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关系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道关系比较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便是主要的两极,亦形成鲜

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给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儒家和道家的主要思想主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比较分析,意在说明儒道两家并非完全对立,互不相容,二者在自成一家,各具特点的基础上,又有着许多相通的地方,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前发展。

关键词: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相异之处相同之处相辅相成

(一)相异之处

儒道两家作为中国哲学思想史上两个不同的哲学思想派别,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几千年,却仍然能各自自成一家,没有被彼此消灭,也没有被兼收并蓄、相互融通,成为一体,可见,儒道两家思想从根本上还是有许多的相异之处,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比较分析一下。

第一,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而老庄作为道家的圣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老子说:“上善苦水”(八章),孔子以山自比,老子以水自比,生动地表现了仁者与智者之异。山的形象巍峨雄壮,草木兽虫以之生,云雨风雷以之出,仁慈而伟大;而水的形象柔顺而处下,善利万物而不争,绵绵不绝而攻坚强莫之能胜,谦虚而深沉。山岭育养生物,静中有动,水势任其自流,动中有静。孔子乐山,老子乐水,孔子好静(化人以德不以力),老于好动(因势利导不阏滞),不亦宜乎。

第二,人性论比较。儒家人性论有孟子性善说,荀子性恶论,其共同点是强调后天道德教化,认为无礼乐法度之修饰,人性不能臻于完美,如荀子所说,人性“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荀子·性恶》),而“正”“治”的标准在于合乎宗法伦理。而道家人性论有老庄人性恬谈朴素论,《列子》人性任情肆欲论等,其共同点在于强调自然天真,排除人工的雕琢和礼法的强制束缚,越是自发自成,越是纯真完美,如《庄子》所说:“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可见,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而道家的人性论则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琐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和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第三,人生观比较。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亦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告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而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牵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

形役,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相孺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求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或院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由此可知,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第四,思维方法比较。儒道皆有辩证思维,看到了矛盾的对立运动与转化。但儒家的辨证法尚刚、主动、贵有,注重生命的基勃前进之轨迹,人则以自强不息为务,易于抓住矛盾的主导方面;而道家的辩证法则尚柔、主静、贵无,善于觉察事物发展中的曲折、反复和否定因素,重视生命内在底蕴的积累培育,对于负面的作用,无形的重要,柔静的品性,有深刻的把握。可见,儒家之历短,正是道家之所长。儒家的思维比较接近现实人生,哲学的思考不离人伦日用;而道家的思维弘通开阔,调想于天地之先、六合之外,探究于生死之际、是非之上,思辨性极强。所以儒学的社会道德学发达,道家的自然宇宙学发达,换一种方式说,儒家长于实学,道家长于虚学。

第五,治国论比较。儒家强调有为,道家主张无为。儒家的治国有为是指:导之以镕,齐之以礼,和之以乐,辅之以法,任之以贤,使之以惠,这就是用宗法主义治国。因此,它必然繁为礼、重为教。道家则不然,其治国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无为而治。无为不是毫无所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最后要达到皆有所为的目的,无为的要求只是:一、不违背事物自然本性而强行妄为;二、不违背公众意愿利益而膨胀私欲;三、不违背和谐宁静生活而蔑视礼法。执政者所要做的事是“捕万物之自然”,让众人各得其所。所以,道家治国,政尚简易,君道俭约,臣道守职,让百姓休养生息,让社会保持安宁。按照儒家的主张,就要表形明君、贤相、忠臣、孝子,以为天下式,而按照道家的主张,只须守静以待,因顺自然,息事宁人。

第六,理论倾向比较。首先,儒家重养性,道家重养生。儒家学说的重心在社会人生,阐述如何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因此,人生哲学与伦理思想发达。哲学、伦理、政治是三位一体的状态,而伦理决定着儒学的特色,故儒家哲学可称之为伦理型哲学。孔孟的仁学,荀子的礼学,两汉的经学,程朱的理学,陆王的心学,以及明中叶以后兴起的经世致用的实学,无一不是围绕着内圣与外王、性情与礼教这两对基本矛盾而形成与演变的。而道家学说也关注社会人生,但它的眼界早已大大突破了社会人生的范围,面向大自然,面向整个宇宙,所以宇宙论、知识论比较发达,讲究天道,热爱自然,尊重物理,包容较多的自然科学知识。因此,道家哲学可以称之为自然型哲学。其次,儒道两家皆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精神境界,但儒家是以人道推论天道,将天道融入人道,道家是以天道推论人道,将人道融入天道,形似而实异。

第七,气质与风度比较。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这是基于整体的综合性的无形的精神风貌上的差异。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再具体点说,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等等,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臣”、“儒将”、“儒医”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深度、风度温文尔雅之意。而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再具体一点说,就是内敛不外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虚怀若谷、超然自得、从容深沉、留恋山水等,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道体”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逸之意。总而言之,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