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简要回顾与述评
读书笔记:西方财政理论的简要回顾
读书笔记:西方财政理论的简要回顾姓名:侯杰学号:201150010042财政基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
15世纪到17世纪中期是西方经济学的萌芽阶段,即重商主义阶段。
这个阶段正是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形成并走向确立的阶段。
作为理论上的反映,重商主义的政策反映了西欧各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并且其分析工具主要是一些针对具体问题的政策主张,即主要是便业务和技术的研究,并没有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
英国的托马斯·曼(1571—1641年)是重商主义著名的代表,他所写的《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被认为是重商主义的“圣经”。
他所倡导的“贸易差额论”、“国防财政论”,是西欧各国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代的产物。
法国的柯尔培尔(1619-1683年)任法国财政大臣期间认为征税就像“拔鹅毛”——“即要尽可能多地拔鹅毛,又要让鹅不叫”。
英国的威廉·配第1662年出版的《赋税论》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财政学专著。
面对英国财政税收混乱的状况,威廉·配第提出了财政税制的改革意见。
他力图阐明“王土、租税赋课、关税、户别税、富笺、恩赐金税、罚金、独占、官职、什一税、提高币制、灶税、物品消费税等”的性质和方法(《赋税论·献给英明人士·货币略论》),并且意识到攫取剩余劳动的主要手段是“贡赋制”。
他还在《赋税论》和《政治算术》中提出了“公平”、“确定”、“简便”、“节省”的赋税四原则。
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70年代,是西方经济学的形成阶段,即古典经济学阶段。
这个时期开始把财政学作为一门科学,并且认为财政理论是经济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1723-1790年)第一次把财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肯定了财政是经济范畴,认定了财政是对社会财富的一种分配,他关于国家职能和财政作用的观点,主要体现在其代表作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和《关于司法、警察、岁入和军备》中。
金融学简史
金融学是研究金融系统、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学科,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以下是金融学的发展历史的简要概述:
古代金融: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希腊,都有记录的金融交易。
古代的金融活动主要涉及贷款、汇率、交易和债券。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在中世纪欧洲,出现了一些金融机构,如富商银行、信用机构等。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和威尼斯成为金融中心,金融工具如汇票和支票也开始出现。
17世纪和18世纪:荷兰和英国崛起为金融强国,发展了股票交易所。
股票和债券市场开始兴起,也出现了一些早期的金融理论。
19世纪:19世纪见证了铁路和工业革命的兴起,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
19世纪末,美国和欧洲的大萧条对金融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政府加强对金融监管。
20世纪:20世纪是金融学领域发展的重要时期。
出现了现代金融理论,如马克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等。
也涌现了金融市场和工具的创新,如股票期货、期权、金融衍生品等。
金融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包括风险管理、行为金融学、国际金融等。
21世纪:21世纪金融学继续发展,但也面临了一系列挑战,如金融危机、市场波动性、数字金融技术的兴起等。
金融学家不断研究新的金融工具和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金融环境。
总之,金融学的发展历史反映了金融领域的演变和创新,从古代的贷款到现代的金融衍生品,金融学一直在不断演进,以更好地理解和管理金融风险、优化投资和资本配置。
金融学的发展对经济和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
3章 西方货币金融理论(货币需求)
这个公式表明:人们具有适量的交易性货 币需求,其量的确定原则是使现金存量的成本 降到最低限度。
2004年10月
西方货币金融理论
立方根定律——惠伦对凯恩斯货币需求模型的修正。 惠伦对凯恩斯货币需求模型的修正。 ( 三 ) 立方根定律 惠伦对凯恩斯货币需求模型的修正
惠伦研究了预防性货币需求与利率变动的关系, 同样发现预防性货币需求也受利率的影响,并提 出立方根定律论证了二者呈反方向变动。立方根 定律的公式为:
2004年10月
西方货币金融理论
4.弗里德曼----施瓦茨的货币供给决定模型。 决定货币供给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基础货币、 存款准备比率、存款通货比率。若以H、D/R、 D/C分别代表上述三个因素,以M表示货币供 给量,弗里德曼一施瓦茨货币供给模型为:
D D (1 + ) C M =H× R D D + R C
2 1
+ B
1
B = p(N = N
2
+ B )
+ D
= qM
于是,货币供给量为:
G M = n (1 − q ) [1 − p (1 − m ) ] + L q
2004年10月
西方货币金融理论
(2)第二种银行制度下——中央银行对其所有 负债保持相同比例的黄金准备——货币供给量 的决定。 L = m , 在这种银行制度下,由于 设 L = m = L ' ,于是
货币供给的可控性问题,即货币供给 量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的外生 变量?还是由经济内在因素决定的内生 变量?
2004年10月
西方货币金融理论
§3.3货币均衡理论的发展
3.3.1威克塞尔的货币均衡理论 经济均衡的关键在于货币均衡,而要实现货 币均衡需要三个条件: (1)货币利率等于自然利率(威克塞尔将金融 市场上存在的借贷利率称为货币利率,将实物 市场上储蓄与投资相一致时的利率称为自然利 率); (2)资本的供求平衡,即储蓄等于投资; (3)商品的一般价格水平稳定不变。
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历史回顾
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历史回顾20世纪初,经济学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对于宏观经济学的早期研究,主要是围绕着经济周期和货币问题展开的。
在美国,弗里德曼和凯恩斯成为了宏观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在英国,海耶克、罗宾逊和克鲁格曼等人也各有贡献。
下面将从美国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角度,回顾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受铁路和石油工业的推动,但是不断的经济危机也开始频繁出现,这种经济不稳定增长的状态,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的大萧条引起了凯恩斯的反思,他致力于研究萧条的原因和治疗。
凯恩斯的《通货膨胀和通缩的理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等巨著,为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凯恩斯主张,国家需要适度干预经济,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控制,来维持市场的稳定。
他的理论得到广泛应用,成为美国经济政策的基础之一。
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增长,华尔街和道琼斯指数也开始兴起,在这个时期,宏观经济学家更多的关注点从高失业率转向了物价稳定。
弗里德曼等人提出了货币供应量理论,即通货膨胀始于货币供应量过度增长。
并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和“自然失业率”等概念,这些理论对于后来的经济政策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初,肯尼迪总统政府尝试通过加大财政支出和减税等手段,来推动经济增长和缩小失业率。
这种做法被称为“新吉尔斯政策”,但是却导致了通货膨胀和经常账户赤字。
这种政策对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影响,是强化了经济政策和学术研究对于货币需求的关注。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遭遇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
这一时期,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凯恩斯主义”理论已经成为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流,但是经济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古根汉姆主张美国央行应该通过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
这种经济政策思路,成为了美国的“里根主义”。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即降低对外贸易的壁垒和提高市场竞争力。
金融体系与金融理论的发展历程
金融体系与金融理论的发展历程一、金融体系的发展(一)金融体系概述如果从功能视角来考察金融体系,经济学家们一般认为金融首要,也是最基本的功能是在不确定性的条件(或前提)下,(以资金为媒介)实现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资源在亏损主体与盈余主体之间跨期或跨区域配置的优化,或者说实现经济运行中“高效率的储蓄—投资转化”(Merton和Bodie,1995;Tharkor,1996;Allen和Gale,2000)。
显然,金融体系这一功能的实现有赖于一些独特的金融部门、金融组织与金融制度(比如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组织以及金融法规等等)来实现,而这种金融部门、金融组织与金融制度的复合体也就构成了一国金融体系。
现代经济中,金融体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作为引导资金流动的基本架构,金融体系一般认为是由资金流动的工具(金融资产)、市场参与者(中介机构)和交易方式(市场)的一个关于融资模式的复合体;广义上,考虑到由于金融活动的外部性决定的准公共产品的性质,经济学家们往往把政府金融管制、法律环境等都视做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
如果对现代金融体系做一个简单描述,我们一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相互依存的组成部分: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与金融监管体系——(1)金融机构体系。
除中央银行这一特殊机构以外,其他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包括商业银行、储蓄银行以及信用社等在内的存款型机构,包括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以及养老基金等在内的契约型机构以及包括金融公司、投资银行、互助基金等在内的投资型机构;(2)金融市场体系。
金融市场体系主要由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两个构成;(3)金融监管体系。
主要由中央银行、财政部以及其他证券、保险监管部门等机构以及有关金融法规等构成。
由于金融最基本的功能涉及通过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所以观察金融体系较为直观的一个方法就是比较不同国家的储蓄和金融资产结构。
德国和美国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类型。
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国际货币体系是指由各个国家之间所建立的,用于进行货币交换和清算的一套体系。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货币体系也在不断优化和变革,本文将介绍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一、金本位时代20世纪初期,世界货币体系使用的主要是黄金作为储备货币。
这个时期被称为金本位时代。
按照金本位货币制度,各国家之间的货币汇率会随着各国之间黄金储备量的变化而自动调节。
在这个时期,英镑是全球最重要的货币,它是全球经济的中心。
然而,一战期间英国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费用而借入了大量资金,导致英国的黄金储备不足,英镑汇率也开始下跌。
为了保持英镑的稳定,英国政府最终于1925年宣布将英镑等同于黄金,并且承诺任何人都可以凭这些英镑向英国政府兑换黄金。
但由于经济危机和二战的影响,金本位货币制度终于在1960年代被证明是不可行的。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一场历史性的会议在美国布雷顿森林的一个度假村举行,会议上各国首脑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根据协定,美元被定为国际储备货币,而其他国家的货币则与美元挂钩,美元则与黄金挂钩。
每个国家可以凭美元向美国政府兑换黄金。
由于美国在二战后拥有的黄金储备量最多,美元自然成为了全球最重要的货币。
然而,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60年代末期受到了油价飙升和美国对越战的大规模开支等因素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黄金储备量不足以支撑所有持有美元的国家。
结果,各国开始增加持有黄金的比例,从而导致美国黄金储备不足。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瓦解。
三、浮动汇率制在1970年代初期,全球各国开始采用浮动汇率制。
根据这个制度,各国货币的价值会随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而自动调节。
浮动汇率制的优点在于可以充分反映市场供需情况,让货币市场更加理性,同时降低政府的干预度。
但是,这种制度也存在缺陷。
首先,由于国家之间的汇率变化比较大,需要进行货币风险管理,增加了企业和普通人的负担。
西方金融理论
第一章传统西方金融理论概述1.货币本质理论了解1)货币金属论:货币就是贵金属,是一种商品,一种财富;它必须具有金属内容和实质价值,而且这种价值是由其内涵的金属价值决定的。
2)货币名目论:完全否定货币的商品性,否定货币具有实质的价值,认为货币不过是一种符号,是一种票券,是一种筹码,是一个名目上的存在。
⒉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反应货币流通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理论。
即商品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
1)甘末尔的学说-—理论渊源。
(最早正式研讨了信用对物价的影响)⑴数量论公式:M 流通中的货币总量R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P商品的平均价格N交易的商品总量E商品的平均交易次数⑵一般物价与货币量的变动呈正比例变动关系。
2)现金交易数量论——交易方程式⑴费雪交易方程式:M货币数量V货币流通速度T商品的交易数量物价水平P⑵结论:M与P之间存在着同比例、同方向的变动关系。
且M是主动的,P是被动的。
3)现金余额数量论——剑桥方程式(着眼于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不注重货币流通速度)⑴马歇尔观点:由实质余额(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的实物价值)决定的现金余额(根据这种实质余额的价值以保持相应的通货数额)是影响货币价值和商品价格的决定性因素。
即人们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的实物价值越小,则货币价值越小,而物价就越高。
⑵庇古福利经济学之父①M是名义货币供应量R是以一定量小麦代表的社会总资源或总财富π是以小麦价格所代表的单位货币的价值( π=1/P)K是总资源或总财富中愿意以货币形式保有的的比例②结论:单位货币的价值决定于以货币形式保存的实物价值与货币数量的比率。
短期,KR已定,价格水平P(=1/π)与名义货币供应量同方向同比例变化。
⒊魏克赛尔的理论(货币经济理论)1)利率理论。
将利率区分为货币利率(金融市场借贷活动中实际形成并用以计算借款人应付利息的利息率)与自然利率(借贷资本的需求与储蓄的供给恰恰一致时的利率,大致相当于新投资的预期收益率的利率)。
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
现代货币金融学说——对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的思考1前言1.1思想发展“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它的出现伴随着许多社会和经济问题。
从经济研究方法的沿革来看,凯恩斯开创了以“收入”为中心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即总量分析方法):以国民收入、总产出、消费和投资、总就业、物价、工资水平等国民经济总量的变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考查的对象。
正如萨缪尔森(Samuelson,P.A.)评价说,“宏观经济学是他的创造”。
货币理论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凯恩斯自己也认为,是他把传统的货币理论推回到总产量理论。
凯恩斯的货币理论经历了一个从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到将这一理论系统化和动态化,最后到对这一理论进行“革命性”变革的过程。
这就是由凯恩斯的《货币改革论》(A Tract on Monetary Reform,1923)、《货币论》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所组成的凯恩斯货币思想发展的三部曲(Patinkin,1976)。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通过对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的掌握和了解,并结合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对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主张进行全方位、系统性评价。
我们不仅要从近期美国等西方主要国家货币金融政策实施情况入手去探讨问题,而且要充分认识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产生、发展和实践的渊源,把理论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不仅能帮助我们提高利用实例来综合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增强对我国经济政策的理解。
同时对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经济政策的运用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1.3研究内容和方法本作品主要研究现代货币金融学说(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和实践的渊源,并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本研究结合了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热点,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法、案例分析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及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等科学方法对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实践渊源及其带来的问题和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揭示了深层的社会经济问题,具有很好的理论性和科学性。
金融发展理论的沿革、分析框架及批评
金融发展理论专题本专题关注的内容从金融发展理论的沿革入手,主要阐述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论、肖与麦金农的金融压制论和金融深化论,80、90年代主流的金融发展理论观点以及中国的经济学人对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金融发展问题的探讨。
学习本专题,应了解金融发展理论的历史沿革,重点在于了解各种金融发展理论的内容、对经济的影响及其存在的缺陷与不足,难点在于对中国经济学人对金融发展理论发展的理解与掌握。
本专题共分6小节,计划使用4课时。
第1节金融发展理论的沿革【导入】金融发展理论主要是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论述各种金融变量的变化及金融制度变革对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探索发展中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所采取的金融政策。
西方学者很早就有关于金融发展问题的论述,但较系统全面的金融发展理论主要是在7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
一、货币中性论在20世纪以前关于货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有许多论述,但货币中性论的观点占据主导地位。
货币中性论认为货币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便利交换的工具,对实际经济活动而言,货币只是覆盖在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货币数量的变化只影响物价水平,对经济没有实质性作用。
二、货币非中性论1898年瑞典经济学家威克塞尔在《利息与价格》一书中提出,货币不仅媒介交易,而且媒介投资,进而引起经济向上或向下的累积性波动,并得出结论,只有货币利率等于自然利率时货币才是中性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货币利率很少等于自然利率,这说明货币非中性才是现实经济生活的常态,因此威克塞尔认为货币金融对实际经济活动具有实质性的影响。
随后缪尔达尔、林达尔及凯恩斯等人也都在各自的理论中对货币金融与经济活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较系统阐述金融因素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的经济学家是约瑟夫·熊彼特,在他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强调了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熊彼特的启发下,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时开始重视金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20世纪金融危机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
20世纪金融危机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20世纪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之一、由于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金融危机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也在不断扩大。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研究者们开展了大量的工作,试图理解金融危机的原因和特点,并提出了多种理论来解释金融危机的发生和演化。
本文将首先概述20世纪金融危机的发展历程,然后介绍几种重要的金融危机理论,并讨论这些理论对我们应对当前和未来金融危机的启示。
20世纪金融危机的主要特点是频繁和规模庞大。
20世纪初的金融危机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如1907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和1929年的大萧条。
这些危机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银行间信贷扩张过度和金融市场泡沫破裂所致。
此后,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扩大和新兴市场的崛起,金融危机也开始在发展中国家发生,如19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这些危机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失衡、金融体系脆弱和外部冲击等因素所致。
21世纪初,又发生了2024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次贷危机在全球金融系统中的传播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针对金融危机的发生和演化,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来解释。
其中,几个重要的理论包括流动性偏好理论、金融加速器理论、金融市场不完善理论和行为金融学理论。
流动性偏好理论是20世纪早期的一种理论,它认为金融危机的根源是人们对流动性的需求。
当流动性需求增加时,人们会抛售资产,导致金融市场崩溃。
这个理论的重要启示是,在金融政策制定过程中应注重流动性的供给,以防止金融系统崩溃。
金融加速器理论是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它认为实体经济的波动会被金融体系的波动放大。
当经济增长放缓时,企业利润下降,导致对借贷的需求减少,进而使金融体系紧缩,从而进一步抑制经济增长。
这个理论的重要启示是,应加强金融监管,防止金融系统的过度波动对实体经济造成过大的影响。
金融市场不完善理论认为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发生。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理论
劳伦斯•萨默斯 劳伦斯 萨默斯
月30日-) 日
(Lawrence Henry ("Larry") Summers,1954年11 , 年
萨默斯生于一个著名的学术世家。 岁进入麻省理工学院 岁进入麻省理工学院, 萨默斯生于一个著名的学术世家。16岁进入麻省理工学院,1975年毕业获得 年毕业获得 学士学位。此后他成为一名哈佛大学的研究生,跟随经济学家马丁•费尔德斯 学士学位。此后他成为一名哈佛大学的研究生,跟随经济学家马丁 费尔德斯 坦学习,并于1982年毕业获得博士学位。此后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 年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坦学习,并于 年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作短期教学, 作短期教学,1983年,萨默斯成为了哈佛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 年 萨默斯成为了哈佛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 作为一名研究员,萨默斯在经济、公共财政、劳工经济、 作为一名研究员,萨默斯在经济、公共财政、劳工经济、金融经济及宏观经 济等各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他也活跃于国际经济、经济人口学、 济等各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他也活跃于国际经济、经济人口学、经济历史及 发展经济学。他的工作集中于分析经济数据来解答明确的问题。 发展经济学。他的工作集中于分析经济数据来解答明确的问题。1993年获得 年获得 约翰•贝茨 克拉克奖。 贝茨•克拉克奖 约翰 贝茨 克拉克奖。在1987年,他是首位社会科学家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 年 会夺得沃特曼奖。萨默斯也是国家科学学院成员。 会夺得沃特曼奖。萨默斯也是国家科学学院成员。 1991年,他离开了哈佛,出任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师(1991-1993),后来在克林 年 他离开了哈佛, ), 顿执政期间担任财政部内很多不同的职位。 年至2001年,他升任为美国 顿执政期间担任财政部内很多不同的职位。1999年至 年至 年 财政部长,接替他的恩师-罗伯特•爱德华 鲁宾。 爱德华•鲁宾 财政部长,接替他的恩师-罗伯特 爱德华 鲁宾。2001年,他离开了财政部 年 回到哈佛大学担任校长。 年他成为卓越人士联席会议成员, 回到哈佛大学担任校长。2006年他成为卓越人士联席会议成员,负责监察联 年他成为卓越人士联席会议成员 合国贸易及发展委员会工作。 合国贸易及发展委员会工作。2009年出任奥巴马政府的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 年出任奥巴马政府的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 (National Economic council)主席 主席
货币、信用与社会关系
货币、信用与社会关系——基于货币本源问题的探索和反思杨时革1摘要:20世纪80年代兴起全球金融创新浪潮,现代货币金融理论的发展也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金融变革主线之一是将文化内涵、制度因素嵌入传统金融理论模型,这其中涉及的一大系列是重新聚焦到金融中的传统课题——货币及其本源。
而且这种新的研究更加重视政治或社会关系对货币、货币政策和经济周期的影响。
文章简要回顾了货币形式的发展演进和货币本源问题的纷争,对主流学派“货币观”进行了评析和批判,重点研究了货币化生产及货币、信用与社会关系,最后提出了相关结论及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货币;信用;社会关系;货币本源。
一、引言现代经济生活中人们须臾离不开货币。
人们对货币的存在也早已习以为常。
但货币的职能或者作用有哪些?什么是货币的本质?真正能体现货币本质的货币最基本职能又是什么?关于这些问题的探索和争论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东西方有许多学说,至今分歧依然很大。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兴起了金融创新的浪潮,现代货币金融1作者简介: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思想史,经济学,金融学。
理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金融变革主要沿两条线索展开:一条主线是将人的心理、行为等因素纳入金融理论研究。
一些金融学家基于卡尼曼(D.Kahneman)等人发展的非线性效用理论,开始利用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的一些观点,来解释金融产品市场的异常现象,比如有限套利、噪音交易、从众心理、泡沫等,这些理论形成了现代金融理论中的行为学派,又称为“行为金融”;另一条主线是将文化内涵、制度因素嵌入传统金融理论模型。
这方面主要涉及两大系列:一个是注重比较制度分析在金融领域中的运用,探讨的是金融契约、金融系统演化以及法律、习俗对金融活动的影响等问题;另一个是将研究视点重新聚焦到金融中的传统课题——货币及其本源。
而且这种新的研究更加重视政治或“社会关系”(Ingham,1996)对货币、货币政策和经济周期的影响。
货币学派——精选推荐
货币学派货币学派编辑货币学派是⼆⼗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个经济学流派,亦称货币主义,其创始⼈为美国芝加哥⼤学教授弗⾥德曼。
货币学派在理论上和政策主张⽅⾯,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平发⽣变动的根本的和起⽀配作⽤的原因,布伦纳于1968年使⽤“货币主义”⼀词来表达这⼀流派的基本特点,此后被⼴泛沿⽤于西⽅经济学⽂献之中。
⽬录1产⽣背景2基本观点3学派理论4学派主张5理论特点5.1 第⼀,坚持经济⾃由主义,反对国家过多⼲预5.2 第⼆,特别重视货币理论的研究6影响因素6.1 收⼊或财富的变化6.2 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6.3 持有货币的效⽤7货币需求产⽣背景货币学派在理论上和政策主张⽅⾯,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平发⽣变动的根本的和起⽀配作⽤的原因,布伦纳于1968年使⽤“货币主义”⼀词来表达这⼀流派的基本特点,此后被⼴泛沿⽤于西⽅经济学⽂献之中。
第⼆次世界⼤战后,美英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推⾏凯恩斯主义扩⼤有效需求的管理政策,虽然在刺激⽣产发展、延缓经济危机等⽅⾯起了⼀定作⽤,但同时却引起了持续的通货膨胀。
弗⾥德曼从20世纪50年代起,以制⽌通货膨胀和反对国家⼲预经济相标榜,向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提出挑战。
他在1956年发表《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对传统的货币数量说作了新的论述,为货币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此后,弗⾥德曼和他的同事们在理论细节⽅⾯不断进⾏琢磨补充,并且利⽤美国有关国民收⼊和货币⾦融的统计资料,进⾏了⼤量经济计量学⽅⾯的⼯作,为他的主要理论观点提供了论据。
⾃60 年代末期以来,美国的通货膨胀⽇益剧烈,特别是1973~1974年在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剧烈的物价上涨与⾼额的失业同时并存的“滞胀”现象,凯恩斯主义理论⽆法作出解释,更难提出对付这⼀进退维⾕处境的对策。
于是货币主义开始流⾏起来,并对美英等国的经济政策产⽣了重要影响。
货币主义的代表在美国有哈伯格、布伦纳和安德森等⼈,在英国有莱德勒和帕⾦等⼈。
西美尔货币哲学述评
西美尔货币哲学述评0311266 李慧哲学系宗教学专业[内容提要]作为古典社会学思想家的西美尔,早在十九、二十世纪初就成为与斯宾塞、孔德、马克思等人齐名的欧陆思想型学者。
①本文从两个方面评述了西美尔的《货币哲学》,一方面揭示了金钱如何从方式上升为目的,从纯粹绝对的手段变成了终极的目的,成了世界的“世俗之神”。
另一方面,指出了金钱虽然使人们获得了自由,但这种自由只是停留在货币形式上,是一种消极、空洞的自由,进而说明了西美尔货币哲学的形而上和超历史的特征和悲情主义性质。
[关键词] 货币价值量化客观化自由[正文]一、西美尔在学术界的定位在一百年前的德国哲学与社会科学界享有盛誉,且与马克思、韦伯并列为“现代资本主义理论的三大经典思想家”的格奥尔格·西美尔(Georg Simmel,1858-1918),作为著名的德国社会学家和新康德哲学主义哲学家、生命哲学的代表人物,以其社会学方法论的研究在社会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但这个浑身充满了悲情且敏感色彩的思想家,对于国内学界却是相当陌生的一个名字,只偶尔在社会学概论或简介上占据一小段卑微的位置。
而其由于被早早的定位于“新康德主义者”和“形式社会学家”,也更模糊了他独特的学术成就和富有生命力的多元文化思想。
他的学说在之后的近五十年内没有人继承,包括曾经师从于他的卢卡奇、布洛赫、舍勒、布伯等人。
他的学说“飘到四方,消散于他人思想当中”。
②与他的同时代理论家相比,他给人反常的、令人不安的感觉,但人们又不能不被他的魅力所吸引。
我们现有的学科分类在对于西美尔的定位面前遇到挑战,社会学还①Thedore Able,“The contribution of George Simmel” ,参David Frisby(ed.)George Simmel:Critical Assessments,V ol.Ⅲ,London :Routledge,1994,p264-p266.当时,帕累托、藤尼斯、韦伯乃至涂尔干的影响力均不及西美尔②[德]皮兹瓦拉(E.Przywara)“齐美尔、胡塞尔、舍勒散论”,参王岳川等编,《东西方文化评论》第四辑。
货币经济学发展脉络
货币经济理论发展脉络从一般划分可分为四个阶段即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
1、重商主义以前主要是古希腊古罗马的一些哲学家和法学家在讨论政治问题时涉及到经济和货币问题,如亚里士多德的《政治论》和《伦理论》都谈到了货币和财富问题。
另外在中世纪的欧洲有大量的经院学者、商人、政府官员等出版了大量的描述经济现象的实证性资料,成为重商主义的准备。
2、重商主义的代表有托马斯·孟和威廉·斯塔福德等,主要思想是:金银货币即财富,来源不是生产而是贸易,故应以国家为组织,大量出口形成顺差。
3、古典经济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而发展的。
威廉·配第是先驱,亚当·斯密构筑体系,完善者包括李嘉图、萨伊、穆勒、马尔萨斯、休谟等,甚至有人将马克思也划入其中。
主要思想:研究重点从流通领域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创立了劳动价值理论,初步讨论了剩余价值问题,对生产和流通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
认为国家不应干预经济,让市场价格这只无形的手发挥调节作用,研究方向不是资源配置问题,也不是价格机制问题,而是所谓的“国民剩余”,即国民将国民剩余用于投资而非消费,由国民财富会增加,完成宏观意义上的经济增长。
4、新古典经济学是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边际革命”。
前者的劳动价值分析属于客观的和经济总体的宏观的分析,后者的边际效用价值理论重在从人的主观意愿出发讨论,故区别就是客观与主观、成本与效用、宏观和微观。
新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马歇尔将客观与主观问题综合在一起,提出商品的供给曲线代表客观因素,需求曲线则代表主观因素,两者的交点决定短期市场价格和长期自然价格。
核心理论是自动均衡理论,故提倡“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认为商品供求、资金供求和劳动力供求都能完成自动均衡,古典的“萨伊定律”完全有效。
代表人物除马歇尔外,还有瓦尔拉斯、帕累托、费雪、维克塞尔等。
由于其着重为资本主义辨护,鼓吹资本主义制度是最完美的制度,所以被马克思称为“庸俗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理论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和汇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一种经济政策。
在西方经济学中,货币政策理论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西方经济学家的角度,探讨货币政策理论的发展和主要观点。
一、古典经济学派的货币政策理论古典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认为,货币是中性的,即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不会对经济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他们认为,经济的自我调节机制能够使市场在自由竞争中自我恢复平衡,货币政策的作用相对较小。
二、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理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的重要流派,对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认为,在经济衰退时期,当私人部门投资不足时,通过刺激需求和增加公共支出来解决失业问题。
货币政策在凯恩斯主义中被视为调整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重要工具,主张通过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来实现对经济的干预。
三、新古典主义的货币政策理论新古典主义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中另一主要流派。
新古典主义对货币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框架的建设和市场的运作机制上。
新古典主义认为,经济主体的预期和市场信号对货币政策的传导起着重要作用。
他们主张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市场信号和预期,从而调整经济活动。
四、供给学派的货币政策理论供给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供求关系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主张通过供给侧改革和结构性调整来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
在货币政策理论中,供给学派强调货币政策调整对市场信号和供求平衡的影响,并认为货币政策应该与供给侧结构改革相结合。
五、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理论新凯恩斯主义是对传统凯恩斯主义的修正和发展。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更为复杂,对未来的预期和市场信号有着重要影响。
他们主张货币政策应该结合经济周期和市场波动,通过逆周期调节和灵活性调整来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
西方金融发展理论综述
西方金融发展理论综述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体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运行良好的金融体系能够维持和促进一国经济的长期稳定。
相反,金融体系的崩溃却可能导致一国经济的整体崩溃。
正因为如此,金融发展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领域,而且存在诸多争论和不同的观点,本文试图对金融发展理论做一个综述,以期能对我国的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能有所裨益。
一、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金融发展理论是由麦金农和肖两人各自在1973年创立的,麦金农和肖深受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各自著作中都提出发展中国家走金融自由化道路的激进主张。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亚当·(AdamSmith)等人的自由思想是麦金农和肖理论的渊源。
金融发展理论的另一渊源是有关金融对经济发展重要性的思想和观点。
这种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Schumpeter)。
熊彼特在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出版)一书中,强调了金融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他指出,为了试用新技术以求发展,纯粹企业家需要信贷,“他只有先成为债务人,才能成为企业家”。
格利(john Gurley)和肖(Edward Shaw) 1960 认为在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方面,金融的作用在于把储蓄者的储蓄转化为投资者的投资,从而提高社会的生产性投资水平。
Hugh Patrick(1966)指出,在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上,可以有两种研究方法:一种是“需求追随”即随着经济的增长,经济主体会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促使金融机构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产生。
另一种是“供给领先”,强调金融服务的供给方,金融机构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先于需求。
雷蒙德·戈德史密斯(R. W. Goldsmith) 于1969年出版了《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奠定了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从而成为金融发展理论鼻祖。
他的理论主要包括:其一,首先提出并系统分析了金融结构概念,分析并提出金融结构衡量指标及金融结构类型。
国外政策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和观点述评
国外政策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和观点述评内容摘要:本文对国外农村金融发展中政府的作用、职能定位及补贴等相关理论研究和基本观点进行系统回顾和简要评价,为我国正确处理农村金融发展中的政策支持与政府干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农村金融政策支持政府干预从现有研究文献看,国外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研究主要体现在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争论以及政府作用和职能的分析中。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的讨论集中反映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本文对国外农村金融政策支持的相关理论、观点进行了系统回顾和简要评价,以期为我国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实践提供有益启示。
农村金融发展三种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述评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政策一直徘徊在政府主导和市场导向之间,并与自由主义和干预主义这两种经济思想的反复交锋和更迭纠缠在一起(刘明康,2008)。
在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研究中,围绕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存在激烈的争论。
其中一个核心的问题是,如何看待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市场中的政府作用。
从这个角度看,大致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即农业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一)农业信贷补贴论农业信贷补贴论是国外20世纪80年代以前居于主导地位的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该理论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农村金融发展中的政府干预思想及其政策主张。
该理论认为,农村居民特别是贫困阶层没有储蓄能力,农村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农业的产业特性(收入的不确定性、投资的长期性、低收益性等),农业不可能成为以利润为目标的商业银行的融资对象。
该理论据此提出了以低利率和政策性资金供给为特征的农村金融政策支持模式:一是有必要从农村外部注入政策性资金,并建立非营利性的专门金融机构来进行资金分配,以增加农业生产投入,缓解农村贫困;二是为缩小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对农业的融资利率必须较其他产业的利率要低;三是考虑到非正规金融使得农户更加穷困并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促使高利贷消亡,需要通过银行在农村的分支机构和信用合作组织,为农村注入大量低利的政策性资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纪回眸・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简要回顾与述评Brief Review of the Researches Conducted in Western Countrieson Monetary and Financial Theories in the20th Century王广谦WAN G Guang-qian(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 100081)[摘 要]20世纪,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在理论研究方面同样如此。
随着金融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的迅速上升,经济学家对货币金融问题的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在20世纪结束的时候,货币金融理论研究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研究体系,并且成为整个经济学理论体系和框架结构的重要支柱。
本文在对1900年前后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基本状况进行简要归纳分析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回顾了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重要进展。
Abstract:In the20th century,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chieved great successes in the areas of economy, politics and culture,as well as theories researches.With the rising of importance of finance in economy develop2 ment,economists paid great attentions to the researches on monetary and financial issues.Many important out2 comes were achieved.At the end of20th century,a comparatively sophisticated research system on monetary and financial theories was established,which became a backbone of the whole economics theories system and frame2 work.Based on the summariz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basic situation of monetary and financial researches con2 ducted in western countries before and after1900,the essay reviews the important developments of the research2 es conducted in western countries on monetary and financial theories in the20th century.[关键词]货币金融 研究进展 回顾与述评K ey w ords:money and financ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es review[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549(2003)01-0001-0720世纪,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特征之一是货币金融在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在20世纪结束之时,除极少数国家之外,金融已成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核心。
与此同时,经济学家对货币金融问题的研究热情也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
翻开目前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可以发现对货币金融问题的研究,已成为整个经济学理论体系和框架结构的重要支柱。
不仅如此,经过20世纪的发展,货币金融学科作为经济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已经奠定了其相对独立的发展基础,确立了重要的学科地位,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研究体系和基本框架,指导着现实的经济运行。
为了较清晰地了解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发展的背景及理论和政策主张的内涵,把握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走势,并通过理论发展探寻金融发展的内在规律,在世纪之交回顾一下近百年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发展走过的历程,应该说是极为必要的。
一、1900年前后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基本状况在回顾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所取得的重要进展之前,对该领域在历史上的发展及上一个世纪之交西方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作以简要概括,应该是逻辑的起点。
(一)货币金融理论逐步发展为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对货币金融问题的研究,应该说在古代先贤哲人那里便已开始了,但在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诞生之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融合在一起,体现在思想家内容丰富的著作中。
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年)在他的《理想国》和《法律论》两部著作中,就曾对货币和高利贷问题进行过专门的论述;古希腊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前322年)在他的《政治论》和《伦理学》著作中也曾多次讨论过货币和高利贷问题,并对货币流通、价值形式和信用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古代思想家对货币、信用问题的分析在货币金融思想史中具有开端的意义。
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在西方形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大致是在15—16世纪,也就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确立的时期。
在此之前,由其社会性质和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经济学还不可能成为独立的学科。
15—16世纪,西欧的封建制度开始解体,资本主义制度快速成长,小商人和手工业者开始独立出来,自然经济迅速向商品经济转变,资本的原始积累以各种方式在加速,社会生活中经济力量的主导地位日益明显。
与此同时,学术研究中对经济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开始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中相对独立出来。
在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开始走向相对独立的过程中,最初的也是最有影响的是被称为重商主义的经济学。
重商主义对经济问题的研究已不是像前人那样主要放在哲学和政治学著作中,而是把经济问题作为一个单独的范畴来研究。
1615年,孟列克钦写作了《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概念。
托马斯・孟于1664年出版了《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该书被称为“重商主义的圣经”。
虽然重商主义者开始把经济问题作为相对独立的范畴来研究,但真正确立经济学作为独立学科地位的则是古典经济学的兴起。
古典经济学兴盛的时期是从17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其代表人物在英国是从威廉・配第开始到李嘉图;在法国是从布阿吉尔贝尔到西斯蒙第。
最著名的著作有威廉・配第1662年发表的《赋税论》、布阿吉尔贝尔1695年的《法兰西详情》、大卫・休谟1752年的《政治论丛》、亚当・斯密1776年的《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李嘉图1817年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西斯蒙第1819年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等。
威廉・配第被视为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李嘉图则被称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亚当・斯密既被视为古典经济学的大师,又因创立了比较完备的政治经济学体系而被看作现代经济学的开创者。
古典经济学兴盛的时期,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时期,经济自由主义是经济理论的主导思想。
在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货币、信用、资本的积聚和集中成为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新式银行的出现,银行券的发行与流通使金融在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因此,在古典经济学体系中,对货币、信用、利息、银行等问题的研究成为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19世纪70年代,以法国的瓦尔拉斯、英国的杰文斯和奥地利的门格尔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建立了从各个市场分析供求的微观分析方法,也称均衡分析方法,他们提出了边际需求的概念,认为边际需求决定要素价格,要素价格决定市场均衡。
马歇尔1890年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一书,被认为是这一时期边际主义理论发展的集大成者,该书的广泛使用使微观分析成为主流。
该书也是第一次放弃使用“政治经济学”而采用“经济学”这一概念,这也标志着西方经济学的完全独立。
在边际主义兴起(有些学者称为西方经济学的第二次革命)之后,货币、资本市场开始成为经济学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货币金融理论便在经济学科体系中快速发展起来,并随着金融在经济生活中地位的上升而逐渐成为经济学科体系中最重要的支柱之一。
在20世纪初期信用货币广泛流通和货币金融关系与经济生活日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之后,货币金融理论在经济学体系中的地位上升的同时,也逐渐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并在这个体系中得到更快的发展。
(二)20世纪初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基本状况如前所述,对货币金融问题的研究,在古代先贤哲人那里即已开始,其思想体现在他们的哲学、政治学等著作中,所表达的主要是货币、信用问题的社会性和政治性等方面。
从涉及的内容看,主要包括货币、信用、银行等方面。
其中,在货币理论方面,研究的主要范畴有:货币的起源、币材、价值形式,货币的性质与职能,铸币与可兑换银行券,货币发行权、货币流通与货币制度,货币与财富的关系,货币数量与商品价格的关系等;在信用理论方面,有信用的起源、信用形式,利息的本质、利息率的决定以及高利贷问题;在银行方面,有银行的产生、职能,银行在经济中的作用,银行与货币兑换业和银钱业的关系,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关系等;在国际经济关系方面,有汇率的决定、国际收支的平衡等。
这些内容就现在看来,有些已属于货币史、信用史、银行史的范畴,理论分析多有大致可以接受的结论,后来未有大的发展。
有些则成为后来研究的起点,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扩展丰富起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的社会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产业革命后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科学、技术条件极大改善,经济空前繁荣。
与此同时,货币制度与货币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信用货币广泛流通,经济的货币化趋势日益明显,货币金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出来。
在这一时期,对货币金融问题的研究有两个特点极为突出:一方面,对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货币金融基本理论问题有了重新认识和发展;另一方面,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微观分析法,形成了新的研究体系,研究内容大大扩展。
关于前者,最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关于货币的本质与货币的职能对货币的本质和职能的认识,是货币金融理论中最基本的问题。
早期的思想家研究经济和货币金融问题,大都是从此开始的。
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历史上大致有两种观点,即“货币金属观”和“货币名目观”。
货币金属观认为货币的本质是财富,必须具有实质价值,货币天然是贵金属,货币的职能便是储藏财富,交换的目的便是增加财富的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