性善恶的观点。
2. 孟子论证人性善恶的方法。
教学步骤:1. 讲解孟子的人性善恶观。
2. 分析孟子论证人性善恶的方法。
练习与作业:第四章:孟子论仁义教学目标:1. 理解孟子的仁义观。
2. 掌握孟子论仁义的方法。
教学内容:1. 孟子论仁义的观点。
2. 孟子论证仁义的方法。
教学步骤:1. 讲解孟子的仁义观。
2. 分析孟子论证仁义的方法。
练习与作业:2. 结合生活实例,阐述对孟子仁义观的理解。
第五章:孟子论道德修养教学目标:1. 理解孟子的道德修养观。
2. 掌握孟子论道德修养的方法。
教学内容:1. 孟子论道德修养的观点。
2. 孟子论证道德修养的方法。
教学步骤:1. 讲解孟子的道德修养观。
2. 分析孟子论证道德修养的方法。
练习与作业:2. 结合自身经历,阐述对孟子道德修养观的理解。
第六章:孟子论治国理政教学目标:1. 理解孟子的治国理政观。
2. 掌握孟子论治国理政的方法。
教学内容:1. 孟子论治国理政的观点。
2. 孟子论证治国理政的方法。
教学步骤:1. 讲解孟子的治国理政观。
2. 分析孟子论证治国理政的方法。
《孟子两章》的优秀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的优秀教学设计(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孟子两章》的优秀教学设计《孟子两章》的优秀教学设计5篇《孟子二章》出自孟子之手,别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24最新-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优秀3篇)
孟子二章教案《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优秀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漂亮的编辑帮家人们整理的《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优秀3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反复诵读,掌握朗读节奏,疏通文意。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背诵全文。
3、赏读并学习运用孟子的雄辩艺术。
1、理解中心论点,理清本文论证思路。
2、赏读并学习运用本文孟子的雄辩艺术。
一、直入导新课提到中国古代文学,我们大多想到的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实在此之前的先秦散文,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
在这座宝藏里,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提到儒家经典,我们很自然会想到另外一部经典,那就是《孟子》。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这一部经典的经典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跟着孟子学雄辩。
二、初读明节奏1、通过视频了解孟子:推行仁政;民贵君轻;长于雄辩。
2、学生初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雄辩之势。
三、品读赏雄辩1、过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混战激烈,他们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热衷于战争,有的是为了生存,有的是为了一统天下,实现霸业。
因为战争连绵,老百姓生活痛苦不堪,“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种社会现实,孟子奔走呼告,希望各国君主能推行仁政,反对不义战争。
请看第一章标题中“得道”是什么意思?推行仁政。
要我们细细地品读这篇文章看孟子如何运用他的雄辩艺术向君主们推行仁政主张的。
2、学生通读全文,根据文下注解了解文章大意并研读思考。
3、分享交流。
学生1:要雄辩先得有自己的观点。
孟子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请你分别解释一下“天时”“地利”“人和”是什么意思?学生1:天时是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是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是指作战时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两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的代表性思想,理解孟子的人性论和教育观点。
2.掌握《孟子·尽心上》和《孟子·离娄下》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理解《孟子·尽心上》和《孟子·离娄下》的思想观点。
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看法。
【教学难点】1.理解和解读《孟子·尽心上》和《孟子·离娄下》的意义和价值。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以提问的方式引出孟子的思想和文化背景:孟子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你们知道孟子的思想有哪些特点吗?2.师生互动,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介绍自己所知道的关于孟子的思想。
二、学习《孟子·尽心上》(25分钟)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提前阅读《孟子·尽心上》,思考作者的思想观点以及文中的主要内容。
2.师生共同探讨:对学生预习的情况进行了解和梳理,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展开讨论,确保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个初步的理解。
3.课文讲解:通过老师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层次结构和表达方式,并解读关键词汇和句子。
三、学习《孟子·离娄下》(25分钟)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提前阅读《孟子·离娄下》,思考作者的思想观点以及文中的主要内容。
2.师生共同探讨:对学生预习的情况进行了解和梳理,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展开讨论,确保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个初步的理解。
3.课文讲解:通过老师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层次结构和表达方式,并解读关键词汇和句子。
四、课后拓展(10分钟)1.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孟子·尽心上》和《孟子·离娄下》的主要观点和意义。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对孟子思想的思考,展开讨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预习、讲解和讨论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和理解了孟子的人性论和教育观点。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一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一一、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二章的基本内容,感悟孟子的思想精髓。
2.学会分析孟子观点的逻辑关系,培养批判性思维。
3.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积累文学常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孟子》二章的核心观点。
2.分析孟子观点的逻辑关系。
3.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1.《孟子》二章中的文言文难点。
2.孟子观点的深度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孟子》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地位。
2.学生分享对《孟子》的初步了解。
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孟子》二章,初步感知文本。
2.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文言文中的难点、生僻字。
三、讲解课文1.教师讲解《孟子》二章的基本内容。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四、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孟子观点的逻辑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五、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孟子》二章的掌握情况。
2.学生分享复习过程中的疑问。
二、深入分析课文1.教师深入讲解《孟子》二章中的重点句子。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三、文言文阅读训练1.教师给出文言文阅读材料,学生自主阅读。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
五、作业布置1.学生自主完成课后作业。
2.教师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孟子》二章的掌握情况。
2.学生分享复习过程中的疑问。
三、文言文阅读训练1.教师给出文言文阅读材料,学生自主阅读。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
五、拓展延伸1.教师介绍《孟子》的其他篇章,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2.学生分享拓展阅读的感悟。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孟子》二章的掌握情况。
2.学生分享复习过程中的疑问。
三、文言文阅读训练1.教师给出文言文阅读材料,学生自主阅读。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理解“生命有涯,知识无涯”的思想内涵;2.了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道德观念;3.掌握“仁者以利百姓为重,非利不起”的人治观念;4.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生命有涯,知识无涯”的意义;•理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道德观念;•掌握“仁者以利百姓为重,非利不起”的人治观念。
三、教学准备1.课本:《孟子》2.设备:黑板、粉笔、投影仪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话题:我们都希望拥有无限的知识,但是人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所以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用我们所拥有的时间呢?让学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2. 学习与讲解(25分钟)•生命有涯,知识无涯:解释这个思想背后的内涵,让学生能够理解孟子倡导的不断学习的观念,明确知识无止境的事实。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让学生理解这个道德观念,知道人在困境中如何自处以及怎样在自身遇到顺境后帮助他人。
•仁者以利百姓为重,非利不起:代表孟子人治观念的一个观点,让学生开始思考人治的问题,从中了解社会与人的本质。
3. 体验与讨论(20分钟)•可以在主题上组成三至四人的小组,给出一个根据课堂所学,进行现实生活中的探讨,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道德观念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去思索。
4. 总结与归纳(5分钟)•做一个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短小的总结,概括出所学的知识以及怎样运用到实际当中。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采用的是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更好的让学生受益,与学生讨论思考问题的实际结果,同时也可以教学有成,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能力。
•其次,教学之后,很明显的看到了学生们在思考和讨论的时候得出的结果,他们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些沉浸在被动式教育之中的同学了。
《孟子》二章 教案示例1-教学教案
课时安排:本文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由“战国七雄”导入对战国中期社会和人民生活状况的介绍,由“诸子百家”导入对孟子及《孟子》的介绍。
二、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三、再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轻重音。
四、齐读课文,读完后教师进行纠偏和诵读指导。
五、散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以及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
六、思考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七、追加思考: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明确:层进式论证。
八、整理字词及文化常识,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由六名学生讲故事。
故事内容: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二、讨论:从这些故事中总结共同的规律。
明确: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磨练。
启发提问:怎样才算艰苦的磨练呢?三、初读第二段,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四、学生串讲第二段,教师订正后提问:“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明确:前提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目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五、学习第三段,疏通大意,了解论述层次。
明确:先举人的例子,从正面说理,谈“犯错”与“改错”的关系,谈“内心忧困、思虑阻塞”与“有所作为”的关系,谈如何让想法为人所知,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
接着举国家的例子,从反面说理,谈国家如果没有“内忧”与“外患”就要灭亡,论证“死于安乐”的观点。
六、比较两篇文章的论证方式。
(见“扩展资料”部分)七、讨论: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树立什么样的忧患意识。
教师总结讨论情况。
八、整理字词和文化常识,熟读成诵。
《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两章最新教案《孟子》两章最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点拨法3.比较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
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3.学生大声读课文。
三、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小组讨论交流,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全班分为两组,展开课堂竞赛,每道题单数题一组回答,双数题二组回答。
第二板块:思想内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第三板块:才华展示(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学生课堂竞赛成果展示:关于思想内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最新3篇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最新3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了解两篇短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
2、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并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3、掌握两篇短文的论辩语言。
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二课时一、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4、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4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编提纲,试背全文。
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
3、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接力赛诵读课文,后教师范读。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
(3)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
4、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
5、同桌学生编写结构提纲。
6、课文重点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例子,举例论证。
7、提问:(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孟子是否主张打仗?(2)本文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8、整理:(1)通假字:“畔”同“叛”。
(2)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字词:多音字:夫;一词多义:利、道、池、兵、之、而;古今异义:亲戚、去。
(4)词性活用:域、固、威9、小结: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
10、作业:(1)、领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并简要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孟子二章》教案-最新范文
《孟子二章》教案篇一:孟子二章《孟子》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疏通第一章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观点,学生畅谈各自看法,以加深理解。
2.比照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懂得逆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并加深对逐层深入论证方法的理解。
二.重点:1.辨析疑难字、词不达意、句意。
2.理解蕴含在两文中的作者的观点。
三.难点:1.两篇短文都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这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难点。
四.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疏通第一章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观点,学生畅谈各自看法,以加深理解。
二、整体感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标题是后来的编者加的。
此标题从内容上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意即:凡讲仁义,行仁政的,就会得到广泛的支持与拥护;反之,就孤立,就会只有极少数人的支持与拥护。
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
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这篇短论很能代表他的主张。
三、教学过程1.让学生介绍查找到的孟子及《孟子》的常识的资料,讲述摘录的逆境造就人才的事例。
2.鼓励学生充分朗读,自学,发现问题,质疑,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一,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注意节奏鲜明,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读排比句尤其要注意节奏鲜明,读出气势来。
孟子自称善养浩然之气,他是很讲究文章的气势的。
朗读时还要通过语调的变化,突出文章的关键句、中心句。
老师可先范读,再指名读、小组齐读或全班朗读,让教室里充满学生的琅琅书声。
3.投影习题,检测自学效果。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句是()A.夫/环而攻之。
B.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米粟非不多也(3)解释下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池非不深也。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章节一:简介孟子及其思想1.1 教学目标了解孟子的生平及其历史背景理解孟子主张仁政、人性善恶论等主要思想掌握孟子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1.2 教学内容孟子简介:生平、著作、学术成就孟子思想概述:仁政、人性善恶论、义利之辨孟子与儒家学派的关系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孟子生平、思想及其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孟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章节二:《孟子·告子下》篇章解析2.1 教学目标理解《孟子·告子下》的主要内容分析孟子的论证方法及其逻辑性领悟孟子关于人性善恶的见解2.2 教学内容《孟子·告子下》篇章结构分析孟子关于人性善恶的论述及其论证过程孟子的仁政思想在篇章中的体现2.3 教学方法解析法:分析《孟子·告子下》的篇章结构、论证方法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孟子人性善恶论的现代意义章节三:孟子与儒家思想的发展3.1 教学目标了解儒家思想在孟子时期的继承与发展分析孟子对儒家经典的新解读理解孟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3.2 教学内容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孔子、孟子、荀子孟子对儒家经典的新解读:如《易经》、《尚书》等孟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如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3.3 教学方法比较法:比较孟子与孔子、荀子在儒家思想上的异同实例分析法:分析孟子对儒家经典的新解读及其影响章节四:孟子的道德伦理观4.1 教学目标理解孟子道德伦理观的核心内容分析孟子道德伦理观的实践意义掌握孟子道德伦理观在现代社会的应用4.2 教学内容孟子道德伦理观的核心:仁、义、礼、智、信孟子道德伦理观的实践意义:如家庭伦理、社会道德等孟子道德伦理观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如社会和谐、个人修养等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孟子道德伦理观的核心及其意义实例分析法:分析孟子道德伦理观在现代社会的应用章节五: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孟子两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提高学生对孟子思想的认同和传承意识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儒家思想的兴趣5.2 教学内容回顾《孟子两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讨论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推荐进一步学习儒家思想的阅读材料5.3 教学方法回顾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推荐法:向学生推荐儒家思想的阅读材料《孟子两章》教案(详案)章节六:《孟子·离娄上》篇章解析6.1 教学目标理解《孟子·离娄上》的主要内容分析孟子的论证方法及其逻辑性领悟孟子关于道德修养的见解6.2 教学内容《孟子·离娄上》篇章结构分析孟子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及其论证过程孟子的仁爱思想在篇章中的体现6.3 教学方法解析法:分析《孟子·离娄上》的篇章结构、论证方法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孟子道德修养论的现代意义章节七:孟子与儒家伦理思想7.1 教学目标了解儒家伦理思想在孟子时期的继承与发展分析孟子对儒家伦理思想的新解读理解孟子伦理思想对后世的影响7.2 教学内容儒家伦理思想的发展脉络:孔子、孟子、荀子孟子对儒家伦理思想的新解读:如仁爱、忠孝等孟子伦理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如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7.3 教学方法比较法:比较孟子与孔子、荀子在儒家伦理思想上的异同实例分析法:分析孟子对儒家伦理思想的新解读及其影响章节八:孟子的政治哲学8.1 教学目标理解孟子政治哲学的核心内容分析孟子政治哲学的实践意义掌握孟子政治哲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8.2 教学内容孟子政治哲学的核心:仁政、王道、民本孟子政治哲学的实践意义:如国家治理、社会和谐等孟子政治哲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如民主政治、公民参与等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孟子政治哲学的核心及其意义实例分析法:分析孟子政治哲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章节九:孟子的教育思想9.1 教学目标理解孟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分析孟子教育思想的实践意义掌握孟子教育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9.2 教学内容孟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性善论、教化论孟子教育思想的实践意义:如教育公平、因材施教等孟子教育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如素质教育、终身学习等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孟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及其意义实例分析法:分析孟子教育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章节十:总结与拓展10.1 教学目标总结《孟子两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提高学生对孟子思想的认同和传承意识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儒家思想的兴趣10.2 教学内容回顾《孟子两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讨论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推荐进一步学习儒家思想的阅读材料10.3 教学方法回顾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推荐法:向学生推荐儒家思想的阅读材料《孟子两章》教案(详案)章节十一:孟子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11.1 教学目标理解孟子的人生态度及其价值观念分析孟子对待逆境、富贵荣华的看法探讨孟子人生观对现代人的启示11.2 教学内容孟子的人生态度:如乐观、积极、坚韧孟子对待逆境的见解: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孟子对富贵荣华的看法: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孟子的人生态度及其价值观念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孟子人生观对现代人的启示章节十二:孟子的社会理想12.1 教学目标理解孟子社会理想的核心内容分析孟子社会理想的实践意义掌握孟子社会理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12.2 教学内容孟子社会理想的核心:如仁政、和谐社会孟子社会理想的实践意义:如公平正义、共建共享孟子社会理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如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1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孟子社会理想的核心及其意义实例分析法:分析孟子社会理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章节十三:孟子的道德修养与个人成长13.1 教学目标理解孟子道德修养与个人成长的关系分析孟子道德修养的实践意义掌握孟子道德修养在现代社会的应用13.2 教学内容孟子道德修养与个人成长的关系: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道德修养的实践意义:如自我提升、人际和谐孟子道德修养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如道德教育、自我修养等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孟子道德修养与个人成长的关系及其意义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孟子道德修养在现代社会的应用章节十四:孟子的家国情怀14.1 教学目标理解孟子家国情怀的核心内容分析孟子家国情怀的实践意义掌握孟子家国情怀在现代社会的应用14.2 教学内容孟子家国情怀的核心:如爱家、爱国、忠诚孟子家国情怀的实践意义:如家庭和睦、国家繁荣孟子家国情怀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如公民责任、国家意识等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孟子家国情怀的核心及其意义实例分析法:分析孟子家国情怀在现代社会的应用章节十五:总结与拓展15.1 教学目标总结《孟子两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提高学生对孟子思想的认同和传承意识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儒家思想的兴趣15.2 教学内容回顾《孟子两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讨论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推荐进一步学习儒家思想的阅读材料15.3 教学方法回顾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推荐法:向学生推荐儒家思想的阅读材料重点和难点解析《孟子两章》教案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深入理解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伦理观、政治观、教育观以及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两章》教学案例【课文说明】《孟子二章》是让学生了解先秦思想家孟子思想的一篇课文,所以我教学的定位点不太高,课堂的基本预期是让学生丰富和积累文言词汇,培养“猜译”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感受一下孟子的思想及《孟子》论证的特点。
准备由三个课时来完成这两篇的教学,第一课时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二课时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三课时把两课进行比较阅读,然后让学生当堂完成课堂作业。
下面是具体的执教过程。
【执教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在板书课题之后,我先跟学生介绍了孟子这个人及《孟子》这本书。
我说:“孟子,名轲,也就是说孟子,我们也可以叫他孟轲。
他是战国时期鲁国人,也是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
也是儒家学派继孔子之后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是圣人,后人称孟子为‘亚圣’,而且他和孔子还有点联系,他是孔子的孙子孔伋的弟子。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不安的时代,诸候国之间纷争并起,战争生灵涂炭,人民是‘仰不足事父母,俯不足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而对这样的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呼吁各国的统治者重视人民的作用,推行仁政,施行王道。
这个思想在当时没有得到诸候王们的响应,但是却对唐朝的唐太宗起到了作用,唐太宗是重视人民的作用的,他有一句重要的话──他把人民比作水,把君王比作舟,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见他是重视人民的作用的,他也就成了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位明垂千史的明君,这也可以看出孟子的思想在封建时代或者说是战国时期也是能起到进步作用的,但是可惜这么好的思想在当时却没有人响应。
怎么办呢?孟子只好归家,在晚年与弟子们一起著书立说,这就有了《孟子》这本书,他把自己的思想、言论和政治主张都记录在这里本书里面了。
这本书按照现在的学术观点来看,又是一本散文集,从散文的角度看,他气势充沛,逻辑严密,论事说理雄辩有力,尤其善于引用事例和运用比喻来说明问题,对后世的散文(议论文)的写作有重要的影响。
介绍了这些,我们还是回到孟子的思想上来看,刚才讲到他是倡导‘民贵君轻’的思想的,这个思想在他的文章中有没有反映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
”先让同学们把课文齐读了一遍,发现有两个问题,一是两个字读得不准:一个是句首发语词“夫”的读音错误,二个是把“米粟”的“粟”读成了“栗”,纠正过来。
第二个问题是断句不准确,读得不畅,所以接下来帮助指导学生把朗读的节奏划出,然后再一起一朗读,两个问题都得到顺利解决。
昨天就安排学生进行了“猜译”,我的要求是不要借助于任何参考书,把自己的对这个句子的理解翻译出来,中间还空一行,主要用于老师讲课文的时候,对自己的进行补充和订正,这一举措根据上《公输》的过程来看,取得了很好的功效,学生们做得很认真,充分地吸收了我的做法。
我让学生把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猜拿出来,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译一两句,译得不正确的,我帮他纠正,并把我的译文用屏幕一句一句地展示出来,供学生对照。
一个学生译完之后,我让他把刚才译中的重点词找出来,我把这些词有解释板书在黑板上,要求同学们记在课本上,哪怕是书上有注释的,也要求搬到课本上去。
在翻译中,着重落实了“天时”“地利” “人和”和“得道者”“失道者”这五个词,这是译这篇课文的难点,学生推测时是有一定难度的。
译完之后,学生对课文就有一定的理解了,所以这时候,我再要求同学们把课文再读一遍,把自己对本文的初步理解加入到朗读中去,这时候学生再读我发现朗读的气势就有明显的增加。
接下来,就是理解这篇课文了。
和以前一样,以感受为中国,然后我由学生的感受把它引向前面所写的两个预期,一是感受孟子的思想,二是感受《孟子》作为议论文的写法上的特点,只是有所感受而已,不准备作太多的深化。
译读过程结束之后,我说:“今天咱们还是跟学习《公输》一样,理解之后咱们就来相互交流一下各自的感受,把自己最想说的话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说完后,教室里顿时进入了一种思考的状态,很静。
过了一会,我请曾子瑾同学来谈。
她说:“我觉得孟子认为君王治理国家要施行仁政,要得民心。
”她一下子就把这篇文章的核心切住了,这不正便于我引导她和同学们把全文的呈现的孟子的思想明白吗?机会来了!“好,你这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我问。
她说:“文章的开头作者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是啊,这是作者要表达的观点,这句话说得有道理吗?孟子是怎样论证的呢?”我又接着引导。
她说:“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这说明是一座小城,但是包围起来,点了天时,有战争的主动权,但是却不能胜利……”“分析得很好,这样就说明了什么观点?”我问。
“天时不如地利。
”她说。
“那接下来又如何说明地利不如人和的呢?”我问。
“他还是举了一个例子,城墙高,护城河也深,粮草充足,武器精良,但是守城的却弃城逃跑了。
这就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
”她说。
“说得很好,分别证明了开头提出的观点,那么你刚才所说的举的例子是真实存在的情况吗?”我问。
“不是,是打的两个比方。
”她说。
“这是不是说明孟子善于用比喻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我说。
她点了点头,同学们也若有所思地点着头,看来认可了孟子的论证方式之一。
我接着又问:“从你刚才所讲的来看,在天时、地利和人和之中,孟子认为哪一个最重要呢?”“人和。
”她说。
我把“人和”板书在黑板上,接着我问:“孟子开头提出了观点,又通过两个比方证明了自己的观点,这不已经达到论证的目的了吗?还有必要写后面的内容吗?”她说:“我认为有必要,因为要达到‘人和’就要靠君王们实行仁政,而后面就在讲达到人和的条件,得道者就是施行仁政的君王。
”我看她已经分析得很好了,但是可惜的是这时候下课铃已经响了,估计其他同学还会有精彩的观点,但是来不及听了,教室外面眼保健操的乐曲与口令已高声响起。
所以我只好草草作结。
我说:“同学们,大家一定还有其它精彩的发现,但是这节课是不能听大家说了。
你们一起说一说孟子的这篇文章是写给什么人看的呢?”学生们一起说:“君王”。
“那写给他们要他们做什么呢?”我问。
“施行仁政。
”学生齐声说。
“施行仁政有什么好处呢?”我问。
“可以达到人和”,有几个学生说。
“人和了对君王们有什么好处呢?”我又问。
“可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学生们说。
到此,我真正作结了:“是啊,如果施行仁政,善待百姓,那么支持这位君王的百姓就会很多,打起仗来就会为这个君王拼死效命。
但是中国历史上总有许多的为君为王者并不理解这其中的道理,对民生于不顾,自己骄奢淫侈,让百姓生活于水火,成为亡国之君,这让我想起了一部电视剧的片尾曲中唱的一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最后布置了一下周末的作业,让学生把本课背诵并默写下来,另把后一短篇猜译出来。
〖教后感言〗这一节课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把时间调配好,在前面的译读部分花的时间比较多,讲孟子东扯西拉的也讲得太多了,这样就占去了让学生充分表达感受的时间,虽然我在引导子瑾同学的过程中确有一些收获,但是却没有听到更多的同学来表达他们精彩的见解,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从某种程度来看,就削弱了这节课的力度。
上完后,心里总觉得闷闷的,没有达到自己应去开拓的高度,真有点郁闷。
第二课时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一节课安排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汲取上节课的失误,把时间有效地加以调配。
当然上这节课已经跟前面隔了一周,所以得把前一篇复习一下。
我让学生齐背了前一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然后问:“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学生齐答:“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我又问:“可是文章的前面也有一句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也是一个观点,这两个观点不是冲突了吗?前面抛出的论点有什么作用呢?”学生说:“从‘人和’而引出要施行仁政的观点。
”我肯定了他们的见解,然后说:“在战争胜败的三个条件中,孟子是最认可‘人和’的,那么怎样达到‘人和’却取得战争的胜利呢,君王们或者说是统治者要去施行仁政,施行王道,以民为贵君为轻,这样就能得到百姓的支持,也才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对这些作了总结之后,我们转入到学习第二篇上。
第一步,读课文。
先让学生读了一遍,发现在“畎”“说”“鬲”“拂”四个字上不肯定,可见预习并不到位,我跟同学纠正后,然后再齐读一遍,这时效果就好多了,学生读得声音宏亮,气势较强。
第二步,译课文。
先让学生把前天布置的作业拿出来,也就是学生对课文的猜译拿出来,检查了一下,全部都做得较认真。
我先说了要求,请出来分离自己猜译成果的同学与老师对话的过程中,要把课文的重点字词的解释写到书本上,然后再把老师在屏幕展示的翻译与自己猜译的加以对照,纠正译得不准的地方。
第一段,请了许伦和张嘉毅两位同学跟我对话,我说一句原文,他猜一遍,然后我把该句中的重点字词及解释板书到黑板上。
译完第一段之后,我发现时间不足,让学生来译可能会费时,所以我就开始讲第二段,边讲边板书重点字。
在字词义上理解课文之后,我让学生在理解的基本上再把课文朗读一遍,这次的朗读的效果更好。
第三步,谈感受。
这我看了钟,刚好有十分钟的时间,专门用于学生来发现和表达他们的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并把我对此文的看法融进去和他们交流。
下面详细记叙如下:我说:“这篇课文咱们已经在字面上理解了,但是孟子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对我们有没有什么启发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各自的发现。
”刚说完,善于发言的伊婷就举起了手。
她说:“我觉得人要常有一种居安思危的思想。
”“为什么要这样呢?”我问。
她说:“因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生们笑了起来。
“居安思危”这个词提得不错,但我还想引导一下,就问:“思危,你觉得实际上就是一种什么意思呢?”这时有学生说:“警惕。
”我肯定了他们的想法,又问:“还有什么呢?”伊婷说:“忧患意识。
”“是的,你所说的居安思危就是人要有这种忧患意识,中国有句俗话就是说,人要常怀百岁忧,经常保持一种忧患意识,容易让人保持奋斗的状态。
”黄聪同学也举起了手,他说:“一个成功的人往往要经过磨炼。
”“是吗?你怎么看出来的?”我问。
“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六个人身上看出来,他们都是在艰难困苦中被发现的,被任用的。
”黄聪说。
“这六个例子在议论文中属于举例论证,正是来说明你所说的道理,磨练才能成才。
”杜艾琳也举起了手,她说:“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太优越了,有好的环境,也有不好的环境,我觉得我们要利用身边的不利因素,不好的环境来磨炼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