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西北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15年西北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参考答案

2015年西北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参考答案

2015年西北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参考答案一、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1. 科学技术的定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是人们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2. 基本内容如下:(1)科学的分类恩格斯对自然科学进行了分类。

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相互转化的运动形式,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

恩格斯将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运动着的物体,并将科学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2)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推动哲学家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地进步。

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

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

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关系。

(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他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4)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

”恩格斯认为近代以来科学“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5)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革命的出现,打破了宗教神学关于自然的观点,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从而快速前进。

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促使市民社会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关系上了发生了全面变革。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

西工大《自然辩证法》考试

西工大《自然辩证法》考试

一、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学习《自然辩证法》对于本人有什么现实意义。

自然辩证法作为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在改善和完备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创新思维方式、开拓眼界等方面起到了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作用。

接下来我将结合个人专业,从三个方面谈谈《自然辩证法》课程对于我个人的现实意义。

1.首先,通过课程学习,我对《自然辩证法》有了进一步地认识高中阶段,我在政治课上对自然辩证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但是那会对于自然辩证法更多的是在背诵,是在记忆,对其认识很少很浅显。

研究生阶段的《自然辩证法》课程让我对自然辩证法有了进一步地认识。

自然辩证法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性,通过各个自然领域的特殊自然规律和个别过程表现出来,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是对自然科学内容和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历史作出哲学概括。

当代自然辩证法除了以自然为研究对象以外,还以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

它所要揭示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

在全球快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更加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自然辩证法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等方面,研究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2.同时,作为一名研究生,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辩证法研究生阶段和本科生阶段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

本科生更多的是学习书本上的基本的、理论性的知识,主要是学习。

而研究生则是把学习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同时又反过来用实践的结果去检验理论知识。

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要把学习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锻炼自己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学会进行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工作中指导实际工程和进行科学研究。

而自然辩证法正是系统地介绍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如何将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应用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般方法。

作为一名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研究生,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我不再只是呆板地学习,而是用哲学的思想指导我的学习和实践,有效地、合理地、巧妙地把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一般原理运用在我们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当中。

自然辩证法 期末试题及答案 最后更新

自然辩证法 期末试题及答案 最后更新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使用日期 2015 年 7 月 16 日使用班级全校命题教师陈丛兰教研室审批一、基本概念(共20分,每题5分)1.自然辩证法:2.实物:3.场:4.熵:5.系统:6.科学问题:二、简答题(共18,每题6分)1.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类型。

2. 平衡态与非平衡态的关系和异同。

3.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

4. 系统自然观。

5.决定论与超越决定论。

三、材料分析题(共40分)1. 以下是有关“种的尺度”和“内在的尺度”相关论述的材料:材料1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

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上。

”——K.马克思材料2 “种的尺度”为认识对象的外部的感性特征和主体的外在的狭隘的肉体生活的需要;而“内在的尺度”上升为和进入到对对象的内部规律的把握和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发挥以及人的内在的精神需求的满足。

请回答:(1)材料中的“种的尺度”与“内在尺度”分别表达的是什么涵义?(3分)(2)两个材料分别表达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观点?(3分)(3)从观点1发展到观点2,体现了人类自然观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化(4分)2. (1)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及成因?(6分)(2)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4分)3.(1)机械决定论,机械论自然哲学的基本内容。

(4分)(2)两大理论,五大模型。

(6分)4. 以下是有关远离平衡态时化学反应的分叉图请回答:(1)什么是涨落(4分)(2)试用分叉理论分析图中的原理(6分)三、综合论述题(共22分,二题任选一题)1.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理论渊源及其创立。

2. 简述系统演化理论。

3. 简述科学认识论的基本范畴。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使用日期 2015 年 7 月 16 日使用班级全校命题教师陈丛兰教研室审批一、基本概念(共20分,每题5分)1.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是以整体的自然界、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整体的科学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并探求其本质和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体系。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目1.试评述近代机械自然观答: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分离的和对立的,自然界没有价值,只有人才有价值,发展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这就为人类无限制地开发、掠夺和操纵自然提供了伦理基础;牛顿力学正确反映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是机械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主要表现在: 1.惯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自身没有改变状态的能力,物质要改变状态,只有依靠外力2.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现象3.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体的速度与位置,而不能改变其质量;4.存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5.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来表示机械因果性公式,人们根据它可以精确预测运的结果6.物质微粒“可以无限的分割,而且是可以无限地把它分离开来的”。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答:基本思想:1、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2、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3、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5、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他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

特征: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2、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3、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4、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式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3.简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并评述其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98%会考)答: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是人类在享受现代工业文明辉煌成果的同时又付出沉重代价以后,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进行反思的结果。

它的主要内容是:1.重新审视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历史过程的思想。

2.反对简单地把生态危机的原因归结为人对自然的支配,认为生态问题主要是由对待自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

3.认为只有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新型的生态社会主义,才能彻底解决生态问题。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及答案详解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及答案详解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10、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11、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12、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分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也是关于自然界辩证运动的整体认识。

2、自然辩证法强调的是对自然界总的认识而不是对细节的认识,所谓的自然界是广义的自然界,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被科学所认识的自然)、人工自然(被技术改造的自然)、社会自然(被产业产出的自然)。

自然界的辩证运动包括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地运动、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运动、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运动。

3、在转化过程中对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有了认识即科学指把天然自然转化成人化自然的手段;技术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手段;工程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另一种手段;产业指把人工自然转化成社会自然的手段。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①学习自然辨证法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拓展了分析问题的视角,让我从以前的单面思考问题转变成有了总观全局的意识。

②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③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④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⑤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3个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分为运动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题库全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题库全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题库全1. 试题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是什么?答案: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规律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哲学学科。

它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统一体,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有:矛盾、统一、对立统一、辩证发展等。

2. 试题二: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有哪些?答案: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矛盾普遍性原理、对立统一规律、事物的发展规律等。

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出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矛盾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中。

对立统一规律强调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的对立面,但同时也存在着统一、变化和发展。

事物的发展规律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存在着一系列的发展阶段和过程。

3. 试题三:自然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是什么?答案:自然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有明显的区别。

自然辩证法关注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发展规律,强调事物的多样性和变化性;而形而上学主要研究事物的表面现象和静态存在,强调事物的单一性和恒定性。

自然辩证法以矛盾为核心,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和变动性;形而上学则以对立为基础,强调事物的二元性和不变性。

4. 试题四: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有哪些?答案: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自然辩证法帮助科学家发现事物的内部矛盾和辩证关系,促进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其次,自然辩证法指导科学家进行具体实验和观测,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变化过程。

此外,自然辩证法还为科学家提供了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使科学研究更加全面深入。

5. 试题五: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答案: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代辩证法,主要代表人物是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和古印度的佛陀。

他们提出了事物的变化和矛盾的概念,并强调事物的不断流变和无常性。

第二阶段是现代辩证法,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和马克思。

他们从哲学和社会实践的角度深入研究了矛盾的本质和事物的发展规律。

西工大研究生自然辨证法考试题

西工大研究生自然辨证法考试题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基础是20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其主要体现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等方面,它们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自然观系统自然观是人们以系统科学为基础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规律的认识,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现代发展的一种形态。

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的机制,标志着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一个飞跃。

二、人工自然观人工自然观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特征主要体现在:注重强调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主张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三、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

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生态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它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1. 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2. 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价值:它们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

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相伴随的。

改革开放以来,自然辩证法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开始了建制化过程,突出了中国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传统和价值取向,强化了自然辩证法的意识形态特征和理论教育功能,形成了系统的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

西北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西北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自然辨证法题目(六选三)参考庞小宁的《科学技术哲学概论》1.(1)生态文明的内涵有哪些?(P78-P86)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它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

其内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

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并不是人类对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需要,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一种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

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

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物质产品的生产,在原料开采、制造、使用至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

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

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

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

这种公平和共享的道德,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

总结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与自然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

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

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亦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

西工大研究生自然辨证法考试题

西工大研究生自然辨证法考试题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基础是20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其主要体现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等方面,它们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容,是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自然观系统自然观是人们以系统科学为基础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规律的认识,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现代发展的一种形态。

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的机制,标志着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一个飞跃。

二、人工自然观人工自然观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特征主要体现在:注重强调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主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统三、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

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生态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它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2.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价值:它们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容,是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

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相伴随的。

改革开放以来,自然辩证法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开始了建制化过程,突出了中国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传统和价值取向,强化了自然辩证法的意识形态特征和理论教育功能,形成了系统的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

2015自然辩证法习题解答

2015自然辩证法习题解答

2015自然辩证法习题解答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当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如何走?1)牢固树立人口意识和环境意识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 是可持续发展中最为基本的战略。

计划生育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基础的核心; 环境保护(包括控制污染和改善生态)则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基本国策所规定的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全民族的觉悟和共同的努力奋斗。

(2)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建立适合国情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统一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 实行全面节约的战略, 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低产出, 高消耗、低效益的局面。

选择资源节约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的发展方式, 把经济建设、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有机结合起来。

(3)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完成的。

只有依靠完善的法律体系、政策体系和强有力的执法监督,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 才能使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贯彻和落实。

(4)充分发挥我国智力和人力资源优势我国各种人均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上几乎都处于劣势, 只有智力和人力资源具有相当的优势。

几十年来, 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 独立地发展了自己的高新技术。

在走向21世纪之际, 这是我国主要的可依赖的优势条件。

(5)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世界经济正在日益形成一种互相依赖的格局, 全球性环境问题将整个人类的命运连在一起。

从环境保护正在促进产业技术和工艺发生根本性变革这一点出发, 国际环境合作有可能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成为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突破口。

2015自然辩证法考试整理

2015自然辩证法考试整理

2015自然辩证法1.目录2.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1)3.为什么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1)4.多学科的交叉和融贯的方法论意义? (2)5.如何看待科技对人类异化和对自然异化? (2)6.如何保证科技在社会中健康、持续的运行? (2)7.为什么要对科技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2)8.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它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3)9.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意义? (3)10.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想法 (3)11.试论人类解决"全球问题"诸如气候问题的前提条件和基本途径。

(4)12.、从科学技术发展历程,说明我们怎样正确理解和评价科学精神及其科学技术的影响和作用? (4)13.观察、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并述一、两个杰出科学家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5)14.全球化形式下的中国科技发展对策研究。

(5)15.论科学伦理和技术伦理的重要性。

(6)16.通过生物克隆技术的研究如何理解科学家的道德约束? (7)17.试述生态自然观的产生及其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8)18、试述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8)19、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9)20、科研选题。

结合自己所从事的专业,论述选题过程中如何贯彻好有关原则? (9)21附: (10)2.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答:⑴生态自然观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

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相对于自然世界来说,人类社会有本质不同。

人不仅有自然属性,更有社会属性。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思想有两条:一是生态系统是整体性的有机系统,处于进化之中;二是坚持以生态中心的价值观,即以生态的利益为最高原则。

⑵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

生态自然观主张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和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成员都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的其他成员,还要善待生命,保护生态环境。

西工大科学技术哲学概论(自然辩证法)考试题及答案

西工大科学技术哲学概论(自然辩证法)考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创造性思维?青年科技人员怎样提高创造性思维?答: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靠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灵活性、艺术性、探索性、风险性和独创性为主要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

具体表现为以下九个方面:(1)理论思维;(2)多向思维;(3)侧向思维;(4)逆向思维;(5)联想思维;(6)形象思维;(7)直觉思维;(8)抽象思维;(9)收敛思维。

青年科技人员培养及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首先是要培养发散思维,探询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其次是要发展直觉思维,直觉往往是发明创造的先导;然后需要培养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三者均是创造力的三个因素,是建立在广泛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另外还要培养强烈的求知欲,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人们感到惊奇时,在情感上燃烧起来对这个问题追根究底的强烈的探索兴趣时开始的;最后,需要我们能够展开“幻想”的翅膀,幻想不仅能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物,还能够激发我们做出新的富有创造性的劳动。

2. 生态文明的内涵是什么?当代工程师的生态伦理观是什么?答: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从狭义的角度讲,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并列的文明形式,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

生态文明是对现有文明的超越,它将引领人类放弃工业文明时期形成的重功利、重物欲的享乐主义,摆脱生态与人类两败俱伤的悲剧。

生态伦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它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以人类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的自觉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友好相处、共存共荣。

工程是人类以利用和改造客观世界为目标的实践活动,是人类将基础科学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应用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出具有使用价值的人工产品或技术活动的有组织的活动。

《自然辩证法》测试卷附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测试卷附参考答案

简答题:1、科学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2、如何理解科学与社会经济的复杂关系?3、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的概念?4希腊思想对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什么影响?5怎样理解“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向神学写了挑战书,牛顿却以神的第一推动的假设结束了这一时代”?6科研选题的原则有哪些?7简要说明科学争鸣及其意义8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9、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态有那些?10 科学假说及其结构,建立假说的方法论原则11 不可逆性在演化中的作用如何?12自然辩证法对象,性质,内容,范围,体系?1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和发展,与自然科学关系14 何谓系统,系统基本特点如何15如何理解观察与理论的关系16、科学、技术各自的内涵、性质及两者的关系17为什么说牛顿力学是机械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P30-3118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自然科学前提。

P35-3819、何谓演化与进化?怎样理解自然界的进化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P59\61-62)20阐述系统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P49-5021 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

(P9-10)22、从科学理论到技术开发可简单分为几个阶段?(P203)23、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P119)24、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主要区别有哪些(P142)25、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

(P267)26、科学理论的否证模式如何看待科学理论的竞争(P174)27. 研究型大学体制的基本特点。

(P265)(问答,可以出成联系实际的问题)28.评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及其重大意义。

29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观点提出哪些重要的思想观点?(P6-8)30.试论述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

(P199-200)31、自然辩证法创立的意义?32、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301-30233论述科学与技术的区别(3)35论述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36 论述并比较古代、近代、现代科学发展的不同特点(10)37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论思想(11)38论述近、现代技术革命内容,并比较其不同特点(12)39现代科学革命对近代经典科学的冲击(13)40.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41、科学事实的特点及作用4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43、科学的社会规范的基本内容44、对在中国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谈一谈你的看法45、谈谈你对科学价值的认识。

西北工大自然辨证六道题考试答案

西北工大自然辨证六道题考试答案

自然辩证法六道题答案1、什么是创造性思维?怎么提高创造性思维?(1)定义: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还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建树性的设想和意见。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

是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

(2)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取得,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之后才能取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才能具备,至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则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

①展开“幻想”的翅膀。

心理学家认为,人脑有四个功能部位:一是感受区;二是贮存区;三是判断区;四是想象区。

只善于运用贮存区和判断区的功能,而不善于运用想象区功能的人就不善于创新。

据心理学家研究,一般人只用了想象区的 15%,其余的还处于“冬眠”状态。

开垦这块处女地就要从培养幻想入手。

在思维过程中,如果没有想象的参与,思考就发生困难。

②培养发散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

人在这种思维中,可左冲右突,在所适合的各种答案中充分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

1979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美国科学家格拉肖说:“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开阔思路……对世界或人类社会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维。

③发展直觉思维。

所谓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

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即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获得的硕果,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直觉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有时表现为提出怪问题,有时表现为大胆的猜想,有时表现为一种应急性的回答,有时表现为解决一个问题,设想出多种新奇的方法、方案等等。

2015年西北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参考答案

2015年西北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参考答案

2015年西北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参考答案一、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1. 科学技术的定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是人们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2. 基本内容如下:(1)科学的分类恩格斯对自然科学进行了分类。

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相互转化的运动形式,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

恩格斯将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运动着的物体,并将科学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2)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推动哲学家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地进步。

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

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

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关系。

(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他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4)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

”恩格斯认为近代以来科学“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5)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革命的出现,打破了宗教神学关于自然的观点,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从而快速前进。

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促使市民社会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关系上了发生了全面变革。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

自然辩证法考试参考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考试参考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考试参考题及答案一、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学科性质及其体系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办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科学技术及其社会的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现代,自然辩证法已经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以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与此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基本思想: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他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自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和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特征:1、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2、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3、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4、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1.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1:科学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随着社会继续向前发展,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将进一步深化。

科学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范畴。

技术作为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标志,它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本世纪以来,技术除了指工具和机器之外,还包括制作方法、工艺流程和技术思想。

按照这样的观点,技术乃是实践经验、物质设备和科学理论有机结合的整体,是劳动技能、技术、理论、物质手段和方法的综合。

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成果,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本质和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

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它具有以下的本质特征:首先,自然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

作为反映外部世界的知识体系,自然科学表现为一种观念形态,它的存在和发展也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和影响,因而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但自然科学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不是依赖于特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它的内容是人类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次,自然科学作为精神产品,属于一般生产力的范畴,是精神生产力。

技术的本质特征有:首先,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

技术虽然不是生产力结构内的独立因素,但它渗透到生产力的全部要素之中;其次,技术是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的结合。

依据现代技术的涵义,技术即属与物质因素,又属于精神因素;再有,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

所谓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工程中,技术无论作为劳动手段、工艺或技能,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则。

所谓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技术严格地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

答2:科学的定义:(1)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2)产生这种体系的认知活动;(3)一种社会建制,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活动。

科学的特征:(1)实证性(可检验性);(2)理性(逻辑性):陈述性知识(实验)→程序性知识(预言)→解释性知识(假说);(3)创造性;(4)共享性(相对于技术的优势);(5)生产力(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015年西北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5年西北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五,顿悟所谓顿悟思维方法是指创造主体对探究问题达到顿悟能力境地的创造思维方法。

在科研活动中,顿悟思维方法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中具有重要作用。

顿悟的理论基础所谓的“顿悟”就是灵感的产生,也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的豁朗期的产物。

它是以禅宗的形式提出来,会让人觉得非常的抽象、空洞,甚至是纯粹意识的产物,没有逻辑性,毫无理论依据。

顿悟的特点与思维机制运用顿悟思维方法进行顿悟创造活动,这个创造活动表现出的思维机制是:问题——灵感——直觉——顿悟——验证——科学理论。

这就是创造主体首先是提出问题,根据问题进行信息材料的积累和想象,由于触媒而诱发灵感,灵感爆发的“思想闪光”和“思想跃迁”引导进入直觉,通过直觉道路,即由灵感或直接经验通过直觉道路飞跃到顿悟,即由特殊上升到一般。

由顿悟发现一般原理(假说)接受事实验证,确立认识的真理性,获得科学理论,这是一个完整的创造活动过程,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推动创新认识不断深化,促进科学发展。

(4)移植、交叉与跨学科研究方法所谓移植,即把在其他学科中已经运用的方法或研究方式移到要研究的新领域或新学科中,加以运用或加以改造后的研究方法。

所谓学科交叉方法,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

所谓跨学科方法就是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跨学科也是一种多学科融合的方法,也可以称为多维融贯的方法。

多科学的交叉和融贯的方法论意义移植和学科交叉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

当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变得越来越复杂,进行移植与交叉,通过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常常能够获得单一学科研究无法获得的创新成果。

多学科融合或通过跨学科研究问题也是当代科学和技术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法,体现了广泛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

当代各门科学之间的交叉型越来越大,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往往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带来创新。

学科交叉成为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及解答1.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答:一、科学技术的定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是人们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二、基本内容如下:(1)科学的分类恩格斯对自然科学进行了分类。

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相互转化的运动形式,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

恩格斯将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运动着的物体,并将科学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2)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推动哲学家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面日益迅猛的进步。

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

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

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关系。

(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他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五)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

”恩格斯认为近代以来科学“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六)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革命的出现,打破了宗教神学关于自然的观点,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从些快速前进。

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促使市民社会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关系上了发生了全面变革。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

(七)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其次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再次,预见了只有在劳动中,科学才起到它真正的作用。

同时也肯定了科学家个人在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八)技术异化在马克思的技术思想中,没有直接论及技术异化问题,有关技术异化的思想多是潜在地包含于其劳动异化理论之中。

马克思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产业技术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统治与剥削造成的技术异化现象。

马克思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异化对自然、社会特别是人类自身所造成的影响。

三、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任何技术,最早都源于人类的需要。

正是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

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

先进的思想文化会推动技术的发展,而落后的思想文化则会制约和阻碍技术的发展,包括影响技术决策、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各方面。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技术实践的全过程。

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使用工具的形式。

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

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和保证,它包括为达到技术功能要求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应用工具的方式。

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9世纪中期以后,科学走到了技术的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

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已成为科学的应用。

尤其是当今社会的发展,日益形成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

2.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答:一、思维的收敛性与发散性(一)收敛思维特性收敛思维特性是使思维始终集中于同一方向,使思维条理化、简明化、逻辑化、规律化。

收敛思维特性又称“聚合思维”、“求同思维”或“集中思维”特性。

收敛性思维志在取得结果。

(从多到一)(二)发散思维特性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特性,与收敛思维特性相对。

又称“放射思维”、“求异思维”或“扩散思维”特性。

发散思维特性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从一到多)(三)思维的收敛与发散只发散,不收敛,劳而无功;只收敛,不发散,没有创造。

只重视其中一个,可能走向形而上学思维。

若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则具有辩证思维的特点。

两者是对立的统一,具有互补性,不可偏废,需要在两者之间保持思维的张力,在收敛中注意发散,在发散中注意收敛2、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1)创造性思维的特性创造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最重要的特性之一。

创造性思维不是在所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之外的独立的一种思维形式或方法,是能够提出创见的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是在思维特征方面不刻板,组合各种思维、灵活调用思维的特性。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

创造性思维特别注重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

(二)创造性思维的逻辑性创造性思维过程的逻辑性,是指其过程中包括演绎、类比推理、归纳等等。

在逻辑思维方面,类比推理在科学发现与创造方面的作用很大。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类似或同一,推断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类似或同一的逻辑思维方法。

类比推理是或然性推理。

类比常常是科学技术研究从已知跨越到未知的桥梁。

特征:逻辑性和直觉性逻辑性:推理方向特殊---特殊,归纳与演绎的简并缩合过程。

特殊---一般---特殊直觉性:运用类比推理的过程并没有自觉的或明显的归纳演绎逻辑程序,实际起作用的是直觉因素,直觉的心理过程,所以具有很大的创造性和或然性创造性:强度:演绎法 < 归纳法 < 类比法可靠性:强度:演绎法> 归纳法 > 类比法(3)创造性思维的非逻辑性创造的非逻辑的思维形式主要有:联想、想象、隐喻、灵感、直觉与顿悟等等。

在非逻辑思维方面,想象对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作用很大。

直觉和顿悟在创造成果突现方面尤其突出。

想象,是对过去存储在大脑中的知识、经验、方法进行重新组合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把这种大脑中的知识、方法的暂时思维组合与现存研究对象通过某种形式关联起来,形成新的联想。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想象常常触发“灵感”,做出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三、直觉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

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普遍规律的直接领悟的深刻理解;这种领悟和理解取决于经验的积累,只有当经验积累达到融会贯通产生“共鸣”时,直觉的领悟和理解才能发生。

直觉具有思维的非逻辑性、过程的自动性和信念的坚定性三个基本特征。

主体无需有意识的意志努力就能够自然而然地、直接迅速地做出判断,是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关于问题的直觉洞察或顿悟的。

直觉过程不是根据一定的逻辑规则一步一步进行推理的过程,而主要是依靠头脑中知识和经验的积淀、提取、重组,依靠思维洞察力,去直接猜测、判断、理解和把握对象。

四、灵感主体对反复思考而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某种偶然因素或潜意识信息启发而得到突然顿悟的心理状态。

灵感本质上是认识过程中的需要诱发的心灵受激感应活动。

灵感的基本特征:①发生的突发性(随机性)。

“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

②显现的瞬时性。

爱因斯坦在朋友家的饭桌布上记下灵感;爱迪生的衣兜里总是装着一个小本本;奥地利著名作曲家施特劳斯曾在衣袖上及时记下了灵感创作了《蓝色多瑙河》。

③认识成果的突破性。

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原理;诺贝尔发明炸药等。

④常伴有情感的波动。

在灵感状态中,情绪的一般性表现是:为自己创造性活动的富有成果而感到无限的兴奋和愉快。

直觉和灵感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它们是发挥科学认识主体思维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因而是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过程中产生新思想、新概念和形成新假说、提出新模型的基本途径之一3.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的主要内容?答:主要内容:(一)马克思科学技术伦理观 1、马克思认为技术活动有其道德合理性,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道德的进步。

“凡是表现为良心的进步的东西,同时也是一种知识的进步”。

2、自由应该建立在非异化的技术基础之上,未来技术的社会发展目标应该是“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

”实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3、论证了科学技术与道德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科学技术道德根本原则,论述了科学技术道德的主要规范——献身科学、科学技术创新、实事求是、团结协作、谦逊勤奋。

(二)科学技术共同体的社会责任和伦理准则默顿提出了科学精神气质的四原则——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科学促知识,知识促进步;科学促和平;科学促发展;科学扎根于社会和科学服务于社会。

(1999年7月1日布达佩斯世界科学大会通过并颁布的“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宣言”声明)工程技术活动要遵守四个基本的伦理原则:一切为了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尊重环境,友善地对待环境和其他生命;诚实公平;维护和增强职业的荣誉、正直和尊严等等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默顿规范] 普遍主义(Universalism)坚信科学真理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准,强调科学的标准到处都一样。

公有主义(Communism)是指科学知识和成果为全人类是共有;通过公有成果以获得知识的公开审查,来保证知识的可靠性。

无私立性(Disinterestedness)从事科学活动、创造科学知识的人不应以科学谋取私利;科学主要是对真理的追求,仅仅在次要的意义上才是谋生的手段。

有条理的怀疑主义(organized skepticism) 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可以被怀疑,此怀疑应以科学事实为根据;决不未加分析批判而盲目接受一切,有责任评价其他科学家的成果,也要容许别人对自己的成果的怀疑(三)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伦理规范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

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

(四)新兴科学技术的伦理冲击及其应对随着一些新兴科学技术,如生命科学技术、材料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能源科学技术等的发展和应用,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难题,如克隆人的伦理问题、基因治疗和增强的伦理问题、网络伦理问题、核伦理问题等,需要我们运用伦理学的基本原则,结合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的现状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伦理规范,以更好地实现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