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分析

合集下载

【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金融学前沿问题探讨》,第九届全球金融年会(GFC2002)论文内容提要: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文章运用了3种方法:相关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以及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框架基础上的计量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非常高的相关程度;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双向因果关系,但其中经济增长引致金融发展的程度要大于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程度;计量分析的结果则进一步加强了这一发现。

文章结论与我国正处于从不发达经济向发达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相吻合,对供给主导假说及需求遵从假说均提供了有力支持。

经济发展历史包含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许多范例,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涵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大量实证研究也已经证明了上述看法。

近年来,许多学者(如,宾国强,1999;谈儒勇,1999;韩廷春,2001)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但我国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没有被完全考查,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出尝试和探索。

文章由以下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有关理论与经验文献作一综述,第二部分分析了我国的货币化进程与经济增长,第三部分给出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有关结论,第四部分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了计量分析,最后进行总结并给出政策建议。

一、历史文献的简单回顾对于金融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性,许多文献(如Goldsmith,1966,1969;Gurley & Shaw,1955,1960;Patrick,1966;Porter,1966;Khatkhate,1972;Mckinnon,1973以及Bhatia & Khatkhate,1975)都作了广泛研究。

其中,部分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条件(Goldsmith,1969;Mckinnon,1973;Shaw,1973),这便是Patrick(1966)所认为的金融发展的“供给主导”(supply-leading)作用。

金融市场与FDI的溢出效应和要素投入——来自OECD国家的经验证据

金融市场与FDI的溢出效应和要素投入——来自OECD国家的经验证据
明显促进 经 济发展 。 整体上 O E C D国 家股 票 市场 的辅助促 进作 用较银 行信 贷 更 有 效 。其 次 对 东道 国金 融 市场辅 助本 国利 用 F D I 促 进 经济发展 的影 响途 径进 行
研 究 。整体 而言 O E C D 国 家金 融 市 场 主 要 增 强 本 国 吸 收 F D I 形 成 溢 出 效 应 的 能
助作用 的不 同影 响机制 。
研 究设 计
1 .模 型与 变量描 述 本文 第三 部分 将分 析东 道 国金 融市 场在 F D I 推 动该 国经 济增 长 的过程 中所 起 的作用 。根据 O mr a n和 B o l b o l 对柯 布 道格 拉斯 函数 进行 修 正后推 导 出 的增 长
通 过 直接 增加要 素 投 入来 增 加 产 出 以及 通 过 间 接 形 成 溢 出 效 应来 提 高生 产效 率 。金 融 市场 的辅 助作 用具 体 通 过 哪个 途 径 , 或 二 者 兼有 , 是一 个 实 证 问题 , 但 过 去文 献却 鲜有 涉 及 。本文 将 厘 清这 个 问题 , 以全 要 素生 产 率 和 国 内投 资 来分
力。进 一步研 究发 现 , 市场 主导 型 国家 受益 于 F D I的溢 出效 应 带 来全 要 素 生产
率的提 高, 银 行 主导 型 国家受益 于 F D I的要 素投 入 。
关 键词
F D I 金 融发展 水平
溢 出效应
要 素投入
全要 素生 产率


理 论上 外商 直接 投 资 ( F D I ) 能 直接 带 来 要 素 投 入 和 间接 形 成 溢 出效 应 , 从 而 促进 东道 国经 济增 长 。但 大 量研究 却发 现 F D I 流人 量与 东道 国经济增 长率 之

实际汇率波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经验分析

实际汇率波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经验分析
基金项 目: 国家社科基金 重大招标项 目“ 深入推进 国有 经 济战略性 重组 ” ( 1 2 & Z D 0 8 5 ) ; 国家社 科基 金 青年项 目
“ 商 务模 式 与 企 业 创 新研 究 ” ( 1 0 C G L 0 3 3 ) 。
1 6
二、 文 献 回顾
( 一) 汇率 波动 与经 济增 长 米德( Me a d e ) 和弗 里德 曼 ( F i r e d ma n ) 认 为 固定 汇率安 排 必须 通 过相 对 价格 和 生产 率 调整 来 应对 非 对称 性 冲击 , 但 价格 和工 资粘 性使 调 整过 程缓 慢且 成本 高 昂 , 浮 动汇率 安排 则是 应对 不对 称性 冲击 的有 力 政策 工具 。麦金农 ( Mc k i n n o n ) 则认 为 如果 与大 国货 币汇 率保 持 相对 稳 定 , 小 型开 放 经 济可 以 利用 大 国 的经济 实 力及 应对 通胀 的 信誉稳 定 国 内价 格水 平 。蒙 代 尔 ( Mu n d e 1 ) 认 为, 小 型 开放 经济 的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l —2 3 3 8 ( 2 0 1 3 ) 0 4 —0 0 1 6 —0 7
作者简介 : 邹宗森 , 男, 中国社会科 学院研 究生院世 界经济专业博士研 究生 。研 究方 向: 国际金 融。 原 磊 , 男, 经济学博 士 , 中国社 会科 学院工 业经 济研 究所 副研 究 员。研 究方 向: 工 业经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引 言
国际货 币体 系进入 浮动 汇率 时代后 , 通 过汇率 制 度安 排 促进 经 济增 长成 为 多数 国家 重要 的经 济 政策 内容 。汇 率制度 选 择 以及 汇 率波 动对 于经济 增 长 的影 响成 为 国 际金 融 领 域重 要 的 研究 方 向 , 研 究重 心逐 渐 由名义 汇率 波动深 入 到实 际汇率 错配 ( R e a l E x c h a n g e R a t e M i s a l i g n me n t ) 。实 际汇率 错 配 指实 际 汇率偏 离均 衡值 的方 向和 水 平 , 有 高估 ( O v e r v a l u a t i o n ) 和低 估 ( U n d e r v a l u a t i o n ) 之 分 。金 融 发 展 与经 济增长 的关 系 同样是 经济 学者研 究 和关 注的 焦点 。一般 认 为完善 的金 融体 系可 以发 挥 中介作 用, 减轻 企业 面 临的流 动性 约束 , 加快 技术 创新 , 促进 长期 投 资和经 济增 长 , 金 融 发展还 可 以熨平 投 资 和经济 增长 波动 , 降低 汇率 波动 带来 的消 极影 响 , 增 加货 币政 策 的有效性 , 拓展 财 政政策 的实施 空 间 , 使 汇率 制度安 排更 具灵 活性 ( I M F, 2 0 1 2 ) 。然 而 , 金 融 发 展促 进 经 济 增 长 的机 制 同样 会 增 加金 融 系 统 脆 弱性 , 金 融 过度发 展甚 至具 有负 面效 应 , 2 0 0 7年始 于美 国的 全球 金 融危 机 , 在 一定 程 度上 是 由于 金 融 工具过 度创 新 的结果 。 同时将 汇率波 动 、 金融 发展 和经 济增 长纳 入一个 框架 进行 分 析 , 即研 究 汇 率波 动 、 金 融发 展及 其交 互作用 对 经济增 长 的影 响 , 则 是 一个 较 新 的研 究 方 向。其 中 , 在 不 同 的金 融 发展 水平 上 , 如 何选 择汇 率制度 安 排 以促 进 经济增 长 , 则 极具 现 实意 义 ( A g h i o n e t a 1 . , 2 0 0 9 ) 。

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分析——以深圳为例

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分析——以深圳为例
主导 (u py laig ;主张金 融 发展 只是 经济 增长 sp l edn ) — 对 金 融 需 求 的 被 动 反 应 称 为 需 求 遵 从 (e n — d mad fl w n ) ol ig 。不发达 国家 的实证 研究 支持 “ 给 主导 ” o 供
假 说 ,而 发 达 国家 的 实证 研 究 支 持 “ 求 遵 从 ”假 需
影 响 储 蓄率 、投 资 决 策 、技 术 创 新 和 长期 经 济 增 长
的 结论 。熊 彼 特 在 《 济 发 展 理论 》 中指 出经 济 发 经
截至 20 0 9年末 .深圳 市 经 济 总量 以 17 9 9年 为
基 期 平 均增 长 2 .%。3 来 ,金 融 业增 加 值 占经 5 8 0年
R bn o ( 9 2 o isn 1 5 )宣称 “ 业 领着 金 融 走 ” 企 ,认 为 经
济 发 展导 致 了一 定 的金 融 发 展 ,金 融 发 展 是 这 种 发
展 的必 然 的 、被 动 的反 应 。L c s(9 8 u a 1 8 )认 为 经济 学 家 们 过 分 强 调 了 金 融 因素 在 经 济 增 长 中的 作 用 。 金 融 市场 最 多 只 不过 在 经 济 增 长 中起 到极 其 微 小 的 作 用 ,而经 济 发 展会 创 造 对 金 融 服务 的需 求 ,这 种 需求 导 致 金 融 部 门 的发 展 。是经 济 增 长 带 动 金 融 发 展而 不是金 融发 展促 进经济 增长 。 对 金融 与 经 济 增 长 关 系 的 实证 检 验 中 ,经 济学 者 倾 向于将 两 者 放 到一 个 双 向相互 作 用 的框 架 中去
区域 金融发展 与经济增 长关系 的经验 分析

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2000-2010的经验数据

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2000-2010的经验数据
变 量 对 理 解 金 融 发 展 和 经 济 绩 效 的 重 要 性 ; ( ) 融 功 能 论 G P 长和股 市发 展之 问、金 融中介 的发展 与股市 发展之 间 3金 D增
D (e t n 1 9 :e i e 1 9 ) M r o , 9 5 L V n , 9 7 ,在 内生增长框 架下 ,引入贷款 存在 双 向因果关 系在长 期 ,金融 中介 发展和 股市 发展都 是G P
融 抑 制 论 (c i n n 1 7 8 a s 1 7 ) 金 融 抑 制 论 建 立 场对经 济增长 的作用 并不 明显 。康 继军等 (0 5 使 用基于误差 M k n o , 9 3:h w , 9 3 , 20 )
在 金 融发 展 能够 促进 经 济增 长 的假 设 命题 之 上 , 强 调价 格 修正模 型 (E M 的格兰杰 因果关系检验法 ,结果表 明在短期在 VC )
复旦 大学 林 晓君
, . 一
、问题的提出及文献回顾
展 与经济增长 的因果关系 。结果认为促进 我 国金 融发展的关键
关 于 金 融 发 展 与 经 济 增 长 关 系 , 西 方 学 者 已 经 进 行 的 大 是提 高我 国金融 中介效 率 。但 同时用 1 9 — 9 9 中国的3 个 9 6 19 年 O
L v n a d e v s (9 8 。 () 于某 一个 国家或 地区的时 e i e n Z r o 1 9 ) 2 基
总的来 说,利用 中 国省份 数据作 的截 面分析 或面板 分析 ,
问 序 列 数 据 ,运 用 单 位 根 检 验 、协 整 检 验 、格 兰 杰 冈 果 关 系 检 并没 有就 我 国金 融发 展与 经 济增 长 的关系 给 出 明确一 致 的结

金融发展与企业家精神: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金融发展与企业家精神: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ca e e o me a o ii ei a t n b sn s n r p e e rh p r t e h n i n v t n e te r n u s i i n f a t . il v l p n h s st mp c u i e se te r n u s i ah rt a o a i n r p e e rh p sg i c n l Empi d t p v o n o i y r — ia v d n e i d c t st a ,i i i o t n l v a ec e i c n tan sf r rv t c n mi e t r n e e o e t r a i c l i e c ia e h t t s mp ra t o a l i r d t o sr i t o i ae e o o c s c o sa d d v l p v n u e c p — e n t e t p t l a k t n o d rt se n r p e e r h p. a r e r e of tre te r n u s i m i o Ke o d : f a c a e e o me t e te r n u s i y W r s i n i l v l p n , n r p e e r h p, S se Ge e ai e eh d o M o e s n d y tm n r l d M t o f z m n t
( u ne和 Mat F et ri 1 9 )强 调 金 融 中 介 对 企 业 家 技 n, 9 6 术 创 新 的 努 力 程 度 进 行 监 督 , 以 防止 道 德 风 险 行 为 。
起 以 来 , 熊 彼 特 关 于 金 融 发 展 的 观 点 被 很 好 地 模 型

山东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

山东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

2011年第3期山东社会科学No.3总第187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87·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山东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研究①白锐锋(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山东威海264209)[摘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重要。

本文基于内生性增长理论,采用协整方法实证检验山东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研究表明,山东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有密切联系,包括金融发展的规模扩张、结构调整和效率变化;实体经济的扩张增加了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从而导致金融产业的发展;山东省金融发展没有引起更高水平经济增长率的主要原因是山东省金融配置资源渠道不顺畅。

[关键词]金融发展;内生增长;格兰杰因果检验[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1]03-0170—04一、引言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无论是理论依据还是实证检验一直都存在着比较尖锐的争论。

在理论分析方面,King和Levine(1993)从金融功能角度入手研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在金融功能计量上取得了新突破,令人信服地证明了金融功能的确对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率的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贡献。

①Robinson(1952)和Kuznets(1955)对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中起重要作用的观点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金融发展的重要性或者过于强调或者认为经济增长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导致了金融的发展。

以Lucas(1988)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也认为,经济学家们过分强调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经济发展会创造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这种需求导致金融部门的发展,是经济增长带动金融发展而不是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②琼·罗宾逊反对熊彼特关于金融部门引导产业部门并激发技术创新行为和企业家精神的论断,强调经济发展为某种特定形式的金融安排创造了需求,而金融体系只是对这些需求作出反应,从而否认了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金融发展、商业信用融资与企业成长——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金融发展、商业信用融资与企业成长——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目前 国内外 已经有一 些文献 以中国为背景研究 了商业信用 的融资替代功能和提供机制 ’ 川, 但 目前这些 文献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没有直观地商业 信用 是否能促进 中国民营企业成长 的直接证据 。 第二 , 研究在 中国各地 区不同时期差异化 的金融发展环境下商业信用对 民营企业成 长的影 响 , 有 助于我们 了
8 6
金 融
来源 之一 。从融 资的角度来看 , 商业信用 的实质 即为上游企业 给下游企业提供 的一 种短期信贷 , 对融 资约束具有
缓解作用 。在信 息不对称 条件下 , 企业受到银行 的信 用配 给时常 常会转而 求助 于卖方提供 的商业 信用 。在金
融发 展受 到抑制的发展 中国家 , 商业信用更是可 以作为银行信贷 的一种有效替代 机制 , 缓解企 业融资约束 。中 国是一个 发展 中国家 , 由于金融体系还不完善 , 融资难一直是企业发展 的瓶颈之一 , 在这种情况下 , 商业信用这条
金融发 展 、 商业信 用融资 与企业成长
— —
来 自中国 A股上 市公 司的经验 证据
应 千 伟
内容提要 企 业间的商业信用 融资可 以作为银行信贷 的一种有效替代机 制缓 解企 业融资 约束, 从 而在企 业的
经营和成长 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利用 中国 A股上 市公 司数据 , 研 究发现 商业信用 融资对企 业成长有 显著的正
商业信用 , 是企业在正常的经 营活动和商品交易中所形 成的常见 的信贷关系 , 也是企业最 为重要的短期资金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6一l 1 基金项 目: 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 目“ 市场环境 、 商业信用与 中国民营企业成长 ” ( 7 1 0 0 3 1 0 8 ) ; 四川大学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 务费研究 专项 项 目( s k q y 2 0 1 3 1 2 ) ; 四川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 作者简介 : 四川大学商学 院副教授 , 金融学博 士。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经验分析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经验分析
(一) 计量模型
韩廷春 ( 2001) 、 沈坤荣 (2004)
[ 5]
[6 ]
Hale Waihona Puke 等 ,从货币化进程或从 储蓄
向投资的有效转化角度 , 在计量模型中加入传 统的反映金 融 深度的指标 M2 / G DP 或者真实利率等 ,作为解释变量 ,运用最 小二乘法 , 得出了金 融发 展对经 济增 长的促 进作 用 。然而 , 收稿日期 :2007 - 11 - 08
对数值 ( 用 LPG DP 表示) 进行研究 。
11 协整关系检验
技术中性的总量生产函数 :
Y= H( K,L ,F) ( 1)
首先 , 通过对各变量 进行 单位根 检验 ,以确 定变 量的 平 稳性 。检验结果显示 LPGDPt 、 HBt 、 XDt 、 ZQt ~ I (1) 。 表1 LPG DPt 、 HBt 、 XDt 和 ZQt 的平稳性检验
经济问题
2008 年第 1 期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 基于中国的经验分析
王洪斌 ,柳 欣
(南开大学 经济研究所 , 天津 300071)
摘 要 : 通过 将金 融发 展水 平作 为一 项投 入引 入新古典 生产函 数 ,研 究金融 发展与 经济增长 之间的 关系 , 得出金 融发展 程度的提高增加了均衡时的资本存量 , 进而增加了均衡状态的 人均产 出的结 论 。根据中 国 1995 ~2006 年季 度数据在 建立向 量自回归模型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基础上 ,通过不 同指标 的选取 ,对金 融发展 与经济增 长进行 协整检 验 ,得 出在我 国二者 之间的实践关系与理论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结论 。最后针对实证结论探究中国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 关键词 : 金融发展 ; 经济增长 ; 协整检验 ;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972X (2008) 01 - 0097 - 03 一、 导言 对金 融发展 与经济 增长之间 关系的 研究做 出突破性 贡 献的是肖和麦金农 , 两人分别提出了金融深化 论和金融压 制 论 。其后由于 20 世 纪 70 年代末 随着金融 自由化 在阿根 廷 、 韩国 、 智利等 发 展中 国家 产 生了 一 些列 矫枉 过 正的 负面 效 果 ,在理论上新凯恩斯学派 、 新结构学派 、 新 制度主义学派 分 别从不同的角度 对金融 深化理 论进 行了批 评 。在 各个学 派 的批评声中 , 金融 深化理 论经历 了从 开始主 张 “完 全的而 不 是部分的自由化” 发展到金融自由化应注意金 融部门改革 的 顺序 ,从 “金融压制” 经过 “金 融约 束” 最终 将一国 经济 从 “金 融压制” 状 态下 解脱 出 来逐 步向 市 场化 过渡 , 实行 “金融 深 化” 的一种新思路 。 关于 金融发 展与经 济增长之 间关系 的实证 研究在近 年 来也是 大量 涌现 。Demirguc - Kunt 和 Detragiache ( 1998) [1 ] 发 现以利率自由化衡量 的金融 自由 化与经 济增 长之间 存在 正 向关系 。Becaert 、 Haevey 和 Lundblad (2005) [ 2] 发现以股市自由 化衡量的金融自由化有利于降低资本成本 , 提高资本效率 。 近年来 ,国内有许多学者也开始对我国金 融发展与经 济

中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一个联立方程计量模型的经验解释

中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一个联立方程计量模型的经验解释

长沙
4 0 2 1 8) 0
金 融 部 门 发 展 而 不 是 金 融 发 展 促 进 经 济 的增 长 。
Arsi et s和 De  ̄a e 1 9 me d s( 9 7)分 融 发展 与 经 济增 长 的关 系 ,著 名 的经 济 学 家熊 彼 特 (cu ee, 1 1 )曾 提 出过 一 个 著 名 的 S hmp t r 9 1
L vn 和 Z r o (1 9 e ie ev s 8) 提 出 的 方 法 对 1 9 — 9 3 9
18 9 9年 的数 据 进 行 分 析 得 到 的 结 论 是 熊 彼 特 的论 断 是 正 确 的 ,即金 融 发 展 促 进 经 济 增 长 。也 有 很 多 有 影 响力 的经 济 学 家认 为 金 融 在 经 济 增 长 中是 一 个 相 对 不
长 的关 系 及 股 票 市 场 的 发展 与 经 济 增 长 的关 系 。 其 中

部 分 是 把 两 块 结 合 在 一 起 研 究 ,还 有 一 部 分 则 是 分
经 济 增 长 之 间 有 着 紧 密 的联 系 。金 和 莱 文 ( n d Kig n a
L vn , 1 9 e ie 9 3)建 立 模 型 对 8 0多 个 国家 1 6 9 0年 到
别 研 究 金 融 中介 及 股 票 市 场 与 经 济增 长 的 关 系 。谈 儒 勇 ( 9 9 用 1 9 — 9 8年 的 季 度 数 据 分 别 验 证 19 ) 93 19 了 我 国 金 融 中 介 市 场 及 股 票 市 场 与 经 济 增 长 的关 系 . 得 出 金 融 中 介 的发 展 与 经 济 增 长 之 间有 显 著 的 正 相 关 关 系 ,股 票 市 场 发 展 与经 济增 长 之 间有 不 显 著 的 负 相 关 关 系 ,他 认 为 这 意 味着 金 融 中介 体 的发 展 有 可 能 促 进 经 济 增 长 ,股 票 市 场 的发 展 对 经 济 增 长 的作 用 则 是 极 其 有 限 的 。 曹 啸 、 吴 军 ( 0 2 采 用 格 兰 杰 因 果 2 0) 检 验 法 对 金 融 中 介 发 展 与 经 济 增 长 的 关 系 进 行 了 检 验 ,结 果 显 示 金 融 发 展 是 经 济增 长 的 原 因 ,并 认 为 金 融 发 展 对 经 济 增 长 的 促 进 作 用 主 要 是 通 过 金 融 资 产 数 量 上 的 扩 张 来 实 现 的 。 殷 醒 民 、谢 浩 ( O 1 运 用 2O)

地方政府“掠夺之手”、金融发展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地方政府“掠夺之手”、金融发展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1 9 9 4 t o 2 0 1 0,i t i f n d s t h a t l o c a l g o v e r n me n t s ’g r a b b i n g h a n d s p r o h i b i t i f n a n c i a l d e v e l o p me n t f r o m i n c r e a s i n g GD P p e r c a p i t a
《 软科 学) 2 0 1 3 年1 0 月 . 第2 7 卷 . 第1 0 期( 总 第1 6 6 期 )
地方政府 “ 掠夺 之手” 、 金融发展 对 地 区 收 入 差距 的 影 响
来 自中 国省 际面板 数据 的经验 证 据
张 绿 h, 侯 赘 慧 , 刘晓 1 3 0 . b . 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成都 6 1 0 0 7 4 ; 2 . 东南大 学 经济 管理 学院 , 南京 2 1 0 0 8 9 )
g o v e r n me n t s a n d i f n a n c i a l d e v e l o p me n t o n c h i n a’ S r e g i o n a l e c o n o mi c g r o w t h nd a i n c o me g a p .Wi t h p ne a l d a t a c o v e i t n g
The I m pac t of Gr abbi ng Hand of L ocal Go v er nm en t s,
F i nanc i al De v el opm ent on Regi onal I nc om e Gap
・ ___— —
因素。
关键 词 : 财政分权 ; 地方政府“ 掠夺之手 ” ; 金融发 展 ; 地 区收入差距

金融安全、全球化与经济增长: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验

金融安全、全球化与经济增长: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验
近年来 , 随着 金融 领域 自身 空前迅 速 的发 展 和 对其 它 领域 的渗 透 , 融 安 全 问题 正 以丰 富 的形 式 表 金
现 出来 。对 金融安 全 问题 的研 究集 中在 下列 方面 : 一 , 究 金融 危 机爆 发 的原 因 , 出影 响发展 中 国家 第 研 找 金 融安 全 的因素 ; 二 , 第 研究 金融 安全 现 状 , 探究 影 响 发展 中国 家金 融 安 全 的潜 在 威胁 , 提 出政 策 建议 并 和应对措 施 ; 第三 , 究 金融 风险 预警机 制 。K misye 1 19 )( L ) 用信 号分 析 法构 建危 机 预 研 a nk t .(9 8 K R 利 a 警 系统 ;et oe a.(03 将金 融危 机细 分为外 汇 、 L s n t 1 20 ) a 银行 和债 务三种 危机构 建 预警 系统 。在 国 内 , 志 刘
趋同
J L分类 号 : 3 , 4 E C 3 F3
中图分类 号 : 14 F 1
文章 编号 :10 6 4 ( 0 1 0 0 3 0 7 0 0— 2 9 2 1 )7— 0 3— 0


引 言
全球 化对 经济 增长 的影 响 问题 是研 究全 球化 问题 的一个 重要 方 面 ( ol dK ay 2 0 ) D l r n ra , 0 3 。部 分学 aa 者 认为 全球化 促进 经济增 长 , 参与 全球 化会使 所有 国家 受益 。D ee( 0 6 通过构 造全球 化 指数 , rh r2 0 ) 由增 长
南 方经 济
21 0 1年第 7期
金 融安 全 、 全球 化 与经 济增 长 : 自发 展 中国 家的经验 来
郑柏 清 周先波

财政金融协调配合与农业经济发展: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

财政金融协调配合与农业经济发展: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
有 限且难 以形 成 有 效 的资 金 吸纳 能力 , 融机 构 不 金 愿将 资金 投 向农 村 , 些商 业 金融 机 构撤 销 了农 村 有
济 的影 响并 不 一定 是 正面 的 , 即使 促 进 了经 济 的增 长 , 程度 也是有 区别 的 , 其 只有金融 发展 到一定程 度 时 , 会对 经济增 长产 生显 著 的促 进作用 , 才 在经 济处 于初 级 水平 的地 区 , 金融 对经 济 的影 响 可 能是 正面
重要 保 障。基 于此 , 文建 立 面板 数 据模 型 分析 了财 政金 融 支农 对农 业 经济 发展 的 效应 , 图 本 力 为相 关政 策提供 理论 与 实证 支持 。结果显 示 : 财政 支农和 农业信 贷 对农 业经 济发展 具有 正 向效 应 , 也存在 着明显的 时 空差异 ; 但 支农效 应在 20 年前后 财政 金 融支农 效应发 生 结构性 变化 , 04 但
率 是 低 下 的 。R oa V l ( 0 4 利 用 16 — 9 5 i 和 ae 2 0 ) j v 9 0 19 年期 问 的 7 个 国家 的数 据 , 4 分析 结论 表 明金融对 经
链 条 中 的一 个 薄 弱 环 节 , 业 利 润 率 低 、 营 风 险 农 经 大、 生产 周期 长 等 特性 决定 农 业 自身 资金 积 累能 力


引 言
本 形 成 中 起 着 积 极 作 用 。 B n i n a和 S i ecv g e mt h
农业 经济 发展 和农 民持续 增收 是实现 城乡一 体 化新格 局 的关 键所 在 。现阶段 农业仍 然是 我 国产 业
( 9)K et ( 0 ) 农 村 资金 配 置效 率 问题 进 行 1 1, os r 0 0对 9 e2 了研 究 , 指 出财 政 支农 和农 业 信贷 资金 的配置 效 并

经济发展中金融杠杆的门槛效应与拐点效应——来自跨国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经济发展中金融杠杆的门槛效应与拐点效应——来自跨国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经济发展中金融杠杆的门槛效应与拐点效应——来自跨国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张春海【摘要】本文基于79个国家1990-2016年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门槛回归模型和系统GMM估计方法分别对经济发展中金融杠杆的门槛效应和拐点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杠杆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门槛范围相对较窄,更多表现出的是对经济发展的抑制作用,金融杠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随着门槛变量值的不同而具有显著的异质性特征,金融规模的增加将会削弱金融杠杆对经济发展的边际促进作用,而金融效率的提升和金融结构的优化有助于促进作用的改善.拐点效应分析表明金融杠杆和经济发展之间呈显著的倒U形非线性关系,中国已于2017年进入后拐点区域,施行稳健有序的金融\"去杠杆\"、优化金融杠杆内部结构、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应成为当前和未来保持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的内在动力.【期刊名称】《金融发展研究》【年(卷),期】2018(000)011【总页数】7页(P33-39)【关键词】金融杠杆;经济发展;门槛效应;拐点效应【作者】张春海【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山东青岛 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32.35一、引言与文献综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金融杠杆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社科院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全社会总体杠杆率由2008的170%快速攀升至2015年的249%。

社会杠杆率的提升,加之金融和经济之间的关系错位,使得本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金融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进行自我循环,在增加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同时,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伤害。

以上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金融去杠杆也成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并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得到了多次强调。

本文在引入金融发展和金融杠杆波动等因素的基础上,对金融杠杆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试图为我国金融去杠杆和金融体制改革提供参考和经验借鉴。

第十四届中国金融学年会论文入选名单

第十四届中国金融学年会论文入选名单

第十四届中国金融学年会论文入选名单序号论文题目作者1Mandatory Clearing of Derivatives and Systemic Risk of Bank Holding CompaniesShaofang Li and Matej Marin?2Heterogeneous preferenc es and risk sharing at households level in China Jennifer T. Lai, Isabel K. M. Yan, XingjianYi3Financial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Transmission of Interest RateShocks: The Federal Reserve and ChinaXiaoli Wan4Information Asymmetry in Quasi Public Goods Crowdfunding-A Case fromChina's EV Charging PileMarket Yan Li, Qi Zhang, Ge Wang, Siyuan Chen5Microstructure Noise,Fat-Tailed Distribution of Stock Returns, and Idiosyncratic Volatility Puzzle Shouyu Yao, Zhenming Fang, Xin Cui, Ch unfeng Wang6Mandatory CSR Disclosure, monitoring and investment efficiency: Evidencefrom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in ChinaLi Liu, Gary Gang Tian7Linguistic Distance and M ergers and Acquisitions: Evidence from China Lu Li, Yang Duan, Yuqian He, Kam C. C han8Failure and Rescue in C entral Clearing Counterparty Design Zhenyu Cui, Chihoon Lee, 刘彦初, Kai Wang9Margin Trading and Asset Pricing-Evidence from tShujing Wang, K.C. John Weihe Chinese Stock Market1 0Asset Pricing With ReturnExtrapolationLawrence J. Jin, Pengfei Sui1 1Familiarity Bias? The Role of Directors with Country-specific Experience in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Haoyuan Ding, Yichuan Hu, Chang Li1 2汇率制度改革与资本账户开放路径选择——基于开放经济DSGE 模型的分析彭红枫, 肖祖沔, 祝小全1 3How do bank policies affect the equity risk and cost of capitalMike Qinghao Mao,K.C. John Wei1 4Optimal Capital 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Debt-Equity SwapEi Yang, Shaoxuan Zheng1 5Sales, Monetary Policy, and Durable GoodsWenbin Wu1 6The crude oil-stock market link and its determinants: Evidence from emerging economiesXiaoqian Wen, Hua Cheng, Yihao Zhang1 7Dependence structure and risk spillovers betweenoil and stock markets from BRICS countriesYonghong Jiang(姜永宏), He Nie(聂禾), Bi n Mo(莫斌)1 8Asymmetric Variance Premium, Skewness Premium, and the Cross-Sectionof Stock ReturnsTao Huang, Junye Li, Fei Wu1 9Top managerial power and stock price efficiency:Evidence from ChinaMeifen Qian, Ping-Wen Sun, Bin Yu2 0Leverage Risk and Intermediary Asset Pricing: Evidence in ChinaXu Feng, Yajun Xiao2 1Responding to financial crisis Bank credit expans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Longyao Zhang,Enjiang Cheng,Sara Hs u2 2External Source of Political Connection: FinancialAdvisor and Chinese AcquisitionXiaoGang BI, Danni WANG2 3Switching Due DiligenceAuditors in Chinese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Jie Tang, Xiaogang Bi2 4Information environment, systematic volatility and stock return synchronicityJing Wang, Steven X. Wei, Wayne Yu2 5A tail of two worlds: Stock crash, market context,and expected returnsS. Ghon Rhee, Feng Wu2 6Illiquidity Shocks and Asymmetric Stock Market Reactions around the WorldIs Underreaction or Illiquidity Spiral the CulpritTe-Feng Chen,K.C. John Wei2 7Venture Capital, Innovation and Post-IPO Long-runPerformanceXueyong Zhang, Yeqing Zhang2 8Household Debt, Aggregation and Asset Pricing PuzzlesGaosheng Ju, Qi Li2 9Competition, Syndication,and Entry in the VentureCapital MarketSuting Hong3Underwriter Reputation a QiuyueZhang, XueyongZhang 0nd Post-IPO Price Perfor mance: New Evidence from IPO Fraud of ChineseListed Firms3 1Optimal Reinsurance andInvestment Problem withDefault Risk and Bounded MemoryChao Deng, Wenlong Bian, Baiyi Wu3 2Party Committee Secretary serving on corporate boards and firm bribery channelsHamish D. Anderson, Jing Liao, Jingjing Y ang, Martin Young3 3Index tracking model, downside risk and non-parametric kernel estimationJinbo Huang, Yong Li, Haixiang Yao3 4Financial Stability with Fire-salesRyuichiro Izumi, Yang Li3 5Correlation Ambiguity, Listing Choice and Market MicrostructureJunyong He(何俊勇), Helen Hui Huang, Shunming Zhang, Wei Zhu3 6Macroeconomic Conditions and Stimuli of InvestmentYingxian Tan, Xin Xia, Jinqiang Yang3 7Financial Frictions and Trade DynamicsPaul Bergin, Ling Feng, Ching-Yi Lin3 8The Determinants of Dynamic Linkage between Stock Prices and Foreign Exchange Rates: Evidencefrom ChinaR.W. Lin3 9Horizon-unbiased Investment with Ambiguous VolatilityQian Lin, Xianming Sun4 0Time-Varying Ambiguity and Bank Lending吴伟劭, Sandy Suardi4 1Business Cycle and theValue of Cash_International EvidenceJiaxing You,Juanjuan Huang,Ling Lin,Min Xiao4 2Monetary Regulation andLiquidity Distribution Mechanism between the RealEconomy and Capital MarketMingli Xu, Hao Wang, Jisheng Yang4 3Understanding AH Premium in China Stock MarketRenbin Zhang, Tongbin Zhang4 4How Do Labor Unions Affect Payout PolicyBeibei Shen4 5Determinants of CoCo Bond Issuance InternationalEvidenceChenyu Shan,Dragon Yongjun Tang,Me ng Xie4 6Dissecting the Long-termPerformance of the Chinese Stock MarketFranklin Allen,Jun “QJ” Qian,Chenyu Shan,Julie Lei Zhu4 7Credit Default Swaps andDebt OverhangTak-Yuen Wong, Jin Yu4 8LeBow College of BusinessBang Nam Jeon, Ji Wu4 9A Conditional Valuation of Corporate Pension PlansJun Cai, Miao Luo, Alan J. Marcus5 0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and bank pricing in credit marketYonghui Chen, Xuezhong He, Yan Zeng5 1Rational Learning and Trading Behavior in Limit Order MarketsXue-Zhong He,Shen Lin5 2Expropriation and the Sensitivity of Investment toZheng WangCash Flow-A Natural Exp eriment from China's Split -Share Structure Reform5 3Investor attention and commonality in asset pricing anomaliesLei Jiang (姜磊) , Jinyu Liu (刘津宇) , Lin Peng (彭琳) , Baolian Wang (王宝链)5 4Does Privatization Reform Alleviate Ownership Di scrimination? Evidence from the Split-share Structure Reform in ChinaJinyu Liu (刘津宇) , Zhengwei Wang (王正位) , Wuxiang Zhu (朱武祥)5 5Leverage-Induced Fire Sales and Stock Market CrashesJiangze Bian, Zhiguo He, Kelly Shue, Hao Zhou5 6Solving the High-dimensional Markowitz Optimization Problem: When Sparse Regression Meets Random Matrix TheoryMengmeng Ao, Yingying Li, Xinghua Zhen g5 7Disclosure quality, price e fficiency, and expected returnsKung-Cheng Ho, Shih-Cheng Lee, Ping-W en Sun5 8有限理性对开放式基金“业绩-流量关系”的影响伍燕然, 王凯5 9Product Market Structure and Nepotism in Bank Loan MarketsHua Cheng, Yan Dong, Xue Li 6 0是谁影响了股价崩盘风险:有形信息VS 无形信息——基于投资者行为视角的证据史永东杨瑞杰6 1动态银行网络系统的系统性风险研究范宏,杨明6 2信贷约束, 人口红利和经济增长薛熠, 张悦, 马倚虹6 3社会资本, 非正式保险与家庭的股市参与吴卫星, 祁震6 4我国债券评级行业竞争变化对评级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黄晓薇, 安小雪6 5一种动态信用风险传染模型及其应用陈典发, 邓军, 冯建芬6 6媒体, 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财务欺诈行为孙艳梅, 汪昌云6 7模糊厌恶下的动态最优投资策略张金清, 金泽宇, Yunbi An6 8中国特色的市场微观结构模型——基于准入门槛和政府调控的多市场均衡分析刘红忠, 毛杰6 9央行沟通, 政策不确定性与通胀预期王少林7 0理财产品膨胀, 利率市场化与银行风险承担问题研究项后军, 闫玉7 1Uncovering the myth of the housing price in Chinese metropolises: Allowing for behavioral heterogeneity among investors张玲, 边文龙, 张浩7 2Anticipating critical transitions of Chinese housingmarketsQun Zhang(张群), Didier Sornette, Hao Zhang7 3房价上涨, 家庭债务与居民消费周利7 4族群分配政策会影响公司价值吗?——来自马来西亚土著股权配额制的经验证据范祚军, 唐菁菁, 曾海舰7Macroeconomic Trade Eff Makram El-Shagia and Lin Zhanga5ects of Vehicle Currencie s: Evidence from 19th Century China7 6高管薪酬粘性仅仅是奖优不惩劣吗?——基于非委托代理视角王修华, 谷溪7 7P2P 网贷平台的声誉依赖与信息中介的制度约束戴晓凤, 雷宇7 8P2P平台只做信息中介可行吗?刘轶, 王于栋7 9创伤经历, 风险偏好与家庭资产选择——基于全国基线调查微观数据的证据乔海曙, 粟亚8 0市场竞争, 银行市场势力与流动性创造效率——来自中国银行业的经验证据李明辉, 黄叶苨8 1关联博弈, 声誉积累与新创企业的破茧成蝶米运生, 周明明, 石晓敏, 黄斯韬8 2基于改进粒子群模糊神经网络的信用评估研究熊志斌8 3Model-free estimation of tail risk and moments using option pricesCarole Bernard, Chengli Zheng 8 4劳动调整成本, 经济增长与货币政策的就业效应杨柳8 5流动性创造, 银行稳定性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商业银行的经验证据宋琴, 郑振龙8 6金融发展对中国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基于资本供应视角郑承利, 秦妮8 7最终控制人投资组合与风险分担:转嫁还是共担?——来自民营上市公司的王红建, 汤泰劼, 刘梓微经验证据8 8微博, 自愿信息披露与上市公司盈余信息质量胡军, 王甄, 胡援成8 9我国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理性吗?——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研究吕江林, 李兴9 0股票信息披露与投资者异质信念定价模型刘维奇, 李林波9 1Pollution and Performance: Do Investors Make Wo rse Trades on Hazy Day s?俞红海, 黄杰鲲, 许年行9 2影子银行, 行政监督与国家审计治理——基于国务院1 07号文与审计公告的准自然实验王家华, 曹源芳9 3中国金融市场联动特征与体系性风险识别何枫, 田利辉9 4法律保护, 社会信任与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李双建, 李俊青, 刘凯丰9 5金融素养存在性别差异么?——基于婚姻分工,认知水平和风险态度的实证分析廖理, 初众, 张伟强9 6异质波动率之谜是否已被完全解释?陈湘鹏, 周皓, 金涛9 7系统性金融风险与SRISK 的适用性陈湘鹏, 周皓, 王正位, 金涛9 8Fuel the Engine: Bank Cr edit and Firm Innovation 戚树森9 9Evaluating Asset PricingFactorsYu Ren, Yue Qiu, Tian Xie1为什么人民币越来越重周颖刚, 王艺明, 程欣0 0要?-基于网络分析方法的汇率证据1 0 1考虑时变风险溢酬的市场有效性检验:基于上证50ETF 期权市场陈蓉, 黄帅1 0 2宏观经济政策与股市系统性风险——宏微观混合β估测方法的提出与检验邓可斌, 关子桓, 陈彬1 0 3企业的合作文化促进创新了吗?潘越, 潘健平, 马奕涵1 0 4银行竞争背景下定向降准政策的“普惠”效应——基于主板和新三板的三农, 小微企业数据的分析郭晔, 徐菲, 舒中桥1 0 5Do Social Connections Mitigate Hold-up? Evidencefrom Relation-Specific Investment and Innovation in Vertical RelationshipsSudipto Dasgupta, Kuo Zhang, Chenqi Zhu1 0 6“好”的不确定性, “坏”的不确定性与股票市场定价——基于中国A 股高频数据的研究陈国进, 丁杰, 赵向琴1 0 7金融发展, 法律保护与危机传染——中国特征与国际比较游家兴, 张哲远18IPO信息披露的可读性分析黄方亮, 王彤彤1 0 9When Are Stocks Less Volatile in the Long Run?Eric Jondeau, QunzhiZhang, Xiaoneng Zh u1 1房价波动, 楼市调控与宏观金融风险——基于未定权曹廷求, 高睿0益分析法的研究1 1 1P2P 网络借贷市场中高收入真的低风险吗?胡金焱, 张笑1 1 2文化认同与民间金融:基于方言视角的经验研究张博, 胡金焱1 1 3互联网:经济活动的空间“离心力” ——来自中国家庭创业的证据曹廷求, 王可1 1 4P2P 网络借贷与大众创业——基于“人人贷”微观数据的经验研究胡金焱, 李建文1 1 5经济周期视角下的晋升压力与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行为司海平, 刘小鸽, 魏建1 1 6基于微观复杂网络与宏观金融工程的风险传染研究沈沛龙, 李志楠1 1 7股票流动性, 投资者关注与公司创新张信东, 原东良1 1 8Local government debt s cale estimating and risk evaluating based on local governmental balance sheetBaijie Wang, Sihan Zhang1 1 9“水至清则无鱼”适用于影子银行监管吗?——基于国内银行理财产品业务监管套利和透明度的研究刘莉亚, 黄叶苨, 周边1 2 0钱荒的根源:经济基本面变化,还是货币政策冲击?陈华, 郑晓亚, 赵自然1 2 1投资者“听话听音”能获得超额收益吗?-----从中国上市公司投资者电话交流会中高管声音情绪视角出发刘莉亚, 陈瑞华, 闵敏, 朱小能1 2 2“与众不同者”的价值——基于基金独特性的视角徐龙炳, 顾力绘1 2 3Optimal consumption with stochastic income and time-inconsistent preferences王远平, 牛英杰, 杨金强1 2 4卖方分析师研报有价值吗?——来自评级修正的证据安郁强, 陈选娟1 2 5碳排放权交易与企业研发- 来自中国的证据马文杰, 杨奕, 赵晓菊1 2 6金融冲击, 房地产和其它实体投资, 宏观经济波动冯玲, 葛璐澜, 李志远, 柳永明1 2 7从“一带一路”货币汇率参照篮子中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要素丁剑平, 方琛琳, 叶伟, 张冲1 2 8我国企业年金集合计划的多重委托代理问题及其影响研究初立萍, 陈选娟, 曾韵1 2 9定向增发折价:风险投资的作用及其机制李曜, 宋贺, 龙玉1 3 0基于投入占用产出技术的部门系统重要性研究覃筱, 祁伊1 3 1Margin Trading and Price Efficiency—Information Content or Price-Adjustm吕大永, 吴文锋ent Speed1 3 2同业交流与创新表现:基于期刊举办学术会议视角曹志奇, 吴文锋, 舒海兵1 3 3Economic Policy Uncertai nty and Stock Price Crash Risk金雪军, 陈紫晴, 杨晓兰1 3 4融资融券提高了股价信息含量吗?白俊, 宫晓云, 孟庆玺1 3 5金融资产收益率的人口结构悖论:来自递延储蓄和替代效应视角的解释易祯, 朱超1 3 6高管限薪与公司业绩——来自2015年“限薪令”自然实验的证据尹志超, 蒋佳伶, 冯瑞河, 栗媛1 3 7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选择的理论与经验分析刘尧成, 庄雅淳1 3 8Why do financially constr ained suppliers provide trade credit in China? ——An extended redistribution view田钢, 于博1 3 9“股市”还是“赌市” :基于特质性偏度的投资者博彩偏好定价研究王春峰, 姚守宇, 房振明, 崔欣1 4 0Dynamic effects of Analyst Forecasts on Information Asymmetry comparingwith Company’s Announ cements in Chinese Security Market李洋, 向健凯, 王春峰, 房振明1 4雾霾天气与投资者决策-来自互联网论坛的证据张维, 孟祥桐, 冯绪11 4 2利差扭曲与最优金融稳定政策何国华, 李洁, 刘岩1 4 3零利率下限, 汇率传递与货币政策王胜, 周上尧1 4 4银行规模, 综合化经营与我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张天顶1 4 5高管薪酬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罗琦, 谢辰, 应惟伟1 4 6股东持股, 技术溢出与企业创新崔静波, 郑旸1 4 7新型流动性指标与流动性溢价杨兴哲, 周翔翼1 4 8超额准备金,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调控方式转型——基于银行信贷市场的分析王晓芳, 郑斌1 4 9投资者羊群行为总是不利于市场运行吗?——来自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证据石阳, 刘瑞明1 5 0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贷款成本宋全云, 吴雨, 钱龙1 5 1Maturity Mismatch and In centives: Evidence fromBank Issued Wealth Man agement Products in ChinaJinjin Liu, Hongyan Fang, Ronghua Luo, Senyang Zhao1存贷比约束, 货币政策与银王擎, 李元52行信贷1 5 3When Interim CEOs areNamed Formal CEO: A Try-out Succession何潇潇1 5 4尖刀上的舞蹈——民间借贷债务催收涉黑化倾向的田野调查与经济解释丁骋骋1 5 5股市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基于投资者社会互动的视角杨晓兰, 王伟超, 高媚1 5 6关联关系, 融资约束缓解与投资动态调整—来自担保贷款的融资与风险权衡张小茜1 5 7A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Realized CovariationEstimation under MMS IngmarNolte, MichalisVasios, ValeriVoev, QiXu1 5 8遗产继承会扩大财富差距吗?——来自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证据韦宏耀, 钟涨宝1 5 9“新常态”下省际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的非对称性和非线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多维DCC-GARCH模型曹伟, 钱水土, 万谍1 6 0Do Non-Discretionary Allocation and Uniform-Pricing Rule Really Matter for Information Production in IPOsBo Liu, Xinru Ma1 6 1“险资举牌”现象与分散股权时代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郑志刚, 石丽娜, 黄继承, 郭杰16企业过度负债的同群效应李志生, 孔东民, 苏诚, 李好21 6 3会计准则具有去杠杆的作用吗?——来自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决策的微观证据晏超1 6 4我国金融部门宏观金融风险研究——基于重构资产负债表和CCA 模型的分析白小滢, 王乔乔1 6 5经济发展水平对跨境资本流动的门限效应——兼评中国“非理性”对外投资周先平, 谭本艳, 向古月1 6 6An Experimental Study o n a Novel Artificial Financial Market Model曹宏铎, 李旲, 欧阳辉1 6 7社会保险和大众创业:“创业枷锁”还是“创业催化剂”?王永钦, 戴芸, 包特1 6 8利率市场化, 银行利率与货币政策价格型调控陆军, 黄嘉, 童玉芬1 6 9房地产金融化:界定, 表现及其经济效应李建军, 韩珣1 7 0The role of foreign and d omestic venture capital in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Jiangjing Que,Xueyong Zhang 1 7 1The Dynamic Co-movem ent between the Exchange Rates of European Countries and Chinese Renminbi黄乃静, 汪寿阳1 7 2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投资:实物期权渠道还是金融摩擦渠道?谭小芬, 张文婧1 7 3Liquidity Risk and Corporate Risk-takingJing-zhi Huang, Huayi Tang, Yuan Wang, Rui Zhong1 7 4CDS Trading and StockPrice Crash RiskJinyu Liu, Jeffrey Ng, Dragon Yongjun Ta ng, Rui Zhong1 7 5Measuring Financial Risk Contagion among International Stock Markets: AEMD-Copula-CoVaR ApproachDa Wang, Qiang Zhang, Changqing Luo 1 7 6去杠杆, 转杠杆与货币政策传导周俊仰, 汪勇1 7 7Household Financial Constraint and Local BankingStructureYiyi Bai, Zhisheng Li1 7 8人民币汇率与境内外股票市场波动溢出效应研究——基于三元BEKK-GARCH模型吴丽华, 江蓝微, 曾连彬1 7 9The long term impact of the 1959-1961 famine inChina on stock holdingsof survivorsJennifer T. Lai, Xingjian Yi, Cong Zhou1 8 0金融杠杆与资产价格泡沫:理论机制及其非对称效应刘晓星, 石广平1 8 1银行业竞争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来自银监会与企业专利申请数据的证据李子健, 李春涛1 8 2VPIN, volatility and the 2015 stock market crash in China Evidence from the SSE 50 index derivative marketsYuqin Huang, Xingguo Luo, Shihua Qin,L ibin Tao1 8 3Baidu News InformationFlow and Return Volatility-Evidence for the SIAH沈德华, 李晓, 张维1 8 4官员晋升、人力资本错配与企业劳动投资效率孔东民, 项君怡, 刘莎莎1 8 5货币政策、银行所有制与影子银行王擎, 李川, 盛夏1 8 6契约条款与债券融资成本的相互选择史永东, 王彤彤, 田渊博1 8 7货币政策、同业业务与银行流动性创造郭晔, 程玉伟, 黄振1 8 8The Role of Analysts: An Examination of the Idiosyncratic Volatility Anomaly in the Chinese Stock MarketMing Gu, George J. Jiang, and Bu Xu 1 8 9Cross-Ownership in Inter- Corporate Loans in China戚树森。

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来自中国的时间序列经验证据

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来自中国的时间序列经验证据
系得 到检验 通 过金 融 发展 与经 济增 长之 间协 整关 系 的检 验 .une和 K a 发 现 了在 他 们所 研 究 的样 L it l hn
然 而 .另一 些 有影 响 力 的经 济 学家 如R bno o isn
(9 2 和K zes 1 5 ) 却 对 金融 发 展 在 经济 增 长 15 ) un t(9 5 , 中起 重 要作 用 的 观点 持 怀疑 态 度 . 们认 为金 融 发 他 展 的重 要性 . 或者 过 于强 调 或者 认 为 经 济增 长 对 金
中图分类号 :8 6 F2. 2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0 7 4 9 (0 0 0 — 0 3 0 10 — 3 2 2 1 )2 0 1 — 5


引 言
在实 证方 面 .金融 发展 与 经济增 长 之间 因果关
系 的研究更 难 形成 一致 性 的结论 ( aa 0 19 ) 根 P g n ,9 3 。
1 8 ) Mc in n hw学 派 的主 要 观 点 是政 府 对 9 0 kn o 和S a
析没 有有 力地 说 明跨 国经济 增 长与金 融 发展 的动态 联 系 .而且 在 经济 增长 的回归方 程 中有 显著性 的金
融 发 展系数 的并 不 意 味着金 融发 展 和经 济增长 之 间
更 具有 动 态性 的时 间序 列分 析法 来研 究 金融发 展和 经 济增 长 之 间因果关 系的存 在性 和方 向性 .即究竟
同样 的结 论也 被 内生 经济 增 长 理论 所 支 持 . 在 这 些理 论 中由金融 中介 提供 的 服务 ( 如收 集 、 析信 分
息, 风险 共担 、 流动 性 ) 明确 的包括 在 模 型 中 。这 被

金融发展、企业研发融资约束缓解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来自中国工业企业层面的经验证据

金融发展、企业研发融资约束缓解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来自中国工业企业层面的经验证据
二 、 文 献 回 顾 与 述 评
的 门槛 值 来 推 动 经 济 增 长 方 式 向 集 约 式 转 变 。姚 耀 军 ( 2 0 1 0)综 合 利 用 各 种 计 量 方 法 ,实 证 考 察 了 我 国全 要 素 生 产 率 与 金 融 发 展 的 关 系 ,发 现 两 者 存 在 长 期 均 衡关 系 , 且 金 融 发 展 是 全要 素 生产 率 变 动 的 长期 原 因 。 姚耀 军 ( 2 0 1 2)发 现 我 国金 融 发 展 的 全 要 素 生 产 率 增 长 效 应 存 在 区 域 差 异 ,且 这 一 增 长效 应 源 于 技 术 进 步
三 、理 论 模 型
进 全 要 素 生 产 率 增 长 的研 究 由于 考 察 对 象 、指 标 度 量
以 及 所 使 用 样 本 数 据 和计 量 方 法 存 在 的差 异 ,得 出 的 结 论 不 尽 一 致 ,甚 至 大 相 庭 径 。 即便 如 此 ,跨 国 经 验
评述 。
第 一 ,在 F a z z a r i e t a 1 .( 1 9 8 8)提 出 融 资 约 束 的
概 念 后 ,一 些 学 者 开 始 以此 为研 究 视 角 ,探 讨 金 融 因 素 对企 业研 发 投入 的影 响机 制。B r o wn e t a 1 .( 2 0 0 9, 2 0 1 2)等 人 研 究 了融 资 因 素 和企 业 研 发 活 动 的 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关 联 ,为 金 融 发 展 对 企 业 研 发 投 入 的 促 进 作 用 提 供 了经 验 支 持 。 目前 , 中 国正 处 于经 济 转 轨 阶 段 ,企 业 融 资
成 果 ,在 探 讨 金 融 发 展 对 企 业 研 发 融 资 约 束 的 缓 解 效

金融发展、国债融资与经济增长——对中国的经验分析

金融发展、国债融资与经济增长——对中国的经验分析
投 向 ,提 高 了企 业 生 产 技 术 水 平 ,加 快 了 高 新 技 术 的 产业 化 。 ( ) 国债 推 动 金融 发 展 四 国债 的年 利 率 一 般 高 于 商 业银 行 一 年 期 定期 存 款
的 资金 ,是 国 债 发行 成功 的保 证 。 国家 可 以根 据 金 融


金 融 发 展 与 国债 融 资 的 联 合 效 应分 析
19 - 2 0 年 间 ,国家 三 年共 安 排 2 5 亿 元 国 债 专 99 0 1 6. 4
项 资 金 用 于 企 业 技 改 贴 息 ,共 拉 动 银 行 贷 款 2 1 8 0亿 元 ,贴 息 资 金 的拉 动 效 应 达 到 11. 。这 极 大 鼓 舞 和 :06
市场 资 金 状 况 ,灵 活 发行 国债 ,并 设 计 不 同期 限 的 国 债产 品 ,满 足政 府 短 期 和长 期 的资 金 需 求 。而 且 充 裕
的资 金 提 高 了 各 金融 机 构 认 购 国债 的竞 争 性 ,降 低 了
国债 发 行 的 成 本 。在 国债 二 级 市 场 上 ,金 融 机 构 频 繁
平 ,具 有 ■ 要的 理 实 嘉义 。
关键 词 :金融 发晨 :国 债融 资 ;联 合 效 应 : 经济 增 长
中 圈 分类 号 :F 3 8 o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7 — 2 5 ( 0 8)0 — 0 3 0 6 4 26 2 0 80 3 —3
金 融发展 国债 融资 与经济增 长
( )金 融 发 展 为 国 债 发 行 和 交 易 创 造 了 前 提 条 ~

国债 发 行 的 对象 和二 级 市 场 交 易 的参 与 者 是 金 融 机构 ,金 融 机 构是 围债 的 主要 持 有 者 。金 融 机 构 充 裕

客户集中度、地区金融发展与公司债务融资--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客户集中度、地区金融发展与公司债务融资--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主要参考文献】[1]FASB.Qualities Characteristics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SFAC NO.2,1980.[2]IASC.Framework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S].International AccountingStandards committee,1989.[3]徐泓.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2,(11):122-128.[4]孟川.基于熵权法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1,(13):59-63.[5]臧秀清.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23):173-175.[6]Caba C,Rodriguez M P,Lopez A M.E-government Process and Incentives for Online Public FinancialInformation [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08,32(03):379-400.[7]潘俊.政府财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研究:基于环境起点论的分析[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7,(06):25-35.[8]魏明海.会计信息质量经验研究的完善与运用[J].会计研究,2005,(03):28-35+93.[9]宋双双.基于DEMATEL-ANP与熵权的社会风险评价指标权重分析[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6,(03):1-5.[10] 孙瑞山.基于熵权和DEMATEL的管理员疲劳风险因素分析[J].科学信息与安全,2016,(04):44-49+95.[11] 张俊婷.基于熵权-DEMATEL的江苏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8,(09):47-54.[12] Shulin Lan,Ray Y Zhong.An Evaluation Model for Financial Reporting Supply Chain Using DEMATEL-ANP[J].Science Direct,2016,(12):516-519.[13] Hribar P.A New Measure of Accounting Quality[J].Review of Accounting Srudies,2014,(19):506-538.[14] 李美亭,会计信息属性、质量特征及保证机制[J].商业会计,2019,(21):101-103.客户集中度、地区金融发展与公司债务融资——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摘要】文章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独特的客户信息披露制度,考察了客户集中度与公司债务融资成本之间的关系。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差异——来自14个国家与地区的经验证据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差异——来自14个国家与地区的经验证据

作者: 王重润[1];魏博文[2]
作者机构: [1]河北经贸大学金融学院教授,石家庄050061;[2]中国人民银行台州市中心支行,台州318000
出版物刊名: 学习与实践
页码: 41-47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2期
主题词: 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发展阶段;面板数据;时滞
摘要:本文基于国际比较视野,以金融深度,股票市值比重、国内银行信用比重等指标来反映金融发展水平及金融结构,运用面板数据分析14个国家和地区在1996~2007年间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分析表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滞后性。

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上,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不同的,在经济欠发达阶段,优化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因此政府应创造条件引导鼓励金融业发展,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同时金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应考虑其长期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分析(上)2010-8-25摘要:在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中,存在着经济货币化比率异常等一些令人困惑之处,因此需要对此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文章采用戈氏指标对我国金融发展水平进行考察,并通过剔除虚假成分得到我国金融发展的真实水平,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关系进行经验研究。

同时,将发展经济学的观点与金融发展、经济增长间的“供给主导”、“需求遵从”理论假说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假说:虽然金融增长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金融发展的内在质却只能由经济增长所引致,最后是简短结论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发展,金融增长,经济增长一、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既有研究及其困惑对于金融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性,许多文献(如,Goldsmith,1966,1969;Curley & Shaw,1955,1960;Patrick,1966;Porter,1966;Khatkhate,1972;Mckinnon,1973;Bhatia & Khatkhate,1975)都作了广泛研究。

其中,部分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条件(Goldsmith,1969;Mckinnon,1973;Shaw,1973),这便是Patdck(1966)所认为的金融发展的“供给主导”(supply—leading)作用。

金融发展在储蓄动员、风险管理、交易便利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有助于经济增长。

但是,对于金融发展究竟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问题却存在许多争论(Gupta,1984;Spears,1992)。

以Goldsmith(1969)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者认为,金融发展以金融资产的形式直接增加储蓄,从而促进了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

Tun Wai(1972)、Sinai & Stokers(1972)、Wallick(1969)等有关文献均对这一假说提供了经验支持。

而另一方面,以Mckinnon(1973)、Shaw(1973)为代表的金融压抑主义者却认为,现金余额的实际收益率是资本形成及由此取得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

根据这一观点,经济增长基础上的金融发展绩效取决于利率的发展绩效。

因此金融压抑主义者认为,实行金融自由化、放松利率管制最为重要。

运用传统的总储蓄方程,Fry(1988)基于亚洲不发达国家进行的研究发现,利率对总储蓄函数确实存在着积极的正向作用,尽管这种明显的积极效果对其他多数国家很小。

Gupta(1987)在其选择的亚洲及拉丁美洲国家的研究中也发现利率自由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形成高水平的储蓄。

与上述观点截然相反的是,Patrick(1966)认为金融发展相对于经济增长处于一种“需求遵从”(demand—following)地位,即其通过对经济增长所引致的新增金融服务需求来产生影响,因此金融发展附属于(handmaiden)经济增长(Robinson,1952;Stern,1989)。

实业部门的增长方便了金融部门的发展,当经济增长时,其需要更多种类的金融服务和不断增长的金融机构来提供这些服务。

根据这一观点,金融机构与金融服务的稀缺反映了对服务的需求。

既然金融中介有助于将一国资源从低增长部门向高增长部门转移,那么,对金融中介的需求同样取决于实际经济中各部门增长速度的变化(patrick,1966)。

对以上两种结论的综合观点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存在双向关系,Patrick(1966)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取决于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

在发展早期,金融部门,的扩张通过金融机构的产生与金融服务的供给来促进经济增长,这与上面解释的“供给主导”观点相一致。

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金融部门则处于“需求遵从”地位,即经济增长诱致金融发展。

近年来,一些研究采用了内生增长方法。

Beneivenga & Smith(1990)的研究表明,金融中介的存在降低了对低收益流动资产的投资,在风险厌恶假设条件下,有金融中介下的均衡可以比无金融中介下的均衡产生更高的增长率。

而支持Cooley & Smith(1991)所认为的金融市场促进市场分工与技术创新观点的证据,同样可以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获得(如,Greenwood & Jovonovic,1990;King & Levine,1993a)。

发达的金融市场通过提高储蓄率及鼓励技术创新来促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Grossman & Helpman,1991;Aghion & Howitt,1992)。

更为最近以来的一些研究将股票市场也纳入了分析范围,他们发现,不仅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强的正向关系,而且在金融深度与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此外还发现,金融发展的初始水平是未来经济增长率的良好预测。

因此,金融并不是仅仅追随于经济行为,其对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起着积极作用(King & Levine,1993b;Levine,1997;Levine & Zervos,1998;Rajan & Zingales,1998)。

对于我国的经济货币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许多学者均作了研究,例如,易纲(1996b)、谢平(1996)、张军(1997)、张杰(1998)、谈儒勇(1999)、孙刚(2001)、康继军(2005)、沈军(2006)等。

一般情况下,通常以M2/GDP比值来表示一国的经济货币化。

Goldsmith、Friedman、Schwartz等经济学家在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货币化进程进行分析后得出一个基本结论:经济货币化的差别基本上反映了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货币化比率与一国经济的发达程度成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但是统计资料却显示,我国的经济货币化比率一直呈现出一种异常态势。

比如,1999年我国M2/GDP比值高达1.46,不仅远高于巴西、阿根廷、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高于泰国、新加坡、韩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甚至高于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王毅,2002)。

李扬、何德旭(1998)对包括中国在内的8个亚洲国家的货币化比率进行比较后也发现,1999年我国Mo /GDP、M1/GDP比值均名列第一。

经济发展水平尚处落后的中国在经济货币化指标上竟然丝毫不逊于经济发达国家。

而且,既然经济货币化水平与一国经济的发达程度成正比,但是,孙刚(2001)采用M2/GDP表示经济货币化指标以及与之不相关的居民消费水平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后却发现,我国的经济货币化水平与居民消费水平并没有显著关系。

可见,无论是横向的国际比较还是有关的实证分析均表明,我国的经济货币化指标与经济发展水平并不相适应。

对于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谈儒勇(1999)运用OLS进行线性回归后认为金融中介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促进。

但是,其判断依据仅是基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简单线性关系,并没有明确给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及方向。

史永东、武志(2002)发现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并由此进一步认为我国已经处于从不发达经济向发达经济过渡的阶段。

但是正如其研究所认为的,其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结论乃是建立在其所选取的各自测量指标的基础上,其中对我国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测量指标便是货币化比率,其余的几个测量指标也都与此高度正相关。

而既然我国的经济货币化比率本身就呈现一种异常态势,以此测量指标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自然很值得我们深思。

而且,即便基于作为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得出我国经济发展已处于过渡阶段的结论也似乎过于乐观。

此外,康继军等(2005)的实证研究表明,中、日、韩三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在因果关系方向上存在差异。

沈军(2006)给出了宏观金融效率综合指标及相关估算,并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了检验,从而为中国效率型金融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007)认为货币、金融政策的特定制度安排可以有效解释中国转轨时期的高增长和低通胀,但同时应积极推动动员型金融向市场配置型金融转型。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在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已有研究中,存在着一些令人难以解释的困惑之处:一是经济货币化比率呈现一种异常态势;二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内在关系究竟如何。

无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争论的问题,而这诸多异议的出现必将引导我们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二、我国的金融发展与金融增长发展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没有发展的增长是广泛存在的。

这种关系在金融增长和金融发展之间同样存在。

金融增长表现为金融资产规模与金融机构数量的扩张;金融发展不单指金融数量上的扩张,更主要的是指金融效率的提高,体现为金融对经济发展需要的满足程度和贡献作用。

因此,金融增长并不必然意味着金融发展。

既然金融发展与金融增长之间存在差异,那么,如何判别一国的金融是“发展”还是“增长”就具有重要意义。

定性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难点是如何从量上将二者区别开来,这涉及对传统衡量金融发展指标的扬弃。

戈德史密斯(1969)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已经注意到金融发展不能单纯用规模来衡量,他在强调金融相关比率指标的统率作用之后,还提出了若干衡量金融结构的指标,这些指标名为衡量金融结构,而根据其对金融发展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的定义,因此,它们也是更准确衡量金融发展的指标。

不过,由于经济制度不同,衡量各国金融发展的指标也应该存在差异。

黄金老(2001)选取了货币化程度、FIR、金融机构数量与多样化程度、金融工具结构、信贷非政府化比率以及存款货币银行对中央银行资金依赖比率等指标来测量中国金融发展,发现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主要体现为量的扩张,而非质的进步;或者说金融增长的色彩强一些,金融发展的因素弱一些。

尽管采取多种指标有助于我们从不同角度得出金融增长与金融发展存在着明显差异这一正确结论,但是,我们并不能准确甚至粗略地刻画出这二者的具体量度以及体现二者差异的金融虚假成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而要达到这一目标,也许采取同一个指标——哪怕是一个我们所认为的自身存在缺陷的测量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中的虚假成分进行剔除——如果不是一种最优选择的话,也应该是一种适宜的次优选择。

对于金融发展,我们通常采用的测量指标为麦金农指标(简称麦氏指标,即/GDP),表示经济的货币化程度。

但是,另外一种指标却不为我们所重视:戈M2德史密斯指标(简称戈氏指标,即FIR),表示金融与经济的相关程度。

戈氏指标的完整表达式为:其中,L为各类贷款(包括向政府提供的贷款);S为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债券、企业债券、金融债券、保险费以及股票市值等);显然,戈氏指标与麦氏指标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分子中增加了两个金融变量L和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