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全文,原文原版无标点整理

序:根据众多的考古资料得知,老子五千言《道德经》原本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排序,这是老子以德进道的本义。
本文是以熊先生所校《老子.德道经》为范本,对文字进行简体化,并去其标点,以求最大限度还原《德道经》原貌。
另外,根据笔者的研究发现,目前对《德道经》主流的断句方式都是有问题的,所以笔者建议,如果想更好的理解这本巨着的意思,还请看本文。
《道德经》全文德篇第一章论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第二章得一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浴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第三章闻道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纇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输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刑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第四章反复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五章中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自名也勿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觐殷死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第六章至柔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第七章立戒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八章请靓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诎大巧若拙大赢如绌躁胜寒靓胜炅请靓可以为天下正第九章知足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旤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第十章知天下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第十一章无为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者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第十二章德善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翕翕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其耳目焉圣人皆咳之第十三章生死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甲兵矢无所椯其角虎无所昔其蚤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第十四章尊贵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祭也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寺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第十五章守母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闷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闷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第十六章盗恗毋道身殃是谓袭常使我介有知也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霁财有余是谓盗恗盗恗非道也第十七章善观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兹以此第十八章含德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揦蝟地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忧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第十九章玄同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闷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坐其兑而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第二十章治邦以正之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知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第二十一章为正其政闷闷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旤福之所倚福旤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第二十二章长生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搔服搔服胃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第二十三章居位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申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第二十四章处下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牝恒以靓胜牡为其靓也故宜为下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第二十五章道注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奠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之璧以先四马不若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第二十六章无难为无为事无事味无未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第二十七章辅物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蔂土百仁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第二十八章玄德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第二十九章江海江海所以能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浴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佳而弗厌也非以其无诤与故天下莫能与之诤第三十章安居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周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三十一章不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第三十二章三宝天下皆谓我大不宵夫唯大故不宵若宵细久矣我恒有三宝之一曰慈二曰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检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检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第三十三章不争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天古之极也第三十四章用兵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芮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旤莫于大于无适无适近亡吾宝矣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第三十五章怀玉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第三十六章知病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第三十七章畏畏民之不畏畏则大畏将至矣毋闸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舍被取此第三十八章天网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栝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弹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弹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三十九章司杀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是死则而为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斲也夫代大匠斲者则希不伤其手矣第四十章贵生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祱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第四十一章柔弱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蘅仞贤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第四十二章天道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此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第四十三章水德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之也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第四十四章右介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右介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道篇第四十五章观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第四十六章观嗷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惟弗居是以弗去第四十七章安民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第四十八章道用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潚呵始万物之宗挫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第四十九章用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淈蹱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第五十章浴神浴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第五十一章无私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第五十二章治水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潚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蹱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五十三章持盈植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允之不可常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述身芮天之道也第五十四章无不为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乎修除玄蓝能毋疵乎爱民栝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第五十五章玄中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五十六章为腹五色令人目明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疲取此第五十七章宠辱人宠辱若惊贵大梡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梡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安可以寄天下第五十八章道纪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抿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困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第五十九章不盈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俨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泽沌呵其若檏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浴浊而情之余清女以重之余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第六十章归根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巟巟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泯身不怠第六十一章知有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省谓我自祭第六十二章四有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快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畜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第六十三章朴素绝圣弃智民利百负绝仁弃义民复畜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尤第六十四章食母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望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乡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似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鬻人昭昭我独昏呵鬻人蔡蔡我独昏昏呵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悝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第六十五章从道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望唯忽忽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湵呵鸣呵中有请也其请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祭以此第六十六章弗居炊者不立自视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涂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浴者弗居第六十七章执一曲则金枉则定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彰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金者几语才诚金归之第六十八章同道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第六十九章昆成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繍呵缪呵独立而不亥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七十章轻重重为轻根清为躁君是以君子众日行不离其甾重唯有环官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第七十一章神明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适善数者不用筹策善闭者无关蘥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纆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眯人故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神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赍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赍唯知乎大眯是谓眇要第七十二章恒德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豀为天下豀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浴为天下浴恒德乃足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贰德不贰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不割第七十三章自然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吹或炅或强或矬或胚或椭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楮第七十四章不强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蚤已第七十五章贵左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详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庞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尚左丧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依立之战胜以丧礼处之第七十六章知止道恒无名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甘洛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犹小浴之与江海也第七十七章尽己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寿也第七十八章成大道沨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第七十九章大象执大象天下住住而不害安平大乐与饵过格止故道之出言也曰谈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第八十章微明将欲拾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去之必故与之将欲夺之必故予之是谓微明友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第八十一章无名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妫妫而欲作吾将贞之以无名之朴贞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就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得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就是春秋时期得老子李耳(似就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得集合体)所撰写,就是道家哲学思想得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就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得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得道,就不就是永恒不变得道",强调道就是不可言说得。
但这样得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得可能性与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得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得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她下面要讲得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得道,不就是一般得道理,即非"常道",而就是……就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收藏)

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
这两者是同⼀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切奥妙的总门。
第⼆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相⽣,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下相倾,⾳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处⽆为之事,⾏不⾔之教;万物作⽽弗始,⽣⽽弗有,为⽽弗恃,功成⽽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 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互助产⽣,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和下互相包容,⾳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以⽆为处理事务,实⾏⽆⾔的教导,万物⾃⼰发⽣变化⽽不为它开头⼉。
⽣长了万物,⽽不据为⼰有,抚育了万物⽽不⾃恃⼰能,成功了⽽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之治,虚其⼼,实其腹,弱其志,强其⾻。
常使民⽆知⽆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为,则⽆不治。
【解释】 不推崇有才能的⼈,免得⼈民竞争,不诊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不被扰乱。
因此圣⼈治理天下,使天下⼈⼼⾥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体棒棒的,经常使⼈民没有⼼智和欲望使那些有⼼智的⼈也不敢妄为。
⽤⽆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第四章 道冲⽽⽤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象帝之先。
【解释】 道是空虚的,⽽作⽤却是没有穷尽的。
深远的很哪,好象是万物的宗主。
挫灭锐⽓,解脱纠纷,涵蓄光亮,混同垢尘。
幽隐的很哪,似亡⽽实存。
我不知道它是从哪⾥产⽣的,有天帝之前就有它。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德经》原文(打印学习版)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 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jī)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yí)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zhì)乎?天门开阖(hé),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值得收藏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值得收藏《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主题思想:道法自然。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现在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推崇学习。
在当今的社会上,压力在不断的增加,我们的生活节奏不断的加快,但是滋养我们心灵的场所特别少,我们需要一个能够指引灵魂的灯塔,《道德经》。
道德经全文5162字。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珍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
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解释】道,空虚无形,其大能却无穷无尽,渊远深奥啊,像是万物的祖宗。
(完整版)《道德经》全文和译文

《道德经》全文和译文2013-2-19转载自依江南第一章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同谓玄之又玄(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
众妙之门(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斯恶已(是因为丑恶的心灵在作崇);皆知善之为善(皆知善之所以为善),斯不善已(是因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故有无相生(因此而产生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高下相倾)、音声相和(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是以圣人(但是圣人),处无为之事(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行不言之教(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万物作焉而不辞(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而不恃(竭尽全力而不自恃已能),功成而弗居(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
夫为弗居(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是以不去(所以他不会失去什么)。
第三章不尚贤(不刻意招贤),使民不争(使民众不去争名);不贵难得之货(不稀罕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使民众不为盗)。
不见可欲(不见引发欲望的根源),使心不乱(就不会产生动乱的动机)。
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虚其心、实其腹(普及虚心、养身的道理),弱其智、强其骨(宣传弱智、强骨的好处),【注:弱者道之用】常使民无知无欲(常使人民深刻感悟无知无欲的益处),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无用武之地)。
为无为(以无为的境界处理政务),则无不治(国家就没有治理不好的理由)。
第四章道冲(道似一个器皿),似万物之宗(好像万物的根源),渊兮(它浩瀚无边啊),而用之或不盈(永远取之不尽)。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一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
全书共分为81章,通篇以道德哲学为主要内容,主要围绕着“道”、“德”这两个概念展开。
以下是《道德经》的全文及解释。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意思是说,道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的,只有通过感悟才能领悟到它的存在。
而名是可以被人用言语表达的,但它不足以描述事物的实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意思是说,人们都知道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善良的,但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些概念也会发生变化,许多东西被认为是美好的或善良的,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意思是说,一位领袖应该尽量不偏袒任何人,这样可以避免人们之间的争斗。
如果百姓知道领袖不过分追求奢侈品,也不会去盗取别人的财物。
最后,领袖也不应当激励人们的欲望,这样才能避免社会的混乱。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意思是说,道是无形的,但它可以渗透到所有事物中,引发它们的产生和发展。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意思是说,天地不关心任何事情,它只是为了维持自己的存在而存在。
同样,圣人也并不关心百姓的利益,他们只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而保持着高度的自觉。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意思是说,自然界中的缺陷和死亡,可用状词“玄”来形容,因为它们都是不可预测的。
而道是无穷无尽的,可以比喻为生命的根源。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意思是说,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是由一种相互关联的力量所组成的。
这种力量的存在使万物能够一定的时间内不断发展和变化。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意思是说,好的品质应该像水一样。
水可以为人类舒缓沙漠的干燥,缓解火灾,使作物蓬勃生长。
它对周围的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
同样的,人们应该遵循这样的品质,善于为他人服务,而不是自私和争斗。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

《道德经》全文01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亦作如此停顿: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miǎo;恒有欲也,以观其徼jiào。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另作: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无名无形,所以不可说。
但道运行万物,又可以解释,但解释出来的道,只是一部分,不是那个涵盖一切的“常道”。
无生有,道生一。
于是就有了形,可以名了。
但一也不是“恒名”,他会发展变化而滋生万物,它是万物之母,万物也会消亡。
我们去看无名无形的道,就能感觉到它的微妙,如果我们去探究有名有形的“一”与由道生出的万物,寻根溯源,就能找到它的源头,理解道生万物的规律。
道是无,“一”以至万物,是有,有和无,是相生的,是同出的,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我们就称之为玄,理解这个玄,这是万物变化是奇妙的规律,理解它,就能得道。
0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解释:解释即非解释,无解释,错解释。
天下,指不懂道的侯王。
美丑,善恶,是人为的相对概念,老子不取,所以倡导善,倡导美,那就跟倡导丑,倡导恶无异。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两解:一是,人们知道那是美的,因为有丑存在;知道那是善的,有恶存在。
是丑显现了美,是恶显现了善。
二是:天下人皆去追求所谓的美,那是恶的,都去追求所谓的善,那是不善的。
意思是,不是为追求什么才去达到,而是要发自自然。
反对“有为”,提倡“无为”之意。
)接着列举许多相对的事物,它们都是相生的,相毁的,又是合一的,均非,均无,无须理会的。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是一部古代中国哲学经典,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品。
全书由81章组成,内容丰富,涉及诸多道家思想的核心议题,如无为而治、天道自然、返璞归真等。
以下是《道德经》全文及简要解释: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一章开宗明义地表明了道的本质无法被言语和名字所描述。
道是宇宙的起源,万物的母体。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美和善是相对的,有了美就会产生丑,有了善就会产生恶。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圣人治理国家,通过不崇拜贤才,不追求珍贵财物和私欲的满足,使人民不争斗、不偷盗,使人民的心境平静。
他们以虚心接纳智者的建议,不敢自作主张。
他们不为个人意图,而达到无为而治,无事而耕,无味而饮。
他们固执小事,结果解决了大问题。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是宇宙的根源,它是众多事物的根本。
解除烦扰,汇聚光芒,共存干扰,它像是一片深渊。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子孙,似乎来自于上古之神。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对待万物如同对待草芥一般,圣人对待百姓也如同对待草芥。
天地之间就像是一个空箱子,虚而不倚弯,动而能够产生更多。
过多的言语只会带来烦恼,不如保持内心平和。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永生不灭,这叫做玄牝。
玄牝之门就是天地的根基。
永恒地存在,却不被使用。
第七章:天长地久。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易解】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
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
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
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
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易解】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
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
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
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道德经》全文诵读(字幕版)

《道德经》原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蓄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五千文》。
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吕觉不二篇》汉高诱注释老子去国西游,函谷关尹喜请为著《上至经》五千言,即此书。
旧题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名《道德经》。
《道德经》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汉末张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为教典教悔道徒,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的观点解释《老子五千年》,自此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
《道德经》为韵文哲理诗体。
《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
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
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
道常无,无名无形,先于天地鬼神,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之用。
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
而有之用,常以无为本,“有生于无”。
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则无为而治。
“反者道知动,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坐,以柔弱胜刚强。
道教知道之论与政治观、伦理观,大体不出老氏体系。
至若经言“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涤除玄觉”,抱一处和等修养之道,更为道教守一、心齐、坐忘、服气、内丹等多种炼养术之所本。
而“长生”“死而不亡者专”等说法,道教引为仙学长生说之宗源。
“归根”“复命”之说,内丹学则发挥为内炼成真、与道合一之哲学依据。
道德经原文(白话版)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全文+解释

故贵以身为天下(所以重视自身为天下的人),
则可寄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于他);
爱以身为天下者(爱惜自身为天下的人),
乃可以托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看不到图象),
名曰夷(称着夷);
音声相和(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是以圣人(但是圣人),
处无为之事(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
行不言之教(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
万物作焉而不辞(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道德经》全文+解释
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能无为乎(能顺应自然吗)?
天门开阖(感官自然开启),
能无雌乎(能不被引诱吗)?
明白四达(理事明白通达),
能无知乎(能没有成见吗)?
生之畜之(创造并养育万物的大道),
生而不有(创造万物而不占为己有),
为而不恃(无所不能而不自恃有功),
长而不宰(左右万物而不任意宰割),
执古之道(掌握上古的自然之道),
以御今之有(以驾御今天的生命之有),
以知古始(以感知上古的来龙去脉),
是谓道纪(这就是自然之道的纲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古时善于修道的人),
微妙玄通(见解微妙而深远通达),
《道德经》全文古诗40首

《道德经》全文古诗40首-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四年级上学期诵读《道德经》第一章至第四十章【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全文

《道德经》全⽂《道德经》全⽂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李⽿)的哲学作品,⼜称《道德真经》、《⽼⼦》、《五千⾔》、《⽼⼦五千⽂》,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分家前的`⼀部著作,为其时诸⼦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李⽿)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以下是⼩编为⼤家收集的《道德经》全⽂,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01.道可道,⾮常道。
名可名,⾮常名。
⽆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
⽞之⼜⽞,众妙之门。
0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相⽣,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下相倾,⾳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处⽆为之事,⾏不⾔之教。
万物作焉⽽不辞。
⽣⽽不有,为⽽不恃,功成⽽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03.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之治,虚其⼼,实其腹,弱其志,强其⾻;常使民⽆知、⽆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为,则⽆不治。
04.道冲⽽⽤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象帝之先。
0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不屈,动⽽愈出。
多⾔数穷,不如守中。
06.⾕神不死是谓⽞牝。
⽞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之不勤。
07.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故能长⽣。
是以圣⼈後其⾝⽽⾝先,外其⾝⽽⾝存。
⾮以其⽆私邪!故能成其私。
08.上善若⽔。
⽔善利万物⽽不争,处众⼈之所恶,故⼏於道。
居善地,⼼善渊,与善仁,⾔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尤。
09.持⽽盈之不如其⼰;揣⽽锐之不可长保;⾦⽟满堂莫之能守;富贵⽽骄,⾃遗其咎。
功遂⾝退,天之道。
10.载营魄抱⼀,能⽆离乎?专⽓致柔,能如婴⼉乎?涤除⽞览,能⽆疵乎?爱国治民,能⽆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四达,能⽆知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敢為天下先or不敢為天下先
儒: 修齊治平,兼 濟天下; 鞠躬盡瘁,死 而後已。 道: 不敢為天下 先,故能成 器長。
無為、不爭and中庸
異: ……
同: ……
老子的不爭、無為=總書記的“不折騰”?
老子: •“圣人處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 •“夫唯不爭,故天下 莫能與之爭”; •“無為而無不為”。
1、意义是如何产生的?
2、矛盾双方的关系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
3、“言教”与“身教”,二者相比何如? 4、东方文化的“自谦”与西方文化的 “自现”,二者相比何如?
5、道家的“道治”、儒家的“德治”、 法家的“法治”,三者相比何如?
Part Three
1、一个完整的中国人应 该是怎样的?
2、儒与道有何渊源?
基本介绍
《道德经》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玑,书
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
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 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 的本体论思想,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 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于是,提出了
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而当时
思想家们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弄清自然界和社 会规律性,因此,广泛谈论的是“天道”、 “人道”、“治国之道”、“用兵之道”等。
〖譯文〗:
取道于尋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 取名于尋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 取名于無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 取名于有名,乃是萬物化生之根本。
所以,通常要無所趨求,一邊觀想那無 以名狀的微妙;時常又要有所趨求,一 邊觀想那成名化物的極限。這兩方面是 同一行為體的不同體現,同樣深及於行 為體的幽深內殿。在這同樣深及幽深的 兩者之間做不斷深入的循環運行,就是 一切行為運作的微妙法門。
注释: 1、司马迁在《史记》里为他作传的时候,已然搞不大清楚,只是 列举了可能与老子有关的几个传说人物,算是“以疑传疑”最后只 好这样写道:“老子,隐君子也”。 2、县和相是一个地方,原是属于陈国,后来楚兵灭陈,就成了楚 国的地方了。 3、“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在古代是对男子的美称,大概凡 是有学问有德行的人,都可以得到这个称号。
老子传说
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 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 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 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 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 老子画像 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 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 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 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 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叫“老子”。老子生 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 说:“李就是我的姓”。
浅谈老子
老子其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楚国人,即今天的河 南人。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 神之一。也被称为中国的“哲学之父”。著有著名的 《道德经》一书 。
鹿邑
老子故乡
那么,孔子诛少正卯究竟是为什么?
当事人孔子: 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 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 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 有之。 现代人: 孔子诛杀少正卯,公然暴尸三日以制造恐怖气氛,开创了儒 家杀人的先河。如夫子这样仁义不绝于口的圣人,杀人也不 眨眼,他的徒子徒孙们下手肯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少正 卯只是心性豁达、我行我素、公开表达意见、揭露他人丑恶、 喜欢帮助受压抑的人而已,应该算理论探讨,学说交流的正 人君子。孔子把他杀了,开创了钳制思想禁锢言论的先河, 孔子是以学者而官用行政权力不让对手说话的第一人。 孔子利用职务之便,同党伐异,用强权诛杀异己,成为后世 儒生争相效法的楷模。
基本介绍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 《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 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 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 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 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 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 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 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 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註釋:
1、斯惡已:斯,這。惡,恶、丑。已,通“矣”。 2、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 思。 3、盈:充实、补充、依存。 4、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 乐记》作注时说,合奏 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5、圣人處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 次的典范人物。居,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 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6、作:兴起、发生、创造。
史料记载
《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 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曾担任 “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 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 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 终”。
那么,同理可得,老子的出关归 隐是否与此有关? 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 那么,即使孔子对老子推崇备至, 一旦他有能力掌握大权,会不会 也拿老子开刀?
不过,历史证明,尽管儒道两家的 思想在很多方面不一样,即使有时 也难免有点矛盾,但是总起来看, 二者的关系是比较融洽的。 而问题又出来了,为什么儒家可以 和道家和睦共处,而对于佛教却多 番排斥、打压?
心學: 內心世界的反 躬自省。 理學: 外部世界的格 物窮理。
程顥
程頤
朱熹
高富帥白富美矮窮挫黑木耳:如此寂寞為哪般?
Reason1: 我的寂寞只因他/ 她/它。
Reason2: 寂寞源於內心 浮躁。
養生
養生不只是爲 了養身,更在 於修心、養神。
or
養身
……
對不起,本人不是北京的哥!!!
我: 是的,我就是那枚不 熱心天下大事的孩紙, so what? 爲什麽我們要那麼新 浪網易人人? 知道分子: 不看新聞毋寧死! 爲什麽不關心天下 大事?敢問先森你 還是人類麼?
涡阳说
另外一个是涡(Guō)阳;自上世纪90年代初,涡阳籍台 湾道士马炳文打着修缮、维护鹿邑老子故里的名义在海外 募捐,但在筹到募捐款时却捐给自己的家乡涡阳,从此点 燃了鹿邑、涡阳两县争老子故里的烽火。涡阳得到此款后 就以老子故里进行包装宣传,也有一些人信以为真。
老子塑像
泉州清源山老君岩
鹿邑太清宫老子文化广场老子像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於是就有了令人嫌惡 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於是就有了反面的不 善。所以,“有”與“無”相互突顯,“難”與 “易”相互促成,“長”與“短”相互顯現,“高” 與“下”相依而存,“音”與“聲”相互陪襯, “前”與“后”相互照應——這些名相反而相成, 遷移不居而不獨立自主。 因此,聖人從事于無所成名的事務,施行無須仗名 立言的勸教,坦蕩迎候萬物的湧現與流變而不抵觸 畏避,生養了一切而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麽並不 執為仗勢,成就了事業並不矜居功名。即使因為他 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會消失。
一个是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是传统公认的老子故里,因为 鹿邑老子故里几千年来一直是官方与民间祭拜老子的圣地,并 且获得了当代绝大多数中外权威机构对鹿邑老子故里的支持与 认可,在历史上曾有八位皇帝亲临鹿邑祭拜老子;太清宫位于 鹿邑县城东十里的太清宫镇为老子的诞生地。史志记载,东汉 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汉桓帝刘志派中常侍管霸前来创建, 始名老子庙。
總書記: 2008年年底胡錦濤 總書記提出要堅持 改革開放“不動搖、 不懈怠、不折騰”。 由於任何外語詞彙 都不能準確解釋 “不折騰”的具體 含義,在對外媒翻 譯時乾脆用拼音 “buzheteng”。
党國,你是要怎樣對待菲律賓?
A、理智看待 雙邊局勢,爭 取求得共同開 發。 B、揍他丫 的……
支離事業or易簡功夫
《老子》影响
《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成为中国历史 上某些朝代,如西汉初的治国方略,在经济上可以缓解人 民的压力,对早期中国的稳定起到过一定作用。历史上 《道德经》注者如云,甚至有几位皇帝都为其作注。 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译《道德经》为梵文, 传入东天竺;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亲注 《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请《老子经》及老子“天尊 像”归国,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过影响。
1、什么是“道”? 2、如何了解大道? 3、名与实,二者有何关系? 4、形式与内容,在如今二者的 含义是否有变化?
養生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 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 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 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 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 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 不去。
《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 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 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 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 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 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Part Two
史料记载
《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 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史记卷六十三.老 庄申韩列传》内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 (河南鹿邑东)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 聃(耳外轮平而卷不日聃);固守藏之史也。”“或 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 隐君子也。”
《道德经》 简介
註釋:
1、可道:可以言說。 2、常道:永恆的道。 3、可名:可以稱呼。 4、常名:永恆的名。 5、母:母體,根源。 6.玄:深黑色,玄妙深遠的含義。 7、徼(jiào):一說:歸結。一說:應作 “竅”,空。一說:應作“皦”(jiăo ),清 晰。一說:邊際。 8、玄之又玄:指“道”玄妙幽遠,深不可測。 9、眾妙:一切深奧玄妙的道理。 10、門: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 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