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解读(经济补偿金的计算)
劳动合同法第47条
![劳动合同法第47条](https://img.taocdn.com/s3/m/abab2b9e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a2.png)
劳动合同法第47条劳动合同法第47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关于经济补偿的一项重要规定。
该条款明确了用人单位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需要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具体情形和计算方法。
以下是对劳动合同法第47条的具体解读:一、经济补偿的适用情形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7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在以下情形之一时,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1.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2. 用人单位因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3. 用人单位因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4. 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5. 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40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6. 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41条第一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7. 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44条第(四)项规定终止劳动合同的;8. 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44条第(五)项规定终止劳动合同的;9. 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44条第(六)项规定终止劳动合同的;10. 用人单位依法宣告破产的;11. 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
二、经济补偿的计算方法劳动合同法第47条规定,经济补偿的计算方法为: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具体计算公式为:经济补偿金 = 劳动者月工资× 工作年限。
三、经济补偿的支付标准劳动合同法第47条还规定了经济补偿的支付标准,即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照三倍的职工月平均工资计算,支付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四、经济补偿的支付时间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同时,一次性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
2024年劳动合同法第47条规定及解读
![2024年劳动合同法第47条规定及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363617f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dd.png)
2024年劳动合同法第47条规定及解读劳动合同法第47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平等待遇的权利,不得因种族、性别、宗教信仰、残疾等原因歧视劳动者。
(____字)解读:劳动合同法第47条是中国劳动法律体系中的一条重要法律条款,旨在保障劳动者的平等就业和平等待遇的权益,禁止用人单位因为某些特定的原因而对劳动者进行歧视。
本文将对劳动合同法第47条进行详细的解读,包括其背景、重要性和具体规定。
一、背景劳动合同法第47条的出台是为了促进和保障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利。
在劳动市场中,一些用人单位可能会因为劳动者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残疾等因素而进行歧视,导致劳动者无法享受到平等就业的机会和平等待遇的权益。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通过制定劳动合同法第47条来明确禁止用人单位进行歧视。
二、重要性劳动合同法第47条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障平等就业权利:劳动合同法第47条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因种族、性别、宗教信仰、残疾等原因歧视劳动者,保障了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权利,有效遏制了用人单位的歧视行为,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2.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劳动合同法第47条的实施,能够有效消除因个人特征而产生的歧视现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3. 维护劳动者权益:劳动合同法第47条的规定能够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效防止用人单位的歧视行为,使劳动者能够获得应有的待遇和尊重,提高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4. 体现国家法律的威严:劳动合同法第47条是国家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用人单位歧视行为的明确禁止,彰显了国家法律的威严和权威,提高了法律的公信力。
三、具体规定劳动合同法第47条的具体规定可分为两个方面:歧视禁止原则和歧视行为类型。
1. 歧视禁止原则劳动合同法第47条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因种族、性别、宗教信仰、残疾等原因歧视劳动者。
这一条款不仅明确了歧视的禁止原则,而且列举了一些具体的歧视原因,包括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和残疾。
劳动合同法47条和87条
![劳动合同法47条和87条](https://img.taocdn.com/s3/m/be43c6dfc1c708a1284a4428.png)
劳动合同法47条和87条47条是正当解除劳动合同支付的补偿,87条属于违法解除支付的赔偿!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第四十八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条规定支付赔偿金。
解读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的计算来源:()发布时间:2011-01-27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解读】本条是关于如何计算经济补偿的规定。
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用人单位依法支付经济补偿时,就涉及到如何计算经济补偿的问题。
计算经济补偿的普遍模式是:工作年限×每工作一年应得的经济补偿。
劳动合同法及有关国家规定对工作年限及经济补偿标准作了明确的规定。
一、计算经济补偿中的工作年限劳动者在单位工作的年限,应从劳动者向该用人单位提供劳动之日起计算。
如果由于各种原因,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未及时签订劳动合同的,不影响工作年限的计算。
劳动法47条赔偿内容细则
![劳动法47条赔偿内容细则](https://img.taocdn.com/s3/m/d0bf22ba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4b.png)
劳动法47条赔偿内容细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47条的规定,对于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规定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那么劳动法第47条赔偿内容细则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将对劳动法第47条赔偿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根据劳动法第47条的规定,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规定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这里的“损害”包括了劳动者因工作受到的伤害、生产事故造成的伤亡、劳动者因工作受到的职业病等。
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劳动者的实际损失情况进行赔偿,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等。
其次,对于因工作受到伤害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承担医疗费和误工费的赔偿责任。
医疗费是指劳动者因工作受伤后的治疗费用,包括住院治疗费、手术费、药品费等。
误工费是指劳动者因工作受伤需要休息治疗期间的工资补偿,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者的实际工资水平进行相应的赔偿。
此外,对于因工作受到伤害导致残疾的劳动者,用人单位还应当承担残疾赔偿金的赔偿责任。
残疾赔偿金是指劳动者因工作受伤导致的永久性残疾后,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赔偿,以弥补劳动者因残疾而造成的生活能力和劳动能力的损失。
最后,对于因工作受到伤害导致死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承担死亡赔偿金的赔偿责任。
死亡赔偿金是指劳动者因工作受伤导致死亡后,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的家属进行一定数额的赔偿,以弥补家庭因劳动者死亡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总的来说,劳动法第47条赔偿内容细则主要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等内容。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希望用人单位在劳动者受到损害时能够依法履行赔偿责任,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共同营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劳动法释义第四十七条
![劳动法释义第四十七条](https://img.taocdn.com/s3/m/0667c86cddccda38376baf54.png)
劳动法释义第四十七条时间:2010-04-21 21:00 10:30 来源:作者:责任编辑:admin 【找法网新劳动法解读】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解读】本条是关于如何计算经济补偿的规定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用人单位依法支付经济补偿时,就涉及到如何计算经济补偿的问题。
计算经济补偿的普遍模式是:工作年限×每工作一年应得的经济补偿。
劳动合同法及有关国家规定对工作年限及经济补偿标准作了明确的规定。
一、计算经济补偿中的工作年限劳动者在单位工作的年限,应从劳动者向该用人单位提供劳动之日起计算。
如果由于各种原因,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未及时签订劳动合同的,不影响工作年限的计算。
如果劳动者连续为同一用人单位提供劳动,但先后签订了几份劳动合同的,工作年限应从劳动者提供劳动之日起连续计算。
如劳动者甲自2008年在某企业工作,期间劳动合同一年一签,一直工作到2012年。
最后一份劳动合同期满后终止,用人单位依法支付经济补偿时,计算的工作年限应从2008年算起,共四年。
如果劳动者为同一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多年,但间隔了一段时间,也先后签订了几份劳动合同,工作年限原则上应从劳动者提供劳动之日起连续计算,已经支付经济补偿的除外。
总之,本条“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的规定,不能理解为连续几个合同的最后一个合同期限,原则上应连续计算。
当然,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用人单位利用短期劳动长期用工的现象将会减少,这主要是劳动合同法规定了两个措施,一是连续签订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可以要求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二是劳动合同期满终止的,用人单位也要依法支付经济补偿。
劳动合同法中的经济补偿如何计算
![劳动合同法中的经济补偿如何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960a740d1eb91a37f1115cac.png)
劳动合同法中的经济补偿如何计算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深圳特区陈伟律师解读《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本条是关于如何计算经济补偿的规定。
劳动法学中的经济补偿,又被称为经济补偿金从广义上讲,包括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应当支付的年限经济补偿金,和劳动者由于用人单位违反法律相关规定,被迫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应当获得的经济补偿金,以及用人单位由于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延长劳动者劳动时间拒不支付加班工资等原因应当支付的经济偿金;从狭义上讲,仅指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应当支付的年限经济补偿金,和劳动者由于用人单位违反法律相关规定,被迫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应当获得的经济补偿金,即仅指年限经济补偿金。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所讲的经济补偿,指狭义意义上的经济补偿,故本文工中的经济补偿,除有明确说明的以外,均指狭义意义上的经济补偿或者经济补偿金。
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当符合法定情形,用人单位依法支付经济补偿时,就涉及到如何计算经济补偿的问题,由于均涉及到自身利益,因此,这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
根据司法实践,计算经济补偿的普遍公式是:经济补偿金的基数(即每工作一年应得的经济补偿)X劳动者工作年限。
劳动合同法及有关行政法规对工作年限及经济补偿标准作了明确的规定。
、计算经济补偿中的工作年限劳动者在单位工作的年限,应从劳动者向该用人单位实际提供劳动或者劳务之日起连续计算。
劳动合同法第47条规定及解读
![劳动合同法第47条规定及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c6f5c66a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30.png)
劳动合同法第47条规定及解读劳动合同法第47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第14条第3项、第4项,第15条第1项、第2项,第21条、第39条、第40条、第42条、第43条,第45条第2项、第3项、第4项,第46条,第27条规定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解读:劳动合同法第47条是对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相关规定的违法行为进行规范和处理的条款。
根据该条款规定,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的情况下,有两种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一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二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具体来说,该条款主要列举了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的一些典型行为,包括但不限于:1. 违反第14条第3项、第4项:即用人单位不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工资或者未按时支付工资。
2. 违反第15条第1项、第2项:即用人单位未为劳动者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工作条件和保障劳动安全卫生的条件。
3. 违反第21条:即用人单位未缴纳劳动者的社会保险费或者公积金。
4. 违反第39条:即用人单位变更劳动合同内容时,未与劳动者进行协商或者通知劳动者。
5. 违反第40条:即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拖欠劳动者支付的加班工资。
6. 违反第42条和第43条:即用人单位非法解除或者单方面变更劳动合同。
7. 违反第45条第2项、第3项、第4项:即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8. 违反第46条:即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未按照规定支付经济补偿。
根据该条款规定,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违反上述规定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两种维权的方式:一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结果具有法律效力,可以促使用人单位履行劳动法律规定的义务;二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将根据实际情况判决并执行。
总之,劳动合同法第47条的规定为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的情况下维权提供了明确的途径和方式,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法47条双倍赔偿
![劳动法47条双倍赔偿](https://img.taocdn.com/s3/m/92464144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d3.png)
劳动法47条双倍赔偿适用双倍赔偿原则的劳动法47条1、如果雇主擅自改变或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支付雇工双倍的赔偿金。
2、如果雇主未按时或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并且施行强迫扣款等处罚措施,也应当支付双倍的赔偿金。
3、如果因雇主擅自改变工作时间或者工作条件,导致劳动者损失时间或者金钱,应当支付双倍的赔偿金。
4、如果雇主未经劳动者同意,改变劳动者独立工作,而劳动者受到损害时,应支付双倍赔偿金。
5、如果因雇主拒绝为劳动者省缴社会保险金而导致劳动者受到损害,应支付双倍的赔偿金。
6、如果因雇主未订立劳动合同、未就劳动者的个人事项向劳动者提供工作场所、环境及工具,未办理劳动者的就业登记、证明以及安全防护等措施而导致劳动者受到损害,应支付双倍的赔偿金。
7、如果雇主拒绝按时缴付劳动者的福利费、年度假期结算费用而导致劳动者受到损害,应支付双倍的赔偿金。
8、如果雇主在劳动者身上施行殴打、辱骂、拘禁等措施,而造成劳动者受到伤害时,应该支付双倍的赔偿金。
9、如果雇主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或者擅自强制调离劳动者到低收入的行业做工,而造成劳动者的损失时,应该支付双倍的赔偿金。
10、如果雇主在劳动者身上施行其他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而导致劳动者受到损失时,也应当支付双倍的赔偿金。
以上是适用双倍赔偿原则的劳动法47条,由此可见违反劳动法律法规将会给劳动者造成双重损失。
雇主一旦违反劳动法,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因此,要想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就必须严格遵守劳动法律法规,及时改善企业的劳动关系,妥善处理劳动争议,主动向劳动者支付双倍的赔偿金。
在劳动争议发生时,雇主应当尊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及时向劳动者付费,以避免劳动相关支付和责任拖延或者拖欠,引起劳动者不满。
劳动部门必须对劳动权益实施日常监管,促进企业主与劳动者正常完结劳动合同。
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应当尽快建立独立处理机制,赋予争议人充分行使其劳动权益,减少劳动者诉讼费用。
公司倒闭解除劳务合同赔偿
![公司倒闭解除劳务合同赔偿](https://img.taocdn.com/s3/m/869afe4e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b5.png)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倒闭现象时有发生。
当公司面临破产或倒闭时,与之签订劳务合同的员工权益如何保障,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对公司倒闭解除劳务合同赔偿问题进行解析。
一、公司倒闭解除劳务合同的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因破产、解散、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等原因,需要提前三十日以上通知劳动者,并支付经济补偿金。
”这一条款明确了公司倒闭解除劳务合同的法律依据。
二、公司倒闭解除劳务合同的赔偿标准1. 经济补偿金: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标准为:(1)按照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2)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按半个月计算。
2. 工资: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用人单位应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劳动者工资。
3. 其他费用:根据实际情况,可能涉及加班费、年假工资、福利待遇等费用。
三、公司倒闭解除劳务合同的赔偿程序1. 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申请,并要求支付赔偿。
2. 用人单位收到申请后,应在法定期限内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
3. 双方协商一致后,签订解除劳动合同协议,明确赔偿事项。
4. 劳动者按照协议约定领取赔偿金。
5. 劳动者如对赔偿有异议,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四、公司倒闭解除劳务合同的特殊情况1. 劳动者未满一年,但实际工作满六个月的,按照一年计算经济补偿金。
2. 劳动者因用人单位原因被迫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还应支付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赔偿金。
3. 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满十年的,用人单位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应当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金以外的其他经济补偿。
总之,公司倒闭解除劳务合同赔偿问题关系到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障。
用人单位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并按照规定支付赔偿金。
劳动者在遇到此类问题时,要积极维护自身权益,依法维权。
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关注这一现象,共同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2024年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解读
![2024年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8f476089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2e.png)
2024年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解读很抱歉,我的回答长度有限制,无法提供____字的详细解读。
但是,我可以为您提供一个简要的概述和解释。
请注意,在提供以下信息之前,我不是法律专家,请根据具体情况寻求法律意见。
根据您提到的2024年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以下是一个简要解读:
第四十七条: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并提供劳动条件以及劳动保护。
这条法规规定了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义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支付劳动报酬、提供劳动条件和提供劳动保护。
首先,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按时支付劳动者的工资、薪水或其他形式的劳动报酬。
这意味着用人单位需要按时支付工资,不能拖欠或延迟支付,否则将违反法规。
其次,用人单位应当提供良好的劳动条件,确保劳动者有安全、健康和适宜的工作环境。
劳动条件包括但不限于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工作设备、劳动安全等。
用人单位应当遵守国家相关规定,并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最后,用人单位有责任提供劳动保护,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保护包括但不限于劳动安全、劳动休假、社会保险等。
用人单位应当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劳动者得到充分的保护和福利。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劳动报酬、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的具体要求可能因国家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在解读和执行这条法规时,需要参考当地相关的劳动法规和政策。
以上是对2024年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简要解读。
如果您有更具体的问题或需要更详细的解答,请咨询相关法律专家或查阅当地法律法规。
劳动合同法第47条内容
![劳动合同法第47条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9d45f6d60066f5335b812193.png)
劳动合同法第47条内容你知道劳动合同法第47条内容是什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劳动合同法第47条内容,供大家参考学习。
劳动合同法第47条内容1《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本条是关于如何计算经济补偿的规定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用人单位依法支付经济补偿时,就涉及到如何计算经济补偿的问题。
计算经济补偿的普遍模式是:工作年限×每工作一年应得的经济补偿。
劳动合同法及有关国家规定对工作年限及经济补偿标准作了明确的规定。
一、计算经济补偿中的工作年限劳动者在单位工作的年限,应从劳动者向该用人单位提供劳动之日起计算。
如果由于各种原因,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未及时签订劳动合同的,不影响工作年限的计算。
如果劳动者连续为同一用人单位提供劳动,但先后签订了几份劳动合同的,工作年限应从劳动者提供劳动之日起连续计算。
如劳动者甲自20XX年在某企业工作,期间劳动合同一年一签,一直工作到20XX年。
最后一份劳动合同期满后终止,用人单位依法支付经济补偿时,计算的工作年限应从20XX年算起,共四年。
如果劳动者为同一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多年,但间隔了一段时间,也先后签订了几份劳动合同,工作年限原则上应从劳动者提供劳动之日起连续计算,已经支付经济补偿的除外。
总之,本条“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的规定,不能理解为连续几个合同的最后一个合同期限,原则上应连续计算。
当然,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用人单位利用短期劳动长期用工的现象将会减少,这主要是劳动合同法规定了两个措施,一是连续签订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可以要求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二是劳动合同期满终止的,用人单位也要依法支付经济补偿。
合同范本-劳动合同法第47条
![合同范本-劳动合同法第47条](https://img.taocdn.com/s3/m/30a0f2c8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d9.png)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合同范本-劳动合同法第47条劳动合同法第47条(一)劳动合同终止时,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经济补偿支付标准详见下文第(二)款至第(四)款。
用人单位未及时支付经济补偿的,劳动者有权向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构申请支付。
(二)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按劳动者工资在最后一个月及有工资缺项的月平均工资的两倍乘以劳动者连续工作年限计算。
工资的计算基数不得超过本区域上年度当地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三倍。
(三)劳动者的连续工作年限不满一年的,从本单位连续工作的月份开始计算;超过一年不满十年的,按年计算;超过十年的,按满十年计算。
(四)劳动合同终止,经济补偿金发放期限如下:1.合同期满,或者劳动者提前通知用人单位终止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应当在合同终止后15日内一次性支付。
2.因劳动者自身原因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可以延长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期限,但是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劳动者依法提前解除合同的期限。
3.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应当在劳动合同终止后15日内一次性支付。
4.用人单位未按照法律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劳动者有权向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构申请支付。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以上为劳动合同法第47条的主要内容。
根据该条款规定,劳动合同终止时,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方式是劳动者工资在最后一个月及有工资缺项的月平均工资的两倍乘以劳动者连续工作年限。
工资计算基数不得超过本区域上年度当地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三倍。
劳动合同终止后,经济补偿金的发放期限视情况而定,一般应在合同终止后15日内支付。
对于用人单位未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况,劳动者有权向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构申请支付。
以上提供的是劳动合同法第47条的概述,具体的合同范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编写,建议在起草合同时参考该条款,并遵守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
![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https://img.taocdn.com/s3/m/243b34fa84254b35eefd3465.png)
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解读】本条是关于如何计算经济补偿的规定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用人单位依法支付经济补偿时,就涉及到如何计算经济补偿的问题。
计算经济补偿的普遍模式是:工作年限×每工作一年应得的经济补偿。
劳动合同法及有关国家规定对工作年限及经济补偿标准作了明确的规定。
一、计算经济补偿中的工作年限劳动者在单位工作的年限,应从劳动者向该用人单位提供劳动之日起计算。
如果由于各种原因,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未及时签订劳动合同的,不影响工作年限的计算。
如果劳动者连续为同一用人单位提供劳动,但先后签订了几份劳动合同的,工作年限应从劳动者提供劳动之日起连续计算。
如劳动者甲自2008年在某企业工作,期间劳动合同一年一签,一直工作到2012年。
最后一份劳动合同期满后终止,用人单位依法支付经济补偿时,计算的工作年限应从2008年算起,共四年。
如果劳动者为同一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多年,但间隔了一段时间,也先后签订了几份劳动合同,工作年限原则上应从劳动者提供劳动之日起连续计算,已经支付经济补偿的除外。
总之,本条“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的规定,不能理解为连续几个合同的最后一个合同期限,原则上应连续计算。
当然,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用人单位利用短期劳动长期用工的现象将会减少,这主要是劳动合同法规定了两个措施,一是连续签订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可以要求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二是劳动合同期满终止的,用人单位也要依法支付经济补偿。
劳动合同法46 47条
![劳动合同法46 47条](https://img.taocdn.com/s3/m/3479800c5ef7ba0d4b733bc8.png)
劳动合同法46 47条《劳动合同法》第47条和82条内容如下: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劳动合同法》第47条和82条的解释:《劳动合同法》第47条主要介绍《劳动合同法》文本中出现的“经济补偿金”作的专门解释和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况按照《劳动合同法》46条的情况执行。
扩展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一条?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第三条?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
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约束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
第四条?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47条规定
![劳动合同法第47条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0bff4d86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6a.png)
劳动合同法第47条规定劳动合同法第47条规定:劳动者曾经工伤或者职业病致残,劳动合同期满,不再与用人单位续订劳动合同的,或者用人单位依法终止劳动合同后,不再与该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给劳动者赔偿金。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7条规定,在以下情况下,用人单位应该支付给劳动者赔偿金:一是劳动者曾经工伤或者职业病致残,劳动合同期满,不再与用人单位续订劳动合同的;二是用人单位依法终止劳动合同后,不再与该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
该条款的目的是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权益,特别是对于曾经遭受工伤或是职业病致残的劳动者,提供一定的补偿金,以帮助他们应对后续生活和就业的困难。
这相当于一种社会保障措施,旨在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和帮助,以弥补劳动能力的损失,并减轻劳动者和其家庭的负担。
根据该条款规定,用人单位应支付给劳动者赔偿金,具体的金额可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确定。
赔偿金的计算一般与劳动者的薪水、工作年限、工伤或职业病的程度等相关因素有关。
赔偿金的支付可以一次性支付、分期支付或者按照其他方式确定。
该条款的实施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和程序。
劳动者需要能够证明自己曾经遭受过工伤或职业病致残,可以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如工伤鉴定书、职业病诊断书等。
用人单位也需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及时支付赔偿金,并在合同终止后的一定期限内与劳动者解决相关变动。
总之,劳动合同法第47条规定了对曾经遭受工伤或职业病致残劳动者的保护措施,用人单位应当支付赔偿金来补偿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损失。
这一条款的实施有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发展。
同时,也提醒用人单位在劳动过程中要加强安全生产,并对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负责。
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关注和支持这一法规的实施,落实好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和社会责任的履行。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内容有哪些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内容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94e2e2dd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03.png)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内容有哪些(二)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雇佣单位在解雇劳动者时需要提前30日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
这一条款的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确保他们在解雇过程中得到适当的处理。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雇佣单位解雇劳动者应当提前30日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支付相应经济补偿。
这就意味着,雇佣单位无论何时解雇劳动者,都需要提前30日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支付经济补偿。
这样的规定确保了劳动者有足够的时间来寻找新的工作机会,并且尽可能减少解雇对他们生活的冲击。
根据该条款的规定,解雇劳动者时,雇佣单位应当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
经济补偿的计算方法是根据劳动者在单位工作的年限和工资水平来确定的。
具体的计算方法可能因不同地区而异,但一般情况下,根据工资倍率和工龄计算出的补偿金是劳动者在解雇后可以获得的合理经济赔偿。
1.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单位规章制度;2.劳动者发生严重失职,经教育不改还严重影响正常生产经营活动;3.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4.劳动者与单位订立的劳动合同期满,且不符合用人需要的;5.发生合并、分立、重组等情况,经济效益显著下降的。
对于这些例外情况,雇佣单位可以在不提前通知或支付经济补偿的情况下解雇劳动者。
在这些情况下,雇佣单位必须将解雇的原因书面告知劳动者,确保解雇是合理且符合法律要求的。
总结起来,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雇佣单位解雇劳动者时需要提前30日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
这一规定旨在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来应对突然的解雇,并提供一定的经济赔偿。
法律也允许在某些例外情况下,雇佣单位不需要提前通知或支付经济补偿。
无论怎样,对于解雇劳动者这一行为,雇佣单位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并确保解雇的程序合法、合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
的平均工资。
【解读】本条是关于如何计算经济补偿的规定
吴丁亚律师提示,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用人单位依法支付经济补偿时,就涉及到如何计算经济补偿的问题。
计算经济补偿的普遍模式是:工作年限×每工作一年应得的经济补偿。
劳动合同法及有关国家规定对工作年限及经济补偿标准作了明确的规定。
一、计算经济补偿中的工作年限
劳动者在单位工作的年限,应从劳动者向该用人单位提供劳动之日起计算。
如果由于各种原因,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未及时签订劳动合同的,
不影响工作年限的计算。
如果劳动者连续为同一用人单位提供劳动,但先后签订了几份劳动合同的,工作年限应从劳动者提供劳动之日起连续计算。
如劳动者甲自2008年在某企业工作,期间劳动合同一年一签,一直工作到2012年。
最后一份劳动合同期满后终止,用人单位依法支付经济补偿时,计算的工作年限应从2008年算起,共四年。
如果劳动者为同一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多年,但间隔了一段时间,也先后签订了几份劳动合同,工作年限原则上应从劳动者提供劳动之日起连续计算,已经支付经济补偿的除外。
总之,本条“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的规定,不能理解为连续几个合同的最后一个合同期限,原则上应连续计算。
当然,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用人单位利用短期劳动长期用工的现象将会减少,这主要是劳动合同法规定了两个措施,一是连续签订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可以要求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二是劳动合同期满终止的,用人单位也要依法支付经济补偿。
根据劳动部1996年关于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计发经济补偿金有关问题的请示的复函中规定,对于因用人单位的合并、兼并、合资、单位改变性质、法人改变名称等原因而改变工作单位的,其改制前的工作时间可以计算为“在本单位的工作时间”。
另外,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九十六条第三款的规定,在劳动合同法施行前签订,试行前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依照劳动法和原有关国家规定计算经济补偿。
在劳动合同法施行前签订,试行后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应当支付经济补偿的,经济
补偿年限自本法施行之日起计算;本法施行前按照当时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按照当时有关规定执行。
二、计算标准
吴丁亚律师提示,经济补偿的计算标准为: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合同法关于经济补偿的计算标准延续了我国以往的做法。
根据劳动法第二十八条的授权,1994年12月3日,劳动部颁布了《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规定了计算经济补偿时,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工作时间不满一年的按一年的标准发给经济补偿金。
劳动合同法增加了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三、计算基数
吴丁亚律师提示,计算经济补偿时,工作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
关于一个月工资是劳动者本人月工资、本企业的职工月平均工资还是当地月平均工资,在劳动合同法制定过程中进行了讨论和研究,最后规定月工资是指劳动者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之所以如此规定,主要有以下考虑:第一,保持制度的延续性,原有规定有不足的,适当进行修改。
《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第十一条规定,本办法中经济补偿金的工资计算标准是指企业正常生产情况
下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前十二个月的月平均工资。
用人单位依据本办法第六条、第八条、第九条解除劳动合同时,劳动者的月平均工资低于企业月平均工资的,按企业月平均工资的标准支付。
按照该规定,月平均工资在不同的情形下有不同的内容,这样的规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护低收入劳动者的权益,但失之于设计过于复杂,不利于劳动者掌握。
同时也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不同。
因此,劳动合同法统一了月平均工资的内容,这样便于操作,一目了然。
第二,讲究公平性,平衡劳动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
劳动合同法规定月平均工资为劳动者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这样的规定一方面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的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年限比较长,最初的工资可能比最后的工资要低得多,考虑到物价等因素,因此劳动合同法规定了以最近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为标准。
另一方面也考虑到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
劳动者的经济补偿应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收入相适应。
一般来说,某一岗位的工资受市场规律的调节,有的工作岗位的工资水平很高,有的工作岗位的工资水平较低。
某一个地区,不同企业之间有着很大差别。
如果规定以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或者当地平均工资为标准,将对用人单位明显不公。
四、计算封顶
在劳动合同法制定过程中,有的意见认为有些高端劳动者,工资收入较高,谈判能力较强,在劳动关系中并不总处于弱势地位,如果完全适用经济补偿的规定,用人单位负担太重,也体现不出经济补偿的性质
和特点,建议劳动合同法作出调整。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目前最迫切的问题是如何更好的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低端劳动者的基本劳动
权利,对于高端劳动者,可以通过法律强制性规定和市场调节并举的方式,保护其合法劳动权益。
但考虑到我国还没有将劳动者区分不同群体,并适用不同法律的先例,在立法技术上也较难处理,因此劳动合同法并没有将高端劳动者排除在保护范围之外,但在经济补偿部分对高端劳动者作了一定限制。
即从工作年限和月工资基数两个方面作了限制,规定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三倍的,用人单位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另外,为督促用人单位及时支付经济补偿,劳动合同法第八十四条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本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经济补偿,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
赔偿金。
具体法律问题可以带证据来炜衡律所面谈,欢迎打电话法律咨询吴丁亚律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