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方法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2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所采用的方式、手段的总称

3数学方法论是研究数学的发展规律,数学的思想方法以及数学中的发现发明,与创新法则的一门学问。

4数学方法论的研究意义:一有利于培养数学能力与改革数学教育二,有利于充分发挥数学的功能三有利于深刻认识数学本质与全面把握数学发展规律

5合情推理:归纳法,类比法,演绎推理;非逻辑推理:数学美学法,直觉法;数学问题的来源:(外)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内)哥德巴赫猜想,一笔画问题

6波利亚怎样解题表:理解题目,拟定方案,执行方案,检查回顾

7数学典型方法:模型法,公理法(布尔巴基),构造法(直觉),化归法

8数学解题的四种模式:双轨迹模式,笛卡尔模式,递归模式,叠加模式

数学问题在数学发展以及数学教育的意义

(一)数学问题的形成、来源及其在数学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正如恩格斯所说:“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所以是非常现实的材料。”当人们与客观世界产生接触,从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的角度反映出认识与客观世界的矛盾时,就形成了问题。以数学为内容,或者虽不以数学为内容,但必须运用数学概念、理论或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称为数学问题。希尔伯特在1900年巴黎国际数学家代表大会上以“数学问题”为题发表演讲时说:“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而问题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或中止。正如人类的每项事业都追求着确定的目标一样,数学研究也需要自己的问题。正是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研究者锻炼其钢铁意志,发现新方法和新观点,达到更为广阔和自由的境界。”

由于数学问题包含着有关数学的疑问因素和未知方面,所以,在数学的学习和研究中,对已有的数学概念或结论产生疑问,或者对数学的未知领域进行探索时,都会提出一些不同问题。但是,教学中所要解决的并不是那些尚未解决的数学问题,而是前人已有的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只有提出问题,让学生明了产生问题的情境,才能引起学生有目的的思考。正是由于学生把特定的数学问题确定为自己努力攻克的方向,才能使思维活动以一定的方法、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不断冲击头脑中旧有的认知结构,不断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数学问题来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来源于人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科技活动。古代巴比伦人在观测天文、丈量土地和进行贸易中形成了位值观念和六十进制数系,并发现了大量数表、计算方法以及包括解一元二次方程在内的许多数学问题。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人就已经形成后来被称为几何三大作图问题的倍立方问题、三等分任意角问题和化圆为方问题。成书于公元1世纪前后的《九章算术》,集古代数学问题之大成,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数学问题246个。《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传统数学中具有最深远影响的一部著作,它反映出我国古代数学是怎样从实际生活中分析出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又怎样从研究具体的数学问题入手,通过抽象与归纳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的。

纵观数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数学问题在数学的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它既是数学发现的起点,又是数学发现的路标;它既有数学发展的探索和导向作用,又可以为数学理论的形成积累必要的资料;它既可以导致数学的发现和理论的创新,又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和进取精神。

(二)数学问题的类型及其数学教育价值

由数学问题的形成和来源可以看到,数学问题种类繁多,但用于“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问题大致有以下三种,它们具有不同的教育价值和功能。

1.可以构建数学模型的非常规的实际问题。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是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数学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科学技术数学化的进程日益加速。任何科学技术要实现数学化,都必须首先把研究对象用数学语言和方法表述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数学体系,即建立有关研究对象的数学模型,这是科学技术数学化的关键。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问题要能够给学生提供尝试建立数学模型的机会,让学生根据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尝试运用数学思想以及归纳、类比的方法得出猜想,然后再进行证明。将生活、生产等社会活动中发现的实际问题抽取出来,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然后应用数学思想或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非常规的问题往往不是纯数学化的问题模式,而是一种情境,一种实际需求,只是为了克服实际碰到的困难。因此,要培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造型人才,就要进行数学建模的训练。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是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重要保障,也是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任务之一。“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2](1)

2.探究性问题。通过一定的探索、研究去深入了解和认识数学对象的性质,发现数学规律和真理的问题叫做探究性问题。这里,对于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数学公式、法则、命题、定理等的探索和发现,虽然只是对前人工作的一种重复和再发现,但知识形成、发展过程的意义则被学习者重新建构。“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和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2](65)数学命题的发现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去探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然后通过归纳得到多边形内角和定理。通过探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科学探索精神,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建立自信心,这对于培养学生形成完整的独立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3.开放性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三学段教材编写建议中写道:教材可以“提供一些开放性(在问题的条件、结论、解题策略或应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开放程度)的问题,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2](93)开放性问题旨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因而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例如,在△ABC 中,三边a、b、c成等差数列,由此可得哪些结果?这是一个结论开放的问题,由三边成等差数列,联系三角形的有关定理、公式如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射影定理、面积公式以及其他三角、几何定理公式,可得到许多结果,诸如sin A +sin C =2sin

B ,成等差数列,等等。[1](197)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不仅复习巩固了所学知识,将多学科的许多不同思想方法都联系到了一起,而且充分表现了思维的多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