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治理
简述水体富营养化及其解决方法
简述水体富营养化及其解决方法富营养化是湖泊、水库、池塘等封闭水体在环境条件变化或某种生物大量繁殖的情况下所发生的一种营养物质大量积累于水中富营养化是湖泊、水库、池塘等封闭水体在环境条件变化或某种生物大量繁殖的情况下所发生的一种营养物质大量积累于水中,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恶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它是全球水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水体富营养化一般会导致水体发黑发臭,最后影响鱼类、植物、人类的生活环境。
这种污染有时候非常难处理,所以就需要对其进行控制,防止其继续蔓延。
湖泊富营养化可采取措施( 1)调整水产养殖方式,限制捕捞强度;( 2)在不影响景观的前提下,合理开展人工增氧、水质改良、投肥和底栖动物的养殖等生态修复技术;( 3)增加清淤工作频次,保持水位稳定,并减少淤泥释放的营养物质;( 4)排污口规范化管理,加强环境管理与监测,特别是环境水质标准的执行;( 5)采用底泥疏浚、曝气和离子交换等技术,改善底泥水环境。
此外,大力推广池塘循环水养殖和种养结合的生态模式,养殖产生的粪便和残饵经微生物降解后还田,提高水体利用率,为后续生物操纵、人工设施提供了基础。
如水稻可以抑制蓝藻繁殖,鱼塘的网箱可以通过过滤或循环系统消灭蓝藻。
还可以采用底部透明覆盖膜的方法,该膜能阻挡阳光穿过,避免紫外线对水体造成的伤害。
再者,运用水生植物、放养鲢鳙、使用生物抑藻剂也可以起到一定作用。
一些治理方法和手段虽然初见成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新问题,比如蓝藻的抗药性、细菌耐药性及水体中重金属的二次富集等。
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控制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将防控理念从传统的“末端治理”转向“源头预防”,积极探索适宜的方法来治理和控制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首先,控制蓝藻是控制富营养化的关键,因此应从根本上防止蓝藻大量繁殖。
同时,应保证河流健康生态系统的构建。
控制蓝藻要做好两个方面:第一,在实践中采用“疏堵”结合的方式,优先选择在江河的支流或源头采用生态调度的方法控制蓝藻;第二,在实践中研究、探索抑制蓝藻的生态学基础。
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的应用
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的应用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水体富营养化成为了当下水环境治理的重要问题之一。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营养盐过量,尤其是氮、磷等无机盐含量过高,导致水体中植物生长过剩,引发水华、蓝藻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危害着水生态系统的健康。
有效治理水体富营养化对维护水环境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的应用方法和技术。
一、生物修复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体的生物学功能对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物质进行转化和降解的一种治理方法。
其中最常见的生物修复方法包括水草养殖、生物膜技术和微生物修复等。
1. 植物修复水生植物对水体中的氮、磷等养分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因此可以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来减少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物质含量。
比如睡莲、菖蒲等湿地植物可以通过根系吸收水中的养分,有效减少水体中的氮、磷含量,减缓水华的发生并清除水体中的蓝藻。
种植人工湿地也是一种常见的生物修复手段,可以通过湿地植物的吸收和氧化还原作用来净化水体。
2. 生物膜技术生物膜技术是将具有高效去除污染物能力的微生物固定在合适的载体上,利用微生物的降解能力来净化水体富营养化物质的一种方法。
通过构建人工生物膜池或者生物滤池,利用膜生物反应器等装置来促进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实现水体的净化目的。
3. 微生物修复利用高效细菌和微生物来降解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和富营养化物质,是一种有效的生物修复手段。
通过添加适量的微生物菌剂,促进水体中富营养化物质的分解和降解,从而降低水体中的养分含量,减轻水华及蓝藻对水体的污染。
二、物理治理除了生物修复外,物理治理也是一种有效的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方法。
物理治理主要包括搅拌曝气、水槽曝气、水体氧化还原处理等。
1. 搅拌曝气搅拌曝气是通过搅拌设备将水体中的氧气充分溶解,在水体中形成氧气饱和状态,从而促进水中生物的呼吸作用,增加水体的溶解氧含量。
高溶解氧的水体有利于水中藻类和水生植物的生长,有效减少水体富营养化。
2. 水槽曝气水槽曝气是利用曝气设备将氧气输送到水中,通过气泡和水体的接触来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
水体富营养化及生物防治措施
目录
01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生 物防治措施
02
一、水体富营养化的 定义及04 三、生物防治措施
05 四、实例分析
06 五、总结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生物防治措施
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快速发展,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严重环境问 题。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过高,导致水生植物和藻类 过度繁殖,破坏水体生态平衡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生物防治措施逐渐受 到广泛。本次演示将介绍水体富营养化的定义、原因和危害,阐述生物防治措施 的几种方式,并分析具体应用实例。
一、水体富营养化的定义及原因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过高,导致水生植物和藻类 大量繁殖,破坏水体生态平衡的现象。这些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农业 化肥、生活污水等。当这些废水、污水排入水体时,其中的营养物质被水生植物 和藻类吸收利用,促进其生长繁殖。当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过多时,就会导致水生 植物和藻类过度繁殖,使水体变得混浊,水中生物生存受到威胁。
四、实例分析
针对不同类型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生物防治措施。例如, 对于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在湖泊边缘种植能够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植物,如美人蕉、鸢尾等, 以减少营养物质的流入。
2、移植当地或他地的优良品种的水生植物和鱼类等,重建水生生物群落, 使水体生态平衡得到恢复。
对于池塘的富营养化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定期清理池塘底部的淤泥, 减少底部营养物质的释放。
2、移植能够有效吸收营养物质 的水生植物和鱼类等。
3、控制饲料投放量及次数,减少水中残饵和粪便的积累,避免二次污染。
五、总结
生物防治措施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可行性。通过采 取源头控制、生物工程技术、生态治理技术等手段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改善水 体的富营养化状况。针对不同类型的水体,应根据其特点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在未来的环境保护工作中,生物防治措施将发挥越来越重 要的作用,为人类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态环境。
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
大量含氮、磷肥料的生产和使用,食品加工、畜产品加工等造成的工业废水和大量城市生活废水,特别是含磷洗涤剂产生的污水未经处理即行排放,使海水、湖水中富含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称为水体富营养化。
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由于有了充足的养料保证,藻类等浮游植物一有适宜条件即疯狂繁殖。
此时鱼类等生物的消费能力赶不上藻类的繁殖速度,水中藻类越长越多,藻类生物集中在水层表面,光合作用释放出的O2溶解在海水表层,表层海水形成饱和溶液,从而阻止了大气中的O2溶入深层海水。
与此同时大量死亡的海藻在分解时却要消耗水中的溶氧,这样水中的溶氧就会急剧减少(甚至可降至零)导致水中的鱼类等动物大量窒息死亡。
某些藻类甚至还会释放出一些有毒物质使鱼类中毒死亡。
此外由于死亡藻类分解时会放出CH4、H2S等气体,使海水变得腥臭难闻。
这种情况如果是在海洋中,赤潮就发生了;如果是发生在淡水中,又叫“水华”。
引起富营养化的原因主要为大气污染、城市污水排放、农田化肥使用过量、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水体养殖等.太湖流域富营养化控制机理研究一文中说道:流域非点源污染物质在水—土界面输送通量响应关系,进一步揭示了藻类暴发机制,提出了利用人工湿地和水利工程调控改善水环境的原理。
在研究中,还提出了流域控制与区域控制相结合的环境治理新思路,以区域治理为其目标,最终达到全流域的治理目标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用生物合成表面活性剂和壳聚糖酶,利用天然纳米材料棒晶与离子的交换性能、高吸附性能,“捕捉”化肥营养元素,再用壳聚糖等材料“网住”棒晶,有效固定了化肥营养素,减少了流失摘要:水体富营养化造成藻类过量繁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国许多湖泊水库污染严重,国内外科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文章综合报道了现有的富营养化水体控制工艺,尤其是新的超声波除藻杀藻技术。
关键词:富营养化洗涤剂超声波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水的需要量急剧增加,而水资源污染也日益严重。
清淤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原理
清淤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原理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营养盐浓度过高,导致水体生态系统失衡,产生藻类大量繁殖,从而影响水体的透明度、水质和生物多样性。
这种现象通常是由于城市污水、农业化肥、工业废水等排放过多,使得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盐浓度超标而引起的。
为了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清淤治理是一种常见的手段。
清淤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淤泥中营养盐的富集水体底泥中富集了大量的有机质和营养盐,这些物质是藻类生长的主要营养来源。
当水体底泥中的营养盐浓度过高时,会促进藻类大量繁殖,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因此,清淤可以有效地减少水体底泥中营养盐的积累,从而减少藻类的生长。
2. 藻类生长的限制清淤可以减少水体中的营养盐浓度,从而限制藻类的生长。
藻类需要营养盐和光合作用来生长繁殖,而清淤可以减少水体中的营养盐浓度,使得藻类无法获得充足的营养物质来生长,从而有效地控制藻类的数量。
3. 改善水体透明度清淤可以有效地改善水体的透明度。
由于水体底泥中的有机质和营养盐会使水体变得浑浊,降低水体的透明度。
清淤可以减少水体底泥中的有机质和营养盐的含量,使得水体变得清澈透明,有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和水体生态系统的恢复。
4. 恢复水体生态平衡清淤可以恢复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
富营养化会导致水体中藻类过度繁殖,从而影响水体中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清淤可以有效地控制藻类数量,有利于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从而恢复水体生态平衡。
综上所述,清淤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是通过减少底泥中营养盐的积累、限制藻类生长、改善水体透明度以及恢复水体生态平衡来达到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目的。
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在未来的环境保护工作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发展,中国的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湖泊水质中的氮、磷等养分物质浓度过高,导致湖泊生态系统失衡,水产资源减少,水质恶化,甚至造成水生态系统崩溃的现象。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
在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技术方面,近年来我国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是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
湖泊富营养化主要是由于氮、磷等养分物质的大量输入,其中磷是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磷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在湖泊水体中的循环和去除对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湖泊水体中的磷主要来自于底泥和外源输入,磷的去除需要从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终端控制三个环节入手。
源头控制主要是通过限制底泥中磷的释放,减少外源输入;过程控制主要是通过湖泊富营养化水体的截流、过滤和沉淀;终端控制主要是通过湖泊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和底泥的处理,使湖泊水体中的磷浓度降低。
针对不同湖泊类型和治理目标,我国开展了一系列生态修复的技术研究,如沉淀沟、人工湿地等。
二是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不仅要降低水质中的养分浓度,还需要恢复湖泊的生态功能,提高湖泊自净能力。
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主要目标是恢复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实现湖泊水质的持续改善。
为此,我国开展了一系列水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如湖泊生态系统修复、湖泊环境容量恢复等。
三是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
生物修复是指通过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的作用,促进湖泊水体中营养物质的去除和湖泊生态系统的恢复,实现湖泊富营养化的综合治理。
随着生态系统修复理论和技术的发展,生物修复技术在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菱角、藻类等水生植物可以吸收湖泊水体中的养分物质,从而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一些特定的微生物能够通过生物转化过程,将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从而使富营养化水体得到净化。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措施——物理方法、化学方法与生物方法
富营养化水体治理——化学方法
1、使用化学试剂凝聚沉降 比如,有许多种阳离子可以使磷有效地从水溶液中沉淀出来,其中最有 价值的是价格比较便宜的铁、铝和钙,它们都能与磷酸盐生成不溶性沉淀 物而沉降下来
富营养化水体治理——化学方法
2、使用杀藻剂 这种方法适合于水华盈湖的水体。杀藻剂将藻杀死后,水藻腐烂分解仍 旧会释放出磷。因此,应该将被杀死的藻类及时捞出,或者再投加适当的化 学药品,将藻类腐烂分解释放出的磷酸盐沉降
3、引水换水 引水换水的方法对于稀释富营养化严重湖泊的营养盐的确作用明显,能 够降低其中营养盐的浓度,但是最终没有能去除水体中营养物质,是治标不 治本的权宜之计 由于稀释作用减缓了藻类生长的密度制约压力,引水冲污后藻类生长往 往呈现加剧趋势,单纯用引水冲污的办法控制富营养化藻类的过度生长繁 殖,往往难以奏效, 也只是一项治表的应急措施
富营养化水体治理——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的危害 使用化学方法很容易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 因此,化学方法应尽量避免在饮用水源地或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使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富营养化水体治理——生物方法
生物性治理措施是一项去除湖泊内源性营养物负荷的有效措施 利用水生生物通过吸收利用氮、磷元素进行代谢活动以去除水体中氮、 磷营养物质的方法
1、底泥疏浚 底泥疏浚是指把黑臭水体内受到污染的底泥、垃圾等固态污染物清理 出来,从而减少内源污染物 优点是可以快速去除水体中底泥污染物,减少底泥对水体的污染 缺点是底泥要进行二次处理,操作不当容易造成更严重的水体污染 底泥疏浚被认为是减少内源污染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能有效的去除那些 底泥中的营养物质含量,因此被认为是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的一种有效方法
2、微生物法 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对污染物的去除和养分的循环起着不 可忽视的作用 当水生态系统中含有大量的无机营养物质,通过对氮的氨化、硝化、 反硝化作用,微生物驱动着水体中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微生物参与着有 机磷的分解作用,可以促进水生植物的吸收利用
微生物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研究
微生物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研究引言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过量的营养物质输入,导致水中藻类和植物生长过度,并消耗大量的氧气,从而使水体中的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这对水体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健康都带来了严重威胁。
目前,微生物治理已成为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的有效方法之一。
本文将重点介绍微生物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的应用及相关研究进展。
一、微生物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的应用1. 生物吸附微生物在水体中的各个层次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具有吸附和降解营养物质的微生物可以通过吸附和降解过量的营养物质,有效地减少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程度。
例如,一些微生物可以通过吸附磷酸盐和氮化物等营养物质,改变水体中的化学平衡,从而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盐浓度。
2. 生物除藻微生物通过控制和抑制藻类的生长,可以有效地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
一些微生物可以分泌抑制藻类生长的物质,抑制藻类的繁殖。
此外,一些特定类型的微生物还可以利用藻类作为其营养来源,并在此过程中控制藻类的数量。
3. 生物循环微生物在水体中可以参与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循环过程。
例如,一些特定的微生物可以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进而完成氮的硝化作用。
这种微生物参与的循环过程可以有效地减少水体中氮的浓度,进而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
二、微生物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研究进展1. 微生物筛选和应用目前,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致力于筛选和应用适于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的微生物。
通过采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手段,可以快速筛选出具有降解和吸附富营养化物质能力的微生物菌株。
同时,工程学家们还研究了如何应用这些微生物,以实现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
2. 微生物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微生物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效果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温度、光照、浓度等环境因素都可能影响微生物的生长与代谢过程。
因此,研究者们对于微生物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寻找最佳的微生物与环境因素的匹配关系,提高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的效果。
3. 微生物技术的创新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微生物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应用。
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方法
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方法
以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方法为题,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富营养化水体。
富营养化水体是指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过多,导致水体中的藻类、浮游生物等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变得浑浊、绿色或蓝绿色,甚至出现水华现象,严重影响水体的生态环境和水质。
那么,如何治理富营养化水体呢?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治理方法:
1.生物修复法:通过引入一些能够吸收营养物质的生物,如水生植物、螺蛳等,来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达到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的目的。
2.物理治理法:通过人工清除水体中的藻类、浮游生物等,或者利用一些物理手段,如曝气、增氧等,来改善水体的环境,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
3.化学治理法:通过投放一些化学药剂,如硫酸铜、过氧化氢等,来杀灭水体中的藻类、浮游生物等,达到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的目的。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注意药剂的使用量和使用方法,以免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
4.综合治理法:综合运用上述几种治理方法,根据不同的水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达到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的目的。
治理富营养化水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水体的环境、
水质、生态等多个因素,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
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方法
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方法富营养化水体是由于过多的营养物质输入(如氮、磷等)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而形成的一种环境问题。
其对水生生物和人类的危害较大,因此对富营养化水体进行治理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关于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方法,供参考。
1. 减少营养物质输入量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的首要任务是减少营养物质的输入,尤其是氮、磷等。
可以从废水排放、农业、工业污染等方面入手,采取污水处理、农业节水减排、工业绿色发展等措施减少营养物质的输入。
2. 处理污水污水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城市和工业区域,优先处理污水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采用生物处理、物理化学处理等方法,将污水排放前进行处理,降低营养物质的浓度。
3. 促进水体自净水体中的自净能力可以通过增加水深、增加水体的扩散面积、增加水中搅拌等方式进行增强。
这些方法可以增加水体内生态系统的连通性,促进水生生物的生长和活动,并加强水体的自净作用。
4. 处理底泥底泥是水体中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对底泥进行处理也是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的一种有效方法。
可以利用各种物理、生物、化学手段对底泥进行清理和处理,以减少营养物质的释放。
5. 提高水体氧气含量高氧气含量有助于水体中有氧的生态系统进行生长和繁殖,同时可促进有害藻类的大量繁殖所需的氧的消耗,从而防止富营养化水体的形成。
可以通过增加水体流速、增加氧气供应等方式提高水体氧气含量。
6. 控制有害藻类有害藻类是富营养化水体中的一种主要污染物,对水环境和水生生物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可以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方法进行控制,如利用草鱼、鲫鱼等小型鱼类进行捕食,或使用一些生物酶制剂和消毒剂来控制有害藻类的生长和繁殖。
7. 推行河道重建推行河道重建可以通过改善自然环境和增加生态系统的连通性,达到改善水生态环境和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的目的。
可以采用挖掘河道、改善河道水质、增加湿地建设等方式进行河道重建。
8. 乡村污水处理农村地区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在乡村地区推广污水处理技术尤其重要。
水体富营养化监测与治理策略
水体富营养化监测与治理策略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输入水体,导致水体中藻类过度生长的现象。
这种现象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因此,对水体富营养化的监测与治理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水体富营养化的监测方法以及治理策略。
一. 水体富营养化的监测方法水体富营养化的监测是了解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确定治理措施的基础。
以下为几种常见的水体富营养化监测方法:1. 水质监测:通过采集水体样品,并测试其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以及藻类丰度等指标,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判断水体是否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2. 生物监测:利用生物学指标,如藻类种类和数量,测定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直接观察、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等手段进行。
3. 遥感监测:利用遥感技术,通过获取和解译卫星遥感图像,测定水体中藻类的分布范围和密度,以及水体的营养状况。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大范围和实时的监测数据。
二. 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策略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是为了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恢复水体的生态平衡。
以下为几种常见的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策略:1. 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农业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是非常关键的。
可以通过改善农业管理措施,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合理利用农田水利设施,减少农业废弃物的排放等手段来达到目的。
2. 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城市污水中富含大量的营养物质,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会加剧水体富营养化。
因此,加强城市污水处理是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举措,可以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处理方法来去除营养物质。
3. 打造湿地和人工植被:湿地和人工植被对于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有很好的效果。
湿地可以吸收和转化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减少其进入水体的量;而人工植被可以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浓度。
4. 蓝藻监测与早期预警系统:蓝藻是水体富营养化中最常见的一种藻类,其过度生长不仅会破坏水体生态系统,还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技术的效果评估
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技术的效果评估在当今社会,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成为了环境保护领域的一个重要挑战。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流、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研发了多种治理技术,然而,这些技术的效果如何,需要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估。
一、常见的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技术1、物理治理技术物理治理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打捞、底泥疏浚和引水换水等方法。
人工打捞可以直接去除水体中的藻类和漂浮物,但这种方法工作量大,且只能解决表面问题。
底泥疏浚能够减少水体内部的营养盐含量,但操作复杂,成本较高。
引水换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稀释水体中的营养物质,但需要有充足的清洁水源。
2、化学治理技术化学治理技术通常使用化学药剂来抑制藻类的生长或沉淀水中的营养物质。
例如,使用硫酸铜可以杀死藻类,但同时也可能对其他水生生物造成危害。
化学沉淀剂如铁盐、铝盐等能够与磷结合形成沉淀,但过量使用可能会导致水体化学性质的改变。
3、生物治理技术生物治理技术是利用生物的代谢作用来去除水体中的营养物质。
常见的方法有种植水生植物、投放微生物菌剂和构建水生动物群落等。
水生植物通过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来生长,同时还能为水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
微生物菌剂可以分解有机污染物和转化营养物质。
合理构建水生动物群落,如鱼类、贝类等,可以控制藻类的生长,维持水体生态平衡。
二、治理技术效果评估的指标1、水质指标水质指标是评估治理效果的最直接依据。
常见的水质指标包括总氮、总磷、叶绿素 a 含量、化学需氧量(COD)、溶解氧(DO)等。
总氮和总磷的浓度下降,表明水体中营养物质的输入得到了控制。
叶绿素 a 含量的降低反映藻类生长受到抑制。
COD 的减少说明水体中有机物的污染减轻,DO 的增加则表示水体自净能力增强。
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治理
水体富营养的生物治理0408210026 许方迪水体富营养化作用是指含大量氮、磷(含N>0.2—0.3mg/L,P>0.01—0.02mg/L)的工业污水或生活废水排入江河、湖泊或海域中时,水体出现的富营养状态。
当富营养水体有适当的生物、水文、气象条件时.水体中的藻类等浮游生物发生暴发性增殖,使大面积的水域被藻类所覆盖.阻碍了水体与大气的接触,导致水中溶解氧的降低,而且某些藻类还会产生毒素。
而藻类的代谢死亡,微生物分解藻体及其它有机物也要耗去水中大量的溶解氧。
从而使水域产生大面积缺氧导致水体腐败发臭造成灾害,有的已成为公害.引起全球关注。
水体呈现富营养化形成赤潮等灾害的主要原因是水中氮、磷等污染物质含量的增加,所以国家对污水排放中氨、磷量有较严格的要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中规定:NH3一N<15mg/L。
磷酸盐(以磷计)<0.5 mg/L.我国地表水体富营养化状况及其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水体富营养化并不十分明显,但是90年代以后情况就比较严重。
东海、南海多次大面积出现赤潮,全国湖泊约有75%的水域受到N、P的严重污染,部分河流水域也出现富营养化,最为严重的是滇池,可以说是成了一个久治不愈的顽症。
该湖自出现富营养化以来,采用了许多种防治措施,已花费巨额资金,但仍然没有明显好转。
最近几年,江苏的太湖也出现了严重的富营养化。
目前,我国地表水体富营养化的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人1:1比较集中的城市附近,但随着经济发展,水体富营养化存在向农村扩展的趋势。
引起这些地区地表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源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外源和内源。
外源也叫外部污染源,所谓外部污染源是指污染水体的污染物来自水体以外的其他环境中的污染源,如大气降水进入地表水体、废污水的排放等。
内源,主要是指那些引起地表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物质来自水体内部的污染源。
富营养化水体的脱氮除磷水体富营养化防治的关键是控制水中氮、磷的含量。
水体富营养化的机制和治理
水体富营养化的机制和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是现代社会一个严峻的环境问题,不仅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还对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近年来,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升级,特别是严重危及水资源的发展和利用,应该引起更加广泛的社会关注和重视。
一、水体富营养化的机制1. 营养物质的过量输入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机制是人类活动过量地输入富含营养物质的排放物到水体中,如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物、畜禽粪便等。
这些物质中含有丰富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它们被排入水体后,利用了水体中的养分,导致淘汰有机体,致使水体富营养化。
2.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失调自然界的生态系统通常是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状态下的,破环这种平衡状态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例如,某些生态系统内生的污染物是微生物的优势菌群代谢产物,这些优势菌群可能自我调节,在无特殊情况下会增加其他微生物的优势程度,并促进营养物质的生产和积累,最终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3. 温度和气候变化温度和气候变化也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机制。
改变气候模式和温度,会引起水体中藻类等养分的生长和繁殖,这些养分可以形成营养盐,增加生态系统的营养物质输入,从而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1. 营养物质管理减低富含营养物质的废水进入水体,是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基本手段。
营养物质管理可以通过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和排放管制,控制人类活动对水体富含营养物质的输入,并且降低含有富含营养物质的废水排放的含量,这有助于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2. 增加水体的淡化对于已经富营养化的水体,一种有效却昂贵的方法是使水体淡化。
这个过程涉及到技术,但淡水还原可以去除富含营养物质,例如通过机械、生物或化学方法而实现。
这个过程要继续,通常需要对富营养化水体的长期周转进行追踪和监管。
3. 生态系统恢复生态系统恢复可以是一种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有效方法。
恢复生态系统可以通过增加自然环境的生产力,例如建设湿地、创造人工河床,来控制富营养化和藻类的生长并改善水体质量,减小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并促进水体生态系统的恢复。
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措施
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措施
水体发生富营养化时,可以使用凝聚沉降的化学试剂,杀死水体中的藻类植物。
也可以养殖大型的水生植物,通过吸附、降解、转化的作用,减低水体中氮、磷元素的含量。
还可以挖掘水底污泥和沉积物质、对水体底部补充氧气、注入磷、氮含量低的水。
水体富营养化的解决方法
可以使用凝聚沉降的化学用剂,来杀死水体中的藻类植物。
通常使用铁、铝、钙等物质,能够与水体中的磷酸盐反应,生成不溶性的沉淀物,水体中的含量浓度就会下降,大量的水藻就会死亡,此时需要人工将这些水藻捞出,避免污染水体。
还可以通过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元素,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通常在水中养殖凤尾莲、芦苇、狭叶香蒲、丽藻等大型的水生植物,能够吸附、转化、降解水体中,大量的氮、磷元素,以及悬浮颗粒。
也可以合理防治水体污染,管控污水排放的工程。
尽量提高污水排放达标的标准,确保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在排放时,其中氮、磷的含量较低,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发生,也要控制化肥的使用,避免大量使用化肥污染水体。
可以通过挖掘水底的污泥,以及沉积物质,对水体进行深层的曝气,为水体底部补充充足的氧气,能够阻碍底部淤泥中磷元素的释放,还能在盆底铺上塑料薄膜,阻隔水体与土壤接触,甚至可以注入氮、磷含量较低的水。
水体富营养化治理
水体富营养化治理
水体富营养化,不仅会影响城市环境的整体美观,还会使水体遭到严重污染并影响水中生物的正常生长繁殖,那么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方法有哪些呢?接下来来为大家讲解下吧。
氮、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控制了氮、磷也就是基本上控制了水体的富营养化。
1、氮的控制,在养殖前期,水体中氮含量一般都较低,水体处于贫营养状态,为保持水色和一定的透明度,维持菌相和藻相平衡,有时候需要加入一定量的氮(施肥)。
但是到了养殖中后期,水体中氮水平急剧升高,水体进入富营养化状态,为消除多余的氮,有效的办法是向水体定期投放芽孢杆菌类产品,加强水体的氨化、硝化、反硝化能力。
2、磷的控制,磷在水体中以可溶性磷和不溶性磷二种形态存
在。
只有可溶性磷才能被藻类吸收,将水体中可溶性磷转化生成不溶性(或微溶性)磷,是防治水体富营养化的有效办法。
在养殖中后期定期向水体投放生石灰,能使可溶性磷生成不溶性的磷酸盐
[Ca5(OH)(PO4)3]。
投放生石灰一般每15天~30天一次,每天每亩10kg~20kg不等。
3、微生物制剂抑制技术。
在养殖池中经常施放有益微生态制剂,能及时降解进入水体中的有机物,如动物尸体、残饵等,减少有机耗氧,稳定pH值。
单细胞藻繁殖旺盛的水体,不但溶氧高,而且单细胞藻可以稳定水体的物理要素及化学要素,清除氨氮等有害的物质,减轻环境中让养殖动物产生应激的因素。
有条件的可以设置微管增氧等,提高溶氧量,促进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关于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方法的知识。
水体富营养化及治理计划(十)
水体富营养化及治理计划一、实施背景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等)过量积累,导致水体中藻类、水生植物等生物过度繁殖,引发水质恶化、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给水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威胁。
因此,制定水体富营养化治理计划势在必行。
二、工作原理水体富营养化治理计划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的输入,二是加强水体自净能力。
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的输入,主要通过加强农业、工业、城市生活等领域的污染物排放控制,减少农田、城市排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输入。
加强水体自净能力,主要通过加强湖泊、河流等水体的生态修复,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促进水体中的藻类、水生植物生长,吸收和转化水体中的营养物质。
三、实施计划步骤1.调查评估:对目标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进行全面调查评估,确定治理的重点和方向。
2.制定治理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具体的治理措施,包括减少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和加强水体自净能力两个方面。
3.实施治理措施:按照制定的治理措施,组织实施相应的工程项目,包括农田和城市排水治理、湖泊和河流生态修复等。
4.监测评估:在治理过程中,定期对水体的水质、生态状况等进行监测评估,及时调整治理措施,确保治理效果。
5.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水体富营养化治理。
四、适用范围水体富营养化治理计划适用于各类水体,包括湖泊、河流、水库等。
根据不同水体的特点和治理需求,可以制定相应的细化措施。
五、创新要点1.综合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治理措施,包括减少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加强水体自净能力等。
2.针对性措施:根据不同水体的特点和治理需求,制定相应的针对性措施,提高治理效果。
3.社会参与: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水体富营养化治理。
微生物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研究
微生物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研究第一章研究背景与意义水是生命的基本物质,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的健康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逐渐突出。
水体富营养化指的是水体中营养物质过剩,尤其是氮、磷等造成水中藻类、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破坏水体生态平衡的现象。
为了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微生物治理技术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向。
第二章微生物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原理微生物在水体中可以充当生态系统中的调节者,通过各种代谢过程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进行转化和降解。
微生物可以利用水中的氮、磷等含量过高的营养物质作为生长和繁殖的能源,从而减少水体中营养物质的浓度。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与水体中的藻类竞争养分和生存空间,抑制藻类的生长,从而达到治理富营养化的目的。
第三章微生物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方法与技术1. 选择适宜的微生物:通过筛选适宜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藻类等,来应对不同水体的富营养化情况。
微生物的选择需要考虑其耐盐、耐低温、产生多种酶等特性,以适应不同水体中的环境条件。
2. 加强环境修复技术:利用微生物修复剂,可以改善和恢复受富营养化影响的水体生态系统。
其中包括添加生物吸附体、微生物菌剂和微生物方法等,通过增加生物量和微生物活性对水体进行修复。
3. 利用微生物的代谢特性: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可以利用微生物的代谢特性来促进水体中营养物质的转化和降解。
例如,通过硝化细菌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再通过反硝化细菌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释放到大气中。
第四章微生物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应用案例1. 化学处理与微生物结合:通过细菌对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进行降解,并结合化学处理方法,如添加聚合氯化铝等,可以显著减少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2. 生物驱藻技术:利用致病微生物和叶绿素合成抑制剂等来控制藻类的数量和生长速度,从而达到治理富营养化的目的。
3.环境工程技术:通过建设人工湿地、修建截污沟等工程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活性对水体进行修复和净化。
浅析富营养化水体的生物- 生态修复方法
DOI:10.16675/14-1065/f.2020.15.086浅析富营养化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方法□熊竹楠摘要:水体富营养化破坏了水体原有的生态平衡,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大部分河流、湖泊均出现了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生物-生态修复技术以运行和维护成本低、无二次污染、可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等优势成为研究热点。
介绍了4种具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生物膜处理技术、生态浮床技术、人工湿地技术和微生物修复剂投加技术,分析了各项技术的基本原理、优势和局限。
关键词:富营养化;生物生态修复;水质净化文章编号:1004-7026(2020)15-0158-02中国图书分类号:X524文献标志码:A(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北保定071000)水体污染是世界重大环境问题,水体富营养化是水体污染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排入水体,使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中溶解氧含量下降,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生生态平衡被破坏的现象。
近年来,由于我国湖区人口快速增长,以及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湖泊的生态安全正遭受着严重威胁。
相关研究显示,我国5大湖区的22个代表性湖泊中,有59.1%的湖泊处于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状态[1]。
水体富营养化不仅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平衡,对水质、水生生物等造成不利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剧了水资源危机。
因此,发展富营养化水体治理技术的意义重大。
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手段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3种方法。
尽管物理和化学方法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其投资、运行、维护成本较高,不利于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且在污染较大的情况下不可行。
生物-生态修复方法是以生物学及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通过人为培育的植物或微生物迁移、转化、降解水中的污染物,从而完成治理的一种方法。
相比之下,该技术的运行与维护费用较低、处理效果较好,且不存在二次污染的问题,因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快速的发展[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体富营养的生物治理
0408210026 许方迪水体富营养化作用是指含大量氮、磷(含N>0.2—0.3mg/L,P>0.01—0.02mg/L)的工业污水或生活废水排入江河、湖泊或海域中时,水体出现的富营养状态。
当富营养水体有适当的生物、水文、气象条件时.水体中的藻类等浮游生物发生暴发性增殖,使大面积的水域被藻类所覆盖.阻碍了水体与大气的接触,导致水中溶解氧的降低,而且某些藻类还会产生毒素。
而藻类的代谢死亡,微生物分解藻体及其它有机物也要耗去水中大量的溶解氧。
从而使水域产生大面积缺氧导致水体腐败发臭造成灾害,有的已成为公害.引起全球关注。
水体呈现富营养化形成赤潮等灾害的主要原因是水中氮、磷等污染物质含量的增加,所以国家对污水排放中氨、磷量有较严格的要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中规定:NH3一N<15mg/L。
磷酸盐(以磷计)<0.5 mg/L.
我国地表水体富营养化状况及其原因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水体富营养化并不十分明显,但是90年代以后情况就比较严重。
东海、南海多次大面积出现赤潮,全国湖泊约有75%的水域受到N、P的严重污染,部分河流水域也出现富营养化,最为严重的是滇池,可以说是成了一个久治不愈的顽症。
该湖自出现富营养化以来,采用了许多种防治措施,已花费巨额资金,但仍然没有明显好转。
最近几年,江苏的太湖也出现了严重的富营养化。
目前,我国地表水体富营养化的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人1:1比较集中的城市附近,但随着经济发展,水体富营养化存在向农村扩展的趋势。
引起这些地区地表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源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外源和内源。
外源也叫外部污染源,所谓外部污染源是指污染水体的污染物来自水体以外的其他环境中的污染源,如大气降水进入地表水体、废污水的排放等。
内源,主要是指那些引起地表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物质来自水体内部的污染源。
富营养化水体的脱氮除磷
水体富营养化防治的关键是控制水中氮、磷的含量。
1.生物硝化一反硝化脱氨这一方法是利用硝化和反硝化细菌的作用,通过人工控制条件,在常规污水好氧生化处理系统基础上增加缺氧段,达到去除水中氮的目的,此法主要用于工业废水的处理.全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硝化阶段,其目的是在人工强力曝气条件下,使污水中有机氮、磷、NH4+等转化为NO3—或NO2—.该过程可由一般好氧处理设施来完成.第二阶段是反硝化阶段,即兼性厌氧的反硝化细菌在厌氧条件下,将NO3—和NO2—转化为N2,并从水中逸出,从而达到脱氮的目的.其处理流程如图1所示:
第一阶段中,由于微生物的同化作用使部分氮、磷转化为细胞物质,可在沉淀中经污泥沉淀
—,将在第二阶段去除.由于反硝化细菌为化能异作用从水中去除;大部分氮被氧化为NO
3
养菌,必须以有机化合物为能源,以NO3—为代谢中的电子受体,将NO3—转化为N2。
而由于第一阶段处理后出水中有机碳含量很低,因此要在第二阶段加入有机碳来满足反硝化细菌的需要.据报道,当污水中C/N<3:1时,反硝化作用受到抑制.一般应考虑用成本低的简单有机化合物为补充碳源.以甲醇为碳源时,反硝化作用过程为:
从上式可以看出,甲醇可被氧化为CO
2,而NO
3
—被还原为游离态氮.
第一阶段要求在好氧条件下,由传统的二级处理(活性污泥法等)来完成;第二阶段要求在厌氧条件下,需将脱氮池设为封闭形式,并在适当位置设置排气孔,以便于脱氮过程中
的N
2和CO
2
排出.最后,沉淀池与脱氮池之间设置曝气池来完成水中N
2
的吹脱,以防止沉淀
池污泥上浮及在好气条件下氧化多余的甲醇.其生物硝化一反硝化作用脱氮流程如图2所示:
2.缺氧好氧除磷废水中的磷最普通的存在形式是有机磷化物、正磷酸盐和聚合磷酸盐。
聚合磷酸盐在水中逐渐水解为正磷酸盐,而有机磷化物被细菌分解则释放正磷酸盐。
在缺氧阶段.兼性菌繁殖降解有机物,而聚磷菌吸收水解产物中的甲酸、乙酸、丙酸及酸类等有机物作营养物.同时将体内贮存的磷酸盐以PO
4
——P的形式释放出来,以便获得能量。
在
好氧阶段,聚磷菌将体内贮存的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能量,同时将污水中的PO
4
——P超量吸收至体内.以聚磷酸盐的形式贮存,在剩余污泥中排放.从而达到生化除磷目的。
混凝法除磷一级和二级生化处理最多只能去除20%-30%的磷.其余的磷应采用其它方法来去除。
用混凝法除磷是有效的.采用的混凝剂有聚铝或聚铁。
混凝剂可以在废水处理流程某一处理段加入。
如:初沉池、生物滤池、曝气池或上沉池之前等。
但对某一个具体废水处理厂来说,选在某一段投加混凝剂.效果可能是最好的关键因索是,不论在那一段投加混凝剂,其除磷效果,取决于生物絮体和分散沉淀物的分离去除效果
脱氮除磷工艺综述
水体富营养化的解决方法有外部控制及内部控制营养盐两种。
内部控制营养盐主要是通过增加深水层的含氧量防止上述营养盐类的回复;外部控制营养盐的方法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的生理代谢过程去除水中营养盐。
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Ludzack—Ettinger工艺
该工艺首次提出利用污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作为反硝化的碳源,由两个串连的反应器组成,工艺流程见下图1—1:
污水在第一个反应器中只搅拌不充氧、维持缺氧状态。
第二个反应器进行曝气使含碳有机物氧化并产生硝化作用。
两个反应器只是部分分离,其流体保持相连。
由于两个反应器间的混合作用,使第二个反应器含有硝酸盐的混合液与第一个反应器的缺氧混合液间可以进行液体
交换,使进入第一个反应器的硝态氮还原成氮气。
由于两个反应器间液体交换缺乏控制,因此影响脱氮效果。
二.A/0工艺
该工艺由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沉淀池组成工艺流程见下图1-2:
污水首先进入厌氧池,兼性厌氧的发酵细菌将污水中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发酵产物,聚磷细菌将菌体内积聚的聚磷盐分解。
随后污水进入缺氧池,停留时间可为0.5—1.0小时,反硝化菌就进行反硝化以去除碳和氧。
在厌氧池和缺氧池都设有搅拌混合器,以防污泥的沉淀。
接着污水进入曝气的好氧池,以去除可降解的有机物,这时的聚磷细菌吸收周围环境中溶解性磷,以聚磷盐的形式在体内储存起来,最后进入沉淀池使泥水分离,排放出的剩余污泥的含磷量可达到6%以上,泥龄以5—10天为佳,整个系统BOD去除率98%以上,总氮去除率80%以上,总磷去除率95%以上。
三.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工艺
SBR工艺是一种将初沉、反应和一次沉淀各工序在同一反应器中进行,按时间顺序进行污水处理,整个处理过程分为初沉、进水、反应、出水、休闲五个时期。
具有结构简单,投资省,操作管理方便等优点,近来已研制出各种型号的自动监测系统,操作时可按水质情况调整各时段时间,已有许多报道指出SBR工艺具有良好的脱氮、磷效果。
一般BOD去除率90%以上,总氮去除率70%以上,总磷去除率98%以上。
四.氧化沟工艺
氧化沟的脱氮除磷,主要是利用沟内溶解氧分布的不均匀性,通过合理的设计,使沟内产生交替循环的好氧区、缺氧区和厌氧区,从而达到脱氮和除磷的目的。
五.二池间歇暴气工艺
二池间歇暴气工艺由两个反应池直接相连,最后由一个沉淀池所构成,二池容积相等,各池内设搅拌器,二池周期的反复进行暴气和搅拌,形成厌氧、缺氧和好氧区。
每次循环周期120分钟,第一反应池暴气35min,为消化过程。
搅拌85min,主要是放磷过程,其次是反消化脱氮,在第二反应池暴气80min,搅拌40min,进行低浓度的硝化、脱氮和磷的吸收过程,污水经过暴气、搅拌以及污泥的吸收后,磷的含量几乎可以过到0,去氮率达90%,BOD去除率达95%,总磷去除率达90%。
六.其它脱氮除磷工艺
此外,另有一些工艺也取得了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
如生物陶粒反应工艺的氨氮去除率达90%:膜—生物反应工艺的氨氮去除率达97%以上:OMNIFLO型定序间歇暴气工艺在低温故6摄氏度时,其氨氮去除率达95%以上;间歇暴气循环生物滤池脱氮率达70%-80%;Schreibei工艺的总氮去除率达90%以上,磷的去除率达70%-890%.
我国水域环境质量日益下降,尤其是富营养化程度逐年加重,治理工作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只有结合水体实际情况,对水体进行综合研究,找出最合理的治理方法加以治理,我们身边的环境才能加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