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中庸 论语(1--20)

合集下载

辜鸿铭译《论语》《大学》《中庸》(英汉双语)

辜鸿铭译《论语》《大学》《中庸》(英汉双语)

目录分析
第1章英译《论 1
语》序
2
第2章学而第一
3
第3章为政第二
4
第4章八佾第三
5
第5章里仁第四
第6章公冶长第五 第7章雍也第六
第8章述而第七 第9章泰伯第八
第10章子罕第 1

第11章乡党第 2

3 第12章先进第
十一
4 第13章颜渊第
十二
5 第14章子路第
十三
第15章宪问第 1
十四
第16章卫灵公 2
读书笔记
辜鸿铭是近代中国难得的精通中西方文化的儒者。
已经上架的版本,中英对照,为什么没《孟子》?如果主要是意译的话,一定要对古汉语和义理有理解,朱 子那四书章句集注有翻译好的英文版吗?。
我们距离古文太远,距离英文太近用一边读英文一边读古文的方式配合,经典不再遥远太过幸运读到南怀瑾 老师的《原本大学微言》,太过幸运对中华经典文化感兴趣,太过幸运辜鸿铭老师有这么优秀的翻译,I'll try to bring out the moral power of my nature and abide in the highest excellence !。
第26章英译
2
《中庸》序
3
第27章致中和
4
第28章时中
5
第29章民鲜能
第30章知味 第31章行道
第32章大知 第33章守中
1
第34章得一善
第35章中庸难 2

3 第36章子路问

4
第37章不悔
5
第38章上下察
第39章忠恕 第40章居易
第41章行远必自迩 第42章哀公问政
第43章大孝 第44章无忧者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学、中庸、论语、孟⼦、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指的是《⼤学》、《中庸》、《论语》、《孟⼦》。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

《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传》、《⾕梁传》分别合刊。

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四书五经:⼤学、中庸、论语、孟⼦、诗、书、礼、易、春秋 《⼤学》、《中庸》、《论语》、《孟⼦》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

⼏百年来,“四书”在我国⼴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的格⾔警句。

其中,《论语》、《孟⼦》分别是孔⼦、孟⼦及其学⽣的⾔论集,《⼤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次把它们编在⼀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经⼤⼒提倡这⼏部书了。

他们认为,《⼤学》是孔⼦讲授“初学⼊德之门”的要籍,经曾⼦整理成⽂;《中庸》是“孔门传授⼼法”之书,是孔⼦的孙⼦⼦思“笔之⼦书,以授孟⼦”的。

这两部书与《论语》,《孟⼦》⼀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献。

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物孔⼦、孟⼦、曾参、⼦思,所以称为“四⼦书”,简称即为“四书”。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的注释因为引⽤他⼈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学》、《论语》、《孟⼦》、《中庸》,是按照由浅⼊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

后⼈因为《⼤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便,⽽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前年通⾏的《⼤学》《中庸》《论语》《孟⼦》顺序。

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的学说,⼜有他⾃⼰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①十二章【原文】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注释】: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②子:先生,指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yì)(现山东曲阜)人。

③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时,按时。

④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乎,语气词。

说,通“悦” ,愉快。

⑤愠(yùn):生气,发怒。

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⑦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

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语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原文】2.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⑤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⑦不习乎”(《学而》)【注释】①曾(Zēng)子:即曾参(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

孔子的学生。

②吾: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

⑥信:真诚,诚实。

⑦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语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原文】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

论语 孟子 中庸 大学

论语 孟子 中庸 大学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论语》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温故知新)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子曰:孝弟(tì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子曰:子谓——《韶》:“尽善矣,尽美矣。

”——《论语·八佾》(尽善尽美)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已。

——《论语·卫灵公》子曰: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论语·卫灵公》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十二则

《论语》十二则

人不知
了解
转折,却、但是

不愠,不亦君子乎?”
生气
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 后,时常地复习它,不也是 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 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高兴 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 生气,不也是很有道德修养 吗?"
课文 评讲
第二章

• 曾子曰:“吾(wú )日三省(xǐng)吾(wú )身
(5)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表承接)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曲肱而枕之
(表转折) (表修饰) (表承接)
(8)不义而富且贵
(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表承接)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表并列)
8、一词多义
• 知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承接)然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表转折)可是,但是,却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表并列)
判断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 (2)为人谋而不忠乎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表转折)
(表转折) (表转折) (表承接)
课文 评讲
第四章
温习、复习 表顺接,就
• 子曰:“温
旧的知识

而知

获得
新的理解与体会


可以

凭借
为师矣。”
语气词,表肯定
成为
翻译:孔子说:“温习学 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 理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 以当老师了。”
段解:本章学习方法,强调温故知新。

《论语》十二章(整理版)

《论语》十二章(整理版)

今天的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课,
2.完成金牌学案相关内容。 3.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给,替 当,做 就是
三、古今异义 例 句 可以为师矣 饭疏食饮水 饭疏食饮水 匹夫不可夺志也 四、词类活用
知识归纳
古义 可以凭借 粗劣 冷水 普通人 今义 可能、许可 疏通、疏散 包括冷热水
无智谋的人
学而时习之 传不习乎
按时,名词用作状语 老师传授的知识 动词作名词
内容归类
属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章节有: 1、4、5、7、9、10、12 属于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章节有: 2、3、6、8、11 儒家思想核心之一:仁(12)
本章中心: 学习方法、学习乐趣、个人修养
每天
多次
自我检查,反省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忠心,尽心 真诚,诚实 复习 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 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 否复习了?”
本章中心: 品德修养(忠 信 习)
本章中心: 学习方法,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品德高尚
颜回
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 哉,回也!” 忍受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碗 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 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 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 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 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本章中心: 道德修养(安贫乐道 义)
第二课时
几个
在其中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替 交往 办事 尽心 温习
为 人 谋 而 不 忠 乎 ?与 朋 友 交 而不 信 乎?传 不 习 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 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
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
复习过呢?”
第三则 旧的,原来的 表顺接
子 曰:“ 温 故 而 知
做、当

新,可 以 为 师 矣 。”
凭借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旧知识,
可得到新的理解与
体会,就可凭借它 当老师了。”
第四则
表转接,但是、却

子曰:“学 而 不 思 则
罔,思 而 不 学 则 殆。”
孔子说:“只读书不思考,就会感 到 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
却不读书,就有害。”
第五则
教导
就是
知与不 知的态 度

知道
子曰:“ 由,诲 女 知 之 乎!知 之 为 知 之,不 知 为 不 知,是
语气词
知 也。”

第六则
子曰:“见贤思齐焉,
表顺接,就
见 不 贤 而内 自 省 也。”
孔子说:“看见贤能的人就向他 学 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
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 病。”
第七则
几个,多个
一定
优点、长处
代他们
子 曰:“ 三 人 行,必 有 我

他们的
师 焉。择 其 善 者 而 从 之,
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第一则 第二则 第三则 第四则
不亦说乎
wú xǐng wéi yǐ
yuè
人不知而不愠
wèi
yùn
吾日三省吾身 可以为师矣
为人谋
chuán

《论语》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解析版)

 《论语》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解析版)

1.学而时习..之(按时)(温习,复习)2.有朋自..远方来(志同道合的人)(从)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泛指多次)(自我检查、反省)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却)(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疑惑)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15.人不堪.其忧(能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人)1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富有)(尊贵)21.于.我如.浮云(对于)(好像,如同)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在其中,在里面)23.择.其善者而从.之(选择)(跟从,学习)24.子在川.上曰(河,河流)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放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统称)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人,男子汉)(志气,志向)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而近思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不解。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

3.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2020年8月整理).pdf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2020年8月整理).pdf

《论语》①十二章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注释: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②子:先生,指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yì)(现山东曲阜)人。

③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时,按时。

④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乎,语气词。

说,通“悦”,愉快。

⑤愠(yùn):生气,发怒。

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⑦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

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⑤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⑦不习乎?”(《学而》)注释:①曾(Zēng)子:即曾参(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

孔子的学生。

②吾: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

⑥信:真诚,诚实。

⑦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

”(《为政》)注释:①十有(yòu)五:指15岁。

《论语》五则PPT课件

《论语》五则PPT课件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臣之所好者,道也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君与俱来
1. 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 省略宾语“之” ○ 告诉(误入桃花源)这件事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01 调,就是调整语序。主要针对倒装
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 语后置、谓语前置等。
02 求可使报秦之人
公冶长篇第五
Hale Waihona Puke 1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
2
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3
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4
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
5
孔子说:“我的志向是,年老的让他安逸,朋友们使他信任我,年轻的子弟们使他怀念我。”
2
《大学》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 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 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 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小人而无忌惮也。”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 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 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 地位焉,万物育焉。
周游卫、宋、曹、郑、陈、蔡等国。
○ (69——73岁)孔子返鲁前(483——479)
69岁儿死,71岁颜回死,72岁子路死
《论语》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 部书,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 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 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四书五经之(大学)全文及翻译

四书五经之(大学)全文及翻译

治理好的事发生。努力加厚的地方却越来越薄,努力变薄的地方却越来越厚,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想做好
事但本末倒置,目的明确却不分轻重缓急,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 “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汤之《盘铭》
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
何面对纷纭世界的智识; 得到了智识就会更加虔敬, 虔敬真诚就会成为正人君子; 成为正人君子就更注重修身养
性;修身养性使品德高尚;品德高尚自然使家族安定;家族安定后管理属国就举重若轻;管理属国就举重若轻后
治理天下,天下自然太平。从天子到平民,都是以修身养性为人生的根本,从来没有听说过忽略此根本就将天下
第二章 『1』汤之盘铭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2』康诰曰,「作新民。」 『3』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 『4』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右传之二章,释新民。
第三章 『1』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 『2』诗云,「缗蛮黄鸟,止於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3』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为人子,止於 孝;为人父,止於慈;与国人交,止於信。 『4』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 兮,赫兮喧兮。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 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原文如下:

《中庸》(1-20章)白话版

《中庸》(1-20章)白话版

《中庸》白话版【提要】《中庸》一书,原为《小戴 .礼记》中的一篇,为曾子的学生子思(孔子的孙子)所作。

宋朝学者朱熹将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并成四书。

朱熹解释中庸说:中,就是不偏不倚,把握天下正道;庸,就是永远不变更,坚持信守的定理。

他认为,中庸是儒家学者进行自我修养的基本课程。

中庸一书首先从进行自我道德修养谈起,中间广泛地谈到世上万事万物演化的道理,最后又归结到自我修养上来。

它反复、深入地阐扬了儒家学派的修身观点 。

程颐 先生说: 不执意偏向就叫做中,不更改常理就叫做庸; 中的意思,就是天下的正确道理,庸的意思,就是天下的固定原理 。

这本《中庸》是孔子传授后人的思想方法,子思恐怕它相传久远而出现差错,所以整理成这本书,并用来传授给孟子。

这本书开始从一个道理讲起,中间分散讲述各种事情,结尾又回来综合成一个道理。

这个道理放开就可以充满整个世界,收起来就可以深藏到微小的心中。

它的内涵无穷无尽,但都是由实在的学问组成。

善于读书的人只要认真反复地研究是可以有很多收获的,那一生一世运用它,将受益无穷 。

上天所赋予人的一切就 叫做本性 ,依照自己本性去做这就叫做 正道,理解并发扬正道就 叫做教化 。

道,是一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随意离开,那就不是正道了。

因此君子特别要注意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也检点自己,特别要注意在别人听不见的时候也怀着警惧之心。

世上没有什么事不能被发现、没有什么地方不能被公开,所以君子对自己单独处事时特别慎重。

心中的喜、怒、哀、乐在没有表现出来时,可以称作中;发出来而又都符合礼仪分寸,这就叫做和。

中这个东西,是天下的最大根本;和这个东西,是天下的共通大道。

如果能够做到中与和,天地的位置就端正不偏了,世上万物就发育生长了。

以上是第一章,这是子思根据孔子的意思所创立的理论。

它首先阐明道的本源是出于天意而不能够改变的,它的实质本体存在在人的身上却又不可以分离,其次说明“存心、养性、自省、明察”的主要意义,最后谈到圣贤人物的精神感应和功用变化的最高境界。

《诗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尚书》《易经》老子、左传、史记、说苑11部国学经典名句汇编

《诗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尚书》《易经》老子、左传、史记、说苑11部国学经典名句汇编

《诗经》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2、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3、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经·周南·汉广》4、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6、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8、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9、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诗经·小雅·斯干》10、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雅·小旻》11、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豳风·七月》1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诗经·郑风·子衿》13、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1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15、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论语》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4、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四书一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道德经)

四书一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道德经)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中庸》全文及注释

《中庸》全文及注释

《中庸》全文及注释《中庸》全文及注释第一章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注释】(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见(xian):显现,明显。

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4)中(zho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

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

部编版小学生(1-6年级)必背四书五经(带注释译文)

部编版小学生(1-6年级)必背四书五经(带注释译文)

部编版小学生(1-6年级)必背四书五经(带注释译文)一、四书1.《大学》简介《大学》是一部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是儒家思想的基本总结。

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必背内容>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注释译文- 大学之道:大学的道理。

- 明明德:彰显道德的光辉。

- 亲民:亲近民众,关心民生。

- 止于至善:追求最高的善良。

2.《中庸》简介《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主张在行为上遵循中道,不走极端。

它提倡在待人接物、处理事物时保持平衡和谐。

必背内容> "中庸之道,不可须臾离也。

"注释译文- 中庸之道:中道,不偏不倚的道路。

- 不可须臾离也:时刻都不能离开。

3.《论语》简介《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经典。

它涵盖了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必背内容>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注释译文- 学而时习之:学习并时常复习。

- 不亦说乎:不是很快乐吗?4.《孟子》简介《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

它强调人性本善,提倡仁政,反对战争。

必背内容> "人之初,性本善。

"注释译文- 人之初:人的本性。

- 性本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二、五经1.《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首诗歌。

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思想感情。

必背内容>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注释译文- 关关雎鸠:形容鸟儿相互呼应。

- 在河之洲:在河中的小岛上。

- 窈窕淑女:温柔美丽的女子。

- 君子好逑:君子喜欢结为伴侣。

2.《尚书》简介《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记载了从尧舜时代到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制度。

必背内容> "曰若稽古,帝禹敷士,熙熙攘攘,言观其旂。

大学中庸论语注音版(合集)

大学中庸论语注音版(合集)

mù目lù录dà大xué学 (1)zhōng 中yōng 庸 (11)lùn 论yǔ语 (31)xué学ér而dì第yī一 (31)wéi 为zhèng政dì第èr二 (34)bā八yì佾dì第sān三 (38)lǐ里rén仁dì第sì四 (42)gōng 公yě冶cháng长dì第wǔ五 (45)yōng 雍yě也dì第liù六 (51)shù述ér而dì第qī七 (56)tài 泰bó伯dì第bā八 (62)zǐ子han罕dì第jiǔ九 (66)xiāng 乡dǎng党dì第shí十 (71)xiān 先jìn进dì第shí十yī一 (75)yán 颜yuān渊dì第shí十èr二 (81)Zǐ子lù路dì第shí十sān三 (87)xiàn 宪wèn问dì第shí十sì四 (93)wèi 卫líng灵gōng公dì第shí十wǔ五 (101)jì季shì氏dì第shí十liù六 (107)yáng 阳huò货dì第shí十qī七 (112)wēi 微zǐ子dì第shí十bā八 (118)zǐ子zhāng张dì第shí十jiǔ九 (122)yáo 尧yuē曰dì第èr二shí十 (126)2dà大xué学○1dà大xué学zhī之dào道,zài在míng明míng明dé德,zài在qīn亲mín民,zài在zhǐ止yú於zhì至shàn善。

《论语》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原文注释译文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注释: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②子:先生,指孔子。

孔子(公元前-公元前),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yì)(现山东曲阜)人。

③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时,按时。

④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乎,语气词。

说,通“悦” ,愉快。

⑤愠(yùn):生气,发怒。

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⑦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

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孔子说道:“自学了(科学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回去备考它,不也就是很开心吗?存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至这里)去,不也很欢乐吗?别人不介绍我,我却不生气,不也就是君子吗?”2.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⑤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⑦不习乎?”(《学而》)曾子说道:“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相处是不是正直呢?老师传授的科学知识是不是备考过了?”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

”(《为政》)注解:①十存有(yu)五:指15岁。

“存有”通在“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提“存有”字。

②公:俯卧,Bareilly,这里可以认知为单一制搞事情。

③有情:蒙蔽,困惑。

④天命:指无法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⑤耳顺:对此存有多种表述。

通常的表述就是,能够局外入相同意见。

⑥逾(yú):越过,少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ǐ ér bú yàn
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
běi fāng zhī qiáng yě ér qiáng zhě jū zhī
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gù jūn zǐ hé ér bù liú qiáng zāi jiǎo zhōng lì ér bù yǐ qiáng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zǐ yuē
dào zhī bù xíng yě
wǒ zhī zhī yǐ
zhì zhě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智者
guò zhī yú zhě bù jí yě
dào zhī bù míng yě wǒ zhī zhī
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
yǐ xián zhě guò zhī bú xiào zhě bú jí yě rén mò bú yǐn shí
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
yě xiǎn néng zhī wèi yě
也,鲜能知味也。”
zǐ yuē
dào qí bù xíng yǐ fú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第二章 完)
pì rú
君子之道,辟譬如行必自迩,辟譬如登高必
zì bēi
shī
qín
xiōng
yuē qī zi hǎo hé rú gǔ sè
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兄
dì jì xī qī nú
hé lè qiě dān
yí ěr shì jiā
lè ěr
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孥。
huǐ wéi shèng zhě néng zhī
悔,唯圣者能之。”
jūn zǐ zhī dào fèi ér yǐn fū fù zhī yú kě yǐ yù zhī yān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
jí qí zhì yě suī shèng rén yì yǒu suǒ bù zhī yān fū fù zhī bú
fēi dào yě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shì gù jūn zǐ jiè shèn hū qí suǒ bù dǔ kǒng jù hū qí suǒ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
bú wén mò xiàn hū yǐn mò xiǎn hū wēi gù jūn zǐ shèn qí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
shī zhū jǐ ér bú yuàn yìwù shī yú rén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jūn zǐ zhī dào sì Qiū wèi néng yī yān suǒ qiú hū zǐ yǐ shì fù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
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
yí dí sù huàn nàn xíng hū huàn nàn jūn zǐ wú rù ér bù zì dé
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
yān
焉!
zài shàng wèi bù líng xià
zài xià wèi bù yuán shàng zhèng jǐ
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yōng dé zhī xíng yōng yán zhī jǐn
yǒu suǒ bù zú
bù gǎn bù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
miǎn yǒu yú bù gǎn jìn yán gù xíng xíng gù yán jūn
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

阱之中,而莫之知辟避也。人皆曰予知智;择
hū zhōng yōng ér bù néng jī yuè shǒu yě
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四章 完)
zǐ yuē
Huí zhī wéi rén yě zé hū zhōng yōng dé yí
5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
shàn zé quán quán fú yīng ér fú shī zhī yǐ
yán qí shàng xià chá yě jūn zǐ zhī dào zào duān hū fū fù
jí qí
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
zhì yě chá hū tiān dì
至也,察乎天地。(第七章完)
zǐ yuē
dào bù yuǎn rén rén zhī wéi dào ér yuǎn rén
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
xià zhī rén zhaī míng shèng fú yǐ chéng jìsì yáng yáng hū rú
下之人,齐斋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
zài qíshàng rú zài qízuǒ yòu
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shī yuē
shén zhī gé sī
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
xià zhī dá dào yě zhì zhōng hé tiān dì wèi yān wàn wù yù yān
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g ní yuē jūn zǐ zhōng yōng xiǎo rén fǎn zhōng yōng jūn zǐ
nán fāng zhī qiáng yú běi fāng zhī
6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欤?北方

qiáng yú
yì ěr qiáng yú kuān róu yǐ jiào bù bào wú dao
强与欤?抑而尔强与欤?宽柔以教,不报无道,
nán fāng zhī qiáng yě jūn zǐ jū zhī rèn jīn gé
8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
bù kě yǐ wéi dào
shī yún
fá kē fá kē qí zé
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
bù yuǎn
zhíkē yǐ fá kē nì ér shì zhī yóu yǐ wéi yuǎn
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
gù jūn zǐ yǐ rén zhì rén gǎi ér zhǐ zhōng shù wéi dào bù yuǎn
zǐ yuē
fù mǔ qíshùn yǐ hū!
子曰:“父母其顺矣乎!”(第九章完)
zǐ yuē sh10ì zhī
guǐ shén zhī wéi dé qí shèng yǐ hū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
ér fú jiàn tīng zhī ér fú wén shǐ tiān
tǐ wù ér bù kě yí
zāi jiǎo guó yǒu dào bù biàn sè yān qiáng zāi jiǎo guó wú
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
dào zhì sǐ bù biàn qiáng zāi jiǎo
道,至死不变,强哉矫!”(第六章 完)
zǐ yuē
sù yǐn xíng guài hòu shì yǒu shù yān wú fú
7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
wéi zhī yǐ jūn zǐ zūn dào ér xíng bàn tú ér fèi wú fú néng
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
yǐ yǐ jūn zǐ yī hū zhōng yōng dùn shìbú jiàn zhìér bù
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
2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 子
zhī zhōng yōng yě jūn zǐ ér shízhòng xiǎo rén zhī fǎn zhōng yōng yě
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
xiǎo rén ér wú jì dàn yě
小人而无忌惮也。”
zǐ yuē zhōng yōng qí zhì yǐ hū mín xiǎn néng jiǔ yǐ
zǐ hú bù zào zào ěr
子胡不慥慥尔!”
jūn zǐ sù qí wèi ér xíng bù yuàn hū qí wài sù fù guì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
xíng hū fù guì sù pín jiàn xíng hū pín jiàn sù yí dí xíng hū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缴侥幸。子曰:
shè yǒu sì hū jūn zǐ shī zhū zhèng gǔ fǎn qiú zhū qí shēn
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鸪,反求诸其身。(第八章
完)
jūn zǐ zhī dào pì d9 ēng gāo bì
rú xíng bì zì ěr
zǐ yuē
Shùn qí dà Zhì yě yú shùn hào wèn ér hào
3 子曰:“舜其大知智也与欤!舜好问而好
chá ěr yán yǐn è ér yáng shàn zhí qí liǎng duān yòng qí zhōng yú
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已
ér bù qiú yú rén zé wú yuàn shàng bù yuàn tiān xiàbù yóu rén
而不求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gù jūn zǐ jū yì yǐ sì mìng xiǎo rén xíng xiǎn yǐ jiǎo xìng zǐ yu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