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期末复习整理
建筑结构抗震复习重点
1、地震的相关概念及分类震源:指地球内部断层错动并引起周围介质震动的部位。
震源深度:如果把震源看成一个点,那么这个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就称为震源深度。
震中:指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即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
震中距:指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
地震分类:1、按成因分为诱发地震和天然地震2、按震源深度可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3、按震级通常分为微震、有感地震、破坏性地震,强烈地震和特大地震4、按地震形式、地震序列可分为主震型、震群型、孤立型2、构造地震的成因:是指由地壳构造变动而引起的地震3、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一种度量指标,通常是用地震时地面运动的振幅来确定的。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4、三水准设防目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1)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2)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3)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机生命的严重破坏。
5、两阶段设计方法:第一阶段设计:按第一水准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第二阶段设计:按第三水准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6、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
这类建筑的确定须经国家规定的批准权限批准。
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如城市生命线工程(一般包括供水、供电、交通、通信、消防、医疗等系统)的核心建筑丙类建筑:应属于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等均属此类丁类建筑:应属于抗震次要建筑,如一般的仓库、人员较少的辅助建筑物等。
抗震措施:甲类: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建筑结构抗震复习重点
建筑结构抗震复习重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总复习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地震动和近场地震动?P3答:由地震波传播所引发的地面振动,叫地震动。
其中,在震中区附近的地震动称为近场地震动。
2.什么是地震动的三要素?P3答:地震动的峰值(振幅)、频谱和持续时间称作地震动的三要素。
3.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哪几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哪一类?答: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等几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构造地震。
4.什么是构造地震、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P1答:由于地壳构造运动使深部岩石的应变超过容许值,岩层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面震动,这种地震称为构造地震,一般简称地震。
地壳深处发生岩层断裂、错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震源至地面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一般震源深度小于60km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60~300km的称为中源地震;大于300km的称为深源地震;我国绝大部分发生的地震属于浅源地震,一般深度为5~40km。
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震中邻近地区称为震中区,地面上某点至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5.地震波分哪几类?各引起地面什么方向的振动?P1-3答:地震波按其在地壳传播的位置不同可分为体波和面波。
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称为体波,体波又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纵波引起地面垂直方向的震动,横波引起地面水平方向震动。
在地球表面传播的波称为面波。
地震曲线图中,纵波首先到达,横波次之,面波最后到达。
分析纵波和横波到达的时间差,可以确定震源的深度。
6.什么是震级和地震烈度?几级以上是破坏性地震?我国地震烈度表分多少度?答:震级:指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是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
(1)m=2~4的地震为有感地震。
(2)m>5的地震,对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3)m>7的地震,称为强烈地震或大地震。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区域内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
M(地震震级)大于5的地震,对建筑物就要引起不同程度的破坏,统称为破坏性地震。
抗震复习提纲
抗震复习提纲
题型:
一:选择题30分(10*3’)
二:简答题30分(3*10’)
三:计算题30分(3个小题)
四:综合应用10分
内容
一、地震分布(世界—4带,中国—2带6区),地震烈度,抗震设防(定义,目标,依据,
三种烈度,设防烈度)结构设计方法(二阶段)设防分类,设防标准(作用,构造)二、覆盖层(厚度,震害)基础埋置深度,液化(影响因素,等级),抗液化措施,场地分
类,分段,抗震验算(不验算的天然地基,基底压力表达式,零应力区)
三、地震反应,地震作用(单质点公式,多质点的底部剪力法的适用条件,假定,应用)基
频近似计算方法,竖向地震作用(范围,方法)弹性变形验算(公式,目的)内力组合公式及应用,抗震验算(验算方向,验算公式,验算内容)特征周期影响因素,地基与结构相互作用(含义,结果)
四、概念设计(内容或因素)防震缝的宽度,结构体系的要求,不规则(竖向,水平,种类
及含义)延性(含义,改善途径)多道防线
五、结构布置(框架,抗震墙)抗震等级(划分依据)延性框架内力调整(四强四弱)梁、
柱端箍筋加密(作用及范围,箍筋设置)框架梁、柱设计基本原则,钢筋锚固(公式,要求)柱轴压比验算,框架梁配筋(纵、箍构造)剪压比验算
六、砌体结构(层数与高度限值,变形类型,作用计算方法)墙体抗侧移刚度,底框结构(层
数,特征,刚度)楼层地震剪力分配(影响因素,原则,方法)构造柱、圈梁(作用,设置,构造)
七、结构控制(分类,含义,途径)地震控制(分类,含义)隔震装置基本特性,隔震系统
组成及作用,隔震层设置位置,耗能减震(原理,能量方程)。
抗震复习要点
抗震复习要点————————————————————————————————作者:————————————————————————————————日期: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1、地震波包括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体波和只限于在地球表面传播的面波,其中体波包括纵波(P)波和横(S)波,而面波分为瑞雷波和洛夫波,对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主要以面波为主。
2、场地类别根据等效剪切波波速和场地覆土层厚度划分为IV类。
3、在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多层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时,对于T1>1.4T g时,在结构顶部附加ΔF n,其目的是考虑高振型的影响。
4、《抗震规范》规定,对于烈度为8度和9度的大跨和长悬臂结构、烟囱和类似的高耸结构以及9度时的高层建筑等,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
5、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建筑物的类型和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6、地震系数k表示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之比;动力系数 是单质点最大绝对加速度与地面最大加速度的比值。
7、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中,在处理结构布置时,根据设防烈度限制房屋高宽比目的是为了使多层砌体房屋有足够的稳定性和整体抗弯能力,根据房屋类别和设防烈度限制房屋抗震横墙间距的目的是避免纵墙发生较大出平面弯曲变形,造成纵墙倒塌。
8、用于计算框架结构水平地震作用的手算方法一般有反弯点法和D值法。
9、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中,根据统计和地震资料分析,对于各振型所产生的地震作用效应,可近似地采用平方和开平方的组合方法来确定。
10、为了减少判别场地土液化的勘察工作量,饱和沙土液化的判别可分为两步进行,即初步判别和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1、根据土层剪切波速的范围把土划分为坚硬土、中硬土、中软土、软弱土四类。
2、地震波中的纵波(P) 是由震源向外传播的疏密波,横波(S)是由震源向外传播的剪切波。
用来反映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的大小和尺度的是震级,其为一种定量的指标。
抗震复习要点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1、地震波包括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体波和只限于在地球表面传播的面波,其中体波包括 纵波(P )波和 横(S ) 波,而面波分为 瑞雷 波和 洛夫 波,对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主要以 面 波为主。
2、场地类别根据 等效剪切波波速 和 场地覆土层厚度划分为IV 类。
3、在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多层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时,对于T 1>1.4T g 时,在 结构顶部 附加ΔF n ,其目的是考虑 高振型 的影响。
4、《抗震规范》规定,对于烈度为8度和9度的大跨和 长悬臂 结构、烟囱和类似的高耸结构以及9度时的 高层建筑 等,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
5、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 建筑物的类型 和 高度 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6、地震系数k 表示 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 与 重力加速度 之比;动力系数 是单质点 最大绝对加速度 与 地面最大加速度 的比值。
7、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中,在处理结构布置时,根据设防烈度限制房屋高宽比目的是 为了使多层砌体房屋有足够的稳定性和整体抗弯能力 ,根据房屋类别和设防烈度限制房屋抗震横墙间距的目的是 避免纵墙发生较大出平面弯曲变形,造成纵墙倒塌 。
8、用于计算框架结构水平地震作用的手算方法一般有 反弯点法 和D 值法 。
9、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中,根据统计和地震资料分析,对于各振型所产生的地震作用效应,可近似地采用 平方和开平方 的组合方法来确定。
10、为了减少判别场地土液化的勘察工作量,饱和沙土液化的判别可分为两步进行,即 初步判别 和 标准贯入试验 判别。
1、 根据土层剪切波速的范围把土划分为坚硬土、中硬土、中软土、软弱土四类。
2、地震波中的 纵波(P ) 是由震源向外传播的疏密波, 横波(S ) 是由震源向外传播的剪切波。
用来反映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的大小和尺度的是 震级 ,其为一种定量的指标。
3、在地基土的抗震承载力计算中,地基土的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一般应 >1.0 。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期末复习题(含答案)
第一章 绪论(一)填空题1.我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规定:把10层及10层以上或房屋高度大于28m的住宅建筑,以及房屋高度大于24m的其他高层民用建筑,称为高层建筑,此处房屋高度是指室外地面到房屋主要屋面的高度。
2.高层建筑设计时应该遵循的原则是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方便施工。
3.复杂高层结构包括带转换层的高层结构,带加强层的高层结构,错层结构,连体结构以及竖向体型收进结构等。
4.8度、9度抗震烈度设计时,高层建筑中的大跨和长悬臂结构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5.高层建筑结构的竖向承重体系有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筒体结构体系等;水平向承重体系有普通肋形楼盖体系,无梁楼盖体系,组合楼盖体系等。
6.高层结构平面布置时,应使其平面的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尽可能靠近,以减少扭转效应。
7. 三种常用的钢筋混凝土高层结构体系是指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
(二)选择题1.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时,应具有[ a ]抗震防线。
a.多道;b.两道;c.一道;d.不需要。
2.下列叙述满足高层建筑规则结构要求的是[ d ]。
a.结构有较多错层;b.质量分布不均匀;c.抗扭刚度低;d.刚度、承载力、质量分布均匀、无突变。
3.高层建筑结构的受力特点是[ b ]。
a.竖向荷载为主要荷载,水平荷载为次要荷载;b.水平荷载为主要荷载,竖向荷载为次要荷载;c.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均为主要荷载;d.不一定。
4.8度抗震设防时,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最大高宽比限值是[ C ]。
a.2;b.3;c.4;d.5。
5.钢筋混凝土高层结构房屋在确定抗震等级时,除考虑地震烈度、结构类型外,还应该考虑[ A ]。
a.房屋高度;b.高宽比;c.房屋层数;d.地基土类别。
6.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加,变化最明显的是[ C ]。
A. 轴力B. 弯矩C.侧向位移D.剪力7.某高层建筑要求底部几层为大空间商用店面,上部为住宅,此时应采用那种结构体系[ D ]。
抗震复习资料2
一、绪论1、地震分类按成因分为4种:构造地震(90﹪)、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按震源深度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按破坏程度分:微震(小于2级的地震)、有感地震(2~4级地震)、破坏性地震(5级以上)、强烈地震或大震(7级以上)、特大地震(8级以上)2、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3、震级:是表示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和大小的尺度。
4、地震烈度:指地震时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5、世界—4带主要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沿北冰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中主要山脉的狭窄浅震活动带;地震相当活跃的断裂谷。
6、中国2带6区2带:南北地震带、东西地震带6区: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喜马拉雅山脉活动区;南北地震带;天山地震活动区;华北地震活动区;东南沿海地震活动区。
7、抗震设防定义: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并采取一定的抗震构造措施,以达到结构抗震的效果和目的。
依据:抗震设防烈度目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三种烈度:多遇烈度(第一水准烈度)、基本烈度(第二水准烈度)、罕遇烈度(第三水准烈度);多遇烈度:发生机会较多的地震,故可将其定义为烈度概率密度函数曲线峰值点所对应的烈度,即众值烈度基本烈度相当于抗震设防烈度8、两阶段设计方法①第一阶段设计:是在方案布置符合抗震设计原理的前提下,按与基本烈度相对应的众值烈度的地震动参数,用弹性反应谱法求得结构在弹性状态下的地震作用标准值和相应的地震作用效应,然后与其他荷载效应按一定的组合系数进行组合,并对结构截面进行承载力验算,对于较高的建筑物还要进行变形验算,以控制其侧向变形不要过大。
这样,既满足了第一水准下必要的承载力可靠度,又可满足第二水准的设防要求,然后再通过概念设计和构造措施来满足第三水准的设防要求。
②第二阶段设计:即按与基本烈度相对应的罕遇烈度(相当于大震),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层间变形是否满足规范要求(不发生倒塌)对于大多数结构,一般可只进行第一阶段设计; 2 / 12对于少部分结构,如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和地震时易倒塌的结构,除应进行第一阶段的设计外,还要进行第二阶段的设计。
建筑抗震知识点总结
建筑抗震知识点总结一、地震及其危害1.1 地震的成因地震是指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造成的地壳运动现象。
地震的成因主要有地壳构造运动引起的构造地震、地表物质移动引起的地质地震、地下岩石断裂引起的断层地震和火山活动引起的火山地震等。
1.2 地震的危害地震对建筑物和人类造成的危害主要包括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
地震时建筑物倒塌是最为直接的危害,而人员伤亡则是最为严重的危害。
二、建筑抗震设计与施工2.1 抗震设计原则建筑抗震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减少建筑物的质量、提高建筑物的刚度、增加建筑物的耗能能力等。
其中,提高建筑物的刚度是最为重要的原则之一。
2.2 抗震设计的方法建筑抗震设计的方法主要包括抗震结构设计、抗震构造设计、抗震设备设计等。
其中,抗震结构设计是最为常见的抗震设计方法。
2.3 抗震施工技术抗震施工技术主要包括地基处理、结构加固、抗震设备安装等。
其中,地基处理是最为关键的抗震施工技术之一。
三、建筑物抗震能力评估3.1 抗震能力的评估指标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评估主要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材料材质、承载能力等指标进行评估。
其中,结构形式是最为重要的评估指标之一。
3.2 抗震能力的评估方法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台网法、静力分析法、动力分析法等。
其中,动力分析法是最为准确的抗震能力评估方法。
3.3 抗震能力的评估标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评估标准主要包括《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细则》等。
其中,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最为权威的抗震能力评估标准之一。
四、建筑抗震改造4.1 抗震改造的必要性建筑物的抗震改造主要是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防止地震时的倒塌和人员伤亡等危害。
因此,抗震改造是非常必要的。
4.2 抗震改造的对象建筑物的抗震改造对象主要包括老建筑、低质量建筑、高层建筑等。
其中,老建筑是最为重点的抗震改造对象之一。
4.3 抗震改造的方法建筑物的抗震改造方法主要包括结构加固、设备更新、地基处理等。
工程抗震复习资料
1抗震设防的目标:1、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机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2、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影响时,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性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3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机生命的严重损坏。
2地基土液化:指饱水的粉细砂或轻亚粘土在地震力的作用下瞬时失掉强度,由固态变成液态的力学过程。
影响因素:1土层的地质年代和组成2土层的相对密度 3土层的埋深和地下水位的深度4地震烈度和地震持续时间3若取指点m为隔离体,则由结构力学原理可知作用在指点m上面的力有3种,即惯性力I:I=-m[x0(t)+x(t)]、弹性恢复力S:S=-kx(t)、阻尼力D:D=-cx(t)4阵型的最大地震作用F ji=αjγj X ji G i (i=1,2,...,n) αj--相当于第j阵型自振周期T j的地震影响系数。
γj--j阵型的阵型参与系数X ji--j阵型i质点的水平相对位移,即阵型位移G i--集中于i质点的重力荷载代表值5 D值法计算步骤1计算各层柱的侧移刚度D。
2计算各柱所分配的剪力Vij。
3确定反弯点高度y。
4计算柱端弯矩Mc。
5计算梁端弯矩Mb。
6计算梁端剪力Vb。
7、计算柱轴力N6柱的设计遵循原则1强柱弱梁,使柱尽量不要出现塑性铰2在弯曲破坏之前不发生剪切破坏,使柱有足够的抗剪能力3控制柱的轴压比不要太大4加强约束,配置必要的约束箍筋工程结构灾害指那些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者人与自然的原因,对工程结构产生损害或破坏,从而给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造成损害的各种现象。
强柱弱梁要求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发生较大侧移进入非弹性阶段时,为使框架保持足够的竖向承载能力而免于倒塌,要求实现梁铰侧移机构,即塑性铰应首先在梁上形成,尽可能避免在危害更大的柱上出现塑性铰。
强剪弱弯为防止框架出现剪切破坏,应充分估计到柱端出现塑性铰即达到极限抗弯承载力是有可能产生的最大剪力,并以此进行柱斜截面计算动力系数β:单质点最大绝对加速度与地面最大加速度的比值标准反应谱:由于地震的随机性,即使在同一地点、同一烈度,每次地震的地面加速度记录也很一致,因此需要根据大量的强震记录算出对应于每一条强震记录的反应谱曲线,然后统计出最有代表性的平均曲线作为设计依据,标准反应谱曲线。
大学抗震知识点总结
大学抗震知识点总结一、地震的概念与危害地震是地球深部因构造运动而引起的振动现象,是由于岩石的破裂和位移运动引起的。
地震的发生会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如对建筑物、道路和桥梁的损害,对人员的伤亡等。
因此,地震防护与抗震建筑至关重要。
二、地震的预测与监测地震的预测和监测是减轻地震危害的关键。
地震的预测主要依据地震前兆信息,如地震孕育、地震孕育,地磁异常等,结合地质构造、历史的地震活动,地震的相关理论模型,进行预测。
地震监测则是通过设置地震监测站,监测地震的参数,如震级、震中、地震波等,及时预警地震灾害。
三、建筑物抗震设计与改造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中,充分考虑地震荷载,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使其能够承受地震荷载,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抗震设计主要包括对建筑物的结构形式,结构材料和结构构造等。
抗震改造是对已有的建筑进行加固或改造,使其能够适应地震环境的需要。
抗震改造主要包括对建筑物的梁柱连接、墙体加固、裂缝处理等。
四、应急预案与救援地震发生后,应急预案和救援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应急预案是为了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对于抗震设施的预警、应急救援、灾情救济等进行规范,建立相关机制与措施。
救援工作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对于受灾人员、地区的救援与抢救等工作。
救援工作需要进行救援人员培训、应急救援设备准备等。
五、地震常识与自救互救地震常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普及地震知识可以帮助民众更好的应对地震。
地震常识包括地震发生时的自救互救知识,如如何在地震发生时迅速逃生,如何进行紧急救护。
此外,还包括如何进行地震疏散、如何在地震发生后寻找避难所、如何进行自救与互救等。
六、地震科普与宣传地震科普与宣传对于提高人们对地震的认识和防范的重要性。
地震科普与宣传可以通过各种媒介进行,如报纸、电视、网络等。
通过科普与宣传,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地震的危害,以及地震的预防知识,提高人们的地震防范意识。
七、地震教育与演练地震教育与演练是通过学校、社区等机构进行的,目的是提高人们对地震的认识与防护。
抗震复习资料
第一章地震与抗震的一般知识本章重点关键词——震级、烈度(多遇烈度、基本烈度、罕遇烈度)、设防类别、设防目标、概念设计掌握以上关键词的定义;了解地震成因、地震波;了解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地震分组;了解震害规律:烈度相同,震中距大的对自振周期大的高柔结构的破坏比震中距小的影大;相反,震中距小的对自振周期小的刚性大的结构破坏比震中距大的影响大。
一、名词解释(1)地震波: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2) 地震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是按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而定的等级;(3)地震烈度:表示地震时一定地点地面振动强弱程度;(4)基本烈度:在设计基准期(我国取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
(5)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权限批准的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6)震中:震源正上方在地表的投影(7)震中距: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8)震源:发生地震的地方;(9)概念设计:是指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首先着眼于结构的整体地震反应,灵活运用抗震设计准则,合理选择结构方案等。
(10)非结构部件:指在结构分析中不考虑承受重力荷载以及风、地震等侧向力的部件二、填空题1.地震按其成因可划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和(诱发地震)四种类型。
2..地震按震源深浅不同可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3.地震波可分为(体波)和(面波),造成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主要以(面波)为主。
4.地壳深处释放能量的地方称为( 震源)。
5.一次地震能量大小称为( 震级),地震对各地影响的强度称( 烈度)。
6.地震强度通常用(震级)和(烈度)等反映。
7.一般来说,离震中愈近,地震影响愈(大),地震烈度愈(高)。
8.建筑的设计特征周期应根据其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来确定。
9.设计地震分组共分(三)组,用以体现(震级)和(震中距)的影响。
最新抗震复习资料
1.地球内部可分为三大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12.地震可以划分为诱发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构造地震23.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周期短,振幅小,引起3地面垂直震动;横波周期长,振幅大,引起地面水平振动。
面波面波:可分4为瑞雷波(R波)、乐夫波(L波)两种形式。
瑞雷波:在其传播时,质点在波5的前进方向与地表法向组成的平面内做逆向的椭圆运动,引起地面的晃动;乐6夫波:在其传播时,质点在波的前进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运动,在地面上做蛇7形运动.84.地震动三要素: 最大振幅,频谱特性,持续时间95.地震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尺度,即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10一种尺度。
常用里氏表示。
116.地震烈度: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某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12程度137.基本烈度: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我国取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按14一定的概率(我国取10%)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
基本烈度是一个地区进15行抗震设防的依据168.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准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179.抗震设防要求:根据设计准则,我国规范提出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第一18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19者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20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但经一般修理即可恢复正常使用;第三水准:当遭受21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22的严重破坏。
2310.抗震设计方法:抗震规范采用两阶段设计方法:第一阶段:按多遇地震24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25构的弹性变形。
此阶段的设计是保证第一水准的要求(小震不坏) ;第二阶段,26按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此阶段的设计是27保证第三水准的要求(大震不倒) 如何保证第二水准的要求呢?一般认为良好的28抗震构造措施有助于第二水准(中震可修)的实现。
昆明理工大学工程抗震期末重点总结
昆明理工大学工程抗震期末重点总结昆明理工大学09级工程抗震学期末考试要点(红色)为常考考点第1章绪论1、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的成因、地震破坏现象及宏观调查;地震按成因分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水库地震、爆炸地震、油田注水诱发地震(07)2、抗震设防目的、依据和设计方法,基本烈度等;基本烈度: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值(07 12)3、地震烈度、众值烈度、基本烈度、罕遇烈度、抗震设防烈度等概念;地震烈度:某一地区地面和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基本地震: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63%的地震烈度值罕遇地震: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2%-3%的地震烈度值基本烈度比众值烈度高1.55度,比罕遇地震相差1度(12)抗震设防烈度:国家批准权限审定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常采用基本烈度4、构造地震,震级和能量的关系,近震和远震,震级和烈度;构造地震:由地球构造运动引起的地震震级:地震的强弱级别震级相差一级,地震波振幅增加10倍,地震所释放能量增加31.6倍。
(06)。
重点。
1、地震的破坏作用;※地震破坏的三种形式:地表破坏、结构物破坏、次生灾害(0607 12)2、地震动的表述方法;地震动三要素:振幅、频谱、持时(07 12)3、地震波及其传播特点;纵波>剪切波>面波(07)4、抗震设防目的、依据和设计方法;设防目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06 07)依据:抗震设防烈度(06)设计方法:两阶段设计方法(06)第一阶段:按该小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验算结构构件截面的抗震承载力,以及在小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性变形第二阶段:按罕遇地震进行弹性变形验算,并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以满足第三水准的设防要求5、建筑抗震设计的三个层次;三个层次: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12)抗震计算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定量手段(12)6、抗震概念设计及其重要性;概念设计:在结构抗震设计时,从概念上特别是从结构总体上考虑的工程决策,即正确地解决总体方案,材料使用和细部构造,以达到抗震设计的目的(06 12)7、结构抗震体系的选择方法。
抗震期末复习
3. 为了实现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延性设计,梁、柱、节点设计的 一般原则是什么?如何理解? 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 4. 位于7度设防区的一座8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教学楼,各 层层高均为4.2m,局部突出屋面的水箱高5.6m,房屋室内外高 差为0.5m,在决定结构抗震等级时的房屋高度为多少?抗震等 级多少? 4.2*8+0.5=34.1m 设防类别不明确,若为乙类,则抗震等级为一级 若为丙类,则抗震等级为二级。
C
C
场地类别的判断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一栋10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平面图如图1所示。采用 阵型分解反应谱方法计算y向水平地震作用(不进行扭转耦 联计算)。由此算得该框架结构中的框架柱C1,在第六层 对应三个阵型产生3个柱脚弯矩标准值,由第一振型算得
M y1 80kN m,由第二振型算得 M y 2 30kN m
1、什么是柱的轴压比?为什么要限制轴压比?会求解轴
压比 2、框架梁端、柱端箍筋加密的作用是什么?梁端、柱端 箍筋加密有哪四方面要求?能确定箍筋加密区长度 3、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由那些因素决定?会判断
具体结构的抗震等级
4、延性框架的设计要求一般是“强柱弱梁”、“强剪弱 弯”和“强节点、强锚固”,具体的措施是什么,简
二、计算
1、底部剪力法计算各楼层水平地震作用 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计算 3. 轴压比的计算 4. 砌体结构剪力分配及承载力验算
作业:
1. 确定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抗震等级时,依据_ _、 _ __、_ __、_ _4项因素,还要考虑设防类别。某 县级市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拟建设二级医院项目,设防类别 为乙类,房屋高度为24米,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场 地类别为Ⅱ类,该建筑应按 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措施。
抗震复习资料
抗震复习知识点一。
填空题①•填充墙对地震周期(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填充墙对结构刚度有影响)刚度如何影响周期,周期如何影响地震系数层间刚度增加,早期刚度增加,抗侧刚度增加,自振周期减小,地震影响系数增大②.地震调整系数丫RE (查)[计算水平/竖向地震作用,砌体/厂房时的取值厂房无筋砖柱T 0.9 ;组合砖柱T 0.85。
自承重墙体T 0.75【当仅考虑竖向地震作用时,各类结构构件承载力调整系数均宜采用 1.0】③.砌体结构(与框架结构区分开)楼层(纵向)地震剪力如何分配纵向楼层地震剪力可按各纵向侧移刚度比例进行分配④.框架柱,框支柱剪跨比的表达式(柱高范围内与非柱高范围内)框架柱、框支柱的计算剪跨比,取M C/ (V C hO)。
当框架结构中的框架柱的反弯点在柱层高范围内时,可取入=Hn/ (2h0 ),此处,Hn为柱净高,h0为柱截面有效高度。
当入<1.0时取1.0,当入>3.0时取3.0.⑤. 弯矩调幅(相关知识)对现浇框架,调幅系数取0.8-0.9 ,对装配整体式框架,调幅系数取0.7-0.8 ,水平地震和竖向地震引起的内力不能进行调幅。
在竖向非地震荷载作用下,用调幅法考虑框架梁的塑性内力重分布。
二。
选择题1. 计算轴压比(已知截面尺寸),主计算N (考虑地震组合表达式)(活载组合系数、重力代表值、水平地震)n=N/ (fc X Ac)N为柱内力组合后的轴压力设计值。
Ac为柱的全截面面积。
fc为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
柱:轴压力设计值取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即 1.2恒+1.2 X(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活荷载组合值系数)x活+地震效应通常为【1.2 X恒+0.5活)+1.3地震】墙:计算墙肢轴压比设计值时,不计入地震作用组合,但应取分项系数 1.2,即1.2 恒+ 1.2 x(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活荷载组合值系数)X活2. 震中距对反应谱的影响震中距越大,地震动主要频率越小,地震反应谱的峰对应周期越长,谱曲线峰值右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绪论1.地震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产物,是一种自然现象。
2.地震按成因划分的类型:构造地震:地壳构造作用,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火山地震:由火山爆发引起;陷落地震:由溶洞或古旧矿井等塌陷引起;诱发地震:由水库蓄水或深井注水等引起。
3.按震源深浅划分: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85%);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至300千米(12%);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千米以上(3%)。
4.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
(1)体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纵波和横波);(2)面波:只限于在地球表面传播(瑞雷波和洛夫波)。
5.地震波的传播以纵波最快,剪切波次之,面波最慢。
纵波使建筑物产生上下颠簸,剪切波使建筑物产生水平方向摇晃,而面波则使建筑物既产生上下颠簸又产生左右摇晃。
由于面波的能量比体波大,所以造成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以面波为主。
6.地震强度通常用震级和烈度等反映。
7.震级(M):表示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和大小的尺度。
8.震源深浅、震中距大小和土质条件等不同,地震造成的破坏也不同。
震级大,破坏力不一定大;震级小,破坏力不一定就小。
9.地震烈度、基本烈度和设防烈度的异同:(1)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用I 表示。
(影响因素: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土质条件等);(2)基本烈度:指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值。
用Ib 表示;(3)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地区作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按国家规定权限审批或颁发的文件执行。
10.抗震设防是指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并采取一定的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设防目标:三水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11.抗震设计方法: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
(小震下进行强度验算,大震下进行变形验算)(1)第一阶段:对绝大多数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和构件承载力验算和弹性变形验算,以满足第一、二水准抗震设防要求,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
(2)第二阶段:对一些结构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验算。
其中包括结构抗震承载力的验算和结构抗震变形的验算,并采取响应的构造措施,以保证“大震不倒”。
12.建筑的设防标准:以丙为设防基准,乙类提高1度,丁类降低1度,甲类特殊处理。
13.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1)抗震建筑的概念设计:(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①建筑设计应重视建筑结构的规则性;②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选择;③抗侧力结构和构件的延性设计;(2)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四类建筑(设防)——甲、乙、丙、丁;(3)抗震设防范围:6度及以上。
第2章场地、地基和基础1.场地:工程群体所在地。
2.“重灾区里有轻灾,轻灾区里有重灾”产生的原因是局部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不同。
3.建筑地段选择的原则:(1)选择有利地段;(2)避开不利地段,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适当的抗震措施;(3)不在危险地段建设。
4.场地的地震效应:(1)场地土对于从基岩传来的地震波具有放大作用;(2)坚硬土层上的刚性建筑、软弱土上的柔性建筑破坏严重。
5.土的坚硬程度的判别方法——剪切波速法:实测地面下20m(但不深于覆盖层厚度)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
6.场地类别的划分:(Ⅰ、Ⅱ、Ⅲ、Ⅳ,其中I类分为I0、I1)场地类别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划分为4类。
7.天然地基及基础抗震验算的一般原则:确保地震时地基基础能够承受上部结构传下来的竖向和水平地震作用以及倾覆力矩而不发生过大变形和不均匀沉降是地基基础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地基基础抗震设计是通过选择合理的基础体系和抗震验算来保证其抗震能力的。
8.液化的含义:土体完全失去抗剪强度而显示出近于液体的特性的现象。
9.液化的判别:液化的宏观标志是在地表出现喷砂冒水。
(1)初步判别:以地质年代、粘粒含量、地下水位及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等作为判断条件。
(2)标准贯入试验判别:当饱和可液化土的标贯击数N63.5的值小于Ncr值时,判为液化,否则判为不液化。
(3)液化指数与液化等级。
10.可液化地基的抗震措施:(1)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①采用桩基;②采用深基础;③采用加密法;④挖除全部液化土层;⑤采用加密法或换土法处理(2)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3)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①选择合适的基础埋置深度,调整基础底面积,减少基础偏心;②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和刚性;③减轻荷载;④管道穿过建筑处应预留足够尺寸或采用柔性接头。
11.软土地基的抗震措施:软土地基的抗震措施除了采用桩基、地基加固处理(加密法、换土法、化学加固法等)或减轻液化对基础和上部结构影响的各种方法外,也可根据对软土震陷量的估计而采用相应的抗震措施。
第3章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验算1.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地震作用在结构中所产生的内力变形(弯矩、剪力、轴力、位移) 结构的地震反应:地震引起的结构振动(地震在结构中引起的速度、加速度、位移和内力等)2.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1)底部剪力法:不超过40m 的规则结构;(2)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一般的规则结构,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结构;(3)时程分析法:特别不规则、甲类和超过规定范围的高层建筑。
简述震型分解法的解题步骤。
(1)计算多自由度结构的自振周期及相应振型;(2)求出对应于每一振型的最大地震作用(同一振型中各质点地震作用将同时达到最大值);(3)求出每一振型相应的地震作用效应;(4)将这些效应进行组合,以求得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
3.单自由度体系自振周期的计算公式为k m T /2π=。
结构的自振周期与其质量和刚度的大小有关。
质量越大,则其周期就越长,而刚度越大,则其周期就越短。
4.水平地震影响系数α(无量纲的系数)根据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确定。
(α实际上就是作用于单质点弹性体系上的水平地震力与结构重力之比。
)5.底部剪力法适用范围:一般的多层砖房等砌体结构、内框架和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单层空旷房屋、单层工业厂房及多层框架结构等低于40m 以剪切变形为主的规则房屋。
6.以“剪切变形”为主:在结构侧移曲线中,楼盖出平面转动产生的侧移所占的比例较小。
7.“规则房屋”:(1)相邻层质量的变化不宜过大;(2)避免采用层高特别高或特别矮的楼层,相邻层和连续三层的刚度变化平缓;(3)出屋面小建筑的尺寸不宜过大;(4)楼层内抗侧力构件的布置和质量的分布要基本对称;(5)抗侧力构件在平面内呈正交(夹角≥75度)分布,以便在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进行抗震分析;(6)平面局部突出的尺寸不大。
8.引起扭转振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1)地面运动存在着转动分量,或地震时地面各点的运动存在着相位差(外因);(2)结构本身不对称,即结构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不重合(偏心)。
(内因)9.根据地震计算分析,竖向地震作用对于高层建筑、高耸及大跨结构影响显著。
结构竖向地震内力与重力荷载产生的内力的比值沿高度自下向上逐渐增大。
10.国外抗震设计规定中要求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结构或构件有:(1)长悬臂结构;(2)大跨度结构;(3)高耸结构和较高的高层建筑;(4)以轴向力为主的结构构件(柱或悬挂结构);(5)砌体结构;(6)突出于建筑顶部的小构件。
我国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前三类结构要考虑向上或向下竖向地震作用的不利影响。
11.计算结构竖向地震作用的方法:(1)静力法;(2)水平地震作用折减法;(3)竖向地震反应谱法;(4)时程反应分析。
规范采用的是基于竖向地震反应谱法的拟静力法。
12.高耸结构和高层建筑竖向地震作用可按与底部剪力法类似的方法计算。
13.建筑结构抗震验算的原理:(结合第1章)(1)多遇地震下的抗震承载力验算;(2)多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抗震变形验算;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抗震变形验算。
第4章建筑抗震概念设计1.概念设计的概念: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2.场地选择的原则:(1)避开地震危险地段;(2)选择有利于抗震的场地。
3.一幢房屋的动力性能基本上取决于它的建筑布局和结构布置。
4.结构选型应根据建筑的重要性、设防烈度、房屋高度、场地、地基、基础、材料和施工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条件比较综合确定。
5.规范对抗震结构体系的确定的规定:(1)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2)宜有多道抗震防线;(3)应具备必要的承载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4)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强度分布。
6.结构布置的一般原则:(1)平面布置力求对称;(2)竖向布置力求均匀。
7.当结构遭遇地震时,可以利用这些连系梁首先承担地震前期脉冲的冲击,以达到保护主体结构的目的。
8.“规则”包含了对建筑的平、立面外形尺寸,抗侧力构件布置、质量分布,直至强度分布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要求。
9.在确定建筑结构体系时,需要在结构刚度、承载力及延性之间寻求一种较好的匹配关系。
10.结构不同部位的延性要求:在结构抗震设计中,对结构中重要构件的延性要求,高于对结构总体的延性要求;对构件中关键杆件或部位的延性要求,又高于对整个构件的延性要求。
比较经济有效的办法是,有选择地重点提高结构中的重要构件以及某些构件中关键杆件或关键部位的延性。
11.对于提高延性的原则(1)在结构的竖向,应该重点提高楼房中可能出现塑性变形集中的相对柔弱楼层的构件延性(2)在平面位置上,应该着重提高房屋周边转角处、平面突变处以及复杂平面各翼相接处的构件延性。
对于偏心结构,应加大房屋周边特别是刚度较弱一端构件的延性。
(3)对于具有多道抗震防线的抗侧力体系,应着重提高第一道防线中构件的延性。
(4)在同一构件中,应着重提高关键杆件的延性。
(5)在同一杆件中,重点提高延性的部位应该是预期该构件地震时首先屈服的部位。
12.改善构件延性的途径:(1)控制构件的破坏形态(2)减小杆件轴压(3)高强混凝土的应用(4)钢纤维混凝土的应用(5)型钢混凝土的应用13.结构的整体性是保证结构各部件在地震作用下协调工作的必要条件。
(1)结构应具有连续性(2)构件间的可靠连接第5章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1.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包括:框架结构、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墙结构、筒体结构和框架-筒体结构等。
2.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结构的地震作用,一般情况下,可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考虑水平地震作用,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全部由该方向抗侧力框架结构承担。
对于高度不超过40m、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框架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反弯点法D值法(改进反弯点法)3.框架内力和位移计算:结构计算考虑地震作用时,一般可不考虑风荷载的影响。
结构抗震计算的内容一般包括:(1)结构动力特性分析,主要是结构自振周期的确定;(2)结构地震反应计算,包括多遇烈度下的地震荷载与结构侧移;(3)结构内力分析;(4)截面抗震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