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doc

合集下载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一、简介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研究中心于2024年开展
的一项重要的社会调查研究,旨在了解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为科学
教育提供实证依据。

调查研究对象为中国18岁以上的公民,调查对象共2912人,调查地点为23个省市。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包括6个方面的
内容:公民基本信息、科学素养、科学态度和行为、科学素养重要性、影
响科学素养的因素、科学技术服务水平。

二、调查结果
1.基本信息统计
在调查的2912位被调查者中,男性占57%,女性占43%;从年龄分布
来看,18岁以下人群占有13.4%,19-29岁占29.2%,30-39岁占27%,
40-49岁占19.2%,50-59岁占10.9%,60岁以上人群占9.3%。

2.科学素养水平
调查结果发现,抽样的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整体较低:科学认知得
分为68.3分,居中等水平;科学思维得分为62.9分,处于低等水平;科
学文化成熟度得分为60.8分,处于较低水平。

3.科学态度和行为
调查结果发现,中国公民科学态度整体较为友好,其中科学家和科学
技术创新支持度最高,为83.3分。

科学实践积极性则较低,仅为39.6分。

4.影响科学素养的因素
结果显示。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摘要:1.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背景和意义2.调查的主要内容和方法3.调查结果的分析和启示4.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措施和建议正文:一、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公民的科学素质越来越受到重视。

科学素质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公民参与社会、经济、政治等活动的基本素质。

为了解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状况,为我国科技发展和人才战略提供数据支持,我国定期开展公民科学素质调查。

二、调查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主要包括公民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应用、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通过对全国范围内不同年龄、性别、教育背景、职业等领域的公民进行问卷调查,以全面、客观地了解公民的科学素质状况。

三、调查结果的分析和启示根据调查结果,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地区、城乡、年龄、教育背景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具体分析如下:1.地区差异:东部地区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2.城乡差异:城市居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显著高于农村居民。

3.年龄差异:青年人和中年人的科学素质水平较高,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水平相对较低。

4.教育背景差异:受过高等教育的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显著高于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公民。

针对调查结果,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特别是提高农村居民、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缩小地区、城乡、年龄、教育背景等方面的差距。

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措施和建议1.加强科学教育,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2.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和技术,普及科学知识。

3.举办各类科普活动,提高公民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

4.加强科学素质教育培训,提高公民的科学应用能力。

5.建立健全科学素质评价体系,推动公民科学素质持续提高。

总之,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对于了解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

由于各国在测度本国公众科学素养时普遍采用这个标准,为使我国的调查结果具有国际可比性,我国也一直沿用这个标准对我国成年公众(18—69岁)进行科学素养调查。

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作为一个公众调查项目,它的意义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国家发展的角度看,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综合国力的增强越来越重要,要推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不仅要发展各种尖端科技,也必须重视科学普及,提高普通公众的科学素养。

因此,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对了解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不断监测公众科学素养的发展趋势,为学术界和政府决策部门提供数据和量化依据,都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从公众的角度看,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刻,一个人可以不从事具体的科学技术研究,但是却不能不了解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因为这关系到你的生活、学习、就业等方面,人要适应科技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变化,就不能不具备科学素养。

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人,应能读懂大众媒体上传播的科技信息,并能准确地判断科学技术发展将对社会和个人产生的影响,提高自己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

因此说大力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可以促进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

当前中国的发展和变化十分迅速,定期进行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调查,对促进公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这些意义都说明了了解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的是非常有必要的。

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有调查它们自己国家的公众的科学素养。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民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公众科学技术的素养方面。

公众科学技术的素养不仅影响了国家的竞争力,而且影响了国民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和对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支持程度、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研究报告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研究报告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研究报告
一、研究概述
本研究是一项关于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的调查研究,旨在探讨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的相关建议。

本研究使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

二、研究背景
科技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是应对社会发展,推动国家进步的必要手段。

三、研究内容
1.文献调研:通过国内外科学素质相关论文,概括科学素养的概念和特征,以及影响科学素养的因素。

2.问卷调查:通过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居民进行抽样调查,调查他们对科学素养的认识、看法和实际行为,以及影响他们科学素质的因素等情况。

3.专家研讨:通过研讨会形式,聘请科技教育专家,以及科学家、企业家、公众科技管理者等专业人士,就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现状及其提升措施进行针对性的研讨。

四、研究结果
1.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偏低: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总体上较低,大众尚未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2.文化、教育以及社会阶层等因素影响科。

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自查报告

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自查报告

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自查报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学已经深度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及未来发展。

在国家强调科学素质的背景下,为了全面提升全民的科学素质,最近我们展开了一系列“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自查”活动,下面是我们的报告。

一、自我评价本次“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自查”活动正是针对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而展开的,因此我们对自己进行了全面评价。

我们首先对自己的科学知识水平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我们通过对比国内外许多知名科学家及科学作品的学习和阅读,发现自己的科学知识还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缺乏广泛的视野和深入的了解。

其次,我们重点关注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们发现自己在解决问题和创新方面有待提升,需要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思维能力培养,才能更好地发掘、创新和应用科学知识。

最后,我们还对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进行了评估。

我们发现自己有时在面对科学问题时会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的思考,以及数据分析和科学论证的能力,在这方面需要更多的练习和训练。

二、自我发现通过自我评价,我们发现了自己在科学素质方面存在的不足,做到了自我发现。

我们发现我们缺乏日常工作中实践、应用和创新科学方法的机会,缺乏有针对性的科学思考的训练。

同时,我们也缺乏科学活动的参与和科学环境的营造,这些都制约着我们的开拓思路、创新意识和科学素质的提高。

三、自我总结通过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自查活动,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未来的问题。

我们总结认为,科学素质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需要多方面的培养和提高。

我们应该通过创造机会和积极参与科学活动,让自己深入了解科学知识,学会科学思维方法以及如何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大对科学教育的重视,引导更多的人积极参与科学活动,同时也要增加对科学性的识别能力培训,以便更好地面对繁杂的新知识。

四、自我实践基于自我发现和总结,我们将着手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1. 使用科技语言大赛、科学展览等平台,参与更多的科学活动,广泛了解科学领域的前沿和知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实用版】目录1.引言:对于值得倡导和捍卫的观点的认识2.正确对待不同的观点3.倡导和捍卫的观点应具备的特点4.如何判断一个观点是否值得倡导和捍卫5.结论: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理性对待观点正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观点。

在这些观点中,有些是值得倡导和捍卫的,有些则需要我们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观点是否值得我们去倡导和捍卫呢?首先,我们要正确对待不同的观点。

在接触到一个新的观点时,我们应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轻易地给予否定。

不同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拓宽视野,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多样性。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分辨观点的真伪,避免被错误的观点所误导。

其次,值得倡导和捍卫的观点应具备以下特点:1.符合科学原理:一个观点如果违背科学原理,那么它很可能是错误的。

反之,如果一个观点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那么它就具备了值得倡导和捍卫的价值。

2.有益于社会进步:一个观点如果对社会进步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那么它就具备了值得倡导和捍卫的价值。

例如,环保观念的普及对于改善环境状况、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符合道德伦理:一个观点如果违背道德伦理,那么它很可能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反之,如果一个观点强调道德伦理,那么它就具备了值得倡导和捍卫的价值。

4.促进人类福祉:一个观点如果对于增进人类的福祉有积极作用,那么它就具备了值得倡导和捍卫的价值。

例如,医疗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在面对疾病时有了更多的治疗手段,从而提高了生活质量。

在判断一个观点是否值得倡导和捍卫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此外,我们还应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理性对待各种观点。

这样,我们才能在观点的洪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选择。

总之,面对形形色色的观点,我们要学会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

只有具备科学性、有益于社会进步、符合道德伦理和促进人类福祉的观点,才值得我们去倡导和捍卫。

公民素质调查报告

公民素质调查报告

公民素质调查报告公民素质调查报告近年来,公民素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一个国家的基本建设,公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为了了解我国公民素质的现状和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本报告将呈现我们的研究结果,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促进公民素质的提升。

一、教育对公民素质的影响教育是培养公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教育程度和公民素质的关系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其公民素质得分也相对较高。

这表明教育对于培养公民素质具有积极的影响。

然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尽管我国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质量不高。

这导致了这些地区的公民素质整体水平较低。

因此,我们建议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确保每个地区的公民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二、媒体对公民素质的影响媒体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媒体使用和公民素质的关系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媒体使用时间过长的人,其公民素质得分相对较低。

这可能是因为长时间的媒体使用导致了对社会现实的认知不足,缺乏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

然而,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媒体视为负面因素。

媒体在传播知识、宣传正能量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因此,我们建议公民在使用媒体时要有所节制,选择高质量的媒体内容,提高对媒体信息的辨别能力,以充分利用媒体的正面影响。

三、社会参与对公民素质的影响社会参与是培养公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社会参与程度和公民素质的关系进行调查,我们发现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人,其公民素质得分相对较高。

这表明社会参与对于培养公民素质具有积极的影响。

然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些人由于工作繁忙、生活压力等原因,很难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这导致了他们的公民素质得分相对较低。

因此,我们建议社会应提供更多的机会和便利条件,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道德教育对公民素质的影响道德教育是培养公民素质的重要环节。

中国科学素养调查【精选】

中国科学素养调查【精选】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
目录
• 科学素养的概念 •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 • 我国的科学素养的现状
科学素养的概念
•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 科学技术知识,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树立 科学思想, 崇尚科学精神, 并具有一定的应 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 力。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
请想一想,地球,太阳系、银河和宇宙哪一个 最大?
A.地球 B.太阳系 C.银河系 D.宇宙
两个科学家想知道一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 是否有效。第一位科学家将药分给1000个 高血压的病人服用,然后观察有多少个病 人的血压有所下降; 第二位科学家则将病人 分成两组,第一组500个高血压病人服药, 另一组500个病人则不服药,观察这两组病 人中血压下降情况如何。请问,第一位和 第二位科学家中,哪一位的方法测试药的 效果更有效?
• 抽样的方法
由于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的综合 发展水平高于其他省市,所以归为第一类 ,剩余的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 “2008中国发展指数”(RCDI)分为3 类。
• 第一类:北京、上海、天津;
• 第二类:浙江、江苏、山东、辽宁、吉林 、广东;
• 第三类:福建、内蒙古、黑龙江、山西、 湖南、河北、湖北、河南、海南、新疆、 宁夏、重庆、江西、广西、陕西;
• 第四类:四川、安徽、青海、云南、甘肃 、贵州、西藏。
• 对于不同的省市,采用PPS和随机起点系统 抽样结合的方式进行抽取,抽取人数15000 人(西藏指定样本量100人,新疆建设兵团 指定样本量150人)共计15250人。与 2007年相比增加了5120人
我国的科学素养的现状
• 2010 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 为3.27%。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发布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发布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发布作者:来源:《硅谷》2010年第23期本次调查是一次大规模的抽样问卷入户调查,调查涉及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地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8至69岁公民,采取入户面访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69360份,有效回收68416份。

调查了解了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状况、公民获取科技信息和参与相关活动的情况及公民对科学技术的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十一五”期间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升,2010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了3.27%,城镇劳动者和农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提升速度较快;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仍是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公民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明显攀升,利用科普设施及参加科普活动的公民比例有所提高;公民对科技的理性支持态度和参与科技事务意识仍保持较高水平。

调查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状况根据《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及历次调查所采用的公民科学素养测度指标,本次调查从以下三个方面定量测度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1.对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的测度;2.对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的测度;3.对崇尚科学精神程度的测度。

一个被调查者只有同时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测度,才被认定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

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在稳步提升经综合测算,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了3.27%。

其中,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的公民比例为14.67%,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的公民比例为9.75%,崇尚科学精神的公民比例为64.94%。

(图1)分析表明,“十一五”期间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稳步提升。

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公民的比例比2005年的1.60%提高了1.67个百分点,比2007年的2.25%提高了1.02个百分点。

(图2)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相当于日本(1991年3%)、加拿大(1989年4%)和欧盟(1992年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

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及对科学技术的态度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报告

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及对科学技术的态度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报告

2、科技态度Biblioteka 大部分受访者(87%)表示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持积极态度,认 为科技对社会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然而,也有部分公民(13%)对科技发展带 来的负面影响表示担忧。
3、科学教育和科普:超过60%的公民认为当前的科学教育存在不足,特别是 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方面。此外,公民普遍希望 获得更多、更生动的科普资源。
总之,社会互动规则在出境旅游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公民在出境旅游时应 自觉遵守社会互动规则,展现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道德风貌。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 同加强素质教育和文明旅游的推广,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水平。通过“中国公民 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的引导,我们可以为中国游客树立正面的形象,为国家 赢得尊重。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中国公民的出境旅游文明行为!
总之,通过本次实证研究,我们发现科学阅读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科学素质 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效果。因此,我们建议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加强科学阅 读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并进一步研究和优化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方式和教学 方法,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和未来发展。我们也希望教育界和相关 方面能够给予更多的和支持,为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三、调查结果
1、体育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被调查者对体育有基本的了解,但深度和广度有待提 高。76%的被调查者认为体育对健康有重要影响,但只有35%的人能准确认识到体 育的多元益处,如提高心理健康、增强社会交往等。
2、体育态度
在对待体育的态度上,大部分被调查者积极向上,认为体育应成为生活中的 重要部分。68%的被调查者表示对体育活动有热情,但只有38%的人表示愿意为体 育付费。此外,被调查者对观看体育赛事的兴趣高于亲身参与。
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及对科学技术 的态度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

XX镇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情况汇报 (一)

XX镇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情况汇报 (一)

XX镇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情况汇报 (一)尊敬的领导:本文旨在对XX镇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情况进行汇报,以期为该镇科学素质的提升提供依据和参考。

一、调查背景为了解该镇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本次调查在随机抽样的基础上,选取了范围广泛的群体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集有效样本163份。

二、调查结果(一)科学基本知识水平水平该镇公民对于科学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存在不足。

其中,只有29.4%的受访者能够正确回答“地球上的自然卫星是什么”这道问题,25.2%的受访者不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原理。

推广科学知识是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的关键。

调查结果显示,67.5%的受访者希望通过网络进行科普知识学习,54.8%的受访者希望通过专家讲座或科普活动进行学习,同时,保持学习的兴趣也是提高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科学精神和态度科学精神和态度是科学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过度迷信等不科学的思想是提高科学素质的一大障碍。

调查结果显示,近42%的受访者曾遇到过家庭或周围环境中存在不科学的迷信现象。

但是,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坚持信仰科学,可以适时地质疑和质量不好的科学作品。

(三)科技使用意识科技使用的意识是科学素质提高的必经之路,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调查结果显示,近70%的受访者认为科技能够带来生活品质上的提升,如:物联网、智能家居等;还有超过40%的人认为科技对于生产和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总结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该镇公民的科学素质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对于基础知识和科学精神的掌握还需加强。

通过网络科普、讲座活动、科普教育进校园等途径,可以进一步增加公民的科学素质和意识,加强社会的整体科技水平,从而推动科学文化的发展。

此致敬礼!落款:XX调查组。

公民的基本科学素质状况

公民的基本科学素质状况

为了及时、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为《科学素质纲要》的监测评估提供翔实的基础数据,经国家统计局批准(批准文号:国统制[2007]90号),中国科普研究所于2007年12月至2008年2月实施了第七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

2007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是抽样问卷入户调查,调查对象为中国大陆18岁至69岁的成年公民,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0059份。

2007年调查的主要指标包括:公民对科学的理解;公民获取科技知识和科技信息的渠道与方法;公民对科学技术的态度等。

其中,公民对科学的理解是与公民科学素质有关问题的核心指标,用于测度公民的基本科学素质状况。

该套测量指标最大限度地保持了与以往调查指标的连续性及国际可比性,本次调查中,对公民对科学的理解及与科学素质有关问题的定量测度,仍采用历次调查的指标,包括四个方面:即对科学术语了解程度的测度、对科学观点了解程度的测度、对科学方法理解程度的测度和对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理解程度的测度。

判断一位被测试者是否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我国的标准是在参照国际通行标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测算上述公民科学素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 并尽量靠近对《科学素质纲要》所规定的公民科学素质“四科两能力”要求的测度,对于一些暂时还无法定量测度和描述的部分,本次调查采取深度访谈和小组座谈等方法做了定性调查。

2007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取得的主要数据结果如下。

表1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及分部分比例的对比(%)2007年 2003年 科学素质 2.25 1.98 科学术语 18.4 12.5 科学观点 33.5 30.0 科学方法 6.9 8.0 科学与社会关系 59.4 46.7表2 2007中国公民基本科学素质及分部分具备的比例质四个方面的达标率来实现的。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就是将具备基本科学素质公民的数量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

统计表明,2007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2.25%,比2003年的1.98%提高了0.27个百分点(表1)。

中国人基本科学素养调查:仅有3.27%国人具备

中国人基本科学素养调查:仅有3.27%国人具备

中国⼈基本科学素养调查:仅有3.27%国⼈具备中国⼈基本科学素养调查:仅有3.27%国⼈具备 前不久,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显⽰,我国公民科学素养⽔平虽然有提⾼,但仍只相当于⽇本、加拿⼤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平。

报告再次引起⼤家对科普的关注。

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素质的国民,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浸染。

所以,科普从来不是纯粹的科学问题,⽽是事关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

我国历来重视科普⼯作,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

第⼋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例为3.27%,相当于⽇本、加拿⼤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平。

该怎样看待这⼀数据?中国⼈的科学素养究竟怎样?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议论。

1992年以来,中国科协在参照国际通⽤调查题项的同时,结合具体国情,在⼤陆地区对18―69周岁的公众展开调查,形成了8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数据。

⽐较这8次调查结果,尤其是解读2010年的最新数据,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国⼈的科学素养状况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定义是:公民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法,具有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以及应⽤它们来处理⽣存与发展问题、⽣活与⼯作问题、以及参与公共事务问题的能⼒。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科学素质的界定是,科学素质是指制定个⼈决策、参与公民和⽂化事务、从事经济活动所需要掌握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5。

《标准》还对科学素质做了补充说明:“科学素质意味着⼀个⼈对⽇常经历中各种事物能够提出、能够发现或能够回答因好奇⼼⽽引发出来的⼀些问题。

科学素质意味着⼀个⼈具有描述、解释和预测⾃然现象的能⼒;科学素质意味着⼀个⼈能够读懂通俗报刊刊载的有关科学的⽂章,能参与就有关结论是否有充分根据的问题发表⾃⼰的看法。

科学素质意味着⼀个⼈能识别国家决策和地⽅决策所赖以为基础的科学议题,并且能提出有科学技术根据的见解来。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 结果 2021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 结果 2021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结果2021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信息的快速传播,科学素质对于每个国家的公民来说都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一直致力于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

2021年,针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调查结果显示了一些重要的发现和趋势。

1. 整体概况调查显示,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整体呈现出稳步提升的趋势。

与过去相比,越来越多的我国公民具备了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

这一趋势的背后,既有国家教育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也有社会各界对科学素质重要性的共识和努力。

2. 教育体系的作用在我国,教育体系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021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教育系统在科学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学生们在基础科学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表现出色。

教育体系也在培养公民科学素质的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大部分学生对科学抱有浓厚的兴趣和热爱,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科技活动。

3. 社会环境对科学素质的影响与此社会环境对公民科学素质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调查显示,我国的社会环境对培养公民良好的科学素质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科普宣传和科技展览在社会上的普及和推广,为公民提供了更多了解科学的机会。

家庭对于培养孩子科学素质的重视程度也对调查结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尽管我国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呈现出稳步提升的趋势,但在调查中也呈现出一些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一些地区和群体对科学的关注不足,缺乏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

一些公民对科学抱有误解或者持怀疑态度,对科学知识的应用和传播存在一定的障碍。

5. 未来发展方向在未来,我国将继续致力于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教育体系将继续深化改革,提高科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社会各界将继续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认知和参与度。

政府将继续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在2021年呈现出了一定的好转趋势,但与此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报告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报告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报告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报告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使得科学素质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对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解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一项全国性的科学素质调查报告应运而生。

这份调查报告覆盖了全国各个省市和不同年龄、性别、教育背景的人群。

报告显示,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整体水平较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大多数公民对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还有待提高。

其次,公民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方法的运用还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

许多人对科学研究持怀疑态度,对科学家的工作和成果缺乏基本的了解和尊重。

此外,科学素质的差异在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针对这些问题,调查报告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

首先,加强科学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教育质量。

科学教育应该从小学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面对问题时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

同时,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和教学水平。

其次,加强科学传播和科普工作。

政府和媒体应该共同努力,通过举办科学展览、科学讲座和科普活动等形式,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

此外,科学研究机构和科学家也应该积极参与科学传播工作,向公众展示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成果。

最后,加强科学伦理和科学道德教育。

公民应该了解科学研究的伦理要求和道德规范,并在实践中遵守。

同时,科学界也应该加强自律,严格遵守科学研究的伦理规范,提高科学研究的可信度和公信力。

除了以上建议,调查报告还提出了一些其他的观点和问题。

例如,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学校、家庭和个人都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

此外,科学素质的提高也需要与其他领域的素质培养相结合,例如文化素质、创新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等。

公民素质调查报告

公民素质调查报告

公民素质调查报告
最近,一份名为“公民素质调查报告”的调查结果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这份调查报告是由一家专业调查机构发布的,旨在了解中国公民的素质状况。

据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公民的素质整体水平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

一方面,有较高比例的公民拥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尊重他人、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

而另一方面,则有一部分公民存在诸如不守纪律、不讲卫生、不遵守交通规则等问题,给社会治理和公共秩序带来了诸多困难。

在调查中,许多公民表示,自身素质的提高需要从自我意识和行动开始,如自觉遵守公德、文明礼仪、爱护环境等。

同时,也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提高公民对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意识的认识。

此外,社会各方面也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宣传和教育,营造良好的政治、文化、社会环境,构建良性的社会互动机制,从而共同提高公民素质。

总的来说,公民素质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推进全民素质教育,加强公民素质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 1 -。

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以湖北省武汉市公民为例公民科学素养调查

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以湖北省武汉市公民为例公民科学素养调查

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以湖北省武汉市公民为例孙 宇 刘文哲 王晓龙 王 璇(武汉理工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3)摘 要:公民的科学素养不仅是人们自身发展和追求幸福的必要条件,更是国家和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

同时,提高公民科学素养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表现,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文章以武汉市368位公民为例,通过调查与分析,总结出现阶段公民科学素养的总体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武汉;公民;科学素养;现状;对策纵观当代世界强国的发展历程,它们不但拥有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而且拥有不断创新的文明成果与科技成就,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提供了坚实的后盾,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这些国家拥有科学素养较高、创新能力较强的公民群体,有助于源源不断地培养出高素质的科技人才。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这阐明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与基本要求。

社会的进步需要源源不断的科技作为创新的推动力,而创造这些动力的源泉正是拥有较高科学素养的公民群体。

因此,了解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总体状况,提出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行之有效的对策,是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不断走向文明、民主与富强之路的重要基石。

一、调查目的、背景和方法(一)调查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公民的科学素养在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日益凸显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影响国家与民族繁荣、富强的关键性因素。

当前,正值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不仅需要发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需要公民科学素养的不断提高。

因此,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描述与分析湖北省武汉市公民科学素养的基本状况,比较不同年龄段、学历层次群体的科学素养所呈现的特征,探究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高与改善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有效对策与合理建议。

2021年我国公民科学素养

2021年我国公民科学素养

2021年我国公民科学素养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竞争的加剧,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2021年,我国政府在科学素养提升方面投入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以培养全体公民的创新精神、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适应和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

一、科学知识和技能近年来,我国在科学知识和技能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科学教育得到了广泛普及,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获得了丰富的科学知识。

此外,我国还积极推动科普设施和资源的建设,如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为公众提供了更多学习科学知识的机会。

然而,仍需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的质量和覆盖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水平。

尤其在偏远地区和贫困群体中,科学教育的普及和深度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二、科学思维和意识我国公民的科学思维和意识有了显著提高。

在学校教育和科普宣传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公民具备了实证意识、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

此外,公众对伪科学的辨识能力也有所增强,不再轻易相信缺乏科学依据的信息。

然而,部分公民在面对复杂的科学问题时,仍存在思维局限和认知偏差。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方法的普及,培养公民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我国公民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有了积极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对科学技术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尊重科学家的劳动成果,并愿意支持科学研究。

此外,公众对道德观念、知识产权和科技创新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

然而,部分公民在面对科技进步带来的伦理问题时,仍存在观念模糊和认识不足的情况。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科学伦理的教育,引导公众正确看待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影响。

四、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近年来,我国公民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得到了显著提升。

越来越多的公民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心,积极追求创新,并愿意为解决现实问题而付出努力。

此外,公众对团队合作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能够更好地融入集体研究项目。

然而,部分公民在面对科学研究时,还存在缺乏自信和畏难情绪的问题。

中国人的科学素养

中国人的科学素养

中国人的科学素养对于科学素养的概念,学界一直没有停止过争论。

科学素养的定义要求,每个人都具备科学知识、科学技术技能和对科学的支持态度。

不久前发布的中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到2010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27%,这显示中国人整体科学素养偏低,在与2001年的欧盟15国、美日等国比较时发现,中国人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排名倒数第一。

本文将着重分析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低的主要原因以及应如何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

一、我国公众科学素养偏低的主要原因中国人整体科学素养偏低,体制性因素妨碍提高。

“公民科学素养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是在我们的正规教育中,科学技术教育环节太薄弱了。

”国际科学素养促进中心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新闻与科学传播系教授李大光,是我国第一批致力于科学素养研究的学者,早在1992年就开始了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

近日,他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坦言,“我们不是没意识到这些问题,也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办,只是在实行过程中,有许多难以逾越的体制上的障碍。

”“中国人整体科学素养偏低”并不一定是因为对于调查中的问题,我们回答得不好。

像“地球围绕太阳转”等浅层次的科学知识问题,中国人答得比较好。

但涉及“辐射”、“抗菌素只能杀死病菌”、“大陆板块漂移学说”,以及一些物理基本概念时,比如“电子”和“原子”,近年来中国人在这方面的知识没有增长,反而下降了。

各个国家对科学知识的提问,基本上都是围绕正规教育的内容,是学校里教的科学知识。

从这个角度分析,目前的变化趋势说明,我们的正规科学教育仍然是薄弱环节。

这些年来,中国科学素养水平最高的,正是18~24岁之间的人,但这个群体在整个国民群体中所占比例很低,而我们整体水平确实不高。

中国公众随着年龄增大,科学素养水平急剧下降,这和欧美国家以及日本形成巨大反差。

欧美国家科学素养分布比较平均,日本唯一例外,越老科学素养越高。

还有一个因素,我们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仅限于正规教育阶段,在工作中没有提高的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2010 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较2005 年的1.60%和2007 年的2.25%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的水平。

11 月25 日,中国科协发布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稳步提升,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实现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所确定的阶段性目标。

一、3.27%的数字是怎么得来的2009 年11 月至2010 年5 月,中国科协委托中国科普研究所组织实施开展了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抽样调查。

本次调查是一次大规模的抽样问卷入户调查,调查涉及中国内地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8 至69 岁公民,采取入户面访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69360 份,有效回收68416份。

本次调查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升,2010 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了3.27%,城镇劳动者和农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提升速度较快;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仍是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公民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明显攀升,利用科普设施及参加科普活动的公民比例有所提高;公民对科技的理性支持态度及参与科技事务的意识仍保持较高水平……那么,我国公民仅 3.27%具备科学素养,这个数据是怎么得来的?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表示,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及历次调查所采用的公民科学素养测度指标,本次调查从3 个方面定量测度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对了解必要科学知识测度;对掌握基本科学方法的测度;对崇尚科学精神程度的测度。

当一个被调查者同时通过以上 3 个方面的测度,才被认定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

任福君解释说,此次调查中,了解必要科学知识的公民比例为14.67%,掌握基本科学方法的公民比例为9.75%,崇尚科学精神的公民比例为64.94%。

其中,满足这三者要求并形成交集的人占 3.27%。

由此,得出了2010 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的科学结论。

二、数字变化折射科学素养渐进此次调查得出的另一个结论是: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公民主要通过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等途径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2010 年,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由高到低依次为:电视、报纸、与人交谈、互联网、广播、一般杂志、图书和科学期刊。

2010 年公民利用互联网渠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较2005 年的 6.4%提高了20.2 个百分点。

这表明,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仍然是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而公民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明显提高。

公民利用科普设施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机会在增多,但身边的科普场所在科学普及方面收效几何?本次调查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动物园、水族馆、植物园,排在了2010 年公民参观的各类科普场馆之首。

54.5%的公民常去图书阅览室,48.7%的公民参观过科普画廊或宣传栏……与2005 年相比,公民去过科普场所的比例在明显提高,由于“本地没有”而没有去过科普场所的比例明显降低。

公民参观科技馆等科技类场馆的情况就能说明这一点:2010 年参观过科技类场馆的公民比例为27%,比2005 年的9.3%提高了17.7 个百分点;2010 年因“本地没有”而未参观过科技类场馆的公民比例为37.6%,比2005 年的55.7%降低了18.1 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23.8%的公民在过去一年中参加过科技周、科普日等大型群众性科普活动。

毋庸置疑,这些数字在加减之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

任福君称,科技教育培训,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科普基础设施工程的加强等,都对公民科学素养的点滴进步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十二五”奋起直追急补短板公民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支持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无独有偶,本次调查表明,我国公民对科技感兴趣程度较高并保持积极理性的支持态度,公民支持科技事业并对其充满期望。

与2005 年相比,2010 年我国公民对与科技有关的新闻话题感兴趣的比例增长较快。

其中,科学新发现拔得头筹,其次分别为医学新进展、新发明和新技术。

2010 年我国公民最感兴趣的科技信息为医学与健康,感兴趣比例高达82.7%。

其余依次为经济学与社会发展、环境科学与污染治理、计算机与网络、军事与国防等……3.27%、20 年的落差。

这两个数字的差距,成为现场记者竞相发问的焦点。

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杨文志认为,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很多, 主要由于中国科普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包括科技馆的密度不够,媒体对公民的影响较小,公民本身对科技认知程度虽在逐步提高,但公民的受教育水平依然较低。

多年来,中国一直在追赶这一差距,希望能够加大步伐,逐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杨文志坦言,正在征求意见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11-2015年)》,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与十一五不同的措施,重在加强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建设。

其中,以离退休人群和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为主,着力提升社区整体的科学素养。

杨文志透露,十二五期间,在城乡统筹着力抓社区科学素养的同时,还提出了加强专兼职的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推行科普事业与产业并举的措施。

记者获悉,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自1992 年开始已经进行了8 次,调查结果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正在研究制定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11-2015 年)》提供了数据支撑,为国家和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依据。

根据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需要,每 5 年开展一次全国总体调查,其间将针对特定人群、区域或问题开展专项调查,同时加强对公民科学素养状况的测度研究,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

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是科普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国际上普遍认为,科学素养的主要内涵包括 3 个方面:对于科学知识(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观点)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

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对这项调查工作十分重视。

我国也于1992 年开始,先后8 次对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并积累了大量的连续数据,为国家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盘点历次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一)20 世纪90 年代的前3 次调查(1992 年、1994 年、1996 年): 研究不断深入,调查日趋完善。

1992 年, 中国科协在国家科委的支持下,经国家统计局批准, 正式组织了我国第一次“中国民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抽样调查”。

同年, 上海开展了第一次“上海市民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调查”, 这也是中国第一次的省、市级调查。

参照美国1993 年《科学与工程指标》提供的数据, 1992 年中国调查的结果与美国、日本和当时的欧共体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国际对比。

结果显示, 中国公民在理解科学知识方面的比例虽然落后, 但还是一个有可能和发达国家相比较的数据;在对科学技术的总体评价方面,认为科学技术利大于弊的比例,中国公民排在前列。

此次调查为中国公民科学素养研究的深入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材料, 中国学者对公民科学素养的涵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有关部门逐渐认识到公民科学素养研究的重要性, 科技界和科普界对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1994 年, 中国科协和国家科委的有关部门组织了第二次“中国民众与科学技术抽样调查”, 调查首次关注了少数民族群体的状况。

1996 年, 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协配合开展了第三次全国调查, 调查问卷增加了公民对经济学基本知识( 如自由贸易、市场经济) 的理解和公民的迷信状况等内容。

回顾20 世纪90 年代进行的 3 次调查, 我们不难看出, 随着我国学者对国际公民科学素养研究的译介、交流和了解的不断深入, 虽然我们在调查指标和问卷中不断增加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元素,但调查结果的连续可比性和国际对比性越来越成为此项研究最突出的特点。

(二)21 世纪的第四次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2001 年): 科学素养比例提高但发展不均2001 年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01 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从1996 年的0.2%上升至1.4%。

但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在性别、职业、学历、年龄、城乡、经济发展区域的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公民科学素养发展不均衡。

如男性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 1.7%、女性为0.98%;学生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最高、其次为专业技术人员;城市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1%,农村居民为0.4%;东部地区为2.30%、中部地区为0.85%、西部地区为0.64%。

总体上呈现男高女低、城市高乡村低、东部地区高西部地区低的特点。

(三)第五次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2003 年):九成百姓不上网不去科技馆从2003 年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看,虽然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达到1.98%,比2001 年的1.4%增长了近0.6 个百分点,但公民整体科学素养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调查显示,高达93.1%的公民通过电视获得科技知识和信息,电视成为我国公民获得科技知识的最主要渠道。

有69.5%的公民通过报纸获得科技信息,而通过广播获取知识的人为31.9%。

而排在电视、报纸和广播之后的主要渠道还包括图书、因特网、音像制品。

调查在介绍公民接触各种媒体的频率时说,“几乎不接触因特网的公民高达91.6%”。

此外,在过去的一年,有92.3%的公民没有参观过科技馆,参观过一、二次科技馆的公民比例仅为7.2%;而公民参与科技周的人数仅为11.1%。

令人关注的是,根据调查统计,在各种没去科技馆参观的原因中,门票价格并不像通常人们认为的是影响公民参观的主要原因(比例只有1.8%);而“本地没有”却占第一位,比例为57.7%;“没有时间”和“不感兴趣”占第二位和第三位,比例分别为17.8%和8.9%。

(四)第六次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2005 年):公民对自然的态度更趋于理性本次调查显示, 66.9%的公民认为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开发利用自然。

”;有少数的公民(10.7%)认为应该“崇拜自然,顺从自然的选择和安排。

”;仅有 6.8%的公民认为要“最大限度地向自然索取,征服自然”;另有15.5%的公民“不知道”应该如何对待自然。

不同人群认为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开发利用自然”的比例呈较明显的差异。

从不同性别来看,男性的比例(70.9%)高于女性(62.6%);从年龄分类来看,表现为年龄越低选择的比例越高, 18 岁至29 岁和30 岁至39 岁人群的比例高于70%,分别为73.6%和7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