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的流派 文化心理学派著作整理
心理学的各个流派
心理学的各个流派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它以科学方法探讨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在心理学中,有许多不同的流派和理论,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方法。
1. 行为主义流派:行为主义是一种注重外部行为和环境反应的心理学流派。
行为主义者认为行为是对环境的反应,而不是思考或意识的产物。
他们关注的是行为如何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被形成和改变的。
2. 心理动力学流派:心理动力学是一种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心理学流派。
它强调人类内在冲突和无意识思想的影响。
心理动力学认为人类的行为和感受是由内在的动力和冲突所驱动的,这些动力和冲突可能超出了我们的意识水平。
3. 人本主义流派:人本主义是一种注重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潜力的心理学流派。
人本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潜力和价值,他们强调人类的自由意志和自我实现。
4. 认知流派:认知心理学是一种研究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的心理学流派。
认知心理学家关注人类如何感知、思考、注意、记忆和理解信息。
他们认为人类的心理过程是有组织和目的的,人类的行为和思考是在特定的认知框架下进行的。
5. 生物心理学流派:生物心理学是一种研究生物和神经系统如何影响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心理学流派。
生物心理学家研究如何神经系统和脑部结构、化学物质和遗传因素等生物因素影响人类行为和思考。
6. 社会文化流派:社会文化心理学是一种研究文化和社会因素如何影响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心理学流派。
社会文化心理学家关注人类如何与社会和文化环境互动,以及文化和社会因素如何塑造和影响人类行为和思考。
这些心理学流派代表了心理学的不同方向,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
中古时期的思想流派和文化规范
中古时期的思想流派和文化规范中古时期,是一个思想探究和文化发展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涌现了许多思想流派和文化规范,丰富了人类的思想和文化遗产。
一、儒家思想流派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在中古时期,儒家思想已经形成了独立的学派,并受到社会各个层面的广泛接受和推崇。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儒家经典《论语》和《孟子》等成为了后来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道家思想流派道家思想流派源于老子和庄子的思想。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即大自然和宇宙万物的本源,强调“无为而治”、“物我两忘”,主张追求自然之道、超越生命之苦、达到心灵的安宁和与自然融合的境界。
道家思想影响了中国文化、哲学、艺术和文学等方面,并且在后来的历史中,对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墨家思想流派墨家思想流派则起源于墨子和他的门徒们的思想。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即主张一视同仁地关心他人、不重贵贱、不分亲疏,以协调和谐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
墨家思想不仅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主张也受到了现代社会的关注和借鉴。
四、法家思想流派法家思想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核心的思想流派。
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大赦天下、按功劳分财等,强调严格的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以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法家思想的这些特点,对后来中国社会、政治和法律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文化规范除了上述几个思想流派以外,中古时期还形成了许多文化规范,这些规范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尊老敬孝、讲究礼仪、注重文化传承、勤于学习等等,都是中古时期的文化规范,并在后来的历史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中古时期的思想流派和文化规范的介绍和阐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古时期的人们,对于理性思考、探究本质的渴望和对于个体价值的尊重,都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自信。
这些思想和规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西方文化名著导读 相关论著
西方文化名著导读10本论著的内容介绍和书评1.《文化社会心理学》内容介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不同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地彼此联系在一起。
然而,究竟什么是文化?似乎所有心理过程都包括文化,但文化的心理后果能否被科学地加以研究?文化与心智互相构成,但以何种方式进行?人类为何需要文化?心智的演化如何使人类文化的发展成为可能?文化参与如何改变心智,而心智又如何处理和应用文化?文化如何变成了一种资源,帮助人们追求他们珍视的目标?文化如何成为自我的组成部分?文化旅行者如何驾驭不同文化,又如何协调多元文化认同?书评:本书的作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将看似无关的研究证据整合为一套连贯一致的社会心理学知识体系。
本书语言通俗,叙述生动,引领读者畅享知识之旅,纵览心理学、人类学和同源学科领域中引人入胜的研究文献。
2.《名家通识讲座书系:西方文学十五讲》内容介绍:内容纵横上下三千年,横跨欧美两大洲,涵盖了从古希腊至今西方文学发展的主要思潮及各个时期最具经典性的作家和作品,从心灵深层揭示了西方文学生生不息的运动历程。
书评:行文生动活泼,富于诗意和哲理,读者能从愉快的阅读中获得意想不到的启发与对于当代人生存环境和意义的思考。
3.《西方文学经典导读》内容介绍:本书共分两编,一编为9个单元,主要介绍从古希腊到19世纪西方文学的概况。
二部分为9个单元,主要介绍20世纪西方文学,其中涉及西方现代文学中的主要文学流派。
书评:冉东平所著的《西方文学经典导读》共分为两编,一编为9个单元,主要介绍从古希腊文学到19世纪西方文学的概况。
这一部分内容属于西方传统文学,文学的基本走向是沿着古希腊的世俗文化精神和古罗马时期形成的基督教文化精神向前发展;近三千年来这两种文化精神对后世西方文学影响深远,使西方传统文学在思想和精神上具有继承性和一脉相承的特点。
4.《永远的乌托邦》内容简介:本书是国内著名的外国文学研究专家郭宏安、吕同六、陆建德、叶廷芳、徐葆耕、张隆溪等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关于“世界文学名著导读”演讲的精选。
第六章 文艺心理学流派概述
第六章文艺心理学流派概述(一)精神分析心理学1. 弗洛伊德(1856-1939)创始人(1)无意识(潜意识)论理“无意识”并非弗洛伊德首先发现,康德、莱布尼茨都提到过。
赫尔巴特“意识域限”19世纪80年代已较流行,哈特曼《无意识哲学》。
弗氏是充分认识无意识动机的意义并发现一种研究它的方法的学者。
“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精神分析以为心灵包含有感情、思想、欲望等等作用,而思想和欲望都可以是潜意识的。
”《精神分析引论》“无意识是一个特殊的技术领域,它具有自己的愿望冲动,自己的表现方法,以及它所特有的精神机制。
”“我们假设每一个心理过程最初都是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或时相,然后只是从这一时相才过渡到一种有意识的时相,这很像一张照片最初都是阴性的,后来通过冲洗才变为一张照片……任何特殊过程首先都是属于无意识的心理系统,从这一系统出发,在一定条件下,它才会过渡到有意识的系统。
”A. 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无意识是根,意识是表层活动;B. 无意识内容只有得到“看守人”的允许,才可能进入意识活动;否则,则被压抑;C. 这些未受压抑的只有成功地吸引意识顾盼,才会变为有意识的(前意识);D. 存在着各种不同级别的无意识。
处于最底层的无意识记忆永远不能成为意识,因为它们没有联系;而处于顶端的无意识记忆则属于那些一时想不起但又随时可能冲口而出的东西。
(2)人格结构(superego)、“超我”早期弗氏将人格视为由意识、无意识两部分组成;1923年后又提出“本我”(伊德、id)、“自我”(ego),将人格结构视作“三大系统”组成。
一个精神健全的人,三者相统一,相和谐;三者相冲突时,人就处于失调状态。
A. “本我”:是一种初始混沌状态,一锅沸腾翻滚的激情,直接受人的生物性本能的驱使,是盲目的。
机体内部和外部的刺激使机体产生高度的兴奋(能量释放或紧张状态),本我的机能就是直接消除机体的兴奋。
文化学流派
对人类文化的进化论研究并没有随着19世 纪的结束而告终,20世纪30年代,莱斯利 •怀特对博厄斯所强调的历史特殊论公开 发难,重新提出进化论的研究方法。由于 其理论观点与19世纪的古典进化论有所不 同,故被称之为“新进化论学派”。该派 代表人物除怀特外,还有斯图尔德、萨林 斯、塞维斯等。
结构主义学派——学派简介
学术界一般认为,结构主义的 出现,是与西方人类学在20世纪50年代的 发展态势密切相关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 后,广大的殖民地国家纷纷摆脱殖民统治, 宣布独立。他们不再欢迎曾为西方殖民统 治献计献策的人类学家对他们进行实地调 查。在此情形下,人类学一下子失去了传 统的调查研究领地,不得已由以往的实地 调查研究转向了理论分析。结构主义正是 迎合这种转变的需要而产生的,反映了振 兴学科的努力。
新进化学派——学派简介
• 怀特的《文化的进化》(1959)、 • 斯图尔德的《文化变迁论》 (1955)、 • 萨林斯和塞维斯共同编撰的《进 化与文化》
新进化学派——著作
怀特除了坚持文化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基本进化观点外,又提出了新的看法,他 认为,人类文化的进化与其获取能量的多 寡,或利用能量之技术效率有关。低发展 的社会往往获取的能量总量也少,反之, 较高发展阶段的社会,则能获取较多的能 量。因此,可以依此来对人类社会进行分 类。
文化心理学派——代表人物
文化心理学派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文化与人 格的关系、民族性或国民性问题,认知问题等等。在文 化与人格的关系方面,他们认为,每个文化都有其典范 人格,这种典范人格是由该文化所塑模的。举例来说, 人们常说的中国人含蓄,美国人开朗,法国人浪漫等等, 反映的即是不同文化的典型人格。这种人格特征是作为 社会成员的个体,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由该社会 的文化培育、熏陶而形成的。在此过程中,儿童期的训 练对人格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他们接受了弗洛 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儿童诞生时,心灵如白纸一 张,是后天的文化训练,在这张白纸上画上了文化的印 记,最终形成了该文化认可的人格特征。
二语社会心理研究心理学派与社会文化学派
二语社会心理研究心理学派与社会文化学派一、概述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其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二语习得的研究领域中,社会心理研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语习得的社会心理研究主要关注学习动机、学习者认同等心理因素在二语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这些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心理学派和社会文化学派两大流派。
心理学派的历史较长,其研究核心在于个体心理。
自20世纪50年代末起,该学派经历了数个阶段的变化,从最初的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再到后来的建构主义,不断发展和完善。
心理学派强调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和认知结构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认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焦虑感等心理因素在二语习得中起着关键作用。
而社会文化学派则兴起于90年代,其侧重点在于社会环境对个体学习者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
该学派认为,二语习得不仅仅是一个心理过程,更是一个社会过程。
学习者的社会文化背景、语言环境、社交关系等因素都会对二语习得产生影响。
社会文化学派强调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
进入新千年,两个学派在批评和借鉴的对话中也形成了一定的交叠。
这种交叠主要体现在对学习者整体“人”的关注以及对多元性、动态性的注重。
心理学派和社会文化学派开始相互借鉴和融合,共同推动着二语习得社会心理研究的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二语习得社会心理研究的心理学派与社会文化学派的主要观点和发展历程。
通过对两个学派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二语习得的社会心理机制,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教学和学习提供重要的启发和借鉴[1][2]。
1. 介绍二语社会心理研究的重要性二语社会心理研究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二语习得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一研究领域不仅关注个体在学习第二语言时的心理过程,也深入探讨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二语社会心理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二语习得的本质和机制。
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流派
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流派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流派●第一节古典进化论文化人类学史上的第一个理论学派,成熟标志是泰勒的《原始社会》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的问世。
进化论学派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人类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发展。
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阶段,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
一、产生背景1、人类学知识的增长和研究组织的成立2、殖民贸易的促进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蓬勃发展,殖民贸易和殖民地统治达到空前的程度。
除殖民贸易和殖民统治官员的需要这一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之外,殖民当局的官员和传教士将他们在当地所见所闻报导给国内,也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
因此,学者研究的方向也为之一变,转向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民族文化风俗的人类学研究。
3、进化论思想的催生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思想根源,是19世纪进化理论的提出。
达尔文首次详细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机制,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证。
《物种起源》一书概括了达尔文的主要思想,即物种不是永远远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过程中,生物的自然选择机制与高度的变异性起着重要作用;自然选择就是把有利的变异保存下来,把不利的变异淘汰掉,从而使自己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并生存下来。
第一个建立社会进化理论的是斯宾塞。
在一切进化理论中,斯宾塞最系统地阐述了这一问题。
他第一次使用进化这个词是在1850年;1857年斯宾塞描述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过程;1862年,斯宾塞给出了进化的明确定义:“进化是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从不确定、不连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的变化。
”斯宾塞进化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将生物进化与社会进化视为本质相同的事物。
二、泰勒的文化人类学理论1、生平与著述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英国文化人类学奠基人,古典进化论的代表人物。
自学成才,1871年出版《原始文化》而驰名世界。
第8讲 文化学流派
史密斯的“泛埃及主义”
埃利奥特·史密斯(1871-1937)英国人 类学家,《人类史》、《早期文化之迁 徙》、《文化的传播》。
埃利奥特·史密斯认定全部文化一元发生、 单源辐射;全世界上古的文化都是在埃及 获取的,埃及是世界文化的唯一发源地, 世界一切彼此联系的文化现象,是某个时 候在埃及、部分地在其邻国诞生的,约在 新石器时代开始向一些国家传播。
弗罗贝纽斯对文化圈的研究
弗罗贝纽斯(1873-1938)德国文化人类 学家、文化圈理论及神话学家,《非洲文 化的起源》、《非洲文化史》。
弗罗贝纽斯研究非洲各地区文化的成分和 起源,率先把处于共属关系的一群文化要 素看成是文化合成,并将地理分布起名为 “文化圈”。
弗罗贝纽斯对文化学理论有所研究,提出 研究文化解剖学、文化生理学。
3.萨林斯:《文化和进步》。他试图协调以前的几种进化论的 观点。
反进化论
广义的反进化论指一切反对进化论的文化理论,狭义的包 括产生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文化传播主义与文化历史 主义。
反进化论的基本观点:1.文化固然有着内在的演变发展, 但不是直线式地由低级向高级的进化,而是时进时退。文 化发展并非单线进行,并不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注定要 经过相同的发展阶段、依照相同的顺序进化。2.人类文化 的发展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文 化演进文化。只有通过重新构拟每个民族以往文化的历史, 才能说明文化发展的真相。3.人类社会最早的婚姻形式并 不都是杂婚或群婚制;母系氏族文化也不是最古老的文化。 在最古老的原始文化里面已经出现一夫一妻制和家庭,而 氏族是家庭的扩大形式。图腾制既不是最早的文化现象, 也不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经阶段。
6.麦克伦南:《原始婚姻》 7.弗雷泽:《社会人类学》、
第二章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流派
(三)贡献
① 传播学派扩大了研究的视野,把人类学的调查 和研究推进了一步,为摩尔根时代的人类学所 不及。
② 正确地指出了文化传播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③ 正确地指出了文化圈在地球上也是客观存在的。
用文化圈的方法来认识民族文化,并对世界上 各种复杂的文化现象进行系统的划分,在人类 学上应该是可取的。
弗朗茨·博厄斯
▪ 弗朗兹·博厄斯(FraMz Boas,1858— 1942)生于德国威斯特伐利亚的明登市, 先后在海德堡大学、波恩大学、基尔大 学读物理学和数学。1886年前往美国 定居。在美国他重建了《美国人类学家》 杂志,发起成立了“美国人类学学会”。 1883年到加拿大的巴芬岛进行1年多的 考察,了解了爱斯基摩人的生活; 1887年到美国西北海岸的印第安人居 住区考察,并于当年加入美国国籍。他 在人类学上的贡献不仅在于有一些影响 的著作,而且培养了一大批著名的学生: 克鲁伯、罗维、米德以及本尼迪克特等 人。他被尊称为“美国人类学之父”。
➢ 为了论证文化进化的理论,他主要运用两 种方法:一是文化遗留(Survivals)分析 法(也叫残存法),一是比较法 (Comparative Studies)。
“在那些帮助我们按迹探求世界文明的实际进程的证据中, 有一广泛的事实阶梯,我认为可用遗留这个术语来标示这 些事实。仪式、习俗、观点等从一个初级文化阶段转移到 另一个较高的阶段,它们是初级文化阶段的生动的见证或 活的文献。”
三、历史特殊学派
• 该学派的创始人为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 故又称为博厄斯学派。这是一种以历史 特殊论为基本理论核心、以文化区为研 究方法、以文化相对主义为研究态度而 建立起来的人类学理论。
• 博厄斯代表作: 《中部爱斯基摩人》
文化人类学10大学派理论
文化人类学10大学派理论文化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学科,它关注着人类的行为、、俗和价值观。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文化人类学领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学派,下面是文化人类学中的十大学派理论。
1. 功能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文化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和目标。
它强调文化在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分析文化现象来理解社会结构和组织。
2.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延续了功能主义的观点,强调文化对社会的结构和组织方式的影响。
它认为文化是社会的基本单位,通过研究文化来理解社会结构和功能。
3. 符号学理论:符号学理论认为文化是由符号系统构成的,通过符号与意义的交流来传递文化价值观和认知模式。
它强调人们对符号的解读和理解对文化的重要性。
4. 解构主义理论:解构主义理论强调对文化背后的权力关系和隐含意义进行批判性分析。
它质疑文化的固定性和单一性,关注文化中的矛盾和冲突。
5. 文化相对主义理论:文化相对主义理论认为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认知模式,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文化标准。
它强调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反对文化的评判和比较。
6. 文化演化论:文化演化论认为文化是不断演变和发展的,通过文化的适应性变化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它强调文化的变化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7. 文化生态学理论:文化生态学理论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
它关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以及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8. 文化认同理论:文化认同理论研究个体和群体在文化中的认同和归属感。
它关注人们对自己的文化身份的认同和理解。
9. 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关注那些不以物质形式存在的文化传统和实践。
它强调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保护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
10. 文化认知理论:文化认知理论研究文化对人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它关注文化对感知、理解和思考的影响,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认知差异。
以上是文化人类学中的十大学派理论,每个理论都有着不同的观点和方法,用于理解和解释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心理学十大流派
心理学十大流派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科学领域,它通过不同的流派和理论来解释和理解人类思维、情感、行为以及其背后的心理过程。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的十大流派,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对心理学的贡献。
一、结构主义流派结构主义是心理学的最早一个流派,它强调研究心理现象的结构和构成。
结构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是威廉·詹姆斯,他提出了“意识流”理论,认为人的心理体验是一系列连续的意识状态。
结构主义流派对实验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功能主义流派功能主义流派相较于结构主义,更加关注心理现象的功能和目的。
其代表人物是威廉·詹姆斯的学生,也是第一位美国心理学教授之一的约翰·杜威。
功能主义流派认为心理活动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产物,强调心理过程的功能和作用。
三、行为主义流派行为主义流派以行为为研究对象,将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局限于可观察到的行为,忽略了心理过程。
行为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是约翰·B·华生和伊万·巴甫洛夫,他们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研究,建立了行为主义的基本原则。
四、人本主义流派人本主义流派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内在价值。
该流派的代表人物是卡尔·罗杰斯和亚伯拉罕·马斯洛。
他们认为人具有自我动力和自我决定的能力,注重心理健康和积极的人际关系。
五、认知流派认知流派关注个体的思维过程,强调人的信息处理和思维方式。
认知流派的代表人物有乔治·米勒、诺曼·库伯等。
他们提出了信息处理模型,认为人的信息加工过程和认知结构对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六、解释主义流派解释主义流派关注个体的主观理解和经验,强调理解人的现实世界和社会文化背景的重要性。
该流派的代表人物有赫尔曼·埃宾豪斯、弗洛姆等。
他们通过对个体生活故事的分析,揭示了人的认知和行为的多样性。
七、动机与人格流派动机与人格流派研究人类的动机和个体差异对行为的影响。
该流派的代表人物是亨利·穆雷和列文托尔曼。
文化学的流派文化心理学派著作整理
文化学的流派文化心理学派著作整理文化学的流派文化心理学派知识梳理20世纪30年代,美国历史学派的一些学者例如露丝﹒富尔顿﹒本尼迪克特、玛格丽特﹒米德、拉尔夫﹒林顿等,开始从心里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社会文化现象,从而形成了文化心理学派.1934年,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文化心理学派的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若干年,文化心理学派在美国人类学界一直有着重大影响.在文化心理学派看来,人们的心理决定着人们的文化和社会状况,决定着民族的先进与落后、优秀与卑劣.他们认为,只有心理素质完善、优越的民族才可能创造并拥有高级的文化,而心理素质不完善、不优越的民族则只能创造和拥有低级的文化,而现代世界危机的根源则在于存在不同的文化模式.文化心理学派的代表作有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1934)、《菊花与刀》(1946),米德的《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1935),林顿的《人的品格》(1936)、《人格与文化背景》(1945)等.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本尼迪克的《文化模式》和《菊花与刀》.在《文化模式》一书中,本尼迪克特分别考察了普埃布洛印第安人、多布人和瓜求图印第安人的社会文化情况,认为这三种文化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文化性格,或者说三种不同的文化模式.其中普埃布文化学的流派洛人文化是“日神型”文化,其特点是严谨、规律、自制和乐群.而瓜求图人文化则是与此相反的“酒神型”文化,主要特征是粗暴、狂野、放纵以及极端自高自大.多布人则是所谓“狂想型”文化的代表,其主要特征是猜疑、仇视以及相互欺诈.在这本书中,本尼迪克特认为,人类行为的方式有多种多样的可能,这种可能是无穷的.但是一个部族、一种文化在这样的无穷的可能性里,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些,而这种选择有自身的社会价值趋向、选择的行为方式,包括对待人之生死、青春期、婚姻的方式,以至在经济、政治、社会交往等领域的各种规矩、习俗,并通过形式化的方式,形成风俗、礼仪,从而结合成一个部落或部族的文化模式.强调文化的差异、整合与平等是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在这本书中本尼迪克特体现的一种对人类世界的人文关注,具有关怀性的才是最有意义的.在二战期间美军占领日本后,惊讶于日本人根本不反抗,到处各地看到欢迎美军的日本人,美军都震惊了!于是美国战争资料情报室聘请本尼迪克特等人类学家对日本国民性格作专项研究,希望能够在战后能够很好地管制日本,后来就有了《菊花与刀》.尽管本尼迪克特并没到过日本,但她把战时被拘于美国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笔触探入日本人生活方式的诸多层面,追问了日本何以成为日本民族.在该书中,她通过对日本人的义务与人情、恩与责任、义务与义理等方面的比较,较全面地考察了他们的忠、孝、仁、义、德的人生观和价值体系,从而得出了日本文化是不同于欧美文化学的流派的“罪恶感”文化的“耻辱感”文化的结论.其研究意见不仅为美国军事外交决策所采纳,也被日本本土称之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是文化人类学者研究日本的经典性著作.事实上,美国政府战后对日本的政策和日本相应的反应与本书的分析基本一致.可谓是美国改造日本、分析日本的指导书.文化心理学派在20世纪40年代极为盛行,50年代因其种族主义的倾向而受到批评,逐渐衰落下来,60年代以后,在文化与人格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所谓的心理人类学派.该派在弗洛依德关于人类发展和心理动态学学说的影响下,侧重于探索人类的心理因素和心理过程是怎样影响其文化实践活动的.不同民族和文化的认知问题,是其研究的重点,这一研究取向至今仍盛行不衰,从者甚众.。
推荐给中学生的文化与社会心理学著作
推荐给中学生的文化与社会心理学著作文化与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与心理活动的学科,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对于中学生来说,了解文化与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还可以促进他们的个人发展和社交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中学生推荐几本优秀的文化与社会心理学著作,希望能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启发。
《社会心理学》是由David Myers撰写的一本经典教材。
这本书详尽地介绍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
通过阅读这本书,中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例如人的认知、情感与行为是如何被社会因素影响的。
这本书以实例和案例为基础,生动地展示了不同社会情境下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模式,让读者更易于理解和记忆。
《文化心理学》是由Steven J. Heine撰写的一本关于文化与心理的经典著作。
这本书强调了文化对于个人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影响。
它揭示了不同文化间的价值观、信仰系统、思维方式和感知偏好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阅读这本书,中学生可以了解到文化与社会背景对于个体的塑造作用,从而更加开阔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乌合之众》是由古斯塔夫·勒庞撰写的一本关于集体心理的经典著作。
这本书解释了群体行为以及人们在群体中的思维方式。
通过对集体心理的研究,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人们在群体中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表现,以及群体行为对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这本书反思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引导读者思考个体在群体中的角色和责任。
除了这些经典著作,还有一些其他有趣且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文化与社会心理学著作,例如《思考,快与慢》、《说服力》、《荒谬与文化》等。
这些书籍涵盖了更广泛的主题,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的内容,能够为中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视角和思维模式。
总的来说,推荐给中学生的文化与社会心理学著作既要有足够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又要有趣味性和可读性,以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与学派
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与学派一、引言在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各种不同的流派与学派相继出现,丰富了文学的内涵与形式。
这些重要的流派与学派对于文学的进步与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时期的文学史角度出发,介绍几个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与学派。
二、古希腊悲剧与喜剧古希腊悲剧与喜剧是文学史上的两个重要流派。
悲剧以《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等作品为代表,以展现人类命运的无常与悲剧性为特点。
而喜剧则以《云雀喜剧》、《葡萄喜剧》等作品为代表,以揭示人性的丑恶与荒诞为特点。
这两个流派的出现,为后世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后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浪漫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浪漫主义是文学史上的另一个重要流派。
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以追求个人情感、追求自由为核心特点。
代表作品有《卓别林诗集》、《悼念》等。
这些作品追求内心的真实与情感的宣泄,展现了浓郁的诗意与浪漫主义色彩。
浪漫主义的出现,开创了文学史上个人情感与主观体验的新篇章,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兴起19世纪的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是文学史上又一次重要的转变。
现实主义作品以真实生活为素材,注重生活的真实性、客观性与社会现象的揭示。
代表作品有《巴尔扎克小说选》、《战地风云》等。
而自然主义则更加强调对人性的冷峻与物质条件的决定性。
代表作品有《包法利夫人》、《杜悦》等。
这两个流派的兴起,使得文学更加接近生活,对社会各个层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与思考。
五、现代主义的冲击20世纪的现代主义是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冲击。
现代主义作品以对传统形式与题材的突破为特点,注重语言的创新与形式的实验。
代表作品有《尤利西斯》、《银河帝国》等。
现代主义的出现打破了以往的文学规范与框架,呈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表现方式。
现代主义对于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六、结语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与学派是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流派与学派都在不同的时期给予文学以新的气息和发展方向。
第8讲社会历史文化学派与文艺心理学
3)问题:梅拉赫的文艺心理学研 究方法给我们哪些启示?
首先是综合研究方法。
艺术创作综合研究:是吸收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种专 家、作家和艺术家共同研究艺 术创作问题,核心问题是艺术 创作过程和艺术接受过程的心 理机制问题。
运用综合方法研究文艺心 理学必须坚持哪几项原则?
A要有共同的终极目标, 要制定共同的研究大纲; B要明确各学科在综合 研究中的可能性和界限;最 重要的是充分考虑艺术的审 美特性。
他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思维体系是矛盾 复杂的。 艺术家的任务就在于抓住最尖锐、最折磨人的 问题,揭示当代最隐秘的现象,看到普通人发现不 了的东西。 他还分析了契诃夫的总是把严整的逻辑和对世 界的诗意感受结合起来,把“纲领性”同充分客观 描写的要求、细腻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 在具体分析三个作家艺术思维的各自特点之后, 梅拉赫最后总结说:“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 契诃夫的艺术思维——在保持他们的差别的同时, 以综合性为其主要特色,在这类思维中分析性和情 感表达性的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4)意识和活动统一原则:每一个最简 单的人动作不可避免地同时也是某种心理动 作。人的心理在活动中形成,在活动中得到 表现,通过活动被认识。这一学派反对行为 主义心理学派把心理活动简单归纳为“刺 激—反应”的模式,认为人的心理映象,主 体的心理和意识是主客体双方相互作用的结 果,不能离开完整的活动系统来了解人的心 理映象。 意识和活动统一原则,对于我们认识创 作心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认识创作过程中 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在理论上是至关重要的。
第8讲
社会文化历史 学派 与文艺心理学
一、
苏联的社会文化 历史心理学派
1)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一般 指心理学中苏联学派,这一学派 继承了俄国心理学的传统,又以 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这一学 派认为人的心理是受人的社会实 践制约,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历 史环境中形成的,它力求把心理 学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 物主义的基础上
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思想流派
二、共同的主题
儒家、道家和佛家各有其不同的思想源流, 儒家、道家和佛家各有其不同的思想源流,但它 们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们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其共同的 探讨主题。它们均把心灵、 探讨主题。它们均把心灵、社会和宇宙作为一个 整体来加以阐释, 整体来加以阐释,它们也常常吸收和借鉴别家的 思想观点,进而更体现出了它们的许多共同之处。 思想观点,进而更体现出了它们的许多共同之处。
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思想流派
中国古老文明的核心是传统的中国哲学。 中国古老文明的核心是传统的中国哲学。正如冯友 兰先生所提到的那样, 兰先生所提到的那样,传统中国哲学的任务不在于 增加实际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在中国 增加实际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 哲学家看来,一个人应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哲学家看来,一个人应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或者 说成为圣人,那就要经由不断的精神修养, 说成为圣人,那就要经由不断的精神修养,去觉解 生存的意义,去体认更高的存在, 生存的意义,去体认更高的存在,去成就天人合一 的境界。 的境界。
1.儒家学派历史上经过了曲折的发展, 1.儒家学派历史上经过了曲折的发展,由孔子和 儒家学派历史上经过了曲折的发展 孟子开创的学说也得到了后来的许多著名儒家学 者的发挥、修正和改造,使之成为关注人生幸福 者的发挥、修正和改造, 和社会和谐的庞大思想体系。 和社会和谐的庞大思想体系。 道家学派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 2. 道家学派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家并没有像 儒家那样被确立为国家官方的思想学说, 儒家那样被确立为国家官方的思想学说,但它仍 然在思想界极受重视, 然在思想界极受重视,它所倡导的思想观点和生 存方式也在民间广为流行。 存方式也在民间广为流行。
2.人格的观点 人格的观点 人格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人格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科学心理学 并没有取得一致同意的人格定义。 中,并没有取得一致同意的人格定义。通常它一直被用来 指心理的特征,使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区别。 指心理的特征,使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区别。它也被用来 指个体的整体心理,以解释个体的行为。 指个体的整体心理,以解释个体的行为。心理学家依据于 不同的哲学假定和科学研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人格说明, 不同的哲学假定和科学研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人格说明, 提供了各种不同的人格理论。 提供了各种不同的人格理论。 相比较而言,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人格考察最早是出自个 相比较而言, 体差异的研究。这至少是肯定社会个体是等价的存在, 体差异的研究。这至少是肯定社会个体是等价的存在,但 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心理行为特征。 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心理行为特征。可以将这看作为横 向比较的人格学说。 向比较的人格学说。中国本土心理学的人格探讨则主要是 出自理想人格的追求。 出自理想人格的追求。这至少是肯定社会个体并不是等价 的存在,而是有着人格高下的区分。 的存在,而是有着人格高下的区分。可以将这看作为纵向 提升的人格学说。 提升的人格学说。
第六章 文艺心理学流派概述
第六章文艺心理学流派概述(一)精神分析心理学1. 弗洛伊德(1856-1939)创始人(1)无意识(潜意识)论理“无意识”并非弗洛伊德首先发现,康德、莱布尼茨都提到过。
赫尔巴特“意识域限”19世纪80年代已较流行,哈特曼《无意识哲学》。
弗氏是充分认识无意识动机的意义并发现一种研究它的方法的学者。
“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精神分析以为心灵包含有感情、思想、欲望等等作用,而思想和欲望都可以是潜意识的。
”《精神分析引论》“无意识是一个特殊的技术领域,它具有自己的愿望冲动,自己的表现方法,以及它所特有的精神机制。
”“我们假设每一个心理过程最初都是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或时相,然后只是从这一时相才过渡到一种有意识的时相,这很像一张照片最初都是阴性的,后来通过冲洗才变为一张照片……任何特殊过程首先都是属于无意识的心理系统,从这一系统出发,在一定条件下,它才会过渡到有意识的系统。
”A. 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无意识是根,意识是表层活动;B. 无意识内容只有得到“看守人”的允许,才可能进入意识活动;否则,则被压抑;C. 这些未受压抑的只有成功地吸引意识顾盼,才会变为有意识的(前意识);D. 存在着各种不同级别的无意识。
处于最底层的无意识记忆永远不能成为意识,因为它们没有联系;而处于顶端的无意识记忆则属于那些一时想不起但又随时可能冲口而出的东西。
(2)人格结构(superego)、“超我”早期弗氏将人格视为由意识、无意识两部分组成;1923年后又提出“本我”(伊德、id)、“自我”(ego),将人格结构视作“三大系统”组成。
一个精神健全的人,三者相统一,相和谐;三者相冲突时,人就处于失调状态。
A. “本我”:是一种初始混沌状态,一锅沸腾翻滚的激情,直接受人的生物性本能的驱使,是盲目的。
机体内部和外部的刺激使机体产生高度的兴奋(能量释放或紧张状态),本我的机能就是直接消除机体的兴奋。
文化心理学书籍
文化心理学书籍
以下是 6 条关于文化心理学书籍的表述:
1. 《菊与刀》这本书真的超棒啊!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日本文化深层秘密的大门。
你想啊,通过一本书去了解另一个国度独特的文化心理,多有意思呀!这简直就是一场奇妙的文化探险之旅!
2. 《乡土中国》可不容错过呀!它就如同一位智者,带你深入了解中国乡村的文化心理。
难道你不想知道我们的乡土文化有着怎样深刻的根源和影响吗?读了它,你肯定会眼界大开的!
3.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哇,那读起来可真带劲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群体行为背后的文化心理。
哎呀,想想看,了解大众行为的深层次原因,多刺激呀,赶紧去读吧!
4. 《金枝》这本书简直太神奇啦!它仿佛是一把钥匙,能开启古老文化心理的神秘宝库。
你说,谁不想去探索那些充满魅力的古老秘密呢?还等什么呀!
5. 《枪炮、病菌与钢铁》真是超有魅力的一本书呀!就似一幅宏伟的画卷,展现了不同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心理根源。
它能让你明白好多平时想不到的东西呢,不来读一读吗?
6.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可太值得一看啦!好比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对人类文化心理演变的理解。
哼,难道不应该去深入了解我们是怎么一步一步发展成现在这样的吗?还不赶紧翻开这本书呀!
我的观点结论:这些文化心理学书籍都非常有价值,能让我们对不同文化下的心理有更深刻的认识,非常值得一读再读!。
第二章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流派
1。英国泰勒: 第一,世界各地文化的一致性,主要取决于两个 因素:一是人的本性的普遍相似性,二是生活环境的 普遍相似性。
第二,文化的各种不同阶段,是发展或进化的不同
阶段,其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产物,并对 将来的历史进程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2。美国的摩尔根:社会进化分三个阶段,即“蒙 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 。
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文化是“从历史上沿袭下来的体现于象征符号
中的意义模式,是由象征符号体系表达的传承概念
体系,人们以此达到沟通、延存和发展他们对生活 的知识和态度”。 他将文化比作某种生命情感的表现形式,它具 有游戏的、戏剧的、舞台的、文学的象征意义。
巴厘岛的斗鸡游戏的分析。
巴厘岛 斗鸡_在线视频观看_土豆 网视频 286
类学中的心理学派,或叫做文化与人格学派。主要代
表人物有拉尔夫 · 林顿、艾布拉姆 · 卡丁纳、玛格丽
特· 米德和露丝· 本尼迪克特等。
林顿的“基本人格类型”与卡丁纳的“基本人格
结构”。两人既承认文化对人格的影响作用,又强调
人格对于文化的影响作用。
本尼迪克特深入北美,研究印第安人的民俗和宗
教,反映在《文化模式》一书中。
米德的《来自南海》三部曲揭示了这样的观点: 一个人的成年人格的形成,深受其所处的文化的影响, 尤其是不同文化或社会的儿童的抚养方式,对于人的 个性形成有着关键的影响。
二、功能主义与结构功能主义
1。马林诺斯基派的功能主义 人类任何社会现象、任何文化现象,都是为满足
某种现实的需要而存在的。“文化,即工具的整体及
第三节 新进化论、结构主义人类学
一、新进化论
所谓新进化论是指在20世纪50年代一些人类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学的流派
文化心理学派知识梳理
20世纪30年代,美国历史学派的一些学者例如露丝﹒富尔顿﹒本尼迪克特、玛格丽特﹒米德、拉尔夫﹒林顿等,开始从心里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社会文化现象,从而形成了文化心理学派.1934年,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文化心理学派的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若干年,文化心理学派在美国人类学界一直有着重大影响.
在文化心理学派看来,人们的心理决定着人们的文化和社会状况,决定着民族的先进与落后、优秀与卑劣.他们认为,只有心理素质完善、优越的民族才可能创造并拥有高级的文化,而心理素质不完善、不优越的民族则只能创造和拥有低级的文化,而现代世界危机的根源则在于存在不同的文化模式.文化心理学派的代表作有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1934)、《菊花与刀》(1946),米德的《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1935),林顿的《人的品格》(1936)、《人格与文化背景》(1945)等.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本尼迪克的《文化模式》和《菊花与刀》.
在《文化模式》一书中,本尼迪克特分别考察了普埃布洛印第安人、多布人和瓜求图印第安人的社会文化情况,认为这三种文化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文化性格,或者说三种不同的文化模式.其中普埃布
文化学的流派
洛人文化是“日神型”文化,其特点是严谨、规律、自制和乐群.而瓜求图人文化则是与此相反的“酒神型”文化,主要特征是粗暴、狂野、放纵以及极端自高自大.多布人则是所谓“狂想型”文化的代表,其主要特征是猜疑、仇视以及相互欺诈.在这本书中,本尼迪克特认为,人类行为的方式有多种多样的可能,这种可能是无穷的.但是一个部族、一种文化在这样的无穷的可能性里,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些,而这种选择有自身的社会价值趋向、选择的行为方式,包括对待人之生死、青春期、婚姻的方式,以至在经济、政治、社会交往等领域的各种规矩、习俗,并通过形式化的方式,形成风俗、礼仪,从而结合成一个部落或部族的文化模式.强调文化的差异、整合与平等是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在这本书中本尼迪克特体现的一种对人类世界的人文关注,具有关怀性的才是最有意义的.
在二战期间美军占领日本后,惊讶于日本人根本不反抗,到处各地看到欢迎美军的日本人,美军都震惊了!于是美国战争资料情报室聘请本尼迪克特等人类学家对日本国民性格作专项研究,希望能够在战后能够很好地管制日本,后来就有了《菊花与刀》.尽管本尼迪克特并没到过日本,但她把战时被拘于美国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笔触探入日本人生活方式的诸多层面,追问了日本何以成为日本民族.在该书中,她通过对日本人的义务与人情、恩与责任、义务与义理等方面的比较,较全面地考察了他们的忠、孝、仁、义、德的人生观和价值体系,从而得出了日本文化是不同于欧美
文化学的流派
的“罪恶感”文化的“耻辱感”文化的结论.其研究意见不仅为美国军事外交决策所采纳,也被日本本土称之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是文化人类学者研究日本的经典性著作.事实上,美国政府战后对日本的政策和日本相应的反应与本书的分析基本一致.可谓是美国改造日本、分析日本的指导书.
文化心理学派在20世纪40年代极为盛行,50年代因其种族主义的倾向而受到批评,逐渐衰落下来,60年代以后,在文化与人格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所谓的心理人类学派.该派在弗洛依德关于人类发展和心理动态学学说的影响下,侧重于探索人类的心理因素和心理过程是怎样影响其文化实践活动的.不同民族和文化的认知问题,是其研究的重点,这一研究取向至今仍盛行不衰,从者甚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