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摸着石头过河

合集下载

商务英语阅读(第二版)参考译文 王关富编

商务英语阅读(第二版)参考译文 王关富编

Chapter 1 Why China Works中国是今年唯一呈现出重大发展的主要经济体(economy),由于它通常是唯一敢于打破经济教科书中每一条例的经济体。

事实上,中国不像其他五大经济体那样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它宏观调控的能力(its capacity for macro-economic control)。

为什么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奏效?(market economic system)目前,欧美等国正通过银行及汽车业国有化及金融业实施新的有力规定(regulations),走向宏观调控。

但问题更加紧迫(the question has a new urgency)。

中国看上去最能驾驭(navigate)七十年内最糟的经济滑坡(downturn)。

在危机中,中国官员既能吸取像西方同行(counterparts)的传统市场工具,也能吸取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积累经验(arsenal)。

去年早期,由于房地产市场(housing market)过热,中国官员仅命令银行削减房贷(cut back on housing loans),然后随着房屋销售量下降(fall),他们提供类似更低的房屋购置税(lower taxes on home purchases)。

最近几周,他们展开类似西方的经济救援行动(launch economic rescue efforts),其中包括价值6000亿的大计划以增加政府开支和大幅利率削减(ramp up government spending)(big interests cuts)。

但同时,他们也发布在西方国家眼里是不合理的干涉的命令,例如,上周中国官员召集包括钢铁建筑等行业的国有行业并购(buy up)国内外新资产(at home and abroad)以积极(actively)发挥在经济中的作用。

曾把中国宏观调控视为不成熟经济的弊病(immature economy),现在是稳定的保障(bulwark of stability)。

“摸着石头过河”与“逢山开路、遇河架桥”

“摸着石头过河”与“逢山开路、遇河架桥”

“摸着石头过河”与“逢山开路、遇河架桥”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

”他还强调,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摸着石头过河”与“逢山开路、遇河架桥”,都是在开辟前进道路时采取的有效方法,两者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体现了尊重实践、崇尚真理的政治理论品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是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实现的,需要极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靠的正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智慧与韧劲;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充分发挥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不畏险阻的政治魄力,要靠“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闯劲和拼劲。

“摸着石头过河”与“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在方法论上是一致的,都体现了尊重实践、崇尚真理的政治理论品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是靠“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印证、一点点树立起来的,同时又以这种自信敢于和善于在前进道路上“逢山开路、遇河架桥”,排除艰险、持续发展。

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与抢抓战略机遇的内在统一。

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发展前进的每一步都是尊重客观规律、艰苦探索、迎难而上的过程。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们党尊重生产力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意愿,“摸着石头过河”,从农民自发包产到户中受到启示,在全国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路;在创建深圳等经济特区中,逐步探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改革之路。

30多年来,我们党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巨大政治勇气,在抢抓发展的战略机遇中登险峰、涉深水、开坦途,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程。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牢牢抓住机遇而不丧失机遇,是必须认真对待的重大战略问题。

体现了求真务实、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问题的思维。

“摸着石头过河”需要探索实干的勇气、耐力和精神,“逢山开路、遇河架桥”需要开好路、架好桥的智慧和胆略,二者都需要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都体现了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问题的思维。

谁最先提出“摸着石头过河”

谁最先提出“摸着石头过河”
调 “ 摸着石头过河”方 法的是作 为第一代和 第二代 中 央领导集体重要成 员的陈云 。 陈云 最 早提 出 “ 摸 着 石 头 过 河 ” 这 句 话 是在 1 9 5 0 年 4月 7日,他 在 政 务 院 第 2 7 次政务会议的 发 言 中指 出 : “ 物价 涨 不 好 ,跌 亦对 生产 不 好。 要 ‘ 摸着 石头 过 河 ’ ,稳 当点为好 。 ”
能渡海成功呢!这些传说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
望罢 了。第二个心理就是 对盛世 的缅 怀。安史之
乱后,生活在唐后期的人们对那段安定、繁荣的
历史 产生 了深深 的缅 怀之情。这 时候 ,集丰满艳 丽、能歌 善舞和荣华 富贵于一身 的杨 贵妃逐渐成 为人们 心 目中盛世 的象征。她 的惨 死,也就成 为




唐 玄宗 时期 的马 嵬之 变,
把 “ 摸着石头过河”这句民间俗语引入社会工作 方法领域,其含义是指在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必 须大胆试验、 积极探索、 摸清规律、 稳步前进。那么, 究竟是谁将 “ 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作为一种工作方 法提出来的呢?从现在能够查阅的资料来看,最早强
要 ‘ 摸着 石头过 河’ 。 ”
从陈云关于 “ 摸着石头过河” 的一系列论述来看,
这 一思想 并非像有 的人认 为的那样 ,是不要理论指导
的所谓 “ 胡乱摸索” ,而是在高度重视理论研究和顶
层设计前提下的大胆探索、尊重规律、稳步前进的科
学方 法。
盛世终结的标志。在这种情况下,马嵬之变的政
治色彩就被逐渐 淡化 了,而 它的悲剧意味则逐 渐 强化。也就是在这个 转化过程 中,政 变 的主人公
最终从杨 国忠变成 了杨贵妃 。

“摸着石头过河”是怎么来的

“摸着石头过河”是怎么来的

过去那些事最初来自民间歇后语“摸着石头过河”原是一句民间歇后语,完整地说是“摸着石头过河———踩稳一步,再迈一步”或者“摸着石头过河———求稳当”。

这句话很早就出现在《人民日报》的报道和正式文件中,如1965年6月6日《人民日报》讲道:“搞生产要摸着石头过河”“只有调查研究,摸到了落脚的一个个石头,才能一步一步走到彼岸,完成任务”。

农业部《关于一九五九年农业生产的几点意见》指出:“实行少种高产多收的方针和耕地三三制的伟大理想,必须有步骤,必须是‘摸着石头过河’……”可见人们很早就对这句话比较熟悉。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材料也常引用这句话,如1981年10月国务院《关于实行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意见》强调:“实行经济责任制,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领导,要摸着石头过河,水深水浅还不很清楚,要走一步看一步,两只脚搞得平衡一点,走错了收回来重走,不要摔到水里去。

”陈云讲话中引用较多很多人以为“摸着石头过河”是邓小平说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党的领导人中李先念、谷牧、陈丕显、聂荣臻等人都引用过这句话,他们的文章或年谱中有记载。

但是,恰恰是邓小平,没有引用过这句话。

引用这句话最多的领导人当属陈云,从20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新时期,至少可以找到7处陈云引用这句话的记载,有落在纸面上的批示,也有在谈话场合口头说的,还有在党的正式会议上的讲话。

比如,1980年12月16日,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

因为我们的改革,问题复杂,不能要求过急。

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和经济预测,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

开始时步子要小,缓缓而行。

”邓小平的态度和方法邓小平虽然没有说过“摸着石头过河”这六个字,但可以肯定的是,“摸着石头过河”是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采取并反复强调的鲜明态度和重要方法。

邓小平曾呼吁:“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改革开放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

【1979年】中美建交
外交关系正常化,为东西方全面交流奠定了基础,国际大企业蜂拥而至,争抢中国这块庞大的市场
【1979年】建立经济特区 1979年一位伟人在南中国海边画下的“一个圈”显示了中国向封闭与落后彻底说再见。
【1981年】国债恢复发行
国库券的发行由此开始塑造一种新的国与民的关系。这也表明国家与公民已经重振信心与团结。
【1994年】住房制度改革 “房改”概念诞生,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私房可以上市买卖,公房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退居幕后。
【1994年】汇率制度改革 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浮动汇率制。
【1994年】外贸体制改革 国务院提出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建立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运行机制。
◣【30年·法制】◢
结束人治 走向法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30年前的北京,雨雪过后,光风霁月。12月18日至22
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
多少年来,我们这个泱泱大国总是与法制擦肩而过甚
至格格不入,尤其在上世纪后半叶那一段黄钟毁弃的岁月
中。正是因为有了那次意义非凡的全会,中国的执政党和
她领导的人民,终于与法制有了“亲密接触”,并把它作
为蓦然回首的正确抉择。痛定思痛的教训是什么?拨乱反
正的出路在何方?三中全会公报的笔锋游走于重大历史事
件之间,蕴含着求实的气魄和巨大的智慧,指出了未来中
国民主政治的航向:靠民主、靠法制。
☻【30年·税制】
税改撑起中国奇迹 告别农业税 在中国,税制改革并非一个时髦的词汇。新中国成立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 “一国两制”成功落实11年,香港“马照跑,股照炒,舞照跳”,每一个价值更有增强。

“摸着石头过河”论的再思考

“摸着石头过河”论的再思考

“摸着石头过河”论的再思考内容提要: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将“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提并论,强调了二者之间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充分说明了中央领导集体的高瞻远瞩与求真务实的精神。

“摸着石头过河”对改革的特殊性、探索性、实践性和稳健性提出了再思考的必然要求,那就是“摸论”的长效性、实用性、正确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摸着石头过河” 改革稳定实用性正文: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将“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提并论,强调了二者之间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充分说明了中央领导集体的高瞻远瞩与求真务实的精神。

如果说“顶层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某项任务或者某个项目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即“中国改革走到现在,需要理性、需要统筹、需要全局观,必须进行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

”那么“摸着石头过河”则从方法论的角度,对改革的特殊性、探索性、实践性和稳健性提出了再思考的必然要求,即我们永远不能忽视自下而上倒逼改革的力量。

一、改革的特殊性决定了“摸论”的长效性。

“摸着石头过河”,是在勇敢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的一种形象性的说法,是改革开放三条经验——“猫论”、“摸论”、“不争论”中的其中一条。

“摸着石头过河”,对于大胆解放思想、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成了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经典话语。

“摸论”一经提出,就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一路走来。

改革的每一步,都是慢慢摸索的过程,这是改革特殊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摸论”具有强大生命力和长效性的表现。

第一、中国的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

改革是一项宏大的工程,中国的改革从一开始就是全方位的改革,其复杂性和艰难性将是长期并存的。

每一项改革都是系统工程,而全面深化的改革则更是规模宏大、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性改革。

全方位的改革每一项都需要去探,去摸索。

计生政策的单独夫妇允许生两孩到鼓励生育,这还是一个摸的过程。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激荡三十年》是吴晓波的代表作,作者以激扬的文字再现出人们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下面是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激荡三十年读后感,欢迎阅读与借鉴。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一)首先要感想吴晓波先生奉献出这样一部企业史巨著。

书中这样写到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2021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

在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书中以15年为界把中国企业的发展分成了两个部分,在书中最后部分我终于的体会到晓波对民营草莽(小人物)们的同情与敬意和对未来无限的遐想与期许。

1978-1993年,第一部分,那是两年前读的,现在仍然能清晰的记起。

从恢复高考,邓小平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始,中国人拉开了拥抱世界的序幕。

以前的我们,贫穷、封闭、落后,但从那时起中国人正以其独特的经验效果至上(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独特方式和持续性的修正(每隔三五年就要进行经济调控)等一系列在大是大非上非常正确的的方针,迅速而深刻的自我进化和影响世界。

说到企业史,从企业性质上可以分别从国有企业史、民营企业史和外资企业史三个方面来看(或许还可以加上农民史)。

改革伊始,基本上只存在百病缠身的国企。

也许大家都很清楚,国企怎样的挣扎,怎样的在提高效率上努力,怎样的挣脱计划体制束缚。

这时候渐渐的冒出了一些民营企业的先驱,其灵活性和高效性在与国企的较量中发挥了极大的优势,但是在姓资还是姓社的打击下,很大一批在摇篮中都被扼杀甚至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如傻子瓜子年广久、柳市镇八大王),还有一些比较聪明的经营者找到集体所有制的外衣,把自己裹在里面慢慢的壮大(包括万科、联想、海尔、伊利等)但是这样也为将来的产权不清留下了隐患。

有远见的外资这时也慢慢的想中国伸出触角,如百事、松下等。

请论述“摸着石头过河”的政策制定模式

请论述“摸着石头过河”的政策制定模式

请论述“摸着石头过河”的政策制定模式中国近30年的高速发展已使中国由文革期间的衰败与积弱积贫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最重要的举措莫过于改革开放,而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石中一条重要的经验那就是“摸着石子过河”。

事实证明,“摸着石子过河”是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在自我发展中不断自我纠错与革新中较为稳妥、不等不靠的主动式改革的发展模式,一条经过实践证明的成功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政策制定中的一条重要经验。

1980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讲话称:“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

……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陈云文选》第3卷第279页)。

邓小平对陈云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说”完全赞同。

邓小平说提出的“要坚决地试,大胆地闯”、“杀出一条血路来”,都体现了这种思想。

“摸着石头过河”,是在勇敢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的一种形象性的说法,对于大胆解放思想、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这是一种适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情况的决策模式。

我国新时期的政策制定也是遵循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形成了“摸着石子过河”的政策制定模式。

这一模式不仅适用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也是我国当前及今后中国改革治理的基本思维范式。

“摸着石头过河”出于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话:胆子要大,但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看到不妥当的地方就赶快改。

这句话看似普通,却蕴含着当时符合当时改革开放我国实际情况的一种决策模式。

我国新时期的政策制定也是遵循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形成了“摸着石子过河”的政策制定模式。

这是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政策制定中的一条重要经验。

有种说法是现如今的中国不需要在“摸着石头过河”,其实指导中国改革治理的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法并没有过时,相反,它应该成为今后中国改革治理的基本思维范式。

因为“摸着石头过河”是改革开30年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理论成果。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上,从最开始就没有先例而只有最终的目标,这就很容易走上“教条主义”。

“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方法的来龙去脉

“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方法的来龙去脉

石 头过 河相 结合 ” 习 近平 总 书记在 十八 届 中共 中央政 治 局第 二
次 集体 学 习时 也 明确指 出 : “ 摸 着石 头 过河 , 是 富有 中 国特 色 、 符 合 中国 国情 的改革 方法 。 摸 着石 头过 河 就是摸 规律 . 从 实 践 中获
得 真 知 。摸 着 石头 过河 和加 强 顶层 设 计是辩 证统 一 的 。” 那么 . “ 摸着 石头过河” 这种 “ 富有 中国 特 色 、 符 合 中 国 国情 的改 革 方
势 与经 验教训 》 的重 要讲 话 。在这 次讲 话 中 , 他 从总 结历 史 经验
教 训 的角度 , 论 述 了改革 开放 应 采取 的原 则 和方 法 , 指出 : “ 我们 要 改革 , 但 是步 子要 稳 。 因为 我们 的改 革 . 问题 复杂 . 不 能要 求过 急 。改 革 固然要 靠一 定 的理论 研究 、 经 济统计 和经济 预测 , 更 重
法” 究竟 是 如何提 出来 的? 它 的来 龙 去脉 又是 怎样 的 呢? “ 摸着石头过河” 本来 是 一句 民间俗 语 . 指 的是 在 没有 前 人
经验 、 没 有 现成 的桥 和船 的情 况 下 , 要想 过 河 就 必 须 以 身 试水 、
摸索前进 . 民间歇 后 语 “ 摸 着 石 头过 河— — 稳 稳 当当 ” 说 的就 是
“ 加 强顶Βιβλιοθήκη 层设 计 和摸 着石 头过 河 相结 合 ” 中 的“ 摸 着石 头 过 河 ” 指
的 就 是 这 个 意 思
那么 . 究 竟 是谁 将 “ 摸着石头过河” 这 句 话 作 为 一种 工 作 方
法 提 出来 的 呢?从 现在 能够 查 阅 到 的资料 来看 , 最早 强 调 “ 摸 着

“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方法的来龙去脉

“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方法的来龙去脉

来 的 呢?从现 在能 够查 阅到 的资料


我们见到 的陈云最后一 次谈 对“ 摸着


2 0 1
0 5


识窗
h i c , Ma n g
石 头过 河 ” 的态 度 , 这 大 概 也 是 他 唯
来看 . 最早强调“ 摸 着 石头 过 河 ” 方
应 采取 的原则 和方法 。指 出 : “ 我们 要 改革 , 但 是步 子要稳 。 因为我 们 的 改革 , 问题 复 杂 , 不 能要 求 过 急 。 改 革 固然要 靠一定 的理 论研 究 、经济 统计 和经 济预测 .更 重要 的还 是要
但没有讲 出道理来 。 ‘ 九溪十八涧 ’ , 总
要摸着石头过 ,总要下河 去试 一试 。
‘ 摸着石头过河 ’ , 这话 没有错 。 ” 这 是
那么, 究竟 是谁 将 “ 摸 着石 头过
河 ”这 句话作 为一 种工作 方法 提 出
表 了《 经 济形势 与经验 教训 》 的重 要
讲话 。 在 这次讲话 中 , 他从 总结历 史 经验 教训 的角度 .论 述 了改革 开放
作, 不能只想快 。 慢一点 , 稳一点 , 少走
摸 清规律 、 稳步前进 。 所谓 “ 改革必须
摸 着石 头过河 ” “ 加 强顶层 设计 和摸 着 石头 过河相 结合 ” 中的“ 摸着 石 头 过河 ” 指 的就是这个意思 。
弯路 。 走 弯路的损失 比慢一点 的损失
多。 有人批评说 ‘ 摸着石头过河 ’ 不对 ,
年 多 之后 的 1 9 5 1 年 7月 2 0
日, 陈 云在 《 做好 工 商 联工 作 》 一 文

“摸着石头过河”的来历

“摸着石头过河”的来历

“摸着石头过河”的来历作者:王达阳来源:《读书文摘》2019年第06期改革开放40年来,如果要提一个改革开放的标志性语言,许多人会说“摸着石头过河”,而且认为这是邓小平的原创。

其实,引用这句话较多的领导人是陈云。

从20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新时期,至少可以找到6处陈云引用这句话的记载,有落在纸面上的批示,也有在谈话场合口头说的,还有在党的正式会议上的讲话。

但可以肯定的是,“摸着石头过河”也是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采取并反复强调的鲜明态度和重要方法。

“摸着石头过河”原是一句民间歇后语,完整地说是“摸着石头过河——踩稳一步,再迈一步”或者“摸着石头过河——求稳当”。

这富有民间智慧的歇后语后来被党内文件借用,形象地表示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即采取试验的方法,逐步推广深化某项措施,强调的是要本着谨慎稳妥的态度,进行尝试和探索。

“摸着石头过河”很早就出现在党和国家的正式文件中,用于指导具体工作,特别是经济工作。

如1959年农业部党委上报毛主席并党中央的报告《关于一九五九年农业生产的几点意见》中说:实行少种高产多收的方针和耕地三三制的伟大理想,必须有步骤,必须是“摸着石头过河”,一九五九年全国的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不能减得太多。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材料也常引用这句话。

如1981年10月29日,国务院批转国家经委、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关于实行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说:“实行经济责任制,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领导,要摸着石头过河,水深水浅还不很清楚,要走一步看一步,两只脚搞得平衡一点,走错了收回来重走,不要摔到水里去。

这样才能使经济责任制健康地向前发展。

”报告引用“摸着石头过河”,生动、准确地表达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实行经济责任制要走一步看一步地探索。

通过这几个例子,我们更清楚地体会“摸着石头过河”含有大胆探索、稳妥前进的意义。

现在这句话通常被人们认为是改革的方法论,有以下几层意思:第一、河必须过,改革必须进行,在河边逡巡回避问题是不行的,站在河中停滞不前更危险,倒退更不应该;第二、没有桥、没有现成的经验办法可照搬照用;第三、河水比较深,可能还有漩涡,要摸索着过,改革碰到的难题问题很多,有风险有危机;第四、慢点走,找到支点站稳了再走下一步,改革要多试验多总结经验摸索前进,试验成功了再推广铺开,既强调稳妥,也强调探索。

毛概-浅议摸着石头过河

毛概-浅议摸着石头过河

毛概平时作业浅议“摸着石头过河”姓名学号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浅议“摸着石头过河”田富云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安)摘要:“摸着石头过河”的论断是邓小平改革理论中充满哲理的经典之句,对我国开辟改革开放道路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其在新时期的作用及意义进行讨论关键词:摸着石头过河新时期为什么要“摸着石头过河”“摸着石头过河”的论断是邓小平改革理论中充满哲理的经典之句,是在我国开辟改革开放道路时提出的,这提示提示共产党要积极探索发展规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毛泽东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

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

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是不能违背的,违背了就要犯错误。

”【1】这就要求共产党“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

【2】然而要兼顾诸多来走一条自主之路谈何容易,“摸着石头过河”就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种中国特色的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绩改革开放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思想下不断地稳步推向前进的。

改革开放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要适应新形势不断地融人到世界一体化进程中去。

因此,在应对如何改革过时的旧体制,形成具有朝气与活力的新体制时,邓小平等同志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鼓励群众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并指出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的都可以试,并不断总结、完善。

1978年底安徽凤阳小岗村18个农户冒着危险召开秘密会议,带头搞“大包干”,拉开了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的序幕。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开始时全国的情况并不一致,只有1/3的省干起来,许多人在观望。

另外有许多人不同意,家庭承包还是社会主义吗?所以,并不是先有政策,而是根据群众的不断实践来制定措施和政策的。

再如改革开放初期设立经济特区,刚开始建立时有很多不同的意见,但通过摸索、试验,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人们便开始接受、认可。

“摸着石头过河”的来龙去脉

“摸着石头过河”的来龙去脉

龙源期刊网 “摸着石头过河”的来龙去脉作者:韩振峰来源:《公务员文萃》2014年第08期“摸着石头过河”本来是一句民间俗语,指的是在没有前人经验、没有现成的桥和船的情况下,要想过河就必须以身试水、摸索前进,民间歇后语“摸着石头过河——稳稳当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把“摸着石头过河”这句民间俗语引入社会工作方法领域,其含义就是指在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大胆试验、积极探索、摸清规律、稳步前进。

所谓“改革必须摸着石头过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中的“摸着石头过河”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最早强调“摸着石头过河”方法的是作为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的陈云同志。

陈云最早提出“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是在1950年4月7日,他在政务院第27次政务会议的发言中指出:“物价涨不好,跌亦对生产不好。

要‘摸着石头过河’,稳当点为好”。

这是笔者所见到的陈云同志最早从工作方法角度阐述“摸着石头过河”的论述。

改革开放以后,陈云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先后多次从改革方法论的角度讲到要“摸着石头过河”。

1984年6月30日,陈云在中联部反映美国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顾问对我国财经工作提出两条意见的内部材料上批示:“有经验的外国人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所有外国资本家都是如此。

凡属危险项目,他们不搞,宁吃利息。

这是一个千真万确的道理。

”在这里,陈云再一次强调了在改革开放中坚持“摸着石头过河”这一工作方法的重要性。

1988年5月12日,陈云在杭州同浙江省负责人谈话时指出:“做工作,不能只想快。

慢一点,稳一点,少走弯路,走弯路的损失比慢一点的损失多。

有人批评说‘摸着石头过河’不对,但没有讲出道理来。

‘九溪十八涧’,总要摸着石头过,总要下河去试一试。

‘摸着石头过河’,这话没有错。

”这大概是他唯一一次对那些误解甚至批评“摸着石头过河”方法的人的反批评。

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同志,对“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方法是完全赞同的。

“摸着石头过河”过时了吗

“摸着石头过河”过时了吗

“摸着石头过河”过时了吗作者:张志明来源:《四川党的建设》2011年第11期当下有一种很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所谓的“深水区”,适应于改革开放初期“浅水区”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已经过时。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是想借此强调目前改革的顶层设计的重要性,是想着力克服各地改革“碎片化”的乱象,其用心是良苦的。

但以改革顶层设计的重要性来否定“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显然是对后者产生了望文生义的误解。

“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它并不要求中国的改革发展都要摸着石头才能往前走,更与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不矛盾,用现代科学的语境理解,它其实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即试错法。

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摸着石头过河”这种改革治理方法的革新相关联的。

从特定意义上来说,没有30余年来中央决策层社会变革方法的这种革新,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而今后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很大程度上依然取决于对已经取得的社会变革方法的进一步的坚持。

中国作为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入和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伴随的只能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是一个在试错中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而不应该是一个匆忙勾画完美社会蓝图和最终目标,以此提出整体的彻底改造和重建社会的政治方案,并运用政治权力把这种方案强加于社会的过程。

这种与试错法相对立的改造社会的方法被称为整体主义方法。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邓小平给中国社会治理所带来的最大的进步,就是社会改革方法的革新,用邓小平最生动的语言表述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大胆地试,错了改正过来就是了”。

这些朴素的话语其实是在中国改革治理方面悄悄地实现了一场方法的革命,是用科学代替了空想,用理性代替了狂热,用务实代替了浪漫。

于是,中国改革治理不再专注于对未来美好社会蓝图和终极目标的描绘,不再试图提出整体性的重建社会的方案,而是聚焦于中国现实问题的破解,是对近期最切实的奋斗目标作出决策,比如提出先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后逐步建设小康社会等;不再刻意急于回答什么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命题,而是首先提出什么不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中国目前的社会主义是一种“不合格的社会主义”,等等。

刘伯承部队口号

刘伯承部队口号

刘伯承部队口号 篇一:刘伯承的学习和教授 :《刘伯承的学习和教授》 在我军将领之中,刘伯承学习刻苦是出了名的。

刘伯承对学习有过这样的见解: ?学习, 一定不要赶浪头,赶时髦。

要考虑自己的条件,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扎扎实实。

学一门就 要努力学到手,就要力求精通,否则就永远是个半瓶子醋。

?早在 1926 年,刘伯承便在国民党 四川省左派大会上发表了第一篇自己的军事论著。

1928 年,他留学苏联,先后就读于莫斯科 高级步兵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

1930 年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

进苏联红 军高级步校时他已经 36 岁了。

到了这个年纪再学外文是相当困难的。

但他从字母和发音开始, 用了两年多的时间竟然攻克了外语关,并获得了俄文和各科成绩优秀的佳绩。

毕业时他已经能 够准确地翻译俄国的军事理论著作。

刘伯承不仅是一位好的学生, 更是一位好的教师, 为我党我军发现、 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早在 1932 年,他就在中央苏区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长征途中,他在任中央 红军总参谋长期间,先后担任过红二方面军和四方面军的红大校长;到陕北后,在繁忙的战争 指挥中,他兼任中央红军大学副校长。

其间,他主持编写和翻译了大量军事著作,不但为红军 培养了大批指挥人才, 而且编写了红军最初使用的条令和教程, 《现在游击队要解答的问题》 、 《到敌人后方开展游击战争的几个教训》等军事著作。

解放战争中,刘伯承率领大 军转战南北,在担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的同时兼任二野军政大学校长兼政委。

在指挥战争 之余,他还亲自任教,以一个教官的身份出现在学员面前。

全国解放以后,刘伯承便辞去军政 职务,创办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他担任第一任院长,后任院长兼政委。

很多上过刘伯承课的我军将领都认为,刘伯承授课的一大特点,就是善于用浅显易懂的 语言,以风趣、幽默的方式,不知不觉地将深奥的理论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之中。

1931 年 12 月, 刘伯承担任中国工农红军军事政治学校校长的时候, 他第一次讲述射击学。

“摸着石头过河”的来历

“摸着石头过河”的来历

楚 地体 会 “摸着 石 头过 河 ”含 有大 16日,陈 云在 中央工 作 会议上 说 :
镆 看 石 头.i蔓洵 —— 蹂 稳 :二 捶 :二
胆 探 索 、稳 妥 前 进 的意 义 。 现 在 通 常被 人们 认 为是 改 革开 放 的 方 法论 ,有 多 层 含 义 :第 一 ,河 必须
党 的领导 人 中李 先念 、谷 牧 、
五九 年全 国的耕 地 面积 和播 种 面 陈 丕 显 、聂 荣 臻 等 人都 引 用过 这
积不 能减 的太多 。”可见 人们 很 早 句话 ,他 们 的 文 章 或年 谱 中 有记
就对这 句话 比较 熟悉。
载 。但 是 ,恰恰 是邓 小平 ,没 有 引
1965年 6月 6日《人 民 日报》讲 到 : 妥也 强调 探 索。
“搞 生产 要摸 着石 头过 河 ”;“只 有
调 查 研 究 ,摸 到 了 落脚 的一 个 个 石头 ,才 能一 步一 步 走到 彼岸 ,完
g i用 “摸 看 石 头 过 湎 ’’较
成 任务 ”。 农业部 《关于 一九 五 九
且 认 为这是 邓 小平 的原 创 。事 实 河 ”,生动 、准 确 地 表 达 在 经 验 不 有 落在纸面上 的批示 ,也有在谈 话
果 真 如此 吗? 我们 可 以作 一番 考 足 的情 况下 要探 索着 前进 。
场合 口头说 的 ,还 有在党 的正式会
证 再下结论 。
通 过 这 几 个 例 子 ,我 们 更 清 议 上 的讲 话 。 比如 ,1980年 12月
精 华 选 读 JlN,完 整地 说 是 “摸着 石 头 避 问题 是 不 行 的 ,站 在 河 中 停 滞
过河— —踩 稳 一步 ,再迈 一步 ”或 不 前 更 危 险 ,倒 退 更 不 应 该 :第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上海杉达学院)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上海杉达学院)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第一章测试1.“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第一次提出者是:()。

A:江泽民B:刘少奇C:毛泽东D:邓小平答案:D2.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迄今为止,在马克思主义系统传播到中国的百余年时间里,共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飞跃有:()A:三次B:一次C:四次D:两次答案:D3.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系统传播到中国,并为先进的中国人所接受,其原因就在于:()A:马克思主义具有其它“主义”所没有的真理力量;B:巴黎和会,使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强盗本质有了新的认识。

C:马克思主义满足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双重诉求;D: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不能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答案:ABCD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包括:()A: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B: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C: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

D:把马克思的经典著作直接套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

答案:ABC5.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A:从此,中国革命一帆风顺。

B:它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C:它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D: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答案:BCD第二章测试1.“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

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

”这段话的提出者是()A:毛泽东B:刘少奇C:李大钊D:周恩来答案:A2.20世纪70年代后期,当有人试图否定开国领袖毛泽东时,借用杜甫“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诗句,劝诫不要轻率否定毛泽东、毛泽东是不容否定的老革命家是:()A:陈云B:邓小平C:黄克诚D:叶剑英答案:C3.1980年,接连两次接受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采访、借此机会阐述中国共产党对开国领袖毛泽东评价立场的国家领导人是:()A:邓小平B:陈云C:胡耀邦D:叶剑英答案:A4.《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通过是在:()A: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B:1978年11月至12月,中央工作会议上C: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D: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会议上答案:A5.“没有毛泽东,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1,摸着石头过河一个金秋的早晨,我们一行开着丰田车,行驶在河南郑州的白杨树大道上……今天的河南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令人吃惊的是其觉醒的企业意识……尽管很缓慢,但是中国真的在朝好的方向变化着。

――1981年秋《财富》记者约翰?鲁西那个年代,混沌初开,大多数人能做到的就是随波逐流。

改革之初,一切还在“摸着石头过河”,政策在不断地试探中进行调整,经济状况时好时坏。

在这种大环境下,国企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民企在夹缝中倔强成长,有人叫嚣,有人沉默,更多的人在静观其变。

世间之事,如果是别人要求你做的,也就多了些敷衍应付意味。

特殊年代充满口号色彩的公司治理,虽谈不上理念,却迎合了当时的形势,小有拥趸。

彼时彼刻,改革的榜样与标杆胡乱树立了起来,试图以赢弱之身佐证政策立意,倘若形势异变,往往被潮流抛却,最终不过是大环境左右的小人物。

周冠五“利润包干”对中国众多钢厂厂长来说,鸡年的春天来的特别的迟。

1981年4月9日,国家经委、财政部、物资总局等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决定严格控制钢铁产量,压缩“长线”钢材、增加“短线”钢材。

其中明确要求首钢减产生铁29万吨,钢材7万吨,共占上年度总产量的9%。

时任首钢掌门人的周冠五在接到减产指令的那一刻,错愕地张大了嘴。

作为最早的试点企业之一,首钢丝毫不敢鲁莽行事,不仅没有出现其他钢铁企业盲目浮夸的现象,还保持了较快增长。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首钢年净利润增长45.32%,上交利税年均增长27.91%,算得上一份差强人意的答卷。

正当他对指令大惑不解之际,又接到了另一项任务。

来自直接主管北京市委的指示说:由于政府财政紧张,作为北京市工业企业的“带头兵”,首钢今年的上缴利润要力保达到2.7亿元,比上年增长9.3%。

这意味着首钢在大幅减产前提下还要实现更大幅度的利润增长。

周冠五从直觉上认为不可能,他对下访的市长诉苦,“把首钢的全部家底都抖出来,满打满算利润最多2.65亿元,都缴上去了,企业留成一分没有,职工福利更飞到天上去了”。

哪知市长说,“今年市里日子过不去,就是要给你们加加压。

”周冠五顿时没了脾气。

现在看来,周冠五遇到的难题并不难解决,建立在粗放发展模式上的企业经营毫无成本优势可言,利润增长依赖资源消耗,可解燃眉之急,却无法持久。

一旦经济形势恶化,势必出现财政危机。

当时,走出“死角”的方法不外乎从管理人手,控制成本,提高原料利用率等等。

当时的理论界也在积极地研究在增加钢铁企业利润率的解决办法,1981年4月出版的《四川冶金》杂志上,名为《日本钢铁标准体系的特点及其使用方法》的文章提出日本钢铁标准的可取之处:其一,钢铁少而精,使用范围却比中国大;二是,检验项目少,采用科学的工艺管理制度;三是,注意标准本身的标准化,加强标准的统一化和通用化。

周冠五面对着这些新观点,陷入了沉思,他觉得这些观点新奇独特,从理论上讲,并不缺少实现可能,但是一想到自己两难的窘境,周冠五颇有些远水不解近渴之感。

’周冠五苦思良久,想出了一个主意。

他提出“利润包干”:即在完成额定任务前提下,超额利润由企业自主分配。

具体按照4:3:3比例,分别用于生产建设,职工福利和工资奖励。

结果,这个方案“两头讨巧”,不仅得到上级部门同意,还受到基层支持。

工人热烈响应,自觉减少生产浪费。

由此,一场轰轰烈烈的减产增收运动在首钢车间展开。

1981年年底,除了上缴北京市财政的2.7亿元,还剩下4000多万元。

首钢第一次名正言顺有了自有资金,周冠五受到极大鼓舞,又接着提出“利润递增包干”:以2.7亿为基数,每年递增7.2%上缴国家,超额部分按3:1:1比例自主支配。

之后几年,在“承包制”的基础上,周冠五又推出了岗位责任制,实行利润递增包干,把首钢制度上的领先地位延续了下来。

《北京日报》曾专题报道首钢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的经验,并发表评论员文章《工业现代化的重要一步》。

周冠五成为改革的明星人物,风光一时。

细究周氏改革,无非是以一招“激励法”调动工人积极性,在成本、工序、生产等具体环节并无科学性创树。

然而,单藉此就已取得偌大成效,可见彼时管理之粗鄙,尚有巨大提升空间。

物换星移,1995年,因受其子经济罪牵连,周冠五从厂长任上卸职,安居西长安街某幢旧楼。

那时首钢的标杆地位已经被几百公里外的邯钢取代,他开始用一副不无伤感的口吻对拜访者说,“首钢的人去邯钢学习,人家说,你们还学什么呀,我们都是一个字一个字照你们抄的。

”大时代与小人物安徽芜湖青年年广久,经营一个卖炒货的摊位,名曰“傻子瓜子”,1981年9月的一天,他正在炒瓜子,官员带着记者进来视察,第二天就登上《芜湖日报》,名字竟是《名不虚传的傻子瓜子》。

年广久出名了。

营业额翻番,产品供不应求,于是请来帮工,最多时达100多人。

人多手杂,难保口味纯正,销量却不减反增。

此人读书不多,但天生一幅生意头脑,懂得多寡分配之道,因此虽无管理经验,抽调指派工人,倒也有条不紊。

但倘若因此认定他乃管理人才或许不妥,其所作所为无非是一个精明商贩平常之举,既谈不上经验,也不是科学,不妨称为下意识。

事实上,终其一生,年广久都在用下意识经营生意。

或许是市场历练的嗅觉,但嗅觉也有迟钝、失灵的时候。

此人在1981年就成为百万富翁,靠得是市场意识、客户意识。

然而日后生意式微、品牌散淡、家族争斗,以及个人生活的混乱,倘若探究根底,管理意识的淡薄、落后,与过分相信直觉,定然是重要诱因。

年广久没有迈过个体户与企业家之间的鸿沟。

在当时,像陈志雄、年广久这样的个体户还有许多,譬如广州卖早餐的容志仁与泉州的做内衣的宋太平。

前者一早上能卖300斤粉,四锅粥,生意红火一时。

后者堪称中国“胸罩第一人”,所创“爱花”牌胸罩畅销一时。

但他们都因时代或个人原因,放弃亲手开创的事业,销声匿迹。

1981年,日后一些名声大噪的商业精英还在昏暗中赶路,丝毫看不出任何卓尔不群的管理才干。

惠州青年李东生东拼西凑5000元,成立TTK家庭电器有限公司,开始创业;李晓华与锅炉工生涯诀别,跑到南方进了一台冷饮机,到北戴河叫卖冷饮,大赚十万;温州,邱光和下海办了一家电器公司,开了几家门面,在“前店后厂”的作坊里开工生产小电器。

耐人寻味的是,年广久们一生都在个体户名分中挣扎,比之起点更低的李东生们反而最终蜕变成企业家。

不同或在于,前者始终囿于已有成绩,在管理上难以突破;后者则不断学习、进取。

MRP Ⅱ引入与自动化周冠五在北京推行“利润包干”时,沈阳第一机床厂引进了第一套MRPⅡ软件。

此事虽不及周氏改革名声响亮,却比之更具深远意义。

所谓MRP,即物料需求计划,集成制造业库存管理信息系统,用于解决制造企业原料采购与库存难题。

该系统一经采用便大行其道,随着企业管理多元化与复杂化,人们又在其基础上集成了财务、销售、技术等新内容,是为MRPⅡ。

MRPⅡ于上世纪80年代初成型,沈阳第一机床厂1981年从德国工程师协会引入,大有不落人后,与时代接轨意味。

然而,此举其实是现实所迫。

由于管理方式落后,国有大中型企业生产一团乱麻,到了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步。

当时机械制造业,生产效率之低下,不及日美几十分之一,以致设备空置率奇高,产品拖沓,交货周期漫长,资金回流遥遥无期。

许多企业就这样耗损精力,蹉跎岁月。

软件引进之初,由于本地化不足、耗资巨大、配套技术缺失等原因,遭遇一部分反对声音。

同时,个别企业领导亦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单纯将其视为一款计算机软件,作为管理科学先进性的一面被搁置良久。

可见人们在思想上仍是崇尚“人治”。

好在MRPⅡ并未被彻底弃用,其作用也就随即展现。

一段时间后,沈阳第一机床厂的效益明显提高。

上级主管部门予以重视,随后沈阳鼓风机厂、北京第一机床厂等企业相继引入MRPⅡ软件。

难能可贵的是,后二者在原有基础上,结合自身需要,将本土特色融入其中。

若干年后,因CIMS实践成绩斐然,北京第一机床厂获得美国美国工程师协会“工业领先奖”。

沈阳鼓风机厂信息中心发展成沈阳北方电脑公司,研发的北极星系列软件为中国制造企业提供解决方案。

MRPⅡ系统的精髓在于集中展现生产、经营环节,供决策者综合参考。

本质上讲,是信息技术在管理层面的应用,属于自动化案例。

中国与世界同属1981年记忆范畴的,还有“牡丹”牌电视机和托福考试。

这年,牡丹电视机厂开始生产彩色电视机,第一批产品刚下线就引发疯狂抢购。

在外国产品一统天下的家电市场,人们澎湃着“国货当自强”的激情,全然不知令其自豪的牡丹彩电是出于松下生产线。

市场划开一个“大口子”,各地争相上马彩电项目。

牡丹厂成为学习榜样,不得不派人到各地指导建厂。

大到“做规划”,小至“选设备”,全部过问。

不知不觉中,松下生产线在全国四面开花,松下管理哲学在潜移默化中渗透进来。

11月,托福试卷飞渡大洋,抵达北京。

随后,中国大陆第一次托福考试小心翼翼的开始了。

考试程序全部按照美国要求进行,光准备就达半年之久。

人们不会料到,二十多年后托福考试竟如家常便饭,一月两三次。

1981年托福考试答题所用铅笔、橡皮、转笔刀都是美国货,因为担心中国铅笔质量不达标,影响机器判卷。

国人在揶揄美国人过分较真的同时,多少有些羞愧。

偌大一个国家,连铅笔色度标准都参差不齐,其他生产领域还存在多少昏聩事实,得过且过?视角延宕开来,1981年的世界,已经在管理的探索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水之隔的台湾,台塑集团接手若干外国工厂,并赴美国建厂。

王永庆建立单元成本分析、个人绩效制度和事业部制度,追求经营合理化,而非利润最大化,受到台湾工商界推崇。

而他在美国经济不景气时,并未辞退一名工人,以此践行其管理理想,一时为人称道。

1981年,台湾巨大机械成为亚洲第二大自行车生产商,推出的“捷安特”牌自行车引发台湾自行车销售狂潮。

这家企业在管理上两个亮点:一是不遗余力推行“质管圈”活动,二是原材采购与产品出货中的“颜色管理法”。

1981年的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理查德?帕斯卡尔与哈佛大学教授安东尼?阿索斯合著(《日本管理艺术》一书。

该书以松下公司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为对象,比较日美企业管理之不同,提出著名的“7S”管理模式。

日裔管理学者威廉?大内代表作《Z理论――美国企业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同期问世。

作者把美国企业管理称为A 型,日本管理称为J型,两者融合为z型管理,核心理念是“信任、敏感与亲密”。

1981年转眼间变成了30年前。

今天中国和世界间的那层迷雾正在慢慢消散。

我们也认识到,“过河”不一定要“摸着石头”,还有很多更安全、更有效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