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陕西民居解析
陕西关中农民住宅巨变 看幸福
陕西关中农民住宅巨变看幸福展开全文在陕西关中地区,中华民族母亲河最大支流渭河形成的平原,世世代代生存着的农民们,建国七十年来,居住条件翻天覆地的改善,就是我们国家好政策对农村人最有力的体现。
我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生产队时期给我留有深刻地记忆,我们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南部地区,农民们住的都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我清晰地记得曾经的一句经典“农谚”,当年的锅头(锅灶)、隔年的炕、十年的老墙一起放!源于生产队的土地需要大量的“农家肥”(有机肥),而锅头、炕、老墙的材质经过人工的碾碎,扬起的尘沫用鼻子嗅起来,真的是非常的“呛”人,经验丰富的农人就管这些“肥”称作“呛肥”,对于秋天植物玉米、大豆等,非常的有效。
因此,关中农民当年家家户户住的都是十年内的新房!——曾经的农民就是这样的耕作土木结构的瓦房,院子里的大椿树、国槐树、榆树等,构成了关中民居曾经的标配,收工回家,圪蹴(ge jiu关中方言蹲着)在树下,听着“有线广播”或者“矿石耳机”里的样板戏,瞧着窗户纸上贴的窗花,在还没有网络的时代,就是关中农民最实惠的休憩和娱乐方式,农民们的愉悦感,不亚于欣赏着当下的大屏幕智能电视的快慰;土坯建造的房子,土坯外边的泥吧掉后,高处缝隙里经常有麻雀的窝,我们小伙伴动辄就垒人梯掏鸟窝玩;一家人大冬天挤在瓦房内,一个暖烘烘的火炕上过冬,就是当年最淳朴的记忆;盖房子也是生产队成员集体劳作的杰作。
时间步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逐渐富裕的关中农家,时兴起盖“砖木结构”的瓦房,窗户变大了、窗户框比曾经的窗棂大多了,安装着透明的玻璃,就是比土木结构的瓦房敞亮多了,不仅仅是房子结构的变化,室内固有的“板柜”也被新兴的“组合柜”“沙发”“茶几”等家具更新了,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大家的代步工具,崭新的“凤凰”“飞鸽”“红旗”自行车涌入寻常农家,丰富了农民们的物质生活,窗明几净一词实实在在的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我们关中民居的真实写照,记得那个时候的生产队已经解散,盖房子的人家,只需给工匠付工资;其他人都是义务来帮忙做小工,主家招待大家的白面馍馍、手擀面和“宝成”牌香烟(陕西卷烟厂曾经的一种香烟),就是最实惠的馈赠。
陕西传统名居及文化
学院:管理学院班级:市场营销11302 姓名:付琛陕南民居建筑及其文化特征我国民居建筑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已从住屋形式本身的研究,发展到了对聚落的研究,试图从更大的范围和角度,来把握和研究民居所产生的背景和包含的价值。
同时,对于研究的方法,已不局限于建筑学本身,而是综合其他学科,如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进行综合研究。
由此可以、看出,民居建筑研究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一个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由个体到整体的过程。
但对于民居研究的区域来说,还缺少完整性。
人们对于那些地域文化显著、建筑特征明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地区的研究相对比较多和深入,而对于像陕南这样的小流域文化圈的民居建筑的研究,还处于相对空白阶段。
1.陕南的地理区位特征陕南是一个统称的概念,在行政区划上,包括汉中、安康以及商洛地区,因为它位于陕西的南部,所以被称为陕南。
但从心理认可度来说,陕南更多的是指汉中和安康两地(图1)。
这里面既有地理区位上的原因,同时又与两地之间的渊源有关。
首先,两地同处于秦岭与巴山之间河谷地带,汉江发源于汉中,流经安康,最后,在武汉汇入长江。
因此,在汉中、安康一带形成“两山夹一川”的典型地势结构。
其中秦岭、巴山的西部为汉中盆地,东部则为安康盆地。
这样,就造就了两地极为相近的地形地貌特征和同为汉江所润泽的渊源关系。
其次,两地在地缘上,也有很强的相似性,南边紧靠同源的。
陕南汉中—安康区位四川与重庆,北边与关中八百里秦川也仅有一山之隔。
其东部与荆楚之地,又有汉江相连,再加上两地之间在历史上行政区划有过统一,因此,汉中与安康同处三大文化圈的环抱之中,其文化上的认同乃至心理的认同就不言而喻了。
事实上,正是陕南地处于这样特殊的地理区位,使它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各种文化的冲击和辐射,其中,汉中盆地受到蜀文化、秦文化影响较大,安康地区相对受到楚文化的影响较大,再加上历史上几次大的移民,使得这一地区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这一点也同样反映在民居的具体形态上。
陕西民居--土窑洞
陕西民居--土窑洞走近窑洞博宝艺术网来源:榆林日报2012-11-21 14:21:09进入陕北,放眼远望,山峁沟壑间的绿树丛中,隐显着一排排窑洞,这就是陕北人世代居住的家。
窑洞,古老而朴实的民居建筑,最真实、最完整地保留了人类建筑文化渊源的本真。
陕北人从远古走到了现在,还走不出窑洞这种居息模式,可见窑洞在这块土地上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窑洞的学问人类的祖先——猿人最早的居所是自然洞穴,用以抗风雨,御寒暑。
到了石器时代,人们用石片等简单的工具在土崖上掘些洞穴,铺上软草,用树枝遮挡洞口,成为舒适的居息处,且又能较好的防备猛兽的侵扰。
到了先秦时代石窑才逐渐出现,但石窑是达官贵族,豪门富商才有能力修建的,一般人还是以土窑洞为居所。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人类社会达到了高度文明,窑洞在陕北的居所地位还是名列魁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是没有摆脱洞穴系列,只不过由原始洞穴演变成土窑,再由低级进化成高级的石窑洞。
现在有的人家把窑洞装修的十分现代化,那也不过是高级洞穴罢了!陕北人从远古走到了现在,还走不出窑洞这种居息模式,可见窑洞在这块土地上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窑洞最大的优越性是冬暖夏凉,冬季北风呼啸,滴水成冰,窑内暖和如春。
夏季烈日似火,热浪翻滚,窑内却凉爽似秋。
火炕特别适宜老年或风湿病人居住,它有保暖和热灸作用。
窑洞的形制有土窑、接口窑、石窑几种。
土窑在人工洞穴上发展而来,属窑洞的初级型。
农民选择一向阳的胶土崖,用镢头刨齐崖面,开个长方形口子,称窑口,挖进一两米后,向顶部及左右拓展,修成拱形洞。
窑口安装简易方形小门;窑内用麦鱼、黄土和泥粉刷;用石板、黄土垒灶盘炕,即可居住。
这种窑在古代是贫富人家共同的居所模式,接口窑、石窑出现后,仍是贫民安身立命的居息之地。
这种窑采光不好,空气流通差。
建国后这种土窑基本淘汰,作为牛羊圈使用。
接口窑,是为了加固土窑窑面和窑口,防止雨水冲刷和塌陷发展而来的一种模式。
陕西地区窑洞民居建筑的地域差异及成因分析
20181陕西地区窑洞民居建筑的地域差异及成因分析薛 涛 张野玲 龚腾飞窑洞作为黄土高原上的主要居住形式,已经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伟大成就之一,在民居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研究价值。
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环境不同,导致窑洞民居存在地域差异性。
本文通过选取陕西窑洞中具有典型性的渭北与陕北窑洞作为研究对象,从选址、结构布局、装饰风格等方面,对陕西窑洞做比价分析研究,剖析窑洞民居的差异性特征,进而使人们更好地了解窑洞民居这一伟大的建筑成就。
引言窑洞作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居住建筑景观,是生活在这里的劳动人民的智慧产物,亦是我国建筑史上的文化瑰宝,被国际建筑学家认为是中国五大传统民居建筑之一。
窑洞的雏形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代,拱形窑洞初现于汉代时期,成熟于隋唐时期,大量出现在明朝中晚期。
窑洞作为独特的自然环境、结构布局、建筑材料、建造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说明,分别从建筑学和生态学的视角,阐释了生土建筑对未来社会的影响意义和价值。
吴昊在《陕北窑洞民居》中,主要论述了陕西典型的窑洞民居形式和装饰艺术。
王文权基于建筑学的视角,谈了窑洞民居的生态理念、美学价值及窑洞民居的传承与保护。
李秋香从窑洞民居的结构类型、院162018年1月下半月刊称“八卦地倾窑洞”,另一种类型是9m×6m的长方形窑院,多为6口窑洞。
米脂窑洞主要为靠崖式窑洞,多为一字排或L型排列,多为3孔及5孔窑洞。
(三)窑洞门脸格局永寿窑洞的要脸多为桃形,门和窗户分开,分边位于两边,且比较小;米脂县窑洞多为圆拱形,门窗为一体型,门窗较大,门开在中间。
(四)装饰两地窑洞装饰都多以剪纸、砖雕、木雕、石雕等为主,但在装饰图案上存在差异性。
永寿属关中地区,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所以装饰图案多以伦理教化、民间传说为主,装饰题材多样,传递的是对美的追求和精神追求。
米脂窑洞建筑装饰突出特色是生殖崇拜。
浅议陕西民居建筑装饰特点.docx
浅议陕西民居建筑装饰特点【摘要】我国各个地方民居建筑装饰特色不一,他们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全部,通过对地方民居建筑装饰的研究既可以理解传统文化的艺术内涵,也可以吸取传统艺术的文化精髓。
本文主要通过对陕西的部分地区典型建筑装饰艺术进行了实地的考察,并作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陕西装饰艺术的形成过程来阐述陕西民居的建筑装饰特点。
【关键词】民居;建筑装饰;民俗文化前言:民居建筑是人类生产中最早出现的,也是数量最为庞大的建筑类别,这类建筑和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 各地的民居带上了明显的民俗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各地民居,也使得当地的经济、文化、生产生活以及伦理风俗、宗教信仰、哲学和当地传统美学观念融入到了其中,形成了明显的建筑装饰特点,本文将从实例出发,以实地调查为依据去阐述陕西民居的典型建筑装饰特点。
一、陕西传统民居概况本土文化对当地的民居建筑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地理位置特殊的陕西兼具了秦文化的古朴粗狂,也包含了荆楚文化的柔媚清丽。
受本土文化精神的遗传和自然人文景观、文化习俗的影响,使得陕西以南的民居建筑装饰既带上了南方人温文尔雅的特点,也带上了北方人豪放刚毅的气质,形成了陕南人独有的勤劳朴实和淳朴善良。
同时影响着陕南民居发展的不但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元素,也包含了毗邻汉水,背靠终南、南倚巴山的地理元素,同时作为我国较早萌芽资本主义小商品经济的经济元素也不可小觑。
陕南民居呈现出的多样性也和这个地方各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有关,鉴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古老的陕南文化在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三秦文化以及岭南文化的相互融合下形成。
所以其民族民俗风味独特,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也种类繁多,精彩纷呈。
二、陕西以南的民居类型陕南秦巴山区的民居建筑有着典型的陕西民居特点但又区别于关中地区和陕北地区。
其主要区别于衍生的方式,例如:关中平原的院落最后形成了村庄,陕北的凿土成洞则形成了窑洞民居,但是秦巴居民人数较少但建材却种类繁多,所以在建筑样式上会有所差异。
关中地区民居特色
关中地区民居特色关中地区的自然概况与民居特点陕西地理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
中部为关中盆地,海拔320,800米左右。
同时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的特点很明显。
渭河以南的平原地区的民居,以木构架、土坯墙、夯土墙、砖墙为主要材料的单层坡屋顶建筑为主。
在台塬断续分布处也有少量生土窑洞民居,多半用于存放蔬菜、瓜果及柴草,一般不作居住之用。
渭河北岸二阶台地的后缘,分布着东西延伸的黄土台塬,北接陕北高原南缘的山地,黄土层厚由十多米至百余米,塬面广阔,一般海拔为460,850米。
塬上的一般民居与塬下相同。
在平原与台塬接壤处,台塬拔地而起,由于黄土质地坚硬,平原与塬地几成90?而不塌,多数民居就在向阳的塬壁上开挖窑洞;有的因地就势,背靠塬壁把生土窑洞与石砌窑洞或一般民居组合成院落。
关中盆地的年平均温度为12?,13(6?,属暖温带。
四季分明,冬夏较长,春秋气温升降急骤,夏有伏旱,秋多连阴雨。
西安市是本省夏季高温中心之一。
东至潼关,西至宝鸡,其温差相差无几。
无霜期207天。
年降雨量604毫米,雨量集中在7,9月。
近年来冬季及夏季平均气温有逐步上升的趋势。
从历史记载及现存民居的形式与布局看,还是属于北方类型。
民居的坡屋面形式以硬山居多,瓦屋面只作仰瓦,平面布局与构架举折与北京民居类同。
由于夏季酷暑,因此较多的宅院在平面布局上采用南北窄长的内庭,使内庭处在阴影区内,以求夏季比较阴凉。
关中民居的细部与装修代代相传、精工细作的传统建造工艺在民居的细部装修中得到了充分反映,许多细部雕饰本身就是一种完美成熟的艺术品,它们极大地丰富和烘托了整个建筑造型,给朴实无华的民居增添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色彩。
入口门楼关中地处全省中部,物产丰富,交通方便,处出经商、做官者较多,反映在民居中木雕、砖雕、石刻兼容并蓄,尤其是明清官宦的深宅大院,精雕细刻,做工精致,受到京城匠师的工艺影响较深。
关中民居重点装饰的部位主要是入口门楼、檐部、壁面、马头墙、屋脊、门窗、及室内装修等。
陕西传统民居地理研究
二、陕西传统民居建筑特色研究
二、陕西传统民居建筑特色研究
陕西传统民居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反映了当地人民在不同地理 环境下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以下从外观、布局、结构和装饰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陕西传统民居建筑特色研究
1、外观:陕西传统民居外观朴素大方,多采用青砖、灰瓦、黄土等自然材料, 以白色为主色调,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同时,注重建筑立面的比例和构图,使 整体外观呈现出和谐之美。
三、陕西传统民居保护利用研究
3、利用案例:为了实现传统民居的活化利用,一些地区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 试。如将闲置的传统民居改造成民宿、文化展示场所等旅游设施;同时,一些民 间工艺和传统文化活动也在传统民居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结论
结论
本次演示通过对陕西传统民居地理的研究,分析了其地理环境、建筑特色以 及保护利用等方面的内容。结果表明,陕西传统民居具有独特的地理背景和建筑 风格,其保护和利用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一文化遗产,政府 和社会各界需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并加强传统 民居的活化利用。
陕西传统民居地理研究
01 引言
03 结论
目录
02 主体部分
引言
引言
陕西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文化中心,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 理环境。其中,陕西传统民居作为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 实际意义。本次演示将从地理角度出发,对陕西传统民居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探 讨其地理背景、建筑特色及保护利用等方面的问题。
一、陕西传统民居地理环境研究
2、气候特点:陕西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 同季。
一、陕西传统民居地理环境研究
3、自然条件:陕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为传统 民居提供了天然的能源来源。
陕西窑洞和四合院民居建筑特点
延安附近窑洞村落 浅析陕西民居的建筑特色徐永战陕西地处黄河中游,自古就有原始先祖这里生息繁衍,成为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 。
在唐代都城长安(今西安)不仅成为全国的中心,而且也是世界有数的大都会之一,它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沟通南亚、非洲、欧洲。
陕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领域的繁荣,创造了灿烂的唐代文化。
在其影响下产生了淡泊质朴与自然的协调的窑洞民居,布局的严谨、做工的正统的合院民居和吊脚楼。
窑洞多分布于陕北,四合院多分布于中部。
一、陕北民居--窑洞黄土高原上古老的窑洞民居是在黄土层内挖出的居住空间。
这种建筑不仅让土地得到利用,而且也方便了人们的劳作,构成人地两宜的和谐局面。
在适合挖筑的山坡上形成洞洞相连的建筑格局,远远望去,给人一种古韵遗风的天然之趣。
特别是窑洞因深入土层内部,与地气相通,冬暖夏凉,适于居住,体现出先民因地制宜,造福自身的智慧。
人因地而得到庇护,地因人而尽显生气。
很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处的依存关系,一直被建筑界称为“亲地文化”的代表。
(一)窑洞民居的特点陕北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特定的地形、地貌、土质与气象等条件的影响形成陕西窑洞独特的特点:1、家族聚居和封建社会形态影响下形成的独特的院落结构。
院落或封闭或开敞无不有利于家族的共同生活以及维护封建秩序,如刘家峁村的姜耀祖宅。
2、因地制宜的单体平面形式和空间构成。
在山区和平原都采取了适合当地条件的平面形式,如为改善采光而出现了前大后小的大口窑,为避风保温而出现前小后大的锁口窑等。
3、质朴的窑脸装饰,为了展示其窑洞风采窑脸都是重点装饰对象,或简单装饰或精雕细刻的。
为了充分接纳阳,多做满开大窗,以及做工很是考究护崖墙处处体现窑洞的质朴。
(二)、陕西窑洞的构成要素1、窑脸,潜藏于土中的窑洞与大地融合在一起只有向阳的一个立面展示其风采,这唯一的建筑立面,是划分院落和居室的隘道,窑脸也真实的反映出拱形结构的受力逻辑以及门窗的装饰艺术。
陕西民俗风情PPT课件
刺绣工艺
刺绣工艺
艺术特点
历史渊源
传承与保护
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 之一,也是陕西地区最 具代表性的民间工艺之 一。
刺绣作品通常以丝线、 棉线等为材料,通过绣 、挑、织等工艺手段, 创作出各种形象生动的 图案和造型。刺绣工艺 风格独特,色彩丰富,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 民族风情。
刺绣工艺起源于汉代, 经过唐、宋、元、明、 清等朝代的发展,逐渐 形成了完整的工艺体系 。
刺绣工艺被列为中国非 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 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 的重视和保护。通过举 办展览、培训等活动, 刺绣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得到了积极的推动。
05
陕西特色美食与小吃
面食文化
总结词
陕西的面食文化源远流长,是当地民 俗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详细描述
陕西的面食种类繁多,如面条、馒头、 饺子、包子等,制作精细,口感独特。 在陕西,面食不仅是主食,更是一种 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
02 历史渊源
皮影戏起源于汉代,经过唐、 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 ,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 表演形式。
03
表演特点
04
皮影戏的表演者通常需要操纵皮 影、演唱和伴奏,同时还需要配 合灯光和屏幕,展现出独特的艺 术魅力。
传承与保护
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兴起,皮影 戏的传承面临困境。近年来,政 府和社会各界开始重视皮影戏的 传承和保护工作,通过举办培训 班、演出活动等方式,让更多年 轻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艺术。
人才培养
加强民俗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提高传承人 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通过设立传承人培 训基地、举办培训班等方式,为民俗文化传 承提供人才支持。
文化交流与国际影响
文化交流
通过举办民俗文化展览、演出、论坛等活动 ,加强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展示陕西民 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提高国际影响力 。
005陕北民居
• 陕北窑洞的窗户也许是整个窑洞中最讲究、 最美观的部分。拱形的洞口由木格拼成各种 美丽的图案。窗户分天窗、斜窗、炕窗、门 窗四大种类。 • 黄土高原色彩单调,为了美化生活,窑洞的 主人们往往以剪纸装饰来窑洞。很多出色的 剪纸巧手剪出的各种窗花、炕壁花、窑顶花、 婚丧剪纸等,造型各异、美观生动。 • 尤其是过年过节喜庆之时,人们根据窗户的 格局,把窗花布置得美观而又得体。
• 到了明朝中期,人们开始用石块砌成窑面墙。 清末民初,当地的人们仿照土窑的模式建起了 石砌窑洞,从力学的角度上看,用石头和砖块 儿搭建的窑洞更为坚固。
• 陕西省洛川县小程村 的这孔窑洞,没有人 能说出它诞生的确切 时间,村里的老人们 只知道它是村里最古 老的窑洞,人们通过 石刻上装饰的花纹, 揣摩着它的历史,有 学者将它诞生的时间 推算到汉唐时期。
• 陕北窑洞作为人类最原始、最古老的民居之 一,最早建造于周代。 • 陕北高原有厚厚的黄土覆盖层,这里的土质 粘性大,板结牢固,不易松散,有很强的支 撑力,挖出来的窑洞不容易垮塌。这使得掏 洞挖穴变得较为简单容易。
• 开始先人们用最简单的工具挖成洞穴,这种 属于半地穴式的民居就成为窑洞的雏形。秦 汉以后,人们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改进,半地 穴式窑洞逐渐发展成为全地穴式窑洞,也就 是今天的土窑洞。
• 窑洞是一种特殊的“建筑”,不是用“加法” 而是以“减法”即“减”去自然界的某些东 西而形成的可用的空间。流行在中国西北部 黄土高原地区。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 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 展前提。 • 同时,中国西北部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冬季 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 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 延续的契机。
• 进入20世纪末期,特 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 不断提高,开始出现 用彩色瓷砖添挂窑面, 用以美化和加固。并 分割出厅室等不同功 能的居室,以及上下 两层楼房式的新窑洞。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学号:20140557008姓名:陈一铭我国传统民居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各地的传统民居因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的不同,以丰富多样的形态向世人展示着传统民居建筑的自身魅力。
陕西作为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区域,其传统建筑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化,具有不同的时代背景与地域文化特色,传统民居也是如此。
多类型的自然环境与深厚的人文历史环境促使陕西传统民居建筑不仅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更体现出了各自优点。
1.陕西传统民居区域性风格的成因陕西自古被称为三秦大地,由南向北依次为陕南、关中与陕北。
地势总体特点为南北高,中间低,且从西向东倾斜。
整个陕西境内的地形丰富多样,北为黄土高原,中有关中平原,南为秦巴山地。
气候也因秦岭山脉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气候条件,南部气候温和湿润,物种资源丰富,北部则气候干燥、冬冷夏热。
而中部四季分明。
又因陕西各地区不同历史与文化的影响,以及各地区民风民俗与生活习性上的不同。
使得各地传统民居建筑的差异也就相对较大。
2.陕西传统民居院落的类型与北京四合院、徽派民居、云南一颗印相比,一提及陕西民居,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的是陕北的窑洞民居。
殊不知窑洞民居只是陕西民居的一种。
陕西传统民居院落根据其自身形态差异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陕北的窑洞民居院落,这一类型的民居主要集中在陕西的延安与榆林地区。
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利用当地的地势在山体一侧挖洞建造窑洞,或是在较为平整的地面上建造成窑洞民居院落。
就其类型可分为靠崖式、明箍式以及下沉式窑洞民居院落。
(2)关中地区的合院式民居院落。
关中地区地势较为平整,素有八百里秦川之美誉。
在关中地区最为多见的民居院落就是合院式的民居院落,关中传统民居院落的建筑形态中较为突出的是“窄院式”四合院。
而“房子偏偏盖”的单坡屋面式“厦房”更是关中传统民居中最具特色的代表。
因此,长方形的院子居多,院墙或是房屋的墙体建造的较高,就形成了高墙窄院的院落特点。
陕西民居的特点
陕西民居的特点陕西省地处我国内陆,濒临黄河中游,自古就有原始先民在这里生息,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考古发掘证明六七千年前先民已经学会了建房并定居下来。
相传远古时炎帝和黄帝的部落曾活动在姜水、姬水流域(今渭河上游)。
从西周起前后有十一个皇朝将都成建在陕西境内,使这里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该省的自然条件是,南北长870公里,东西宽200—500公里,位于东经105°15″--111°15″和北纬31°42″--39°35″之间。
白于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各具显著特征的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海拔900—1500米,约占全省面积的45%,年平均气温为8.5—12℃,长城沿线地区年平均气温7.8—8.5℃,是全省的低温地带。
陕北气候干旱,长城沿线年降雨量只有340---450毫米,是全省将于最少的地区。
陕西中部是关中平原,海拔300---800米,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9%,属暖温带气候,一月份平均气温为摄氏0---1℃,年平均降雨量500—800毫米。
陕南属北亚热带气候区,一月份平均气温在0℃以上,年降雨量平均750—1300毫米。
因为三大自然区域的自然条件有较大差异,一次民居建筑也各有特点。
陕西民居的特点(一)关中地区民居特点关中盆地地处陕西中部秦岭北侧,北接白于山。
东起潼关港口,西迄宝鸡峡。
东西长约360公里(俗称八百里秦川),地形平坦,海拔322—600米,渭河横贯中部。
渭河以南的平原地区民居,以木架构、土坯墙、夯土墙为主要材料的单层坡顶建筑为主,如关中韩城党家村就是一例,在台塬断续分布处也有少量生土窑洞民居,多半用于库藏,一般不作居住之用。
渭河北岸分布着东西延伸的黄土台塬,北与陕北高原的山地相连接,黄土层厚十多米至百余米,在平原和台塬接壤处,土崖拔地而起,由于黄土质地坚硬,塬壁几成90度而不塌。
多数居民就在向阳的塬壁上开挖窑洞;有的因地就势,背靠塬壁把窑洞与一般民居组合成院落或挖成下沉式井院,并沿四壁筑窑而别具一格。
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最新文档资料
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最新文档资料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营造陕西中部又常被称作关中地区,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南眺秦岭,北依陕北高原,被誉为“八百里秦川”。
关中生态优美,渭河东西横贯,长安八水环绕,土地肥沃,适于农业耕作。
多代帝王和贵族在此居住,多地的匠人在此劳作,技艺在此传播,有优质的木材、石料和黄土等资源。
周秦汉唐以来,关中地区为多文化民族的交汇地,人口众多,村落密集,民居用地狭小,促使了营造手法多样化发展。
其中一些手法借鉴了皇室、贵族建筑中的营造技法。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关中不仅在我国历史的发展中曾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早期发展也起着推动作用。
在这样一个社会文化历史悠久的区域,它的传统建筑亦如当地乡党一样,在丰富的自然人文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三秦鲜明艺术文化特色的建筑形态,并且成为中华民族传统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中民居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特征:一、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以土坯、土墙为主,自制砖瓦,木椽梁架结构密集,体现了砖木结构特征;二、其整体的风格与北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土坯墙用于保暖,取材方便,造价低廉;三、营造技艺手法大气,跨度大、对称规整,突出了防水、防风沙、防火、防地震等综合功能;四、建造师传严格,工具多样,讲究传统文化的要素,讲究阴阳相合,突出影壁、屋角的石构、吉祥图案的雕刻,寓意安居、辟邪、求祥和的传统观念。
受环境气候以及传统耕织观念的影响,民居建筑的营造布局紧凑,土木结构,卯榫框架,科学合理,具备了防风沙、防火、防盗以及抵御地震灾害等综合功能。
加之文化中又深深地渗透着“礼”的规范、“儒”的传承,所以关中传统民居表现出独有的“深宅、窄院、封闭”的空间特点,也就是俗称的“房子半边盖”。
而民居的形式多以四合院式的民居为主,建筑的房屋又以纵轴布置的方式组织院落。
这种布局最常见的形式就是独院式平面,由院前向后依次是门房、厦房、庭院、正房和后院,庭院两侧两栋单坡顶厢房组成的:三合院、四合院,可以用空间逻辑清晰来形容。
陕西民居--土窑洞
陕西民居--土窑洞走近窑洞博宝艺术网来源:榆林日报2012-11-21 14:21:09进入陕北,放眼远望,山峁沟壑间的绿树丛中,隐显着一排排窑洞,这就是陕北人世代居住的家。
窑洞,古老而朴实的民居建筑,最真实、最完整地保留了人类建筑文化渊源的本真。
陕北人从远古走到了现在,还走不出窑洞这种居息模式,可见窑洞在这块土地上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窑洞的学问人类的祖先——猿人最早的居所是自然洞穴,用以抗风雨,御寒暑。
到了石器时代,人们用石片等简单的工具在土崖上掘些洞穴,铺上软草,用树枝遮挡洞口,成为舒适的居息处,且又能较好的防备猛兽的侵扰。
到了先秦时代石窑才逐渐出现,但石窑是达官贵族,豪门富商才有能力修建的,一般人还是以土窑洞为居所。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人类社会达到了高度文明,窑洞在陕北的居所地位还是名列魁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是没有摆脱洞穴系列,只不过由原始洞穴演变成土窑,再由低级进化成高级的石窑洞。
现在有的人家把窑洞装修的十分现代化,那也不过是高级洞穴罢了!陕北人从远古走到了现在,还走不出窑洞这种居息模式,可见窑洞在这块土地上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窑洞最大的优越性是冬暖夏凉,冬季北风呼啸,滴水成冰,窑内暖和如春。
夏季烈日似火,热浪翻滚,窑内却凉爽似秋。
火炕特别适宜老年或风湿病人居住,它有保暖和热灸作用。
窑洞的形制有土窑、接口窑、石窑几种。
土窑在人工洞穴上发展而来,属窑洞的初级型。
农民选择一向阳的胶土崖,用镢头刨齐崖面,开个长方形口子,称窑口,挖进一两米后,向顶部及左右拓展,修成拱形洞。
窑口安装简易方形小门;窑内用麦鱼、黄土和泥粉刷;用石板、黄土垒灶盘炕,即可居住。
这种窑在古代是贫富人家共同的居所模式,接口窑、石窑出现后,仍是贫民安身立命的居息之地。
这种窑采光不好,空气流通差。
建国后这种土窑基本淘汰,作为牛羊圈使用。
接口窑,是为了加固土窑窑面和窑口,防止雨水冲刷和塌陷发展而来的一种模式。
解读丨陕南传统民居建筑及其空间特征
解读⼁陕南传统民居建筑及其空间特征⼀⽅⽔⼟孕育⼀⽅⼈⽂,陕南地区特殊的⾃然环境和社会发展背景培育了多元、活跃的⽂化环境,让陕南地区成为中原⽂化、巴蜀⽂化、湖⼴⽂化、荆楚⽂化不同地域⽂化相互碰撞、融合的熔炉。
陕南地区与四川、重庆、⽢肃、湖北等省相邻,不可避免地受到各地区⽂化和建筑风格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建筑⾯貌。
即使在陕南内部的各市区内,其建筑风格也不尽相同,地⽅化、民族化的建筑做法处处可见。
陕南各区域的民居由于区位条件不同,陕南各区域形成不同的地域⽂化特⾊。
位于汉江源头的西部,南接为秦蜀⽂化交替影响的川陕特⾊;中部地处三⼤⽂化圈的交汇处,⽂化不仅具有兼容荟萃的统⼀性,各县区因不同移民背景还表现出局地的差异性。
地区整体受楚⽂化影响最⼤,以汉江为界,向北三秦⽂化影响渐强,向南则巴蜀⽂化影响渐强,沿汉江下⾏,向东由蜀⽂化逐渐向楚⽂化过渡;东南部地接荆楚,是历史上“湖⼴填川陕”典型移民通道,⼈⼝流动和⽂化贸易流频繁,⽓候条件、地形地貌与湖北具有相似性,地域⽂化主要反映荆楚特⾊;东北部兼有通关中、东接中原、南下湖⼴之利,有着较为明显的三秦、中原⽂化个性兼有湖⼴特⾊。
根据陕南各区域的⽂化特征差异,将传统民居划分为西部、中部、东南部和东北部四⼤板块进⾏研究。
陕南地区传统民居研究区域范围划分及主要研究对象分布(来源:⾃绘)陕南地区民居建筑由于不同的选址及⽤途产⽣了多种类型,主要包括店居式民居(“街屋”)、独⽴式院落民居和⼤量的乡村农舍。
前两类传统民居空间格局完整、造型特⾊突出,代表了陕南各区域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
01兼容川陕的西部地区民居西部地区传统民居反映了兼容川陕的地域⽂化特⾊。
民居⼀般以四合天井院为主要空间组织形式,院落尺度介于南北之间;善于利⽤地形⾼差组织院落空间,空间形态丰富;街屋⽤地紧张,形成了较⼩尺度的窄长或宽窄天井院落。
独⽴式民居多选址场坝建造,天井院落宽⼤开阔;⼤挑檐悬⼭屋顶、⽊装板壁门窗与穿⽃式⽊构架体现蜀⽂化特⾊,⽽厚重夯⼟墙等则反映秦⽂化影响。
陕西古民居生态美学意蕴解读
陕西古民居生态美学意蕴解读 *祁嘉华提要:生态和谐,不仅要求人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更要求人与社会文化相统一。
因为,只有当人与自然和社会实现共同统一的时候,生命形态的和谐才可能产生。
陕西古民居从现实生存需要考虑,在选址、用材、布局方面以各地自然条件为基准,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从满足社会伦理原则出发,则在建筑的大小、朝向、高低方面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追求人与建筑的人文和谐。
陕西古民居正是从这两个方面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审美精神,从古老的“居穴”、“居巢”的窑洞、吊脚楼,到四合院等多种民居类型,无不体现着这种整体和谐的建筑理念。
关键词:陕西古民居;自然和谐;人文和谐一现行的美学理论比较一致地认为: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所生成的美学精神也有很大差别。
同是谈论“和谐”,西方美学家更加看重物体本身的比例以及与周边事物之间的关系,注重从自然精神的角度来阐述;中国的哲人则更加注重其中的人文内容,认为“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而能谐”,[1] 注意和谐的社会意味。
这是从理论上看问题。
如果从实际看问题,我们还会发现,可以说,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里,人类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既不可能离开对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人们往往既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也离不开对人文精神的遵从。
因为,只有当人与自然和社会实现有机统一的时候,生命形态的和谐才可能产生。
尤其对生活于农业社会的人们来说,只有千方百计地适应自然,才可能从自然界得到起码的衣食之源,使生命得以延续;同时,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社会关系的相对紧张,人们又不能不通过种种以伦理纲常为内容的秩序来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形成与此相适应的人文精神。
自然环境的适应,也不可能离开对人文规范的遵从,只能是在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和谐中才可能共生共荣,达到“诗意栖居”的理想境地。
这情况在陕西古民居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社会条件,陕西古民居的建造过程不仅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而且更要求人与社会文化相统一。
陕西窑洞和四合院民居建筑特点
延安附近窑洞村落 浅析陕西民居的建筑特色徐永战陕西地处黄河中游,自古就有原始先祖这里生息繁衍,成为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 。
在唐代都城长安(今西安)不仅成为全国的中心,而且也是世界有数的大都会之一,它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沟通南亚、非洲、欧洲。
陕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领域的繁荣,创造了灿烂的唐代文化。
在其影响下产生了淡泊质朴与自然的协调的窑洞民居,布局的严谨、做工的正统的合院民居和吊脚楼。
窑洞多分布于陕北,四合院多分布于中部。
一、陕北民居--窑洞黄土高原上古老的窑洞民居是在黄土层内挖出的居住空间。
这种建筑不仅让土地得到利用,而且也方便了人们的劳作,构成人地两宜的和谐局面。
在适合挖筑的山坡上形成洞洞相连的建筑格局,远远望去,给人一种古韵遗风的天然之趣。
特别是窑洞因深入土层内部,与地气相通,冬暖夏凉,适于居住,体现出先民因地制宜,造福自身的智慧。
人因地而得到庇护,地因人而尽显生气。
很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处的依存关系,一直被建筑界称为“亲地文化”的代表。
(一)窑洞民居的特点陕北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特定的地形、地貌、土质与气象等条件的影响形成陕西窑洞独特的特点:1、家族聚居和封建社会形态影响下形成的独特的院落结构。
院落或封闭或开敞无不有利于家族的共同生活以及维护封建秩序,如刘家峁村的姜耀祖宅。
2、因地制宜的单体平面形式和空间构成。
在山区和平原都采取了适合当地条件的平面形式,如为改善采光而出现了前大后小的大口窑,为避风保温而出现前小后大的锁口窑等。
3、质朴的窑脸装饰,为了展示其窑洞风采窑脸都是重点装饰对象,或简单装饰或精雕细刻的。
为了充分接纳阳,多做满开大窗,以及做工很是考究护崖墙处处体现窑洞的质朴。
(二)、陕西窑洞的构成要素1、窑脸,潜藏于土中的窑洞与大地融合在一起只有向阳的一个立面展示其风采,这唯一的建筑立面,是划分院落和居室的隘道,窑脸也真实的反映出拱形结构的受力逻辑以及门窗的装饰艺术。
陕西民居
陕西民居
——资源1211 王艳
陕西民居大致分三类:
关中民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陕南民居
陕北民居
陕西民居形态迥异,各不相同
陕西青木川古镇
陕北民居
陕北地区窑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阳,背靠 山,面朝开阔地带,少有树木遮挡,十分适宜居住 生活 。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 的分前后窑,有的1进3开,从外面看4孔要各开门 户, 走到里面可以发现它们有隧道式小门互通顶部 呈半圆形,这样窑洞就会空间增大。窑洞一般窑壁 用石灰涂抹,显得白晃晃的,干爽亮堂。
第一层是下院,前以块石垒砌高达9.5米的寨墙,上部筑女儿墙,犹若城垣。 沿第一层西南侧道路穿洞门达二层,即中院。院西南又耸立高约8米,长10余 米的寨墙,将庄园围住,并留有通后山的门洞,正中建门楼。 沿石级踏步到第三层上院,是全建筑的主宅,座东北向西南,正面一线5孔石 窑,两侧分置对称双院,东西两端分设拱形小门洞,西去厕所,东侧下书院。 整个庄园后设寨城一道,中有寨门可通后山。
陕北民间艺术-炕围画
炕周围的三面墙上一般贴着一些绘有图案的纸或拼 贴的画,陕北人将其称为炕围子。炕围子是一种实 用性的装饰, 它们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与粗糙的墙 壁直接接触摩擦, 还可以保持清洁。为了美化居室, 不少人家在炕围子上作画。
陕北窑洞的窗户比较讲究,窗户分天窗、斜 窗、炕窗、门窗四大部分,都有剪纸装饰。它 们根据窗户的格局, 把窗花布置得美观而又得 体。窗花贴在窗外,从外看颜色鲜艳,内观则 明快舒坦,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光、色、调相 融合的形式美。窗格疏朗,阳光可以自由地透 进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1204班 耿蓝天、柏思宇、南明玥、杨子依、 惠子祯、郭境钰、杨英
陕西位于中国中部中心 位置。是13朝历史古都,中 华文化的发祥地。多年的文 化积累草成了很厚的建筑文 化底蕴,形成了富有特色的 传统民居。
秦岭山脉和北山将陕西划 分为三个不变通的文化区域, 北部为陕北高原,中部为关 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区。 三种区别分明的地理环境和 气候因素,造就了陕西各个 地区不同的建筑风格。
为了解决窑院,尤其是地坑院的排水问题,窑 院内部挖有渗池或渗井。但渗池不卫生,又使 院内地面不平,所以多数地坑院做渗井。渗井 位于窑院内最低的位置,下挖1—2米深的地窖, 直径一米多,上盖一块石板,板中央留一个小 口,雨水都能及时排到窖内,渗入地下。
陕南民居
陕南在行政区划上,包括 汉中、安康以及商洛地 区。两地同处于秦岭与 巴山之间河谷地带,汉中 盆地受到蜀文化、秦文 化影响较大,安康地区相 对受到楚文化的影响较 大,使得这一地区的文化 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这 一点也同样反映在民居 的具体形态上。
紫阳石板房
安康市紫阳县特有的石板 房,屋顶墙面均用石板砌 筑。采用当地特产的板岩, 形成了独特的风景。
板岩在天然石材在建
筑领域里有丰富的使 用范围。板岩石材优 于一般的人工覆盖材 料,防潮,抗风,具 有保温性。板岩屋顶 可以持续数百年。但 大量使用石板可能会 导致过度开山,对环 境有很大破坏。
青木川
关中民居
关中地区位于陕西中 部在秦岭北麓、北山 以南的渭河平原一带。 自古以来土地肥沃, 自西周以来先后有13 个王朝在此建都,从 秦汉迄隋唐,逐步发 展成中国古代黄河文 化的中心。
关中民居各地区分布类型
关中地区地势平坦,村 落巷道较为笔直、宽 阔,主、次街巷形成的 路网通往每家宅院,户 户毗连、密密匝匝、 夹道布置、成片而居, 形成居住群落、聚落, 主要形态为集村。
平面布局
独院式 纵向多进式 横向连院式
自然环境的选择
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约束着 关中民居的生成与发展,主要 表现在水与土两大要素上,即 土的滋养和水的匮乏。关中 地区雨量小、气候干燥,而且 层深厚、可塑性强,黄土成为 最佳的建筑材料。黄土物美 价廉、保温隔热、随手可得、 取之不尽、循环利用。
土窑
接口窑砖窑石窑源自窑洞院落窑洞民居的模式是 前庭后窑。院落型 制复杂多样,与主 窑孔数的多寡、窑 洞材料的文化传承 惯例有关系。
深型这种庭以院渭北原区的砖
拱窑区为多。这种庭 院是承袭了古代中原 农业文化土木建筑在 “风水”观念上忌讳 “横撑”(即横长)的特 色,具有封闭性。
宽型庭这院是高原丘陵沟壑区
位于陕南宁强县的西北角, 地处陕、甘、川三省的交界、 秦岭与巴山之间河谷地带, 由于地处陕南丘陵区,地域 内主要地形为山区、浅山丘 陵,是秦巴山地比较具代表 性的一个古镇。
从建筑的基本形态看, 青木川现存民居的型式 主要有一字式、L式、 天井式三种,这三种基 本形态反映了青木川地 区不同阶层人群的生活 状态和价值取向,天井 式建筑一般是富庶阶层 喜欢的形式,其建造成 本较高,但却能体现居 住者的显赫身份。
从外观造型上看,关中民居的 最大特点是单坡屋顶,院落构 成有三合院、四合院等,院墙 高大,封闭、厚重。黄土和青 砖、青瓦让院落,甚至整个村 落外观齐整浑然一体。从布 局上看,临街封闭、院内通 透。厅房(正房)、门房和厦 房围合出工字形庭院。
建造方式:抬梁式木构架,以木 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 。 建筑材料:建筑结构、材料和构 造因地制宜、物尽其用,省时、省 力、经济用。材料构成简单,主要 是土、木、砖、石。 采光: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
普遍采用的一种庭院 制式。虽然不是四合 院,但与南部的狭长 庭院正好相反,以宽 展取胜。
独这立正式是窑丘陵洞沟四壑合区院一
种标准的庭院制式。
传统窑洞在采光、通风、空间形式、基础设施等方面, 都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 1、室内采光:传统窑洞仅在前部开窗,单面采光; 同时出于结构安全考虑,一般开窗较小,造成室内后 部采光不足、光线昏暗。 2、室内通风传统窑洞建筑属于单面进风,内部通风 不畅,空气质量差,后部容易泛潮。3、空间形式随 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生产、生 活方式也在逐渐改变, 住户对建筑功能提出了更多 的要求;而传统窑洞空间形式单一,功能简单,在很 大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
陕北民居
陕北黄土丘陵区属干旱、半干 旱大陆季风性气候区, 降水稀少, 蒸发强烈, 水资源贫乏, 树木稀 少,导致木料紧缺,不能满足 人们的需求。又有严重的水土 流失, 生态环境脆弱,使得区内 地表沟壑纵横, 地形破碎,适宜 建设的场地较少。在这种耕地 面积稀少、建筑材料短缺的条 件下,由于窑洞依山就势修建, 既节省建材又节约用地, 还能使 人们本能地回归到黄土中生活, 深得广大劳动群众的喜爱,从 而成为当地最重要的民居形式。
青木川的民居建筑的结构形 式总体来说近似于穿斗式木 构架,与传统的穿斗式木构 架有一定的区别。在需要营 造大空间时运用抬梁式,在 需要划分小空间时使用穿斗 式,穿斗式结构的重量较轻, 对抗震也是很有利的。一般 依据功能的不同有不同处理 方式。可以说,在气候原因 的影响下,融合关中和巴蜀 的建筑风格。
沿沟式窑洞
窑洞修建在河道 两旁,大多数在 阳面。也是建筑 学上讲的在冲沟 两岸土坡和崖壁 基岩上部的黄土 层中开挖窑洞。
沿沟式窑洞
它的优点是交通方 便,饮水便利,可 避风沙,本地人称 为“水食相连”之 地,缺点就是相对 于靠山窑洞视野不 开阔,战乱年代容 易受到攻击。
窑洞类型
从结构和材料上 可分为、土窑、 接口窑、砖窑、 石窑等基本类型
分类:陕北的窑洞主
要有3种: 靠崖式(土窑)、 下沉式(地下天井院)、 独立式 三种基本类型。其中最 主要的存在形式是靠崖 式窑洞和独立式窑洞。
靠山式窑洞
它是在黄土坡上, 依靠山崖,随等高 线布置,窑洞常常 呈现出曲线或折线 排列分布。
靠山式窑洞
这种窑洞修建时省 工省力,又节约土 地,采光良好,与 生态环境相协调。 但它离公路有一定 的坡度距离,人们 出入上下搬运物品 和饮水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