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上海世博会_德国馆展馆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展馆前的小广场© Milla & Partner / Schmidhuber + Kaindl 《和谐都市》方案

主题思想

在上海的德国馆内,联邦德国将以一个多面的、富有创意的民族形象,以追求创新、面向未来的国家风貌出现,同时它也非常珍视保护文化根基和维护传统文化。未来城市的特色应当既和谐且又各具千秋,避免千篇一律是至关重要的。正因为德国城市是多姿多彩与各具特色的汇聚,才构成了它独有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力。因此,一定要保持城市发展的多样化,同时也不可放弃技术的发展与革新。联邦德国要实现德国城市风貌的这种独特性与个性化,而且要持久地、令人信服地保持它。响应2010年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德国带给世博会的主题是:

和谐都市—一座在更新与保留、创新与传统、城市化与自然化、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工作与休闲、全球化与民族化之间争取平衡、求得和谐的城市。这一主题思想在德国馆里随处可见。“和谐”与“都市”这两个词的组合,恰好紧扣着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德国馆的建筑设计

城区生活领域自然景区

和谐都市

和谐都市的主题构思也在其建筑设计中得到了体现。一座理想城市的标志是多样化与密集化均衡的融合。一座城市又是各个不同时代的历史积淀,它蕴含着许许多多的不同生活区间,每个社区都对其周围环境以及生存于其间的人有着一定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它们各自特有的氛围。

工业变革后,经济发展的趋向从生产转向了服务。这使得很多城市中的大片工业领地回归于公众的手中,它们被改建为美丽的公园或者居民住宅区。这使得自然空间和自然景园得以重新进驻城区。历史上曾使得城区与田园风景区两极分化的发展,在现代欧洲城市建筑中重又被市民所关注,两者并举,而且渐渐地交融为市容的一体。

要追寻持久地和有效地利用能源的生活方案。这种意识的觉醒,引发了注重使自然的空间合流于城区建设,并在建筑设计方案中已得到了体现。德国馆的建筑被设计得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有机体,一座可漫步其间的、三维空间体的雕塑。它将德国城市生活或者田园风景的多姿多彩再现其间。

设计方案草图© Milla & Partner / Schmidhuber + Kaindl

西北角视图© Milla & Partner / Schmidhuber + Kaindl 德国馆位置

德国馆的场地位于上海浦东区卢浦桥南,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直接与法国、波兰和瑞士相邻。这四国的展馆环绕着一个世博园区内的小广场,广场可供参展方举办户外活动使用。德国馆建筑的四大面各有不同的功用:

南面是服务区和技术室的基础设施,一条专用道从外部直通馆内。北面是德国馆的正门,迎接着参观者的到访。从北面展馆前的世博园小广场可进入德国馆的餐厅、展厅和纪念品店,或者直达举办各类活动的场所。

展馆位置图© Milla & Partner / Schmidhuber + Kaindl

德国馆的建筑结构

展馆设计由两大部分组成:自然景区和展馆主体。

起落有致的外景区以及用于举办各类活动的场区从底层向上延伸至展馆三楼。展馆的四部分建筑主体好像是悬浮于其上。它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屋顶,既可遮阳又可避雨,使参观者能够悠然地漫步于底层的景园。在展馆建筑体与外部景区之间,里与外、光与影、疏与密相互交融,形成一种美妙的唱和。

起落有致的坡形景区

德国馆的咨询处、纪念品店、餐厅、服务区以及办公室等机构和设施都被安置于可行往其间、呈坡状的自然景区。它们的分布在整体上构成了一个丁字形。丁字头的两端与馆外街道相衔接。整个服务区都设置在展馆的背面。以丁字形的纵轴为界,底层领域被一分为二。一部分属于自然景区,另一部分属于城区空间。这里有一个舞台以及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的场地,可用于举办临时小型展会、或者其它活动。纪念品店和德国餐厅也在这里。

起伏有致的坡形景区© Milla & Partner / Schmidhuber + Kaindl

底层轮廓图© Milla & Partner / Schmidhuber + Kaindl

参观者游历和谐都市之旅从展馆底层起落有致的自然景园开始。前往展厅入口的路也是等候区。这一路整个就像走迷宫一样,要穿过不同的空间、隧道、空地和院落。入口在展馆一层的斜坡景区内,通往展馆城区展厅的大门在此为参观者打开。穿过一条隧道,参观者便踏进了和谐都市内设计布置奇妙的都市生活的体验空间。

自然景区视图© Milla & Partner / Schmidhuber + Kaindl

展馆北面视图© Milla & Partner / Schmidhuber + Kaindl 作为空间建筑雕塑体的德国馆

德国馆的四大建筑主体是负荷力、承载力、撑托力、支承力在建筑设计中理想的应用。每一建筑体单看好像失之于稳,但是当各个部分构成了一个整体时,便相辅相成,达到和谐都市展馆整体稳固的平衡状态。这一设计从建筑角度再现了和谐都市的主题构思。

展馆建筑主体构成了展馆外景区的一方天棚,即可避雨又可遮阳。这种设计法形成了一种空间上的内与外、光与影、建造的与自然的、都市风光与田园风景之间引人入胜的交替更迭。

展馆建筑体© Milla & Partner / Schmidhuber + Kaindl

展馆建筑体轮廓© Milla & Partner / Schmidhuber + Kaindl

游历展馆之路设计得就像漫步于长廊。参观者有时如同行于小径,有时又得乘坐电梯,被带往不同的城区生活展厅。一路上,观众游历往返于一层或者二层结构的展厅间。随着在不同展厅中展馆之路的升降或者方向的转换,观众流量自然而然地被调整着。

和谐都市之旅的最后一个展厅将参观者引至一个高耸的、纵向伸展的剧场式大厅。至此,明显地能够令人感知,参观者甩在身后的高度大约已有12米— 这里就是动力之源展厅。经历过动力之源展厅的演示活动后,观众像走螺旋梯一般,慢慢地从三层楼上走下,最后到达展馆的活动区。

展馆西面自然景区视图© Milla & Partner / Schmidhuber + Kaind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