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e: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及其经验教训

合集下载

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经验、教训及意义

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经验、教训及意义

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经验、教训及意义在进行探讨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经验、教训及意义之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的问题是:什么是苏联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指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在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过程中,如果仅就其内涵本身而言主要指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可以从经济、政治、对外关系三个方面来讲。

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总之,这是一个有鲜明特点的经济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

其次,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

这就造成了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

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并由此衍生出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

再次,从对外关系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画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

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总之,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要害关键则在于树立个人崇拜。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摘要】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可以总结为过度集权和官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缺陷、对创新和市场的抑制、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限制以及对民生和环境的忽视。

这些教训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实践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挑战。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经验教训,可以为当代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重要的启示。

对于当代社会主义建设者来说,必须认真对待这些教训,避免重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覆辙。

只有通过理性思考和全面改革,才能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足发展和持久成功。

【关键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经验教训、过度集权、官僚主义、计划经济、创新、市场、个人权利、自由、民生、环境、启示、理性思考。

1. 引言1.1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背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背景可以追溯到1917年十月革命,当时俄国沙皇专制制度被推翻,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在这一时期,俄罗斯面临着经济困难、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的局面,国家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和建设。

布尔什维克党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无法解决社会问题,因此决定推行社会主义模式,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渡过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背景还涉及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列宁看到了推翻资本主义的时机,于是发动了十月革命。

俄国在当时也受到了日本的侵略和西方国家的干涉,这些都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背景是由于俄罗斯自身的历史背景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共同作用所致。

这一背景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具体实践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动力。

1.2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国家所有制和计划经济。

在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下,生产资料主要由国家所有,生产和分配都由国家计划统一安排。

这种集中的经济管理方式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显著特征之一。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还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高中历史专题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高中历史专题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高中历史专题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1921年2 月,苏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

这一事件引起列宁等人的高度重视,他们决定调整政策。

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内容: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除实物分配制。

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斯大林模式”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3、苏联的改革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经济改革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这些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最后归于失败。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不仅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成为对比和借鉴的对象。

然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也存在一些经验教训。

首先,苏联利用政治手段强制推行社会主义政策,过度强调计划经济,导致经济萎缩
和生产效率低下。

政府机构干预市场调节,导致很多资源的浪费;生产企业没有自主权,
政治控制效果差,失去了竞争力。

其次,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规制机制不足,缺少生产者的主动性和社会的创造力。


乏创新,导致产品和技术落后,无法应对竞争和市场需求。

同时,企业缺少市场驱动力,
导致产品质量不如市场经济下的企业。

再次,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也强调平等,但是忽视了物质利益的差异。

资产阶级特权被
废除,但社会主义的理论忽视了劳动者的物质需求。

世界文化,“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物质的诱惑很大,遇到物质刺激的反叛会更有力。

最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在于有关全球可扩展性的问题。

尽管每个国家的
状况和特点不同,但现代化的差异和资源分配的变化,使得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苏联社会主
义模式变得难以实现。

综上所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在于政治干预会导致经济效率低下和生产企
业的竞争力差;社会主义模式对市场驱动力的缺乏使产品质量不如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社
会主义的理论忽视物质需求;全球可扩展性问题。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20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社会实验之一,它对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人类社会主义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对于当今中国和全世界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仍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经验教训的深入分析,可以为我们继续搞好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有益的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初衷本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逐渐出现了官僚主义、领导机构与群众之间的脱离等问题,导致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社会不公等问题。

这一教训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听从群众的呼声,关注人民的生活,把解决人民的疾苦作为根本目标。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改革创新。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官僚主义、僵化、官僚主义等问题,正在阻碍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这一教训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敢于改革,善于创新,不断改进制度和机制,不断激发社会活力,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注重法治建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缺乏法治观念和制度问题,导致了官僚主义、腐败等问题的滋生。

这一教训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注重法治建设,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制度,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20世纪上半叶对全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一种社会制度模式。

苏联曾经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社会主义制度在20世纪上半叶通过计划经济、集体化和工业化等手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和弊端。

本文将就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进行浅析,探讨其对今天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启示和警示。

一、过度集权和官僚主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实践中出现了过度集权和官僚主义的问题。

在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下,政权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各级政府和单位都是按照中央的指示执行任务。

这种高度的集权制度导致了官僚主义的滋生,大量的行政干预和过多的管理层次,使得决策效率低下,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这一问题给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以警示,现代社会主义国家在制度建设中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推动政府的职能转变,建立健全的法治制度和监督机制,有效避免过度集权和官僚主义的问题。

二、计划经济和经济效率不足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以计划经济为主导,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过于集中,导致了经济的效率不足。

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生产和资源配置基本靠国家决定,企业和单位只能被动接受指令执行,导致了企业效率低下,市场信息不畅通,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严重。

这一问题启示着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经济建设时,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市场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保持政府对市场的有效监管,避免市场失灵和垄断。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要采取有序的步骤,逐步放开市场,改变过于集中的经济体制,促进企业的创新和竞争,提高整体经济效率。

三、对农业的过度干预和集体化问题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中对农业的过度干预和集体化问题也是其经验教训之一。

在苏联社会主义时期,国家对农民的活动进行过度干预,实行强制的农业集体化,破坏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低效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这一问题提醒着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农业政策的制定中要注重农民的参与和市场的作用,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鼓励农业的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并且制定有利于农民生产的政策措施。

苏联模式的合理性、局限性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本站推荐)

苏联模式的合理性、局限性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本站推荐)

苏联模式的合理性、局限性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本站推荐)第一篇:苏联模式的合理性、局限性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本站推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苏联社会主义失败原因及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经验教训引言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从—个欧洲文化都很落后的国家,发展壮大成为—个能与世界头号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大国,在经历了76年的风雨历程之后,最终轰塌,这是世界历史和国际共运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事件虽然已过二十多年,但它的影响还在历史地显现。

在我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今天,继续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解体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我们,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及历史贡献所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指的是苏联人民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道路,包括所建立的社会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运行机制,所实行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具体的方针、政策,等等。

由于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领导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时间不长。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基本上是在斯大林领导下建立起来的.所以,人们又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苏联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

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一是保证了苏联在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建成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使‘近似中世纪的国家’的野蛮俄国。

沿着这条道路一步步地向着现代化迈进。

二是保证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三是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二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分析(一).在党的建设中,在领导党和国家的实践中,在处理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中,列宁的遗训被忘记并遭到了破坏;藐视革命理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说教条化,党的领导干部丧失了政治活动家的素质。

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民主集中制被歪曲,党内关系的整个体系扭曲变形。

普通党员慢慢变成了只会机械地完成上级指示的配角。

听不到批评的声音。

党的上层逐渐摆脱党员群众的监督。

结果,十月革命后出现的那种革命热情消退了,党的同志关系涣散了,消极散漫、虚伪和双重道德的风气在党内大肆盛行。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布尔什维克面临着创建太平盛世的挑战,他们对如何应对这一 挑战毫无准备。过去的历史中没有模式可遵循,马克思主义著作也 没有多大用处,因为他们几乎论述如何夺取政权,而没有论及夺取 政权以后该怎么办。起初,几乎没有可以试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 争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所谓的战时共产主义盛行于1917年至 1921年间。其主要特征一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 国有化,二是强行征收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 内战结束后,农民们拿起了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注重实际 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在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 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 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他所称的“制高点” (银行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 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 是前进两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简述苏联农业集体化实行的背景。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背景:
A理论探索:如何将落后小农业发展为社会化大生产?如何引 导小生产者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 劳动者?
B落后的小农经济不适合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方针:逐步集体化演变为全盘集体化。 评价: 积极方面:解决了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和资金问题。 弊端:A贪大求公,超越了当时苏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 求;B违反自愿原则,用行政命令或变相暴力强迫农民立即加 入集体农庄。 C从农民手中拿走的太多,农民利益受到损害, 挫伤了生产积极性;D消灭富农的政策加剧了社会矛盾。所有 这些都造成苏联农业长期不景气,使工农联盟出现危机。
影响: 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国力上升;苏联的国际 地位提高,1933年美苏正式建交; 许多国家开始仿效苏联实行不同的经济计划,以减轻本国的经 济困难。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主旨: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的经济政策经历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从斯大林模式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先后改革,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主要表现●国内战争时期,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争结束以后,在列宁领导下,苏俄又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定局势的作用,也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它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给苏联的持久发展带来了很多隐患。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经历了几次改革,但都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成效不大,经济发展迟缓。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失败,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第1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2、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知识归纳】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使苏俄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1918年,战胜的协约国开始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他们与苏俄国内反革命势力相勾结,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动了疯狂进攻。

(3)1918年下半年,苏俄四分之三领土落入敌手,并失去主要的粮食产地,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急。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赢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

3.内容(1)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方面:不论企业大小,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方面:国家取消了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4)劳动方面: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4. 性质: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性非常措施。

5. 意义:适应了战时需要,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站稳了脚跟。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讲解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讲解

1.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政策名称 背景不同 目的不同 内容不同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1918— 1921)
十月革命 后,协约国 干涉势力与 苏俄境内的 反革命势力 勾结,疯狂 进攻苏俄, 苏俄进入三 年国内战争 时期
新经济政 策
(1921— 1928)
国内战争结 束以后,经 济危机引起 严重的政治 危机,继续 实行的战时 共产主义政 策增强了人 民的不满情 绪
作用与特点的差 异
为战胜国内外敌 人提供了保证, 使苏维埃政权经 受住了考验。但 是,它具有明显 的战时强制性和 共产主义性
它从国情出发, 利用商品、市场 和货币关系来扩 大生产,调动了 人民的生产积极 性,使苏俄很快 走出经济困境, 为实现工业化打 下基础,也巩固 了政权。它具有
流通领域实 行自由贸易 和按劳取酬 的工资制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俄国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国内反 革命势力叛乱;苏俄粮食等经济问题严重。目的:集中全国的财力、物 力,巩固苏维埃政权。内容: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上大中小企 业均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商业流通领域取消自由贸易,实行 实物配给制。作用(评价):一方面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保障了 军事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另一方面,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引起 工农不满。显然,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新经济政策 原因:随着工农业下降、农民工人士兵对政策不满,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建立社 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的需要。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新经济政策。内 容: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特别是一些中小 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 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作用:促 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它探索了一 条适合俄国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3.“斯大林模式” 形成背景:在推进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过程中;1936年新宪 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含义:“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 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方面,在经济方 面的主要表现为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 场,偏重行政手段,优先发展重工业。评价: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 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 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局限性也是 显而易见的。战后苏联的多次改革均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成 为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经验教训: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 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也要健全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含义概括: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 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4.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尤其农业形势非常 严峻,粮食供应严重不足;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个 人崇拜。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主要内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在国家范围内推行社会主义的国家,其经验教训对于世界各国在构建社会主义道路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实践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后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进行浅析,希望能够引起人们的思考和讨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成功经验在于其在经济、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经济领域,苏联实行了计划经济,通过国家统一计划安排和调剂资源,实现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在教育和医疗领域,苏联实行了免费的教育和医疗制度,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

这些成功经验对于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也存在着一些失败的经验教训,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苏联在政治体制上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和腐败问题。

官僚主义和腐败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导致了国家管理和决策的效率低下,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很大损失。

这也提醒着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注重建立健全的制度,加强对官僚主义和腐败的打击,提高管理和决策的效率。

苏联在经济体制上存在着严重的计划经济体制问题。

计划经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而且,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性,导致了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最终造成了苏联经济的崩溃。

这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警示,就是要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市场机制的发挥作用,实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苏联在对外关系上存在着一些失败的经验教训。

苏联曾经试图通过扩大军备竞赛和援助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来进行对抗国际反动势力,但最终却损害了自己的国家利益。

苏联在国际上采取的这种做法,使其陷入了国际孤立的境地,加剧了与西方世界的对立,也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巨大损失。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1. 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时,采取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方式,快速发展工业领域,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2. 统一的国家计划经济体制:苏联通过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实现了对经济领域
的控制,使工业、农业及其他经济领域之间的关系得以协调。

3. 集体化农业:苏联采用集体化农业的方式,整合农村资源,增加农业生产效率,解决了农民家庭生产领域中的局限性问题。

4. 提升科学技术水平: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时,注重发展科学技术,建立了完
备的科学技术资源体系,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

5. 人民政治权利得到保障:苏联采用工人和农民代议制的民主政治体制,充分
保障了人民政治权利。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教训:
1. 经济计划体制存在问题:苏联的经济计划体制过于僵化,限制了市场经济的
自由和创新力,导致了生产效率的低下。

2. 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际脱节: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之间
存在一定的脱节,导致了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够在实践中有效发挥作用。

3. 领导层腐败问题:苏联的领导层存在一定的腐败问题,权力集中导致的腐败,导致了国家建设中一些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4. 集体化农业问题:苏联集体化农业在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导致了农业生
产效率不够高,农民工作热情不足,人口流失等问题的出现。

5. 市场经济发展的缺失: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对市场经济的了解和重视,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和效率提升。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反思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反思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反思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国内贸易国有化;2.余粮收集制;3.实物配给制;4.劳动义务制;5.全部工业国有化;影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它对战胜国内外敌人和保卫苏维埃政权具有重大积极意义.但是,它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尝试则未能奏效.二、新经济政策1.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替代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

2.工业方面: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3.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4.分配方面: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影响: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2. 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3.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三、斯大林模式的特点:经济方面的特征是: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

政治方面的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

积极影响:1.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斯大林模式”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存在的弊端:1.经济上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造成经济效益低下;经济计划统得过死,妨碍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的发挥;2.政治上权力过于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视,最后形成了个人的高度集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专题概述本单元概述了1917年十月革命后俄国走上发展社会主义道路,至1991年苏联解体这段历史,突出了在没有现成模式可借鉴的条件下,进行探索的艰难历程,特别是列宁、斯大林在不同时期进行探索和创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找到了一条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通常被称为斯大林模式,该模式曾经取得巨大成就:使苏联迅速完成了工业化过程;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但它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弊端:忽视经济规律的作用,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践踏民主与法治,形成个人专断;形成个人崇拜,思想极度统一。

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收效甚微,戈尔巴乔夫改革后期,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至苏联解体。

学法指导(1)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要分前期和后期,要认识到当时实行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同时也要从当时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方面认识其特殊性和“不合理性”。

(2)通过对新经济政策背景、内容的分析,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必然性和作用;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中得到借鉴:经济发展要与本国国情相适应,不能搞教条主义。

要依照经济规律进行经济建设。

(3)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成就和失误以及对苏联的深刻影响。

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评价社会体制和历史人物,理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斯大林模式”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发挥了作用,对苏联赢得反法西斯的胜利也有很大帮助,但后来越来越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受到严重践踏。

第五讲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失败及经验教训

第五讲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失败及经验教训

1.东欧改革与东欧剧变
(1)东欧国家改革浪潮的起落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从50年代初起逐步掀起改革的浪潮。东欧国家改革
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南斯拉夫,到1989年东欧剧变之前,大致分 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50年代初起到60年代中期,是改革的起步阶段。南斯拉 夫在苏南冲突的背景下 ,首先冲破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苏共二十 大和波兰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后,民主德国、波兰、匈牙利、保 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也开始了改革。这一时期的改革措施大多 是应急性质的,没有触到苏联模式的弊端的根源。
第二阶段,从60年代下半期起到80年代上半期,是改革 缓慢发展阶段。在苏联1965年起陆续实行的“新经济体制” 改革的影响下,一度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掀起了改革热潮。 但是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成了这一阶 段改革的转折点,随后苏联和东欧国家改革由高涨转入缓 慢发展,甚至停滞不前。由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进 一步暴露,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了深化和发展,改革不同 程度地触及了体制问题,但是仍然没有能摆脱传统体制的 束缚。
(2)要始终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3)必须搞好党的建设。 (必须抵制西方国家的各平演变战略。
匈牙利:剧变由共产党内部斗争引发 ①党内分岐与政治多元化。 ②反对派组织出现。 ③议会选举与反对派上台。
第二,民主德国、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
亚掀起剧变第2波浪潮
民主德国:公民大量外逃诱发政局重大变化 ①公民外逃,反对派组织出笼。 ②党内分岐,向政治多元化方向发展。 ③议会选举,反对派上台。 ④德国统一。 捷克斯洛伐克:重新评价1968事件成为剧变的突破
(2)赫鲁晓夫急躁冒进的改革。
赫鲁晓夫上台后,对苏联模式进行了第一次 大规模的改革。主要包括:加强集体领导,把 党中央总书记改称为第一书记,改革党政领导 体制;加强法制,整顿改组内务部机构;调整 农业政策,改革农业管理体制;改组工业和建 筑管理体制;建立干部更新制度;把党组织划分工业党和农业党等。 但是,总体上看,赫鲁晓夫的改革保留了苏联模式的基本框架,很不 彻底,特别是他又搞起新的个人集权,新的个人崇拜,“左”的指导 思想及路线基本上没有改变,使苏联失去了改革的大好时机。

向苏联学习计划经济

向苏联学习计划经济

向苏联学习计划经济在20世纪,苏联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其独特的计划经济模式给全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苏联在1991年解体,但其计划经济的经验和教训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本文将探讨苏联计划经济的特点、优势和挑战,同时总结其对我们今天的启示和影响。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指由国家计划局统一制定经济计划,通过指令性经济管理来调控国民经济的运行。

在这种体制下,国家对资源的分配和配置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通过五年计划、年度计划和其他细化的计划来指导和管控国民经济的运行。

苏联计划经济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苏联计划经济具有高度的集中和垄断性。

国家计划局对资源的配置和分配实行了严格的集中管理,几乎所有的重要决策和指令都是从中央政府发出的。

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得国家能够对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进行全面的掌控和调控,同时也意味着国家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相当于上帝的角色。

其次,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了资源的公有化。

国家对主要生产资料实行了国有化的政策,所有的重要产业和资源都被国家所控制。

这种公有化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市场的发挥,剥夺了私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导致了经济的僵化和资源的浪费。

同时,由于国有制度的存在,企业和生产单位缺乏竞争和激励机制,陷入了效率低下和低效益的困境。

再次,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了严格的等级管理。

国家对经济从上到下实行了严格的分级管理体制,各个层级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计划和指示进行工作,而不允许有丝毫的偏差和自主性。

这种等级管理的体制使得国家能够实现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和调控,但也使得决策效率低下、反应迟钝,容易出现滞后和失误。

苏联计划经济的优势和成就是显而易见的。

在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能够充分发挥计划的指导作用,调动各种资源,迅速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工业化建设。

苏联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就从一个农业国家迅速发展成了一个工业大国,其工业产值迅速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也大幅度提升。

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经验、教训及意义

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经验、教训及意义

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经验、教训及意义在进行探讨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经验、教训及意义之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的问题是:什么是苏联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指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在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过程中,如果仅就其内涵本身而言主要指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可以从经济、政治、对外关系三个方面来讲。

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总之,这是一个有鲜明特点的经济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

其次,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

这就造成了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

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并由此衍生出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

再次,从对外关系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画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

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总之,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要害关键则在于树立个人崇拜。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提纲)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提纲)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线索特征本单元主要内容为1918-1991年苏联(苏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线索为: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先后经历了列宁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时期的斯大林模式等探索历程。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先后进行经济改革。

战时共产主义的实行引起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和资本主义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创新实践。

斯大林时期,苏联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工业强国。

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苏联改革都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由于指导思想的错误而失败。

时空定位知识梳理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苏俄处于________________时期,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目的: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红军,保证战争需要。

(3)主要内容。

①农业: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不允许粮食进行私人买卖。

②工业:普遍实行工业________________。

③商业:取消________________,实行实物配给制。

④劳动分配:强制劳动,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影响①前期:为保证国内战争取得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②后期:引起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__________________继续实施引发了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2)开始标志:______________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

(3)主要内容①农业:以固定的________________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

②工业:A.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有。

B.部分中小企业和国家无力经营的企业由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C.允许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________________。

④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

3.意义(1)实践意义: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和教训1. 刘淑春摘译《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国外理论动态》2001年第8期2. 宋全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经验教训》,《理论学刊》1998年第5期3. 胡柏枝《浅谈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经验和教训》,2001年第6期4. 薛显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中学政史地》2007年第3期5. 马焕明《走出误区—“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启示》,《东岳论丛》1998年第6 期6. 刘绍明《浅谈斯大林时期苏联政治体制形成过程的经验教训》,《湘潭师范学院》(社会科学学报)1988年第3期7. 邢和明《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认识》,《党史研究与教学》2003年第1期(总弟170期)8. 彭升《试论毛泽东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理论超越》,《求索》2002年第6期9. 邓敬雷《试论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反思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新思路》,《理论学刊》1997年第4期10. 张瑞敏《毛泽东对苏联执政和建设经验借鉴的历史意义》,《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11. 张亚斌《50年代毛泽东对苏联建设经验的认识》,《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12. 冉昌光《社会主义不能只有一种模式—五十年代中后期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出发点》,《毛泽东思想研究》1998年第1 期13. 吴恩远《邓小平论总结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红旗文稿》1998年第24期14. 郭建平《邓小平论苏联模式》,《东欧中亚研究》1998年第4期15. 谭妹冬《邓小平对苏联模式的反思、突破及成就》,《前沿》2007年第1期16. 刘军《试论邓小平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观》,《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17. 程又中《邓小平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观》,《东欧中亚研究》1999年第1期18 焦贺娟,林志友《论毛泽东、邓小平对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超越》,《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19. 高继文《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中国自己的路—邓小平论苏联模式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东岳论丛》1999年第11期20刘惠敏《中国在现代工业化实践中仿效“苏联模式”的经验与教训》,《学术交流》2003年第12期21. 孙成武《“以苏为鉴”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22. 徐南《“以苏为鉴”: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发端》,《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2月专刊23. 郭毅《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24. 田其治《苏联模式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探索》2004年第1期25. 唐文彰姜红明《苏联模式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学刊》2001年第9期26. 钱凡《苏联模式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1年第1 期27. 李晓勇《模仿、质疑、超越—苏联模式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影响》,《天中学刊》2006年第1期28. 南竺雁何爱农《超越苏联模式:一个时代的课题—试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时代意义》,《理论探讨》1994年第3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经济是浪费型经济
1979年苏联生产每单位GDP比美国多投入: 50%的投资;60%的水泥;70%的钢材;100%
的石油; 1979年 苏生产每单位农业产值比美多投入: 30%的化肥;130%的水泥;160%的拖拉机费
用; 苏联每年在储运过程中产品损耗十分严重:
粮食占总产量的20~25%;水泥占总产量的 20~25%;化肥占总产量的1/29年苏联教育拨款比1925年增加10倍,城市普及7 年义务教育,农村实行4年义务教育。1939年全国居 民识字率达87%,沙皇时代4个人中有1个文盲;
1938年高等院校在全苏近700所,在校学生55万,超 过英法德日意在校大学生人数的总和;
1941年时,1928~1932年大学毕业的89%被提拔为领导 干部,这批行政专家包括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
科技革命长期没有受到重视
苏联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为1:3.1;西方基础研究:应 用研究为1:1.6(~1.7);
苏联科技成果推广利用率低:80%的科技成果仅 在1家企业应用;20%的科技成果在3~4家企业应 用;0.5%在5家以上企业推广的科技成果;
西方在新科技领域领先苏联10~15年:微机处理机 领先苏联8~9年;超级计算机领先苏联10~12年; 石油生产和勘探设备领先苏联约40年;
过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科技革命长期没有受到重视 没有积极参与到世界经济中 争霸政策耗损国力,造成畸形发展 市场因素与力量完全消灭:大肃反斩尽
杀绝;高度计划彻底实施;
苏联模式的弊病
民主范畴过于狭隘,容易产生个人专权 经济上管得过死,总体效益较差 思想文化上严格控制,个人崇拜盛行, 思想僵化 对外关系中的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导 致苏联走向霸权主义道路
现在资本家们应该向你们学习, 理解社会主义精神。
——美国作家维尔斯
20C是“列宁和斯大林的 世纪”
可以断言,没有列宁,就不会有社会主 义革命的胜利,而没有斯大林,也就不会出 现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共产主义社会。[10]
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 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案行动的。 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11]
的减速属于“衰退性增长”;
苏联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苏联经济主要是依靠增加生产资料的投入。 以重工业为主,服务业比重很小。西方经 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科技革命。
60年代西方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A、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是第一产业 比重
缩小,第二产业先升后降,第三产业大幅 度上升; B、产业构成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发 展到科技密集型。
瓦维洛夫创立了作物种类演化理论 库尔恰托夫设计并研制出欧洲首台回旋加速器 齐奥尔科夫斯基——火箭和宇宙理论的先驱者,从 他开始苏对宇宙空间的研究始终处于世界最前端
工业化与计划经济
苏联采取的“计划” 方式引起西方 世界极大兴趣。20C30’s西方人士纷纷到苏联取经:
比利时、挪威、英国在探讨如何采用计划; 德国在1933年时推出一个“四年计划”; 美国罗斯福的“新政”不乏计划的影子
苏联世界经济大国地位的丧失
80’s 西方经济增长缓慢,年均增长率2.9%; 80’s 苏联经济呈停滞趋势,年均增长率 2.5%;
1981~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 、工 业生产年增长率和农业生产年增长率都是 苏联历史上最低的;
1987年苏联世界第二大国地位被日本取代;
苏联经济地位下降的主要因素
世界GDP年均增长图
苏联经济增速趋缓,丧失速度优势
1945~1955年 苏联GDP年均增长11+%, 1956~1960年 苏联GDP年均增长9.2% 1960~1965年 苏联GDP年均增长6.6 % 1961~1969年 西方经济发展史上的第二个 “黄金时代”;美国“百月繁荣”; 1970~1982年 美国经济年均增长率2.7% 1976~1980年 苏联经济年均增长率3.0% 70年代西方的“滞胀”是“增长性衰退”,苏联
苏联成为70年代世界经济多极化的 主要力量
6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美欧日三足鼎立之势 形成:
二战后苏联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世界经济中形成了美、苏、欧、日四强并
立的格局。 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呈上升趋势,出现了
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
苏美经济实力比较图
1950年苏美经济 比较图
1970年苏美经 济比较图
斯大林:高度军事化的计划经济管理
二战后美国的三怕
安布鲁斯《走向全球主义》:尽管在全世界 保持优势地位,但美国领导人在1945年夏对 未来有三怕。
一是政治上的,怕斯大林,也就是怕社会主 义。
二是技术上的,怕原子秘密保持不住。 第三怕是经济上的,随着和平的来临,经济
会重新转向衰退。
非常落后的基础
1928年12月俄共14大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方 针。苏联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时期。 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不到德国的1/2,美国 的1/8;拖拉机不足3万辆,99%需要耕种靠 畜、人力完成;50%居民是文盲。
工业化成就
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从农业国变成 工业国 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工业生产总值 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 1929~1937年苏联工业年均增长20%,1937年工业总 产值比1913年增长7倍,同期资本主义国家增长0.3% 1929~1937年建成6000+大企业,建立飞机、汽车、 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 1929~1937年3000万农村人口移居城市,总人口中 的15.7%从农业劳动者变成工业劳动者。
第三讲
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模式—— 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
计划经济为什么产生?
市场经济的自发性
市场机制的缺陷: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生产 无限扩大趋势与购买力矛盾;个别生产有组织性 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矛盾;社会化大生产 与私有制矛盾;
马克思:社会化生产力需要社会化组织生产,加 强经济的计划性;市场机制必然产生经济危机并 最终不能自我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