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药和方剂
中兽医方剂与记忆口诀
![中兽医方剂与记忆口诀](https://img.taocdn.com/s3/m/c1fd50c476eeaeaad1f33012.png)
中药方剂一、解表药及方剂发散表邪、解除表症为主的药物,有发汗、解肌的作用,适用于邪在肌表的病证。
1.1辛温解表辛温解表药代表:细辛、紫苏、荆芥、桂枝、防风、生姜、麻黄、苍耳子(口诀:戏子精贵防生麻疮)①麻黄汤:功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证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口诀:干妈贵姓)②桂枝汤:功能发肌解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证见恶风发热、汗出组成: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口诀:大勺炒姜汁)③荆防败毒散:功能发汗解表、散寒除湿。
主治外感挟湿的表寒证,证见发热无汗、肢体疼痛,用于风寒咳嗽1.2 辛凉解表辛凉解表药代表:葛根、桑叶、升麻、柴胡、薄荷(口诀:格桑生柴禾)①银翘散:功能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主治外感风热、风热咳嗽,是辛凉解表的主要方剂②小柴胡汤:功能和解少阳,主治少阳病,本方为治伤寒之邪传入少阳的代表方。
二、清热药及方剂2.1清热泻火清热泻火药代表:石膏、知母、栀子、芦根①白虎汤:功能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经证或气分热盛,证见高热大汗、口干舌燥、脉洪大有力。
本方用于治疗阳明经证或气分实热证。
组成: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口诀:师母炒米)2.2 清热凉血清热凉血药代表:牡丹皮、地骨皮、生地、白头翁、玄参(口诀:牡丹地生白参)①犀角地黄汤: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本方为治热入血分之各种出血证的重要方剂。
组成:犀角、生地、白芍、丹皮(口诀:单脚扫地)2.3 清热燥湿清热燥湿药代表:黄柏、秦皮、黄连、黄芩(口诀:柏皮连琴)①白头翁汤: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主治热毒血痢组成: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口诀:白翁练琴)②茵陈蒿汤:功能清热、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常用于肝胆湿热组成:茵陈蒿、栀子、大黄(口诀:茵陈治黄)③郁金散:功能清热解毒、涉肠止泻,主治肠黄,常用于大肠湿热2.4 清热解毒清热解毒药代表:板蓝根、蒲公英、连翘、金银花、紫花地丁(口诀:男仆瞧金子)①黄连解毒汤:功能泻火解毒,主治三焦热盛或疮疡肿毒,本方为泻火解毒之要方。
方剂证类第一章解表剂
![方剂证类第一章解表剂](https://img.taocdn.com/s3/m/42f01fb0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72.png)
方剂证类——第一章解表剂一、辛温解表剂1、麻黄汤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2、大青龙汤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
溢饮:头身疼重或四肢浮肿,无汗烦躁脉浮紧。
3、桂枝汤外感风寒表虚证:恶寒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4、九味羌活汤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或浮紧。
5、香苏散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恶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6、小青龙汤外寒内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7、止嗽散风邪犯肺之咳嗽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二、辛凉解表剂1、银翘散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口渴头痛,咽痛咳嗽,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2、桑菊饮风温初起,邪克肺络证:但刻,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3、麻杏石甘汤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身热不解,有汗或无汗,咳逆气急,甚则鼻扇,口渴,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
4、柴葛解肌汤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身热增甚,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目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5、升麻葛根汤麻疹初起: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咽红,口渴,苔薄而干,脉浮数。
6、葱豉桔梗汤风温初起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咳嗽咽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三、扶正解表剂1、败毒散气虚外感风寒湿证:憎恶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身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苔白腻,脉浮而重按无力。
2、参苏饮气虚外感,内有痰湿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脘痞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
3、再造散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表证: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
中兽医学常用中药和方剂
![中兽医学常用中药和方剂](https://img.taocdn.com/s3/m/f7dd2b62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bb.png)
31
鱼腥草
•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主入肺经,以清 肺见长,用于肺痈吐脓,肺热咳嗽。
• 利尿通淋: 用于湿热淋证。
32
败酱草
•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为治疗肠痈的要药 • 祛瘀止痛:用于产后瘀阻腹痛
33
射干
• 清热解毒:入肺经,清肺泻火,降气消 痰,消肿。用于咽喉肿痛。
• 适应范围:主要用于表邪已解、里热炽 盛,而无积滞的里热病证。
14
分类
• 清热泻火药:功能清气分热,用于高热烦渴等 气分实热证;
• 清热燥湿药:功能清热燥湿,用于泻痢、黄疸 等湿热病证;
• 清热凉血药:功能清解营分、血分热邪,用于 吐衄发斑等血分实热证;
• 清热解毒药:功能清解热毒,用于痈肿疮疡等 热毒炽盛的病证;
• 祛风湿:长于祛湿,痹证湿胜者尤宜。 用于风湿痹证。
• 用于外感风寒挟湿之表证。
49
厚朴
• 行气,燥湿,消积:为消除胀满之要药, 用于湿阻中焦,气滞不利所致的脘闷腹 胀,腹痛,或呕逆等证。
• 平喘:能燥湿化痰,下气平喘。用于痰 饮喘咳。
50
藿香
• 化湿:用于湿滞中焦证 • 解暑:既能化湿,又可解表。用于暑湿
53
六、利水滲湿药
• 含义: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 停病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 性能成效:本类药物味多甘淡,具有利水消 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成效。
• 适应范围: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证、 黄疸、湿疮、泄泻、带下、湿温、湿痹等水湿 所致的各种病证。
54
茯苓
• 利水渗湿:本品甘补淡渗,性平作用和 缓,无寒热之偏,故可用治寒热虚实各 种水肿。
中药方剂解表剂
![中药方剂解表剂](https://img.taocdn.com/s3/m/b708fddd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f4.png)
中药方剂解表剂1.升麻葛根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升麻芍药甘草葛根【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麻疹初起。
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
加减变化麻疹其邪属热,初起治宜透邪外出为主,清热解毒为辅,本方清疏之力皆不强,临证时可选加薄荷、荆芥、蝉蜕、牛蒡子、银花等,以增强透疹清热之功。
若因风寒袭表不能透发,兼见恶寒、无汗、鼻塞、流清涕、苔薄白等症,宜加防风、荆芥、柽柳以发表透疹;麻疹未透,色深红者,宜加紫草、丹皮、大青叶以凉血解毒。
本方除用于麻疹治疗外,亦治带状疱疹、单纯性疱疹、水痘、腹泻、急还能滋阴;若见谵语,则其力不逮,故又加入石膏。
可知程氏方重在清里,陶氏方重在解肌,是两方同中之异。
性细菌性痢疾等病属邪郁肌表,肺胃有热者。
使用注意若麻疹已透,或疹毒内陷而见气急而粗,喘息抬肩,鼻翼煽动者,则当禁用。
2.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组成】柴胡干葛甘草黄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功用】解肌清热。
【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
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加减变化若无汗而恶寒甚者,可去黄芩,加麻黄增强发散表寒之力,值夏秋可以苏叶代之;热邪伤津而见口渴者,宜加天花粉、知母以清热生津;恶寒不明显而里热较甚,发热重,烦躁,舌质偏红,宜加银花、连翘,并重用石膏以加强清热之功。
本方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牙龈炎、急性结膜炎等属外感风寒,邪郁化热者。
使用注意若太阳表邪未入里者,不宜用本方,恐其引邪人里;若里热而见阳明腑实证(大便秘结不通)者,亦不宜用。
【附方】柴葛解肌汤(《医学心悟》)柴胡葛根黄芩赤芍甘草知母生地丹皮贝母心烦加淡竹叶;谵语加石膏。
功用:解肌清热。
主治:外感风热,里热亦盛证。
不恶寒而口渴,舌苔黄,脉浮散。
此方比陶氏柴葛解肌汤少羌、芷、桔,是因不恶寒无需多用升散发表之品,且羌、芷皆辛温香燥,见症已有口渴,故减去;再者,虽去石膏,但配人知、贝、丹、地,不仅清热,还能滋阴;若见谵语,则其力不逮,故又加入石膏。
方剂学解表剂
![方剂学解表剂](https://img.taocdn.com/s3/m/9a42b6d4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08.png)
方剂学解表剂
第27页
12、难产
舒氏医案:偶医一产妇,发动六日,子已出胞, 头已向下,而竞不产。医用催生诸方,又用催生 之灵符,又求灵神炉丹,俱无效。延余视之,其 身壮热,无汗,头项腰背强痛,此寒伤太阳之营 也,法主麻黄汤,作一大剂投之,使温覆,少顷, 得汗,热退身安,乃索食,食讫,豁然而生。此 治其病,而产自顺,上工之法也。 (《皇汉医 学》)
服后,复温取汗,换衣两次。翌日外邪解,声音略扬,咳 仍有痰,胸微胀。又于前方去桂枝,减麻黄为4.5克,加 贝母、桔梗各6克,白蔻3克,细辛1.5克,以温肺化痰。 续进2帖,遂不咳,声音复常。
方剂学解表剂
第21页
7、突发性耳聋
刘女,52 岁。晨炼时,天下大雪,忽感右侧偏头痛,鼻塞,流清涕, 咳嗽,身痛。服川芎茶调丸及西药治疗后,感冒症状基本消失,但右 耳突发耳聋、耳鸣,西药治疗无效。现右侧耳鸣、耳聋、头昏胀,恶 风,形寒肢冷,无汗,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方剂学解表剂
第30页
13、开窍还魂
按:煤气余毒内伏,须有外出之路。麻黄 发汗利水,宣通气血,驱散毒邪。徐大椿 谓其“轻扬上达,无气无味,乃气味中之 最轻者。故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又能深 入凝痰积血之中,凡药力所不能到之处, 此能无微不至。较之气雄力厚者其力更 大”(《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方剂学解表剂
第26页
Hale Waihona Puke 11、癃闭吴某,男,36岁,1984年2月15日就诊。患者以捕 捉鱼虾为生,经常涉水淋雨,三日前突然畏冷发 烧,无汗,咳嗽声重,痰白而稀,伴小便点滴不 畅,小腹胀急疼痛不可按,痛苦难以言状.而延 余诊治。脉浮,舌苔薄白。此乃风寒犯肺,肺气 郁闭而致尿闭不畅。方用麻黄汤加味:
解表药与方剂
![解表药与方剂](https://img.taocdn.com/s3/m/79ae02a5172ded630b1cb6bd.png)
第二节 解表方
•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者。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 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 小青龙汤 • 【组成】麻黄去节9 g,芍药9 g,细辛3 g,干姜6 g,甘草炙6 g,
桂枝去皮9 g,半夏9 g, 五味子6 g。 • 【用法】水煎,分2次温服。 •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 【主治】外寒内饮证。恶寒发热,无汗为必备症状,胸痞喘咳,痰多
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寒凝血滞所致寒湿痹 痛与经闭腹痛、痛经等痛证;水湿停滞所致的痰饮喘咳,以及小便不 利,心悸动、脉结代者。 • 【用法用量】煎服,3~9 g。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解表药
• 【使用注意】桂枝性温助热,如应用不当则有伤阴、动血之虞,故在 温热病、阴虚火旺及出血症时,不宜应用。
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 桑菊饮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解表方
• 【组成】桑叶7. 5 g,菊花3 g,杏仁6 g,连翘5 g,薄荷2. 5 g,桔 梗6 g,生甘草2. 5 g,芦根6 g。
• 【用法】水煎,分2次温服。 • 【功能】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 【主治】风温初起风热犯肺证。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 麻杏石甘汤 • 【组成】麻黄9 g,杏仁9 g,甘草6 g,石膏18 g。 • 【用法】水煎,分2次温服。 • 【功能】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 【主治】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扇,口渴,
,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肺寒咳喘。 • 【用法用量】煎服,1~3 g;散剂每次服0.5~1 g。 • 【使用注意】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者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中医名词《解表剂》
![中医名词《解表剂》](https://img.taocdn.com/s3/m/ff8d66f5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f6.png)
解表剂superficies-relieving formula中医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
以疏达腠理、调畅营卫、发汗解肌、透邪外出等为主要作用,体现中医治法中的“汗法”。
解表剂所治表证,包括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起,症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或有汗、苔薄白、脉浮等。
分类及组方结构①辛温解表剂。
适用于风寒表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鼻塞流涕,咳喘,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等。
常以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桂枝、葱白、豆豉、羌活、苏叶、防风等为主组成方剂。
因寒邪袭表,每致营阴郁滞;风邪伤卫,易使营阴不守而外泄;风寒束表,又常影响肺气宣降。
故此类方剂每配伍活血通脉的桂枝、川芎,敛阴和营的白芍,以及宣降肺气的杏仁、桔梗等。
代表方如麻黄汤、-桂枝汤、正柴胡饮、葱豉汤等。
②辛凉解表剂。
适用于风热表证。
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咳嗽,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
常以辛凉解表药如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等为主组成方剂。
并根据风热之邪多挟热毒、温邪上侵首先犯肺之特点,以及伤阴耗津程度,主要配伍清热解毒之银花、连翘、山栀,宣肺利咽之桔梗、生甘草,养阴生津之芦根、生地、麦冬之属。
此外,对于麻疹初起未发或发而不透者,常以升麻配葛根辛凉解肌、透疹解毒,佐以赤芍凉血活血。
代表方如银翘散、桑菊饮、升麻葛根汤等。
③扶正解表剂。
适用于表证兼正气虚弱者。
此时既要解表,又要扶正。
扶正目的并非治疗正虚,而是有助于鼓邪外出,力使祛邪而不伤正。
气虚或阳虚者外感风寒,常以辛温解表的麻黄、羌活、防风、苏叶等与益气助阳的人参、黄芪、附子、细辛等构成益气解表、助阳解表方剂,代表方如败毒散、参苏饮、麻黄细辛附子汤。
素体阴血不足而感受外邪,常由辛而微温或辛凉的解表药如葱白、豆豉、薄荷、葛根等与滋阴养血的玉竹、生地等组成滋阴解表、养血解表方剂,代表方如加减葳蕤汤、葱白七味饮等。
使用注意事项根据季节的变化恰当掌握用量;药后宜避风寒或加盖衣被以保暖助汗,以全身持续微汗为佳,不可大汗淋漓,以防耗伤气阴、甚则导致伤阴亡阳的危重证候。
7解表方药饮食
![7解表方药饮食](https://img.taocdn.com/s3/m/cb6c0155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c2.png)
草;肝阴不足所致头昏眼花、视物不清者,常合用 枸杞、地黄。 3.疗疔疮肿毒。野菊花力量强,常合用地丁、银花、 连翘、如五味消毒饮。 用量:3-18克。
21
淡豆豉 【基原】为大豆经加工而成。 【异名】又名香豉、淡豉、豆豉,做调味品供食。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胃经。 【功效】解表、除烦、宣郁、调中。 【应用】 1.用于感冒风寒或风热,多配伍应用。 2.用于胃脘胀闷、食欲不振以及断乳后乳胀。可单
主 治:治风热咳嗽,牙痛,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风 疹作痒,痈肿疮毒,痄腮,风水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散剂。外 用:煎水含漱。
用药忌宜:本品能滑肠,气虚便溏者忌用。
19
(二)桑叶:为桑科落叶小乔木植物桑树的叶 性味:甘、苦、寒。 归经:人肺、肝经。 功能:疏散风热、清肝明目。 主治与应用: 1.用于外感风热证。常与菊花、薄荷、前胡、银花、桔梗、牛蒡
3
解表药
----凡能疏解肌表,促使发汗,解除表证的药物。
特点:大多具有辛味,辛能发散,可促使病人汗出, 而达到外邪从汗而外泄,表证得以解除,
类型
治法
解表药
风寒表证
辛温解表
温性
和风热表证 辛凉解表
凉性
4
辛温解表药、方剂、饮食
5
(一)麻黄: 为麻黄科植物的草麻黄、中麻黄和木贼麻典的干
燥茎枝。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入肺、膀胱经。 功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与应用: 1.外感风寒,症见恶寒无汗的表实证,常配伍
24
风热感冒常用中成药
1.羚翘解毒丸:适于发热、咽痛、咽干、咳嗽症状。 2.银翘解毒片:适于风热感冒以咽喉肿痛、小便短
中兽医学-解表药与方剂(辛温)
![中兽医学-解表药与方剂(辛温)](https://img.taocdn.com/s3/m/7fc6b57e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70.png)
注意用药剂量
辛温解表药的用量应适当,不宜过大 或过小,应根据畜禽的体重和病情调 整剂量。
禁用于阴虚火旺的畜禽
辛温解表药性温燥,对于阴虚火旺的 畜禽应禁用或慎用,以免加重病情。
05
总结
中兽医学解表药的特色与优势
整体观念
中兽医学注重整体观念,认为动 物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解表 药通过调节机体功能,达到治疗 目的。
03
方剂
方剂的基本概念
方剂是由多种药物组成,按照一定配 伍关系和剂量比例组合而成的制剂。
方剂的组成需遵循君臣佐使的原则, 即以主药为主,辅以协助或制约的药 物,以提高疗效或减轻副作用。
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病因、病理的分析,以药物之 间的相辅相成或制约关系,达到治疗 目的。
辛温解表方的组成原则
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 成,具有发散风寒、宣肺平喘的 功效,主治风寒感冒、咳嗽气喘。
荆防败毒散
由荆芥、防风、柴胡、前胡、川 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 桔梗、人参、甘草组成,具有发 散风寒、解表散寒的功效,主治
外感风寒湿邪。
九味羌活汤
由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 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 组成,具有发散风寒、祛湿止痛 的功效,主治外感风寒湿邪所致
创新发展
在传统解表药的基础上,开发新型的解表药和方剂 ,以满足现代畜牧业对动物疾病防治的需求。
国际交流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兽医 学技术和经验,推动中兽医学的国际化发展 。
对兽医临床的指导意义
指导用药
中兽医学解表药的特色和优势为 兽医临床用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 方法,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减
少药物残留。
辩证施治
解表中药方剂
![解表中药方剂](https://img.taocdn.com/s3/m/4218c026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40.png)
解表中药方剂解表药*发散风寒类:-麻黄:生用发汗解表(风寒感冒),炙用宣肺平喘(咳嗽气喘),利水消肿(风水水肿)+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PS:发汗力强,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虚喘慎用-桂枝:发汗解肌(风寒感冒),温通经脉(寒凝血滞诸痛证及心悸),助阳化气(痰饮蓄水证)。
PS:容易伤阴动血,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紫苏:发汗解表(风寒感冒,咳嗽痰多),行气宽中(脾胃气滞,胸闷呕吐)+鱼蟹中毒,腹痛吐泻。
PS:不宜久煎-生姜:发汗解表(风寒感冒),温中止呕(胃寒呕吐),温肺止咳(风寒咳嗽)+半夏,天南星及鱼蟹中毒。
PS:伤阴助火,阴虚内热忌服-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阴暑证),利水消肿(水肿脚气)。
PS:利水退肿须浓煎,发汗力强,表虚有汗及阳暑忌用-荆芥:生用发表散风(外感表证)透疹消疮(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初起兼表证),炒炭止血(吐衄下血)。
注:不宜久煎-防风:发表散风(感冒头痛,风疹瘙痒),胜湿止痛止痉(风湿痹痛,破伤风),止泻(肝郁侮脾腹痛泄泻)。
PS:炒炭用治肠风下血,阴虚火旺,血虚发痉慎用-羌活:散寒祛风,胜湿止痛(风寒感冒,头痛身疼,风寒湿痹,肩臂疼痛)。
PS:气味浓烈,用量过多,易致呕吐,脾胃虚弱者不宜。
血虚痹痛,阴虚头痛者慎用-白芷:解表散风并通窍及止痛(外感风寒,头痛鼻塞,阳明头痛,齿痛,鼻渊),燥湿止带(风湿痹痛,带下过多),消肿排脓(疮痈肿毒)+皮肤风湿瘙痒及毒蛇咬伤。
PS:外用适量,阴虚血热者忌服。
-藁本:祛风散寒,胜湿止痛(风寒感冒,巅顶头痛,风寒湿痹)+寒滞肝脉脘腹疼痛。
注:血虚头痛忌用-细辛:祛风散寒(风寒感冒,阳虚外感),通窍止痛(头痛,鼻渊,牙痛,痹痛),温肺化饮(寒痰停饮,气逆喘咳)+研散吹鼻取嚏,可通关开窍醒神。
PS:有毒,煎服2-5克,外用适量。
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忌用。
反藜芦-苍耳子:散风除湿,通窍止痛(鼻渊头痛,风寒头痛,风湿痹痛)+加地肤子,白鲜皮,白蒺藜治风疹瘙痒;加大风子油治疥癣麻风。
解表药方剂
![解表药方剂](https://img.taocdn.com/s3/m/c12e5cff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71.png)
解表药方剂1.辛温解表方(1)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功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风寒表实,无汗咳喘,恶寒发热。
(2)桂枝汤功能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微微岀汗,流清涕。
(3)荆防败毒功能发汗解表,故除湿,主治外感温的表寒证,证见发热无汗,皮紧肉硬,肢体疼痛,咳嗽等。
2.辛凉解表方(1)银翘散功能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
2)小柴胡汤功能和解少阳,扶正祛邪,解热。
主治少阳病,证见寒热往来,饥不饮食,口津少,反胃呕吐。
3..清气分热方(1)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功能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经证或气分热盛。
证见高热口干舌燥,大渴贪饮,脉洪大有力。
如乙型脑炎,中暑,肺炎等热性病。
(2)苇茎汤苇茎、冬瓜仁、薏苡仁、桃仁。
清肺化痰、祛瘀排脓。
主治肺痈。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4.清热凉血方(1)犀角地黄汤犀角、生地、白芍、丹皮。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温热病之血分证或热入血分,有热甚动血,热扰心营见证者。
(2)清瘟败毒散清气凉血,泻下解毒。
主治热毒炽盛,气血两燔。
5.清热燥湿方1)白头翁汤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热毒血痢。
证见里急后重,泻痢频繁,或大便脓血,渴欲饮水。
常用于细菌性猁疾及阿米巴虫性痢疾。
(2)茵陈蒿汤茵陈蒿、栀子、大黄。
功能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
(3)郁金散功能清热解毒,涩肠止泻。
主治肠黄。
证见泄泻腹痛,荡泻如水,泻粪醒见,渴欲饮水。
本方是治疗马急性肠炎的基础方。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6.清热解毒方(1)黄连解毒汤黄连、黄柏、黄芩、栀子。
功能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热盛或疮痈肿毒。
证见大热烦躁,甚则发狂,或见发斑,以及外科疮疡肿毒等。
(2)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
清热解毒,消疮散痈。
用于各疮痈肿毒。
7.解暑方剂(1)香薷散—清心解暑,养血生津。
主治伤暑。
解表药和方剂
![解表药和方剂](https://img.taocdn.com/s3/m/7762b43f83c4bb4cf7ecd1dc.png)
防风《本经》 为伞形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风的根。 药用部分:根。 性味:辛、甘、微温。 归经;入膀胱、肝、脾经。 功能:辛温解表,除湿止痛,祛风止痉,透疹止痒。 主治及应用: 1.外感风寒之头身痛。症见恶寒发热,以寒为重,头 身尽痛。常与荆芥相须为用。 2.风寒湿痹之肢节疼痛。常与羌活、独活相伍为宜。 3.风毒内陷之破伤风。常与天南星、白附子、蝉蜕、 全蝎同用。 4.治麻疹初起,难以透发者。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血虚、阴虚火旺者忌用。
解表药
解表药
凡能发散表邪,疏解肌表,促使发 汗,解除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大多具有 辛味,辛能发散,可促使病人汗出,而达到 外邪从汗而外泄,表证得以解除。该类药大 多入肺经和膀胱经,故其适应证和手太阴肺 经、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和脏腑有关。 分类:辛温解表药 辛凉解表药
应用解表方药注意事项
麻黄汤
【组成】麻黄6g
《伤寒论》
桂枝6g
杏仁9g
甘草3g
【用法】水煎服,服后取微汗。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疼身
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
【使用注意】本方发汗作用较强,对于表虚 有汗、
新产妇 人、失血患者等均不宜用。
【加减运用】本方加白术,名麻黄加术汤,治寒湿
1.该类药多具辛散之性,故不宜久煎,以 免药性耗散、功效减低。 2.服用解表药后宜避风寒。如外感风寒之 表证,增加衣被以利汗出。 3.解表发汗,以微汗出为度,以免大汗伤 阴耗气。应中病即止,勿久服之。 4.阳虚自汗、阴虚盗汗、疮疡久溃、失血 者不宜单用解表剂,若需要,加用扶正之品, 以达邪去而不伤正之目的。
桑菊饮
中医常用方剂-72种解表剂功用主治组成用法出处
![中医常用方剂-72种解表剂功用主治组成用法出处](https://img.taocdn.com/s3/m/fb52ee7c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8.png)
水一盅半,煎七八分,热服。
《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32
辛温解表剂
麻黄桂枝汤
发散血中风寒。
夜疟,血分有邪。
净麻黄二钱,柳桂枝一钱二分,片黄芩一钱,光桃仁十五粒,炙甘草、大生地各一钱,鲜红花五分,葱白一茎。
中医常用方剂-72种解表剂功用主治组成用法出处
序号
类别
名称
功用
主治
组成
用法
出处
1
辛温解表剂
香薷散
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阴暑。恶寒发热,头痛身重,无汗,腹痛吐泻,胸脘痞闷,舌苔白腻,脉浮。
香薷(500g),白扁豆(微炒)(250g),厚朴(去粗皮姜制)(250g)
1、古代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9g),水一盏,入酒一分,煎七分,去滓,水中沉冷。连吃二服,不拘时候。
夏至后用。
《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
23
辛温解表剂
桂枝加芍药汤
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
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六两(18g),甘草(炙)二两(6g),大枣(擘)十二枚,生姜(切)三两(9g)。
古代用法:以水七升(1400ml),煮取三升(600ml),去滓,分三次温服。
水煎,热服。
《幼幼集成》卷三
33
辛温解表剂
桂枝加桂汤
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
发汗解表,兼行气滞。
四时感冒,寒热头痛,咳嗽。
紫苏叶一钱五分,陈皮、香附各一钱二分,甘草(炙)七分,荆芥、秦艽、防风、蔓荆子各一钱,川芎五分,生姜三片。
《解表药及解表方》课件
![《解表药及解表方》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a39e7c1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2d.png)
中医药概述:探索中医药的博大精深,了解表药
是指中医药中用于治疗外感风寒、风热等表 证的药物。
2 作用
通过发散表邪、解除表症、提高机体免疫力 等途径,帮助身体恢复健康新颜,并提高抵 抗力。
解表方的定义和作用
1 解表方
是指中医药中综合运用多种解表药物,根据 具体病情制订的治疗方案。
2 作用
通过解表药的协同作用,提高疗效,缩短病 程,减轻病症,促进康复。
常用的解表药物及其功效
藿香正气水
外感风热,头痛发热,用于清热解表。
板蓝根颗粒
风寒感冒,发热咳嗽,用于清热解表,解毒。
银翘解毒片
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用于解热解毒。
羚羊感冒胶囊
风寒感冒,咳嗽头痛,用于祛风散寒,解表止 咳。
典型的解表方剂介绍
银翘散
风热感冒,咽喉肿痛,采用多味 解表草药制成的方剂。
桂枝汤
风寒感冒,恶寒发热,采用多种 解表药物制成的煎剂。
杨氏脱黄汤
湿热黄疸,腹胀纳差,采用中草 药煎煮而成的疗效方剂。
解表方的应用范围和适应症
1
风寒感冒
鼻塞、流涕、咳嗽、恶寒等症状。
2
风热感冒
咽喉肿痛、口渴、发热等症状。
3
湿热黄疸
黄疸、尿黄、腹胀等症状。
解表方的注意事项和禁忌症
1 注意事项
在应用解表方剂时,需要考虑身体体质、病情轻重和其他疗法的配合。
2 禁忌症
个别病人存在特殊禁忌症,如过敏反应或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
基础中医学:1解表剂
![基础中医学:1解表剂](https://img.taocdn.com/s3/m/90e20653aeaad1f346933feb.png)
杜仲9g 桂心 6g 甘草6g
细辛3g 防风9g 当归9g
[功用]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
病证: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之证; 病机:风寒湿痹日久不愈,以致肝肾两伤,气血不足; 症状: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
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方解]
君药:独活:辛苦温,长于祛下焦风寒湿邪,益痹止痛; 臣药:防风、细辛、肉桂、秦艽:祛风胜湿,温通血脉,
[方解]
君药:银花、连翘:相须为用,各重用一两,辛凉透表, 清热解毒,芳香辟秽。
臣药:薄荷、牛蒡、荆芥、豆豉: 前二味辛凉透表,清利头目,后二味辛温解表,
虽属辛温,但辛而不烈,温而不燥,与大队辛凉药配伍, 可以去性存用,大大增强君药辛散透表之力。
佐药:芦根、竹叶、桔梗:前二味清热生津,桔梗宣肺 止咳化痰。
[方解]
君药:怀牛膝:引血下行,并有补益肝肾之效; 臣药;代赭石、龙骨、牡蛎、龟板、白芍:镇肝熄风,
滋阴潜阳; 佐药:①天冬、玄参:滋阴清热,合龟板、白芍滋水以
涵木,滋阴以柔肝; ②茵陈、川楝子、生麦芽:清热疏肝,以利于
肝阳的平、降、镇、潜。 使药:甘草:调和诸药,合麦芽能和胃安中,以防金石
类药伤胃。
麻、桂相须为用,发汗解表之力倍增,一发卫郁、 开奏理而大发汗,一透营郁,和营卫而止疼痛。 佐药:杏仁:苦降利肺,与麻黄相使为用,一宣一降,
恢复肺气的宣降功能,增强宣肺平喘的功能. 使药:甘草:既调和麻杏之宣降,又缓和麻、桂峻烈之性
故具使药兼佐药之用。
桂 枝 汤《伤寒论》
[组成] 桂枝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甘草炙,二两(6g) 生姜切,三两(9g) 大枣十二枚,擘(4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葛根《本经》
为豆科多年生藤本落叶植物葛的干燥根。 处方用名:葛根、干葛根、粉葛根、煨葛根。 药用部分:根。 性味:辛、甘、平。 归经:入脾、胃经。 功能:发表解肌,生津止渴,透发麻疹,升阳止泻。 主治与应用: 1.用于外感伴有项背强者。热重配柴胡、黄芩、如葛根解肌汤, 寒重者配麻黄、桂枝。 2.用于麻疹初起,疹发不透。常配升麻,如升麻葛根汤。 3.用于热病口渴或消渴证。单用或配天花粉、麦冬均能取效。 4.用于热痢,常与黄连、黄芩同用;用于脾虚泄泻,常用煨葛 根合党参、白术、茯苓等。 用量:6~15克。 使用注意: 夏日表虚汗多及胃寒患者慎用.
细辛《本经》 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全草。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辛、温。 归经:入心、肺、肾经。 功能:散寒解表、祛风止痛、温肺化饮。 主治与应用: (1)素体阳虚兼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重、发热 轻、身倦欲卧、脉沉者。合桂枝、附子等同用。 (2)外感风寒风湿痹证。症见肢节疼痛。合独活、 羌活同用。 (3)风寒引动内饮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喘、 痰多清稀者。合半夏、干姜同用。 用量:1~3克。入丸散,0.5~1克。 注意事项:气虚多汗、阴虚阳亢、肺燥干咳及肺热咳嗽 均忌用。
臣药 佐使药
【使用注意】本方为治疗外邪未解,肺热咳喘的常 用方剂, 风寒咳喘者不宜使用。 【加减应用】若肺热甚者宜加重石膏用量,咳喘较 甚者可加苏子、葶苈子、地龙。可用 于支气管肺炎、大叶肺炎等。
菊花《本经》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的头状花序。 处方用名:黄菊花、白菊花、野菊花。 药用部分:花序。 性味:甘、苦、微寒。 归经:入肺、肝经。 功能: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主治与应用: 1.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伴头痛者尤宜,常配桑叶、薄荷、 连翘、如桑菊饮。 2.疗眼疾,风热所致目赤肿痛者,常配桑叶、夏枯草;肝 阴不足所致头昏眼花、视物不清者,常合用枸杞、地黄。 3.疔疮痈疽。野菊花力量强,常合用地丁、银花、连翘、 如五味消毒饮。 用量:6~10克。 使用注意: 疏散风热常用黄菊花,平肝明目常用白菊花,疔疮 痈疽常用野菊花.
1.该类药多具辛散之性,故不宜久煎,以 免药性耗散、功效减低。 2.服用解表药后宜避风寒。如外感风寒之 表证,增加衣被以利汗出。 3.解表发汗,以微汗出为度,以免大汗伤 阴耗气。应中病即止,勿久服之。 4.阳虚自汗、阴虚盗汗、疮疡久溃、失血 者不宜单用解表剂,若需要,加用扶正之品, 以达邪去而不伤正之目的。
荆芥《本经》 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荆芥之全草及花穗。 处方用名:荆芥、荆芥穗、炒荆芥、荆芥炭。 药用部分:茎叶及花穗。 性味:辛、微温。 归经:入肺、肝经。 功能: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散瘀止血。 主治与应用: (1)外感风寒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 合羌活、防风等。 (2)外感风热证。症见发热恶寒、目赤咽痛。合银花、 连翘、桑叶、菊花。 (3)麻疹透发不畅,常配防风、蝉蜕。 (4)荆芥炭有止血作用。配其它止血药可用于多种血 症,如便血、崩漏等。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表虚自汗者慎用。
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温服,微汗为度。 功能: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表邪之咳喘证。症见身热不解、咳嗽、 气粗而喘、或有胸痛、鼻煽、口渴、舌苔薄 白或黄、脉浮滑而数。
方解: 麻黄:宣肺平喘; 石膏:清泄肺热。
君药
杏仁:助麻黄止咳平喘
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防风《本经》 为伞形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风的根。 药用部分:根。 性味:辛、甘、微温。 归经;入膀胱、肝、脾经。 功能:辛温解表,除湿止痛,祛风止痉,透疹止痒。 主治及应用: 1.外感风寒之头身痛。症见恶寒发热,以寒为重,头 身尽痛。常与荆芥相须为用。 2.风寒湿痹之肢节疼痛。常与羌活、独活相伍为宜。 3.风毒内陷之破伤风。常与天南星、白附子、蝉蜕、 全蝎同用。 4.治麻疹初起,难以透发者。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血虚、阴虚火旺者忌用。
桂枝《本经》
为樟科植物桂枝的嫩枝。药用部分:嫩枝。 性味:辛、甘、温。 归经:入心、肺、膀胱经。 功能:辛温解表,温经通脉,助阳化气。 主治与应用: 1.外感风寒、无汗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身痛无汗,脉浮紧。 与麻黄相须为用,促使发汗解表。 2.外感风寒,有汗表虚证。与白芍配伍,调和营卫以疗表虚邪实 之外感证,解表而无大汗之弊。 3.风寒湿痹,邪阻经络所致之肢节疼痛,尤以肩臂疼痛为佳。以 防风、附子、羌活、桑枝为伍。 4.月经失调、痛经、闭经。血虚寒凝者以桂枝温经通脉,助当归、 白芍、川芎、红花等以调经散寒。 5.血虚心悸、脉结代。桂枝温通以振奋心阳,与炙甘草、党参、 阿胶相配用,治心律失常等证。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 桂枝辛温助热,能旺盛血行,故对温热病,阴虚火旺,出血患者 忌用;孕妇、月经过多者慎用。
荆芥穗12g
子12g
淡豆豉12g
芦根30g
【用法】水煎数沸,日服4次。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风热表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
不多,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
苔薄黄,脉浮数。
方解
【使用注意】本方适用于风热表证,外感风寒者禁 用;方中 多为辛散轻宣之品,不宜久 煎。
【加减应用】口渴甚者加天花粉,咽痛者加马勃、 元参。
羌活《本经》 为伞形科植物羌活或宽叶羌活之根及根茎。 药用部分:根及根茎。 性味:辛、苦、温。 归经:入膀胱、肝、肾经。 功能:散寒解表、祛风除湿。 主治与应用: (1)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 痛。合荆芥、防风等。 (2)风湿痹证。症见肢节疼痛。合独活、防风同用。 用量:6~10克。 注意事项:血虚痹痛者慎用。
不同点: 麻黄汤发汗散寒力强,为辛温发汗之重剂, 适用于外感
风寒,恶寒发热而无汗喘咳之表实证。 桂枝汤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 辛温解表之和剂,适用于外感风寒,发热有汗而恶风之表 虚证。
银翘散
【组成】银花30g
《温病条辨》
连翘1
淡竹叶6g
麻黄汤
【组成】麻黄6g
《伤寒论》
桂枝6g
杏仁9g
甘草3g
【用法】水煎服,服后取微汗。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疼身
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
【使用注意】本方发汗作用较强,对于表虚 有汗、
新产妇 人、失血患者等均不宜用。
【加减运用】本方加白术,名麻黄加术汤,治寒湿
桑菊饮
【组成】桑叶12g
《温病条辨》
菊花9g
连翘12g
杏仁9g 甘草 3g
薄荷 4.5g 【用法】水煎服。
桔梗 6g
芦根 18g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本方为辛凉解表的轻剂,适用于风热
犯肺之证。身热不甚,口微渴,咳嗽 有痰,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方解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6克、杏仁9克、石膏24克、炙甘
(一)辛温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有以下两个特点: 1.性味辛温,有发散风寒作用,适用于风寒表 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口不渴,苔 薄白,脉浮紧等。 2.发汗力较强,应用时除遵守解表药的注意点 外,凡热甚、阴虚阳亢及下虚上实者忌用。 代表药:麻黄、桂枝、防风、荆芥、羌活、细辛
麻黄《内经》 为麻黄科植物的草麻黄、中麻黄和木贼麻典的干燥茎枝。 性味:辛、微苦、温。 归经:入肺、膀胱经。 功能:辛温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与应用: 1.外感风寒,症见恶寒无汗的表实证,常伍用桂枝以 增强发汗作用,如麻黄汤。 2.表实咳喘。由于外邪束肺所致之咳喘,寒配杏仁, 如三拗汤;热喘配生石膏、甘草、如麻杏石甘汤。 3.水肿兼见表证者。常伍用生石膏、生姜、甘草等治 疗水证。 用法:3~10克。 注意事项:表证自汗,气虚咳喘,脾虚水肿者不宜用; 高血压,动脉硬化,心功能不全者应慎用。
薄荷《唐本草》
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茎叶。 处方用名:薄茶、薄荷叶、苏薄荷、薄荷梗。 药用部分:茎叶。 性味:辛、凉。 归经:入肺、肝经。 功能:辛凉解表、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主治与应用: 1.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有表热证者。多与其它辛凉解表药 及清热解毒药合用。如银翘散。 2.用于风热上攻头目之头痛、目赤、咽喉肿痛。常配菊花、荆 芥、桔梗。 3.用于麻疹初起,疹出不透及风疹瘙痒等。常伍用蝉蜕、葛根、 浮萍。 4.用于肝郁所致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常与柴胡、白芍等同用.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本品挥发性强,不宜久煎,后下;表自汗者不宜用。
解表剂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叫解表剂。 本类方药主要用于六淫外邪入浸所出现的表证。症 见:恶寒发热,头身痛,脉浮。或用于疹透不畅或 风湿痛有表证者。 临床上,表证有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两种,风寒者 宜辛温解表;风热者宜辛凉解表。此外,若表证兼 气、血、阴、阳之不足,还须结合补益方药使用, 以扶正祛邪,使正胜邪却。故解表药分为辛温解表、 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桑叶《本经》 为桑科落叶小乔木植物桑树的叶。 处方用名:桑叶、冬桑叶、霜桑叶、蜜炙桑叶。 性味:甘、苦、寒。 归经:人肺、肝经。 功能:疏散风热、清肺润肺、清肝明目。 主治与应用: 1.用于外感风热证。常与菊花、薄荷、前胡、银花、 桔梗、牛蒡子等配伍,如桑菊饮。 2.燥热伤肺、干咳无痰。合石膏、麦冬、天花粉以 清燥润肺止咳。 3.目赤肿痛、羞明眵多。合菊花、石决明、车前子。 4.肝阴不足,眼目昏花。合女贞子、枸杞子以滋补 肝肾。 5.肝阳上亢,眩晕。合菊花、黄芩。 用量:6~12克。单味洗眼可用至30~12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