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自然辩证法小论文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浙江农林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
课程作业
题目
班级
学号——————————————————姓名
得分
1、论文主题是“生态文明”,可从生态文明的某一个领域突破,题目自拟。

2、写作规范
论文题目
(黑体四号居中加粗)
——副标题(宋体小四号居中,有则写,可以空缺)
摘要:客观地概括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结论,语言力求精炼。

避免写成引言、序言或提要。

200字(宋体五号)
关键词:一般选取3-5个词作为关键词,可以直接从题目和摘要中提取,尽量准确反映论文的主题、研究角度和特点。

关键词在摘要的下方,另起一行,用分号隔开。

3-5个(宋体五号各词之间空一格)
正文写作:这是课程论文的核心和主体。

尽量做到观点鲜明,层次清晰,论证充分,语言规范等。

5000字左右(宋体小四号行距1.5倍)
参考文献:
(宋体五号)参考文献置于文末,按照文中出现的顺序左顶格标出,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表示[1],[2]…,
[1]作者姓名:文献名称,文献出处,出版单位,出版时间或期号。

如:
[1][美]麦克莱伦.马克思传[M].王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
[2] 李国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特质与内在诉求[J].思想理论育.2008(3).
提交的论文严格按照此规范,并且全文1.5倍行距,在页面右下角插入页码。

3、完成后把电子稿发到ytr096@。

2021自然辩证法小论文(标准格式范文8篇)范文

2021自然辩证法小论文(标准格式范文8篇)范文

2021自然辩证法小论文(标准格式范文8篇)范文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性质的交叉学科,是人们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重要方法, 在辩证思维的指导下, 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科学思维体系、形成科技发展的战略眼光。

本文整理了8篇“自然辩证法小论文范文”,供有需要的读者参考。

自然辩证法小论文(标准格式范文8篇)之第一篇: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及其生态意义研究 摘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晚年作品《自然辩证法》关键思想,一直以来肯定其价值以及批判其思维的两派学者各抒己见争执不休。

随着研究深度逐步提升,学术界逐步认识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积极意义,同时认识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诠释“人”、“自然”以及“实践”三要素的重要价值,这对于当代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绿色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的中国政府而言可谓意义重大。

关键词: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和谐社会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的成就一向被马克思的光辉遮蔽,这就导致恩格斯很多哲学思想并未得到应有重视。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作为恩格斯晚年着作《自然辩证法》中的重要组成,其最初引发关注的原因竟然亦是与马克思相关。

当时“批判的马克思主义”以及“实证的马克思主义”两派学者针对马克思主义是否属于纯粹科学进行激烈论辩,作为马克思密切伙伴的恩格斯,其晚年阐释的自然辩证法成为两派学者争论的桥头堡。

伴随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热度持续提升,与其相关的学术研究观点亦是层次不穷,支持者与反对者各执一词,时至今日,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依旧热度不减,并且逐步在现代社会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批判及驳斥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提出之后,正反两派泾渭分明,研究初期主要以批判为主,认为恩格斯忽然人类的重要性,存在形而上学的缺陷。

后期伴随对于恩格斯研究逐步趋深,开始认识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具备积极意义,并对于批判认知进行驳斥。

1.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批判 大部分先驱学者都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呈否定态势,卢卡奇、霍克海默、悉尼·胡克、施密特、让·萨特、诺曼·莱文为代表的大量学者对于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进行批判,其观点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

自然辩证法论文

自然辩证法论文

自然辩证法论文1. 引言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哲学理论,旨在探索自然界的发展与变化。

它与形而上学和经验主义不同,强调事物的内在矛盾和运动发展的规律。

本论文将深入阐述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和原理,并探讨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 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和原理自然辩证法源于古希腊哲学家黑格尔,后经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发展与完善。

其核心概念包括事物的内在矛盾、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以及量变转化为质变等。

自然辩证法的原理是基于对自然界事物运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它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在的矛盾和对立推动的。

3. 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3.1 自然辩证法与物理学自然辩证法对物理学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矛盾和对立的认识上。

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对相互作用和对立力量的研究。

通过应用自然辩证法的原理,物理学家能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规律。

例如,通过对矛盾和对立力量进行分析,物理学家可以预测和解释自然界中的复杂现象,如量子力学的奇特现象和宇宙的起源。

3.2 自然辩证法与生物学自然辩证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广泛而深远。

生物学研究的核心是生物体的发展和进化过程。

通过应用自然辩证法的原理,生物学家能够探索生物体发展中的内在矛盾和对立。

例如,通过对生态系统中对立力量的研究,生物学家可以更好地了解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平衡的维持等。

此外,自然辩证法也对人类的遗传学研究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3.3 自然辩证法与化学化学作为研究物质的变化和反应规律的学科,也积极运用自然辩证法的原理。

化学家通过对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内在矛盾进行研究,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和控制化学反应的过程。

自然辩证法的观点也对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4. 结论自然辩证法是一种深入研究自然界发展与变化规律的哲学理论。

通过对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自然辩证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在物理学、生物学和化学等学科的发展中,自然辩证法的应用也日趋广泛。

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继续深入研究自然辩证法的原理,不断拓宽其应用范围,以更好地促进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

自然辩证法课程小论文题目

自然辩证法课程小论文题目

《自然辩证法》考核内容、形式与要求一、考核形式:撰写论文二、考核内容(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1、何为科学?如何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边界线?2、物质概念与实在概念对于科学研究来讲有何重要性?3、如果人人都有评判科学理论的权利,并且如果人人都有从事科学的权利,在此情况下,科学的社会组织当就是一种什么样的组织?4、科学能够摆脱形而上学的困扰不?5、唯物主义能够说明为何不同的个人选择思想价值观不?6、语言与科学就是何种关系?7、科学离不开操作,但科学理论就是否可以归结为一种操作主义哲学?8、“潘朵拉盒子”对于科学的隐喻就是什么?9、科学与文化就是何关系?中国的道家思想对于科学发展有何意义?10、科学家们的激情对于她的个人科学研究有积极意义不?11、如何瞧待艺术与科学的关系?12、对于现代社会来讲,科学就是一种新型的宗教不?13、如何瞧待科学与政治的关系?14、如何理解科学与文明的关系?为什么科学首先从西方文明中诞生出来?15、如何瞧待科学与人文的关系?16、科学至上主义或者唯科学主义将人类引向何处?17、中国科学体制有哪些弊端?如何克服这些弊端?18、中国大学的“官学”体制对于科学研究来讲,有哪些负面的影响?如何消除大学科学研究中的障碍?19、爱因斯坦,瑞士联邦专利局的一个小职员,就是什么原因使她成为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20、结合您所在的学科,您认为,中国的大学应当如何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或技术创新能力?21、比较科学的运行机制与技术的运行机制异同,并以此设计出一个适合中国公民(不仅仅就是科学家与技术专家)创新的科学技术体制。

22、生物进化与人类认识的进化就是否存在着某种关系?23、如何瞧待与处理横向科学之间的联合关系?24、请您从其所在学科出发探讨如何处理科学研究中的复杂性?25、请您讨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适用范围?26、唯物论的自然观对于您所在的学科研究来讲,其意义就是什么?27、您如何瞧待数学哲学中的形式主义、逻辑主义、直觉主义与经验主义?28、哲学思想史上的自然主义对当代技术发明或技术创新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29、请您从其所在学科的角度讨论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30、科学与民主,中国“五·四”时期的主题今天仍然需要讨论不?31、如何构建科学研究制度与社会制度之间的与谐关系?32、何为科学智慧?何为人文智慧?如何瞧待两种智慧间的关系?33、就是自然为人类立法,还就是人为自然立法?34、毕达哥拉斯说,数就是世界的本质。

简谈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简谈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简谈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自然辩证法期末论文浅谈科学与技术院系:专业:年级:学生学号:浅谈科学与技术摘要:人类之初只有技术没有科学。

最初的技术纯粹源于经验而没有科学的因素。

人类就是在变革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物质创造的尝试和作为人类精神支柱的观念的更迭,在实践中终于创造了技术,产生了科学。

尽管“科学技术”总是肩并肩的出现,但作为科学普及者,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

笼统而言,科学是从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出发,通过逻辑推理所得出的;技术是科学的应用,技术必须符合科学规律才能发挥作用。

关键词:科学,技术,双刃剑,合理利用,和谐发展1、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英文叫“SCIENCE”,据新华字典解释为: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技术叫“TECHNOLOGY”,解释为:进行物质生产所凭借的方法和能力,从事某项项目所具有的专门的技能。

科学以认识自然、探索未知为目的;而技术是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为根据,利用得到的认识来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

科学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不仅将在一定时间内导致影响人类生活的新技术出现,还必定极大地丰富我们进一步认识自然的技术手段;新技术的发展又促使我们认识自然的实验手段不断增加、不断提高,从而推动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1.1、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区别(1)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任务不同。

首先,科学的目的和任务在于认识和揭示客观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它侧重回答自然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和“能不能”等问题。

技术的目的和任务在于对客观世界的控制、利用和改造,发明世界上尚没有的东西,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它侧重回答社会实践中“做什么”、“怎么做”以及“有什么用”等问题。

其次,科学活动的目的是逐步建立知识体系,对某种现象作出解释,为一些事件提供一个真实的描述,判断一些状态的性质;而技术活动的目的是为实现人类的愿望提供便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知识得到有益的应用。

(2)科学与技术的社会功能与价值标准不同。

自然辩证法小论文

自然辩证法小论文

学院: 物电学院专业: 凝聚态物理课题: 斗争与依赖共存班级: XXXXX 姓名: 张乾学号: XXXXXXXXXX 任课老师: XX摘要天人对立与天人合一是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界进行的两种相反的态度,也是共同存在两种活动。

人类依赖与自然界同时又要不断与自然界抗争以求得生存。

而自然界既依靠人类得以延续,又要防止被人类过度使用。

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斗争与依赖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

关键词天人对立;天人合一;人类;自然界1自然界的存在自然界是何时开始存在的?有人觉得自然界的存在就像是它本应该存在一样不能解释,这当然是一个模糊的答案。

当整个宇宙还是一个蕴含了大量微观粒子混混沌沌的奇点时,它并不具有任何能够符合自然定义的特征,所以这时候没有自然界,只有混沌。

尽管所学的大部分哲学概念里都会强调事物的客观存在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世界万物的存在都是针对人类而言。

能够认知的存在才可以称之为存在,这种想法当然有些离奇。

因为科学的工作正是不断发掘人类以前所不能认知的事物。

就如同上次的希格斯玻色子和今年的中微子振荡一样,他们存在着,而我们却不知道。

我们不是不想知道,而是不能知道。

不能认知的事物的存在是有意义的,但是没有认知主体的时候,也即没有智慧生命的情况下,客体的存在又有何意义呢?那个混沌的奇点在经历了全面的大爆炸之后,这个世界的源头出现了。

爆炸过程中各种粒子在某种规律的支配下自由组合,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元素,同时也遗留了很多来不及动作的奇葩粒子。

就比如说,当研究某个元素时,你会看到它有多少个质子、中子和电子。

或者说,这些质子、中子和电子的组合形式决定了这个元素。

而维持这种组合形式的简单说法似乎就是稳定。

对,就是稳定,这些粒子在这种情况下才能稳定存在,才能为我们所感官到。

稳定就是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的最大规律,这个规律十分强大,顺者昌,逆者忘,不稳定的存在最终都要被抹去,显然经过多年的科学文化学习之后,我并不能明白为什么宇宙要趋向稳定,但至少我能知道在这种支配性的规律之下,星光璀璨的宇宙才真正诞生了。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浙江农林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作业题目浅析如何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班级环资研学号姓名得分浅析怎样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严格遵守以人为本原则建设生态文明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人类社会继工业文明之后出现的更复杂、更进步、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的内涵反映在完善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关系上。

人们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更好地实现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本着以人为本的内在需求不仅可以促进生态和谐,还是紧跟可持续发展步伐的重要表现。

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对具体形式的人、承担者、关键点等进行科学全面的把握,应着重强调以人为本的公正性、公平性、适应范围和限度,同时也应更加关注以人为本的实践可操作性。

关键词:建设生态文明;以人为本;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与人和其他生态因素分不开的。

人们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去应对和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关系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迫切需要思考和认真对待的问题。

接下来,本文就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展开个人观点。

一、我们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就是我们要不要应认为本、应不应该以人为本,这是我们确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点和整体运行机制的关键点。

生态文明建设与以人为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就是要维护好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人们既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又要处理好自然界中产生的人与人的关系。

只有以人的需要、人的利益为出发点,才能处理好这些关系。

另外,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首先需要解决日常的衣、食、住以及其他方面,人们进行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1],实际上就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界有其固有的、不依赖于人的内在价值,也有其工具性价值,即对人与自然其他生物生存发展的满足。

自然辩证法参考论文

自然辩证法参考论文

我对科技创新和教育的认识学习自然辩证法这么长时间以来,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老师所讲的这次全球经济危机发生之后,下一次科技革命的“泡泡”到底是什么?面对激烈的竞争,谁能意识到未来科技革命的走向,掌握新技术,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对于个人来说无非是我们个人财富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对于国家来说却意味着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能不能不被时代所抛弃。

我们作为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人,未来可能是科研人员或某一行业的精英和佼佼者,我们的眼光不能仅仅局限于自己能否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有一种为祖国奉献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技术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力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

但总的来看,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变革,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面对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国际竞争,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仍然很薄弱。

我们国家拥有那么多的企业,但这其中又有多少家企业真正的花大力气搞技术创新呢?我们的科研人员又有多少属于自己的原创性成果呢?我们是时候该反思一下了,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和观念出问题了。

四年前,卧床病榻的钱学森对温总理恺切陈词: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这是很大的问题。

“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我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钱老抨击现代教育毫不留情:“现在的学生对知识没有兴趣,老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到什么程度,这样的教育是不行的。

”钱老所指,从本质上说,是当代高等教育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缺失。

钱老的创新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在美国的大学教育,敢于挑战权威,鼓励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更有浓厚的学术氛围与竞争气氛。

这不正是我们的教育所缺少的元素吗?想想我们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吧,从小学到中学、大学、研究生,我们所遵循的都是“标准答案”,我们所接受的都是绝对的“真理”。

【精品】自然辩证法论文三篇

【精品】自然辩证法论文三篇

【关键字】精品自然辩证法论文三篇关于自然辩证法关于近代的形而上学自然观浅淡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产生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关于自然辩证法On Natural Dialectics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自然哲学基础就是自然辨证法。

这个事实上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比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还要更加基本。

马克思主义者所信仰的自然哲学基础应该是自然辩证法,而不是经典的达尔文主义。

有些人认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应该讲实际,不应该关注所谓"玄学"上的问题,(这里的"玄学"所指的是深奥的哲学思想而不是宗教迷信) 但其实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著作本身就带有许多非常深奥的哲学论点,应该说,没有它们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不过马克思主义者们确实应该认为,哲学不仅仅是认识自然,社会与人自身的理论,而更为重要的是改造自然,社会与人自身的理论。

事实上,自然辨证法并不完全排斥经典的达尔文主义,它是达尔文主义在更高水平上的发展,就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于牛顿的经典力学一样。

经典达尔文主义是自然辨证法在前社会的生物范畴之内的一种近似,就像经典力学是相对论在底速状态下的一种近似,或是量子力学在宏观水平上的一个近似一样。

经典达尔文主义的庸俗性之一就在于,它将它本身在一个有限的程度上所认识到的,在一个有限的范畴内起作用的"自然"与"自然法则"看作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绝对体。

人类只可能在它的面前磕头,而不可能改变它。

在它的面前人类永远都是被动的奴仆。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事实上,在现今的社会环境当中,这种将经典的达尔文主义理论社会化与绝对化的效果就是在为现今的国际范围内的新自由主义政策提供理论根据。

因为在这样的一个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理论框架当中,剥削是合理的,侵略战争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为穷人辩护,为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社会而奋斗却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自然辩证法小论文

自然辩证法小论文

人与自然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殖的家园,但是近年来我们的生存环境正在逐渐地被破坏,伦敦烟雾事件、印尼海啸、亚马逊河热带雨林的锐减、全球气候变暖……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的话,那么我们将永远失去这个赖以生存的唯一的家。

面对这个影响到全人类的问题,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可以切实解决问题的答案。

首先要知道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一些问题,即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生态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和创建社会环境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仍以其固有的自然规律变化着。

社会环境一方面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也以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

人类与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和作用,产生环境问题人口问题是与环境问题有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人口增殖应保持在适当比例内。

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引起了许多问题。

特别是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的人口过度增长,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问题。

资源问题主要是指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过量开采和不合理开发利用而产生的影响资源质量的一系列问题生态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然后必须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自然辩证法作业论文

自然辩证法作业论文

自然辩证法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根据我国科学发展观,势必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原来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狂式发展,转变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和谐共进的形式。

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生态文明建设将首次写进五年规划的目标任务。

由过去的“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转变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以辩证法为基本方法论,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进行了整体性的诠释。

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时,这一诠释帮助理解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的一种辩证整体的关系,理清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关系。

关键词:恩格斯,生态思想,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2014年中国GDP增7.4% 破10万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二。

国际上惊奇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国人也在享受经济飞速增长后,质量大幅提升的物质文化生活。

可是在享受经济发达所带来的利益的同时,也警醒于来自大自然的警告。

2014年人们学会了关注PM值,特别是北方地区人民才惊觉原来长时间笼罩在他们视野中的不是雾,而是带有危害的雾霾,甚至发展到“谈霾色变”。

出门在外也只能将自己藏在厚厚的口罩后面。

泥石流、沙尘暴、极端天气还在让人头痛不已,新的问题又不断涌现出来。

经济再如何发达也不是一日能解决,特别是一些生态破坏是不可逆的,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浪费掉,那是几亿年才能恢复过来,不说是否能完全恢复过来,恐怕在这么漫长的岁月之中,人类早已灭亡。

我们不能以一时之利益,而断绝了人类的未来。

中国作为一个“以和为贵”的国家,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和大同世界,立足于当下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

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早在人类之初已经有了思考。

初始,人类的劳动力还比较弱,生产生活方式更多的依赖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当时的人类是敬畏依赖自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劳动水平也不断的提高,人类不断的探索自然的规律,开始学会利用掌握规律以获取更多的利益,渐渐地有人开始想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可是结果的都是惨痛的。

【完整版毕业论文】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完整版毕业论文】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我对自然辩证法的看法姓名:学号:专业:学院: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这也正是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

恩格斯考察了辩证法的三种形态及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指出自然界是辩证法的试金石。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承认自然的优先地位、人的主体地位、实践的中介作用,是自然、人、实践的辩证统一。

自然辩证法既保持了传统哲学的特点,又具有了现代科学的特点,是科学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辩证思维、历史唯物主义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思想《自然辩证法》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导师和领袖恩格斯的一本尚未完成的传世巨作,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石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基础,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是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分不开的。

恩格斯认为,技术是现实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从起源上看,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物质手段、方法和知识等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

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媒介”,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以及实现对社会调节、控制的手段。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哲学门类。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

就自然辩证法这个词的原义来说,它是指客观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法;就它的广义来说,就被称为自然辩证法的这个科学部门形成和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说,它不仅研究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而且研究人对自然界的认识——自然科学的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主要究自然界发展的总规律、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科学技术研究的方法。

自然辨证法(研究生)课程论文

自然辨证法(研究生)课程论文

浙江工业大学2016 /2017 学年第1学期《自然辩证法》课程结业论文论文题目:雾霾的成因带来的社会效应及应对办法学生姓名学生专业班级学号任课教师论文成绩2016年11 月25 日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什么是雾霾 (1)二、雾霾产生的原因 (2)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 (2)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 (2)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提高 (2)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的建筑扬尘 (3)二、雾霾带来的生态社会效应 (3)三、摆脱生态危机对策及建议 (4)改革生产工艺 (4)完善相关法规,加强政府监管。

(4)发展新能源 (5)总结 (5)[参考文献] (7)摘要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矛盾足部体现,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所开拓的生产力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但引发了世界范围内极其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在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深受其害。

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危机是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生态中心主义者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则认为是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

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必须消除不同利益集团的矛盾和冲突,实现共产主义的全球化。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经济发展,生态危机;一、什么是雾霾入冬以后中国的雾霾天气如期而至,从北到南,从东到西,或严重或轻度,无一幸免!那么什么是雾霾天气?为何我们一直要承受这种天气呢?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是一种能见度较低的天气状况。

雾:因水汽凝结导致水平能见度低于一公里的天气现象,本身不构成大气污染。

霾:主要是由于空气中的污染物导致水平能见度大于一公里但小于十公里的空气混浊现象。

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直径小于 2.5 微米的可吸入颗粒———PM2.5。

这种可以直达肺泡,对肺产生终身且不可逆的伤害的物质是雾霾构成的主要成分!二、雾霾产生的原因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长期以来,“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生产结构决定了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较长时期内不会改变。

自然辩证法相关论文(精选6篇)

自然辩证法相关论文(精选6篇)

自然辩证法相关论文自然辩证法相关论文(精选6篇)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和整理的自然辩证法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自然辩证法相关论文篇1摘要:科学的自然辩证法,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及科学技术观,对于科学发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以美国19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约瑟夫·亨利在电磁学上的科学发现为例,通过简要介绍了其自然哲学的来源、主要思想及其产生的影响,来探讨自然观,科学观以及方法论对科学发现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约瑟夫·亨利电磁学发现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观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其主要研究的对象包括自然界的辩证法、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技术观。

而这些正是我们观察问题,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所必不可少的。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本文以美国19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约瑟夫·亨利在电磁学上的科学发现为例,通过分析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自然观,科学观及方法论分析自然辩证法对科学发现产生的重大影响。

一、约瑟夫·亨利生平及其伟大发现约瑟夫·亨利(JosephHenry,1797~1878)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和卓越的科学领导人,终生献身于科学事业,历时长达半个多世纪。

在大部分我们所学的科学技术史中,亨利几乎是名不见经传的,我们看到永垂青史的是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麦克斯韦预言并证实了电磁波,亨利在电磁学的成就似乎并不为人所知。

而实际上亨利最早发现了电流的自感现象,和法拉第差不多同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最早实现了无线电波的传播,甚至帮助贝尔发明了电话。

大学选修课自然辩证法小论文作业

大学选修课自然辩证法小论文作业

科学技术与人的关系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 而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

如果说过去发展生产力主要依靠增加人的体力的支出, 比如劳动时间的延长和劳动强度的增强, 那么现在, 则主要依靠人类脑力的支出, 即人类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和发展。

关于这一点, 整个现代工业的发生和发展都是证明没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 人类社会的发展强大都是没有根基的。

但是, 关键问题是如何发展科学技术。

发展科学技术不能忽视人的素质在其中的决定作用。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的发展首先科学技术不是上帝赋予的, 而是人创造出来的。

我们搞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科学技术, 不能完全靠进口, 将来有一天我们也要成为科学技术的出口国。

买来的技术只能起较低层次的作用,更重要的作用必然是受控制的或是被掌握了的。

发展科学技术就是要动员一切科学家和劳动者, 勤奋学习, 掌握知识,发明创造,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人的素质有多么的重要。

其次, 科学技术要靠人来掌握。

即使我们进口了尖端的科学技术, 如果没有掌握尖端知识的人, 没有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 也无法独立自主的使用它, 如果广大劳动者的知识水平还很低, 即劳动力质量低, 那么现代科学技术的普遍推广和发展就很困难。

二、人的素质的三个重要方面:创造性思维能力, 科学文化知识, 献身科学的精神。

人的素质是一个综合的范畴, 它包含的内容非常之多, 如生理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等, 每一种素质内部又可以分成许多方面。

1、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首先,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民的物质生活日益改善.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事实充分说明,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穿住行在质和量方面都得到基本满足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全面发展,甚至不可能提出全面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 年秋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核
(读书报告、研究报告)
考核科目:自然辩证法
学生所在院(系):
学生所在学科:
学生姓名:
学号:
学生类别:
考核结果阅卷人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这一充满激情和期待的号召,引起人民大会堂内代表们雷鸣般的掌声。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十八大报告不仅在第一、第二、第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重要地位、重要目标,而且在第八部分用整整一部分的宏大篇幅,全面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意义重大而深远。

1.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经济发展与节约环保,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面对并贯穿始终的一大难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

没有节约环保的支撑和保障,发展就难以持续,甚至一时取得的繁荣也会丧失。

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我们党随着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化,集中全党意志和智慧,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立足经济快速发展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着眼破解人与自然日益突出的尖锐矛盾,积极应对当前和长远发展不可持续的复杂局面,在继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加以提炼和概括的重大理论成果。

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均衡发展指明了路径。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和造福人类。

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因此,人类应该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对待自然界,高度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优化,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统筹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关注经济指标,又关注资源环境指标,既积极实现当前的目标,又为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特别是环境权益的集中体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

良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建设生态文明,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不仅保障和改善了民生、巩固和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而且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领域和范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又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先导,社会建设是归宿,生态文明建设是前提。

坚持和实现科学发展,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与经
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融合相协调,赋予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生态尺度。

只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齐头并进,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3.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并反思工
业文明与现有发展模式不足,积极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

生态文明建设,以我国传统文化为重要背景并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沃土之中。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观念和思维方式自古以来就渗透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积淀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它强调天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互惠共存。

中国传统文化象征之一的太极图,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如何和谐共处。

在太极图中,阴阳鱼合抱共含对立统一,在内部两条鱼的边缘结合得天衣无缝,外围共同构成一个正圆。

太极图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两个对立的方面,对立才能统一。

两个对立面协调、融合,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整体。

同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如此。

人类本身是大自然的一员,人类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人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人们对自然的损害就是损害人类自己,呵护自然就是呵护人类自己,改善自然就是发展人类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人类近代以来取得的工业文明成果,主要是在以人为自然中心的认识和发展理念下获得的。

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创造了超过以往所有时代的物质财富,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强大。

征服大自然,榨取大自然,单向度地向大自然索取成为传统工业文明的主流意识,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问题。

人类历史进程表明,一种文明发展积累的基本矛盾不能在同一文明模式内解决,而必须超越旧的文明模式。

建设生态文明,萌生于工业文明的母体,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是对工
业文明弊端的扬弃和超越。

从古代社会屈从、崇拜和顺从自然,到近代工业文明以来大规模征服自然以至破坏自然,发展到建设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人类环境意识的新觉醒,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标志。

我国是在推进工业文明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统筹人与自然关系,在持续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实现工业化、城镇化;这既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所在,
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有益尝试。

4.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深刻把握世界发展的绿色、循环、低碳新趋向,对可持续发展的拓展和创新
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都是由于资源环境问题而引起。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类生态环境意识开始觉醒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以1972年联合国首次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以及2012年6月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为标志,发生了四次历史性飞跃。

近年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许多国家纷纷倡导实施“绿色新政”,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增长引擎,以此谋划后危机时代的发展。

当今世界,以绿色经济、低碳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和科技变革方兴未艾,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正成为新的趋向。

我们党深刻把握这一发展新趋向,提出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与可持续发展相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从文明进步的新高度来清醒把握和全面统筹解决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全方位着眼着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为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更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论指导。

建设生态文明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战略举措。

当前,世界各国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经济、技术、军事等领域延伸到环境领域。

我国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排放量居世界前列,发达国家要求我国减排的压力不断加大。

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性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博弈的新焦点。

我国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在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赢得当前和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

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按照一般推理,生态文明应在发达国家兴起,因为生态危机的发生和危害首先在那里体现。

但是,建设生态文明构想却没在那里诞生,建设生态文明实践没在那里展开。

主要原因在于:第一.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强大物质基础、技术和资金优势,以巨大投入治理环境,使自身生态危机得到缓解。

第二,西方发达国家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生态环境成本,失去了发展生态文明的内生动力。

第三,西方发达国家现行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难以自发转向。

它们已经形成了不可持续的低储蓄、高消费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社会总体上已经难以重构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