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过万重山漫想》教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 (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作品中描绘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交流和表达能力。
(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作品,掌握文学鉴赏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梗概:本课以“过万重山漫想”为主题,选取了历代诗人描绘山水风光的诗篇。
通过对这些诗篇的鉴赏,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
2.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所选诗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2)学会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作品中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3)掌握文学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诗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诗篇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的认识。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篇,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手法等,掌握文学鉴赏方法。
5. 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创作以山水风光为主题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6. 总结拓展: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提高环保意识,培养勇于面对困难,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等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
2. 知识掌握:检查学生对诗篇主题思想、艺术特点等方面的理解程度。
过万重山漫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述文章大意。
(3)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会如何从文中提炼主题,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2)激发学生勇于探险、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生词和重点句子的学习和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课文生词和重点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2)从文中提炼主题,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
(2)引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生词和重点句子。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向教师提问,解决生词和重点句子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
(2)详细解析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5. 实践与应用:(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练习。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漫想作品。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生词和重点句子。
2.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写一篇短文进行阐述。
3. 选择一个自然景观,进行观察和思考,创作一篇属于自己的漫想作品。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教学教案范文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教学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过万重山漫想”的寓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通过对文章的解读,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过万重山漫想”的内涵。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过万重山漫想”的寓意。
2.如何让学生在解读文章时,把握住关键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过万重山漫想”这个词吗?它是什么意思呢?(2)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为讲解新课做好铺垫。
2.解读文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意。
(2)教师讲解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3)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过万重山漫想”的体现,理解其寓意。
3.合作交流(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评价。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对“过万重山漫想”有什么新的认识?(2)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讲解新课做好铺垫。
2.深入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章,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
(2)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旨。
3.拓展延伸(1)让学生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过万重山漫想”的例子。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提问: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对“过万重山漫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吗?(2)让学生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为讲解新课做好铺垫。
2.创作实践(1)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让学生以“过万重山漫想”为主题进行写作。
(2)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指导。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状物抒怀》中的《过万重山漫想》。
详细内容包括:作者通过描绘船行经过三峡的景象,引发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感悟,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与思考。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 学习并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状物抒怀的写作能力。
3. 通过对文章的阅读与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人生哲理,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 教学重点:学习并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进行状物抒怀的写作训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三峡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引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3. 课堂讲解:a. 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b. 讲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进行例句分析。
c. 深入解读文章中的哲理,引导学生思考人生。
4.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5. 例题讲解:选取文章中的典型例句,进行修辞手法和状物抒怀的讲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状物抒怀的写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过万重山漫想2. 重点词语:三峡、人生、哲理、修辞手法3. 写作训练:状物抒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以“我的梦想之旅”为主题,写一篇状物抒怀的短文。
我的梦想之旅梦想如同璀璨的星辰,指引着我穿越人生的沙漠。
在追寻梦想的旅途中,我仿佛置身于一叶扁舟,驶过激流勇进的三峡,感悟着生命的真谛。
梦想之旅,起始于对未来的憧憬。
如同一幅泼墨山水,浓墨重彩地描绘出我心中的愿景。
在这条路上,我勇往直前,如同翻越高耸入云的山峰,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教案:《过万重山漫想》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
课文《过万重山漫想》是一篇描写山水风光、历史传说的优美散文。
作者通过对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描绘,回顾了历史上许多著名诗人在三峡留下的千古绝唱,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词组成的句子。
3. 了解长江三峡的地理知识和历史传说,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词组成的句子。
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地图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长江三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对三峡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读音错误。
三、学习生字词(10分钟)1.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并记忆。
2. 学生分组讨论,解释生字词的含义。
四、理解课文(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气和情感。
2.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验课文中的情感。
3.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5分钟)1. 学生讨论:如果你去过三峡,你能分享一下你的感受吗?六、课堂小结(3分钟)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
板书设计:《过万重山漫想》长江三峡山水风光历史传说祖国河山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并背诵第二自然段。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拓展延伸、课堂小结等环节,引导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但在课堂提问环节,可以更加开放,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领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3)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3)运用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人生的艰难,培养热爱生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树立远大理想,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追求卓越。
(3)学会珍惜友谊和团结合作,共同战胜困难。
二、教学重点:1. 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字词理解和诗句解析。
2. 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分析。
3.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
2. 诗歌的形式和韵律特点。
3. 创意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3. 准备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过万重山漫想》,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形式。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如“万重山”的象征意义等。
4. 品味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
5. 创意写作(1)教师给出写作话题,如“穿越万重山”,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
(2)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 分享作品(1)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
7. 总结课堂(1)教师总结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2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万重山漫想》。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3)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与朗读技巧。
(2)诗歌意象的把握和意境的体会。
(3)作者表达技巧的分析与借鉴。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3)如何把握诗歌中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诗歌内容,了解作者背景,设计教学环节。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歌背景。
3.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歌全文、图片、音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营造良好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诗歌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学生合作探讨,解答生字词难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字词、意象、意境等。
(2)分析作者表达技巧,引导学生借鉴。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享学习心得,畅谈感悟。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深入解读诗歌内涵。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感受自然之美。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过万重山漫想》。
文章以作者乘船穿越三峡为背景,展开对人生、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
详细内容包括:1. 作者描绘的三峡壮美景色和船上生活;2. 作者在穿越三峡过程中,对我国历史、文化的思考;3. 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大自然的壮美;3.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了解我国历史、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中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哲理思考。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审美情趣和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三峡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激发学习兴趣。
2. 阅读文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主题。
3. 分析文章:结合课文,讲解文章中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哲理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
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精彩语句,讲解其表达技巧和审美价值。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文章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练习。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8.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文章《过万重山漫想》2. 主题:人生、历史、文化3. 重点:审美情趣、表达技巧、哲理思考4. 难点:历史文化知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人生、历史、文化的看法。
2. 答案要点:围绕文章主题,结合自身实际,阐述对人生、历史、文化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与本文主题相关的文章,如《穿越三峡的思考》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例题讲解的详细程度;3.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4. 小组讨论的引导与反馈;5.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过万重山漫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过万重山漫想》的背景和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采用问题引导、讨论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利用图像、音乐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引导学生领悟到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过万重山漫想》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掌握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观表达人生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山水画或播放山水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中的意境。
提问:“你们知道我国哪些著名的山水景观?”让学生分享并引导至本诗的主题。
2. 诗歌讲解: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 讨论分析: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分析诗人的情感和心境,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观表达人生感悟。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索。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意象和寓意的理解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检查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过万重山漫想》及相关诗歌鉴赏资料。
2. 多媒体资源:山水画、山水音乐、PPT等。
3. 参考资料:有关《过万重山漫想》的解析、评论等。
4. 课外读物:推荐与本诗相关的诗歌、文学作品等。
六、教学实践1.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增强对诗歌韵律和节奏的感受。
过万重山漫想 (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过万重山漫想”的背景和主题。
2.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情感。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同学们有没有爬山的经历?你们对山有什么印象?2. 教师讲解:“过万重山漫想”是一篇描绘大自然壮丽景观的文学作品,通过作者的描绘,我们可以感受到山的雄伟和神秘。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阅读课文,讨论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
4. 分享讨论结果: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和情感。
第二章: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如山象征困难与挑战,水象征勇气和智慧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如面对困难时的坚持和勇气等。
教学活动:1.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山和水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分享讨论结果: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课文的意义。
4. 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强调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第三章:应用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2. 让学生通过写作或口头表达的方式,展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活动:1.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和挑战?你们是如何应对的?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3. 分享讨论结果: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
4. 写作或口头表达:让学生通过写作或口头表达的方式,展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过万重山漫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过万重山漫想》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勇于探索的精神。
3. 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过万重山漫想》的内容介绍。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 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4. 鉴赏课文的语言特色、表现手法和结构布局。
5. 实践性活动:以“我眼中的万重山”为主题,进行写作训练。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2.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实践法: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过万重山漫想》的内容和作者。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教师辅导学生解决生字词。
3. 分析课文,讲解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5. 鉴赏课文的语言特色、表现手法和结构布局。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 完成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准备课堂讨论,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4. 进行写作训练,以“我眼中的万重山”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练习题和作文,评估他们对课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七、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通过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
2. 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通过分析课文,引导学生理解。
3. 课文主题的深刻含义:通过讨论和思考,帮助学生领悟。
八、教学resources1. 课文原文:提供课文原文,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精品教案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九册第四单元《过万重山漫想》一文。
文章通过作者亲历的徒步旅行,描绘了过大山的壮丽景色和心灵的洗礼。
详细内容涉及:1. 熟悉生字词:崇山峻岭、蜿蜒曲折、气喘吁吁等。
2.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3. 深入探讨文章主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熟练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提高写作技巧。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徒步旅行的图片,让学生谈谈他们对大自然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2. 新课导入:教师带领学生熟悉生字词,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3. 课文解析:a. 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b. 逐段讲解,分析作者描绘的景色和情感。
c. 结合实际,让学生谈谈对文章的理解。
4. 例题讲解:选取文章中的一段描述,分析其写作技巧,指导学生进行仿写。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段落划分和主题归纳。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过万重山漫想》2. 生字词:崇山峻岭、蜿蜒曲折、气喘吁吁等。
3. 文章结构:总分总4. 写作技巧:比喻、拟人、排比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以“我心中的大自然”为题,写一篇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需在以后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大自然的文章,提高写作水平,培养爱国情怀。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教案:《过万重山漫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章第一节《过万重山漫想》。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了解作者在攀登华山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他从中得到的启示。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够概述作者在攀登华山的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2. 学生能够理解并体会作者通过描绘华山景色,表达出的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3. 学生能够理解并学习作者在攀登华山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通过描绘华山景色,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2. 教学重点:理解并学习作者在攀登华山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华山的美景图片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华山之美在哪里?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回答问题。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分析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在攀登华山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精神品质,讨论作者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4. 重点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5.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攀登华山的困难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攀登过程,体会作者在攀登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六、板书设计1. 华山的美丽景色2. 作者的攀登经历3. 作者的精神品质七、作业设计1. 请根据课文内容,概述作者在攀登华山的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2.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在面对困难时,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2.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华山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华山的美丽景色,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攀登经历和精神品质。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最终五篇)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最终五篇)第一篇:《过万重山漫想》教案过万重山漫想教学目标(一)理清课文所体现的作者的思路,即思路“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怎样“达到这条路的终点”。
以理清思路为训练的重点,指导学生体会方法,培养能力。
(二)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中心意思。
作者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三)联系思路理解语句的含义和作用,为揣摩语言、概括要点、筛选信息、分析文意和质疑解难打下基础。
(四)积累下列词语:连绵耸峙啃噬端睨筚路蓝缕惨淡经营摧山诉地转瞬即逝难点重点(一)本课训练重点是理清思路,理清思路的目的是为了透彻地理解课文。
同时,可以从作者的思路中领悟怎样使思维条理化。
一篇文章,几个大的部分,前后的有机联系,是文章的总体思路。
思路表现为结构,结构隐含着思路。
因而综观全文,要看清总体思路,实际上是以往结构分析训练的深化,深就深在要探究段序的前后安排有什么道理。
就一篇文章来看,作者的总体思路是有起点、过程和终点的。
究竟该怎样把握呢?主要是抓住说明思路展开的重点句子。
本文l、2段是第一部分。
略写往昔自己对三峡景物的神往,描写了船出夔门之后,江流的湍急和高山的耸峙。
值得玩味的语句是“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朦胧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
”和“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
”设置了倘恍迷离的意境,引起人们的通思。
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的“漫想”。
第二部分包括第3~9段,“漫想”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
第3段,“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辞藻都黯然失色”,深感三峡美景难以摹状,“头脑里一无所有”,暗示了文章下面的内容不在于写景观。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围绕这第一个人,会生发出许多新的思索,这便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
过万重山漫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过万重山漫想》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本,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
(2)引导学生树立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掌握《过万重山漫想》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
2. 教学难点:(1)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汲取启示,反观自身。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过万重山漫想》的故事情节。
(2)提问:同学们认为,作者在作品中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信息?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作品中人物命运的思考。
(2)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汲取启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文本,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2. 请以“我眼中的过万重山”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过万重山漫想》的基本内容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团队协作等。
3. 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如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对人生的思考等。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形象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最新过万重山漫想优质教案优质教案
最新过万重山漫想优质教案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过万重山漫想》一课,这是教材第四章“江山如此多娇”中的第二篇文章。
文章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的思考。
详细内容包括:山川美景的描绘、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生的哲理感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我国大自然的壮美,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2. 通过分析课文,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3.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人生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重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著名山川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文章主题。
3. 精讲课文: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4.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中的难点,进行例题讲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过万重山漫想2.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3. 人生感悟:与自然和谐共生,珍惜当下,追求真善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我国大自然的感悟。
答案:示例:我国的大自然神奇瑰丽,山川壮美。
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我明白了要珍惜当下,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真善美。
2. 作业题目: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一种自然景观。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较好,但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其他描绘自然景观的文章,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身感受自然之美,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最新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
最新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过万重山漫想》这篇课文,该文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章。
详细内容包括作者对大自然的描绘,以及对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领悟作者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对人生、历史的感悟。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作者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式,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PPT展示课文内容,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课文预习,查阅生词,准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大自然美景图片,让学生谈谈对大自然的感悟,引出本课主题。
2. 预习检测:检查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提问课文主要内容。
3. 课文精讲: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描绘大自然的手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人生哲理。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课文修辞手法的例题,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一道关于描绘大自然的练习题。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结构图:展示课文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重点词语和句式:列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方便学生记忆。
3. 作者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人生哲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以“我眼中的大自然”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更多关于大自然和人生哲理的文章,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分析;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细节设计;5. 板书设计的结构;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提供;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过万重山漫想 (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综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与“过万重山”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创意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了解“过万重山”的背景知识(1)介绍“过万重山”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2)分析“过万重山”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第二课时:学习“过万重山”的文学技巧(1)分析“过万重山”的诗歌结构,引导学生了解其韵律美;(2)通过解读诗句,让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技巧。
3. 第三课时:创意写作——编写“过万重山”主题的诗句(1)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编写与“过万重山”主题相关的诗句;(2)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交流,评选出优秀作品。
三、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过万重山”的背景知识和文学价值;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剖析“过万重山”的诗歌结构和表达技巧;3. 采用创意写作法,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过万重山”的背景知识和文学价值的掌握程度;2. 学生在创意写作中的表现,包括诗句创作和分享交流;3. 学生合作学习、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表现。
五、教学资源:1. 与“过万重山”相关的书籍、文章、视频等资料;2. 课堂讨论、分享和交流的平台;3. 评价标准和反馈机制。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过万重山”的图片和相关诗句,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过万重山”的背景知识和文学价值。
3. 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讲解,详细介绍“过万重山”的背景知识和文学价值。
4. 分析:让学生分析“过万重山”的诗歌结构和表达技巧。
最新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
最新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最新版高中数学教材,第三章《三角函数》的第二节《过万重山漫想》。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函数的定义,掌握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理解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以及能够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函数的定义,掌握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能正确识别各种三角函数。
2. 掌握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能够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难点: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教材、笔记本、三角板、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过山车为例,让学生思考过山车的运动是否可以看作是一种函数关系。
3. 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介绍正弦、余弦、正切等基本三角函数,并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函数的定义。
5. 例题讲解:以一个实际问题为例,讲解如何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解决几个与三角函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7. 作业布置:布置几个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后解决。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函数的定义:对于每一个输入值,都有唯一的输出值。
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正弦、余弦、正切等。
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三角函数解释过山车的运动。
答案:过山车的运动可以看作是一种函数关系,例如,过山车的高度可以表示为时间t的正弦函数,即h(t) = Asin(ωt),其中A为振幅,ω为角速度。
2. 一个物体从高度h自由落下,求物体落地时的速度v。
答案:物体落地时的速度v可以表示为时间t的余弦函数,即v(t) = gt,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过山车的实例引入函数的概念,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函数的定义。
在讲解三角函数时,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三角函数的图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三角函数的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万重山漫想》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一、感受第一个穿过三峡者的英雄气概。
二、学习运用联想、想象开阔思路,活跃思维。
教学重点:文章的思路。
教学难点:文中的联想和想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刘征即刘国正,1926年出生,北京人,诗人、杂文家、语文教育家,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多年从事教材编写和教学研究工作。
二、题解
关于“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关于“三峡”
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全长193公里,最窄处仅百米左右。
群山夹峙,水流湍急,风光绮丽,气象万千。
课题“过万重山(长江三峡)漫想”,“漫想”指没有限制的、不拘形式地随意想。
“漫想”二字已清晰地告诉我们文章的组材方式。
“过”体现的是空间,线索。
三、介绍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1980年12月,当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刚刚提出,很多人心里没底,有一种求稳求实的情绪,作者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自身深厚的诗文功底写下了这篇鼓励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的文章。
四、正音:
夔门kuí耸峙zhì攲侧qī无恙yàng 篙工gā
o
抟tuán 坼chè燧suì翎lí
ng 端倪nì
五、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说明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
讨论、明确:
“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
“头脑里一无所有。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
从而引发了一场上下几千年的“漫想”。
1-2节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也可叫作“引子”;话题就此打开,遐想展翅飞翔……
再想下去——“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千百年后,假如三峡无恙,也许还会有人从此穿过。
从千百年后看今天,也如同今天看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一样”
分析:触发联想的是船出夔门、进入三峡时看到的奇景。
由万重山阻道,联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象当年他遇到的重重困难以及战胜困难的勇敢表现。
由此又引起对江水凿开三峡的联想,在惊叹大自然的伟力的同时,更惊叹人类将长江变成胯下坐骑的大无畏精神和巨大能量。
思绪再往前追溯,联想到远古时期人类进化史上许多“第一个”人,并且高度评价他们开拓道路,推动历史前进的功绩。
从这里又联想到历史前进的脚步谁也无法阻挡,它从远古而来,跨越现代,向着未来迈进。
于是,思绪又飞向千百年后,那时的人们也将崇敬我们今天完成业绩的精神,最后,联想收束于作者穿过三峡并对历史和现实经过严肃思考之后的喜悦之中。
六、总结、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2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感受第一个穿过三峡者的英雄气概,体会文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文章的思路
二、讲授新课
(一)文中的景物描写
朗读、分析
“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耸峙云霄”的和“横枕江面”的是远景;“迎面扑来”的和“转瞬即逝”的是近景。
写山之近景也是侧面写江流的狂暴、湍急。
“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是写具有神奇色彩的阳光,也是写高山耸峙。
抓住了景物特色,引人遐想。
(二)感受第一个穿过三峡者的英雄气概,
1、朗读描述第一个穿过三峡者的部分
2、分析其思路
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比春秋战国时期“自然还要早一些”。
那个时候,穿过三峡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毫不含糊地使用原始的独木船。
他是否真是第一个?——绝然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半路折回者,中途遇险者……
他站立在独木船上,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起什么?——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
这部分首先推断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穿过三峡的时间,想象他在物质方面的困难,推断他所
用的交通工具。
其次想象舆论上的阻力。
最后想象他在知识方面的局限以及一往无前的探险精神。
作者通过一连串的设问,在他的想象里为我们塑造出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有血有肉的光辉形象。
这个人敢为人先,不怕危险,不顾旁人的讥笑和阻拦,毫不含糊地登上独木船,面带微笑,勇往直前,而鼓舞他穿过三峡的力量就来源于那个“只是……”的想法。
这是一种朴素而又伟大的思想,是历史前进、社会发展的方向。
(三)由此,作者进一步联想到另外一些“第一个人”:
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
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
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
第一个骑上马背的人。
新长征中“无量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行文至此,作者笔下的“三峡”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代表着人类已经跨越和将要跨越的各个领域的高峰;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也成为一个象征——代表着人类创造历史的意志和力量。
正是难以数计的这样的人,构成了历史的脊梁。
作者的“漫想”就因为从“实在的三峡跳到了抽象的“三峡”,意境由此而开阔、深邃。
(四)作者讴歌什么,期望什么?
不怕风险、勇于开拓的首创精神,并期望人们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在建设现代化的事业中,我们需要的正是那种敢于第一个穿过“三峡”的精神。
(五).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能感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1、起读课文
2、分析作者收束了他的遐思漫想,运用记叙和抒情的笔触,描绘出万重山过后那种宽阔、平静、恬然的自然景象。
江水一泻千里,天空开阔,地面平旷,沙鸥在自由飞翔。
这景象,与文章开头所描写的江流狂暴、高山起伏、神奇莫测既是鲜明对照,又构成前后呼应。
只有在这个时刻,在穿过三峡之后,才能真正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为什么作者能感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作者在事业上有首创者甘苦的体验,面对三峡,他能想像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开拓通道的胜利喜悦。
至于今日畅游三峡的喜悦又是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未曾感到的喜悦,而这种喜悦正是他给后人创造的幸福。
因为,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伟业,毕竟是古人说无法想象的。
毛泽东还想象着“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何况几千年的人们。
这样写,既显示了今人与古人的相通,又显示了今人对古人的超越,既显示了继承,又显示了发展。
(六)、学生归纳本文的中心意思。
明确:作者穿行三峡过万重山的时候,他想到当年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到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征途,有如三峡一般艰险,时代需要无数开天辟地、开拓前进的“第一个”。
“第一个”,就是历史的首创者。
作者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四化建设中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三、总结、布置作业
1、抄词及解释
2、课后练习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