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工程模板(0803607张永梅迷宫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迷宫的实验报告

迷宫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迷宫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探究迷宫实验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3. 通过迷宫实验,分析被试者的认知能力和决策能力。

二、实验原理迷宫实验起源于古希腊,是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

实验中,被试者需要在迷宫中找到出口,以此模拟人类在面对复杂环境时的认知过程。

迷宫实验主要考察被试者的空间认知能力、决策能力、记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迷宫卡片、计时器、实验指导语等;2. 实验步骤:(1)被试者随机分组,每组人数为5人;(2)主试者向被试者发放迷宫卡片,并讲解实验规则;(3)被试者按照实验指导语,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迷宫;(4)记录被试者完成迷宫所需时间、走过的路径和遇到的问题;(5)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本次实验共收集有效数据100份。

根据实验结果,被试者在迷宫实验中的表现如下:(1)完成迷宫所需时间:平均值为5分钟;(2)走过的路径:大部分被试者能够顺利找到出口,但部分被试者在迷宫中迷失方向;(3)遇到的问题:被试者在迷宫中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路径选择、记忆问题、心理压力等。

2. 实验分析(1)空间认知能力:被试者在迷宫实验中的空间认知能力整体较好,大部分被试者能够顺利找到出口。

但在迷宫中,部分被试者容易迷失方向,说明他们在空间认知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

(2)决策能力:在迷宫实验中,被试者需要根据路径选择和记忆来做出决策。

实验结果显示,大部分被试者能够根据迷宫的布局和记忆做出正确的决策,但也有部分被试者在决策过程中出现失误。

(3)记忆能力:迷宫实验对被试者的记忆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实验结果显示,被试者在迷宫实验中的记忆能力整体较好,但部分被试者在记忆过程中出现遗忘现象。

(4)心理承受能力:在迷宫实验中,被试者需要面对复杂的环境和压力。

实验结果显示,大部分被试者能够保持冷静,但也有部分被试者在心理压力下出现焦虑、烦躁等现象。

五、结论1. 迷宫实验能够有效考察被试者的空间认知能力、决策能力、记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2. 在迷宫实验中,被试者的表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能力、心理素质等;3. 迷宫实验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迷宫问题 实验报告

迷宫问题 实验报告

迷宫问题实验报告迷宫问题实验报告引言:迷宫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之一。

迷宫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空间,其中包含了许多死胡同和通道,人们需要找到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最短路径。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通过使用不同的算法和技术来解决迷宫问题,并探讨它们的优缺点。

实验方法:我们首先建立一个虚拟的迷宫模型,使用二维数组来表示。

迷宫包含了墙壁、通道和起点终点。

我们通过设置不同的迷宫大小、起点和终点位置以及障碍物的分布来模拟不同的情况。

1. 广度优先搜索算法:广度优先搜索算法是一种常用的解决迷宫问题的算法。

它从起点开始,逐层地向外扩展搜索,直到找到终点或者遍历完所有的可达点。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广度优先搜索算法能够找到一条最短路径,但是当迷宫规模较大时,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会急剧增加,导致搜索时间过长。

2. 深度优先搜索算法:深度优先搜索算法是另一种常用的解决迷宫问题的算法。

它从起点开始,沿着一个方向一直搜索到无法继续前进为止,然后回溯到上一个节点,选择另一个方向进行搜索。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深度优先搜索算法能够快速找到一条路径,但是由于它的搜索策略是“深入优先”,因此无法保证找到的路径是最短路径。

3. A*算法:A*算法是一种启发式搜索算法,它综合了广度优先搜索和深度优先搜索的优点。

在实验中,我们将每个节点的代价定义为从起点到该节点的实际代价和从该节点到终点的预估代价之和。

A*算法通过优先选择代价最小的节点进行搜索,以期望找到一条最短路径。

实验结果表明,A*算法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找到最短路径,并且相对于广度优先搜索算法,它的搜索时间更短。

4. 遗传算法:除了传统的搜索算法外,我们还尝试了一种基于进化思想的遗传算法来解决迷宫问题。

遗传算法通过模拟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选择、交叉和变异等操作来搜索最优解。

在实验中,我们将迷宫路径编码为一个个体,并使用适应度函数来评估每个个体的优劣。

经过多次迭代,遗传算法能够找到一条较优的路径,但是由于算法本身的复杂性,搜索时间较长。

人因迷宫实验报告

人因迷宫实验报告

人因迷宫实验报告引言人因工程是一门研究人与技术之间的交互作用的科学。

迷宫实验是人因工程领域中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通过让受试者在迷宫中寻找出口,以此来研究人类认知和行为过程中的人因因素。

本实验旨在探究人类在迷宫中尝试寻找出口时的行为策略、判断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实验设计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人类在迷宫中找寻出口时的行为表现,以及不同因素对其行为和认知过程的影响。

实验方法1. 实验设备:使用一间12平方米的实验室,实验室内设置一个大小为6平方米的实验迷宫。

2. 实验对象:共选拔30名健康成年人作为受试者。

3. 实验流程:- 受试者在实验开始前签署知情同意书,了解实验目的和流程。

- 受试者接受简单的背景调查,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信息,以便后续数据分析时进行分类。

- 受试者进入实验室,穿着实验员提供的实验服和鞋。

- 实验员向受试者提供一份说明书,告知实验规则和目标。

- 受试者开始在迷宫中寻找出口。

- 迷宫中布置了几个干扰物,包括发出声音的机器、提供提示的标记等。

- 受试者在找到出口或超过预定时间后,实验结束。

- 实验员向受试者提供问卷,收集关于迷宫中行为和感受的反馈。

4. 数据记录:使用摄像机记录受试者在迷宫中的行为过程,包括寻找路径、停留时间、走向改变等。

同时,记录受试者的完成时间和错误次数。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主要结果:行为策略大部分受试者采用了试错法来寻找出口,他们会尝试不同的路径,并在错误的路径上停留更短的时间。

少数受试者则采用了规划法,他们在迷宫入口就能够计算出最短路径,所以在寻找过程中非常迅速。

此外,我们还发现一些受试者会被干扰物所吸引,导致他们选择错误的路径。

判断能力受试者在迷宫中的判断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

有些受试者能够准确判断出哪些是干扰物,哪些是真正的线索,从而更快地找到出口。

而另一些受试者则往往无法分辨线索的真假,导致他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在错误的路径上。

迷宫探路系统实验报告(3篇)

迷宫探路系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迷宫探路系统是一个经典的计算机科学问题,它涉及到算法设计、数据结构以及问题求解等多个方面。

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和实现一个迷宫探路系统,让学生熟悉并掌握迷宫问题的求解方法,提高算法实现能力。

二、实验目的1. 理解迷宫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求解方法。

2. 掌握深度优先搜索(DFS)和广度优先搜索(BFS)算法的原理和实现。

3. 了解A搜索算法的基本原理,并能够实现该算法解决迷宫问题。

4. 学会使用数据结构如栈、队列等来辅助迷宫问题的求解。

三、实验原理迷宫问题可以通过多种算法来解决,以下为三种常用的算法:1. 深度优先搜索(DFS):DFS算法通过递归的方式,沿着一条路径深入搜索,直到遇到死胡同,然后回溯并尝试新的路径。

DFS算法适用于迷宫的深度较深,宽度较窄的情况。

2. 广度优先搜索(BFS):BFS算法通过队列实现,每次从队列中取出一个节点,然后将其所有未访问过的邻接节点加入队列。

BFS算法适用于迷宫的宽度较宽,深度较浅的情况。

3. A搜索算法:A算法结合了DFS和BFS的优点,通过估价函数f(n) = g(n) +h(n)来评估每个节点的优先级,其中g(n)是从起始点到当前节点的实际代价,h(n)是从当前节点到目标节点的预估代价。

A算法通常能够找到最短路径。

四、实验内容1. 迷宫表示:使用二维数组表示迷宫,其中0表示通路,1表示障碍。

2. DFS算法实现:- 使用栈来存储路径。

- 访问每个节点,将其标记为已访问。

- 如果访问到出口,输出路径。

- 如果未访问到出口,回溯到上一个节点,并尝试新的路径。

3. BFS算法实现:- 使用队列来存储待访问的节点。

- 按顺序访问队列中的节点,将其标记为已访问。

- 将其所有未访问过的邻接节点加入队列。

- 如果访问到出口,输出路径。

4. A算法实现:- 使用优先队列来存储待访问的节点,按照f(n)的值进行排序。

- 访问优先队列中的节点,将其标记为已访问。

迷宫实验实验报告

迷宫实验实验报告

迷宫实验一.摘要迷宫实验主要是要探讨研究一个人只靠自己的动觉,触觉和记忆获得信息的情况下,如何学会在空间中定向。

本实验的被试是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大二的一名女同学,本实验以学习遍数为自变量,以所用时间和错误次数为因变量,让被试在排除视觉条件下,用小棒从迷宫起点凹槽移动到达终点,其间小棒每次进入盲巷并与盲巷末端金属片接触算一次错误,学会的定义为连续三遍不出错。

而且主试也不能给予被试任何提示或暗示。

被试要运用动觉,思维,记忆等自己认为有效的方法独立完成。

测试中为了控制疲劳带来的误差,若被试感到疲劳,可稍事休息再进行实验。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被试走完迷宫所用时间成减少趋势,错误次数也成减少趋势。

在最初几次走迷宫时,错误次数会出现反复的时多时少的情况,所用时间也在反复,时多时少,这表明被试在摸索迷宫路线,处于对整个迷宫的整体定位中。

随着学习遍数的增加,错误次数与走完一次迷宫所用的时间开始减少,这表明被试对于迷宫的整体情况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

关键词迷宫学习次数学习时间错误次数二.引言人类从十九世纪末就开始研究迷宫学习了。

1899 年,斯莫尔(W. S. Small ) 让白鼠学习一条相当复杂的迷津通路。

通过研究他认为,白鼠迷宫学习所依靠的主要是触觉和动觉记忆。

1912 年希克思(V. C. Hicks) 和卡尔把迷宫用于研究人类学习。

泊金斯(Perkins,1927)最早使用这种在手指迷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简便、最常用的触棒迷宫(pencil maze)。

近年来,学者们则利用迷宫进行逆反学习能力的研究。

而在特殊教育领域,也利用迷宫队正常人和盲人进行了触棒迷宫的对比试验,并得出了盲人心理的巨大补偿作用和学习潜能的结论。

迷宫是研究一个人只靠自己的动觉、触觉和记忆获得信息的情况下,如何学会在空间中定向。

迷宫的种类很多,结构方式也不一样,但是有一个特征,这就是有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正确途径与从此分出的若干条盲巷。

迷宫设计实验报告

迷宫设计实验报告

迷宫设计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设计迷宫,探究迷宫设计中所需要考虑的因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实验内容1.迷宫的设计与构建2.迷宫的解决方案三、实验原理1.迷宫的设计迷宫是指有迷惑性质的困难地带,迷宫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因素:-迷宫的大小:迷宫的大小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过大可能造成游戏时间过长,过小可能导致游戏失去挑战性。

-迷宫的布局:迷宫的布局需要考虑迷宫的形状、分支数量、死胡同数量等,以增加游戏的难度和趣味性。

-迷宫的路径设计:迷宫的路径需要设计出一条通向出口的路径,同时设计一些死胡同或曲折路径,增加游戏的迷惑性。

2.迷宫的解决方案迷宫的解决方案需要考虑以下因素:-算法:可以使用广度优先、深度优先等算法来寻找迷宫的路径。

-有效路径:要找到一条有效的路径,即从起点到终点的路径。

四、实验步骤1.设计迷宫的布局和形状,包括迷宫的大小、分支数量、死胡同数量等。

2.构建迷宫的路径和障碍物,使得迷宫有一条通向出口的路径,并增加一些迷惑性的路径。

3.使用算法来解决迷宫,找到起点到终点的路径。

4.验证路径的有效性,即检查是否存在其他路径到达终点。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后,得到了以下结果:1.迷宫的设计:我们设计了一个大小适中的迷宫,具有较多的分支和死胡同,以增加游戏的难度和迷惑性。

2.迷宫的解决方案:通过广度优先算法,我们成功找到了一条有效的路径,即从起点到终点的路径。

3.路径的有效性:经过验证,我们没有找到其他路径到达终点的情况,说明我们找到的路径是有效的。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迷宫设计和解决方案的成功与否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迷宫的布局、路径的设计和算法的选择等。

合理地设计迷宫和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可以提高迷宫游戏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迷宫设计和解决方案的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进行了验证。

在迷宫设计中,我们需要考虑迷宫的大小、布局和路径设计等因素,以增加迷宫的难度和趣味性。

人体工程学实训报告模板

人体工程学实训报告模板

一、实训报告基本信息1. 实训课程名称:人体工程学2. 专业班级:________(请填写班级)3. 姓名:________(请填写姓名)4. 学号:________(请填写学号)5. 指导老师:________(请填写指导老师姓名)6. 实训地点:________(请填写实训地点)7. 实训项目:________(请填写实训项目,如:餐饮空间测量与设计、残疾人空间测量与设计、办公空间测量与设计等)8. 实训时间:________(请填写实训时间)二、实训目的1. 掌握人体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了解人体构造尺寸、人体功能尺寸等基本概念。

2. 培养运用人体工程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室内设计、家具设计、产品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素养。

三、实训内容1. 人体工程学基本原理及知识学习(1)人体构造尺寸:身高、上臂长、前臂长、肩宽等。

(2)人体功能尺寸:肢体活动范围、角度、距离等。

(3)人体工程学在设计中的应用:室内设计、家具设计、产品设计等。

2. 实训项目具体实施(1)餐饮空间测量与设计1)现场测量:对餐饮空间进行实地测量,包括尺寸、形状、功能分区等。

2)人体工程学分析:根据人体工程学原理,分析餐饮空间中的人体行为特性,如用餐、站立、行走等。

3)设计方案:结合人体工程学原理,设计符合人体舒适度的餐饮空间。

(2)残疾人空间测量与设计1)现场测量:对残疾人空间进行实地测量,包括尺寸、形状、功能分区等。

2)人体工程学分析:根据残疾人特点,分析其在空间中的行为特性,如行走、轮椅使用等。

3)设计方案:结合人体工程学原理,设计符合残疾人需求的特殊空间。

(3)办公空间测量与设计1)现场测量:对办公空间进行实地测量,包括尺寸、形状、功能分区等。

2)人体工程学分析:根据办公空间特点,分析人在其中的行为特性,如站立、办公、休息等。

3)设计方案:结合人体工程学原理,设计符合人体舒适度的办公空间。

四、实训成果1. 完成实训项目的设计方案,包括图纸、效果图、文字说明等。

迷宫实验实验报告

迷宫实验实验报告

迷宫实验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迷宫实验对于动物行为的影响以及其对学习与记忆的作用。

实验中,我们利用一个简单的迷宫设计,观察大鼠在迷宫中的表现,并通过记录数据和分析结果来评估其学习和记忆能力。

通过本实验,我们希望能进一步理解迷宫实验在研究生物行为方面的应用和意义。

引言:迷宫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于研究生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

迷宫实验通过观察动物在迷宫中的行为来评估其对空间信息的感知、学习和记忆能力。

在迷宫实验中,动物需要通过探索和记忆来找到迷宫的出口,从而获得奖励,或避开惩罚。

材料与方法:我们使用的迷宫是一个简单的十字迷宫,由透明的塑料材料构成,尺寸为50厘米×50厘米。

迷宫的出口位于其中一个臂膀的末端,而其他臂膀则是封闭的。

实验中使用的动物是实验室中选取的健康成年大鼠。

实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训练阶段、测试阶段和记忆阶段。

训练阶段中,我们将大鼠放置在迷宫的入口处,观察其行为并记录时间,直到它找到迷宫的出口。

如果大鼠在30分钟内找不到出口,我们将它返回初始位置。

训练阶段总共进行了10次,每次间隔一天。

在测试阶段,我们采取相同的方法,观察大鼠寻找迷宫出口的表现。

测试阶段记录的数据将用于评估大鼠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

在记忆阶段,我们将大鼠置于迷宫的入口处,观察其是否能够快速找到迷宫的出口。

这一阶段将继续进行数天,以评估大鼠在记忆方面的表现。

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果:1. 在训练阶段,大鼠的学习能力逐渐增强,平均每次找到迷宫出口的时间缩短。

(完整word版)迷宫寻路实验报告

(完整word版)迷宫寻路实验报告

人工智能实验报告实验三A*算法实验II一、实验目的:熟悉和掌握A*算法实现迷宫寻路功能,要求掌握启发式函数的编写以及各类启发式函数效果的比较。

二、实验原理:A*(A-Star)算法是一种静态路网中求解最短路最有效的方法。

公式表示为:f(n)=g(n)+h (n),其中f(n)是节点n从初始点到目标点的估价函数,g(n)是在状态空间中从初始节点到n 节点的实际代价,h(n)是从n到目标节点最佳路径的估计代价。

保证找到最短路径(最优解的)条件,关键在于估价函数h(n)的选取:估价值h(n)小于等于n到目标节点的距离实际值,这种情况下,搜索的点数多,搜索范围大,效率低,但能得到最优解。

如果估价值大于实际值,搜索的点数少,搜索范围小,效率高,但不能保证得到最优解.三、实验内容:1、参考实验系统给出的迷宫求解核心代码,观察求解过程与思路。

2、画出用A*算法求解迷宫最短路径的流程图.3、尝试改变启发式算法提高迷宫搜索速度.4、分析不同启发式函数对迷宫寻路速度的提升效果。

四、实验报告要求:1、画出A*算法求解迷宫最短路径问题的流程图。

2、试分析不同启发式函数对迷宫寻路求解的速度提升效果。

①: gn = 0;fn = abs(Ei-ci)+abs(Ej—cj);………………………fn1 = abs(Ei-ni)+abs(Ej-nj)+gn1;②: gn = 0;fn = 0;…………………fn1 = 0;③:gn = 0;fn = 0;…………………fn1 = abs(Ei—ni)*abs(Ej-nj)+ abs(Ej—nj)*abs(Ej—nj)+gn1;调节g(n)和h(n)函数影响搜索策略。

使启发式算法效率提高。

3、分析启发式函数中g(n)和h(n)求解方法不同对A*算法的影响。

g(n)和h(n)求解方法不同将直接影响A*算法的效率,好的解决方法不仅能够使路径变短,而且在求解过程中所搜索和产生的节点数也会尽量的少;而比较差的解决方法则可能导致所找到的路径未必是最短的,尽管它在求解过程中所搜索和产生的节点数也比较少.五、实验心得与体会A*算法作为启发式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大的作用.通过这次实验,我对g(n)和h(n)这两个函数对于A*算法的影响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编写好的g(n)和h(n)对于A*算法的性能提高是十分关键的。

迷宫问题实验报告

迷宫问题实验报告

迷宫问题实验报告引言迷宫问题是一个经典的计算机科学问题,涉及到寻找在迷宫中的一条路径,从入口到出口。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种称为“step by step thinking”的方法来解决迷宫问题。

步骤一:定义问题在解决迷宫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问题的定义。

迷宫可以被视为一个二维的网格,其中某些单元格被阻塞,表示不能通过的墙壁,而其他单元格则可以通过。

我们的目标是找到一条从迷宫的入口到出口的路径。

步骤二:设计算法为了解决迷宫问题,我们需要设计一个算法。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择了深度优先搜索(DFS)算法,它是一种经典的解决迷宫问题的方法。

深度优先搜索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从起点开始,沿着一个方向前进,直到无法继续前进为止。

然后,我们回溯到上一个位置,选择下一个可行的方向,继续前进,直到我们找到出口或者所有的路径都被尝试过。

步骤三:实现算法在实现算法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将迷宫表示为一个数据结构。

我们可以使用一个二维数组来表示迷宫,其中阻塞的单元格可以用一个特定的值(比如0)表示,可以通过的单元格用另一个值(比如1)表示。

接下来,我们可以使用递归的方式实现深度优先搜索算法。

我们从起点开始,以递归的方式探索迷宫的每一个可能路径。

当我们找到出口时,我们返回一个成功的路径。

如果我们无法找到出口,我们返回一个失败的路径。

步骤四:验证算法为了验证我们的算法是否正确,我们需要进行一些实验。

我们可以选择几个不同的迷宫,包括一些简单的迷宫和一些复杂的迷宫,然后使用我们的算法来找到一条路径。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算法找到的路径是否符合我们的预期。

如果算法找到了一条路径,我们可以检查路径是否是从起点到出口,并且没有穿越任何阻塞单元格。

如果算法未能找到一条路径,我们可以检查迷宫是否存在一条路径,或者是否存在问题导致算法无法找到路径。

步骤五:总结和讨论通过实验,我们发现“step by step thinking”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迷宫问题。

人因工程实验报告

人因工程实验报告

人因工程实验报告人因工程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人因工程对人类行为和工作效率的影响。

通过设计和实施实验,我们分析了工作环境、人机界面和任务复杂度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人因工程在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错误率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为工作环境的改进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引言:人因工程是一门研究人类与工作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通过优化工作环境、人机界面和任务设计,旨在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错误率和提升工作满意度。

本实验旨在探讨人因工程对人类行为和工作效率的影响,并为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随机对照实验设计。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参与者在相同的任务环境下进行工作,但实验组的工作环境、人机界面和任务复杂度经过了人因工程的优化。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工作绩效、错误率和工作满意度进行了比较。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前测、实验操作和后测。

前测阶段用于记录参与者的基本信息和工作经验。

实验操作阶段,参与者完成了一系列与实际工作相关的任务,记录了工作绩效和错误率。

后测阶段,参与者填写了关于工作满意度的问卷。

结果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工作绩效方面表现出更高的水平。

实验组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完成任务所需时间较短,错误率较低。

而对照组在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错误和延误。

此外,实验组的工作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人因工程的优化对于提升工作满意度具有积极影响。

讨论:实验结果表明,人因工程对工作效率和工作满意度具有显著的影响。

通过优化工作环境、人机界面和任务复杂度,可以提高工作绩效,减少错误率,并增强工作满意度。

这对于各种工作环境和行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研究可以探讨不同人因工程策略在不同工作环境下的效果,并深入分析其机制。

结论:本实验的结果表明,人因工程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错误率和提升工作满意度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优化工作环境、人机界面和任务复杂度,可以实现这些目标。

人因工程的应用潜力巨大,对于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人因工程实验方案(3篇)

人因工程实验方案(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人因工程,又称人体工程学,是研究人与机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探讨人因工程在产品设计、工作环境优化以及人体行为分析等方面的应用,提高产品的用户体验,改善工作环境,促进人体健康。

二、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对用户体验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人因工程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通过人因工程实验,可以了解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点,为产品设计、工作环境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验内容1. 实验一:人体测量目的:获取人体基本尺寸数据,为产品设计提供参考。

方法:- 使用人体测量仪器,如人体测高仪、人体测量尺等,对实验对象进行身高、体重、臂长、腿长等基本尺寸的测量。

- 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平均数值和标准差。

2. 实验二:操作舒适性实验目的:评估产品在操作过程中的舒适性。

方法:-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如电脑键盘、鼠标、手机等。

- 对实验对象进行分组,每组使用不同的产品进行操作。

-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实验对象对操作舒适性的评价。

- 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产品的舒适性。

3. 实验三:视觉舒适度实验目的:评估产品在视觉方面的舒适度。

方法:-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如显示器、手机屏幕等。

- 对实验对象进行分组,每组观看不同产品的屏幕。

-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实验对象对视觉舒适度的评价。

- 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产品的视觉舒适度。

4. 实验四:工作效率实验目的:评估产品或工作环境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方法:-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工作环境,如办公室、生产线等。

- 对实验对象进行分组,每组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下进行工作。

- 通过计时、数据记录等方式,收集实验对象的工作效率数据。

- 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工作环境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5. 实验五:人体行为分析目的:分析人体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特点。

方法:-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环境,如商场、机场等。

迷宫游戏实验报告

迷宫游戏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迷宫游戏是一种古老而经典的智力游戏,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迷宫游戏逐渐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娱乐方式。

为了探究迷宫游戏在计算机编程中的应用,我们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C++的迷宫游戏。

二、实验目的1. 掌握C++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编程技巧;2. 了解迷宫问题的基本算法,并实现迷宫的生成、搜索和展示;3. 提高编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4. 分析迷宫游戏的设计与实现过程,总结经验教训。

三、实验内容1. 迷宫生成迷宫生成算法是迷宫游戏的关键技术之一。

本实验采用深度优先搜索算法生成迷宫。

深度优先搜索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从起点开始,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访问每个节点,直到访问完所有节点。

具体步骤如下:(1)初始化迷宫,设置起点和终点;(2)从起点开始,按照一定的顺序访问相邻节点;(3)将访问过的节点标记为已访问,并从其相邻节点中随机选择一个未访问节点进行访问;(4)重复步骤(2)和(3),直到访问完所有节点。

2. 迷宫搜索迷宫搜索算法是迷宫游戏中的另一个关键技术。

本实验采用广度优先搜索算法搜索迷宫路径。

广度优先搜索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从起点开始,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访问每个节点,直到找到目标节点。

具体步骤如下:(1)初始化搜索队列,将起点入队;(2)从队列中取出一个节点,访问其相邻节点;(3)将访问过的节点标记为已访问,并将其入队;(4)重复步骤(2)和(3),直到找到目标节点。

3. 迷宫展示迷宫展示是迷宫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实验采用图形化界面展示迷宫,包括迷宫地图、老鼠形象、粮仓位置等。

具体实现方法如下:(1)使用C++的图形库(如SDL)创建窗口和绘制迷宫地图;(2)使用图片资源显示老鼠形象和粮仓位置;(3)根据老鼠的移动实时更新迷宫地图。

4. 功能实现本实验实现以下功能:(1)编辑迷宫:允许用户修改迷宫,包括墙变路、路变墙;(2)闯关和计分:设置关卡,根据玩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迷宫的难度给予相应的分数;(3)找出所有路径和最短路径:在搜索过程中记录所有路径,并找出最短路径。

迷宫问题实验报告

迷宫问题实验报告

迷宫问题实验报告迷宫问题实验报告引言:迷宫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之一。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试图解决迷宫问题,探索其中的奥秘。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设计和构建迷宫,以及使用不同的解决方法来探索迷宫问题的解决策略,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实验设计:为了模拟真实的迷宫情境,我们设计了一个迷宫模型。

迷宫模型由一系列连通的房间和通道组成,每个房间都有多个出口,其中只有一个通向出口,其他出口通向死胡同。

我们使用纸板和胶水构建了迷宫模型,并在模型的起点和终点处标记了符号以便于记录和分析。

实验过程:在实验开始之前,我们首先确定了迷宫的起点和终点,并确保迷宫模型的结构复杂性和难度适当。

然后,我们邀请了一些志愿者参与实验。

志愿者们被要求从迷宫的起点处开始,通过选择不同的通道来寻找通向终点的路径。

他们可以使用不同的策略,如随机选择、右手法则、左手法则等来解决迷宫问题。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和记录志愿者们的行为和选择,我们得出了以下实验结果:1. 随机选择策略:部分志愿者采用随机选择策略,即在每个房间中随机选择一个出口。

然而,这种策略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因为志愿者们往往陷入死胡同,无法找到通向终点的路径。

2. 右手法则:另一部分志愿者采用右手法则,即在每个房间中选择右边的出口。

这种策略相对较好,因为志愿者们能够逐渐接近终点,但是在复杂的迷宫结构中,他们可能会陷入循环,无法找到最短路径。

3. 左手法则:还有一些志愿者选择了左手法则,即在每个房间中选择左边的出口。

与右手法则相比,左手法则的效果稍差,因为志愿者们往往会绕远路,增加了寻找路径的时间和距离。

讨论与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迷宫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随机选择策略并不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法。

在复杂的迷宫结构中,随机选择往往导致陷入死胡同,无法找到通向终点的路径。

2. 右手法则是一种相对有效的解决方法,尤其在简单的迷宫结构中。

通过选择右边的出口,志愿者们能够逐渐接近终点。

迷宫_实验报告

迷宫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迷宫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旨在研究人类在未知环境中的认知过程、决策策略以及空间记忆能力。

本实验旨在探讨以下问题:1. 个体在迷宫中的行为模式;2. 不同认知策略对迷宫探索的影响;3. 空间记忆能力在迷宫探索中的作用。

二、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年龄在18-22岁之间,男女比例相当。

2. 实验材料:迷宫模型、计时器、记录表。

3. 实验程序:(1)实验前准备:将迷宫模型放置在实验室内,确保实验环境安静、光线充足。

(2)实验分组:将30名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人,分别对应不同的认知策略。

(3)实验过程:①A组:采用随机探索策略,即随机选择一个方向前进,直到找到出口。

②B组:采用先探索后记忆策略,即先在迷宫中探索一段时间,然后将走过的路径和经验进行记忆,以便在后续的探索中避免重复。

③C组:采用空间记忆策略,即根据迷宫的空间结构,在脑海中构建迷宫的模型,以便在探索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路径规划。

(4)实验记录:记录每位实验对象在迷宫中的探索时间、走过的路径长度以及是否成功找到出口。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A组平均探索时间为60秒,成功找到出口的比例为40%。

(2)B组平均探索时间为45秒,成功找到出口的比例为60%。

(3)C组平均探索时间为30秒,成功找到出口的比例为80%。

2. 实验结果分析(1)A组采用随机探索策略,由于缺乏有效的决策依据,导致探索时间较长,成功率较低。

(2)B组采用先探索后记忆策略,在探索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成功找到出口的比例较高。

(3)C组采用空间记忆策略,通过构建迷宫模型,在探索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路径规划,成功找到出口的比例最高。

四、实验结论1. 在迷宫实验中,不同认知策略对迷宫探索的影响显著。

随机探索策略效果较差,先探索后记忆策略和空间记忆策略效果较好。

2. 空间记忆能力在迷宫探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迷宫实验报告范文

迷宫实验报告范文

迷宫实验报告范文**迷宫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理解迷宫问题的背景和相关概念;2.熟悉迷宫实验的规则和步骤,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3.探究迷宫问题的求解方法及其效果。

**二、实验原理**1.迷宫问题: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内,寻找从起点到终点的路径,期间避免碰到障碍物;2.深度优先算法(DFS):从起点出发,每次选择一个没有访问过的相邻节点继续深入,直到找到终点或者无路可走;3.广度优先算法(BFS):从起点出发,按照距离逐层,直到找到终点;4.A*算法:结合了启发函数和广度优先。

**三、实验步骤**1.首先,我们创建一个M*N的矩阵,用来表示迷宫。

其中,起点用"S"表示,终点用"E"表示,空格用"."表示,障碍物用"#"表示;2.然后,我们使用深度优先算法和广度优先算法分别求解迷宫问题;2.1深度优先算法(DFS):从起点出发,每次选择一个没有访问过的相邻节点继续深入,直到找到终点或者无路可走;2.2广度优先算法(BFS):从起点出发,按照距离逐层,直到找到终点;3.最后,我们使用A*算法求解迷宫问题。

A*算法结合了广度优先和启发函数,其中,启发函数用来估计每个节点到终点的距离。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我们使用以上三种方法求解迷宫问题,并将结果进行比较:1.深度优先算法(DFS):该算法能够找到至少一条路径,但是并不能保证找到最短路径。

它倾向于选择一个方向一直走下去,直到无路可走,然后回溯到上一个节点继续探索。

这种算法在迷宫问题中很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但是效率较高。

2.广度优先算法(BFS):该算法可以保证找到最短路径,但是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

它按照距离逐层,直到找到终点。

由于要保存每一层的节点,所以空间复杂度较高。

3.A*算法:该算法结合了广度优先和启发函数,能够找到最短路径,并且效率高。

启发函数用来估计每个节点到终点的距离,通过这个估计值,可以优先选择离终点更近的节点进行,从而提高效率。

人因工程实验报告

人因工程实验报告

实验七反应时间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通过视觉和左右手的反应时测定,充实对人对视觉刺激的反应能力的理解,并作为测定疲劳程度的间接手段。

比较不同出手方向对反应时间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1)对光信号的简单反应时的测定;(2)对不同单色光反应时的测定。

三、实验仪器及器材反应时测定器或光电速示仪、计时器、卡片等。

四、实验步骤1、简单反应(对光信号和声的反应)时实验1)光信号反应时间测定①右手做20次反应时测验。

②为防止被试者有超前反应,在中间插入一次“检查实验。

如果被试者发生对“空白刺激”做出反应,主试者宣布该实验单无结果无效,重做20次。

③20次休息1 min。

④换左手依右手的方法进行同样的测试。

(3)实验结果的处理计算每个被试者左右手反应时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数据处理如下所示,单位为s(4)实验分析①实验结果说明左右手反应时有差别,一般来说右手反应时会比左手快原因是一般人习惯用右手。

②实验结果说明简单反应时是受练习的影响,越到后面的测试,测试者越熟练而导致反应时间呈现越来越短的趋势2、选择反应时实验(1)主试者告诉被试者,要求被试者在刺激信号中挑出约定的刺激信号后再做出反应(依简单反应时实验中正式实验规定)。

(2)如果反应错了,则记下错误次数,并安排重做一次实验。

(3)分左、右手各进行20次,中间休息1min。

(4)其它操作方法与简单反应正式实验相同。

(5)右手分别按正式实验的第②、③、④规定进行测定。

(6)实验结果的处理①计算各被试者的左右手选择反应时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测试者1的数据处理如下,单位为s②比较全体被试者对选择反应时左右手的平均数和差异。

通过数据处理结果可知,左右手的选择反应时差别并不是很大,每个测试者的左手相对会比右手更快点。

五、实验感想:通过对于反应时的实验,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刺激之后的反映有进一步更加定性的理解。

以前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感性的认识,但通过实际实验,对被测试者的测试,对数据的处理,可以发现细微的差距在哪里,也可以对于工作当中的改善有很大的帮助。

心理实验报告——迷宫实验(我做的)

心理实验报告——迷宫实验(我做的)

心理实验报告学习遍数对所用时间和错误次数的影响——迷宫实验实验名称:迷宫实验摘要:我们全班30人通过被分为3人共10个小组来做迷宫学习的实验,了解心理实验中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方法。

记录在使用迷宫的时候,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和进入盲道的出错次数,从而分析迷宫学习的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

由于男女比例失调,我们这个小组没有男生。

因此关于性别差异,没有妄自下结论。

我们三个人分别通过当主试和被试,分工协作后,完成迷宫实验,得出三个人的数据,通过折线图分析实验后得出了相关结论,并因此掌握实验报告的写作规范。

关键词:学习遍数、所需时间(秒)、错误次数(次)、个体差异、自变量和因变量一、前言人类从二十世纪初就开始研究迷宫学习。

它是研究一个人只靠自己的动觉、触觉和记忆获得信息的情况下,如何学会在空间中定向。

迷宫种类很多,结构方式也不一样,但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有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正确途径与从此分出的若干盲巷。

被试的任务就是寻找和巩固掌握这条正确途径。

迷宫学习量度是以达到一定标准所需尝试的次数、时间和错误数为指标。

实验操作定义为连续三次无出错作为完成学习的标准。

实验以学习遍数为自变量,以所用时间和错误次数为因变量。

主试不给予暗示和指导,被试要排除视觉的协助,独立完成。

通过我们学习走迷宫从起点到终点的实验,所需时间和错误次数随着学习遍数的增加有一定学习规律。

在排除视觉条件下动作技能形成有一定遗忘,需要继续尝试学习。

我们小组的三个人分别通过当主试和被试,通过科学仪器和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后,完成迷宫实验,得出三个人的数据,通过折线图分析实验后得出了相关结论,并因此掌握实验报告的写作规范。

二、方法1.被试共3名被试,其中男性0名,女性3名,年龄都在21岁左右2.实验仪器与材料EP2004型心理实验台及EPT713型迷宫装置3. 实验设计与实验程序(1)将主机与附机EPT713迷宫装置连接好,打开电源,按<运行/待机>键,调节遮挡板,以使被试不能看到盲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迷宫实验
实验目的:
1、测定睁眼闭眼时学习效果的不同。

2、学习效果随实验次数的变化。

实验地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现代工业工程实验室(第9教学科研楼401-407室)
实验时间:实验仪器:EP713型迷宫实验
指导老师:蔡敏
实验人员:
所学专业姓名性别年龄籍贯2008级工业工程张永梅
1. 实验设计(必须)
本实验测量被试迷宫学习的学习曲线,学会的标准是连续三次不发生错误(即没有一次进入盲巷)走出迷宫,学习的效果用每遍内错误(走入盲巷)的次数和走一遍所用的时间为指标,并记录学会迷宫总共用的学习遍数。

变量控制(可选)
(1) 实验仪器都是正常工作的,不存在差异性。

(2) 实验进行的外部条件(包括温度、亮度等)都是适宜的,假定其保持不变。

(3) 在实验进行前,已详细地向其解释实验操作过程,并事先熟悉、练习一遍,以排
除熟悉度对于动作稳定实验的影响。

对照设置(可选)
A.测定睁眼闭眼时学习效果的差异
理论上控制其它的各种因素,将睁眼、闭眼作为实验中的唯一自变量,以准确反映其对因变量(所用时间和出错次数)的影响。

B.测定学习次数的增加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
让一名被试连续做多次实验,记录每次实验所用的时间以及出错的次数,分析实验次数的增加是否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

2. 实验过程(必须)
(1)将随机附件电源变换器输出插头插入仪器的电源伸入端,然后将电源变换器插入交流220V供电电网的插座
(2)合上仪器的电源开关,仪器数字显示的计时状态,使用者可按动N/T按钮选择仪器数字显示计时状态()或计数状态(000)
(3)拉出小抽板,拿出试笔,被试者手握试笔,试笔尽量和迷宫平面保持垂直,开始实验前,被试者作为第一次学习,应仔细观察迷宫的走道和盲道
(4)开始实验,将试笔在迷宫内滑动,计时器开始计时,如试笔进入盲道并到短点,计数器加1,当试笔到达终点时,仪器内的蜂鸣器鸣响,计时计数器停止工作,按动N/T按钮,数字显示实验时间和出错次数
(5)主试记录数据,被试取下眼罩
(6)按仪器的RET按钮,仪器复位,数字显示
(7)第二次实验,被试再一次观察迷宫的走道和盲道,作为第二次学习,然后按照第一次的步骤,再戴上眼罩,重复上一次实验
(8)被试连续三次无错误地走完整个迷宫后,即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时间曲线和出错曲线
3. 3. 实验结果(必须)
实验结果记录(必须)
实验结果记录如下表所示:
表1 闭眼时走完迷宫所需时间和错误次数随着学习次数的变化
因变量
自变量
所需时间(秒)错误次数(次)
学习次数(睁眼)
1 1
2 0
3 1
4 1
5 0
6 1
7 0
8 1
9 0
10 0
表2 睁眼时走完迷宫所需时间和错误次数随着学习次数的变化因变量
自变量
所需时间(秒)错误次数(次)
学习次数(闭眼)
1 3
2 1
3 2
4 2
5 2
6 1
7 1
8 1
9 1
10 1
实验结果分析(必须)
本实验的目的就是检验走完迷宫作用的时间和出错的次数是否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而减少。

根据记录的数据,分别绘制练习曲线图,表示所需时间以及错误次数与学习遍数之间的关系。

学习次数对所用时间的影响(睁眼)
24681012141
2345678910
学习次数(次)
所用时间(秒)
学习次数对出错次数的影响(睁眼)
0.2
0.40.60.811.212345678910
学习次数(次)出错次数(次) 图1 睁眼曲线(a) 图2睁眼曲线(b)
学习次数对所用时间的影响(闭眼)
5101520253035123
4
5678910
学习次数(次)
所用时间(秒)学习次数对出错次数的影响(闭眼)
0.511.522.533.5
1234
5678910
学习次数(次)
出错次数(次)
系列1
图3 闭眼曲线(a) 图4 闭眼曲线(b)
为了能够直观看出学习次数对学习效果产生的影响,绘制曲线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无论睁眼还是闭眼,完成实验所用的时间和出错的次数都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而曲折变化,但是总体上是减少的。

由图可以看出,所用时间和出错次数随学习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因此学习效果比较显著。

同时比较睁眼和闭眼所用的时间和出错的次数,可以看出,睁眼的测试效果明显好于闭眼的测试效果,因此可以说,视觉对迷宫实验有很大影响
对可能影响实验效果的分析(可选)
(1)数据虚假,即数据不真实。

本实验的数据来源是定时记时计数器的记录。

该仪器设计采
用电子计算机技术,有较高的灵敏度,记时准确,因而在仪器良好的状态下所得的数据是准确。

产生虚假数据的原因主要是由主试构成。

表现在把记时器上的数据填到表上时填错,那么数据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产生了虚假数据。

(2)被试的身心状态。

被试只有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做实验,所得的结果才能如实的反映结
果。

如果被试在焦虑、烦躁等状态做实验,那么其在画图时就出现较大的错误,得到的数据波动性较大。

从而不能实验的预期效果。

影响被试的身心状态是多方面的,这里不进行分析。

(3)实验仪器突然损坏或电源没电。

由于实验前已经检查设备,因而这种情况很少出现。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不论做什么实验,都要求参与者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去做。

实验过程中所遇的困难分析(可选)
被试实验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有如下两点:
(1)测试过程中,如果速度过快,试笔可能滑出迷宫轨道之外,此时被试者必须调整试笔,
造成测试的不准确,同时使测试的所用时间和出错次数都相应增加,影响了实验结果。

(2)闭眼测试时,被试可能由于暂时记忆模糊忘记下一步行走路线,此时为了尽量不出错,
被试可能会在转折处停下,思考下一步行走的方向,这一过程属于动作反馈,可以促使技能学习的完善。

但反馈需要时间,因而出现停顿现象。

4. 实验讨论(可选)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为什么在实验前要对所用的自变量提出操作上的定义?
实验中的自变量是学习次数,因为,很多时候,实验者无法从实验目的直接得到合适的变量,因为直接得来的自变量往往不够明确,在实验中对它进行量化的操作是件难事。

如果不对它进行更明确的定义,那么不但这个实验本身难以进行,而且这个实验的结果与其他研究者的实验结果也难以比较,因为不同的研究者对变量的概念的理解可能是不同的。

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采用明确,同意,可以量化的属于队自变量进行严格的规定,这就是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的过程。

操作定义明确了自变量的内涵,同时也往往只出了自变量操纵的方法。

(2)本实验的因变量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走完迷宫的时间和错误次数是因变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它可以
反映其自身和自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实验结果更明显。

在此实验中,走完迷宫的时间和错误次数是用来反映学习效果的。

(3)根据本实验的练习曲线,分析在排除视觉条件下动作技能形成的进程及趋势
在排除视觉条件的时候,动作技能的形成主要靠动觉,触觉和记忆,可以在一遍遍的犯错中找到正确的路线,通过对错误的地方的记忆,并运用联想和思维构建,来在脑海中创造一个迷宫的整体图像,通过触觉来记住贴在哪里走可以避免错误,进而慢慢减少错误直至没有错误。

在实验过程中,被试首先能掌握住迷宫首段和尾段的路线,以及中间的一两个部分的路线;随后掌握的部分慢慢变大,直至形成对整体路线的掌握。

所需要的时间和犯错误的次数都是呈现越来越少的趋势。

(4)分析迷宫学习的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
体的性格有很大差异,鉴于迷宫实验需要极大的耐心,不烦躁,才能获得比较好的效果。

所以,性格平和,有耐心的人的学习效果要好于急躁型的人。

女性通常比男性有耐心,长于记忆,所以,此实验中,女性的学习效果要优于男性。

5. 本次实验的不足之处(可选)
(1)过程对被试的实验注意事项提示不足,被试在实验之前就已经对迷宫地图有了视觉
经验。

某些被试在其他被试进行实验时就在旁边观察,这是在他们的脑海中已对迷
宫逐渐熟悉,我们认为这会使被试在实验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正处于一种喧嚣吵闹的环境下,所有其他组的同学都在做这个实验,我们认为这样
热闹的环境影响了被试的情绪,从而导致了在走迷宫时因为紧张或因为分心等的因
素而犯错。

(3)实验的被试较少,被试代表性不足,导致实验结果也没太多的说服力。

参考文献:(可选)
[1] 杨治良. 实验心理学.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104—144
[2]赫葆源、张厚粲、陈永舒等..实验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3]郭秀艳实验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6—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