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预算制度变迁
中国预算制度的发展史

中国预算制度的发展史中国的预算制度肇始于晚清,并于上世纪40年代在延安边区达到一个高峰:实现了预算民主。
经过议会审议的预算,从根本上说,是用于解决政府和人民的财产关系问题,这是一国政治中最重要的宪法关系。
把宪政理念引入预算领域,其意义在于,以民主法治的形式,对政府的财政权力进行限制和监控,以保护公民财产权及依附其上的基本人权,促进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实现和公共财政体制的良好运行。
晚清肇始1911年的预算案,意味着中国第一次有了制约皇室财权的制度。
近代中国实质上的进步是从引进西方国家的预算思想开始的。
先是一些曾经到过西方的中国人及来华的传教士撰文介绍西方国家的预算知识,主张仿效之以推进中国财政制度的进步,随之一批在近代颇有影响的思想家也纷纷发表预算言论,一时出现了理论的“扎堆”现象。
预算始成为人民大众对抗封建专制、争夺民权的工具。
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期间所作的《日本变政考》中,主张仿效西方,实行预算公开。
光绪皇帝予以采纳,诏令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因变法失败而未及施行也。
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先后“驾崩”,其时革命风潮大涨,其势不可遏,摄政王载沣被迫诏令办理立宪事宜,成立各省咨议局,将九年立宪改为六年。
此后,预算与税收便成为立宪派与皇室之间最重要的权力之争。
1910年,梁启超发表《度支部奏定试办预算大概情形折及册式书后》一文,对清政府颁布的预算草案的收支进行猛烈抨击。
他认为,从预算可窥一国政府的施政方向,是政治而非经济所能概括,这是当时中国人对预算最为深刻的认识了。
“资政院”是中国议会的雏形,这个清政府自己建立起来的机构一经面世,就给皇权专制造成不小的麻烦。
开院之初,议员们经过多次详细审议讨论,据理力争,竟迫使历来强盛不可一世的清政府屈服,将原预算额37635万两核减掉7790万两,使岁入总额略有盈余。
1911年11月3日公布的《重大信条十九条》中规定:“本年度之预算,未经国会决议者,不得照前年度预算开支。
中国预算制度_变迁轨迹和改革路径

中国预算制度_变迁轨迹和改革路径引言:预算制度作为一个国家财政管理的核心制度之一,直接干系到国家财政管理的效能和公共财政资源的分配。
本文将对中国预算制度的变迁轨迹以及改革路径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中国预算制度的变迁轨迹中国的预算制度经历了长期进步和变迁,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规划经济时期的“命令性预算制度”、改革开放初期的“过渡期预算制度”和现代化建设阶段的“现代预算制度”。
1. 规划经济时期的“命令性预算制度”在规划经济时期,中国实行了“命令性预算制度”。
这一制度主要强调了政府的规划指令权和资源配置权,政府通过规划的形式来管理财政收支,并以规划为依据进行资源的调配和分配。
然而,这种制度存在着决策权高度集中、财政决策与市场环境脱节等问题,导致预算执行效果不佳。
2. 改革开放初期的“过渡期预算制度”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预算制度发生了一系列改革和转变。
在这一阶段,中国逐渐实行了“过渡期预算制度”。
这一制度主要强调了市场经济的调整作用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通过预算编制和公开披露的方式来实现预算的透亮度和合法性。
然而,在这一阶段,预算制度的变革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决策过程不透亮、预算执行能力不足等。
3. 现代化建设阶段的“现代预算制度”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中国的预算制度进入了“现代预算制度”阶段。
这一制度主要强调了预算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民主性,政府通过预算绩效管理和社会参与的方式来激励财政执行者和增加民众对财政运作的监督和参与。
目前,中国的预算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如财政预算报告的公开披露、预算绩效评判的推行等。
二、中国预算制度的改革路径在中国预算制度的改革过程中,需要探究适合自身国情的改革路径。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 加强预算制度的透亮度和公开性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政府需要更加乐观主动地向大众披露相关信息,并加强社会监督的力度。
通过加强预算制度的透亮度和公开性,可以提高预算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增加政府的信任度。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l财 政状 况 。我 国 率先开展 政府 预算 管理制度 -
创 新的地 区 , 往是 那 些 经 济欠 发 达 地 区或 者 老工 往
业 基地 。这些地 方 由于财 政 收 入 规模 有 限 , 短期 内 又难 以增 加 , 同时财政 支 出管理 不善 , 收支矛 盾 比较 突出, 因而其 改革 现 行 的 政府 预 算 管 理制 度 的愿 望 比较 迫切 。这种 状况使 得地 方不 能坐 等上级来 提供
都是 相互 交叉 紧密结合 在一起 的 。
新 中国成 立后 , 国政府 预 算 管理 制 度经 历 了 我
初步形 成 ( 9 9 9 2年 ) 长期 相 对 稳 定 ( 9 2 1 4 ~1 5 、 1 5 ~
管理 制度 , 能尽快 提 高有 限财政 资金 的使用效 益 , 才
以满 足本地 区经 济发展 的需要 。这 是我 国政府 预算
和 供 给 两 个 方 面影 响 因素 的 同时 存 在 决 定 了政 府预 算 制度 的均 衡 与 否 。
关 键 词 : 府预 算 ; 度 变 迁 ; 响 因素 ;需 求 一供 给 ” 析 政 制 影 “ 分
中 图 分类 号 : 8 0 2 F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0 3 2 7 2 1 ) 4 0 7 —0 1 0 —7 l ( 0 0 0 — 0 2 5
TH E TH EORY AND PRACTI CE 0F NANCE F1 AND ECON0M I CS
Vo .3 NO 1 6 1 1 . 6
21 0 0年 7月
J 1 2 1 u. o 0Fra bibliotek ・财政 与税 务 ・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变迁的影响 因素分析
中国政府预算制度变迁

/fanclub/topic-detail/51831中国政府预算制度变迁:过去、现在、未来摘要:预算是国家的血液和基础,作为通过强制方式从事经营公共财政的国家活动,它既涉及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和效能,是实现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最优化的重要政策手段。
又是构成国家建设和政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和制约着民主政治的水平和程度,从而成为促进政治认同、国家整合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是提供公共产品和部分准公共产品,政府预算是围绕着实现政府职能而进行的财政资金收支活动,政府预算管理则是预算资金安全、高效运行的保证。
因此关注我国政府预算制度变迁,了解预算制度改革历史,总结我国政府预算规律的意义重大。
关键词:中国政府预算制度制度变迁理论预算制度变迁预算制度改革一、引言背景目的问题理论工具191219502011100二、制度变迁理论简介高度概括总结,突出制度变迁理论动力、方式和障碍《我国政府预算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政府预算理论演进与制度创新》《中西对比论我国政府预算编制的改革》P15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的过程。
制度变迁还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也可以被理解为对一种更有效的制度的生产过程,同时,也可以被理解为一些相关主体间通过交易而达成契约的过程。
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主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如何从旧的制度过渡到新的制度;二是制度创新问题,即通过研究制度供求探讨新的制度安排怎样产生的问题。
(一)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总的来说,制度变迁的动力由制度变迁的供给及需求因素相互制约而形成。
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制度需求?菲尼认为:“按照现有的制度安排,无法获得某些潜在利益,行为者认识到,改变现有的制度安排,他们能获得在原有制度下得不到的利益,这是就会产生改变心有制度安排的需求。
”诺思认为,这些潜在利益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规模经济、外部性、克服对风险的厌恶和不完善市场的发展。
中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演进(1949 —2006 年)

中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演进(1949 —2006 年)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预算制度的演进过程:形成阶段(1949 —1951 年) 、长期稳定阶段(1952 —1992 年) 、初步改革阶段(1992 —1998 年) 和改革深化阶段(1998 年至今) 。
为克服传统政府预算制度的弊端,自20 世纪90 年代末,我国相继实施了多项预算改革措施。
但应当看到,我国的政府预算改革尚处于初始阶段,今后一段时期,还应进一步加强预算控制,增强预算的透明度,确保预算的合规性,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预算制度演进20 世纪90 年代末,随着公共财政框架构建目标的确立,政府预算改革成为近年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
客观考察与分析政府预算制度的历史沿革,探索政府预算制度的改革取向,对于公共财政框架的顺利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目前的政府预算研究文献中,有关政府预算制度演进的论述,主要是着重于对财政体制发展变化的描述,即主要是关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关系的发展变化。
然而,财政体制虽然是影响政府预算制度的重要因素,但二者的发展进程并不完全一致。
在财政体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由于政府预算制度受到既有路径依赖的影响,往往还能维持很长一段时间。
因此,财政体制的变迁并不能作为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演进的标志。
从政府预算制度自身的发展变化特点来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政府预算制度的形成阶段:1949 —1951 年建国初期,我国国民经济面临着严重困难,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财政赤字。
国家为了扭转这种困难局面,于1950 年采取了统一财政经济管理的重大决策,对财政管理实行了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办法。
1951 —1952 年又实行了初步分级管理的财政管理体制。
1951 年3 月,政务院颁发《关于一九五一年度财政收支系统划分的决定》,将财政收支由高度集中,统一于中央人民政府,改为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实行中央、大行政区、省(市) 三级财政,并实行初步的分级管理,各级政府都设立相应的财政管理部门。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演进与发展走向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演进与发展走向作者:林娜来源:《治理现代化研究》2019年第05期关键词:预算制度;预算绩效;预算法;预算监督中图分类号:F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729(2019)05-0061-08预算是一种对政府和政府官员“非暴力的制度控制方法”。
作为一种制度,预算要求民主、公开、透明、绩效与问责。
我国的政府预算制度肇始于晚清,民国时期有所发展,制定和颁布了一些法律,但是大部分预算制度变革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执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财政预算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已日趋成熟,对我国法治政府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支撑作用。
同时也应看到,进入新的时期,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全面深化改革要求财政预算制度改革进一步向前推进。
当前我国预算管理实践与预算法的原则规定存在着某种制度性冲突(尤其是基层政府的政府预算),需要构建更加公开、透明、绩效管理与问责机制更为有效的政府预算制度,以确保政府预算的法定性、预算边界的清晰性、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预算执行的有效性、预算信息的畅通性和预算监督的健全性。
我国的《预算法》于1994年3月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经过社会各界20年的讨论,终于在20年后完成首次修改。
在《预算法》修改过程中,一直存在着“管理法”与“控权法”两种思路的交锋。
争论的实质,其实是对《预算法》根本价值、法律定位和作用的不同认识。
[1]这是因为过去我国还没有提出公共财政改革的目标,对预算民主和预算法治也没有充分的认识,过于强调预算对宏观调控的作用,而忽视了对政府收支权力的监控功能。
[2]在现实中,政府预算是我们落实依法治国的“突破口”,是法治政府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从全球看,政府预算制度起源于英国,是现代财政管理的核心。
从它产生的历史过程我们能够看出,13世纪初开始萌芽,最终确立下来是在18世纪末,中间经过了五六百年的时间。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模式研究(1949-2013)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模式研究(1949-2013)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模式研究(1949-2013)一、引言作为国家经济管理的核心工具和重要手段之一,政府预算制度在我国的发展与演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1949年到2013年的历史时期中,系统地梳理和探讨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演进与改革模式。
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预算制度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经济体制基本上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导,政府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十分强大。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预算制度主要以中央计划为主导,由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和分配国家财政收支。
此时期的预算制度较为局限,预算编制和执行的透明度和规范性较低。
三、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的预算制度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体制。
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预算制度也开始进行改革。
1981年,我国首次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该法规定了政府预算制度的基本框架和法律依据。
在此后的几十年中,我国预算制度逐渐完善,财政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四、21世纪初至2013年的预算制度改革模式进入21世纪,我国政府预算制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改革任务。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社会变革深入的背景下,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主要遵循了以下几个模式。
1. 增加预算的公开透明度为了提高政府预算的透明度和公开性,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首先,加强了预算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
在政府部门的预算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注重对外界的信息公开和信息化建设。
其次,建立了预算审计制度和社会监督制度,推动政府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公开和监督。
这一系列措施有效提高了政府预算的公开透明度,增强了社会对财政收支状况的监督和评价。
2. 强化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为了提高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率和预算绩效,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中注重加强对预算执行和绩效评价的监控和管理。
通过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绩效评价方法,提高了政府预算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中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变迁分析

中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变迁分析摘要:制度变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代替另一种效益较低的制度的现实动态过程。
政府预算制度也是一种制度,并且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从我国政府预算制度发展变化各个阶段的特征来看,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变迁符合制度变迁的一般规律。
但是,通过深入的分析,我们发现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发展与我国公共财政制度框架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这说明目前我国政府预算制度存在若干问题,通过重点剖析这些问题,我们找到了我国政府预算制度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政府预算制度变迁变迁分析问题改革从清末到现在我国的政府预算制度经历了很长的发展沿革过程,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预算管理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应当看到,由于具体国情的束缚和传统管理模式的惯性影响,我国现行的政府预算制度与公共财政的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
因此,我们将制度变迁理论与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变迁结合起来,分析我国政府预算制度变迁各阶段的特点、变迁方式,并从中找出我国政府预算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将来改革的方向和方法,为完善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
一、制度变迁的理论基础制度变迁可以被看成是制度的替代、转化与交易过程,在此过程中涉及到了谁发动了制度变迁、为什么要进行制度变迁、如何进行制度变迁和制度变迁的效果如何等问题。
首先,制度变迁的主体就是指所有参与制度变迁的个人、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政府等。
一般对各个主体而言,只有当制度变迁的收益大于成本时候,他才会参与推动制度变迁,否则就会阻碍制度变迁。
其次,进行制度变迁是因为旧制度的效率低于新制度的效率,理性人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对制度进行了改革。
影响制度变迁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有效组织是影响制度变迁的关键因素,因为我们需要依靠社会中介组织把经济主体关于制度需求的信息整合起来。
其次,制度变迁成本和制度变迁收益的比较是影响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
政府预算完整性的制度变迁与改革历程

后性 , 对来 说 比较 完整 。 相
216 一 16 年——破坏程度略有缓解 . l 95 9
“ 跃 进 ” 时 期 经 济 工 作 指 导 上 的 失 误 以 及 自然 大
灾 害 的 影 响 , 我 国 国 民 经 济 出现 了暂 时 的 严 重 困难 。 使
2 .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开始不完整
1 .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相对完整
主要 有 : 工商税 附加 、 农业 税 附加 、 市公用 事业 附加 、 城
在 国 民 经 济 恢 复 时 期 ( 9 0 _ 9 2年 ) 由 于 实 行 养 路 费 、 林 基 金 、 工 俭 学 收 入 、 业 利 润 留成 、 业 15 - 15 , 育 勤 企 企
财 政 体 制 方 面 , 扩 大 企 业 自主 权 的 同 时 , 些 必 要 在 一
15 3年 进 入 大 规 模 经 济 建 设 时 期 , 政 体 制 也 相 应 的 规 章 制 度 也 被 破 坏 , 政 管 理 偏 松 。1 6 年 国 家 按 9 财 财 91 进 行 了 改革 , 高 度 集 中为 划 分 收 支 、 级 管 理 的 体 制 , 变 分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历程描述与思考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历程描述与思考时间:2007-03-15来源:会计之友作者:王德春编辑:XL【摘要】预算会计制度的变迁是伴随着预算管理体制改革而进行的。
本文拟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理论来认识中国预算会计制度的变迁历程, 分析其变迁的特征, 探讨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改革和不断完善的渐进过程。
一、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演进历程预算会计制度的变迁是伴随着预算管理体制改革而进行的。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 预算管理体制必然发生变迁与创新, 从而诱致预算会计制度变迁。
从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演进轨迹分析,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 一) 预算会计制度的建立阶段( 1949年—1953 年)新中国成立后, 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要求, 开始编制1950 年全国财政收支概算。
1951 年政务院又发布了《预算决算暂行条例》, 这标志着我国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的预算体制初步确立。
同时,《纲领》和《条例》中涉及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是设计预算会计制度的框架依据。
在此基础上, 财政部于1950 年12 月颁布了《各级人民政府暂行总预算会计制度》和《各级人民政府暂行单位预算会计制度》。
两个制度比较系统、全面、明确地规定了我国预算会计的组织管理体系与核算要求, 既是纲领性的规定, 又是操作性的范本, 奠定了我国预算会计工作的基础, 初步建立了统一的预算会计制度和核算体系。
两个制度堪称为新中国预算会计体系和会计方法的奠基石。
( 二) 改革开放前的波动阶段( 1953 年—1978 年)在这一阶段我国实行“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预算体制。
其做法是由中央核定地方的收支指标, 凡收大于支的地方上解收入, 凡支大于收的地方由中央补助。
在此阶段, 预算体制总体保持稳定, 局部略有调整, 其趋势是由20 世纪50 年代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的体制演变为70 年代以集中为主、适度下放财权的分级管理体制。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模式研究(1949-2013)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模式研究(1949-201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要完善立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
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预算制度是现代财政制度的核心,它在一国的政治经济中居于重要地位,集中体现了一国政府在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的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法进行筹资、分配和管理财政资金以及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是规范、约束和监督政府行为的一种根本方法。
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在吸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政府预算思想和民主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预算经验基础上,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政府预算制度,当时称为“国家预算”。
之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转轨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我国政府预算制度先后经历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计划经济时期、经济体制转轨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建立四个时期60余年的历史演进,形成了与各时期相应的预算内容与特点,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初步建立起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基本相适应的政府预算制度。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未来是建立在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
本文试图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在现行政治制度和行政体制框架下,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对我国的政府财政预算制度展开分析。
一方面,从历史发展角度考察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变迁过程,揭示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历史演变规律、特征与经验教训,为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提供历史借鉴;另一方面,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预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预算改革的绩效、难点与局限,提出今后我国政府预算改革的基本思路、对策建议和未来政府预算的目标模式。
我国政府预算改革近期目标主要不是强化预算绩效问题,而是要强化和实现预算在行政层面的全面控制,中长期目标主要是要实现预算在立法层面的全面控制,未来政府预算模式是通过构建“五级政府、三级预算”的中间过渡型预算模式改革,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三级政府三级预算”的分级分权预算体制和以基金制为特征的完善的政府复式预算体系,走向预算国家。
中国预算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现今改革

体 。《 史记》 , 自虞夏 时 , 说 “ 贡赋备矣 , ……命 日会
稽 , 稽者 , 会 会计 也 。” 代设 会计 之位 , 谋会 计之 夏 必 责 ,可 以推 测夏 王 朝安 排 专 门人 员 负 责 财政 收 支 ,
政研究)9 8 ) 8 年第 3 ) 财政预算制度也产生于这 1 期 。
治 民的状况 。
低的条件下的预算要求 。
值 得 说 明 的是 支 出 中没 有 军 费 和 官 俸 两 大 项 目。这是 因为 当时 兵役寓 于 田制之 中 。有授 田权 利
6 地方财政研究/ 0 . 第 5 0 2 85 0 / 期
3 国家 预 算 实行 “ 吏 禄 、 官用 、 . 量 度 以赋 于 民”
贡, 以待 吊用 ( 于 吊祭 诸侯 的丧 事 )。“ 式贡 之 用 ” 凡 余 财 , 以共 玩 好 之 用 ” “ 终 则 以货 贿 之 人 出会 。 岁 之” 。年终 财政 收支 要核算 汇 总 。 从《 周礼 》 的记 载 , 以 了解 到 当时 国家 财 政 收 可
等 收入 和 各 项财 政 开支 、 库储 存 钱 数等 。郡 县有 仓 专 门 负责 预决 算 的 上计 史 。年 终 , 由县 到郡 再 到 中
括 本郡 ( ) 县 的人 户 口数 、 成年 男 女数 、 田数 、 垦 赋税
以待 王之膳 服 。邦 中之赋 , 以待 宾客 。四郊 之赋 , 以
待稍秣( 牛马饲料 ) 家削之赋 , 。 以待匪颁( 赏赐 ) 邦 。 甸之赋 , 以待工事。邦县之赋 , 以待币帛( 聘问时用 的币帛) 邦都之赋 , 。 以待祭祀。 山泽之赋 以待丧纪。 币余之赋 , 以待赐予 ( 特殊 的赏赐 )。除九赋与九式 ” 收支对 口以外 、 其他方面也专款专用。“ 凡邦 国之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历程描述与思考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历程描述与思考本文旨在探讨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历程,以及预算会计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近40多年来,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变迁,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40多年来,预算会计制度的变迁,把我国从一个落后农业社会发展到现在这个多元经济体制,其变迁之路充满了艰辛。
1978年,中国对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革,那时,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政策,实行改革开放,这一改革也极大改变了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
1978年,我国实施了财政预算办法,标志着预算会计制度的变革正式启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预算会计制度也不断改革,从初级阶段的“四项基本原则”到中级阶段的“实施预算政策”,再到成熟阶段的“预算一体化改革”,一步步形成预算会计制度变更的完善体系。
预算会计制度变迁,丰富了我国财政体制,为政府决策和实施提供了有效现代机制。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预算会计制度已发生了显著变化,从纯粹的政府决策工具转变为重大社会问题的处理手段,从政府决策走向社会参与,从财务报酬走向社会支出,从宏观调整向精细化管理,使其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同时,预算会计制度变更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扮演着重要作用。
预算会计制度实施现代化机制,促进了财政审计效能,有效把握财政收支,改善了财务状况和财政管理水平,维护了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增强了政府的财政责任,防止财政滥用,满足社会的经济发展需求。
综上所述,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变更,为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现代化的预算会计制度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未来,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预算会计制度的运行,不断改进和完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同时,深入推进预算会计一体化改革,建立健全财政资源配置机制,改善财政管理,以便更好的满足公共需求,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总之,近40年来,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变迁,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政府决策和实施提供了有效现代机制,更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中国政府预算改革60年

中国政府预算改革60年第一篇:中国政府预算改革60年中国政府预算改革60年:历史演进与制度创新陈少晖,廖添土(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来,政府预算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公共财政基本目标框架的确立,政府预算改革逐渐成为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重心。
在这种宏观背景下,借鉴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厘清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国政府预算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分析总结其阶段性特征和经验教训,对于我国财政体制尤其是公共预算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预算制度演进的历史脉络我国的政府预算制度改革是与社会经济制度的转型和财政体制改革的宏观背景相适应的。
按照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以及政府预算制度自身的发展变化特点,可以把新中国60年来的政府预算制度变迁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计划经济时期政府预算制度的产生与缓慢发展阶段(1949-1978)。
新中国的政府预算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建立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的有关规定,中央政府着手编制1950年全国财政收支概算。
1949年12月2日,在中央人民政府第四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1950年财政收支概算编制的报告》,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个财政概算,标志着新中国政府预算制度的诞生。
1951年8月在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基础上,政务院又发布了《预算决算暂行条例》,这是我国最早的关于国家预算的专门法规,规定了国家预算的组织体系,各级人民政府的预算权,各级预算的编制、审查、核定等执行的程序,决算的编制与审定程序等。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级政府预算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这就使政府预算具备了向立法机构负责的特征。
随着上述各种预算法规的颁布和实施,我国的政府预算制度初步建立起来,在筹集建设资金和促进社会主义改造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变迁分析

中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变迁分析摘要:制度变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代替另一种效益较低的制度的现实动态过程。
政府预算制度也是一种制度,并且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从我国政府预算制度发展变化各个阶段的特征来看,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变迁符合制度变迁的一般规律。
但是,通过深入的分析,我们发现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发展与我国公共财政制度框架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这说明目前我国政府预算制度存在若干问题,通过重点剖析这些问题,我们找到了我国政府预算制度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政府预算制度变迁变迁分析问题改革从清末到现在我国的政府预算制度经历了很长的发展沿革过程,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预算管理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应当看到,由于具体国情的束缚和传统管理模式的惯性影响,我国现行的政府预算制度与公共财政的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
因此,我们将制度变迁理论与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变迁结合起来,分析我国政府预算制度变迁各阶段的特点、变迁方式,并从中找出我国政府预算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将来改革的方向和方法,为完善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
一、制度变迁的理论基础制度变迁可以被看成是制度的替代、转化与交易过程,在此过程中涉及到了谁发动了制度变迁、为什么要进行制度变迁、如何进行制度变迁和制度变迁的效果如何等问题。
首先,制度变迁的主体就是指所有参与制度变迁的个人、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政府等。
一般对各个主体而言,只有当制度变迁的收益大于成本时候,他才会参与推动制度变迁,否则就会阻碍制度变迁。
其次,进行制度变迁是因为旧制度的效率低于新制度的效率,理性人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对制度进行了改革。
影响制度变迁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有效组织是影响制度变迁的关键因素,因为我们需要依靠社会中介组织把经济主体关于制度需求的信息整合起来。
其次,制度变迁成本和制度变迁收益的比较是影响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
中西方预算制度的变迁与思考

中西方预算制度的变迁与思考一、西方政府预算的产生和发展美国联邦预算制度的产生和英国不同,主要来自立宪制度。
宪法要求所有的政府收入措施,都必须经由众议院的立法批准。
在美国联邦预算制度形成的年代,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确保了对所有财政事务强有力的行政领导,并准备了所需的收支预算。
1921年美国国会通过《预算和会计法案》,成立国家预算局,同时授权总统向国会提交联邦预算。
1939年创建总统预算管理办公室(OMB),把预算局从财政部转移到白宫总统办公室,形成财政部管收入、预算局管支出的格局。
[2]在美国联邦政府预算成立之初,政府预算制度的调整主要是围绕着预算权在行政机关与权力机关之间的分配展开的。
在政府行政与国会对预算权的争夺中,国会最终占了上风。
当时国会就开始用规范和全面的方法来管理政府预算,国会中方法委员会的权力相当大,它就收入和拨款问题做出相应的决策。
20世纪初,美国联邦政府预算支出增加,出现大规模的预算赤字,为了缓解财政预算困难,在政府内部设立了预算专职机构,以通盘安排预算收支、提高管理效率。
在总统预算权不断加强的同时,国会对预算权的争夺也没有停止。
1974年,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各自建立了新的预算委员会,这就有了一个与行政部门相对应的预算分支机构。
1974—20XX年,为了解决联邦政府预算中存在的问题,美国国会加强了对政府行使预算权的立法干预:1985年通过了《预算平衡法案》,该法案建立在对特定财政年度赤字削减目标的预计基础上;1990年又通过了《预算实施法案》,该法案是在项目内部设立目标,侧重于提高公共项目的实效。
1993年以来,为了重塑政府,提高政府部门效率,美国开始大量削减公共开支项目,提高税收,增加使用费项目并提高收费标准等,国会通过立法法案的审查和批准,试图解决联邦预算存在的赤字和公债规模不断扩大、公共部门活动低效率等问题,并限制总统的预算权。
二、中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发展与变迁(一)中国预算思想的萌芽我国最早的政府预算活动淤可追溯到夏禹时代的一些传说。
中国预算治理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预算治理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关于《中国预算治理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前,我国的财政体制改革已逐步过渡到以预算治理体制改革为核心的发展阶段。
利用政府预算总括反映政府财政收支的特性,实现加强财政支出治理,进步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的预期目标。
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鉴戒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理论,总结与梳理我国政府预算治理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与发展方向,对于正确把握今后预算治理制度改革的总体方向是十分必要的。
一、我国预算治理制度变迁的演进模式目前关于建国以来预算治理制度变迁的论述,大都集中讨论有关财政体制的变迁题目。
这诚然是预算治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预算治理制度的内涵远不止这些。
如前所述,预算治理制度不仅包括预算体系内处理各经济主体之间关系(主要是各级政府间财力分配关系)的预算治理体制,(注:通常论述中,狭义的财政治理体制就是预算治理体制,而广义的财政治理体制还包括国有企业财务治理体制、行政事业财务治理体制等。
在此,我们采用狭义财政治理体制的概念。
)还包括预算原则、组织形式、预算范围的变化趋势和预算工作程序等治理和制度层面的题目。
而分级财政体制的变迁涉及的更多属于政府间财力分配的题目,它固然终极合成为决定预算治理制度变迁的重要因素,但由于既有预算治理制度的路径依靠性,假如仅以财政体制的变迁为标志划分我国预算治理制度的演变阶段,就会产生一些错觉,以为财政体制发生了变化预算治理制度也将同步变化。
实际上,在财政体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由于预算治理职员受到既有路径依靠的影响,只要原预算治理制度能够继续维持,我们总是尽可能维持原有制度框架。
直到财政体制变迁导致的利益分配格式重组,使得原有制度难以为继时,才会发生预算治理制度的变迁与创新。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尝试重新划分我国预算治理制度变迁的历史阶段,并根据制度变迁的有关经济理论加以分析。
建国50年来,我国的预算治理制度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预算治理制度的产生阶段(1949年—1951年)新中国的国家预算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建立的。
中国预算制度

中国预算制度摘要:一、中国预算制度的概述二、中国预算制度的沿革与特点三、中国预算制度的组成部分四、中国预算编制与执行过程五、中国预算制度的改革与展望正文:一、中国预算制度的概述中国预算制度是国家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国家财政收支进行规划、执行和监督的一种制度安排。
通过对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预算制度有助于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和民生目标,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中国预算制度的沿革与特点我国预算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预算”,到改革开放后的“政府预算”,再到新时代的“全口径预算”,呈现出以下特点:1.预算管理体制不断完善;2.预算编制方法逐步科学化、精细化;3.预算执行力度逐年加强;4.预算监督体系日益健全。
三、中国预算制度的组成部分我国预算制度主要包括四个部分:1.一般公共预算:主要负责中央和地方政府收支管理;2.政府性基金预算:主要负责政府专项收入和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的管理;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主要负责国有企业利润上缴和国有资本投资项目的管理;4.社会保障基金预算:主要负责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管理和社会保障支出。
四、中国预算编制与执行过程预算编制:各级政府按照法定程序,依据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结合本级财政收支情况,编制年度预算草案。
预算草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后,形成正式预算。
预算执行:政府各部门和各单位按照正式预算的规定,依法使用财政资金,组织开展预算支出。
同时,各级财政部门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控,确保预算资金的安全、合规使用。
五、中国预算制度的改革与展望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我国预算制度改革将继续深化,方向如下:1.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推进全口径预算管理;2.加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高预算执行效率;3.强化预算监督,防控政府债务风险;4.深化预算公开,提升预算透明度。
总之,中国预算制度在不断发展完善,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anclub/topic-detail/51831中国政府预算制度变迁:过去、现在、未来摘要:预算是国家的血液和基础,作为通过强制方式从事经营公共财政的国家活动,它既涉及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和效能,是实现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最优化的重要政策手段。
又是构成国家建设和政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和制约着民主政治的水平和程度,从而成为促进政治认同、国家整合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是提供公共产品和部分准公共产品,政府预算是围绕着实现政府职能而进行的财政资金收支活动,政府预算管理则是预算资金安全、高效运行的保证。
因此关注我国政府预算制度变迁,了解预算制度改革历史,总结我国政府预算规律的意义重大。
关键词:中国政府预算制度制度变迁理论预算制度变迁预算制度改革一、引言背景目的问题理论工具191219502011100二、制度变迁理论简介高度概括总结,突出制度变迁理论动力、方式和障碍《我国政府预算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政府预算理论演进与制度创新》《中西对比论我国政府预算编制的改革》P15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的过程。
制度变迁还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也可以被理解为对一种更有效的制度的生产过程,同时,也可以被理解为一些相关主体间通过交易而达成契约的过程。
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主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如何从旧的制度过渡到新的制度;二是制度创新问题,即通过研究制度供求探讨新的制度安排怎样产生的问题。
(一)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总的来说,制度变迁的动力由制度变迁的供给及需求因素相互制约而形成。
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制度需求?菲尼认为:“按照现有的制度安排,无法获得某些潜在利益,行为者认识到,改变现有的制度安排,他们能获得在原有制度下得不到的利益,这是就会产生改变心有制度安排的需求。
”诺思认为,这些潜在利益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规模经济、外部性、克服对风险的厌恶和不完善市场的发展。
影响制度变迁需求的因素概括起来有: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技术进步;市场规模;其他制度安排的变迁;偏好的变化以及偶然事件。
影响制度变迁供给的因素则有:宪法秩序和规范性行为准则;制度设计的成本和实施新安排的预期成本;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和制度选择集的改变以及上层决策者的净利益。
(二)制度变迁理论的方式制度变迁的实现路径即制度变迁的方式是多种的,可以按不同标准对其分类:根据规模来看,可以分为单项制度变迁和整体制度变迁;根据速度来判断可以分为渐进式制度变迁和突进式制度变迁;根据主体来考察,可以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根据充当第一行动集团的主体不同,可以把制度变迁分为“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和“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
在实际的制度变迁过程中,这些方式都是相互交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三)制度变迁的障碍制度变迁主要有以下两个障碍1.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一旦走向某一路径以后,就会产生朝着既定方向发展下去的惯性,并得到逐渐强化,产生惯性效应,强化效应,甚至“锁入效应”,并可能最终加大制度变迁成本,扭曲变迁路径。
2.制度变迁的时滞。
制度变迁的时滞是指在潜在利润出现和使潜在利润内部化的制度创新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制度创新滞后于制度需求。
他也会加大变迁成本,可能造成最佳时机的流失,同时容易造成制度创新的变形。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政府步入制度变革进程,过去纯粹的计划型政府正向市场型政府转变,决策集权型政府向民主参与型政府转变,单一权力中心的政府治理正向权威分散的多中心政府治理转变。
其中,多中心治理方式的萌生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它主要体现在中央政府——过去唯一的权力中心对地方政府的放权让利以及政府还权于社会。
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和地方自主治理程度的提高,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中国政府系统治理变革不断深化。
三、中国政府预算制度的过去语言简洁(产生和变迁),落脚在通过变迁分析体现中国政府预算的规律:方式动力不足趋向我国的政府预算活动大约出现在西周。
在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政府预算活动至多是一种政府财政收支的规划或编制技术,主要是对国家财政收支的粗略估计或记账,并未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财政预算管理方式和一般性、规范化的政府预算制度,但不能否认的是,在这一时期我国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积累了相应的政府财政预算及管理经验。
我国的政府预算制度改革是与社会经济制度的转型和财政体制改革的宏观背景相适应的。
按照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以及政府预算制度自身的发展变化特点,可以把新中国60年来的政府预算制度变迁划分为三个阶段:(一)预算管理制度的产生阶段(1949年——1951年)1950年,我国建立起收支两条线的财政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预算也在这一年完成。
总体上看,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预算管理权限主要集中在中央,一切财政收支项目、收支程序、税收制度、供给标准、人员编制都由中央制定。
(二)长期相对稳定阶段(1951——1992年)我国政府预算制度形成后,在一个跨度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处于稳定状态从经济体制的发展看,期间经历计划经济时期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从财政体制来看,大体经历了统收统支、总额分成、分级包干等历史阶段。
基本变动趋势是,从50年代的高度集中型到70年代以集中为主,适度下放的类型到80年代的地方分权为主,放权让利的类型。
但其间预算管理制度则保持总体相对稳定,其特点表现为:在预算形式上采用单一预算,预算编制管理制度原则上贯彻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原则,长期沿用基数法编制预算,预算编制程序上采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上下结合,逐级汇总的方法,预算管理总体上比较粗放,预算编制透明度不高等。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央与地方利益分配关系长期处于不断变化中,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彼此的利益分割的多重博弈问题上,缺乏通过优化预算管理内部制度的约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激励机制,从而导致预算管理制度变迁长期滞后。
(三)中央政府供给主导性阶段(1992——1998年)以1992年开始实施的《国家预算管理条例》为标志,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变迁进入以权力中心提供预算管理制度变迁主要框架的供给主导型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国实施了如下预算改革措施:实施《国家预算管理条例》,实行复式预算: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其他预算,实施《预算法》,实施新的预算将会计制度,完善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部分地方政府实行零基预算改革,预算收支分为一般预算收支、基金预算收支、国内外债务预算收支。
(四)预算管理制度变迁“中间扩散型”与“供给主导型”并存的阶段(1999年至今)以1999年初河北省正式启动“预算管理改革方案”和同年9月财政部提出改革预算编制方法试编部门预算为标志,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变迁,进入了“中间扩散型”与“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并存阶段。
四、中国政府预算制度现状1现在是什么制度(简洁) 2.现制的好坏不足(主要指出不足,分类列出问题)(一)我国目前的预算制度目前我国的预算法律制度主要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构成的。
《预算法》规定,我国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预算级次的设置于政权体系的层次基本层次基本对应。
根据政府层级的不同,我国共有五级预算,即(1)中央预算;(2)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3)设区的市、自治州预算(4)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预算(5)乡、民族乡、镇预算。
其中,不具备设立预算条件的乡、民族乡、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确定,可以暂不设立预算。
近年来,我国实施了“收支两条线”管理、部门预算编制、政府收支分类、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环节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初步构建起我国现行预算制度。
(二)现行政府预算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实践来看,应该充分肯定的是,它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促进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健全和完善财政经济秩序,保证国家预算顺利完成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政府预算管理制度内在的缺陷也日益暴露出来:1.预算编制范围窄,涵盖不完整。
我国传统的预算编制和管理范围仅限于预算内资金,各项预算外资金、政府性基金等,基本上有部门和单位自主安排收支。
这种预算编制方式涵盖面窄,造成预算外资金规模庞大、财政难以实施有效监管;列收列支现象严重、滋生腐败,冲击正常预算收支安排等不良影响,既不符合预算统一性原则,也不利于预算管理。
2.预算编制较粗放,内容不细化。
预算编制内容细化不仅是预算管理的基础,也是《预算法》的明确要求。
而我国预算管理制度下,预算资金在年度预算开始执行时没有全部安排到部门和具体项目;财政部门对各项支出预算的管理大部分采取切块归口管理的方式,主干部门不能提供较为详细的年度收支计划;对预算单位的人员经费难以准确计算,公费经费综合定额的制定缺乏科学依据,项目经费支出安排论证不充分、项目漏报多;财政部门的对预算收支总体控制力差,部门预算内容也不具体、支出不细化。
3.预算编制较为简单,方法不科学我国预算编制采用的是基数加增长的预算分配方式。
它通常会使本年度核定的支出指标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一方面固化了财政资金在部门之间的分配格局,造成并延续了部门、单位之间分配不公;另一方面使一些支出项目的规模超长扩张,造成财政资源的大量浪费,而另一些需要国家大力扶持的事业却经费不足,加剧了资源供求矛盾,制约了经济结构和社会事业发展布局发的调整。
4.预算编制时间短,程序不规范充足的预算编制时间是保证预算质量的重要条件。
而我国正式编制预算是从每年11月份开始,加上测算收支指标的一两个月的时间,整个预算编制过程一般不超过四五个月。
由于编制时间短,很容易产生脱离实际的虚假数字,使预算编制周期不完整、程序不规范。
5.预算不透明,监督力度差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预算权力过分集中于政府手中,而预算部门内部还没有形成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互相分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机制,预算编制、只想和监督还是三位一体,为政府和部门预算违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另外大量、集中的机动资金客观上给预算监督造成了困难,或导致使用中的资金被挤占、挪用、截留而造成贪污腐败问题。
我国的政府预算制度变迁则基本属于供给主导型与需求诱致性并存的渐进式、诱致性制度变迁。
五、中国政府预算制度将来的趋势1.以前的启示意义2.如何改革,朝什么方向走篇幅不长(一)由我国预算制度历史得到的启示首先,预算制度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并不同步,预算制度的改革往往落后于财政体制的改革。
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性,决定了偏重于政府支出安排的预算管理制度,属于财政改革深层次的问题,必须首先经历财政收入领域的率先改革,才有可能加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