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风骨与三曹
三曹与“建安风骨”的关系
“建安风骨”是指建安时期和魏文帝、魏明帝时期诗歌的美学特征,又称“汉魏风骨”。
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是天下大乱的时代,这时代造就了一批优秀的诗人。
“三曹”指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
“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于建安前期先后投奔曹操,形成了一个以曹操为首的文学群体,共同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时期。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人。
东汉末年的权臣,位至魏王,死后被儿子魏文帝曹丕追尊为魏武帝。
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也是建安文坛的领袖。
现存诗歌二十多首,全为乐府。
南朝梁的《诗品》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曹操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汉末长期战乱所造成的凄惨景象,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一百个人中只剩下一个),念之断人肠。
”曹操一生为天下统一而战,他的诗歌也抒发了这种理想和抱负。
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丕(公元187—226年),字子桓,曹操次子。
公元220年称帝,史称魏文帝。
曹丕所著《典论·论文》篇,是中国第一篇比较完整而有系统的文学批评论文,它论述了文章体裁、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的关系,以及文学批评等问题,把文学的重要性提到了“经国(即治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程度。
曹丕现存诗歌四十余首,大半是乐府诗,但多有变革。
在内容上,他由反映社会问题转向抒发个人感情,擅长写离别相思之情;在诗体上,他大胆探索,创作了中国第一首七言诗《燕歌行》和长达77句的杂言歌行《大墙上蒿行》;在语言上,他由质朴自然转向清丽文雅;在风格上,他由慷慨悲凉转向委婉含蓄。
他的诗歌已明显呈现文人化、个人化的趋势。
曹植(公元192—232年),字子建,曹操子,曹丕弟。
他才思敏捷,很受曹操宠爱,几乎立为太子。
但他任性放诞,终于失宠。
曹丕称帝后,他备受猜忌和迫害,名为王侯,实同囚徒。
三曹与建安风骨(曹丕、曹植篇)
三曹与建安风骨(曹丕、曹植篇)一、曹丕的诗歌成就曹丕(187一226),字子桓,是曹操的次子,曹操在世时先后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被立为魏太子,曹操去世后于220年代汉自立,是为魏文帝,在位六年。
曹丕生活的环境相对安定,交往的对象也主要是文学之士,留守邺城时与曹植、建安七子(不含孔融)、吴质等朝夕游宴,形成邺下文人集团。
他“好文学,以著述为务”(《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今存诗四十馀首,乐府、古诗约各居其半。
曹丕诗的题材相对狭窄,这与其生活经历和个人气度是分不开的,但他在诗歌体裁上却有多方面的尝试,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及杂言无所不有,而尤以五言、七言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曹丕诗歌的题材大致可分三类:一为军事征伐之作,如写军旅之壮,《黎阳作》云:“千骑随风靡,万骑正龙骧。
金鼓震上下,干戚纷纵横。
”《至广陵于马上作》言:“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
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
”皆颇具声威,有追步曹操的志意,只是笔力嫌弱,难以振起全诗。
第二类是述游宴之作,如《芙蓉池作》《于玄武陂作》等,反映了他与邺下文人游山玩水的雅致生活,清丽华美,深合其“诗赋欲丽”(《典论·论文》)的主张。
第三类是代言游子思妇之情的作品,也是他写得最好的,如《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写新婚之别的痛楚,哀婉动人,又如《杂诗》其二: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
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这首诗不像上述模山范水的华丽之作,运语淳厚古朴,深得汉乐府及汉人古诗真谛,尤其中间几句,重言反复,与诗歌要表达的游子客居畏人而无法排解的思乡之情十分吻合。
锺嵘《诗品》说曹丕诗“惟‘西北有浮云’十馀首,殊美赡可,始见其工”,是有独到的眼光的。
其写思妇的诗可以《燕歌行》其一为代表: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建安风骨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建安风骨名词解释: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建安风骨建安诗坛,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一.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造的全盛局面。
借古题写新事,如《薤露》、《蒿里》,乐府旧辞皆为挽歌,曹操却用悲凉苦恨之调。
二.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大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悲歌慷慨,气韵沉雄。
如《短歌行》写得高远阔大,有君临天下之气度,与坚若盘石的信心和意志,能激发起读者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一.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形成了便娟婉约的纤丽清新风格。
如《燕歌行》全诗清词丽句,情思婉转,缠绵动人,准确成功地表现了一个思妇在漫漫长夜中牵念夫君的无限情意。
二.曹丕的抒怀之作,写得清俊悲凉,带有拟作性质,然更主要的是藉以抒发战乱中的一种苍凉情怀。
三.抒发志向记叙军旅的作品,如《黎阳作》气势高昂却亚于曹操。
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一.王粲诗歌的艺术特点在于抒情深切,慷慨悲凉,文辞秀丽,局面阔大,抒情深切不但指情语凄婉动人,而且指诗中景物描写都笼罩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感情色彩。
第四讲--“三曹”与建安风骨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 53岁,曹丕21岁,曹植 16岁。
曹操大败乌桓,引兵还, 作《步出夏门行》。
是年,刘备始用诸葛亮。
16
《步出夏门行》组诗
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军北征乌桓,虽然途 中履危蹈险,历尽艰辛,但取得了巨大胜利,一举解 除了以后南征荆、楚的后顾之忧。同年九月,他凯旋 南归,途经位于现在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时,登 临观海,写下了千秋传唱的《步出夏门行》组诗。这 一组诗,在作为序曲的“艳”后有四“解”,亦即四 章,后人取各章首句中的辞语分别称之为:《观沧海》、 《冬十月》、《土不同》(或《河朔寒》)、《龟虽 寿》。在这四章中又以《观沧海》、《龟虽寿》二章 最为著名。
40
10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44岁,曹丕12岁,曹植7岁。 曹操作《蒿里行》。
11
曹操《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秋,曹操杀杨修,曹植更 加不安。
25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 66岁,曹丕34岁,曹植29 岁
孙权传关羽首,操以诸侯 礼葬之。
曹操病,召曹彰,彰未至。 操卒,时年66.
十月,汉献帝禅位。 曹丕代汉称帝。
26
黄初二年,221,曹丕35岁,曹植30岁。 四月,刘备称帝于成都。 六月,曹丕赐夫人甄氏死。 黄初三年,222,曹丕36岁,曹植31岁。 四月,立曹植为鄄(juàn)城王。 曹植受诬告,获罪,诣京都,陈诬告之罪。诏令复国。 曹植归国途中渡洛川,作《洛神赋》。
12
曹操《薤露行》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智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已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4三曹与建安风骨
个性十足的建安诗歌和诗人
曹操
你认为曹操是个怎样 的人? “言为心声”,读了 曹操的诗你认为他是 个怎样的人?
曹操诗
步出夏门行·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 并游侠儿。 白马英雄出场。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 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 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 豹螭。 对白马英雄不凡的游历和高强 精湛武艺的叙述。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 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游侠儿在战场上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的英雄事 迹,表现了英雄急国家所急的侠肝义胆。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 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 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写游侠儿弃身报国、视死如归 的崇高思想境界。
三曹与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
“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 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 则文风生焉。” 刘勰《文心雕龙· 风骨》 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 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 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感染力,而 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
明代胡应麟《诗薮· 内编》:“子建《名都》、 《白马》、《美女》诸篇,辞极赡丽,然句 颇尚工,语多致饰。视东西京乐府,天然古 质,殊自不同。” 清人方东树评论曹植的这篇诗说: “此诗奇 警”,又说此篇“实出屈子《九歌· 国殇》”。
建安风骨的内容特点
这一时期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除了那些反 映战乱和人民苦难的诗篇外,就是抒发渴望 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的篇章。 现实主义。 内容充实、感情丰富。 真实的表达诗人自己的感情。
建安风骨—三曹诗
建安风骨|三曹诗基本信息建安为汉献帝年号(196-220),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 建安风骨 "(也叫"汉魏风骨")这一时代风格。
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
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
①含义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大体上"风"偏重指精神气质,"骨"偏重于指骨骼形态,二者密不可分,合二为一为风骨。
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
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
"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
风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有了风,文章才能鲜明而生动,当然,"风"始终比较虚化,它与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但并非指内容和情感自身。
骨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也就是说文章应该表现的刚健有力,"骨"是一个比较实的概念,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练、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
风骨这一概念很强调完整性,它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但是不能分成两个概念来看。
②由来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
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三曹父子与建安诗风
三曹父子与建安诗风钱志熙我国金代的一位诗人叫元好问~他写了一组论诗绝句三十首~其中一首写建安诗人的~“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这个诗写得很有气势~元好问是崇尚这种阳刚之气的~比较豪放风格的这样一位诗人~我们看曹刘曹就是曹植~刘是刘桢是建安七子里面的一位。
我们感觉到在元好问看来~他们的文学虎虎有生气~曹植本人在当时称他文如绣虎~那么刘桢~我们现在大概是比较陌生一点~但是他在当时~曹丕说他的五言诗妙绝世人~曹丕说这个话大概不包括他自己和曹植在内~至少在建安其它的诗人里面~刘桢的五言诗是妙绝世人的~钟嵘也说除了曹植之外~刘桢在诗歌方面堪称独步~所以说~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那么这个虽然论的是曹植和刘桢~两个人的诗风但实际上是元好问~对整个建安诗风的一种印象~一种感觉~以这两位诗人为代表下面两句~可惜并州刘越石~刘越石就是刘琨~西晋的刘琨他是西晋末的诗人~西晋末这个时代的风气和诗歌的风气~已经和建安时候有很大的不同了~刘琨是和曹操比较相近的~一个英雄人物民族英雄~他的抗战事业虽然是失败了~当时是匈奴入侵但是他的诗风~是十分接近于建安诗歌的~所以元好问深深地为他惋惜~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这个横槊又同时用了~曹操横槊赋诗~这样一个典故~所以这首诗总体上讲是论述建安诗风的~同时也是论述象刘琨这样受到建安诗人影响的~所以建安诗歌我们刚才说~距离我们好象已经十分久远了~但是对我们整个中国古典诗歌史的影响~是十分大的总体来讲~我想建安诗歌~在我们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性~至少从这样两个方面去认识~体现在这么两点第一点~我认为建安诗歌~是我们中国持续了两千多年的文人诗歌的源头~不包括诗经楚辞~这个等一下我们还要讲~也就是说~它是百代的文人诗之源。
第二点我们可以说建安诗~同时又是百代文人诗的典范~是后世文人诗的一种经典~仅仅就这么两点就已经足以说明~那么建安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的地位~我们先说第一点~为什么说它是文人诗的源头呢,因为中国文人创作诗歌的传统~是从建安诗人开始确立的~我们中国所以称为一个诗的国度~主要是因为有唐宋诗人的创作~那么主要有文人的创作~文人创作诗歌的这个传统~不是在诗经的时代就已经有了~那么也不是在汉代就已经有了~而是到了建安这个时候~才确定了这个传统~也就是说~从建安文人开始才注定了~中国会出现这样一个所有的文人差不多都要去开始~写诗歌这样一件事情~没有哪个民族规定~我们现在也是规定~每个人都要写诗~但是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大体上差不多都要写诗的~那么这种传统是从建安时候确立的。
三曹与建安风骨(曹植曹丕)
三曹与建安风骨(曹操篇)三国文学显然以曹魏为重镇,而曹魏文学又因社会及政治的原因出现建安与正始两个特色鲜明的时段。
建安时期,曹操父子及其周围的以“七子”为代表的文人各抒胸臆,创作出大量独具个性、慷慨多气的诗歌和散文,为文人诗的兴起、五言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吴、蜀虽然在政治上与曹魏鼎足而三,文学的成就却远远落在了后面,这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
吴、蜀二国亦非全无文人,而且两国的文人也写出了一些流传后世的佳作。
其具体情形,还是值得我们探寻和深思的。
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建安文学是汉末建安时期兴起的文学,是以曹操父子为核心、以建安七子等曹魏集团文人为主力的文学。
建安文人开创了文学发展的新天地,特别是诗歌,曹操的古直悲凉,曹丕的便娟婉约,曹植的骨气奇高、词彩华茂,建安七子等众多作家各呈才藻。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两汉的乐府民歌发展为成熟的文人诗,五言诗走上了更加开阔的发展道路,七言诗也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志深笔长、慷慨多气的建安风骨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旗帜,也成为后世文人追摹的典范。
曹操对乐府旧题的改造曹操(155一220),字孟德,汉末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
他幼时任侠放荡,但在汉末的动荡战乱中成长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其雄才霸略,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为曹魏政权奠定了基业,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曹操的一生主要是在东征西讨的战争中度过的,但他在戎马倥偬之际,不忘兴礼乐、崇文学,即所谓“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既立德立功,而又兼立言”(《三国志·荀彧传》裴注引《彧别传》)。
曹操不仅多才艺,书法、音乐、围棋等皆造诣甚高尤其对文学表现出浓厚兴趣。
曹操非常注意网罗天下的文士,当时建安七子等许多有成就的文士都投到了曹操的麾下。
非但如此,曹操自己也十分热衷文学写作,并且是“改造文章的祖师”(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实际上也是当时文坛的领袖。
他诗文兼善,而诗歌影响尤大。
汉代文人写诗的不多,乐府诗的创作就更少,而曹操却专力于乐府诗的创作,今其存诗,皆为乐府,王沈《魏书》称他“御军三十馀年,……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三国志·武帝纪》裴注引)。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第六章建安文学一、名词解释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4、《悲愤诗》:诗歌篇名。
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琰的代表作品,相传有骚体与五言体二首。
其中五言体较可信。
全诗五百四十字,自述在汉末动乱中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整个汉末动乱时期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
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感染力。
第七章正始文学一、名词解释1、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
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
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
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2、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3、《与山巨源绝交书》:文章篇名,曹魏正始间嵇康写给山涛的一封信。
这是一篇与司马氏集团决裂的宣言书。
文章申明自己不愿当官是为了远祸全身。
提出做官“必有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
第八章两晋文学一、名词解释1、太康体:晋武帝太康时期的诗体。
以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等为代表。
其诗讲究雕章琢句,追求词藻,流于轻靡,诗风繁缛华丽,代表着当时诗坛的主流。
建安风骨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建安风骨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建安风骨是指汉末建安时期,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代表的作家群。
他们的作品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动乱时代的社会生活,表现出慷慨悲歌、挥洒自如的时代精神。
建安风骨的形成背景是汉末建安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们对于现实生活感到苦闷和无奈。
然而,这个时期的文学却因此而焕发出独特的光彩。
建安作家们以他们的才华和激情,通过诗歌来表达对于社会、人生和历史的思考和感受。
建安风骨的特点包括:慷慨悲歌、挥洒自如、真实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出时代精神。
他们的作品多以五言诗为主,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建安风骨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史具有重要意义。
它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建安风骨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于后人了解当时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曹和建安风骨
沈德潜《古诗源》卷五云:“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亦云:“细揣格调,孟德全是汉音,丕、植便多魏响,”所谓“汉音”与“魏响”,是指建安诗歌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汉音”,慷慨悲歌,质朴浑厚;“魏响”,以情动人,华美壮大。
这正是“建安风骨”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从总体上看,七子的诗歌既不象曹操那样“全是汉音”,也不似曹丕、曹植那样“纯乎魏响”,而正是“汉音”向“魏响”过渡的桥梁。
由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到抒写个人内心情性,是“汉音”向“魏响”转变的重要一环。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建安诗人是“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
所谓“慷慨”,即激荡着悲凉忧伤的感情;所谓“任气”,即指文气盛畅,风骨遒劲。
反映现实,康慨悲凉,是“汉音”的重要特征。
七子作为敢于正视现实的有识之士,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
他们的诗歌内容充实,强烈地回响着“汉音”阶段所富有的现实主义精神,表现了对人民的深厚同情。
王粲《七哀诗》其一描绘的就是一幅难民流亡图。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是对汉末动乱现实的高度概括,而饥妇弃子的场面则是作者在众多的难民生活场景中精心截取的一个特写镜头,“乱世之苦,言之真切”(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七),使读者对人民的苦难有了具体而真实的感受,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而《从军诗》其五则是具体描绘战乱给国家造成的巨大破坏:“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
”人烟稀少,杂草丛生,家国残破,这正是动乱社会的真实写照。
阮瑀的《怨诗》对现实社会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示深切的同倩。
“民生受天命,漂若河中尘。
虽称百龄寿,孰能应此身。
犹获婴凶祸,流落恒苦辛。
”在诗人看来,现实社会就象一条吞噬人们生命的罪恶之河,而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民,不过是河中的一粒尘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凶祸就象套在人民脖子上的枷锁,无法挣脱。
这首诗倾吐了当时社会中人民所普遍具有的感受,道出了处在社会底层蒙受苦难的千千万万人民的怨声。
慷慨悲凉之魏晋建安风骨,有三曹、孔融等这11人,足矣!
慷慨悲凉之魏晋建安风骨,有三曹、孔融等这11人,足矣!'建安':东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则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
这一时代的文人,逐步摆脱儒家思想束缚,注重作品本身抒情性,加之战乱动荡,思想感情常表现得更加慷慨激昂。
'风骨':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个重要概念,自南朝至唐,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风':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有了风,文章鲜明而生动。
然,'风'较虚化,它与作品内容和情感有关。
'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骨'是一个比较实的概念,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练、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
风骨这一概念强调完整性,可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
建安风骨又称'汉魏风骨','魏晋风骨',是汉魏时期的诗文风格。
特点是慷慨悲凉、雄健深沉。
文学作品的内容为政治理想、民生疾苦、社会现实。
代表人物:“三曹”、“建安七子”等。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反映现实动乱与人民苦难,同时也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但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与个性特征。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世尊为典范。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因他们父子兄弟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文坛很有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后人合称为“三曹”,与后世也是父子兄弟以文学见称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齐名。
三曹是建安时代最为优秀的诗人,他们雅爱词章,不但以帝王之尊、公子之豪提倡文学,促成五言古体诗歌的黄金时代,且身体力行,创作各具风格:曹操的诗悲凉慷慨,气韵沉雄;曹丕的诗纤巧细密,清新明丽;曹植的诗则骨气充盈,淋漓悲壮。
医学专题三曹和建安风骨
内容 总结 (nèiróng)
三曹与建安风骨。汉末,三国是历史上著名的乱世,建安文人在他们的作品中真实 地反映了这一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痛苦,描绘出一幅幅满目疮痍、凄凉残破的乱世 灾难图。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 学批评专论作品。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gōngyè),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 盛大事业。所以古人看轻一尺的碧玉而看重一寸的光阴,这是惧怕时间已经流逝过去罢 了
• 2、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壮志和理想 。
风格上: 抒情直接,慷慨悲凉,雄健深沉
第七iè)
姓名:曹操
字: 孟德
性别:男 尊称:大魏武皇帝
地位: 汉朝丞相。中
国杰出的政治家、军 事家、诗人(shīrén)
小名:阿瞒、吉利
第八页,共三十一页。
2、诗歌的主要内容:
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 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
贫贱(pínjiàn)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 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 ,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第二十一页,共三十一页。
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liúchuán)后世而 不朽的盛大事业。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 终于一身,二者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 (liúchuán),没有穷期。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 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 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liúchuán)后世。所以周文王被囚禁,
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第十三页,共三十一页。
建安风骨与三曹七子
赠白马王彪并序
序曰: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 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 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 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 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 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 篇。
•
• • • •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 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 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粱。 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 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
• • •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 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 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冈。 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
• • • • •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纾。 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 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 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 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 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
•
• • • • •
文心雕龙· 明诗
• 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 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 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 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 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 其所同也。
汉魏之际的文学变化
•
建安文学,革易前型,迁蜕之由,可得而说: 两汉之世,户习七经,虽及子家,必缘经术。魏 武治国,颇杂刑名,文体因之,渐趋清峻。一也。 建武以还,士民秉礼。迨及建安,渐尚通侻;侻 则侈陈哀乐,通则渐藻玄思。二也。献帝之初, 诸方棋峙,乘时之士,颇慕纵横,骋词之风,肇 端于此。三也。又汉之灵帝,颇好俳词,下习其 风,益尚华靡,虽迄魏初,其风未革。四也。 •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
•
• • • • •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 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建安风骨说三曹
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睿继 位,即魏明帝。曹睿对他仍严加防范和
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
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
后的封地在陈郡,卒谥思,故后人称之
为“陈王”或“陈思王”。
创作情况
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 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 受。 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 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 世立功的愿望。 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 有《曹子健集》
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
深得曹操的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
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
立他为太子。
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 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 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 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 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 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 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从 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 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这裏「淮南」、「北方」 并举,是因袁术割据淮南(今 安徽省六安、巢湖一带,汉初 为淮南国属地),袁绍屯兵淮 河以北的河内(今河南省武涉 县西南)。 诗人特以袁氏兄弟所作所 为为例,一方面说明诗人对他 们僭越行为的不满,另一方面 还因为他们是当时淮河南北两 个最大的军事豪强,他们给社 会和人民群众带来的危害更大。 通过两例,说明联军将领早就 各怀异心。
造成的严重社会後果。 上承「万姓」句,从战场写 起从战场写起:因为兵民死亡 惨重,尸体无人收殓掩埋,任 其暴露荒野,年复一年,唯见 百骨纍纍。这是一幅多麼令人 触目惊心的战争惨象啊!下句 把笔锋伸向广阔的地区,
建安风骨和曹植诗歌的艺术特征
建安风骨汉末建安时期 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
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
”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
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感染力,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
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的特征:首先是现实性。
如曹操在《薤露行》中写道:“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
”“贼臣持国炳,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痛斥了何进误国,董卓殃民。
《蒿里行》则叙述了群雄私争,自相残戕,致使兵祸连绵,民不聊生。
诗歌形象描绘兵祸惨状:“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植在《送应氏》中具体描写了当时洛阳毁败的情景也令人惨不忍睹:“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在这破败的景象中,传达出一种悲凉感,在时直抒作者的惨伤,悲愤情绪:“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二)一、名词解释1、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左思风力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
左思志高才雄,胸怀豪迈,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其诗情调高亢,辞采壮丽,笔力矫健,气势昂扬,形成独有的豪壮风格,钟嵘《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
他的代表作《咏史》八首虽云咏史,实则借咏史来抒发他对现实的不满及感慨,借咏史而咏怀,因而在内容和风格上都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
他诗歌创作的这种精神,即是后世所说的“左思风力”。
3、正始之音正始是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正始之音是指这一时期前后大约30余年的诗歌。
正始时期的著名文人,前者代表人物为何晏、王弼、夏侯玄。
他们的主要成就在哲学,开两晋玄虚之风。
后者又称为“竹林七贤”,以阮籍、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
正始诗歌受玄风的影响,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代的慷慨悲壮变为“辞旨渊永,寄托遥深。
”太康诗风:太康是西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三个年号。
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其间诗风形式主义日趋严重,注重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遍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诗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拓展: 拓展:兄弟之争
曹植不仅武术超群,而且文才盖世。一向重视人才的曹 操产生了要打破“立长不立幼”的老规矩的念头,要将其王 位交给这个文武全才的儿子曹植。因此曹操对曹植特别宠爱, 并多次向身边的人表示“吾欲立为嗣”。谁曾料到,曹操的 这一想法,非但没有给曹植带来什么福分,相反给他后来制 造了不尽的痛苦,使他无形之中卷入争夺太子的漩涡之中。 曹植是曹丕的劲敌,他曾获其父曹操的宠爱,曹操也曾 一度欲废曹丕而立其为王世子,得曹丕之忌恨也是情理之中 事。若不是一些大臣的竭力反对,曹植真得就被立为世子了, 曹丕与其弟曹植的斗争也就从这时代开始了。 曹植与曹丕的斗争,曹丕是胜利者,最终继承了魏王位。 虽说曹丕的地位和权力已基本巩固,可忌恨曹植的念头没有 改变。 其实,曹植并未犯下什么大罪,只是有人告发他经常 喝酒骂人,他也曾把曹丕的使者扣押起来,但并没有招兵买 马,阴谋反叛的迹象和征兆。这算不上犯罪,杀之怕众不服, 曹丕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治罪其弟。所幸的是, 出口成诗是曹植的拿手好戏,这“七步诗”便成了救命诗, 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降低曹植的官爵了事。
“建安风骨”与“三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 曹”
建安文学崛起的背景
从东汉桓、灵之时,后党秉政,朝政昏暗无比,以 至于人民怨声载道,终于导致了东汉末年的黄巾起 义。藩镇借着剿灭黄巾的机会,发展自己的力量, 地方势力渐渐强大起来。东汉王朝在风雨飘摇、天 下大乱之际摇摇欲坠。汉献帝即位后,需要仰仗权 臣的鼻息才能生存下来。尤其是曹操挟献帝迁都于 许,借着天子的名义使令诸侯之后,汉献帝已经成 为了一个傀儡,权威尽失,威风尽丧。
建安文学崛起的背景
建安时期政治局势的动荡,儒家思想的坍塌,以及 各种应运而生的思想观念的碰撞,各种社会文化行 为不仅极大的改变了人民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 改变了人们看待社会、思考问题的层面,而且极大 的促进了人们对人生价值的再一次认识,激发了人 们的进取精神,提升了人们的个性意识,刺激了文 士的创作欲望。建安时期的文学,就是在这种文化 大背景下迅速崛起的。 不得不说的是,在建安时期,尤其是汉献帝迁 都,曹操平定冀州后,文学的发展获得了一个相当 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文学士人在积极进取、建功 立业的同时,创作出许许多多表现时代精神,反映 时代生活,展现时代风貌的文学作品,使得建安时 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繁荣时 期。
建安文学崛起的背景
而儒家的正统思想统治,则在东汉末年的战火纷纭 中轰然倒塌。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在社会无序、天 下大乱的情况下,必然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于是各 种离经叛道的思想观念,突破了儒家思想道德观念 的束缚,纷纷应时而出。儒家思想不但已经失去了 权威,而且不再成为人们道德标准和价值尺度。人 们纵情任性,特立独行,突出自我意识,又追求个 人的精神和享受。在这样无意识的社会条件下,传 统文化在建安时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改变,从而呈 现出多种文化争奇斗艳,齐头并行的状态。
曹操与“建安风骨” 曹操与“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 诗人曹操。开了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他的作品除五言 外,四言诗也不少优秀之作,他学习汉乐府,但又有自己的 风格。他诗歌创作 代表作品有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 《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 鸡鸣”是《蒿里行》中的名句。表现统一天下雄心壮志、充 满积极进取精神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观沧海》中 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写了大 海孕大含深的气派。《短歌行》中的“青青子矜,悠悠我心” 表现了作者对贤才的渴慕,《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 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曹操积极进取精神。 他的诗有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他 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大抒情浓郁, 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 悲歌慷慨,气韵沉雄。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幽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建安七子
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 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 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是汉末战 乱动荡的真实写照。 孔融年龄最大,政治态度与其 他六人不同,他和曹操有矛盾后来被杀王粲等人都依 附曹操,王粲给魏国订立制度,陈琳、阮瑀都为曹操 掌管文书。 “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 "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 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 精美。 "七子"写了大量的小赋,为小赋的进一步繁荣 作出了贡献。" 。"七子"散文在形式上有逐步骈化的 趋向,尤以孔融、陈琳比较显著。他们的一些作品对 偶整饬,又多用典故,成为从汉末到西晋散文骈化过 程中的一个不能忽略的环节。
建安风骨
建安(汉献帝年号)时期,以曹操三父子为代 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 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 特色,具有 “ 慷慨悲凉 ” 的独特风格,这种杰出 成就被称为 “ 建安风骨 ” ,也叫 “ 魏晋风骨 ” 。 建安风骨的特征是高扬政治理想。魏国统治者曹氏 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 集了众多作家。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 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
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能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曹植与“建安风骨” 曹植与“建安风骨”
曹植是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流传下来的诗赋 文章共有100多篇,如描绘人民痛苦生活的《泰山 梁甫行》,描写爱情的《美女篇》,《洛神赋》等, 曹植写《七步诗》的原委,更流传为尽人皆知的佳 话。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他文才富艳,辞藻华丽, 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 术风格。他的《洛神赋》是千古名篇,以精炼的语 言及淳厚的感情,描绘出洛神绝世之美及纯洁无瑕 的形象。曹植的诗文特点是即注重修饰,又不失明 朗刚健之风,用后来钟嵘的评价说:”骨气奇高, 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很 大。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 位。曹植生前自编过作品选集《前录》78篇。
建安文学的影响
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南唐刘勰和钟嵘反复推崇建安时期 的文风;唐陈子昂盛赞“汉魏风骨”,李白有“蓬 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现代文豪鲁迅先生赞誉: 建安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诗歌、辞 赋以及散文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诗歌,兴 起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高潮,从此奠定 了文人诗的主导地位,给后世留下极深远的影响。 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学有它自身的价 值和独立的地位。曹丕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 的文学批评论文,是建安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曹 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纯粹的七言诗。这是 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代,当然也是诗歌史上辉 煌的时代,从这个时候起,当时的人开始认识到文 学有它自身的价值,独立的地位。
什么是风骨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 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建安时 代以五言诗为主的文学以风骨遒劲而著称,被后来 人尊为典范,这即是文学史上经常提到的“建安风 骨”。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 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至于文 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 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 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 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风,就是文章的生命 力和内在的感染力,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
曹丕与“建安风骨” 曹丕与“建安风骨”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其诗歌委婉悱恻,多以爱情、 伤感为题材。两首《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 其所著《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 著作。曹丕在创作中自觉不自觉地透露出与建安风 骨“求同存异”的意识,他是建安时期最虔诚的 “独立风格”的追求者。在他的这些作品中既体现 了对建安风骨慷慨悲凉风格的尊崇和追随,同时也 体现了作者的独立意识,即在慷慨悲凉风格之外独 树一帜的决心。建安诗歌慷慨悲凉、爽朗刚健,曹 丕诗歌“便娟婉约”,“洋洋清绮”,建安诗歌 “刚”性十足,曹丕诗歌有“刚”性但同时体现出 “阴柔”之美,曹丕诗歌丰富了建安诗歌的美学内 涵,是建安诗歌的有益补充,同时也对后来婉约诗 风起了很大的作用。
建安文学的代表建安文学的来自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而以 三曹为核心。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今 存其乐府诗20余首,代表作《蒿里行》描写了军阀 混战时期的惨景,《短歌行》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其诗歌委婉悱恻,多以爱情、 伤感为题材。两首《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 其所著《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 著作。曹植是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流传下来 的诗赋文章共有100多篇,如描绘人民痛苦生活的 《泰山梁甫行》,描写爱情的《美女篇》,《洛神 赋》等,曹植写《七步诗》的原委,更流传为尽人 皆知的佳话。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之句,可 知建安文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