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关系比较
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

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有人说,道家思想是出世的,儒家思想是入世的包括佛教思想也是出世的我不这么看,我认为道家与佛教出世的思想只是相比于儒家相对多了一些而已,可是说是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情,而儒家是以入世的思想以及规则来教育世人做入世的事情,入世因素多了一些而已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后来有人利用道家思想创立了宗教,而历代统治者却把儒家作为第一思想的道理,因为宗教是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统治者是以入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不能说是完全的出世或入世,只是多少而已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论语等.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经等.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政治渺小艺术永恒儒家讲究礼仪尊孔孟之道道家讲求修身养性~有朴素唯物主义儒道互补,这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是个老而又老的话题了,然而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我们又可以从这个古老的话题中不断地引发出新的思考.从内在的、隐蔽的、发生学的意义上讲,儒道互补有着两性文化上的内涵;而从外在的、公开的、符号学的意义上讲,儒道互补又有着美学上的功能.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国内学者根据由马克思、恩格斯所肯定的西方现实主义的价值取向,将具有“兴、观、群、怨”传统、主张用艺术来干预现实的儒家美学,看作中国古典艺术的主流;而将“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塞瞽旷之耳”的道家思想, 视为文化虚无主义和艺术取消主义的逆流.最近一个时期,作为庸俗社会学的一种反动,大陆学者则又与港台学界彼此呼应,在“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道家美学中发现了西方现代派艺术所梦寐以求的写意的风格和自由的境界,认为这才代表了中国艺术的真正精神;相比之下,儒家的那套“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教传统,却因急功近利而显得过于狭隘了…….应该承认,以上这两种观点各有各的道理,但放到一起,则又相互龃龉、彼此冲突.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种非此即彼的态度只能看到儒、道一方其片面的合理性,而无法解释这二者之间彼此“互补”的辩证关系,及其在中国美学史上的整体功能.在我看来,尽管儒道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可以用不同的结构模式来加以分析,但从对华夏美学的贡献而言,儒家的功能主要在“建构”,即为中国人的审美活动提供某种秩序化、程式化、符号化的规则和习惯;道家的功能则主要在“解构”,即以解文饰、解规则、解符号的姿态而对儒家美学在建构过程中所出现的异化现象进行反向的消解,以保持其自由的创造活力.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建构”和“解构”过程中,中国古典美学才得以健康而持续地发展,从而创造着人类艺术史上的奇迹.一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儒家在进行礼乐文化的重建过程中,为铸造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我们知道,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是一种文化的动物,而文化则是以符号为载体和传媒的.在这个意义上,着名符号论美学家卡西尔曾经指出,人是一种符号的动物.而以“相礼”为职业的儒者,最初恰恰是这种文化符号的掌管者和操作者.“近代有学者认为,‘儒’的前身是古代专为贵族服务的巫、史、祝、卜;在春秋大动荡时期,‘儒失去了原有的地位,由于他们熟悉贵族的礼仪,便以‘相礼’为谋生的职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下卷,第73页.这种看法是有一定根据的,孔子所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便是最好的说明.当然了,孔子所开辟的儒学事业,绝不仅限于这种外在符号的掌管与操作,他要使职业的“儒”成为思想的“家”,就必须通过以“仁”释“礼”的方式,而为外在的行为规范符号形式找到内在的伦理准则价值观念的支持,从而克服文化符号混乱无序的历史局面,以保持世人的文化品味.所谓“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即表明,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里,礼乐的复兴在孔子那里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物质形式而已,它本身就标志着人与非人的界限.从政治的意义上讲,只有遵循礼乐本身所规范的行为法则和等级制度,才能使人与人在进退俯仰之间保持一种行而有等、爱而有差的和谐而有度的社会秩序,即所谓“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颜渊从文化的意义上讲,只有掌握了礼乐本身所具备的有意味的符号形式,才能使人与人在温、良、恭、俭、让的社会交往中保持一种高于蒙昧和野蛮色彩的文明形象,即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尽管在孔子那里,文化的建构是要以生命的繁衍和物质的保障为前提的,“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即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然而这种“庶”——“富”——“教”的渐进过程也表明,文化的建构才是使人最终成其为人的关键.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够理解,一向强调忠孝安邦、礼义治国的孔子,何以会发出“吾与点也”论语·先进之类的喟叹.显然,在这种文化符号系统的建构过程中,人们产生了一种艺术的经验和美的享受.因为说到底,“艺术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美必然地、而且本质上是一种符号”,这类包含着艺术和美的“符号体系”,“在对可见、可触、可听的外观中给予我们以秩序”,“使我们看到的是人的灵魂最深沉和最多样化的运动”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212、175、214、189页..这一点,我们的前人在乐记·乐本篇中似乎已有所领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乐者,通伦理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惟君子为能知乐.”在这里,声、音、乐三者的区别,标志着禽兽与人、野蛮的人与文明的人之重要区别.所谓“情动于中,故形于声”,是说由人嘴里发出来的声音,是人之情感的自然流露;但是当这种情感的自然流露还没有进入符号系统,还只是一种无法通约的声响时,它便等同于野兽的嚎叫:虽然也表达了一定的情绪,却无法加以辨别,也没人可以听懂.只有当这种声响进入了符号的系统,它才是一种主观情感的“人的”表达方式,即“声成文,谓之音”.这里的“声成文”,既可以理解为声响通过交织、组合而具有文彩,又可以理解为声响进入表义的符号网络而具有文意.事实上,只有当自然的声响进入了表义的符号系统,才可能具有无限丰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动物可以发出各种各样的声响,但是由于这些声响既无法在符号的意义上加以区分,更无法在区分的基础上加以组织并重构,因而总归是单调的.说到底,而无论文彩还是文意都只是人才具有的,这正是人与非人的区别所在,“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也.”进一步讲,声音一旦进入了符号系统,便不仅具有了通约的可能,而且具有了伦理的意义,即“人的灵魂最深沉和最多样化的运动”.因此,如果人们只知道声音可以传达情感而看不到这种情感背后所潜伏的只有人才具备的伦理内涵的话,那么他充其量也还只是个野蛮的人而不是文明的人,故曰“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惟君子为能知乐”.所谓“惟君子为能知乐”一句,抛开儒家的阶级偏见来看,它指的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人对于美的多样形式和多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孔子在三代文化的基础上所奠定的这一套“郁郁乎文哉”的伦理规范和典章制度,古代人的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不仅会变得杂乱无章,而且会显得单调无趣.甚至还可以这样讲,如果没有孔子及其儒家为建构礼乐文化所进行的历史性努力,以“礼仪之邦”而着称的中华民族,将会在很长时间或很大程度上停留在蒙昧和野蛮的状态之中.这很容易使我们想起宋人的那句多少有些夸张的话:“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从“符号系统”的角度来讲,孔子所重建的这套礼乐文化囊括了诗、乐、舞三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礼”和“乐”之间的关系,乐记·乐论篇中有一段言简意赅的分析:“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这就是说,“乐”可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礼”可以辨别长幼尊卑之界限.光有“乐”而没有“礼”,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就会放任自流,缺乏秩序感,少了等级观念;光有“礼”而没有“乐”,不同地位的人就会离心离德,缺乏沟通感,少了凝聚力.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以“乐”助“礼”,以“礼”节“乐”,从而达到一种和而不同、爱有差等的境界.由此可见,“礼”、“乐”之间的辩证关系,就是“仁”、“礼”之间的矛盾运动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直接表现.而作为这一表现的情感符号,广义的“乐”又是由语言诗歌、旋律音乐、动作舞蹈三个要素组成的.合而言之,当这些要素共同伴随着礼仪而沟通着人们心灵的时候,它便会引起一种情感的共鸣和美的享受.所以论语·学而才会有“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的论述.分而言之,当这些要素得到独立发展的时候,它们便会成为不同的艺术形式并各自发挥其美的功能.所以,对于诗,孔子才会有“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的训导;对于乐和舞,孔子才会有“三月不知肉味”,“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之类的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古代诗、乐、舞等表现艺术相对发达的历史特征便可以在儒家以礼乐来建构文化的独特方式中找到根据.儒家建构礼乐文化的这种历史性努力,对中华民族审美心理习惯的形成和艺术价值观念的确立是影响巨大的、深远的,甚至夸张地说,是从无到有的.但是,这种由伦理的观念符号而衍生出来的艺术的情感符号又有其先天的弱点和局限.在形式上,由于后儒并未真正理解孔子“克己复礼”的深刻含义,因而不断地在“礼”的外在形式上大作文章,从而在周礼、仪礼、礼记等着作中为我们留下了一套举世罕见的繁文缛节,使人们在冠、婚、丧、祭、燕、享、朝、聘等一切社交活动中的举手投足都必须经受严格训练,受其影响,“乐”的形式也由简到繁,成堆砌雕琢之势.在内容上,由于“礼”的等级观念始终规范着“乐”的自由想象,致使艺术的形式发展得不到观念更新的配合与支持,以至于万变不离其宗,总是在“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情感模式中转圈子,由中庸而平庸.于是,最初是富有创造性的“建构”活动便导致了形式和内容的双重异化.在这种情况下,道家的“解构”活动便具有了特殊的历史意义.二黑格尔在小逻辑一书中指出,绝对的逻辑起点只能有一个,那就是“有”,即不加任何规定性的纯有,然而当这个“有”纯而又纯,以至于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时候,它便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变成了另一个逻辑环节——“无”.如果我们用这对范畴来理解中国文化,那么儒家的建构目标便是“有”,道家的解构目的则是“无”.同黑格尔观点相同的是,儒家的“有”在前,道家的“无”在后,二者的逻辑关系是不可易位的,否则,道家的解构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同黑格尔观点不同的是,儒家的“有”并不是由于缺乏规定性而自觉地转化为“无”的,相反的,它恰恰是由于过多的规定性而需要用“无”来加以消解,以实现一种历史性的回归.作为这种历史性的回归,道家的创始人首先在伦理政治的层面上对儒家的那套仁义道德提出了质疑.老子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十八章因而主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十九章庄子更为激烈,他直接对“圣人”讨伐道:“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圭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庄子·马蹄之所以如此坚决地反对儒家伦理,是因为老、庄在那套君君臣臣的关系中发现了不平等,在那种俯仰曲伸的礼仪中发现了不自由,在那些文质彬彬的外表下发现了不真诚.在这一层面上,道家的学说,确实具有着反抗异化的特殊意义.但是,由于老、庄所反抗的异化现实有其历史存在的合理性,因而对这种反抗本身并不能简单地在哲学的意义上加以肯定.在反抗儒家伦理的同时,道家的创始人还进一步将批判的矛头对准儒家所建构的那套文化符号体系,并企图加以彻底地解构和颠覆.老子主张“绝学无忧”老子·二十章,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十二章庄子更为激烈,干脆断言:“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 工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庄子· 胠箧在这一层面上,道家的学说,又确实具有某种反文化的色彩.但是,由于道家这种反文化的倾向是具有特殊的背景和前提的,因而对这种反抗本身又不能简单地在美学的意义上加以否定.换言之,道家的“无”是针对儒家的“有”而言的,道家的“解构”是针对儒家的“建构”而言的,因此,无论是在哲学的意义还是在美学的意义上,对道家的理解都必须是以对儒家的评判为前提的. 在美学的意义上,道家对儒家所建构的礼乐文化的解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解构文饰,即消除文明所附丽在物质对象之上的一切修饰成分,使其还原为素朴的混沌形态.我们知道,孔子在强调了“文”、“质”之间的辩证关系,主张“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论语·雍也的前提下,对“文”还是相当重视的,所谓“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就是对尧之时代所创立的雕琢文饰的感官文化的赞誉,所谓“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论语·泰伯就是对禹之时代所创立的绚丽多彩的礼仪服饰的褒扬,而所谓“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则正是“吾从周”论语·八佾的必要前提.在谈到人之修养的时候,孔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这里所谓的“文之以礼乐”,即是把礼乐作为一种文饰而附丽在人的身上,使之具有高贵的品质和文化的意味.在谈到文章辞令的时候,孔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论语·宪问这里所谓的“修饰之”、“润色之”,显然是一种辞章的加工和语言的装饰.在谈到艺术欣赏的时候,孔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论语·泰伯这里所谓的“洋洋乎盈耳哉”,则无疑凝聚了艺术家的手法和匠心.这种思想,在后儒那里表述得更加明确,荀子曰:“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荀子·礼论…….然而这一类“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见论语·学而引诗经句的文化努力,在道家看来则恰恰是违背自然和人性的.老子认为,“明道若昧,进道若退”老子·四十一章,“道之华而愚之始”老子·三十八章也如此说来,一切人为的努力、文明的追求,非但不能接近“道”的原初境界,反而背“道”而驰,创造出一大堆虚假、扭曲、芜杂的文化垃圾.——“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老子·五十三章在这种“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老子·四十八章的情况下,他主张,不如放弃过多的感官享受和精神欲求,“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六十三,在简单而质朴的生活中体验纯洁而原始的生命乐趣,进入一种“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的境界.庄子及其后学也对那种雕琢和文饰的人为努力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真.”庄子·秋水因而主张“人籁”不如“地籁”,“地籁”不如“天籁”,“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庄子·知北游由此可见,老、庄解构文饰的这一努力,并非只具有消极的破坏作用,而是在消解文化符号的过程中寻求着一种回归自然、法天贵真的新的美学意义.其次,道家在解构物质对象之外部文饰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解构儒家创造文化符号所遵循的内在法则.我们说过,在孔子那里,“礼”和“乐”这类文化符号是“仁”和“礼”之价值观念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直接表现,因此,作为特殊的“情感符号”,艺术所遵循的创作法则完全是以其“过犹不及”的行为标准和“中庸之道”的思维模式来决定的.孔子一向是主张以理节情、“绘事后素”论语·八佾的,用颜渊的话来说,就是“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论语·子罕.以这样的法则来对待艺术,才能够创造出关雎之类“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的符合伦理道德标准的佳作,并起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阳货之类的警示作用…….然而在道家看来,既然儒家所遵循的那套伦理标准本身就是值得怀疑的,那么用这套标准来规定艺术的功利价值,则更是不得要领了.老子认为,不应该以艺术为手段来限制和扭曲人的自然情感,而应让人的生活和艺术遵循自然的法则和规律,以进入一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艺术是朴素的、自然的、非功利的,而只有以此三者为前提,人们的艺术活动才能够实现自由的想象和不断的创造,即所谓“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 然而善谋.”老子·七十三章这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似乎比儒家那套“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观点更加符合艺术创造的规律.庄子及其后学也认为:“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庄子·庚桑楚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一套“乘物以游心”的人生——艺术境界.所谓“乘物”,就是遵循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只有最大限度地顺应自然,才能够“游心”——以实现精神的自由和解放.这就象庖丁解牛一样,只有“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才能够“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乃至于“砉然向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庄子·养生主由此可见,老、庄对艺术法则的解构,只是要摒弃人为的功利标准,并不是要践踏客观的自然规律;相反的,在处理自然与自由的辩证关系上,道家的“解构”活动则是有其独到的见解和创意的.在解构文饰、解构法则的基础上,道家思想的极端性发展便是对于文化现象之载体的语言符号体系的解构.我们知道,早在孔子之前,以礼乐为核心的文化符号体系就已存在,只是由于缺少伦理价值观念的支撑,使得这一体系十分松散、很不牢固.而儒家的所谓“建构”,就是要以“仁学”的价值观念来支撑“礼乐”的符号体系,以克服“礼崩乐坏”的局面.针对当时文化符号体系混乱的现状,孔子曾发出“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的慨叹.在他看来,“觚不觚”这类表层符号的混乱,意味着“君不君”、“臣不臣”等等深层价值观念的动摇.因此,他竭力主张以“正名”的方式来重新整顿价值观念和符号体系,并理顺二者之间的表里关系:“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事实上,在孔子表述自己观点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他对于语言符号的运用是十分讲究并充满信心的.例如,在谈到仁人的品格时,孔子说:“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在谈到诗歌的艺术功能时.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尽管儒家对逻辑学和修辞学并不太感兴趣,但所有这一切,至少能说明孔子等人对语言符号的肯定态度…….然而在以“解构”为能事的道家那里,对待语言符号的态度则刚好相反.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一章在他看来,真正本体性的内容,是不可能用语言符号来加以表述的,一旦我们用有限的符号来形容“道”的时候,这个本体的无限意蕴便不可避免地被遮蔽起来,这就是所谓的“道隐无名”老子·四十一.在他的影响下,庄子也看到了语言符号的局限性:“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庄子·知北游并进而指出:“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庄子·天道如此说来,由形色名声所组成的整个语言符号系统,都。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儒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它们在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强调人伦关系、仁爱和治理,道家则注重自然、无为而治和追求长生不老。
尽管有一些差异,但儒家和道家之间存在着互补的关系。
儒道互补可以从思想上体现。
儒家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止于至善。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注重自然和非人为的力量。
儒道互补的思想关系,可以提供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组织的全面思考。
儒家的关注点在于如何塑造良好的人伦关系,而道家则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这两个思想流派的互补,可以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完整和丰富。
儒道互补可以在社会治理中得到体现。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强调道德的约束和秩序的维护。
在面对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单纯的儒家思想可能不是最佳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道家的思想可以提供更为灵活的解决方案。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度干预,而是让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
在现代社会治理中,需要有一种平衡的态度,既要保持秩序,又要尊重个体的发展和个性的差异。
儒道互补的思想可以在社会治理中提供更多的选择和适应性。
儒道互补可以在生活方式和个人修养中得到体现。
儒家思想注重修身养性、培养德行。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单纯的儒家思想可能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道家的思想可以为人们提供求变与养生的方法。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宇宙的变化,强调平衡和和谐。
儒道互补的思想关系,可以引导人们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现代社会中的挑战。
儒道互补可以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综合体系,其中既有儒家的伦理思想,也有道家的自然观念。
儒道互补的思想关系,可以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加鲜活和富有活力。
在当代社会中,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它们可以为人们提供价值导向和生活方式的指引,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道德和伦理观念。
儒道

总的来说,儒家和道家在先秦文坛上的各放异彩,成就了中国文化深厚的积淀,而且,通过儒家和道家在各方面,特别是在文艺思想上的互补,促成了文学繁荣的盛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核心。而中西文化的差异,不仅给文学的审美提供了张力,更重要的是,在对比中能更好地警醒国民对于自身文化的定位,从而睁眼看世界,继承反思过去,谋求文化新的出路。
二、儒道两家的文艺观的“互补”
作为儒道两家滋生土壤的中国文化,是一种外柔内刚的文化。外在的浮动让位于内在的体验,动态的追求源于静态的修炼,这正是中国文化的积淀。儒家倡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任重而道远”“致虚极,守静笃”,也既是通过个人努力去争取自身和社会的完善,反映了中国文化刚强的一面。儒家文艺观重视文学的外部规律,即文学对人的作用,文学的社会功用以及文学和社会的关系。认为文学的价值在于“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在于“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而且强调,文学只有在社会中,文学只有真实地反映社会某一方面,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儒家甚至更着重于文学的功能而不是本质,反对通过过分追求自然而达到和谐的“虚静”,而是主张积极入世,只有处于社会中,自我价值、自我抱负才能实现,才可以得意于世。因此,儒家的文艺观突显了现实性和实用性,却忽略独立性,过多追求文艺的社会功能而忽视文艺的审美创作价值,生命力不强。
缺位的互补——小议儒道两家思想的关系
先秦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高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而且作为我国古代文学思想和理论的萌生期,虽然文、史、哲、道德、宗教不分,但各家学派的观点却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其中儒道文化的互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核心,奠定了文化悠久深厚的积淀。儒道之间存在一种相反又相通的关系,可以互为补充求得共存。
中国古代儒家与道家思想的比较与融合

中国古代儒家与道家思想的比较与融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儒家和道家是两大代表性的学派。
儒家强调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道家则追求自然和谐,强调个体与宇宙之间的关系。
尽管这两个学派有着不同的理念和思考方式,但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二者也产生了一定的比较与融合。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儒家与道家思想的比较与融合进行探讨。
一、儒家思想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
它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在中华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和谐及社会秩序。
儒家注重社会责任与义务,提倡君子之道,强调个人对社会的奉献和承担。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他讲求孝悌、仁爱和诚信,强调为政者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二、道家思想道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道。
道家追求的是个体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教的代表人物是老子,他认为人应该返璞归真,顺势而为,不要过多干涉自然的运行。
道家思想强调的是个人内心的修炼和发展,追求的是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三、儒道思想的比较儒道两家思想有着不同的重点和追求,但也存在一定的共通之处。
两者都致力于提升人的修养和境界,以追求个体与社会或自然的和谐。
儒家注重道德伦理,强调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的维系;而道家则注重个体的内省和发展,追求与宇宙的融合。
两家思想在个体修炼、道德行为和社会和谐等方面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四、儒道思想的融合中国古代社会,在实践中儒家和道家思想也互相借鉴、融合。
儒道两家之间存在许多契合点,诸如个体修炼、追求和谐、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等方面。
儒家和道家思想经过长期的交流和碰撞,相互促进并吸取对方的优点。
儒家思想强调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重要性,而道家思想则提醒人们要保持心灵的宽广与自由。
两者结合,可以使社会和个体在伦理与道德的双重关怀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儒家与道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道家和儒家的区别和联系作文

道家和儒家的区别和联系作文
道家和儒家的区别:儒家讲求入世;道家讲求出世。
儒家讲求仁爱,为政以德,非常讲究礼仪,把礼放在第一位,尊孔孟之道;道家讲求修身养性,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超脱于外物之外,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论语等。
道家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经等。
道家与儒家关系:儒道互补,从内在的、隐蔽的、发生学的意义上讲,儒道互补有着两性文化上的内涵;而从外在的、公开的、符号学的意义上讲,儒道互补又有着美学上的功能。
作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两翼,道家和儒家的关系比较复杂,它们之间有互相学习的一面,也有互相对立的一面。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曾请教过老子,黄老道家和儒家也曾互相影响。
但是,当时儒道之争已见端倪,孟子对杨朱、庄子对儒家,荀况对庄子,都有过强烈的批评。
到了西汉时期,儒道之争也进入白热化阶段,司马迁曾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汉武帝执政后,儒家成了胜利者,而道家被压制,直到魏晋时期,玄学兴起,道家重新复活,儒道之争也重新开始。
儒道互补的理解

儒道互补的理解儒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重要流派,儒家强调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道家则注重自然、无为而治和内功修炼。
在中国的历史上,儒道两家互相影响、互相借鉴,形成了一种互补的关系。
本文将从历史、哲学、修身等方面,探讨儒道互补的理解。
一、历史上的儒道互补儒道两家的互补关系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强调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
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则强调自然、无为而治和内功修炼,主张顺应自然、不争不抗,静止无为。
两家在思想上存在明显的区别,但也有一些共同点。
例如,儒家和道家都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都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应该逆天而行。
在历史上,儒道两家的互补关系表现得尤为明显。
例如,在汉代,儒家思想得到了大力发展,但也受到了一些限制。
当时,道家思想的兴起为儒家思想提供了一些启示。
汉武帝时期,道家思想家张道陵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天地万物都是一个整体,人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
这种观念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另一个例子是唐代,当时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受到了道家思想的挑战。
唐代道家思想家李思训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观念,主张顺应自然、不争不抗。
这种观念对唐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二、哲学上的儒道互补儒道两家在哲学上也存在着互补的关系。
儒家思想注重人伦关系、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强调个体和社会的关系。
而道家思想注重自然、无为而治和内功修炼,强调个体和自然的关系。
两家思想的互补,可以使得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个体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
例如,在儒家思想中,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是至关重要的。
但如果只注重社会秩序而忽略了自然,就会导致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后果。
而道家思想则提醒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避免人类对自然的破坏。
这种互补的关系可以使得人们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道家与儒家

道家与儒家、道教之异同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循。
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泥,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只有对儒家和道家作比较研究,才能在对立中准确把握道家的特质,并进而全面了解儒学和传统文化。
同时,道家在东汉以后又与道教存在着若即若离的关系,道家一方面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传承系统,另一方面又与道教相亲缘,或被容纳,或被发挥,或被改造,形成道家思想发展中的支流旁系。
正由于此,历史上既有辨析道家与道教之为异学者,也常有用道家统称老庄之学与道教者,两者关系之扑朔迷离,使现代学者大伤脑筋。
为了深入揭示道家的内涵和梳理道教的泥也必须对道家相道教的异同作一番历史地考察。
如果说在世界范围内多极文化中,西方欧美文化和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文化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那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便是主要的两极,亦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换句话说,两者正由于处处相反,因而才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道两家各有自己的经典,互不相借,唯有《周易》成为两家共同祟尚之典籍,这里面有着深刻的道理。
《易经》成书于两家形成之前,《易传》形成于两家出现之后,虽是儒生所著,却大量渗透着道家思想,如形而上之道,阴阳化生之理,无往不复之运,顺法天地之行,皆采自考学,此其一。
《易传》用阴阳两大概念表示宇宙间两种基本的对立力量,阳表示正面、主导、进取、雄性;显露……,可以综合为阳刚之性;阴表示负面、被动、退守、雌性、深藏……,可以综合为阴柔之性。
阳刚之性正是儒家的特性,阴柔之性正是道家的特性;儒家与道家的对立与互融正体现了阴阳的交感相推之道,所以才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此其二。
我们用阴阳学说分析儒道关系,便会抓住问题的根本,一系列特征的对比就有了贯通一气的基础。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儒和道,因为其广泛的影响力和深远的历史背景,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思想流派。
儒家思想以“仁”、“义”、“礼”、“智”、“信”五种基本价值观为核心,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道家思想则以“道”为核心,强调“无为而治”、“自然“等概念。
两种思想各有千秋,一直以来都有很高的影响力,且互相补充,互不排斥。
笔者在这里将从两种思想的核心概念、价值观、历史渊源、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等四个方面来谈谈儒道互补的关系。
一、儒道思想的核心概念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仁,其核心思想是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优先考虑。
儒家认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人际关系的和谐,需要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尊重先祖和长辈,注重人的性格修养和公德心。
儒家强调理性思维和实际行动,推崇奋斗、努力工作、诚实达成目标。
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其核心思想是自然和谐、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人类社会需要服从自然规律,需要追求心灵上的解脱和宁静。
道家的思想注重寻求内心的平衡、对沉迷物质的理性思考,使每个人都能在生活中,通过修行来达到一种自然的状态。
二、儒道思想的价值观儒家思想的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
其中的“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代表了一种人文关怀和道德标准;“义”代表了一种责任和义务意识;“礼”代表了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优先考虑;“智”代表了一种理性思维和实际行动、宏观把握事物的能力;“信”代表了一种诚信、真实和忠诚的态度。
儒家思想的价值观注重国家和社会的稳定,而道家思想的价值观强调自然和平、无拘无束,自由放任,乐观自信。
三、儒道思想的历史渊源儒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的儒家学派主要是对易经的研究和解读,他们强调人际关系、礼仪和等级制度的重要性,致力于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观念。
而道家则起源于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其主要的创造者是老子和庄子,他们提倡自由、无拘无束、自然和谐,反对权力和任何形式的限制。
不过,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并不是绝对对立的。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儒家与道家是中国文化中的两个重要流派,它们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互补的关系。
儒家提倡仁爱、礼教和人文关怀,注重人类生活和社会治理,道家则更强调自我的修行和个人的自然状态。
儒道互补的思想早已被中国人民所接受,成为了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之一。
儒家思想追求人类利益,强调“君子修道,必先立志”,在社会关系中强调等级与秩序,主张家庭、社会、国家、天下的秩序和和谐。
而道家思想则主张个体自我修行,追求心灵上的自由和和谐,其代表人物老子曾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儒家和道家的观点表达了两种不同的生活哲学。
儒家和道家的优缺点之间存在很多互补关系。
儒家思想强调人类利益,强调秩序和和谐的社会关系,这在公有制下的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很大的意义。
在如今各种社会和个体的权益问题上,儒家的理念也依然有其生存的空间和影响力。
同时,道家思想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修行,注重自我精神的独立和自我发展,这在当代物质和精神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更受到广泛的认同和接受。
例如,儒家重视家庭的治理,道家则重视个人的修行。
在当代家庭主义盛行、家族式企业家族化等问题面前,儒家、道家互补的思想能够带来更有价值的生活方式。
相比较于父辈严肃会议定式的家庭治理,在道家思想中,可以在维持基本秩序的同时,给予个体创造空间,更好的发展自我技能和人际关系,从而更好的离开家庭成为独立的个体。
儒道互补的思想已经深入到中国文化中每个方面之中,它显示了一种思考方式和生活哲学。
它们之间的互补不仅体现在个人和社会的方面,也在宗教和文化的层面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两种思想的结合,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还为后人探索其人性和治理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框架。
总之,儒家和道家两种思想之间的互补关系,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儒道互补思想的倡导,让我们重新思考如何平衡个人和整个社会、如何在有序的制度和发展的过程之间达到良好的协调。
对这种思维方式的接纳和运用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如何理解儒道互补举例说明

如何理解儒道互补举例说明儒道两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思想体系,其中儒家强调礼义道德,强调个人修养和人际关系;而道家则强调天人合一,追求自然、神秘和无为而治。
二者在理论上存在差异,但也有很多互补之处。
一、儒家注重外在规范,而道家则注重内在修养。
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在儒家道德体系中,人应遵守规范,在社会中维持和谐秩序。
如果一个人在外在规范上做得好,那么他的生活将是安定的,但是缺乏内在的修养,就可能会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而迷失自我。
而在道家思想中,注重“内观”,通过精神意识的提升来调整自己的处事态度。
如果内在世界没有得到清理和修整,就会给外在社会带来混乱。
因此,在内外两方面均需提升,互为支撑。
二、儒家关注伦理道德,道家注重自然和宇宙的本质。
两者可以相互启示。
儒家强调义务和责任,尤其是家庭的责任和教育责任,这有利于维护公共道德秩序和地方的和谐。
而道家则关注宇宙和自然的本质。
道家认为自我和宇宙是相通的,这既是物理的也是精神的。
在这个意义上,他们不仅是一个人,而且也是一个全面的生命体。
这种协调的态度可以推广到社会层面,通过提高社会意识并对社会状况的总体评估,以协调和平衡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
三、儒家倡导教育为先,而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
两者可相互补充。
在儒家思想中,知识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是提高文明程度和人类自由的工具。
而在道家思想中,人们应避免过度干预和过度干扰。
他们相信自然本身是有智慧和秩序的,而且自然本身会尽可能地协调和平衡。
在这个意义上,他们赞成放弃僵化的思想和结构,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因此,儒道融合中的一个重点是平衡挑战教育和无为而治之间的外观。
儒家思想中的教育是建立在道家思想的本质上的,因为他们都认为,通过“自然法则”遵循内心本性的方式,修身养性最終体现在生活中。
儒道互补思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国文化传统,这个思想主张通过互补在改进和发展整个文化。
在充分理解和应用中,人们可以获得更高的思考和行为品质,提高自己和社会的和谐。
论儒道美学思想的关系

论儒道美学思想的差异性儒家主张入世,所以其美学思想是和现实、人世、社会紧密相连的;道家主张出世,所以其美学思想是远离尘世,追求自然、自由的。
它们的根本差别在于,儒家美学是伦理学美学,儒家注重探讨人格美,提出美与善的关系,完善人格美的概念;道家美学是哲学美学,它所提出的“道”的概念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它所提倡的“自然无为”的自然美是超越功利的审美观。
具体来说,儒道思想的主要区别和特征表现在:(一)在对什么是美的看法上,儒家认为善是美的根本,将美与善高度统一。
《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这句话里的美与善同义,是“好”的意思,都属于道德思想范畴。
《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里的善就是美德,孔子强调美与善不能分离,美中有善,善中有美,二者有质的规定性和统一性。
可见儒家的美是与伦理道德相联系的,而道家则以自然无为为美,即以人的精神、情感的纯任自然的自由表现为美。
它所提倡的美是超越尘世超越功利的。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是“道”的法则,是宇宙的普遍规律,也就是说只有按自身发展规律发展,才是自由的,才是美的。
(二)美可以划分为人格美、艺术美和自然美。
儒家的美学思想都有所涉及。
儒家将美与道德紧密联系,在对美的探讨中,它最先关注的是人格美。
孔子在《论语·尧曰》中提出了“五美”的人格标准,即:“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所谓“惠而不费”就是给别人好处、利益,对自己又没有牺牲损害;“劳而不怨”就是做事任劳任怨;“欲而不贪”就是可以有欲望,但是不可以过分贪求;“泰而不骄”就是心胸要宽大,不骄傲;“威而不猛”是指个人的修养要有威德,而并不是使人恐惧。
孔子对人格提出的“五美”,是针对统治者的,在孔子看来,“仁”是人格美的最高境界,是人格美的最高标准,他所提出的“五美”无不和“仁”相联系。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萌芽期,儒家和道家作为当时的两大主流思想流派,对人性论有着各自独特的见解。
儒家注重人伦道德,重视人的社会角色和处世之道;而道家则强调自然与道法自然,注重个体内心的修养和与自然的和谐。
一、儒家人性论儒家以“仁”为核心,主张人性本善,倡导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提倡人伦贤德,追求社会和谐。
儒家经典《孟子》中提出了“性善论”,主张人性本善,人之所以会犯罪犯过,是因为环境的影响,而非本性之恶。
这一观点对后世的儒家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大学》中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君子”应该以修身为本,以此来治家、治国,最终达到治天下的境界。
儒家强调个体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儒家人性之善并不是指人天生的品性完美,而是指人具有潜在的善良和正直的本性。
正如《论语》中所言:“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儒家对人性的看法。
儒家提倡通过教育、礼仪来使人性得到锻炼和修养,达到人伦和谐的目的。
儒家对人性的看法体现了对人性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强调人的改善和进步。
相对于儒家强调社会伦理和人伦关系,道家则更加注重个体内心修养和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以“道”为核心,主张人性本性,追求自然、无为和自我完善。
《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而治”、“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零落有余,而充实有余,人之所以不足,故有余。
”等著名的观点,道家强调自然与道相合,追求心性的宁静、超脱和自我完善。
道家对人性的看法具有相对的悲观色彩,认为人性本为非善非恶,在社会道德的制约下才会出现恶和罪。
《庄子》中提出了“人皆有不善之性”、“不善之性,原自道也”等论点,认为人性本身并无善恶之分,而是受到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所造成的。
面对人性的现实,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超然的心态,放下功利和欲望的执着,以达到心性的平和与超脱。
虽然儒家和道家在人性论上有着不同的立场和观点,但二者不可否认地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与道家思想的比较与融合

儒家与道家思想的比较与融合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家和道家是两大重要学派。
儒家强调的是礼、义、道德、仁等,主张顺应天时、尊重传统等思想,而道家则重视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
两家思想不同,但在实际生活中往往相互融合、相互交织。
本文将比较和探讨儒家与道家思想之间的异同,并探讨两者之间的融合。
一、儒家思想1、礼仪文化儒家思想强调礼仪文化,取义、利、权、法为涵义,小到家庭,大到社会,都有对应的规范和章程,平民皆能自觉地以礼文化为行动原则。
2、仁爱之道“仁者爱人”,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之道,认为对他人的关爱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人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修养和实践,才能体现出“仁”这一种“质”,实现“人道至善”的境界。
3、道德修养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道德是最重要的人格修养,是揭示人民生存、发展的根本法则和秩序的宝贵知识,其标准不是来自个人的力量,而是来自于社会关系和道德价值共同体的传承。
二、道家思想1、无为而治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认为“有心者无功而有欲者无功”,正确的行动应该是“无为而治”,只有不干扰大自然的自身行动,才能达成大自然化解问题的直接效果,更能带来长远的、久远的价值。
2、自然万物道家思想强调自然万物,认为“自然”是不可侵犯的力量和法则,因此追求自然,是一种既积极又消极的行动,它不仅是多元化和复杂的,也是人们能够把握的力量和机会。
3、个人境界道家思想强调个人境界,认为人们的人生境界有高、中、低三种程度。
高境界意味着大道至简,让人们在思考时得到最佳收获,中境界则意味着人们懂得了大部分道理并尽可能地处理完成,低境界主要指试图逃避问题或者是压力。
三、儒道思想融合儒道思想相互融合,是除了构建新的社会价值规范外,还可以促进个体修身、提升安全感、调和社会关系等方面。
儒家强调礼仪文化,而道家则重视自然,两者相融会为一种道德修养精神,既有儒家的克制性,同时又含有道家的优雅性;儒家强调仁爱之道,而道家则强调自然、平静、自省、向自然汲取外源性源动力等,两者合而为一,可以减轻社会矛盾,充实人的精神生活。
儒道教育思想比较及现代启示

儒道教育思想比较及现代启示作者:黄琪欣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06期摘要:儒、道二家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领域的两朵瑰丽的奇葩,二者各有所重。
儒家主张尊师重教、德教优先的人本主义教育;道家主张不言之教、无为之益的自然主义教育。
两家的教育思想虽然有着明显的差异,但亦有相通之处:二者都主张通过教育培养理想人格,全面自由发展个人境界。
本文对儒道二家教育思想的比较、教育思想的关系和二者的现代启示三方面进行了诠释,尝试挖掘出其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儒道;教育思想;比较;关系;现代启示一、儒道教育思想之比较(一)儒家和道家的教育目的1.儒家教育的目的(1)培养具备“内圣外王”品格的君子儒家的教育主张是为政治服务的。
儒家培养忠君爱国的君子是为了让其更好地为社会政治服务。
儒家所追求的君子具备的条件有两点:一方面,君子向内要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即“内圣”,要以仁义为根本,摆脱功利的道德标准。
另一方面,君子要心系天下,具有治国安民之术,即“外王”,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伟大人格的体现。
(2)实现“仁”的人生境界“仁”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观念,孔子所推崇的“仁”的教育目的即造就个体人格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仁”的人生境界可以分为两层,一层是造就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理想人格,受教育者应该追求自身个性人格的全面发展。
另一层是达到自由的人生境界。
这种自由的境界是通过长期学习和努力中才能达到的,是在社会伦理关系中通过道德实践和修养而获得的。
2.道家教育的目的(1)实现“功遂身退,道法自然”的自由人格道家希望培养的人是自然人,即超越名利现实的羁绊,追求个性解放和灵魂自由的人。
但是这种追求自然、自由的人格并不意味着全然置身于世外,而是要人们领会个人与社会的共生互存关系,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解脱,彰显人的自然本性,不被伦理道德所禁锢。
(2)实现人、社会和自然三者的和谐发展道家的教育思想有其生态目的,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
儒、道、佛三教的关系

儒、道、佛三教的关系本文将从两个角度回答问题:其一,是循着老师上课所陈述的思路,尽可能全面地展开三教关系在历史不同时期发展上的不同特点。
另一,则是作为本文最后的结论,将从儒佛道三教的文化特质,来透视其在不同时期发展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其内在原因为何?儒佛道三教之所以从开始时的彼此攻讦,几欲置对方于死地,到最后三教融合、共同构成中华文化的一个浑然整体,谁也消灭不了谁,谁也取代不了谁,是因为它们其实都在一个文化整体中承担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功能。
儒家思想益于维持社会的人伦秩序(忠君孝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道家思想益于张扬个人的精神自由(自在无为、逍遥无待、神游于天地之间),而佛家思想则能为每个人对自己生死问题的终极关怀提供一种答案(因果轮回、生死解脱、破除烦恼)。
而中华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其实三者功用不同,确实缺一不可。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儒、道两家在社会秩序与个体自由的矛盾与对立出现激化时,其文化冲突会表现得尤为强烈,并出现走向极端的倾向,这可以理解何以会由汉代的独尊儒术严守人伦纲常而走向魏晋南北朝的自由舒展、飘逸放达。
至于佛家,则因其直接切入个体生命所不能回避与关注的终极问题,所以关注个体生命价值的最高哲学表达,又当归属于佛家,谈到佛道两教之争,只能说是宗教资源的争夺。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三家思想都具有协助君王统治、实施社会教化、维持社会安定的文化功能,这又影响了作为集权专制者的封建帝王不同的宗教政策,这种宗教政策随帝王个人喜好之不同而使三教命运起伏波折。
一、佛教初传时的三教关系三教关系,应以三教皆具而形成关系为标志,所以完整意义上的三教关系,理应从佛教初传开始算起。
佛教:佛教的传入,现在学界已大体确定为东汉初年(汉明帝永平年中)。
在汉代佛教刚传入时,大家都看作是黄老道术的一种,这与当时社会上流传的神仙道家思想密切相关,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理解佛教,便把它当作是黄老道术的一种。
具体表现,则是把佛陀看作神仙,可以飞行变化,把佛教追求的最终境界“涅盘”,等同于老子的“无为”,而对“轮回”转生,则理解为灵魂不死。
儒家和道家的人生哲学的比较分析

儒家和道家的人生哲学的比较分析悠悠千年,泱泱华夏,在神州大地上不仅流淌着黄河、长江两条孕育中华民族的大河,还蓬勃生发出两大中华民族精神支柱的文化流派,一个姓儒,一个姓道。
它们就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在百家争鸣的环境中催生出来的儒家和道家。
这两家的思想文化无疑是在中国文化大流中不可或缺的两支重要支流,并且它们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传统文化的两个学派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所作出的贡献更是不匪。
可以说从古至今中国人的主要人格很大程度上立于这两大学派。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内涵是十分广泛的,包含了诸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既有对天地大道的论述也有对为人处世的议论。
但我个人认为儒道两家的诸方面中真正对后世影响之大影响之远的还是他们的人生哲学。
我们很多人都是很平凡的,不像一些文人大儒热衷于研究儒家道家的十分深奥的道理。
相反对我们大多数人具有更为现实指导意义的更为容易接受的还是儒道两家的人生哲学,简单、深刻、实用。
正因为这样这两家思想才会在社会阶层传播开来,深深的融入每个中国人的精神血液之中。
已经历经千年的儒道思想的人生哲学方面对后世乃至我们当今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儒家和道家思想中所包含的人生哲学作出的深入思考和比较分析在我们当代思想和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看似对立一个有为一个无为,一个积极一个消极,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但这其中又有着诸多的丝联。
准确的说儒家和道家思想是既对立又统一,既区别又联系。
就像于丹教授所说的那样儒道应该是并济的。
他们各自在对立的时候有事互补的,而且在一定的范围内,对某一些事物的观点和看法上还是一致的。
几千年来儒家和道家一直相互促进共同繁荣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下面对儒道两家的的人生哲学思想的异同进行比较和分析。
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
在中国古代先贤对贤德的定义就是人有十大美德,而“仁”就是首要的。
由此可见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是十分尊崇人性的,它是一门关于人的学说,换言之这便是它的人生哲学。
谈谈对儒道两家的理解和看法800字

谈谈对儒道两家的理解和看法800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最主要学派,儒家和道家之间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是正统,是主流,而道家,尽管在汉朝初年曾经显赫一时,创造过文景之治的辉煌,但始终处于非主流、非正统的地位;并且被认为二者是对立的关系。
但从今天的视角看,它们应该是互补的关系。
我认为,如果将中国传统文化比作一棵大树的话,那么,儒家就是它粗壮的树干,而道家就是它深深的大根,而释家可以看作是它长出的新枝新叶。
南怀瑾先生也做过一个比喻: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释家是百货店。
还有学者认为:儒家提出了人类社会的理想目标,而道家提出了实现目标的方法。
这些比喻都说明,它们不是对立的、排斥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共赢的关系。
所以,历史上就有人提出过“儒道兼济”的主张;应该说,这是很有见地的观点。
但是,在实践中,他们往往是:得意时是儒家,失意时才想到道家;所以,这是一种较为被动的兼济。
再者,从学术的角度看,中国古代各个学派的思想具有“同而不同、不同而同”的特点。
如孔子和孟子同属于儒家,但各自有不同的重点和特点;同样,老子和庄子同属于道家,但各自有不同的重点和特点。
而儒家和道家,虽然是不同的学派,但却有一些共同之处。
如都重视“道”,尽管其内涵有所不同;都重视“天人合一”,但儒家的是基于“德”的“天人合一”,而道家的是基于“道”的“天人合一”;都重视“中”,但儒家是“致中”(《中庸》:“致中和”),道家是“守中”(《道德经》第五章:“多言速穷,不如守中”)。
如此等等。
从不同的视角看,儒家从“人禽之辩”中领悟到道德伦理的重要,从而认识“人”的价值在于仁,在于提升人性;而道家从“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中领悟到“道”的重要,从而用“道法自然”的辩证思维指导人生。
孔子给人一副仁心,把这短暂人生过得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快快乐乐;老子给人一双慧眼,把这纷扰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从而使得孔子成为中国伦理哲学的开山,老子成为中国思辨哲学的开山。
儒与道的关系

儒与道的关系儒与道的关系我国古典哲学研究中,在儒、道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一般都认为儒、道对立:认为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国哲学的主流,为入世哲学;道家哲学则为出世哲学,自价值观上两者就产生了根本性的对立。
还有一种稍做变异的观点:儒道互补——积极入世的儒家哲学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主体意识,而当其于现世中受到阻遏时,作为思想信仰的另一个极端,道家思想则为被现实淘汰了的竞争者们提供了心灵的归宿。
一些怀着厌世情绪的人,便以道家思想作为心理的安慰与寄托。
诚然,儒、道哲学作为不同的哲学思想派系,各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二者又同是中国古典哲学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价值取向、审美境界、思维方式等方面,带有根本性的相同点。
一、境界哲学的认同中国传统哲学是一种境界哲学,无论是从哲学的思维模式,还是从哲学自身的价值取向等主要方面都无不体现出这一特征。
在人格修炼上,孔子追求的是“无过亦无不及”的境界,老子则提出寻求“无尤”——无过的人格准则。
老子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形象比喻,提出“处下”、“不争”而“善利万物”的理想人格,指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认为圣人是为了“救人”、“救物”而出世,以致在现世中达到“无弃人”、“无弃物”的境界;在“仁者爱人”、“克己复礼”这一纲领性命题的支配下,孔子也提出:“君子无所争。
儒道思想之差异对比

儒道思想之差异对比儒道思想是中国古代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强调尊重天地、尊重古代经典及传统礼仪,提倡仁爱、诚信、忠诚、谦虚、公正、廉洁等道德品质。
而道家思想则不重视传统礼仪和道德规范,提倡人应该追求自我修炼,体验神秘的自然力量。
首先,儒家思想注重“仁”的概念,认为人类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个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依赖、相互感恩的关系。
儒家思想中“仁”是一种高度的道德品质,是体现人性的高尚品质。
儒家文化中的传统礼仪与道德规范的制定都是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和传承好的道德传统和文化。
相比之下,道家则提倡“无为而治”,认为人类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自然之中,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内心的自在。
因此,道家思想强调个人自由意志的主张,主张人应该耕耘自己的内心,为自己的灵魂和内心寻找和谐。
其次,儒家思想注重“义”的概念,认为人类之间的关系还应该是一种充满责任感与义务感的关系,只有通过公正的分配与努力,才能实现人良好的理想生活。
在儒家文化中,“义”被视为人类理想生活与人际关系的重要支柱,它与“仁”共同构成了中国人常说的“仁义礼智信”。
相比之下,道家则不强调社会秩序与规则,更多地强调自然秩序和内心自由。
正因为如此,道家强调个人主体的自我发展与和谐,认为一个人应该摆脱附着,超越自己的限制,成为真正的自我,从而达到和谐无为的状态。
最后,儒家思想注重“稳定”,尊重传统和现实社会制度的维护与建设。
儒家常强调“大家”为重,在一个具体的社会中要以人类共性为出发点来制定道德和规范,并创造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而道家则更多地强调“自在”,主张强调人与自然间的和谐,认为外部的规范与制度可能会对人的行为产生莫大的限制,从而破坏了内在的精神生活与和谐状态。
综合来看,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差异根源于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思想理念,儒家强调传统和真诚的礼节以及共同的社区责任和义务感,以此建立出一套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而道家则强调探索自我、自我提高自我修炼,从而达到超越人类生命局限、追求内心自由平静的境界。
论儒家与道家的思想传承关系

论儒家与道家的思想传承关系自中国古代开始,就有两种重要的哲学思潮——儒家和道家,这两种思想流派都有许多的信仰、思考和实践方式,但二者各执一词,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体系。
长期以来,儒家和道家一直处于交织和竞争状态,它们之间是一种共存、互补、互补的关系,害怕两种思想相互矛盾,中国的文化传承源于此,本文将从这一点出发研究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传承关系。
一、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传承儒家和道家虽然各有不同的立场和思想,但自古以来两者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来自信仰、礼仪、道德和人性等方面的相互交融,这种交流甚至直接影响到了中国的社会发展。
首先,儒家思想中一些正面的观点被道家所继承并发扬光大。
儒家强调孔子以前的“厚德之道,“典礼之道”等,讲求“君君,臣臣比比皆是”,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视的价值观之一,这些思想为社会提供了凝聚力和规范性。
而道家则强调“无为而治”、“大道至简”,他们认为自然法则好于人定的规则和法律。
道家强调整个天地宇宙都是一种完美秩序,人类需要尊重它的原则和要素,这种思想与儒家的礼仪与人之间的联系相互呼应,受到了强烈的推崇。
其次,儒家和道家对于人性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这也是二者的差异之一。
儒家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孔子,人性从本质上是善良的,但人的天性也容易受到社会制度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强调孝悌、忠诚、慈爱等品质。
道家则从“无为而治”的角度出发,认为人性不是一条固定的路,可被外界环境和社会因素所影响,所以它强调的是如何建立一个趋于平和安宁的社会环境。
有趣的是,两种思想都在对人的内在品质进行教育或训练上倾注了很多的关注和重视,这同时也让儒道文化得以稳定传承下来。
再次,儒家思想在中国的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其中不仅仅包括儒家的思想哲学,还有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们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和水平的提升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而道家思想则在日常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道家思想倡导的“随心而行”、“倡导自然颓废”的思路鼓励着更多的人在观察世界和体验生活时走向自我呈现,这对于人类发展和文化建设都有很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道关系比较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便是主要的两极,亦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给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儒家和道家的主要思想主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比较分析,意在说明儒道两家并非完全对立,互不相容,二者在自成一家,各具特点的基础上,又有着许多相通的地方,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前发展。
关键词: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相异之处相同之处相辅相成(一)相异之处儒道两家作为中国哲学思想史上两个不同的哲学思想派别,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几千年,却仍然能各自自成一家,没有被彼此消灭,也没有被兼收并蓄、相互融通,成为一体,可见,儒道两家思想从根本上还是有许多的相异之处,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比较分析一下。
第一,孔老比较。
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
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
而老庄作为道家的圣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老子说:“上善苦水”(八章),孔子以山自比,老子以水自比,生动地表现了仁者与智者之异。
山的形象巍峨雄壮,草木兽虫以之生,云雨风雷以之出,仁慈而伟大;而水的形象柔顺而处下,善利万物而不争,绵绵不绝而攻坚强莫之能胜,谦虚而深沉。
山岭育养生物,静中有动,水势任其自流,动中有静。
孔子乐山,老子乐水,孔子好静(化人以德不以力),老于好动(因势利导不阏滞),不亦宜乎。
第二,人性论比较。
儒家人性论有孟子性善说,荀子性恶论,其共同点是强调后天道德教化,认为无礼乐法度之修饰,人性不能臻于完美,如荀子所说,人性“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荀子·性恶》),而“正”“治”的标准在于合乎宗法伦理。
而道家人性论有老庄人性恬谈朴素论,《列子》人性任情肆欲论等,其共同点在于强调自然天真,排除人工的雕琢和礼法的强制束缚,越是自发自成,越是纯真完美,如《庄子》所说:“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
可见,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而道家的人性论则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琐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和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第三,人生观比较。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亦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告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
而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牵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相孺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求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或院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
由此可知,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第四,思维方法比较。
儒道皆有辩证思维,看到了矛盾的对立运动与转化。
但儒家的辨证法尚刚、主动、贵有,注重生命的基勃前进之轨迹,人则以自强不息为务,易于抓住矛盾的主导方面;而道家的辩证法则尚柔、主静、贵无,善于觉察事物发展中的曲折、反复和否定因素,重视生命内在底蕴的积累培育,对于负面的作用,无形的重要,柔静的品性,有深刻的把握。
可见,儒家之历短,正是道家之所长。
儒家的思维比较接近现实人生,哲学的思考不离人伦日用;而道家的思维弘通开阔,调想于天地之先、六合之外,探究于生死之际、是非之上,思辨性极强。
所以儒学的社会道德学发达,道家的自然宇宙学发达,换一种方式说,儒家长于实学,道家长于虚学。
第五,治国论比较。
儒家强调有为,道家主张无为。
儒家的治国有为是指:导之以镕,齐之以礼,和之以乐,辅之以法,任之以贤,使之以惠,这就是用宗法主义治国。
因此,它必然繁为礼、重为教。
道家则不然,其治国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无为而治。
无为不是毫无所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最后要达到皆有所为的目的,无为的要求只是:一、不违背事物自然本性而强行妄为;二、不违背公众意愿利益而膨胀私欲;三、不违背和谐宁静生活而蔑视礼法。
执政者所要做的事是“捕万物之自然”,让众人各得其所。
所以,道家治国,政尚简易,君道俭约,臣道守职,让百姓休养生息,让社会保持安宁。
按照儒家的主张,就要表形明君、贤相、忠臣、孝子,以为天下式,而按照道家的主张,只须守静以待,因顺自然,息事宁人。
第六,理论倾向比较。
首先,儒家重养性,道家重养生。
儒家学说的重心在社会人生,阐述如何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因此,人生哲学与伦理思想发达。
哲学、伦理、政治是三位一体的状态,而伦理决定着儒学的特色,故儒家哲学可称之为伦理型哲学。
孔孟的仁学,荀子的礼学,两汉的经学,程朱的理学,陆王的心学,以及明中叶以后兴起的经世致用的实学,无一不是围绕着内圣与外王、性情与礼教这两对基本矛盾而形成与演变的。
而道家学说也关注社会人生,但它的眼界早已大大突破了社会人生的范围,面向大自然,面向整个宇宙,所以宇宙论、知识论比较发达,讲究天道,热爱自然,尊重物理,包容较多的自然科学知识。
因此,道家哲学可以称之为自然型哲学。
其次,儒道两家皆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精神境界,但儒家是以人道推论天道,将天道融入人道,道家是以天道推论人道,将人道融入天道,形似而实异。
第七,气质与风度比较。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这是基于整体的综合性的无形的精神风貌上的差异。
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再具体点说,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等等,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臣”、“儒将”、“儒医”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深度、风度温文尔雅之意。
而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再具体一点说,就是内敛不外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虚怀若谷、超然自得、从容深沉、留恋山水等,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道体”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逸之意。
总而言之,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二)相同之处儒道两国家虽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立的两极,可也正因为这种相互对立,因而可以互通有无、双向吸收,两家又是在中国这块共同的文化土壤上发育生长,因此有着相依沟通的基础。
由此,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它们的相同之处。
首先,两家各有自己的经典,互不相借,唯有《周易》成为两家共同祟尚之典籍。
《易传》形成于两家出现之后,虽是儒生所著,却大量渗透着道家思想,如“形而上之道”,“阴阳化生之理”,“无往不复之运”,“顺法天地之行”。
除此之外,《易传》用阴阳两大概念表示宇宙间两种基本的对立力量,而阳刚之性正是儒家的特性,阴柔之性正是道家的特性;儒家与道家的对立与互融正体现了阴阳的对立与统一之道,所以才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对基本矛盾。
其次,道家和儒家的世界观基本是一致的,都是“无中生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道家对世界的本质及生成的描述。
那么道是什么?老子用了混混沌沌的状态去描述,不给他下定义,并说“道”是不可说的,并且说“无,天地之始”。
可以看得出,道家的世界观还是从无生有的。
而儒家在宋代之前,其实并非一套完善的哲学体系,更多是一种致用的方剂,是治理社会的方法和原则,顶多只有一个模模糊糊的“天”以及董仲舒说的“天人合一”的理论,但是并不系统。
到了宋代,周敦颐完善了儒家的世界观,以道家生成的变化关系为依据,借用周易的术语,提出了“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世界生成变化关系。
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和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模式是接近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是谁借鉴谁的,只能说这种“无中生有”的世界观念,是中国本土对世界的认识。
最后,儒道之间具有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思想观点上的共同性。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儒道皆认为天人是一体的,人类来源于自然,又以自然为生存的依托,两者息息相关,人应当爱护自然环境和资源,不可破坏天人的和谐,还要“资天地之化育”(儒),“辅万构之自然”(道)。
而在人际关系上,儒道皆反对纷争对抗,主张和睦共处,如“和为贵”(儒),“安其居”(道),“善战者跟上刑”(儒),“夫兵者不祥之器”(道)。
在人生态度上,儒道皆注重精神生活的充实和提高,反对沉缅于物欲私利之中,如“君子忧道不忧贫”(儒),“圣人被褐而钎玉”(道)。
在治国问题上,儒道都反对君主专制独裁,反对暴政,重视民心的向背。
如“民为贵”、“保民而王”〔儒),“以百姓心为心”(道)。
在真、善、美的追求上,儒道都希望达到三者的高度统一,并特别强调要将追求真知的过程变成人生乐趣,能体验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在辩证思维方面,儒道都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主张随时调整矛盾关系,以保持统一体的适中和谐,避免向极端偏向,如“时中”、“过犹不及”(儒),“守中”、“去甚去奢去泰”(道)。
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儒道都不热心于鬼神祭祀,而与之保持距离,如“敬鬼神而远之”(儒),“以道苍天下,其鬼不神”(道)。
在对待阴阳五行学说的态度上,儒道皆借取之而为宇宙论的基石,如“一阴一阳之为道”(儒),“阴阳合而万物生”(道)。
第二,学说内容上的互渗性。
儒道两家皆以“我”为主,同时吸收改造对方若干成分,融入自己体系之中。
道家补充了儒学短于形而上,本体之学的缺陷,儒学补足了道家漠视现实,社会人生问题的偏失。
我们所说的“儒家精神”、“道家精神”是就各自的主要、独特成分而言,是一种理论的抽象概括,若说到具体的儒家学说都多少有着道家精神,具体的道家学派则多少具有儒家精神,都不那么纯粹。
而玄学使道家更接近于儒家,道学使儒家更接近于道家。
并且越到后来,儒道的互渗性越强。
而儒道合流,共同推动着传统学术和文化的发展。
第三,文化全局上的共建性。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有三大精神支柱,即儒、释、道(道家和道教)。
三者之中,儒学是主干,释、道是辅翼,而道家是儒家的主要对立面,同时又是历家的主要补益者,与儒家相表里,相始终。
中国传统文化暂时离开佛教、道教,可以不失其本色,离开儒家或道家就不成其为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封建社会能够长期稳定发展,从思想文化上说,固然有赖于儒家对纲常名教的扶植,同时也得益于道家对社会矛盾的调节,使得社会机体有较大的弹性和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