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考试大纲

合集下载

中国通史考试大纲

中国通史考试大纲

苏州科技学院专门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通史》考试大纲一.考试范围: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夏商第二节商朝奴隶制国家的初步发展第三章西周第一节西周的建立与巩固第二节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第四章春秋第一节大国争霸第二节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第五章战国第一节变法运动和封建集权制度的初步形成第四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第六章秦第一节秦朝的建立和发展第二节秦末农民起义第七章西汉第一节封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二节汉承秦制和中央对王国势力的斗争第三节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第八章东汉第一节东汉前期的政治和经济第三节东汉中后期的腐朽统治与黄巾大起义第四节秦汉时期的文化第九章三国、西晋第二节三国的政治和经济第三节西晋的门阀统治第十章十六国、东晋第二节东晋在江南的统治第十一章南朝、北朝第二节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第三节北魏的统治与孝文帝改制第五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第十二章隋朝第一节隋朝的建立和短暂的繁荣第十三章唐朝第一节唐朝前期的政治与经济第三节唐朝中后期的政治和经济第五节隋唐文化第十四章五代十国、辽、北宋、西夏第二节北宋的阶级关系与社会经济第三节王安石变法和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第十五章金、南宋第二节对峙局面下的南宋社会第三节对峙局面下的金朝社会第十六章元朝第二节元朝的统治制度第三节元朝的社会经济第五节五代辽宋金元文化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第十七章明朝第一节明朝前期的政治和经济第三节明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张居正改革第四节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第五节明后期社会危机的加深与明末农民起义第十八章清朝第二节君主专制政体的进一步加强第四节清前期社会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第五节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社会第六节明清文化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第一章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二节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第三节战后十年间的中国社会第二章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节太平天国起义第二节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第四节辛酉政变及其以后的政治格局第三章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第一节太平天国失败后的社会经济第二节统治集团内部对举办洋务的不同态度第三节军事工业和新式陆海军的建立第四节近代民用企业的出现第五节新阶级的出现和思想文化的演变第四章中法战争和中日故争第二节中法战争第三节中日战争第五章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第一节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第二节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第三节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六章辛亥革命第一节民族灾难的深重和清末“新政”第二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第三节革命运动的发展第四节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和立宪运动第五节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第六节辛亥革命时期的文化第七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近代中国历史的新趋向第一节袁世凯的反动统治与护国运动第二节北洋军阀的权力争夺与护法运动第四节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第五节新文化运动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第一章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19年5月—1923年12月)第一节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第二节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三节军阀的混战和政治争斗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第二章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的末路(1924年1月—1927年7月)第一节军阀势力的演变国民革命高潮的掀起第二节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的大发展第三节国民革命的失败第三章中国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苏维埃革命的开展(1927年8月—1931年9月)第一节国民政府“统一”全国中国革命的低潮第二节苏维埃革命的开始第三节国民党军阀的混战中间政派的活动和主张第四节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扩大第四章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1931年9月—1937年7月)第一节九一八事变全国抗日民主浪潮的兴起第二节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加强抗日民主运动继续发展第三节苏区革命的深入和严重挫折红军长征第四节华北事变一二•九运动第五节共产党政策的调整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变化西安事变全国团结抗日局面的基本形成第五章抗日战争(1937年7月—1945年8月)第一节全国抗战的开始正面战场的作战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第二节战略相持阶段前期抗战形势的演变第三节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抗战中期的国民党统治区和解放区第四节抗战后期的政治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第六章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崩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5年9月─1949年10月)第一节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中国人民力争和平民主第二节全面内战的爆发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防御第三节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二.题型1.名词解释2.简答题3.论述题三.考试书目:1.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上、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李侃等主编:《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华书局3.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上)(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四.复习要求:认真阅读指定的考试书目,把握基本史料,掌握基本史实,提高分析能力。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

基础教育(中文方向)专业《中国通史》课程(9018)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和特点本课程是本专业的基础课。

通过讲授原始社会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的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及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中国历史的系统知识,培养历史分析能力,提高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所需要的中国历史方面的基本素质。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传统和现代的历史分析方法,掌握从原始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的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和系统知识,学会基本的历史考察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对历史上的各种制度、事件、现象和人物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述。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分工或区别学习本课程应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毛泽东思想概论等基础理论知识。

本课程的内容应以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人民生活状况、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汉民族与各民族的相互关系状况、影响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主要文化艺术成果等为重点。

其难点是正确把握整体历史的有机发展,对历史发展中的人和事予以客观评述。

本课程是学习中外教育简史、中国小说史以及汉语语言的基础课程。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编原始社会第一章原始群时期(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群存在的情况,掌握猿人阶段的元谋猿人、北京猿人的体格特征和生活状况,古人阶段的周口店新洞人的生活状况。

–1–(二)课程内容一、猿人阶段二、古人阶段(三)考核知识点1、元谋人2、蓝田人3、北京猿人4、周口店新洞人(四)考核要求(1)识记:元谋人蓝田人北京猿人周口店新洞人(2)领会:火在人类进化中的意义,原始人群的婚姻关系。

第二章氏族社会时期(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的基本情况,深刻理解从母系氏族公社到父系氏族公社的发展,熟练掌握神话和传说时代的历史。

我国通史考试大纲

我国通史考试大纲

《中国通史》Ⅰ、考试内容及要求对中国通史的了解是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必备的基本素养,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和学校专业设置的要求,本院结合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制定本考试大纲,考生须掌握的重点内容如下:1 古代史部分(1)中国历史的起源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石器时代;早期的农耕文明;中华文明的曙光(2)上古三代:夏、商、西周寻觅中的夏;东亚雄邦:商;文明的奠基:西周“封建”;(3)历史大变动:春秋战国社会秩序的急剧变动;经济的突飞猛进与社会组织的改变;“大一统”的前奏:各国变法;诸子竞起与“百家争鸣”(4)大一统帝国的创制:秦、汉“大一统”帝制的确立;秦的暴政与秦朝的覆灭西汉:帝国的重建和稳固;汉武帝时代;西汉的衰落和新朝的改革;东汉的盛衰;汉代的文化与科技(5)帝国的分裂: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鼎立;西晋与东晋;动荡中的南北中国;乱世中的文化自觉(6)帝国的繁荣与开放:隋唐隋唐开国重建统一;盛唐的社会与文化;“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变迁(7)帝制成熟与社会转型:五代辽宋西夏金过渡期的混乱与纷争;民族政权的多元并立;社会经济的深刻转型;臻于巅峰的文化成就(8)大一统的再实现:元再造统一的元朝政权;元朝统治政策的成与败;元朝的科技与文化(9)君主极权的帝国体制:明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明朝中后期的政局;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10)夕阳西下的帝国统治:清(至1840年)从入居中原到平定天下;“康乾盛世”的治道;末代王朝的由盛转衰2 近代史部分(1)西方资本主义的东侵与中国的应对清政府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战后的中国社会(2)太平天国起义的勃兴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太平天国的纲领和政策(3)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败亡第二次鸦片战争;咸同时期的朝局;太平天国的后期斗争及其失败;太平天国时期各地民众的反清斗争;(4)19世纪中期的思想文化思潮与学术;诗歌与散文;科技与译书(5)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清政府应付变局的抉择;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6)民族危机的加剧中国的边疆危机;中法战争;中日战争(7)民族救亡运动的高涨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列强瓜分中国的危局;维新派救国的新取向;戊戌变法和政变;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的入侵和《辛丑条约》的签订(8)19世纪后期的思想文化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进化观;“诗界革命” ;西方近代科技的引进(9)辛亥革命与清政府的覆亡20世纪初年的中国社会状况;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同盟会领导的革命斗争;立宪运动的开展和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10)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袁世凯的独裁与复辟;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军阀割据;中国的曙光(11)20世纪初年的科学与文化资产阶级新史学的兴起;小说与戏曲;教育与科学3 现代史部分(1)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1919年5月—1923年12月)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军阀的混战和政治争斗;中国革命的新局面(2)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的末路(1924年1月—1927年7月)军阀势力的演变国民革命高潮的掀起;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的大发展;国民革命的失败(3)中国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苏维埃革命的开展(1927年8月—1931年9月)。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通史型复习大纲(中古史).doc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通史型复习大纲(中古史).doc

\通史专题史明清时期专题归纳政治史r 明太祖y明朝I 明成祖明宣宗C 皇太极清朝』康熙匸雍正”地方:废行省、设三同J 布政同一行政 ]都指挥司一军政1按察司一监察匸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 翰林院官员文渊阁内阁 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内阁具有票拟权——内阁是君丄专制强化产物 对皇权没有制约作用r 议政王大臣会议(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j 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设南书房(议政干大臣会议,内阁,南书房三足鼎立)”简:机构人员十分简单军机处Y 速:办事效率高(上传下达)1密: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变化:以血缘纽带维系的宗法分封制向以、 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本质:君主专制)转变。

秦朝建立的 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讦 多每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积极作用—— (1)维护了国家的塔 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锣 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使社会环境和平稳定,有利寸 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保证了中外经济文化的止常交流, 推动了先进工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的范围内传播。

消极影响——(1)经济上,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资% 上义萌芽的发展。

(2)政治上,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使人民毫无地 位和言论自由,受到的压迫和剥削更加残酷。

(3)思想上,专制制龙 使读书人只知道埋头苦读,不去钻研有关国计民生的真才实学,严 重阻碍了科技的发展:文化专制更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 ,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

经济史发达的古代农业明清时朋:精耕细作,男耕女织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明朝:宣徳年间青花瓷为珍品丝织品超越前朝淸朝:杀琅彩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岀现资本主义萌芽古代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政府对商人征收重税,种种压制政策,但商业依旧繁荣发展,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历史学院《中国通史》考试大纲

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历史学院《中国通史》考试大纲

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历史学院《中国通史》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考试科目名称:中国通史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中国古代史约40%中国近代史约30%中国现代史约30%4)题型结构名词解释题:5小题,各计8%,共计40%简答题:2小题,各计15%,共计30%分析论述题:1小题,各计30%,共计30%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考试目标:1.掌握中国历史的基本史实,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2.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

能辨析史料的价值、偏颇或局限,获取有效信息。

4.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文字准确。

考试内容:中国古代史第一章史前时代第二章夏商西周(一)夏朝与夏文化的探究(二)商朝及其考古发现(三)西周的盛衰第三章春秋战国(一)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的解体(二)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三)春秋战国的思想与文化:诸子百家第四章秦汉(一)秦帝国的建立及其历史影响(二)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三)东汉的政治(四)两汉文化:经学、史学等第五章魏晋南北朝(一)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短暂统一(二)东晋南朝的政治与经济:(二)十六国北朝的政治形势与民族关系(三)北朝经济的缓慢发展与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四)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与科技: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第六章隋唐五代(一)隋朝的统一与覆灭(二)唐朝前期政治(三)安史之乱与中晚唐政局:(四)隋唐的民族关系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五)隋唐的思想、文化和科技: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唐代的崇道(六)五代十国的政治与经济:周世宗改革第七章宋、辽、西夏、金、元(一)宋朝建立与专制集权的加强(二)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与王安石变法(三)辽、西夏、金的建立及其制度(四)宋、辽、西夏、金的关系(五)元朝的统一及其影响(六)宋元的社会经济(七)宋元的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八)宋元的思想、文化与科技:程朱理学等(九)宋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第八章明、清(鸦片战争前)(一)明初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二)明中后期的政治和社会危机(三)清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四)明清国家制度(五)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六)明清对外关系与贸易(七)明清思想、文化和科技:“陆王心学”,乾嘉考据之学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第一章鸦片战争(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二)鸦片战争的经过(三)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第二章太平天国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一)太平天国起义的酝酿(二)太平天国前期的军事胜利(三)太平天国前期的制度和政策(四)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政策与措施(五)第二次鸦片战争(六)辛酉政变及其以后的清朝政局(七)太平天国的后期第三章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加深(二)洋务派与晚清政治派别(三)创建军事工业与新式海陆军(四)近代民用企业的产生(五)兴办文化教育事业(六)新阶级的出现和思想文化的演变(七)洋务运动的历史评价第四章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一)列强对中国边疆的侵略(二)中法战争(三)中日甲午战争第五章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一)民族危机的加重(二)戊戌维新(三)义和团运动第六章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一)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二)清末新政(三)20世纪初的反帝爱国运动(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五)同盟会的成立与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六)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失败原因(八)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思潮与文化第七章北洋军阀的统治与近代中国历史的新趋向(一)袁世凯的专制统治及其覆灭(二)军阀割据与护法运动(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四)民国初年的社会经济(五)新文化运动中国现代史第一章五四运动(一)五四运动前夕的中国(二)五四爱国运动(三)马列主义的广泛传播第二章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二)华盛顿会议与中国、中国共产党关于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三)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和农民运动兴起(四)中国共产党关于革命统一战线方针的确定(五)马列主义宣传教育的开展、“科学和人生观”的论战第三章国共合作的形成(一)国民党“一大”、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二)广东革命运动的发展(三)废除不平等条约和国民会议运动(四)中共第四次代表大会、五卅运动(五)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广州国民政府的建立(六)革命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第四章北伐战争(一)北伐前夕国内政治军事形势(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三)武汉、九江英租界的收回,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四)农民运动的深入发展和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第五章武汉国民政府(一)武汉国民政府的成立及其对内对外政策(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三)武汉地区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四)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五)对甲寅派、现代评论派的批判第六章国民党新军阀统治的建立,红色政权的创立与发展(一)中国工农红军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二)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三)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四)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中共在国统区的斗争(五)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反军事“围剿”的胜利(六)国统区文化教育战线上的斗争第七章抗日反蒋(一)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二)日本扶植的“满洲国”及其殖民统治,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三)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和革命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四)国民党的分化、法西斯化和官僚买办化(五)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发展、遵义会议、二万五千里长征(六)国统区的文化“围剿”和反“围剿”第八章西安事变(一)一二九运动、瓦窑堡会议(二)西安事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三)红军主力长征后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第九章全民族奋起抗战(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二)洛川会议和敌后游击战(三)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战场(四)国民党的内外政策第十章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一)日本侵华政策的新变化(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三)击退逆流和百团大战的胜利(四)毛泽东论新民主主义革命(五)抗日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建设(六)文化思想战线上的斗争第十一章延安的励精图治和重庆的祸国政策(一)皖南事变(二)重庆的腐败和祸国(三)解放区的励精图治(四)反“扫荡”斗争的胜利(五)解放区的恢复和发展(六)解放区文化战线上的新成就第十二章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一)解放区战场的攻势(二)重庆的危机(三)中国的两种命运(四)中美中苏关系(五)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第十三章重庆谈判(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二)争取实现和平与民主(三)解放区和国统区的鲜明对照第十四章全面内战的爆发(一)全面内战的爆发(二)解放区自卫战争的胜利发展(三)少数民族的斗争(四)国统区的危机第十五章国民党统治的总崩溃(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二)解放区的土改、整党和新式整军运动(三)解放区的建设(四)国民党的“行宪国大”和民主运动进一步高涨(五)战略决战第十六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二)南京国民党政府的覆灭(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三、主要参考书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华书局,1994年(此后多次重印)苑书义等著《中国近代史新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文章来源:文彦考研。

古代中国通史提纲.doc

古代中国通史提纲.doc

古代中国通史提纲.doc一、原始社会(约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21世纪)1.婚姻、家族、氏族制度的出现2.母系社会向父权社会的转变3.石器、陶器的发明和使用4.原始宗教与神话传说5.祭祀、巫术、鬼神、神仙的崇拜6.原始部落联盟与战争的发生二、奴隶社会(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1.黄帝、舜、禹、大禹等时期的传说和历史2.夏、商、西周、东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3.商、周的甲骨文和青铜器文化4.钱币、字、书、礼、乐、诗经等的发明和演变5.诸子百家、宗教思想的出现和影响6.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军事等发展三、封建社会(公元221年-1840年)1.秦汉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和矛盾2.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等时期的经济、文化等状况3.科举制度、进士选举、科举童子试、乡试、会试等考试制度的发展4.佛教、道教、儒教和众多宗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5.宋辽金元时期的文化、科技、商业等状况6.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成就和矛盾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1.鸦片战争、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革命的发生和影响2.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3.民族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人民民主专政等实践与探索4.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5.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与矛盾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五、新时期(1978年至今)1.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2.改革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和成就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发展4.中国特色大国外交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现代化建设等战略目标的实现6.文化、科技、教育、环保、人权、公民权利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和矛盾。

北京科技大学-616 中国通史考试大纲

北京科技大学-616 中国通史考试大纲

616 中国通史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与范围
《中国通史》是科学技术史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科目之一。

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科学技术史专业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相关知识基础、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中国通史考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的历史相关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基本要求
测试考生对于中国通史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综合运用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形式与分值
考试时间:180分钟
总分:150分
考试方式:闭卷
题型: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
四、考试内容
(一)原始社会
1、从原始社会到氏族制的出现
2、氏族公社时期
3、古文献记载中的中国原始社会
(二)奴隶社会
1、夏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2、商奴隶社会的发展及其崩溃
(三)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1、西周中国封建领主制社会
2、春秋封建领主经济的发展和地主经济的萌芽
3、战国从封建领主制向地主制过渡的时期
(四)秦汉封建地主经济发展和封建统一国家形成、确立时期
1、秦统一的封建专制国家的形成
2、西汉时期统一的封建专制国家的确立
3、东汉时期豪强大族势力的扩张和统一国家走向瓦解
4、秦汉时期的文化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北方各民族封建割据和南方封建经济发展时期
1、三国鼎立和西晋短期统一
2、十六国北朝的民族斗争和民族融合。

《中国通史》考试大纲

《中国通史》考试大纲
中国近代史
一、考查目标
本课程将分析和展示 1840 年至 1919 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变化。以四个方面 为主线,即列强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庚子事件;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事件;清政 府的体制内改革活动——创立近代化的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4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改革运动和革命派的革命运动——收回利权运动、立宪运 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1.让学生总体了解近代中国的国情,了解近代中国革命和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背 景和历史过程,总结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基本经验和教训,从而能够把握中国 历史在这一极其重要时期的发展演变情况,树立起爱国主义、近代民族主义、为现 代化贡献力量的信心和决心。
5
产阶级两个组成部分的产生。理解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的分歧。 四、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 了解十九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边疆危机、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发生的背景、经
过和结果,理解它们对中国的影响。 五、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系统了解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相关重要事件和
人物等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结合史实对相关重要理论问题作出思考。把握贯穿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中爱国主 义的主线,从仁人志士的奋斗精神中领受启迪。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一、考查目标
1.较好地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并能对当代中
国历史的内容作系统分析,使学生做到提高基本素质、培养基本技能。
2.运用所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知识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
史知识,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综合,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

中国通史考试大纲

中国通史考试大纲

中国通史考试大纲总体要求1、了解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包括教育)、军事和对外交往概况。

掌握重要历史事件、人物的基础知识和有关历史概念,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2、掌握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等思维方法;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

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中国原始社会一、要求了解我国原始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解体的历史过程;了解我国远古居民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了解我国远古神话和传说所反映的原始社会情况;了解私有制、阶级的产生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掌握氏族的形成,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各自历史特点,原始社会的解体,教育的起源等基础知识。

二、内容要点第一章中国历史的开端1.我国境内的直立人遗址;2.丁村人时期生产技术的进步;3.山顶洞人时期氏族制度的形成。

第二章从母系氏族的繁荣到原始社会的解体1.母系氏族的繁荣;2.父系氏族的遗址及其特点;3.原始社会的解体。

第三章远古神话和传说1.神话传说中的部落和部落集团;2.传说中所反映的原始社会生活;3.教育的起源。

第二单元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一、要求1.了解我国奴隶社会的确立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二里头文化,盘庚迁殷,西周的衰亡原因及其表现;运用国家起源的有关理论,说明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商朝的阶级关系、西周的主要制度。

2.了解夏、商、西周文化的主要成就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掌握甲骨文和金文、青铜器、西周的学校制度等基础知识。

二、内容要点第一章夏、商、西周的兴衰1.夏朝的建立及其国家特征;2.商朝的建立及其阶级关系;3.西周的建立及其主要制度。

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1.天文历法和医学;2.甲骨文和金文;3.灿烂夺目的青铜器;4.《周易》和周公的思想;5.夏、商、西周的学校;6.夏、商、西周文化的世界地位。

第三单元春秋战国——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一、要求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春秋五霸、弭兵会议、战国七雄、合纵与连横、秦的统一;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奴隶制解体和封建因素出现的原因和表现,李悝变法和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2024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2024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2024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第一部分:考试结构考试形式:笔试考试时间:120分钟试题总数:5道总分:150分题型: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第二部分:知识范围1. 中国古代史- 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 三国时期- 隋唐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 宋辽金时期- 元明时期- 清朝时期2. 世界古代史- 旧石器时代- 古代文明与河流流域- 古埃及文明- 古希腊罗马文明- 古印度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 古代美洲文明3. 中国近现代史- 鸦片战争与鸦片贸易- 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建设4. 世界近现代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冷战与国际竞争- 联合国与世界大国关系- 欧洲一体化进程- 第三世界与南北问题- 当代国际社会与中国第三部分:考试要求1. 掌握历史知识点:要求考生熟悉中国和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文化等,理解历史发展脉络和影响。

2. 运用历史思维:要求考生具备历史思维能力,能够分析问题、辨析事实和观点,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

3. 掌握历史研究方法:要求考生了解历史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历史分析和研究。

4. 培养历史文化意识:要求考生通过学习历史,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同和尊重,培养爱国情操和世界文化艺术素养。

5. 引导历史价值观念:要求考生反思历史价值观,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理解历史对于个人、国家和世界的意义。

第四部分:考试评分1. 单选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2. 多选题:每题4分,共计40分。

3. 判断题:每题2分,共计20分。

4. 填空题:每题2分,共计20分。

5. 简答题:每题10分,共计10分。

6. 答题纸整洁规范、说明准确完整、语句通顺得体、字迹清晰规范。

第五部分:备考建议1. 系统学习历史知识点:根据课本内容,系统学习中国和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文化等。

《中国通史》考试大纲

《中国通史》考试大纲

运动、社会主义改造等;要求学生掌握五大改造的内容和第一五年计划的实行和结
果;使学生了解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在此基础上,
能够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了解中共八大的召开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
路的一次伟大尝试,八大有其积极意义,也有其历史局限性;要求学生认识在新的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一、考查目标
1.较好地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并能对当代中
国历史的内容作系统分析,使学生做到提高基本素质、培养基本技能。
2.运用所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知识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
史知识,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综合,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
六、辛亥革命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革命团体的形成和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派的形成。掌 握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及革命活动情况;认识清廷立宪和立宪派的宪政活动。理解 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了解和掌握辛亥革命时期的文化。 七、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和近代中国历史的新趋向 了解和掌握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基本史实。理解北洋军阀统治的社会历史根源 及其政治腐朽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历史进步性。把握新文化运 动的伟大意义和近代中国历史新趋向的必然性。
2.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所达到的教学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 培养要求相一致,即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课程“三基”水平,较强的课程实践能力 和创新精神,能够熟练运用课程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考查范围
一、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要求学生着重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性质;林则徐禁烟抗英斗争和三元 里人民抗英斗争;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使学 生能够全面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总结出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全 面理解和掌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这一基本问题。 二、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 了解和掌握洪秀全利用和改造西方基督教创立拜上帝会作为农民起义的工具; 太平天国在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太平天国的各项制度和政策,尤其是农民革命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曾国藩湘军的崛起和特点;天京变乱的原因及其后果;太平天 国后期的军事、政治情况和特点;洪仁玕和《资政新篇》;太平天国的失败原因及 其经验教训;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等。能够全面理解太平天国是 单纯农民战争所能达到的最高峰,天国悲剧的阶级根源、思想根源和历史根源,并能 深刻总结血的历史教训。 三、 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了解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和内容,并对其作用进行评价。掌握洋务派和顽固派 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的冲突;洋务运动兴起后中国社会思想领域发生的变化;中国资

中国通史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

中国通史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

赣南师范大学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中国通史》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一、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中国古代史约50%中国近现代史约50%4、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简答题,材料分析,论述题二、考查内容(一)中国古代史1.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公元前2070――公元前1046世纪)夏代国家机构的建立及其经济生活商代国家机构的建立及其经济生活和文化艺术成就2.西周奴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周初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西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3.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大国争霸的原因、实质和历史意义老子、孔子等人思想的主要内容,轻天重民思想的形成和朴素唯物主义的发展,春秋时期科技新成就4.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商鞅在秦国的变法运动,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实质和历史意义各国的兼并战争,秦统一六国的条件和历史意义战国时期璀璨的文化,理解战国文化得以创造的历史条件5.秦帝国的建立和秦末农民战争(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秦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和历史意义,项羽、刘邦领导的反秦战争和秦的灭亡6.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公元前207年――公元25年)“与民休息”、“文景之治”、“昭宣中兴”;西汉政权巩固统治的措施,特别是汉武帝时期的各项措施;理解西汉政权前后治国方针的变化及其原因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西汉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西汉初期的黄老思想,西汉中期儒学的神学化,西汉时期创造的其它文化成就7.东汉豪强地主的经济和政治(公元25年――公元189年)东汉前期政治,巩固王朝的措施东汉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地主田庄经济的壮大,自耕农经济,封建国家所有制经济东汉时期各少数民族和班超出使西域,东汉的对外关系东汉后期的腐朽统治,黄巾起义8.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大融合(公元189年――公元581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九品中正制”、“占田制”和门阀制度的形成“五胡之乱”和“衣冠南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意义9.隋朝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元581年――公元618年)隋朝政治、经济制度的整顿、改革及其意义隋朝的社会经济的繁荣,江南经济的发展10.唐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公元618年――公元906年)唐代的建立,唐太宗的政治措施和“贞观之治”武则天到唐玄宗的统治和开元改革理解和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尤其它对中国社会人口大迁徙所造成的影响唐代边疆各族的发展及其与内地联系的加强;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唐代末年的腐朽统治,黄巢起义发生的原因、过程和意义,尤其是对人口迁徙的影响11.五代十国、宋、夏、金时期各族联系的加强和经济重心南移(公元907年――公元1234年)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南方经济的发展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其失败北宋经济的发展和封建隶属关系的变化辽夏的兴亡及其边疆各族与宋的关系南宋的建立与宋金和战五代两宋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宋代理学的主要思想12.元朝的统一(公元1234年――公元1368年)蒙古的兴起和蒙古国的建立,蒙古的对外扩张和元朝的建立元朝的政治、经济以及对边疆的治理元朝末年社会矛盾的激化,红巾军起义及朱元璋势力的发展和明朝的建立,元朝的灭亡13.明代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明朝初期加强君主集权的政治、经济措施,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明代中期社会矛盾的激化,张居正改革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明代的对外关系和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势力的斗争,理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意义明末农民大起义14.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公元1644年――公元1840年)清军入关初的政策措施,南明的抗清斗争,郑成功的抗清斗争和收复台湾清朝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措施,理解其怀柔与压迫相结合的思想统治政策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斗争,了解清政府对边疆地区统治的加强明清文化(二)中国近现代史1.清帝国被迫开放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学西方图自强的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洋务运动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关系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3.民族危机与民族觉醒19世纪70——90年代的中国边疆危机的表现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百日维新及其历史地位4.庚子国难与清王朝的覆灭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清政府改革的进步意义清王朝的覆亡5.晚清社会风貌与学术思想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近代学术思想的成就6.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政治经济措施军阀政治演变的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7.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南京国民政府巩固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南京国民政府财政改革的历史作用乡村社会的变革红军长征的历史地位8.八年抗战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9.南京国民政府的终结国民党结构性的政治腐败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南京国民政府的崩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1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建国方略的制定共和国对外关系的重大举措建国初期的国内形势和主要任务恢复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及其经验三、参考书目主要参考书:1.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上、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中国通史》复习大纲

《中国通史》复习大纲

一、史前社会历史1、我国新石器时代有哪几种主要文化类型?其分布情况怎样?属于母系氏族公社的主要有:河姆渡文化,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属长江下游以南的新石器时代一种较早的文化。

仰韶文化,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遍布于黄河中下游,属于父系氏族公社的主要有:大汶口文化,最早在山东宁阳堡头村和泰安大汶口一带发现,分布于鲁西南和苏北地区。

龙山文化,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

良渚文化,首次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

屈家岭文化,最早在湖北京山屈家岭发现,主要分布于江汉平原。

齐家文化,首次在甘肃广河齐家坪发现,分布于甘肃洮河、大夏河、渭河上游和青海湟水流域等。

2、仰韶文化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一种文化。

首先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故名。

分布于黄河中下游。

石器以磨制为主,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

经济以农业为主,渔猎和养畜为辅。

属母系氏族制的繁荣时期。

3、大汶口文化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一种文化。

因遗址位于山东宁阳堡头村和泰安大汶口一带,故名。

主要分布在鲁西南和苏北一带。

有较发达的农业经济和制陶术。

4、龙山文化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故名。

分布于黄河中下游。

有很发达的磨制石器,陶器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

经济以农业为主,有较发达的畜牧业。

5、良渚文化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首次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故名。

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

最具有代表性的遗物是造型规整、表面光亮的漆黑色陶器以及大量的玉器。

有相当发达的农业。

6、燧人氏传说中人工取火的发明者。

相传远古人民“茹毛饮血”,他钻木取火,教人熟食。

反映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步到人工取火的情况。

7、氏族公社人类离开原始群后以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共同体,是原始社会的高级阶段。

广泛使用磨制石器并发明了陶器,有农业和畜牧业,约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

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前后两个阶段。

8、禅让制相传为中国原始社会晚期的一种制度。

2015年中国通史考纲

2015年中国通史考纲

5.《中国通史》Ⅰ、考试内容及要求《中国通史》是历史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考生必须掌握其主要内容。

按照教育部关于历史学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结合我校多年来历史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本大纲要求考生必须掌握以下重点内容。

1、中国古代史(1)中国历史的开端中国远古时代的人类;氏族公社;我国远古社会的传说(2)夏商西周夏朝的考古发掘和文化遗址;夏朝的巩固和发展;商族的起源;从盘庚迁殷到武丁中兴;周族的兴起和灭商;西周后期的社会矛盾及灭亡;商、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夏、商、西周的文化(3)春秋战国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春秋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春秋战国社会等级关系的变化;从诸侯割据到秦统一;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和科技(4)秦汉秦统一专制集权国家的建立;汉承秦制与“文景之治”;汉武帝与西汉的强盛;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刘秀加强东汉统治的制度与措施;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汉代的社会结构;秦汉社会经济的发展;秦汉的农民起义;秦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秦汉的思想、文化和科技(5)魏晋南北朝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三国的政治与经济;西晋的短暂统一及其政治经济问题;“九品中正制”的建立及其意义;十六国的兴亡和南北对峙局面的出现;东晋门阀政治;南朝门阀的衰落和寒人的兴起;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北魏统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北魏末年的社会矛盾;北魏府兵制的建立及其特点;北朝时期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和科技(6)隋唐五代隋朝的统一及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唐朝相关制度对隋朝的继承和发展;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唐朝前期的社会经济;“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唐中叶政治、军事、社会各领域发生的变化;两税法的颁行与唐后期的经济;唐朝末年的社会问题;隋唐时期边境各少数民族概况;隋唐时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与经济(7)宋(辽、西夏、金)元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和宋金对峙;宋代经济的繁荣;元代的统一及其影响;元代行省制度;元朝的民族政策;元末的农民战争;宋元时期的科技与思想文化;宋元时期的海外交通(8)明清(前期)明代中央集权的加强;郑和下西洋;“南倭北虏”问题;明中叶的社会危机与改革;东林党与复社;耶酥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明末农民战争;清军入关与清初的社会矛盾;清代疆域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康乾盛世;清前期的边疆与民族政策;明清海外政策与朝贡贸易;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化;明代的卫所与清代的八旗、绿营制度;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和科技2、中国近现代史部分:(1)晚清时期的侵华战争两次鸦片战争;沙俄侵占中国领土;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俄战争;重要的不平等条约(2)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原因、过程、结局和影响;太平天国的政权和制度;义和团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局(3)晚清政局的变化与清政府的自救改革湘军与晚清地方势力的崛起;辛酉政变;洋务运动;清末新政;清政府自救改革中的新旧思想冲突(4)晚清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的新变化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生、发展和特点;著名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及其代表人物;西学东渐与中西文化冲突;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晚清教育改革;近代科学技术的输入与初步发展(5)戊戌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维新变法思潮(康有为的变法理论,严复介绍和传播进化论思想);戊戌维新运动;清末立宪派和立宪运动;孙中山与三民主义;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革命派的武装反清活动;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袁世凯窃权(6)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北洋军阀的统治;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7)南京政府的建立和苏维埃革命的兴起南京政府的建立及全国“统一”;新旧军阀混战;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和红色根据地的建立;红军五次反围剿与万里长征;抗战前十年间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8)抗日战争日本侵略东北与伪满洲国成立;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与高涨;西安事变;芦沟桥事变;正面战场的持续作战与敌后战场的开展;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拓和建设;西南大后方的建设;中共“七大”的召开;中国军队的对日军反攻;日本投降及中国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9)国内和平谈判与全面内战的演进国民党的腐朽统治;国共重庆谈判;内战爆发及其演进;国统区人民的反压迫斗争;三大战役与解放军渡江作战;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的派系倾轧与中间路线的破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0)民国时期的科学与文化中央研究院的成立与中国科学的初步发展;现代新儒学思潮;民国年间的文学与戏曲成就鲁迅与左翼文化运动(1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949-195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内外政策;新中国的巩固与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改造;(1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1956-1966)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经济建设的曲折;国内政治与对外关系(13)文化大革命(1966-1976)从“五一六通知”到全国内乱;庐山会议与批林批孔;从“反击右倾翻案风”到粉碎“四人帮”(14)拨乱反正(1976-1978)拨乱反正的历程;“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大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路线(15)改革开放的进程(1978-1992)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特区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邓小平南巡讲话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江苏科技大学613中国通史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江苏科技大学613中国通史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2021年江苏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613考试科目名称中国通史
考查目标
考查内容涵盖夏朝至民国初年之间的历史发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和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人物、事件、制度建设和思想文化等。

要求考生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评价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考试
形式
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试卷结构及题型
试卷结构:按照指定参考书设定题目,试卷结构分布合理,夏朝至民国初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和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人物、事件、制度建设和思想文化都有所涉及;
题型:名词解释:共5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简答题:共5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论述题:共3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考查知识要点
夏商西周:涵盖历史发展脉络的历史事件;
春秋战国:政治和经济改革、思想文化成就及评价;
秦汉:主要历史事件、统治思想变化脉络以及思想文化成就及评价;
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重要战役和社会思想等内容;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和完善和赋役制度的更迭;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两宋时期重要赋役制度和重要政治改革,思想文化成就及评价;南宋时期的岳飞抗金,元朝末年阶级矛盾激化等历史事件;
明请: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重要思想文化成就及评价;清朝时期统治者高压文化政策;
近代:鸦片战争之后的社会剧烈变化,以及中国人民寻求救亡图存的各种探索及其评价。

考试
用具
说明
无。

大连海事大学2024同等学力加试科目考试大纲 T73中国通史

大连海事大学2024同等学力加试科目考试大纲 T73中国通史

大连海事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中国通史(1840年以前)一、中国原始社会考试内容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考试要求1.了解中国历史是怎样开端的。

2.掌握氏族是怎样形成的,母系氏族在什么条件下过渡到父系氏族,以及两个阶段的各自历史特点;掌握丰富的史前文化类型和特点等。

二、夏、商时期考试内容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考试要求1.了解我国夏朝、商朝的建立、发展和衰亡的历史。

2.掌握夏朝、商朝的统治区域,夏朝、商朝的建立者和覆亡者,盘庚迁殷,商朝的继承制度,国家机构,内外服制度,商人的信仰。

三、西周时期考试内容西周奴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考试要求1.了解西周的建立、发展及衰亡的历史。

2.掌握周初的分封、宗法、礼制的内容和作用。

四、春秋时期考试内容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考试要求1.了解春秋争霸产生的历史条件、争霸口号“尊王攘夷”的内涵以及争霸的历史影响;这一时期变革的经济基础,井田制的崩溃及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2.掌握春秋五霸,城濮大战,管仲改革,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内容和评价。

五、战国时期考试内容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考试要求1.了解战国时期是封建制的确立阶段。

秦国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变法的内容、性质以及对封建制最终确立的作用。

2.掌握七国之间的政治、军事争夺及秦完成全国统一。

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

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合纵和连横,长平之战,儒墨道法四家学说与价值。

六、秦朝考试内容秦帝国的建立和秦末农民起义考试要求1.了解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秦统一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2.掌握秦制的内容和影响。

全面评价秦始皇嬴政。

分析项羽、刘邦在楚汉之争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焚书坑儒,巨鹿之战。

七、西汉时期考试内容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考试要求1.了解西汉“黄老政治”的实质及其客观作用,西汉中央与地方王国之间的斗争,绿林赤眉大起义的过程和影响。

古代中国通史提纲

古代中国通史提纲

中国古代通史考纲解读古代中国考点复习: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神权与王权融合,浓厚的专制色彩但未形成中央集权,牢固的血缘关系。

社会性质:夏商西周时期是奴隶社会,春秋战国时期是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1)分封制(封邦建国)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内容:①分封的内容与对象: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的义务与权利:义务: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权利: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进行再分封,而且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税,有相对独立性。

作用:①通过分封制,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各封国与周王室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③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遭到破坏:①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存实亡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

(萌芽期:夏商;鼎盛期:西周;衰落期:春秋战国)(2)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主要特点: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②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③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①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的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证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与家一体化;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甚至延续到今天。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分相权以强皇权,弱地方以强中央)(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①建立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权力高度集中。

②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最终使军国大权操纵于皇帝一人之手。

中国通史复习提纲

中国通史复习提纲

中国通史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澶渊之战:澶渊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战役,这场战役结束了唐朝以来百余年来的动乱局面。

使宋辽之间维持了120年的和平局面。

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

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

宋真宗畏敌,历来主张议和,先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对方暗通关节,后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规定:一、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

二、宋辽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三、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10 万两、绢20 万匹,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2、三国干涉还辽:三国干涉还辽,发生于甲午战争后。

1895年4月17日,清朝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在签署《马关条约》,《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俄国出于侵占中国东北的目的,拉拢德、法两国出面干涉。

俄国、德国与法国为了自身利益,以提供"友善劝告"为借口,迫使日本把辽东还给中国。

1895年5月,在三国压力下,日本同意由中国增加赔款三千万两白银后,日军撤出辽东半岛。

日本为此深感屈辱,三国干涉还辽也是日俄战争的原因。

三国以干涉有功,强迫清政府给予租借军港、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等特权。

俄国乘机扩大了在中国东北的侵略势力。

二、排序题(按时间先后顺序)1、靖康之难(北宋)、崖山之战(南宋)、靖难之役(明朝建文年间1399年)、萨尔浒之战(明朝1619年)、雅克萨之战(清康熙)。

2、宋朝皇帝的排序:圣祖(赵玄朗)、僖祖(赵朓)、顺祖(赵珽)、翼祖(赵敬)、宣祖(赵弘殷)、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匡义)、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宋英宗(赵曙)、宋神宗(赵顼)、宋哲宗(赵煦)、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宋高宗(赵构)、简宗(赵旉)、宋孝宗(赵昚)、宋光宗(赵惇)、宋宁宗(赵扩)、宋理宗(赵昀)、宋度宗(赵禥)、宋恭宗(赵㬎)、宋端宗(赵是)、宋怀宗(赵昺)。

616-中国通史考试大纲(复试科目)【模板】

616-中国通史考试大纲(复试科目)【模板】

616-中国通史考试大纲(复试科目)
一、考试目标
《中国通史》(代码616)是科学技术史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旨在全面考察考生对中国通史的相关知识点和基本问题的具体掌握与综合理解程度。

二、考试形式与要求
考试时间:180分钟
总分:150分
考试方式:闭卷
题型:选择题、名词解释、材料分析题、论述题
三、考试题型与基本内容
1.考试题型
该试卷的题型结构设置如下:
1)选择题(40分)
2)名词解释(20分)
3)材料分析题(30分)
4)论述题(60分)
2.基本内容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的各章内容。

四、参考书目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修订版),**大学出版社,2006年。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2版),**大学出版社,2015年。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第4版),中华书局,1994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通史》Ⅰ、考试内容及要求对中国通史的了解是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必备的基本素养,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和学校专业设置的要求,本院结合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制定本考试大纲,考生须掌握的重点内容如下:1 古代史部分(1)中国历史的起源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石器时代;早期的农耕文明;中华文明的曙光(2)上古三代:夏、商、西周寻觅中的夏;东亚雄邦:商;文明的奠基:西周“封建”;(3)历史大变动:春秋战国社会秩序的急剧变动;经济的突飞猛进与社会组织的改变;“大一统”的前奏:各国变法;诸子竞起与“百家争鸣”(4)大一统帝国的创制:秦、汉“大一统”帝制的确立;秦的暴政与秦朝的覆灭西汉:帝国的重建和稳固;汉武帝时代;西汉的衰落和新朝的改革;东汉的盛衰;汉代的文化与科技(5)帝国的分裂: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鼎立;西晋与东晋;动荡中的南北中国;乱世中的文化自觉(6)帝国的繁荣与开放:隋唐隋唐开国重建统一;盛唐的社会与文化;“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变迁(7)帝制成熟与社会转型:五代辽宋西夏金过渡期的混乱与纷争;民族政权的多元并立;社会经济的深刻转型;臻于巅峰的文化成就(8)大一统的再实现:元再造统一的元朝政权;元朝统治政策的成与败;元朝的科技与文化(9)君主极权的帝国体制:明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明朝中后期的政局;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10)夕阳西下的帝国统治:清(至1840年)从入居中原到平定天下;“康乾盛世”的治道;末代王朝的由盛转衰2 近代史部分(1)西方资本主义的东侵与中国的应对清政府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战后的中国社会(2)太平天国起义的勃兴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太平天国的纲领和政策(3)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败亡第二次鸦片战争;咸同时期的朝局;太平天国的后期斗争及其失败;太平天国时期各地民众的反清斗争;(4)19世纪中期的思想文化思潮与学术;诗歌与散文;科技与译书(5)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清政府应付变局的抉择;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6)民族危机的加剧中国的边疆危机;中法战争;中日战争(7)民族救亡运动的高涨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列强瓜分中国的危局;维新派救国的新取向;戊戌变法和政变;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的入侵和《辛丑条约》的签订(8)19世纪后期的思想文化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进化观;“诗界革命” ;西方近代科技的引进(9)辛亥革命与清政府的覆亡20世纪初年的中国社会状况;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同盟会领导的革命斗争;立宪运动的开展和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10)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袁世凯的独裁与复辟;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军阀割据;中国的曙光(11)20世纪初年的科学与文化资产阶级新史学的兴起;小说与戏曲;教育与科学3 现代史部分(1)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1919年5月—1923年12月)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军阀的混战和政治争斗;中国革命的新局面(2)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的末路(1924年1月—1927年7月)军阀势力的演变国民革命高潮的掀起;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的大发展;国民革命的失败(3)中国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苏维埃革命的开展(1927年8月—1931年9月)国民政府“统一”全国中国革命的低潮;苏维埃革命的开始;国民党军阀的混战;中间政派的活动和主张;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扩大(4)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1931年9月—1937年7月)九一八事变全国抗日民主浪潮的兴起;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加强抗日民主运动继续发展;苏区革命的深入和严重挫折红军长征;华北事变一二九运动;共产党政策的调整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变化西安事变全国团结抗日局面的基本形成(5)抗日战争(1937年7月—1945年8月)全国抗战的开始正面战场的作战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战略相持阶段前期抗战形势的演变;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抗战中期的国民党统治区和解放区;抗战后期的政治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6)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崩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5年9月—1949年10月)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中国人民力争和平民主;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防御;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哲学科学文学(7)旧中国的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年10月—1956年9月)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有计划经济建设的开始;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1956年9月—1966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开始;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的失误和纠正“左”倾错误中的曲折;在调整政策战胜困难中进一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调整国民经济任务的完成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9)“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1966年5月—1976年10月)“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全国性的大动乱;“斗、批、改”运动林彪集团的覆灭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和受挫;“批林批孔”“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四五运动”“四人帮”的覆灭(10)伟大的历史转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1976年10月—1991年12月)在徘徊中前进;拨乱反正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根本转变;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与贯彻(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开展(1992年1月—2002年11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到来;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和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制定(12)哲学科学文化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考古发现;文学艺术;自然科学技术Ⅱ、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本试卷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一)名词解释,所占比例为20%;(二)材料题或简答题,所占比例为30%;(三)论述题,所占比例为50%。

Ⅲ、参考书目王家范:《大学中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Ⅳ、题型与示例以下题型供考生参考,若无重大变化,正式考试的题型将采取此形式。

题例一、名词解释例:问题与主义之争答: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第一次思想辩论。

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应研究具体的社会问题,而不要高谈主义。

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进行反驳,认为问题与主义不能分离,研究实际问题与宣传主义必须结合,改造社会必须“根本解决”,才能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挑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

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谈什么主义,用什么主义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这一争论的实质是社会改良思想与社会革命思想的争论。

二、简答题例:简析中日甲午战争的败因答: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很多,但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以探讨:其一、交战双方体制的不同。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已步入现代社会,民族意识增强使国民与政府统一;而当时的中国仍然属于中世纪社会,封建君主专制使政府与民众各行其是,西方列强的入侵更使政府危机四伏,不具备与一个现代国家作战的能力。

其二、两国对这场战争的态度不同。

日本在宣战前就已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如侵入朝鲜牵制清军,派出精锐的联合舰队夺取黄海和渤海的制海权,海陆军协同作战等;而清政府由于权责不明,指挥不能统一,直到作战前尚拿不出明确和得力的作战方针,主帅李鸿章在几经权衡后,采取了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却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开赴前线作战的部队又仅限于北洋水师和淮军,而没有动用举国之力,从此点看清政府有轻敌之嫌。

其三、清政府和北洋水师领导层的腐败,导致军费的严重不足。

北洋水师建成后,几乎未添置一艘先进的炮舰,弹药问题更是严重,在军舰的航速和速射炮、鱼雷等的配置方面落后于日军,海军衙门甚至挪用海军经费为西太后修建颐和园;水师的领导层也普遍存在依靠裙带关系和贪污吃空现象。

其四、李鸿章外交的局限性,尤其是“以夷制夷”的老策略,不懂现代国际政治的实质,贻误备战,仓促应战的结果只能是海陆战均一败涂地。

其五、从国际环境上看,西方列强的支持与怂恿,助长日本侵华的气焰。

像英、德、法、美都不同程度地支持日本的侵华行径。

如丰岛海战中英国的妥协。

这就使清政府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战争的失败不可避免。

五、论述题例:结合史事,谈谈近代中国社会的中西之争及影响。

答:近代中国社会的中西之争实际上就是如何对待中学与西学的问题。

中学与西学属于两个不同的学术文化体系,它们有着各自完整的信仰、观念、规范和价值判断。

就学术文化体系而言,中学本身不可能延伸出西学的内容,西学也不可能延伸出中学的内容。

但近代以降,随着西方凭籍“炮舰政策”敲开中国的国门之后,西学以其不可阻挡之势强烈冲击着以“中学”立国的清帝国。

中西问题成为贯穿近代中国思想领域的一条主线,渗透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主要表现如下:(一)、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交锋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与西方的交手,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头脑比较清醒的当权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奕 等开始意识到中国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的事实,随将魏源“师夷长技”的思想主张付诸实践,在中央和地方掀起洋务运动,率先在器物层面向西方学习,主张采西学,制洋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在外交、军事和工业生产方式方面进行变革。

与洋务派论争的是固守“祖宗成法”和“圣人古训”的顽固势力,他们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拒绝和排斥新思想、新事物,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已经尽善尽美,不需要任何变革。

双方的争论集中体现在同文馆之争、海防塞防之争和铁路之争上。

天文算学馆的设立;新疆、台湾行省的设立,近代军工企业、海军的创立,外交使节的派驻、清末铁路修建高峰等一系列事件说明这场论争还是洋务派占了上风,但顽固派也从中制造了不少麻烦,使洋务运动受到相当的影响。

(二)、维新派与守旧派的交锋甲午战后,列强加紧侵华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政治代表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开展变法维新运动。

维新派根据西方进化论、和天赋人权的观点,提出变法自强、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废八股,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主张。

顽固派则与洋务派相结合形成守旧势力,竭力维护“祖宗之法”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斥责一切不合“圣人之道”的言论和行动为异端、邪说,同维新派展开论战。

这是新生的资产阶级第一次向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挑战,通过此,西学广泛传播开来,使众多知识分子敢于放眼看世界,思想得到解放并追求新思想,有力地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不断高涨。

(三)、新文化派与东方文化派的交锋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政权为军阀所把持,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进一步勾结,政治上向革命势力反扑,不断导演复辟帝制丑剧,思想上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