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精选5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篇1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数学2,课时:1课时3,学生课前准备:1)、预习教材77、78页及练习十八的内容。
2)、收集生活中应用到百分数地方的知识。
二、教学课题教养方面1)、让学生感受百分数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2)、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__,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体验百分数的优点。
教育方面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能力的应用意识。
发展方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学科与生活联系起来。
三、教材分析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77、78页及练习十八的内容。
学情分析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教学中要注意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通过类比类推理解思路。
根据学生学段的特点,教学中应开放课堂,推广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策略。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百分数,知道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3)、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熟知百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正确区别百分数与分数的不同意义。
教学方法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引用从百度搜索的相关知识)学法:合作探究,自主交流教学准备1)、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相关材料,找到了很多教案作为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2)、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在小学教学网有关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多媒体课件PPT,给生直观的感受,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探索__。
教学过程活动一:师生交流,充分感知师:同学们课前了解并收集了生活中的百分数,现在我们交流一下,好吗?生:我在衣服的标签上找到了棉68.5%,绦纶23.5%,晴纶8%。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综合与实践整理与复习(二) 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综合与实践整理与复习(二)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整理与复习,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复习本册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包括分数乘除法、百分数、比例尺、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统计图表等。
2.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采用实践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册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包括分数乘除法、百分数、比例尺、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统计图表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针对本册教材中的重点知识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
3. 实践活动(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4. 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与反思(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本册教材中的课后习题。
2. 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包括知识掌握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等。
2. 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等。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总复习 数学思考
4数学思考本节课所涉及的数学思考部分是让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在推理方面得到更多的训练,进一步发展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本部分的内容包括利用数形结合找规律、列表推理、等量代换、简单的几何证明,都是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典型素材。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观察、枚举、比较、归纳、列表、假设等逻辑推理时常用的方法,并能较灵活地运用所学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使学生体会逻辑推理是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使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愿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观察、枚举、比较、归纳、列表、假设等逻辑推理时常用的方法,并能较灵活地运用所学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体会逻辑推理是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观察、枚举、比较、归纳、列表、假设等逻辑推理时常用的方法,并能较灵活地运用所学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使学生体会逻辑推理是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准备】PPT课件。
师:同学们,你们观察过周围的事物吗?预设生:观察过。
师:想想哪些事物是有规律的。
说一说。
预设生1:一天当中的早上、中午、晚上。
生2:人的生老病死。
生3:数字的变化。
师:这里面都包含着数学问题,今天就和老师一起对这些数学问题进行思考。
(教师板书课题)联系生活实际导入,通过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话题导入,使学生在平和融洽的氛围中走进本节课的学习。
师:回忆我们学过的知识,想想我们用什么方法在数学问题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预设生1:根据数字找规律。
生2:图形找规律。
师:今天我们将系统地学习这些有关数学思考的问题。
(教师板书课题)回忆知识导入,在回忆中帮助学生回忆旧知识联系新知识,使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精品同步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2.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
4.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学情分析
在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学习阶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仍然存在以下问题: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扎实,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在解决问题时,思路不够开阔,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团队合作能力有待提高,沟通与交流意识需加强。
针对以上情况,本章节将通过对已学知识的整理和复习,帮助学生巩固基础,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让学生在数学学科上取得更好的成绩,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1.利用生活实例: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购物时的折扣、家庭用电量计算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2.提问方式:提出一些与新课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明确任务:为每个小组分配讨论任务,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
3.引导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他人意见。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最新6篇)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最新6篇)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各种目标物影子长度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索掌握影子长度与目标物实际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并能学以致用,解决大树、旗杆、高楼等物体有多高的问题。
2、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同一地点,同时测量长度不同的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教学难点: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大树有多高”之类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前测量数据,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一、预习导学1、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看段小视频。
2、师:同学们,物体的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呢?3、师:所形成的影子的长短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班班通出示图片,学生观察、交流、汇报。
)4、师:那么物体的影子长度和物体的高度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一下。
(板书课题)二、新课探究1、探究两根长度相同的竿的影长。
(出示视频)学生记录数据。
师:通过同学的测量,同时同一地点测量两根长度相同的竿,影长有什么关系?(生分析数据,汇报)结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相同长度的竿,影长是相同的。
2、探究两根长度不同的竿的影长。
(出示视频)学生记录数据师:通过测量,同时同一地点测量两根长度不同的竿,影长有什么关系?(生分析数据,汇报)结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不同长度的竿,影长是不相同的。
3、探究竿长度与影长之间的关系。
(出示表格)1号2号3号4号竿长/cm影长/cm竿长与影长的比值要求:竹竿长与影长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
(小组合作完成)观察比较:比较每次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思考,交流,汇报)结论: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长度的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同的。
4、验证结论师:刚才发现的结论正确么?如果是正确的,老师课前还准备了5号竿,同学们运用所发现的结论,计算一下5号竿的竿长。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数的运算一说课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数的运算一说课稿(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数的运算一说课稿【第1篇】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23页例5,练习五第2~8题和思考题。
说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运用乘法运算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说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上节课学习了乘法分配律,谁能分别用自己的话和字母表述乘法分配律2.填空。
25×6+75×6=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学习新知1.出示例5用简便方法计算102×45,32×27+32×73。
教师: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可以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吗(学生观察思考,独立尝试计算)学生计算后汇报,教师说板书如下:(1)①102×4②102×45③……=(100+2)×45 =102×(40+5)=100×45+2×45 =102×40+102×5=4500+90 =4080+510=4590 =4590(2)①32×27+32×73②32×27+32×73③……=32×(27+73) =864+2336=32×100=3200 =3200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后,在全班交流)(1)你认为每个题的哪种算法最简便为什么这种简便算法的依据是什么(2)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小结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1.基本练习(1)练习五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口算题。
(2)填空。
巩固练习(1)练习五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整理和复习教案
6整理和复习【教学目标】1.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负数、比和比例、方程的基础知识;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能进行整数和小数加、减、乘、除的估算;会使用学过的简便运算,合理、灵活地进行简算;会解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巩固常用计量单位的对象,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简单的改写。
3.掌握所学的几何图形的特征;能够比较熟悉地计算一些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并能应用;巩固所学的简单画图、测量等技能;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会画一个图形的对称轴,掌握图形的平移旋转的方法;能用数对,会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掌握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并能应用。
4.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认识,能够画出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够根据数据做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会求一些简单事物的可能性,能够解决一些计算平均数的问题。
5.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掌握所学的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知识的全面性与系统性,查漏补缺。
【教学指导】1.加强整理和复习的系统性。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性。
虽说我们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每个单元、每个学期,都有整理和复习,但毕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本单元在平时学习的基础上,在更大范围内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更全面的回顾、整理和比较、对照。
这样原来分散学习时互不联系或联系较少的知识,就有机会得以沟通,形成纵横联系的知识体系。
因此加强整理和复习的系统性,使所学的知识结构化是本单元的首要任务。
2.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整理知识。
如前所述,本单元教材所采取的精简篇幅,是突出重点、要点的做法,为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整理知识创造了条件。
复习时,应充分的利用教材的留白,发挥学生参与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时,学生的整理不够准确,不够全面,这都是真实的、自然的现象,教师在学生开动脑筋深有体会的基础上加以点拨,往往效果更好,不仅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记得牢,还有助于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知识的整理和复习也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精选10篇)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精选10篇)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1复习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章所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法则,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
复习重点: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化简比。
复习难点:正确计算分数除法。
复习过程:一、复习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1、这一章我们学习了分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请大家回忆一下分数除法有几种类型?(1)分数除以整数,例如5;(2)一个数除以分数,它又包括整数除以分数,例如20;和分数除以分数,例如。
(3)做第52页整理和复习的第2题。
2、分数除法的意义(1)第52页整理和复习的第1题:要把这道乘法算式改写成两道除法算式,应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根据乘、除法的关系进行改写,然后让学生将改写的算式填写在书上)(2)让学生说说是怎样题改写成两道分数除法算式的。
(3)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呢?(使学生明确,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3、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1)分数除以整数应该怎样计算?一个数除以分数应该怎样计算?(2)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除法的统一计算法则: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完成P52整理和复习第2题。
(4)P53练习十三第2题。
二、复习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1、比的意义(1)什么叫做比?(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什么叫做比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2)以3∶2为例,让学生分别说出比号前项和后项。
3∶2=1.5∶∶∶∶前比后比项号项?值(3)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比值是一个数,是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它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还是整数。
而比所表示的是两个数的关系,如3∶2,虽然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但仍读作3比2。
特别强调比的后项不能为0)(4)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除法被除数(除号)除数商分数分子-(分数线)分母分数值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2、比的基本性质(1)复习概念及化简方法①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②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怎样对整数比进行化简?③不是整数的比应该怎样化简?(2)学生做P52整理和复习第3题(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三、课堂练习1、练习十三的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要让学生说出判断正误的理由)2、做练习十四的第2题。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单元负数【教学目标】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的意义及画法。
【教学指导】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
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
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
对负数的教学要把握好要求,作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
这里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
关于数轴的认识,这里还没有出现严格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性的定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创设了开放性的思维空间,在解决问题时应着眼于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思路。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对于学生有道理的阐述,教师要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3课时:负数的初步认识2课时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1课时【知识结构】第1课时负数的初步认识(1)【教学内容】负数的初步认识(1)(教材第2页例1)。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科目:年级:教师: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设计数学六年级1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年级总课时一、教材内容本册教材内容分为“圆柱和圆锥”、“比例”、“图形的运动”、“正比例和反比例”、“ 数学好玩”、“整理与复习”和“总复习”七部分。
六年级 65 学科数学教师册数下册二、教材分析 1.“数与代数”领域的两个单元中“比例”单元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比例和反比例”单元特别重视结合具体的适当的情境、并利用数形结合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正反比例。
2.“图形与几何”领域也有两个单元,这两个单元不仅是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图形的运动相关知识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积累研究图形的活动经验和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还是渗透“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途径。
特别重视操作、想象与思考的结合,引导学生经历“想——做——再想”的过程,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思考、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3.“数学好玩”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亲身体会数学 2的奇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4.“整理与复习”是对本册教科书四个单元内容的知识梳理和复习,注重让学生真正经历整理的过程,鼓励学生自己尝试整理知识,并收集、呈现学生的整理作品组织交流。
5.“总复习”是对小学阶段所学数学知识的整体梳理与回顾,重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既有以问题驱动学生回顾梳理相关知识,又有针对性的“巩固与应用”,这样的编写方式“利学利教”,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三、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会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掌握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2、理解、掌握比例、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反比例。
学会使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懂得将图形按一定比例进行放大和缩小。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下面是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教学内容:成数(课本第9页例2)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认识成数,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2、对成数问题有好奇心,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成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解决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1、填空①四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②六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③七五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2、商店里花了56元钱买了一条牛仔裤,因为那儿的牛仔裤正在打七折销售,这条牛仔裤原价多少元?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有听农民们说:今年我家的稻谷比去年增产二成,我家的桂皮晒干后只有五成等吗?他们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商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是折扣,而农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就是成数。
渗透环保教育三、探究体验(一)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
例如一成就是十分之一,改写成百分数就是10%。
1、让学生尝试把二成及三成五改写成百分数。
2、让学生说说除了农业上使用成数,还有哪些行业是使用了成数的知识。
3、练习:将下列成数改写成百分数。
二成=()%;四成五=()%;七成二=()%。
(二)教学例21、出示例题,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2、让学生读题,分析题意,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怎么理解?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3、学生尝试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堂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理解节电二成五就是比去年节省了百分之二十五的意思。
从而根据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解法列出算式和解答。
350(1-25%)=262.5(万千瓦时)或者引导学生列出350-35025%=262.5(万千瓦时)四、巩固练习1、三成=()%;五成六=()%;八成三=()%;2、第9页做一做3、解决问题(1)某乡去年的水稻产量是1500吨,今年因为受到天气灾害的影响水稻产量只有去年的八成五,今年的水稻产量是多少吨?(2)鼎湖山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是18万人次,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比20xx年增加一成五,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是多少?(出外玩要做好垃圾分类)(3)我校20xx年的在校生人数有820人,比20xx年在校生人数减少了二成,我校20xx年的在校生人数是多少?(4)某鞋厂20xx年的年产量为30万双,20xx年年产量比20xx年增加了一成六,20xx年年产量又比20xx年增加一成,这个鞋厂20xx年的年产量是多少万双?五、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68~69页的例1、2。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9篇)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9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2、通过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与“鸡兔同笼”有关的数学史,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教学准备:故事视频、探讨表格。
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教师:在我国古代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问题早在15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探讨了。
出示题目: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
上面数,有35个头,下面数,有94只脚。
鸡和兔各有几只?)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笼子里若干只鸡和兔。
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
鸡和兔各有几只?让学生以两人为一组讨论。
汇报讨论的结果。
(1)、列表:鸡8 7 6 5 4 3兔0 1 2 3 4 5脚16 18 20 22 24 26(2)、假设法:假设笼子里都是鸡,那么就是8×2=16(只)脚,这样就比题目多26-16=10(只)脚。
因为刚才是把兔子当成鸡,一只兔子少算两只脚,那么多出的10只脚就有10÷2=5(只)兔子。
因此,鸡就有:8-5=3(只)(3)、用方程解:解:设鸡有x只,那么兔就有(8-x)只。
根据鸡兔共有26只脚来列方程式2x+(8-x)×4=262x+8×4-4x=2632-26=4x-2x2x=6x=38-3=5(只)2、小结解题方法:教师:以上三种解法,哪一种更方便?小结:要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以采用假设法或方程解都可以。
用方程解更直接。
3、独立解决书中的趣题。
(1)、方程解:解:设鸡有x只,那么兔就有(35-x)只。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2 整理和复习》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2 整理和复习》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教学要求:–能够整理和复习本章所学知识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2.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复习整理能力。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总结本章所学知识点。
–运用知识点解决相关问题。
2.教学难点:–整理和复习过程中的思维逻辑能力培养。
–运用所学知识点解决复杂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师课件。
2.学生准备:课本、习题册。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复习知识点1.复习几何图形中的基本概念:直线、线段、尖角、钝角等。
2.复习比例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3.复习小数、分数的相互转化。
4.复习图表的读取和分析。
第二节解题练习1.讲解并解答《3.12 整理和复习》课后习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目,老师巡视指导。
3.学生进行答疑,解决疑惑。
第三节拓展提高1.根据学生实际掌握情况,进行拓展性问题训练。
2.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培养逻辑思维。
3.分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
五、教学反馈1.小组成员相互交流,检查对方的练习答案。
2.学生针对整理和复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疑惑进行反馈。
3.教师对学生练习答案进行评价,及时纠正错误。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3.12 整理和复习》。
2.动手整理和复习教材中出现的重点知识。
七、教学扩展1.利用互联网资源,拓展学生数学学习内容。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们对本章知识的整理和复习会更加得心应手,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愿同学们在数学的海洋中努力探索,收获满满的快乐和成就!。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5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5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教学内容:成正比例的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具准备: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
行数就少了。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成正比例的量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1(1)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生杯子是相同的。
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高度/㎝ 2 4 6 8 10 12体积/㎝3 50 100 150 200 250 300底面积/㎝2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2。
板书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2)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①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②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理与复习教案-人教新版 (12)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理与复习教案-人教新版 (12)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整理与复习,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的认识与运算:分数、小数、百分数的认识与运算,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2. 量的计量: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货币的计量。
3.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变换。
4. 统计与概率: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和分析,概率的意义和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数的认识与运算,量的计量,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统计与概率。
2. 教学难点: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图形的变换,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 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回顾已学的数学知识,整理知识体系。
3. 合作交流: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 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给予反馈,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
六、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 收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与同学分享,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整理与复习,让学生对已学的数学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巩固,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合作学习和情境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表格式(12页)
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简单应用题:指一步计算解答的应用题2.复合应用题的类型:板书复合应用题:是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计算来解答的应用题。
(1)“归一”问题:此类应用题中暗含着单一量不变,文字叙述中多带有类似“照这样计算”的字样,其解题的关键是从已知的一种对应量中求出单一量(即归一),再以它为标准,根据题目要求算出所求量。
例如:一台拖拉机2.5小时耕地2公顷,照这样,这台拖拉机耕完4.8公顷的地需多少小时?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2)“归总”问题:此类题中暗含总量不变,即乘积不变。
其解题的关键是先求出总数(即归总),再根据总数算出所求量。
例如:一批货物,每箱装36件,需要40只箱子。
如果每箱多装9件,可以节省几只箱子?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3)行程问题:根据速度、时间和路之间的关系,计算相向、相背或同向运动的问题,称为行程问题。
其基本的数量关系式为: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①相遇问题,即同时相向而行并相遇(或同时背向而行):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②追及问题,即同时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速度快的在后:速度×追及时间=路程差例如:客、货两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4.5小时后相遇。
客车每小时行56千米,货车每小时行60千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4)工程问题: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工作效率用单位时间课时计划通过交流明白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加深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会用字母表示数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
通过方程与等式的比较,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例13、说一说,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书写时应注意什么?出示例2如:①a乘4.5应该写作4.5a;②s乘h应该写作sh;③路程、速度、时间的数量关系是s=vt4、你还知道哪些用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或计算公式?学生交流、展示。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数与代数 总复习
数与代数总复习(四)第七课时复习式与方程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方法,能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体积等公式。
2.能根据字母所取的数值,算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 理解方程的含义,会较熟练地解简易方程,能通过列方程和解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一回顾与交流1. 用字母表示数。
(1)请学生说一说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意义。
(2)教师说明: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简明地表示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
(3)说一说你会用字母表示什么。
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后再与同学交流。
然后汇报交流情况。
①说一说,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书写数与字母、字母相乘时,应注意什么?如:a乘4.5应该写作4.5a;s乘h应该写作sh;路程、速度、时间的数量关系是s=vt。
②你还知道哪些用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或计算公式?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如: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b+ac用字母表示公式。
长方形面积公式:s=ab 正方形面积公式:s=a 2长方体体积公式:V =abh 正方体体积公式:V =a 3 圆的周长:C =2πr 圆的面积:S=πR ² 圆柱体积:v=sh 圆锥体积:v=1/3*sh (4)做一做。
完成课本做一做。
2.简易方程。
(1)什么叫做方程?①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②举例。
如:X+2=16 4.5X=13.5 X ÷5/3=30 (2)什么叫做解方程?什么叫做方程的解?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3)解方程:8.42.621=-X过程要求: 学生独立解方程。
六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整理和复习)及反思教学目标:1、较系统的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负数,比和比例、方程的基础知识;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能进行整数和小数加、减、乘、除法的估算;会使用学过的简便方法,合理,灵活地进行简算;会解方程会解比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巩固常用计量单位及对象,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改写。
3、掌握所学的几何图形的特征;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并能应用;巩固所学的简单画图、测量等技能;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会画一个图形的对称轴;掌握图形的平移、旋转的方法;能用数对,会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掌握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并能应用。
4、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画出简单的统计图表,能根据图表做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会求一些简单事物的可能性,能解决一些计算平均数的问题。
5、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能比较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知识的全面性与系统性,查漏补缺。
数的认识(3课时)数与代数数的运算(4课时)式与方程(2课时)比和比例(2课时)图形的认识和测量(4课时)数与图形图形的运动(1课时)图形与位置(1课时)整理和复习(27课时)统计表(1课时)统计图(1课时)统计与概率平均数(1课时)可能性(1课时)数学思考(3课时)综合与实践(4课时)1、数与代数(11课时)第1课时数的认识(1)教学内容:数的认识(1)教学目标: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重点与难点: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自然数和整数的基础知识。
2、弄清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提问:1、谁能说一说小学六年中,我们都学过哪些数你能举出生活中利用这些数的例子吗说明每个数的具体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2:像-3,-1
2
,-0.5,…这样的数叫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
不是负数。
(3)说一说整数的特点。
预设
生1:整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整数,也没有最小的整数。
生2: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
2.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1)提问:怎样读多位数?
①明确读法。
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读。
读亿级、万级时,先按照个级的读法去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亿”或“万”字。
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其他数位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②举例说明。
(2)提问:怎样写多位数?
①明确写法。
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写,哪一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占位。
②举例说明。
例如:五亿九千零二十万零五
3.整数的大小比较。
(1)如何比较两个多位数的大小,谁能举例说说?
预设
生1:如果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大。
到0.7,7,70,它们分别将0.07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
(2)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该数就缩小到原来的
1
10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该数就缩小到原来的
1
100
;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该数就缩小到原来的
1
1000
…… 例如:把3.25缩小到原来的
110,1100,11000
,只需把3.2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得到0.325,0.0325,0.00325。
(强调:小数点向左移或者向右移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 ⊙典型例题解析 1.课件出示例1。
一个四位数,给它加上小数点后比原数小2003.4,这个四位数是多少?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问题的掌握情况。
因为一个整数减去一个小数后,差的小数部分只有一位,从而推测出减数的小数部分也只有一位,即整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了一位,整数缩小到原来的110,它们的差是原数的1-110=9
10。
所以,原数为
2003.4÷
9
10
=2226。
解答 2003.4÷⎝ ⎛
⎭⎪⎫1-110=2226
2.课件出示例2。
将3.14,π,
,3.142,3.1415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小数的大小比较。
此题中π的值应写出小
数点后第五位上的数字才能比较,排列如下:
3.14=3.14000 π=3.14159… 3.14=3.14141… 3.142=3.14200 3.1415=3.14150
⊙探究活动
1.课件出示探究题目。
把3
7
化成小数。
(1)求出小数点后第2012位上的数字是几? (2)小数点后前2012位上的数字和是多少? 2.引导探究。
(1)小组合作,思考、交流: ①本题考查的是什么知识? ②如何把3
7化成小数?
③怎样解决问题? (2)分组汇报。
预设
组1:本题考查的是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循环小数的特点以及周期规律等知识的综合运用情况。
组2:3
7
=3÷7=
组3:小数点后每六位“428571”为一
个循环节,可以把这六个数字看成一组来考虑。
组4:2012÷6=335……2,所以小数点后第2012位上的数字是“428571”中的第2个数字2。
组5:小数点后前2012位上的数字和是(4+2+8+5+7+
①整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③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完成下面的表格)
名称不同点相同点
整数加、减法加、减时,数位对齐。
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小数加、减法加、减时,小数点对齐。
减。
分数加、减法加、减时,分数单位相同。
(2)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明确整数、小数、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3.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结合下题,想一想0与1在四则运算中有哪些特性。
a+0=( ) a×0=( ) 0÷a=( )
a-0=( ) a×1=( ) a÷a=( )
a-a=( ) a÷1=( ) 1÷a=( )
(引导学生完成本题,当a作除数时不能为0)
4.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1)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
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二级运算,后做一级运算。
(2)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
里面的。
⊙典型例题解析
1.课件出示例1。
已知:
求:a×b=?a÷b=?
分析本题是对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深入考查。
在计算a×b时,一定要注意小数点的位置,在计算a÷b时,可以根据小数点变化引
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或除法的基本性质,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
法。
2.课件出示例2。
计算:58÷⎝ ⎛⎭
⎪⎫58+34+12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四则运算运算顺序的掌握情况。
看到本题,学生可能会受58÷5
8=1的误导,错误地用“分配律”
计算为58÷⎝ ⎛⎭⎪⎫58+34+12=58÷58+58÷34+58÷12,本题是5
8除以几个数的和,
不是58乘几个数的和,因此应先算括号里面的加法,再用5
8除以括号里
的结果。
解答 58÷⎝ ⎛⎭⎪⎫58+34+12
=58÷158 =13 ⊙探究活动
1.课件出示探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