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7算法笔记——【分治法】最接近点对问题
最接近点对问题教材
S2中的q3组成,则p3和q3一定在划分平面 L的距离d内。
第二步筛选:考虑P1中任意一点p,它若与
P2中的点q构成最接近点对的候选者,则必 有distance(p,q)<d。满足这个条件的P2 中的点定落在一个d×2d×2d的长方体R中
重要观察结论:P2中任何2个S中的点的距离 都不小于d。由此可以推出长方体R中最多只有 24个S中的点。
分治法解决二维空间最接近点问题
选取一垂直线l:x=m来作为分割直线。其中m为S中各 点x坐标的中位数。由此将S分割为S1和S2。 递归地在S1和S2上找出其最小距离d1和d2,并设 d=min{d1,d2},S中的最接近点对或者是d,或者是某个 {p,q},其中p∈S1且q∈S2。
第一步筛选:如果最近点对由S1中的p3和
4、设P1是S1中距垂直分割线l的距离在dm之 内的所有点组成的集合; { P2是S2中距分割线l的距离在dm之内所有 n=|S|; 点组成的集合; O(n) 将 P1 和 P2 中点依其 y 坐标值排序; if (n < 2) return ; 并设X和Y是相应的已排好序的点列; 1、m=S中各点x间坐标的中位数; 5、通过扫描X以及对于X中每个点检查Y中与 构造S1和S2; 其距离在dm之内的所有点(最多6个)可以完成 O(n) 合并; O(n) //S1={p∈S|x(p)<=m}, 当X中的扫描指针逐次向上移动时,Y中的 S2={p∈S|x(p)>m} 扫描指针可在宽为2dm的区间内移动; 2、d1=cpair2(S1); 设dl是按这种扫描方式找到的点对间的最 2T(n/2 小距离; d2=cpair2(S2); ) 6、d=min(dm,dl); 常数时间 3、dm=min(d1,d2); return d; 常数时间 }
最接近点对问题
一、最接近点对问题(一维)一、最接近点对问题(一维)最接近点对问题:给定平面上n个点,找其中的一对点,使得在n个点的所有点对中,该点对的距离最小。
此时S中的n个点退化为x轴上的n个实数x1,x2,..,x n。
最接近点对即为这n个实数中相差最小的2个实数。
2、分析将所给的平面上n个点的集合S分成2个子集S1和S2,每一个子集中约有n/2个点,·然后在每一个子集中递归地求其最接近的点对。
S1和S2的最接近点对未必就是S的最接近点对,若是组成S的最接近点对的2个点都在S1中或都在S2中,则问题很容易解决。
可是,若是这2个点别离在S1和S2中,则对于S1中任一点p,S2中最多只有n/2个点与它组成最接近点对的候选者,仍需做n2/4次计算和比较才能肯定S的最接近点对。
因此,依此思路,归并步骤耗时为O(n2)。
整个算法所需计算时间T(n)应知足:T(n)=2T(n/2)+O(n2)它的解为T(n)=O(n2)3、伪代码随机Randomfloat Random(){float result=rand()%10000;return result*;}返回最大、最小float Max OR Min(float s[],int p,intq)序实现#include<>#include<iostream>#include<cmath>using namespace std;const int M=50;D=i;X[i].x=Random();X[i].y=Random();c out<<"("<<X[i].x<<","<<X[i].y<<") ";}PointX a;PointX b;float d;Cpair2(X,number_used,a,b,d);cout<<endl;cout<<"the closest pair is ("<<<<","<<<<")和("<<<<","<<<<") "<<endl;cout<<"the min distance is "<<d<<endl;return 0;}float Random(){float result=rand()%10000;return result*;}=i;Y[i].x=X[i].x;Y[i].y=X[i].y;}PointY*tmpy=new PointY[n];MergeSort(Y,tmpy,0,n-1);PointY*Z=new PointY[n];closest(X,Y,Z,0,n-1,a,b,d);delete []Y;delete []Z;return true;}void closest(PointX X[],PointY Y[],PointY Z[], int l, int r,PointX& a,PointX& b,float& d){i f(r-l==1){>m) Z[g++]=Y[i];else Z[f++]=Y[i]; closest(X,Z,Y,l,m,a,b,d);float dr;PointX ar,br;closest(X,Z,Y,m+1,r,ar,br,dr);if(dr<d){a=ar;b=br;d=dr;}Merge(Z,Y,l,m,r);-Y[t].x)<d){Z[k++]=Y[t];}-Z[s].y<d;j++){float dp=dis(Z[s],Z[j]);if(dp<d){d=dp;a=X[Z[i].p];b=X[Z[j].p];} } } }template <typename Type>void Merge(Type c[],Type d[], int l, int m, int r){i nt i=l,j=m+1,k=l;w hile((i<=m)&&(j<=r))if(c[i]<=c[j])d[k++]=c[i++];elsed[k++]=c[j++];if(i>m)for(int q=j;q<=r;q++)d[k++]=c[q];elsefor(int q=i;q<=m;q++)d[k++]=c[q];}template <typename Type>void MergeSort(Type a[], Type b[],int left, int right){ // a[]为待排序的数组,left,right为a数组的下标,b[]为临时存放排好序的临时数组i f(left<right){int i=(left+right)/2;//取中点MergeSort(a,b,left,i);MergeSort(a,b,i+1,right);Merge(a,b,left,i,right);//归并到数组bCopy(a,b,left,right);//复制回数组a }}template <typename Type>void Copy(Type a[],Type b[], int right,int left) {for(int i=right;i<=left;i++)a[i]=b[i];}运行情况:。
1007分治法(最近点对)
由此可得:
C11 C12 C 21 C 22
A11 B11 A12 B21 A11 B12 A12 B22 A21 B11 A22 B21 A21 B12 A22 B22
Strassen矩阵乘法
(1 ) C12 A11 AO B11 B12 n 2 C11 T ( 12 n) 2 C 7 T ( n / 2 ) O ( n ) n2 C A A B B 22 22 21 22 21 21 M 1 A11 ( B12 B22 ) T(n)=O(nlog7) =O(n2.81)较大的改进 C11 M 5 M 4 M 2 M 6 M 2 ( A11 A12 ) B22
规模较小的情况
n=2
规模较小的情况
n=4
规模较小的情况
n=4
规模较小的情况
n=8
规模较小的情况
n=8
规模较大的情况
当k>0时,将2k×2k棋盘分割为4个2k-1×2k-1 子棋盘(a)所示。 特殊方格必位于4个较小子棋盘之一中,其余3个子棋盘中无特 殊方格。为了将这3个无特殊方格的子棋盘转化为特殊棋盘, 可以用一个L型骨牌覆盖这3个较小棋盘的会合处,如 (b)所 示,从而将原问题转化为4个较小规模的棋盘覆盖问题。递归 地使用这种分割,直至棋盘简化为棋盘1×1。
Strassen矩阵乘法
传统方法:O(n3)
A和B的乘积矩阵C中的元素C[i,j]定义为:C[i][ j ] A[i][ k ]B[k ][ j ]
k 1 n
若依此定义来计算A和B的乘积矩阵C,则每计 算C的一个元素C[i][j],需要做n次乘法和n-1次 加法。因此,算出矩阵C的 个元素所需的计算 时间为O(n3)
最近点对问题
最近点对问题I.一维问题:一、问题描述和分析最近点对问题的提法是:给定平面上n个点,找其中的一对点,使得在n个点组成的所有点对中,该点对间的距离最小。
严格的讲,最接近点对可能多于1对,为简单起见,只找其中的1对作为问题的解。
简单的说,只要将每一点与其它n-1个点的距离算出,找出达到最小距离的2点即可。
但这样效率太低,故想到分治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也就是说,将所给的平面上n个点的集合S 分成2个子集S1和S2,每个子集中约有n/2个点。
然后在每个子集中递归的求其最接近的点对。
这里,关键问题是如何实现分治法中的合并步骤,即由S1和S2的最接近点对,如何求得原集合S中的最接近点对。
如果组成S的最接近点对的2个点都在S1中或都在S2中,则问题很容易解决,但如果这2个点分别在S1和S2中,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
下面的基本算法中,将对其作具体分析。
二、基本算法假设用x轴上某个点m将S划分为2个集合S1和S2,使得S1={x∈S|x<=m};S2={x ∈S|x>m}。
因此,对于所有p∈S1和q∈S2有p<q。
递归的在S1和S2上找出其最接近点对{p1,p2}和{q1,q2},并设d=min{|p1-p2|,|q1-q2|}。
由此易知,S中的最接近点对或者是{p1,p2},或者是{q1,q2},或者是某个{p3,q3},其中p3∈S1且q3∈S2。
如下图所示:S1 S2p1 p2 p3 q1 q2 q3图1 一维情形的分治法注意到,如果S的最接近点对是{p3,q3},即|p3-q3|<d,则p3和q3两者与m的距离不超过d,即|p3-m|<d,|q3-m|<d。
也就是说,p3∈(m-d,m],q3∈(m,m+d]。
由于每个长度为d的半闭区间至多包含S1中的一个点,并且m是S1和S2的分割点,因此(m-d,m]中至少包含一个S中的点。
同理,(m,m+d]中也至少包含一个S中的点。
分治算法知识点总结
分治算法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分治算法是一种递归的算法,其基本思想就是将原问题分解成多个相互独立的子问题,然后分别解决这些子问题,最后将子问题的解合并得到原问题的解。
分治算法的核心思想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分而治之,分即是将原问题分解成若干个规模较小的子问题,治即是解决这些子问题,然后将子问题的解合并起来得到原问题的解。
分治算法通常包括三个步骤:(1)分解:将原问题分解成若干个规模较小的子问题;(2)解决:递归地解决这些子问题;(3)合并:将子问题的解合并起来得到原问题的解。
分治算法的典型特征包括递归和合并。
递归指的是将原问题分解成若干个规模较小的子问题,然后递归地解决这些子问题;合并指的是将子问题的解合并得到原问题的解。
通常来说,分治算法的递归实现方式很容易编写,但有时可能会面临大量的重复计算,因此需要合并操作来避免这种情况。
二、原理分治算法的原理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我们以计算数组中的最大值为例,具体的步骤如下:(1)分解:将数组分解成两个规模相等的子数组;(2)解决:递归地在这两个子数组中分别找到最大值;(3)合并:比较这两个子数组的最大值,得到原数组的最大值。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分治算法将原问题分解成两个子问题:分别在左边子数组和右边子数组中找到最大值,然后将这两个子问题的解合并起来得到原数组的最大值。
这种将问题分解成若干个规模较小的子问题,然后合并子问题的解得到原问题的解的方法正是分治算法的核心原理。
分治算法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将原问题分解成多个规模较小的子问题,然后并行地解决这些子问题,最后合并子问题的解得到原问题的解。
这种并行的设计思路使得分治算法非常适合于并行计算,能够有效地提高计算效率。
三、应用分治算法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排序、搜索、图论、动态规划等多个方面。
下面我们将以排序算法和搜索算法为例,来介绍分治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情况。
1. 排序算法排序算法是计算机科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分治算法在排序算法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用分治法解决最近点对问题:python实现
⽤分治法解决最近点对问题:python实现 最近点对问题:给定平⾯上n个点,找其中的⼀对点,使得在n个点的所有点对中,该点对的距离最⼩。
需要说明的是理论上最近点对并不⽌⼀对,但是⽆论是寻找全部还是仅寻找其中之⼀,其原理没有区别,仅需略作改造即可。
本⽂提供的算法仅寻找其中⼀对。
解决最近点对问题最简单的⽅法就是穷举法,这样时间复杂度是平⽅级,可以说是最坏的策略。
如果使⽤分治法,其时间复杂度就是线性对数级,这样⼤⼤提⾼了效率。
⾸先⽤分治法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思路可以参考 /lishuhuakai/article/details/9133961 ,说的很详细,但⼤致思路就是先根据x轴把所有点平分,然后分别在每⼀部分寻找最近点对,最后通过⽐较选⼀个最⼩的。
当然其中最核⼼的地⽅是跨域求距离,原⽂写的很清楚,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以下是代码:from math import sqrtdef nearest_dot(s):len = s.__len__()left = s[0:len/2]right = s[len/2:]mid_x = (left[-1][0]+right[0][0])/2.0if left.__len__() > 2: lmin = nearest_dot(left) #左侧部分最近点对else: lmin = leftif right.__len__() > 2: rmin = nearest_dot(right) #右侧部分最近点对else: rmin = rightif lmin.__len__() >1: dis_l = get_distance(lmin)else: dis_l = float("inf")if rmin.__len__() >1: dis_2 = get_distance(rmin)else: dis_2 = float("inf")d = min(dis_l, dis_2) #最近点对距离mid_min=[]for i in left:if mid_x-i[0]<=d : #如果左侧部分与中间线的距离<=dfor j in right:if abs(i[0]-j[0])<=d and abs(i[1]-j[1])<=d: #如果右侧部分点在i点的(d,2d)之间if get_distance((i,j))<=d: mid_min.append([i,j]) #ij两点的间距若⼩于d则加⼊队列if mid_min:dic=[]for i in mid_min:dic.append({get_distance(i):i})dic.sort(key=lambda x: x.keys())return (dic[0].values())[0]elif dis_l>dis_2:return rminelse:return lmin# 求点对的距离def get_distance(min):return sqrt((min[0][0]-min[1][0])**2 + (min[0][1]-min[1][1])**2)def divide_conquer(s):s.sort(cmp = lambda x,y : cmp(x[0], y[0])) nearest_dots = nearest_dot(s)print nearest_dots测试⼀下,⽐如说要找这些点中最近的⼀对s=[(0,1),(3,2),(4,3),(5,1),(1,2),(2,1),(6,2),(7,2),(8,3),(4,5),(9,0),(6,4)]运⾏⼀下divide_conquer(s),最终打印出[(6, 2), (7, 2)],Bingo。
分治法最近对问题
《算法设计与分析》实验报告学号:姓名:日期:得分:一、实验内容:分治法和蛮力法求最近对问题及其时间复杂度比较。
二、所用算法的基本思想及复杂度分析:1.蛮力法求最近对问题:1)基本思想:分别计算每一对点之间的距离,然后找出距离最小的那一对,为了避免对同一对点计算两次距离,只考虑ji<的那些点对()j i P P,.2)复杂度分析:对于此算法,主要就是算两个点的欧几里得距离。
注意到在求欧几里得距离时,避免了求平方根操作,其原因是:如果被开方的数越小,则它的平方根也越小。
所以复杂度就是求平方,求执行次数为: nnT==;即时间复杂度为)-n)1)O(((2n)O。
(2n2.分治法求最近对问题:1)基本思想:用分治法解决最近点对问题,就是将一个问题分解两个子问题,然后递归处理子问题,然后合并。
可能两个点在每个子问题中,也可能两个点分别在两个子问题中,就这两种情况。
则基本过程为:找一条中垂线m(坐位S集合x坐标的中位数)把n个元素分成左右两部分元素,然后分别求得两边的最短距离1d ,2d ,然后取两者中的最小者记为d ,在中线两边分别取d 的距离,记录该距离范围内点的个数,中线左边有L 个元素,右边有R 个元素,分别将两边的点按y 坐标升序排列,在左边集合中每一个点,找右边集合的点,找到与之距离小于d的点,更新最短距离,直到循环结束,即可求出最短距离.2)复杂度分析:应用分治法求解含有n 个点的最近对问题,其时间复杂性可由递推式表示:)()2/(*2)(n f n T n T +=。
由以上分析:合并子问题的解的时间)1()(O n f =。
进而可得分治法求最近对问题的时间复杂度为:)log ()(2n n O n T =.三、源程序及注释:#include<iostream>#include 〈cstring 〉#include 〈cmath>#include 〈algorithm>#include<time.h>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eps 1e-8#define MAXN 10000000#define N 5000struct Point{double x,y;};Point S[N*2],S1[N],S2[N],P1[N],P2[N];double Distance(Point a,Point b){return sqrt((a。
0007算法笔记——【分治法】最接近点对问题
问题场景:在应用中,常用诸如点、圆等简单的几何对象代表现实世界中的实体。
在涉及这些几何对象的问题中,常需要了解其邻域中其他几何对象的信息。
例如,在空中交通控制问题中,若将飞机作为空间中移动的一个点来看待,则具有最大碰撞危险的2架飞机,就是这个空间中最接近的一对点。
这类问题是计算几何学中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问题描述:给定平面上n个点,找其中的一对点,使得在n个点的所有点对中,该点对的距离最小。
严格地说,最接近点对可能多于1对。
为了简单起见,这里只限于找其中的一对。
1、一维最接近点对问题算法思路:这个问题很容易理解,似乎也不难解决。
我们只要将每一点与其他n-1个点的距离算出,找出达到最小距离的两个点即可。
然而,这样做效率太低,需要O(n^2)的计算时间。
在问题的计算复杂性中我们可以看到,该问题的计算时间下界为Ω(nlogn)。
这个下界引导我们去找问题的一个θ(nlogn)算法。
采用分治法思想,考虑将所给的n个点的集合S分成2个子集S1和S2,每个子集中约有n/2个点,然后在每个子集中递归地求其最接近的点对。
在这里,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分治法中的合并步骤,即由S1和S2的最接近点对,如何求得原集合S中的最接近点对,因为S1和S2的最接近点对未必就是S的最接近点对。
如果组成S的最接近点对的2个点都在S1中或都在S2中,则问题很容易解决。
但是,如果这2个点分别在S1和S2中,则对于S1中任一点p,S2中最多只有n/2个点与它构成最接近点对的候选者,仍需做n^2/4次计算和比较才能确定S的最接近点对。
因此,依此思路,合并步骤耗时为O(n^2)。
整个算法所需计算时间T(n)应满足:T(n)=2T(n/2)+O(n^2)。
它的解为T(n)=O(n^2),即与合并步骤的耗时同阶,这不比用穷举的方法好。
从解递归方程的套用公式法,我们看到问题出在合并步骤耗时太多。
这启发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合并步骤上。
设S中的n个点为x轴上的n个实数x1,x2,..,xn。
最接近点对问题的算法分析
最接近点对问题的算法分析在⼆维平⾯上的n个点中,如何快速的找出最近的⼀对点,就是最近点对问题。
⼀种简单的想法是暴⼒枚举每两个点,记录最⼩距离,显然,时间复杂度为O(n^2)。
在这⾥介绍⼀种时间复杂度为O(nlognlogn)的算法。
其实,这⾥⽤到了分治的思想。
将所给平⾯上n个点的集合S分成两个⼦集S1和S2,每个⼦集中约有n/2个点。
然后在每个⼦集中递归地求最接近的点对。
在这⾥,⼀个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分治法中的合并步骤,即由S1和S2的最接近点对,如何求得原集合S中的最接近点对。
如果这两个点分别在S1和S2中,问题就变得复杂了。
为了使问题变得简单,⾸先考虑⼀维的情形。
此时,S中的n个点退化为x轴上的n个实数x1,x2,...,xn。
最接近点对即为这n个实数中相差最⼩的两个实数。
显然可以先将点排好序,然后线性扫描就可以了。
但我们为了便于推⼴到⼆维的情形,尝试⽤分治法解决这个问题。
假设我们⽤m点将S分为S1和S2两个集合,这样⼀来,对于所有的p(S1中的点)和q(S2中的点),有p<q。
递归地在S1和S2上找出其最接近点对{p1,p2}和{q1,q2},并设d = min{ |p1-p2| , |q1-q2| }由此易知,S中最接近点对或者是{p1,p2},或者是{q1,q2},或者是某个{q3,p3},如下图所⽰。
如果最接近点对是{q3,p3},即|p3-q3|<d,则p3和q3两者与m的距离都不超过d,且在区间(m-d,d]和(d,m+d]各有且仅有⼀个点。
这样,就可以在线性时间内实现合并。
此时,⼀维情形下的最近点对时间复杂度为O(nlogn)。
在⼆维情形下,类似的,利⽤分治法,但是难点在于如何实现线性的合并?由上图可见,形成的宽为2d的带状区间,最多可能有n个点,合并时间最坏情况下为n^2,。
但是,P1和P2中的点具有以下稀疏的性质,对于P1中的任意⼀点,P2中的点必定落在⼀个d X 2d的矩形中,且最多只需检查六个点(鸽巢原理)。
分治法解决空间最接近点对问题
第一作者简介 : 筱魁(90 , , 李 18 一)男 吉林省四平市人 , 为吉林师 范大学研究生部助教 , 现 硕士 . 研究方 向: 计算机视觉及 图形图像 .
论 最关 键 的问题 是 如 何 实 现分 治 法 中的合 并 步骤 ,
即由 . 和 . 的最接近点对 , s l s 2 如何求得原集合 . 中 s 的最 接近点 对 , 因为 J 和 J s 1 s 2的最 接 近点对 未 必 就 提法为 : 给定 平 面上 n个点 , 找其 中的 一对 点 , 得 使 是 . s的最接 近点对 . 如果 组 成 . s的最 接 近 点对 的 2 在 n 个点 的所 有点 对 中 , 该点 对 的距离 最小 ( 格 地 严 个 点 都在 . 中或都在 . 中 , s 1 s 2 只需 比较 一 次 即可 确 说, 最接 近点 对可 能 多于 一对 . 了简 单起 见 , 里 为 这 定; 但是 , 如果 这 2个点 分别 在 s 和 s 。 2中, 对 于 则 只限于找其 中的一对)朴素的解法只要将每一点与 . . 中任 一点 P, 2 s , S 中最 多只有 n 2 点 与它构成 最 /个 其 他 n一1 个点 的距 离算 出 , 出达 到最 小距离 的两 找 接近点对的候选者 , 仍需做 n/ 次计算和比较才能 4 个点即可 . 然而, 这样做效率太低 , 需要 0 n ) ( 的计 确定 .的最接近点对 , s 合并步骤耗时为 0 n )可 ( . 算 时间 , 分 治法可 以得 到 0( lg ) 用 no n 的算 法 l . 2 三 J 以看 出 , 并 步骤耗 时太 多 , 合 我们应 在合并 算法 上进 维 空间 中的最 接近点 对 问题 , 如 , 例 在空 中交通 控制 行 改进 . 我们 用 ( ) 示 P点 的 坐标 值 . P 表 首先 递 问题 中, 将飞 机作 为空间 中移 动 的一个 点来看 待 , 若 归地 在 . 和 . 上 解最 接 近点对 问题 , s l s 2 我们 分 别 得 则在任 一 时刻具 有 最大 碰撞 危 险 的二 架 飞 机 , 是 就 到 . s 1和 . s 2中 的 最 小 距 离 1 和 2 设 = .现 这个空 间 中最接 近 的一 对 点 , 其 求 解 的相 关 文 献 对 mn l )若 S的最接 近点对 ( q i( , . 2 P, )之 间的距 离 非常少 , 本文把用分治法解决平 面最接近点对问题 d q P)< , P和 q必分 属 于 . 和 . . (, 则 s l s 不妨设 P 2 推广 到三维 空 间 中. ∈S, lq∈ S , 么 , 2那 P和q 平面 Z 距 的距 离均小 于 . 2 算法实现 因此 , 我们 若用 P1 P2 别 表示平 面 Z 后 的宽 和 分 前 为 的 2 区域 ( . 个 P 为平 面 = / 与平 面 = / + / 7 , / 7 , 空 间最接 近点 对问题 描 述 : 定 含 有 n个 空 间 给 P2 / 7 , 点 的集 合 ., 出其 中一对点 , 得在 由这 n个 点 构 之 间所 夹的 区域 , 为平 面 = / 与平 面 = n s找 使
求两组点之间的最近点对实验总结
求两组点之间的最近点对实验总结在计算几何学和算法设计中,求两组点之间的最近点对是一个重要且常见的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简到繁地探讨这个主题,深入分析求解最近点对的算法,并进行实验总结,以便读者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概念。
一、什么是最近点对问题?最近点对问题是指在一个平面上给定n个点,要求在这些点中找到距离最近的两个点。
这个问题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计算机视觉中的物体识别、无人驾驶车辆的障碍物检测等都涉及到最近点对的计算。
设计高效的算法来解决最近点对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最近点对的暴力解法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遍历所有点对,计算它们之间的距离,并找到最小值。
这种暴力解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2),空间复杂度为O(1),虽然简单易懂,但对于大规模的数据集来说效率较低。
三、分治法解决最近点对问题分治法是解决最近点对问题的常见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点集分成两个子集,分别求解最近点对,然后再找出整个点集的最近点对。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用到分治、筛选和合并三个步骤。
具体算法流程如下:1. 将点集按照x坐标排序,找到中间线将点集分成左右两个子集。
2. 递归求解左右子集的最近点对。
3. 筛选出距离中线距离小于当前最近距离的点,将它们按照y坐标排序。
4. 在筛选后的点集中,以每个点为中心,向上下各取6个点。
5. 计算这些点之间的距离,更新最近距离。
6. 合并左右子集的结果,得到最终的最近点对。
使用分治法解决最近点对问题的时间复杂度为O(nlogn),效率较高,适用于大规模数据集。
四、实验总结及个人观点在进行最近点对的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分治法在处理大规模数据集时具有明显的优势,其算法设计合理、程序实现简单高效。
对于中等规模的数据集,暴力解法也能够得到较好的结果,但对于大规模数据集来说效率明显低于分治法。
我个人认为在解决最近点对问题时,应优先考虑使用分治法,并且可以根据数据规模选择不同的算法来达到更高的效率。
总结来说,求两组点之间的最近点对是一个重要且常见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意义。
最接近点对问题_分治法
最接近点对问题_分治法⼀、问题描述给定平⾯上的n个点,找其中的⼀对点,使得在n个点组成的所有点对中该点对间的距离最⼩。
⼆、解题思路及所选算法策略的可⾏性分析思路:利⽤分治法来解决问题。
递归⼦结构求最接近点对总体可分为⼏个步骤:1、当问题规模⼩于20,直接求解最⼩点对2、将n个点组成的集合S分成2个⼦集S1和S23、递归求出两个⼦集中的最接近点对并⽐较出最⼩点对,记录距离dmin4、以X坐标为基准找到所有点中线,在中线附近找出相距可能⼩于dmin的点对点,记录于S3和S45、求S3和S4每点对距离,和dmin进⾏⽐较,求解最接近点对策略可⾏性分析:设直线l上有2m个点,以m为中点将l分割成两条线段dl,dr,然后求出dl和dr这两点条线段中的最⼩点距d1,d2,此时d=min{d1,d2},再通过计算出dl线段的中最⼤点与dr线段中的最⼩点之间的距离D,最⼩距离则为min{d,D}.⼆维情况与此相似,最⼤的区别只是对于中线位置的点,⼆维情况只是针对中线旁好多可能点,再在Y轴⽅向上进⾏点的筛选,以减少平⽅计算次数。
三、伪代码描述及复杂度分析Public static double closestPoint(S){1、⾸先,递归结束条件,当数组长度在⼀定范围内时直接求出最近点,蛮⼒求解2、求所有点在X坐标中的中位数midX3、以midX为界将所有点分成两组分别存放在两个表中4、将两张表转化为数组类型,并分别按X坐标升序排列5、求S1中的最近距离的两个点6、求S2中的最近距离的两个点7、求两最近距离的最⼩值8、在S1、S2中收集距离中线⼩于d1的点,分别存放于两个表中9、分别将表T3、T4转换为数组类型的S3、S4,并将其分别按Y坐标升序排列10、求解S3、S4两者之间可能的更近(相⽐于d1)距离 , 以及构成该距离的点}复杂度分析:设算法耗时T(n)。
算法第1步、第2步、第3步和第8步⽤了O(n)时间。
分治法实现最接近点对问题的三维推广算法
某 个 {,q} P ,, 点对 的距 离 , 中 P 其 ∈S ,,∈S. .q !如
图 1 示: 所
范 围的点 构成 的两个垂 直 长条 平 面 区域 , . { ∈ P :P
20 0 6正
二 维情况 中 , . s中的每个 点 都 有 和 Y两 个 坐 标. 选取 一垂 直线 L: =m( m为 . s中各 点 坐标 的 中 位数 ) 为分 割直线 , . 割 为 . 和 . 两个 半 作 将s 分 s s 平 面区域 中点 的子集 , 归地 在 . 递 s . 分别 找 和 s 上
{ lq } 并设 d =mi l l 2 , l—q }S q ,2 , n{ P —P I I q 2 . I
中 的最接 近 点 对 或 者 是 {。P } 或 者是 {。q } P ,: , q ,: ,
一
●
或者是某个 {,q}其 中一定有 P ∈ ( — , P ,, , , m dm l
一
O 引言
在计算 机应 用 中 , 用 点 、 常 圆等 简 单 的几 何 对 象表 达现 实世 界 中的实体 涉及 这些几 何对 象 的 在 问题 中 , 需 要 了解 其 领 域 中其 他 几 何 对 象 的信 常 息. 接近 点对 问题 常用 于空 中交通 的计 算机 自动 最 控制 系统 中. 是计 算机 几何 学研 究 的基 本 问题之 也
—
维情况下 , s中的 n 个点退化为数轴上的 n
个实数点 ,: . , 最接近的点对即为这n 。 … . . 个
最接近点对问题算法
最接近点对问题算法
最接近点对问题是指在平面上给定N个点,找出其中距离最
近的两个点的距离。
可以使用以下算法来解决最接近点对问题:
1. 将所有点按照水平或垂直坐标排序,以便可以更方便地进行后续操作。
2. 将所有点分为两个大致相等的集合,分别称为左集合和右集合。
3. 递归地在左集合和右集合中找出最小距离的点对。
4. 取两个集合中最小距离的点对中较小的距离minDistance。
5. 在以水平坐标为准的线段中,确认是否存在两个点,它们的横坐标之差小于minDistance,并计算它们的距离。
6. 在以垂直坐标为准的线段中,确认是否存在两个点,它们的纵坐标之差小于minDistance,并计算它们的距离。
7. 取步骤5和步骤6中距离的最小值,记为delta。
8. 在左集合和右集合中,找出间距水平线的范围内的点,并按照纵坐标排序。
9. 使用二重循环,依次计算两个集合中的相邻点对之间的距离,直到纵坐标的差大于等于delta。
10. 比较得到的距离和minDistance,取较小的值作为最终的最小距离。
以上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logn),其中n为点的数量。
中科大软院算法导论最近点对算法_C++
实验四求最近点对算法1.算法设计思路:设共有n个点,找其中距离最近的两点及其距离。
(1)蛮力法:蛮力法的思路是把所有点之间距离比较找出中间最小的。
先假设最短距离是第一个元素和第二个元素的距离,然后求第一个元素与其后的(n-1)个元素各自的距离,若比之前记录的最短距离小则记录当前值···求第i个元素与其后的(n-i)个元素各自的距离,记录之前所得到的所有距离中的最小值,直到计算到第(n-1)个元素与第n个元素的距离,此时记录的距离即为这n个元素中的最短距离。
(2)分治法:分治法是把一个大的问题划分成相似的小问题,采用递归的思想。
找中线把n个元素分成左右两部分元素分别求得两边的最短距离,然后取两者中的最小者记为l,在中线两边分别取l的距离,记录该距离范围内点的个数,中线左边有L个元素,右边有R个元素,求左边元素到右边元素的距离看其是否小于之前记录的最短距离,小则记录下来,此时的右边元素只取y值和左边元素y值距离小于l的(减少循环次数)。
循环结束即可找到最小的距离。
2.程序代码:#include<iostream>#include<cstdlib>#include<ctime>#include<cmath>using std::cout;using std::endl;#define N 5int x[N],y[N],record[N]; //产生原始点数据,x坐标放在x[]中,y坐标放在y[]中。
double Min;//////////////////////////产生随机数组/////////////////////////////void randnum(){int i;srand(time(0));for (i=0;i<N;i++){x[i]=rand()%N;cout<<x[i]<<' ';}cout<<endl;for (i=0;i<N;i++){y[i]=rand()%N;cout<<y[i]<<' ';}cout<<endl;}//////////////////////////////交换数组元素/////////////////////////// void swap(int & a, int & b){int temp=a;a=b;b=temp;}///////////////////////////////求平方///////////////////////////////////int square(int x){return x*x;}/////////////////////////////////////求两点之间距离////////////////////double lengthf(int x1,int y1,int x2,int y2){return sqrt(square(x1-x2)+square(y1-y2));}//////////////////////////////////求两者中最小者////////////////////// double min(double a,double b){if (a>=b)return b;elsereturn a;}////////////////////////////对平面数组排序//////////////////////////// void sort(int A[]){int i,j;for (i=0;i<N;i++)record[i]=i;for (j=1;j<N;j++){i=j;while (i>=0&&A[i]<A[i-1]){swap(A[i],A[i-1]);swap(record[i-1],record[i]); //得到x排序后对应的原y的坐标i--;}}cout<<"排序后的元素数组:"<<endl;for (i=0;i<N;i++)cout<<A[i]<<' ';cout<<endl;for (i=0;i<N;i++)cout<<record[i]<<' ';cout<<endl;}///////////////////////////穷举法找最小点对///////////////////////////////double exhaustion(){int i,j,k1,k2;double num;double length;num=10000;k1=k2=-1;for (j=0;j<N-1;j++){for (i=j+1;i<N;i++){length=lengthf(x[i],y[i],x[j],y[j]);if (length<num){num=length;k1=i;k2=j;}}}cout<<"平面数组最短距离是:"<<endl;cout<<"min="<<num<<endl;cout<<"对应数组下标及点坐标为:"<<endl;cout<<"i="<<k1<<','<<k2<<endl;cout<<"(x1,y1)="<<'('<<x[k1]<<','<<y[k1]<<')'<<endl<<"(x2,y2)="<<'('<<x[k2]<<','<<y[k2]<<')' <<endl;return num;}////////////////////////////////////分治法////////////////////////////////*************************************************************************/double merge(int left,int right){double mlength;if (right==left)mlength=10e-6;if (right==left+1)mlength=lengthf(x[right],y[record[right]],x[left],y[record[left]]); //两个点时求最小值if (right-left==2)mlength=min(min(lengthf(x[right-1],y[record[right-1]],x[left],y[record[left]]),lengthf(x[right],y[re cord[right]],x[left+1],y[record[left+1]])),lengthf(x[right],y[record[right]],x[left],y[record[left]]));//三个点时求最大值return mlength;}double divide(int left,int right){if (right-left<=2){Min=merge(left,right);}else{double l1,l2,mi; //l1记录划分区域后左半面最小距离,l2记录右半面最小距离,min为两者中较小者,m为全部中的最小者int rem1,rem2,l; //记录获得最短距离对应的两个点//int il,jl,ir,jr;int i,j;int R,L;R=L=0; //记录划分小区域后的左半块和右半块个有多少元素l1=l2=Min=100;l=(right-left+1)/2-1; //中线位置///////////////////////////////////////////////////l1=divide(left,l);l2=divide(l+1,right);if (l1<l2){Min=l1;//cout<<"两半面最短距离是:"<<min;else{Min=l2;//cout<<"两半面最短距离是:"<<min;}///////////////////得到右半块元素数R//cout<<"min="<<min<<endl;for (i=l+1;i<N;i++){if (x[i]-x[l]<=Min)R++;else break;}//cout<<"R="<<R<<endl;/////////////////////得到左半块元素数Lfor (i=l;i>=0;i--){if (x[l]-x[i]<=Min)L++;else break;}//cout<<"L="<<L<<endl;if (L!=0&&R!=0){for (i=l-L+1;i<=l;i++)for (j=l+1;j<=l+R;j++){if (y[record[j]]-y[record[i]]<Min||-Min<y[record[j]]-y[record[i]]){mi=lengthf(x[i],y[record[i]],x[j],y[record[j]]);if (mi<Min){Min=mi;rem1=i;rem2=j;}}}// cout<<"min="<<min<<endl;//cout<<"rem1="<<rem1<<endl<<"rem2="<<rem2<<endl;}return Min;}/***********************************************************************///////////////////////////////////主函数///////////////////////////////////int main(){//double a;randnum();cout<<"***************************遍历法*************************"<<endl;exhaustion();cout<<"***************************分治法*************************"<<endl;sort(x);divide(0,N-1);cout<<"元素组中最短距离为:"<<endl;cout<<"min="<<Min<<endl;return 0;}3.实验数据及实验结果:实验数据:随机产生的五个点坐标分别为:(1,3),(4,2),(3,0),(2,0),(0,3)实验结果:用蛮力法得到平面数组最短距离为:min=1用分治法得到平面数组最短距离为:min=14.实验总结:从本次试验中得到的领悟是:分治法事把问题分解成两个相似小问题,子问题和原来的大问题解决方法一样所以可以用递归,分治法重要是找到递归出口,什么时候递归结束,一般都有元素个数的限制。
分治 最近点对 证明过程
分治最近点对证明过程分治算法是一种将问题分解为更小的子问题,并通过递归解决子问题,最后将子问题的解合并起来得到原问题解的方法。
最近点对问题是指在一个给定的点集中,找到距离最近的两个点的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使用分治算法来解决最近点对问题,并对其正确性进行证明。
我们需要明确最近点对问题的定义。
给定一个点集P,我们需要找到其中两个点p和q,使得它们的距离d(p,q)最小。
距离可以使用欧氏距离或其他度量方式来定义。
我们的目标是设计一个高效的算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分治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将问题分解为更小的子问题,并通过递归解决子问题。
在最近点对问题中,我们可以将点集P划分为两个较小的子集P1和P2,分别包含点集P的前一半和后一半的点。
然后,我们分别在P1和P2中递归地找到最近点对。
假设在P1和P2中分别找到的最近点对是(p1,q1)和(p2,q2)。
接下来,我们需要考虑P1和P2之间的最近点对。
我们可以观察到,P1和P2中的点到分割线的距离不能超过d1和d2,其中d1和d2分别是P1和P2中找到的最近点对的距离。
因此,我们只需要考虑距离分割线小于d的点。
我们可以将P1和P2按照x轴坐标排序,并找到中间点mid。
然后,我们可以构建一个矩形区域,将其划分为两个部分,分别包含P1和P2的点。
我们只需要在这个矩形区域中找到距离分割线小于d 的点对。
在这个矩形区域中,我们可以按照y轴坐标排序点,并使用滑动窗口的方法来找到距离最近的点对。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矩形区域的顶部开始,依次考虑每个点,并计算它与后面d/d2个点的距离。
如果找到了距离更小的点对,则更新最近点对的距离。
我们将在P1、P2和跨越分割线的点中找到最近的点对,并返回其距离。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使用分治算法来解决最近点对问题。
接下来,我们将证明该算法的正确性。
我们可以观察到,如果两个点p和q是最近点对,并且它们在分割线的同一侧,那么它们必定在P1或P2中。
最接近点对问题
srand((unsigned)time(NULL)); int m; float s[L]; Pair d; m=input(s); d=Cpair(s,0,m-1); cout<<endl<<"最近点对坐标为: (d1:"<<d.d1<<",d2:"<<d.d2<<")"; cout<<endl<<"这两点距离为: "<<d.d<<endl; return 0; }
float Random() {
float result=rand()%10000; return result*0.01;
}
int input(float s[]) {
int length; cout<<"输入点的数目: "; cin>>length; cout<<"点集在 X 轴上坐标为:"; for(int i=0;i<length;i++) {
IV.程序
#include <ctime>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L=100; //点对结构体 struct Pair {
float d;//点对距离 float d1,d2;//点对坐标 }; float Random(); int input(float s[]);//构造 S float Max(float s[],int p,int q); float Min(float s[],int p,int q); template <class Type> void Swap(Type &x,Type &y); template <class Type> int Partition(Type s[],Type x,int l,int r); Pair Cpair(float s[],int l,int r);
平面最接近点对问题(分治法)
平⾯最接近点对问题(分治法)头⽂件部分:(1)数据结构部分://涉及的数据结构#ifndef DATASET_H#define DATASET_Hstruct point{ //点结构double x, y;};#endif(2)函数声明部分://函数头⽂件//=======================================#ifndef FUNC_H#define FUNC_H#include "dataset.h"double closest_distance(point s[], int low, int high, point rec[]);double Distance(point a, point b);bool comp_x(point a, point b);bool comp_y(point a, point b);#endif源⽂件部分:(1)函数实现部分://求解最近距离的函数实现#include "dataset.h"#include <math.h>#include <algorithm>using namespace std;double Distance(point a, point b) //计算两点距离{return sqrt((a.x - b.x) * (a.x - b.x) + (a.y - b.y) - (a.y - b.y));}bool comp_x(point a, point b) //按x升序判别函数{return a.x < b.x;}bool comp_y(point a, point b) //按y升序判别函数{return a.y < b.y;}//函数实现:rec[]存储最接近点对;double closest_distance(point s[], int low, int high, point rec[]){double d1, d2, d3, d;int mid, i, j, index;double x1, y1, x2, y2; //记录最近的点对point *P = new point[high - low + 1];point temp_1[2], temp_2[2], temp_3[2];if (high - low == 1) //两个点时的情况{rec[0].x = s[low].x; rec[0].y = s[low].y;rec[1].x = s[high].x; rec[1].y = s[high].y;return Distance(s[low], s[high]);}if (high - low == 2) //三个点时的情况{d1 = Distance(s[low], s[low + 1]);d2 = Distance(s[low + 1], s[high]);d3 = Distance(s[low], s[high]);if ((d1 <= d2) && (d1 <= d3)) //这⾥在判断三种情况时,第⼆种情况没必要使⽤(d2<d3)&&(d2<d1),相较更繁琐了;{rec[0].x = s[low].x; rec[0].y = s[low].y;rec[1].x = s[low + 1].x; rec[1].y = s[low + 1].y;return d1;}else if (d2 < d3){rec[0].x = s[low + 1].x; rec[0].y = s[low + 1].y;rec[1].x = s[high].x; rec[1].y = s[high].y;return d2;}else{rec[0].x = s[low].x; rec[0].y = s[low].y;rec[1].x = s[high].x; rec[1].y = s[high].y;return d3;}}mid = (low + high) / 2;d1 = closest_distance(s, low, mid, rec);temp_1[0] = rec[0];temp_1[1] = rec[1];d2 = closest_distance(s, mid + 1 ,high, rec);temp_2[0] = rec[0];temp_2[1] = rec[1];if (d1 <= d2){d = d1;rec[0] = temp_1[0];rec[1] = temp_1[1];}else{d = d2;rec[0] = temp_2[0];rec[1] = temp_2[1];}index = 0;for (i = mid; (i >= low) && ((s[mid].x - s[i].x) < d); i--){P[index++] = s[i]; //点集合P1}for (i = mid + 1; (i <= high) && ((s[i].x - s[mid].x) < d); i++){P[index++] = s[i]; //点集合P2}sort(P, P + index, comp_y); //升序排列for (i = 0; i < index; i++){for (j = i + 1; j < index; j++){if ((P[j].y - P[i].y) >= d)break;else{d3 = Distance(P[i], P[j]);if (d3 < d){rec[0].x = P[i].x; rec[0].y = P[i].y;rec[1].x = P[j].x; rec[1].y = P[j].y;d = d3;}}}}delete []P; //注意动态内存的删除⽅式,防⽌内存泄漏return d;}(2)主函数部分://2018_02_24//使⽤分治法求解⼆维平⾯最接近点问题//============================================================= #include <iostream>#include <math.h>#include <algorithm>#include "dataset.h"//数据结构实现放在这个头⽂件中#include "func.h"//函数声明的头⽂件using namespace std;int main(void){point p[10]; //设定点的集合int n;double minDist;cout << "输⼊点的个数:\n";cin >> n;cout << "输⼊点集:(x , y) \n";for (int i = 0; i < n; i++)cin >> p[i].x >> p[i].y;sort(p, p + n, comp_x); //对输⼊的点先进⾏排序point index[2];minDist = closest_distance(p, 0, n - 1, index);cout << "最⼩距离点对为:(" << index[0].x << "," << index[0].y << "),(" << index[1].x << "," << index[1].y << ")"; cout << "最⼩距离为:\n" << minDist;system("pause");return0;}最后,结果如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场景:在应用中,常用诸如点、圆等简单的几何对象代表现实世界中的实体。
在涉及这些几何对象的问题中,常需要了解其邻域中其他几何对象的信息。
例如,在空中交通控制问题中,若将飞机作为空间中移动的一个点来看待,则具有最大碰撞危险的2架飞机,就是这个空间中最接近的一对点。
这类问题是计算几何学中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问题描述:给定平面上n个点,找其中的一对点,使得在n个点的所有点对中,该点对的距离最小。
严格地说,最接近点对可能多于1对。
为了简单起见,这里只限于找其中的一对。
1、一维最接近点对问题算法思路:这个问题很容易理解,似乎也不难解决。
我们只要将每一点与其他n-1个点的距离算出,找出达到最小距离的两个点即可。
然而,这样做效率太低,需要O(n^2)的计算时间。
在问题的计算复杂性中我们可以看到,该问题的计算时间下界为Ω(nlogn)。
这个下界引导我们去找问题的一个θ(nlogn)算法。
采用分治法思想,考虑将所给的n个点的集合S分成2个子集S1和S2,每个子集中约有n/2个点,然后在每个子集中递归地求其最接近的点对。
在这里,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分治法中的合并步骤,即由S1和S2的最接近点对,如何求得原集合S中的最接近点对,因为S1和S2的最接近点对未必就是S 的最接近点对。
如果组成S的最接近点对的2个点都在S1中或都在S2中,则问题很容易解决。
但是,如果这2个点分别在S1和S2中,则对于S1中任一点p,S2中最多只有n/2个点与它构成最接近点对的候选者,仍需做n^2/4次计算和比较才能确定S的最接近点对。
因此,依此思路,合并步骤耗时为O(n^2)。
整个算法所需计算时间T(n)应满足:T(n)=2T(n/2)+O(n^2)。
它的解为T(n)=O(n^2),即与合并步骤的耗时同阶,这不比用穷举的方法好。
从解递归方程的套用公式法,我们看到问题出在合并步骤耗时太多。
这启发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合并步骤上。
设S中的n个点为x轴上的n个实数x1,x2,..,xn。
最接近点对即为这n个实数中相差最小的2个实数。
我们显然可以先将x1,x2,..,xn排好序,然后,用一次线性扫描就可以找出最接近点对。
这种方法主要计算时间花在排序上,在排序算法已经证明,时间复杂度为O(nlogn)。
然而这种方法无法直接推广到二维的情形。
因此,对这种一维的简单情形,我们还是尝试用分治法来求解,并希望能推广到二维的情形。
假设我们用x轴上某个点m将S划分为2个子集S1和S2,使得S1={x∈S|x≤m};S2={x∈S|x>m}。
这样一来,对于所有p∈S1和q∈S2有p<q。
递归地在S1和S2上找出其最接近点对{p1,p2}和{q1,q2},并设d=min{|p1-p2|,|q1-q2|},S中的最接近点对或者是{p1,p2},或者是{q1,q2},或者是某个{p3,q3},其中p3∈S1且q3∈S2。
如图所示。
页脚内容1如果S的最接近点对是{p3,q3},即|p3-q3|<d,则p3和q3两者与m的距离不超过d,即|p3-m|<d,|q3-m|<d,也就是说,p3∈(m-d,m],q3∈(m,m+d]。
由于在S1中,每个长度为d的半闭区间至多包含一个点(否则必有两点距离小于d),并且m是S1和S2的分割点,因此(m-d,m]中至多包含S中的一个点。
同理,(m,m+d]中也至多包含S中的一个点。
由图可以看出,如果(m-d,m]中有S中的点,则此点就是S1中最大点。
同理,如果(m,m+d]中有S中的点,则此点就是S2中最小点。
因此,我们用线性时间就能找到区间(m-d,m]和(m,m+d]中所有点,即p3和q3。
从而我们用线性时间就可以将S1的解和S2的解合并成为S的解。
也就是说,按这种分治策略,合并步可在O(n)时间内完成。
这样是否就可以得到一个有效的算法了呢?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认真考虑,即分割点m的选取,及S1和S2的划分。
选取分割点m的一个基本要求是由此导出集合S的一个线性分割,即S=S1∪S2 ,S1∩S2=Φ,且S1={x|x≤m};S2={x|x>m}。
容易看出,如果选取m=[max(S)+min(S)]/2,可以满足线性分割的要求。
选取分割点后,再用O(n)时间即可将S划分成S1={x∈S|x≤m}和S2={x∈S|x>m}。
然而,这样选取分割点m,有可能造成划分出的子集S1和S2的不平衡。
例如在最坏情况下,|S1|=1,|S2|=n-1,由此产生的分治法在最坏情况下所需的计算时间T(n)应满足递归方程:T(n)=T(n-1)+O(n)它的解是T(n)=O(n^2)。
这种效率降低的现象可以通过分治法中“平衡子问题”的方法加以解决。
即通过适当选择分割点m,使S1和S2中有大致相等个数的点。
自然地,我们会想到用S的n个点的坐标的中位数来作分割点。
在选择算法中介绍的选取中位数的线性时间算法使我们可以在O(n)时间内确定一个平衡的分割点m。
本程序确定平衡点采用m=[max(S)+min(S)]/2方法。
如果需要利用中位数作分割点,看结合笔者博文《0005算法笔记——线性时间选择》改写。
一维最接近临近点对问题程序清单如下:页脚内容2[cpp]view plain copy1.//2d10-1 一维最邻近点对问题2.#include "stdafx.h"3.#include <ctime>4.#include <iostream>ing namespace std;6.7.const int L=100;8.//点对结构体9.struct Pair10.{11.float d;//点对距离12.float d1,d2;//点对坐标13.};14.float Random();15.int input(float s[]);//构造S16.float Max(float s[],int p,int q);17.float Min(float s[],int p,int q);18.template <class Type>19.void Swap(Type &x,Type &y);页脚内容320.template <class Type>21.int Partition(Type s[],Type x,int l,int r);22.Pair Cpair(float s[],int l,int r);23.24.int main()25.{26. srand((unsigned)time(NULL));27.int m;28.float s[L];29. Pair d;30. m=input(s);31. d=Cpair(s,0,m-1);32. cout<<endl<<"最近点对坐标为: (d1:"<<d.d1<<",d2:"<<d.d2<<")";33. cout<<endl<<"这两点距离为: "<<d.d<<endl;34.return 0;35.}36.37.38.float Random()39.{40.float result=rand()%10000;页脚内容441.return result*0.01;42.}43.44.int input(float s[])45.{46.int length;47. cout<<"输入点的数目: ";48. cin>>length;49. cout<<"点集在X轴上坐标为:";50.for(int i=0;i<length;i++)51. {52. s[i]=Random();53. cout<<s[i]<<" ";54. }55.56.return length;57.}58.59.60.float Max(float s[],int l,int r)//返回s[]中的最大值61.{页脚内容562.float s_max=s[l];63.for(int i=l+1;i<=r;i++)64.if(s_max<s[i])65. s_max=s[i];66.return s_max;67.}68.69.float Min(float s[],int l,int r)//返回s[]中的最小值70.{71.float s_min=s[l];72.for(int i=l+1;i<=r;i++)73.if(s_min>s[i])74. s_min=s[i];75.return s_min;76.}77.78.template <class Type>79.void Swap(Type &x,Type &y)80.{81. Type temp = x;页脚内容682. x = y;83. y = temp;84.}85.86.template <class Type>87.int Partition(Type s[],Type x,int l,int r)88.{89.int i = l - 1,j = r + 1;90.91.while(true)92. {93.while(s[++i]<x && i<r);94.while(s[--j]>x);95.if(i>=j)96. {97.break;98. }99. Swap(s[i],s[j]);100. }101.return j;页脚内容7102.}103.104.//返回s[]中的具有最近距离的点对及其距离105.Pair Cpair(float s[],int l,int r)106.{107. Pair min_d={99999,0,0};//最短距离108.109.if(r-l<1) return min_d;110.float m1=Max(s,l,r),m2=Min(s,l,r);111.112.float m=(m1+m2)/2;//找出点集中的中位数113.114.//将点集中的各元素按与m的大小关系分组115.int j = Partition(s,m,l,r);116.117. Pair d1=Cpair(s,l,j),d2=Cpair(s,j+1,r);//递归118.float p=Max(s,l,j),q=Min(s,j+1,r);119.120.//返回s[]中的具有最近距离的点对及其距离121.if(d1.d<d2.d)122. {页脚内容8123.if((q-p)<d1.d)124. {125. min_d.d=(q-p);126. min_d.d1=q;127. min_d.d2=p;128.return min_d;129. }130.else return d1;131. }132.else133. {134.if((q-p)<d2.d)135. {136. min_d.d=(q-p);137. min_d.d1=q;138. min_d.d2=p;139.return min_d;140. }141.else return d2;142. }页脚内容9143.}程序运行结果如下:该算法的分割步骤和合并步骤总共耗时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