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与《十四行诗集》中爱情诗比较

合集下载

《诗集传》对《诗经》爱情诗的多变态度辨析

《诗集传》对《诗经》爱情诗的多变态度辨析

《诗集传》对《诗经》爱情诗的多变态度辨析王芳芳(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要]《诗集传》是宋代诗经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是在宋代疑古风气影响下形成的,一方面反映了朱熹尊儒尚理的观念,另一方面体现了朱熹新的解《诗》方法,即“以诗解诗”。

在尊儒传统、疑古风气以及朱熹自身读诗体会的影响下,《诗集传》对爱情诗的解读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一是与《毛诗序》相同,解为文王后妃之德或美刺诗;二是从诗本身出发,体味诗意,但又受理学思想的影响,把男女爱情诗解为“淫奔之诗”;三是还原诗本意,肯定男女情思,不做过多的理学阐释。

朱熹对爱情诗多变的态度也反映了朱熹本人思想的矛盾之处。

[关键词]朱熹;《诗集传》;《诗经》;爱情诗①[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77(2015)01-0054-0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先民的生活,尤其是国风,就是一部先民生活的图谱。

在《诗经·国风》中爱情诗占到40%,它反映了先民男女之间的感情和生活,成为千百年来文学上亘古不变的永恒主题。

自汉代以来,一直延续到宋,很少有人把这些诗当做爱情诗来看待。

从《毛诗》产生以来,“美刺说”占据了《诗经》解读的统治观念,而《诗经》也只被当做“经”纳入儒家经典,成为统治着政治生活以及教化的典籍,并不以“诗”本身的文学内容来看待,东汉郑玄为《毛诗》作笺,唐孔颖达作疏,都是在《毛诗》诗旨的基础上进一步疏通前人的注释。

直到宋代,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思辨风气和疑经改经的潮流,重新对诸经进行解读,这一风气也促进了《诗》学的革新,使得学术思想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采用辨伪的方法,重视阐发义理和和探求新意。

”[1](P292 293)《诗集传》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朱熹一方面仍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文学方面具有独特的敏感度和深厚的底蕴,能够从文学本身出发,去解读文本,另外在宋代疑经风气的影响下,朱熹在解读《毛诗》的时候,对《诗》序提出怀疑,敢于尝试提出新的观点。

《诗经》中的浪漫和现代诗歌的异同比较

《诗经》中的浪漫和现代诗歌的异同比较

诗经中的浪漫和现代诗歌的异同比较引言《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集,汇集了约300首由不同作者创作的诗歌。

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爱情、自然和人生的主题。

本文将探讨《诗经》中浪漫元素与现代诗歌之间的异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浪漫元素在《诗经》中的表现1.爱情描写:《诗经》中充满了对爱情的美好描绘,如“子在川上,君在天一涯。

”这种深情款款、相思之情能够触动读者内心。

2.自然意象:《诗经》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如山水、花草等,将自然与浪漫相融合,给人以美好感受。

3.崇高理想:《诗经》也反映了作者对崇高理想追求的渴望,如“安车既驾,载饰则行。

”这种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具有浓厚浪漫色彩。

现代诗歌中的浪漫元素1.内心体验:现代诗歌更注重抒发个人内心世界的情感,将内在的情感体验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这种主观表达常常带有一种浪漫色彩。

2.幻想与梦境:现代诗歌中常常涉及到幻想与梦境的描绘,通过描写超现实和奇幻的场景,给读者带来一种浪漫而神秘的感觉。

3.自由意象:现代诗歌更加自由,它不受传统形式的框架限制,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随意创作。

这种自由度使得现代诗歌常常充满了浪漫氛围。

《诗经》与现代诗歌之间的异同比较1.形式上:《诗经》采用了古典韵律和格律等形式组织结构,而现代诗歌则更多地追求自由节奏和平行语法。

2.主题内容:《诗经》主要关注爱情、自然以及崇高理想等传统主题;而现代诗歌则更加广泛地涉及到社会、政治以及个人生活等各类主题。

3.表现手法:《诗经》多用意象独特的形容词和比喻,在两至四字短句中借景抒情。

而现代诗歌则更注重意境表达,多样化的修辞手法和隐喻常常使得现代诗歌更加抽象。

结论《诗经》中的浪漫元素与现代诗歌相互交融,虽然有着形式和主题上的不同,但都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生活以及理想的追求。

通过比较这两者,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浪漫在不同时代下的变化与共性。

同时也可以从中感受到文学在不同时期对人类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总集的《诗经》,描写男女情爱和女性美的篇章达到了三分之一以上。

爱情是文学史上一个古老而常新的主题。

爱情诗则是这美好情感的艺术结晶。

相对于各朝代的爱情诗,《诗经》中的爱情诗显得特别的自由活泼,真实地传达了少男少女之间相互悦慕、思恋的心声,生动地再现了他们相爱相恋的世俗生活,其内容丰富而又多彩。

这里有男女间互相悦慕之情的表白,其中充满初恋的热烈与羞涩;男女之间嬉乐游戏的描写,其中洋溢着融合和乐;也有恋爱过程中的各种感受和遭际,其中不乏对桎梏少男少女纯真情感的社会环境的揭露、嘲讽、诅咒乃至反抗,当然也有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欣喜与欢乐。

一、男女间的相互悦慕相恋首先是男女之间从心底对对方的悦慕,因此,表现男女间的相恋与相思是《诗经》爱情诗中非常突出的方面。

这里有男子对女子的悦慕,也有女子对男子的倾慕。

《诗经》的第一首诗《关雎》则是一首表现男子对漂亮贤淑的好姑娘的爱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的首句以水中高地的雎鸠相向鸣叫动真情来引出男子对美貌贤淑的女子的动心。

下章紧接着写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不曾减少,白天黑夜都在想着得到她。

第三章,“辗转反侧”写思念之苦,致使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这三章都是写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并与日惧增以及“求之不得”的痛苦心情。

末二章都是写男子想象着若能与她在一起,将要“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它写出了普通老百姓对爱情幸福的热烈向往和顽强追求。

后人常用“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_诗经_与汉乐府爱情诗女性形象之比较

_诗经_与汉乐府爱情诗女性形象之比较

_诗经_与汉乐府爱情诗女性形象之比较
《诗经》和汉乐府爱情诗的女性形象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一些区别。

两者都将女性形象描绘得美丽动人。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多是贤淑美丽、温柔而聪慧的女子,如《南山有台》中的“阳之
曲则”和《采苓》中的“瞻彼淇澳,言采其蕨。

”汉乐府中的女
性形象也是以美丽妩媚为特色,如《长恨歌》中的杨玉环“白
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其次,这两者都强调了女性的情感细腻和爱情执着。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常常表达对爱情的深情,如《卷耳》中的“悠悠
我心,驰言愿言。

”汉乐府中的爱情诗也是以女性的柔情细腻
为特点,如《陌上桑》中的“春灯燃尽,泪如倾。

相思入骨,
无寐。

”都表现了女性对爱的执着和对爱人的深情。

然而,在表现方式上,两者也有一些不同。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更加含蓄和内敛,往往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采苓》中的“瞻彼淇澳,言采其蕨。

”而汉乐府中的女性形象则更加直接和直白,往往是通过直接陈述和表达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陌上桑》中的“春灯燃尽,泪如倾。

”女性形象在这些诗歌中更加真实和触动人心。

《诗经》和汉乐府爱情诗在描绘女性形象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刻画了女性的美丽、柔情和爱情执着。

然而,两者在表现方式上有一些小的差异,不同的诗歌表达方式也给读者带来了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论冯至《十四行集》中的中国古典诗歌抒情元素

论冯至《十四行集》中的中国古典诗歌抒情元素

论冯至《十四行集》中的中国古典诗歌抒情元素
冯至是20世纪初期的中国著名现代诗人,其代表作之一就是《十四行集》。

这部诗集中的诗歌抒情元素,既有借鉴西方诗歌的套路,也融入了中国古典诗歌抒情的要素。

首先,《十四行集》中的很多诗歌都有情感表达,如《爱情的忧郁》表达了爱情的痛苦;《初恋》表达了初次恋爱的忐忑;《断章》表达了失恋的悲伤等。

这些情感贯穿整个诗集,体现了冯至的抒情意愿。

其次,《十四行集》中的很多诗歌,以及诗歌中的某些形象、意象,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着浓厚的中国文化底蕴。

如《春江花月夜》中,诗人运用了押韵、对仗、排比等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描绘了美丽的春江花月夜景色,观察者的情绪在风景的框架中得到释放;《饥饿的诗人》则通过描写街头乞讨、风餐露宿的诗人生活,表达了自由创作与生活困苦之间的矛盾等等。

这些中国古典诗歌抒情的要素,贯穿了冯至的抒情意境。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十四行集》中的诗歌表达,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典诗歌抒情元素在其中的成分非常显著。

同时,也受到了西方诗歌的影响,体现了冯至的现代诗歌创作风格和思想境界。

对诗经中爱情诗的赏析

对诗经中爱情诗的赏析

对诗经中爱情诗的赏析等待虽然说是最长情的告白,也是最折磨人的一种煎熬,时间好像都跟我们过不去,每一分每一秒都过得那么慢,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诗经当中有很多诗歌非常优美都是面写爱情的。

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对诗经中爱情诗的赏析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对诗经中爱情诗的赏析自古以来,人类就对爱情充满憧憬和向往,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创作的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也是曾出不穷。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表现婚姻爱情生活的诗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艺术成就较高,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等。

《诗经》的爱情诗,不仅反映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热切渴望与追求,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

透过这些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的作品,我们真切地感到两千多年前人们在恋爱婚姻过程中的苦辣酸甜。

一、描写男女互相爱慕的诗《诗经》的第一篇诗《周南·关雎》就是一首感情十分纯朴而美好的情诗。

一位男子因为河畔采荇的“窈窕淑女”心善貌美,对这位美丽的姑娘产生了爱慕之情,醒时梦中不能忘怀,而又无法追求到。

面对悠悠的河水,目迎水流中浮动的荇菜,姑娘美丽的身影时时闪现在眼前,这更增添了他的痛苦,以致出现了幻觉,仿佛和那个姑娘结成了情侣,共同享受着协谐欢乐的婚后生活。

诗中的相思之情是坦率的、大胆的,诗人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愿望。

这种浓烈的感情和大胆的表白,正是生命欲望和生性本能的自然显露。

二、描写男女约会相思的诗《静女》描写了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可爱的姑娘按照约定在城角楼等他,也许为了逗着玩,她把自己隐藏起来,看到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心上人还没有出现,于是小伙子急得搔首踯躅。

等到他发现姑娘已经来了而且情意深长的带给他一些礼物时,便大喜过望。

幽静的城角,情侣来调情,一派温情脉脉的场景。

诗经里的爱情诗及其赏析

诗经里的爱情诗及其赏析

诗经里的爱情诗及其赏析诗经里的爱情诗及其赏析国学经典《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创作。

诗经里的爱情诗及其赏析,我们一同来了解一下。

周初,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恋爱尚少禁忌,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自由的。

《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一位出征在外的男子对自己心上人的日夜思念:他想起他们花前月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想起如今生离死别、天涯孤苦,岂能不泪眼朦胧、肝肠寸断?“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卫风伯兮》写了一位女子自从丈夫别后,无心梳洗,思念之心日日萦绕期间,苦不堪言。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也许为国征战是英勇豪迈的,可是人生的天涯孤苦和生离死别,总是让有情的人们感到撕心裂肺的痛。

国学经典《诗经》中也有不少是祝贺新婚女子的,如《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这首诗轻快活泼,诗人热情地赞美新娘,并祝她婚后生活幸福。

国学经典《诗经》中对美好爱情是歌颂向往的,而对始乱终弃持批判态度,并对受害者予深深的同情。

《卫风氓》这首诗是弃妇自述不幸的诗作,诗中首先以甜蜜的语气叙述了他们的相恋、嫁娶以及初婚的美好生活,然后又以悲凉的语气,叙述了年华的逝褪以及丈夫的变心和丈夫对她的粗暴相向,一种含辛茹苦、人生不幸的感叹以及对青春少年甜美生活的不尽留恋,弥漫在了诗的词句中——而古时男女地位的不平等以及妇女生活的不幸,亦由此可见一斑。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还有《谷风》,“习习谷风,维风及雨。

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在危难时期,相依相靠,但在安乐时候,却将她抛弃。

国学经典《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其爱情诗更是体现那个时代人民的情感生活,其实其思想内涵从现代的眼光看来仍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

《诗经·国风》与《圣经·雅歌》爱情主题之比较研究

《诗经·国风》与《圣经·雅歌》爱情主题之比较研究

《诗经·国风》与《圣经·雅歌》爱情主题之比较研究简介:《诗经·国风》和《圣经·雅歌》是两部古代文学作品,都以爱情为主题。

本文将通过对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探讨它们在描写爱情的方式、爱情的理解、以及对爱情关系的态度方面的异同。

一、描写爱情的方式1.《诗经·国风》:《国风》中的爱情描写多通过婚恋、婚礼、婚姻等场景展示。

例如《邶风·柏舟》中描述的是一个纯洁而初恋的爱情,在婚礼中两位年轻人的互相观察和小心翼翼的交流中,流露出对爱情的渴望和期待。

2.《圣经·雅歌》:《雅歌》则更加直接地描述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

作者通过描写两位恋人之间的甜蜜言语、相互赞美和温柔亲密的举止,表达了对爱情的狂热和执着。

二、爱情的理解1.《诗经·国风》:《国风》中的爱情理解更加理智和稳重。

爱情被视为一种婚姻和责任的象征,是人们走向成家立业的基石。

《邶风·柏舟》中描述的年轻男女在婚姻中相互扶持、共同进退的情景,反映了爱情的成熟和稳定。

2.《圣经·雅歌》:《雅歌》中的爱情理解更加热烈和情感化。

爱情被赋予了一种神圣而灵性的意义,是一种纯粹而追求完美的感情。

恋人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以及描绘他们心灵的动荡和激情都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热情和追求。

三、对爱情关系的态度1.《诗经·国风》:《国风》中对爱情关系的态度相对务实和稳重。

作者更注重于婚姻关系的建立和维系,强调男女间的互相尊重和支持,对婚姻的稳定和延续感充满期许。

2.《圣经·雅歌》:《雅歌》中对爱情关系的态度更加强调追求和激情。

作者将爱情比作“坚强如死”的火焰,展示了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强调了爱情的复杂性、神秘性以及其对人心灵的深刻影响。

结论:无论是《诗经·国风》还是《圣经·雅歌》,都以爱情为主题,但两者在描写爱情的方式、理解爱情的角度以及对爱情关系的态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浅析《诗经》与汉乐府中爱情诗的异同

浅析《诗经》与汉乐府中爱情诗的异同

浅析《诗经》与汉乐府中爱情诗的异同浅析《诗经》与汉乐府中爱情诗的异同《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

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诗经》的浪漫主义手法,它开诗歌现实主义新风。

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诗经》和汉乐府中都有大量写爱情的诗句,那么在两个不同的时代,他们对爱情的描写又有哪些异同呢?首先我们先看看不同之处。

一、《诗经》描写爱情是以抒情为主流的,且在表现个人感情时,总体上比较克制因而显得平和。

过程委婉曲折,波澜起伏。

由此,形成了《诗经》在抒情表现方面显得细致、隽永的特点。

而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

这一特色是由它的“缘事而发”的内容所决定的。

在《诗经》中我们虽然已可看到某些具有叙事成分的作品,如《国风》中的《氓》、《谷风》等。

但还是通过作品主人公的倾诉来表达的,仍是抒情形式,还缺乏完整的人物和情节,缺乏对一个中心事件的集中描绘,而在汉乐府民歌中则已出现了由第三者叙述故事的作品,出现了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和比较完整的情节,如《陌上桑》、《东门行》,特别是《孔雀东南飞》。

诗的故事性、戏剧性,比之《诗经》中那些作品都大大地加强了。

二、《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如《周南·关雎》、《魏风·伐檀》都是兴体:前者以贞鸟雎鸠的“关关”叫声起兴,联想起人的男女之情;后者以奴隶们的“坎坎”伐木声起兴,联想到奴隶主阶级的不劳而获。

《卫风·硕人》,用铺陈的手法描写庄姜美貌,但其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齿如瓠犀,螓首蛾眉”传神地表现出庄姜的天生丽质。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三、男女间的相思相恋的人因为不能时时相见,而滋生出刻骨铭心的相思。

这也表现出他们的相恋之深。

如《王风·采葛》【7】: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是一首典型的相思恋歌。

诗中描写了青年人在恋爱中对心上人的深切思恋。

由于期盼相见的心意如此迫切,因此心中充满了等待的痛苦。

对于热恋中的情人来说,这种暂时的分别仍是痛苦的。

这个小伙子只是一天没有见到自己的恋人,就似没魂没魄了,就好像隔了“三月”、“三秋”、“三岁”那样长的时间。

诗中并没有对男女相悦的直接描写,而是以恋爱双方中的一方为描写对象。

取了其中的一个个流动的思维片段,连缀成篇。

主人公的这种思维片段,无疑带有夸张的因素,然而,正是这种看似荒诞的内心体验,却真实地表现了主人公的相思之苦。

寥寥数语,就将离人心曲描画得细致入微。

与之相似的《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8]这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诗。

它写出了女子因自尊或害羞,没去找心爱的小伙子,而心里却是非常希望对方能够到来。

她自言自语:“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想起两人当时在城阙幽会的情景,更有“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的感受,突出了女主人公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四、恋爱中的烦恼恋爱并不仅仅是相会的快乐和相亲相爱的幸福,还有相恋过程中的矛盾与烦恼,求之不得的惆怅。

如《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9]全诗大量的运用了比喻和暗示等修辞手法。

“乔女”“游女”源于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是属非人间所有的。

《诗经·蒹葭》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一八》之比较研究

《诗经·蒹葭》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一八》之比较研究

《诗经·蒹葭》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一八》之比较研究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卡卢什区,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等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

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在一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霜露浓重,一条河流,蜿蜒而去。

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

诗人冒着秋寒在岸边徘徊,寻找所思念的人儿。

她(他)在哪里呢?河道回曲盘纡,道路艰难遥远,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

远远望去,所思念的人儿“宛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及。

“宛”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苍茫的环境氛围,迷茫的内心情感,隐约的目标闪现,把作者“欲即不能、欲罢不舍”的丰富内涵表现出来。

在这首诗中,诗人精妙地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图形出来一种凄婉气氛,以此去衬托主人公怀人而严禁见到的伤感心情。

诗的第二、三章采重章答复的方式,反反复复吟唱。

但景物又存有相同。

首章“白露为霜”,茜代唐霜,就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年因”,太阳露面,天已小暗;末章“白露未已”,阳光反射,露珠快干。

每章结尾两句写下芦苇上霜露的变化,以此去表明时光的推移,并使人意会至他(她)已经在秋水畔停留了一个清晨。

三幅相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图形烘托主人公久久矗立遥望而始终无法见面的伤感心情,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合,变得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婉转。

这篇诗在艺术上达至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诗经》研究专家余冠英认为“这是一首情歌,男或女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

”本诗使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

诗经中四字句节奏独特而颇为急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字字珠玑又变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

《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易于紧紧围绕同一旋律反反复复吟唱,而且在意义抒发和修辞学上,也具备较好的效果。

《诗经》与《十四行诗集》中爱情诗比较

《诗经》与《十四行诗集》中爱情诗比较

《诗经》与《十四行诗集》中爱情诗比较中国的《诗经》与英国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均诞生于各自国家的第一个文学高峰期,又属于相同抒情诗体裁、相同爱情诗题材的诗歌作品集。

《诗经》与莎士比亚十四行爱情诗对各国后世的诗歌创作,特别是以爱情为主题的抒情诗歌创作,奠定了基本发展方向和抒情模式。

本文应用作品分层手法,对中国的《诗经》与英国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进行了两个结构层次的比较研究:语言艺术层和作品艺术图画层,并浅析了处于中西异质文明中的国家所具有的不同审美理想。

《诗经》与《十四行诗集》中爱情诗无论是在语言艺术层面上,还是在作品艺术图画层面上都分别继承了两个民族各自文化源头的审美理想:“言志”和“摹仿”。

在语言艺术层面上《诗经》所处的时代是中国语言文字发展的初期,文字不多,所以一个字经常反复被使用,更多的表现了重章叠唱、反复歌咏的特征,用字不多却让听者印象深刻,能达到良好的抒情言志的效果;《十四行诗集》正处于英语崛起承上启下的时代,英语文字发展有一个自由的空间和巨大的社会动力,诗人能够积极创造出新的词汇和韵律,达到更加条理清晰、逻辑顺畅的效果,语音的音响效果极富有戏剧色彩。

在作品艺术图画层面上,无论从单篇还是从整部诗集来看,《诗经》的艺术画面都是不连续的,这显然不能形成连贯的故事情节,它只是诗歌描述当时情景的即时片段,不具有诗歌内部的自动连续性;《十四行诗集》从单篇来看,通过“对照”手法的铺陈,形成了一个有“突转”的结构故事,在“对照”和“突转”的结构布局中,诗人、爱友、小人、黑肤女郎、第三者的角色渐渐浮出水面,并日渐鲜明。

从154篇整部诗组来看,也有一个隐约的故事线索在其中,把154个小的作品艺术画面有机的连接了起来,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

本文认为:从有中西异质文化背景的、以爱情为题材的抒情诗出发,我们再一次证实了两个民族各自文化源头的审美理想:中国的“言志”文学传统和西方的“摹仿”文学传统。

“言志说”首先把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的隐蔽特质加以概括提炼出来,并形成了此后中国重“言志”的抒情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及其“赋、比、兴”的表达方法和结构布局;而“摹仿说”则升华了古代希腊史诗和戏剧的创作经验,渐渐形成了西方重“摹仿”的叙事文学的发展方向,而叙事文学所重视的“性格”、“情节”“戏剧性”“突转”等艺术表现手法和结构布局也影响了抒情诗歌的发展。

《诗经.国风》爱情诗与李商隐爱情诗的相异性

《诗经.国风》爱情诗与李商隐爱情诗的相异性

《诗经.国风》爱情诗与李商隐爱情诗的相异性《·国风》爱之浑朴自然、天真无邪,情诗之包孕丰盈、忧愤深广,两者间千有余年的时间跨度,必然会在形式和表达。

各方面上有所差异:一为民间原始之风谣,一为文人学士雅致之抒情,方方面面,定然有别。

钱钟书先生论中国情诗传统,谓从古体到近体,从律诗到词曲,说的正是如此。

(一)“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与“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诗经·国风》爱情诗中女性的勇敢直白与李商隐爱情诗中女性的纤弱含蓄《诗经》中的女子,总是有着一种天性般的勇敢、坚强与忠贞,让人读来又是怜惜,又是敬畏。

“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等。

她们,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宣告着女性的尊严,宣告着无论日后的封建男权社会势力是多么的强大,至少这些女子在最原始单纯的“中春之月,令会男女。

于是时也,奔者不惊。

”(《周官》)时代就开始敢于说“不”,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了,这种思想是独立的,也是最纯粹的。

风诗中的爱情诗与李商隐爱情诗相比,一个是产生于奴隶社会中后期,这时候封建的道德礼教尚未成形,地方文化自由发展,感情多为自由奔放;一个是产生于晚唐时代,是中国封建制逐渐完善并且相对鼎盛的时期,义山又属于士大夫阶层,所以在表达感情的时候多少会有所约束和收敛。

正如闻一多先生在其《诗经讲义》中所说:“诗经的爱情诗都非常坦率,简直是粗野。

在态度性质上说,是最冲动的爱情诗,是较初期的。

与宋词表现方法相去太远了。

我们今天不会如是表情。

”(二)“乐郊乐郊,谁之永号”与“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抒写爱情诗的艺术表现手法由单一走向丰富我们前面已经说过,风诗的创作大约是在奴隶制社会的后期,在那个时代的表达都是很直白的,因为他们的创作群体是无意识的非诗人群体,所以他们的气质是很质朴和单一的,基本上没有复合型可言。

但李商隐却不一样,他是一种复合型气质的诗人——在不同的时期下呈现出不同的个性气质,抑或在同一时期也存在着矛盾个性气质的共同体。

从《诗经》和现代情歌中看女子相思

从《诗经》和现代情歌中看女子相思

爱情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没有爱情,人类的生活将失去色彩,社会将难以凝聚。

有爱情,便有爱情中的男女在离别后对对方的思念,这种情人间思念的强度会超乎其他关系中思念的强度。

在有文字记载的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这种思念情感活动没有因历史的进程而发生明显的变化。

在《诗经》时代女子的相思之情与当今女子的之情极其相似,我们可以通过《诗经》中的情歌与现代情歌内容的比较,看出这个现象。

《诗经》收集了中国历史上殷商、西周、东周、春秋时代人们在生产生活、祭祀、节日所唱的歌,其中收录的情歌几乎占了四分之一的篇幅。

殷商、西周、东周、春秋这几个朝代中国处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初期。

《雄雉》中的女子由于雄雉的飞鸣而勾起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忠厚老实的丈夫在外面免不了要吃苦,这使得妻子担心不已,在心底深深地呼唤自己的丈夫能够早日回家与自己团聚。

雄雉于飞,上下其音。

展矣君子,实劳我心。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

道之云远,曷云能来?(黑体为引用原文,下同)野鸡飞翔在山林,上下飞鸣叫声亮。

诚实可爱的人啊,朝思暮想劳我心。

时光如梭流失快,时时将你挂心怀。

道路坎坷多遥远,你什么时候能回来?《草虫》中的女子因蝈蝈叫,蚱蜢跳而引起思夫之情,由于思夫而心神不宁、心慌意乱,由此想象夫妻团聚,欢聚一堂的画面。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叫个不停的蝈蝈,蹦来跳去的蚱蜢。

见不到我的丈夫,忧愁得心神不宁,只有让我看到他,并能与他相欢聚,我的心才能放下。

《卷耳》中的女子,思念远行的丈夫,心不在焉地采卷耳菜,所以采了半天也没有采满一浅筐,最后因相思之苦无法排遣,无心再采,索性将箩筐仍在了大路上。

相思中仿佛看到了自己的丈夫旅途中登高饮酒,马困成疾,人劳生病的情景。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

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采了又采巻耳菜,仍装不满一浅筐。

心中思念丈夫啊,将筐丢在大路旁。

周嘉兴的爱情诗句

周嘉兴的爱情诗句

周嘉兴的爱情诗句引言爱情是人类最为纯粹而又复杂的情感之一,它能够给予人们无尽的力量和美好的回忆。

周嘉兴作为一位深受诗歌爱好者喜爱的文学家,他所创作的爱情诗句以其深沉而又细腻的情感触动了许多人的心。

本文将通过对周嘉兴的爱情诗句进行全面、详细、完整和深入的探讨,带领读者领略周嘉兴独特的爱情世界。

一、天长地久的爱1.1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周嘉兴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诗开头便道出了“天长地久有时尽”的思考,诗句表达了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和坚定承诺。

他用如诗如画的语言描绘了恋人之间甜蜜的场景,充满了浓郁的爱意。

1.2 《小荷才露尖尖角》在《小荷才露尖尖角》一诗中,周嘉兴通过对荷花的细腻描绘,抒发了对爱情的期待和希冀。

他将荷花与心灵相比,表达了对爱情持久和纯洁的追求,带给读者恒久不变的美好愿景。

二、爱的痛苦与坚守2.1 《十四行诗集》周嘉兴的《十四行诗集》是他在爱情痛苦中写下的诗集,其中每首诗都充满了哀伤和沉思。

他以饱含深情的文字,描绘了心碎与离别的痛苦,表达了对爱情的坚守和守望的决心。

2.2 《白水洞中》《白水洞中》是周嘉兴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爱情诗,它以生动的意象和动情的语言,展现了爱情中的挣扎与痛苦。

周嘉兴将爱情比作迷失在洞穴中的人,表达了对于爱情的苦苦追寻和无比坚守的信念。

三、爱情的美好瞬间3.1 《一曲新词酒一杯》周嘉兴的《一曲新词酒一杯》是一首诗人在爱情美好的瞬间写下的作品。

诗中充满了对恋人的倾慕和赞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美妙的意象,表达了对爱情幸福时刻的珍惜和沉浸。

3.2 《微风吹过你的脸庞》《微风吹过你的脸庞》是周嘉兴创作的一首优美的爱情诗。

他用温柔的语言娓娓道出那个瞬间的美好,唤起了读者对于爱情美好瞬间的感慨和回忆。

结语周嘉兴的爱情诗句深入人心,他通过那些优美而深沉的语言,描绘出爱情的多个侧面。

他用爱情的喜怒哀乐,诠释了对爱情的热爱和关注。

周嘉兴的爱情诗歌启发了读者对于爱情的思考和体悟,让我们感受到了爱情的浓郁魅力。

《诗经》中爱情婚姻诗纵横谈

《诗经》中爱情婚姻诗纵横谈

《诗经》中爱情婚姻诗纵横谈《诗经》中爱情婚姻诗纵横谈论文摘要:与西方文学中以婚恋为主题的诗歌相比,中国的爱情婚姻诗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一种庄重典雅,温柔敦厚的品质,而为此付出的代价是缺少一种激动人心的原始的野性的力量;同时,由于两性在社会关系中地位的不平等,爱情诗表现出以男性为中心的倾向,作为爱情主体的男女双方,缺乏心灵的沟通与交流。

这使中国的爱情婚姻诗从某种程度上呈现出一种病态之美。

一方面这种特质在《诗经》中已有所表现;而另一方面《诗经》作为中国诗歌的源头,由于产生的年代较早,与后代相比较少地受到道德因素的制约,与后代的婚恋诗相比,也能较多地呈现表现出一种健康的趣味。

一:“欲”的引退与情人的隔离爱情与婚姻一向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因为婚姻也许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爱情应该是人类最伟大高尚并且不可或缺的情感。

世界文学长廊中因有了这一枝奇葩,放射出多少异彩,增添了多少生机。

但与西方相比,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显得缺少原始的野性,缺乏浪漫的激情。

在儒家伦理道德的统治下,被净化了欲望的中国人,他们的爱情也如一泓死水,波澜不惊。

荷马在其不朽的史诗《伊利亚特》中讲述了一个与美女有关的著名的战争故事,希腊联军为夺回美女海伦远征特洛亚,双方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夺战,成千上万的将士为此血染疆场。

而故事的结尾富于喜剧色彩,当海伦登上城楼,所有人为她的美丽而震惊,由衷地说,为了这样的女人,哪怕战争再持续十年,我们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与此相映成趣的是中国美女的命运:西施被越王进献给夫差,作为腐蚀对手的工具;昭君被汉帝打发去匈奴,成为维护和平的使者。

温莎公爵不爱江山爱美人,他为了辛普森夫人毫不犹豫辞去王位,而中国的唐明皇却江山情重美人轻,他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可以把心爱的女人缢死!这些文学故事或历史事实,鲜明地反映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气质。

我们不能轻率地指责唐明皇薄情,真正富于意味的,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恐怕是二者所处的不同的文化语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与《十四行诗集》中爱情诗比较
中国的《诗经》与英国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均诞生于各自国家的第一个文学高峰期,又属于相同抒情诗体裁、相同爱情诗题材的诗歌作品集。

《诗经》与莎士比亚十四行爱情诗对各国后世的诗歌创作,特别是以爱情为主题的抒情诗歌创作,奠定了基本发展方向和抒
情模式。

本文应用作品分层手法,对中国的《诗经》与英国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进行了两个结构层次的比较研究:语言艺术层和作品艺术图画层,并浅析了处于中西异质文明中的国家所具有的不同审美理想。

《诗经》与《十四行诗集》中爱情诗无论是在语言艺术层面上,还是在作品艺术图画层面上都分别继承了两个民族各自文化源头的
审美理想:“言志”和“摹仿”。

在语言艺术层面上《诗经》所处的时代是中国语言文字发展的初期,文字不多,所以一个字经常反复被使用,更多的表现了重章叠唱、反复歌咏的特征,用字不多却让听者印象深刻,能达到良好的抒情言志的效果;《十四行诗集》正处于英语崛起承上启下的时代,英语文字发展有一个自由的空间和巨大的社会动力,诗人能够积极创造出新的词汇和韵律,达到更加条理清晰、逻辑顺畅的效果,语音的音响效果极富有戏剧色彩。

在作品艺术图画层面上,
无论从单篇还是从整部诗集来看,《诗经》的艺术画面都是不连续的,这显然不能形成连贯的故事情节,它只是诗歌描述当时情景的即时片段,不具有诗歌内部的自动连续性;《十四行诗集》从单篇来看,通过“对照”手法的铺陈,形成了一个有“突转”的结构故事,在“对照”和“突转”的结构布局中,诗人、爱友、小人、黑肤女郎、第三者的
角色渐渐浮出水面,并日渐鲜明。

从154篇整部诗组来看,也有一个隐约的故事线索在其中,把154个小的作品艺术画面有机的连接了起来,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

本文认为:从有中西异质文化背景的、以爱情为题材的抒情诗出发,我们再一次证实了两个民族各自文化源头的审美理想:中国的“言志”文学传统和西方的“摹仿”文学传统。

“言志说”首先把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的隐蔽特质加以概括提炼出来,并形成了此后中国重“言志”的抒情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
及其“赋、比、兴”的表达方法和结构布局;而“摹仿说”则升华了古代希腊史诗和戏剧的创作经验,渐渐形成了西方重“摹仿”的叙事文学的发展方向,而叙事文学所重视的“性格”、“情节”“戏剧性”“突转”等艺术表现手法和结构布局也影响了抒情诗歌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