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隐患判定标准合集
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
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
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主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判定标准:
1. 风险评估: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包括生产设备、工艺条件、物质性质等方面的风险。
如果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存在严重的安全风险,即可判定为重大安全隐患。
2. 安全生产管理:是否存在严重的安全管理缺陷,包括相关人员资质不符合要求、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培训不到位等。
如果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将会增加事故发生的概率,即可判定为重大安全隐患。
3. 安全设施设备:生产场所的安全设施设备是否符合要求,如消防设备是否齐全、有效,通风设备是否正常运行等。
如果存在严重的安全设施设备缺陷,将会增加事故发生的后果,即可判定为重大安全隐患。
4. 生产工艺流程:生产工艺流程是否符合安全要求,是否进行了充分的风险评估,是否存在严重的工艺安全隐患。
如果工艺流程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将会增加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后果,即可判定为重大安全隐患。
5. 物质储存与使用:对危险物质的储存和使用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如是否按照要求设置了专门的储罐、储存区域,是否采取了合适的防护措施等。
如果储存和使用方面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将会增加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后果,即可判定为重大安全隐
患。
总体来说,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主要是根据风险评估、安全生产管理、安全设施设备、生产工艺流程以及物质储存与使用等方面的情况来判断的。
如果在这些方面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将会增加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后果,即可判定为重大安全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汇编)
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汇编)隐患判定标准是在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可以帮助相关部门或机构及时发现和识别各种事故隐患,从而采取措施来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下面是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的相关参考内容。
1.事故的类别首先,在进行事故隐患判定时,需要根据不同的事故类型,制定相应的判定标准。
常见的事故类型包括火灾、化学泄漏、机械事故、人为错误等等。
因此,在制定判定标准时,需要针对不同的事件类型,对可能存在的各种隐患进行详细的判定和分析。
2.事故的影响范围其次,在进行事故隐患判定时,需要考虑事故可能影响的范围,包括事故的区域、人员、设备等等。
对于广泛影响范围的事故,需要更加谨慎地进行隐患判定。
此外,还应该考虑判定的时间点,因为可能存在一些隐患是存在于特定的时间点,需要进行针对性判定。
3.事故的可能性事故的可能性也是事故隐患判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进行判定时,需要考虑各种可能造成事故的因素,如设备的老化状况、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环境的变化等等。
对于可能性较大的隐患,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和消除。
4.事故的后果严重程度事故的后果严重程度是另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在进行判定时,需要综合考虑事故可能引起的后果,如人员伤亡、环境破坏、财产损失等等。
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越大,需要采取的措施就越严格和紧急。
5.设备或装置的特殊性在进行隐患判定时,还需要注意设备或装置的特殊性。
不同类型的设备或装置可能有不同的隐患,需要针对性地开展隐患判定。
例如,在石油化工等行业中,可能存在易燃、易爆等特殊性质的化学品,需要更加谨慎地进行判定。
总之,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是一个非常细致和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和条件。
只有在充分的判定基础上,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相关人员和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重大隐患 判定标准
重大隐患判定标准重大隐患是指可能导致重大事故、灾难或严重损害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的潜在风险或系统缺陷。
为了确保安全和有效管理,制定判定重大隐患的标准至关重要。
下面是相关的参考内容,以帮助组织制定相应的判定标准。
1. 威胁程度:- 潜在风险的严重性:判断该隐患是否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等重大影响。
- 风险范围:确定该隐患可能对哪些人、设备、环境或财产产生危害。
2. 暴露程度:- 潜在暴露人数:评估该隐患可能影响的人数,包括工作人员、访客、居民等。
- 暴露环境:考虑该隐患可能出现的时间、场所和持续周期,以及是否存在其他的恶劣环境条件。
3. 防范措施:- 确定已采取的防范措施以及其有效性。
- 评估未采取的必要措施是否存在,并鉴定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4. 风险概率:- 重大隐患的发生概率:根据历史数据、经验或潜在风险情况等,评估该隐患的发生概率。
- 事件的生命周期:考虑该隐患可能存在的时间持续周期,并判断其是否具有持续和逐渐恶化的趋势。
5. 管理能力:- 组织的技术能力和资源:评估组织管理和控制风险的能力,包括技术和人力资源。
- 管理系统的健全性:评估组织的管理系统和制度是否健全,是否能够识别、评估、记录和控制重大隐患。
6. 相关法律和标准:- 法律和法规要求:根据相关行业的法律法规,判断该隐患是否违反相关要求。
- 行业标准和最佳实践:参考行业标准和最佳实践,评估该隐患是否符合要求以及是否存在更好的解决方案。
7. 影响范围:- 可能的连锁反应:评估该隐患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和多重风险,包括对其他系统、过程或环境的影响。
- 影响的可及程度:考虑该隐患可能对组织整体运营和声誉产生的影响。
8. 专家意见:- 专业意见: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该隐患进行评估和判定。
- 外部监管:参考外部监管机构的意见和指导,以确保判定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制定判定重大隐患的标准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各个方面的因素,并根据具体的行业和组织特点进行调整。
一般隐患和重大隐患的判定标准
一般隐患和重大隐患的判定标准
一、事故严重程度
1.一般隐患: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可能导致一般事故的隐患,如轻伤、轻
微财产损失等。
2.重大隐患: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可能导致重大事故的隐患,如多人伤亡、
重大财产损失等。
二、事故概率
1.一般隐患:发生概率较低,但有可能发生的一般事故。
2.重大隐患:发生概率较高,且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事故。
三、现场安全管理
1.一般隐患:现场安全管理存在一般性问题,如制度不健全、操作不规范等。
2.重大隐患:现场安全管理存在重大问题,如无安全管理制度、操作严重不
规范等。
四、整改难度
1.一般隐患:整改难度较小,所需整改措施较为简单,且整改周期较短。
2.重大隐患:整改难度较大,所需整改措施较为复杂,且整改周期较长。
五、社会影响
1.一般隐患:社会影响较小,仅限于企业内部或局部地区。
2.重大隐患:社会影响较大,可能引起社会关注和舆论反响的事故。
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汇编)
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汇编)第一章引言1.1 背景介绍重大事故是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的灾难事件。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重大事故的发生,以及及时发现和处理隐患,制定和实施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系统总结和整理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以期为相关部门和个人提供参考,进一步加强事故防范和处理工作。
第二章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1 个体隐患个体隐患是指特定单位或个人的行为或设施存在的安全隐患。
根据事故调查经验和实践,个体隐患判定标准包括以下方面:(1) 安全管理体制是否健全(2) 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水平(3) 设备设施的安全状况(4) 工作环境的安全与卫生状况(5) 作业程序和规范的质量(6) 隐患排查和整改的及时性2.2 组织隐患组织隐患是指单位内部管理体制和制度存在的安全隐患。
组织隐患判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是否健全(2)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否完善(3)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是否有效(4) 重大事故隐患排查和整改的执行情况(5) 监督检查和评估工作的有效性(6) 事故应急预案和演练的完备性2.3 环境隐患环境隐患是指工作场所和生产环境存在的安全隐患。
环境隐患判定标准主要涵盖以下方面:(1) 建筑物和设施的结构稳定性(2) 消防设备和器材的完好性(3) 电气设备的安全性能(4) 危险品存储和使用的规范性(5) 生产过程中的噪声、振动、辐射等环境因素(6) 废弃物处理和废气排放的合规性第三章重大事故隐患判定的基本原则3.1 风险评估原则重大事故隐患判定应基于风险评估的原则,通过对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的综合评估,确定隐患的严重性和紧急性。
3.2 客观公正原则重大事故隐患判定应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以及科学的依据和数据进行判定,杜绝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
3.3 及时预警原则重大事故隐患判定应及时发现和预警,以最大程度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
常见重大隐患判定标准汇总
工贸企业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一、“厂中厂企业”1.未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协调、管理,或者未定期进行安全检查的;二、所有工贸企业1.特种作业人员未按照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上岗作业的;2.直接关系生产安全的监控、报警、防护等设施、设备、装置,应当保证正常运行、使用,失效或者无效均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三、金属熔融(有色)企业1.金属冶炼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未按照规定经考核合格的;2.生产期间冶炼、精炼和铸造生产区域的事故坑、炉下渣坑,以及熔融金属泄漏和喷溅影响范围内的炉前平台、炉基区域、厂房内吊运和地面运输通道等 6 类区域存在积水的;3.使用煤气(天然气)并强制送风的燃烧装置的燃气总管未设置压力监测报警装置,或者监测报警装置未与紧急自动切断装置联锁的;4.熔融金属冶炼炉窑的闭路循环水冷元件未设置出水温度、进出水流量差监测报警装置,或者开路水冷元件未设置进水流量、压力监测报警装置,或者未监测开路水冷元件出水温度的;四、建材行业1.进入筒型储库、焙烧窑、预热器旋风筒、分解炉、竖炉、篦冷机、磨机、破碎机前,未对可能意外启动的设备和涌入的物料、高温气体、有毒有害气体等采取隔离措施,或者未落实防止高处坠落、坍塌等安全措施的;五、机械行业1.使用煤气(天然气)的燃烧装置的燃气总管未设置管道压力监测报警装置,或者监测报警装置未与紧急自动切断装置联锁,或者燃烧装置未设置火焰监测和熄火保护系统的;2.使用非水性漆的调漆间、喷漆室未设置固定式可燃气体浓度监测报警装置或者通风设施的;六、涉爆粉尘行业1.未落实粉尘清理制度,造成作业现场积尘严重的;七、有限空间(产生CO、H2S等有毒有害气体)行业1.未对有限空间进行辨识、建立安全管理台账,并且未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的;2.未落实有限空间作业审批,或者未执行“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要求,或者作业现场未设置监护人员的。
重大隐患判定标准合集
重大隐患判定标准合集一、化工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依据有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国家标准,以下情形应当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一)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未依法经考核合格。
(二)特种作业人员未持证上岗。
(三)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生产装置、储存设施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四)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的装置未实现自动化控制,系统未实现紧急停车功能,装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紧急停车系统未投入使用。
(五)构成一级、二级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罐区未实现紧急切断功能;涉及毒性气体、液化气体、剧毒液体的一级、二级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罐区未配备独立的安全仪表系统。
(六)全压力式液化烃储罐未按国家标准设置注水措施。
(七)液化烃、液氨、液氯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液化气体的充装未使用万向管道充装系统。
(八)光气、氯气等剧毒气体及硫化氢气体管道穿越除厂区(包括化工园区、工业园区)外的公共区域。
(九)地区架空电力线路穿越生产区且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十)在役化工装置未经正规设计且未进行安全设计诊断。
(十一)使用淘汰落后安全技术工艺、设备目录列出的工艺、设备。
(十二)涉及可燃和有毒有害气体泄漏的场所未按国家标准设置检测报警装置,爆炸危险场所未按国家标准安装使用防爆电气设备。
(十三)控制室或机柜间面向具有火灾、爆炸危险性装置一侧不满足国家标准关于防火防爆的要求。
(十四)化工生产装置未按国家标准要求设置双重电源供电,自动化控制系统未设置不间断电源。
(十五)安全阀、爆破片等安全附件未正常投用。
(十六)未建立与岗位相匹配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或者未制定实施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十七)未制定操作规程和工艺控制指标。
(十八)未按照国家标准制定动火、进入受限空间等特殊作业管理制度,或者制度未有效执行。
(十九)新开发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工艺未经小试、中试、工业化试验直接进行工业化生产;国内首次使用的化工工艺未经过省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安全可靠性论证;新建装置未制定试生产方案投料开车;精细化工企业未按规范性文件要求开展反应安全风险评估。
重大安全隐患判定标准
重大安全隐患判定标准一、设备设施与维护设备设施是否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是否存在超期服役、设计缺陷或明显磨损现象。
设备设施的定期维护和保养是否按照规定执行,相关记录是否完整、真实。
是否存在因设备设施故障导致的生产中断或安全事故的风险。
二、生产作业环境安全生产作业现场是否整洁,物料堆放是否符合规定,通道是否畅通无阻。
作业环境是否存在高温、高湿、噪声、振动等职业危害因素,且是否采取了相应的防护措施。
生产现场的安全标识、警示标志是否清晰、完整,是否易于辨识。
三、管理制度与执行企业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得到有效执行。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是否履行了相应的安全职责。
是否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
四、应急措施与预案企业是否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应急设备、器材是否完备、有效,相关人员是否掌握使用方法。
是否建立了快速响应机制,能够在发生突发情况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
五、员工安全意识培训企业是否定期开展员工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员工是否了解并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能否正确使用安全防护设备。
是否建立了员工安全行为考核机制,对违反安全规定的行为进行及时纠正和处理。
六、隐患可能性评估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分析,评估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
针对不同等级的安全隐患,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和整改方案。
定期对隐患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确保整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七、影响程度与范围分析安全隐患可能对企业生产、人员安全等方面的影响程度。
评估隐患影响的范围,包括是否可能波及到其他区域或设备。
根据影响程度和范围,确定隐患的紧急程度和优先处理顺序。
八、控制难度与措施对控制隐患的难度进行评估,明确是否需要采用特殊的防控手段。
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改进、设备更新、管理优化等方面。
建立长期的安全监管机制,确保隐患得到有效控制并逐步消除。
在判定重大安全隐患时,需综合考虑以上各方面因素,确保评估结果准确、全面。
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汇编14个
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汇编14个隐患是指在生产、生活、交通等活动中存在的可能造成伤害、危害、灾难的因素或环境条件。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那些存在严重危害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如果不及时排除就可能引发重大事故的隐患。
现在,我们就来汇编14个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
1.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之人员伤亡发现有关人员存在重大伤亡风险的情况,例如违反相关规定使用人员的情况,或者发生过类似的较大事故。
2.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之设备设施发现设备设施存在重大隐患的情况,例如生产设备超负荷运行、设备老化、设备维护保养不到位等。
3.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之作业环境作业环境存在的重大隐患,如有毒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品、高温高压作业环境等。
4.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之环境污染在生产过程中,抛洒出大量有毒有害废气、废水及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的情况。
5.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之危险化学品管理化学品管理不到位,存在危险化学品泄漏、混装、错装、存放不当等情况。
6.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之安全管理安全生产管理不力,安全生产责任制不明确,有关安全生产工作制度不健全,对重大隐患存在疏忽等情况。
7.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之消防安全消防通道堵塞,消防设施破坏或失效,安全出口被封堵等消防安全隐患。
8.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之油罐、油库安全油罐压力大、油罐泄露等油罐、油库安全存在的隐患。
9.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之电气安全存在电气线路老化、电气线路绝缘损坏、电气设备不合格等电气安全隐患。
10.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之运输安全车辆超载、疲劳驾驶、不合格车辆等运输安全存在的隐患。
11.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之爆炸、火灾危险性存在易燃易爆危险品混装、错装、存放不当等爆炸、火灾危险性隐患。
12.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之建筑结构安全建筑结构存在隐患,如裂缝、变形、泄漏等情况。
13.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之危险源监控危险源监测设备不齐全、监测数据异常,或者危险源监测管理制度不健全等情况。
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汇编14个
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汇编14个重大隐患判定标准汇编
1. 生产过程中存在重大危险源,且已发生或基本具备发生严重生产安全事故条件的。
2. 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或者国家标准规定,造成生产经营活动严重失控,存在重大生产安全风险的。
3. 存在严重的安全管理漏洞,且已发生或基本具备发生严重生产安全事故条件的。
4. 安全生产技术措施或者安全装置严重不足或者失效,且已发生或基本具备发生严重生产安全事故条件的。
5. 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或者职业病危害,且已发生或基本具备发生严重生产安全事故条件的。
6. 存在特别重大事故隐患的设备或者设施,且已发生或基本具备发生特别重大事故条件的。
7. 存在特别重大危险源的生产经营活动,且已发生或基本具备
发生特别重大事故条件的。
8. 存在重大风险的工程项目或者重大危险源的改造、维修和更
新改造工程,且已发生或基本具备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条件的。
9. 重点监察的企业或者重点监管的生产经营活动,存在严重的
安全管理漏洞,且已发生或基本具备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条件的。
10. 涉及多家单位或者跨区域的生产经营活动,存在重大且不
能有效管控的安全风险的。
11. 因违法违规或者安全管理不善造成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且已发生或者基本具备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条件的。
12. 涉及重大公共安全隐患的生产经营活动,且已发生或基本
具备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条件的。
13. 涉及生态环境安全或者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
且已发生或基本具备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条件的。
14. 其他不具备上述条件,但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认定为重大隐患的。
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汇编)
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汇编)第一章:引言1.1 背景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存在一定概率发生重大事故的不安全因素或不安全行为,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消除,将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2 目的本文旨在制定一套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的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对事故隐患进行准确评估,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第二章: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的原则2.1 全面性原则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应全面考虑各类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包括设施、设备、工艺、环境等方面。
2.2 稳定性原则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一致性,能够在不同条件下适用。
2.3 可操作性原则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应具备可操作性,即能够被现有技术手段测量、评估和判定,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依据。
第三章: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的内容3.1 设施类隐患判定标准设施类隐患包括建筑物、桥梁、道路等设施,其判定标准主要包括:结构安全性、材料使用安全性、施工质量、检修维护等方面。
3.2 设备类隐患判定标准设备类隐患包括生产设备、运输设备、工具等,其判定标准主要包括:设备运行状态、设备完整性、设备可靠性、设备维护保养等方面。
3.3 工艺类隐患判定标准工艺类隐患包括生产工艺、操作工艺等,其判定标准主要包括:工艺流程合理性、操作规程科学性、工艺参数控制等方面。
3.4 环境类隐患判定标准环境类隐患包括气候、气象、地质、水质等,其判定标准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对安全的影响、环境性能合规性等方面。
第四章:应急管理与隐患判定4.1 应急管理体系针对重大事故隐患,建立科学的应急管理体系,明确各级责任人员,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应急措施。
4.2 隐患判定与应急预案重大事故隐患判定的结果应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以便其制定应急预案,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事故。
第五章: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的评估与检查5.1 定期评估建立定期的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评估机制,对已存在的隐患进行定期评估,确保其持续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汇编
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汇编在各行各业中,因超负荷工作、未能遵守安全规程和缺乏紧急预案而导致重大事故的发生并不罕见。
所以,判定和识别潜在的重大事故隐患对于预防和应对事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它们不仅包括一些典型的事故类型,还涵盖了行政管理、机器设备运行和人员安全意识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当设备/机器与高温、高压、电气等高风险条件下工作时,很可能会发生重大事故。
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需要对设备的安全指标进行检查,以确保其能够承受高风险条件下的工作。
其次,当设备/机器存在过度磨损或是由于人员操控不当而造成设备失控时,也可能会发生重大事故。
因此,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人员培训和质量管理等方面都需要把关。
此外,当工人在高空或深井等危险场所操作时,容易发生意外事故,这就需要对工人的把关和机械设备的安全指标进行检查,以确保工人的安全。
最后,当管理者没有严格执行相关安全规章制度或是对于危险源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时,也可能导致重大事故的发生。
因此,行政管理同样也需要把关,确保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位。
综上所述,重大事故隐患因素众多,包括部分前置因素和后置因素。
因此,对于重大事故的预防,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在规章制度、设备维护、人员安全等方面做好全面的管理工作,以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和稳定。
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汇编2023
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汇编2023
以下是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的汇编:
1.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否完善。
如果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管理制度缺失,或者制度中存在漏洞、不合理之处,那么就需要对其进行整改,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2. 安全生产质量是否达标。
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生产质量如果无法达到国家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要求,就可能导致重大事故隐患的存在。
3. 安全监测情况是否准确。
如果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监测不严密、不准确,就可能导致重大事故隐患的存在。
4. 安全设备是否符合要求。
如果企事业单位的安全设备存在质量问题、使用期限过长,或者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要,那么就可能导致重大事故隐患的存在。
5. 安全人员是否得到充分培训。
如果企事业单位的安全人员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那么就可能导致重大事故隐患的存在。
6. 安全文明程度是否高。
如果企事业单位的安全文明程度不高,存在安全隐患主观认识不足等现象,那么就可能导致重大事故隐患的存在。
7. 安全生产信息化程度是否高。
如果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程度不高,那么就可能无法做到对安全生产实时监控、预警和处理,进而导致重大事故隐患的存在。
8. 安全事故的历史情况。
如果企事业单位曾经发生过安全事故,那么就可能存在重大事故隐患,应该加强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以防止安全事故再次发生。
重大隐患判定标准2023简版
重大隐患判定标准重大隐患判定标准1. 引言隐患在各种工作场所中都存在,如果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对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严重伤害。
为了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和防止事故的发生,有必要制定一套判定重大隐患的标准。
本文将介绍重大隐患的定义以及判定标准。
2. 重大隐患的定义重大隐患是指在工作场所中存在的可能严重危害生命安全或工作人员健康的隐患。
根据国际安全管理标准,重大隐患具有以下特征:- 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死亡或财产损失的风险;- 可能造成大规模事故,影响生产和工作环境的稳定性;- 需要采取紧急和立即的控制措施来消除隐患。
3. 重大隐患判定标准为了判定一个隐患是否属于重大隐患,可以参考以下标准:3.1 人身安全风险- 隐患是否有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死亡或永久性伤残;- 隐患的潜在伤害范围是否广泛,是否影响到多个工作人员;- 隐患是否存在紧急的应对需求,是否需要立即采取控制措施。
3.2 财产安全风险- 隐患是否会导致重大的财产损失,如设备故障引起的大规模停产、生产线或工厂严重损坏等;- 隐患是否可能引发大规模的火灾、爆炸、泄漏等事故,导致财产损失。
3.3 环境安全风险- 隐患是否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破坏或其他不可逆的影响;- 隐患是否有可能引发环境污染事故,涉及大面积的土壤、水源或空气污染。
3.4 法规要求- 隐患是否违反法律法规的安全要求;- 隐患是否涉及到重大安全风险,是否涉及到可能导致刑事责任的行为。
4. 重大隐患处理措施一旦判定一个隐患为重大隐患,必须立即采取控制措施来消除隐患并预防事故的发生。
这些措施可以包括:- 关停或停用相关设备或设施;- 进行紧急维护和修复工作;- 增加监测和检查频率;- 提供更严格的操作规程和操作培训;- 安装更强大的安全设备和防护设施。
5. 结论重大隐患的判定标准是确保工作场所安全的重要依据。
通过科学的判定和及时的处理措施,可以预防和控制重大事故的发生,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汇编)
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汇编)
一、基本概念:
1. 重大事故:是指由于技术、管理、安全等原因导致的,造成人员死亡5人以上或者10人以上重伤、直接经济损失达到500万元以上的事故。
2. 隐患:是指事故易于发生的危险状况或者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工作状态,包括设备、设施、人员、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二、判定标准:
1. 设备隐患:存在设备缺陷或老化、安装不规范、设备保养与维修不当、缺乏安全保护措施等问题,或者设备在过去的使用中曾经发生过重大事故或事故隐患。
2. 设施隐患:存在人员密集区域缺乏安全通道、安全标志、疏散方案等问题,或者安全设施缺乏、破损、失效等问题。
3. 人员隐患:存在缺乏安全意识、安全培训、人员匹配不合理、管理松散等问题,或者存在患有某些职业病或身体疾病的职工从事危险作业等问题。
4. 管理隐患:存在缺乏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巡检、预警机制等问题,或者存在对安全事故重视不够、违规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和纠正等问题。
三、判定方法:
1. 依据设备的年限、检查报告、故障记录、使用情况等,对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评估和分析,判断是否存在隐患。
2. 对场所进行安全检查,了解安全设施和应急措施的完备性和可操作性,对人员的安全知识和动作是否符合要求进行评估,判断是否存在隐患。
3. 对工作环境、制度和管理进行审查,评估企业安全意识和制度执行情况,查找是否存在管理隐患,判断是否存在隐患。
四、判定结果:
如果存在重大事故隐患,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确保安全生产。
如果未发现隐患,则应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预防事故的发生。
各行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5页)
各行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目录一、化工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 3二、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单位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 (5)三、金属非金属矿山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 (7)(1)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7)(2)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9)(3)尾矿库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10)三、煤矿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 (11)四、冶金行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 (13)五、有色行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 (15)六、建材行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 (17)七、机械行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 (18)八、轻工行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 (19)九、纺织行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 (20)十、烟草行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 (21)十一、商贸行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 (22)十二、使用液氨制冷的行业领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 (23)十三、存在粉尘爆炸危险的行业领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 (24)十四、有限空间作业相关的行业领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 (25)一、化工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安监总管三〔2017〕121号)一、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未依法经考核合格。
二、特种作业人员未持证上岗。
三、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生产装置、储存设施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四、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的装置未实现自动化控制,系统未实现紧急停车功能,装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紧急停车系统未投入使用。
五、构成一级、二级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罐区未实现紧急切断功能;涉及毒性气体、液化气体、剧毒液体的一级、二级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罐区未配备独立的安全仪表系统。
六、全压力式液化烃储罐未按国家标准设置注水措施。
煤矿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15条重大隐患)
煤矿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15条重大隐患)-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煤矿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第一条为了准确认定、及时消除煤矿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以下简称煤矿重大事故隐患),根据《安全生产法》和《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国务院令第446号)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判定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适用于判定各类煤矿重大事故隐患。
第三条煤矿重大事故隐患包括以下15个方面:(一)超能力、超强度或者超定员组织生产;(二)瓦斯超限作业;(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未依照规定实施防突出措施;(四)高瓦斯矿井未建立瓦斯抽采系统和监控系统,或者不能正常运行;(五)通风系统不完善、不可靠;(六)有严重水患,未采取有效措施;(七)超层越界开采;(八)有冲击地压危险,未采取有效措施;(九)自然发火严重,未采取有效措施;(十)使用明令禁止使用或者淘汰的设备、工艺;(十一)煤矿没有双回路供电系统;(十二)新建煤矿边建设边生产,煤矿改扩建期间,在改扩建的区域生产,或者在其他区域的生产超出安全设计规定的范围和规模;(十三)煤矿实行整体承包生产经营后,未重新取得或者及时变更安全生产许可证而从事生产,或者承包方再次转包,以及将井下采掘工作面和井巷维修作业进行劳务承包;(十四)煤矿改制期间,未明确安全生产责任人和安全管理机构,或者在完成改制后,未重新取得或者变更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十五)其他重大事故隐患。
第四条“超能力、超强度或者超定员组织生产”重大事故隐患,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矿井全年原煤产量超过矿井核定 (设计)生产能力110%的,或者矿井月产量超过矿井核定 (设计)生产能力10%的;(二)矿井开拓、准备、回采煤量可采期小于有关标准规定的最短时间组织生产、造成接续紧张的,或者采用“剃头下山”开采的;(三)采掘工作面瓦斯抽采不达标组织生产的;(四)煤矿未制定或者未严格执行井下劳动定员制度的。
2022版《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
2022版《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工贸行业重大隐患判定标准本判定标准适用于判定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商贸等行业(以下统称工贸行业)的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以下简称重大事故隐患),危险化学品、消防(火灾)、特种设备等有关行业领域对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工贸行业重大事故隐患分为专项类重大事故隐患和行业类重大事故隐患,专项类重大事故隐患适用于相关工贸行业,行业类重大事故隐患仅适用于对应的行业。
一、专项类重大事故隐患(一)存在粉尘爆炸危险的行业领域(共10条)。
1.粉尘爆炸危险场所设置在非框架结构的多层建(构)筑物内,或其内部设有员工宿舍、会议室、休息室等场所。
2.不同类别的可燃性粉尘、可燃性粉尘与可燃气体等易加剧爆炸危险的介质共用一套除尘系统,不同防火分区的除尘系统互连互通。
3.干式除尘系统未规范采取泄爆、隔爆、惰化、抑爆、抗爆等控爆措施。
4.铝镁等金属粉尘除尘系统采用正压除尘方式;其他可燃性粉尘除尘系统采用正压吹送粉尘时,未规范采取火花探测消除等防范点燃源措施。
5.除尘系统采用重力沉降室除尘,或采用巷道式构筑物作为除尘风道。
6.铝镁等金属粉尘及木质粉尘的干式除尘系统未规范设置锁气泄灰装置,或未及时清卸灰仓内的积灰。
7.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的立筒仓、收尘仓、除尘器内部等20区未采用符合要求的防爆型电气设备。
8.粉碎、研磨、造粒、砂光等易产生机械火花的工艺,未规范采取杂物去除或火花探测消除等防范点燃源措施。
9.未规范制定粉尘清理制度,未及时规范清理作业现场和相关设备设施积尘。
10.铝镁等金属粉尘的收集、贮存等场所未采取防水防潮、通风、氢气浓度监测等防火防爆措施。
(二)使用液氨制冷的行业领域(共2条)。
1.包装间、分割间、产品整理间等人员较多生产场所的空调系统采用氨直接蒸发制冷。
2.快速冻结装置未设置在单独的作业间内,且作业间内作业人员数量超过9人。
(三)存在有限空间作业的行业领域(共4条)。
重大事故隐患的判定方法及判定标准
重大事故隐患的判定方法及判定标准一、重大事故隐患可通过直接判定法、综合判定法、专家论证法和专项评估法等进行判定。
二、具备下列情形之一的,可直接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1、生产、储存和装卸易燃、易爆、剧毒化学品的工厂、仓库和车站、码头,未按规定设置在城市的边缘或相对独立的安全地带;2、易燃、易爆、剧毒化学品生产企业与住宅、宿舍、人员密集场所混合设置在同一建筑内;3、易燃、可燃液体、气体储罐未按规定设置固定灭火、冷却设施;4、易燃、易爆、剧毒化学品储罐、容器、管道等泄露;5、宾馆、饭店、商场、医院、公共娱乐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未按规定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应急照明系统,或虽设置有关系统,但不能正常使用;6、建筑物的防火分区、防烟分区,面积超过规定50%;7、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出口、楼梯间的设置形式或数量不符合规定;8、容易引起火灾等重大事故的生产车间、经营场所、仓库与宿舍混合设置在同一建筑内;9、托儿所、幼儿园以及儿童游乐厅等儿童用房所在楼层位置不符合规定;10、同一企业有两类以上特种设备、设施未按规定检测、检验,或有两种以上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三、具备下列三种以上情形(含本数),可综合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1、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不足或被占用;2、疏散通道上放置物品,影响人员疏散;3、禁令、警示标志数量不足或损坏;4、消防器材数量不足或选型不正确或过期、损坏;5、特种设备、设施或机械冲压设备未按规定检测、检验;6、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7、有职业危害防治要求的场所,未按规定设置防尘、换气设施、或位按规定配备、穿戴防护用品;8、在可燃材料或可燃构件上直接敷设电气设备或电气线路;9、在有防爆要求的场所,未按规定设置相应防爆开关和设备;10、在有防雷、防静电要求场所,未按规定设置防雷、防静电设施,或未按规定检测、检验;11、在公共场所,违反规定使用可燃材料装修,或电气线路敷设不符合要求;12、建筑工地的脚手架,防护栏搭设不符合安全要求或各类孔洞、井道口防护措施不严密;13、高危行业的重点岗位从业人员未经培训合格,违规上岗;14、违规用火用电或现场管理混乱。
安全生产重大隐患判定标准
安全生产重大隐患判定标准安全生产是企业运营的基础,也是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
为了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标准来规范企业的安全生产行为。
本文将详细介绍安全生产中的重大隐患判定标准,以帮助企业识别和防范潜在的安全风险。
1. 重大隐患的定义根据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重大隐患是指可能导致严重伤亡事故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安全隐患。
这类隐患一旦发生,后果往往非常严重,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并采取紧急措施予以消除。
2. 常见重大隐患类型- 设备设施类:包括老化、损坏的设备,未经定期检查和维护的特种设备,以及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建筑结构等。
- 操作管理类:指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如无证上岗、违章指挥、违规操作等。
- 环境因素类:如工作场所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易燃易爆物质的管理不善,以及不良的工作环境等。
- 应急管理类:缺乏有效的应急预案,应急设施和装备不齐全,或应急演练不到位等。
3. 重大隐患的判定原则- 科学性原则:依据专业知识和技术标准进行判断。
- 客观性原则:基于事实和数据进行评估,避免主观臆断。
- 及时性原则:一旦发现重大隐患,应立即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4. 重大隐患的判定流程1. 隐患排查:通过日常的安全检查和专项检查发现潜在的安全问题。
2. 隐患评估:对发现的隐患进行分类和风险等级评估。
3. 隐患报告:将评估结果上报给安全生产管理部门。
4. 隐患整改: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和责任人。
5. 整改验收:完成整改后,由相关部门进行验收确认。
5. 法律后果与责任追究对于未能及时发现或整改重大隐患的企业,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可能包括但不限于警告、罚款、停产整顿、吊销许可证直至追究刑事责任等。
结语安全生产关乎每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企业应当严格遵守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的各项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定期开展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确保生产环境的安全与稳定。
通过上述重大隐患判定标准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护企业和员工的根本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大隐患判定标准合集一、化工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依据有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国家标准,以下情形应当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一)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未依法经考核合格。
(二)特种作业人员未持证上岗。
(三)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生产装置、储存设施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四)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的装置未实现自动化控制,系统未实现紧急停车功能,装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紧急停车系统未投入使用。
(五)构成一级、二级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罐区未实现紧急切断功能;涉及毒性气体、液化气体、剧毒液体的一级、二级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罐区未配备独立的安全仪表系统。
(六)全压力式液化烃储罐未按国家标准设置注水措施。
(七)液化烃、液氨、液氯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液化气体的充装未使用万向管道充装系统。
(八)光气、氯气等剧毒气体及硫化氢气体管道穿越除厂区(包括化工园区、工业园区)外的公共区域。
(九)地区架空电力线路穿越生产区且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十)在役化工装置未经正规设计且未进行安全设计诊断。
(十一)使用淘汰落后安全技术工艺、设备目录列出的工艺、设备。
(十二)涉及可燃和有毒有害气体泄漏的场所未按国家标准设置检测报警装置,爆炸危险场所未按国家标准安装使用防爆电气设备。
(十三)控制室或机柜间面向具有火灾、爆炸危险性装置一侧不满足国家标准关于防火防爆的要求。
(十四)化工生产装置未按国家标准要求设置双重电源供电,自动化控制系统未设置不间断电源。
(十五)安全阀、爆破片等安全附件未正常投用。
(十六)未建立与岗位相匹配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或者未制定实施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十七)未制定操作规程和工艺控制指标。
(十八)未按照国家标准制定动火、进入受限空间等特殊作业管理制度,或者制度未有效执行。
(十九)新开发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工艺未经小试、中试、工业化试验直接进行工业化生产;国内首次使用的化工工艺未经过省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安全可靠性论证;新建装置未制定试生产方案投料开车;精细化工企业未按规范性文件要求开展反应安全风险评估。
(二十)未按国家标准分区分类储存危险化学品,超量、超品种储存危险化学品,相互禁配物质混放混存。
二、金属非金属矿山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一)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1.安全出口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设计要求。
2.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设备、材料和工艺。
3.相邻矿山的井巷相互贯通。
4.没有及时填绘图,现状图与实际严重不符。
5.露天转地下开采,地表与井下形成贯通,未按照设计要求采取相应措施。
6.地表水系穿过矿区,未按照设计要求采取防治水措施。
7.排水系统与设计要求不符,导致排水能力降低。
8.井口标高在当地历史最高洪水位1米以下,未采取相应防护措施。
9.水文地质类型为中等及复杂的矿井没有设立专门防治水机构、配备探放水作业队伍或配齐专用探放水设备。
10.水文地质类型复杂的矿山关键巷道防水门设置与设计要求不符。
11.有自燃发火危险的矿山,未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设计采取防火措施。
12.在突水威胁区域或可疑区域进行采掘作业,未进行探放水。
13.受地表水倒灌威胁的矿井在强降雨天气或其来水上游发生洪水期间,不实施停产撤人。
14.相邻矿山开采错动线重叠,未按照设计要求采取相应措施。
15.开采错动线以内存在居民村庄,或存在重要设备设施时未按照设计要求采取相应措施。
16.擅自开采各种保安矿柱或其形式及参数劣于设计值。
17.未按照设计要求对生产形成的采空区进行处理。
18.具有严重地压条件,未采取预防地压灾害措施。
19.巷道或者采场顶板未按照设计要求采取支护措施。
20.矿井未按照设计要求建立机械通风系统,或风速、风量、风质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要求。
21.未配齐具有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的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和自救器。
22.提升系统的防坠器、阻车器等安全保护装置或信号闭锁措施失效;未定期试验或检测检验。
23.一级负荷没有采用双回路或双电源供电,或单一电源不能满足全部一级负荷需要。
24.地面向井下供电的变压器或井下使用的普通变压器采用中性接地。
(二)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1.地下转露天开采,未探明采空区或未对采空区实施专项安全技术措施。
2.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设备、材料和工艺。
3.未采用自上而下、分台阶或分层的方式进行开采。
4.工作帮坡角大于设计工作帮坡角,或台阶(分层)高度超过设计高度。
5.擅自开采或破坏设计规定保留的矿柱、岩柱和挂帮矿体。
6.未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对采场边坡、排土场稳定性进行评估。
7.高度200米及以上的边坡或排土场未进行在线监测。
8.边坡存在滑移现象。
9.上山道路坡度大于设计坡度10%以上。
10.封闭圈深度30米及以上的凹陷露天矿山,未按照设计要求建设防洪、排洪设施。
11.雷雨天气实施爆破作业。
12.危险级排土场。
(三)尾矿库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1.库区和尾矿坝上存在未按批准的设计方案进行开采、挖掘、爆破等活动。
2.坝体出现贯穿性横向裂缝,且出现较大范围管涌、流土变形,坝体出现深层滑动迹象。
3.坝外坡坡比陡于设计坡比。
4.坝体超过设计坝高,或超设计库容储存尾矿。
5.尾矿堆积坝上升速率大于设计堆积上升速率。
6.未按法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对坝体稳定性进行评估。
7.浸润线埋深小于控制浸润线埋深。
8.安全超高和干滩长度小于设计规定。
9.排洪系统构筑物严重堵塞或坍塌,导致排水能力急剧下降。
10.设计以外的尾矿、废料或者废水进库。
11.多种矿石性质不同的尾砂混合排放时,未按设计要求进行排放。
12.冬季未按照设计要求采用冰下放矿作业。
三、工贸行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17版)本判定标准适用于判定工贸行业的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以下简称重大事故隐患),危险化学品、消防(火灾)、特种设备等有关行业领域对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工贸行业重大事故隐患分为专项类重大事故隐患和行业类重大事故隐患,专项类重大事故隐患适用于所有相关的工贸行业,行业类重大事故隐患仅适用于对应的行业。
(一)专项类重大事故隐患1.存在粉尘爆炸危险的行业领域。
(1)粉尘爆炸危险场所设置在非框架结构的多层建构筑物内,或与居民区、员工宿舍、会议室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距离不足。
(2)可燃性粉尘与可燃气体等易加剧爆炸危险的介质共用一套除尘系统,不同防火分区的除尘系统互联互通。
(3)干式除尘系统未规范采用泄爆、隔爆、惰化、抑爆等任一种控爆措施。
(4)除尘系统采用正压吹送粉尘,且未采取可靠的防范点燃源的措施。
(5)除尘系统采用粉尘沉降室除尘,或者采用干式巷道式构筑物作为除尘风道。
(6)铝镁等金属粉尘及木质粉尘的干式除尘系统未规范设置锁气卸灰装置。
(7)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的20区未使用防爆电气设备设施。
(8)在粉碎、研磨、造粒等易于产生机械点火源的工艺设备前,未按规范设置去除铁、石等异物的装置。
(9)木制品加工企业,与砂光机连接的风管未规范设置火花探测报警装置。
(10)未制定粉尘清扫制度,作业现场积尘未及时规范清理。
2.使用液氨制冷的行业领域。
(1)包装间、分割间、产品整理间等人员较多生产场所的空调系统采用氨直接蒸发制冷系统。
(2)快速冻结装置未设置在单独的作业间内,且作业间内作业人员数量超过9人。
3.有限空间作业相关的行业领域。
(1)未对有限空间作业场所进行辨识,并设置明显安全警示标志。
(2)未落实作业审批制度,擅自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二)行业类重大事故隐患1.冶金行业。
(1)会议室、活动室、休息室、更衣室等场所设置在铁水、钢水与液渣吊运影响的范围内。
(2)吊运铁水、钢水与液渣起重机不符合冶金起重机的相关要求;炼钢厂在吊运重罐铁水、钢水或液渣时,未使用固定式龙门钩的铸造起重机,龙门钩横梁、耳轴销和吊钩、钢丝绳及其端头固定零件,未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未及时整改。
(3)盛装铁水、钢水与液渣的罐(包、盆)等容器耳轴未按国家标准规定要求定期进行探伤检测。
(4)冶炼、熔炼、精炼生产区域的安全坑内及熔体泄漏、喷溅影响范围内存在积水,放置有易燃易爆物品。
金属铸造、连铸、浇铸流程未设置铁水罐、钢水罐、溢流槽、中间溢流罐等高温熔融金属紧急排放和应急储存设施。
(5)炉、窑、槽、罐类设备本体及附属设施未定期检查,出现严重焊缝开裂、腐蚀、破损、衬砖损坏、壳体发红及明显弯曲变形等未报修或报废,仍继续使用。
(6)氧枪等水冷元件未配置出水温度与进出水流量差检测、报警装置及温度监测,未与炉体倾动、氧气开闭等联锁。
(7)煤气柜建设在居民稠密区,未远离大型建筑、仓库、通信和交通枢纽等重要设施;附属设备设施未按防火防爆要求配置防爆型设备;柜顶未设置防雷装置。
(8)煤气区域的值班室、操作室等人员较集中的地方,未设置固定式一氧化碳监测报警装置。
(9)高炉、转炉、加热炉、煤气柜、除尘器等设施的煤气管道未设置可靠隔离装置和吹扫设施。
(10)煤气分配主管上支管引接处,未设置可靠的切断装置;车间内各类燃气管线,在车间入口未设置总管切断阀。
(11)金属冶炼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未依法经考核合格。
2.有色行业。
(1)吊运铜水等熔融有色金属及渣的起重机不符合冶金起重机的相关要求;横梁、耳轴销和吊钩、钢丝绳及其端头固定零件,未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未及时处理。
(2)会议室、活动室、休息室、更衣室等场所设置在铜水等熔融有色金属及渣的吊运影响范围内。
(3)盛装铜水等熔融有色金属及渣的罐(包、盆)等容器耳轴未定期进行检测。
(4)铜水等高温熔融有色金属冶炼、精炼、铸造生产区域的安全坑内及熔体泄漏、喷溅影响范围内存在非生产性积水;熔体容易喷溅到的区域,放置有易燃易爆物品。
(5)铜水等熔融有色金属铸造、浇铸流程未设置紧急排放和应急储存设施。
(6)高温工作的熔融有色金属冶炼炉窑、铸造机、加热炉及水冷元件未设置应急冷却水源等冷却应急处置措施。
(7)冶炼炉窑的水冷元件未配置温度、进出水流量差检测及报警装置;未设置防止冷却水大量进入炉内的安全设施(如:快速切断阀等)。
(8)炉、窑、槽、罐类设备本体及附属设施未定期检查,出现严重焊缝开裂、腐蚀、破损、衬砖损坏、壳体发红及明显弯曲变形等未报修或报废,仍继续使用。
(9)使用煤气(天然气)的烧嘴等燃烧装置,未设置防突然熄火或点火失败的快速切断阀,以切断煤气(天然气)。
(10)金属冶炼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未依法经考核合格。
3.建材行业。
(1)水泥工厂煤磨袋式收尘器(或煤粉仓)未设置温度和一氧化碳监测,或未设置气体灭火装置。
(2)水泥工厂筒型储存库人工清库作业外包给不具备高空作业工程专业承包资质的承包方且作业前未进行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