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

1、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目标2、课程内容:是指哥们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3、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的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4、课程开发:主要是指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持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5、课程计划:是指学校关于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学习的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6、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效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7、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展开性目标”,它是在教育情境中伴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形成的课程目标;8、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9、普遍性目标: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的规范与指导的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宗旨10、行为性目标: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性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11、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开展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12、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本,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13、课程开发机制:是课程开发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原理和动力体系,它包括学校课程的设置程序和运行方式,特别是课程规划主题的认定以及课程的编制、实施、管理与监督之类的问题;14、优化教学:所谓优化教学,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定的标准而言的一种完美、完满的教学状态;它是改革探索、革故鼎新的产物;15、教学模式:实在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和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16、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索事物一种教学方式;17、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方法是指叫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和;18、讲授法:是指教师使化的方向发生变革的过程;2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教学的结构;22、班级授课制:通常是指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23、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年纪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的方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24、谈话法: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在问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25、特普朗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吧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26、隐性课程:又叫潜在课程,最早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是指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或全部的教育活动,比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班级活动等; 27、研究法: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获得结论的方法;一些原则1、制定课程计划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整体性、基础性、开放性2、小学课程内容选择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基础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综合性原则3、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的原则:注重基础性、贴近社会生活、尊重学生经验4、泰勒的三个来源: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5、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6、简述课程内容组织原则1正确把握课程被容组织的不同取向2处理好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的关系3处理好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关系4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7、在处理学习经验的组织关系时,应注意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8、泰勒提出的选择和建立学习经验的原则1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学生必须具有使他又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2学习经验必须是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用来达到相同的教育目标5 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9、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灵活性原则10、教学手段选择的原则:发展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教学最优化原则、健康和安全的原则特征特点教学论学科形成阶段的基本阶段有哪些1、强调教学论的哲学和心理学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赫尔巴特和乌申斯基,具有代表性的实力是教育心理学运动2、强调提高学科的独立性和科学性3、形成了教学论的基本范畴4、形成了一些基本的教学思想5、注意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出现了专门的教学实验6、出现了一大批教学论有深入研究的教育家现代课程区别于古代课程的主要特征1、从内容上看,自然科学今日了现代课程并取得了合法地位2、在内容进程的安排上,纵向上增强了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连贯性,横向上加强了许多学科之间的协调性3、从课程性质,民主化、民族化、科学化是现代课程的显着特征4、课程实施,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课堂的活动丰富了,还重视课外拓展的活动,教科书的标准编写越来越科学合理教学认识的主要特征1、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活动2、有教师教是教学认识的重要特征3、教学认识具有间接性3、教学认识具有发展性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1、现代教学是有理论指导的教学2、现代教学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3、现代教学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古代教学的基本特征1、培养统治人才是教学的基本宗旨2、教学内容以人文学科为主3、面向少数学生,教学具有等级性4、以个别教学为主,教学质量和效益较低教学目标的特征1、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既是教授目标又是学习目标;最终表现为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身心的预期变化2、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主观上的一种期望,说明教学是一种受自觉目的支配的活动3、教学目标是可以测度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整体性、中介性、相对性、可操作性、效益性夸美纽斯的教学模式特点1、教学目标上,主张泛智教育,强调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2、教学程序上,感知、记忆、理解、判断3、教学策略上,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启发儿童的学习愿望与主动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杜威的教学模式特点1、教学目标上,强调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德行,培养有道德的人2、教学程序上,教学的形式阶段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3、教学策略上,强调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要使学生具有主动性和要使教学具有教育性等原则,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特点1、教学目标上,强调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灵敏,缜密而透彻的思维习惯,使学生养成创新的智慧即是人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2、教学程序上,设置疑难情境,解决的问题,提出假设,推理,验证;3、教学策略上;提倡从做中学,注重儿童的兴趣,采用发现式教学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1、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2、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统一3、教学进度与学习年限的统一4、分科教学复式教学的特征三多两少:三多包括:在统一课堂内年纪多,教学内容多,自动作业时间多;两少:教学时间少,同一年级学生人数少原因或因素分析1、现代课程在17-18C形成的原因1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和工业革命促进课程现代化;学校教育的等级性和阶段性受到挑战;2时代状况,科学知识的大发展时期 3现代学制的建立4现代教学制度的确立,为现代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内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外部因素: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1)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是最持久和最深刻(2)社会的要求和条件决定着课程的方方面面:课程制度、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3社会的性质决定着课程的性质4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直接影响着课程,决定着课程的基本方面儿童对课程发展的影响1儿童观直接影响着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2人们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直接决定着课程组织的逻辑知识对课程的影响(1)知识对课程的影响救援、直接而深刻;课程内容的质和量都直接取决于人类文化知识的发展状况;(2)科学文化知识的急剧增长是当代课程改革重要的推动力(3)在各种各样的知识观的指导下,诞生了各种各样的课程观;(4)人类对知识的探索方式影响着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3、制约教学模式选择和运用的因素教学目标和任务、具体学科的性质、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学生学习的特点和风格、教师自身的优势、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条件4、选择和运用教学手段的制约因素教学任务和目标、学习者因素、教师因素、经济因素、时间、资源和环境因素5、制约教学组织形式的因素客观因素:社会的变迁、学校的教学设施、教学的内容和课程的性质、师生的特点主观因素:人们对教学过程的理论认识、人们对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者的已有的经验和教育视野6、研究法应该注意的问题(1)选择好研究课题2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自主研究活动3加强教师对学生探索过程的指导;意义和影响1、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与方法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的学习方法: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联系实际,学思结合、注意扩展学习2、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理论意义:(1)发展了学校能进行课程决策的信念(2)从理论上确定了国家、地方、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开拓课程管理民主化的有效途径,为解决课程的统一要求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条路;(3)丰富了课程观,发展了课程开发的模式(4)丰富了教师教育理论,解决了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5)是广大中小学成为了各种教育理念和课程观的“实验田”现实意义(1)赋予了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力和职责,使得课程开发民主化(2)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教育素养(3)对学生而言,个人的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在课程上得到了照顾,在学校教育体制内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4)打破了政府对课程开发的垄断,是的课程开发走进民间,人人都有机会掌握课程开发的技术,促进了课程理论知识和开发技术的普及;3、教学手段现代化对教学的影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4、优化教学的基本策略1遵循教学规律:掌握和运用教学规律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2)开展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是促进教学系统化的内在机制3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优化教学的重要标志,更是力量的来源基本环节或可能遇到的问题1、简述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1)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2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3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4运用“需要评估模式”2、如何确定基本目标1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的发展2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运用“需要评估模式”学习者的需要:课程的真正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学习者的需要是确定课程的基本依据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校的课程要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要求学科的发展:学科是知识的最基本载体,正是通过学科的发展,人类知识得到了最有系统、最有规律的组织;学科知识及其发展是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明确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或教育宗旨是课程的终极目的;是特定价值观的体现,它制约着课程目标的提出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特定价值观的基本化,是确定课程目标的关键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这一个环节需要在普通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做出选择运用“需要评估模式”:通过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及其课程工作者;对学生的教育需求进行调查评估,以了解学生的教育需求,确定个需求之间的先后顺序;3、内容点教学目标的设计步骤(1)确定教学目标层次2讲课时内容分解成内容点并确定内容点教学目标(3)选定教学目标的表达形式3绘出“内容点教学目标表”4、内容点教学目标的编写首先要搞清楚内容点教学目标模型,其次要对内容点进行分解1内容点教学目标模型:内容点教学目标有3部分组相互对质和冲突时期、教学模式类型朝多样化发展时期2有归纳到演绎再到归纳演绎并举教学模式发展的一个显着特点3由单维构建到整体构建4由刻板到灵活5由被动性到主动性6由传统方法到现代技术手段如何认识“教学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说”教学的认识活动具有特殊性,它是教师和学生主要学习现成认识世界和发展自身活动1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活动:个体认识来自于间接经验,学生认识形式丰富,具有综合性2有教师教是教学认识的重要特征:教学认识有教师的介入,形成了独特的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三体结构;具有间接性,高效性和系统性3教学认识具有间接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发现和探索有间接性;教师传授也有间接性4教学认识具有发展性: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并促进个体发展的突出功能;这是教学认识区别于其他认识活动的重要特点;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的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4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缺点: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2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个别辅导和现场教学(1)不需要通过课堂的形式而往往在课外进行2每次活动的时间不固定,视需要可长可短3对学生的要求因因人而异,因材施教4不一定面向全班,可分小组活动或个人作业的形式进行;班级授课制的发展完善和发展:巴塔维亚制、曼海姆制和冈布里治制、圣巴巴拉制、生活学校、否定与抛弃:文纳特卡制、设计学校、开放教学、组合化的教学组织形式:特朗普制、协同教学教师结构优化组合,可充分发挥教师集体力量和个人特长、采用大班、小班、个别学习相结合的制度;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全面提高教学适量;、强调合作,但不排斥竞争的个体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合作观和竞争观;复式教学的优点便于儿童就进入学,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师资、教室和教学设备等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复式教学适用于教育条件和经济条件都比较落后的山区或边远地区,有利于教育的普及;。

《课程论》知识点总结

《课程论》知识点总结

《课程论》知识点总结一、课程设计理论1. 课程设计的概念和特点课程设计是指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需求,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以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系统性活动。

课程设计具有系统性、创造性和导向性的特点。

2. 课程设计的原则(1)学生中心原则(2)因材施教原则(3)可操作性原则(4)递进性原则(5)多样性原则3. 课程设计的基本步骤(1)明确教学目标(2)分析学习者(3)设计教学内容(4)选择教学方法(5)设计教学媒体(6)选取评价手段4. 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对各个环节的课程设计进行全面的、准确的评估,以提高教学质量。

常用的评价方法有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

5. 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指根据时代背景和学生需求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

常见的课程改革包括课程结构的改变、教学方法的创新等。

二、课程体系理论1. 课程体系的概念和特点课程体系是指一定范围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集合,它具有系统性、层次性、整体性和实践性。

2. 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课程体系包括教学内容的组成、课程结构的布局、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等。

3. 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1)科学性原则(2)针对性原则(3)层次性原则(4)整体性原则(5)适应性原则4. 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管理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需求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安排,并进行动态调整和管理。

5. 课程体系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的改革,课程体系也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发展,以适应不同层次的需求和变化。

三、课程发展理论1. 课程发展的历史课程发展理论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而形成的,包括经典的课程发展模式、基于知识的课程发展理论、基于学习者的课程发展理论等。

2. 课程发展的动力课程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同时也受到政策和教育改革的影响。

3. 课程发展的趋势当代课程发展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开放化等趋势,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课程的知识点总结

课程的知识点总结

课程的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导论本章将介绍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学习目标,包括课程的背景和意义、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和要求等内容。

学完本章后,学生应该对整个课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

第二章:数据结构概述本章将介绍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包括数据结构的定义、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数据类型、抽象数据类型等内容。

学完本章后,学生应该对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三章:线性表本章将介绍线性表的存储结构和常用操作,包括顺序表、链表、栈和队列等内容。

学生应该掌握线性表的定义和特点,熟练掌握线性表的存储结构和操作方法,并能够运用线性表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章:树和二叉树本章将介绍树和二叉树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包括树的定义和基本术语、二叉树的定义和性质、二叉树的遍历和线索化等内容。

学生应该掌握树和二叉树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熟练掌握树和二叉树的存储结构和操作方法,并能够运用树和二叉树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章:图本章将介绍图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包括图的定义和术语、图的存储结构、图的遍历和最短路径求解等内容。

学生应该掌握图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熟练掌握图的存储结构和操作方法,并能够运用图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章:排序本章将介绍排序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包括插入排序、选择排序、冒泡排序、快速排序、归并排序等内容。

学生应该掌握不同排序算法的原理和实现方法,熟练掌握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并能够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排序算法。

第七章:查找本章将介绍查找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包括顺序查找、折半查找、哈希查找、二叉查找树等内容。

学生应该掌握不同查找算法的原理和实现方法,熟练掌握查找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并能够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查找算法。

第八章:高级数据结构本章将介绍高级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包括堆、图的最小生成树和最短路径、哈希表、并查集等内容。

学生应该掌握不同高级数据结构的特点和应用场景,熟练掌握高级数据结构的操作方法,并能够运用高级数据结构解决实际问题。

校本课程理论知识点总结

校本课程理论知识点总结

校本课程理论知识点总结一、引言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的教学目标、教育理念和教学资源,自主设计、实施和评估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设计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以及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在实施校本课程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方式,倡导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理论知识点总结:二、校本课程的理论基础1. 学习理论校本课程的设计应基于有效的学习理论,以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技能。

常见的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等。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认为学习是通过重复练习和具体奖励来达成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对学习的影响,强调个体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组织;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是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活动,在社会互动中发生。

学校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不同的学习理论,设计相应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2. 课程标准校本课程设计的重要基础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旨在规范学校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内容、目标、性质和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指导和激励作用。

学校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借鉴、解读和落实课程标准中的精神,才能更好地进行校本课程设计。

3. 教育理念校本课程设计需要与学校的教育理念保持一致。

教育理念所传达的教育价值观念、人生观和世界观,是校本课程设计的根本出发点。

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可以更好地开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三、校本课程的设计原则1. 综合性原则校本课程设计应当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学校需要关注学生的多元素发展,结合学科知识、实践技能和思维能力,设计综合性的课程内容。

2. 实践性原则校本课程设计应当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为出发点,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

实践性原则要求课程设计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经验,注重实践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程类型知识点

课程类型知识点

一.课程类型(客观题)1.按照课程的设计方式(内容属性),可以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2.按照课程的综合程度,可以把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3.根据课程管理、开发主体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一级课程)、地方课程(二级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

4.根据课程的呈现方式,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二.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主、客观题)1.教学原则:①直观性原则;②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④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⑥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⑦量力性原则;⑧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2.教学方法:①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②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③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习法)。

三.感觉与知觉、记忆、注意(主、客观题)1.感觉与知觉:①联觉是指由一种感觉引起或同时兼有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2.知觉的基本特性:整体性、理解性、选择性、恒常性。

三.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①学习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②学习程度(学习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③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④识记的方法;⑤时间因素;6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⑦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⑧情绪和动机。

四.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五.学习动机(主、客观题)1.耶克斯-多德森定律:高度强烈的学习动机和过低强度的学习动机一样降低学习效率;最佳动机水平与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有关。

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动机强度;任务难度越高,最佳动机水平越低;反之任务难度低,最佳动机水平越高;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呈“倒U型曲线”。

2.学习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

六.新课改的教学观、评价观(主、客观题)1.教学观:①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②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③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④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知识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知识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知识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课程性质:这部分主要阐述课程的基本特点,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课程理念:主要包括面向全体学生,立足素养发展等五个方面。

3.课程目标:这部分描述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后应达到的发展水平和最终结果,如义务教育语文课
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4.课程内容:这是这门课程所规定的学习范围和对象,如科学课程设置13个学科核心概念,包括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等。

5.学业质量:这是学生在学完阶段性内容之后的学业成就表现。

6.课程实施:这部分描述了根据课程标准进行的教材编写、教学、评价考试等活动。

请注意,具体的课程标准会根据不同的学科和年级而有所不同。

如果您需要更具体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文件。

小学课程论知识点汇总

小学课程论知识点汇总

1、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主体教育观;生态伦理观;个性发展观2、20世纪2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的变化主要有哪些体现?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从强调目标与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从强调教材到强调教师、学校、学生与环境的整合;从只强调显性知识到显性隐性知识并重;从只强调实际课程到实际课程与虚无课程并重;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校内校外并重。

3、在课程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存在三种典型的观点: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超越论4、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确定教育目的;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确定课程目标5、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环节确定课程价值观;确定课程目标;确定课程选择的三种取向之间的关系;确定课程内容6、如何选择恰当的学科知识作为课程内容?恰当处理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既要尊重学科知识内在的逻辑体系,尊重教学目标要求,又要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科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统一。

厘清科学、艺术与道德的关系:科学、艺术、道德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具有内在统一性,教育的终极目的指向人的自由。

认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它们是对等与融合的关系,世界课程改革的动向是重视技术课程,(特别是信息技术课程,并谋求技术课程与科学课程的融合)概念原理的知识与过程方法知识的关系,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

7、课程开发中的泰勒模式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确定教目标;怎样选择有助于达到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怎样为有效的教学而组织学习经验;怎样评价学习经验的有效性8、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实践性课程取决于四要素持续的相互作用;实践性课程开发的方法是课程审议;实践性课程的开发以学校为单位;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本质是追求“课程兴趣”。

小学生新课标知识点汇总

小学生新课标知识点汇总

小学生新课标知识点汇总一、语文课程知识点1. 汉字学习:掌握基本的汉字书写规则,包括笔画、笔顺和结构。

2. 词汇积累:学习常用词汇,理解词义,学会正确使用。

3. 句子结构:理解并运用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

4. 阅读理解:培养阅读兴趣,提高理解、分析和概括文章的能力。

5. 写作技巧:学习写日记、写信、写小短文等,掌握基本写作格式。

6. 古诗文诵读:背诵经典古诗文,理解其意义和文化内涵。

7. 口语交际:训练学生进行日常交流,表达清晰、得体。

二、数学课程知识点1. 数的认识:认识整数、小数和分数,理解数的大小和比较。

2. 四则运算:掌握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规则和应用。

3. 度量单位:学习长度、面积、体积、重量等度量单位及其换算。

4. 几何初步: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5. 数据整理: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绘制简单的图表。

6. 问题解决: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英语课程知识点1. 字母学习:掌握26个英文字母的发音和书写。

2. 词汇学习:学习基础词汇,包括日常用语、颜色、数字等。

3. 简单句型:学习简单句型结构,如主谓宾结构。

4. 日常对话:学习日常交流用语,如问候、自我介绍等。

5. 英语歌曲和故事:通过歌曲和故事学习英语,培养语感。

6. 基础语法:了解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性的用法。

四、科学课程知识点1. 自然科学:了解自然界的基本现象,如季节变化、天气等。

2. 生物多样性:认识不同的动植物,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3. 物质科学:学习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4. 地球与环境: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环境问题及其保护。

5. 科学探究:培养观察、提问、实验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

五、社会课程知识点1. 家庭与社会:了解家庭结构,认识社会的基本组成。

2. 历史与文化:学习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了解传统节日和习俗。

3. 地理知识:认识中国地图,了解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归纳全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归纳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归纳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P32、截止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去里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时间,开启了“课程开发理论”。

P43、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的奠基者、开拓者。

P44、教育的本质:1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2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3教育即生产。

课程的本质:在博比特看来,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P5-65、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

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

他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也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P9-106、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八年研究”,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的追求P11-127、学科结构运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叫学科结构运动。

其中心内容是用“学科结构观”重建过程。

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学术中心课程”。

学科结构运动是课程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P138、比较著名的新课程: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研究开发的PSSC 物理课程,“生物科学课程研究会”,研究开发的BSCS生物课程,研究开发的SMSG数学课程,“化学键取向研究会,研究开发的CBA化学与CHEMS化学,”地球科学科学设计研究会,所开发的ESCP地学等等这些课程可统称为“学术中心课程”。

P139、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会议主席杰罗姆·布鲁纳作了题为《教育过程》的总结报告。

该报告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并从理论上理性地解决了存在与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之间的持久论战。

P1410、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

课程目录知识点总结大全

课程目录知识点总结大全

课程目录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前言1. 课程背景介绍2. 课程目标和目的二、第一章:基本概念1. 课程概述2. 课程介绍3. 课程的学习方法4. 课程的学习要求5. 课程论文的写作要求三、第二章:语言基础知识点总结1. 语言基础知识的重要性2. 语言基础知识的内容a. 语音系统b. 语法系统c. 词汇系统3. 语言基础知识的应用4. 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方法四、第三章:文学基础知识点总结1. 文学基础知识的意义2. 文学基础知识的内容a. 文学的定义b. 文学的分类c. 文学的风格3. 文学基础知识的应用4. 文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方法五、第四章:写作基础知识点总结1. 写作基础知识的重要性2. 写作基础知识的内容a. 写作的定义b. 写作的类型c. 写作的技巧3. 写作基础知识的应用4. 写作基础知识的学习方法六、第五章:修辞基础知识点总结1. 修辞基础知识的意义2. 修辞基础知识的内容a. 修辞的定义b. 修辞的分类c. 修辞的运用技巧3. 修辞基础知识的应用4. 修辞基础知识的学习方法七、第六章:作文基础知识点总结1. 作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性2. 作文基础知识的内容a. 作文的定义b. 作文的类型c. 作文的写作技巧3. 作文基础知识的应用4. 作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方法八、第七章:实用写作技能点总结1. 实用写作技能的意义2. 实用写作技能的内容a. 新闻写作技巧b. 广告写作技巧c. 散文写作技巧3. 实用写作技能的应用4. 实用写作技能的学习方法九、第八章:文学鉴赏知识点总结1. 文学鉴赏知识的重要性2. 文学鉴赏知识的内容a. 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b. 文学作品的鉴赏技巧c. 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3. 文学鉴赏知识的应用4. 文学鉴赏知识的学习方法十、第九章:文学批评知识点总结1. 文学批评知识的意义2. 文学批评知识的内容a. 文学批评的定义b. 文学批评的分类c. 文学批评的方法3. 文学批评知识的应用4. 文学批评知识的学习方法十一、结语1. 收获与感悟2. 展望未来以上便是课程目录知识点总结的大全。

幼儿课程知识点总结

幼儿课程知识点总结

幼儿课程知识点总结一、幼儿园教育的特点1. 以幼儿的发展为中心。

幼儿园教育应该以幼儿的发展为中心,而非教师、家长或者课程内容的发展为中心。

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应以幼儿的特点和需要为基础,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2. 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

游戏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幼儿学习的本质活动,也是幼儿心智发展的主要途径。

3. 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为重点。

幼儿园教育应该注重对幼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素质教育应该是幼儿园教育的根本任务。

二、幼儿园课程的结构1. 主干课程。

主干课程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手工、语言交际、自然探索、健康保健等项目,这些项目是围绕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设计的。

2. 辅助课程。

辅助课程是对主干课程的补充,包括传统文化、科学、音律、社会实践、观察实验等,这些项目可以丰富幼儿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形式。

3. 专项活动。

专项活动是指在常规的主干课程和辅助课程之外,专门进行的一些体验活动或者特殊活动,例如特色课程、假期活动等。

三、幼儿园教学内容1. 语言交际。

幼儿园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语言活动,如说、听、读、写,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2. 数学思维。

幼儿园应该培养幼儿的数理思维和数学能力,通过数学游戏、数学实验等活动,促进幼儿的数学发展。

3. 艺术表达。

艺术表达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音乐、舞蹈、美术、手工等活动,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4. 科学探索。

幼儿园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通过自然观察、实验活动等,促进幼儿的科学兴趣和科学能力。

5. 健康生活。

幼儿园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通过饮食、运动、保健等活动,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

四、幼儿园教学方法1. 以情境教学为主。

情境教学是一种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实际生活经验,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

2. 以游戏教学为主。

游戏教学是一种利用游戏促进幼儿发展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

大学课程知识点整理大全

大学课程知识点整理大全

大学课程知识点整理大全导论:大学课程的知识点整理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每门课程的核心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对各个学科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备考。

一、数学1. 微积分a. 极限与连续- 函数的极限- 极限的性质- 连续函数的性质b. 导数与微分- 导数的定义与性质- 高阶导数- 微分的应用c. 积分与定积分- 不定积分- 定积分与面积- 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曲线的平均值与均值定理 d. 微分方程- 一阶微分方程- 二阶线性微分方程- 变量可分离的微分方程2. 线性代数a. 行列式与矩阵- 行列式的定义与性质- 矩阵的基本运算- 逆矩阵的求解b. 向量空间与线性变换- 向量空间的定义与性质 - 子空间与基底- 线性变换的性质c.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定义- 特征值的计算- 对角化与相似矩阵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随机变量与分布函数 - 离散型随机变量- 连续型随机变量b.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 二维随机变量- 边缘分布与条件分布 - 相互独立与不相关c. 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 - 参数估计的基本原理 - 点估计与区间估计- 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 常用假设检验方法二、物理学1. 力学a.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b. 动能与动量- 动能的定义与计算 - 动量的定义与计算 - 质心与碰撞c. 万有引力与运动规律 - 万有引力定律- 行星运动定律- 圆周运动与向心力2. 电磁学a. 静电学- 高斯定律- 电势与电场b. 电流与电磁感应- 安培定律- 磁场的产生与性质 -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3. 光学a. 几何光学- 反射与折射定律- 成像公式与应用- 光的衍射与干涉b. 物理光学- 光的波动性质- 干涉与衍射实验- 互斥与相干4. 热学a. 温度与热量- 温度的定义与测量- 热容与比热容b. 热力学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 熵的定义与增加- 热力学循环与效率三、化学1.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a.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原子与分子的结构-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 电子排布规律b. 化学键与化合物- 离子键、共价键与金属键 - 分子式与化合价- 酸碱中和与氧化还原2. 物质的变化与反应a. 平衡常数与化学平衡- 平衡常数的定义与计算- 平衡的移动与影响b. 化学动力学- 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 反应速率方程与速率常数-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3. 化学能量与热力学a. 反应焓与反应熵- 反应焓的计算与热效应- 反应熵的计算与熵变- 自由能与反应方向以上仅为各学科知识点的概要整理,具体的学科知识点还需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进一步学习与掌握。

课程知识点问题总结

课程知识点问题总结

课程知识点问题总结1. 课程基本概念(1) 什么是该课程的核心概念?(2) 在该课程中,有哪些基本概念是关键的?(3) 这些基本概念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4)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基本概念如何运用?2. 课程重点知识点(1) 该课程的重点知识点有哪些?(2) 这些知识点在整个课程中所处的地位如何?(3) 这些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对该课程的学习有什么影响?(4) 如何更好地掌握这些重点知识点?3. 课程难点知识点(1) 在该课程中,有哪些知识点是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的?(2) 针对这些难点知识点,有哪些解决的方法和技巧?(3) 学生在学习这些难点知识点时,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4) 在复习和准备考试时,如何更好地克服这些难点知识点?4. 课程知识点的应用(1) 在实际生活中,该课程的知识点有哪些应用?(2) 这些知识点在各行各业中有着怎样的应用价值?(3)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点?(4) 这些知识点在未来发展中的趋势和应用前景如何?5. 课程知识点的扩展(1) 在该课程中,有哪些知识点是可以进行扩展的?(2) 在扩展这些知识点时,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和方法?(3) 在扩展知识点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4) 通过扩展知识点,能够对该课程的学习有哪些帮助?6. 课程知识点的整合(1) 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有哪些知识点是需要进行整合的?(2) 在整合这些知识点时,应该如何进行操作?(3) 通过整合知识点,有哪些可以得到的收获?(4) 这种整合方法在学习其他课程中是否也适用?总结:在学习课程过程中,课程知识点总结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总结,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巩固学习成果,还可以为期末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

希望本文的总结对学生们有所帮助,希望学生们能够根据以上的问题对课程知识点进行更好地总结,以便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大学课程相关知识点总结

大学课程相关知识点总结

大学课程相关知识点总结一、大学课程的概念大学课程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经过一定时间的教学活动组织,依照一定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有意识地安排的一系列学习任务、活动和资源的集合。

大学课程是大学教学活动的核心,它是大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形式,是实施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二、大学课程的分类1. 按教学目标分类根据大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将大学课程分为文科、理科、工科、农科等不同类型的课程。

2. 按教学内容分类根据大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将大学课程分为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

3. 按教学形式分类根据大学课程的教学形式,可以将大学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实习课程等。

4. 按学分要求分类根据大学课程的学分要求,可以将大学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5. 按学期学制分类根据大学课程的学期学制,可以将大学课程分为学年制课程和学期制课程。

三、大学课程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师为指导学生的学习而确定的,帮助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和新经验的预期结果。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

2. 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进行选择。

3. 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教育手段、教学手法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方式。

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环境的特点进行选择。

4. 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手段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信息传递和知识传授的工具和手段。

教学手段要根据教学方法的要求和教学现实的要求进行选择。

5. 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学资源是指帮助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资源。

包括学校的教学设施、教学用品、教学设备、教学技术、教学资料、教育环境和人力资源等。

6. 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环境是指师生共同活动的物质空间和氛围。

教学环境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环境。

7. 教学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是指教师通过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手段对教学活动进行的计划和安排。

课程规范知识点总结

课程规范知识点总结

课程规范知识点总结一、课程规范的基本概念和意义1. 课程规范的基本概念课程规范是指符合教育法规和教学要求的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评价等方面的规范要求。

通过课程规范,可以保障课程的质量,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课程规范的意义课程规范对于教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课程规范可以保障教学的合法性和规范性,避免教学活动出现违规行为和不当做法。

其次,课程规范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的深入和不断提升。

最后,课程规范可以让教学变得更加科学和规范,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有效沟通。

二、课程规范的基本要素和设计原则1. 课程规范的基本要素(1)课程目标:明确课程培养目标和学习要求,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2)课程内容:选取符合教育规划标准和学科特点的内容,保障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教学方法:采用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保障教学过程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4)教学评价: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考核制度,保障学生成绩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2. 课程规范的设计原则(1)科学性原则:课程规范设计应当符合教育规划标准和学科特点,保障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灵活性原则:课程规范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水平,保障教学过程的灵活性和差异化。

(3)适应性原则:课程规范设计应当根据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变化,保障课程设计和实施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三、课程规范的实施和评价1. 课程规范的实施(1)教学计划:制定符合学校教学进度和学科特点的教学计划,明确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要求等。

(2)教学过程:教师应当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实施,确保课程规范得以贯彻执行。

(3)教学评价: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考核,确保学生成绩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2. 课程规范的评价(1)学生评价:学生可以通过书面调查、口头讨论、实践操作等方式对课程规范进行评价,反馈课程的优缺点。

下周要讲的知识点总结

下周要讲的知识点总结

下周要讲的知识点总结
1. 生物学:我们将学习细胞结构、细胞代谢和细胞分裂的知识。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它们通过代谢活动维持着生命的活动,并通过分裂来进行繁殖。

这些知识对于理解生物体
内部的复杂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

2. 物理学:我们将学习力学的知识,包括牛顿定律、动量和能量的转化等内容。

力学是物
理学的基础,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力的作用。

3. 化学:我们将学习化学键和化学反应的知识。

化学键是分子内原子之间的吸引力,它决
定了分子的稳定性和性质。

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的转化过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化学
物质的变化规律。

4. 数学:我们将学习三角函数的知识,包括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数等。

三角函数是数学中
的基础内容,它们在数学、物理、工程等领域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5. 历史:我们将学习中国古代的历史知识,包括夏商周三代的变迁和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
等内容。

了解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历程。

6. 地理:我们将学习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知识。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和人类活动
空间的科学,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生活的环境和地球的多样性。

7. 政治:我们将学习国家政权和国家机构的知识。

政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国家政权和国家机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国家的管理和运行。

这些知识点都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推动社会进步。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掌握这些知识,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校本课程知识点总结

校本课程知识点总结

校本课程知识点总结一、教师概述1、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和落实者,需具备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

教师应熟悉校本课程,了解学科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评价标准,定期进行教学效果评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生概述1、学生是校本课程的主体,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兴趣,需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指导。

2、学生应在课程中获取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3、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个人价值。

三、课程知识点1、校本课程的概念和特点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由学校自主制定和实施的课程。

其特点如下:(1)灵活多样:校本课程不受统一的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的限制,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灵活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活动。

(2)个性化:校本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和兴趣,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3)师生参与:校本课程的设计和实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4)培养综合素质:校本课程注重学科知识的教学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2、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1)校本课程的设计原则①以学生为中心:校本课程的设计应以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为基础,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② 精准定位:校本课程的设计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明确课程目标和教学重点,切实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③ 多样化教学:校本课程的设计应结合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活动课程知识点汇总

活动课程知识点汇总

活动课程知识点汇总㈠活动课程论的特点。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指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代表人物是是杜威。

其主要特点是:①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②强调儿童的主动性,重视儿童能力的培养。

㈡活动中心课程论的观点。

:(1)课程应以儿童活动为中心;(2)课程的组织心理学化;(3)课程要考虑到儿的需要和兴趣。

三,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观点。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主要观点包括:主张以学科逻辑体系为核心;主张分科教学。

四,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五,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

泰勒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

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1)确定目标: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这是最关键的一步)(2)选择经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组织经验: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评价结果: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真正得到实现?六,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以纲要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3)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参考书等。

七,课程计划的含义和内容。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其中,教学科目的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内容。

八,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道法三年级知识点汇总

道法三年级知识点汇总

道法三年级知识点汇总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重要课程。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形成基本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关键时期。

以下是三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些知识点汇总:
1. 尊重他人:学会尊重他人,理解尊重是相互的,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

2. 诚实守信:培养诚实的品质,不撒谎,不欺骗,做到言行一致。

3. 遵守规则:了解并遵守学校和社会的基本规则,如交通规则、学校纪律等。

4. 团结协作:学会与同学、老师和家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5. 热爱劳动: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和学校劳动。

6. 保护环境: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养成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好习惯。

7. 珍爱生命: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学会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8. 热爱祖国:了解国家的基本情况,培养爱国情怀,尊重国旗、国徽和国歌。

9. 遵守法律: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如《未成年人保护法》,知道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10. 学会感恩:培养感恩的心态,感谢父母、老师和社会给予的帮助
和支持。

11. 自我管理: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包括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等。

12. 积极面对困难:学会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培养解决问题的
能力。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三年级的学生可以逐步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成为有责任感和良好品质的公民打下基础。

同时,家长和老师也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帮助孩子们更好地
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这一时期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 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
– 1887年,美国学者伍德罗· 威尔逊:《行政 学之研究》一文,“行政学”作为一个行 政管理学的概念,标志现代意义上的行政 学在西方的产生; – 1900年,美国学者古德诺:《政治与行政》 一书,提出政治与行政分离的主张,促成 了行政学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 – 在这一时期里,行政管理学建立了基本的 理论基础,形成了初步的学科体系,产生 了比较大的影响。
C、效率公平平衡论:以最小的公平代价
换取最大的效率结果。在混合经济的基 础上建立一种兼顾公平与效率、结果均 等与机会均等的制度。
如何解决?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其
依据主要是效率原则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 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调节各收入 主体之间现金或实物的分配过程。
3、文化职能:A、意识形态职能;B、
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职能;C、发展文学 艺术和体育职能
韩国申报的江陵端
午祭巴黎时间2005 年11月24日被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正式确 定为“人类传说及 无形遗产著作” 。
4、社会职能:政府的社会职能是指政府
除政治、经济和文化职能之外的社会管 理职能。
3、理顺政府与社会关系:“小政府、
大社会”
4、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关系:明确职责
分工
以交通为例,有主管水路交通和陆路交通
的交通部,也有只管空中交通的民航总局, 还有只管水利而无权管理水上交通的水利 部;再以水污染为例,国家环保总局和水 利部都在管理,都在争夺管理权。
1、理顺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之
四、我国现阶段政府行政职能的 转变
(一)行政职能重心的转移:经济职能
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地位上升
(二)行政职能方式的转变: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
(三)行政职能关系的转变:
1、理顺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之
间的职能关系
– 必须在合理划分事权、财权的基础上,明确 中央与地方的职能关系
会公共组织在依法对国家及社会公共事 务实施管理和服务时所负有的职责和发 挥的功能。
四、有关行政职能问题的争论
(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涉及到政府的经济职能,市场失灵和政
府失灵问题是核心问题。 1、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s
– 因为市场局限性和缺陷所导致资源配制的低 效率。
A、垄断:完全竞争假定在经济运行中存
• 2002年,全国2860个县(市)中,预算赤字县 共计706个,占比达到25%。我国全部地方政 府债务至少在1万亿元以上。 • 中央财政蒸蒸日上,省级财政喜气洋洋,市级 财政勉勉强强,县级财政哭爹叫娘,乡镇财政 立马就黄
2、理顺政企关系 – A、所有权和经营 权分开 – B、理顺产权关系, 政府的国有资产所 有者职能和行政管 理职能分开
2、政府失灵:Government Failures
升比较注重资历。
A、缺乏激励机制。薪资弹性小,晋
B、垄断是政府无法克服的弱点。
C、政府的政绩不易直接评估。
3、政府干预
政府干预要遵循以下原则:
– A、政府与市场不能互相替代。 – B、政府干预经济仅界定在弥补和防止市场 失效的范围。 – C、政府干预也必须讲究成本效益。
– A、维持社会秩序,保证人身安全和私人财 产安全的职能; – B、确保社会公平分配; – C、环境保护的职能; – D、社会保障职能。
• 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至少应当包括社 会保险、社会救济或者国家救济、社会福利、 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等几方面的内容。此外我 国还建有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制度和生育保 险制度等。
在独占、寡头垄断、过度竞争等问题, 结果会损害社会效率; B、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或非排他 性”,如国防、清洁的空气 C、外部性问题:污染、教育; D、信息不对称问题:二手车市场、医疗; E、公平问题:义务教育、房地产; F、偏好不合理:毒品; 跳 过 G、经济周期问题

间的职能关系
– 必须在合理划分事权、财权的基础上,明确 中央与地方的职能关系
(三)“东亚金融危机”:后发 展国家政府行政职能的纠正


“东亚金融危机”事实上是“公共 政策”的危机
未能及时有效地调整政府的职能和公 共行政的管理方式、改变经济增长的 方式。体制僵化、政策缺乏前瞻性、 行政能力低下,是东亚金融危机的主 因之一。
二、行政职能含义
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其他社
第三章 行政职能
第一节 行政职能概述
一、现代行政职能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一)由来——罗斯福“新政” (1)历史背景:1929-1932年资本主义世界经
济危机
(2)“新政”的主要内容:“伸出看得
见的手” a、扩充总统的立法职能; b、扩充总统的行政职能:建立总统办公 厅和各种辅助机构,总统直接领导预算 局、经济顾问委员会、国家安全委员会 c、扩充总统的经济职能:设立田纳西河 流域管理局等经济管理机构;第一次规 定联邦政府对华尔街(WallStreet)的管 制;由政府承担巨大的公共工程开支并 进行工程监管。
第二节 政府行政职能的转变
一、行政职能的主要内容 – 按照按作用的领域划分:包括政治职能、经 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 – 1、政治职能:
• A政治统治职能。 • B保卫国家主权的职能。 • C民主职能。
2、经济职能:
A规范和稳定市场秩序,确保自由竞争
的职能; B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确保国民经济 平衡发展的职能; C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弥补市场的不 足的职能; D管理国有资产的职能
– 管理上强调标准化管理,注重效率的提高, 忽视人的尊严和行为的研究。(采用胡萝 卜加大棒的方式管理人)
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强调要实现行政组织 的合理化、行政过程的制度化、行政行 为的效率化、行政方法的标准化。系统 地提出了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 和方法。
3、修正公共行政研究时期(20世纪30 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
– 麦克雷戈的“X-Y理论”:反映了人性论 的基本问题 。 • “X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好逸恶劳、不 负责的,应以严 格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
• “Y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勤劳和负责 的, 关键在于引导 狼性文化与柔性关怀
– 行政理论发展强调政治与行政的配合;民 主与效率的一致;以人为本的行政观;重
–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行为科学研究兴起, 强调从人的作用、需求、动机、相互关
系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研究其对管理活动 及其结果的影响。 – 1927-1932年梅奥的霍桑试验 –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需要 社交需要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尊重需要
• 其中 5. 自我实现需要 • 生理需要—— 是人的饥、渴、生育等基本生理 机能 4. 尊重需要 • 安全需要—— 泛指广义的安全。如职业、劳动、 心理、环境等方面的安全 3. 社交需要 • 社交需要—— 包括友谊与归属感 • 尊重需要—— 包括自我尊重(自信心、自豪感 2. 安全需要 和胜利感)与社会尊重(能力、成就得到社会 的认可) 1. 生理需要 • 自我实现的需要 ——指人们发挥潜能、实现社 会抱负的需要
2、公平和效率的争论:三种争论
Hale Waihona Puke A、效率优先论:效率是个人勤奋的结果,
直接反映出个人的努力程度,多劳多得; 效率反映了公平。 B、公平优先论:
– 对财产、信息、社会关系、教育程度的占有, 严重破坏“机会均等”原则,形成事实上的 权利不平等。 – 市场从来就不是按照个人对社会的实际贡献 评价和支付报酬的。如资本市场。
2、传统公共行政研究时期(以1911年 美国人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一文至 20世纪30年代)。
– 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标准化的工作环境、 工作方式、工作流程来提高工人的效率);
– 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管理的十四项原 则;管理的五要素:计划、组织、指挥、 协调、控制); – 组织理论之父—韦伯(官僚组织理论:等 级制原则、人员考试任用、书面形式的规 章制度、非人格化的管理、固定的薪酬、 据工作成就升迁和奖惩)。
第一章 绪论
一、行政管理学的概念
(一)行政的概念。
– 最广义行政说:行政是指国家所有机关 (包括立法、司法、行政系统所属部门) 和所有企事业单位的计划、决策、协调、 人事、后勤事务等活动的管理与处理。 – 广义行政说:行政指一种与政治相分离
的,为了实现国家目的的执行活动。 – 狭义行政说:行政是指除国家立法、司 法系统以外的行政系统所从事的公务活 动。
视非正式组织。
4、整合公共行政研究时期(20世纪60 年代)
– 管理理论有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 学派等等,理论学派林立。 – 最显著的特点: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 最新成果广泛应用到行政管理的研究中来,
使行政管理日益成为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 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学科。生态行政学、新 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分析等出现。
(3)“新政”的实施成果:重新振兴
了美国经济,政府干预经济和社会事务 成为共识 (二)“东亚经济奇迹”:后发展国家 政府行政职能的体现 (1)普遍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 (2)“官-产-学”高度协同的一体化的 经济发展和运行体制。 (3)“良性互动”:民众大力支持 (4)经验:后发展中国家政府导向型 经济发展战略有其必然性
四、效率(Efficiency)和公平 (Justice)的关系
1、公平和效率的含义:曼昆(Gregory
Mankiw) A、效率是社会能从稀缺资源中获得更多 的东西,即产出最大化; B、公平是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的平等 分配; C、效率是如何使经济蛋糕变大,平等是 如何公平分配经济蛋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