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

合集下载

国家开放大学,形考任务1 :综合分析生产成本理论中相关经济范畴的关系

国家开放大学,形考任务1 :综合分析生产成本理论中相关经济范畴的关系

综合分析生产成本理论中相关经济范畴的关系1、分析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的关系答:总产量(TP)是指在某一给定的时期生产要素所能生产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AP)是该要素的总产量除以该要素的投入量;边际产量(MP)即该产量的增量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增量。

先分析一下总产量(TP)边际产量(MP)之间的关系。

即总产量(TP)先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后以递减的速率增加,达到某一点后,总产量(TP)将会随劳动投入的增加而绝对地减少,边际产量先上升,后下降,达到某一定后成为负值。

总产量(TP)的变化与边际产量(MP)是一致的,即都会经历先增后减的变化过程。

当边际产量上升,总产量(TP)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当边际产量(MP)下降时,总产量(TP)以递减的方式增加,当边际产量(MP)为负值时,总产量(TP)开始绝对的减少。

接下来分析一下边际产量(MP)和平均产量(AP)之间的关系。

平均产量(AP)和边际产量(MP)都是先上升后下降,但是边际产量(MP)的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都要大于平均产量(AP)的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

只要额外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引起总产量(TP)的增量大于增加这一单位要素之前的平均产量(AP),那么增加这一单位要素的平均产量(AP)就大于原来的平均产量(AP);当平均产量达到最大时,平均产量(AP)等于边际产量。

2、分析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规模报酬变动规律的区别答:在于边际报酬递减中,随着同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增加而每一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是递减的。

而规模报酬递减中,同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增加,每一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是不变的,仅仅是指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相较产量是过多了。

3、分析利润最大化原则和成本最小化原则的区别答:产的产品数量是不变的,仅仅是指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相较产量是过多了。

利润最大化是一个市场一般均衡的结果。

是厂商在所生产产品的市场可能价格以及要素可能价格这些约束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利润最大化。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分析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分析

在生产函数的学习过程中,下列三个指标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对于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理解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

1、总产量(TP)指一定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

2、平均产量(AP)指平均每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

3、边际产量(MP)指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产量。

在对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理解过程中,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小例子来说明:
在农业生产中,当土地、人力、种子等生产要素都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我们只增加化肥。

我们把这块地划分成相同大小的若干块,每块土地用的肥料递增,所获得的产量一定是,随着肥料增加,先是每块土地种植的收益增加(即边际产量递增),然后种植的收益减少(即边际产量递减),最后肥料过多,把庄稼烧死了,连种子都赔进去了,我们的边际产量为负。

这个例子就是农业经济学家杨格为证明这个原理而作的“杨格堆肥实验”。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在资本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劳动量的增加,最初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递增的,但各自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分别递减。

所以,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上升而后下降。

这反映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第二,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

在相交前,平均产量是递增的,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 (MP > AP);在相交后,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 (MP < AP);在相交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MP = AP)。

第三,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以后,当边际产量为负数时,总产量就会绝对减少。

经济学原理简答题及其参考答案

经济学原理简答题及其参考答案

经济学原理简答题及其参考答案1.什么是需求?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哪些?答:需求,是指某一时期内和一定市场上,消费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或劳务的数量,它是欲望与支付能力的统一。

在一种商品市场上,影响该商品的需求的因素,一般有:(1) 该商品本身的价格;(2) 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3)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以及社会收入分配平等程度;(4) 消费者嗜好或称偏好;(5) 消费者对自己未来收入以及商品价格走势的预期;(6) 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动;(7) 政府的消费政策。

2.什么是均衡价格?它是如何形成的?画图说明。

答:所谓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也即是一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这时生产者愿意出卖的价格和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以及生产者愿意供给的数量和消费者愿意买进的数量恰好相等,市场达到均衡状态。

这种在需求状况和供给状况为已知和确定不变条件下,市场供求达到平衡状态时的价格,就称为均衡价格,与均衡价格相对应的供( 需) 量,称为均衡数量。

均衡价格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由供求双方的竞争过程中自发地形成的。

通常,销售者总想提高价格,购买者总想降低价格。

但在价格高于均衡点时,就会出现超额供给,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将迫使销售者降低要价,从而迫使价格下落。

反之,在价格低于均衡点时,就会出现超额需求,这种情况导致一部分准备买该商品的人提高其出价,从而迫使价格上升。

买卖双方的竞争,最终趋于均衡状态。

均衡价格的形成完全是自发的,如果市场不是完全竞争或者有外力的干预,那么,这种价格就不是均衡价格。

(画图略) 3.什么是供求定理?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市场均衡起什么影响?答:均衡价格由需求和供给决定,所以,需求的变动(不是需求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不是供给量的变动) ,就会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发生变动。

需求与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的影响就是供求定理,其内容包括:(1) 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微观经济学(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微观经济学(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第八章 生产论
微观经济学
十二、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第八章 生产论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不仅决定了边际产量随着 可变要素投入量变化的趋势,而且也决定了 总产量和平均产量的变动趋势,并使得它们 三者的关系更为明晰。
微观经济学
第八章 生产论
总产量、 TPL
平均产
量和边
际产量 之间的 关系
0 APL, MPL
第八章 生产论
微观经济学
TPL
APL0, MPL
0
L1L2 L3
TPL
L
APL
MPL
L
总产量曲线呈现先 增加后递减的趋势。 (1)L L3 ,MPL 0 ,总产 量随着 L 的增加而增加; (2) L L3 ,MPL 0 ,总 产量随着 L的增加而减少。 (3) L=L3 ,MPL =0 ,总 产量最大。
第八章 生产论
微观经济学
TP
L
APL0, MPL
0
L1L2
TPL
L
APL
MPL
L
边际产量也反映总 产量变动的速度。 (1)MPL 0 且递增的阶段, 即 L L1 时,随着 L 增 加,总产量增加的速度会 越来越快,即总产量曲线 越来越陡峭。
第八章 生产论
微观经济学
TP
L
APL0, MPL
0
L3 MPL
L
边际产量线与平均产 量线相交于平均产量线的 最大值点。
为什么?
第八章 生产论
原因
当边际产量线大于平均产量线时,增加一单位劳动所 增加的产量超过平均产量,因而增加该单位劳动使得 平均产量增加。 当边际产量线小于平均产量线时,增加一单位劳动所 增加的产量小于平均产量,因而增加该单位劳动使得 平均产量减少。

微观经济学答案解析第四章生产论

微观经济学答案解析第四章生产论

第四章生产论1. 下面(表4—1)是一张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短期生产函数的产量表:(2)该生产函数是否表现出边际报酬递减?如果是,是从第几单位的可变要素投入量开始的?解答:(1)利用短期生产的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和边际产量(MP)之间的关系,可以完成对该表的填空,其结果如表4—2所示:开始逐步下降的这样一种普遍的生产现象。

本题的生产函数表现出边际报酬递减的现象,具体地说,由表4—2可见,当可变要素的投入量从第4单位增加到第5单位时,该要素的边际产量由原来的24下降为12。

2. 用图说明短期生产函数Q=f(L,K-)的TP L曲线、AP L曲线和MP L曲线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解答:短期生产函数的TP L 曲线、AP L 曲线和MP L 曲线的综合图如图4—1所示。

图4—1由图4—1可见,在短期生产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MP L 曲线呈现出先上升达到最高点A 以后又下降的趋势。

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的MP L 曲线出发,可以方便地推导出TP L 曲线和AP L 曲线,并掌握它们各自的特征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关于TP L 曲线。

由于MP L =d TP L d L,所以,当MP L >0时,TP L 曲线是上升的;当MP L<0时,TP L 曲线是下降的;而当MP L =0时,TP L 曲线达最高点。

换言之,在L =L 3时,MP L 曲线达到零值的B 点与TP L 曲线达到最大值的B ′点是相互对应的。

此外,在L <L 3即MP L >0的范围内,当MP ′L >0时,TP L 曲线的斜率递增,即TP L 曲线以递增的速率上升;当MP ′L <0时,TP L 曲线的斜率递减,即TP L 曲线以递减的速率上升;而当MP ′=0时,TP L 曲线存在一个拐点,换言之,在L =L 1时,MP L 曲线斜率为零的A 点与TP L 曲线的拐点A ′是相互对应的。

关于AP L 曲线。

由于AP L =TP LL ,所以,在L =L 2时,TP L 曲线有一条由原点出发的切线,其切点为C 。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

1.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
2.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如果技术不变,增加生产要素中某个要素的投入量,而其他要素的投入量不变,增加的投入量起初会使该要素的边际产量增加,增加到一定点后,再增加投入量就会使边际产量递减。

这个规律揭示了投入产出之间的客观关系,它告诉我们,并不是任何投入都能带来最大收益,更不是投入的越多收益一定越大。

正因为如此,尊重这一规律,对企业的投入数量和组合进行科学的分析,对于提高经济效益和正确决策是十分必要的。

注意: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一条经验论断,而不是一条数学定理。

(目前,有些经济学家正在研究收益递增规律。


3.生产的三个阶段
Ⅰ阶段:不合理阶段
Ⅱ阶段:合理阶段
Ⅲ阶段:不合理阶段
4. 最优量的确定
(1) 边际产量收入
(2)边际支出
MP MC dL dQ
dQ dTC
dL dTC
ME ⋅=⋅==
(3)最优量的确定
当MRP=ME 时,企业获得最大利润,即MR=MC 时,企业获得最大利润。

MP MR dL
dQ dQ dTR dL dTR MRP ⋅=⋅==。

(财务知识)《管理经济学》笔记

(财务知识)《管理经济学》笔记

管理经济学学习笔记绪论重点概念和原理一、管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边际分析法:体现了向前看的思想。

边际成本:额外增加的成本在边际分析中的应用。

二、边际分析法和最优化原理边际分析法的规则:1、适用于无约束条件下的最优业绩量的确定无约束:产品的产量、资源的投入、价格和广告费等的支出不受约束2、适用于有约束条件下,业务量怎样最优分配的问题约束是指,被分配的业务量是有限的,既定的。

当各种要素的使用方向上每增加单位业务量所产生的边际效用相等时,业务量的分配能使总效益最大;当每种使用方向上每增加单位业务量所引起的边际成本相等时,业务量的分配能使总成本最低。

3、重点计算企业利润:会计利润、经济利润会计利润=销售收入-会计成本经济利润=销售收入-机会成本(会计成本+内涵成本)(注意和会计上的利润区别)内涵成本=机会成本-会计成本。

例:材料1000,现市价1500,机会成本1500,会计成本1000,在内涵成本500。

说明:经济利润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指示器,机会成本:对经济学家来说只有机会成本才是真正的成本。

几种经济情况下的机会成本:(1)业主自己筹资开办企业的机会成本=这笔钱借给别人所得到的收益。

(2)业主自己兼任经理(自己管理企业)的机会成本=等于如果他在别处从事工作可能得到的薪水收入。

(3)机器原来是闲置的,重新开工机会成本为0。

(4)机器原来生产a现在生产b的机会成本=生产a所带来的收入。

(5)过去进的料,现在市价变了,其机会成本按照现在的市价计。

(6)使用现在市价的料、工资水平以及贷进的资金的机会成本=会计成本;(7)机器折旧产生的折旧成本=期初价值-期末净残值注意:经济利润为0,并不是说企业没有利润。

即是企业利润=销售收入-机会成本(正常利润是企业的主要机会成本,企业付给投资者的基本利润)。

第一章市场供应及运行机制知识结构:需求量:1、需求影响因素:产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相关产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广告费用、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期望。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

A PL
L
边际产量(MP):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
量。 劳动的边际产量:
T PL L,K
M PL
L
T PL L,K
d T PL L,K
M PL
பைடு நூலகம்
lim
L0
L
dL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劳动投入量 L 劳动的总产量 TPL
0
0
1
3
2
8
3
12
4
15
5
17
6
17
7
16
8
13
劳动的平均产量
APL
0
3
4
33 4
4 32
25
5
6 22
15
7
8
劳动的边际产量 MPL
3 5 4 3 2 0 -1 -3
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
TP曲 线 、AP 曲线、MP曲 线
都先向右上 方倾斜,后向 右下方倾斜。
4.2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1.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 短期: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 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
❖ 假定资本投入固定,劳动投入可变,则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 生产函数为:
Q f L,K
要素投入
生产函数
不变要素投入 可变要素投入 短期生产函数 长期生产函数
Q f L,K Q f L, K
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概念
在资本投入量固定时,可以得到劳动投入量变化带来的产 量的变化。
总产量(TP):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所提供的全部产量。

答:(1)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相互关系(精品)

答:(1)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相互关系(精品)

答:(1)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相互关系西方经济学家通常将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置于同一张坐标图中,来分析这三个产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图4—21就是一张标准的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图,它反映了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变动趋势及其相互关系。

短期生产产量曲线的其本特征是:由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的劳动的边际产量MP L 曲线先是上升的,并在B '点达到最高点,然后再下降。

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相互之间的关系。

①关于边际产量和总产量之间的关系根据边际产量的定义公式()L L d ,d TP L KMP L=可以推知,过TP L 曲线任何一点的切线的斜率就是相应的MP L 值。

例如,在图中,当劳动投入量为L 1时,过TP L 曲线上A 点的切线的斜率,就是相应的MP L 值,它等于1A L '的高度。

正是由于每一个劳动投入量上的边际产量MP L 值就是相应的总产量TP L 曲线的斜率,所以,在图中MP L 曲线和TP L 曲线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对应关系:在劳动投入量小于L 4的区域,MP L 均为正值,则相应的TP L 曲线的斜率为正,即TP L 曲线是上升的;在劳动投入量大于L 4的区域,MP L 均为负值,则相应的TP L 曲线的斜率为负,即TP L 曲线是下降的。

当劳动投入量恰好为L 4时,MP L 为零值,则相应的TP L 曲线的斜率为零,即TP L 曲线达极大值点。

也就是说,MP L 曲线的零值点D '和TP L 曲线的最大值点D 是相互对应的。

以上这种关系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只要边际产量是正的,总产量总是增加的;只要边际产量是负的,总产量总是减少的;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最大值点。

进一步地,由于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的边际产量MP L 曲线先上升,在B '点达到最大值,然后再下降,所以,相应的总产量TP L 曲线的斜率先是递增的,在B 点达到拐点,然后再是递减的。

经济学基础第4章思考与练习答案

经济学基础第4章思考与练习答案

第四章思考与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说法是( B )A.只要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一定是负数;B.只要边际产量减少,总产量也一定减少;C.随着某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将趋于下降,其中边际产量的下降一定先于平均产量的下降;D.边际产量一定在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与之相交。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规模报酬递减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造成的B.边际收益递减是规模报酬递减造成的C.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是规模报酬递减造成的D.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造成的3.对于生产函数Q=f(L,K)成本方程C=P L L+P K K 来说,在最优生产组合点上,()。

A.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相切B.MRTS LK=P L/P KC.MP L /P L= MP K/P K D.以上说法都对4.在规模报酬不变阶段,若劳动的使用量增加10%,资本的使用量不变,则( D )。

A.产出增加10% B.产出减少10%C.产出的增加大于10% D.产出的增加小于10%5、等成本线围绕着它与纵轴的交点逆时针移动表明( C )A.生产要素Y的价格上升了;B.生产要素X的价格上升了;C.生产要素X的价格下降了;D.生产要素Y的价格下降了。

6、经济学中短期和长期划分取决于( D )A.时间长短;B.可否调整产量;C.可否调整产品价格;D.可否调整生产规模。

7、生产函数衡量了()A.投入品价格对厂商产出水平的影响;B.给定一定量的投入所得到的产出水平;C.在每一价格水平上厂商的最优产出水平;D.以上都是。

8、一个厂商在长期中可以完成下列哪些调整()A. 采用新的自动化生产技术,节约生产线上30%的劳动力;B. 雇用三班倒的员工,增员扩容;C. 中层管理者实行成本节约法;D. 以上措施在长期内都可行。

9、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成立的前提条件是A.生产技术既定;B.按比例同时增加各种生产要素;C.连续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同时保持其他生产要素不变;D.A和C.10、等产量曲线上的各点代表了()A.为生产相同产量,投入要素的组合比例是固定不变的;B.为生产相同产量,投入要素的价格是不变的;C.生产相同产量的投入要素的各种组合比例;D.为生产相同产量,成本支出是相同的。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1)总产量(TP)是指生产出来的用实物单位衡量的产出总量。

(2)平均产量(AP)是指总产量除以总投入的单位数,或者说是每单位投入生产的产出。

(3)边际产量是指在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由于新增一单位的投入而多生产出来的产量或产出。

教材24页表1-1。

【例题·单选题】某企业的工人人数为10人时,其总产量为2100个;当工人人数为11人,其总产量为2200个,则工人人数为11人时,该企业的边际产量是()个,平均产量是()个。

A.100 200B.200 100C.210 105D.100 210[答疑编号911030104:针对该题提问]【答案】A3.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及其位置关系教材25页图1-16。

(1)边际产量曲线的图形及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劳动的边际产量先递增,劳动投入达到一定程度L1后,MP最大,然后递减,继续增加劳动投入到L3,MP=0。

如果再增加劳动投入,边际产量为负。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也称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其基本含义是:在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连续追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总是存在着一个临界点,在这一点之前,边际产量递增,超过这一点之后,边际产量将出现递减的趋势,直到出现负值。

【例题·单选题】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基本含义是()。

A.在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连续追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总是存在着一个临界点,在这一点之前,边际产量递增,超过这一点之后,边际产量将出现递减的趋势,直到出现负值B.在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变动的条件下,连续追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总是存在着一个临界点,在这一点之前,边际产量递增,超过这一点之后,边际产量将出现递减的趋势,直到出现负值C.在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连续追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边际产量总是递增的D.在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连续追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边际产量总是递减的【答案】A。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相互关系下面先举例说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假定某印刷车间,拥有4台印刷机。

如果该车间只有1名工人,这名工人的产量一定有限,因为他不能利用他的全部时间来操作印刷机,他还必须亲自做许多辅助工作,如取原料、搬运等等。

现假定这时他的日产量为13单位。

如果车间增加到2名工人,尽管第2名工人的才干与第1名工人相同,但增加这名工人所增加的产量一定会超过第1名工人原来的产量。

这是因为有了两个人就可以进行协作,协作可以产生新的生产力。

现假定增加第2名工人所增加的日产量为17单位。

此时总产量从每天13单位提高到30单位。

同理,假定增加到3名工人时,总产量达到每天60单位。

增加到4名工人时,即每人操作1台印刷机时,总产量上升到每天104单位。

如果车间工人数增加到5名,总产量将继续上升,因为新增的第5名工人可以专做搬运等辅助工作,但第5名工人增加的产量会少于第4名工人增加的产量。

现假定第5名工人使日产量增加30单位,使总产量达到134单位。

如果工作数目增加到6名,第6名工人可能是个替换工,即当其他工人需要休息或有病时由他来替代,这样,也能增加产量,但增加的量更少了。

如果工人继续增加下去,可以设想一定会达到这样的阶段,即增加工人不仅不会增加产量,而且还会使产量减少。

例如,当工人太多,许多工人无活可干、到处闲逛,以致影响生产正常进行时,就会产生这种情况。

现在把这个例子中的数据列表如下,见表2.1.7。

在这里,总产量Q是指一定数量的工人所能生产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是指每一工人的平均产量(=总产量/工人人数=Q/L);边际产量是指在一定数量劳动力时,增加1名工人引起的总产量的变化(=总产量的变化/工人人数的变化=ΔQ/ΔL)。

需要指出的是,边际产量在生产决策分析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在这个例子中,它告诉我们,随着车间工人人数的增加,工人人数的单位变化,会给总产量带来什么影响。

这一点对于寻求最优解是很有用的。

1、 分析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

1、 分析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

1、分析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1、分析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的关系;答:MP>AP,AP上升;MP=AP,AP达到最大;MP<ap,ap下降。

MP>0,TP上升;MP=0,TP达到最大;MP<0,TP下降。

</ap,ap下降。

2、分析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规模报酬变动规律的区别;答:在于边际报酬递减中,随着同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增加而每一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是递减的、而规模报酬递减中,同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增加,每一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是不变的,仅仅是指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相较产量是过多了。

3、分析利润最大化原则和成本最小化原则的区别:答:利润最大化是一个市场一般均衡的结果。

是厂商在所生产产品的市场可能价格以及要素可能价格这些约束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利润最大化。

根据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来决定产量。

成本最小化,则是给定了产量和要素价格,厂商应该用什么样的要素组合来进行生产以达到成本最小。

是不需考虑市场产品需求的厂商供给方局部均衡的结果。

利润最大时成本最小的充分条件,而成本最小只是利润最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也就是说,一般均衡中的利润最大化一定是满足了成本最小化的原则了的,否则不可能是利润最大化的。

但是成本最小化却可以在任何产量处得到满足和实现,并不一定是利润最大化的产量。

4、分析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和短期可变成本曲线(SAVS)的关系;第一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的关系: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与短期成本曲线SAC相交于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N,在交点N上,SMC=SAC,即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

在相交之前,平均成本大于边际成本,平均成本一直递减;在相交之后,平均成本小于边际成本,平均成本一直递增。

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相交的N点称为收支相抵点。

第二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关系(与上相近)5、分析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长期总成本曲线(LTC)、长期边际成本曲线(LMC)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短期总成本曲线(STC)、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的关系;短期总成本曲线和长期总成本曲线的关系:短期总成本曲线不从原点出发,而是从变动成本出发,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是一条从变动成本出发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

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

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边际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是微观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用于描述生产过程中产量的变化规律。

本文将以生动的方式介绍边际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的概念,以及它们对企业生产决策的指导意义。

首先,边际产量曲线是指在特定生产因素投入下,增加一个单位生产因素所能带来的额外产量。

换句话说,它描述了生产过程中单位生产因素变动对产量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随着生产要素的不断增加,边际产量逐渐减少。

即每增加一个单位要素,所能增加的产量在递减。

而平均产量曲线是指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总产量与生产要素数量的比值。

它描述了单位要素投入下的平均产量情况。

通常情况下,当投入的要素数量较少时,平均产量曲线呈上升趋势,因为少量的投入更加有效。

这两条曲线在产量变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边际产量曲线可以帮助企业决策者了解增加或减少生产要素的边际效益,即每增加一个单位要素所能带来的额外产出。

当边际产量大于边际成本时,增加生产要素可以带来更多的利润。

然而,当边际产量小于边际成本时,增加生产要素将导致利润减少。

平均产量曲线则可以帮助企业决策者了解单位要素投入下的平均产量水平。

当平均产量高于边际产量时,意味着生产过程中仍有提高效率的潜力,企业可以通过增加生产要素来提高产量和利润。

相反,当平均产量低于边际产量时,说明已达到生产效率的上限,此时增加生产要素将带来较少的增益。

边际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对企业的生产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边际产量曲线的观察,企业决策者可以确定增加或减少生产要素的最优策略,以最大化利润。

同时,通过对平均产量曲线的观察,企业可以评估生产效率并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

总之,边际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是描述生产过程中产量变化规律的重要工具。

了解它们的概念和作用可以帮助企业决策者做出更明智的生产决策,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水平。

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关系

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关系

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关系
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是经济学中用来描述生产过程中产出与投入之间关系的两个重要概念。

平均产量曲线是指在特定生产水平下,每单位投入所对应的产出量的平均值。

简而言之,它表示了平均每单位投入所能获得的平均产出水平。

平均产量曲线通常呈现出递增、递减或递归的特征,具体形态取决于生产过程的特性。

边际产量曲线是指在特定生产水平下,每增加一个单位投入所能获得的额外产出量。

换句话说,它表示了投入增加一个单位时,所带来的额外产出。

边际产量曲线通常呈现递减的特征,这是因为随着投入的增加,新投入所带来的边际效益逐渐减少。

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他们的相对位置来解释。

当边际产量曲线位于平均产量曲线之上时,平均产量曲线呈现递增的趋势,这意味着每单位投入所带来的产出高于平均水平。

相反,当边际产量曲线位于平均产量曲线之下时,平均产量曲线呈现递减的趋势,这意味着每单位投入所带来的产出低于平均水平。

当平均产量达到最大值时,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此时平均产量曲线达到顶峰。

在这个点上,边际产量曲线穿过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并且两条曲线的斜率相
等。

在这之后,边际产量逐渐减小,导致平均产量下降。

总之,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在不同投入水平下,产出的变化情况。

通过分析这两个曲线,生产者可以确定最有效利用资源的生产水平,以实现最大化的产出。

微观经济计算题

微观经济计算题

五、计算题1、某君对消费品X的需求函数为P=100 -√Q,分别计算价格P=60和P=40时的价格弹性系数。

2、某君消费商品x的数量与其收入的函数的关系是:M=1000Q²,计算当收入M=6400时的点收入弹性。

3、1986 年7月某外国城市公共汽车票价从32美分提高到40美分,1986年8月的乘客为880万人次,与1985年同期相比减少了12%,求需求的弧价格弹性。

4、已知销售商品x之总收益(R=PQ)方程为:R=100Q—2Q²,计算当边际收益(MR)为20时的点价格弹性。

5、甲公司生产皮鞋,现价每双60美元,1988年的销售量每月大约10000双。

1988年1月其竞争者乙公司把皮鞋价格从每双65美元降到55美元。

甲公司2月份销售量跌到8000双。

(a)甲公司和乙公司皮鞋的交叉弹性是多少(甲公司价格不变)?(b)若甲公司皮鞋的价格弧弹性是一2.0,乙公司把皮鞋价格保持在55美元,甲公司想把销售量恢复到每月10000双的水平,问每双要降价到多少?6、X公司和Y公司是机床行业的两个竞争者,这两家公司的主要产品的需求曲线分别为:公司X: Px=lOOO-5Qx公司Y: Py=1600-4Qy这两家公司现在的销售量分别为100单位x和250单位y。

(a)求x和y当前的价格弹性。

(b)假定y降价后,使Qy增加到300单位,同时导致x的销售量Qx下降到75单位,试问X公司产品x的交叉价格弹性是多少?(c)假定Y公司目标是谋求销售收入极大,你认为它降价在经济上是否合理?7、已知Qd=20-5P Qs=4P+5 试求:(1)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2)价格为多少时,消费支出最大?8、某市场上只有两个消费者,其需求函数分别为Q1=l00-2P P≤50Q1=0 P>50Q2=160-4P P≤40Q2=0 P>40试求市场需求函数。

9、设某国家对汽车的需求函数为Q=-0.725-0.049P+0.025Y,而汽车的需求量、价格和消费者收入的变动情况如表2—1:年份需求量(千辆)价格收入1960 75.3 1000 50001961 76.6 1050 51501962 79.4 1123 54071963 79.4 1235 5623试计算需求量变化中由价格和收入的变化引起的变动量个为多少?1960-1963年各年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多大?10、在英国,对新汽车需求的价格弹性Ed=-1.2,需求的收入弹性Ey=3.0计算(a)其他条件不变,价格提高3%对需求的影响;(b)其他条件不变,收入增加2%对需求的影响:(c)假设价格提高8%,收入增加10%,1980年新汽车销售量为800万辆,利用有关弹性系数的数据估计1981年新汽车的销售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相互关系
下面先举例说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假定某印刷车间,拥有4台印刷机。

如果该车间只有1名工人,这名工人的产量一定有限,因为他不能利用他的全部时间来操作印刷机,他还必须亲自做许多辅助工作,如取原料、搬运等等。

现假定这时他的日产量为13单位。

如果车间增加到2名工人,尽管第2名工人的才干与第1名工人相同,但增加这名工人所增加的产量一定会超过第1名工人原来的产量。

这是因为有了两个人就可以进行协作,协作可以产生新的生产力。

现假定增加第2名工人所增加的日产量为17单位。

此时总产量从每天13单位提高到30单位。

同理,假定增加到3名工人时,总产量达到每天60单位。

增加到4名工人时,即每人操作1台印刷机时,总产量上升到每天104单位。

如果车间工人数增加到5名,总产量将继续上升,因为新增的第5名工人可以专做搬运等辅助工作,但第5名工人增加的产量会少于第4名工人增加的产量。

现假定第5名工人使日产量增加30单位,使总产量达到134单位。

如果工作数目增加到6名,第6名工人可能是个
替换工,即当其他工人需要休息或有病时由他来替代,这样,也能增加产量,但增加的量更少了。

如果工人继续增加下去,可以设想一定会达到这样的阶段,即增加工人不仅不会增加产量,而且还会使产量减少。

例如,当工人太多,许多工人无活可干、到处闲逛,以致影响生产正常进行时,就会产生这种情况。

现在把这个例子中的数据列表如下,见表2.1.7。

在这里,总产量Q是指一定数量的工人所能生产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是指每一工人的平均产量(=总产量/工人人数=Q/L);边际产量是指在一定数量劳动力时,增加1名工人引起的总产量的变化(=总产量的变化/工人人数的变化=ΔQ/ΔL)。

需要指出的是,边际产量在生产决策分析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在这个例子中,它告诉我们,随着车间工人人数的增加,工人人数的单位变化,会给总产量带来什么影响。

这一点对于寻求最优解是很有用的。

在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存在着下面三种关系。

(1)工人人数取某值时的边际产量等于总产量曲线上该点的切线斜率。

因为根据边际产量的定义,边际产量=ΔQ/ΔL。

也就是说,当ΔL取很小值时,边际产量=dQ/dL。

按照微分学知识,dQ/dL就是总产量曲线上当工人人数取某值时该点切线的斜率。

因此总产量曲线上的拐点(即斜率最大之点),也就是边际产量曲线的顶点。

总产量曲线上的顶点(即斜率之点),也就是边际产量曲线上边际产量为零之点。

边际产量与总产量之间的这个关系告诉我们:当边际产量为正值时,总产量曲线呈上升趋势(斜率为正值),此时增加工人能增加产量;当边际产量为负值时,总产量曲线呈下降趋势(斜率为负值),此时增加工人反使产量减少;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为最大(斜率为零)。

(2)工人人数取某值时的平均产量等于总产量曲线上该点与原点的连续线的斜率。

(3)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呈上升趋势;当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呈下降趋势;当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相等时,平均产量为最大。

这是因为边际产量是指新增1名劳力会使总产量增加多少。

如果边际产量大于以前的平均产量,它必然会使平均数上升。

反之,如果边际产量小于以前的平均产量,就必然使平均数下降。

如果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说明平均产量在这一点上即不上升,又不下降,正好处于顶峰(或谷底),这时的平均产量为极大(或极小(1)总产量曲线上任何一点对应的边际产量数值上就等于该点的切线斜率。

在可变要素投入刚开始的时候,边际产量也就不断递增,对应的总产量曲线的切线斜率为正,且不断增大;当边际产量达到增大值时,总产量曲线上对应点的切线斜率最大,而且这也是总产量曲线的拐点;若继续增加投入,边际产
量就会逐渐减少,因此总产量曲线向上凸。

当边际产量为零时,这时总产量达到最大值。

即,当MPL>0,TP上升;当MPL<0,TP下降;MPL=0,TP为最大值。

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递增;当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递减;当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最大,边际产量曲线必定通过平均产量曲线最高点。

即当MPL=APL时,APL达到最大值。

因为APL=TP/L正是总产量曲线上该点与原点之间的连接线的斜率。

二、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
西方经济学家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来分析某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问题。

为了说明产量变动情况,把产量分为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

总产量(Total Product 简称TP):指生产要素既定的情况下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

它的定义公式为:
(5.9)
平均产量(Average Product,简称AP):是指平均每单位生产要素投入的产出量。

它的定义公式为:
(5.10)
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简称MP):指每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总产量,即所增加的最后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带来的产量的增量。

它的定义公式为:
(5.11)
或者(5.12)
假定生产某种产品中所用的生产要素是资本与劳动,其中资本是固定的,劳动是可变的,则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变动规律如表5—1所示。

表5—1 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
根据表5—1可以作出图5—5
图5—5
在图5—5中,横轴代表劳动量,纵轴代表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TP L为总产量曲线,AP L为平均产量曲线,MP L为边际产量曲线。

在图中,MP L曲线表现出先升后降的特点,这是由边际收益递减规模的作用所决定的。

在劳动投入量小于OA的阶段,是边际收益的递增阶段,MP L曲线是上升趋势;在劳动投入
量大于OA的阶段,是边际收益的递减阶段,MP L曲线呈下降趋势。

在点E,MP L曲线升到最高点。

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可以解释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相互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关于总产量曲线与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

只要边际产量为正值,总产量总是增加的,只要边际产量为负值,总产量总是减少的。

相应地在图中,当边际产量为正值时,TP L曲线是上升的。

必然地有,当边际产量为零时,TP L曲线在G点达到最大值。

因为MP L = dTP L / dL,所以在每一产量上的边际产量值就是TP L曲线的斜率,因而在边际收益的递增阶段,TP L曲线的斜率随着MP L曲线的上升而递增;在边际收益的递减阶段,TP L曲线的斜率随着MP L曲线的下降而递减。

当MP L曲线在E点达到最大值时,TP L曲线相应地存在一个拐点。

第二,关于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

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一定要在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相交;在相交之前,平均产量是递增的,这时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在相交后,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这时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在相交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这时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

此时,边际产量的变动快于平均产量的变动。

这可以从数学角度来加以证明。

利用(5.11)式对L求导,有:
(5.13)上式中为边际产量MP L,为平均产量AP L,且L>0,因此
当,则处于递增阶段;
当,则处于递减阶段;
当,则取最大值。

第三,关于平均产量曲线与总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

由于AP L = TP L / L,所以平均产量曲线是总产量曲线上的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值的轨迹。

由此可以说明:当AP L曲线在F点达到最高点时,在TP L曲线上必然存在相应的一点,该点与原点的连线在TP L曲线上所有的点与原点连线中最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