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数学
中国古代的数学知识
中国古代的数学知识
中国古代的数学知识非常丰富,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成就和贡献:
《周髀算经》:这是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
它主要阐明当时的盖天说和四分历法,还包含一些数学知识,例如勾股定理的特例。
《九章算术》: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成于公元一世纪左右。
其作者已不可考,一般认为是由多人编撰而成的。
刘徽:魏晋时期的数学家,他提出了“割圆术”,即用“圆内接正多边形”去无限逼近“圆”,并首次用理论证明了“圆周率”的存在。
祖冲之: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是当时世界最精确的圆周率数值,这一成果直到16世纪才被打破。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许多其他的数学成就,如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赵爽的《周髀算经注》、一行和尚的《大衍历》等等,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在数学领域的卓越贡献和深厚底蕴。
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史3篇
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史第一篇:中国古代数学发展概述自古以来,我国对数学的研究就十分重视。
我国古代数学以算术、代数、几何和数论为主要研究对象,经历了从简单直观的初步认知到严谨的定理证明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概述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数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骨牌文字和甲骨文。
骨牌文字中有许多“上、下相加等于中”的运算式,说明当时我国已经有了基本的算术知识。
到了周代(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一些有关算法和几何学的书籍也开始出现,如庄子《齐物论》中关于无穷大与无穷小的论述,和《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是一部古代数学的经典著作,其中涉及到了初等代数、方程、余数、幂指数、圆周率和勾股定理等重要概念和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数的数位表示法和算学运算逐渐成熟。
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以后,中国古代数学出现了独特的代数学派别,在代数学发展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海峤算经》、《算数书》和《高经》等九部著作。
其中,《海峤算经》是我国古代代数中最早的代数学著作,其中提出了“望高方”、“全量数”、“分配术”等代数运算概念。
这些运算概念对未来代数学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数学几何学方面,中国古代对于几何学的研究主要从事以量求形的实用几何学研究。
数学几何学的历史可追溯到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的宋元时期,宋算学家李冶在《数书九章》中提出了勾股定理。
此外,清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发现了圆周率的取值方法,并将圆周率的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六位,这在当时是令人惊叹的成果。
从上述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数学得以长足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其注重实践应用,并赋予了这些实践意义以及更广阔的文化内涵。
此外,应该指出的是古代数学还蕴含了我国深厚的哲学、文化和历史内涵,这也是我们重视古代数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篇:中国古代代数学中国古代代数学发展最为明显、最为独特的特点便是“天元术”和“方程式”的使用。
102中国古代数学
整理。
•《九章算术注》对数学方法的贡献 1、开始了其独特的推理论证的尝试。 “析理以辞, 解体用图。”“开辟了我国古代数学理论化的道路” 。 2、创立了“出入相补”的方法,提出了“割圆术”, 首次将极限概念用于近似计算;引入十进制小数的记法 和负整数的知识;他试图建立球体积公式,虽然没有成 功,但为后人提供了科学的方法;3、他对勾股测量问 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几何研究中,从少数几个原理出 发,运用逻辑手段推导出结果的方法 。提出“审辨名 分”,不但对自己提出的每一个新概念都给出界定《九 章算术注》丰富了《九章算术》的数学成果,主要表现 在算术、代数和几何诸方面。 诸如,割圆术与徽率“割 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 合体而无所失矣。”
七为少阳,八为少阴。揲蓍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到这四个数中的一个。
让阳数对应阴卦,阴数对应阴卦,于是数字变成了爻象。
历从 史中 渊国 算筹 中国古人称数学为算学 源古 代 的 占 筮 工 具 和 方 法 中 , 不 难 发 “数学”一词相当于我国古代的“算术” 现 中 数学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在12世纪宋代数学家秦九韶的著作中。他国 传 指出“物生有象,象生有数,乘除推阐,务究造化之源者,是数学”。 统 数 学
§3、中国初等数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时期(东汉初年到魏晋南北朝)
从东汉初年到魏晋南北朝,随着社会生 产力的逐步提高,我国初等数学理论体系日 益完善。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处于世界第 一流的数学家及其专著,使初等数学理论体 系日益成熟。其中刘徽及其《九章算术注》 尤为突出。
对中国传统数学理论的研究
公元1世纪至8世纪初,改变了先前只追求算法、不研 究算理的学风,开始给出概念的定义,进行推理论证,取 得了许多世界领先的成果,同时涌现出一批杰出数学家
古代数学的雅称
古代数学的雅称一、《九章算术》——中国古代数学的瑰宝《九章算术》被誉为中国古代数学的瑰宝,它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数学著作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商业和日常生活中。
这本书以九个章节的形式,系统地总结了古代中国的数学知识,内容包括算术、代数、几何、概率等多个领域。
《九章算术》的问世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后世的数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黄金分割——古希腊数学的华丽之美黄金分割是古希腊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一条线段分割成两部分,其中整条线段与较长部分之比等于较长部分与较短部分之比。
黄金分割不仅在几何学中有广泛的应用,也在建筑、艺术和音乐等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黄金分割的美学价值被古希腊人视为至高无上的,他们将之称为“黄金比例”,并将其应用于建筑、雕塑等艺术创作中,使作品更加美观和和谐。
三、印度数学——古代数学的明珠印度数学是古代数学中的一支重要学派,其发展历史悠久,贡献巨大。
古代印度人在数学领域做出了许多重要的发现,如零的概念和十进制数制等。
他们将数学视为一门哲学,通过研究数学问题来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
印度数学的研究成果对后世的数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阿拉伯数字——古代数学的智慧之光阿拉伯数字是古代数学中的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现代数字系统的基础。
阿拉伯数字是一种使用十个数字字符的数制系统,它的特点是简单易用、计算方便。
阿拉伯数字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也使得数学成为一门实用的学科。
至今,阿拉伯数字仍然是全球通用的数字表示方法,显示出古代数学的智慧之光。
五、欧几里得几何——古代数学的完美之作欧几里得几何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创立的一门几何学体系,被誉为古代数学的完美之作。
欧几里得几何以公理为基础,通过严密的推理和证明建立了几何学的基本定理和原理。
欧几里得几何的发展对古代数学和现代科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后世数学研究的重要范式。
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与成就
(11)中国剩余定理。实际上就是解联立 一次同余式的方法。这个方法最早见于 《孙子算经》,1801年德国数学家高斯 (公元1777~1855)在《算术探究》中 提出这一解法,西方人以为这个方法是 世界第一,称之为“高斯定理”,但后 来发现,它比中国晚1500多年,因此为 其正名为“中国剩余定理”。
❖ 他第一次给出了区分正负数的方法:"正算赤, 负算黑。否则以邪正为异。"意思是,用红色的小棍 摆出的数表示是正数,用黑色小棍摆出的数表示是 负数。也可以用斜摆的小棍表示负数,用正摆的小 棍表示正数。
5)盈不足术。又名双假位法。最早 见于《九章算术》中的第七章。在 世界上,直到13世纪,才在欧洲出 现了同样的方法,比中国晚了1200 多年。
(2)幻方。我国最早记载幻方法的是春秋时代 的《论语》和《书经》,而在国外,幻方的出 现在公元2世纪,我国早于国外600多年。
❖ 幻方(magic square)又称为魔方、方阵, 它最早起源于我国。宋代数学家杨辉称之为 纵横图。
❖ 所谓纵横图,它是由1到n2,这n2个自 然数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成N行、N列的一个 方阵。它具有一种奇妙的性质,在各种几何 形状的表上排列适当的数字,如果对这些数 字进行简单的逻辑运算时,不论采取哪一条 路线,最后得到的和或积都是完全相同的。
❖ (6)方程术。最早出现于《九章算术》 中,其中解联立一次方程组方法,早于 印度600多年,早于欧洲1500多年。在 用矩阵排列法解线性方程组方面,我国 要比世界其他国家早1800多年。
❖ (7)最精确的圆周率“祖率”。早 于世界其他国家1000多年。
❖ (8)等积原理。又名“祖暅”原 理。保持世界纪录1100多年。
❖ (3)分数运算法则和小数。中国完整的 分数运算法则出现在《九章算术》中, 它的传本至迟在公元1世纪已出现。印度 在公元7世纪才出现了同样的法则,并被 认为是此法的“鼻祖”。我国早于印度 500多年。
中国古代数学成就
中国古代数学成就中国古代数学成就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已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古代,数学学派十分繁荣发展,涵盖了算术、代数、几何、数论等多个方面,有着诸多的学术成就。
下面将对中国古代数学成就进行一些探讨。
算术学算术学是中国古代最早开始发展的数学学科之一,主要涉及到整数的加减乘除及其运算规律,以及解一些实际问题的方法。
中国古代算术学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展出了一系列的算法,例如公约数、倍数、分解因数、约分等等,这些算法已经成为了数学中的经典算法,并深深地影响了现代数学。
在中国古代,算盘是古代数学中最为重要的计算工具之一。
算盘在中国的历史已经有2400多年的历史,从汉代开始逐渐普及,到唐代达到了顶峰。
算盘的设计十分独特,它通过珠片上下移动以表示不同位数上的数字,大大提高了计算速度。
算盘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是计算机的前身,将计算技术推向更高的水平。
代数学代数学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史较短,但也有不少的研究成果。
代数学主要与代数式和方程式有关,通过代数式的运算和方程的解法等技巧,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中国古代数学家代表王冰、李冶、秦九韶等建立了代数学的数学体系。
而“天元术”被称为中国古代代数学的经典之作,为后来的数学家提供了很多启示。
天元术主要是关于多元方程的分解和化简,它成功地应用在了许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例如赤道经纬、水门坎门等等。
几何学几何学也是古代中国数学的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中国的几何学起源于商周时期的土木之学,性质拓张的唐朝时期,几何学又有了大规模的发展。
中国古代几何学成果,包括勾股定理、《九章算术》中的测量体积问题的求解、仪器等所涉及的广告,其研究方法和实践成果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重要地位。
勾股定理,是中国数学史上的一个伟大杰作,它简单而深刻,蕴含了深奥的数学机理,而且广泛地应用于测量和设计领域。
数论数论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数学领域之一,主要研究整数和整数运算的规律,其研究的问题包括完全平方数、质数分解、同余方程等等。
中国古代数学
祖氏父子数学成就:
据《随书•律历志》记载,祖冲之求得的π值的 取值范围为3.141592 <π<3.1415927。
由于史料中没有祖冲之推算这个值的记载,后人 只能对其推导过程做出推测,一般认为它是利用 刘徽的割圆术得到的。然而要想用此法得到上述 结果,需要从正六边形起,连续的倍增正多边形 的边数,至24 576边形。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 易做到的。
中国初等数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春秋战国时代到西汉末年)
刘徽的地位:
吴文俊:“从对数学贡献的角 度来衡量,刘徽应该与欧几里 得、阿基米德相提并论”。
梅荣照:“刘徽是整个中国古 代数学理论的奠基人”。
定位:如果按成就和创造性 的大小来论,刘徽在中国的数 学家中首推第一,另一位可以 和他相提并论的是祖冲之。
思考:2013年癸巳年,2014年是( )年?
• 3.算筹记数法和十进位值制
春秋战国之际,筹算 已得到普遍的应用,筹 算记数法已使用十进位 值制,这种记数法对世 界数学的发展是有划时 代意义的 。
一、主要的数学成就(先秦数学)
• (四)乘法口诀: 从出土的文物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已 有乘法口诀。次序与现代不同,由“九九八十 一”开始。因此又称乘法口诀或乘法表为“九 九”,这种次序流行了一千六、七百年,直到 南宋初才改为现今的顺序。
一、主要的数学成就(先秦数学)
• (五)周易的八卦和64卦:
《周易》是我国古代专讲卜筮(bu’shi)的书, 约成书于殷商时期 ,包含数学内容最丰富的著作。 《易经》中利用爻卦的变化预测吉凶,分别用 “—”与“--”表示阳爻和阴爻,构成八卦、六 十四别卦。《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 分组成。自汉代开始,许多算学家都热衷于将算 法与《周易》相联系。
中国古代数学成就梳理
引言:中国古代数学是世界数学史上的一大瑰宝,它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成就。
本文将梳理中国古代数学的主要成就,深入探讨其重要性和对现代数学的影响。
概述: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商代,发展至公元17世纪的明代。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思维方式、方法和应用。
中国古代数学的主要成就包括:算术、几何、代数、方程、数论等方面。
这些成就不仅为古代中国人民提供了实用工具,还为现代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正文内容:一、算术的发展1. 数的表示法:中国古代的数的表示法有繁体和简体两种,其中繁体的代表是算筹,简体的代表是算盘。
2. 四则运算:中国古代的算术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通过算盘和算筹的运算,中国古代人民能够做到快速和精确的计算。
3. 进位制:中国古代人民首次提出了十进制的概念,这为后来的科学计数系统奠定了基础。
二、几何的研究1. 几何基本概念:中国古代的几何研究涉及到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包括点、直线、面、角等基本概念的研究。
2. 勾股定理:中国古代的数学家在约公元前11世纪就发现了勾股定理,这项重要的几何成就对后来的几何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有着深远的影响。
3. 等边三角形的研究:中国古代数学家还研究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应用,为后来的三角学奠定了基础。
三、代数的探索1. 方程的解法:中国古代数学家在公元前5世纪已经掌握了二次方程的解法,并且还研究了高次方程的解法。
2. 未知数的处理:中国古代数学家发展了一套完整的未知数处理方法,包括了负数、零和分数的概念,这为后来的代数学科奠定了基础。
3. 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中国古代数学家还研究了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的性质和应用,为数列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四、方程与方程组的研究1. 方程与问题的联系:中国古代数学家非常注重将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他们将方程与实际问题相联系,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程和方程组。
2. 中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这本书涵盖了各种类型的方程和方程组的应用,被视为中国古代数学的杰作。
中国古代数学的特点
中国古代数学的特点1.实用主义:中国古代数学非常实用,不仅仅是一种学术研究,更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发展起来的。
例如,古代中国的农民需要测算土地面积和边界长度,工匠需要计算材料的用量和工艺精度。
因此,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始终与社会生产和实际应用紧密相关。
2.算术大成:算术在中国古代数学中占据了首要地位。
中国古代算数发扬光大,涉及整数、分数、百分数、分数四则运算、开方等。
中国古代的《九章算术》就是一部重要的算术著作,系统阐述了各种算术方法和问题的解决技巧。
3.方程与代数:中国古代数学中对方程和代数问题解决方法的研究相对较少,但仍有一些重要成果。
例如,《九章算术》中包括了许多解方程的问题,使用了一些基本的代数方法。
另外,中国古代数学家还发展了一些特殊的代数记号,如“筹算”、“参真”。
4.几何优势:中国古代数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几何问题的研究和突破。
古代中国数学家对于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变换有着深入的认识,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几何体系。
例如,《九章算术》中有关于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性质的论证和计算问题。
这些研究为后来的数学几何奠定了基础。
5.近似与折线法:中国古代数学家在计算中常常使用近似方法和折线法,这是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常用技术。
例如,他们利用近似法计算圆周长和圆的面积,并使用折线法来逼近曲线的形状。
6.小学算法:中国古代学术中的小学算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
这些算法是用来进行简化和计算的步骤,并且普遍应用于商业和工程领域。
中国古代的商业活动和技术工程对算法的需求非常大,因此小学算法在古代中国的数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7.整体观念与经验归纳:中国古代数学家注重整体观念和经验归纳,他们更关注方法的应用,而非严格的逻辑推理。
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使得中国数学在许多实际问题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数学具有实用主义、算术大成、几何优势和小学算法等特点。
虽然中国古代数学对方程和代数问题的研究较少,但它在实际应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为后来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中国古代的数学发展
中国古代的数学发展导言中国古代的数学发展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做出了众多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以历史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脉络,并介绍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成就。
一、先秦时期的数学思想在先秦时期,中国数学思想以实用为主,主要体现在商业、农业、天文和算术方面。
1. 商业数学由于商业繁荣,古代中国商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并开始运用数学解决商业问题。
他们运用比率、比例和利率的概念,进行商业交易计算,如通货膨胀率、利润率等。
2. 农业数学中国古代的农业非常发达,农民经常需要计算田地的面积、播种数量以及灌溉的水量等。
因此,农业数学的发展也成为了古代中国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天文数学古代中国人观测天象并记录了很多天文现象,因此,天文数学在中国古代数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他们用很精确的方法计算了日食、月食以及恒星位置等。
4. 算术古代中国人普遍使用十进制的算术系统进行计算。
他们还研究了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法则,并探索了负数和零的概念。
二、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数学家和成就。
1. 《九章算术》《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的重要著作,它包含了许多方面的数学内容,如算术、代数、几何、商业数学等。
该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 微积分的雏形在汉朝时期,数学家刘徽提出了类似微积分的概念,他研究了圆的面积和体积,并发现了曲线的切线问题。
三、唐宋时期的数学繁荣唐宋时期,中国的数学进一步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1. 《数书九章》《数书九章》是唐代数学家李淳风的著作,它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对代数和几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2. 数学应用的拓展唐宋时期,数学在实际应用方面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特别是在土地测量、航海导航、农田灌溉和人口统计等领域,数学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明清时期的数学发展明清时期,中国的数学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体现在代数学、几何学和数值计算方面。
中国古代数学的起源
中国古代数学的起源
中国古代数学具有丰富的历史,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至前5世纪的西周时期。
在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中,一些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文化起到了关键作用。
以下是中国古代数学的一些重要时期和代表性人物:
1.商代和西周时期(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771年):这个时期的主要数学成就包括了一些最早的算术和几何知识。
商代的甲骨文中包含一些数学术语和计数方法。
西周时期的《周髀算经》是古代数学的著作之一,其中包含有关勾股定理的内容。
2.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的数学发展受到了儒家和道家哲学的影响。
《九章算术》即起源于这个时期,它是古代中国数学的经典之一,包括了关于代数、方程和几何的内容。
3.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数学的应用在这个时期变得更加广泛,尤其是在土地测量、天文学和日历制定方面。
刘徽的《九章算术注》是对《九章算术》的注释,为后来的数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4.三国时期至隋唐时期(220年-907年):数学在这个时期继续发展,有了更多的著作和研究。
《孙子算经》是一部关于算术和代数的著作,对后来的数学有所影响。
隋唐时期,数学家王孝通的《数书九章》对数学的系统整理和分类起到了积极作用。
5.宋元明清时期(960年-1840年):这一时期数学的研究在许多方面都有显著的进展,包括数论、代数、几何等。
数学家杨辉提出了杨辉三角,成为组合数学的重要工具。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是逐步积累的过程,融入了许多实际应用和哲学思想。
在古代数学的基础上,中国数学家为后来的代数学、数论等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十部数学著作
中国古代十部数学著作中国古代数学文化悠久,其发展历程充满着辉煌与智慧。
而在这些数学成果中,充斥着许许多多伟大的数学家的青春与热血,他们的杰出思维与理论对于后世的学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十部数学著作,并按类划分。
一、古代算经《九章算术》和《孙子算经》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两部算学著作,两书皆为匿名所著。
《九章算术》被认为是中国数学之母,它的内容涉及到代数方程、分数表示以及计算方法等方面。
《孙子算经》中的算法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算学的代表之一,题材涉及回归术、平均除法、平均数、倍加错减等等。
二、数学思想史《朱子算经》是朱熹所著,是一部反映中国数学思想史的重要文献,此书中提出了纵横比、三分术及求正分数等理论。
三、几何学《周髀算经》为涂载所撰,是一部反映古代几何学的重要著作。
此书中的“周髀算经九章”,是中国古代保存存在的最早几何学著作。
其中将勾股定理作为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基础,并以几何图形形象的方式展示其应用。
四、计算方法《孟子算经》为孟子所著,是一部与商业经济息息相关的计算方法著作。
主要论述了买卖、盈亏、利率、折扣计算等方面的问题。
五、天文数学《张衡算经》被誉为中国古代天文学得以发展的奠基之作。
其中介绍了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的运动规律、天文观测仪器的制作及海中仙山等神秘现象的解释等。
六、数学教材《算学启蒙》为清代陈景元所著,是一部比较系统的初级数学教材。
书中大量举例讲解代数式、方程、几何、三角等数学概念,为初学者提供了一份较为完整的初级数学学科介绍。
七、算盘术《周髀算经》、《九章算术》中都有关于算盘术的讲解,而《算经十书》则是中国古代算盘术的代表之一。
此书中介绍了算术、代数、几何、天文等各个方面的数学知识,是世界范围内迄今为止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算盘策略体系。
八、秦汉算学《汉书》中记载的《数书九章》是中国古代代数方程理论发展历程的重要文献。
而《算法统宗》则是秦代所创,系统论述了秦代数学的各方面内容。
中国古代数学成就
中国古代数学成就1.甲骨文中的数字商代(1500BC~1000BC)甲骨文表明,当时已有比较完整的字系统.从1到10的每个整数,以及100,1000,10000,都有相应的符号表示:十、百、千、万的倍数多用合文,例如10的倍数在甲骨文中,最大的数是三万.人们能表示三万以内的任何自然数(也许更多).甲骨文中的数字,大部分联系着实物,如五十犬,三十羊.也有一些甲骨上的数字是独立出现的,人们曾在一片龟甲上发现了10以内的全部自然数,没有和实物连在一起,说明商代已经有了抽象的自然数概念2.记数和运算商代数学中,十进制已相当完善了.对甲骨文的研究表明,商朝人已经会做自然数的加、减法和简单乘法了,遗憾的是不知道他们的具体算法,因为甲骨文记录的只是运算结果,而没有运算过程.周代记数法与商代相比,有---个明显的进步,就是出现了位值记数.如20世纪70年代出土的一个中山国铜灯铭文中,355记作,末位的五表示个位五,而前一个五表示五十,两个五间没有用十隔开.这说明当时已有了位值的观念,只是应用不多,还未形成系统的制度.3.干支纪年法六十循环的“天干地支”记数法,是商代数学的又一个成就.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历法,可称干支纪年法.天干有10个,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12个,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与地支相配,共得60个不同单位---以甲子开始,以癸亥告终.然后又是甲子,如此循环不断.中国农历至今还使用这种方法.人们在商代甲骨文和西周金文的基础上,逐渐懂得把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用绳子穿成册,这就是早期的书.写上字的竹片称为简,或竹简.春秋战国的大批数学成果,便是通过竹简流传下来的.1.几何与逻辑《墨经》中讨论的几何概念可以看作数学理论研究在中国的最初尝试.《墨经》是以墨翟(约公元前490---前405)为首的墨家学派的著作,包括光学、力学、逻辑学、几何学等各方面问题.它试图把形式逻辑用于几何研究,这是该书的显著特色.在这一点上,它同欧几里得(Euclid,约公元前330—前275)《几何原本》相似,一些几何定义也与《原本》中的定义等价.下面略举几例:(1)“平,同高也”---两线间高相等,叫平.这实际是平行线的定义.(2)“同长,以正相尽也”---如果两条线段重合,就叫同长.(3)“中,同长也”---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同的点叫中(点).(4)“圆,一中同长也”---到一个中心距离相同的图形叫圆.《墨经》中依次给出点、线、面等基本几何图形的定义,这些图形的名称分别为端、尺、区.在研究线的过程中,墨家明确给出“有穷”及“无穷”的定义:“或不容尺,有穷;莫不容尺,无穷也.”即:用线段去量一个区域,若能达到距边缘不足一线的程度,叫有穷;若永远达不到这种程度,叫无穷.《墨经》中还有一条重要记载:“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大故,有之必然.”用现代语言说,大故是“充分条件”而小故则是“必要条件.”大故和小故的区分,在哲学史和数学史上都是十分重要的事件.可惜的是,随着墨家的衰落,墨家数学理论在形成体系之前便夭折了.2.算术到公元前四、五世纪时,分数已在中国广泛应用了,有些分数还有春秋战国时代,“九九歌”(乘法口诀表)已是家喻户晓的常识了.《管子》等书中便记载着九九歌诀,顺序与今不同,是从“九九八十一”起,到“一一如一”止.至于改为“一一如一”到“九九八十一”的顺序,则是宋元时代的事情了.3.对数学中“无限”的认识有限与无限的矛盾,是数学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对这一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推动着古今数学的发展.据战国时成书的《庄子》记载,惠施曾提出“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的观点.其中“大一”、“小一”可理解为无穷大,无穷小.这段话的意思是:大到没有外部,称为无穷大;小到没有内部,称为无穷小.书中“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著名命题,可以看作是对“小一”的发挥.一尺长的木棒,第一天取它的一半,第二天取剩下那一半的一半,如此不断地取下去,同《庄子》一样,《墨经》中也讨论了分割物体的问题.但墨家反对物质的无限可分.他们认为,如果把一条线段分成前后两半(比如以左为前,以右为后),保留前半而弃去后半(图4.4中OB),再弃去前半的后半(即CO),如此不断地分割和取舍,剩余部分小到不能再分为两半,就是端(A点).如果采用前后取的办法,即第一次取线段前半,第二次取前半的后半,第三次取后半的前半,……取到最后,也会出现一个不可分割的端,这个端在线段中间而不在边缘(位于CO之间),这就是《墨经》所云“前则中无为半,犹端也;前后取,则端中也”.很明显,这种思想与近代极限理论是相符的.数学分析中用区间套来限定数轴上一个实数点的方法与此类似.所以,我们可以把这种分割思想看作区间套原理的雏型,其中蕴含着“点是线段无限分割之极限”的思想.4.组合数学的萌芽组合数学虽是现代数学的分支,它的思想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春秋时期成书的《易经》便含有组合数学的萌芽.《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书籍之一,书中通过阴阳卦爻预言吉凶.“--”是阳爻,“--”是阴爻,合称“两仪”.每次取两个,按不同顺序排列,生成“四象”;每次取三个,生成八卦(图4.5);每次取六个,则生成六十四卦.四象、人卦与六十四卦的排列,相当于组合数学中的有重排列:从n 种元素中每次取r个,共有nr种排列法.例如,在两种卦爻中每次取3个,共有23=8种排列,这就是八卦.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G.W.Leibniz,1646---1716)发明二进制后不久,见到了传教士白晋(J.Bouvet,1656---1730)从中国寄去的八卦.莱布尼茨认为,八卦中蕴含着二进制思想,因此惊叹不已.实际上,若把“--”和“--”两种卦爻用1和0代替,八卦就可表示为000(坤) 001(震) 010(坎) 011(兑)100(艮) 101(离) 110(巽) 111(乾)莱布尼茨说八卦是“流传于宇宙的科学中最古老的纪念物”,这项发明“对于中国人民实在是值得庆幸的事情”.5.早期的数学工具---算筹与规、矩算筹即用于计算的小竹棍(也有木质、骨质或金属材料的算筹),它是中国人创造的计算工具.春秋战国时代,算筹的使用已相当普遍,书中多有记载,如“孟子持筹而算之”(《十发》),“善计者不用筹策”(《老子》),等等.1954年在长沙的一座战国楚墓中挖出一个竹筒,内装竹棍40根,长短一致,约12厘米,是为算筹之实物.用筹进行计算称为筹算.据文献记载,筹式有纵横两种:(图中第一行为纵式,第二行为横式)算筹的摆法是纵横相间,从右到左:个位为纵,十位为横,百位为纵,千位为横……,遇零则空位.例如2561摆成308摆成筹算加减法与今珠算类似,从左到右逐位相加或相减即可.筹算乘除法的步骤稍微复杂一些.二数相乘(如48&times;36)时,先用筹摆一数于上,一数于下,并使下数的末位和上数首位对齐(图4.6(1)),按从左到右的顺序用上数首位乘下数各位,把乘得的积摆在上下二数中间(图4.6(2)),然后将上数的首位去掉、下数向右移动一位(图4·6(3)),再以上数第二位乘下数各位,加入中间的乘积,并去掉上数第二位(图4.6(4)).直到上数各位用完,中间的数便是结果.筹算除法也分三层,上层是商;中层是被除数,叫实;下层是除数,叫法.算筹在中国数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长达两千年的时间里,算筹一直是中国的主要计算工具,直到元明时代才逐渐被珠算所代替.筹算的优点是简便、灵活,用一些小竹木棍便可进行复杂的计算.它的缺点是中间步骤不能保留,因此不便于检验.另外,过分依赖于算具,也不利于数学的符号化和抽象化.规、矩是两种测绘工具.规即圆规,矩是直角拐尺,用来画直线形.商代甲骨文中已有规和矩的象形字,所以它们最迟在商代已经出现.春秋战国时期,这两种工具被普遍用于测量和几何作图.《周髀》是西汉(200BC~1AC)初期的一部天文、数学著作.髀是量日影的标杆(亦称表),因书中记载了不少周代的天文知识,故名《周髀》.唐初凤选定数学课本时,取名《周髀算经》.1.勾股定理在中国,《周髀算经》是第一部记载勾股定理的书.该书云:“求邪(斜)至日者,以日下为勾,日高为股,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2.等差数列《周髀算经》中的“七衡”便是一等差数列.七衡是七个等距离的里,书中给出计算各圆径的一般法则:“欲知次衡径,倍而增内衡之径.二之以增内衡径,得三衡径.次衡放(仿)此.”这相当于给出通项公式Dn=D1+(n-1)·2d,其中d为相邻两圆间的距离.3.内插法所谓内插法,是已知若干自变量所对应的函数值,求这些自变量之间其他自变量对应的函数值的一种方法,古代常用来推算日、月、五星(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的行度,为制订历法服务.内插分两种---等间距内插和不等间距内插.等间距指的是自变量的间距相等.设自变量x,等间距h,函数关系为f,若函数值之差f(x+nh)-f(x+(n-1)h)(即一次差,其中n=1,2,…)为一不等于0的常数,则用一次内插法;若这些函数值之差的差(即二次差)为一不等于0的常数,则用二次内插法,依此类推.用现代数学的观点来看,n次内插法反映的是n次函数关系.《周髀算经》中的内插法是最简单的等间距一次内插法.已经测得二十四节气中冬至、夏至的日影&#9312;长,推算其他节气的日影长.假定每两个节气的时间间隔相等,并以f(a),f(b)表示夏至及冬至的日影长,则有其中f(n)是从夏至到冬至的第n个节气的日影长,Δ被称为损益数.4.相似形与测量术《周髀算经》中记载着商高的“用矩之道”:“平矩以正绳,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测深,卧矩以知远,环矩以为圆,合矩以为方.”头一句是说用矩的一边测量一线是否直线,第五、六句是用矩画圆、画方的方法.第二、三、四句是相似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把矩的一边垂直向上去测量高度,把矩的一边垂直向下测量深度,把矩平放去测量地面上两点间距离.下面以第二句为例说明测量方法:设AB为矩的一边,BC是矩的另一边由顶点到视线的一段,AD为图4.8所示之可测距离,DE其中显然用到了相似原理,可见当时的人们已懂得相似三角形的一些性质了.《九章算术》一、成书背景中国数学经过长期积累,到西汉时期已有了相当丰富的内容.除《周髀算经》外,西汉初期出现了第一部数学专著---《算术书》,用竹简写成.全书共60多个标题,如“相乘”、“增减”、“少广”、“税田”、“金价”、“合分”等,标题下列有各种问题.《九章算术》的体例便受到《算术书》的影响.另外,从甘肃居延等地出土的竹简发现,西汉已有初步的负数及比例概念,面积和体积计算的知识也增多了.这些都为我国初等数学体系的形成准备了条件.《许商算术》和《杜忠算术》是《九章算术》之前不久成书的著作.许商,长安人,公元前32---前8年曾任西汉大司农、河堤都尉等官职.他参加过治水工作,精通天文历法和计算,著《许商算术》26卷.杜忠与许商同时代,著《杜忠算术》16卷.现传本《九章算术》约成书于西汉末年,作者不详,可能经多人之手而成.它是一部承前启后的著作,一方面总结了西汉及西汉以前的数学成果,集当时初等数学之大成;另一方面又对后世数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二、内容与体例《九章算术》包括丰富的算术、代数和几何内容,全书共246题,几乎全是应用题.这些问题按不同的用途分为九卷,故名《九章算术》.下面简介各卷内容.卷一“方田”,38问,主要讲平面图形的计算,包括系统的分数算法.卷二“粟米”,46问,粮食交换中的比例问题.卷三“衰(cu&#299;)分”,20问,比例算法在分配物资等问题中的应用.卷四“少广”,24问,开平方、开立方问题.卷五“商功”,28问,土木工程中的体积计算.卷六“均输”,28问,主要讲纳税和运输方面的计算问题,实际是比较复杂的比例算法.卷七“盈不足”,20问,算术中盈亏问题的解法.卷八“方程”,18问,主要讲线性方程组解法,还论及正负数概念及运算方法.卷九“勾股”,24问,勾股定理的应用.书中的各类问题都有统一解法,但没有证明.经后人验证,这些解法的绝大部分是正确的.各法以“术”名之,术文统御习题,这是本书体例的基本特点.例如,方田术“广从步数相乘得积步”,勾股术“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即弦”,便分别统御各方田问题及勾股问题.三、数学成就1.算术(1)分数运算《九章算术》方田章系统给出了分数四则运算法则,以及通分、约分、化带分数为假分数的方法,其步骤与现代一致.分子、分母有公约数时,可利用公约数来化简分数.《九章算术》提出一种“更相减损”法来求最大公约数:“副置分母子之数,以少减多,更相减损,求其等也.”即用分子和分母中的大数减去小数,互相减,减到余数与减数相等为止,该数便是原来两数的最大公约数.然后(1),从91减去49余42,如图4.9(2);从49减去42余7,如图4.9(3);从42依次减去7,到第5次余7,如图4.9(4).谓“欧几里得算法”在本质上是一样的.(2)比例算法《九章算术》的二、三、六、九各卷中,广泛使用比例算法来解决应用问题,并给出一般法则:“以所有数乘所求率为实,以所有率为法,实如法而一.”即这是由比例式所求数:所有数=所求率&#8758;所有率得出的.书中称该算法为“今有术”,大概是因为这类问题的开头常冠以“今有”二字.例如:“今有丝一斤价值二百四十钱,今有钱一千三百二十八,问得丝几何?”依法列式除了这种最简单的比例问题外,书中还有连比例、复比例、配分法等复杂的比例问题.例如:“今有贷人千钱,月息三十.今有贷人七百五十钱,九日归之,问息几何?”这便是一个复比例问题,其中9日乘750钱为所有数,30钱为所求率,30日乘1000钱为所有率.实际上,《九章算术》几乎包括了算术中的全部比例内容.(3)盈不足术《九章算术》卷七专讲盈亏问题,解法称为盈不足术.例如:“人出八盈三,人出七不足四,求人数、物价各多少?”设每人出钱a1,盈b1;每人出钱a2,不足b2,人数为m,物价为n,则有这就是盈不足术的现代形式,其中各字母都是正数,分母也是正数.若a1<a2,则分母为a2-a1.将例题中数字代入,则这种方法的正确性很容易用现代解方程组的行列式法验证.2.代数(1)开方《九章算术》中载有开平方、开立方的方法.例如,欲求55225的平方根,摆筹式如图4.10(1)(改用阿拉伯数码表示),其中55225叫“实”(被开方数),最下面的1叫“借算”,代表最高项系数.此式实际上表示方程(由于上下标问题,所以修改了式子,用一些汉字说明)x的平方=55225.将“借算”向左移动,每一步移二位,移二步后停住,如图(2).于是,原方程变为10000倍x1的平方=55225.议得x1大于2小于3,就在实的百位上置2,作为平方根的第一位数.以议得的2乘10000得20000,放在实之下,借算之上,叫法.再以2乘法得40000,从实中减去,余15225,如图(3).把法加倍,向右移一位,变为4000,叫定法.把借算向右移二位,变为100,如图(4),这相当于方程100倍x2的平方+4000倍x的平方=15225.议得x2大于3而小于4,就以3为平方根的十位数.以3乘100得300,加入定法得4300;以3乘4300,从实中减去,余2325,如图(5).再以300与4300相加,得4600,向右移一位变为460,这是第三位方根的定法.把借算向右移二位,变为1;如图(6).这相当于方程x3的平方+460倍x3=2325.议得x3=5为平方根的个位,以5乘借算1,加入460得465.以5乘465,从实内减去,恰尽,得55625的平方根235,如图(7).从文字叙述来看,筹算开方法似乎很繁,实际摆筹运算是相当简便的.这种方法到宋代发展为增乘开方法,对高次方程解法产生了巨大影响.(2)正负数《九章算术》中不仅有正负数,而且还建立了正负数加减法则,即“正负术”.加法法则为:“异名相除,同名相益;正无入正之,负无入负之.”即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减;同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加;0加正数为正,0加负数为负.类似地有减法法则:“同名相除,异名相益;正无入负之,负无入正之.”(3)线性方程组《九章算术》中的“方程”,实际是线性方程组.例如卷八第一题:“今有上禾三秉,中禾二秉,下禾一秉,实三十九斗;上禾二秉,中禾三秉,下禾一秉,实三十四斗;上禾一秉,中禾二秉,下禾三秉,实二十六斗.问上中下禾实一秉各几何?”(禾即庄稼,秉即捆,实即粮食.)依术列筹式如图4.11,它相当于三元一次方程组其中xy,z分别为上中下三等禾每捆打粮食的斗数.按《九章算术》解法,用(1)式x的系数3去乘(2)的各项,得6x+9y+3z=102.(4)用(4)减(1)二次,得5y+z=24.(5)再用(3)&times;3,得3x+6y+9z=78.(6)(6)减(1),得4y+8z=39.(7)中把这种方法叫“直除法”,即连续相减法.它的原理与现在加减消元法一致,只是比较烦琐.《九章算术》中还有一道“五家共井”题,是说五户人家共用一口井,各家都有提水的绳子但都不够长,甲户的两条与乙户的一条合起来够用,乙户的三条和丙户的一条合起来够用,丙户的四条与丁户的一条合起来够用,丁户的五条与戊户的一条合起来够用,戊户的六条与甲户的一条合起来够用,问井深和各户的“一绳之长”.假定五户绳长依次为x,y,z,u,v,井深为a,则有该方程组有五个方程,六个未知数,所以是不定方程组.书中给出了它的一组解.3.几何《九章算术》中给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弓形等常见图形的面积公式.圆的面积公式有三个,即其中c为周长,d为直径,取圆周率为3.书中的体积公式很多,包括立方体、长方体、棱柱、梭锥、棱台、圆柱、圆锥、圆台,其体积公式都与今一致.还给出一种比较复杂的几何体---刍童,即上下底面都是长方形的拟台体(图4.12)的体积公式&nbsp;九章算术》对勾股定理的应用很广泛.它首先给出勾股定理的三种形式,即然后解决了几十个应用题.例如:“今有圆材不知大小,以锯锯之,深一寸,锯道长一尺,问径几何?”(图4.13)以r 为圆半径,由勾股定理得r的平方=5的平方+(r-1)的平方,解得r=13,倍之即圆径.在讨论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九章算术》提供了许多整勾股数,如5的平方+12的平方=13的平方等.《九章算术注》作者刘徽是三国时代(184~265)魏国人,籍贯山东,生卒年不详,约死于西晋初年.刘徽出身平民,终生未仕,被称为“布衣”数学家.刘徽在童年时代学习数学时,是以《九章算术》为主要读本的,成年后又对该书深入研究,于公元263年左右写成《九章算术注》,刘徽自序说:“徽幼习《九章》,长再详览.观阴阳之割裂,总算术之根源.探赜之暇,遂悟其意,是以敢竭顽鲁,采其所见,为之作注.”刘徽在研究《九章算术》的基础上,对书中的重要结论一一证明,对其错误予以纠正,方法予以改进,并提出一些卓越的新理论、新思想.《九章算术注》是刘徽留给后世的十分珍贵的数学遗产,是中国传统数学理论研究的奠基之作.刘徽还著有《重差》一卷,专讲测量问题.他本来把《重差》作为《九章算术注》的第十卷,唐代初年改为单行本,并将书名改作《海岛算经》,流传至今.1.算术(1)十进分数刘徽之前,计算中遇到奇零小数时,就用带分数表示,或者四舍五入.刘徽首创十进分数,用以表示无理根的近似值.这种记数法与现代刘徽用忽来表示,但a后各位就不必再命名了,刘徽称它们为“微数”,说:“微数无名者以为分子,其一退以十为母,其再退以百为母.退之弥下,其分弥细.”这种方法,与我们现在开平方求无理根的十进小数近似值的方法一致,即其中a1,a2,…,an是0至9之间的一位整数.(2)齐同术《九章算术》中虽有分数通分的方法,但没有形成完整理论,刘徽提出齐同术,使这一理论趋于完善.他说:“凡母互乘子谓之齐,群母相乘谓之同.”又进一步提出通分后数值不变的理论依据,即“一乘一除,适足相消,故所分犹存“法实俱长,意亦等也”.前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分数用同一个(非零)数一乘一除,其值不变;后句话的意思是,分数的分子、分母扩大同一倍数,分数值不变.刘徽指出,“同”即一组分数的公分母,“齐”是由“同”而来的,是为了使每个分数值不变.另外,刘徽还将齐同术引而伸之,用来解释方程及盈不足问题.2.代数(1)对正负数的认识《九章算术》成书后,正负数的运算越来越广泛,但究竟应该如何认识正负数,却很少有人论及.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首次给出正负数的明确定义:“今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就是说以正负数表示得失相反的量.他还进一步阐述正负的意义:“言负者未必负于少,言正者未必正于多.”即负数绝对值未必少,正数绝对值未必大.另外,他又提出筹算中表示正负数的两种方法:一种是用红筹表正数,黑筹表负数;再一种是以算筹摆法的正、斜来区别正、负数.这两种方法,对后世数学都有深远影响.(2)对线性方程组解法的改进《九章算术》中用直除法解线性方程组,比较麻烦.刘徽在方程章的注释中,对直除法加以改进,创立了互乘相消法.例如方程组刘徽是这样解的:(1)&times;2,(2)&times;5,得(4)-(3),得21y=20(下略).显然,这种方法与现代加减消元法一致,不过那时用的是筹算.刘徽认为,这种方法可以推广到多元,“以小推大,虽四、五行不异也.”他还进一步指出,“相消”时要看两方程首项系数的同异,同则相减,异则相加.刘徽的工作,大大减化了线性方程组解法.(3)方程理论的初步总结刘徽在深入研究《九章算术》方程章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方程理论.刘徽所谓“程”是程式或关系式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方程,而“方程”则相当于现在的方程组.他说:“二物者再程,三物者三程,皆如物数程之.并列为行,故谓之方程.”这就是说:“有两个所求之物,需列两个程;有三个所求之物,需列三个程.程的个数必须与所求物的个数一致.诸程并列,恰成一方形,所以叫方程.”这里的“物”,实质上是未知数,只是当时尚未抽象出未知数的明确概念.定义中的“皆如物数程之”是十分重要的,它与刘徽提出的另一原则“行之左右无所同存”,共同构成了方程组有唯一组解的条件.若译成现代数学语言,这两条即:方程个数必须与未知数个数一致,任意两个方程的系数不能相同或成比例.刘徽还认识到,当方程组中方程的个数少于所求物个数时,方程组的解不唯一;如果是齐次方程组,则方程组的解可以成比例地扩大或缩小,即“举率以言之”.对于方程组的性质,刘徽总结出如下诸条:“令每行为率”,即方程各项成比例地扩大或缩小,不改变方程组的解;“每一行中,虽复赤黑异算,无伤”,即方程各项同时变号,不改变方程组的解;“举率以相减,不害余数之课也,即两方程对应项相减,不改变方程组的解.很明显,刘徽对于线性方程组的初等变换,已经基本掌握了.不过,他没有考虑。
中国古代 数学的优点与缺点
中国古代数学的优点如下:1.实用主义:中国古代数学非常实用,不仅仅是一种学术研究,更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发展起来的。
例如,古代中国的农民需要测算土地面积和边界长度,工匠需要计算材料的用量和工艺精度。
因此,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始终与社会生产和实际应用紧密相关。
2.算术大成:算术在中国古代数学中占据了首要地位。
中国古代算数发扬光大,涉及整数、分数、百分数、分数四则运算、开方等。
中国古代的《九章算术》就是一部重要的算术著作,系统阐述了各种算术方法和问题的解决技巧。
3.对“数”的运算十分在行:在解线性方程组时早已使用消元法,这领先西欧2000年,对于反复运算解高次方程和负数的概念也至少领先西欧1600年。
4.在“形”的方面,古中国的出入相补原理、刘徽原理、祖暅原理更是老早就实现了几何代数化,甚至已有无穷分割的想法。
中国古代数学的缺点如下:1.缺乏系统性:很零散,没有成为系统。
以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为例,它只是交代了一个个的有趣现象和结果,章节是按照实用性(即农业生产)分的,却不成数学体系。
2.经验主义:中国古代数学往往是经验主义的,也就是说是根据长时间的、多次的实践得出的规律,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只是一种归纳,但缺乏严格的证明。
这和中国古代的哲学和我国的思维方式是有密切关系的,并不是很看重逻辑推理,不像西方哲学。
3.停留在初等数学: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太看重实际应用了,例如《九章算术》技巧很多,成果也不少,但是突破不了初等数学有范围。
中国古数学也有极限和微积分的思想,然而并没有发展出微积分。
因为古代数学家们没有意识到数与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其抽象程度不够,不足发展出函数这个概念。
没有了函数概念的引入,那牛顿莱布尼兹公式也就表达不出来。
微积分也就出现不了。
同理,中国古代可以算很多平面、立体图形的面积和体积,却没有平面直角坐标系建立的思想前提,这样的话,也就与解析几何这个强大的工具无缘了。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数学有其独特的优点和缺点,在某些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和突破,但在系统性、逻辑推理等方面仍有待加强。
中国数学史
李善兰(清, 1811-1882)
李善兰恒等式
19世纪的中国数学
李善兰(清, 1811-1882)翻译部分西方学术著作
《几何原本》(1857) 《谈天》(1858, 赫谢尔) 《重学》(1859, 惠威尔)
徐光启等译《几何原本》 后250年
万有引力定律及天体力学 牛顿运动定律
《代微积拾级》(1859, 卢米斯)
《代数学》(1859, 德摩根)
“此书为算学中上乘功夫,此书一出,非特中
法几可尽废,即西法之古者亦无所用之矣。”
19世纪的中国数学
直线之公式,地=甲天丄乙,则地为天的函数。
dx a x ln (a x) c
禾 彳天 (甲 天)对 丙 甲 天
xdx ydy mydx
3.14159261<π<3.14159271
割之又割
《算经十书》
《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 《夏候阳算经》、《张邱建算经》、《缀术》、《五曹算经》 《五经算术》、《缉古算经》。
《算经十书》
公元656年
汉唐千余年间中国 数学发展的水平
3.中算发展的第三次高峰
数学全盛时期
承前启后、融会中西的数学家 “历算第一名家”、“开山之袓” 《梅氏历算丛书辑要》62卷 代数(笔算)、几何、三角 康熙:历象算法,朕最留心,此 学今鲜知者,如梅文鼎实仅见也。
(清, 1633-1721)
光禄大夫、左都御史 “会通中西”、“西学中源”
18世纪的中国数学
康熙:“即西洋算法亦善,原系中国算法,
《缀术》
《隋书〃律历志》
公元462年, 祖冲之算出 3.1415926<π<3.1415927 密率355/113,约率22/7。 所著之书,名为《缀术》, 学官莫能究其深奥,是故废 而不理。 1913年起称355/113为祖率。
中国古代数学中典型的三个计算方法
中国古代数学中典型的三个计算方法
中国古代数学中典型的三个计算方法是结绳计数、书契计数和算筹计数。
结绳计数:由两条绳组成,每条上有两个结,再把两条绳结在一起,用过绳子的绳结达到计数的目的,是比较原始的计数方法。
书契计数:在竹、木、龟甲或者骨头、泥版上刻划符号,留下“记”号,以达到计数的目的,发明晚于结绳,而且是代替结绳之用。
算筹计数: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用竹子、木头、兽骨等材料制成一些长短、粗细差不多的小棍子,用来计算数目,不用时则把它们放在小袋子里面保存或携带。
中国数学发展历史
吴文俊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他在拓扑学 和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推动了计 算机科学的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总结词
精确计算圆周率的开创者
详细描述
秦汉时期,中国的数学家开始精确计算圆周率,为后来的数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进制记数法
总结词
十进制记数法的起源地
详细描述
秦汉时期,中国开始采用十进制记数 法,这种记数法在当时具有很高的精 度和便利性,对世界数学的发展产生 了重要影响。
03
隋唐数学
隋唐时期的数学教育
20世纪50年代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重视数学发展,加强了 数学研究和教育,并建立了许多数学研究机构。
中国现代数学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中国数学界开始独立探索和发展自己的数学 理论和方法,形成了以华罗庚、陈景润等为 代表的中国数学学派。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中国数学界开始与国际数学界接轨,参加国际数学 会议和交流活动,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计算方法
详细记载了各种计算方法,如加 减乘除、开方、乘方等,以及相 应的算法原理和运用。
数学应用
展示了数学在当时社会各方面的 应用,包括工程、建筑、医学、 天文等领域。
《四库全书》中的数学
收录内容
包含了众多古代数学著作,如《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 子算经》等,涉及数学理论、算法、应用等多个方面。
中国数学发展历史
汇报人: 202X-12-20
contents
目录
• 远古数学 • 秦汉数学 • 隋唐数学 • 宋元数学 • 明清数学 • 中国近现代数学
01
远古数学
古代数学书
古代数学书
古代数学书是指在古代时期写成的关于数学的著作,它们记录了古代数学家们的数学发现、理论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古代数学书籍:
1.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的重要著作,约成书于西汉时期,汇编了古代数学中的各类算术题目和解法,包括分数、方程、勾股定理等。
2. 《孙子算经》:是中国古代算术的基础书籍之一,成书于约公元3世纪,包含了算术、几何和代数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国古代数学的重要参考书。
3. 《几何原本》:又称《欧几里得几何学》,由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编写,包含了希腊几何学的基本公理和定理,是一部几何学的经典教材。
4. 《算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数学著作,相传是祖冲之编写的,主要介绍了古代的数术、代数和几何,对后世的数学发展产生了影响。
5. 《阿利巴巴算法解析》:是波斯数学家穆罕默德·本·穆撒·哈桑的著作,于公元9世纪成书,详细记录了阿拉伯数学的发展和应用,特别是十进制算法的应用。
这些古代数学书籍是数学史上的经典文献,对数学的发展和研
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是今天数学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
中国古代数学完整体系
中国古代数学完整体系
在古代,中国的计算方法主要是采用竖式计算和算盘计算,这些方法都非常精确和高效。
同时,古代的计数法也非常有特色,如十二地支、二十八宿等。
勾股定理是中国古代数学的重要成果之一,它是古代勾股学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数学史上的重要贡献之一。
代数方面,中国的古代数学家们早在西方数学家发明代数符号之前就已经使用了代数表达式,如《九章算术》中的“方程术”。
几何方面,中国的古代数学家们也有很多独特的成果,如《几何原本》、《算经》等。
同时,古代中国的数学家们还研究了各种曲线、曲面等几何问题。
数学分析方面,中国的古代数学家也有很多研究成果,如《高等算法》中的积分计算、《数书九章》中的微积分思想等。
无限级数方面,中国古代数学家们也有研究,如康藏《数学九章》中的无穷级数求和方法等。
总之,中国古代数学完整体系不仅包括了各种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成果,更包括了古代中国数学家们的创新精神和思维方式,对后世数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中国古代数学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九章算术》的主要贡献。
2能叙述《算经十书》的名称;掌握祖冲之的贡献,知道密率及约率值。
3 掌握宋元数学家的贡献。
3.1《九章算术》
1 介绍
中国古典数学最重要的著作,成书1cen B.C
《九章算术》:问题集,共九章,分别为: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 ,盈不足,方程,勾股。
面积、体积:方田,商功;
比例:粟米,衰分,均输 ;
开方:少广
贡献一:正负数加减法则
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法则
李文林在《数学史教程》中指出:“对负数的认识是人类数系扩充的重大步骤。
如果说古希腊无理量是演绎思维的发现,那么中算负数则是算法思维的产物。
中算家们心安理得地接受并使用了这一概念,并没有引起震撼和迷惑。
”
国外首先承认负数的是7世纪印度数学家婆罗门及多,欧洲16世纪时韦达等数学家的著作还回避使用负数。
贡献二:方程术
线性方程组求解:消元法
例:今有上禾三秉,中禾二秉,下禾一秉,实三十九斗;上禾二秉,中禾三秉,下禾一秉,实三十四斗;上禾一秉,中禾二秉,下禾三秉,实二十六斗;问上、中、下禾实一秉各几何?
贡献三:开方术
今有积五万五千二百二十五步,问为方几何?答曰:二百三十五步。
“开方术”演变为”增乘开方法“,开高次方,求高次方程数值解;
“开方术”:包含求 方法; 02=++c bx ax
接受开方不尽的数——无理数;
贡献四:盈不足
例:今有共买物,人出八盈三,人出七不足四,问人数、物价各几何?
“盈不足”:线性插值法;
“盈不足”可以解决非盈亏类问题;
“盈不足”通过丝绸之路传入阿拉伯国家,被称为“契丹算法”。
贡献五:几何
“方田”: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
“商功”:各种土木工程中的体积计算。
长方体、台体、圆柱体、锥体等体积的计算公式正确;只是圆周率取3,误差较大。
“勾股”: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
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答曰:水深一丈二尺;葭长一丈三尺。
评价
小苍金之助(日):《九章算术》是中国的《几何原本》。
吴文俊:《九章算术》和刘徽的《九章算术注》,在数学的发展历史中具有崇高的地位,足可与《几何原本》东西辉映,各具特色。
1968年德国沃格尔(V ogel)把《九章算术》译成德文出版时的评论:“在古代算术中,包含如此丰富的246个算题,现存的埃及和巴比伦算题与之相比,真望尘莫及。
”
《九章算术》数学理论门类繁多,依题列术,术文不附原理说明。
刘徽注《九章》,一面阐明每个具体算法的理论依据,一面揭示各种算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成为一个严谨、完整的理论体系。
刘徽(魏晋, 公元3世纪),幼习《九章》,长再详览。
知识渊博,精通四书五经、诸子,谙熟前人数学,《周髀算经》、张衡数学。
刘徽集前辈之大成,又不迷信古人。
注方田章圆田时,由于前人用径一周三,古率失之于粗,刘徽注说:“世传此法,莫肯精核,学者踵古,习其谬失”。
在中国古代数学中的地位、影响:阐述了中国传统数学的理论体系与数学原理;《九章算术注》中有的注文千字以上,是一篇高水平的数学论文;公元263
年撰《九章算术注》,《海岛算经》;中国传统数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其学术思想为后世继承,如祖冲之,李淳风(唐)。
(一) 割圆术-极限思想闪烁
“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去逐步逼近圆。
“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
具体贡献:圆周率的推导;球体体积公式的证明
1 圆周率的推导
2 求积理论
刘徽的面积、体积理论基础: “出入相补原理”。
刘徽用这条原理成功地证明了《九章算术》中的许多面积公式。
刘徽在推证《九章算术》中的一些体积公式时,使用:极限方法与不可分量方法。
(1)计算球体积,刘徽提出“牟合方盖”。
(2)阳马体积的推导
祖冲之(429-500A.D):做过小官,创制《大明历》,当时最先进的立法。
著作:《缀术》,已经失传。
贡献一:圆周率的推导
祖冲之求得的π值的取值范围为3.141592 < π<3.1415927 约率:722 密率:113
355 16cenV .Otto 等重新推算出这个分数近似值
贡献二:球体积的推导
祖暅原理: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
指“两等高立体图形,若在所有等高处的水平截面积相等,则这两个立体体积相等。
思路:刘徽用水平截面去截球和“牟合方盖”,可知截面的面积之比恒为π:4,于是由祖暅原理立即得到
V 球:V 牟=π:4
即 V 球= (π/4) V 牟。
假设:V 小牟=V 立方体-V 直四棱锥=332r , V 牟=8*33
2r ,则V 球=(π/4)V 牟 《算经十书》
《算经十书》是隋
唐时期的教科书,包括
十本书,分别是:《周
髀算经》《九章算术》
《海岛算经》《孙子算
经》《张邱建算经》《夏侯阳算经》《五曹算经》《五经算术》《缀术》《缉古算经》
《缀术》失传,后用《数术记遗》补。
一《孙子算经》
“物不知数“问题:“今物不知其数,三三除之余二,五五除之余三,七七除之余二,问物几何?”
N ≡2(mod3)≡3(mod5)≡2(mod7)
其解法写作“孙子歌”: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正半月,除百零五便得知。
计算过程为: N=70×2+21×3+15×2-2×105.
二《张邱建算经》
“百鸡问题”: “今有鸡翁一,直钱五;鸡母一,直钱三;鸡雏三,直钱一。
凡百钱,买鸡百只。
问鸡翁、母、雏各几何。
”
给出三组答案:(4,18,78),(8,11,81), (12,4,84)
三《缉古算经》
《辑古算经》是十部算经中最晚的一部,作者王孝通,唐初人。
求解28个如下的三次方程:数值解。
3.3 宋元数学-中国古代数学的顶峰
宋元时期的主要数学家:贾宪,秦九韶,朱世杰,李冶
社会背景: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约1041—1048年) ,促进了数学著作的保存与流传。
三大发明:活字印刷,火药,指南针。
社会的商业繁荣,手工业兴盛,国家统一。
一 贾宪
贾宪:北宋人,《黄帝九章算术细草》,失传,主要内容载于杨辉著作中。
贡献:1 贾宪三角即二项式系数表 2 开高次方
二 秦九韶
秦九韶:著《数书九章》
贡献:
1 “正负开方术”:高次方程数值解法
2 “大衍总数术”:一次同余组解法,称为“中国剩余定理”。
三 李冶与天元术
天元术----半符号代数
天元术:列一元高次方程的方法,“立天元一为某某”,即“设x 为某某”。
四 朱世杰
朱世杰:(1260-1320年)平民数学家,数学教育家。
著作:《四元玉鉴》标志中国古代数学的顶峰;
《算学启蒙》:通俗数学;
贡献1:四元术
四元术:解多元高次联立方程组的方法。
未知数:“天”,“地”,“人”,
“物”。
贡献2:垛积术-高阶等差数列求和法
贡献3:高次内插法
“立方招兵”问题:“以立方招兵,初招方面三尺,次招方面转多一尺,…今招十五日,问招兵几何?”
设每日招兵人数: ,十五日共招兵: 3)2(n +3333)2(543)(+++++=n n s
思考题:与古希腊数学比较,中国古代数学的特点是什么?。