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学原理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农药学复习资料

农药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农药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农药的定义及分类一、农药的定义: 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它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它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二、农药的分类(一)按原料的来源及成分分类:1. 无机农药主要由天然矿物原料加工、配制而成的农药。

2. 有机农药主要由碳氢元素构成的一类农药。

(二)按用途分类 1.杀虫剂 2.杀菌剂 3. 除草剂4. 杀螨剂5. 杀线虫剂6. 杀鼠剂7. 植物生长调节剂(三)按作用方式分类杀虫剂 1. 触杀剂;2. 胃毒剂;3. 熏蒸剂;4. 内吸剂;5. 拒食剂;6. 驱避剂;7. 引诱剂杀菌剂1.保护性剂;2.治疗剂:3.铲除性杀菌剂:除草剂 1. 是否具有输导性:(1)输导型除草剂;(2)触杀型除草剂:2. 是否具有选择性:(1)选择性除草剂;(2)灭生性两大类:(四)按作用机制进行分类(五)按化学结构分类利用具有相同或相似化学结构及功能基团的化合物,其生物活性相似的原理进行分类。

(六)综合分类法生物农药狭义生物农药:以活体生物为农药有效成分所开发的农药。

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以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产生的具有农用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开发的农药。

广义生物农药:以活体生物,以及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产生的具有农用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为有效成分开发的农药。

第二节农药的毒力与药效毒力:药剂对供试生物作用的性质和程度。

药效:药剂与其它综合因素对供试生物作用的结果。

综合因素包括剂型、寄主植物、有害生物生育期、使用方法、田间环境因素等。

毒力=药剂药效=药剂+环境条一、农药毒力的测定及表达(一)农药毒力的测定农药毒力测定的基本条件1. 标准的供试药剂2. 标准的供试生物3. 标准的试验条件4. 标准的测试方法(二)农药毒力的表达使一定比例的供试生物产生某种特定反应所需要的药量。

ED50(有效中量)有效中量就是使供试生物群体的50%起反应的用药量。

第七章农药资料重点

第七章农药资料重点
1874年制成滴滴涕(DDT),它的化学名为2,2-双(对氯苯基)-1,1,1-三氯乙烷 ,直到1939年才发现它是一种有效的杀虫剂。
它在鸟类体内累积后,造成蛋壳变薄,使很多鸟类种群显著减少, 如猎鹰,秃鹰,鹗和棕色鹈鹕等。
7.1 概 述
目前开发的新农药必须具有安全性高、残留低、无公害、生物活性高、 使用费用低、选择性高的特性,在上述因素中,首先是考虑与环境的相 容性,其次才是生物活性。当今开发高效无毒“绿色农药” 新产品成为 世界农药界竞争的焦点。
敌敌畏、甲基对硫磷、对硫磷、氧乐果、甲胺磷和久效磷6个为高 毒品种,发达国家和许多国家已禁用
杀螟松
高效、广谱、使用安全的触杀性杀虫剂,可广泛应用于防治水稻、 棉、大豆、果树、蔬菜、烟草、茶等多种作物的害虫,尤以防治稻 螟有特效。
S
CH3
H3CO P O OCH3
NO2
7.3 杀虫剂
合成方法:
OH
OH
7.3 杀虫剂
苯氧威又名双氧威、苯醚威,化学名称:2-(4-苯氧基苯氧基)乙基氨基甲 酸乙酯。
O
O
N H
O
CH3
O
苯氧威最早由瑞士Ciba-Gaigy公司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发,是具有保幼 激素活性的非萜烯类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兼具氨基甲酸酯类和类保 幼激素的特点,对多种害虫表现出活性,对蜜蜂和有益生物无害。
新世纪国内外农药发展的战略 (1)重视设计生物合理性农药,着手开发生物农药,大力推广基因工程 产品。 (2)含氮杂环化合物仍为化学农药研究重点,含氟化合物在农药上得到 广泛的应用。 (3) 手性农药的使用更加普遍,开发与应用倍加重视。
(4) 倡导绿色农药,大力开发绿色化学技术和绿色农药制剂。

《农药学》总复习

《农药学》总复习

《农药学》总复习一、名词解释农药、表面活性剂、剂型、农药制剂、毒力、药效、致死中量(LD50)、致死中浓度(LC50)、校正死亡率(写公式)、润湿剂、分散剂、乳化剂、乳化作用、触杀作用、突触传导、抗药性、温度系数、轴突传导、内吸作用、交互抗性、负交互抗性、多抗性二、填空1.农药发展面临的“3R问题”是抗药性、再猖獗、农药残留。

2.杀虫剂进入昆虫体内的途径是口腔进入;从体壁进入;从气门进入3.农药制剂名称由三部分组成有效成份通用名称;含量;剂型。

4.表面活性剂应具备的条件是分子具有两亲性亲水力与拒水力平。

5.当前使用最广泛的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是大豆;对草甘膦有抗性。

6.从使用方法进行分类,除草剂的可分为土壤处理剂与茎叶处理剂。

7.杀虫双属 __沙蚕毒素______ 类杀虫剂, 对害虫有很强的触杀________、胃毒等作用,其作用靶标是昆虫的 ___乙酰胆碱受体____ 。

8.安全间隔期是指最后一次施药到收获期间隔时间。

9. 石硫合剂的有效成分是多硫化钙,主要防治对象是白粉病、锈病、炭疽病。

10. 许多化学合成农药均是由天然产物先导化合物 ( 人工合成的模板 )衍生而来。

如杀虫剂中的沙蚕毒类先导化合物是 _____沙蚕毒素__________, 拟除虫菊酯先导化合物是 ___除虫菊_______________。

11. 从使用方法进行分类,除草剂的可分为土壤处理剂与茎叶处理剂按照除草剂的输导性能分为输导型除草剂和触杀型除草剂;按照作用机制分为灭生性除草剂和选择性除草剂12. 当前使用最广泛的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是大豆;对草甘膦有抗性。

13. 草甘膦的作用位点是 ___芳氨酸生物合成中的关键酶EPSPS _______,吡虫啉的作用位点是 __乙酰胆碱酯酶受体___ _____。

14.在我国使用范围最广、生物活性最高的抗生素类杀虫剂是阿维菌素,其作用靶标是伽马氨基丁酸手体。

15. 杀虫剂进入昆虫体内的途径是体壁、气门、口腔。

农药学复习资料

农药学复习资料

1、农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的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2、致死中量(LD50)和致死中浓度(LC50):用杀死种群50%的个体所需要的剂量表示的各种药剂的毒力称致死中量;若用浓度为单位则称为致死中浓度。

3、忍受极限中浓度:是对鱼的毒性测定时常用的指标。

原则与虫、菌、草一致,即在一定条件下,一种农药与某种鱼接触一定的时间(24、48、96h)杀死50%所需的浓度,一般用微克/克表示。

4、相对毒力指数:几种杀虫剂或杀菌剂若在不同时间及不同条件下分批进行试验时,则每次都得用一个标准药剂做对比,以二者的LD50进行比较,即为相对毒力指数。

5、农药分散体系:各种农药的原药或制剂经调制、施用、燃点或释放使之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即形成应用上的分散体系。

6、乳化剂:能使原来不相容的两相液体,其中一相液体以极小的液株稳定分散在另一相液体中,形成不透明或半透明乳浊液,这种作用的助剂叫做乳化剂。

7、油水分配系数:油/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分配系数越大,油溶性越大。

亲水亲油平衡值:表面活性剂亲水亲油性强弱通常用HLB表示;值越大,亲水性越强;值越小,亲油性越强。

值为0-20之间。

8、抗药性: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他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耐药性:由于生物种的不同,所处发育阶段不同,生态状况不同,环境条件的变化或由于具有特殊的行为均对药剂产生不同的耐力。

9、交互抗性:昆虫的一种品系由于相同的抗性机理,或相似作用机理,或类似的化学结构,对于选择药剂以外的其他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

负交互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对一种杀虫剂产生抗性后,反而对另一种未用过的药剂变得更为敏感的现象。

多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存在多种不同的抗性基因或等位基因,能对几种或几类药剂都产生抗性。

农药毒理学期末复习

农药毒理学期末复习
2. 物质蓄积
化学物在体内存留总量不断增加,这种量的蓄积称为物质蓄积。
3. 功能蓄积
化学物对机体的功能损害不断积累的作用,也被称为损害蓄积。
两个相对概念,同时存在、互为基础,因为物质蓄积 发生时,存在机体结构与功能的改变,而功能改变的积累 必须以物质积累为基础。
(一)基本概念
4. 蓄积毒性
将受试物小剂量多次给予试验动物,当给予受试物的时间间隔剂量超过机体解毒 和排泄能力,导致受试物在体内蓄积所引起的毒性作用。
第二节 蓄积毒性
(一)基本概念
1. 蓄积作用*******
农药长期、连续、反复进入机体,当进入机体的速度 (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和排泄的速度(或总量)时, 农药或其代谢物在机体内逐渐增加并贮留,这种现象为 农药的蓄积作用。
蓄积作用是发生亚慢性、慢性毒作用的物质基础。
第二节 蓄积毒性
(一)基本概念
3.光解
农药光解后,其光解产物的毒性可能消失,可能保留,也可 能比母体更强。 (1)通过对光解产物的结构鉴定,可以明确光解产物是否可 能对环境造成潜在的危害。
(2)通过光敏剂的选择,可使农药污染物得到降解,尤其在 污水治理方面可发挥很大作用。
一、农药的吸收和分布
•生物转运:农药等外来化学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过程。
富集系数,又称生物浓缩因子(bioconcentration factor,BCF) BCF=生物体内化学物浓度/环境中该化学物浓度
持 久 性 有 机 污 染 物 (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 POPs)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 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生物放大并不是在所有条件下都发生,有些物质只能沿食 物链传递,不能沿食物链放大;有些物质既不能沿食物 链传递,也不能沿食物链放大。

农药概论期末复习题

农药概论期末复习题

低 17. 种衣剂:含有农药黏结剂的悬浮状粉状或液体剂型,可加水稀释,处理种子后
能黏着在种子表面形成牢固的药膜。 18. 杀菌作用:药剂真正杀死病原孢子和菌丝体。 19. 抑菌作用:是指有些化学药剂不能杀死病原菌,仅是暂时抑制真菌的生长,这
种作用方式称抑菌作用 20. 位差选择:利用杂草与作物在土壤中或空间中位置差异而获得选择性。 21. 时差选择:对作物有较强毒性的除草剂,利用作物与杂草发芽及出苗期早晚的
一、名词解释 1. 农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它有害生
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它天然物 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2. 农药毒力:药剂本身对不同生物发生直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 3. 药效:也称防治效果,指在综合条件下,施用某种药剂后,和对照相比对某种 生物本身或因其所造成的损失的影响程度或作用大小。 4. 农药毒性:主要指某种药剂对高等动物、特别是人畜的毒害作用,且主要指毒 害性质和程度。 5. 安全间隔期:在不超过最大允许残留量的前提下,最后一次施药离作物收割的 间隔天数,被称为安全间隔期。 6. 死亡率:是反映杀虫剂药效的一个最基本的指标,是指药剂处理后,在一个种 群中被杀死个体的数量占群体(供试总虫数)的百分数。 7. 校正死亡率:在不用药剂处理的对照组中,往往出现自然死亡的个体,需要校 正。
10. ED50:抑制中量;对供试生物发生 50%效果的药剂剂量,主针对杀菌剂和除草 剂
11. EC50 :抑制中浓度,对供试生物发生 50%效果的药剂浓度。 12. 迟发性神经毒性:是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特有的神经毒性。在急性中毒症状消
失后 8—14 天出现,症状是下肢麻痹,运动失调,肌肉无力,食欲不振的瘫痪 状态,有的能恢复,有的不能恢复而死。 13. 农药剂型:经过加工不同形态和用途的农药。 14. 农药制剂:将一种农药剂型制成多种不同用途、不同含量的产品。 15. 农药助剂:农药制剂加工或使用中,用于改善药剂理化性质的辅助物质,又称 为农药辅助剂。 16. 表面活性剂:一种具有表面活性的化合物,溶于液体特别是水中,在低浓度时 也能 在液体或气体表面或其他界面上定向吸收,式表面张力或界面张力显著降

农药学复习资料2024

农药学复习资料2024

引言概述:农药学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一门学科,研究农业作物保护及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方法和技术。

本文将针对农药学的复习资料进行整理,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的农药学知识和应用技巧。

正文内容:一、农药分类与基本知识1.农药的概念与作用机理2.农药的分类及其主要特点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二、农药的使用与施药技术1.农药的使用原则与方法最佳使用时机选择正确的施药剂量施药技术要点2.农药的混配与喷雾农药的混配规则喷雾设备与喷雾技术三、农药的残留与环境安全1.农药的残留与降解农药残留的来源与危害农药的降解与消除2.环境安全与农药的使用对策环境安全评价与监测环境友好型农药的研发与应用四、农药的毒理学与安全操作1.农药的毒性评价与风险评估农药的毒性分类与毒性测试方法风险评估与安全使用指南2.农药的安全操作与防护措施农药的存储与标识农药的配制与使用农药中毒急救与应对措施五、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药使用1.农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农药对农业生产的积极作用农药对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影响2.农药使用的合理化与绿色农药的发展农药的合理使用指南绿色农药的研发与应用示例总结:农药学作为农业保护的重要学科,其知识和技术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农药的分类与基本知识、农药的使用与施药技术、农药的残留与环境安全、农药的毒理学与安全操作、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药使用等五个大点展开阐述。

详细介绍了农药的概念、作用机理、分类及特点,以及农药的使用原则、混配与喷雾技术等技术要点。

同时,强调了农药的残留与环境安全、毒理学与安全操作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农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绿色农药的发展趋势。

这些内容旨在提供给读者全面、专业的农药学知识和应用技巧,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农药学复习题

农药学复习题

农药学复习题一、研究杀虫剂在昆虫体内的代谢有何意义?为什么说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MFO)是昆虫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1.意义:杀虫剂进入昆虫体内后,会抑制靶酶正常的生理功能,或作用于神经轴突阻断了神经传导或产生毒素而导致昆虫死亡。

另一方面昆虫机体对药剂产生反应又能改变杀虫剂分子的结构,使其增强杀虫活性或降解失去杀虫效能;杀虫剂进入昆虫体内有些可能被降解失活,有些可能被活化增强毒性,这常常是由于不同酶的催化作用。

因此,有助于害虫抗药性机理的研究;为新农药的筛选、开发提供依据;达到杀死靶标生物,而保护非靶标生物的目的。

2.农药在昆虫等动物体内的代谢主要包括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即初级代谢过程,主要涉及氧化、水解等酶促反应,第二个过程是通过轭合等将初级代谢产物转变成水溶性化合物,为合成过程,又称为次级代谢过程。

初级代谢中的氧化代谢是农药在动物体内酶系参与下最重要的代谢途径,其中MFO最重要。

MFO在昆虫体内主要分布于中肠、脂肪体、马氏管等器官中,说明它与虫体抵御异物的作用密切相关。

昆虫种类繁多,食性复杂,表现在该酶的活性上差别也很大。

一般来说,多食性者活性高,寡食性次之,单食性最低。

大多数毒物是脂溶性的,进入虫体后,易在脂肪中累积,脂肪体对这些毒物反应的结果,表现出高的MFO活性。

昆虫的脂肪体大量弥散于血液中,它对毒物的代谢保护了昆虫内脏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免受毒物的损害。

毒物进入虫体的第一级屏障,体壁和消化道,MFO活性也较高。

MFO对虫体内外环境波动特别敏感,随虫体发育期,食物及生理状况的不同,MFO的活性也会有所差异,MFO还有光周期效应,长期光亮中饲养的昆虫,MFO活性较低,而在黑暗环境中饲养的昆虫,MFO的活性较高。

此外,MFO易于诱导,但除去诱导剂后,酶活性便迅速下降。

主要组分包括2种类型的细胞色素(细胞色素P450和细胞色素b5)、2中黄素蛋白(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和NADH-细胞色素b5还原酶)及磷酯等。

农药学复习题

农药学复习题

农药学复习题名词解释农药: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助剂。

MRL: 最大允许残留量,各国根据国情颁布的允许残留在农产品中的最高含量。

EC50:有效中浓度,是指引起供试生物群体的半数产生某种药剂反应的浓度。

LD50:致死中量,是指杀死供试昆虫种群一半个体所需的剂量。

IPM: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指采用植物检验,遗传工程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态防治等多种途径控制有害生物的防治、保护植物的一门科学。

4R: 是抗性、再增猖獗、残留和成本四个词的第一个字母。

使用化学农药后,4R已成为全世界公认的、亟待解决的难题。

安全间隔期:根据最大允许残留量制定的最后一次施药和采收之间的最短间隔时间。

先导化合物:指通过生物测定,从众多的候选化合物中发现和选定的具有某种农药活性的新化合物,一般具有新颖的化学结构,并有衍生化和改变结构发展潜力,可用作起始研究模型,经过结构优化,开发出受专利保护的新农药品种。

生物富集:生物富集也称生物浓集,是指生物体从环境中能不断吸收低剂量的农药,并逐渐在其体内积累的能力。

害虫再猖獗:指一种杀虫剂或杀螨剂使用后目标节肢动物有害物种丰盛度超过对照或未处理种群昆虫抗药性: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交互抗性:交互抗性为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相同抗性机理或相似作用机理或类似化学结构,对于选择药剂以外的其他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

农药精准使用技术:设计在自然环境中,基于实时视觉传感或基于地图的农药精准施用方法。

简而言之,就是定时,定量,定点施用农药。

选择性除草剂:在一定环境条件与用量范围内,能够有效地防治杂草,而不伤害作物以及只杀某一种或某一类杂草的除草剂。

简答题1.害虫抗性治理策略1.适度治理2.饱和治理3.多种攻击治理2.植调剂作用1.植物生长促进剂,能促进植物细胞分裂,分化和伸长;2.植物生长延缓剂,对植物亚顶端分生组织的分裂和扩大有抑制作用;3.植物生长抑制剂,对植物顶端分生组织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导致顶端优势丧失。

农药应用学复习提纲资料

农药应用学复习提纲资料

第一章农药应用基本方法第一节农药应用方法及原理一、喷雾法用药械将液态农药喷洒成雾状分散体系的施药方法称为喷雾法,是防治农、林、牧有害生物的最重要的施药方法之一,也可用于卫生消毒等。

(一)喷雾法的分类1.根据施药液量分类(1)高容量喷雾法。

每公顷施药液量在600L以上(大田作物)或1000L以上(果树或林木)的喷雾法,也称常规喷雾法、传统喷雾法。

高容量喷雾法田间作业时,粗大的农药雾滴在作物靶标叶片上极易发生液滴聚并,引起药液流失。

(2)中容量喷雾法。

每公顷施药液量在200~600L(大田作物),或500~1000L(果树或林木)的喷雾方法。

与高容量喷雾法之间并无严格区分,仅是施药量的多少。

(3)低容量喷雾法。

每公顷施药液量在50~200L(大田作物),或200~500L(果树或林木)的喷雾方法。

低容量喷雾法雾滴细、药液量小、工效高、农药有效利用率高。

(4)很低容量喷雾法。

每公顷施药液量在5~50L(大田作物),或50~200L(果树或林木)的喷雾方法。

很低容量喷雾法工效高、药液流失少、农药有效利用率高,但容易发生雾滴飘移。

(5)超低容量喷雾法。

每公顷施药液量在5L以下(大田作物),或50L(果树或林木)以下的喷雾方法称为超低容量喷雾法(ULV),雾滴直径小于100μm。

其雾化原理是采用离心雾化法或称转碟雾化法。

2.根据喷雾方式分类(1)飘移喷雾法。

利用风力把雾滴分散、飘移、穿透、沉积在靶标上的喷雾方法称为飘移喷雾法。

飘移喷雾法有比较宽的工作幅,比常规针对性喷雾法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并减少能量消耗。

在防治突发性、暴发性害虫中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缺点是喷施的小雾滴易被自然风吹离目标区而产生飘移。

(2)定向喷雾法。

(3)针对性喷雾法。

(4)置换喷雾法。

(5)泡沫喷雾法。

(6)静电喷雾法。

(7)循环喷雾法。

(8)精确喷雾。

(二)喷雾法基本原理1.雾化原理(1)液力式雾化。

药液受压力后通过特殊构造的喷头和喷嘴而分散成雾滴喷射出去的方法。

大学农药学复习资料

大学农药学复习资料

农药的混用原则:1混配混用中名单剂有效成分不能发生不利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药效,及挥发作物安全性;2名单剂混配混用后对有害生物的防治至少应该是相加作用而无拮抗作用;3.混用后对哺乳动物的毒性不能高于单剂;4.名单剂在单独使用时对防治对象高效,在混用中的剂量应该维持在单独使用中的剂量以确保防治的有效性。

农药的定义:凡是用来防治危害农林牧业生产的有害生物(病·虫·草·螨·鼠等),调节植物和昆虫生长发育的化学物质,生物源物质的制剂及其混合剂的统称。

农药的分类:1按成分分:无机农药,有机农药,植物性农药,微生物农药,昆虫素;2.按主要防治对象分:杀虫剂,杀螨剂,杀线虫剂,除草剂,植物生产调节剂。

3按原料来源分:天然农药,化学农药。

4按加工剂型分:粉剂,可湿性粉剂,可溶性粉剂杀虫剂按作用方式分为:1胃毒剂(只有取食才有毒,在肠道吸收);2触杀剂(通过昆虫的气孔进入体内杀死)3熏蒸剂(以烟雾分散通食植物后死亡)5拒食剂(影响味觉器官)6引诱剂(依靠物理和化学作用将害虫诱聚而利于歼灭)7驱避剂(依靠物理和化学作用使害虫忌避或发生转移)安全剂:指能降低或消除除草剂对作物药害的助剂,又称解毒剂。

毒力:指化学药剂对防治对象直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一般在室内测定。

毒性:广义的说,化学物质对高等动物和有益生物所表现的毒害作用;狭义的讲,毒性之农药对人畜的毒性。

药效:药剂在综合作用的条件下,对田间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有效中量(ED50):多用于杀菌剂室内离体毒力测定,是指抑制50%病菌菌丝生长或所需孢子萌发的剂量。

抑制中浓度(IC50)指一种毒物能将某种酶活力抑制50%所需的浓度。

击倒中时(KT50)指在贵大的条件下,50%的害虫被击倒所需的时间。

致死中时(LT50):指半数个体死亡的时间。

忍受极限中浓度(TLM):杀死50%鱼所需的浓度。

相对毒力指数:每次均用一标准药剂作对比,这样可以克服不同的时间,不同条件所产生的误差。

农药学复习资料

农药学复习资料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及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它具备四种特性:高毒、持久、生物积累性、远距离迁移性农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为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控制、影响植物和有害生物代谢、生长、发育、繁殖过程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和其他天然产物及其应用技术产生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控制、促进和调节作用的药剂。

!毒力:是指药剂本身对不同生物发生直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

毒力测定一般在室内进行,所测定的结果不能直接应用于田间,只能提供防治上的参考。

!剂量:生物个体或生物单位体重所接受的有效成分的量。

毒性: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毒害作用。

!药效:在田间或接近田间的条件下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测试的,是药剂本身(农药剂型)和多种因素综合(不同寄主、田间因素、防治对象、施药方法、供试生物)作用的结果。

农药助剂:农药制剂加工或使用中,用于改善药剂理化性质的辅助物质,本身无生物活性,但能影响防治效果。

包括:填充剂、润湿剂、乳化剂、溶剂、分散剂、稳定剂、渗透剂、粘着剂、安全剂、增效剂等乳化剂:对原来不相混溶的两相液体,能使其中一相液体以极小的液珠稳定地分散在另一相液体中,形成不透明或半透明乳状液,起这种作用的表面活性剂称为乳化剂。

!安全剂:降低或消除除草剂对作物药害的化合物,可提供除草剂使用时的安全性。

!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表面活性剂的亲水性、亲油性的强弱通常用亲水亲油平衡值来表示。

该值愈小,亲油性愈强。

!油水分配系数:一种溶质在油相(非极性溶剂)及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

该值愈小,溶质的亲水性愈强。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解离时生成的表面活性例子带负电,一般由离子性的亲水基团和油溶性的亲油基团组成。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中不解离,性质稳定,抗硬水,有良好的乳化、润湿、分散、助溶等性能,是农药加工使用的主要乳化剂。

农药概论复习提纲

农药概论复习提纲

绪论一.农田有害生物农作物、林木及其副产品等在生长、发育、贮存运输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各种生物因子的干扰和损害,使其产量和品质受到影响。

这些生物因子统称为农林有害生物,主要包括害虫、病原菌、杂草、害螨、害鼠、线虫、软体动物等。

1.害虫(有害昆虫)昆虫特征:(1)体躯的体节分别集合成头、胸、腹三个体段。

(2)头部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具有3对口器附肢(上鄂,下鄂和下唇)和一对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和单眼。

(3)胸部是运动的中心,具有三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

(4)腹部是生殖中心。

(5)变态。

2.病原菌植物病原菌是一类微生物。

这些病原微生物具有寄生性和致病性,能够侵染植物,使之不能正常生长和发育,发生了病害,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病态,甚至死亡。

植物病原菌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类菌原体(植原体,衣原体)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3.杂草杂草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而产生的既不同于自然植被植物,也不同于栽培作物的一类特殊的植物。

杂草的分类:按亲缘关系分为藻类,苔藓,裸子,被子植物。

其中被子植物占绝大多数。

被子植物又分单子叶,双子叶纲。

单(胚有一片子叶,叶片窄而长,平行叶脉,无叶柄),双(两片子叶,叶片宽,网状叶脉,有叶柄)。

单子叶纲中,农田杂草主要集中在禾本科(叶鞘开张,有叶舌,茎圆或扁平,节间中空),莎草科(叶鞘包卷,无叶舌,茎三棱,实心无节)。

双子叶杂草集中在苋科,藜科,蓼科,菊科,十字花科,旋花科,唇形科等到。

按生物学习性分为⑴一年生杂草。

它们是农田的主要杂草类群,种类和数量都较多,主要危害秋熟作物。

⑵越年生或二年生杂草。

主要为害夏熟作物。

⑶多年生杂草。

⑷寄生杂草。

茎寄生,菟丝子;根寄生,列当;兼性寄生,百蕊草(檀香科)。

4.害鼠鼠类属于脊椎动物门,哺乳动物纲,包括啮齿目和兔形目两大类。

鼠类又称啮齿动物。

四.农药的定义、发展史1.农药的定义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林、牧业生产的有害生物(害虫、害螨、线虫、病原菌、杂草及鼠类等)和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药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农业生产的目的:(1)、高产、稳产(2)、提高产品质量(3)持续发展,满足人类需要。

(使用农药能挽回10%—20%的损失)2、高产要素:(1)、采用优良高产品种(2)、科学合理的肥水管理(3)、应用各种有利于作物生长的措施(4)、对作物生长进行有效保护手段。

3、农药在植保中的地位:(1)、突发性的生物灾害离不开农药(2)、农药是提高粮食单产的有力保证(3)、化学防治具有广泛的适应性(4)、无其它方法可替代化学防治(5)、农药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

4、化学防治的缺点:产生“3R”问题;使用不当会产生药害;农药毒性。

5、IPM:(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采用植物检疫,遗传工程防治,生物、农业、化学防治等多种途径控制有害生物为害,保护植物的一门科学。

6、ICM:作物综合管理。

7、化学防治的优缺点:优点:高效、高速、方便、适应性广、经济效益高。

缺点:对人畜等非靶标生物有害;对植物可产生药害;杀伤天敌引起再猖獗和次要害虫上升;引起害物产生抗药性。

8、基因工程农药缺点:有害生物抗药性发展问题;对环境生态的问题;对人体有害问题;若基因漂移,将形成超级有害生物。

9、影响食品安全的5个因素:假冒伪劣产品;各种有害的食品添加成分;动植物生产过程中环境有害物质的影响;农药残留;目前尚未了解透彻的转基因食品。

10、未来农药的发展要求:靶标新颖;选择性高;有适当的持效期;易降解;不易产生抗药性;使用方便。

11、农药:凡是用来防治为害农林牧生产的有害生物调节植物和昆虫生长发育的化学物质,生物源物质的制剂及其混剂的统称。

12、毒力:在相对严格控制条件下,对有害生物的作用程度。

13、药效:在田间条件或接近田间条件下的防治效果。

14、原药:由工厂合成未经加工的农药。

15、制剂:原药与不同助剂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可供生产上使用的商品。

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有效成分含量;有效成分名称;加工制剂类型。

16、农药剂型:农药加工制成各种制剂的形式。

17、农药加工的主要目的:符合施药技术的方便使用;把尽量少的有效成分均匀地分散到应用对象所在的表面或空间,使农药充分发挥药效;比较安全地使用,减轻作物药害,减少人畜和非靶标生物中毒机会和环境污染;提高有效成分稳定性,延长药效期;便于包装、贮运和销售。

18、农药分散体系:农药原药或制剂在一种介质中被分散而成的系统。

19、分散度:农药在介质中被分散的程度。

20、提高分散度对农药性能的影响:提高覆盖面积;增强药剂附着性;改变药剂颗粒运动性能;提高颗粒药剂表面能;提高悬浮液和乳化液稳定性。

21、适当提高分散度对农药性能的影响:保持较长持效期;防止漂移;减少污染;降低加工成本。

22、农药助剂:在农药加工或使用过程中能够明显改善农药理化性能,提高防效,方便使用,提高对作物安全性的辅助性物质。

23、助剂作用:改善性能;提高防效;方便使用;提高安全性。

24、农药科学使用基本原则:根据有害生物的特性合理选用农药;农药禀性的充分发挥和利用;利用农药的选择性;影响农药效果的环境因素:温度、湿度、光、雨、风、土、作物长势等;农药的安全使用。

25、合理使用农药的原则:根据防治对象,对症下药;在病害预测预报的基础上使用农药,掌握正确的施药时间与施药必要性;根据药剂和病虫害种类,作物种类,生育期,土壤条件和气象条件科学地确定用药量,施药时间和次数,间隔天数;提倡合理混用农药,做到一次施药,兼治多种病虫对象,以减少用药次数,降低防治费用;对新农药和作物品种要先试用;轮换使用农药,尽量减少施用次数,降低农药的用量,避免产生抗药性;严格遵守农药允许残留量和安全间隔期;在农药的贮存、运输、配药和施药过程中遵守农药的安全使用规定。

26、最大允许残留量(MRL):允许残留在农产品中的最高含量。

27、安全间隔期:根据允许残留量制定的最后一次施药和采收之间的最短间隔时间。

28、毒理:杀虫剂在昆虫体内的动力学过程,包括进入生物体内的渗透与分布,在器官和组织中的积累及生化反应,影响昆虫的正常生理活性,甚至导致昆虫致死的过程。

29、杀虫剂的物理作用机制:通过药剂摩擦或溶解作用,损伤昆虫表皮,使昆虫失水死亡;阻塞气门影响昆虫正常呼吸,使昆虫窒息死亡。

30、呼吸毒剂作用机制:物理作用:切断呼吸过程;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抑制电子转移系统;抑制脱氢酶系;抑制三羧酸循环。

31、氰酸及盐类的作用机制:抑制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干扰末端电子链的电子传递,破坏ATP形成。

32、杀虫剂使用原则:根据防治对象,对症下药;做好害虫的预测预报工作,适时施药;合理确定用药浓度和用药量;选用适宜剂型及施药方法;杀虫剂的合理轮用、混用。

33、除草剂的作用机制:抑制光合作用;抑制呼吸作用;抑制植物生物合成;干扰植物激素的平衡;抑制微管和组织的发育;抑制细胞的分裂、伸长、分化。

34、除草剂的分类:按用途:选择性、灭生性(草甘膦、百草枯);按作用方式:触杀、内吸、传导型(草甘膦);按使用方法:茎叶处理剂,土壤处理剂,茎叶、土壤处理剂。

35、影响除草剂的因素:温度、湿度、水分、降水、光、土壤PH、土壤质地和有机质含量、水质情况、风速风向、杂草的抗性。

36、植物生长调节剂:仿照植物激素的化学结构,人工合成的具有植物激素生理活性的物质。

(生长素类、赤霉素类、乙烯类、细胞分裂素类、植物生长抑制物质、脱落酸类)特点:微量促进,高浓度抑制。

37、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范围:矮化防倒,改善株型;控制休眠和萌发;插枝生根;防止器官脱落;坐果和果实发育;抑制抽穗开花;果树疏花疏果;化学杀雄。

38、化学保护途径(1)、消灭侵染源:病原菌越冬场所;中间寄主和带菌土壤;带病种子、繁殖材料和发病中心。

(2)、在可能被侵染的植物体表面或农产品表面施药。

39、杀菌剂作用机理: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对菌体内能生成影响;对菌体代谢物质生物合成及其功能的影响。

40、微生物降解农药的研究基本方法:以适当浓度范围的被测试农药作为微生物生长代谢的惟一或主要碳源或能源;筛选出能分解农药的微生物;创造适合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和条件;选择适宜的温度条件;微生物所需的氮、硫、磷源和无机盐介质;选择合适的农药测定方法。

41、生物富集:指生物个体或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平衡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42、农药的生物富集:指农药从环境中进入生物体内蓄积,进而在食物链中互相传递与富集的能力。

43、污染物累积条件:污染物在环境中必须较稳定;污染物必须是生物能吸收的;污染物是不易被生物代谢过程中能分解的。

44、生物富集的危害:铅易污染蔬菜;鱼是汞的天然浓缩器;水生物、陆生植物可富集镉;人类是富集最终受害者。

45、亚急性毒性测定方法:以微量农药长期饲养动物,经过3个月以上时间观察和鉴定农药对动物引起的各种形态、行为、生理变化的变异。

检测病变指标:中毒症状,取食量变化,体重的增减,饮水量变化,血相,全血胆碱酯酶活性,血清谷内转氨酶,全血尿氮等。

46、农药混用可能出现的问题:物理性状恶化;化学分解;毒性增加;产生药害;药剂浪费。

47、农药残留的控制:(1)、农药的合理使用:有的放矢使用农药;掌握正确施用量;改变农药性能;合理混用;科学合理调配农药(2)、农药的安全使用:注意农药的最大残留允许量;注意安全间隔期;注意允许应用范围(3)、进行受污作物表面去污处理,或用微生物去除水、土壤中的残存农药。

(4)、采用避毒措施(5)、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48、农药在土壤中残留的影响因素:农药的理化性质;土壤性质;农药残留物质与土壤有机质的相互化学作用;降解残留物与土壤矿物质的相互物理作用。

49、农药使用对生物群落的影响:(1)、对有害生物群落的影响:害虫种群的再猖獗;次要害虫种群上升;杂草种群复杂化;(2)、对有益生物的影响50、害虫再猖獗的原因:天敌区系遭到破坏;农药对害虫繁殖能力有刺激作用;农药对寄生植物有刺激作用,改变了寄生植物的营养成分;竞争种群被杀虫剂大量灭杀。

51、昆虫抗药性:指昆虫具有忍耐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并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52、昆虫耐药性:指昆虫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理状态及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变化对药剂产生不同的耐药力,也称自然抗性。

53、交互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相同的抗药机理,对于选择药剂以外的其他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

54、负交互抗性:指昆虫对一个品系的药剂产生抗性后,反而对另外一种未使用过的农药变得更为敏感的现象。

55、多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存在多种不同的抗性基因,能对几种或几类农药都产生抗性。

56、影响抗性形成的因素:害虫种群对药剂敏感性的遗传变异;杀虫剂剂量和频率造成的选择压力;害虫的繁殖和迁飞能力。

57、昆虫抗性机理:代谢作用增强;昆虫靶标部位对杀虫剂敏感性降低;穿透速率降低;行为抗性;靶位点敏感性降低。

58、抗性治理策略:适度治理;饱和治理;多种攻击治理。

59、抗性治理方法:加强抗性监测,采用综合治理措施;农药交替轮换使用;农药的限制使用;增效剂的使用;农药的混合使用;负交互抗性杀虫剂的使用;换用新的药剂;调整作物布局,完善耕作制度。

60、先导化合物:通过生物测定,从众多候选化合物中发现和选定的有某种农药活性的新化合物,一般有新颖的结构,并有衍生化和改变结构的发展潜力。

61、发现先导化合物的主要途径:经验筛选;类推合成;天然产物模型;生物合理设计。

62、生物筛选:采取一定的可重复的方法和步骤,用一定剂量的候选化合物处理供试生物材料,根据供试生物材料的反应并经过统计分析后,选出有效化合物供进一步商品化开发,或作为先导化合物研究。

意义:生物筛选提供先导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信息;提供毒理学试剂。

63、生物源农药:指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产生的具有农用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开发的农药。

64、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的特点:对哺乳动物的毒性较低,使用中对人畜比较安全;防治谱较窄,有明显的选择性;对环境压力较小,对非靶标生物比较安全;作用缓慢,在遇到有害生物大量发生迅速蔓延时往往不能及时控制为害。

65、农药登记需要提供的资料:(1)、摘要(2)、产品化学:有效成分、原药、制剂(3)、毒理学:急性毒性、三致作用(4)、药效:室内、田间(5)、残留:残留分析,安全间隔期(6)、环境生态:环境行为,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7)、标签:使用说明,毒性标志,注意事项。

66、生物测定的内容:室内毒力测定;田间药效测定;微量毒物的定量生物分析67、田间药效试验原则:(1)、相对控制环境条件:室内:温度、湿度、光照,田间:土肥、病虫分布、长势,田间管理域当地栽培水平一致。

(2)、设立对照:空白对照;溶剂和乳化剂试验;标准药剂试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