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布鲁菌属
《布鲁氏菌病》课件
布鲁氏菌病的危害
慢性影响
慢性感染可引发多种并发症, 如关节炎、心包炎、肾脏炎 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 量。
经济损失
感染动物引发的生产力减退、 损失和兽医费用等给畜牧业 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人类危害
布鲁氏菌病可通过食物链感 染人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尤其在农村地区盗版条件下 风险较高。
结论与建议
2 联合用药
多种抗生素的联合用药可提高治疗效果,也可降低药物耐药性。
3 疗程与调整
治疗疗程较长,通常需持续数周至数月。根据病情可适时调整抗生素药物。
预防与控制措施
个人卫生
勤洗手、避免生食,尤其是生奶 及疑似感染动物产品。
畜牧兽医
加强畜禽抗菌和疫苗接种,定期 进行病例报告。
环境清洁
保持环境清洁、终端消毒,减少 细菌传播的机会。
病原体与传播途径
布氏菌属细菌
布鲁氏菌属细菌是引起布鲁 氏菌病的病原体,包括布鲁 氏菌、马氏菌、爱德华氏菌 等。
接触与摄入
主要通过接触患病动物的分 泌物、胎盘、生产物或摄入 感染性动物产品传播,如牛 奶、肉类、奶酪等。
职业接触
农民、兽医、实验工作者等 与动物密切接触的人员更容 易感染布鲁氏菌。
பைடு நூலகம்
症状与诊断
《布鲁氏菌病》PPT课件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氏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具有全球性分布。 本课件将详细介绍布鲁氏菌病的病因、传播途径、症状诊断、治疗方法、预 防与控制措施以及其危害。
布鲁氏菌病简介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摄入感染性动物产品而传 播,如生奶、肉类等。病原体在动物体内繁殖与存活,严重威胁人类与畜禽健康。
布鲁氏杆菌
布氏 菌
消化道 皮肤粘膜 呼吸道
急性期
慢性期
感染量少、毒力弱
淋巴液 局部淋巴结
机体抵抗力强
感染量大、毒力强 机体抵抗力弱
血行播散(菌血症、败血症、毒血症)
多发性病灶形成 迁延性病灶 病灶外播散
治 疗
布氏菌在淋 巴结内局限
隐性感染
痊愈
残余变态(消散、纤维化)
发病机制
病理变化
几乎所有组织器官均可侵犯,以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最为常见。
临床表现
亚临床感染
• 常发生在高危人群中,30%以上有高 水平的抗布氏杆菌抗体。不能追及明 确的临床感染史。
临床表现
急性期和亚急性期
常见的四大主症 多样的其他表现
发热 多汗 乏力 疼痛:关节、肌肉、神经、睾丸、眼球等
泌尿生殖系统: 神经系统:
呼吸系统: 血液系统: 心血管系统:
其他表现:
临床表现
• 骨髓:坏死、营养不良和纤维化。 • 肺:卡他性肺炎 • 泌尿生殖系统:间质性肾炎、肾小球肾炎。睾丸炎、
附睾炎、子宫内膜炎 • 神经系统:中枢:脑膜炎、脑炎、脊髓炎;周围:
腰骶后根和坐骨神经。 • 运动器官:骨、关节、肌肉、韧带均可受累;关节
炎、滑囊炎和腱鞘炎。
临床表现
• 潜伏期7~60 d,一般为1~3周 • 分期(国内) 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骨髓培养阳性率最高 本菌生长缓慢,需培养至10天以上。
– PCR检查布氏杆菌DNA,未能推广
实验室检查
免疫学检查
➢ 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 性,用于初筛。
➢ 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 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 以上者。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考点:布鲁菌属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考点:布鲁菌属2017《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考点:布鲁菌属布鲁菌属是一类革兰染色阴性短小杆菌。
以下是店铺带来的详细内容,欢迎参考查看。
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革兰阴性小球杆菌或短杆菌。
无鞭毛,无芽胞,光滑型菌株有荚膜。
革兰染色经常着色不佳,吉姆染色呈紫色。
培养特性专性需氧。
初次分离培养时需5%~10%CO 2 。
生长缓慢,营养要求高,最适生长温度为35 ℃~37 ℃,最适 pH 为 6.6 ~6.8 。
在血琼脂平板或肝浸液琼脂平板上,37℃培养48h长出透明、无色、光滑型(S型)小菌落。
血琼脂平板上无溶血现象。
能分解尿素和产生 H 2 S。
根据产生H 2 S的多少和在含碱性染料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可鉴别三种布鲁菌(表22-1)。
抗原构造与分型布鲁菌含有两种抗原物质:A抗原和M抗原。
三种布鲁菌所含的A抗原与M抗原量在比例上不同。
用A血清与M血清进行凝集试验对三种布鲁菌有鉴别作用。
牛布鲁菌A:M=20:1;羊布鲁菌A:M=1;20;而猪布鲁菌A:M=2:1。
三种主要布鲁菌的特性与鉴别抵抗力布鲁菌对日光、热、常用消毒剂等均很敏感。
日光照射10~20min,湿热60℃10~20min,在普通浓度的来苏溶液中数分钟即被杀死。
但其在外界环境中的抵抗力较强,在水中可生存4个月,在土壤、皮毛和乳制品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
对常用的广谱抗生素较敏感。
致病性与免疫性(一)致病物质内毒素是主要的.致病物质。
荚膜与侵袭酶(透明质酸酶、过氧化氢酶等)有利于细菌通过完整皮肤、粘膜进入宿主体内,并在机体脏器内大量繁殖和快速扩散入血。
此外布鲁菌引起的Ⅳ型超敏反应也能参与致病。
(二)所致疾病布鲁菌感染家畜引起流产,畜病还可表现为睾丸,附睾,乳腺,子宫炎等。
人类感染主要通过接触病畜及其分泌物或被污染的畜产品,经皮肤粘膜和消化道、呼吸道等多种途径受染。
布鲁菌侵入机体后,即被吞噬细胞吞噬,因其荚膜能抵抗吞噬细胞的裂解而成为胞内寄生菌,并经淋巴管到达局部淋巴结,生长繁殖形成感染灶。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也称布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常见传染病。
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了预防、控制和净化布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动物布病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防治措施、控制和净化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饲养、经营动物和生产、经营动物产品,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2.1 流行特点多种动物和人对布鲁氏菌易感。
布鲁氏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病原菌,主要侵害动物的淋巴系统和生殖系统。
病畜主要通过流产物、精液和乳汁排菌,污染环境。
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
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多。
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
带菌动物,尤其是病畜的流产胎儿、胎衣是主要传染源。
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等感染。
常呈地方性流行。
人主要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尤其以感染羊种布鲁氏菌、牛种布鲁氏菌最为严重。
猪种布鲁氏菌感染人较少见,犬种布鲁氏菌感染人罕见,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沙林鼠种布鲁氏菌基本不感染人。
2.2 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为14~180天。
最显著症状是怀孕母畜发生流产,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从阴道流出污秽不洁、恶臭的分泌物。
新发病的畜群流产较多;老疫区畜群发生流产的较少,但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滞留、久配不孕的较多。
公畜往往发生睾丸炎、附睾炎或关节炎。
2.3 病理变化主要病变为生殖器官的炎性坏死,脾、淋巴结、肝、肾等器官形成特征性肉芽肿(布病结节)。
有的可见关节炎。
胎儿主要呈败血症病变,浆膜和黏膜有出血点和出血斑,皮下结缔组织发生浆液性、出血性炎症。
2.4 实验室诊断2.4.1 病原学诊断2.4.1.1 显微镜检查采集流产胎衣、绒毛膜水肿液、肝、脾、淋巴结、胎儿胃内容物等组织,制成抹片,用柯兹罗夫斯基染色法染色,镜检,布鲁氏菌为红色球杆状小杆菌,而其它菌为蓝色。
布鲁氏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防治研究进展
马紫恒,赵鹏翔,马雪梅,等.布鲁氏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防治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1):28-32,42.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1.01.005布鲁氏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防治研究进展马紫恒,赵鹏翔,马雪梅,谢 飞(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北京100124) 摘要:布鲁氏菌病是世界公认的危害较为严重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之一。
由于该病防治相对困难,在我国发病形势尤为严峻。
尽管我国对于布鲁氏菌病防治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但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
因此,认清布鲁氏菌病的病原学特征、传播途径以及自然史等流行病学特征,并了解当前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现状,对于预防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减少布鲁氏菌病对农业及人类造成的健康财产损害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5.1;R18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1)01-0028-05收稿日期:2020-04-1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1500828、81602408)。
作者简介:马紫恒(1989—),男,河北承德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分子生物学检测方向研究。
E-mail:maziheng@s-sbio.com。
通信作者:马雪梅,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氢分子生物学方向研究。
E-mail:xmma@bjut.edu.cn。
布鲁氏菌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的乙类传染病,也是世界普遍公认的危害较为严重的人畜共患病之一。
世界上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和流行[1],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50万布鲁氏菌病新增病例,然而此病发病早期不易与其他发热性疾病相鉴别,许多本病患者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因此,该病实际的发病率要高出10~25倍[2]。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简称布氏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
自1887年(Bruce)首次从因布病死亡士兵脾中分到布氏菌迄今已百余年。
据80年代末的报告,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160多个存在人畜布病,分布于世界各大洲。
我国自1905年首次在重庆报告两例布病以来,现已在全国29个省市区发现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於50~60年代在我国人畜中有较重流行,自70年代布病疫情逐年下降,至90年代初人间感染率仅为0.3%,发病率只有0.02/10万。
这个状况明显好于某些发达国家的布病疫情。
但自1993年布病疫情出现了反弹,1996年我国部分省区疫情明显回升。
1991年我国布病暴发点为零,1996年上升为76个;这个现象与世界上部分地区的布病疫情遥相呼应。
该状态已引起世界和我国有关部门的关注。
一、病原学1、布氏菌的形态和染色特点布氏菌是一组微小的球状、球杆状、短杆状细菌。
包括猪种、牛种、羊种、犬种、绵羊附睾种和沙林鼠种6个种。
普通显微镜下,常呈单个排列,极少数呈两个相连或短链状、串状排列。
布氏菌可被所有的碱性染料所着色,革兰氏染色阴性,姬姆萨染色呈紫红色。
2、布氏菌的培养特性布氏菌培养的最大特点是生长缓慢。
适宜的PH为6.6~7.4,适宜温度20~40℃,最适温度37℃,超过42℃不生长。
绵羊附睾种和牛种菌的某些生物型菌(5~10%),其余菌种均在普通大气环境生长。
需严格的CO23、布氏菌的抵抗力布氏菌对干燥、低温有较强的抵抗力,对湿热、紫外线、常用的消毒剂、抗生素等比较敏感。
布氏菌对湿热非常敏感,湿热100℃1~4分钟便可将其杀灭。
0.1%新洁尔灭、3%来苏儿、2.5%漂白粉溶液均能在5分钟内杀死布氏菌。
4、布氏菌毒力和致病性一般说来,羊、牛、猪种布氏菌各生物型的某些菌株多为强毒株。
布鲁氏菌病课件
罕见。
流行病学
• 1、传染源
•
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源是指体内有布氏菌生长发育、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
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及受感染的动物。布氏菌的宿主已知有六十多种动物,
包括家畜、家禽以及野生动物都可以作为布氏菌贮存宿主,动物感染布氏菌
后会在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造成广泛性的发病状态或者带菌状态,人类感
染的布氏菌一般来源于已经被感染的动物。人可以作为传染源,但传播极为
流行病学
• 1、传染源
•
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源是指体内有布氏菌生长发育、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
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及受感染的动物。布氏菌的宿主已知有六十多种动物,
包括家畜、家禽以及野生动物都可以作为布氏菌贮存宿主,动物感染布氏菌
后会在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造成广泛性的发病状态或者带菌状态,人类感
染的布氏菌一般来源于已经被感染的动物。人可以作为传染源,但传播极为
B.melitensis(羊种,主要感染绵羊和山羊,包括1、2、3亚型)、B.abortus (牛种,包括1、2、3、4、5、6、7、9亚型)、B.suis(猪种,包括1、2、 3、4、5亚型)、B.canis犬种)、B.neotomae(沙林鼠种)、B.ovis(绵羊附 睾种)。最近先后又鉴定到5个新种,分别为B.microti(田鼠型)、 B.pinnipediae(鳍型)、B.cetacea(鲸型)、B.vulpis(狐狸型)和 B.inopinata(人类)
基本概况
基本概况
• 4、危害 布病所造成的危害是双重的,既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又影响畜牧业发展,并可造成严 重的经济损失。
(一)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布鲁氏菌可侵害人体心血管、呼吸、泌尿生殖、神经、运动等多个系统,严重者
医学专题布鲁氏菌病概况
第十四页,共三十三页。
• 2008年全国共发病27767例(发病率2.10/10万);
• 2009年全国共发病35816例(发病率2.70/10万),发病数、发 病率超过有记载以来(yǐlái)的最高水平。
• 2010年全国共发病33772例(发病率2.53/10万),
第十五页,共三十三页。
第十六页,共三十三页。
猪种布鲁氏菌(B.suis) 布鲁氏菌属 (Brucella)
犬种布鲁氏菌(B.canis) 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B.ovis) 沙林鼠种布鲁氏菌 (B.neotomae)
型
1、2、3 1、2、3、4 5、6、7、9 1、3 2 4 5 1 1 1
最适宿主 绵羊、山羊 各类牛
猪 野兔(欧洲) 鹿 野鼠 犬 羊(主要是绵羊) 沙林鼠
第二十三页,共三十三页。
• 3.2我国疫情特点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布病流行特点在不断演变。
集中暴发的流行逐渐为广泛多点散发流行形式取代;以 牧区为主的地区分布不断在向半农半牧区、农区和城镇 区域扩展,现已扩大到23个省,目前有许多省区的动物 布病疫情呈回升趋势(内蒙、河北、黑龙江的牛羊布病 呈现出波浪式增长态势),但是有一些省区(如广西的 猪布病、新疆牛羊布病)呈稳定控制态势;感染对象原 以牧民、兽医(shòuyī)等职业人群为主,而今不断扩大侵袭 范围,农民、学生和儿童等感染率逐年上升。
13.94 12.6
13.31
11.51
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年代
第二十六页,共三十三页。
报告病率(1/10万)
医学微生物学致病性细菌布鲁菌属
布鲁菌感染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动物传播
布鲁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 可以通过接触受感染动物或其分 泌物传播给人类。
生物安全措施
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可以减少布 鲁菌的传播,如合理处理动物排 泄物和加强饮食卫生等。
疫苗接种
合理接种布鲁菌疫苗是预防感染 的有效方式,特别对于高风险职 业人群。
布鲁菌属相关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策 略
四类布鲁菌
布鲁菌属包括布鲁氏菌、萨 斯菌、马来西亚菌和马尔塔 菌,它们在致病性和临床表 现上有所不同。
布鲁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机制
1 多系统受累
布鲁菌感染可以涉及多个系统,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等。
2 炎症反应
布鲁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和致病机制的进一步发展。
3 潜伏期变异
布鲁菌感染的潜伏期可以长达数周至数月不等,这增加了疾病的难以诊断和控制。
1
实验室检测
布鲁菌感染的诊断可以通过培养和分离菌株、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来实现。
2
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是治疗布鲁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但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适当的药物。
3
复发预防
因布鲁菌感染易复发,需长期治疗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
布鲁菌属疾病的全球流行现状
地理分布 职业风险 疫情控制
布鲁菌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报道,但在一些地 区的发病率较高。
医学微生物学致病性细菌 布鲁菌属
布鲁菌属是一类重要的致病性细菌,它们可以类
形态多样性
布鲁菌的形态多样,可以是 短杆状、球状或链状等,这 使其在临床诊断中具有挑战 性。
革兰氏阴性菌
布鲁菌具有革兰染色阴性的 特点,这意味着其细胞壁结 构与革兰染色阴性菌相似。
人兽共患病病原菌
1,灭鼠灭蚤切断鼠疫传播环节 2,早期足量用药,磺胺类、链霉素、氯 霉素、氨基糖甙类等抗生素
鼠疫的三次大流行
首 次 鼠 疫 大 流 行 发 生 于 公 元 6 世 纪 , 持 续 了 五 六 十 年 , 死 亡 总 数 近 一 亿 人 。 第 二 次 大 流 行 发 生 于 公 元 1 4 世 纪 , 此 次 流 行 此 起 彼 伏 持 续 近 三 百 年 , 欧 洲 死亡两千五百万人,占当时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 第 三 次 大 流 行 始 于 1 9 世 纪 末 ( 1 8 9 4 年 ) , 总 共 波 及 亚 洲 、 欧 洲 、 美 洲 和 非 洲的六十多个国家,死亡达千万人以上。
人兽共患病病原菌
目录
壹
人兽共患病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贰
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 性、检查和防治原则
人兽共患病病原微生物
人兽共患病是在非人类脊椎动物和人类之间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其传播可以 不再依赖动物宿主,并由共同的病原体引起。
人兽共患病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引起人兽共患病的病原微生物。 人兽共患病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布鲁菌、鼠疫耶氏菌、炭疽芽孢杆菌、猪
波浪热
体温逐日上升,达到高热程度后,持续若干时日,再逐渐 降至正常,经过数日后又重发作,如此互相交替。
二、鼠疫耶氏菌 Yersinia pestis
生物学性状 致病性
微生物学检查 防Βιβλιοθήκη 原则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两端浓染、有荚膜; 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弱;在痰液中能存 活36天,在蚤粪、土壤中能存活一年左 右;对链霉素敏感。
链球菌、疟原虫和布氏锥虫。
布鲁氏菌virb及gntr在胞内生存中的的研究
第一章文献综述第一章文献综述1.1布鲁氏菌病原学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Brucellosis),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传染一变态反应性的人畜共患病[1'2l。
布鲁氏菌是一种严格需氧型的革兰氏阴性菌,可通过呼吸、消化、生殖系统粘膜,以及损伤甚至未损伤皮肤等多种途径进行感染。
布鲁氏菌属是一组无动力、无芽孢、革兰氏阴性的细菌。
依据Alton和Jones(1967)的相关研究表明:布鲁氏菌是一类长约0.6.1.5lam,宽约O.5.0.8um的过氧化氢酶、尿素酶、氧化酶阳性的球杆菌。
在TSB培养基条件下平均繁殖一代的周期大约为186min。
在生长繁殖时期,在需氧条件下生长,嗜酸,代谢主要为氧化作用。
某些种型的菌种生长需要5.10%二氧化碳,生长温度在20.40℃之间,但最适宜温度在37℃,最适宜PH在6.6.7.4【孓51。
目前依据布鲁氏菌病原性和相关的宿主主要包括以下六类:即B.melitensis,B.abortus,B.suis,B.neotomae,B.ovis,B.canis,而羊种B.melitensis是最早发现的布鲁氏菌,也是危害性最大的一类【6】。
B.melitensis最早19世纪末的1886年,英国医生Bruce在地中海沿岸的马耳他岛上对病死于地中海热的士兵脾脏标本上观察到了大量的微小细菌,并于1887年成功分离到了重培养物,并命名为马耳他细球菌。
随后又发现并鉴定了一批其他种的布鲁氏菌,如1897年Bang从母牛流产物中分离到了牛种布鲁氏菌(B.abortus),猪种布鲁氏菌(B.suis),绵羊附睾种(B.ovis),沙林鼠布鲁氏菌(B.neotomae)以及犬种布鲁氏菌(B.canis)。
2007年英国科学家从海洋哺乳动物体内分离到了鲸型布鲁氏菌∞.ceti)和鳍型布鲁氏菌(B.pinnipedialis),2008年科学家又发现了田鼠种布鲁氏菌(B.microti),从而将布鲁氏菌属分为9个种。
[病原生物学] 第11章 动物源性细菌及其他病原菌
2.所致疾病 鼠疫耶氏菌主要存在于鼠类 和其他啮齿类动物体内,通过鼠蚤吸血传 播。一般先在鼠类间发病和流行,当大批 病鼠死亡后,失去宿主的鼠蚤转向人群, 引起人类鼠疫。人患鼠疫后,又可通过人 蚤或呼吸道等途径在人群间传播。
三、微生物学检查
故应特别注意防止医院内感染。对烧伤病 房更应注意严格无菌操作。
作业
1.解释假膜、波浪热、动物源性疾病的概念。 2.为何炭疽芽胞杆菌可作为细菌武器? 3.主要的动物源性细菌有哪些?各引起哪些人畜共患病? 4.绿脓杆菌感染有何特点?
作业
1.为什么对细菌性痢疾的病人做病原学检查时,必须采取新鲜粪便立即送检? 2.霍乱弧菌的致病因素有哪些?霍乱弧菌所致的疾病及致病机制是什么?
三、防治原则
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在于控制和消灭畜间 布氏菌病的流行。对经常接触牲畜或有关 人群用冻干减毒活疫苗作皮上划痕接种。
急性病人治疗以抗生素为主,一般认为四 环素与链霉素或磺胺联合治疗效果较好, 需彻底治疗,防止转为慢性。
第二节 耶尔森菌属-鼠疫杆菌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 为短小的革兰阴性球杆菌, 新分离株以美兰或姬姆萨染色,显示两端 浓染,有荚膜。
四、防治原则
预防的关键在于加强病畜管理, 一经发现,病畜应立即隔离、处 死,焚烧或深埋于2m以下。
对相关职业人员可进行炭疽减毒 活疫苗接种。治疗可选用青霉素 等抗生素。
第四节 铜绿假单胞菌
又称绿脓杆菌,为革兰阴性需氧小杆菌, 无荚膜,不形成芽胞
本菌主要通过接触传染,当机体免疫功能 降低如大面积烧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易引起局部化脓性炎症或全身感染,临床 常见的有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中耳炎、 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败血症等。
布鲁菌属
哈尔滨医科大学微生物教研室 马佳毓
第24章 布鲁菌属
布鲁菌属(Brucella)是引起人类、家畜和其 它动物布鲁菌病的病原体。 布鲁菌属分为6个生物种
羊布鲁菌(B. melitensis) 牛布鲁菌(B. abortus) 猪布鲁菌(B. suis) 鼠布鲁菌(B. meotomae) 绵羊布鲁菌(B. ovis) 犬布鲁菌(B. canis)
所致疾病
母畜流产 波浪热
分泌物、乳品
消化道、呼吸道粘 膜、皮肤及眼结膜
人
1-6W 潜伏期
菌血症
(70%)
内毒素 的作用
发热、出汗、 关节痛和全 身乏力
繁殖入血
进入肝、脾、骨髓
菌血症
(发热也渐消退)
(体温再次上升)
波浪热
微生物学检查法 防治原则
分离培养与鉴定 血清学试验
凝集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 抗球蛋白试验
形态与染色
革兰阴性小杆菌 无鞭毛,不形成芽胞,光滑型菌株有微荚膜。
培养特性
专性需氧 营养要求复杂,生长缓氢酶阳性,氧化酶阳性 大多能分解尿素,能产生H2S
致病性
易感者
人和动物
传染源
牛、羊、猪是本菌的主要自然宿主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
致病物质
内毒素、透明质酸酶、荚膜
皮肤试验
严格管理病畜,尽量 消灭动物感染,切断 传播途径和预防接种 。
急性期治疗以抗生素 为主,敏感药物有四 环素、青霉素等。
布鲁菌病历史
布鲁菌病历史布鲁菌病是一种由布鲁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也被称为布鲁氏菌病或马尔他热。
布鲁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细菌,属于布鲁氏菌属。
布鲁菌病在人类和动物中都有发病,是一种全球性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布鲁菌病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
1877年,英国农业化学家大卫·布鲁斯(David Bruce)首次从患布鲁菌病的动物体内分离出了布鲁菌,从而确认了该病的病原体。
随后,布鲁斯在1887年对这种细菌进行了更详细的研究,并将其命名为布鲁菌。
布鲁菌病最早在牛群中被发现,当时被称为“牛窝热”。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欧洲和北美洲的许多国家都报告了布鲁菌病的爆发。
这些爆发主要是由于人类与感染了布鲁菌的动物直接接触或通过食用感染了布鲁菌的牛奶或奶制品而引起的。
到了20世纪中叶,布鲁菌病在许多国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这主要归因于人们对于布鲁菌病的认识不断加深,控制措施的采取以及兽医卫生和食品安全的提高。
然而,布鲁菌病仍然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一大公共卫生挑战。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布鲁菌病也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人们通过接触感染了布鲁菌的动物或食用感染了布鲁菌的食物而引发感染。
而且,布鲁菌病的症状多样,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痛等,很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
预防和控制布鲁菌病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兽医卫生和食品安全管理,提高公众的健康教育水平,加强对布鲁菌病的监测和报告,以及开展疫苗接种等。
此外,在农业生产中采取科学的防控措施,如加强动物的养殖管理、消毒和灭鼠等,也是防控布鲁菌病的重要手段。
布鲁菌病作为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
尽管在许多国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布鲁菌病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预防和控制布鲁菌病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包括加强动物卫生和食品安全管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以及开展疫苗接种等。
只有通过全面合作,才能更好地应对布鲁菌病的挑战,保障人民的健康安全。
布鲁氏菌病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与病原机理
布鲁氏菌病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与病原机理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全球范围内的动物传染病,由布鲁氏菌引起,主要感染哺乳动物,包括牛、羊、猪等。
布鲁氏菌病也可以在人类中引起严重的疾病,给人类的生活和养殖业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深入了解布鲁氏菌病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和病原机理对于预防和控制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布鲁氏菌(Brucella)是革兰氏阴性菌,属于欧洲杆菌科(Brucellaceae)。
根据酸亲和性和血清群抗原的不同,可将布鲁氏菌分为布鲁氏菌属(Brucella)中的不同种类,包括布鲁氏菌亚属(B. melitensis)、布鲁氏菌亚属(B. abortus)、布鲁氏菌亚属(B. suis)和布鲁氏菌亚属(B. canis)等。
这些亚属在不同的动物中都可以引起布鲁氏菌病,且有一定的动物宿主特异性。
布鲁氏菌的致病机理主要是通过其感染过程中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来实现的。
首先,布鲁氏菌进入机体后,通过菌体表面的特殊结构蛋白(LPS)和外膜蛋白(OMP)等分子与宿主细胞表面分子发生结合,并通过定性与细胞表面受体相互作用,实现对宿主细胞的黏附和侵入。
其次,布鲁氏菌的侵入是通过利用宿主细胞内的内体转运系统来实现的。
研究发现,布鲁氏菌可以侵入细胞内部形成单核细胞内的细菌(BCVs),并通过特定的分泌系统将BCVs内的细菌释放入宿主细胞的细胞浆中。
这种分泌系统主要包括类型IV分泌系统(T4SS)和类型IV泵(T4BSS),通过这些系统,布鲁氏菌可以将一些有效的致病因子转运到宿主细胞中,从而实现了对宿主细胞的操控。
布鲁氏菌通过操纵宿主细胞内的各种信号通路来实现其致病作用。
例如,布鲁氏菌可以抑制宿主细胞的细胞凋亡和内体溶酶体的融合等,从而逃避宿主细胞的清除机制。
同时,布鲁氏菌还通过改变宿主细胞内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来实现其对宿主细胞的操纵。
研究表明,布鲁氏菌通过调控细胞内信号通路中的核因子κB (NF-κB)和辅佐因子C/EBP(CCAAT增强结合蛋白)的活化状态,来抑制宿主细胞的炎症反应和促炎因子的产生。
布鲁氏菌病防控实施方案
布鲁氏菌病防控实施方案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对人、畜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防控布鲁氏菌病,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制定一套全面的至关重要。
一、明确防控目标1. 降低布鲁氏菌病发病率,防止疫情扩散;2. 保护易感人群,减少人类感染;3. 提高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4. 建立健全布鲁氏菌病防控体系。
二、防控原则1. 预防为主,综合防控;2. 政府主导,部门协同;3. 科学防控,法治管理;4. 社会参与,群防群控。
三、防控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护意识通过各种渠道普及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疫情危害,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加强疫区居民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培训,提高防护能力。
2. 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开展定期、全面的疫情监测,及时发现疫情,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扩散。
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对疫点进行彻底消毒。
3. 加强动物防疫,降低布鲁氏菌病传入风险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法规,提高疫苗接种率,降低布鲁氏菌病传入风险。
加强牲畜交易市场管理,严格执行检疫制度,防止疫情跨区域传播。
4. 加强人畜共患病防治,减少交叉感染加强人畜共患病防治知识宣传,提高群众防护意识。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疫情监测,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
对从事高风险职业的人群进行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病例。
5. 加强科研攻关,提高防控技术水平加大科研投入,开展布鲁氏菌病防控技术研究,提高疫苗研发和防疫技术水平。
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我国布鲁氏菌病防控能力。
6. 完善政策法规,加强法治管理建立健全布鲁氏菌病防控法规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执法力度。
对违反防疫法规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7. 社会参与,群防群控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发挥群众性防疫组织作用,形成全民参与的防控格局。
加强疫情防控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自觉遵守防疫措施的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鲁菌病血清学诊断抗原研究新进展
Company Logo
五、防 治 方 法
控制和消灭家畜布鲁菌病
防
切断传播途径 免疫接种
Company Logo
东北农大的实验室疏忽了什么?
如果?如果?如果?
Company Logo
五、防 治 方 法
治
急性期患者:利福平与强力霉素联合 神经系统受累者:四环素合用链霉素 慢性期患者:需进行脱敏和对症治疗。
人主要通过接触病畜及其分泌物或接触被污染的畜产 品经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感染。
疫苗事故 实验室接触
宰杀
接触病畜
奶制品
兽医护理
Company Logo
所 致 疾 病
人类——波浪热
Company Logo
人患病为何会出现波浪热?
Company Logo
人患病为什么会出现波浪热?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二、布 鲁 菌 的 致 病 性
致病物质 所致疾病
Company Logo
荚膜 侵袭力
侵袭性酶 致 细菌致病性包括哪些方面? 病 物 质 毒素:内毒素
Company Logo
所 致 疾 病
家畜——母畜流产、乳腺炎、睾丸炎、子宫炎
Company Logo
感 染 途 径
热,多汗,乏力及关节疼痛。实验室检查,布
病血清凝集试验阳性。
Company Logo
三、免
以细胞免疫为主 有菌免疫
疫
性
无菌免疫
Company Logo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
血液、骨髓、尿及关节渗出液等
分离培养与鉴定
双相肝浸液培养 染色镜检 H2S产生 染料抑菌试验
血清学检测
• 玻片凝集试验 • 补体结合试验 • 布鲁菌素皮肤试验
Company Logo
小 结
布病是由什么 病原菌感染引起的? 布病的典型 临床症状是什么?
布鲁菌微生物学 检查包括哪些?
Company Logo
请思考!
一、名词解释:
动物源性细菌、波浪热
二、简答题:
1、布鲁菌的主要致病特点是什么? 2、作为一名检验人员,如何协助临床检验诊断布鲁病?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什么是布病,布病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Company Logo
(Brucella)
Company Logo
第一节
布鲁菌属(Brucella)
1
掌握:布鲁菌属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2
知 识 要 点
3
熟悉:布鲁菌属的免疫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法
了解:布鲁菌属的防治原则
Company Logo
传代可转变为R型菌落
血平板:不溶血
羊布鲁菌菌落
Company Logo
一、生 物 学 特 性
生化反应:
菌种 羊布鲁菌 牛布鲁菌 猪布鲁菌 复红 (1:50000) + + 硫堇 (1:20000) + + H2 S 产生 + +/-
可鉴别羊、牛、猪三种布鲁菌
Company Logo
一、生 物 学 特 性
LOGO
第16章 动物源性细菌
概
述
以动物作为传染源,引起人兽共患病的病原菌称为 动物源性细菌。
人类感染的病原菌来自于动物宿主,通过直接接触 动物或其污染物,或经媒介动物叮咬等途径传播。
Company Logo
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 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法 防治方法
Company Logo
插播视频
概
述
布鲁菌属共有6个生物种、19个生物型。
我国流行的主要是羊布鲁菌病,其次为牛布鲁菌病。
Company Logo
一、生 物 学 特 性
形态与染色:
形态:球杆状
染色性: G-
排列:分散排列
无芽胞、无鞭毛
Company Logo
一、生 物 学 特 性
培养特性:
需氧菌:初次分离需 5%~10%CO2 营养要求高:需加血清或肝浸液 经37℃48h培养形成S型菌落,人工
抗原类型:
A抗原和M抗原,在不同的布鲁菌中含量不同。 牛布鲁菌A﹕M=20﹕1 羊布鲁菌A﹕M=1﹕20 猪布鲁菌A﹕M=2﹕1 用A与M因子血清进行凝集试验可鉴别三种布鲁菌
Company Logo
一、生 物 学 特 性
抵抗力:
较强。在土壤、毛皮、病畜的脏器和分泌物、肉和 乳制品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 对常用消毒剂和广谱抗生素均较敏感。
所 致 疾 病
波浪热
1~6周的潜伏期
反复形成菌血症及内毒素血症 发热呈波浪型 慢性病变:肝脾肿大
Company Logo
病
例
2010年12月:东北农大开展羊活体动物实验
2011年3月4日:动物医学专业某同学出现发烧、头晕,并伴有 左膝关节疼痛病症。 2011年3月14日:黑龙江省农垦总医院检验结果表明,该学生 布病血清学检验阳性。 截至5月25日:黑龙江省农垦总医院共收治东北农业大学布病 患者28人,患者入院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