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

合集下载

荣格心理学理论

荣格心理学理论

荣格心理学理论荣格(CarlRogers)的心理学理论被认为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

他的理论主要基于他的客观实证研究,他的研究结果提出了许多基本的心理学原理。

荣格心理学理论被认为是源自他对客观实证研究的对人际关系和咨询技术的深入思考。

他认为,一个人的思维受到他幼年时期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不是他的基因。

荣格的理论借用了一种名为“客体实证”的方法,以确定一个人的行为受到环境控制的影响。

客体实证可以确定一个人是如何从内部机制中表现出来的,以及他们是如何受到环境控制的。

荣格心理学理论主要提出了三个核心原则,即被称为客观自我。

客观自我是指一个人根据他看到自己的行为和态度,而不是他认为自己如何被看待的自我意识形式。

它反映了一个人如何客观地看待自己,而不是依据外部的观点。

它还反映了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以及一个人对自己和社会环境的感知力。

客体实证是荣格心理学理论的经典研究方法,有助于理解人类行为和关系如何变化。

它是通过分析一个人如何适应环境,以及环境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来进行研究的。

客体实证还有助于认识到一个人对自我和环境的感知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在工作中,荣格主张将客观自我主义作为咨询技术的核心原则。

客观自我主义的目的是确保客户看到自己的行为和态度,而不是他的假象。

客观自我是通过培养客户的意识,使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从而使他们能够解决问题。

客观自我主义可以帮助客户识别自己的情绪,以及这些情绪是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的。

它鼓励客户识别出自己具有的经验、能力和动机,以及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客户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并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意识。

另外,荣格心理学理论还倡导一种称为“接受性咨询”的方法。

接受性咨询技术鼓励客户接受自己的情况,从而能够更好地处理他们所面临的问题。

它鼓励客户通过认识自己的情况来帮助解决问题,而不是忽视它。

接受性咨询还有助于客户更好地处理他们的情绪和情感,以及如何识别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以便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荣格全面分析心理学

荣格全面分析心理学
2.荣格开创了个体差异研究中的新领域。他的心里类型的理 论使他成为人格类型研究方面的先驱和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3.荣格的字词联想试验和情结理论对西方心理学的影响很大。 他的字词联想实验经过后人的改进,成为当代心理学研究 的重要手段之一。测谎仪就是据此研制出来的。
4.荣格式的心理治疗理论对其他心里学派的治疗家影响很大。
五、分析心理学与生活
• 人格面具: • 1、一个人为了迎合他人,别人叫他做什么,
他都去做,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的感受。 称为“人格面具膨胀”。
• 2、当一个人觉得别人不喜欢自己时,那就 意味人格面具的不合格,他就会自卑,最 后可能与集体疏远,并因而体验到孤独感 和离异感。
• 3、思考“有钱人为什么会精神空虚呢?
人格面具对于人的生存来说也是必须的,它 保证了我们能够与人,甚至与那些我们并 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它是社会生活和公 共生活的基础。
• 2、阿尼玛和阿尼姆斯。
• 阿尼玛是男人身上女性的特点,阿尼 姆斯是女人身上男性的特点。
• 3、阴影。
• 指心灵中遗传下来的最阴暗的、隐 秘的、低劣的方面。是一种低级的、 动物性的种族遗传,具有许多不道 德的欲望和冲动。
情结理论。他认为,情结是通往无意识的忠实 道路,是构成整体结构的一个独立单元,它是 自主的,带有强烈的情绪,因而有自己的驱力, 情结是潜意识的,但足以影响意识活动,情结 属于个体潜意识范畴,它是集体集体潜意识或 原型和个人经验相联合而形成的。
情结主要源于多属于心灵分裂的产物,创伤性的 经验,情感困扰或道德冲突,若一个人认同自 己的情结,就会表现出某种特定的心理病症。
• 两种心态与四种功能结合: • 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
内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内倾感觉型、 外倾直觉型、内倾直觉型

荣格心理学理论

荣格心理学理论

荣格心理学理论
荣格心理学,最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分析心理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也是一种整体人格结构理论。

他把人格的总体称为心灵,认为心灵既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有机整体,又是一个层次分明、相互作用的人格结构。

它由三个层次组成:意识、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

荣格和他的同事在1904年在伯格尔斯立精神病医院对患者做了大量的字词联想实验,并提出了著名的情结理论。

为此在1909年他获得了同弗洛伊德一起到美国克拉克大学演讲的殊荣。

字词联想实验并不是荣格创始的,他是由高尔顿于1879年首创的。

以后冯特又把它引入到实验心理学。

荣格用一张写有100个刺激词的字表都对被试进行测验,主试每次念一个词,要求被试用头脑中出现的第一个联想词对念出的词做出反应。

在实验中荣格发现,有时被试做出反应要花相当长的时间,而被试对造成反应时延长的原因却解释不清楚,荣格猜想这可能是由于抑制反应的潜意识情绪引起的,于是他把那些反应时间较长的刺激词、回忆错误的反应词和重复的刺激词都称为“情结指示词”。

通过进一步分析,荣格认为,在潜意识中一定存在着和人的情感、记忆、思维等相关联的各种情结,任何触及到这
些情结的词都会引起反应时延长。

至此他发现,通过情结可以找到心理疾病的原因。

浅析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浅析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浅析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作者:吉晴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71期【摘要】卡尔·古斯塔夫·荣格(1875-1961),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著名精神分析学家。

荣格深受弗洛伊德影响,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并进行了理论创新,逐渐发展形成了独立的心理学理论——分析心理学。

荣格不仅发现了潜意识在个体心理中消极一面,同时也看到了创造性一面。

存在于集体潜意识的多种原型,往往通过形象表现出来。

荣格认为通过多种原型的意识化,可以实现个性化,达到自我实现。

【关键词】荣格;分析心理学;原型理论一、荣格生平简介荣格出生于牧师家庭。

从巴塞尔大学毕业后,曾在苏黎世做医师,后来创办了自己的心理诊所。

曾参与弗洛伊德引导的精神分析活动。

①荣格将自己的学说定名为“分析心理学”,这是他在1913年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后为了避免与其“精神分析”学派相混淆而选择的名称。

后来他又提出“复合心理学”的概念,并总是在主要涉及理论原则的场合使用这个概念,为的是强调他的学说与其他心理学学说不同,它研究的是极其错综复杂的心理实况。

“复合心理学”之名近年来已渐渐隐退,尤其因为这个名称在翻译成外语的时候容易造成误导,所以现在包括理论部分和实用部分在内的整个荣格学说,都被称为“分析心理学”。

二、分析心理学的概念分析心理学是由卡尔·古斯塔夫·荣格以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为基础,并结合自己在临床方面的大量观察和亲身体验于20世纪早期创立的一门以探究人类心灵原始意象为主的心理学。

荣格所说的心理指的不仅仅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内心,它还指所有心理过程组成的一个整体,包括有意识的过程和无意识的过程。

按他的说法,内心只是某种局限于一定界限之内的功能复合体,而心理则更为广博、深远,它由意识与无意识两个区域组成,这两个区域的特性既彼此对立又彼此互补。

②三、分析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一)意识意识是心理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的部分。

评析荣格的性格分析心理学

评析荣格的性格分析心理学

评析荣格的性格分析心理学魏宏亮 02政治学200230130003我们经常听周围的人讲,某某人性格内倾或外倾。

其实这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一个人的性格进行测评与分析。

在心理学发展史上,荣格提出了系统的性格根系理论,从人的性格出发,分析与展示了人性另外的一面。

瑞士精神病学家荣格C.G.(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把人格分成三个层次,即“意识”、“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又称“原始隐象”,类似于弗洛伊德的“本我”。

基于“三层次说”的理论,荣格把人格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两种类型,进而他又结合某些基本的心理功能,划分出8种功能类型,即:外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和内倾思维型、内倾情感型、内倾感觉型、内倾直觉型。

荣格的分析与弗洛伊德的分析十分的相似。

但是后来由于与弗洛伊德理论观点存在分歧而分道扬镳。

荣格不同意弗洛伊德把里比多看作是压抑的性欲和攻击性的冲动产生的人格驱动力,他把里比多定义为生物的普遍生命能量,这是一种创造性的生命能量,它为个人的心理发展提供能源。

对里比多本质的不同解释是荣格和弗洛伊德公开分离的开始。

同弗洛伊德关系破裂后,他开始发展自己的一套心理分析理论。

起初,他把自己的理论称之为情结心理学,后来又称之分析心理学。

我国的心理学家李汉松就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说的基本特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目的论原则。

荣格认为,人的精神生活不仅受过去原则影响,还受对未来所希望的目的支配。

精神现象虽有本质差异,但也有相同之处,那就是它们有追求平衡的目的;而精神的最后目的就是要达到人和环境化为一体。

因此研究心理不仅要追溯过去,而且要注意生活的目的的方向。

为此他还研究过佛教中的“参禅”,并且认为,对病人的症候和梦的分析要注意其下意识中的目的,因为这些症候和象征是病人在下意识达到目的手段。

(2)心力论。

荣格把精神生活的原动力看作一种生命力或心力。

有时也叫作生命能,它的表现就是心理能。

浅析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

浅析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

浅析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
荣格分析心理学是瑞士精神分析师卡尔·荣格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他认为人的心灵结构可以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
并认为这三个层次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最后,集体无意识是指在人类种族面前共同具有的无意识层次。

荣格
认为集体无意识是人类种族遗传记忆和一些潜藏的心理结构形成的结果。

集体无意识与个体无意识相似,包含了与人们共享的思想、情感和符号等。

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Archetype)是一种无意识的普遍形象,包含着人
类共同的心理经验和潜在的行为模式。

荣格认为个人与集体无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个体的心理发展和自
我完善起着重要的作用。

个体与集体无意识的相互作用通过梦境、幻觉和
幻想等方式表达出来,人们通过这些方式来探索和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需
求和渴望。

荣格认为,只有通过意识和无意识的结合,人们才能够实现心
灵的整合和个性发展。

总结起来,荣格分析心理学通过分析个人和集体无意识之间的关系,
来解释人类心理的构成和行为的动力机制。

荣格的理论为心理学理论的发
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的相互作用,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浅析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

浅析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绩2014 — 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论文题目浅析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课程代码及课序号 ETH109课程名称心理咨询理论与技巧学号 201420069姓名佳琦学院法学院专业法学考试时间 2015年6月16日浅析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佳琦摘要: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认为,总体的心灵有三个层次: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对心理健康甚至相关领域学科(比如教育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详细论述了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心灵结构的三个层次,并由此对教育提出个别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自我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引言分析心理学是20世纪早期诞生的一门探究人类心灵原始意象的深度心理学,它的创始人——瑞士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卡尔·荣格是在以弗洛伊德对人类无意识的发现为基础上,根据自己亲身体验及在对临床病人的大量观察和广泛研究了各民族神话之后,提出来的一套颇具说服力的人类心灵深层结构理论。

在分析心理学体系中,心灵(psyche)被当作人格的总体,一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思想和行为都包含在心灵里面,它所注重的是人格的统一性及其与整体的一致性,其核心理论是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的容,主要以原型的形式存在。

荣格认为,人格具有与生俱来的整体性,人类所应做的,首先是保护这种整体性,再进一步发展这种固有的人格整体,使之达到尽可能的最大限度的分化、整合与协调,实现终极意义上的精神统一。

荣格认为,作为总体的心灵包括三个层次: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下面本文将分别介绍其各自的涵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荣格认为自我意识出现于生命的早期,甚至有可能先于出生,它是唯一一个能够被我们的直觉直接感知的方面。

我认为对我们人类而言,自我意识主要起辨别的作用,意识能够区分自我和非我、主客体、肯定的态度和否定的态度等。

正是因为意识的发展和分化才使得我们的人格有了一定的持续性,但又使人格的前后有了一定的一致性。

浅论荣格与分析心理学

浅论荣格与分析心理学

浅论荣格与分析心理学浅论荣格与分析心理学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既是荣格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的发展,也是他自己的一种创造。

荣格用它来表示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

荣格曾说:“集体无意识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人无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的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

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所获得过,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

个人无意识主要是有各种情结构成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二、炼金术思想“炼金术”的思想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从本质的意义上说,荣格对于“炼金术”的理解,尤其是其心理分析意义的发挥,与中国道家内丹思想有着深切的渊源。

荣格把他自己对炼丹术的研究看做是与歌德固有的一种内在联系。

荣格认为,歌德的秘密在于他处于被一种原型性变化过程所支配的状况,而这一过程,千百年来一直在发生这。

他认为歌德的《浮士德》是一种“重要工作”或“神圣工作”,是歌德的“主要事业”,歌德整个一生的行动都是在这出戏剧的范围之内进行的。

因此在歌德身上活跃的便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本质,是一种超人的过程,是原型世界的伟大之梦。

荣格认为他自己也落入了同样的梦中。

实际上荣格的炼金术思想经过其自身的转化,体现在他身体力行的生活中。

对于荣格来说,炼金术的研究的意义,是从两种对立物中,促发一种新的调和意象的出现。

三、原型的理论荣格的原型概念与其集体无意识关系十分密切。

他认为,集体无意识通过某种形式的继承或进化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所构成的。

原型赋予某些心理内容以其独特的形式。

同时,荣格还提出,主要由原型所构成的集体无意识,具有一种与所有的地方和所有的个人皆符合的大体相似的内容和行为方式。

由于集体无意识具有这样一种普遍的表现方式,因此它就组成了一种超个人的心理基础,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并且会在意识以及无意识的层次上,影响这我们每个人的心理与行为。

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简介

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简介

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简介在心理学的类型论中,以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提出的内倾型和外倾型性格最为著名。

1913年,荣格在慕尼黑国际精神分析会议上就已提出了内倾型和外倾型的性格,后来,他又在1921年发表的《心理类型学》一书中充分阐明了这两种性格类型。

他在该书中论述了性格的一般态度类型和机能类型。

1、一般态度类型(general-attitude types)荣格根据里比多(libido)的倾向划分性格类型。

个体的里比多的活动倾向于外部环境,就是外倾性的人;里比多的活动倾向于自己,就是内倾性的人。

外倾意指力比多的外向转移,内倾意味着力比多的内向发展,它表现了一种主体对客体的否定联系。

外倾型(外向型)的人,重视外在世界,爱社交、活跃、开朗、自信、勇于进取、对周围一切事物都很感兴趣、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

内型倾(内向型)的人,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陶醉之中,孤僻、缺乏自信、易害羞、冷漠、寡言、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

外倾型和内倾型是性格的两大态度类型,也就是性格反应特有情境的两种态度或方式。

2、机能类型(function-types)荣格指出,个人的心理活动有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四种基本机能。

感觉(感官知觉)告诉我们存在着某种东西;思维告诉你它是什么;情感告诉你它是否令人满意;而直觉则告诉你它来自何方和向何处去。

一般地说,直觉在荣格看来是允许人们在缺乏事实材料的情况下进行推断。

按照两种态度类型与四种机能的组合,荣格描述了性格的八种机能类型。

1)外倾思维型(the extroverted thinking type)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外倾的,又是偏向于思维的,他们的思想特点是一定要以客观的资料为依据,以外界信息激发自己的思维过程。

例如,机器是怎样开动的?为什么水加热到一定温度就会变成蒸气?等等。

科学家是外向思维型,他们认识客观世界,解释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从而创立理论体系。

荣格认为,达尔文和爱因斯坦这两位科学家在思维外向方面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

03第三章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人格理论

03第三章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人格理论

03第三章荣格的分析⼼理学⼈格理论第三章荣格的分析⼼理学⼈格理论(陈67,黄112,郑168)⼀、⼈格结构(⼀)、意识(⼆)、个⼈潜意识(三)、集体潜意识1、⼈格⾯具(或⼈物)(persona)2、阿尼玛(或阴性基质)(anima)3、阿尼姆斯(或阳性基质)(animus)4、阴影(或阴暗⾃我)(shadow)5、⾃⾝(self)⼆、⼈格动⼒(⼀)⼼理能(⼆)、⼼理能的分布和移动(三)⼼理能的运⾏与转换三、⼈格类型(⼼理类型)(⼀)、两种态度(⼆)、四种机能(三)、⼋种⼈格类型四、⼈格发展(⼀)、童年时期(从出⽣到青春期)(⼆)、青年时期(从青春期到35岁或40岁)(三)、中年时期(从35或40岁到退休)(四)、⽼年时期(从退休到死亡)五、荣格理论评价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是瑞⼠精神分析学家和分析⼼理学的创始⼈。

他出⽣于瑞⼠的开斯威尔的⼀个宗教家庭。

宗教信仰是荣格早年⽣活中的⼀个重要的主题。

他于1900年获巴赛尔⼤学医学博⼠学位,接着到苏黎⼠⼤学精神病诊所任职。

弗洛伊德的《梦的解释》⼀书出版后,他开始在实践中运⽤弗洛伊德的观点,并将应⽤效果写成《早发性痴呆⼼理学》(1907)⼀书。

1906年荣格与弗洛伊德有了通讯联系,次年他俩在维也纳⾸次会⾯,倾谈⾜⾜持续了13个⼩时之久,很快成为挚友。

1909年荣格陪同弗洛伊德访问美国克拉克⼤学,在此期间两⼈都发表了演讲。

1911年荣格在弗洛伊德的全⼒⽀持下出任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第⼀任主席。

但是,荣格对精神分析、潜意识和⼒必多的理解与弗洛伊德是不同的。

在荣格出版了《潜意识⼼理学》(1912)之后,他与弗洛伊德之间的⽭盾不断加剧。

1914年荣格辞去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并退出该协会,两⼈关系决裂。

此后,荣格不再⽀持精神分析论,转⽽⼤⼒倡导分析⼼理学。

他在去世那年出版的⼀本⾃传《回忆·梦·反思》中的第⼀句话,“我的⼀⽣就是潜意识⾃我实现的故事”(Jung,1961),道出了他的⼼理学特点。

心理学中的性格类型理论卡尔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心理学中的性格类型理论卡尔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心理学中的性格类型理论卡尔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心理学中的性格类型:卡尔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卡尔·荣格(Carl Jung)是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对于性格类型的研究为心理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著作《心理类型》(Psychological Types)中提出了个人性格中的四种基本心理功能和八种性格类型。

通过理解这些性格类型,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加深对人类行为和思维方式的理解。

一、荣格的基本心理功能在荣格看来,基本心理功能影响着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方式。

他将基本心理功能分为以下四类:1. 感觉(Sensation):感觉型的人倾向于关注现实世界的感觉和细节。

他们注重感官体验,善于观察和记忆外部事物的具体细节。

2. 直觉(Intuition):直觉型的人更注重未来和隐含意义。

他们擅长对信息进行内在的解读和理解,善于捕捉事物背后的本质和可能性。

3. 思维(Thinking):思维型的人更注重逻辑和分析。

他们善于推理和解决问题,用理性思维来处理事物,追求事物的可行性和精确度。

4. 情感(Feeling):情感型的人更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价值。

他们注重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能够敏锐地感受到不同情感之间的差异,并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以上四种心理功能在不同的人身上会表现出不同的强度和偏好。

根据个体对这些心理功能的相对偏好,荣格提出了八种不同的性格类型。

二、八种性格类型1. ISTJ:安静、务实、有责任感。

他们是坚定的保护者和执行者,喜欢按照规则和传统的方式工作,注重细节和组织。

2. ISFJ:谨慎、有爱心、忠诚。

他们是忠实的支持者和保护者,喜欢关心他人的需求,并注重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

3. INFJ:理想主义者、有洞察力、寻求真理。

他们是富有洞察力和深度思考的人,关注个体的发展和成长,并注重扩展自己的意识和视野。

4. INTJ:独立、思维敏捷、目标导向。

他们是独立思考和追求目标的人,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并注重创新和长期规划。

2.2 第二章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

2.2 第二章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21年,出版《心理类型学》。 之后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多文化游历和考 察。前往多个国家的原始部落进行比较研 究,尤其是对亚洲东方文化(中国的禅宗、 道家、易经等)的研究为其集体潜意识学 说提供了基础。 1944年后,隐居在出生地的一个湖畔,沉 浸于自省式的分析,对自我潜意识有很深 的探讨,直至逝世。 1961.6.6 逝世,享年86岁。
任课教师:冯媛媛 任课教师: 石河子大学 师范学院 心理学系 邮箱:yuan19802006@ 邮箱: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第一节 生平事略
1875年,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生于瑞士的 凯斯威勒小镇,四岁迁居到巴塞尔。 1902年,完成博士论文《论所谓神秘现象 的心理学和病理学》,在巴塞尔大学医学 院获得博士学位,后开始精神治疗方面的 职业生涯。 1900年,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出版,独 到的见解和深邃的思想深深的吸引了荣格。 1906年,与弗洛伊德开始书信交往,后拜 望。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三)集体潜意识和原型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集体潜意识是指人类在种族进化中所遗留 下来的心灵印象,是千百亿年人类集体经 验的积淀物,是对外在世界作出适当反应 所需的潜能。并不属于个人,而是属于全 人类。 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原型: 对某一外界刺激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 倾向,可以是人物、事物、情境或抽象概 念。
(二)个体潜意识和情结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一、荣格的生平与著作卡尔·古斯塔夫·荣格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荣格生于瑞士东北部的康斯坦茨湖畔的凯斯威尔。

在他四岁的时候,全家迁往巴塞尔。

他在那里读完了小学,中学和大学。

荣格是一个智力早熟的人,他性格孤僻,但想象力丰富。

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广泛地阅读过古希腊罗马哲学家,中世纪经院神学家以及近代哲学家黑格尔,康德,叔本华,尼采等人的著作。

1899年年秋,他阅读了艾宾的《精神病学教科书》(1879),仿佛如梦初醒。

精神病学才是符合自己的种种兴趣,有助于实现其抱负的学科领域。

1907年,荣格和弗洛伊德第一次见面,彼此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此后,大约有五年的时间,可以说是他们的“蜜月”。

弗洛伊德器重荣格,称他为“我亲爱的儿子”。

希望他继承自己的事业,认为“当我所建立的王国被孤立的时候,惟有荣格一个人应该继承它的全部事业”。

1911年,弗洛伊德不顾其他人的反对,推荐荣格担任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第一任主席。

而荣格也非常尊敬弗洛伊德。

但是,两人的亲密关系毕竟不能掩盖他们之间真实存在的思想上的分歧。

这首先并且也集中地在性理论方面暴露出来。

事实上荣格从一开始就倾向于把力比多看成是一种创造性的、指向未来并不可破坏的生命力,可以被导向不同的方向,性不是它唯一的、甚至也不是主要的形态。

开始,荣格只是在和弗洛伊德的通信与私下交谈中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到1912年,他发表了《力比多的象征》一文,同年夏天,他又去美国讲学,在那里,他终于公开了他与弗洛伊德之间的分歧。

1913年10月,荣格辞去《国际精神分析年鉴》主编职务;1914年又辞去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主席职务,然后又退出了学会。

荣格和弗洛伊德之间的友谊、合作和往来至此结束,但是荣格终其一生都保持着对弗洛伊德真诚的敬意。

荣格的一生卷帙浩繁,他去世之后整理出版的《荣格全集》共20卷,此外还有一些未收录进去的著作。

他的主要著作是有《潜意识心理学》(1912)《心理学类型》(1921)《分析心理学的贡献》(1928)《寻求灵魂的现代人》(1933)《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1958)《记忆·梦·反思》(1961)《人及其象征》(1964)等。

荣格人格理论的重要观点

荣格人格理论的重要观点

荣格人格理论的重要观点
荣格人格理论指的就是荣格的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全名为卡尔·古斯塔夫·荣格,是瑞士的一位著名心理学家,曾与弗洛伊德一同推广精神分析学说,后来二人因为理念不合而分道扬镳,于是荣格就创建了荣格人格理论,那么接下来就跟着探秘志的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荣格人格理论吧!
荣格人格理论
荣格人格理论由四个部分组成,主要是人格结构理论、人格动力理论、人格类型理论、人格发展理论四个,并且荣格第一次提出了“情结”这种概念,他的理论对于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荣格认为要将心灵当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同时他也认为心灵是先天产生的一种东西,与精神和灵魂都不同。

人格结构理论
荣格认为人格是由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三部分组成的,其中意识和个人无意识是属于本人的,而集体无意识则是遗传下来的,主要的内容是本能和原型,比如说有些人没有见过蛇,但是想起蛇会害怕,看见蛇的照片就会难受。

人格动力理论
荣格认为人格动力能够推动人格的发展,心灵一旦获得能量就会将其转化成自己的能量推动人格发展,物理中的能量守恒定律就能解释这种心理,并且心理能量与生理能量能相互转化,比如我们身体难受时心情也不会很好,相反如果我们十分激动就会察觉不到身体上的痛苦。

人格类型理论
人格类型理论也就是将人的态度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内倾的人远离外部,能够通过内心体验和幻想达到满足;外倾的人则喜欢社交,也可以将这两种人格称为内向或外向。

人格发展理论
人格发展理论也就是将人生划分为分为童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四个阶段各有各的不同。

荣格认为心灵的个性化要在死后的生命中才能实现,最终个人意识终将汇入集体潜意识中。

荣格及其分析心理学

荣格及其分析心理学
集体无意识的概念
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认为个体心理的深层结构是由集体无 意识所构成的,集体无意识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产生影响。
05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的影响与评价
对后世心理学的影响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对后世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精神分析和临床心理学领域。他的理论 为后来的心理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促进了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心理类型
心理类型
心理类型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倾向性特征。荣格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类型,这些类型决定 了他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
外倾型与内倾型
荣格认为,外倾型的人倾向于关注外部世界,而内倾型的人则更关注内部世界。他认为,这两种类型各有优缺点,它 们是人类心理多样性的表现。
理智型与情感型
荣格认为,理智型的人倾向于理性思考和逻辑分析,而情感型的人则更注重情感和感性体验。他认为, 这两种类型也是人类心理多样性的表现。
04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实践
梦境分析
梦境是潜意识的表达
梦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荣格认为梦境是个人潜意识的表现, 通过分析梦境,可以了解个体的内心 世界和无意识的动机。
荣格认为梦境与现实生活是相互关联 的,梦境中的内容往往反映了现实生 活中的问题、冲突和愿望。
THANKS
感谢观看
1900年获得医学博士学 位,随后在苏黎世大学
担任精神病学讲师。
02
1920年代开始独立发展 自己的心理学理论,并 逐渐形成了分析心理学
的体系。
04
学术背景与成就
01 02 03 04
荣格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认为集体无意识是人类心灵中遗传下来 的共同经验和潜在智慧的集合。

人类心灵的神话——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人类心灵的神话——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综合论坛新教师教学荣格(1875-1961)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出生于一个宗教的家庭。

他是弗洛伊德的学生,曾由弗洛伊德亲自点名担任国际精神分析联合会主席,但由于对里比多或性力本质的解释有不同意见,于1913年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镰,然后潜心于自己的研究,创立了一套人格理论,他把自己研究的这套人格理论称为分析心理学。

分析心理学是20世纪早期诞生的一门探究人类心灵原始意象的深度心理学,它的创始人——瑞士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卡尔荣格是在弗洛伊德对人类无意识的发现基础上,根据自己亲身体验及在对临床病人的大量观察和广泛研究了各民族宗教神话之后,提出来的一套颇具说服力的人类心灵深层结构理论。

这一理论勾画出人类心灵的原始面貌,为沟通过去与现在、东方与西方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

一、关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概述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主要就是三大块人格结构理论、人格动力理论和人格类型说。

他的理论与弗洛伊德的可对比看,比较分析二者的区别,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荣格的心理分析学内容。

在人类心灵的最深处,拥有一个超越所有文化和意识的共同基底,这个基底就是集体潜意识。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集体潜意识属于无意识的最深层。

第二,集体潜意识是非个人的。

它并非来源于个人经验。

它具备所有地方与个人皆有的大体相似的内容与形式,组成了一种超个性的共同的心理基础,并且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

它受交感神经系统的控制:我体验着他人,他人也体验着我,从而达到精神上的互渗。

第三,集体潜意识具有种族的,历史积累的性质。

集体潜意识位于潜意识的最低层,是生物化和文化历史发展的积淀物。

它的主要内容是原型,其中主要的原型有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和自性。

荣格发现,这种自发的原型的重现具有一定的规律——它们总是表现为某些型式。

这些型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形象式和情境的型式。

在形象的型式中,荣格排列出一系列与人类形象有关的原型,诸如:阴影、人格面具、智叟、母亲、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等等。

荣格分析心理学

荣格分析心理学

荣格分析心理学
荣格分析心理学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弗朗茨·荣格(Fritz Perls)在20世纪40年代创立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它的基本思想是人们可以通过直接体验来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

它将精神分析理论与行为主义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动态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多种心理治疗方法。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主要思想是,人们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直接体验来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

荣格认为,人们可以通过探索他们的意识来改变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模式,有助于他们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荣格认为,通过直接体验,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

荣格分析的主要技术包括“自我反省”,即探索自我的过程;“联系”,即关注当前发生的事情;“抗拒”,即正视自己的抵触情绪;“分离”,即脱离旧的行为模式;以及“重新结合”,即重新结合新的行为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 — 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论文题目浅析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课程代码及课序号 ETH109 课程名称 心理咨询理论与技巧 学 号 201420069 姓 名 刘佳琦 学 院 法学院 专 业 法学 考试时间 2015年6月16日浅析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刘佳琦摘要: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认为,总体的心灵有三个层次: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对心理健康甚至相关领域学科(比如教育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详细论述了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心灵结构的三个层次,并由此对教育提出个别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自我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引言分析心理学是20世纪早期诞生的一门探究人类心灵原始意象的深度心理学,它的创始人——瑞士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卡尔·荣格是在以弗洛伊德对人类无意识的发现为基础上,根据自己亲身体验及在对临床病人的大量观察和广泛研究了各民族宗教神话之后,提出来的一套颇具说服力的人类心灵深层结构理论。

在分析心理学体系中,心灵(psyche)被当作人格的总体,一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思想和行为都包含在心灵里面,它所注重的是人格的统一性及其与整体的一致性,其核心理论是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主要以原型的形式存在。

荣格认为,人格具有与生俱来的整体性,人类所应做的,首先是保护这种整体性,再进一步发展这种固有的人格整体,使之达到尽可能的最大限度的分化、整合与协调,实现终极意义上的精神统一。

荣格认为,作为总体的心灵包括三个层次: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下面本文将分别介绍其各自的内涵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荣格认为自我意识出现于生命的早期,甚至有可能先于出生,它是唯一一个能够被我们的直觉直接感知的方面。

我认为对我们人类而言,自我意识主要起辨别的作用,意识能够区分自我和非我、主客体、肯定的态度和否定的态度等。

正是因为意识的发展和分化才使得我们的人格有了一定的持续性,但又使人格的前后有了一定的一致性。

“意识的整个本质就是辨别,区分自我和非我,主体和客体,肯定和否定等等。

事物分离成对立的双方完全是由于意识的区分作用,只有意识才能认识到适当的东西,并使之与不适当的和无价值的东西区别开来。

”这种对立物的分离产生一种衡量好坏、取舍的价值标准,从而使人摆脱原始状态并具有特殊的人类尊严i。

对人类而言,意识具有一种象征性的光明,它的充分发展与分化导致个体意识自我的产生,为人格赋予了一致性和连续性,人们才会感觉到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是同样的人。

人类的个体化成长进程正是意识的发展过程,随着更多的未知之物被意识发现、掌握,个体越来越独立、完善。

意识光明性的另一重要价值与人类承认、同化无意识的努力相关。

无意识变成意识是一种创造过程。

荣格认为,从古代起,这一过程的创造意义就是英雄神话的主题。

这些英雄们具有超乎常人的品质,抗争并击垮企图消灭自己的黑暗势力。

其行动的象征意义在于,人类被精神再生的欲望所驱使,进行艰苦而冒险的征战,企图征服无意识的致命的吸引,实现新生活和新光明。

荣格说,英雄的升华意味着光明的更新,因此表明了意识从黑暗(即回归到无意识)中获得再生。

ii对实践而言,因为意识是作为我们人类精神世界中的光明的那一面存在的,因而它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这在实践中显的尤为重要。

在教育方面,我们个体能够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就是因为我们自己有意识的扩展自己的学习范围,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综合水平;在心理治疗方面,有心理方面疾病的病人也只有通过自己的意识控制自己的辨别能力才能使自己康复的更快,最终,在精神分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始终是意识。

二、个体无意识个体无意识指一切在个人意识中曾经被意识到而后被压抑(遗忘)的经验或一开始就不够形成意识印象的经验。

荣格认为用以组成情结的主题经常不断地在人生中再现,对人的行为起着不均匀的影响。

个体无意识是一个容器,蕴含和容纳着所有与意识的个体化机能不相一致的心灵活动和种种曾经一时是意识经验,不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受到压抑或遭到忽视的内容,如令人痛苦的思想、悬而未决的问题、人际间冲突和道德焦虑等等。

还有一些经验,它们与人们不甚相干或显得无足轻重,由于本身强度太弱,当人们经历它们时达不到意识层,或者不能留驻在意识之中,因而都被贮藏在个体无意识里。

所有这些构成了个人无意识的内容,当需要时,这些内容通常会很容易地到达意识层面。

荣格通过词语联想测试发现,在无意识之中存在着与情感、思维、记忆相互关联的种种族丛,他称其为情结,任何触及到这些情结的词都会引起不自觉的拖延反应,表明情结是一种自主结构,具有自身的内驱力,就像总体人格之中独立存在的、较小的人格结构。

自我构成了意识领域的核心,是个体一切意识行为的主体,表现出高度的连续性和同一性,但自我绝不是人格整体,它只是一种观念情结,与其他情结相并列,它们彼此联系而又相对独立,某些情结甚至根本不会同自我发生联系,或者说这种联系极其罕见。

情结隐于无意识中并积聚能量,一旦能量足够大、条件成熟,便冲击自我。

情结通常是由与个人经历的创伤相关的意象和记忆所组成的,具有自主性和有一定的能量,在某种情境下可以削弱或吞噬意识自我的力景而成为主宰人格的主导力量iii。

详细来讲,自我情结产生的精神紧密交织作用保证了人格的统一,由此维系着人类心理健康。

只要自我意识同其他情结构成的无意识背景相融洽,它就会继续保持其人格中心特征而发挥作用,但如果自我情结同无意识基础相分离,结果就会导致一个或更多分裂情结的发展,也就是说,自我情结不再是人格的中心,同它并列存在着另一个或多个情结中心,它们自行其是地活动,追求自己的目的,同自我情结的意向竞争,妨碍自我口标和对象的实现,打扰自我的发展。

这时,神经症或精神分裂的症状便出现了。

从这种意义上说,分裂倾向其实是一种普遍的精神性质,它在健康者以及病人中都有可能出现。

因此,所谓人格先天统一是指这种统一作为一种意象只是潜在的存在于人的精神中,绝不是从生命之初就己完满地实现了,而是是个体发展的目标。

荣格后来发现,情结还具有更积极的意义,任何苦恼的情感经验、精神创伤以及其他导致情结产生的个人生活经历,都可以当作有利条件来加深个人见识,使之更清醒,人格更充实。

情结常常是人类灵感和内驱力的源泉,对伟大的艺术家而言,为了取得卓越辉煌的成就,这些灵感和驱力是必不可少的:凡高、毕加索为绘画之境癫狂,莎士比亚、郭沫若为文学之美着魔,伟大的艺术作品莫不由艺术家内心情结的驱使喷薄而出。

三、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它在每一个世纪只增加极少的变异,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却又对人类心灵产生着一定影响的心理内容。

集体无意识所说的整个人类进化过程中所沉淀下来的集体的经验,指从人落地的那一刻起,他的行为就有了一套预定的模式,而这个模式就是我们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所赋予他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正式这样的预定模式早已存在于我们的集体无意识中,所以我们才能很容易的感知到我们并未见过的东西,但却能根据我们的经验做出反应。

提出集体无意识的根据又何在呢?荣格说,集体无意识对个人而言,是比经验更深的一种本能性的东西,它的存在与人类生理结构的存在同样古老。

荣格不同意将本能的范围仅限于人体的几项生理功能上,他认为,“本能是典型的行为模式,任何时候,当我们而对普遍一致、反复发生的行为和反应模式时,我们就是在与本能打交道,而无论它是否与自觉的动机联系在一起”。

1如同蜜蜂凭借本能构筑起高度复杂完美的蜂巢一样,人类诸多被文饰的复杂行为背后,往往是本能在发挥作用,尽管人们并不自知。

本能定义范围的扩大,使荣格发现了一个普遍规律,即本能活动会带来对自身的感知—这就是直觉,直觉是本能的另一而体现,与本能同属一个充满生气的活动过程,并无先后之分: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面。

荣格还发现,人类存在一些先天固有的“直觉”形式,即知觉和领悟的原型,或可称为原始意象。

它们是一切心理过程必需事先具有的决定性因素。

像本能把一个人强行逼入特定的生存模式一样,它们“把人的知觉和领悟方式强行纳入特定的人类范型”。

这些原型是本能的自画像,“是典型的领悟模式。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们遇见普遍一致和反复发生的领悟模式,我们就是在与原型打交道”,“在最深的深处,本能和原型彼此决定”,每一种本能都有一种原型与之相对应,本能与原型共同构成了集体无意识。

荣格提出,在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中包含了人类往昔岁月的所有生活经历和生物进化的漫长历程。

就此而言,集体无意识既是人类经验的贮蓄所,又是这一经验的先天条件;既是驱力和本能之源,同时也是将创造性冲动和集体原始意象结合起来的人类思想感情的基本形式之源,它们的表现形式就是集体无意识原型。

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它是一种本原的模型,其他各种存在都根据这种原型而成形。

在世界各民族的宗教、神话、童话、传说中,荣格找到了大量这样的原型,包括出生原型、再生原型、死亡原型、儿童原型、英雄原型、骗子原型、上帝原型、魔鬼原型、智者原型、大地原型、母亲原型、巨人原型,自然物原型、人造物原型等等,每一原型对所有人都具有普遍一致性,宛如磁石一般吸引着与之相关的各种生活经验,形成影响个人发展的情结,进而在生活中表现出来。

荣格重点讨论了对人类发展影响最为深刻的原型,包括人格面具(persona),阴影(shadow),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以及自性(self)。

首先是人格面具,又称从众求同原型,它是个人在公众场合为求得社会悦纳展现出的面貌,使得一个人去扮演并不是自己本人的角色。

人格能够使我们与他人和睦相处,满足彼此的需要,从而成为社会和团体生活的基础。

但当自我被人格面具主宰,将自己与面具完全等同时,则会产生妄自尊大的夸张或自我贬抑的折磨,导致心理冲突,带来人际关系紧张。

与人格面具相对立的是阴影原型,它深深根植于生物进化的历史中,包含了在社会生活中无法完全表现出的人的基本动物性。

作为人类心灵中一切本然的高尚与优美、丑恶与卑鄙的源泉,阴影在一切原型中能量最大,潜在最危险。

社会通过发展人格而具驯化个人,抑制阴影显现,这种维护文明的代价便是降低并削弱了人类本能的创造力,使生命变得贫乏没有活力。

但阴影从不会因为社会的压抑而消失,当这种抑制过于严厉,没有为它提供适当的发泄途径时,阴影就会以战争等灾难形式爆发出来。

最佳的处理方式是疏导而非阻碍本能释放出的能量,使意识自我与阴影和谐紧密地互相配合工作,将个体投入到更令人舒心惬意、更富于创造性的活动中去。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又称为男女两性意向。

阿尼玛指男性心灵中的女性成分或意象;阿尼姆斯指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成分或意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