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科学的起源》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价值起源读后感

价值起源读后感

价值起源读后感这是一本对价值观具有启蒙意义的好书。

它给了我很多思考,很多收获,让我感受到无穷的力量,领悟到前进的方向。

通过阅读,可以看出这是由李普曼所写的《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的中文版。

这个题目使我不禁想起李普曼,因为他的研究与我的兴趣爱好相关,都与民族主义、集体主义息息相关。

而且从他自己的讲述中,我发现他不仅能熟练运用英语,还将中国哲学融入其中。

比如,关于“大同”,李普曼认为我们应当实现一种完美的社会主义理想,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满足,每一个人都获得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价值起源》告诉我们:人要学会知足,并勇敢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还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各种技能,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也要培养健康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等等。

这些观点既朴实又具有启发性,我深深地被打动了。

特别是书中提到的“德鲁克之问”,一直困扰着我。

为什么美国人最富有?为什么德国人最重视精神生活?我们常常听说:“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却给你开启了另外一扇窗。

”可是,我觉得上帝把门关上了,但窗户也关上了,因为美国人只能造航天飞机。

如果没有了政府的投资,美国早就破产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德国在经济危机中表现突出,中国陷入困境的原因。

还有,如果说没有政府的干预,美国的基础设施可能已经崩溃。

没有了美国政府的投资,欧洲的经济肯定早已停滞,亚洲的很多经济体也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

“在这里,我有一个关于美国和欧洲强大基础设施的故事。

一百年前,我们两国合作建设欧洲铁路网。

美国出钱,出人,出机器,还帮助他们招募人员。

美国支付的工程费用高达一亿五千万美元。

欧洲却不曾感激美国,认为它在从中渔利,抢走属于他们的利益。

”这些问题也许困扰着许多人,是的,我们的文化并不要求我们这样做。

我们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从未见过哪位主人公为了革命理想去牺牲自己的生命,尽管有千万条阻挠的理由。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反过来想:政府不一定要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

我们的“智囊团”,比如专家组,学者委员会等,不正是在很多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吗?这种非官方的决策过程,是很难评估其结果的。

西方世界的兴起读书报告读书笔记

西方世界的兴起读书报告读书笔记

西方世界的兴起读书报告读书笔记《西方世界的兴起》读书报告阅读各类不同的书籍,一直是我的爱好。

书籍不但有助于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也是寂寞时的朋友,逆境中的慰藉,求知上的导师。

不同的心况和环境下,对书的选择也不尽相同。

最近,我有幸读完了诺斯和托马斯合著的《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

阅读的原因很简单,我大学选修的是××史。

这本书所涉及的西方国家中世纪经济史是我比较生疏的领域,以前的历史课只讲述中世纪的一个概况,而这本书正好填补了我的历史知识断档。

所以希望在《西方世界的兴起》这本新经济史学的经典之作中,汲取到人类文化的瑰宝。

一、阅读概要:《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共分三篇十二章。

第一篇:理论和概述;第二篇:公元900~1500年;第三篇:公元1500~1700年。

在本书中,诺斯和托马斯是围绕着土地和人口的增长问题展开论述的,解读了900~1500年间整个西欧的发展过程,尝试“为西方世界的兴起这一独有的历史成就的原因作出解释”;作者提出的中心论题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

有效率的经济组织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以便造成一种激励,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

并将制度创新的原因引向了人口增长,强调在西方世界的不同时期,人口变迁发挥了不同作用,引致出一系列的制度变迁,从而将西方世界引向近现代的兴盛。

又通过西欧各国制度和所有权安排的差异来论证经济表现的差异。

作者认为进入16世纪,按照历史沿革是“马尔萨斯抑制”的时期,在同等历史下,西欧经济并没有大面积衰退,特别是荷兰(尼德兰)和英格兰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而法兰西和西班牙变成了落伍者,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在于经济组织的效率。

法国和西班牙由于王权的垄断,使得人们的所有权得不到保障,必然影响经济的发展。

和他们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荷兰(尼德兰)和英国,这两个国家良好的制度框架为所有权提供了保障,进而一系列的创新为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争论及其意义 ——兼评《西方科学的起源》

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争论及其意义 ——兼评《西方科学的起源》

北大科学史与科学哲学- 科学史- 科学史总论: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争论及其意义——兼评《西方科学的起源》作者简介: 江晓原:江晓原(1955-),男,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教授文章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01加入时间: 2008-03-03阅读次数:1580 次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争论及其意义——兼评《西方科学的起源》江晓原一、中国古代有无科学之论战关于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的问题,在20世纪初年的一些著名中国学者看来,根本就不是问题——他们认为中国古代当然是没有科学的。

例如,1915年任鸿隽在《科学》创刊号上发表《说中国无科学的原因》,1922年冯友兰在《国际伦理学杂志》上用英文发表《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对中国哲学的历史及其后果的一种解释》一文,直到1944年竺可桢发表《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产生自然科学?》一文,意见都是相同的。

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定义问题。

在20世纪初那些最先提出中国为什么无科学这一问题的人士心目中,“科学”的定义是相当明确而一致的:“科学”是指在近代欧洲出现的科学理论、实验方法、机构组织、评判规则等一整套东西。

上述诸人不约而同都使用这一定义。

这个定义实在是非常自然的,因为大家心里都明白科学确实是西方来的。

事实上,在中国的传统语汇中,甚至就根本没有“科学”这样一个词。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却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了——因为许多学者极力主张中国古代是有科学的。

于是“有”、“无”两派,各逞利辩,倒是使得关于这一问题的思考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拓展。

90年代初《天学真原》出版后,逐渐被“无”派当作一把有用的兵刃,不时拿它向“有”派挥舞——因为此书用大量史料和分析,论证了中国古代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学,这被认为在客观上从一个学科为“无”派提供了证据,并且还提供了新的论证思路。

另一方面,“有”派的论证“也有许多高招”:比如,先改变科学的定义,把科学定义成一种中国古代存在着的东西(至少是他们认为存在着的),然后断言中国古代有科学。

西方科学的源流 西方科学的限度与反省

西方科学的源流 西方科学的限度与反省

西方科学的源流西方科学的限度与反省〈一〉左图:柏拉图的思想几乎影响了后来的所有西方思想家。

他认为人看到的世界不是真正的真相,但是他在研究世界时,把人和世界割裂开来。

(法新社)中图:培根主张建立归纳法,提倡以科学实验和经验事实作为科学的起点和基础。

(维基)右图:爱因斯坦一九五零年照片。

(GettyImages)许多人视科学为真理。

了解科学究竟是什么,对于真正诚实的理性思考,可能会有些许的帮助……今天的科学是以西方科学为绝对主体的。

在西方,随着宗教的衰落和理性主意的盛行,科学逐渐取得了凌驾一切的地位。

在今天的世界上,虽然表面上仍有各种信仰、学说等,其实真正占主体地位的价值观仍是科学价值观。

但是,西方理性思维具备很强的自我反思能力。

从某种程度讲,西方知识份子对科学的反思,和对科学局限性的理解,要远远深过同时期的中国知识人。

在这个系列文章里,我们就西方科学的起源、异化、东方科学的特点等方面探讨一下关于科学的最根本的一些问题。

由于许多人几乎视科学为真理,了解科学究竟是什么,对于真正诚实的理性思考,可能会有些许的帮助。

一、西方科学溯源:希腊文明西方科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爱智主义的精神传统。

它的奠基者柏拉图认为,科学知识是人对事物的了解,是人的智慧的体现。

在柏拉图看来,人通过感官所认识到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

这也许是对的。

但他在追索世界的真实图景的同时,把人放在了真实世界的外面。

此外,原子论哲学的形成,又为科学的发展建立了分析方法和还原的理想。

所谓分,是指把真实的世界拆分成无限多的、再不可分的、彼此缺乏内在联系的基本粒子;所谓还原,就是将万事万物(也包括人)看作一堆堆的活动着的原子的单纯叠加,一旦了解了一个原子的结构和活动规律,就掌握了一切。

分析的实践操作就是以解剖人体著称的希波克拉底医学体系。

希腊人的智慧不局限于对现象的观察,以阿基米得为代表的几何学的发达,使得他们能够以“线型推理”的逻辑考察世界。

西方科学起源《对科学革命的认识》

西方科学起源《对科学革命的认识》

对科学革命的认识摘要鉴于课程名称叫做《西方科学的起源》,因此我更愿意谈一些关于科学以及科学革命的认识。

之所以要讨论科学是因为她是我们讨论科学革命的前提,不明白什么是科学就搞不懂什么是科学革命。

科学非同于科技,当然科学革命也自然不同于科技革命,下面就科学和科学革命做详细阐述。

正文当我们咋一看科学与科技时,也许大家会认为科学就是科技,当然科技就是科学。

但是当我们仔细思考时发现,却发现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首先科技重点是“技”这个字,因此他是指综合的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技术动力,即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相应的科学则更注重“学”,学有学术、学识的意思,因此他是一项综合的理论知识体系。

科学重在理论知识的探究与推敲,最终要有完备的、能使人信服的自己的观点学说。

而科技则实为操作的规范,是通过前人的努力和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一些便于人类劳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工具或者技术。

总体来说,科学是理论,科技是实物或者为操作服务的思想。

比如历史上有名的爱因斯坦“相对论”,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这些都是科学。

因为它是对自然的认识,是对自然规律的一种客观认识,是科学的内涵、事实、规律。

然而有些即便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的认识,但是他未必是科学。

有些是从本质上就与科学不沾边,比如历史、文学,经济学都不是科学。

有些是披着科学外衣的伪科学,比如营养学,美容学都是科学,但是有些商家打着美容养颜营养的幌子做虚假、夸大宣传就不再是科学的范畴了。

在弄清楚科学与科技的区别之后,谈论关于科学革命的认识。

记得在课堂上当老师播放出课件的第一张PPT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节课要讲科学革命啊,这个我比较清楚了,什么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啊都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但是在上课途中我越来越感觉不对劲,怎么跟我想的不一样呢,这怎么跟我印象中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的那些内容不大一样。

老师在课堂尾声时抛出了“什么是科学革命”的问题。

这个时候我才开始思考,什么是科学革命。

科学的起源(共5篇)

科学的起源(共5篇)

科学的起源(共5篇)第一篇:科学的起源科学的起源何以只有在基督教西方,科学才成为一项独立的事业? 正如Whitehead所指出的,科学并非起源于爱奥尼亚人的形而上学,也非起源于以婆罗门教—佛教—道教为代表的东方,更不是起源于流行占星术的埃及与玛雅文明,而是起源于基督教西方的中心地带。

这决非偶然。

虽然伽利略与教会闹翻,但如果道成肉身的信仰未曾首先将一种关于现实、价值和万物秩序的观念赋予给他,他可能就不会劳神费力地去研究木星,并将物体从塔上掷下了。

(Walker Percy, 迷失在宇宙里)在大众的心目中,科学与宗教完全敌视:科学拥抱事实和证据,而宗教宣示盲目的信仰。

然而正如许多简单化的大众观念一样,这一见解是错误的。

现代科学不仅与基督教相兼容,事实上只有在基督教里它才能找到自己的源头。

这当然不是说,圣经就象一些福音派基督徒企图使我们相信的那样,是一本蕴含基本科学真理的教科书。

基督教信仰中包含着更为深刻的真理——关乎人在上帝创造的世界中居何地位、上帝为谁,以及他是如何自由地创造宇宙的。

这些真理连同其哲学推理一道,使得心智对自然的探索成为可能。

在很大程度上,现代人的头脑极少思及这些观念,就象鱼无视它赖以呼吸的水一样。

对于那些生长在科学世界的人们来说,要理解古代精神所处的困境是相当困难的,因为那种精神被禁锢于一个永恒而武断的世界里。

而对于生长在后基督教世界的人们来说,要理解基督教观念带给古代精神的惊异与解放同样十分困难。

以下的内容是对著名的科学史学家及邓普顿奖获得者Stanley Jaki最为著名的著作所做的简要介绍。

基督教信仰何以为科学的成长提供了一种文化母体?在《基督与科学》(Christ and Science, P.23)中,Jaki对于现代科学只诞生于基督教西欧给出了四种原因:1.「基督教关于造物主的信念使得人们对自然的思考再一次获得重大突破。

只有一位真正超越的造物主才可能具有足够的力量来创造一种包含自主规律的自然,同时他掌控自然的权能并不会因此而被削弱。

科学思想史,西方科学的起源读书报告之古代数学科学

科学思想史,西方科学的起源读书报告之古代数学科学

2013 —2014学年第一学期《科学思想史》读书报告专业班级应用物理12级4班姓名李柄志学号 ******** 小组第五组(古代数学科学)日期 2013-12-17《西方科学的起源》——古代数学科学读书报告本学期在科学思想史的课堂上读了不少书,增长了许多知识,而作为第五组的一员,我主要阅读了《西方科学的起源》这本书中的第五章——古代数学科学。

以下是我读书及参阅相关文章后对古代数学科学的一些见解和感受,由于水平有限,望老师批评指正。

书中的古代数学科学主要是指古代希腊时期的数学理论与成就,由于古代并没有严格的学科分类,所以这里的数学并非仅仅是指当前我们所接触的数学学科,而是物理学、天文学、数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

而要了解这些,必须先了解古希腊的纯数学成就。

古希腊数学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不论从哪方面来衡量,都会令人感到其辉煌。

希腊数学产生了数学精神,即数学证明的演绎推理方法。

这時的数学精神所产生的任何思想,在后來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希腊数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期约为公元前七世纪中叶到公元前三世纪,从伊奥尼亚学派到柏拉图学派为止,;第二期从欧几里得起到公元前146年,希腊陷于罗马为止,是亚历山大前期,;第三期是罗马人统治下的时期,结束于641年亚历山大被阿拉伯人占领,是亚历山大后期。

在西方科学传统中一直争论世界的本质是否是数学,它是我们用以深入了解世界的途径,还仅仅是用于表面的、数量的方面而始终未触及最终实在。

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倾向于世界是彻头彻尾的数。

在毕达哥拉斯之前,人们并没有清楚认识到几何的证明是要有假设的,几何学所取得的一些结构,大都靠经验得出。

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互之间、规律与规律的交互作用等,都未有过说明。

是毕达哥拉斯在发展几何的过程中率先制定“公设”或“公理”,然后再经过严格的推导、演绎来进行。

把证明引入数学是毕达哥拉斯伟大功绩之一。

毕达哥拉斯的第二个贡献是提出抽象。

西方科学的起源读后感

西方科学的起源读后感

【经典悦读】杜金鑫:千万思路的纵横——《西方科学的起源》读后感本书根据文字产生前的各种猜测和文字出现后对西方科学发展记录等叙述了西方科学的崛起和思想的不断复兴,客观的描述了中世纪及中世纪以前西方科学的兴衰,让我在阅读本书后,不禁思考现在科学的发展方向。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兴如何?衰如何?纵观历史,历史上发生的每一件事看似偶然,其实是必然的。

中世纪以前的西方世界,百家争鸣,人才济济;中世纪的西方世界,人们尽管可以在学校接受教育,但是在科学界却很少有新的建树。

据此,我们能说中世纪以前的人们勤劳聪明,中世纪的人们死板迂腐吗?不能!我的想法就是:中世纪恰好是一个缓冲间段,使人们将先前的知识进行了很好的整理,无论在发展间段,还是缓冲或者辉煌间段,都伴随着人们的努力,尽管在某些人看来中世纪的美好时光是被浪费了,而在我看来,任何努力都是可敬的,如果没有中世纪这个缓冲间段,那么伽利略、牛顿等近代科学界的辉煌成就还是一个未知数。

我在阅读此书时,被文中各位大师深深的震撼了,他们没有我们如今的条件,但是地域限制的住他们的身体,却无法限制他们的思想,各种大胆的思想与现在的各种事实不谋而合,让我叹为观止。

同时,也为我们研究科学指明了道路,那就是认真学好现在的各种科学理论,但不能被其限制自己的思想,有根据且大胆的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考虑问题要谨慎且全面;要勇敢地提出问题,不要害怕嘲笑。

科学,不止在书本上,它在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需要我们去探索、发现。

再者,在以前的观念中,我对教会一直停留在伽利略被逼迫的恶劣态度中,而在阅读此书后,我的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会对西方科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隐修院、学校等的发展都表示出教会对于知识的尊重,无论是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在中世纪都对科学事业有一定的支持和保护作用,而且对中世纪科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我也懂得了要全面客观地看待事物的发展,不去盲目追求、亦不去刻意的诋毁。

《西方宗教的源头》读后感

《西方宗教的源头》读后感

《西方宗教的源头》读后感《西方宗教的源头》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通过对西方宗教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进行深入探讨,揭示了宗教对人类文明和社会的深远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收获了对西方宗教的更深入理解,还对人类信仰和精神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中首先对西方宗教的起源进行了回顾,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到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兴起,逐步揭示了宗教在西方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作者通过对圣经和其他经典文献的解读,深入探讨了宗教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让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宗教对人类生活和道德观念的影响。

在书中,我也发现了许多关于宗教的新思考。

宗教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对神秘力量的崇拜和追求,更是对人类精神需求的满足和安慰。

宗教给予人们信仰和希望,让他们在困难和挫折中找到力量和勇气,同时也引导人们秉持善良和正义,追求美好的生活。

另外,书中还对宗教与科学、政治等领域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宗教与科学在对人类世界的解释和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但二者又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多维度。

宗教在政治领域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宗教信仰对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的影响深远而广泛,宗教与政治的关系也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通过阅读《西方宗教的源头》,我对宗教的本质和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宗教不仅是人类对神秘力量的追求,更是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宗教给予人们信仰和希望,让他们在困难和挫折中找到力量和勇气,同时也引导人们秉持善良和正义,追求美好的生活。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西方宗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人类信仰和精神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宗教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承载着人类对生命和宇宙的探索,同时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珍惜宗教的意义和价值,为人类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自然哲学和科学起源读后感

自然哲学和科学起源读后感

自然哲学和科学起源读后感第一篇:自然哲学和科学起源读后感读《希腊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起源》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仔细地阅读了法国作家莱昂·罗斑的作品《希腊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起源》这一本哲学范畴的书籍。

在此之前,我也阅读过哲学类的书籍,不过都是些别人的评注,感悟,里面的内容比较浅显,但现在读这本书,真的挺费劲的,刚开始的时候是读不懂的,一不留神,就忘了前面讲什么了。

我都选在大脑比较清醒的时候认真地读这本书,颇有收获。

罗斑认为希腊哲学诞生于道德和宗教,一方面是缘于公共思想上的道德要求,以及在宗教之中关于宇宙的过去或现在的历史的各种观点;另一方面,是希腊的思想家企图把关于自然秩序或行为秩序的反省思考组成一个系统。

我是完全是赞成罗斑的这一说法的。

它首先是从要对公共思想上的道德要求有明确的意识,或从宗教信仰中抽象出它所包含的关于宇宙过去或现在的历史的各种观点的努力开始。

但是这种努力呢,要看它所从事的对象是行为的规律还是外界事物的规律而大有不同,对于行为规律。

后者更大程度上发展为一种科学,一种哲学。

回想一下荷马史诗里的叙事几乎是和道德分不开的。

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虽然更多的接近了今天所谓的科学,但是还是更多的想用科学的知识来解释道德世界的事情,那个时代为什么科学发展的那么缓慢就是因为他们本身忽视了科学本身的价值,而是希望科学的知识能为当时的社会制度,社会道德服务,希望找到一个解释的突破口,甚至任何一个小的科学知识想囊括所有的道德范畴,这就会是的科学的知识失去了真实的意义,而戴上了神秘的面纱。

想苏格拉底到最后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裁判判以死刑。

直到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大家公认的希腊时代的第一个科学家,把世间万物归因于水。

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有水构成的。

他是以一种经验中的实在的东西来作为它的基础和始基的。

他已经把他的方法确定为一种归纳法,是将从感觉中所得的事实上升为普遍性的命题。

他看到或相信看到的一切都来自水的一种变化,并且最后又回复到水,然后他就以一种极大胆的类比把这一观察的结果推广到全部的事物上去。

西方世界的兴起读后感

西方世界的兴起读后感

西方世界的兴起读后感《西方世界的兴起》是一部由美国历史学家杰弗里·帕克撰写的历史著作,该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西方世界的崛起和发展历程。

通过对这部著作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西方文明的独特魅力和辉煌历史,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西方世界的兴起对全球历史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首先,帕克在书中详细分析了西方世界的兴起过程。

他指出,西方世界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从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兴起,到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再到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的发生,西方世界的兴起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进程。

帕克以独到的眼光和深入的研究,揭示了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各种因素和机制,使读者对西方世界的兴起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认识。

其次,帕克在书中对西方世界的兴起进行了深入的文化分析。

他指出,西方文明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文明之一,不仅仅是因为其在科技和经济方面的领先,更是因为其在文化和价值观念方面的独特魅力。

帕克通过对西方文化的深入解读,揭示了西方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以及其对全球文化的深远影响。

通过这些分析,读者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西方文化对全球文化的塑造和影响。

最后,帕克在书中对西方世界的兴起进行了深入的历史比较和展望。

他指出,西方世界的兴起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无数次的挑战和困难。

然而,正是由于西方世界在历史进程中所表现出的韧性和适应能力,使其得以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文明之一。

帕克还对西方世界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指出西方世界在全球化和多极化的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作用。

通过这些分析,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西方世界的兴起对全球历史和文化的深远影响,以及其在未来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西方世界的兴起》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西方世界的独特魅力和辉煌历史,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西方世界的兴起对全球历史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西方科学通史》读后感2000字【最新版】

《西方科学通史》读后感2000字【最新版】

注:尊敬的各位读者,本文是笔者读书笔记范文系列文章的一篇,由于时间关系,如有相关问题,望各位雅正。

希望本文能对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

如果您需要其它类型的读书笔记范文,可以关注笔者知识店铺。

由于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部分内容侵权请联系笔者。

《西方科学通史》读后感2000字一边是科学,一边是历史,当它们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导语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进步,人类生活的每一次飞跃,几乎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新技术新发明的出现。

前段时间,美国针对华为的禁令,从表面上看是因为美国对我国社会生产力进步的一种害怕,进而采取的一种遏制,本质上呢,却是科学技术发展引起的。

众所周知,华为在我国算是一个很强的自主研发的企业了,特别是在5G技术上,更是提前谋划提前布局,无论是发明专利的申请量,还是相关产品的研发程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屈指可数的。

而5G呢,是人类通信的下一个趋势,动不动就以“老大哥”自居的美国,自然不想落后,在技不如人的前提下,只能是不要脸用一些非常手段了。

当然,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并不是说多强,要不美国也不能随手一抓就能掐住我们的科技发展的命脉了。

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对于年轻人来说是这样,对于孩子来说也是这样。

那么,关于科学知识的普及就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了,而科学通史的普及,就是更加迫切的一件事情了。

关于本书《西方科学通史》,这其实是一套书籍,包括了《西方通史》、《西方文学通史》、《西方哲学通史》、《西方艺术通史》、《西方科学通史》以及《西方地理通史》六本书籍,从六个方面构建起来了整个西方国家文明技术的整体框架。

而今天开心爸爸要说的这本《西方科学通史》呢,针对了六大基础学科,也就是天文学,数学,物理,化学,地学与生物学,分别讲述了这些学科的主要内容,以及科学的发展历程及进展情况。

其实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科普书籍的通史,更多的是让大家看完西方科学的进步,对自己的成长有所影响,甚至有了一种愿意献身科学研究的冲动。

西方科学简史-读书笔记

西方科学简史-读书笔记

西方科学简史-读书笔记《西方科学简史》读书笔记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后,科学的历史自然也就开始了。

从最早的简单的科学知识到闲杂复杂的科学知识,科学的发展进程从未间断。

西方的科学从古代到中世纪的兴起一路发展到经典的科学再到现代科学,在各个学科都有所发展。

西方科技的发展历史主要分为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学、生物学六大基础学科。

天文学是研究宇宙内所有天体和散布其中的一切物质的起源、演化、组成、距离和运动的科学。

古埃及人创造了最早的科学,它们是西方科学发展的源头,这其中也包括天文学。

古代埃及有几份专门的草书关于天文学。

古代巴比伦人在天文上的成就与埃及人不相上下,公元前两千年左右的巴比伦人就把一年定为12个月、360天,甚至还加入闰月。

古希腊人继承了这些成就并且发扬光大。

泰勒士是古希腊的第一位天文学家,他能够预测日食。

泰勒士之后,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在天文学上都卓有成效。

古希腊关于宇宙的中心的问题有地心说和日心说。

在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争论上有许多科学家做出了很大贡献,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说在中世纪被认为是绝对的真理,而坚持日心说的科学家如哥白尼一直受到压迫。

在哥白尼之后,第谷、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等人对天文学的精确观测和分析提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他们的努力使得天文学产生了质的突变:从此,天文学将牢牢奠基于科学观测以及基于科学观测基础上的得科学理论,再也没有所谓什么是宇宙中心之类得争论。

文艺复兴过后、牛顿也在18世纪早期去世之后,天文学史上再也没有如前面几位一样划时代的大师了。

在18、19、20世纪,天文学的发展主要有三大发现:一是哈雷彗星的发现;二是布拉德雷发现光行差;三是新行星的发现。

数学大致可以说是研究数的学科,一般可分为代数学、几何学、分析学。

古希腊无疑是西方数学的发祥地,其中主要代表人物是泰勒士和毕达哥拉斯。

泰勒士最为人熟悉的成就是他通过测量日影准确的测出了金字塔的高度。

毕达哥拉斯最有名的发现就是所谓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即中国的勾股定理。

科学网—“西方科学起源于古希腊”意味着什么

科学网—“西方科学起源于古希腊”意味着什么

科学网—“西方科学起源于古希腊”意味着什么“西方科学起源于古希腊”意味着什么按照林德伯格在书中提供的线索我们可以认为,尽管差异是如此之多,但最重要的“遗传印记”与“文化特质”却是从古希腊一路延伸至今,正是它们使得古代与中世纪科学成为现代西方科学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吴燕一切都开始于一场由来已久的误会。

在公元1450年之前的2000年时间里是否曾有过一种叫作西方科学的东西?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人给出的答案是,在古希腊时代曾经有过一些和西方科学颇为相像的东西,但是在一度灿烂之后便被一个叫作“中世纪”的时期拦腰斩断。

尽管在很多给出这样一个答案的人看来,这个答案已经充分体现了对古希腊先贤的尊重与理解,但在美国科学史家林德伯格看来,它显然太过粗线条了,不但缺少起承转合的历史细节分析,而且泛泛地谈论古希腊作为西方科学源头的地位也容易产生辉格科学史问题。

所以林德伯格想要做的就是深入到他所研究的年代与人物及其活动中,从历史深处去观察以及(尤其重要的是去)理解它们,《西方科学的起源》正是这一尝试的结果。

既然是如此充满争议的问题,那么开始关于这段历史的追溯之前,作者首先便是为该书主题的合理性作出相应的解释,第一步当然就是对“(西方)科学”一词作出界定。

正像作者所说,这一定义“出奇地难下”,仅仅将其笼统地定义为“关于物质世界的有组织的系统知识”无助于问题的讨论,事实上,不同的人群按照不同标准而对科学作出的定义各有各的道理。

正如作者所观察到的,不同的“使用语境或特定语言共同体的实践”已然赋予了各种有关“科学”一词定义的合法性,因此接下来大可以将定义“科学”暂且放在一边,而进入关于使用语境的讨论,即当我们说“在公元1450年之前的2000年时间里欧洲或近东有某种东西值得被称为‘科学’”的时候,我们是在何种意义上使用“科学”一词?或者当我们说“西方科学起源于古希腊”的时候,它意味着什么?这是否表示在古代希腊曾经有过某种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西方科学相同或相似的活动?答案当然并非这么简单。

从西方文明的源头汲取智慧

从西方文明的源头汲取智慧

从西方文明的源头汲取智慧2010-09-10人民日报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4卷本《希腊哲学史》由人民出版社全部出版了。

该书是世界上第二部多卷本希腊哲学史著作,近500万字,编写历时27个春秋。

该书的出版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为什么要研究古希腊哲学?我国希腊哲学史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从事希腊哲学史研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近日,我们采访了著名哲学史家、《希腊哲学史》项目主持人汪子嵩先生。

年届九旬的汪先生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表现出“大功告成”的愉悦和惬意,对我们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回答和阐述。

古希腊哲学为西方哲学提供了基本的范畴和命题,开启了西方的科学和人文传统记者:作为研究希腊哲学史的专家,您认为希腊哲学史研究在西方哲学史研究乃至一般意义上的哲学研究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和意义?汪子嵩:古希腊哲学是激发西方思想文化活力的火种,是西方哲学的源头。

要理解西方哲学甚至西方知识系统的演进,必须回溯到古希腊哲学。

哲学在古希腊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领域,各门具体知识和学科都是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

研究古希腊哲学,可以清晰地看到西方古代哲学家是如何探索哲学的定义、探讨哲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的,有助于我们深化对许多哲学问题的理解。

记者:哲学研究离不开一系列基本概念和范畴。

古希腊哲学家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范畴,如何看待它们?汪子嵩: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虽然著述不多,有的甚至只留下一些残篇,却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基本的范畴。

比如,米利都学派最早提出了“本原”,赫拉克利特提出了“逻各斯”,爱利亚学派提出了“存在”和“非存在”,原子论哲学家提出了“原子”和“虚空”,等等。

特别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前者提出了著名的“相论”(也有人翻译成“理念论”),后者则阐述了“存在”和“本体”、“形式”和“质料”、“潜能”和“现实”等哲学范畴及其相互关系。

西方哲学(直到近代)经常使用的许多范畴,在古希腊哲学中大多已经提出来了。

研究这些范畴最初的含义及其变化发展过程,对于了解西方哲学史是十分必要也是大有裨益的。

现代科学的起源读后感

现代科学的起源读后感

现代科学的起源读后感《<现代科学的起源>读后感》哇塞!最近我读了一本超级厉害的书,叫《现代科学的起源》。

这本书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啊!一开始,我还担心这本书会很枯燥,毕竟“科学起源”这种词听起来就有点高深莫测。

可当我翻开它,就像走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书里讲了好多以前的科学家们的故事。

就比如说哥白尼吧,他居然敢挑战当时大家都深信不疑的“地心说”,提出了“日心说”。

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我不禁想到,如果是我在他那个时代,我敢不敢像他一样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呢?还有牛顿,那个被苹果砸中脑袋然后发现万有引力的天才!这难道不是一种神奇的巧合吗?就好像是老天爷专门给他安排了这么一个神奇的瞬间,让他去揭开宇宙的奥秘。

这难道不像是上天给勇敢探索的人的一份超级大礼物吗?我一边读一边在想,这些科学家们怎么就这么聪明呢?他们是天生就这么厉害吗?还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努力,更爱思考呢?记得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一起讨论这本书。

小明睁大眼睛说:“你们说,要是没有这些科学家,我们现在的生活得啥样啊?”小红歪着头回答:“那肯定很糟糕,说不定还在黑暗中摸索呢!”我也忍不住插话:“对呀,那得多可怕!他们简直就是我们的超级英雄!”读着读着,我越来越觉得,现代科学的起源就像是一场超级刺激的冒险。

那些科学家们就是勇敢的探险家,他们不怕困难,不怕被别人嘲笑,一心向着未知的领域前进。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做数学题的时候,有时候遇到难题,我想都不想就放弃了。

和这些科学家比起来,我真是太胆小,太容易退缩了!现代科学的起源,不只是一些知识和理论的诞生,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它告诉我们,要勇敢地去追求真理,不要害怕失败,不要害怕别人的眼光。

所以,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们学习,勇敢地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说不定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也能做出了不起的事情呢!你们说,难道不是吗?。

西方思想的起源 微信读书

西方思想的起源 微信读书

西方思想的起源微信读书
《西方思想的起源——古希腊哲学史论》是2018年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出版书籍,作者是聂敏里。

《西方思想的起源——古希腊哲学史论》是一本从中国学者自己的思想视野出发对古希腊哲学的正本清源之作。

它不重在知识的梳理与介绍,而重在思想的分析与检讨,上溯公元前6世纪的米利都学派,下迄公元6世纪的新柏拉图主义,上下1200余年的古希腊哲学,深
入其思想内部,探寻其内在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思想根底与究竟,力求勾勒出西方思想最初的源流与脉络,指陈其思想深处的得失与转捩,阐明其对二千余年西方思想的奠基意义与形塑作用。

聂敏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首批杰出人文学者。

主要从事古希腊哲学的教学和研究,长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本科生的西方哲学史专业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与爱戴。

出版有学术专著《存在与实体——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Z
卷研究(Z 1-9)》、《实体与形式——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Z
卷研究(Z 10-17)》,译著有《20世纪亚里士多德研究文选》、《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原文精选的批评史》,在学界享有广泛的声誉。

《存在与实体》先后获得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实体与形式》入选2015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科学的起源》读书报告《西方科学的起源》是美国学者戴维·林德伯格的著作,林德伯格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著名科学史教授,曾任人文研究所所长,作者本人于1999年获世界科学史界最高奖项——萨顿奖章。

本书有一个很显眼的副标题——公元前六百年至公元一千四百五十年宗教、哲学和社会建制大背景下的欧洲科学传统,我们首先从这里得知了本书探讨的范围问题,包括历史的和空间的范围,其实作者在此也是有深层次考虑的。

本书是一本普及性的读物,所以作者在本书中始终贯彻的一个原则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但这并不能影响作者在书本中叙述的思想的深刻性,也并不妨碍此书的学术价值。

关于近现代的西方科学技术,我们大多都是熟知的,即使谈不上了如指掌,但置身于其中,我们还是或多或少能够切身感触到的,但把历史向前推进到中世纪,甚至古希腊,我们又知道多少呢?恐怕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吧,林德伯格著此书,首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想我们介绍具体的欧洲科学技术发展历史,除此之外,作者还把自己的一些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介绍给读者。

在本书中,作者从古希腊时代开始,引领我们走过两千多年的历史画卷,顺着作者指引的方向,我们看到了人类社会发展中科学的雏形,然后在各种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宗教的、哲学的因素和背景影响下科学是如何一步步向前发展的,是如何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又辗转到了伊斯兰世界的,然后静静地等待文艺复兴的曙光,所有这一切,作者在书中都有详实而审慎的叙述,同时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独到的学术观点,新颖严谨的方法论,突出强调了作者本人相当重视各种社会文化背景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在书中,林德伯格本人叙述的范围是相当宽泛的,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科学领域,包括数学、医学、天文学、物理学、气象学、生物学等等,不仅如此,他还说明了那一段时期西方科学史上几乎所有重要的有关科学本身或科学人物的主题和历史事件,并适时发表自己的见解,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思想和观点。

阅读此书,我们不仅获得巨大的信息量,而且可以和林德伯格进行直接面对面的交流沟通甚至是针锋相对的争论,林德伯格给我们留下了太多需要讨论的空间,他告诉我们,研究历史,包括科学历史,不是让我们去给过去打分,而是去理解过去。

本书的内容看似浅显,实则蕴寓着深刻的见解和作者睿智的思考以及常人难以企及的深邃的历史眼光,现在让我们就《西方科学的起源》本书及林德伯格本人之思考进行一些探讨。

围绕着究竟什么是科学,科学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林德伯格展开了本书的写作,同时此问题也是时下人们讨论的一个焦点和热点问题,林德伯格也并不回避这个问题,而是在本书的第一章就开始了这个问题的讨论。

作者首先罗列了几种常见的对科学的定义,比如,科学是人类藉此获取对外界环境控制的行为模式;科学是理论形态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个人获取知识和评判知识的某种独特方法等等,林德伯格对这些定义显然是不满意的,科学的定义在具体的语境中是不同的,有时能够相互兼容,有时则不能,而想要消除这种语义上的困境则是不可能的,所以人们如果想使自己意向中的对象表达出来应该使用描述性的语汇而不是规定性的。

林德伯格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他是这样说的:“我们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应是宽泛的、具有包容性的,而不是狭义的、具有排斥性的。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我们追溯的历史年代越久远,所需的科学概念就越宽泛。

”始终有一种浑厚的历史感萦绕在林德伯格心中,身处现代社会的科学史家如果只把过去那些与现代科学相同或相近的实践与信念作为他们研究的对象,那将是对历史的歪曲与不尊重,这种对历史的歪曲之所以会存在,而且常常存在,那是因为历史是流动的,相隔遥远的年代,科学在形式、内容、研究方法和人们对它的评价体制上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我们怎可以今日之标准来决断历史之是非?科学史家要通过层层迷雾来通达历史之本质,还原历史之本来面目,我们现今所谈论的科学要以历史事实本身作为我们研究的对象,不能以现在所盛行的种种有关科学的标准模块来套历史上的真实的科学存在,历史上各个时期真实的科学实在不尽相同,它们各自之间可能也差距颇大,也正是这种差距和多样性的存在,我们才有了历史,我们也才有了探讨的对象,科学史需要和欢迎这种存在着差距和多样性的历史存在。

面对历史,我们要研究什么是科学,我们就要有一种宽容的开放的心态,敢于直面各种与己相左的东西,摈弃种种狭隘的派他性的心态,这正如林德伯格告诫我们的那样,“如果把注意力局限于对现代科学的预期,我们就只能注意到范围非常狭隘的历史活动,并且肯定会在此过程中歪曲历史本身,忽视许多应属于研究范围内的古代和中世纪信念和实践,而它们恰恰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后来出现的现代科学的发展”。

不可否认,林德伯格面对科学的概念问题,采取了描述说明性的方法,并不拘泥束缚于一个固定的条条框框,以开放性的包容性的态度对待之,在对科学概念问题的说明上既实事求是又体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睿智的思考,这对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处理其它各种学术问题大有裨益。

本书的题目是《西方科学的起源》,那么这个“起源”问题始终也是林德伯格关注的焦点之一。

现代西方科学的源头在哪里?是古希腊还是文艺复兴,抑或还有其它源头?对这个问题不难回答,近现代史上的大多数人物包括林德伯格在内都认为现代西方科学的源头是古希腊。

在由古希腊向近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人类历史上一个与众不同而又影响深远的时代——中世纪,这确实是一个很特别的时期,人们又称这个时期为漫漫长夜,因为在这段时间里,科学是神学的婢女,即使如此,科学仍然在这漫漫长夜里缓慢发展着。

对此,在近现代科学史上就产生了一个中世纪科学与早期近代科学之间是连续性的还是短裂性的的争论,持这两种不同意见的学者之间发生了关于“连续性问题”的论战。

林德伯格在本书的最后一章“古代和中世纪的科学遗产”中,并不急于给读者一个决定性的论断,也不贬斥这场争论中的任何一方,而是向我们详尽阐述了应如何把握中世纪科学和古代科学之间的继承作用,他是这样说的:“其实,持非连续观的一派人有一个观点,已经流行了几个世纪,它认为,一套全新实验方法的发现与运用,恰恰是区分17世纪科学和中世纪科学的分水岭。

而在克隆比捍卫科学发展连续观史,其立论的核心就在于肯定实验方法初创于中世纪时期。

现在看来,这两个观点都严重地夸大了事实本身。

近期对中世纪和17世纪科学方法的研究揭示出,方法的理论形态和实际运用在上述两个时期极为复杂,而且,过去几十年来依赖的简单概括是不充分的。

”林德伯格对问题的阐发是说明性的、讨论性的,他有自己分析问题的原则,他决不轻易给读者一个决断性的结论,他说道,“如果这场争论很容易得到解决,它早就结束了,因此,我们不可能在这里确定无疑地解决这一问题。

事实上,这类问题的确切答案可能永远只是可望而不可即。

”林德伯格虽然极力淡化价值问题在他的著作中的影响,但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但是,要想始终避免价值问题的讨论看来不大可能。

”很显然作者本人在本书中是赞同连续性观点的,这首先从本书的副标题就可看出,“公元前六百年至公元一千四百五十年宗教、哲学和社会建制大背景下的欧洲科学传统”,在这里,我们就能判断出“欧洲科学传统”必定包括这两千多年中的欧洲中世纪时期,中世纪时期的科学对早期近代科学以至整个的近现代西方科学是有影响并起着承接作用的。

其次,在本书中,作者虽不打算“为这个争论不息的问题提供一个结语,我准备就中世纪科学成就的本质和意义提供几点(必要而带有个人倾向的)意见,并以此作为本书的总结”。

林德伯格虽不打算提供最后的结语,但他的几点意见无疑已经蕴涵了他本人的观点,作者一再向读者介绍中世纪的重要成就和贡献,比如,中世纪后期的学者创立了一套思路开阔的思想传统,以此促进了自然哲学的进步;中世纪的哲学家们急切地追寻对古希腊哲学的透彻理解,努力把握亚里士多德学术的精深内涵,并使其与基督教思想相结合,这样就为以后几个世纪关于自然的创造性思想提供了理论框架等等。

总之,在林德伯格看来,中世纪的科学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是不容抹杀的,既如此,中世纪的科学成就对西方科学的进程和形态产生的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就应该得到肯定,换言之,中世纪的科学与早期近代科学之间是连续的这一论断就是成立的。

除此之外,林德伯格还从第三个方面说明了自己的论断,他从一个个具体真实存在的科学人物和科学事件来证明他的连续性观点,例如,“伽利略对落体的运动学分析就是发挥和运用了从14世纪牛津和巴黎发展出来的运动学基本原理”,“光学,尤其在偏向于几何光学的方面,是另一门在中世纪和近代早期之间的科学发展中呈现出很高连续性的科学”,等等,林德伯格最后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或许更能点明他自己的观点,“如果我们希望理解生活在近代科学的世界里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就不能无视把我们引向近代科学的发展历程”。

林德伯格在本书中还对研究历史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了探究,当然这也与他始终秉持的宽容心态相一致,林德伯格的方法论是新颖独到的,不但在本书中很好地解证了他本人提出的独到的有价值的见解,同时也为我们读者进行类似或相关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范本。

林德伯格首先令我们赞叹的就是对科学史上的人物和事件从不盲从,同时对这些人物和事件也不进行无端的责难和贬斥,而是采取不争论的原则让事实说话,当然也不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他更乐于把问题交给读者自己去思考,这种探索性的阐述事情的方法是一种值得任何想在科学史探究方面取得成就的人们所必不可少的,这种方法在本书中是很容易见到的。

关于亚里斯多德对毕达哥拉斯的某些评价,林德伯格曾这样写道:“这是一段令人费解的文字,我们的不确定也来自于亚里斯多德可能并没有充分理解毕达哥拉斯派的学说或没有完全公正地对待它。

毕达哥拉斯派是否完全相信物质性的东西就是由数构造出来的?或者,他们仅仅是要声称,物质性的东西有一个基本的数的属性,通过这种属性就可以洞见事物的本质?我们永远也不知道确定的答案。

对毕达哥拉斯派的观点,一种明智的理解是:在某种意义上,数首先出现,其他所有事物都是它们的产物;在这种意义上,数就是基本实在,物质性的东西从数中获得它们的存在,至少获得它们的属性。

如果更谨慎一些,至少我们还可以断言:毕达哥拉斯派把数看作实在的一个根本方面,而把数学看作探究这种实在的一个基本工具。

”在这本探讨西方科学起源的书中,林德伯格还对研究和理解科学史的方法问题进行了有益的和富于启发性的探讨,对我们理解研究古代和近代的科学发展历程起着导航标似的作用,历史发展到今天,如果以我们现在掌握的知识量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去看待古希腊和中世纪的科学,就是一种对历史的歪曲和对历史的极大不尊重,我们要还原历史以其本身的面貌,要客观地审慎地开放地来看待古代和中世纪人们所进行的实践和抱有的信念。

在当时那种条件下,他们进行这种或那种信念是他们的权利,同时也是他们的无上光荣,我们不必也不能拿今天所谓的科学标准来苛求和比照他们所进行的科学,更不能对他们所提出的一些愚昧无知的想法横加指斥,要明白那可是我们人类祖先所进行的伟大的创造性的活动,他们是在外部条件的严重制约下和自身知识量极其有限的情况下进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