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辛亥革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教案(一)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知识与能力(1)基础知识:清朝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兴中会、同盟会与三民主义,武昌起义。

《临时约法》、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2)能力:○1从文本、视频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依据史实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过程:教师利用视频资料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方法:①通过对“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的探究,学习分析背景、原因的方法。

②通过对“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的探究,学习历史事件评价的基本思路。

○3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寻找资料,探究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辛亥烈士的鲜血、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是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极好教材。

《临时约法》的制定体现了“法为国根,民为邦本”的理念。

(二)教学重点:爆发原因,《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教学难点: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在寻找救国救民道路上进行了哪些探索?结果如何?2、活动一:情境:播放视频资料《辛亥革命的准备》。

任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探究问题1:“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要求作记录。

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背景、原因分析的方法指导。

3、活动二:情境:播放视频资料《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学生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史实,教师补充讲解这一史实。

4、合作探究题2: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要求学生先开展讨论,后进行辩论。

老师对学生的辩论情况及时给予评价。

指导学生学习对历史事件评价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5、教师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力量不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辛亥革命视频
向学生提问:大家在初中就学过辛亥革命,刚刚又看了关于辛亥革命的视频那么你们能给老师说说辛亥革命吗?或者谈一谈你看完视频过后的感受好不好?
“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者为推翻清朝统治,追求民主共和的全过程。

感受:赞叹先人的伟大、无私。

认同当今和平的来之不易,认同祖国的伟大,提升学生家国情怀等等。

2、新授(教学内容)
(1)革命的背景及爆发:阅读62页,让学生找出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历史条件)在学生回答后展示PPT,同时为学生讲授分析这些背景的具体情况。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准备: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军事准备:中国同盟会发动了黄花岗起义等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组织准备: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机关刊物:《民报》;
性质、意义: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
然后向学生提问,有了以上的条件后,会出现什么呢?学生答:革命。

展示PPT,介绍武昌起义。

并展示相关图片
通过武昌起义的介绍让学生明白起义推动了革命的进程,众多英雄儿女变成了纪念碑上笼统的数字,让学生感受革命烈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这是一次很好。

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模板

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模板

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模板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1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掌握孙中山创建革命党、提出三民主义及武昌起义等历史知识;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二、重点难点本课主要介绍孙中山创建革命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及在这一过程中取得的成绩。

它的重点是同盟会的建立及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的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提问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年是纪念辛亥革命的多少周年吗?(答:100周年)教师:对,是100周年。

那同学们知道胡锦涛同志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所穿的服装,请问他所穿的是什么服装?由谁设计的?(答:是由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教师:没错,它是由孙中山设计的。

对于孙中山,同学们了解吗?他一生又为中国做了些什么贡献?(同学回答:)教师: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重温历史,聆听孙中山先生对民主共和的阐述,重新走进那风云激荡的年代。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8课辛亥革命(二)讲述:教师:前节课我们已学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状况,请问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是什么?(学生回答)1、背景:(1)社会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同盟会。

(3)军事基础: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 2、创建革命党: (1)兴中会:时间:1894年地点:檀香山 (2)同盟会: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2)组织基础: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如兴中会、民国,平均地权”。

后阐发为“三民主义”。

提问:请问“鞑虏”是指什么?(答:指满族统治者)。

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提问:为什么说它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答:有机关刊物、有领导机构、有革命纲领。

)3、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过程:1911年,湖北革命党人在清政府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湖北防务空虚之际,趁机策划起义,在消息泄露的关头。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是一节重要的历史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本节课的内容涉及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革命过程、重要人物、革命成果等方面,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爱国主义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4.反思与评价的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思考自己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保持优点,改进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5.教学内容的全面与深入:以教材为依据,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结果等关键节点,使学生全面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重要人物和成果,并对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深入的理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共同探讨辛亥革命的一个方面,如革命过程、重要人物、革命成果等。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一组学生负责探讨辛亥革命的过程,另一组学生负责探讨重要人物,以此类推。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我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注意查阅相关资料,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此外,我还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写出自己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体会,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的引入方式:通过多媒体展示清朝末年的民生困苦、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当时国家和人民的痛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革命的历史背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3.引入新课:在总结完清朝晚期的历史背景后,教师顺势引出辛亥革命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引导:“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场伟大的革命——辛亥革命爆发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场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1)武昌起义:介绍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4.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族觉醒,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理解为国家、民族利益奋斗的仁人志士的崇高品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
练习内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2.练习形式:选择题、简答题等。
3.学生完成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4.课堂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反馈,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方法:采用教师讲解、学生互动等方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4.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1)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有哪些?
(2)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3)你认为辛亥革命时期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辛亥革命后的历史发展,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切勿抄袭。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析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能力。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2.讨论过程: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小组内讨论,整理出各自的观点和答案。
3.分享交流: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可进行补充或质疑。
(四)课堂练习
1.列出辛亥革命的重大事件,并简要描述其影响。
2.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3.比较辛亥革命与其他国家革命的不同之处,如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等。
4.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分析辛亥革命未能彻底解决民族问题、民主制度不完善等局限性,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事件。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辛亥革命的背景有哪些?
b.辛亥革命的过程是怎样的?
c.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
d.辛亥革命对现代中国有哪些影响?
3.主题探讨法:围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局限性等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他们从多元视角进行思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4.情境体验法: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氛围,增强其对历史事件的共鸣,提高学习兴趣。
5.课后拓展法: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撰写辛亥革命相关论文或心得体会,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3.口头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与家人分享所学内容,向家人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增进家人对中国历史的了解。
4.视频观看:推荐学生观看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如《辛亥革命》、《孙中山先生》等,让学生在视觉影像中进一步感受历史氛围,加深对辛亥革命的理解。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以下书籍或文章,以拓宽视野,提高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三第二节《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三第二节《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他们理解辛亥革命先驱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中涌现出的英勇斗争精神、民主进步思想等,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
4.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使他们明白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实和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5.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让他们明白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团结互助的品质。
4.成果展示: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
1.选择题:针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历史意义等方面,设计选择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简答题:要求学生简要叙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论述题:让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论述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设计相关实践活动,如编写辛亥革命简报、制作辛亥革命知识卡片等,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真相,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定期进行课堂检测,了解学生对辛亥革命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为民族独立和民主进步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和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了解程度各异,大部分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有初步的认识,但往往局限于表面,缺乏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时,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主观意识的影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第1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湖南省新化县第三中学秦爱叔一、设计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管理,加强师生互动,使之形成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之能力。

另通过情境教学、角色扮演与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史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关于辛亥革命,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知晓,这对我们开展教学较为有利,只是学生对辛亥革命史实的了解一般都停留在电影电视中有关描述辛亥革命的一些认知,这属于一种感性认识。

我们要真实全面的掌握相关史实,还须进一步学习与挖掘。

三、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它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里程碑。

本课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还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2.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影响,《临时约法》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孙中山推举袁世凯为总统的原因。

四、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才问题,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导入]:一张近代服饰、发型的图片导入。

教师阐述:从课件上这张图片,我们可看出是何政治事件造成了这种近代服饰、发型的变迁这次政治事件发生的背景当时有无具备条件2.新授(教学内容)(一)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条件:投影:图一:中国被众多条约捆绑图。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4)》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4)》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3 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辛亥革命爆发前中国的社会状况,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知道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搜集辛亥革命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各方面材料,使学生对辛亥革命前的中国社会有全方位了解,认识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结合材料,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状况,从多角度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较全面地认识辛亥革命的功绩与教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到民主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辛亥革命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大势,推动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步。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临时约法》的内容、性质、影响。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成果落入袁世凯手中的原因,辛亥革命的评价。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面对的是高一的学生。

关于辛亥革命,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涉及,大多数的学生对此基本史实都有所了解,这有利于本课教学的展开,但是认识却比较浅显。

通过影视媒体的宣传,学生已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但并不一定科学。

对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孙中山较为熟悉,但对其他革命者了解不是很多,这一切有待通过系统有效的学习加深对辛亥革命的理解。

因此,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合作探究法等方法,通过相关史料的展示,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如何认识《临时约法》;辛亥革命成果为什么落入袁世凯手中,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等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学会挖掘本课中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知识迁移和抽象思维能力以逐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

五、教学过程:导入(旧知复习):世界历史步入近代以来,英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实现了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了民主化、法制化,对外则积极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其能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发生和发展的原因。
3.帮助学生掌握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
4.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资料的来源和价值,培养他们独立搜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总结,使他们对革命的过程和结果有更深刻的认识。
2.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让学生认识到革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旨在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意义,通过分析革命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将重点讲解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社会矛盾、革命过程和历史意义等方面,全面了解辛亥革命,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同时,结合课程内容,我将运用丰富的历史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以及革命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关注辛亥革命中的关键问题,如革命的目标、动力、阻力等,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及革命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案-13_辛亥革命_教学设计_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案-13_辛亥革命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1.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

(2)通过探究历史事件的过程,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学会阅读,提升从历史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3)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2.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2.2教学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3.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4. 标签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925年3月12日,一位伟大的医生病逝于北京的协和医院,他就是孙中山。

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十几万民众自发前去悼念,更有数万群众护送其灵柩一路步行到西山下葬,充分表达了各界对孙先生的高度拥戴。

3月12日是植树节,当我们播种绿色的生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时,别忘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烈士们洒下的鲜血。

新知介绍一、背景: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思想武器: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3、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重要阵地:上海和日本东京著名的民主革命宣传家:章炳麟、邹容、陈天华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的建立①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其它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华兴会、光复会成立:1905年8月,日本东京②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地位: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5、军事准备: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其中最为壮烈的是黄花岗起义)6、有利时机:保路风潮的兴起7、其它条件: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二、经过:1、爆发:武昌起义( 1911 年10月10日)2、高潮: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时间: 1912年元旦①中华民国成立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国都、国旗:南京、五色旗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内容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及人身、居住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体②《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实行责任内阁制的直接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防止他专制独裁)影响: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3、结局: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其原因:①袁世凯实力强大;②帝国主义的支持;③革命党人的软弱妥协三、评价1、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2、功绩:①推翻了清王朝,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②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③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局限性: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4、教训在帝国主义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走西方的老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高中辛亥革命教案

高中辛亥革命教案

高中辛亥革命教案【篇一:江苏高中历史辛亥革命优秀教案人民版必修1】辛亥革命一、考点考纲:1。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3)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三、重点难点:1、重点分析:(1)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2)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与临时约法的评价。

(3)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2、难点分析: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利用孙中山的资料引入讲授新课: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爆发(一)背景1.19世纪末20世纪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严重。

2。

《辛丑条约》签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暴露无遗。

(二)酝酿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阶级力量:民族资产阶级甲午战争后登上了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与政党的建立。

⑴兴中会:1894年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纲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意义:是中国近代________________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思考: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为什么说同盟会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根捬政党的标准,窲领、领袖、组织是埸本条件。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第一篇: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第17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历史意义。

结合时代背景综合认识“三民主义”。

2.过程与方法: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具有的伟大历史意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革命成果来之不易,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预习思考1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

2概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酝酿到高潮的过程。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有哪些?为什么说约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4.作为封建官僚的袁世凯为什么能成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说明了什么?5.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重难诠释1.三民主义及其评价①三民主义包含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部分。

A.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有两层意思:一是反满,即推翻清政府。

反满不是“排满”,是指反对清朝统治者及其特权,非所有满洲人。

二是独立,即推翻作为帝国主义走狗的清王朝,建立“民族的国家”,暗寓了反帝的意愿。

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前提,其提出是民族矛盾的反映,它在客观上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广大爱国者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

但是,反帝旗帜不鲜明,只把对帝国主义的仇恨集中于其代理人满族统治者身上,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B.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

有三层含义:一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

二是建立资产阶级议会共和国。

三是防止帝制复辟。

这一主张不仅批判了保皇派君主立宪的谬论,也打破了推翻清王朝后重建汉人君主政体的观念。

民权主义是阶级矛盾尖锐的反映,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实现民主、自由、平等的愿望。

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它与民族主义紧密相联,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如背景、过程、影响等。

(2)学生能够掌握本课所学的生词和短语,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等。

(3)学生能够初步欣赏和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关注现实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如背景、过程、影响等。

(2)学生能够掌握本课所学的生词和短语。

2. 教学难点:(1)学生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表达和交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辛亥革命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辛亥革命的魅力。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辛亥革命的了解和印象。

2. 学习课文(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关于辛亥革命的课文,了解大意。

(2)生词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学生跟读并记忆。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4)整体理解:教师带领全班同学共同梳理课文内容,确保每个同学都能理解课文。

3. 深入探讨(1)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如清朝的腐朽、民族危机等。

(2)辛亥革命的过程和重要事件: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辛亥革命的过程和重要事件,如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等。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如推翻封建帝制、开创民主政治等。

辛亥革命高中历史教案

辛亥革命高中历史教案

辛亥革命高中历史教案【篇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李丽雯】13课辛亥革命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直到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设计案例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内容分析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秋民主的潮流”中的内容,本课分为三个小标题,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主进程的丰碑。

19世纪末,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岌岌可危,孙中山首倡民主革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分分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着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发动武装起义,促使革命形势不断高涨。

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各省纷纷响应。

在此基础上,中华民国成立。

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利用革命派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逼迫清帝退位,自己当选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在此期间,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权分立,限制总统权力,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三次巨变之一,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完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将倾的清政府,为导出革命活动作铺垫。

学生虽然在初中阶段学过本课,但高中阶段他们对于革命类型的课程理解、归纳能力比较弱,历史认知能力有待提高,教学中,要注意史论结合,以史实导出结论,提高学生总结归纳能力以及学会分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课程内容的乏味,在教学中可创设情景,采用讨论法,引用故事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清帝退位。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那么怎么设计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呢?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5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一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选自川教版教材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第3课《辛亥革命》。

本学习主题主要体现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为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一系列抗争与探索,从而使中国一步步走向近代化的历程。

其中辛亥革命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课共分有三目:革命的酝酿,武昌起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因此我们这节课的线索就是革命的背景——爆发——结果——意义。

学情分析:本次教学是历史学科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下的一种尝试,试图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充分分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合作中,活动的参于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思维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所以本课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能力,在导学案设计中,通过课前预习,完成知识层面的掌握,通过小组交流探讨,师生互动,进一步理解本课的重难点问题。

同时初中学生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学习中兴趣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音像资料,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氛围。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记住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名称,建立时间及建立者,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概况,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知道辛亥革命发生的过程及相关事件,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及概况,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19课 辛亥革命》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19课 辛亥革命》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第19课辛亥革命【课标要求】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教材分析】本课是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第1课,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具体说来,本课上承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中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中由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维新运动,下启本单元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由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的拯救国家、改造旧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本课的内容编排上来讲,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部分构成,三者内容上联系紧密,时序性较强。

主要讲述了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挽救民族危机而做的艰辛努力,发动了辛亥革命,结束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等内容,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巨大冲击,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史来看,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因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最终失败了。

但它却对整个近代中国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给后人提供了经验教训。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7班,班级共40人。

通过调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班级中只有14名学生初中选学过历史课程,占班级总人数的35%。

从而可知,授课难度很大。

其次,选学过的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知停留在基础知识层面,因初高中重难点的不同未进行系统的深入学习。

只能说,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再次,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三民主的内容及关系存在疑惑,尤其是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认识不足,未能对辛亥革命形成客观的合理的历史解释。

基于此,本节课的重难点也就设置为三民主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教学目标】在概述辛亥革命发生发展等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历史地图从时空上把握武昌起义后全国响应革命的具体情况,说明清政府的统治已土崩瓦解,提高学生的时空观念;能够运用相关史料,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所做的种种努力的视角阐述辛亥革命的发生与帝制的终结、建立民国的艰辛,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是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换来的,从中渗透家国情怀;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认识辛亥革命给近代中国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总结其经验教训为后人改造国家提供借鉴,从中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和运用唯物史观全面、客观的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兴中会、同盟会、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过程、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2理解:辛亥革命发生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涵盖古今中外、主客偶必、政经思文等多种因素,引导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驾驭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

南京临时政府,从人员构成、政体设置、纪元与国旗、宪法等都彰显其真正资产阶级政府的特色。

从各种因素分析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必然的,给出对重大历史事件如何评价的操作思路。

(3运用:就社会性质、政权转移、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社会意识进步与风俗习惯变迁,对辛亥革命前后进行比较和思考。

通过举行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的辩论赛,培养学生搜集史料和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开展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的辩论赛,教师提供思路,学生自己操作,在辩论中,畅所欲言,言之有理,但要注意理在何处;求同存异,不追求意见的最终统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辛亥烈士的鲜血、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是人生观教育的极好教材。

【重点、难点】重点:武昌起义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难点: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及其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师:20世纪的中国先后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并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你们知道吗?投影仪打出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的一段话。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江泽民《中共十五大报告》生:回答师:今天,我们学习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

师:那什么是辛亥革命呢?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进行的一系列斗争(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5)》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5)》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第13 课辛亥革命本课概述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所导致的一次革命能量的大规模释放。

革命爆发之前中国国内的社会矛盾异常尖锐,清政府的处境可谓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而当时已经具备了革命所需的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社会基础,革命一触即发。

武昌起义之后,全国许多省份纷纷响应革命宣布独立,清政府瞬即土崩瓦解,中华民国建立。

民国建立之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民主共和制,废除君主专制制度,使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深入到制度层面,革命党人“敢教日月换新天”。

只可惜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加上立宪派、旧官僚的投机革命,革命的结果只是“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换得假共和”,辛亥革命随着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而最终失败。

革命的任务落到了无产阶级身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思路设计本课重点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价;难点是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包括文字和视频资料,理解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发展经过,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或辩论,教师提供相关史料等,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意义和是否失败。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具安排:设计成PPT 课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从辛亥革命兴起的过程中,剖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理解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即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及局限性;明确武昌起义成功与失败并存。

(2)理解南京临时政府是真正资产阶级政府,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并进行正确评价。

(3)剖析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的过程;掌握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文字材料、视频资料设置问题,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通过历史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能够结合史实从多方面论证历史事件的成败与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献身精神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振兴中华”的高度责任感意识,学习孙中山先生不怕牺牲、坚持真理、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天下为公”的崇高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学习目标】【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酝酿与爆发1.革命思想的传播2.革命团体的建立3.同盟会与三民主义4.武昌起义二、中华民国成立1.中华民国成立2.《临时约法》三、辛亥革命的结局1.袁世凯篡权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约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历史功绩难点:对三民主义的分析和评价;如何正确评价辛亥革命【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式谈话和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从感知历史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在学习中主动参与、学会学习。

应用启发式谈话法和讲述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从《南京条约》签定后中国社会开始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到《辛丑条约》签订以后, 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帝国主义列强对华投资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限制与阻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提出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要求.从此以后,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广泛地发展起来,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酝酿与爆发1.革命思想的传播1901 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威胁,像一个可伯的阴影,笼罩着人们的心头."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份."同旧式的举人秀才不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懂得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对帝国主义的压迫有敏锐的感受,有比较强烈的爱国心.1901 年至1905 年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那时候,到国外的不少留学生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壮大起来.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翻译出版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书籍,还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进步报刊,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是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引用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的一段话:"在此以前,我还只知道康有为、梁启超他们那一套改良主义的思想;到上海以后,我即开始接触到孙中山、章太炎他们关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宣传;虽然知而不详,但稍一比较,就觉得革命的道理更为充分.于是,我对康梁的信仰便一落千丈." 让学生思考:这说明了什么?然后概括指出: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国内相继建立起来.2.革命团体的建立1894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约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1904 年初,黄兴、宋教仁等建立了华兴会,重要成员有一些留日学生和学界.同年冬,一些留日学生和学界建立了光复会,蔡元培任会长.1906 年,湖北进步人士刘静庵在武昌建立日知会,成员是学界和新军.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3.同盟会与三民主义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的不断出现和各地革命活动的蓬勃发展,为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做了准备.各地起义的失败也使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迫切性. 吴玉章回忆说:"无论光复会也好,华兴会也好,都缺乏明确而完备的纲领,更没有严密的组织,而且都受地方性的局限,不足以领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提问:这说明了什么?(制定纲领和建立政党的不要性)1905 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同黄兴、宋教仁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的成员70 多人集会,决定成立统一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8 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中国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并决定创办《民报》为同盟会的机关刊物.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号《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就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提问:为什么把民族主义作为革命政纲的首要部分而提出,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清政府?(因为这时的清政府已经完全变成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推翻投降媚外的清政府,也就等于打ft了直接威胁中华民族生存的帝国主义,实际上是包含着建立独立富强的国家之意。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4.武昌起义简单介绍武昌起义的背景,然后指出湖北革命党人果断地决定立即发动起义.在1911 年10 月10 日晚发动了举世闻名的武昌起义.经过奋战,终于赢得了起义的光辉胜利.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一声惊雷,震响祖国中部长空,触发了全国辛亥革命的巨澜,到11 月下旬,全国有14 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二、中华民国成立1.中华民国成立1911 年底,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说明了什么?(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领导地位是任何人所不能代替的.)12 月25 日,孙中山乘船到达了上海.在欢迎人群中走出的记者向他提问:"您这次带多少钱来?"(在孙未到上海时,中外各报皆纷传孙携有巨款回国,以助革命军)孙中山斩钉截铁地回答说:"予不名一钱也,所带回者革命之精神耳!革命之目的不达,无和议之可言也." 这说明了什么?(一个革命家的气概和精神), 1912 年1 月1 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 年为民国元年.从太平天国到孙中山的南京临时政府,相距半个世纪.从单纯的农民战争,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标志着中国历史向前大大地跨进了一步.2.《临时约法》1912 年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这说明了什么?(民主性和反对封建专制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订的目的是什么?(限制袁世凯的权利,维护共和制度)通过哪些方面限制袁世凯的权利,维护共和制度?(一是参议院有弹劾总统的权力;二是约法规定政体采取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制.)但是由于当时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正在加紧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革命派企图用这些法律条文约束袁世凯手中的权力只不过是软弱资产阶级的一种幻想而已.三、辛亥革命的结局1.袁世凯篡权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帝国主义各国采取什么手段对革命施压?(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也乘机向革命派进攻.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退让.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吴玉章回忆说:"同盟会自广州起义失败以后,即已趋于涣散,而至武昌起义以后,几乎陷于瓦解状态.章太炎说:‘革命军起,革命党消’,这两句话虽是极端错误的,但用来形容当时的情况,倒很合乎事实."已被袁世凯收买的同盟会领导人之一的汪精卫竟然对孙中山施加压力说:"你不赞成和议,难道是舍不得总统吗?"在此形势下,孙中山被迫对袁妥协退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 1912 年2 月12 日清帝下诏退位.孙中山辞职,经过南京参议院选举的形式,袁世凯由清朝内阁总理大臣摇身一变而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样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落到了袁世凯手中。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第一、它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结束了2000 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对这一点,亲身经历过这次革命的林祖涵(即林伯渠)曾深有体会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第二、它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以后谁要是想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再做皇帝,谁就会变成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袁世凯的皇帝寿命只不过八十三天,张勋的复辟则更加短命,从这以后再也没有人敢于试登这个宝座即可为证.皇帝是封建社会的总头.砍掉了这个头,就使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从此再也建立不起一个统一稳定的秩序来.这就大大有利于中国人民继续开展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第三、这次革命也打ft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据有关资料统计,1912—1916 年间公布的发展实业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共有86 项之多,内容包括矿业、农林、工商、渔业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解除了原来清政府的若干束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辛亥革命也打ft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对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ft真正的敌人."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多数成员把这次革命的主要任务看成仅仅是"排满",他们既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也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因此,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改变.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也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因此,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改变,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列强不支持孙中山,而选择了袁世凯作为他们继续统治中国的工具,这件事本身就充分说明了在帝国主义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走西方的老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这正如毛泽东所分析的那样:"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课后研讨】美国总统曾经这样说过:“影响中国现代史最深远的三个人,第一是孙中山,第二是毛泽东,第三是邓小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